CN103958802A - 负荷环箱子和铆固设备 - Google Patents

负荷环箱子和铆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58802A
CN103958802A CN201280051362.2A CN201280051362A CN103958802A CN 103958802 A CN103958802 A CN 103958802A CN 201280051362 A CN201280051362 A CN 201280051362A CN 103958802 A CN103958802 A CN 1039588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ring
segmentation
rivet clasp
ches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136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弗兰茨·穆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io AG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io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io AG filed Critical Inventio AG
Priority to CN20171124723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39049A/zh
Publication of CN103958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88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5Reinforcement continuity box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5Reinforcement continuity box
    • E04G21/126Reinforcement continuity box for cable loop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4Conveying or assembling building elements
    • E04G21/142Means in or on the elements for connecting same to handling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 Hooks, Suction Cups, And Attachment By Adhesive Means (AREA)

Abstract

用于电梯设备的负荷环箱子具有负荷环,其由悬挂分段和两个邻接在所述悬挂分段的端部上的端部分段组成,所述端部分段具有两个设置在所述负荷环的端部上的铆固分段,还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形成内部的空腔,所述内部的空腔被设置为存放所述悬挂分段,所述壳体具有至少部分地敞开的面,所述面界定所述内部的空腔且其本身被所述壳体的边缘界定,其中,所述面形成了所述负荷环箱子的基底且被设置用于邻接到模板上,其中,所述端部分段穿透所述壳体的壁部且所述铆固分段设置在所述内部的空腔外,其中。所述端部分段是钢丝绳件。所述负荷环箱子包括用于挂入辅助负荷钩的第二负荷环。借助于所述负荷环箱子可以建立电梯设备的铆固设备。

Description

负荷环箱子和铆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荷环箱子,其适用于建立电梯竖井中的铆固设备。
背景技术
铆固设备被用于能够在电梯竖井中升降和/或固定和/或扣住负荷、比如人员、升降及防护设备或电梯设备的部件,而无需最终完成电梯设备在电梯竖井中的安装。电梯设备的此类部件比如是电梯轿厢、承载元件、驱动单元或导轨,其在开始安装电梯设备时还没有安装在电梯竖井中。除了电梯设备的一个个部件或其零件之外,主要还必须在电梯竖井中升降工具。为此目的,可以在电梯竖井结束安装期间预装各种负荷环或安装用锚固件。
EP2110486示出了一种用于悬挂U形连接件、钩子或绳索的电梯安装锚固件,具有至少一个铆固分段和凹体中的悬挂分段。悬挂分段由杆形成,杆穿过凹体的壁部延伸且在该凹体外形成铆固分段。该铆固分段还可以包括金属板,该金属板在水泥内部铆固。其缺点在于,铆固分段空间狭小且较重或者具有复杂的构造且相应地在制造和安装中产生较高的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负荷环箱子和一种铆固设备,其不具有前述缺点且还能够更简单地操作。
该目的通过一种负荷环箱子实现,所述负荷环箱子具有第一负荷环,由悬挂分段和两个邻接在所述悬挂分段的端部上的端部分段组成,所述端部分段具有两个设置在所述第一负荷环的端部上的铆固分段,所述负荷环箱子还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形成内部的空腔,所述内部的空腔被设置为存放所述悬挂分段,所述壳体具有至少部分地敞开的面,所述面界定所述内部的空腔且其本身被所述壳体的边缘界定,其中,所述敞开的面形成了所述负荷环箱子的基底且被设置用于邻接到模板上,其中,所述端部分段穿透所述壳体的壁部且所述铆固分段设置在所述内部的空腔外,其中,所述端部分段是钢丝绳件,其中,所述负荷环箱子被用于电梯设备。
该目的还通过一种用于借助于负荷环箱子制造电梯设备的铆固设备的方法实现,其中,负荷环箱子安装在模板上且利用浇注建造材料来浇注。电梯设备的该铆固设备包括负荷环和凹入由模板预设的、硬化的浇注建造材料的面的凹部,其中,负荷环由悬挂分段(包括两个设置在其端部上的端部分段)和两个邻接在端部分段上的铆固分段组成,其中,悬挂分段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凹部内部且两个铆固分段中的第一个设置在浇注建造材料中,其中,端部分段是钢丝绳件。
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在于,现有的电梯安装锚固件操作麻烦且较重。存在这些缺点的原因在于,铆固分段必须足够远地伸入环围铆固分段的浇注建造材料中且此外还必须足够坚固。即使是在负荷环的负荷较大时,也必须确保铆固分段不会从浇注建造材料中脱出或者从锚固件中松开。此外,此类电梯安装锚固件体积较大且难于运输,此外,较大的材料消耗也导致了这种电梯安装锚固件的较高的成本。
将钢丝绳作为端部分段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使得负荷环箱子较小且简单地设计。此外,在预设浇注建造材料的浇注高度的情况下,在模板上以及由此在注入的负荷环箱子上以较小的空间上的膨胀存在围绕负荷环的较多的浇注建造材料。相应地,浇注建造材料围绕该负荷环的稳定性得到提高。有利的还有,负荷环的铆固分段容纳整个悬挂在负荷环上的负荷。因此,壳体可以由具有相对较小的稳定性的轻质材料组成,因为该壳体在以这种负荷环箱子建立的铆固设备中不接管其他功能。柔韧的负荷环还许在升降负荷时倾斜牵引。
在负荷环箱子和铆固设备的改进中,负荷环箱子或铆固设备包括第二负荷环,在该第二负荷环上优选能够挂入辅助负荷钩。
本发明的另一个原理在于,设置在电梯竖井中的负荷环箱子相距可走进的位置(如最上面的楼层的楼层地板)通常较远。由于挂入负荷环的承载绳索具有较大的重量,很难借助于在该距离上桥接的物体利用肌肉的力量将该承载绳索挂入负荷环。
负荷环箱子的第二负荷环实现了能够悬挂辅助绳索(其比如能够与滑轮连接)。辅助绳索可以比如具有辅助负荷钩,其适用于将辅助绳索挂入到第二负荷环上。借助于肌肉力量挂入第二负荷环的辅助绳索在这里具有较小的重量,使得借助于肌肉力量挂入辅助绳索虽然存在前述的距离也能够容易地实现。针对辅助绳索的较小的重量的原因在于,其不是被设置用于承载电梯设备的部件。最后,借助于悬挂在第二负荷环上的辅助绳索还实现了,承载绳索在第一负荷环的附近提升到电梯竖井天花板上。从该位置可以将承载绳索容易地挂入第一负荷环,因为针对该步骤仅还需要提升承载绳索的一小段距离。承载绳索的这一小段距离的长度基本上由第一与第二负荷环的间距来确定。
因此,第二负荷环可以如下设计尺寸,其可以比第一负荷环接收更小重量的负荷。但还是可能存在两个负荷环的混淆。比如可能错误地将针对第一负荷环确定的较高重量的负荷悬挂在第二负荷环上,尽管其仅针对较小重量的负荷而设计。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混淆,第二负荷环(其被用于挂入辅助绳索)可以与第一负荷环进行相同的尺寸设计。
在负荷环箱子的改进中,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辅助元件,所述辅助元件设置用于与固定元件配合,所述固定元件将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模板上。所述辅助元件可以是用于钉子的引导孔或用于螺栓的引导螺纹或辅助面,其中,所述辅助面被设置用于利用粘接剂进行涂层。这样,可以快速且简单地将负荷环箱子固定在为其预设的模板的位置上。
在负荷环箱子的改进中,所述壳体具有分别用于所述至少一个负荷环的铆固区域和从被用作基底的敞开的面出发在所述铆固区域中的第一高度。所述壳体还可以包括邻接到所述至少一个铆固区域上的用于负荷环的支承区域,其中,所述悬挂分段的一部分能够存放在所述支承区域中且在所述铆固区域中设置所述悬挂分段的部件,所述部件邻接到所述端部分段上,所述壳体从被用作基底的敞开的面出发在所述支承区域中具有第二高度。有利的是,铆固区域和支承区域可以具有不同的高度且铆固分段能够最大程度地被浇注建造材料所包围。壳体的相应的造型还导致了所需要的、但在浇注建造材料中最小化的凹部。铆固区域的第一高度可以有利地相对较小地实施,因为悬挂分段不必完全地设置在铆固区域中且能够支承在支承区域中。在移除模板之后可以使得悬挂分段部分地位于铆固区域外。相应地,不必针对负荷钩在负荷环的悬挂分段上的挂入设置在内部的空腔中的空间。这样,能够实现铆固区域的最小化的高度。浇注建造材料的浇注高度可以在浇注建造材料盖板的最小厚度下保持得最小。
在负荷环箱子的改进中,第二高度基本上相当于对应的悬挂分段的高度。在一种改进中,所述第一高度可以基本上相当于悬挂分段的弯曲半径。这样选择的铆固区域或支承区域的最小的高度可以允许浇注建造材料在支承区域上的最大高度,用于确保浇注建造材料盖板的最大的稳定性。
在具有支承区域的负荷环箱子的改进中,所述壳体包括邻接到所述面上的保持装置,所述保持装置被设置为,将所述悬挂分段保持在所述内部的空腔的内部。这样,实现了负荷环箱子在运输期间或在固定在模板上时能够方便地操作,因为悬挂分段能够保持在内部的空腔中。
在负荷环箱子的改进中,所述保持装置的一部分代表所述壳体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有利的是节省了空间,因为能够将内部的空腔的尺寸保持得较小。
在负荷环箱子的改进中,所述保持装置借助于卡扣封闭件或楔形封闭件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剩余的部分上或者是支承在内部的空腔中的活门。有利的还有,保持装置能够非常简单地被拆卸。
在负荷环箱子的改进中,所述保持装置包括具有弹簧长度的栓塞,其中,所述栓塞基本上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嵌入部上且随着弹簧长度的增大使得保持装置的移除更加容易,其中,所述栓塞优选通过所述保持装置中的材料切口形成。这样,可以确定针对保持装置的拆除需要哪些力。
在负荷环箱子的改进中,所述保持装置具有鱼尾板,所述鱼尾板设置用于在移除所述模板之后借助于辅助工具松开所述保持装置。有利的是,模板可以被移除且同时悬挂分段保持在内部的空腔中。这样,可以防止在移除模板时受伤,其中,在悬挂分段从内部的空腔中跳出时可能会发生受伤的情况。
在负荷环箱子的改进中,所述辅助元件是所述保持装置的一部分且被设置用于随着所述模板的移除而移除所述保持装置。有利的是,不需要额外的工作步骤来移除保持装置。
在具有至少一个铆固区域的负荷环箱子的改进中,所述悬挂分段与所述壳体的间距的尺寸被设计为,负荷钩能够被挂入所述负荷环中,其中,所述间距垂直于该面定向。有利的是,悬挂分段保持在内部的空腔中且不会损坏地穿过敞开的面伸出。这样,负荷可以在一个空间中(在该空间中,负荷应该借助于负荷环升降)一直升到该空间的上端部。悬挂分段与壳体的间距可以位于30-80mm之间。在该间距的范围内确保了负荷环能够被容易地挂入。
在负荷环箱子和铆固设备的改进中,负荷环是钢丝绳件或由钢丝绳件组成。因此,能够非常简单地制造负荷环,因为替代多个不同的元件仅采用钢丝绳件。
在负荷环箱子的改进中,所述至少一个钢丝绳件通过绞合金属线或绞合线而具有扭绞线,其中,通过绞合产生的扭绞线在至少一个铆固分段的区域中散开且金属线或绞合线相互被分开且具有在所述钢丝绳件的轴向上延伸的波纹。有利的是,各金属线或绞合线的表面能够被利用将负荷环铆固在环围的浇注建造材料中。金属线或绞合线的分离导致了负荷环直接铆固在浇注建造材料的较大的容积中。
在负荷环箱子的改进中,所述负荷环的铆固分段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其中,所述铆固分段优选具有相叠的区域,在所述相叠的区域中,所述铆固分段基本上相互平行地延伸且在相反的方向上指向。这样,可以实现负荷环的有效的铆固,其方式为,浇注建造材料(其位于连接件与负荷环的悬挂分段之间且同时接收作用到负荷环上的力)承载压力。连接件可以在横截面上被加大,使得连接件在浇注建造材料中与端部分段的延伸成角度地在水平方向上比单纯连接端部分段所需更远地延伸。因此,可以实现更好的铆固。连接件沿端部分段的长度可以同样被优化。通过这种横截面加大可以实现的是,在满负荷下的负荷环不会从浇注建造材料中脱出,而借助于该负荷环箱子建立的铆固设备的最弱的位置位于负荷环(比如钢丝绳)本身中。
在负荷环箱子和铆固设备的改进中,在所述铆固分段的金属线或绞合线的至少一个上固定稳固元件,其固定方式为,稳固所述铆固分段的金属线或绞合线的展开。这样,可以在悬挂更高的负荷在负荷环的悬挂分段上时防止铆固分段的各金属线或绞合线从浇注建造材料中滑出且由此防止了铆固设备的毁坏。
在铆固设备的改进中,前述凹部分别具有用于所述至少一个负荷环的铆固区域且在该铆固区域中具有从预定义的面出发的第一高度和邻接到所述至少一个铆固区域上的、用于负荷环的支承区域以及在支承区域中具有从预定义的面出发的第二高度,其中,悬挂分段的一部分能够存放在支承区域中且第二高度基本上相当于所述至少一个被支承的悬挂分段的高度。铆固设备的这种实施变型的优点相应于具有前述特征的负荷环箱子的优点。
在铆固设备的改进中,所述至少一个钢丝绳件通过绞合金属线或绞合线而具有扭绞线,其中,通过绞合产生的扭绞线在至少一个铆固分段的区域中散开且金属线或绞合线相互被分开且具有在所述钢丝绳件的轴向上延伸的波纹。有利的是,各金属线或绞合线的表面能够被利用将负荷环铆固在环围的浇注建造材料中。金属线或绞合线的分离导致了负荷环直接铆固在浇注建造材料的较大的容积中。
在铆固设备的改进中,所述负荷环的铆固分段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其中,所述铆固分段优选具有相叠的区域,在所述相叠的区域中,所述铆固分段基本上相互平行地延伸且在相反的方向上指向。这样,可以实现负荷环的有效的铆固,其方式为,浇注建造材料(其位于连接件与负荷环的悬挂分段之间且同时接收作用到负荷环上的力)承载压力。
所描述的负荷环箱子中的一个在第一工作步骤中被设置用于,针对电梯竖井天花板的制造而固定在模板中。该模板和固定在其上的负荷环箱子是该电梯竖井天花板的反面。电梯竖井天花板在这里由浇注建造材料(比如水泥)制造。在接下来的工作步骤中,刚搅拌好的水泥被注入模板中。在水泥硬化之后,模板被移除。如果保持装置将悬挂分段保持在支承区域中,则该保持装置最终被移除。制成的电梯竖井天花板包括借助于负荷环箱子制造的铆固设备。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了负荷环箱子的第一变型的纵截面图;
图2示出了负荷环箱子的第二变型的横截面图;
图3示出了负荷环箱子的第三变型;
图4示出了具有保持装置的负荷环箱子;
图5示出了具有保持装置的另一个变型的负荷环箱子;
图6示出了具有保持装置的又一个变型的负荷环箱子;
图7示出了借助于负荷环箱子制造的铆固设备;以及
图8示出了具有保持装置的壳体的边缘的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3示出了负荷环箱子4的不同变型,该负荷环箱子适用于安装在电梯设备中。负荷环箱子4包括壳体24和负荷环8。壳体24具有壁部36且具有至少部分敞开的面32,该面32形成了负荷环箱子4的基底且被设置用于邻接到模板(Schalung)上。壳体24可以比如由塑料或具有较小的坚固性的薄板组成。面32由壳体24的边缘38界定。壳体24和面32界定出内部的空腔28。壳体24的边缘38还被用作密封面,其防止浇注建造材料在浇注到模板上时渗入固定在模板上的负荷环箱子的内部的空腔28中。为了更好地密封在模板上,壳体24的边缘38可以配有由密封材料(比如泡沫材料)制成的层。
负荷环8可以比如被用于挂入未示出的钩子、U形连接件绳索。负荷环8包括悬挂分段12和两个邻接在悬挂分段的端部上的端部分段16、18,这两个端部分段穿过、穿透或者说刺透壳体24的壁部36。端部分段16、18包括两个设置在负荷环8的两个端部上的铆固分段20、22。这两个铆固分段20、22设置在内部的空腔28的外面。负荷环箱子4可以包括第二负荷环9,该第二负荷环可以与负荷环8相同或类似地构造且比如能够被用于挂入辅助负荷钩。端部分段16、18是钢丝绳件。整个负荷环8、9可以由钢丝绳件组成或者是钢丝绳件。前述内部的空腔28包括与每一个负荷环8、9对应的铆固区域60、61。负荷环箱子4的铆固区域60、61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从被用作基底的面32竖起的第一高度70、72。
钢丝绳件(在图1-3中示出)可以通过一个个金属线40的绞合形成。取代所采用的金属线40还可以比如采用绞合线。通过绞合使得端部分段16、18具有扭绞线44,其在铆固分段20、22的区域中散开。随后,金属线40在铆固分段20、22的区域中相互分开且具有在钢丝绳件的轴向48上延伸的波纹52。此外,可以在铆固分段20、22内将稳固元件23固定在至少一个相互间隔的金属线40上。金属线40的展开可以由此得到增强和稳定。这样,可以防止在负荷环8的悬挂分段12上悬挂较高的负荷所导致的铆固分段20、22的各金属线40从浇注建造材料滑出且损坏铆固设备。稳固元件23可以比如与至少一个金属线40焊接或与其压制到一起。可替换的是,扭绞线44还可以仅在一个铆固分段20的区域中散开,其中,负荷环8、9的两个铆固分段中的第二个22比如可以包括金属板。
在图1-3中示出的铆固分段20、22的变型中设置成,防止负荷环8、9从硬化的浇注建造材料中脱开。这里,前述轴向48关于面32的定向根据对各负荷环箱子4的要求的不同而不同地设计,从而使得比如能够实现负荷环8、9在硬化的浇注建造材料中的最佳可能的铆固。
图1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负荷环箱子4的纵截面。内部的空腔28还包括支承区域64。这样,可以将各负荷环8、9的悬挂分段12(其由于其尺寸不能被置于铆固区域60、61的内部)存放在内部的空腔28中。该支承区域64被用于在负荷环箱子4的运输期间存放悬挂分段12。为了确保悬挂分段12保持在支承区域64中,负荷环箱子4包括保持装置76,该保持装置邻接到面32上且面32能够通过该保持装置至少部分地被关闭。保持装置76可以借助于楔形封闭件86固定在壳体24的其余部分上。替代楔形封闭件还可以比如采用卡扣封闭件。
铆固区域60、61的第一高度70、72可以至少设计为,不会超出在支承区域64中存放各悬挂分段12时负荷环8、9的最大允许的弯曲。在负荷环8、9本身或负荷环箱子4的其他部件通过负荷环8、9的弯曲被损坏时,负荷环8、9的最大允许的弯曲被视作被超出。因此,第一高度72可以基本上相当于负荷环8的悬挂分段12的弯曲半径R72。在支承区域64中存在多个需支承的悬挂分段12时,需要考虑使得悬挂分段12能够相叠地支承。因此,第一高度70至少大致相当于负荷环9的悬挂分段12的弯曲半径R70加上额外针对负荷环8的悬挂分段12的支承所需的高度。此外,铆固区域60、61可以在两个端部分段16、18之间具有比从被用作基底的面32出发的第一高度70、72更小的高度,如图3所示。其优点在于,更大量的浇注建造材料包围铆固分段20、22。这样,铆固分段20、22更加牢固地支承在浇注建造材料中。这样可以同样减小浇注建造材料盖板的最小厚度。
壳体24在支承区域64中具有从面32出发的第二高度68。该第二高度68至少相当于需支承的悬挂分段12的高度。
在硬化浇注建造材料且移除模板之后,悬挂分段12可以从支承区域64中松开,从而使得悬挂分段12至少部分地位于内部的空腔28之外。如果悬挂分段12与壳体24之间的间距利用按照最低尺寸设计的第一高度70、72不足以挂入负荷钩,第一高度70、72可以比如设计得更高。此外,在图1中示出了以引导孔88或引导螺纹90形式的辅助元件,借助于辅助元件的辅助使得负荷环箱子4能够借助于固定元件94(比如钉子或螺栓)固定在模板上。
图2示出了负荷环箱子4的另一个变型的横截面图。负荷环8、9的悬挂分段12位于内部的空腔28中。因此,在此处示出的实施例中,不需要保持装置。垂直于面32定向的、在悬挂分段12与壳体24之间的间隔74的尺寸被设计为,负荷钩或辅助负荷钩能够挂入负荷环8、9中。优选该间隔74根据负荷钩或辅助负荷钩的尺寸的不同位于30-80mm之间。
图3示出了负荷环箱子4的第三变型。在端部分段16、18之间,铆固区域60、61可以具有与第一高度70、72不同的高度,从而优化负荷环8、9的铆固。铆固分段20、22通过连接件27连接。该连接件27可以比如是压制套筒、金属浇铸件或其他形式的绳索端部连接件。铆固分段20、22的端部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上指向且此外还形成相叠的区域25。负荷环8、9的两个端部或相叠的区域25通过连接件27的固定方式为,负荷环8、9形成了闭合的曲线。连接件27可以被设计为,在借助于负荷环箱子4建立的铆固设备中,在浇注建造材料中的连接件27的水平的横截面大于为单纯连接两个端部分段16、18所需的横截面。垂直于端部分段16、18的定向,浇注建造材料中用于提高铆固稳定性的此类横截面的长度为30-100mm、优选50mm。借助于该连接件27还可以改进在浇注建造材料中的铆固。连接件27的长度可以为此目的或者还为了确保两个端部分段16、18的连接而进行尺寸设计。
图4-6示出了具有不同的保持装置的负荷环箱子4的变型。负荷环箱子4包括具有边缘38的壳体24。该边缘38界定至少部分地敞开的面32。壳体24和面32界定内部的空腔28。还示出了两个负荷环8、9。该负荷环8、9的悬挂分段12部分地存放在支承区域64中。
保持装置78在图4中的部分是可围绕包住的接板97。保持装置78集成到边缘38中且由此代表壳体24的边缘38的至少一部分。保持装置78借助于卡扣连接装置80固定在壳体24的其余部分上。在移除模板之后,可以向接板97挂入辅助工具(比如钩子)且这样单独地移除保持装置78。可替换的是,保持装置可以被实施为在周围夹紧壳体24的带,该带能够借助于辅助工具被松开。壳体24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使用钉子或类似的固定元件的、以引导孔88形式的辅助元件,用以将负荷环箱子4固定在模板上。替代至少一个引导孔88还可以使得至少一个引导螺纹90是壳体24的一部分。在移除模板时,利用模板将壳体24的部件移除且由此毁坏是没有问题的。这是因为负荷环8、9由于其构造能够单独地铆固在浇注建造材料中。
图5示出了保持装置76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保持装置76具有以引导孔88的形式的辅助元件。借助于固定元件可以将负荷环箱子4的保持装置76固定在模板上。边缘38可以被实施为,其是保持装置76的一部分。因此,在移除模板时,保持装置76也被移除。为了在移除模板时防止保持装置76以如下方式被毁坏(即悬挂分段12保留在内部的空腔28中),可以比如使得保持装置76在引导孔88附近得到增强。可替换的是,辅助元件可以实施为面92,该面以粘接剂涂层。借助于楔形封闭件86使得保持装置76固定在壳体24的其余部分上。
图6示出了保持装置的又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保持装置被实施为活门(Klappe)78。该活门78支承在内部的空腔28中且在那里铆固。活门78包括鱼尾板96,该鱼尾板能够借助于用于从其铆固中松开活门78的辅助工具来操作。活门78还可以额外地借助于卡扣或楔形封闭件固定在壳体24的其余部分上。边缘38还可以被实施为粘接面,用以将负荷环箱子4固定在模板上。
图7示出了示例性地借助于按照本发明的负荷环箱子建立的、电梯设备的铆固设备150。该铆固设备150包括凹入由模板158预定义的、已经硬化的浇注建造材料162的面32′的凹部154和负荷环8。负荷环8可以比如被用于挂入钩子152、U形连接件、绳索。模板158被示出,尽管其通常在浇注建造材料162硬化后被移除。附加的是,比如用于挂入辅助负荷钩的另一个负荷环9可以是铆固设备150的一部分。
在移除模板158时,通过模板158移除且由此可能毁坏壳体的部件是没有问题的。这是因为作为建立铆固设备150的基础的负荷环箱子的负荷环8、9单独地铆固在浇注建造材料162。因此,壳体在移除模板158之后没有作用。但在凹部154中能够固定该负荷环箱子的壳体的没有被移除的部件25。
负荷环8、9包括悬挂分段12和两个邻接在其端部上的端部分段16、18。端部分段16、18包括两个设置在负荷环8的两个端部上的铆固分段20、22。所述铆固分段20、22优选设置在浇注建造材料中。每一个负荷环8、9与一个位于凹部154内部的铆固区域60、61对应。此外,凹部154还可以包括支承区域64,在支承区域中存放负荷环8、9的至少一个悬挂分段12的一部分。悬挂分段12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凹部154内。如果几乎解除夹紧地铆固在浇注建造材料162中的负荷环8、9不穿透面32′,悬挂分段12可以完全地设置在凹部154内。在此情况下,不需要支承区域64。铆固分段20、22设置在浇注建造材料162中。两个端部分段16、18分别由钢丝绳件组成,钢丝绳件通过绞合金属丝40或绞合线而具有扭绞线44。在铆固分段20、22的区域中,通过绞合而产生的扭绞线44被散开。由此使得金属线40或绞合线相互分开且具有在钢丝绳件的轴向48上延伸的波纹52。负荷环8、9还可以由钢丝绳件制成或由钢丝绳件组成。
可替换的是,扭绞线44还可以仅在一个铆固分段20的区域中被散开,其中,负荷环8、9的两个铆固分段22的第二个比如可以包括金属板。所有所述的铆固分段20、22的变型都实施为,确保负荷环8、9不会从浇注建造材料162中脱开。
还可以将具有对应的铆固分段20、22的两个端部分段16、18中的一个以其他的方式和方法设计以及与浇注建造材料162相连接。负荷环8、9的铆固区域60、61分别具有从面32′出发的第一高度70、72。支承区域64具有至少从面32′出发的第二高度68,其基本上相当于需支承在支承区域64中的悬挂分段12的高度。
图8示出了具有保持装置76、78的壳体24的边缘38的截面图。保持装置76、78具有栓塞108,其基本上被形成在壳体24的嵌入部110上。栓塞108可以比如通过切口106成形。
在移除保持装置76、78时,需要能够借助于限定的力移除保持装置76、78。比如需要在借助于辅助元件将保持装置76固定在模板上时以及在移除模板时设置成,保持装置76本身被移除。借助于栓塞108可以确保在模板意外地从保持装置76脱开之前,保持装置76从壳体24的其他部分被松开。
栓塞108具有弹簧长度102,其可以由壳体24的边缘38的侧部限定装置112形成。通过该弹簧长度102的变化可以影响所需的力,其被设置用于将保持装置76、78从其余的壳体24中松开。相对于弹簧长度102提高的弹簧长度102′实现了减小针对保持装置76、78的移除所需的力。
保持装置76、78可以额外具有至少一个锁止件104,从而使得保持装置76、78不能关于抓住保持装置的、壳体24的其余部分运动。这样可以比如避免保持装置76、78从壳体24的其余部分滑出落下或弹簧长度102在具有锁止件104的负荷环箱子的运输期间不小心地被改变。

Claims (15)

1.一种用于电梯设备的负荷环箱子(4),其中,所述负荷环箱子(4)具有:
第一负荷环(8),由悬挂分段(12)和两个邻接在所述悬挂分段(12)的端部上的端部分段(16、18)组成,所述端部分段具有两个设置在所述第一负荷环(8)的端部上的铆固分段(20、22),
壳体(24),所述壳体形成内部的空腔(28),所述内部的空腔被设置为存放所述悬挂分段(12),所述壳体具有至少部分地敞开的面(32),所述面界定所述内部的空腔(28)且其本身被所述壳体(24)的边缘(38)界定,其中,所述面(32)形成了所述负荷环箱子(4)的基底且被设置用于邻接到模板上,
其中,所述端部分段(16、18)穿透所述壳体(24)的壁部(36)且所述铆固分段(20、22)设置在所述内部的空腔(28)外,其中,所述端部分段(16、18)是钢丝绳件,
其中,所述负荷环箱子(4)包括用于挂入辅助负荷钩的第二负荷环(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荷环箱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4)具有至少一个辅助元件(88;90;92),所述辅助元件设置用于与固定元件(94)配合,所述固定元件将所述负荷环箱子(4)固定在所述模板上,其中,所述辅助元件(88;90;92)优选是用于钉子的引导孔(88)或用于螺栓的引导螺纹(90)或辅助面(92),其中,所述辅助面(92)被设置用于利用粘接剂涂层。
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荷环箱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4)具有分别用于所述至少一个负荷环(8、9)的铆固区域(60、61)和从被用作基底的面(32)出发在所述铆固区域(60、61)中的第一高度(70、7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荷环箱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4)包括邻接到所述至少一个铆固区域(60、61)上的用于所述负荷环(8、9)的支承区域(64),其中,所述悬挂分段(12)的一部分能够存放在所述支承区域(64)中且在所述铆固区域(60、61)中设置所述悬挂分段(12)的部件,所述部件邻接到所述端部分段(16)上,所述壳体(24)从被用作基底的面(32)出发在所述支承区域(64)中具有第二高度(68)。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荷环箱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度(70、72)基本上相当于对应的悬挂分段(12)的弯曲半径(R)。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负荷环箱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4)包括邻接到所述面(32)上的保持装置(76;78),所述保持装置被设置为,将所述悬挂分段(12)保持在所述内部的空腔(28)的内部,其中,所述保持装置(76;78)优选代表所述壳体(24)的边缘(38)的至少一部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荷环箱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装置(76;78)借助于卡扣封闭件(80;84)或楔形封闭件(86)固定在所述壳体(24)的剩余的部分上。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负荷环箱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装置(76;78)包括具有弹簧长度(102、102′)的栓塞(108),其中,所述栓塞(108)基本上形成在所述壳体(24)的嵌入部(110)上且随着弹簧长度(102、102′)的增大使得保持装置(76;78)的移除更加容易,其中,所述栓塞(108)优选通过所述保持装置(76;78)中的材料切口(106)形成。
9.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荷环箱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装置(76;78)是支承在所述内部的空腔(28)中的活门(78)。
10.如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荷环箱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装置(78)具有鱼尾板(96)或接板(97),所述鱼尾板或接板设置用于在移除所述模板之后借助于辅助工具松开所述保持装置(78)。
11.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荷环箱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元件(88;90;92)是所述保持装置(76)的一部分且被设置用于利用所述模板的移除而移除所述保持装置(76)。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荷环箱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分段(12)与所述壳体(24)具有间距(74),其中,所述间距(74)垂直于所述面(32)定向且其尺寸被设计为,负荷钩能够被挂入所述负荷环(8、9)中,其中,所述悬挂分段(12)与所述壳体(24)的间距(74)优选为30-80mm。
1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荷环箱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钢丝绳件通过金属线(40)或绞合线的绞合而具有扭绞线,其中,通过绞合产生的扭绞线(44)在至少一个铆固分段(20)的区域中散开且金属线(40)或绞合线相互被分开且具有在所述钢丝绳件的轴向(48)上延伸的波纹(52),其中,在所述铆固分段(20、22)的金属线(40)或绞合线的至少一个上优选固定稳固元件(23),其固定方式为,稳固所述铆固分段(20、22)的金属线(40)或绞合线的展开。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荷环箱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环(8、9)的铆固分段(20、22)通过连接件(27)相互连接,其中,所述铆固分段(20、22)优选具有相叠的区域(25),在所述相叠的区域中,所述铆固分段(20、22)基本上相互平行地延伸且在相反的方向上指向。
15.一种借助于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荷环箱子(4)制造电梯设备中的铆固设备(150)的方法,其中,所述负荷环箱子被安装在模板上且利用浇注建造材料来浇注。
CN201280051362.2A 2011-10-31 2012-10-30 负荷环箱子和铆固设备 Pending CN1039588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47232.7A CN107939049A (zh) 2011-10-31 2012-10-30 负荷环箱子和铆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1187287.5 2011-10-31
EP11187287 2011-10-31
PCT/EP2012/071477 WO2013064497A1 (de) 2011-10-31 2012-10-30 Lastschlaufenbox und ankerungsvorrichtung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47232.7A Division CN107939049A (zh) 2011-10-31 2012-10-30 负荷环箱子和铆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8802A true CN103958802A (zh) 2014-07-30

Family

ID=4708888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1362.2A Pending CN103958802A (zh) 2011-10-31 2012-10-30 负荷环箱子和铆固设备
CN201711247232.7A Pending CN107939049A (zh) 2011-10-31 2012-10-30 负荷环箱子和铆固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47232.7A Pending CN107939049A (zh) 2011-10-31 2012-10-30 负荷环箱子和铆固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773824B1 (zh)
CN (2) CN103958802A (zh)
BR (1) BR112014009603B1 (zh)
WO (1) WO201306449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34111A1 (en) * 2020-07-31 2022-02-03 Harry A. Thompson Oval Cover Member for Pre-Cast Concrete Lift Hook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4387A (zh) * 2015-12-25 2016-04-06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预制梁钢绞线吊环
DE202018006826U1 (de) 2018-10-22 2023-06-19 Leviat GmbH Lastaufnahmevorrichtung
EP3643854A1 (de) 2018-10-22 2020-04-29 HALFEN GmbH Lastaufnahmevorrichtung
DE102020203108A1 (de) * 2020-03-11 2021-09-16 Pfeifer Holding Gmbh & Co. Kg Verbindungselement zum kraftschlüssigen Verbinden von Betonbauteilen
DE102020203116A1 (de) * 2020-03-11 2021-09-16 Pfeifer Holding Gmbh & Co. Kg Verbindungsvorrichtung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684254A1 (de) * 1967-08-11 1971-05-27 Franz Gaertner Haltevorrichtung fuer platten- oder blockfoermige Masseformteile
US4486991A (en) * 1979-05-07 1984-12-11 Kurt Rahlwes Tie-anchor for reinforcing cable
DE19826985A1 (de) * 1998-06-18 2000-01-05 Georg Weidner Schalungsteil
EP2224075A2 (de) * 2009-02-26 2010-09-01 Philipp GmbH Verwahreinrichtung für abgewinkelte Seilschlaufen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Betonfertigteilen
CN201891214U (zh) * 2009-12-16 2011-07-06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的尾材吊环
DE202010010127U1 (de) * 2010-07-12 2011-10-24 Pfeifer Seil- Und Hebetechnik Gmbh Verwahrungsbox und Verwendung einer Verwahrungsbox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9117119U1 (de) * 1991-09-25 1996-02-01 Philipp Gmbh Geb Seilschlaufeneinlegeteil für den Verbund von Betonfertigteilen
US6688049B2 (en) * 2002-01-31 2004-02-10 Bowco Industries Inc. Hook facility for concrete structure
DE202007010508U1 (de) * 2007-07-26 2008-12-11 Philipp Gmbh Seilschlaufenkasten
ES2449748T3 (es) * 2007-10-17 2014-03-21 Inventio Ag Elevador con un medio de soporte
CH718496B1 (de) 2008-04-16 2022-10-14 Ankaba Ankertechnik Und Bauhandel Ag Aufzugsmontageanker.
EP2361212B1 (de) * 2008-12-22 2014-02-12 Inventio AG Aufzugtragmittel,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 solches tragmittel und aufzugsanlage mit einem solchen aufzugstragmittel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684254A1 (de) * 1967-08-11 1971-05-27 Franz Gaertner Haltevorrichtung fuer platten- oder blockfoermige Masseformteile
US4486991A (en) * 1979-05-07 1984-12-11 Kurt Rahlwes Tie-anchor for reinforcing cable
DE19826985A1 (de) * 1998-06-18 2000-01-05 Georg Weidner Schalungsteil
EP2224075A2 (de) * 2009-02-26 2010-09-01 Philipp GmbH Verwahreinrichtung für abgewinkelte Seilschlaufen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Betonfertigteilen
CN201891214U (zh) * 2009-12-16 2011-07-06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的尾材吊环
DE202010010127U1 (de) * 2010-07-12 2011-10-24 Pfeifer Seil- Und Hebetechnik Gmbh Verwahrungsbox und Verwendung einer Verwahrungsbox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34111A1 (en) * 2020-07-31 2022-02-03 Harry A. Thompson Oval Cover Member for Pre-Cast Concrete Lift Hook
US11885143B2 (en) * 2020-07-31 2024-01-30 Harry A. Thompson Oval cover member for pre-cast concrete lift hoo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73824B1 (de) 2018-12-05
BR112014009603B1 (pt) 2021-09-21
WO2013064497A1 (de) 2013-05-10
EP2773824A1 (de) 2014-09-10
BR112014009603A2 (pt) 2017-05-09
CN107939049A (zh) 2018-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8802A (zh) 负荷环箱子和铆固设备
US6688049B2 (en) Hook facility for concrete structure
KR100635216B1 (ko) 콘크리트구조물 이송용 체결장치
CN103935882A (zh) 一种大型薄壁干燥器的兜吊方法
CN110422752A (zh) 一种装配式结构叠合板串吊设备及其吊装方法
US2013034035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ttaching Temporary Lifting Members to an Existing Lifting Anchor
CN101748802A (zh) 锚轨
CN215287701U (zh) 预制墙专用吊具
JP5731311B2 (ja) コンクリートブロックの吊上げ用治具
KR20140002922U (ko) 선박용 볼라드 장치
CN102277832A (zh) 用于预浇筑墩帽的升降系统
US10132092B1 (en) Recess insert for lift anchor assembly
KR20120018462A (ko) 건축용 자재 인양 박스
US9909262B1 (en) Rail-lifting hook
KR101250069B1 (ko) 석재 인양 루프 플레이트
US20070126249A1 (en) Concrete lifting eye-flexi lift
AU2013348479A1 (en) Anchor, method of installing a mid water arch with an anchor, use of an anchor, and a mid water arch system for flexible risers comprising an anchor
KR102411094B1 (ko) 인양구조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시공방법
JPS6317791A (ja) パネルの吊上げ搬送方法
EP3103756A1 (en) A method for attaching a lifting element to a concrete body
KR102131600B1 (ko) 거대 콘크리트구조물의 단위블럭 인양보조장치
US20070164575A1 (en) Concrete lifting eye-recessed lifting box
CN212953848U (zh) 一种成捆锚杆的吊运工装
WO2005111310A1 (en) A method and modules for establishing road regulations
CN220845081U (zh) 一种吊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