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5604A - 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锂金属电极及具有此电极的元件 - Google Patents

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锂金属电极及具有此电极的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15604A
CN103915604A CN201310731544.0A CN201310731544A CN103915604A CN 103915604 A CN103915604 A CN 103915604A CN 201310731544 A CN201310731544 A CN 201310731544A CN 103915604 A CN103915604 A CN 1039156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oxide
active metal
metal
so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315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15604B (zh
Inventor
吴金宝
蔡丽端
张嘉珍
吕明生
黄震宇
李俊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39156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56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156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56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1Alkaline or alkaline earth metals elements
    • H01M4/382Lith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3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non-aqueous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1Chalcogenides or intercalation compound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977/00Nanotechnology
    • Y10S977/70Nanostructure
    • Y10S977/734Fullerenes, i.e. graphene-based structures, such as nanohorns, nanococoons, nanoscrolls or fullerene-like structures, e.g. WS2 or MoS2 chalcogenide nanotubes, planar C3N4, etc.
    • Y10S977/742Carbon nanotubes, C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977/00Nanotechnology
    • Y10S977/902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 Y10S977/932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or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
    • Y10S977/948Energy storage/generating using nanostructure, e.g. fuel cell, batter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一种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锂金属电极及具有此电极的元件。所述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包括活性金属基材与位于活性金属基材的表面的保护层。这层保护层至少包括被覆于活性金属基材表面的金属薄膜与被覆于金属薄膜表面的导电薄膜。金属薄膜的材料为钛、钒、铬、锆、铌、钼、铪、钽或钨;导电薄膜的材料则是选自包括金属薄膜的金属的氮化物、金属薄膜的金属的碳化物类钻碳薄膜及其组合其中之一。

Description

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锂金属电极及具有此电极的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活性金属电极的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锂金属电极及具有此电极的元件。
背景技术
提升储存电容量是目前二次电池研发重点之一。在二次电池中的锂离子电池正极与负极分别使用可进行锂离子嵌入/脱出的材料可具有最高的能量密度,但由于受限于正极与负极材料有限的电容量,使得锂离子电池所能达到的最高能量密度受限于材料瓶颈而无法向上提升,因此,急需具有高电容量的电极材料开发。
在众多材料之中,以使用活性金属如锂、钠、镁、钙、铝等作为电池的活性材料可具有轻量化与高电容量的优点,其中尤以锂金属本身以及与锂可进行合金化的材料(如硅、锡、铝等)都可达到高电容量的效果,然而,使用与锂可进行合金化的材料在与锂反应时则伴随着不可避免的体积膨胀,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使活性物质碎裂与脱落,导致其可循环寿命不佳。在活性金属中,例如锂金属本身虽具有高达3862mAh/g的电容量,但其活性极高,不但对于水气与空气都相当敏感,且在充放电过程中锂金属也会与电解液中的物质产生反应导至活性逐渐丧失而可提供的电容量降低,其它的活性金属如钠、镁、钙、铝也都会同样受到外界可反应物质的侵蚀而影响其电容量。另一方面例如锂金属表面在多次反复充放电后会产生枝晶锂沉积,此种表面的锂沉积则隐藏了刺穿隔离膜使元件短路的安全疑虑。因此,若能在活性金属电极的表面镀制一导电保护层,应可有效的提高元件的电容量与提高其可循环的寿命。
目前,作为活性金属电极表面的保护层的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若表面保护层采用单层结构设计者,对活性电极在元件中使用时无法产生有效的抑制劣化效果。但若表面保护层采用多层结构设计者,则有兼容性与导电能力的问题。在现有技术中,多层结构若包含离子传导陶瓷、离子传导盐类、有机化合物、高分子等,容易有传导电子能力不佳的问题。如果多层结构包含可与离子进行合金反应的金属,则容易在与离子合金化过程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体积膨胀,导致电极各层无法维持稳定兼容性结构而影响使用寿命,甚至发生保护层材料碎裂的情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能有效抑制活性金属劣化并维持导电能力。
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受保护的锂金属电极,能有效抑制锂金属劣化并维持导电能力。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可提升电容量并增进其循环寿命。
本发明提出一种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包括活性金属基材与位于活性金属基材的表面的保护层。这层保护层至少包括被覆于活性金属基材的所述表面的金属薄膜与被覆于金属薄膜的表面的导电薄膜。上述金属薄膜的材料为钛、钒、铬、锆、铌、钼、铪、钽或钨;导电薄膜的材料则是选自包括金属薄膜的金属的氮化物、金属薄膜的金属的碳化物、类钻碳薄膜(DLC)及其组合其中之一。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活性金属基材包括锂、钠、镁、钙、铝金属基材、或其組合。
本发明又提出一种受保护的锂金属电极,包括锂金属基材与位于锂金属基材的表面的保护层。这层保护层至少包括被覆于锂金属基材的所述表面的金属薄膜与被覆于金属薄膜的表面的导电薄膜。上述金属薄膜的材料为钛、钒、铬、锆、铌、钼、铪、钽或钨;导电薄膜的材料则是选自包括金属薄膜的金属的氮化物、金属薄膜的金属的碳化物、类钻碳薄膜及其组合其中之一。
本发明另提出一种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包括正极、活性金属负极、以及与正极和活性金属负极接触以提供传导用活性金属离子的电解质。所述活性金属负极为上述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活性金属负极的活性金属基材包括锂、钠、镁、钙、铝金属基材、或其組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金属薄膜的厚度为10nm~100nm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导电薄膜的电阻率为10-5Ω·cm~102Ω·cm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导电薄膜的厚度为10nm~1000nm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类钻碳薄膜为四面体非晶碳(ta-C)结构,且sp3比例>4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导电薄膜的材料包括TiNx、CrNx、TaNx或NbNx,且0.01<x<1.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导电薄膜的材料包括TiCx、CrCx、TaCx或NbCx,且0.01<x<1.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正极是选自包括含硫物质、金属氧化物、碳材、以及其组合中的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含硫物质是选自包括硫、金属硫化物、有机硫、以及其组合中的物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金属氧化物包括含锂的金属氧化物或不含锂的金属氧化物。所述含锂的氧化物例如是选自包括锂钴氧化物、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锂镍钴氧化物、锂钴锰氧化物、锂镍钴锰氧化物、锂铁氧化物、锂钴磷氧化物、锂镍磷氧化物、锂铁磷氧化物、锂锰磷氧化物、锂钴锰磷氧化物、锂镍钴磷氧化物、锂铁钴磷氧化物、锂铁镍磷氧化物、锂铁锰磷氧化物、锂铁硅氧化物、锂铁硼氧化物、锂钛氧化物、锂钴钛氧化物、锂锰钛氧化物、锂铁钛氧化物、锂钛磷氧化物、锂钒氧化物、锂钒磷氧化物、以及其组合中的氧化物。所述不含锂的氧化物例如是选自包括钒氧化物、锰氧化物、钨氧化物、钛氧化物、铬氧化物、铁氧化物、钴氧化物、镍氧化物、铌氧化物、钼氧化物、锡氧化物、钠钒氧化物、钠锰氧化物、钠钛氧化物、钠铬氧化物、钠铁氧化物、钠钴氧化物、钠镍锰氧化物、钠镍钴氧化物、钠钴锰氧化物、钠镍钴锰氧化物、钠钴磷氧化物、钠镍磷氧化物、钠铁磷氧化物、钠锰磷氧化物、钠铁锰磷氧化物、钠钒磷氧化物、钠钛磷氧化物、以及其组合中的氧化物。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碳材是选自包括活性碳、碳黑、石墨、碳纤维、碳纳米管、中孔碳、石墨烯、以及其组合中的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电解质可为固态电解质、熔融盐、离子液体、胶态电解质、或电解液。该电解质包括选自锂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铝离子、以及其组合中的活性金属离子。
基于上述,本发明在活性金属表面形成由特定金属薄膜与导电薄膜构成的保护层,因此能解决既有使用活性金属为负极的电化学元件的可循环寿命过低的缺点。而且当活性金属电极在应用时对外界可反应物质的侵蚀可具有较佳的抵抗能力而不会因而造成活性丧失,因此当应用在元件中时,不会与电解液所含有的成份产生反应而影响其电化学可循环能力,也可有效避免充放电循环过程锂金属因表面型态改变所产生的劣化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又一种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另一种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实验例三的循环次数与电容量的关系曲线图。
图6A是实验例三的经20次循环后的对照元件一的SEM相片。
图6B是实验例三的经20次循环后的元件一的SEM相片。
图7是实验例三的经20次循环后的对照元件一与元件一的阻抗图谱。
其中,附图标记:
100:活性金属基材
100a、104a:表面
102:保护层
104:金属薄膜
106、300、302:导电薄膜
200、400:正极
202、402:活性金属负极
204、404:电解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剖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包括活性金属基材100与位于其表面100a的保护层102。该活性金属基材100可包括锂、钠、镁、钙或铝、或其組合,以高容量化、轻量化而言,可选用锂。该保护层102至少包括被覆于活性金属基材100的表面100a的金属薄膜104与被覆于金属薄膜104的表面104a的导电薄膜106。上述金属薄膜104的厚度例如在10nm~100nm之间。而导电薄膜106的厚度例如在10nm~1000nm之间;较佳是50nm~1000nm之间。上述金属薄膜104是不会与活性金属基材100发生反应的金属,可为钛、钒、铬、锆、铌、钼、铪、钽或钨;以高稳定性、抗侵蚀能力佳、低阻抗等特性而言,可选用钛、铬、铌或钽。至于导电薄膜106的材料是选自包括金属薄膜104的金属的氮化物、金属薄膜104的金属的碳化物及其组合其中之一,这是因为金属氮化物或金属碳化物具有良好导电能力。在本实施例中,导电薄膜106的电阻率例如在10-5Ω·cm~102Ω·cm之间;较佳为10-5Ω·cm~100Ω·cm之间;更佳为10-5Ω·cm~10-2Ω·cm之间。若金属薄膜104的材料是钛、铬、铌或钽,导电薄膜106的材料可为TiNx、CrNx、TaNx或NbNx,或为TiCx、CrCx、TaCx或NbCx,其中x=0.01~1.0;较佳为x=0.1~1.0;更佳为x=0.3~1.0。另外,若活性金属基材100是锂,当导电薄膜106是金属氮化物时,可适当调整金属薄膜104的厚度,以确保氮不致影响到活性金属基材100。
在第一实施例中,导电薄膜106也可为类钻碳薄膜(DLC),其例如是四面体非晶碳(ta-C)结构,且sp3比例>40%。若活性金属基材100是锂,由于类钻碳薄膜不影响活性金属基材100,所以对金属薄膜104的厚度有较大裕度。而且本实施例可利用如阴极电弧(Cathodic Arc)沉积薄膜技术,在高真空下成长具备低电阻率和高附着力特性的薄膜。
图2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元件包括正极200、活性金属负极202、以及与正极200和活性金属负极202接触以提供传导用活性金属离子的电解质204。这里的活性金属负极202例如是图1的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其中包括活性金属基材100与堆栈于其表面100a的金属薄膜104、与堆栈于表面104a的导电薄膜106。至于正极200并未特别限定但可为选自包括含硫物质、金属氧化物、碳材、以及其组合中的材料。前述含硫物质例如是选自包括硫、金属硫化物、有机硫、以及其组合中的物质。前述金属氧化物例如含锂的金属氧化物或不含锂的金属氧化物。所述含锂的氧化物例如是选自包括锂钴氧化物、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锂镍钴氧化物、锂钴锰氧化物、锂镍钴锰氧化物、锂铁氧化物、锂钴磷氧化物、锂镍磷氧化物、锂铁磷氧化物、锂锰磷氧化物、锂钴锰磷氧化物、锂镍钴磷氧化物、锂铁钴磷氧化物、锂铁镍磷氧化物、锂铁锰磷氧化物、锂铁硅氧化物、锂铁硼氧化物、锂钛氧化物、锂钴钛氧化物、锂锰钛氧化物、锂铁钛氧化物、锂钛磷氧化物、锂钒氧化物、锂钒磷氧化物、以及其组合中的氧化物。所述不含锂的氧化物例如是选自包括钒氧化物、锰氧化物、钨氧化物、钛氧化物、铬氧化物、铁氧化物、钴氧化物、镍氧化物、铌氧化物、钼氧化物、锡氧化物、钠钒氧化物、钠锰氧化物、钠钛氧化物、钠铬氧化物、钠铁氧化物、钠钴氧化物、钠镍锰氧化物、钠镍钴氧化物、钠钴锰氧化物、钠镍钴锰氧化物、钠钴磷氧化物、钠镍磷氧化物、钠铁磷氧化物、钠锰磷氧化物、钠铁锰磷氧化物、钠钒磷氧化物、钠钛磷氧化物、以及其组合中的氧化物。前述碳材例如是选自包括活性碳、碳黑、石墨、碳纤维、碳纳米管、中孔碳、石墨烯、以及其组合中的材料。前述电解质204并未特别限定但可为固态电解质、熔融盐、离子液体、胶态电解质、或电解液。该电解质包括选自锂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铝离子、以及其组合中的活性金属离子。举例来说,前述电解质204可列举含锂离子的固态电解质、含锂离子的熔融盐、含锂离子的离子液体、含锂离子的胶态电解质、含锂离子的电解液、含钠离子的固态电解质、含钠离子的熔融盐、含钠离子的离子液体、含钠离子的胶态电解质、含钠离子的电解液、含镁离子的固态电解质、含镁离子的熔融盐、含镁离子的离子液体、含镁离子的胶态电解质、含镁离子的电解液、含钙离子的固态电解质、含钙离子的熔融盐、含钙离子的离子液体、含钙离子的胶态电解质、含钙离子的电解液、含铝离子的固态电解质、含铝离子的熔融盐、含铝离子的离子液体、含铝离子的胶态电解质、或含铝离子的电解液等。
图3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又一种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剖面示意图。
在图3中,除图1显示的活性金属基材100与金属薄膜104外,在金属薄膜104的表面104a的导电薄膜106是由第一导电薄膜300和第二导电薄膜302所构成,其中第二导电薄膜302为类钻碳薄膜(DLC),其厚度例如在10nm~1000nm之间。第一导电薄膜300的材料可为金属薄膜104的金属的氮化物或碳化物,如以金属薄膜104为钛、铬、铌或钽为例,第一导电薄膜300的材料可为TiNx、CrNx、NbNx、TaNx、TiCx、CrCx、TaCx或NbCx,0.01<x<1.0。此外,第二导电薄膜302是类钻碳薄膜,所以第一导电薄膜300的材料较佳是选用金属薄膜104的金属的碳化物。
图4是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另一种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元件包括正极400、活性金属负极402、以及与正极400和活性金属负极402接触以提供传导用活性金属离子的电解质404。这里的活性金属负极402例如是图3的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其中包括活性金属基材100与堆栈于其表面100a的金属薄膜104还有由第一导电薄膜300和第二导电薄膜302所构成的导电薄膜106,其中第二导电薄膜302为类钻碳薄膜(DLC),其厚度例如在10nm~1000nm之间。至于正极400并未特别限定但可为选自包括含硫物质、金属氧化物、碳材、以及其组合中的材料。前述含硫物质例如是选自包括硫、金属硫化物、有机硫、以及其组合中的物质。前述金属氧化物例如含锂的金属氧化物或不含锂的金属氧化物。所述含锂的氧化物例如是选自包括锂钴氧化物、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锂镍钴氧化物、锂钴锰氧化物、锂镍钴锰氧化物、锂铁氧化物、锂钴磷氧化物、锂镍磷氧化物、锂铁磷氧化物、锂锰磷氧化物、锂钴锰磷氧化物、锂镍钴磷氧化物、锂铁钴磷氧化物、锂铁镍磷氧化物、锂铁锰磷氧化物、锂铁硅氧化物、锂铁硼氧化物、锂钛氧化物、锂钴钛氧化物、锂锰钛氧化物、锂铁钛氧化物、锂钛磷氧化物、锂钒氧化物、锂钒磷氧化物、以及其组合中的氧化物。所述不含锂的氧化物例如是选自包括钒氧化物、锰氧化物、钨氧化物、钛氧化物、铬氧化物、铁氧化物、钴氧化物、镍氧化物、铌氧化物、钼氧化物、锡氧化物、钠钒氧化物、钠锰氧化物、钠钛氧化物、钠铬氧化物、钠铁氧化物、钠钴氧化物、钠镍锰氧化物、钠镍钴氧化物、钠钴锰氧化物、钠镍钴锰氧化物、钠钴磷氧化物、钠镍磷氧化物、钠铁磷氧化物、钠锰磷氧化物、钠铁锰磷氧化物、钠钒磷氧化物、钠钛磷氧化物、以及其组合中的氧化物。前述碳材例如是选自包括活性碳、碳黑、石墨、碳纤维、碳纳米管、中孔碳、石墨烯、以及其组合中的材料。前述电解质404并未特别限定但可为固态电解质、熔融盐、离子液体、胶态电解质、或电解液。该电解质包括选自锂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铝离子、以及其组合中的活性金属离子。举例来说,前述电解质404可列举含锂离子的固态电解质、含锂离子的熔融盐、含锂离子的离子液体、含锂离子的胶态电解质、含锂离子的电解液、含钠离子的固态电解质、含钠离子的熔融盐、含钠离子的离子液体、含钠离子的胶态电解质、含钠离子的电解液、含镁离子的固态电解质、含镁离子的熔融盐、含镁离子的离子液体、含镁离子的胶态电解质、含镁离子的电解液、含钙离子的固态电解质、含钙离子的熔融盐、含钙离子的离子液体、含钙离子的胶态电解质、含钙离子的电解液、含铝离子的固态电解质、含铝离子的熔融盐、含铝离子的离子液体、含铝离子的胶态电解质、或含铝离子的电解液等。
以下列举数个实验来证实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效果。
制作例一:制作金属锂/钛/碳化钛/类钻薄膜的锂金属电极
镀膜工艺:直流电弧离子镀膜,是由带负电的阴极靶材与带正电的阳极引弧器所组成,所使用的为低电压(~20V)与电流从数十安培至一百安培左右。由阴极弧斑所产生的等离子会快速地扩散至真空腔,以进行镀膜。阴极靶材包括纯石墨碳靶与钛金属靶材来制作类钻薄膜(DLC)与碳化钛(TiCx)薄膜,其沉积薄膜的工艺温度约为50℃~100℃,工艺的压力约为10-4Pa~1Pa,通入的气体为氩气或甲烷气体。
利用上述镀膜工艺在锂金属基材上依序披覆钛金属薄膜、碳化钛(TiCx)层与类钻薄膜结构,如图3的结构。而结构中的类钻薄膜的厚度约530nm,碳化钛(TiCx)薄膜的厚度在50nm~180nm之间,钛金属薄膜与碳化钛层的总厚度在10nm~95nm之间。
经测量得到保护层(Ti/TiCx/DLC)的电阻率为8×10-4Ω·cm。而在组成结构的分析是以XPS鉴定其碳的键结型式。由XPS的能谱解析得知,此类钻薄膜具C-O、sp3与sp2的键结其束缚能的位置分别为286.4、284.9和284.2eV。计算其sp3比例为42%。
制作例二:制作金属锂/钛/氮化钛的锂金属电极
如同制作例一的方式,但使用钛金属为靶材,所通入的气体以氮气取代甲烷气体,在锂金属基材上依序披覆钛金属薄膜与氮化钛(TiNx)薄膜,如图1的结构。而结构中的氮化钛(TiNx)薄膜的厚度在50nm~500nm之间,金属钛薄膜的厚度在25nm~95nm之间。
经测量得到保护层(Ti/TiNx)的电阻率约为9.9×10-5Ω·cm。而在组成结构的分析是以XPS鉴定其钛与氮的键结型式。由XPS的能谱解析得知,氮化钛(TiNx)薄膜的Ti2p3/2的束缚能(binding energy)在454.9eV相当接近TiN材料之值(454.8eV)。而N1s束缚能的位置为397.2eV,是氮化物的能谱位置。由Ti与N能谱的束缚能相互比对,所成长的薄膜是Ti与N相互键结而形成的TiN0.98薄膜。
制作例三:制作金属锂/钛/碳化钛的锂金属电极
如同制作例一的方式,但使用钛金属为靶材,在锂金属基材上依序披覆钛金属薄膜与碳化钛(TiCx)薄膜,如图1的结构。结构中的碳化钛(TiCx)薄膜的厚度在50nm~500nm之间,金属钛薄膜的厚度在25nm~95nm之间。
经测量得到保护层(Ti/TiCx)的电阻率为1.5×10-4Ω·cm。而在组成结构的分析是以XPS鉴定其碳与钛的键结型式。由XPS的能谱解析得知,碳化钛(TiCx)薄膜的Ti2p3/2的束缚能在454.6eV。而C1s束缚能的位置为281.8eV,是碳化物的能谱位置。由Ti与C能谱的束缚能相互比对,所成长的薄膜是Ti与C相互键结而形成TiC0.95的薄膜。
制作例四:制作金属锂/钛/氮化钛的锂金属电极
如同制作例二的方式,但控制氮气流量于锂金属基材上依序披覆钛金属薄膜与氮化钛(TiNx)薄膜,如图1的结构。而结构中的氮化钛(TiNx)的组成0.01<x<1.0,厚度在100nm~180nm之间,其余与制作例二相同。经测量得到保护层(Ti/TiNx)的电阻率约为6.1×10-5Ω·cm。而在组成结构的分析是以XPS鉴定其钛与氮的键结型式。由XPS的能谱解析得知,所成长的薄膜是Ti与N相互键结而形成的氮化钛(TiNx)薄膜。
制作例五:制作金属锂/钛/碳化钛的锂金属电极
如同制作例三的方式,但控制甲烷流量以于锂金属基材上依序披覆钛金属薄膜与碳化钛(TiCx)薄膜,如图1的结构。而结构中的碳化钛(TiCx)的组成0.01<x<1.0,厚度在100nm~180nm之间,其余与制作例二相同。经测量得到保护层(Ti/TiCx)的电阻率约为1.8×10-4Ω·cm。而在组成结构的分析是以XPS鉴定其钛与碳的键结型式。由XPS的能谱解析得知,所成长的薄膜是Ti与C相互键结而形成的碳化钛(TiCx)薄膜。
制作例六:制作金属锂/铬/氮化铬的锂金属电极
如同制作例一的方式,但使用铬金属为靶材,所通入的气体以氮气取代甲烷气体,在锂金属基材上依序披覆铬金属薄膜与氮化铬(CrNx)薄膜,如图1的结构。而结构中的氮化铬(CrNx)的组成0.01<x<1.0,氮化铬薄膜的厚度在50nm~500nm之间,铬金属薄膜的厚度在25nm~95nm之间。
经测量得到保护层(Cr/CrNx)的电阻率为1.4×10-4Ω·cm。而在组成结构的分析是以XPS鉴定其铬与氮的键结型式。由XPS的能谱解析得知,氮化铬薄膜的Cr2p3/2的束缚能在574.9eV。而N1s束缚能的位置为397.1eV,是氮化物的能谱位置。由Cr与N能谱的束缚能相互比对,所成长的薄膜是Cr与N相互键结而形成CrN0.85的薄膜。
制作例七:制作金属锂/铬/碳化铬的锂金属电极
如同制作例一的方式,但使用铬金属为靶材,在锂金属基材上依序披覆铬金属薄膜与碳化铬(CrCx)薄膜,如图1的结构。而结构中的碳化铬(CrCx)的组成0.01<x<1.0,碳化铬薄膜的厚度在50nm~500nm之间,铬金属薄膜的厚度在25nm~100nm之间。
经测量得到保护层(Cr/CrCx)的电阻率为7.8×10-4Ω·cm。由XPS的能谱解析得知,碳化铬薄膜的Cr2p3/2的束缚能在574.7eV。而C1s束缚能的位置为283.0eV,是碳化物的能谱位置。由Cr与C能谱的束缚能相互比对,所成长的薄膜是Cr与C相互键结而形成CrC0.37的薄膜。
制作例八:制作金属锂/铌/氮化铌的锂金属电极
如同制作例一的方式,但使用铌金属为靶材,所通入的气体以氮气取代甲烷气体,在锂金属基材上依序披覆铌金属薄膜与氮化铌(NbNx)薄膜,如图1的结构。而结构中的氮化铌(NbNx)的组成0.01<x<1.0,氮化铌薄膜的厚度在50nm~500nm之间,铌金属薄膜的厚度在25nm~95nm之间。
经测量得到保护层(Nb/NbNx)的电阻率为4.8×10-4Ω·cm。而在组成结构的分析是以XPS鉴定其铌与氮的键结型式。由XPS的能谱解析得知,所成长的薄膜是Nb与N相互键结而形成的氮化铌(NbNx)薄膜。
制作例九:制作金属锂/铌/碳化铌的锂金属电极
如同制作例一的方式,但使用铌金属为靶材,在锂金属基材上依序披覆铌金属薄膜与碳化铌(NbCx)薄膜,如图1的结构。而结构中的碳化铌(NbCx)的组成0.01<x<1.0,碳化铌薄膜的厚度在50nm~500nm之间,铌金属薄膜的厚度在25nm~95nm之间。
而在组成结构的分析是以XPS鉴定其碳与铌的键结型式。由XPS的能谱解析得知,所成长的薄膜是Nb与C相互键结而形成的碳化铌(NbCx)薄膜。
制作例十:制作金属锂/钽/氮化钽的锂金属电极
如同制作例一的方式,但使用钽金属为靶材,所通入的气体以氮气取代甲烷气体,在锂金属基材上依序披覆钽金属薄膜与氮化钽(TaNx)薄膜,如图1的结构。而结构中的氮化钽(TaNx)的组成0.01<x<1.0,氮化钽薄膜的厚度在50nm~500nm之间,钽金属薄膜的厚度在25nm~95nm之间。
经测量得到保护层(Ta/TaNx)的电阻率为2.7×10-4Ω·cm。而在组成结构的分析是以XPS鉴定其钽与氮的键结型式。由XPS的能谱解析得知,所成长的薄膜是Ta与N相互键结而形成的氮化钽(TaNx)薄膜。
制作例十一:制作金属锂/钽/碳化钽的锂金属电极
如同制作例一的方式,但使用钽金属为靶材,在锂金属基材上依序披覆钽金属薄膜与碳化钽(TaCx)薄膜,如图1的结构。而结构中的碳化钽(TaCx)的组成0.01<x<1.0,碳化钽薄膜的厚度在50nm~500nm之间,钽金属薄膜的厚度在25nm~95nm之间。
而在组成结构的分析是以XPS鉴定其钽与碳的键结型式。由XPS的能谱解析得知,所成长的薄膜是Ta与C相互键结而形成的氮化钽(TaCx)薄膜。
制作比较例一
对锂金属基材表面不作任何保护。
制作比较例二
在锂金属基材表面只披覆锂氮化物薄膜。制作锂氮化物薄膜的方式是,于真空腔体内通入2.8×10-1Pa~3Pa的混合气体(氮气和氩气),工艺温度为50℃~70℃,基材偏压约为400V~150V,工艺时间5分钟~20分钟。
实验例一
分别以制作例四、制作比较例一与制作比较例二的锂金属电极为负极材料,并采用锂钴氧化物为正极与黏结剂混合涂布于铝箔上作为正极,搭配含锂离子的电解液组成元件一、对照元件一和对照元件二。
将上述三个元件进行测试,得到下表一。
表一
Zp:正极阻抗;Ze:电解液阻抗;Zn:负极阻抗。
由表一可知,采用传统的非导电性锂氮化物保护锂电极方式,会造成阻抗大幅上升。而本发明的元件一在阻抗方面可较未保护锂电极具有更低的阻抗表现。
实验例二
测量实验例一的元件一和对照元件一的初次电容量并与其总阻抗一并记载于下表二。
另外,以实验例一的相同方式组成元件一和对照元件一,但组成前需对锂负极进行以下劣化试验。
劣化试验:将各种锂电极暴露于25℃、70%RH的大气环境下3分钟。
然后测量具有经劣化试验的锂负极的元件一和对照元件一的初次电容量与总阻抗,结果同样记载于下表二。
表二
由表二可知,未保护锂电极在劣化试验后总阻抗大幅上升,且活性电容量明显降低。使用制作例四的受保护的锂金属电极为负极的设计,即使经劣化试验,其阻抗上升幅度仍远较未保护的锂电极者为低,且活性电容量损失幅度小。
实验例三
以实验例一的相同方式组成元件一、对照元件一和对照元件二,然后进行20次的充放电循环,其循环次数与电容量的关系显示于图5,且初次与20次循环后的电容量结果记载于下表三。
实验例四
以制作例二的锂金属电极为负极材料,并采用锂钴氧化物为正极与黏结剂混合涂布于铝箔上作为正极,搭配含锂离子的电解液组成元件二,如图2的元件结构。然后进行20次的充放电循环,其初次与20次循环后的电容量结果记载于下表三。
实验例五
以制作例三的锂金属电极为负极材料,并采用锂钴氧化物为正极与黏结剂混合涂布于铝箔上作为正极,搭配含锂离子的电解液组成元件三,如图2的元件结构。然后进行20次的充放电循环,其初次与20次循环后的电容量结果记载于下表三。
实验例六
以制作例五的锂金属电极为负极材料,并采用锂钴氧化物为正极与黏结剂混合涂布于铝箔上作为正极,搭配含锂离子的电解液组成元件四,如图2的元件结构。然后进行20次的充放电循环,其初次与20次循环后的电容量结果记载于下表三。
实验例七
以制作例六的锂金属电极为负极材料,并采用锂钴氧化物为正极与黏结剂混合涂布于铝箔上作为正极,搭配含锂离子的电解液组成元件五,如图2的元件结构。然后进行20次的充放电循环,其初次与20次循环后的电容量结果记载于下表三。
实验例八
以制作例七的锂金属电极为负极材料,并采用锂钴氧化物为正极与黏结剂混合涂布于铝箔上作为正极,搭配含锂离子的电解液组成元件六,如图2的元件结构。然后进行20次的充放电循环,其初次与20次循环后的电容量结果记载于下表三。
实验例九
以制作例八的锂金属电极为负极材料,并采用锂钴氧化物为正极与黏结剂混合涂布于铝箔上作为正极,搭配含锂离子的电解液组成元件七,如图2的元件结构。然后进行20次的充放电循环,其初次与20次循环后的电容量结果记载于下表三。
实验例十
以制作例九的锂金属电极为负极材料,并采用锂钴氧化物为正极与黏结剂混合涂布于铝箔上作为正极,搭配含锂离子的电解液组成元件八,如图2的元件结构。然后进行20次的充放电循环,其初次与20次循环后的电容量结果记载于下表三。
实验例十一
以制作例十的锂金属电极为负极材料,并采用锂钴氧化物为正极与黏结剂混合涂布于铝箔上作为正极,搭配含锂离子的电解液组成元件九,如图2的元件结构。然后进行20次的充放电循环,其初次与20次循环后的电容量结果记载于下表三。
实验例十二
以制作例十一的锂金属电极为负极材料,并采用锂钴氧化物为正极与黏结剂混合涂布于铝箔上作为正极,搭配含锂离子的电解液组成元件十,如图2的元件结构。然后进行20次的充放电循环,其初次与20次循环后的电容量结果记载于下表三。
表三
由表三可知,本发明的元件一具备较高电容量的性能。
然后利用SEM分别观察20次循环后的对照元件一和元件一的锂负极表面,结果显示于图6A与图6B。图6A是未保护的锂电极,其表面明显产生区域性的不均一坑洞,并出现树枝状的沉积物(请参照虚线围起的部份),此种树枝状沉积可能有刺穿隔离膜使元件短路的安全疑虑。反之,图6B是本发明的元件一的锂电极表面,虽有碎裂但呈现较为平整的型态,并无树枝状沉积产生。
至于20次循环后的对照元件一和元件一的总阻抗表现经测量后显示于图7。-Z”是阻抗图谱的虚数部分,Z’是阻抗图谱的实数部分。由图7可知,本发明的元件一经20次循环后,可具有较低的总阻抗表现。
实验例十三
分别以制作例一、制作例四、制作例八、制作例七、制作例三与制作比较例一的锂金属电极为负极材料,并采用硫/碳复合材料、助导剂与黏结剂于铝箔上作为正极,搭配含锂离子的电解液组成元件十一、元件十二、元件十三、元件十四、元件十五和对照元件三。这些元件都如图4的元件结构。
测试上述六个元件的的初次电容量,再进行10次的充放电循环,初次与次循环后的电容量结果记载于下表四。
表四
由表四可知,本发明的元件十一至十五与未保护锂电极相比都具备高电容量的性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在锂金属表面形成由特定金属薄膜与导电薄膜构成的保护层,故可得到较未保护锂电极更低的阻抗表现,同时提高保护层的附着力。而且当本发明的锂金属电极应用在元件中时,不但能维持高电容量且不会与电解液所含有的成份产生反应而影响其电化学可循环能力,并可有效避免充放电循环过程锂金属因表面型态改变所产生的劣化现象。
由如上所揭露以锂金属基材为实施例者可得知本发明的保护层结构整体相较于传统的保护层设计不但具有低阻抗特性且可避免锂电极劣化,以使元件维持较稳定的高电容量。本发明的保护层设计概念,也可适用于钠、镁、钙或铝等活性金属保护层。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4)

1.一种受保护的锂金属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锂金属基材;以及
一保护层,位于该锂金属基材的表面,其中该保护层包括:
一金属薄膜,被覆于该锂金属基材的该表面,其中该金属薄膜的材料为钛、钒、铬、锆、铌、钼、铪、钽或钨;以及
一导电薄膜,被覆于该金属薄膜的表面,其中该导电薄膜的材料是选自包括该金属薄膜的金属的氮化物、该金属薄膜的金属的碳化物、类钻碳薄膜及其组合其中之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保护的锂金属电极,其特征在于,该金属薄膜的厚度为10nm~100n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保护的锂金属电极,其特征在于,该导电薄膜的电阻率为10-5Ω·cm~102Ω·c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保护的锂金属电极,其特征在于,该导电薄膜的厚度为10nm~1000n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保护的锂金属电极,其特征在于,该类钻碳薄膜为四面体非晶碳结构,且sp3比例>4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保护的锂金属电极,其特征在于,该导电薄膜的材料包括TiNx、CrNx、TaNx或NbNx,且0.01<x<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保护的锂金属电极,其特征在于,该导电薄膜的材料包括TiCx、CrCx、TaCx或NbCx,且0.01<x<1.0。
8.一种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正极,具有电化学活性;
一活性金属负极,包括:
一活性金属基材;以及
一保护层,位于该活性金属基材的表面,其中该保护层包括:
一金属薄膜,被覆于该活性金属基材的该表面,该金属薄膜的材料为钛、钒、铬、锆、铌、钼、铪、钽或钨;以及
一导电薄膜,被覆于该金属薄膜的表面,该导电薄膜的材料是选自包括该金属薄膜的金属的氮化物、该金属薄膜的金属的碳化物、类钻碳薄膜及其组合其中之一;以及
一电解质,与该正极和该活性金属负极接触,以提供传导用的活性金属离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活性金属负极的该金属薄膜的厚度为10nm~100nm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活性金属负极的该导电薄膜的电阻率为10-5Ω·cm~102Ω·cm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活性金属负极的该导电薄膜的厚度为10nm~1000nm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类钻碳薄膜为四面体非晶碳结构,且sp3比例>40%。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活性金属负极的该导电薄膜的材料包括TiNx、CrNx、TaNx或NbNx,且0.01<x<1.0。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活性金属负极的该导电薄膜的材料包括TiCx、CrCx、TaCx或NbCx,且0.01<x<1.0。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正极是选自包括含硫物质、金属氧化物、碳材、以及其组合中的材料。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含硫物质是选自包括硫、金属硫化物、有机硫、以及其组合中的物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碳材是选自包括活性碳、碳黑、石墨、碳纤维、碳纳米管、中孔碳、石墨烯、以及其组合中的材料。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金属氧化物包括含锂的金属氧化物或不含锂的金属氧化物。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含锂的氧化物是选自包括锂钴氧化物、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锂镍钴氧化物、锂钴锰氧化物、锂镍钴锰氧化物、锂铁氧化物、锂钴磷氧化物、锂镍磷氧化物、锂铁磷氧化物、锂锰磷氧化物、锂钴锰磷氧化物、锂镍钴磷氧化物、锂铁钴磷氧化物、锂铁镍磷氧化物、锂铁锰磷氧化物、锂铁硅氧化物、锂铁硼氧化物、锂钛氧化物、锂钴钛氧化物、锂锰钛氧化物、锂铁钛氧化物、锂钛磷氧化物、锂钒氧化物、锂钒磷氧化物、以及其组合中的氧化物;该不含锂的氧化物是选自包括钒氧化物、锰氧化物、钨氧化物、钛氧化物、铬氧化物、铁氧化物、钴氧化物、镍氧化物、铌氧化物、钼氧化物、锡氧化物、钠钒氧化物、钠锰氧化物、钠钛氧化物、钠铬氧化物、钠铁氧化物、钠钴氧化物、钠镍锰氧化物、钠镍钴氧化物、钠钴锰氧化物、钠镍钴锰氧化物、钠钴磷氧化物、钠镍磷氧化物、钠铁磷氧化物、钠锰磷氧化物、钠铁锰磷氧化物、钠钒磷氧化物、钠钛磷氧化物、以及其组合中的氧化物。
2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电解质为固态电解质、熔融盐、离子液体、胶态电解质、或电解液。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电解质包括选自锂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铝离子、以及其组合中的活性金属离子。
2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活性金属基材包括锂、钠、镁、钙、铝金属基材、或其组合。
23.一种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活性金属基材;以及
一保护层,位于该活性金属基材的表面,其中该保护层包括:
一金属薄膜,被覆于该活性金属基材的该表面,其中该金属薄膜的材料为钛、钒、铬、锆、铌、钼、铪、钽或钨;以及
一导电薄膜,被覆于该金属薄膜的表面,其中该导电薄膜的材料是选自包括该金属薄膜的金属的氮化物、该金属薄膜的金属的碳化物、类钻碳薄膜及其组合其中之一。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其特征在于,该活性金属基材包括锂、钠、镁、钙、铝金属基材、或其组合。
CN201310731544.0A 2012-12-28 2013-12-26 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锂金属电极及具有此电极的元件 Active CN1039156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51089 2012-12-28
TW101151089 2012-12-28
CN2012105853336 2012-12-28
CN201210585333 2012-12-28
CN201210585333.6 2012-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5604A true CN103915604A (zh) 2014-07-09
CN103915604B CN103915604B (zh) 2017-03-01

Family

ID=51017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31544.0A Active CN103915604B (zh) 2012-12-28 2013-12-26 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锂金属电极及具有此电极的元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812706B2 (zh)
CN (1) CN103915604B (zh)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4980A (zh) * 2014-08-15 2016-03-02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界面浸润的准固态碱金属电池、电池电极及电池制备方法
CN106384674A (zh) * 2016-10-25 2017-02-08 东莞市联洲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钛磷氧化物负极材料的水系可充钠离子电容电池
CN106876662A (zh) * 2017-01-23 2017-06-20 浙江大学 一种具有三维结构的金属电极
CN107175119A (zh) * 2016-03-11 2017-09-1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载型钒磷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9378476A (zh) * 2018-09-27 2019-02-22 苏州大学 采用自组装rgo薄膜制备锂电极保护层的方法
CN109792044A (zh) * 2016-09-30 2019-05-21 株式会社Lg化学 包含由导电织物制成的保护层的锂二次电池负极以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10048116A (zh) * 2019-04-25 2019-07-23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在空气中具备良好稳定性的锂带/箔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66454A (zh) * 2017-01-31 2019-10-22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用于制造等离子体聚合物涂层的大气压等离子体方法
CN111435728A (zh) * 2019-12-27 2020-07-21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金属负极保护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987278A (zh) * 2020-07-30 2020-11-24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锂金属二次电池用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242500A (zh) * 2020-10-16 2021-01-19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锂离子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
CN112968146A (zh) * 2021-02-01 2021-06-15 厦门大学 一种长循环二次锌电池负极氮化钛涂层的制备方法
US11108039B2 (en) 2017-07-13 2021-08-31 Lg Chem, Ltd. Negative electrode containing electrode protective layer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4551813A (zh) * 2022-02-28 2022-05-2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制备方法、应用及电池
CN115064654A (zh) * 2016-01-28 2022-09-16 应用材料公司 具有保护层工具的整合的锂沉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2923A1 (ja) * 2013-02-28 2014-09-04 株式会社ニコン 摺動膜、摺動膜が形成された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459315B1 (ko) * 2014-10-09 2022-10-27 패스트캡 시스템즈 코포레이션 에너지 저장 디바이스를 위한 나노구조 전극
US10586982B2 (en) * 2017-08-01 2020-03-10 Global Graphene Group, Inc. Alkali metal-sulfur secondary battery containing a hybrid anode
TWI634221B (zh) * 2017-09-01 2018-09-01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硏究所 電化學元件之製造方法
WO2019055303A2 (en) * 2017-09-15 2019-03-21 Sion Power Corporation PROTECTIVE MEMBRANE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US10673063B2 (en) 2017-09-21 2020-06-02 Global Graphene Group, Inc. Process for prelithiating an anode active material for a lithium battery
CN108091859B (zh) * 2017-12-14 2020-09-08 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用钼氧化物/金刚石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JP7008618B2 (ja) 2018-08-28 2022-01-25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7029650B2 (ja) * 2019-08-07 2022-03-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及び、電池
TW202145623A (zh) * 2020-05-29 2021-12-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鋰離子電池、鋰離子電池的電極及電極材料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6835A (zh) * 2005-12-27 2009-01-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用电极和使用该电极的锂二次电池
CN102324586A (zh) * 2011-06-24 2012-01-18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高重量比能量密度微能源系统、方法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5094A (en) 1994-11-23 2000-02-15 Polyplus Battery Company, Inc. Protective coatings for negative electrodes
US6982132B1 (en) 1997-10-15 2006-01-03 Trustees Of Tufts College Rechargeable thin film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US20070221265A1 (en) 2006-03-22 2007-09-27 Sion Power Corporation Rechargeable lithium/water, lithium/air batteries
US6797428B1 (en) 1999-11-23 2004-09-28 Moltech Corporation Lithium anodes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US6733924B1 (en) 1999-11-23 2004-05-11 Moltech Corporation Lithium anodes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JP3670938B2 (ja) 2000-07-19 2005-07-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4997674B2 (ja) 2001-09-03 2012-08-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KR100450208B1 (ko) 2002-09-23 2004-09-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전지용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전지
US7282302B2 (en) 2002-10-15 2007-10-16 Polyplus Battery Company Ionically conductive composites for protection of active metal anodes
KR20110131278A (ko) 2002-10-15 2011-12-06 폴리플러스 배터리 컴퍼니 활성 금속 애노드를 보호하기 위한 이온 전도성 합성물
KR100467436B1 (ko) 2002-10-18 2005-01-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황 전지용 음극,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하는리튬-황 전지
US20040253510A1 (en) 2003-06-04 2004-12-16 Polyplus Battery Company Aliovalent protective layers for active metal anodes
KR100497232B1 (ko) 2003-07-01 2005-06-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설퍼 전지용 음극,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하는리튬 설퍼 전지
KR100953543B1 (ko) 2003-12-01 2010-04-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애노드,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채용한 리튬 전지
CN100568613C (zh) 2004-02-06 2009-12-09 波利普拉斯电池有限公司 具有非水中间层构造的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和电池组电池结构
US7282295B2 (en) 2004-02-06 2007-10-16 Polyplus Battery Company Protected active metal electrode and battery cell structures with non-aqueous interlayer architecture
JP4381273B2 (ja) 2004-10-01 2009-12-09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TWI384667B (zh) 2005-06-15 2013-02-01 Infinite Power Solutions Inc 具有阻障層保護之基材的電化學設備
JP5207026B2 (ja) * 2007-11-30 2013-06-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の電極集電体及び該電極集電体を備えた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TW200952184A (en) 2008-06-03 2009-12-16 Univ Nat Taiwan Structure of mixed type heterojunction thin film solar cells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372481B (en) 2008-06-17 2012-09-11 Ind Tech Res Inst Lithium battery
KR100919691B1 (ko) 2009-06-24 2009-10-06 에너테크인터내셔널 주식회사 도전성 시트층을 구비한 이차전지용 단위셀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US8859161B2 (en) 2010-08-12 2014-10-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oton conductive inorganic thin film,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and fuel cell including the proton conductive inorganic thin fil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6835A (zh) * 2005-12-27 2009-01-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用电极和使用该电极的锂二次电池
CN102324586A (zh) * 2011-06-24 2012-01-18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高重量比能量密度微能源系统、方法及其应用

Cited B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4980A (zh) * 2014-08-15 2016-03-02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界面浸润的准固态碱金属电池、电池电极及电池制备方法
CN115064654A (zh) * 2016-01-28 2022-09-16 应用材料公司 具有保护层工具的整合的锂沉积
US11817576B2 (en) 2016-01-28 2023-11-14 Applied Materials, Inc. Integrated lithium deposition with protective layer tool
CN107175119A (zh) * 2016-03-11 2017-09-1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载型钒磷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7175119B (zh) * 2016-03-11 2019-11-1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载型钒磷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9792044B (zh) * 2016-09-30 2022-05-13 株式会社Lg化学 包含由导电织物制成的保护层的锂二次电池负极以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09792044A (zh) * 2016-09-30 2019-05-21 株式会社Lg化学 包含由导电织物制成的保护层的锂二次电池负极以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US11302910B2 (en) 2016-09-30 2022-04-12 Lg Energy Solution, Lt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including protection layer made of conductive fabric,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CN106384674A (zh) * 2016-10-25 2017-02-08 东莞市联洲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钛磷氧化物负极材料的水系可充钠离子电容电池
CN106876662A (zh) * 2017-01-23 2017-06-20 浙江大学 一种具有三维结构的金属电极
CN110366454A (zh) * 2017-01-31 2019-10-22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用于制造等离子体聚合物涂层的大气压等离子体方法
US11108039B2 (en) 2017-07-13 2021-08-31 Lg Chem, Ltd. Negative electrode containing electrode protective layer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9378476A (zh) * 2018-09-27 2019-02-22 苏州大学 采用自组装rgo薄膜制备锂电极保护层的方法
CN109378476B (zh) * 2018-09-27 2021-07-02 苏州大学 采用自组装rgo薄膜制备锂电极保护层的方法
CN110048116A (zh) * 2019-04-25 2019-07-23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在空气中具备良好稳定性的锂带/箔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35728B (zh) * 2019-12-27 2023-04-21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金属负极保护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435728A (zh) * 2019-12-27 2020-07-21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金属负极保护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987278A (zh) * 2020-07-30 2020-11-24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锂金属二次电池用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242500B (zh) * 2020-10-16 2021-12-14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锂离子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
CN112242500A (zh) * 2020-10-16 2021-01-19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锂离子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
CN112968146A (zh) * 2021-02-01 2021-06-15 厦门大学 一种长循环二次锌电池负极氮化钛涂层的制备方法
CN114551813A (zh) * 2022-02-28 2022-05-2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制备方法、应用及电池
CN114551813B (zh) * 2022-02-28 2024-02-02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制备方法、应用及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5604B (zh) 2017-03-01
US9812706B2 (en) 2017-11-07
US20140186716A1 (en) 2014-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15604A (zh) 受保护的活性金属电极、锂金属电极及具有此电极的元件
Yang et al. An electron/ion dual‐conductive alloy framework for high‐rate and high‐capacity solid‐state lithium‐metal batteries
Ni et al. High Lithium Ion Conductivity LiF/GO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Inhibiting the Shuttle of Lithium Polysulfides in Long‐Life Li–S Batteries
Guo et al. In situ construction of robust biphasic surface layers on lithium metal for lithium–sulfide batteries with long cycle life
Fan et al. Enabling stable Zn anode via a facile alloying strategy and 3D foam structure
Zhang et al. High‐yield carbon dots interlayer for ultra‐stable zinc batteries
Yao et al. A dual‐functional conductive framework embedded with TiN‐VN heterostructures for highly efficient polysulfide and lithium regulation toward stable Li–S full batteries
Wu et al. A review of modified metal bipolar plates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Vinado et al. Electrochemical and interfacial behavior of all solid state batteries using Li10SnP2S12 solid electrolyte
Qu et al. Air-stable lithium metal anode with sputtered aluminum coating layer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EP2817430B1 (en) Coating with conductive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Chen et al. Electrochemically induced highly ion conductive porous scaffolds to stabilize lithium deposition for lithium metal anodes
Lee et al. Leveraging titanium to enable silicon anod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Shi et al. Constructing an elastic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on graphite: a novel strategy suppressing lithium inventory los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Li et al. Investigation of single-layer and multilayer coatings for aluminum bipolar plate in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fuel cell
Records et al. Virus‐templated nickel phosphide nanofoams as additive‐free, thin‐film Li‐ion microbattery anodes
CN1503395A (zh) 固体电解质及使用了该固体电解质的全固体电池
EP3469646A1 (en) Corrosion protection coating
Wen et al. A separator rich in SnF 2 and NO 3− directs an ultra-stable interface toward high performance Li metal batteries
WO2013080988A1 (ja) 電極用集電体、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Deng et al. Highly reversible sodium metal battery anodes via alloying heterointerfaces
Polat et al. Compositionally graded SiCu thin film anode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Zhu et al. Anode/Cathode Dual‐Purpose Aluminum Current Collectors for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Hu et al. Current Progress of Anode‐Free Rechargeable Sodium Metal Batteries: Origin, Challenges, Strategies, and Perspectives
Liu et al. Selective lithium deposition on 3D porous heterogeneous lithiophilic skeleton for ultrastable lithium metal anod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