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58336B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 - Google Patents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58336B
CN103958336B CN201280058553.1A CN201280058553A CN103958336B CN 103958336 B CN103958336 B CN 103958336B CN 201280058553 A CN201280058553 A CN 201280058553A CN 103958336 B CN103958336 B CN 1039583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der
chassiss
joint portion
afterframe
transvers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855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58336A (zh
Inventor
竹中正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58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83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583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83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B62K19/28Means for strengthening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该小型摩托车型车辆(10)具备:将前叉(13)支承为能够转向的头管(12);从该头管向车身后下方延伸的中空的主管(20);与该主管的下部结合并从该主管的下部分别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底部框架(30L、30R);分别与该底部框架的后端部(31L、31R)结合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管(60);以及前端部(71L、71R)分别与该横管的左右端部(63L、63R)结合并向车身后上方延伸的一对左右后框架(70L、70R)。该底部框架和该后框架与该横管结合,而且,该底部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和该后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结合。

Description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的改良。
背景技术
在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中,为了确保刚性,公知在左框架与右框架上架设横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公开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框架具备与底部框架的后端连结、支承后框架管的前端的横管。
上述横管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支承左侧底部框架及后框架管,并且支承右侧底部框架及后框架管。
近年来,为了提高燃料消耗率,期望减薄框架的壁厚,而使框架轻量化。但是,在仅是减薄框架的壁厚的情况下,可能产生框架强度降低、框架刚性降低、框架所产生的应力增加等。而且,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样,在横管上分别结合有底部框架和后框架管,因此,对底部框架和后框架管施加的负载集中于横管。这样,在横管上集中有两个构件的负载,因此,难以将横管简单地薄壁化。
因此,要求能够降低负载集中于横管的情况的技术。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79959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防止负载过度集中于横管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如技术方案1所述那样,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具备:头管,其将驾驶员握持的车把及与该车把连结的前叉支承为能够转向;中空状的主管,其从该头管向车身后下方延伸;一对左右底部框架,其与该主管的下部结合并从所述主管的下部分别向车身后方延伸;横管,其分别与这些底部框架的后端部结合并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左右后框架,其前端部分别与该横管的左右端部结合并向车身后上方延伸,所述底部框架和所述后框架与所述横管结合,并且,所述底部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后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结合。
如技术方案2所述的那样,优选的是,横管的端部整周与底部框架的后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和内侧面结合,且与后框架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和内侧面结合。
如技术方案3所述的那样,优选的是,底部框架具有与主管的下端结合的前端结合部、与后框架的一部分及横管的端部外周结合的后端结合部和设于所述前端结合部与所述后端结合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高度尺寸小于所述后端结合部的高度尺寸。
如技术方案4所述的那样,优选的是,在左右的底部框架的后端部的除结合有横管之外的部位分别结合有对用于收纳物品的收纳部进行支承的收纳部支承部件,该收纳部支承部件配置为在车身俯视下与所述横管重合。
如技术方案5所述的那样,优选的是,主管在下端具备沿车宽方向扩散的扩管部,在该扩管部的左右侧面焊接有底部框架的前端结合部。
如技术方案6所述的那样,优选的是,从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前叉的下端的前轮的中心点到为了支承发动机而焊接于左侧的后框架的前端部的左侧的枢轴结合部的孔中心为止引出直线,并且从所述前轮的中心点到为了支承所述发动机而焊接于右侧的后框架的前端部的右侧的枢轴结合部的孔中心引出直线,从而所述左侧的孔中心、所述前轮的中心点与所述右侧的孔中心连结为V字状,V字的两直线与所述左右的底部框架的中间部分别平行。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底部框架和后框架除了与横管结合之外,底部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和后框架的至少一部分也结合。对底部框架和后框架施加负载时,这些负载不仅由横管承受,而且底部框架和后框架也相互承受,因此,能够防止负载过度集中于横管。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横管的端部整周与底部框架的后端部的外侧面和内侧面结合,且与后框架的前端部的外侧面和内侧面结合。也就是说,底部框架和后框架覆盖横管的端部整周而与横管结合。横管由底部框架和后框架加强,因此能够实现横管的薄壁化。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在底部框架中,中间部的高度尺寸小于后端结合部的高度尺寸。后端结合部与其他构件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刚性,增大高度尺寸而增大刚性。不需要提高刚性的中间部减小高度尺寸。假设使中间部与后端结合部为相同高度,则底部框架大型化而变重,但若如本发明这样减小中间部的高度尺寸,则能谋求底部框架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在左右的底部框架的后端部分别结合有收纳部支承部件,将收纳部支承部件配置为车身俯视下与横管重叠。由收纳部引起的向下的负载由收纳部支承部件支承,该收纳部支承部件由底部框架的后端部及横管支承。假设收纳部支承部件由底部框架的中间部或后框架的中间部来支承,需要增加底部框架或后框架的刚性。
在本发明中,使收纳部支承部件支承于提高了刚性的底部框架的后端部和由底部框架、后框架加强且刚性较高的横管,因此,不需要将横管、底部框架、后框架的任一者的刚性进一步升高,能够抑制它们的重量增加。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主管在下端具备沿车宽方向扩开的扩管部。扩管部的截面积比主管的头管连结侧的截面积大,因此,能够降低在主管下端产生的应力。其结果是,能够实现主管的薄壁化及轻量化。而且,由于使主管下端的截面积增加,因此不需要对主管和底部框架实施加强。因此,能够提供不实施加强就能实现轻量化的框架构造。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在车身俯视下,从前轮的中心点到左侧的枢轴结合部的孔中心为止引出直线,并且从前轮的中心点到右侧的枢轴结合部的孔中心为止引出直线,从而左侧的孔中心与前轮的中心点和右侧的孔中心连结为V字状,V字的两直线与左右的底部框架的中间部分别平行。
由于V字的两直线与左右的底部框架的中间部分别平行,因此,对V字的顶点(前轮中心点)施加横向负载时,对一方的底部框架的中间部作用有拉伸力,对另一方的底部框架的中间部作用有压缩力。力沿着底部框架的中间部的中心轴而作为轴向力施加于中间部,因此,底部框架不会较大弯曲,能够抑制左右的底部框架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框架构造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该车辆的车身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将底部框架与该框架构造的主管分解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该主管下部的主视图。
图5是沿图4的5-5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该主管与该底部框架之间的焊接部的主视图。
图7是图2的7向视图。
图8是沿图7的8-8线的剖视图。
图9是该框架构造的横管周围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该横管的临时组装图。
图11是图2的11向视图。
图12是沿图11的12-12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图2的13向视图。
图14是沿图11的14-14线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该底部框架的中间部的平面形状的概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小型摩托车型车辆、11…车身框架、12…头管、13…前叉、15…前轮、16…车把、20…主管、21L、21R…左右侧面、25…扩管部、30L、30R…底部框架、31L、31R…后端部、32L、32R…前端结合部、33L、33R…后端结合部、34L、34R…中间部、44…车宽中心、60…横管、61L、61R…端部外周(端部外周面)、63L、63R…左右端部、70L、70R…后框架、71L、71R…前端部、78L、78R…枢轴结合部、87、89…一部分(上部)、88、91…一部分(下部)、92、94…外侧面、93、95…内侧面、106…发动机、114…收纳部、140…收纳部支承部件、173、174…直线、H1、H2…高度尺寸、P3…中心点、P4、P5…孔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前后、左右、上下表示以落座于乘客座位的乘客为基准的方向。
实施例
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如图1所示,小型摩托车型车辆10具有:前叉13,其能够转向地被支承于车身框架11(详见后述)的头管12;前轮15,其安装于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于该前叉13下端的前车轴14;车把16,其与前叉13的上端连结、供驾驶员握持而操纵前轮15;底部框架30L,其前端与从头管12向车身后下方延伸的主管20(详见后述)的下端结合而向后方延伸(L是表示左的标注。以下相同。详见后述);后框架70L,其前端与结合在该底部框架30L的后端的横管60(详见后述)结合而向后上方延伸(详见后述);动力单元104,其利用枢轴102能够摆动地固定于与该后框架70L的前端下部连结的发动机悬挂连杆101、兼作摆臂并且在后端具备后轮103;以及后缓冲器105L,其下端安装于该动力单元104的后端,上端由后框架70L的后部支承并且吸收作用于后轮103的负载。
动力单元104包括与发动机悬挂连杆101能够摆动地连结的发动机106和与该发动机106一体化、向后轮103传递发动机106的动力且具备变速机构的变速器107。
在发动机106的缸盖上连接具有空气过滤器108及化油器109的进气系统和具有排气管111及消音器112的排气系统。
在主管20的车身后方配置有燃料箱113,在该燃料箱113的后上方配置用于收纳头盔等物品的收纳部114。该收纳部114由底部框架30L的后端及后框架70L的后部支承。
车身框架11由车身罩115覆盖。该车身罩115包括:覆盖车身框架11的前方的前罩116;覆盖该前罩116的后方的上部内罩117;与该上部内罩117相邻设置而覆盖燃料箱113的上方的下部内罩118;与该下部内罩118的后端相邻设置而覆盖后框架70L后部的侧方的后罩119;与前罩116及后罩119的下方相邻设置而覆盖燃料箱113及发动机106的侧方的中罩121;与前罩116及中罩121相邻设置而覆盖车身框架11下部的下方及侧方的底罩122。
在下部内罩118的上部以能够装卸燃料箱113的供油帽的方式可开闭地设有供油用盖123。而且,在中罩121的左侧部能够开闭地设有维修时使用的维修用盖124。
以覆盖收纳部114的方式配置有供驾驶员和同乘者落座的座位125。在车身高度方向上比该座位125低的位置且在车把16与座位125之间配置有供驾驶员放置脚的踏板126。
而且,在踏板126的车身后方安装有供同乘者放置脚的后座踏板127,以包围座位125的后部的方式设有供同乘者把握的抓杆128。
基于图2来详细说明车身框架11的结构。
如图2所示,车身框架11包括:头管12;从该头管12向车身后下方延伸、上端部由加强构件129加强的中空状的主管20;各自的前端部22L、22R与该主管20的下端侧面21L、21R(R是表示右的标注。以下相同)结合、从下端侧面21L、21R分别向后方延伸的一对左右底部框架30L、30R;与底部框架30L的后端部31L和底部框架30R的后端部31R结合、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管60;分别与底部框架30L、30R的后端部31L、31R结合且与横管60结合、向后上方延伸的一对左右后框架70L、70R;以及与后框架70L的后端和后框架70R的后端结合、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部横梁131。
底部框架30L具有:设于前端部22L、与主管20的下端侧面21L结合的前端结合部32L;设于后端部31L、与后框架70L的前端部71L及横管60的端部外周面61L结合的后端结合部33L;以及设于前端结合部32L与后端结合部33L之间的中间部34L。另外,底部框架30R具有:设于前端部22R、与主管20的下端侧面21R结合的前端结合部32R;设于后端部31R、与后框架70R的前端部71R及横管60的端部外周面61R结合的后端结合部33R;以及设于前端结合部32R与后端结合部33R之间的中间部34R。
而且,底部框架30L的后端部31L和底部框架30R的后端部31R的设置横管60之外的部位结合有用于支承收纳部(图1中的附图标记114)的前部(图1中的附图标记为132L、132R)的U字状的收纳部支承部件140。在该收纳部支承部件140的上部左端及右端设有用于连结收纳部的连结座141L、141R。
而且,在后框架70L、70R的前部内侧面分别设有用于支承收纳部的前后方向中间的收纳部中间支柱151L、151R,在这些收纳部中间支柱151L、151R的各上表面设有缓冲橡胶152L、152R。
而且,在后框架70L的后部结合有用于支承收纳部的后部(图1中的附图标记153L)的托架160L,在后框架70R的后部结合有用于支承收纳部的后部(图1中的附图标记153R)的托架160R。在托架160L、160R的各上表面设有缓冲橡胶161L、161R。即,收纳部被收纳部支承部件140、收纳部中间支柱151L、151R和托架160L、160R支承。
而且,在托架160L、160R上焊接有用于支承后缓冲器(图1中的附图标记105L、105R)的缓冲螺栓162L、162R,因此,托架160L、160R是兼具收纳部后部的支承和后缓冲器的支承的结构。
在后框架70L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和后框架70R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结合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中间横梁171。
基于图3来说明主管20的下端和底部框架30L、30R的前端结合部32L、32R的嵌合构造。
如图3所示,在底部框架30L的前端结合部32L以与主管20的下端侧面21L嵌合的方式形成有嵌合凹部35L。另外,在底部框架30R的前端结合部32R以与主管20的下端侧面21R嵌合的方式形成有嵌合凹部35R。以使主管20的下端侧面21L、21R进入嵌合凹部35L、35R的方式将前端结合部32L、32R与下端侧面21L、21R嵌合。
基于图4来说明主管20的下端的构造。
如图4所示,底部框架30L、30R的前端结合部32L、32R嵌合于主管20的下端。主管20具备:位于与头管(图2中的附图标记12)结合的一侧、具有恒定的直径D1的直管部23;与该直管部23的下端连续设置、呈扩散状向车身下方形成的扩散管部24;以在主视下具有宽度比直管部23的直径D1宽的宽度尺寸W1的方式向车宽方向扩开的扩管部25(详见后述)。
而且,在扩管部25的前表面设有沿主管20的长度方向具有恒定的宽度尺寸W2的前部平坦面26(详见后述)。另外,在扩管部25的后表面也设置具有恒定的宽度尺寸W2的后部平坦面27(详见后述)。
基于图5来说明底部框架30L、30R的前端结合部32L、32R的构造。
如图5所示,主管20在剖视下形成为长圆状(详见后述)。
另一方面,底部框架30L的前端结合部32L在俯视下具有以与主管20的下端侧面21L嵌合的方式呈U字状切削而成的上部U字部36L。另外,底部框架30R的前端结合部32R在俯视下具有以与主管20的下端侧面21R嵌合的方式呈U字状切削而成的上部U字部36R。
通过将上部U字部36L、36R嵌合于扩管部25,来减小底部框架30L的前部前端37L与底部框架30R的前部前端37R之间的间隔W3,并且减小底部框架30L的后部前端38L与底部框架30R的后部前端38R之间的间隔W4。
而且,在图4中,底部框架30L具备与前部前端37L的下端连续设置的下部U字部39L。而且,底部框架30R具备与前部前端37R的下端连续设置的下部U字部39R。
基于图6来说明主管20的扩管部25与底部框架30L、30R的前端结合部32L、32R的焊接部。
如图6所示,在扩管部25的下端侧面21L与前端结合部32L的上部U字部36L及前部前端37L及下部U字部39L通过实施角焊而形成有前部焊接部41L。而且,在扩管部25的下端侧面21R与前端结合部32R的上部U字部36R及前部前端37R及下部U字部39R通过实施角焊而形成有前部焊接部41R。即,前端结合部32L、32R焊接于扩管部25的下端侧面21L、21R。
基于图7来说明前端结合部32L的左侧视下的形状。
如图7所示,在车身侧视下,前端结合部32L具有以上表面42L向上突出的方式鼓出且形成为山形的山形鼓出部43L。通过该山形膨出部43L来增加前部焊接部41L的焊接长度,且使前部焊接部41L的前后中心部54最靠头管(图2中的附图标记12)侧,前部焊接部41L的前端部55及后端部56比前后中心部54低。
基于图8来说明设于主管20的扩管部25的前部平坦面26及后部平坦面27。
如图8所示,扩管部25的前部平坦面26及后部平坦面27与底部框架30L、30R的前端结合部32L、32R通过焊接部41R、41L进行结合。
下面,说明扩管部25的截面形状。
以扩管部25的车宽中心线44为基准将前部平坦面26及后部平坦面27的宽度尺寸W2等分为两部分时,能获得宽度尺寸W5。而且,将扩管部25的前后方向中心线45与表示宽度尺寸W2的线46的交点为P1,以交点P1为基准描画半径R1的半圆时,成为扩管部25的下端侧面21L、21R的半径。也就是说,扩管部25是以点P2为中心由宽度尺寸W5和半径R1构成的长圆。需要说明的是,扩管部25优选形成为长圆状,也可以形成为椭圆状。
底部框架30L的前端部22L形成为覆盖扩管部25的左右方向的侧面21L,底部框架30R的前端部22R形成为覆盖扩管部25的左右方向的侧面21R。
基于图9来说明底部框架30L、30R的后端结合部33L、33R及横管60及后框架70L、70R的前端部71L、71R的构造。
如图9所示,底部框架30L的后端结合部33L包括:设于下端且与后框架70L的前端部71L的下端构成坡口的下端坡口面47L;与该坡口面47L的上方连续地形成为半圆状、与横管60的端部外周面61L嵌合的外侧嵌合面48L及内侧嵌合面49L;分别与这些嵌合面48L、49L的后方连续设置、与前端部71L的长边方向部位构成坡口的外侧长边坡口面51L及内侧长边坡口面52L;与这些坡口面51L、52L的后方连续设置、与前端部71L的上端构成坡口的上端坡口面53L。
而且,底部框架30R的后端结合部33R包括:设于下端且与后框架70R的前端部71R的下端构成坡口的下端坡口面47R;与该坡口面47R的上方连续地形成为半圆状、与端部外周面61R嵌合的外侧嵌合面48R及内侧嵌合面49R;分别与这些嵌合面48R、49R的后方连续设置、与前端部71R的长边方向部位构成坡口的外侧长边坡口面51R及内侧长边坡口面52R;与这些坡口面51R、52R的后方连续设置、与前端部71R的上端构成坡口的上端坡口面53R。
下面,说明横管60的结构。
横管60包括:配置于车宽中央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中央部62;设于该中央部62的左端且具备外周面61L的端部63L;设于中央部62的右端且具备外周面61R的端部63R。而且,在中央部62的左端部及右端部设有挡块64L、64R。
下面,说明后框架70L、70R的前端部71L、71R的构造。
后框架70L的前端部71L包括:设于下端且与后端结合部33L的下端坡口面47L构成坡口的下端坡口面72L;与该坡口面72L的上方连续地形成为半圆状、与横管60的端部外周面61L嵌合的外侧嵌合面73L及内侧嵌合面74L;分别与这些嵌合面73L、74L的后方连续设置、与坡口面51L、52L构成坡口的外侧长边坡口面75L及内侧长边坡口面76L;与这些坡口面75L、76L的后方连续设置、与上端坡口面53L构成坡口的上端坡口面77L。
而且,后框架70R的前端部71R包括:设于下端且与后端结合部33R的下端坡口面47R构成坡口的下端坡口面72R;与该坡口面72R的上方连续地形成为半圆状、与横管60的端部外周面61R嵌合的外侧嵌合面73R及内侧嵌合面74R;分别与这些嵌合面73R、74R的后方连续设置、与坡口面51R、52R构成坡口的外侧长边坡口面75R及内侧长边坡口面76R;与这些坡口面75R、76R的后方连续设置、与上端坡口面53R构成坡口的上端坡口面77R。
而且,在后框架70L、70R的各自的前端部内侧经由发动机悬挂连杆(图1中的附图标记101)焊接有用于支承动力单元(图1中的附图标记104)的前端的枢轴结合部78L、78R。
在枢轴结合部78L的前端设有与横管60的中央部62卡合的卡合部79L,在枢轴结合部78L的前端侧部设有供用于固定发动机悬挂连杆的螺栓插入的螺栓插入孔81L。而且,在枢轴结合部78R的前端设有与中央部62卡合的卡合部79R,在枢轴结合部78R的前端侧部设有供用于固定发动机悬挂连杆的螺栓插入的螺栓插入孔81R。
下面,说明后端结合部33L、33R与横管60、前端部71L、71R的嵌合构造。
使后端结合部33L的嵌合面48L、49L与前端部71L的嵌合面73L、74L嵌合于横管60的端部外周面61L。而且,使后端结合部33R的嵌合面48R、49R与前端部71R的嵌合面73R、74R嵌合于横管60的端部外周面61R。
基于图10说明由底部框架30L的后端结合部33L和后框架70L的前端部71L构成的坡口及底部框架30L的高度尺寸。
如图10所示,后端结合部33L的嵌合面48L与前端部71L的嵌合面73L嵌合于横管60的端部外周面61L。
而且,在横管60的上方设有以恒定的根部间隔形成的上部坡口82,在横管60的下方设有以恒定的根部间隔形成的下部坡口83。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所示的坡口82、83的车身侧视下的位置只是一例,也可以改变为其他的位置。
下面,说明底部框架30L的高度尺寸。
在车身侧视下,底部框架30L的中间部34L的高度尺寸H1小于后端结合部33L的高度尺寸H2。
基于图11说明底部框架30L、横管60与后框架70L的焊接部。
如图11所示,在横管60的端部外周面61L与底部框架30L的后端结合部33L及后框架70L的前端部71L通过实施角焊而形成有外侧周焊接部84。而且,通过对上部坡口82实施对焊而形成上部焊接部85。而且,通过对下部坡口83实施对焊而形成下部焊接部86。
即,底部框架30L、横管60与后框架70L的结合部除了通过焊接将底部框架30L与后框架70L结合于横管60之外,还将底部框架30L的后端结合部33L的上部87及下部88与后框架70L的前端部71L的上部89及下部91结合起来。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中,使后端结合部33L的上部87及下部88与前端部71L的上部89及下部91结合,但也可以仅使后端结合部33L的上部87与前端部71L的上部89结合或仅使后端结合部33L的下部88与前端部71L的下部91结合。
基于图12来说明对横管60、底部框架30L与后框架70L实施的周焊接部。
如图12所示,横管60的端部63L的整周通过焊接与底部框架30L的后端部31L的车宽方向外侧面92和内侧面93结合,且通过焊接与后框架70L的前端部71L的车宽方向外侧面94和内侧面95结合。形成于外侧面92、94的是外侧周焊接部84,形成于内侧面93、95的是内侧周焊接部96。
基于图13来说明收纳部支承部件140的平面上的配置、底部框架30L、30R与枢轴结合部78L、78R的结合构造。
如图13所示,收纳部支承部件140以在车身俯视下与横管60重叠的方式配置。
枢轴结合部78L通过焊接部97L与底部框架30L的内侧面结合,枢轴结合部78R通过焊接部97R与底部框架30R的内侧面结合。
基于图14来说明横管60与枢轴结合部78L的结合构造。
如图14所示,通过对枢轴结合部78L的下部与横管60的中央部62实施角焊而形成焊接部98L。也就是说,枢轴结合部78L除了焊接于后框架70L的前端部(图13中的附图标记71L)内侧之外,还焊接于横管60的外周面61L。
基于图15来说明底部框架30L、30R的中间部34L、34R的平面形状。
如图15所示,在车身俯视下,从前车轴(图1中的附图标记14)的中心线172与车宽中心线44正交的前轮中心点P3到枢轴结合部78L的孔81L的中心点P4引出直线173,并且从该前轮中心点P3到枢轴结合部78R的孔81R的中心点P5引出直线174。
将点P3、P4用直线173连结,将点P3、P5用直线174连结,从而枢轴结合部78L的孔81L的中心点P4、前轮中心点P3与枢轴结合部78R的孔81R的中心点P5连结为V字状,V字的两直线173、174与底部框架30L、30R的中间部34L、34R分别平行。
以下记载有以上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10的作用效果。
通过图11所示的结构,除了底部框架30L和后框架70L与横管60结合之外,底部框架30L的一部分87、88和后框架70L的一部分89、91也结合。对底部框架30L和后框架70L施加负载时,这些负载不仅由横管60承受,而且底部框架30L与后框架70L也彼此承受,因此,能防止负载过度集中于横管60。
通过图12所示的结构,横管60的端部63L的整周与底部框架30L的后端部31L的外侧面92和内侧面93结合,与后框架70L的前端部71L的外侧面94和内侧面95结合。也就是说,底部框架30L和后框架70L覆盖横管60的端部63L的整周而与横管60结合。
横管60被底部框架30L和后框架70L加强,因此,能够使横管60薄壁化。
通过图10所示的结构,能够使底部框架30L的中间部34L的高度尺寸H1比后端结合部33L的高度尺寸H2小。
后端结合部33L与其他构件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刚性,增大高度尺寸H2而增大刚性。不需要提高刚性的中间部34L减小高度尺寸H1。
假设使中间部34L与后端结合部33L为相同高度,则底部框架30L大型化而变重,但若像本发明这样减小中间部34L的高度尺寸H1,则能谋求底部框架30L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通过图13所示的结构,在底部框架30L、30R的后端部31L、31R分别结合有收纳部支承部件140,将收纳部支承部件140配置为在车身俯视下与横管60重叠。
由收纳部引起的向下的负载由收纳部支承部件140支承,该收纳部支承部件140由底部框架30L、30R的后端部31L、31R及横管60支承。假设收纳部支承部件140由底部框架30L、30R的中间部或后框架70L、70R的中间部支承,则需要增加底部框架30L、30R或后框架70L、70R的刚性。
在本发明中,使收纳部支承部件140支承于提高了刚性的底部框架30L、30R的后端部31L、31R和由底部框架30L、30R、后框架70L、70R加强而刚性较高的横管60,因此,不需要将横管60、底部框架30L、30R、后框架70L、70R中的任一者的刚性提高至该程度以上,能够抑制它们的重量增加。
通过图4所示的结构,主管20在下端具有沿车宽方向扩开的扩管部25。而且,通过图8所示的结构,左右的底部框架30L、30R的前端部22L、22R分别与扩管部25结合。
扩管部25的截面积比主管20的头管连结侧的截面积大,因此,能降低在主管20下端产生的应力。其结果是,能够实现主管20的薄壁化及轻量化。而且,由于使主管20下端的截面积增加,因此,不需要对主管20和底部框架30L、30R实施加强。因此,能够提供不实施加强而能够实施轻量化的框架构造。
通过图15所示的结构,在车身俯视下,从前轮15的中心点P3到左侧的枢轴结合部78L的孔中心P4引出直线173,并且从前轮15的中心点P3到右侧的枢轴结合部78R的孔中心P5引出直线174,从而将左侧的孔中心P4、前轮的中心点P3与右侧的孔中心P5连结为V字状,V字的两直线173、174与左右的底部框架30L、30R的中间部34L、34R分别平行。
由于V字的两直线173、174与底部框架30L、30R的中间部34L、34R分别平行,因此,对V字的顶点(前轮中心点P3)施加横向负载时,对一方的底部框架30L的中间部34L作用有拉伸力,对另一方的底部框架30R的中间部34R作用有压缩力。力沿着底部框架30L的中间部34L的中心轴176作为轴向力施加于中间部34L,并且沿着底部框架30R的中间部34R的中心轴177作为轴向力施加于中间部34R,因此,底部框架30L、30R不会较大弯曲,能够抑制左右的底部框架30L、30R的变形。
通过图8所示的结构,底部框架30L的前端部22L形成为覆盖扩管部25的左右方向的侧面21L,底部框架30R的前端部22R形成为覆盖扩管部25的左右方向的侧面21R。
由于利用底部框架30L、30R的前端部22L、22R来覆盖扩管部25的左右方向的侧面21L、21R,因此,在扩管部25的截面积中加入前端部22L、22R的截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扩管部25的刚性。
通过图13所示的结构,横管60分别与底部框架30L、30R的后端部31L、31R结合,一对后框架70L、70R的前端部71L、71R分别与横管60的端部63L、63R结合。
由于在底部框架30L及后框架70L与底部框架30R及后框架70R之间设置了横管60,因此框架整体的刚性提高。
如图5所示,通过使切削为U字状而成的U字部36L、36R与扩管部25嵌合,从而底部框架30L的前端37L、38L与底部框架30R的前端37R、38R之间的间隔W3、W4减小,而且,如图7所示,利用鼓出并形成为山形的山形鼓出部43L来增加前部焊接部41L的焊接长度。
能够将扩管部25大体上由底部框架30L、30R的前端22L、22R包围,因此,扩管部25被底部框架30L、30R加强,扩管部25即使为薄壁,也能够作出耐扭转强的框架构造。
在图2中,底部框架30R、30L及后框架70R、70L的壁厚通常为2.0~3.0mm,但通过应用实施例中所示的结合构造,能够使壁厚为1.0~2.0mm。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框架构造适用于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Claims (5)

1.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具备:头管,其将驾驶员握持的车把及与该车把连结的前叉支承为能够转向;中空状的主管,其从该头管向车身后下方延伸;一对左右底部框架,其与该主管的下部结合并从所述主管的下部分别向车身后方延伸;横管,其分别与这些底部框架的后端部结合并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左右后框架,其前端部分别与该横管的左右端部结合并向车身后上方延伸,
所述底部框架和所述后框架与所述横管结合,并且,所述底部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后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结合,
所述横管的端部整周与所述底部框架的后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和内侧面结合,且与所述后框架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和内侧面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其中,
所述底部框架具有与所述主管的下端结合的前端结合部、与所述后框架的一部分及所述横管的端部外周结合的后端结合部以及设于所述前端结合部与所述后端结合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后端结合部设置于所述左右底部框架的后端部,
所述中间部的高度尺寸小于所述后端结合部的高度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其中,
在所述左右底部框架的后端部的除结合有所述横管之外的部位分别结合有对用于收纳物品的收纳部进行支承的收纳部支承部件,
所述收纳部支承部件配置为与所述横管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其中,
所述主管在下端具备沿车宽方向扩开的扩管部,在所述扩管部的左右侧面焊接有所述底部框架的前端结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其中,
从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叉的下端的前轮的中心点到为了支承发动机而焊接于所述左后框架的前端部的左侧的枢轴结合部的孔中心为止引出直线,并且从所述前轮的中心点到为了支承所述发动机而焊接于所述右侧的后框架的前端部的右侧的枢轴结合部的孔中心为止引出直线,从而所述左侧的孔中心、所述前轮的中心点与所述右侧的孔中心连结为V字状,V字的两直线与所述左右的底部框架的中间部分别平行。
CN201280058553.1A 2011-12-02 2012-11-27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 Active CN1039583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5023 2011-12-02
JP2011-265023 2011-12-02
PCT/JP2012/080571 WO2013080952A1 (ja) 2011-12-02 2012-11-27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8336A CN103958336A (zh) 2014-07-30
CN103958336B true CN103958336B (zh) 2017-03-01

Family

ID=48535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8553.1A Active CN103958336B (zh) 2011-12-02 2012-11-27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2786924B1 (zh)
JP (1) JP5700881B2 (zh)
CN (1) CN103958336B (zh)
BR (1) BR112014013212A2 (zh)
IN (1) IN2014CN04864A (zh)
TW (1) TWI490142B (zh)
WO (1) WO20130809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42884A1 (ja) * 2015-09-08 2017-03-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EP3770052A4 (en) * 2018-03-23 2021-04-07 Honda Motor Co., Ltd.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PIPE FRAM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4869A (zh) * 2003-01-17 2005-10-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框架结构
CN2883143Y (zh) * 2005-12-23 2007-03-28 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头部中央主管与加强管之间的连接结构
CN101104431A (zh) * 2006-07-13 2008-01-16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车架装置
EP2347950A1 (en) * 2009-09-25 2011-07-2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and vehicle body frame for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73287U (zh) * 1980-10-24 1982-05-06
JPH07112683A (ja) * 1993-10-19 1995-05-02 Suzuki Motor Corp ガス燃料式スクータ型車両
JP4367872B2 (ja) * 1999-09-24 2009-1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防振構造
JP3805606B2 (ja) * 2000-07-12 2006-08-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02173071A (ja) * 2000-12-05 2002-06-18 Honda Motor Co Ltd ピリオンステップ構造
JP5002254B2 (ja) * 2006-12-11 2012-08-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JP4921961B2 (ja) * 2006-12-29 2012-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5049645B2 (ja) * 2007-05-11 2012-10-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
JP2009040398A (ja) * 2007-07-19 2009-02-26 Yamaha Motor Co Ltd モータサイクルおよびモータサイクルのフレーム
JP5371669B2 (ja) * 2009-09-30 2013-12-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4869A (zh) * 2003-01-17 2005-10-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框架结构
CN2883143Y (zh) * 2005-12-23 2007-03-28 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头部中央主管与加强管之间的连接结构
CN101104431A (zh) * 2006-07-13 2008-01-16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车架装置
EP2347950A1 (en) * 2009-09-25 2011-07-2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and vehicle body frame for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00881B2 (ja) 2015-04-15
WO2013080952A1 (ja) 2013-06-06
EP2786924B1 (en) 2016-09-07
BR112014013212A2 (pt) 2020-03-03
CN103958336A (zh) 2014-07-30
IN2014CN04864A (zh) 2015-09-18
EP2786924A1 (en) 2014-10-08
TW201335007A (zh) 2013-09-01
JPWO2013080952A1 (ja) 2015-04-27
TWI490142B (zh) 2015-07-01
EP2786924A4 (en) 2015-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8700B (zh) 摩托车
CN102822047B (zh) 鞍乘型车辆的车架结构
JP549266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AU2004201383A1 (en) Frame Structure in Saddle Type Vehi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rame
TWI485084B (zh) 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
CN103085922B (zh) 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框架
CN103958336B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框架构造
CN109689488A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
CN103241321A (zh) 二轮摩托车
AU2012203513B2 (en) Swing arm for miniaturized vehicle
JP555092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3958337B (zh) 车辆的框架构造
CN103832521B (zh) 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
CN217835902U (zh) 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CN208134536U (zh) 减震装置和车辆
CN103241322A (zh) 二轮摩托车
CN102991621B (zh) 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
CN103010380B (zh)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前减震器结构
CN103648898A (zh) 跨骑式二轮摩托车
TH62809B (th) โครงสร้างโครงของยานพาหนะแบบสคูเตอร์
TH150209A (th) โครงสร้างโครงของยานพาหนะแบบสคูเตอ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