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89788A - 线束布线结构部 - Google Patents

线束布线结构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89788A
CN103889788A CN201280052081.9A CN201280052081A CN103889788A CN 103889788 A CN103889788 A CN 103889788A CN 201280052081 A CN201280052081 A CN 201280052081A CN 103889788 A CN103889788 A CN 1038897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door
wire harness
car
vehicle body
prot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208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89788B (zh
Inventor
永易大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89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97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897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978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00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线束布线结构部,在车辆的车身与车门之间对线束进行布线,构成为抑制水在车门内积留。线束布线结构部包括:配线部,一部分支撑于车身,包含线束;以及保护器,具有:插入口部,配线部插入其中;余长吸收部,具有能够使线束迂回的充裕空间而容纳线束;以及排水孔部,形成于余长吸收部的下部,在车门的车门内衬与车门内板之间,排水孔部配置于在竖直方向上方与形成于车门内板且从车内侧贯通到车外侧的贯通孔部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线束布线结构部
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在车身与车门之间对线束进行布线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用车门线束的布线结构,将插通有车门侧线束的线束保护器以自由滑动的方式卡合在设置于车辆车门内的滑轨内,并且通过保护器支架而固定于车身主体的前支柱,将车身侧线束与车门侧线束进行连接。并且,在车辆车门开闭时,线束保护器随着该车辆车门的开闭而在滑轨内滑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631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布线结构中,在车辆车门打开的状态下,有时雨等水落到跨设在车身主体与车辆车门之间的线束保护器上。并且,当线束保护器在水滴附着的状态下在滑轨内滑动时,存在水浸入到滑轨内而积留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水在车门内积留的情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式提供一种线束布线结构部,在车辆的车身与车门之间对线束进行布线,包括:配线部,一部分支撑于所述车身,包含所述线束;以及保护器,具有:插入口部,所述配线部插入所述插入口部;余长吸收部,具有能够使所述配线部中的所述线束迂回的充裕空间而容纳所述配线部中的所述线束;以及排水孔部,形成于所述余长吸收部的下部,在所述车门的车门内衬与比所述车门内衬靠近车外侧的车门内板之间,所述排水孔部配置于在竖直方向上方与形成于所述车门内板且从车内侧贯通到车外侧的贯通孔部重叠的位置。
第二方式是,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中,所述保护器具有筒状或槽状的导出部,该导出部从所述排水孔部向下方延伸并且插通于所述车门内板的所述贯通孔部。
第三方式是,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中,所述导出部形成为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
第四方式是,在第二或第三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中,所述导出部形成为前端部中的车外侧的部位在车外侧扩张的形状。
第五方式是,在第一~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中,所述余长吸收部具有比所述插入口部更向下方鼓起的下凸部,所述排水孔部形成于所述下凸部的下端部。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保护器具有形成于余长吸收部下部的排水孔部,在车门内衬与车门内板之间,排水孔部配置于在竖直方向上方与形成于车门内板且从车内侧贯通到车外侧的贯通孔部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将进入到保护器内的水通过排水孔部和贯通孔部排出到车门内板的车外侧,从而能够抑制水在车门内积留。
根据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保护器具有从排水孔部向下方延伸并且插通于车门内板的贯通孔部的筒状或槽状的导出部,因此能够更切实地抑制从保护器内通过排水孔部而排出到外侧的水进入到车门内板的车内侧。
根据第三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导出部形成为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水残留在导出部的内侧。
根据第四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导出部形成为前端部中的车外侧的部位在车外侧扩张的形状,因此从保护器内排出的水被引导到车外侧,能够更切实地抑制水进入到车门内板的车内侧。
根据第五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余长吸收部具有比插入口部更向下方鼓起的下凸部,排水孔部形成于下凸部的下端部,因此进入到保护器内的水朝向下凸部流动而从该下凸部的下端部的排水孔部排出,从而能够更切实地抑制水在车门内积留。
附图说明
图1是线束布线结构部的概略整体图。
图2是示出车门的打开状态下的线束布线结构部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车门的闭合状态下的线束布线结构部的俯视图。
图4是车身固定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保护器的侧视图。
图6是保护器的仰视图。
图7是示出保护器与配线部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是示出从车门后方观察的排水结构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30进行说明(参照图1)。线束布线结构部30具有用于在车辆的车身10与车门20之间对线束1进行布线的结构。
<线束>
作为布线对象的线束1是捆扎用于对搭载于车门20的电气设备进行电源供给或信号传递的多根电线而以布线形式形成的。作为搭载于车门20的电气设备,存在扬声器、侧视镜电动机、车门锁电动机、电动车窗电动机以及各种开关等。此处,线束1中的从车身10跨设到车门20的部分是将多个电线捆扎为一根而构成。并且,线束1在车门20内分支而与各种电气设备连接。
另外,此处,以在线束1中组合有主路径电线2和在与该主路径电线2不同的路径上布线的异路径电线3为例进行说明。并且,异路径电线3与车门20内下方的扬声器连接,主路径电线2与车门20内上方的其他各种电气设备连接(参照图1)。
<车身和车门>
车身10是由金属材料等形成的框架和板等进行焊接等而构成的部分。在车身10的侧部形成有用于上下车辆的上下车口。
车门20通过铰链部19等而以能够打开或关闭上下车口的方式与车身10连接。更具体地讲,车门20的闭合状态下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以能够在大致沿着竖直方向的连接轴周围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连接于前支柱(车身10的上下车口中的位于内周部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另外,车门20具有车门内板22、车门外板24以及车门内衬26。车门内板22是设置于车门外板24与车门内衬26之间的部分。车门外板24是车门20的外装部件,安装于车门内板22的车外侧。车门内衬26是车门20的内装部件,安装于车门内板22的车内侧。车门内板22和车门外板24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切并进行压制成形等而形成的。另外,车门内衬26由合成树脂材料等而形成。
以下,关于车门20,有时将连接于车身10的端部侧作为前方、将其相反侧作为后方而进行说明。另外,关于车门20和线束布线结构部30中的布线在车门20的部分,从车门20的前方观察后方为正面,从车门的车内侧观察车外侧为侧面。
线束布线结构部30使线束1贯通车身10的前支柱而进行布线,并且布线在车门20的车门内板22与车门内衬26之间。由此,在车身10的前支柱上形成有用于将线束1贯通布线的车身布线孔部11。另外,在车门20中的前方侧端部形成有用于在车门内板22与车门内衬26之间对线束1进行布线的导入开口部21。该导入开口部21由形成于车门内板22且在车内侧开口的容纳凹部23的前方侧的端缘部、和车门内衬26的前方侧的端缘部的组合而形成。并且,上述车身10的车身布线孔部11和车门20的导入开口部21在车门20的闭合状态下配置于相对的部分。另外,容纳凹部23是在车门20内主要容纳后述的保护器60的部分,具有能够整体地或部分地容纳保护器60的内部空间。
另外,在车门20中沿着周缘部设置有防水用的挡风雨条28。该挡风雨条28由在关闭了车门20的状态下与车身10的上下车口的内周部紧密贴合而能够在车内外维持水密状态的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参照图3)。并且,本线束布线结构部30构成为将线束1布线在比挡风雨条28靠近车内侧。
<线束布线结构部的整体结构>
线束布线结构部30具有包含上述线束1的配线部40、车身固定部件50、保护器60以及贯通孔部231(参照图1)。
配线部40在车身10与车门20之间进行布线,具有线束1和外装部件42。
外装部件42以对包含线束1中的跨设于车身10与车门20之间的部分在内的部分周围进行覆盖的方式设置。该外装部件42是从外部保护线束1并且在车身10与车门20之间支撑线束1的部件。
外装部件42能够随着插通到内侧的线束1与车门20的开闭动作连动的弯曲动作而弯曲变形,并且形成为能够抑制该线束1在车身10与车门20之间弯曲、松弛以及下垂而对线束1进行支撑。更具体地讲,外装部件42采用刚性比线束1高的部件。此处,外装部件42是将合成树脂(例如,PP(聚丙烯)、PA(聚酰胺)等)挤压成型为筒状并且进行吹塑成型或真空成型而制造的波纹管(参照图4)。波纹管是沿着周向的凸条的顶部与凹条的底部在延伸方向上交替地连续而设置的筒状的部件。另外,外装部件42形成为扁平的形状(此处是,一对直线将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视图中相对的一对半圆弧连接的形状)。即,外装部件42是如下形状: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视图中的长度方向上很难弯曲(刚性高),在宽度方向上容易弯曲(挠性高)。
但是,外装部件42只要具有比线束1高的刚性即可,不限定于上述波纹管。例如,外装部件也可以由比较硬质的橡胶(EPDM(Ethylene-Propylene-Diene Monomer:三元乙丙橡胶)、弹性体等)形成为扁平的筒状。另外,外装部件42不限于扁平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在剖面视角下为圆形等形状。
在上述外装部件42中,车身10侧的端部在车身10内通过带90等而被固定于线束1,并且靠近该车身10侧的端部的一部分通过后述的车身固定部件50而固定于车身10(参照图2、图3)。由此,配线部40的一部分被车身10支撑。并且,伴随车门20的开闭动作,外装部件42能够与线束1一起相对于车门20内进退移动。
车身固定部件50是将配线部40支撑于车身10的部分(参照图4)。该车身固定部件50安装在外装部件42的靠近车身10侧的端部的一部分,固定于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另外,车身固定部件50也是从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边缘)保护配线部40的部分(由此也称为边缘保护器)。
该车身固定部件50具有插入部52、多个卡定部53、凸缘部54、施力部55以及定位肋56。
插入部52是介于车身布线孔部11与配线部40之间而对配线部40进行保护的部分。该插入部52形成为能够插入到车身布线孔部11内且能够将外装部件42配置在内侧的筒状。并且,插入部52朝向车辆的大致前方侧插入到车身布线孔部11。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对于车身布线孔部11,将插入该插入部52的方向称为插入方向S,该方向也用于车身固定部件50自身的方向的说明中。
更具体地讲,插入部52的外周部被设定为在整体上与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对应的形状且比车身布线孔部11稍小的尺寸。另外,插入部52的内周部被设定为与作为外装部件42的波纹管的顶部的外形对应的形状且比顶部的外形稍大的尺寸。此处,对应的形状是指大致相似形状,是指整体上沿着对方的形状而存在的形状。
卡定部53是从插入方向S前方侧卡定于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的部分。该卡定部53形成为从插入部52的外周部向外周侧突出的形状。更具体地讲,卡定部53为如下形状:从插入部52的插入方向S前方侧的端部中的外周部向外周侧且插入方向S后方延伸,其前端侧部分成为自由端。即,卡定部53从插入方向S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向外周侧的突出尺寸逐渐变大。在该卡定部53的前端部上设置有能够与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抵接的卡定面。另外,卡定部53被设置为,能够从插入部52的外周部向外周侧突出的形态而比其向内周侧弹性变形。
并且,在插入部52插入到车身布线孔部11时,卡定部53与该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接触,并且向内周侧弹性变形到容纳在车身布线孔部11内的形态为止。进而,卡定部53在穿过车身布线孔部11之后,通过弹性恢复的力而回到原来的形态,从插入方向S前方侧与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相对。
卡定部53设置于插入部52的周向上的多个位置。此处,四个卡定部53在插入部52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
凸缘部54是从插入方向S后方侧与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相对的部分。该凸缘部54形成为从插入部52的外周部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状。凸缘部54的外周部形成为比车身布线孔部11大的尺寸。另外,在插入方向S上,凸缘部54相对于卡定部53的卡定面隔开与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的厚度尺寸相同或比该厚度尺寸大的(此处为稍大)间隔而设置。
并且,凸缘部54被配置为,在插入部52插入到车身布线孔部11的状态下,在与卡定部53之间隔着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而与该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的插入方向S后方相对。由此,防止车身固定部件50在插入方向S上脱离。
施力部55是用于抑制车身固定部件50相对于车身10松动的部分。该施力部55向插入方向S前方侧对车身10施力并且将车身10夹入到其与卡定部53之间,从而抑制车身固定部件50的松动。更具体地讲,施力部55从凸缘部54的外周部向外周侧突出,并且形成为随着朝向前端侧(外周侧)而逐渐向插入方向S前方倾斜的凸缘形状。并且,施力部55构成为,能够从上述形态而使外周侧的部位向插入方向S后方侧弹性变形。另外,施力部55形成为如下形状:在插入方向S上,前端部相对于卡定部53的卡定面、隔开比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的厚度尺寸小的间隔而设置。
并且,在卡定部53从插入方向S前方侧与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相对的状态下,施力部55的外周侧的部位被按压到车身10中的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周围的插入方向S后方侧的面上而向插入方向S后方侧弹性变形。由此,施力部55通过想要弹性恢复的力而维持向插入方向S前方侧对车身10施力的状态。
定位肋56是对于配置于插入部52内的配线部40在该配线部40的延伸方向上进行定位的部分。此处,定位肋56形成为能够对作为外装部件42的波纹管的凹凸状的外周部进行嵌合。更具体地讲,定位肋56形成为从插入部52的内周面向内周侧突出的沿着周向的凸条,在插入部52的贯通方向上以与外装部件42的延伸方向中的底部对应的间隔(即,相同间隔或隔一个的间隔等)设置有多个。
上述车身固定部件50通过使一对分割部件(此处为大致J字形状的部件)合体而构成。即,使一对组合部件在将外装部件42夹在中间的状态下合体,从而定位肋56与外装部件42的外周部嵌合,车身固定部件50以相对于外装部件42不能在该外装部件42的延伸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此处,车身固定部件50具有:卡定部58,其从一对分割部件的对接部分的各一方的端部突出;以及支撑部59,其形成于另一个端部,能够卡定所述卡定部58。
并且,车身固定部件50在外装部件42沿着铰链部19的连接轴而成为扁平状的姿势下固定于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由此,配置于外装部件42内的线束1在与铰链部19的连接轴平行的方向上弯曲受到限制并且容易在与该连接轴正交的平面上弯曲变形,从而相对于在该连接轴周围进行开闭动作的车门20更顺畅地进行连动。
但是,上述车身固定部件50为一例,只要能够将配线部40的一部分支撑于车身10(优选能够从车身布线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保护配线部40),则不限于上述形状。
保护器60是能够以吸收余长的方式对伴随车门20的开闭动作而被相对于车门20内导入导出的线束1进行容纳并且从外部保护线束1。如图2、图3所示,该保护器60配置在车门20的车门内衬26与比车门内衬26靠近车外侧的车门内板22之间。保护器60具有余长吸收部62、引导部66、异路径引导部72、排水孔部82以及排水孔部82(参照图5、图6)。以下,对于保护器60,有时利用配置于车门20的状态下的前后方向进行说明。
概略地讲,在保护器60中,通过引导部66在进退路径上对包含外装部件42的车门20侧的端部的一部分进行引导,并且通过余长吸收部62而具有能够使线束1迂回的充裕空间来容纳从外装部件42的车门20侧的端部延伸的线束1(参照图7)。更具体地讲,线束1穿过保护器60的引导部66中的插入口部68而插入其中,穿过余长吸收部62中的拉出口部64而被拉出。此处,保护器60的插入口部68与拉出口部64在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贯通。另外,在保护器60中,通过异路径引导部72而在与主路径电线2从拉出口部64拉出的路径不同的路径上对异路径电线3进行引导。
另外,保护器60在车门内板22与车门内衬26之间部分地或整体地(此处为大致整体地)容纳在形成于车门内板22的容纳凹部23内。此处,容纳凹部23形成于在车门20内配置的扬声器的上方的位置(参照图1)。更具体地讲,保护器60被配置为,以使拉出口部64朝向上方且使插入口部68朝向前方的姿势,使插入口部68来到导入开口部21的内周侧的位置。另外,朝向上方是指,只要向着上方即可,还包含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情况。
以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保护器60的各部分的结构。
引导部66形成为车门20侧的端部与余长吸收部62连续的筒状,在其车身侧端部具有插入口部68。更具体地讲,引导部66形成为,在与贯通方向正交的剖面视图中构成大致长方形的筒状。此处,引导部66形成为大致直线状,以沿着车门20的前后方向的姿势设置。并且,引导部66使穿过插入口部68而插入的外装部件42与其外周部接触,在相对于外装部件42的中心轴的放射方向(主要是剖面视图中的短边方向、即车内外方向)上进行路径限制。但是,引导部66只要能够主要在剖面视图中的短边方向上对外装部件42进行路径限制即可,也可以形成为剖面视角下为楕圆形、圆形或多角形等的筒状。
另外,在引导部66与外装部件42的关系中,外装部件42的延伸尺寸被设定为,在车门20的打开状态下至少包含车门20侧的端部的一部分能够插入到引导部66内的程度的长度。另一方面,引导部66只要能够在车门20进行开闭动作时朝向余长吸收部62引导相对于车门20内进退的外装部件42即可。此处,被设定为如下的延伸尺寸:在车门20的闭合状态下,使外装部件42的车门20侧的端部突出到余长吸收部62内。
另外,引导部66的插入口部68形成为,在周向上至少一部分(此处为整体)朝向开口端部而逐渐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另外,插入口部68可以形成为,其开口端部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中的内周缘部和外周缘部形成圆角。根据这种插入口部68的形状,配线部40相对于引导部66内的进退动作变得更顺畅。
余长吸收部62为与引导部66的插入口部68的相反侧(后方侧)连续的部分,在内部具有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具有可使线束1迂回的充裕空间而能够容纳从外装部件42的车门20侧的端部延伸的线束1。另外,余长吸收部62的拉出口部64设置在相对于引导部66隔着容纳空间的部位。
该余长吸收部62形成为,使从外装部件42的车门20侧的端部延伸的线束1在第一路径R1与以相对于该第一路径R1而中间部分离的方式鼓起的第二路径R2之间弯曲,从而使线束1迂回而能够以能够进行余长吸收的方式容纳线束1(参照图7)。更具体地讲,余长吸收部62具有在侧面视图中隔着容纳空间而相对的第一壁部621和第二壁部622。容纳于容纳空间内的线束1被配置为,在通过第一路径R1时靠近第一壁部621,在通过第二路径R2时靠近第二壁部622。即,在线束1通过第一路径R1的状态下,存在该线束1能够在第二壁部622侧迂回的充裕空间。
关于该第一壁部621和第二壁部622,各自一个端部与引导部66连续,各自另一个端部与拉出口部64连续。更具体地讲,在侧面视图中,在沿着插入口部68的贯通方向和拉出口部64的贯通方向的L字状的虚拟路径的内周侧,第一壁部621以将引导部66与拉出口部64连接成大致直线状的形状延伸。另外,与第一壁部621隔开容纳空间量的间隔地,在所述L字状的虚拟路径的外周侧,第二壁部622以将引导部66与拉出口部64连接成向外周侧鼓起的曲线状的形状延伸。此处,第二壁部622形成为向车门20的后方侧和下方鼓起的形状。此处,将余长吸收部62中的比引导部66(插入口部68)更向下方鼓起的部分称为下凸部63。换言之,下凸部63是向与拉出口部64的开口方向相反的一侧鼓起的部分。在图5中,下凸部63是余长吸收部62中的点划线的下方部分。
并且,在车门20的打开状态下,余长吸收部62以如下形态容纳从外装部件42的车门20侧的端部延伸的线束1:使该线束1通过空出能够使线束1在第二壁部622侧迂回的充裕空间的第一路径R1(图7的实线)。另外,余长吸收部62在车门20的闭合状态下以线束1通过第二路径R2的方式容纳线束1(图7的双点划线)。即,余长吸收部62使线束1中的由于车门20从打开姿势进行闭合动作到闭合姿势而压入到容纳空间内的部分、在其内部弯曲而从第一路径R1迂回到距离比该第一路径R1长的第二路径R2,从而吸收与车门20的闭合动作相伴的线束1的余长。
另外,余长吸收部62具有能够在拉出口部64固定线束1的拉出定位部65。拉出定位部65形成为拉出口部64的开口端部部分地(此处为剖面视图中L字状)延伸的形状。并且,在使穿过拉出口部64而被拉出的线束1与拉出定位部65的内侧接触的状态下,通过捆扎带92进行紧固或缠绕带(此处为通过捆扎带92进行紧固),从而能够在拉出口部64中对保护器60进行定位。另外,在线束1中的、通过捆扎带92进行紧固的部位上,也可以在外周部缠绕带。由此,即使线束1在车门20的开闭动作时在余长吸收部62内进退,也能够抑制被布线在车身10内的线束1发生拉紧或松弛。
异路径引导部72是在沿着与主路径电线2不同的余长吸收部62的外表面的路径上对从拉出口部64拉出的线束1中的异路径电线3进行引导的部分(参照图7)。更具体地讲,在异路径引导部72中,将从拉出口部64拉出的线束1中的从主路径电线2分支而U形转折的异路径电线3朝向与该异路径电线3连接的电气设备(扬声器)之间的连接部位进行引导。此处,异路径引导部72将异路径电线3朝向在车门20内且在保护器60下方配置的扬声器而引导至拉出口部64的下方。
关于该异路径引导部72,一方在拉出口部64的内部开口,另一方在靠近与扬声器之间的连接部位的位置处开口。此处,异路径引导部72形成穿过余长吸收部62的后方的路径。更具体地讲,异路径引导部72沿着余长吸收部62中的第二壁部622的外表面而从后方形成到下方。另外,异路径引导部72形成为将余长吸收部62的第二壁部622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壁部的筒状。但是,异路径引导部72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槽形状。
并且,从拉出口部64拉出的线束1与在拉出定位部65的前端U形转折的异路径电线3通过捆扎带92固定在拉出定位部65,U形转折而回到拉出口部64内的异路径电线3配置于异路径引导部72。该异路径电线3穿过异路径引导部72而被引导到保护器60的下方,从异路径引导部72延伸而与在前的扬声器连接。另外,从异路径引导部72延伸的异路径电线3,也可以通过捆扎带92等而固定在异路径引导部72的端部。
关于排水孔部82和排水孔部82,将在后面再次详细说明。
上述保护器60是组合一对部件而构成的(参照图5、图6)。更具体地讲,保护器60能够例如通过使对PP(聚丙烯)、PA(聚酰胺)等合成树脂材料进行射出成型等而分别形成的凹状部件601与盖状部件602合体而构成。并且,凹状部件601和盖状部件602在与插入口部68的贯通方向和拉出口部64的贯通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车内外方向)上靠近而合体。即,以封闭凹状部件601的开口的方式使凹状部件601与盖状部件602合体,从而组装保护器60。另外,保护器60可以具有用于维持凹状部件601和盖状部件602的合体状态的卡定结构部。例如,作为卡定结构部,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即该结构具有:框状的支撑部,其设置于凹状部件601的侧缘部的多个部位;以及卡定部,其设置于盖状部件602的侧缘部的多个部位,通过插入各支撑部而进行卡定。
另外,保护器60在配置于车门内板22的容纳凹部23内的状态下固定在车门20上。作为用于该配置的结构,保护器60具有能够与形成于容纳凹部23的孔部嵌合的车门固定部78。车门固定部78形成为,通过相对于车门内板22向车外侧推压保护器60而与所述孔部嵌合的形状。例如,作为车门固定部78,能够采用如下结构,该结构具有:基轴部,其从保护器60的外表面突出;以及卡定部,形成为从其前端部向其外周侧突出的形状而可以在能够与孔部的开口边缘部卡定的形态和从此处向内周侧弯曲的形态之间弹性变形。另外,固定部也可以具有施力片,该施力片在卡定部与孔部的开口边缘部卡定的状态下,从固定部的相反侧对该开口边缘部施力。此处,在保护器60的车外侧的侧面,以分别从余长吸收部62和引导部66突出的方式设置有两个车门固定部78。并且,通过将该车门固定部78插入到形成于车门内板22的孔部,卡定部与孔部的开口边缘部抵接而向内周侧弹性变形,并在越过孔部的位置处向外周侧弹性恢复而从车外侧与孔部的开口边缘部卡定。
但是,作为用于对车门20固定保护器60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固定结构。例如,保护器60也可以是能够通过螺纹紧固、螺栓紧固、双头螺栓紧固或托架固定等而对车门内板22进行固定的形状。另外,保护器60也可以固定于作为内装部件的车门内衬26。
另外,关于保护器60,虽然说明了由凹状部件601和盖状部件602构成的例子,但是保护器也可以通过凹状部件彼此的组合等而构成。另外,保护器60也可以构成为凹状部件且通过车门内衬26的一部分封闭其开口部。在保护器60形成为如上所述的形状的情况下,也只要通过各部件形成后述的排水孔部82和导出部84即可。
另外,上述的保护器60的形状是其一例,能够采用其他各种形状。即,保护器60只要是能够通过余长吸收部62具有能够使线束1迂回的空间而容纳从插入口部68插入的线束1的结构即可,可以考虑车种的车门20的形状等而形成。例如,保护器也可以形成为在插入口部68的后方侧直接连接余长吸收部62的形状、省略了下凸部63的形状等。除此以外,也可以采用具有将线束1卷绕成轮状而进行容纳并使轮部的直径变化而能够迂回的容纳部的形状等。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异路径引导部72沿着余长吸收部62的外表面而形成。
上述线束布线结构部30可以对从车身10向车门20内进行布线的配线部40、车身固定部件50以及保护器60进行模块化而在车辆组装之前进行组装。即,将外装部件42覆盖在线束1上,并且在从各部分延伸出的线束1上缠绕带90而固定该外装部件42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在外装部件42的靠近一个端部的一部分上安装车身固定部件50。接着,将包含外装部件42的另一个端部在内的一部分配置于保护器60的引导部66内,并且将从外装部件42的另一个端部延伸出的线束1容纳在余长吸收部62内而从拉出口部64拉出。使从该拉出口部64拉出的线束1中的异路径电线3进行U形转折而回到拉出口部64内,通过捆扎带92将所述线束1和U形转折的异路径电线3固定于拉出定位部65。进而,将U形转折的异路径电线3从拉出口部64侧的开口配置于异路径引导部72。
<排水结构部>
另外,线束布线结构部30具有能够从保护器60内排出水的结构(参照图8)。该排水结构部具有保护器60的排水孔部82和导出部84。
在车门20中,有时在降雨时等附着于窗户的水沿着窗户而浸入到内部。在车门20内,相对于车门20上下移动的窗户在车门内板22与车门外板24之间动作。由此,沿着窗户而浸入到车门20内的水浸入到车门内板22与车门外板24之间。并且,浸入到车门20内的水从车门内板22与车门外板24之间的下端部中的间隙排出到车门20的外侧。
本线束布线结构部30中的排水结构部构成为,将在车门20的打开状态时附着于在车身10与车门20之间延伸的配线部40而浸入到保护器60内的水(还包含通过水而流动的尘埃、沙土等)在车门内板22与车门外板24之间进行引导而排出到车门20的外侧。
在车门内板22形成有从车内侧贯通到车外侧的贯通孔部。更具体地讲,贯通孔部231形成于容纳凹部23中的配置有保护器60的余长吸收部62的部位的下方。即,贯通孔部231形成于容纳凹部23中的与竖直方向交叉的下侧的部位。
排水孔部82是形成于保护器60的余长吸收部62的下部且贯通到保护器60的外侧的孔部(参照图5、图6)。此处,排水孔部82形成于余长吸收部62中的比引导部66更向下方鼓起的下凸部63的下端部。并且,排水孔部82向与余长吸收部62中的拉出口部64相反侧的外侧贯通。另外,下凸部63的下端部是指保护器60配置于车门20内的状态下的下端部,排水孔部82的位置可以根据保护器60的配置姿势而确定。另外,排水孔部82形成于下凸部63的下端部中的、车内外方向上的车外侧(异路径引导部72的车外侧的侧方)的部位。该排水孔部82呈大致矩形开口。
并且,保护器60在容纳凹部23中配置于排水孔部82在竖直方向上方与车门内板22的贯通孔部231重叠的位置。另外,与排水孔部82的下方重叠的贯通孔部231形成为比排水孔部82大的形状,设置为包含竖直方向上的排水孔部82的投影范围。即,排水孔部82和贯通孔部231被设定为如下形状和位置关系:经过排水孔部82而落下到下方的水穿过贯通孔部231。
该排水孔部82是凹状部件601中的在第二壁部622的端缘部开口的凹状的切口部分的开口部分被盖状部件602封闭而形成的。即,排水孔部82是凹状部件601的所述切口部分的内周缘部与盖状部件602的内表面的组合而形成的。
导出部84是形成为从排水孔部82向下方延伸的筒状或槽状的部分。该导出部84形成为具有沿着排水孔部82的开口边缘部的壁部的形状。此处,导出部84形成为向车内侧开口的槽状。另外,导出部84被设定为从排水孔部82比异路径引导部72更向下方突出的尺寸。
并且,导出部84插通于车门内板22的贯通孔部231。即,导出部84的前端部穿过贯通孔部231而突出到车门内板22与车门外板24之间。
另外,导出部84形成为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向外周侧逐渐扩张的形状。此处,导出部84形成为前端部的整体(车外侧、前方侧以及后方侧)扩张的形状。并且,由于导出部84的前端部中的车外侧的部位是在车外侧扩张的形状,通过导出部84而排出的水容易流到车外侧,即很难流到车内侧(参照图8)。
该导出部84作为凹状部件601的一部分,形成为向该凹状部件601的开口方向开口的槽状。另外,凹状部件601形成为如下形状:在射出成型中的模具的进退结构上,在形成有导出部84的位置处异路径引导部72的中途部被切出。即,导出部84通过异路径引导部72的切口部分而向凹状部件601的开口侧开口。但是,在射出成型中,通过使用模具的滑动机构,也可以将凹状部件601形成为如下形状:将导出部84形成为筒状并且省略了异路径引导部72的切口。
并且,从引导部66的插入口部68浸入到保护器60内的水(还包含通过水而流动的尘埃和沙土)流动到比引导部66更靠近下方的下凸部63,穿过在该下凸部63的下端部形成的排水孔部82而从余长吸收部62内排出(参照图5)。穿过排水孔部82的水经由导出部84而通过贯通孔部231,排出到车门内板22与车门外板24之间(参照图8)。此处,经过导出部84的水沿着该导出部84的壁部而被向车外侧引导。排出到车门内板22与车门外板24之间的水进一步从车门内板22与车门外板24之间的下端部中的间隙排出到车门20的外侧。
由此,浸入到保护器60内的水排出到车门20的外侧。另外,进入到保护器60内的尘埃、沙土等也与水一起排出到车门20的外侧。
根据上述结构所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30,保护器60具有在余长吸收部62的下部形成的排水孔部82,在车门内衬26与车门内板22之间,排水孔部82配置于在竖直方向上方与形成于车门内板22且从车内侧贯通到车外侧的贯通孔部231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将浸入到保护器60内的水通过排水孔部82和贯通孔部231而排出到车门内板22的车外侧,能够抑制水积留在车门20内。
另外,根据保护器60具有从排水孔部82向下方延伸并且插通到车门内板22的贯通孔部231的槽状的导出部84的结构,能够更切实地抑制从保护器60内穿过排水孔部82而排出到外侧的水进入到车门内板22的车内侧。
另外,根据导出部84形成为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的结构,能够抑制水在导出部84的内侧残留。
另外,根据导出部84形成为前端部中的车外侧的部位在车外侧扩张的形状的结构,从保护器60内排出的水被引导到车外侧,能够更切实地抑制水进入到车门内板22的车内侧。
另外,根据余长吸收部62具有比插入口部68(引导部66)更向下方鼓起的下凸部63并且排水孔部82形成于下凸部63的下端部的结构,浸入到保护器60内的水向下凸部63流动而从该下凸部63的下端部的排水孔部82排出,因此能够更切实地抑制水积留在车门20内。
至此,以在线束1上覆盖有外装部件4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线束1具有能够抑制自身弯曲、松弛以及下垂程度的高刚性,则也可以省略外装部件42。但是,从线束1的保护和限制弯曲方向的观点而言,优选覆盖有外装部件42。
另外,至此,以保护器60在使引导部66沿着车门20的前后方向的姿势下配置于车门20内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引导部66在车门20的前后方向上倾斜的姿势下进行配置。例如,可以认为,当在引导部66的余长吸收部62侧下降的姿势下配置于车门20内时,浸入到保护器60内的水更容易从排水孔部82排出。此时,排水孔部82的位置可以通过配置于车门20的状态下的保护器60的姿势而确定,可以形成于成为余长吸收部62(下凸部63)的下端部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省略导出部84。但是,从更切实地使从排水孔部82排出的水向车门内板22的车外侧移动的观点而言,优选设置有导出部84。另外,导出部也可以不插通于车门内板22的贯通孔部231。即,导出部是用于将水更切实地引导到车门内板22的车外侧的结构,即使没有插通于贯通孔部231,也将水引导到从上方与贯通孔部231更靠近的位置,从而能够得到使水从贯通孔部231排出的确定性提高的效果。
另外,以将线束布线结构部30应用到作为前侧车门的车门2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应用到通过铰链部19与车身10连接的后侧车门等。此时,在中心支柱(前侧车门与后侧车门之间的支柱)与后侧车门之间跨设有线束1。即,在中心支柱形成有贯通孔部,并在此处安装有车身固定部件50。并且,可以是,在后侧车门的车门内板形成有贯通孔部,在导出部84向车门内板22的车外侧插通于该贯通孔部的状态下保护器60配置于凹部。
如上所述详细地说明了该线束布线结构部30,但是上述的说明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例示的,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可以理解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想到没有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
标号说明
1   线束
10  车身
20  车门
22  车门内板
231 贯通孔部
26  车门内衬
30  线束布线结构部
40  配线部
60  保护器
62  余长吸收部
63  下凸部
68  插入口部
82  排水孔部
84  导出部

Claims (5)

1.一种线束布线结构部,在车辆的车身与车门之间对线束进行布线,包括:
配线部,一部分支撑于所述车身,包含所述线束;以及
保护器,具有:插入口部,所述配线部插入所述插入口部;余长吸收部,具有能够使所述配线部中的所述线束迂回的充裕空间而容纳所述配线部中的所述线束;以及排水孔部,形成于所述余长吸收部的下部,在所述车门的车门内衬与比所述车门内衬靠近车外侧的车门内板之间,所述排水孔部配置于在竖直方向上方与形成于所述车门内板且从车内侧贯通到车外侧的贯通孔部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
所述保护器具有筒状或槽状的导出部,该导出部从所述排水孔部向下方延伸并且插通于所述车门内板的所述贯通孔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
所述导出部形成为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
所述导出部形成为前端部中的车外侧的部位在车外侧扩张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
所述余长吸收部具有比所述插入口部更向下方鼓起的下凸部,
所述排水孔部形成于所述下凸部的下端部。
CN201280052081.9A 2011-10-27 2012-02-20 线束布线结构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897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5758A JP2013091461A (ja) 2011-10-27 2011-10-27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JP2011-235758 2011-10-27
PCT/JP2012/053911 WO2013061627A1 (ja) 2011-10-27 2012-02-20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89788A true CN103889788A (zh) 2014-06-25
CN103889788B CN103889788B (zh) 2016-08-24

Family

ID=48167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208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89788B (zh) 2011-10-27 2012-02-20 线束布线结构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11725B2 (zh)
JP (1) JP2013091461A (zh)
CN (1) CN103889788B (zh)
WO (1) WO201306162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08882A (zh) * 2019-07-02 2022-02-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用保护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00619A (ja) * 2013-06-14 2015-01-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ドア用配線装置
US9162550B2 (en) * 2013-10-08 2015-10-20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Wire harness mounting assembly
WO2016024154A2 (en) * 2014-08-11 2016-02-18 Albani Ivan Matteo Dynamic air intake
JP6488981B2 (ja) * 2015-10-13 2019-03-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線配索装置
JP6769375B2 (ja) * 2017-03-30 2020-10-1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機能部品取付け構造
JP7166077B2 (ja) * 2018-06-06 2022-11-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屈曲プロテクタ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10043A (ja) * 1992-05-01 1993-11-22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構造
JPH08108750A (ja) * 1994-10-06 1996-04-30 Hino Motors Ltd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構造
CN1171644A (zh) * 1996-06-14 1998-01-2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一种电气配线布置结构
CN1173060A (zh) * 1996-06-14 1998-02-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气配线布置结构
JPH10181479A (ja) * 1996-12-26 1998-07-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自動車のドアヒンジ部におけるワイヤ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2002274289A (ja) * 2001-03-21 2002-09-2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ドアモジュールパネル
US20050218662A1 (en) * 2004-03-30 2005-10-06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Door lock system
US20060090920A1 (en) * 2004-10-20 2006-05-0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Wire harness construction
JP2008195182A (ja) * 2007-02-13 2008-08-2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ドア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JP2009202727A (ja) * 2008-02-27 2009-09-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ドア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8318A (ja) * 1985-07-18 1987-01-27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ドアハ−ネス固定装置
JP3503871B2 (ja) 1998-03-18 2004-03-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US7042738B2 (en) * 2002-07-25 2006-05-09 Yazaki Corporation Power-supply wiring device and harness layout structure by the power-supply wiring device
JP4149245B2 (ja) * 2002-10-11 2008-09-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EP1544046B1 (en) * 2003-12-17 2007-02-28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Structure for installing a door harness
JP4176005B2 (ja) * 2003-12-22 2008-11-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の防水構造
JP4414875B2 (ja) * 2004-12-22 2010-02-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常時給電装置
JP2006180620A (ja) * 2004-12-22 2006-07-06 Yazaki Corp 常時給電装置
EP2048037A1 (en) * 2006-07-31 2009-04-15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ity supply device for sliding door
JP5768380B2 (ja) * 2011-01-19 2015-08-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プロテクタ
JP6054198B2 (ja) * 2013-02-19 2016-12-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給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10043A (ja) * 1992-05-01 1993-11-22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構造
JPH08108750A (ja) * 1994-10-06 1996-04-30 Hino Motors Ltd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構造
CN1171644A (zh) * 1996-06-14 1998-01-2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一种电气配线布置结构
CN1173060A (zh) * 1996-06-14 1998-02-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气配线布置结构
JPH10181479A (ja) * 1996-12-26 1998-07-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自動車のドアヒンジ部におけるワイヤ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2002274289A (ja) * 2001-03-21 2002-09-2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ドアモジュールパネル
US20050218662A1 (en) * 2004-03-30 2005-10-06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Door lock system
US20060090920A1 (en) * 2004-10-20 2006-05-0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Wire harness construction
JP2008195182A (ja) * 2007-02-13 2008-08-2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ドア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JP2009202727A (ja) * 2008-02-27 2009-09-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ドア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08882A (zh) * 2019-07-02 2022-02-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用保护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61627A1 (ja) 2013-05-02
CN103889788B (zh) 2016-08-24
US20140306522A1 (en) 2014-10-16
JP2013091461A (ja) 2013-05-16
US9511725B2 (en) 2016-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89788A (zh) 线束布线结构部
CN103648846B (zh) 线束布线结构部
CN102963438B (zh) 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
CN103328267A (zh) 线束电缆布设结构和保护器
US20140035326A2 (en) Sun Roof Wind Deflector and the Production Thereof
KR101319138B1 (ko) 웨더스트립 및 웨더스트립의 장착구조
US20060134970A1 (en) Electric supply apparatus
CN107089122B (zh) 用于车辆的开放式车顶构造
CN105246723A (zh) 窗板支撑结构
EP3090892B1 (en) Sound insulation member, and vehicular door structure
US7464987B2 (en)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for a retractable hard top
CN103502054B (zh) 线束配线构造部
US9302642B2 (en) Vehicle roof support structure including side curtain air bags
CN107848382B (zh) 具有用于可展开的导向元件的固定系统的导风件
CN112677924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KR101669836B1 (ko) 아우터 루프용 방수 구조
US9527372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having detachable roof
US8523267B2 (en) Collapsible roof for a passenger vehicle
JP4640076B2 (ja) 車両の排水構造及び排水路形成方法
JP2012178907A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KR102435580B1 (ko) 두 개의 서로 연결된 밀봉재들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의 도어
JP2007296904A (ja) 車両の排水構造
JP2019209833A (ja) 車両用ドアのシール構造
CN220842156U (zh) 天幕排水结构及车辆
JP6056536B2 (ja) ドアトリムと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との係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24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