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74865A - 旋转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74865A
CN103874865A CN201280046442.9A CN201280046442A CN103874865A CN 103874865 A CN103874865 A CN 103874865A CN 201280046442 A CN201280046442 A CN 201280046442A CN 103874865 A CN103874865 A CN 1038748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ainer
clutch
elastic member
twin
transfer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64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74865B (zh
Inventor
北山直嗣
秋吉幸治
佐藤光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T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N Corp filed Critical NT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74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748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748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748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8/00Electrically-actuated clutc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1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 F16D27/108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axially 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27/112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axially 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41/08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12Mechanical clutch-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d outside the clutch as such
    • F16D2023/123Clutch actuation by cams, ramps or ball-screw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rangement And Mounting Of Devices That Control Transmission Of Motive Force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传递装置,在通过电磁离合器来控制双向离合器的接合以及解除接合的旋转传递装置中,不需要进行消除松动的垫片调整作业而实现组装性的提高。在收容双向离合器(10)以及控制该双向离合器(10)的电磁离合器(50)的壳体(3)的一端部内周设置定位部(5),且利用由该定位部(5)支承的弹性部件(7)对双向离合器(10)以及电磁离合器(50)朝向设置在壳体(3)的另一端部内周的防脱环(8)施力来消除松动。

Description

旋转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对旋转的传递与断开进行切换的旋转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对从驱动轴朝向从动轴的旋转进行传递与断开的旋转传递装置,以往公知有具有双向离合器,且通过电磁离合器来控制该双向离合器的接合以及解除接合的装置。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旋转传递装置中,将控制保持器和旋转保持器以形成于各保持器的柱部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的方式装入外圈与装入外圈内侧的内圈之间,并在相邻的柱部之间所形成的兜孔内装入对置的一对辊,利用装入该对置部之间的弹性部件对上述一对辊朝向使它们分离的方向施力,使上述一对辊在形成于外圈的内周的圆筒面与形成于内圈的外周的凸轮面接合的位置待用,通过上述内圈的朝向一个方向的旋转,使一方的辊与圆筒面以及凸轮面接合,以便将内圈的旋转传递至外圈。
另外,在与内圈连接的输入轴上设置电磁离合器,通过该电磁离合器使控制保持器沿轴向移动,借助设置于该控制保持器的凸缘与旋转保持器的凸缘的对置面之间的扭矩凸轮的作用,使控制保持器与旋转保持器朝向使兜孔的周向宽度减小的方向进行相对旋转,通过各保持器的柱部使一对辊移动到接合解除位置,以便将从内圈朝向外圈的旋转传递断开。
在上述旋转传递装置中,若通过电磁离合器使控制保持器朝向使控制保持器的凸缘从旋转保持器的凸缘离开的方向移动,则通过装入到对置的一对辊之间的弹性部件的按压作用,使控制保持器与旋转保持器朝向使兜孔的周向宽度增大的方向进行相对旋转,使对置的一对辊立即与圆筒面以及凸轮面接合,因此具有旋转方向晃动极小、响应性优异的特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367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旋转传递装置中,由外圈、内圈、一对辊以及保持器形成的双向离合器以及控制该双向离合器的电磁离合器各自被壳体覆盖,但在将双向离合器、电磁离合器装入壳体内的状态下,若在该双向离合器以及电磁离合器中存在松动,则无法高精度地控制双向离合器。
为了消除那样的缺陷,以往通过在装入壳体内侧的由双向离合器和电磁离合器构成的内置部件与壳体的对置部之间装入垫片的垫片调整来消除松动。然而,垫片调整需要将厚度不同的几种垫片一边依次进行交换一边进行组装,因此是非常费事的作业,另外,由于装入垫片会使部件数量增加,从而成本提高,进而在谋求提高旋转传递装置的组装性、成本降低方面还存在应该改进的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通过电磁离合器来控制双向离合器的接合以及解除接合的旋转传递装置中,不需要消除松动的调整垫片作业,从而实现组装性的提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旋转传递装置,采用如下结构,具有:在输入轴与同该输入轴配置在同轴上的输出轴彼此之间进行旋转的传递和断开的双向离合器、以及控制该双向离合器的接合以及解除接合的电磁离合器,通过对所述电磁离合器的电磁铁通电从而使所述双向离合器解除接合,其中,在分别对所述双向离合器以及所述电磁离合器进行收容的筒状壳体的一端部内设置定位部,该定位部防止所述双向离合器朝向所述壳体的一端开口侧移动,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部内周设置防脱环,该防脱环防止所述电磁离合器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开口脱落,在所述旋转传递装置中设置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对装入到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双向离合器以及所述电磁离合器朝向所述防脱环与所述定位部的至少一方施力。
如上所述,利用弹性部件对由被定位部在轴向上定位且被防脱环防脱的双向离合器以及电磁离合器构成的内置部件朝向定位部和防脱环的一方施力,由此能够消除装入到壳体内的内置部件的松动。
因此,不需要进行垫片调整,就能够实现旋转传递装置的组装容易性和成本的减少。
其中,能够采用波形弹簧、碟形弹簧作为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可以以由定位部支承的方式的装入,对由双向离合器以及电磁离合器构成的内置部件朝向防脱环施力。
另外,也可以将弹性部件装入防脱环与电磁离合器的对置部之间,且该弹性部件对由双向离合器以及电磁离合器构成的内置部件朝向定位部施力。由弹性部件形成上述防脱环并对上述内置部件朝向定位部施力,由此能够使部件数量进一步减少。
在本发明的旋转传递装置中,作为双向离合器,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即:将控制保持器和旋转保持器以设置于各保持器的多个柱部沿周向交替地配置的方式装入到设置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端部的外圈与设置于所述输入轴的轴端部的内圈的对置部之间,并且在形成于相邻的柱部之间的多个兜孔各自的内部装入一对接合件和对该接合件朝向使它们分离的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通过该弹性部件的按压使所述控制保持器和所述旋转保持器朝向使所述兜孔的周向宽度增大的方向相对旋转,以使一对接合件与所述外圈的内周以及所述内圈的外周接合。
另外,作为电磁离合器,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即具有:与所述控制保持器连结的电枢、与该电枢在轴向上对置的转子、以及与该转子在轴向上对置且通过通电使电枢吸附于转子的电磁铁,并且通过对该电磁铁通电而使所述控制保持器与所述旋转保持器朝向所述兜孔的周向宽度减小的方向相对旋转,以使所述接合件解除接合。
在采用上述那样的双向离合器以及电磁离合器的结构中,通过将所述电枢支承为自由滑动的支承环嵌合于所述输入轴,在所述输入轴设置有滑动引导面,该滑动引导面将设置于所述控制保持器并对多个所述柱部进行支承的凸缘的内径面支承为自由滑动,由此能够使电枢在沿轴向隔开间隔的两个位置被支承为能够自由滑动,能够将电枢保持为相对于转子总是平行的状态。
因此,形成于电枢与转子的对置面之间的磁吸引间隙遍布整个周向而大小均匀,且通过对电磁铁通电而能够将电枢可靠地被磁吸引至转子,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辊的接合以及解除接合。
在采用上述那样的支承环的结构中,由于由非磁性体形成该支承环,因此能够防止磁通量从电枢向输入轴泄漏,从而能够采用小型电磁铁。
上述非磁性体可以是非磁性金属,也可以是树脂。在采用树脂的情况下,通过采用聚甲醛(POM)、聚酰胺(PA)、聚四氟乙烯(PTFE)、聚苯硫醚(PPS)等自润滑性树脂,从而减少电枢的滑动阻力,能够使该电枢沿轴向顺利地移动。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利用弹性部件对由定位部在轴向上定位、且由防脱环防脱的双向离合器以及电磁离合器朝向定位部和防脱环的一方施力,由此能够消除装入壳体内的由双向离合器以及电磁离合器构成的内置部件的松动,因此不需要垫片调整,就能够实现旋转传递装置组装的容易性和成本的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旋转传递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纵剖主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1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a)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6(b)是表示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放大表示图1的外圈的支承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旋转传递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纵剖主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旋转传递装置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纵剖主视图。
图10是表示双向离合器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发明的旋转传递装置的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旋转传递装置的构成包括:输入轴1、与该输入轴1配置在同轴上的输出轴2、覆盖上述两个轴的轴端部的壳体3、装入该壳体3内对从输入轴1朝向输出轴2的旋转进行传递与断开的双向离合器10、以及控制该双向离合器10的接合、解除接合的电磁离合器50。
壳体3呈圆筒状,在其一端部设置有小径的轴承筒4。在轴承筒4的内周设置有定位部5。另外,在轴承筒4内装入有将输出轴2支承为自由旋转的轴承6和弹性部件7。作为定位部5,此处示出了与轴承筒4的内周一体地形成的环状的部件,但也可以是使多个突起部以环状的配置而设置的部件。另外,也可以将独立于轴承筒4的部件安装于轴承筒内。
弹性部件7分别对双向离合器10以及控制该双向离合器10的接合、解除接合的电磁离合器50朝向由安装于壳体3的另一端开口部的内周的挡圈构成的防脱环8施力,从而将电磁离合器50向防脱环8推压。因此,由装入壳体3内的双向离合器10和电磁离合器50构成的内置部件能够无松动地装入。
作为弹性部件7,如图7所示,此处采用波形弹簧,但也可以使用碟形弹簧。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双向离合器10形成为:在设置于输出轴2的轴端部的外圈11的内周设置圆筒面12,在设置于输入轴1的轴端部的内圈13的外周沿周向形成多个凸轮面14,在该多个凸轮面14各自与圆筒面12之间装入作为接合件的一对辊15和弹性部件21,用保持器16保持该辊15,且通过上述内圈13朝向一个方向的旋转,使一对辊15的一方与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接合而将内圈13的旋转传递至外圈11,另外在内圈13朝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时,使另一方的辊15与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接合而将内圈13的旋转传递至外圈11。
如图1所示,对于外圈11而言,在其闭塞端部的内表面侧形成有小径的凹部18,且借助装入该凹部18内的轴承19将在轴端部具有上述内圈13的输入轴1支承为自由旋转。
在图1中,示出了在输入轴1的轴端部一体地设置有内圈13的例子,但如图8所示,也可以使内圈13独立于输入轴1,且将输入轴1的轴端部嵌合于该内圈13的内侧,通过形成于该嵌合面之间的梳状齿36将内圈13与输入轴1连结而一体化。
如图2所示,形成于内圈13的外周的凸轮面14,由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一对倾斜面14a、14b形成,在该凸轮面14与外圈11的圆筒面12之间形成有周向的两端狭小的楔形空间,在上述一对倾斜面14a、14b之间设置有朝向内圈13的切线方向的平坦的弹簧支承面20,上述弹性部件21由该弹簧支承面20支承。
作为弹性部件21,在图4中示出截面为圆形的矩形螺旋弹簧,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2所示,该弹性部件21以被上述支承面20支承的方式装入一对辊15之间,并利用该弹性部件21向使一对辊15分离的方向施力。
如图1所示,保持器16由控制保持器16A和旋转保持器16B构成。如图1以及图5所示,控制保持器16A构成为:在环状的凸缘24的单面外周部沿周向以等间隔设置有与凸轮面14相同数量的柱部25,在该相邻的柱部25之间形成圆弧状的长孔26,在外周在与柱部25相反方向上设置筒部27。
另一方面,旋转保持器16B构成为:在环状的凸缘28的外周沿周向以等间隔设置有与凸轮面14相同数量的柱部29。
控制保持器16A和旋转保持器16B形成为: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插入到控制保持器16A的长孔26内,且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沿周向交替地排列的组合。而且,形成为在该组合状态下将柱部25、29的前端部配置在外圈11与内圈13之间,且以使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以及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位于与输入轴1的外周嵌合的支承环30与外圈11之间的方式装入。
如图2所示,通过如上所述的保持器16A、16B的装入,由此在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之间形成有兜孔31,该兜孔31与内圈13的凸轮面14在径向上对置,在各兜孔31内装入有对置的一对辊15以及弹性部件21。
如图1所示,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以及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沿着形成于输入轴1的外周的滑动引导面32被支承为自由滑动,推力轴承33被装入上述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与输入轴1的支承环30之间。
如图1、图5以及图6(b)所示,在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与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之间,设置有将控制保持器16A的轴向的移动转换为旋转保持器16B的旋转运动的作为运动转换机构的扭矩凸轮40。扭矩凸轮40构成为:在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与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的对置面分别设置有在周向的中央部较深且越趋向两端越逐渐变浅的对置的一对凸轮槽41、42,且将滚珠43装入一方的凸轮槽41的一端部与另一方的凸轮槽42的另一端部之间。
作为凸轮槽41、42,这里示出了圆弧状的槽,但也可以是V形槽。
对于上述扭矩凸轮40而言,在控制保持器16A朝向使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接近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的方向沿轴向移动后,如图6(a)所示,滚珠43朝向凸轮槽41、42的槽深最深的位置以滚动的方式移动,从而使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朝向使兜孔31的周向宽度减小的方向相对旋转。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形成于内圈13的凸轮面14的轴向另一侧形成有小径的圆筒面45,环状的保持板46嵌合于该圆筒面45进而固定于内圈13。在保持板46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止转片47,这些止转片47配置在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之间的各兜孔31内。
多个止转片47在控制保持器16A和旋转保持器16B向使兜孔31的周向宽度减小的方向相对旋转时,用两侧缘阻挡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以及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将对置的一对辊15保持在中立位置。
在保持板46的外周部设置有向多个弹性部件21的各个外径侧伸出的弹簧按压臂48,借助该弹簧按压臂48来防止弹性部件21向比一对辊15之间靠外径侧退避。
如图1所示,电磁离合器50具有:与形成于控制保持器16A的筒部27的端面在轴向上对置的电枢51、与该电枢51在轴向上对置的转子52、以及与该转子52在轴向上对置的电磁铁53。
电枢51嵌合于输入轴1的支承环30的外周并被支承为自由旋转且自由滑动,控制保持器16A的筒部27被压入到设置于该电枢51的外周部的连结筒55内,从而使控制保持器16A与电枢51连结而一体化。通过该连结,电枢51在支承环30的圆筒状外径面54与输入轴1的外周的滑动引导面32的轴向的两个位置被支承为自由滑动。
转子52被压入输入轴1,在该转子52与设置于输入轴1的外周的支承环30之间设置有垫片56。
其中,支承环30通过形成于输入轴1的滑动引导面32的轴向另一侧的阶梯部34而在轴向上被定位,通过在该支承环30与转子52之间装入垫片56,使转子52在轴向上定位。
另外,支承环30由非磁性体形成。非磁性体可以是非磁性金属,也可以是树脂。
如图1所示,电磁铁53由电磁线圈53a和支承该电磁线圈53a的铁心53b构成,在上述铁心53b的外侧端面形成有筒部57,通过安装于筒部57的内周的挡圈59来防止装入该筒部57内的轴承58从筒部57脱落。另外,轴承58通过上述挡圈59而与形成于输入轴1的外径面的阶梯部60在轴向定位,且通过轴承58使电磁铁53与输入轴1能够相对旋转。
另外,铁心53b以位于壳体3的另一端部内的方式装入,利用装入轴承筒4内的上述弹性部件7的弹力,将铁心53b朝向安装于壳体3的另一端部开口内的上述防脱环8推压而防止脱落。
实施方式表示的旋转传递装置由上述的结构构成,图1表示对电磁铁53的电磁线圈53a通电的断开状态,电枢51处于从转子52分离的状态。另外,如图5所示,双向离合器10的对置的一对辊15位于与外圈11的圆筒面12以及内圈13的凸轮面14接合的待用位置。此外,图1中示出电枢51与转子52紧贴的状态,但实际上两者间存在间隙。
在双向离合器10的待用状态下,若对电磁线圈53a通电,则对电枢51作用有吸引力,从而使电枢51沿着轴向移动而被转子52吸附。
这里,由于电枢51与控制保持器16A连结而一体化,因此随着电枢51朝向轴向的移动,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向接近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的方向移动。
此时,如图6(a)所示,图6(b)表示的滚珠43朝向凸轮槽41、42的槽深最深的位置滚动移动,从而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使兜孔31的周向宽度减小的方向相对旋转,图2表示的对置的一对辊15被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按压而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因此辊15从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解除接合而成为中立状态,从而双向离合器10成为接合解除状态。
在双向离合器10的接合解除状态下,若对输入轴1输入旋转扭矩而使内圈13向一个方向旋转,则形成于保持板46的止转片47按压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的一方,因此控制保持器16A以及旋转保持器16B与内圈13一起旋转。此时,由于对置的一对辊15被保持在解除接合的中立位置,因此内圈13的旋转未向外圈11传递,从而内圈13空转。
此处,若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使兜孔31的周向宽度减小的方向相对旋转,则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与保持板46的止转片47的两侧缘抵接,从而限制相对旋转量。
因此,弹性部件21不会过分地收缩,从而即使反复进行伸长和收缩也不会因疲劳而产生破损。
在内圈13的空转状态下,若解除对电磁线圈53a的通电,则电枢51的吸附被解除而自由旋转。由于解除该吸附,因此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被弹性部件21按压而向兜孔31的周向宽度增大的方向相对旋转,如图2所示,对置的一对辊15各自处于与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接合的待用状态,一个方向的旋转扭矩经由该对置的一对辊15的一方而在内圈13与外圈11彼此之间传递。
此处,若停止输入轴1,切换该输入轴1的旋转方向,则内圈13的旋转经由另一方的辊15而传递至外圈11。
这样,由于断开对电磁线圈53a的通电,从而使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使兜孔31的周向宽度增大的方向相对旋转,对置的一对辊15各自处于立即啮入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的待用状态,因此旋转方向晃动减小,从而能够将内圈13的旋转立即传递至外圈11。
另外,由于从内圈13向外圈11传递旋转扭矩是经由与凸轮面14数量相同的辊15来进行的,因此能够将较大的旋转扭矩从内圈13传递至外圈11。
此外,若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使兜孔31的周向宽度变大的方向相对旋转,则滚珠43朝向对置的一对的凸轮槽41、42的浅槽部以滚动的方式移动,从而成为图6(b)所示的状态。
如上述那样,若断开对电磁离合器50的电磁铁53的通电而使电磁离合器50断开,则双向离合器10接合,若使电磁离合器50接通,则双向离合器10接合解除,因此对失效保护机构所追求的用途极为有效。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对控制保持器16A以及旋转保持器16B采用使其柱部25、29位于外圈11与内圈13之间且在轴向对置的凸缘24、28配置于外圈11与电枢51之间的装入方法,因此能够实现外圈11的轴向长度的小型化和轻型化。
另外,对设置于电枢51的连结筒55与形成于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外周部的筒部27进行基于压入的嵌合而使它们一体化,利用与输入轴1嵌合的支承环30的圆筒状外径面将该电枢51的内径面支承为能够自由滑动,并且,利用形成于输入轴1的外周的滑动引导面32将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内径面支承为能够自由移动,由此能够使电枢51总是保持为与转子52平行的状态,从而通过向电磁铁53通电而能够可靠地使电枢51磁吸引于转子52。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辊15的接合以及接合解除。
如实施方式所示,由于利用非磁性体形成与输入轴1嵌合的支承环30,因此能够防止磁通量从电枢51泄漏至输入轴1,因此能够采用小型的电磁铁53。
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在壳体3的轴承筒4内装入弹性部件7,且通过该弹性部件7而对由装入壳体3内的双向离合器10以及对该双向离合器10进行控制的电磁离合器50构成的内置部件朝向形成于壳体3的另一端部内周的防脱环8施力,从而将电磁离合器50的电磁铁53推压至该防脱环8,因此能够将内置部件无松动地装入。
因此,可以不需要以往所必需的通过垫片的组装来消除松动的垫片调整,从而能够实现旋转传递装置的组装的容易化和成本的减少。
图9表示本发明的旋转传递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使防脱环8为弹性部件,使由该弹性部件构成的防脱环8的外周部与形成于壳体3的另一端部内周的环状槽9嵌合而防脱,通过该防脱环8来使由双向离合器10以及对该双向离合器10进行控制的电磁离合器50构成的内置部件防脱,并且在朝向设置于轴承筒4的定位部5施力这一点上,与图1所示的旋转传递装置不同。
因此,对与图1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在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使内置部件无松动地装入,并且能够省略图1所示的弹性部件7,因此使部件数量减少,从而能够实现成本的减少和组装的进一步的容易化。
作为弹性部件8,这里示出了波形弹簧,但也可以为碟形弹簧。
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双向离合器10,示出了如下那样的辊类型的部件,即、通过解除对电磁铁53的通电使控制保持器16A沿轴向移动,从而使该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相对旋转,且使作为接合件的辊15成为在外圈11的内周与内圈13的外周之间接合,但双向离合器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如图10所示,双向离合器也可以为楔块类型,即、将直径不同的一对保持器C1、C2内外地配置,与图1以及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地使直径大的外侧保持器C2形成于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之间,且在形成于上述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之间的兜孔31内装入作为一对接合件的楔块37和处于上述一对楔块37之间的弹性部件38,将上述一对楔块37的各自的内端部插入形成于小径侧保持器C1的兜孔39内,从而将该楔块37支承为能够以其内端部为中心摆动。
在上述楔块类型的双向离合器10中,若解除对电磁离合器50的电磁铁53的通电,则一对楔块37由于弹性部件38的推压而向使一对楔块37的外端部离开的方向摆动进而使外圈11的内周圆筒面12与内圈13的外周圆筒面13a接合,另外,由于对电磁铁53通电而使控制保持器16A沿轴向移动,因此若该使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相对旋转,则一对楔块37的外端部被各保持器的柱部25、29按压而向使外端部接近的方向摆动,从而相对于外圈11的内周圆筒面12以及内圈13的外周圆筒面13a解除接合。
附图标记说明:1...输入轴;2...输出轴;3...壳体;5...定位部;7...弹性部件;8...防脱环;10...双向离合器;11...外圈;12...圆筒面;13...内圈;13a...圆筒面;14...凸轮面;15...辊(接合件);16A...控制保持器;16B...旋转保持器;21...弹性部件;25...柱部;29...柱部;30...支承环;31...兜孔;32...滑动引导面;37...楔块(接合件);38...弹性部件;50...电磁离合器;51...电枢;52...转子;53...电磁铁;C1...保持器;C2...保持器。

Claims (8)

1.一种旋转传递装置,具有:在输入轴与同该输入轴配置在同轴上的输出轴彼此之间进行旋转的传递和断开的双向离合器、以及控制该双向离合器的接合以及解除接合的电磁离合器,通过对所述电磁离合器的电磁铁通电从而使所述双向离合器解除接合,其中,
在分别对所述双向离合器以及所述电磁离合器进行收容的筒状壳体的一端部内设置定位部,该定位部防止所述双向离合器朝向所述壳体的一端开口侧移动,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部内周设置防脱环,该防脱环防止所述电磁离合器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开口脱落,在所述旋转传递装置中设置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对装入到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双向离合器以及所述电磁离合器朝向所述防脱环与所述定位部的至少一方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以由所述定位部支承的方式装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防脱环为弹性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由波形弹簧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由碟形弹簧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双向离合器构成为:将控制保持器和旋转保持器以设置于各保持器的多个柱部沿周向交替地配置的方式装入到设置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端部的外圈与设置于所述输入轴的轴端部的内圈的对置部之间,并且在形成于相邻的柱部之间的多个兜孔各自的内部装入一对接合件和对该接合件朝向使它们分离的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通过该弹性部件的按压使所述控制保持器和所述旋转保持器朝向使所述兜孔的周向宽度增大的方向相对旋转,以使一对接合件与所述外圈的内周以及所述内圈的外周接合,
所述电磁离合器构成为,具有:与所述控制保持器连结的电枢、与该电枢在轴向上对置的转子、以及与该转子在轴向上对置且通过通电使电枢吸附于转子的电磁铁,并且通过对该电磁铁通电而使所述控制保持器与所述旋转保持器朝向所述兜孔的周向宽度减小的方向相对旋转,以使所述接合件解除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中,
将所述电枢支承为自由滑动的支承环嵌合于所述输入轴,在所述输入轴设置有滑动引导面,该滑动引导面将设置于所述控制保持器并对多个所述柱部进行支承的凸缘的内径面支承为自由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环由非磁性体形成。
CN201280046442.9A 2011-09-26 2012-09-21 旋转传递装置 Active CN1038748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9238 2011-09-26
JP2011209238 2011-09-26
JP2012205387A JP6121119B2 (ja) 2011-09-26 2012-09-19 回転伝達装置
JP2012-205387 2012-09-19
PCT/JP2012/074173 WO2013047351A1 (ja) 2011-09-26 2012-09-21 回転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74865A true CN103874865A (zh) 2014-06-18
CN103874865B CN103874865B (zh) 2016-08-03

Family

ID=47995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6442.9A Active CN103874865B (zh) 2011-09-26 2012-09-21 旋转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09642B2 (zh)
JP (1) JP6121119B2 (zh)
CN (1) CN103874865B (zh)
DE (1) DE112012004010T5 (zh)
WO (1) WO20130473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59003B2 (en) * 2012-11-05 2016-06-0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lutch device and steering device
JP6163385B2 (ja) * 2013-08-19 2017-07-12 Ntn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
JP6607371B2 (ja) * 2015-06-16 2019-11-2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709111B1 (en) * 2016-05-25 2017-07-18 Warner Electric Technology Llc Rotational coupling device with non-contact anti-rotation mechanism
CN107131224B (zh) * 2017-06-28 2023-09-12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超越离合器
JP6970537B2 (ja) * 2017-06-30 2021-11-24 Ntn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
JP2019120323A (ja) * 2018-01-05 2019-07-22 Ntn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
JP7002429B2 (ja) * 2018-09-28 2022-01-20 Ntn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45206A (ja) * 2001-05-15 2002-1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磁ブレーキ内蔵モータ
JP2003056599A (ja) * 2001-08-13 2003-02-26 Toyoda Mach Works Ltd 電磁パイロット式クラッチ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60180424A1 (en) * 2005-02-16 2006-08-17 Koji Sato Rot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US20070151795A1 (en) * 2005-12-01 2007-07-05 Naotaka Chino Automotive steering device
CN101850647A (zh) * 2009-03-31 2010-10-06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传递不同介质的旋转传递装置
US20100314212A1 (en) * 2007-12-12 2010-12-16 Koji Akiyoshi Rot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US20110061983A1 (en) * 2008-06-04 2011-03-17 Takanobu Sato Rot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30581A (en) * 1975-08-25 1977-06-21 Facet Enterprises, Inc. Electromagnetic roller clutch
JPS63160064A (ja) 1986-12-23 1988-07-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符号復号処理回路
JPS63178629A (ja) 1987-01-19 1988-07-22 Nec Corp 2線−4線変換回路
JPS63160064U (zh) * 1987-04-06 1988-10-19
JPS63178629U (zh) * 1987-05-13 1988-11-18
DE19724490A1 (de) * 1996-06-12 1997-12-18 Ntn Toyo Bearing Co Ltd Rotations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JP2000035061A (ja) * 1998-07-16 2000-02-02 Ntn Corp ハイブリッド車用の動力断続装置
DE10008278A1 (de) * 1999-02-24 2000-09-14 Ntn Toyo Bearing Co Ltd Vorrichtung zur Leistungsübertragung/-unterbrechung
US6769524B2 (en) * 2001-05-15 2004-08-03 Nt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clutch and rot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05106236A (ja) * 2003-10-01 2005-04-21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JP4347100B2 (ja) * 2004-03-17 2009-10-21 Ntn株式会社 ステアバイワイヤシステム
JP4541178B2 (ja) 2005-02-16 2010-09-08 Ntn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
JP4754235B2 (ja) * 2005-02-21 2011-08-24 Ntn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
US7350632B2 (en) * 2005-04-27 2008-04-01 Ntn Automotive Center Mechanical clutch unit
JP5233238B2 (ja) * 2006-12-28 2013-07-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09156283A (ja) * 2007-12-25 2009-07-16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JP5065106B2 (ja) * 2008-03-12 2012-10-31 Ntn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
JP2009293679A (ja) * 2008-06-04 2009-12-17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45206A (ja) * 2001-05-15 2002-1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磁ブレーキ内蔵モータ
JP2003056599A (ja) * 2001-08-13 2003-02-26 Toyoda Mach Works Ltd 電磁パイロット式クラッチ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60180424A1 (en) * 2005-02-16 2006-08-17 Koji Sato Rot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US20070151795A1 (en) * 2005-12-01 2007-07-05 Naotaka Chino Automotive steering device
US20100314212A1 (en) * 2007-12-12 2010-12-16 Koji Akiyoshi Rot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US20110061983A1 (en) * 2008-06-04 2011-03-17 Takanobu Sato Rot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1850647A (zh) * 2009-03-31 2010-10-06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传递不同介质的旋转传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83353A (ja) 2013-05-09
CN103874865B (zh) 2016-08-03
US9109642B2 (en) 2015-08-18
US20140216882A1 (en) 2014-08-07
WO2013047351A1 (ja) 2013-04-04
JP6121119B2 (ja) 2017-04-26
DE112012004010T5 (de) 2014-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74865A (zh) 旋转传递装置
WO2012099244A1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2013092191A (ja) 回転伝達装置
CN104024675A (zh) 旋转传递装置
CN105934601B (zh) 旋转传递装置
EP3124816B1 (en) Rot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09144771A (ja) 2方向ローラクラッチ
JP5866169B2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2014020439A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5902527B2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6103905B2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5829726B2 (ja) 回転伝達装置
US11346403B2 (en) Rotation braking device
JP2013087811A (ja) 回転伝達装置
CN105452699B (zh) 旋转传递装置
WO2021002270A1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7085446B2 (ja) 回転伝達装置
CN103328845B (zh) 旋转传递装置
JP6218465B2 (ja) 回転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