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8845B - 旋转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8845B
CN103328845B CN201280005784.6A CN201280005784A CN103328845B CN 103328845 B CN103328845 B CN 103328845B CN 201280005784 A CN201280005784 A CN 201280005784A CN 103328845 B CN103328845 B CN 1033288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eper
armature
flange
ring
oute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57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8845A (zh
Inventor
秋吉幸治
斋藤隆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T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106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5804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TN Corp filed Critical NTN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003093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975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288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88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288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88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传递装置,在形成于外圈(11)的内周的圆筒面(12)与形成于内圈(13)的外周的凸轮面(14)间装入有一对滚子(15)以及对该一对滚子(15)朝分离的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21)。保持一对滚子(15)以及弹性部件(21)的保持器(16)由控制保持器(16A)和旋转保持器(16B)形成,将该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形成为形成于凸缘(24、28)的外周部的柱部(25、29)沿周向交替排列的组合,在邻接的柱部(25、29)间形成有兜孔(31),通过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相对旋转,装入该兜孔(31)内的一对滚子(15)被柱部(25、29)按压而位移至卡合解除位置。由于装入成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5、29)配置于外圈(11)与内圈(13)间、且凸缘(24、28)配置于外圈(11)的外部,所以实现外圈(11)的轴向长度的紧凑化和轻量化。

Description

旋转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传递动力和断开动力之间切换的旋转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在FR基座的4轮驱动车中,作为对作为辅助驱动轮的前轮传递或断开驱动力的旋转传递装置,以往公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旋转传递装置中,将控制保持器与旋转保持器以形成于各保持器的柱部在周向交替配置的方式组装到外圈和装入该外圈的内侧的内圈之间,将对置的一对滚子装入形成于邻接的柱部间的兜孔(pocket)内,利用装入该对置部间的弹性部件对该一对滚子向分离的方向施力,使之在与形成于外圈的内周的圆筒面和形成于内圈的外周的凸轮面卡合的位置待用,通过使上述内圈向一个方向旋转,使一方的滚子与圆筒面以及凸轮面卡合,从而将内圈的旋转传递至外圈。
另外,在与内圈连接的输入轴上设有电磁离合器,通过该电磁离合器使控制保持器沿轴向移动,由于设于该控制保持器的凸缘与旋转保持器的凸缘的对置面间的扭矩凸轮的作用而使控制保持器与旋转保持器向兜孔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相对旋转,从而利用各保持器的柱部使一对滚子移动至卡合解除位置,从而断开从内圈向外圈传递旋转。
在上述旋转传递装置中,若通过电磁离合器使控制保持器向控制保持器的凸缘从旋转保持器的凸缘分离的方向移动,则由于装入对置的一对滚子间的弹性部件的按压作用而使控制保持器与旋转保持器向兜孔的周向宽度变大的方向相对旋转,从而对置的一对滚子与圆筒面以及凸轮面立即卡合,因此旋转方向晃动极小,所以具有响应性优异的特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367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传递装置中,由于构成为在外圈内收纳控制保持器和旋转保持器的整体,所以需要轴向长度长的外圈而导致重量重,在实现其轻量化上残留有应改善的方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通过外圈的轴向长度的紧凑化来实现旋转传递装置的轻量化,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滚子的卡合以及解除。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旋转传递装置,其采用下述结构,即,在外圈的内周与装入该外圈的内侧的内圈的外周中的一方形成有圆筒面,在另一方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凸轮面,在上述多个凸轮面与该圆筒面之间形成有随着趋向周向的两端而变得狭小的楔形空间,在形成于上述多个凸轮面与上述圆筒面间的楔形空间分别装入有对置的一对滚子、和对该对置的一对滚子朝分离的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利用保持器保持该对置的一对滚子的各个,该保持器由控制保持器和旋转保持器构成,并构成为该两保持器在环状的凸缘的外周部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柱部,该两保持器形成为凸缘在轴向对置且柱部沿周向交替配置的组合,在邻接的柱部间形成有收纳上述对置的一对滚子以及弹性部件的兜孔,在上述控制保持器的凸缘与旋转保持器的凸缘的对置面间设有扭矩凸轮,该扭矩凸轮通过控制保持器向该对置的凸缘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向移动而使一对保持器向兜孔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相对旋转,在支承上述内圈的输入轴上设有电磁离合器,该电磁离合器使上述控制保持器沿轴向移动,该电磁离合器由被支承为沿输入轴的轴向移动自如的电枢、与该电枢在轴向对置的转子、以及与该转子在轴向对置并通过通电而使电枢吸附于转子的电磁铁构成,将上述控制保持器与上述电枢连结,并使控制保持器沿轴向移动,将上述控制保持器以及旋转保持器装入成其柱部配置于外圈与内圈间、且凸缘配置于外圈与电枢间,在上述电枢的外周部设有连结筒,在上述控制保持器的凸缘外周设有筒部,将该筒部压入上述连结筒,在上述输入轴设有将电枢的内径面支承为移动自如的滑动引导面、以及将控制保持器的凸缘内径面支承为移动自如的滑动引导面。
如上所述,由于将控制保持器以及旋转保持器装入成在轴向对置的凸缘配置于外圈与电枢间,所以与将控制保持器以及旋转保持器整体收纳于外圈与内圈间的装入的情况比较,能够实现外圈的轴向长度的紧凑化。
另外,通过对设于电枢的连结筒与形成于控制保持器的凸缘外周部的筒部进行基于压入的嵌合,能够使电枢和控制保持器一体化,利用形成于输入轴的滑动引导面将该电枢的内径面以及控制保持器的凸缘内径面分别支承为移动自如,由此即使是在轴向隔开间隔的两个位置也将电枢支承为滑动自如,从而能够将电枢保持为与转子总是平行的平行状态。
因此,形成于电枢与转子的对置面间的磁吸引间隙在整个周向大小均匀,通过向电磁铁通电,能够使电枢可靠地磁吸引于转子,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滚子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
此处,利用非磁性金属形成输入轴,或者使由非磁性体构成的环与输入轴嵌合来将电枢支承为移动自如,由此防止磁通从电枢向输入轴泄漏,因此能够采用小型的电磁铁。
上述非磁性体可以是非磁性金属、也可以是树脂。在采用树脂的情况下,通过采用聚甲醛(POM)、聚酰胺(PA)、聚四氟乙烯(PTFE)、聚苯硫醚(PPS)等自润滑性树脂,能够降低电枢的滑动阻力,从而使该电枢沿轴向顺畅地移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传递装置中,作为对对置的一对滚子朝分离的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采用剖面为长方形的矩形螺旋弹簧或剖面为长圆形的长圆形螺旋弹簧,由此能够在轴向长度的几乎全长按压滚子,因此能够防止滚子的偏斜,从而与通过多个圆筒形螺旋弹簧按压滚子的情况比较,能够实现部件件数的减少。
对于如上所述的弹性部件的采用而言,若在内圈的外周设有支承上述弹性部件的长边部的平坦的弹簧支承面,则能够实现弹性部件的姿势的稳定化,从而能够有效地按压滚子。
另外,利用壳体覆盖外圈以及电磁离合器,在该壳体的一端部设有将设于上述外圈的闭塞端部的输出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承筒,该轴承筒的端部开口由安装于上述输出轴的防尘罩覆盖,使上述电磁离合器的电磁铁嵌合于壳体的另一端开口部内,将该电磁铁兼作罩,由此能够防止因小石块等异物的碰撞而引起双向离合器、电磁离合器损伤的情况,进而能够实现对双向离合器、电磁离合器的保护。
如上所述,在利用壳体保护电磁线圈的情况下,若电磁铁相对于壳体相对旋转,则存在电磁线圈的导线产生扭转而断线的可能性。因此,在保持电磁铁的电磁线圈的铁心的外径面与壳体的开口部的内径面中的一方设有止转槽,在另一方设有嵌合于该止转槽内的突出部,从而对电磁铁进行止转,由此能够预先防止在电磁线圈的导线产生扭转而断线这样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将控制保持器以及旋转保持器装入成在轴向对置的凸缘配置于外圈与电枢间,由此能够实现外圈的轴向长度的紧凑化,进而能够实现旋转传递装置的轻量化。
另外,对设于电枢的外周的连结筒和形成于控制保持器的凸缘外周部的筒部进行基于压入的嵌合而使它们一体化,利用形成于输入轴的滑动引导面将该电枢的内径面以及控制保持器的凸缘内径面分别支承为移动自如,由此能够将电枢保持为相对于转子总是平行的平行状态,从而能够通过向电磁铁通电而使电枢可靠地磁吸引于转子,进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滚子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传递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纵切主视图。
图2是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图3是将电枢支承为移动自如的滑动引导部的其它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将电枢支承为移动自如的滑动引导部的其它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1的Ⅴ-Ⅴ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1的Ⅵ-Ⅵ线的剖视图。
图7(a)是沿图6的Ⅶ-Ⅶ线的剖视图,图7(b)是表示弹性部件的其它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1的Ⅷ-Ⅷ线的剖视图。
图9(a)是沿图8的Ⅸ-Ⅸ线的剖视图,图9(b)是表示动作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沿图1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10的Ⅺ-Ⅺ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传递装置的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旋转传递装置包括壳体1、收纳于壳体1内的双向离合器10、以及控制该双向离合器10的卡合、解除的电磁离合器50。
壳体1形成为圆筒状,在其一端部设有小径的轴承筒2,在另一端形成有朝外的安装凸缘3。
如图1以及图5所示,双向离合器10在外圈11的内周设有圆筒面12,在装入外圈11的内侧的内圈13的外周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凸轮面14,在该多个凸轮面14的各个与圆筒面12间插入有一对滚子15,利用保持器16保持该滚子15,通过上述内圈13向一个方向旋转而使一对滚子15的一方与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卡合来将内圈13的旋转传递至外圈11,另外,在内圈13向另一方向旋转时使另一方的滚子15与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卡合来将内圈13的旋转传递至外圈11。
此处,外圈11具有闭塞端,在该闭塞端设有输出轴17,该输出轴17插通壳体1的轴承筒2内且端部面向外部,将输出轴17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承4与波形弹簧5被装入上述轴承筒2内。
另外,在外圈11的闭塞端部的内表面侧形成有小径的凹部18,外圈11与内圈13借助被装入该凹部18内的轴承19而相对旋转自如。
如图5所示,形成于内圈13的外周的凸轮面14由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一对倾斜面14a、14b形成,在该凸轮面14与外圈11的圆筒面12之间形成周向的两端狭小的楔形空间,在上述一对倾斜面14a、14b间设有朝向内圈13的切线方向的平坦的弹簧支承面20,通过该弹簧支承面20支承弹性部件21。
作为弹性部件21,在图7(a)中示出了剖面为长方形的矩形螺旋弹簧,但是弹性部件21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7(b)所示,也可以是剖面为长圆形的长圆形螺旋弹簧。这些弹性部件21以由弹簧支承面20支承长边部的方式插入一对滚子15间,一对滚子15在长度方向的几乎全长被该弹性部件21按压,从而向分离的方向被施力。
如图1所示,由非磁性金属构成的输入轴22的轴端部嵌合于内圈13,内圈13与输入轴22由形成于该嵌合部的梳状齿23相对止转。
保持器16由控制保持器16A和旋转保持器16B构成。如图1以及图8所示,控制保持器16A构成为,在环状的凸缘24的单面外周部沿周向等间隔地设有与凸轮面14数量相同的柱部25,在该邻接的柱部25间形成有圆弧状的长孔26,在外周与柱部25朝向相反地设有筒部27。
另一方面,旋转保持器16B构成为,在环状的凸缘28的外周沿周向等间隔地设有与凸轮面14数量相同的柱部29。
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形成为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插入控制保持器16A的长孔26内,且该柱部25、29沿周向交替排列的组合。而且,采用以该组合状态将柱部25、29的前端部配置于外圈11与内圈13间,且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以及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位于设于输入轴22的外周的凸缘30与外圈11间的装入方法。
如图5所示,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保持器16A、16B的装入方法,所以在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间形成有兜孔31,该兜孔31与内圈13的凸轮面14在径向上对置,对置的一对滚子15以及弹性部件21插入到各兜孔31内。
如图1所示,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以及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沿形成于输入轴22的外周的滑动引导面32被支承为滑动自如,推力轴承33装入上述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与输入轴22的凸缘30间。
如图2、图8以及图9(b)所示,在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与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间设有扭矩凸轮40。扭矩凸轮40构成为,在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与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之间的对置面分别设有周向的中央部较深且随着趋向两端而逐渐变浅的对置的一对凸轮槽41、42,滚珠43装入一方的凸轮槽41的一端部与另一方的凸轮槽42的另一端部间。
作为凸轮槽41、42,此处示出了圆弧状的槽,但是也可以是Ⅴ形槽。
对于上述扭矩凸轮40而言,在控制保持器16A向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接近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的方向沿轴向移动时,如图9(a)所示,滚珠43朝向凸轮槽41、42的槽深最深的位置以滚动的方式移动,从而使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兜孔31的周向宽度变小方向相对旋转。
如图1以及图6所示,在内圈13的另一侧面形成有圆筒部45,环状的保持板46嵌合于该圆筒部45进而固定于内圈13。在保持板46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止转片47,这些止转片47配置于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间的各兜孔31内。
多个止转片47在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兜孔31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相对旋转时,利用两侧缘阻挡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以及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进而将对置的一对滚子15保持于中立位置。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保持板46的外周部设有向多个弹性部件21的各个外径侧伸出的弹簧按压臂48,通过该弹簧按压臂48防止弹性部件21向相比一对滚子15间靠外径侧的位置逃出。
如图1所示,电磁离合器50具有与形成于控制保持器16A的筒部27的端面在轴向对置的电枢51、与该电枢51在轴向对置的转子52、以及与该转子52在轴向对置的电磁铁53。
如图2所示,电枢51嵌合于在输入轴22的凸缘30的外周形成的滑动引导面54并被支承为旋转自如且滑动自如,在该电枢51的外周部形成有连结筒55,控制保持器16A的筒部27压入该连结筒55的内径面,从而将控制保持器16A与电枢51连结为一体。通过该连结,电枢41在凸缘30的外周的滑动引导面54与输入轴22的外周的滑动引导面32的轴向的两个位置被支承为滑动自如。
转子52嵌合于输入轴22,并在该转子52与设于输入轴22的外周的凸缘30之间设有定位环56,从而转子52在轴向被定位,并且相对于输入轴22止转。
如图1所示,电磁铁53由电磁线圈53a以及支承该电磁线圈53a的铁心53b构成,上述铁心53b嵌合于壳体1的另一端部开口内,并借助安装于壳体1的另一端部开口内的挡圈57而防脱。另外,铁心53b经由嵌合于输入轴22的轴承80而相对于输入轴22相对旋转自如。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铁心53b形成为几乎恰好插入开口部内的嵌合并兼作罩。另外,在铁心53b的外周设有突出部58,该突出部58嵌合于形成于壳体1的另一端开口部的内周的止转槽59,铁心53b由于该嵌合而被止转,从而不会在从电磁线圈53a引出的导线(省略图示)产生扭转而导致断线。
如图1所示,在输出轴17的位于壳体1的轴承筒2的外侧的端部嵌合有防尘罩60。防尘罩60构成为,在嵌合于输出轴17的外径面的圆筒部61的一端设有与轴承筒2的端面在轴向对置的圆板部62,在该圆板部62的外周设有覆盖轴承筒2的端部外周的筒部63,从而防止异物侵入轴承筒2内。
实施方式所示的旋转传递装置由上述的构造构成,图1表示断开对电磁铁53的电磁线圈53a通电的断开状态,电枢51处于从转子52分离的状态。另外,如图5所示,双向离合器10的对置的一对滚子15位于与外圈11的圆筒面12以及内圈13的凸轮面14卡合的待用位置。此外,在图1中示出了电枢51与转子52密合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在两者间存在间隙。
在双向离合器10的待用状态下,若对电磁线圈53a通电,则对电枢51作用吸引力,从而电枢51沿轴向移动而吸附于转子52。
此处,由于电枢51与控制保持器16A连结为一体,所以随着电枢51沿轴向移动,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向接近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的方向移动。
此时,如图9(a)所示,图9(b)所示的滚珠43朝向凸轮槽41、42的槽深的最深位置以滚动的方式移动,从而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兜孔31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相对旋转,进而图5所示的对置的一对滚子15被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按压而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因此,滚子15从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解除卡合而成为中立状态,从而双向离合器10成为卡合解除状态。
在双向离合器10的卡合解除状态下,若对输入轴22输入旋转扭矩而使内圈13向一个方向旋转,则形成于保持板46的止转片47按压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的一方,因此控制保持器16A以及旋转保持器16B与内圈13一起旋转。此时,由于对置的一对滚子15被解除卡合而被保持于中立位置,所以内圈13的旋转未向外圈11传递,从而内圈13空转。
此处,若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使兜孔31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相对旋转,则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与保持板46的止转片47的两侧缘抵接而限制相对旋转量。
因此,弹性部件21不会过分地收缩,所以即使反复进行伸长和收缩也不会因疲劳而破损。
在内圈13的空转状态下,若解除对电磁线圈53a通电,则解除吸附,从而电枢51旋转自如。由于解除该吸附,所以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由于弹性部件21的按压而向兜孔31的周向宽度变大的方向相对旋转,从而对置的一对滚子15的各个如图5所示地处于与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卡合的待用状态,一个方向的旋转扭矩经由该对置的一对滚子15的一方而在内圈13与外圈11彼此间传递。
此处,若停止输入轴22,切换该输入轴22的旋转方向,则内圈13的旋转经由另一方的滚子15而传递至外圈11。
这样,由于断开对电磁线圈53a通电,从而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兜孔31的周向宽度变大的方向相对旋转,进而对置的一对滚子15的各个处于立即啮入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的待用状态,因此旋转方向晃动变小,从而能够将内圈13的旋转立即传递至外圈11。
另外,从内圈13向外圈11传递旋转扭矩是经由与凸轮面19数量相同的滚子15来进行的,因此能够将大的旋转扭矩从内圈13传递至外圈11。
此外,若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兜孔31的周向宽度变大的方向相对旋转,则滚珠43朝向对置的一对凸轮槽41、42的浅槽部以滚动的方式移动,从而成为图9(b)所示的状态。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对控制保持器16A以及旋转保持器16B采用其柱部25、29位于外圈11与内圈13间且在轴向对置的凸缘24、28配置于外圈11与电枢51间的装入方法,从而能够实现外圈11的轴向长度的紧凑化和轻量化。
另外,对设于电枢51的连结筒55与形成于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外周部的筒部27进行基于压入的嵌合而使它们一体化,利用形成于输入轴22的凸缘30外周面的滑动引导面54将该电枢51的内径面支承为滑动自如,并且,利用形成于输入轴22的外周的滑动引导面32将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内径面支承为移动自如,由此能够将电枢51保持为总是与转子52平行的平行状态,从而通过向电磁铁53通电而能够可靠地使电枢51磁吸引于转子52。因此,能够高精度进行滚子15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非磁性金属形成输入轴22,所以能够防止磁通从电枢51泄漏至输入轴22,因此能够采用小型的电磁铁53。
在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非磁性金属形成输入轴22,但是也可以由磁性金属形成上述输入轴22,并如图3所示地使非磁性金属环70与该输入轴22嵌合,或者如图4所示地使树脂环71与该输入轴22嵌合来防止磁通的泄漏。
在采用树脂环71的情况下,采用聚甲醛(POM)、聚酰胺(PA)、聚四氟乙烯(PTFE)、聚苯硫醚(PPS)等自润滑性树脂,由此能够降低电枢51的滑动阻力,从而能够使该电枢51沿轴向顺畅地移动。
利用形成于输入轴22的外周的阶梯部72在轴向对图3所示的非磁性金属环70以及图4所示的树脂环71的任意一个环进行定位,从而将非磁性金属环70以及树脂环71的任意一个环固定于该输入轴22。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2:轴承筒;11:外圈;12:圆筒面;13:内圈;14:凸轮面;15:滚子;16A:控制保持器;16B:旋转保持器;20:弹簧支承面;21:弹性部件;22:输入轴;24:凸缘;25:柱部;28:凸缘;29:柱部;31:兜孔;32:滑动引导面;40:扭矩凸轮;50:电磁离合器;51:电枢;52:转子;53:电磁铁;53a:电磁线圈;53b:铁心;54:滑动引导面;55:连结筒;58:突出部;59:止转槽;60:防尘罩;62:圆板部;63:筒部;70:非磁性金属环;71:树脂环。

Claims (9)

1.一种旋转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外圈的内周与装入该外圈的内侧的内圈的外周中的一方形成有圆筒面,在另一方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凸轮面,在所述多个凸轮面与该圆筒面之间形成有随着趋向周向的两端而变得狭小的楔形空间,在形成于所述多个凸轮面与所述圆筒面间的楔形空间分别装入有对置的一对滚子、和对该对置的一对滚子朝分离的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利用保持器分别保持该对置的一对滚子,该保持器由控制保持器和旋转保持器构成,并构成为所述控制保持器和所述旋转保持器在环状的凸缘的外周部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柱部,所述控制保持器和所述旋转保持器形成为凸缘在轴向对置且柱部沿周向交替配置的组合,在邻接的柱部间形成有收纳所述对置的一对滚子以及弹性部件的兜孔,在所述控制保持器的凸缘与旋转保持器的凸缘的对置面间设有扭矩凸轮,该扭矩凸轮通过控制保持器向该对置的凸缘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向移动而使一对的所述控制保持器和所述旋转保持器向兜孔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相对旋转,在支承所述内圈的输入轴上设有电磁离合器,该电磁离合器使所述控制保持器沿轴向移动,该电磁离合器由被支承为沿输入轴的轴向移动自如的电枢、与该电枢在轴向对置的转子、以及与该转子在轴向对置并通过通电而使电枢吸附于转子的电磁铁构成,将所述控制保持器与所述电枢连结,并使控制保持器沿轴向移动,
将所述控制保持器以及旋转保持器装入成其柱部的前端部配置于外圈与内圈间、且凸缘配置于外圈与电枢间,在所述电枢的外周部设有连结筒,在所述控制保持器的凸缘外周设有筒部,将该筒部压入所述连结筒,在所述输入轴设有将电枢的内径面支承为移动自如的滑动引导面、以及将控制保持器的凸缘内径面支承为移动自如的滑动引导面,利用壳体覆盖所述外圈以及所述电磁离合器,在该壳体设有将设于所述外圈的闭塞端部的输出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承筒,利用防尘罩覆盖该轴承筒的端部开口,将所述电磁离合器的电磁铁嵌合于壳体的另一端开口部内,将该电磁铁兼作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轴由非磁性金属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非磁性金属环与所述输入轴的支承所述电枢的部位嵌合,将该非磁性金属环的外周设为将所述电枢的内径面支承为移动自如的滑动引导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树脂环与所述输入轴的支承所述电枢的部位嵌合,将该树脂环的外周设为将所述电枢的内径面支承为移动自如的滑动引导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环由自润滑性树脂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由剖面为长方形的矩形螺旋弹簧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由剖面为长圆形的长圆形螺旋弹簧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圈的外周设有支承所述弹性部件的长边部的平坦的弹簧支承面。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保持所述电磁铁的电磁线圈的铁心的外径面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开口部的内径面中的一方设有止转槽,在另一方设有嵌合于该止转槽内的突出部,从而对电磁铁进行止转。
CN201280005784.6A 2011-01-21 2012-01-20 旋转传递装置 Active CN1033288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30938.7A CN105697584B (zh) 2011-01-21 2012-01-20 旋转传递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0628A JP5658046B2 (ja) 2011-01-21 2011-01-21 回転伝達装置
JP2011-010628 2011-01-21
PCT/JP2012/051207 WO2012099244A1 (ja) 2011-01-21 2012-01-20 回転伝達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30938.7A Division CN105697584B (zh) 2011-01-21 2012-01-20 旋转传递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8845A CN103328845A (zh) 2013-09-25
CN103328845B true CN103328845B (zh) 2016-11-30

Family

I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04874A (en) * 1986-06-13 1989-02-14 Shinko Electric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lutch
JP2002115730A (ja) * 2000-10-06 2002-04-19 Kyocera Mita Corp コイル組立体及び電磁クラッチ
JP2006266505A (ja) * 2006-06-05 2006-10-05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JP2009293761A (ja) * 2008-06-09 2009-12-17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04874A (en) * 1986-06-13 1989-02-14 Shinko Electric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lutch
JP2002115730A (ja) * 2000-10-06 2002-04-19 Kyocera Mita Corp コイル組立体及び電磁クラッチ
JP2006266505A (ja) * 2006-06-05 2006-10-05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JP2009293761A (ja) * 2008-06-09 2009-12-17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97584A (zh) 旋转传递装置
CN103874865B (zh) 旋转传递装置
CN104220774B (zh) 旋转传递装置
US5234089A (en) Torque limiter
JP2013092191A (ja) 回転伝達装置
EP2599643B1 (en) Ratchet hub
CN106104051A (zh) 旋转传递装置
JP5673858B2 (ja) 一方向クラッチ内蔵型プーリ付回転機械装置
JP2014020439A (ja) 回転伝達装置
CN103328845B (zh) 旋转传递装置
JP5866169B2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5829726B2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2021521398A (ja) 切り替え可能なローラー式一方向クラッチ
US11365769B2 (en) Energy efficient A/C compressor clutch
JP2013087811A (ja) 回転伝達装置
CN105452699B (zh) 旋转传递装置
JP2001311438A (ja) 回転伝達装置
CN110277874A (zh) 可变磁场旋转电机及具备该可变磁场旋转电机的车辆
JP7002429B2 (ja) 回転伝達装置
WO2021002270A1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5483936B2 (ja) リニア駆動装置
JP2005054873A (ja) 回転伝達装置
CN110307268A (zh) 差动装置
JP5625678B2 (ja) クラッチレリーズ軸受装置
KR20150102653A (ko) 지렛대 방식의 일방향 클러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