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1706A - 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11706A
CN103911706A CN201410111103.5A CN201410111103A CN103911706A CN 103911706 A CN103911706 A CN 103911706A CN 201410111103 A CN201410111103 A CN 201410111103A CN 103911706 A CN103911706 A CN 1039117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age
cavity
roller
combing
comb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111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11706B (zh
Inventor
傅婷
江慧
张玉泽
虞叔良
龚以炜
闫进祥
汪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hua University
Jingwei Textile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hua University
Jingwei Textile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hua University, Jingwei Textile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11110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117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11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17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117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17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提供一种采用安装有两套喂给分梳装置、两个通道且只有一个转杯的纺纱器的转杯纺纱机生产转杯纺涤棉混纺短纤纱的方法,所述转杯纺纱机由机架、传动装置、引纱装置、吸风装置和纺纱器组成,所述纺纱器的两套喂给分梳装置并置并具有两个通道且只有一个转杯,两套分梳装置及喂给装置分别置于纺纱器壳体的左右两侧,并分别单独传动;两个通道分别与两个分梳装置相配合,并分别通过出纤口与转杯相连。本发明的转杯纺纱机所安装的纺纱器使转杯纺由原来的单根条子喂入梳理变为双跟条子喂入梳理,从而扩大了转杯纱的种类,提高了转杯纱的质量,并有效提高了转杯纺纱的速度。

Description

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提供一种采用安装有两套喂给分梳装置、两个通道且只有一个转杯的纺纱器的转杯纺纱机生产转杯纺涤棉混纺短纤纱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新型纺纱方式。其中,转杯纺纱技术由于其具有纺纱速度高、卷装容量大、适纺性较好和能够兼纺优级原聊和低级原料的特点,已成为新型纺纱技术中技术最成熟、应用面最广、经济性较高的纺纱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投入大规模工业应用至今,经过40多年的发展,转杯纺产品从初期的粗布、鞋面布、台布等,发展到如今的牛仔布、竹节布、府绸以及针织品等,各种非棉产品也在积极地开发中。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在转杯纺上已成功地研发出化纤、毛、麻以及相关的混纺纱,但混纺转杯纱所用原料的纤维性质一般差别不大。当混纺纱线中原料纤维的长度及强度等指标相差较大时,当制条或选择转杯工艺参数时会遇到多种问题。且由于分梳辊对原料纤维的通用性不强,容易对纤维造成损伤,会严重影响转杯混纺纱的质量,所以当两种原料的性质差别较大时,利用转杯纺纱机所纺混纺纱质量较差甚至不能纺纱。
涤纶(聚酯)纤维是一定分子量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简称,是目前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占全世界合成纤维总量的80%左右,由于涤纶纤维具有尺寸稳定、耐热性好、穿着挺括等优点,受到人们亲睐。棉纤维是应用最广泛的纺织原料,具有吸湿性好、穿着舒适等优点。由于涤纶纤维和棉纤维的混纺面料同时具备了棉纤维的吸湿性以及涤纶纤维的稳定性等优点,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由于涤纶纤维和棉纤维两种原料的性质差别较大,当用转杯纺纺两种原料的混纺纱时,分梳辊对原料的损伤较为严重,会对所纺涤棉混纺纱的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因此,通常不用转杯纺纺涤棉混纺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提供一种采用安装有两套喂给分梳装置、两个通道且只有一个转杯的纺纱器的转杯纺纱机生产转杯纺涤棉混纺短纤纱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所述涤棉混纺短纤纱采用安装有两套喂给分梳装置、两个通道且只有一个转杯的纺纱器的转杯纺纱机制造,所述转杯纺纱机主要由机架、传动装置、引纱装置、吸风装置和纺纱器组成,所述纺纱器包括一带有左分梳腔体和右分梳腔体的壳体以及转杯座;
在壳体上设有一将纤维条送入左分梳腔体的左喂给装置和一将纤维条送入右分梳腔体的右喂给装置;所述左喂给装置位于所述壳体的左侧,由左喂给罗拉和左喂给板组成;所述右喂给装置位于所述壳体的右侧,由右喂给罗拉和右喂给板组成;所述左喂给罗拉的作用是将左纤维条牵引进入所述左分梳腔体内,所述左喂给板的作用是将所述左纤维条引导进入所述左喂给罗拉;所述右喂给罗拉的作用是将右纤维条牵引进入所述右分梳腔体,所述右喂给板的作用是将所述右纤维条引导进入所述右喂给罗拉;
所述左分梳腔体内设有一将所述左喂给装置送入左分梳腔体的左纤维条进行梳理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左分梳辊,所述右分梳腔体内设有一将所述右喂给装置送入右分梳腔体的右纤维条进行梳理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右分梳辊。
所述壳体的左侧开设有一条形的与所述左分梳腔体相连通的左排杂腔,所述左排杂腔的作用是将所述左分梳辊梳理出的短纤维及杂质排出所述左分梳腔体;所述壳体的右侧开设有一条形的与所述右分梳腔体相连通的右排杂腔,所述右排杂腔的作用是将所述右分梳辊梳理出的短纤维及杂质排出所述右分梳腔体。
在所述壳体上铰接有一转杯座,所述转杯座上开设有一负压腔,在所述负压腔的中心底部开设有一贯穿负压腔底部的贯穿孔,在所述的贯穿孔中安装固定有一转杯,所述转杯的作用是将输纤通道输送的单根纤维聚集加捻在一起,所述转杯通过贯穿孔与外界电机相连,在所述负压腔的底部还开设有一贯穿转杯底座的吸风口,外界风机通过所述吸风口吸风为纺纱器正常纺纱提供所必需的负压。
所述壳体与所述转杯座之间安装有一独立分离的输纤通道,在所述输纤通道上分别开设有两个独立的通道,所述输纤通道的作用是连通所述分梳腔体与所述负压腔体,并为所述左、右分梳装置梳理成的单纤维进入转杯提供必要的通道。在所述输纤通道上安装有一螺旋状的假捻盘,所述假捻盘的作用是辅助所述转杯将单根纤维加捻成纱线,在所述输纤通道上还安装有一管状的引纱管,所述引纱管的作用是将所述转杯与外界相连通,为所纺成的纱线引出转杯提供必要的通道。
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分别由伺服电机通过龙带传动,左分梳辊传动龙带和右分梳辊传动龙带在纺纱机上平行交错排列,这样不仅保证了所述纺纱器在传统纺纱机上的正常安装,同时确保所述纺纱器能够正常打开与关闭,而且实现了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转动速度和方向的单独控制。
所述左喂给罗拉和所述右喂给罗拉分别由伺服电机通过龙带传动,左喂给罗拉传动龙带和右喂给罗拉传动龙带在纺纱机上平行交错排列,这样不仅保证了所述纺纱器在传统纺纱机上的正常安装,同时也确保所述纺纱器能够正常打开与关闭,并实现了左喂给罗拉和右喂给罗拉单独传动控制的目标。
所述涤棉混纺短纤纱中,涤纶和棉纤维的比例为1:1;涤纶短纤维和棉纤维的长度比为1~1.5:1;
所述转杯纺涤棉混纺短纤纱的粗细为28~58tex,所述转杯纺涤棉混纺短纤纱的捻系数为340~380,所述涤纶短纤维由所述左喂给罗拉喂入,由所述左分梳辊梳理;所述棉纤维由所述右喂给罗拉喂入,由所述右分梳辊梳理;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转速为8000r/min,所述左喂给罗拉和所述右喂给罗拉的表面线速度为0.245m/min。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所述壳体上设有一控制所述左喂给板和所述左喂给罗拉之间隔距的左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所述壳体上设有一控制所述右喂给板和所述右喂给罗拉之间隔距的右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所述左分梳腔体和所述右分梳腔体的中下部分别开设有一圆形的左分梳辊定位孔和右分梳辊定位孔,所述左、右分梳辊分别通过插设在所述定位孔中的左、右定位螺丝安装固定。
如上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所述左喂给装置相对于所述右喂给装置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所述左分梳腔体相对于所述右分梳腔体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所述左分梳辊相对于所述右分梳辊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方便所述纺纱器在传统转杯纺纱机上的安装,方便所述左、右喂给罗拉和所述左、右分梳辊的单独传动。
如上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针布的齿形分别为直齿、直齿平底齿、弧背齿和短工作面齿、凸背齿或山型齿;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针布的工作角的比例为1:1~1.3;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针布的齿高的比例为1:1~1.3;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针布的齿顶面积的比例为1:1~1.2;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针布的齿密度的比例为1:1~1.5。
如上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所述输纤通道通过两个定位凹槽与壳体下部相连,并通过一连接杆与所述壳体上部所固定,左、右通道分别开设在所述输纤通道的左、右两侧,均呈渐缩形漏斗状,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增加左右两个通道的长度,集束气流,以利于单根纤维在所述输纤通道内的伸直,所述左、右通道内部均呈绝对光洁状态,无污垢及缺口的存在。
如上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所述左通道和右通道通过出纤口与所述转杯相连通,所述左、右通道分别通过左、右入纤口与所述左、右分梳腔体相连,所述左入纤口和所述右入纤口分别开设在所述输纤通道的背面,所述左入纤口与所述输纤通道左侧边缘的距离为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所述右入纤口与所述输纤通道右侧边缘的距离为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所述左入纤口和所述右入纤口均呈矩形状;
如上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所述左、右通道在所述输纤通道上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所述左通道和所述右通道先在输纤通道上相连成一个总的通道,然后共用一个总出纤口;另一种形式是所述左通道和所述右通道完全相互独立,既所述左通道通过一左出纤口与所述转杯相连通,所述右通道通过一右出纤口与所述转杯相连通,所述左、右通道不相连;所述出纤口开设在假捻盘上,所述假捻盘安装在所述输纤通道的正面,并处于所述输纤通道的中央位置。
如上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所述左出纤口与所述右出纤口在所述假捻盘上相对位置关系为三种之一: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与所述右出纤口在所述假捻盘上的朝向相反;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与所述右出纤口在所述假捻盘上的朝向相同;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与所述右出纤口在所述假捻盘上的朝向呈一定角度。
如上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所述的转杯座与所述壳体之间通过一销棒相铰接,所述销棒保证了所述转杯座与所述壳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壳体与转杯座之间产生松动现象,以保证所述负压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此外,销棒铰接的方式还可以使所述转杯座与所述壳体之间灵活转动,从而保证纺纱器的正常打开与闭合。
如上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所述负压腔的上部设有一弹性密封装置,所述弹性密封装置包括一镶嵌在所述转杯座上的环形密封橡胶圈,所述环形密封橡胶圈的上部呈倒锥形的弹性密封唇,在所述转杯座上开设有一环形镶嵌槽,所述环形密封橡胶圈镶嵌在所述环形镶嵌槽中,当纺纱器闭合时,所述弹性橡胶圈的弹性密封唇紧贴在所述输纤通道的表面。由于所述弹性密封唇具有向外翻的倾斜度,当所述转杯座与输纤通道贴合时,能更好的避免外界的空气进入负压腔内,这是由于当外界空气进入负压腔时,会使弹性密封唇向内翻转,从而提高了其密封性,而保证了所述负压腔内的负压。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转杯纺涤棉混纺短纤纱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转杯纺涤棉混纺短纤纱,涤纶短纤维和棉纤维实现了分别喂入及梳理,因此提高了涤纶和棉纤维的梳理效果,减少了纤维的损伤,与普通涤棉纱相比有害毛羽数量明显减少,粗节、棉结等有害纱疵的数量较少,纱线的质量较高。
2本发明的转杯纺涤棉混纺短纤纱,所用纺纱器具有两个独立的喂给装置,因此相当多加一道并条工序,可有效提高纱线的条干均匀度,减少有害毛羽的数量,提高纱线的质量。并可提高喂给速度,进而提高引纱速度,提高转杯纺的效率。
3本发明的转杯纺涤棉混纺短纤纱,所用纺纱器具有左、右两个通道,且左、右通道的长度相较其他纺纱器长度长,因此更有利于涤纶短纤维和棉纤维在输纤通道内的伸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转杯纺涤棉混纺纱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转杯纺纱机立体机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纺纱器立体机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纺纱器壳体部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输纤通道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左、右通道形式一
图7是本发明中左、右通道形式二
图8是本发明中左、右出纤口朝向相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左、右出纤口朝向相同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左、右出纤口朝向呈一定角度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输纤通道与转杯座相互配合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中转杯与假捻盘相互配合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中传动龙带位置示意图
图中1纺纱器壳体  2左分梳腔体  3右分梳腔体  4左分梳辊  5右分梳辊  6左喂给罗拉  7右喂给罗拉  8左喂给板  9右喂给板  10左排杂腔  11右排杂腔  12左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  13右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  14左入纤口  15右入纤口  16左通道  17右通道18总通道  19总出纤口  20左出纤口  21右出纤口  22假捻盘  23输纤通道  24输纤通道固定杆  25转杯座  26负压腔  27密封圈  28转杯  29吸风口  30橡胶垫圈  31引纱管  32输纤通道左定位凹槽  33输纤通道右定位凹槽 34分梳辊定位孔  35左分梳辊传动龙带  36右分梳辊传动龙带  37左喂给罗拉传动龙带  38右喂给罗拉传动龙带  39销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本发明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所述涤棉混纺短纤纱如图1所示,采用安装有两套喂给分梳装置、两个通道且只有一个转杯的纺纱器的转杯纺纱机制造,所述转杯纺纱机主要由机架、传动装置、引纱装置、吸风装置和纺纱器组成,见图2。
所述纺纱器,如图3所示:包括一带有左分梳腔体(2)和右分梳腔体(3)的壳体(1)以及转杯座(25);
如图4所示:在壳体(1)上设有一将纤维条送入左分梳腔体(2)的左喂给装置和一将纤维条送入右分梳腔体(3)的右喂给装置;左喂给装置位于壳体(1)的左侧,由左喂给罗拉(6)和左喂给板(8)组成;右喂给装置位于壳体(1)的右侧,由右喂给罗拉(7)和右喂给板(9)组成;左喂给罗拉(6)的作用是将左纤维条牵引进入左分梳腔体(2)内,左喂给板(8)的作用是将左纤维条引导进入左喂给罗拉(6);右喂给罗拉(7)的作用是将右纤维条牵引进入右分梳腔体(3),右喂给板(9)的作用是将右纤维条引导进入右喂给罗拉(7);
如图4所示:左分梳腔体(2)内设有一将左喂给装置送入左分梳腔体(2)的左纤维条进行梳理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左分梳辊(4),右分梳腔体(3)内设有一将右喂给装置送入右分梳腔体(3)的右纤维条进行梳理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右分梳辊(5);
如图4所示:壳体(1)的左侧开设有一条形的与左分梳腔体(2)相连通的左排杂腔(10);壳体(1)的右侧开设有一条形的与右分梳腔体(3)相连通的右排杂腔(11)。
如图3所示:在壳体(1)上铰接有一转杯座(25);如图9所示:转杯座(25)上开设有一负压腔(26),在负压腔(26)的中心底部开设有一贯穿负压腔(26)底部的贯穿孔,在的贯穿孔中安装固定有一转杯(28),转杯(28)的作用是将输纤通道输送的单根纤维聚集加捻在一起,转杯(28)通过贯穿孔与外界电机相连,在负压腔(26)的底部还开设有一贯穿转杯座(25)的吸风口(29),外界风机通过吸风口(29)吸风为纺纱器正常纺纱提供所必需的负压;
如图3所示:壳体(1)与转杯座(25)之间安装有一独立的输纤通道(23);如图4所示:在输纤通道(23)上分别开设有左、右两个通道,左、右通道连通分梳腔体与负压腔体;在输纤通道(23)上安装有一螺旋状的假捻盘(22),在输纤通道(23)上还安装有一管状的引纱管(31);
如图13所示:左分梳辊(4)和右分梳辊(5)分别由伺服电机通过龙带传动,左分梳辊传动龙带(35)和右分梳辊传动龙带(36)在转杯纺纱机上平行交错排列;伺服电机安装在转杯纺纱机的机架上;
如图13所示:左喂给罗拉(6)和右喂给罗拉(7)分别通过伺服电机带动龙带传动,左喂给罗拉传动龙带(37)和右喂给罗拉传动龙带(38)在转杯纺纱机上平行交错排列;伺服电机安装在转杯纺纱机的机架上。
如图1所示:涤棉混纺短纤纱中,涤纶和棉纤维的比例为1:1;涤纶短纤维和棉纤维的长度比为1~1.5:1;
如图1所示:涤棉混纺短纤纱的粗细为28~58tex,捻系数为340~380;如图3和图4所示:涤纶短纤维由左喂给罗拉(6)喂入,由左分梳辊(4)梳理;所述棉纤维由右喂给罗拉(7)喂入,由右分梳辊(5)梳理;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转速为8000r/min,左喂给罗拉(6)和右喂给罗拉(7)的表面线速度为0.245m/min。
如图4所示:壳体(1)上设有一控制左喂给板(8)和左喂给罗拉(6)之间隔距的左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12),壳体(1)上设有一控制右喂给板(9)和右喂给罗拉(7)之间隔距的右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13);如图2所示:左分梳腔体(2)和右分梳腔体(3)的中下部分别开设有一圆形的左分梳辊定位孔和右分梳辊定位孔(34),左、右分梳辊分别通过插设在定位孔中的左、右定位螺丝安装固定。
如图3和图4所示:左喂给装置相对于右喂给装置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左分梳腔体(2)相对于右分梳腔体(3)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左分梳辊(4)相对于右分梳辊(5)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
如图4所示:左分梳辊(4)和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形分别为直齿、直齿平底齿、弧背齿和短工作面齿、凸背齿或山型齿;左分梳辊(4)和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工作角的比例为1:1~1.3;左分梳辊(4)和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高的比例为1:1~1.3;左分梳辊(4)和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顶面积的比例为1:1~1.2;左分梳辊(4)和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密度的比例为1:1~1.5。
如图3所示:输纤通道(23)通过左定位凹槽(32)和右定位凹槽(33)与壳体(1)底部相连,并通过一固定杆(24)与壳体(1)上部所固定;如图5所示:左通道(16)和右通道(17)分别开设在输纤通道(23)的左、右两侧,均呈渐缩形漏斗状,其目的是延长输纤通道(23)的长度,集束输纤通道(23)内的气流,以利于单根纤维在输纤通道(23)内的伸直;输纤通道(23)内部均呈绝对光洁状态,无污垢及缺口的存在。
如图4和图5所示:左通道(16)通过左入纤口(14)与左分梳腔体(3)相连通,右通道(17)通过右入纤口(15)与右分梳腔体(4)相连通;左入纤口(14)和右入纤口(15)分别开设在输纤通道(23)的背面,假捻盘(22)安装在输纤通道(23)的正面,左入纤口(14)和右入纤口(15)分别开设在输纤通道(23)的背面,左入纤口(14)与输纤通道(23)左侧边缘的距离为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右入纤口(15)与输纤通道(23)右侧边缘的距离为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左入纤口(14)和右入纤口(15)均呈矩形状。
如图6、图7和图12所示:左通道(16)和右通道(17)通过出纤口与转杯(28)相连通,左、右通道在输纤通道(23)上的形式为:如图6所示,左通道(16)和右通道(17)在输纤通道(23)上相连成一个总的通道(18),共用一个总出纤口(19);或者,如图7所示,左通道(16)和右通道(17)完全相互独立,既左通道(16)通过一左出纤口(20)与转杯(28)相连通,右通道(17)通过一右出纤口(21)与转杯(28)相连通,左、右通道不连通;如图11所示,总出纤口(19)或者左出纤口(20)和右出纤口(21)开设在假捻盘(22)上,假捻盘(22)安装在输纤通道(23)上。
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左出纤口(20)与右出纤口(21)在假捻盘(22)上相对位置关系为三种之一:一种是如图8所示,左出纤口(20)与右出纤口(21)在假捻盘(22)上的朝向相反;一种是如图9所示,左出纤口(20)与右出纤口(21)在假捻盘(22)上的朝向相同;一种是如图10所示,左出纤口(20)与右出纤口(21)在假捻盘(22)上的朝向呈一定角度。
如图3和图11所示:转杯座(25)与壳体(1)之间通过一销棒(39)相铰接。
如图11所示:负压腔(26)的上部设有一弹性密封装置,弹性密封装置包括一镶嵌在转杯座(25)上的环形密封橡胶圈(27),环形密封橡胶圈(27)的上部呈倒锥形的弹性密封唇,在转杯座(25)上开设有一环形镶嵌槽,环形密封橡胶圈(27)镶嵌在环形镶嵌槽中,当纺纱器闭合时,环形密封橡胶圈(27)的弹性密封唇紧贴在输纤通道(23)的表面。由于弹性密封唇具有向外翻的倾斜度,当转杯座(25)与输纤通道(23)贴合时,能更好的避免外界的空气进入负压腔(26)内,这是由于当外界空气进入负压腔(26)时,会使弹性密封唇向内翻转,从而提高了其密封性,而保证了负压腔(26)内的负压。

Claims (10)

1.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涤棉混纺短纤纱采用安装有两套喂给分梳装置、两个输纤通道且只有一个转杯的纺纱器的转杯纺纱机制造,所述转杯纺纱机主要由机架、传动装置、引纱装置、吸风装置和纺纱器组成,所述纺纱器包括一带有左分梳腔体(2)和右分梳腔体(3)的壳体(1)以及转杯座(25);
在壳体(1)上设有一将纤维条送入左分梳腔体(2)的左喂给装置和一将纤维条送入右分梳腔体(3)的右喂给装置;所述左喂给装置位于所述壳体(1)的左侧,由左喂给罗拉(6)和左喂给板(8)组成;所述右喂给装置位于所述壳体(1)的右侧,由右喂给罗拉(7)和右喂给板(9)组成;所述左喂给罗拉(6)的作用是将左纤维条牵引进入所述左分梳腔体(2)内,所述左喂给板(8)的作用是将所述左纤维条引导进入所述左喂给罗拉(6);所述右喂给罗拉(7)的作用是将右纤维条牵引进入所述右分梳腔体(3),所述右喂给板(9)的作用是将所述右纤维条引导进入所述右喂给罗拉(7);
所述左分梳腔体(2)内设有一将左喂给装置送入左分梳腔体(2)的左纤维条进行梳理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左分梳辊(4),所述右分梳腔体(3)内设有一将右喂给装置送入右分梳腔体(3)的右纤维条进行梳理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右分梳辊(5);
所述壳体(1)的左侧开设有一条形的与所述左分梳腔体(2)相连通的左排杂腔(10);所述壳体(1)的右侧开设有一条形的与所述右分梳腔体(3)相连通的右排杂腔(11)。
在所述壳体(1)上铰接有一转杯座(25),所述转杯座(25)上开设有一负压腔(26),在所述负压腔(26)的中心底部开设有一贯穿所述负压腔(26)底部的贯穿孔,在所述的贯穿孔中安装固定有一转杯(28),所述转杯(28)的作用是将输纤通道输送的单根纤维聚集加捻在一起,所述转杯(28)通过贯穿孔与外界电机相连,在所述负压腔(26)的底部还开设有一贯穿所述转杯座(25)的吸风口(29),外界风机通过所述吸风口(29)吸风为纺纱器正常纺纱提供所必需的负压;
所述壳体(1)与所述转杯座(25)之间安装有一独立的输纤通道(23),在所述输纤通道(23)上分别开设有左、右两个通道,所述左、右通道连通所述分梳腔体与所述负压腔体;在所述输纤通道(23)上安装有一螺旋状的假捻盘(22),在所述输纤通道(23)上还安装有一管状的引纱管(31);
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分别由伺服电机通过龙带传动,左分梳辊传动龙带(35)和右分梳辊传动龙带(36)在转杯纺纱机上平行交错排列;伺服电机安装在转杯纺纱机的机架上;
所述左喂给罗拉(6)和所述右喂给罗拉(7)分别通过伺服电机带动龙带传动,左喂给罗拉传动龙带(37)和右喂给罗拉传动龙带(38)在转杯纺纱机上平行交错排列;伺服电机安装在转杯纺纱机的机架上。
所述涤棉混纺短纤纱中,涤纶和棉纤维的比例为1:1;涤纶短纤维和棉纤维的长度比为1~1.5:1;
所述转杯纺涤棉混纺短纤纱的粗细为28~58tex,所述转杯纺涤棉混纺短纤纱的捻系数为340~380,所述涤纶短纤维由所述左喂给罗拉(6)喂入,由所述左分梳辊(4)梳理;所述棉纤维由所述右喂给罗拉(7)喂入,由所述右分梳辊(5)梳理;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转速为8000r/min,所述左喂给罗拉(6)和所述右喂给罗拉(7)的表面线速度为0.245m/mi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有一控制所述左喂给板(8)和所述左喂给罗拉(6)之间隔距的左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12),所述壳体(1)上设有一控制所述右喂给板(9)和所述右喂给罗拉(7)之间隔距的右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13);所述左分梳腔体(2)和所述右分梳腔体(3)的中下部分别开设有一圆形的左分梳辊定位孔和右分梳辊定位孔(34),所述左、右分梳辊分别通过插设在所述定位孔中的左、右定位螺丝安装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喂给装置相对于所述右喂给装置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所述左分梳腔体(2)相对于所述右分梳腔体(3)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所述左分梳辊(4)相对于所述右分梳辊(5)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形分别为直齿、直齿平底齿、弧背齿和短工作面齿、凸背齿或山型齿;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工作角的比例为1:1~1.3;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高的比例为1:1~1.3;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顶面积的比例为1:1~1.2;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密度的比例为1:1~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纤通道(23)通过左定位凹槽(32)和右定位凹槽(33)与所述壳体(1)底部相连,并通过一固定杆(24)与所述壳体(1)上部所固定;所述左通道(16)和所述右通道(17)分别开设在所述输纤通道(23)的左、右两侧,均呈渐缩形漏斗状,其目的是延长输纤通道(23)的长度,集束所述输纤通道(23)内的气流,以利于单根纤维在所述输纤通道(23)内的伸直;所述输纤通道(23)内部均呈绝对光洁状态,无污垢及缺口的存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通道(16)通过左入纤口(14)与所述左分梳腔体(3)相连通,所述右通道(17)通过右入纤口(15)与所述右分梳腔体(4)相连通;所述左入纤口(14)和所述右入纤口(15)分别开设在所述输纤通道(23)的背面,所述假捻盘(22)安装在所述输纤通道(23)的正面,所述左入纤口(14)和所述右入纤口(15)分别开设在所述输纤通道(23)的背面,所述左入纤口(14)与所述输纤通道(23)左侧边缘的距离为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所述右入纤口(15)与所述输纤通道(23)右侧边缘的距离为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所述左入纤口(14)和所述右入纤口(15)均呈矩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通道(16)和所述右通道(17)通过出纤口与所述转杯(28)相连通,所述左、右通道在所述输纤通道(23)上的形式为:所述左通道(16)和所述右通道(17)在所述输纤通道(23)上相连成一个总的通道(18),共用一个总出纤口(19);或者,所述左通道(16)和所述右通道(17)完全相互独立,既所述左通道(16)通过一左出纤口(20)与所述转杯(28)相连通,所述右通道(17)通过一右出纤口(21)与所述转杯(28)相连通,左、右通道不连通;总出纤口(19)或者左出纤口(20)和右出纤口(21)开设在假捻盘(22)上,所述假捻盘(22)安装在所述输纤通道(23)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出纤口(20)与所述右出纤口(21)在所述假捻盘(22)上相对位置关系为三种之一: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20)与所述右出纤口(21)在所述假捻盘(22)上的朝向相反;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20)与所述右出纤口(21)在所述假捻盘(22)上的朝向相同;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20)与所述右出纤口(21)在所述假捻盘(22)上的朝向呈一定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杯座(25)与所述壳体(1)之间通过一销棒(39)相铰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腔(26)的上部设有一弹性密封装置,所述弹性密封装置包括一镶嵌在所述转杯座(25)上的环形密封橡胶圈(27),所述环形密封橡胶圈(27)的上部呈倒锥形的弹性密封唇,在所述转杯座(25)上开设有一环形镶嵌槽,所述环形密封橡胶圈(27)镶嵌在所述环形镶嵌槽中,当纺纱器闭合时,所述环形密封橡胶圈(27)的弹性密封唇紧贴在所述输纤通道(23)的表面。由于弹性密封唇具有向外翻的倾斜度,当转杯座(25)与输纤通道(23)贴合时,能更好的避免外界的空气进入负压腔(26)内,这是由于当外界空气进入负压腔(26)时,会使弹性密封唇向内翻转,从而提高了其密封性,而保证了负压腔(26)内的负压。
CN201410111103.5A 2014-03-24 2014-03-24 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117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11103.5A CN103911706B (zh) 2014-03-24 2014-03-24 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11103.5A CN103911706B (zh) 2014-03-24 2014-03-24 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1706A true CN103911706A (zh) 2014-07-09
CN103911706B CN103911706B (zh) 2017-01-04

Family

ID=51037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1110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11706B (zh) 2014-03-24 2014-03-24 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11706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4308A (zh) * 2014-08-22 2015-01-07 东华大学 一种花式纱及其纺制方法
CN106521743A (zh) * 2015-09-09 2017-03-22 森林株式会社 涤纶纱
CN109610060A (zh) * 2018-11-29 2019-04-12 山东华晨彩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棉和粘胶与涤纤维气流纺21支纱线的生产方法
CN109811438A (zh) * 2018-12-24 2019-05-28 山东华晨彩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毛羽少的涤棉粘胶混纺20支纱线的制备方法
CN113638100A (zh) * 2021-08-31 2021-11-12 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柯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段彩竹节纱线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9214A (en) * 1987-01-20 1988-03-08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Combined carpet yarns by open end rotor spinning
US4991387A (en) * 1988-03-30 1991-02-12 Teijin Limited Polyester and cotton blended yarn and polyester staple fiber stock used therein
CN101580987A (zh) * 2009-06-26 2009-11-18 上海第三十六棉纺针织服装厂 空调纤维混纺纱及其纺制方法
CN102704108A (zh) * 2012-07-04 2012-10-03 山东超越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棉纤维与麻赛尔纤维混纺纱线及其纺纱工艺
CN102747477A (zh) * 2012-07-05 2012-10-24 奉化市双盾纺织帆布实业有限公司 天丝混纺纱及其在涡流纺上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9214A (en) * 1987-01-20 1988-03-08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Combined carpet yarns by open end rotor spinning
US4991387A (en) * 1988-03-30 1991-02-12 Teijin Limited Polyester and cotton blended yarn and polyester staple fiber stock used therein
CN101580987A (zh) * 2009-06-26 2009-11-18 上海第三十六棉纺针织服装厂 空调纤维混纺纱及其纺制方法
CN102704108A (zh) * 2012-07-04 2012-10-03 山东超越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棉纤维与麻赛尔纤维混纺纱线及其纺纱工艺
CN102747477A (zh) * 2012-07-05 2012-10-24 奉化市双盾纺织帆布实业有限公司 天丝混纺纱及其在涡流纺上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4308A (zh) * 2014-08-22 2015-01-07 东华大学 一种花式纱及其纺制方法
CN104264308B (zh) * 2014-08-22 2016-08-24 东华大学 一种花式纱及其纺制方法
CN106521743A (zh) * 2015-09-09 2017-03-22 森林株式会社 涤纶纱
CN106521743B (zh) * 2015-09-09 2020-06-09 森林株式会社 涤纶纱
CN109610060A (zh) * 2018-11-29 2019-04-12 山东华晨彩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棉和粘胶与涤纤维气流纺21支纱线的生产方法
CN109811438A (zh) * 2018-12-24 2019-05-28 山东华晨彩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毛羽少的涤棉粘胶混纺20支纱线的制备方法
CN113638100A (zh) * 2021-08-31 2021-11-12 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柯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段彩竹节纱线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1706B (zh) 2017-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01293B (zh) 一种新型花式纱及其生产方法
CN103952808B (zh)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
CN103911706A (zh) 一种涤棉混纺短纤纱的制造方法
CN104060360B (zh) 一种长度差异化纤维纱线的赛络纺成纱方法、装置与纱线
CN104264301B (zh) 一种利用超细旦莫代尔纺超细支纱的纺纱工艺
CN104762700B (zh) 一种纳米级静电赛络纺纱方法
CN105483884B (zh) 一种有色涤纶与粘胶混纺赛络紧密纺纱及制造工艺
CN103981612B (zh) 一种ab竹节复合纱及其生产方法
CN101377031A (zh) 一种精梳棉、绢丝、羊绒混纺纱及其加工方法
CN107419390A (zh) 一种阳离子涤纶与棉混纺纱线的生产工艺
CN110331485A (zh) 一种机织混纺纱的生产方法
CN106968038A (zh) 一种赛络紧密纺大差异ab竹节纱纺纱方法
US3952372A (en) Method and means for blending fiber strand segments in a base strand
CN110067057A (zh) 环保混纺纱的生产方法
CN203890551U (zh) 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
CN204530086U (zh) 一种分梳装置
CN101979731B (zh) 一种在细纱机上实现不同原料混合喂入的牵伸装置
CN110004548A (zh) 针织混纺纱的生产方法
CN203890549U (zh) 一种转杯纺纱机
CN203890552U (zh) 一种双喂给分梳装置
CN103911697A (zh) 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
CN202116742U (zh) 粗纱机喇叭口
CN203890550U (zh)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
CN110331488A (zh) 一种高档混纺竹节纱的生产方法
CN110079906A (zh) 混纺竹节纱的生产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104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