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0732B - 轴流式涡轮及其运转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轴流式涡轮及其运转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0732B
CN103850732B CN201410050313.8A CN201410050313A CN103850732B CN 103850732 B CN103850732 B CN 103850732B CN 201410050313 A CN201410050313 A CN 201410050313A CN 103850732 B CN103850732 B CN 1038507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exhaust flow
turbine
combustion engine
circumferential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5031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50732A (zh
Inventor
白石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50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07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07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07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relating to, driven charging or scavenging pump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33/00 - F02B37/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7/00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by varying flow
    • F01D17/10Final actuators
    • F01D17/105Final actuators by passing part of the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24Casings; Casing parts, e.g. diaphragms, casing fast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02Gas passages between engine outlet and pump drive, e.g. reservoi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02Gas passages between engine outlet and pump drive, e.g. reservoirs
    • F02B37/025Multiple scrolls or multiple gas passages guiding the gas to the pump dri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20/00Application
    • F05D2220/40Application in turbocharg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轴流式涡轮及其运转方法,在将内燃机的燃烧用空气压缩并将高密度的空气强制性地向所述内燃机的燃烧室内送入的涡轮增压器(10)的气体入口壳体(27)中,在内侧壳体(21)和外侧壳体(22)之间形成的空间形成用于使从所述内燃机排出的废气导向涡轮喷嘴(25)的外周侧的第一废气流路(26)。在所述内侧壳体(21)的内周侧形成用于将在所述第一废气流路(26)的中途分支的废气导向所述涡轮喷嘴(25)的内周侧的第二废气流路(36)。所述第一废气流路(26)的中途和所述第二废气流路(36)的气体入口经由废气管(38)连通,在所述废气管(38)的中途连接有开闭阀(41)。由此,利用简单的构成减少了制造费用和维护费用,并提高了涡轮的性能。

Description

轴流式涡轮及其运转方法
本申请为2011年3月15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080002632.1的、发明名称为“涡轮增压器”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与船用内燃机、发电用内燃机等大型内燃机组合使用的涡轮增压器。
背景技术
作为压缩内燃机的燃烧用空气并强制性地将密度高的空气向燃烧室内送入的涡轮增压器,例如周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涡轮增压器。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7-641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涡轮增压器,是通过使喷嘴叶片(涡轮喷嘴)转动而变更喷嘴开度(喷嘴部的开口面积),从而能够调整向排气涡轮叶轮流入的排气的流速的装置。
但是,这种涡轮增压器中,需要用于使喷嘴叶片转动的复杂机构,存在制造费用和维护费用提高的问题。另外,这种涡轮增压器中,需要用于使喷嘴叶片转动的间隙,还存在废气从该间隙漏出而导致涡轮的性能下降的问题。而且,这种涡轮增压器中,有可能在用于使喷嘴叶片转动的间隙中进入废气中的粉尘等而使喷嘴叶片不能顺利地转动。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创立,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简单的构成且能够降低制造费用和维护费用并提高涡轮的性能的涡轮增压器。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了以下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涡轮增压器,将内燃机的燃烧用空气压缩并将高密度的空气强制性地向所述内燃机的燃烧室内送入,其中,在内侧壳体和外侧壳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形成用于将从所述内燃机排出的废气导向涡轮喷嘴的外周侧的第一废气流路,在所述内侧壳体的内周侧形成用于将在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分支的废气导向所述涡轮喷嘴的内周侧的第二废气流路,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和所述第二废气流路的气体入口经由废气管连通,在该废气管的中途连接有开闭阀。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涡轮增压器,将内燃机的燃烧用空气压缩并将高密度的空气强制性地向所述内燃机的燃烧室内送入,其中,在内侧壳体和外侧壳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形成用于将从所述内燃机排出的废气导向涡轮喷嘴的内周侧的第一废气流路,在所述内侧壳体的外周侧形成用于将在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分支的废气导向所述涡轮喷嘴的外周侧的第二废气流路,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和所述第二废气流路的气体入口经由废气管连通,在该废气管的中途连接有开闭阀。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涡轮增压器,不需要用于使涡轮喷嘴转动的复杂机构,因此能够减少制造费用和维护费用。
另外,在这种涡轮增压器中,也不需要用于使涡轮喷嘴转动的间隙,也没有如现有技术那样废气从该间隙漏出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涡轮的性能。
而且,在这种涡轮增压器中,也不需要用于使涡轮喷嘴转动的间隙,没有如现有技术那样废气中的粉尘等进入该间隙的情况,因此能够避免不能调整流入涡轮动叶片的排气的流速之类的现象。
在上述涡轮增压器中,更优选所述内侧壳体和所述外侧壳体作为一体结构而构成。
根据这种涡轮增压器,不需要用于组合内侧壳体和外侧壳体而使其一体化的构成及组装作业,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制造费用和维护费用,能够实现作业工序的简化。
在上述涡轮增压器中,更优选位于所述涡轮喷嘴一侧的所述内侧壳体的一端内周部为中空圆筒状的另一部件。
在上述涡轮增压器中,更优选位于所述涡轮喷嘴一侧的所述内侧壳体的一端内周部为中空圆锥状的另一部件。
根据这种涡轮增压器,在铸型(砂型)的形状上没有细长的部分(形成狭窄间隙的部分),能够使铸型(砂型)的形状为简单的形状,因此能够使铸造工序的脱模容易进行。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涡轮增压器的运转方法,所述涡轮增压器将内燃机的燃烧用空气压缩并将高密度的空气强制性地向所述内燃机的燃烧室内送入,并且,所述涡轮增压器具备气体入口壳体,在内侧壳体和外侧壳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形成用于将从所述内燃机排出的废气导向涡轮喷嘴的外周侧的第一废气流路,在所述内侧壳体的内周侧形成用于将在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分支的废气导向所述涡轮喷嘴的内周侧的第二废气流路,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和所述第二废气流路的气体入口经由废气管连通,且在该废气管的中途连接有开闭阀,其中,在所述内燃机的负荷低且废气量少的情况下使所述开闭阀为全闭状态,在所述内燃机的负荷高且废气量多的情况下使所述开闭阀为全开状态。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涡轮增压器的运转方法,所述涡轮增压器将内燃机的燃烧用空气压缩并将高密度的空气强制性地向所述内燃机的燃烧室内送入,并且,所述涡轮增压器具备气体入口壳体,在内侧壳体和外侧壳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形成用于将从所述内燃机排出的废气导向涡轮喷嘴的内周侧的第一废气流路,在所述内侧壳体的外周侧形成用于将在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分支的废气导向所述涡轮喷嘴的外周侧的第二废气流路,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和所述第二废气流路的气体入口经由废气管连通,且在该废气管的中途连接有开闭阀,其中,在所述内燃机的负荷低且废气量少的情况下使所述开闭阀为全闭状态,在所述内燃机的负荷高且废气量多的情况下使所述开闭阀为全开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或第四方式的涡轮增压器的运转方法,例如在内燃机的负荷低且废气量少的情况下使开闭阀为全闭状态,在内燃机的负荷高且废气量多的情况下使开闭阀为全开状态。
即,在内燃机的负荷低且废气量少的情况下,从气体入口壳体的气体入口导入的废气的全部量通过废气流路而导向气体出口。导向气体出口的废气从在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开口的气体出口被吸入到涡轮喷嘴的外周侧,在通过涡轮动叶片时膨胀而使转子盘和转子轴旋转。
另一方面,在内燃机的负荷高且废气量多的情况下,从气体入口壳体的气体入口导入的废气的大半(约70~95%)通过第一废气流路导向至气体出口,从气体入口壳体的气体入口导入的废气的一部分(约5~30%)通过废气管、开闭阀、第二废气流路而导向至气体出口。导向气体出口的废气从在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开口的气体出口被吸入到涡轮喷嘴的外周侧,导向气体出口的废气从在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开口的气体出口被吸入到涡轮喷嘴的内周侧,在通过涡轮动叶片时膨胀而使转子盘和转子轴旋转。
由此,能够不需要用于使涡轮喷嘴转动的复杂机构,能够减少制造费用和维护费用。
另外,能够不需要用于使涡轮喷嘴转动的间隙,能够消除如现有技术那样废气从该间隙漏出的情况,能够提高涡轮的性能。
而且,能够不需要用于使涡轮喷嘴转动的间隙,能够消除如现有技术那样废气中的粉尘等进入该间隙的情况,能够避免不能调整流入涡轮动叶片的排气的流速之类的现象。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涡轮增压器,取得了如下效果:能够构成简单且降低制造费用和维护费用,并能够提高涡轮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剖面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的、涡轮侧的内部构成例的局部剖面构成图。
图2是以剖面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的、涡轮侧的内部构成例的局部剖面构成图。
图3是以剖面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的、涡轮侧的内部构成例的局部剖面构成图。
图4是以剖面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的、涡轮侧的内部构成例的局部剖面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也称为“排气涡轮增压器”。),参照图1进行说明。
图1是以剖面表示将涡轮和压缩机同轴设置的大型内燃机用的涡轮增压器10的、涡轮侧的内部构成例的局部剖面构成图。
涡轮增压器10是例如如下构成的轴流式的涡轮:利用导入至轴流式涡轮20的内燃机的废气膨胀得到的轴输出使同轴的压缩机(未图示)旋转,将压缩成高密度的压缩空气向内燃机供给。
另外,在图1中以格子状的剖面线表示的部分是以绝热和隔音为目的而设置的绝热材料11。
轴流式涡轮20具备如下构成的气体入口壳体27:通过连结单元(例如双头螺栓23和螺母24)使分体的内侧壳体21和外侧壳体22形成一体,在内侧壳体21和外侧壳体22之间形成的空间作为用于将废气导向涡轮喷嘴25的废气流路(第一废气流路:主废气流路)26。
这种双层结构的气体入口壳体27中,废气流路26在轴流式涡轮20的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形成,从气体入口壳体27的气体入口27a如图1中箭头Gi所示导入的废气通过废气流路26导向气体出口27b后,如图1中箭头Go所示从气体出口壳体28的出口向外部排出。另外,气体出口27b在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开口设置以向涡轮喷嘴25供给废气。
另外,图1中的标号29是在涡轮动叶片30的下游侧设置的气体引导筒。
另外,轴流式涡轮20具备在转子轴31的一端部设置的转子盘32和在该转子盘32的周缘部沿周方向安装的多个涡轮动叶片30。涡轮动叶片30接近作为涡轮喷嘴25的出口的下游侧设置。并且,从涡轮喷嘴25喷出的高温废气通过涡轮动叶片30而膨胀,从而使转子盘32和转子轴31旋转。
在上述的双层结构的气体入口壳体27中,内侧壳体21的一端部通过连结单元(例如双头螺栓23和螺母24)固定支承于外侧壳体22的一端部。即,对于内侧壳体21,形成使在作为转子盘32相反一侧的纸面右侧的壳体端部形成的凸缘面21a和与该凸缘面21a相对地形成的外侧壳体22的凸缘面22a重合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拧紧连结单元(例如螺母24)而进行固定支承。这些凸缘面21a、22a都成为与和转子盘32一体旋转的转子轴31的轴方向正交的面。
另外,内侧壳体21的另一端(转子盘32侧的端部)内周部(另一端部内周侧)成为经由螺栓34与中空圆筒状的部件33结合(安装)的结构,在部件33的端面(转子盘32侧的端面)上经由螺栓35而结合(安装)有形成涡轮喷嘴25的环状部件(喷嘴环)的内周侧部件25a。一般称为喷嘴环而形成涡轮喷嘴25的环状部件成为利用分隔部件将具有规定的间隔的内周侧部件25a和外周侧部件25b的环部件之间连结的双层环结构。
另一方面,形成涡轮喷嘴25的喷嘴环的外周侧部件25b中,气体入口侧(气体出口27b一侧)的端部内周面25c以喇叭形状扩径。另外,在外侧壳体22的转子盘32侧的端部设有台阶部22b,所述台阶部22b使外侧壳体22的内周面向转子盘32的方向弯曲而形成。并且,构成为该台阶部22b和在喷嘴环25的气体入口侧的端部设置的台阶部25d在轴方向扣合(嵌合)。
而且,在涡轮喷嘴25的外周侧部件25b上,在作为气体出口侧(涡轮动叶片30一侧)的端部连结有气体引导筒29。涡轮喷嘴25的外周侧部件25b和气体引导筒29之间的连结部形成使彼此的端部相互嵌合的凹窝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壳体21的内周侧(半径方向内侧),将在废气流路26的中途分支的废气导向涡轮喷嘴25的内周侧(半径方向内侧)的废气流路(第二废气流路:副废气流路)36在轴流式涡轮20的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形成。该废气流路36设置在废气流路26的内周侧(半径方向内侧),废气流路26和废气流路36被形成内侧壳体21的隔壁(分隔壁)37分隔。
另外,在内侧壳体21的一端内周部(一端部内周侧)设有用于连接配管(废气管)38的凸缘39,在配管38的中途连接有通过控制装置40而自动地开闭的开闭阀(例如蝶阀)41。并且,在废气流路26的中途分支的废气通过在凸缘39和配管38的内部形成的流路(未图示)而被导向废气流路36。
而且,在涡轮喷嘴25的根部侧(内周侧部件25a一侧)设有隔壁(分隔壁)42,该隔壁42的内周面(半径方向内侧的表面)42a与隔壁37的内周面(半径方向内侧的表面)37a形成同一平面,并且该隔壁42将涡轮喷嘴25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分隔。
另外,在设涡轮喷嘴25的根部的位置(与内周侧部件25a接合的位置)为叶片长度0%、设涡轮喷嘴25的前端的位置(与外周侧部件25b接合的位置)为叶片长度100%时,隔壁42设置在叶片长度约10%的位置。
这样构成的涡轮增压器10中,例如在内燃机的负荷低且废气量少的情况下使开闭阀41为全闭状态,在内燃机的负荷高且废气量多的情况下使开闭阀41为全开状态。
即,在内燃机的负荷低且废气量少的情况下,从气体入口壳体27的气体入口27a导入的废气的全部量通过废气流路26而被导向至气体出口27b。导向至气体出口27b的废气从在旋转方向的全周开口的气体出口27b被吸入到涡轮喷嘴25的外周侧(利用外周侧部件25b和隔壁42分隔的空间内),在通过涡轮动叶片30时膨胀而使转子盘32和转子轴31旋转。
另一方面,在内燃机的负荷高且废气量多的情况下,从气体入口壳体27的气体入口27a导入的废气的大半(约70~95%)通过废气流路26而被导向气体出口27b,从气体入口壳体27的气体入口27a导入的废气的一部分(约5~30%)通过凸缘39、配管38、开闭阀41、废气流路36而被导向气体出口36a。导向气体出口27b的废气从在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开口的气体出口27b被吸入到涡轮喷嘴25的外周侧(利用外周侧部件25b和隔壁42分隔的空间内),导向气体出口36a的废气从在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开口的气体出口36a被吸入到涡轮喷嘴25的内周侧(利用内周侧部件25a和隔壁42分隔的空间内),在通过涡轮动叶片30时膨胀而使转子盘32和转子轴31旋转。
并且,通过使转子盘32和转子轴31旋转,驱动在转子轴31的另一端部设置的压缩机(未图示),将供给到内燃机的空气压缩。
另外,由压缩机压缩的空气通过过滤器(未图示)而被吸入,通过涡轮动叶片30膨胀的废气被导向气体出口引导筒29和气体出口壳体28而向外部流出。
另外,对于开闭阀41,例如在从压缩机送出(排出)的空气的压力、或向内燃机的燃烧室供给的空气的压力以绝对压力计低于0.2MPa(2bar)的情况下,即在内燃机低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使开闭阀41为全闭状态,在从压缩机送出(排出)的空气的压力、或向内燃机的燃烧室供给的空气的压力以绝对压力计为0.2MPa(2bar)以上的情况下,即在内燃机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使开闭阀41为全开状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10,不需要用于使涡轮喷嘴25转动的复杂的机构,因此能够减少制造费用和维护费用。
另外,在这种涡轮增压器10中,也不需要用于使涡轮喷嘴25转动的间隙,也不存在像现有结构那样从该间隙漏出废气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涡轮的性能。
而且,在这种涡轮增压器10中,也不需要用于使涡轮喷嘴25转动的间隙,不存在像现有结构那样废气中的粉尘等进入该间隙的情况,因此能够避免不能调整向涡轮动叶片30流入的排气的流速之类的现象。
另外,为了易于进行铸造工序的脱模,内侧壳体21形成二分割结构,即,使内侧壳体21的另一端内周部为另一部件(部件33),并经由螺栓34将该部件33结合的结构。
并且,形成这种废气的流路的双层结构的气体入口壳体27中,废气与内侧壳体21和外侧壳体22两方直接接触而流动,因此内侧壳体21和外侧壳体22从废气受到的热影响没有产生差别。因此,不会在内侧壳体21和外侧壳体22之间产生大的热膨胀差,作用于轴流式涡轮20的构成零件的热应力较小,容易维持适当的涡轮间隙。
由此,在轴流式涡轮20和涡轮增压器10中,缓和了考虑到热膨胀差的困难的设计,并且提高了性能和可靠性。
另外,在内侧壳体21和外侧壳体22之间没有大的温度差的双层壳体结构中,半径方向的热延伸得以均一化,因此能够形成上述的涡轮喷嘴25和气体引导筒29的凹窝结构。这种凹窝结构,不仅能够提高嵌合部的密封性而防止气体泄漏,而且在维护等中进行轴流式涡轮20的组装、开放时,凹窝部成为引导件而使作业容易。
并且,双层结构的废气流路26、36在涡轮旋转方向的全周上设置,在内侧壳体21和外侧壳体22双方没有无用的部件,因此也能够使气体入口壳体27轻量化。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也称为“排气涡轮增压器”),参照图2进行说明。
图2是以剖面表示将涡轮和压缩机同轴设置的大型内燃机用涡轮增压器50的涡轮侧内部构成例的局部剖面构成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50取代气体入口壳体27而具备气体入口壳体51,在这一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对于其他的构成要素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处省略对于这些构成要素的说明。
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同一标号。
气体入口壳体51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侧壳体21和外侧壳体22作为一体结构而铸造成形的部件。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凸缘面21a、22a、双头螺栓23和螺母24,不需要组合内侧壳体21和外侧壳体22而使其一体化之类的组装作业。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50,能够进一步减少制造费用和维护费用,能够实现在维护等进行轴流式涡轮20的组装、开放时的作业工序的简化。
其他的作用效果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在此处省略其说明。
另外,上述的涡轮增压器10、50不是仅与船用内燃机、发电用内燃机等大型内燃机组合而使用,还能够与其他各种内燃机组合而使用。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也称为“排气涡轮增压器”。),参照图3进行说明。
图3是以剖面表示将涡轮和压缩机同轴设置的小型内燃机用的涡轮增压器60的涡轮侧的内部构成例的局部剖面构成图。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60在取代轴流式涡轮20而具备轴流式涡轮70这一点上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对于其他的构成要素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处对于这些构成要素省略说明。
另外,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同一标号。
轴流式涡轮70具备如下构成的气体入口壳体77:通过连结单元(例如双头螺栓23和螺母24(参照图1))使分体的内侧壳体71和外侧壳体72形成一体,在内侧壳体71和外侧壳体72之间形成的空间作为用于将废气导向至涡轮喷嘴25的废气流路(第二废气流路:副废气流路)76。
这种双层结构的气体入口壳体77中,废气流路76在轴流式涡轮60的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形成,从气体入口壳体77的气体入口77a如图3中箭头Gi所示导入的废气通过废气流路76而被导向气体出口77b后,如图3中箭头Go所示从气体出口壳体28的出口向外部排出。另外,气体出口77b在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开口设置以向涡轮喷嘴25供给废气。
另外,在内侧壳体71的一端(转子盘32侧的端部)内周部(一端部内周侧)上设有中空圆锥状的部件78,在部件78的端面(转子盘32侧的端面)上经由螺栓35和紧固件79而结合(安装)形成涡轮喷嘴25的环状部件(喷嘴环)的内周侧部件25a。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壳体71的内周侧(半径方向内侧),将从气体入口77a导入的废气导向涡轮喷嘴25的内周侧(半径方向内侧)的废气流路(第一废气流路:主废气流路)80在轴流式涡轮60的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形成。该废气流路80在废气流路76的内周侧(半径方向内侧)设置,废气流路76和废气流路80被形成内侧壳体71的隔壁(分隔壁)37分隔。
另外,在内侧壳体7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外周侧设有用于连接配管(废气管)38的一端的凸缘39,在外侧壳体72的一侧部设有用于连接配管38的另一端的凸缘39,在配管38的中途连接有通过控制装置40而自动地开闭的开闭阀(例如蝶阀)41。并且,在废气流路80的中途分支的废气通过在凸缘39和配管38的内部形成的流路(未图示)而导向废气流路76。
而且,在涡轮喷嘴25的前端侧(外周侧部件25b一侧)设有隔壁(分隔壁)81,该隔壁81的外周面(半径方向外侧的表面)81a与隔壁37的外周面(半径方向外侧的表面)37b形成同一平面,并且该隔壁81将涡轮喷嘴25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分隔。
另外,在设涡轮喷嘴25的根部的位置(与内周侧部件25a接合的位置)为叶片长度0%、设涡轮喷嘴25的前端的位置(与外周侧部件25b接合的位置)为叶片长度100%时,隔壁81设置在叶片长度约90%的位置。
这样构成的涡轮增压器60中,例如在内燃机的负荷低且废气量少的情况下使开闭阀41为全闭状态,在内燃机的负荷高且废气量多的情况下使开闭阀41为全开状态。
即,在内燃机的负荷低且废气量少的情况下,从气体入口壳体77的气体入口77a导入的废气的全部量通过废气流路80被导向至气体出口77b。被导向气体出口77b的废气从在旋转方向的全周开口的气体出口77b被吸入到涡轮喷嘴25的内周侧(利用内周侧部件25a和隔壁81分隔的空间内),在通过涡轮动叶片30时膨胀而使转子盘32和转子轴31旋转。
另一方面,在内燃机的负荷高且废气量多的情况下,从气体入口壳体77的气体入口77a导入的废气的大半(约70~95%)通过废气流路80被导向至气体出口77b,从气体入口壳体77的气体入口77a导入的废气的一部分(约5~30%)通过凸缘39、配管38、开闭阀41、废气流路76而被导向气体出口76a。被导向气体出口77b的废气从在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开口的气体出口77b被吸入到涡轮喷嘴25的内周侧(利用内周侧部件25a和隔壁81分隔的空间内),被导向气体出口76a的废气从在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开口的气体出口76a被吸入到涡轮喷嘴25的外周侧(利用外周侧部件25b和隔壁81分隔的空间内),在通过涡轮动叶片30时膨胀而使转子盘32和转子轴31旋转。
并且,通过使转子盘32和转子轴31旋转,驱动在转子轴31的另一端部设置的压缩机(未图示),将供给到内燃机的空气压缩。
另外,由压缩机压缩的空气通过过滤器(未图示)而被吸入,通过涡轮动叶片30膨胀的废气被导向气体出口引导筒29和气体出口壳体28而向外部流出。
另外,对于开闭阀41,例如在从压缩机送出(排出)的空气的压力、或向内燃机的燃烧室供给的空气的压力以绝对压力计低于0.2MPa(2bar)的情况下,即在内燃机低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使开闭阀41为全闭状态,在从压缩机送出(排出)的空气的压力、或向内燃机的燃烧室供给的空气的压力以绝对压力计为0.2MPa(2bar)以上的情况下,即在内燃机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使开闭阀41为全开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60的作用效果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在此处省略其说明。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也称为“排气涡轮增压器”。),参照图4进行说明。
图4是以剖面表示将涡轮和压缩机同轴设置的小型内燃机用的涡轮增压器90的涡轮侧的内部构成例的局部剖面构成图。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90在取代轴流式涡轮70而具备轴流式涡轮100这一点上与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对于其他的构成要素与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处对于这些构成要素省略说明。
另外,对与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同一标号。
轴流式涡轮100具备如下构成的气体入口壳体107:通过连结单元(例如双头螺栓23和螺母24(参照图1))使分体的内侧壳体101和外侧壳体102形成一体,在内侧壳体101和外侧壳体102之间形成的空间作为用于将废气导向至涡轮喷嘴25的废气流路(第二废气流路:副废气流路)76。
这种双层结构的气体入口壳体107中,废气流路76在轴流式涡轮100的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形成,从气体入口壳体107的气体入口107a如图4中箭头Gi所示导入的废气通过废气流路76而被导向气体出口107b后,如图4中箭头Go所示从气体出口壳体28的出口向外部排出。另外,气体出口107b在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开口设置以向涡轮喷嘴25供给废气。
另外,在内侧壳体101的一端(转子盘32侧的端部)内周部(一端部内周侧)上设有中空圆锥状的部件108,在部件108的端面(转子盘32侧的端面)上经由螺栓35和紧固件79而结合(安装)形成涡轮喷嘴25的环状部件(喷嘴环)的内周侧部件25a。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壳体101的内周侧(半径方向内侧),将从气体入口107a导入的废气导向涡轮喷嘴25的内周侧(半径方向内侧)的废气流路(第一废气流路:主废气流路)80在轴流式涡轮100的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形成。该废气流路80在废气流路76的内周侧(半径方向内侧)设置,废气流路76和废气流路80被形成内侧壳体101的隔壁(分隔壁)37分隔。
另外,在内侧壳体101的一端侧的一侧部设有用于连接通过控制装置40自动地开闭的开闭阀(例如蝶阀)41的凸缘39,在外侧壳体102的一侧部设有用于连接配管38的另一端的凸缘39,配管(废气管)38的一端连接于开闭阀41。并且,在废气流路80的中途分支的废气通过在凸缘39和配管38的内部形成的流路(未图示)被导向废气流路76。
这样构成的涡轮增压器90中,例如在内燃机的负荷低且废气量少的情况下使开闭阀41为全闭状态,在内燃机的负荷高且废气量多的情况下使开闭阀41为全开状态。
即,在内燃机的负荷低且废气量少的情况下,从气体入口壳体107的气体入口107a导入的废气的全部量通过废气流路80被导向气体出口107b。被导向至气体出口107b的废气从在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开口的气体出口107b被吸入到涡轮喷嘴25的内周侧(利用内周侧部件25a和隔壁81分隔的空间内),在通过涡轮动叶片30时膨胀而使转子盘32和转子轴31旋转。
另一方面,在内燃机的负荷高且废气量多的情况下,从气体入口壳体107的气体入口107a导入的废气的大半(约70~95%)通过废气流路80导向至气体出口107b,从气体入口壳体107的气体入口107a导入的废气的一部分(约5~30%)通过凸缘39、配管38、开闭阀41、废气流路76而导向至气体出口76a。导向气体出口107b的废气从在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开口的气体出口107b被吸入到涡轮喷嘴25的内周侧(利用内周侧部件25a和隔壁81分隔的空间内),导向气体出口76a的废气从在旋转方向的全周上开口的气体出口76a被吸入到涡轮喷嘴25的外周侧(利用外周侧部件25b和隔壁81分隔的空间内),在通过涡轮动叶片30时膨胀而使转子盘32和转子轴31旋转。
并且,通过使转子盘32和转子轴31旋转,驱动在转子轴31的另一端部设置的压缩机(未图示),将供给到内燃机的空气压缩。
本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90的作用效果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在此处省略其说明。
另外,上述的涡轮增压器60、90不是仅与船用内燃机、发电用内燃机等小型内燃机组合而使用,还能够与其他各种内燃机组合而使用。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宜进行变更。
而且,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在内燃机的负荷低且废气量少的情况下使开闭阀41为全闭状态,而在内燃机的负荷高且废气量多的情况下使开闭阀41为全开状态,即将开闭阀41在全开位置或全闭位置中任一位置下使用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控制装置40按照内燃机的负荷调整开闭阀41的开度。即,也可以是如下情况:在内燃机的负荷处于第一规定值以下的低负荷区域的情况下使开闭阀41为全闭状态,在内燃机的负荷超过大于第一规定值的第二规定值而处于高负荷区域的情况下使开闭阀41为全开状态,在内燃机的负荷超过第一规定值且处于第二规定值以下的中负荷区域的情况下,控制装置40按照内燃机的负荷例如使开闭阀41的开度线性地变化。
由此,能够使涡轮增压器10、50、60、90的转速按照内燃机的负荷无级且细致地变化,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涡轮增压器10、50、60、90的喘振、振动。
另外,包括配管38和开闭阀41的气体入口壳体27、51、77、107不仅可应用于图1至图4中任一个所示的轴流式涡轮20、70、100、及涡轮增压器10、50、60、90,还能够应用于离心式/斜流式的涡轮、动力涡轮等旋转机械。
标号说明
10涡轮增压器
21内侧壳体
22外侧壳体
25涡轮喷嘴
26废气流路(第一废气流路)
33部件
36废气流路(第二废气流路)
38配管(废气管)
41开闭阀
50涡轮增压器
60涡轮增压器
71内侧壳体
72外侧壳体
76废气流路(第二废气流路)
78部件
80废气流路(第一废气流路)
90涡轮增压器
101内侧壳体
102外侧壳体
108部件

Claims (4)

1.一种轴流式涡轮,被从内燃机排出的废气驱动旋转,其特征在于,
在内侧壳体与外侧壳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形成用于将从所述内燃机排出的所述废气导向涡轮喷嘴的外周侧的第一废气流路,
在所述内侧壳体的内周侧形成用于将在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分支的废气导向所述涡轮喷嘴的内周侧的第二废气流路,
所述轴流式涡轮具备:
废气管,使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和所述第二废气流路的气体入口连通;及
开闭阀,设于该废气管的中途。
2.一种轴流式涡轮,被从内燃机排出的废气驱动旋转,其特征在于,
在内侧壳体的内周侧形成的空间形成用于将从所述内燃机排出的所述废气导向涡轮喷嘴的内周侧的第一废气流路,
在所述内侧壳体与外侧壳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形成用于将在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分支的废气导向所述涡轮喷嘴的外周侧的第二废气流路,
所述轴流式涡轮具备:
废气管,使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和所述第二废气流路的气体入口连通;及
开闭阀,设于该废气管的中途。
3.一种轴流式涡轮的运转方法,
所述轴流式涡轮具备气体入口壳体,
所述气体入口壳体构成为在内侧壳体与外侧壳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形成用于将从内燃机排出的废气导向涡轮喷嘴的外周侧的第一废气流路,
在所述内侧壳体的内周侧形成用于将在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分支的废气导向所述涡轮喷嘴的内周侧的第二废气流路,
所述轴流式涡轮具备:废气管,使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和所述第二废气流路的气体入口连通;及开闭阀,设于该废气管的中途,所述轴流式涡轮的运转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燃机的负荷低且废气量少的情况下使所述开闭阀为全闭状态,在所述内燃机的负荷高且废气量多的情况下使所述开闭阀为全开状态。
4.一种轴流式涡轮的运转方法,
所述轴流式涡轮具备气体入口壳体,
所述气体入口壳体构成为在内侧壳体的内周侧形成的空间形成用于将从内燃机排出的废气导向涡轮喷嘴的内周侧的第一废气流路,
在所述内侧壳体与外侧壳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形成用于将在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分支的废气导向所述涡轮喷嘴的外周侧的第二废气流路,
所述轴流式涡轮具备:废气管,使所述第一废气流路的中途和所述第二废气流路的气体入口连通;及开闭阀,设于该废气管的中途,所述轴流式涡轮的运转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燃机的负荷低且废气量少的情况下使所述开闭阀为全闭状态,在所述内燃机的负荷高且废气量多的情况下使所述开闭阀为全开状态。
CN201410050313.8A 2009-02-18 2010-02-08 轴流式涡轮及其运转方法 Active CN1038507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35541 2009-02-18
JP2009-035541 2009-02-18
JP2009289810A JP5222274B2 (ja) 2009-02-18 2009-12-21 軸流タービンを備えたターボ過給機
JP2009-289810 2009-12-21
CN201080002632.1A CN102159816B (zh) 2009-02-18 2010-02-08 涡轮增压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2632.1A Division CN102159816B (zh) 2009-02-18 2010-02-08 涡轮增压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0732A CN103850732A (zh) 2014-06-11
CN103850732B true CN103850732B (zh) 2015-11-18

Family

ID=426338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2632.1A Active CN102159816B (zh) 2009-02-18 2010-02-08 涡轮增压器
CN201410050313.8A Active CN103850732B (zh) 2009-02-18 2010-02-08 轴流式涡轮及其运转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2632.1A Active CN102159816B (zh) 2009-02-18 2010-02-08 涡轮增压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308502A1 (zh)
EP (1) EP2400127B1 (zh)
JP (1) JP5222274B2 (zh)
KR (2) KR20110039497A (zh)
CN (2) CN102159816B (zh)
WO (1) WO20100955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42594B2 (ja) * 2011-03-31 2013-11-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ターボ過給機
DE102011080596A1 (de) * 2011-08-08 2013-02-14 Abb Turbo Systems Ag Anordnung für ein Leiten eines Abgases in einer axial angeströmten Abgasturbine
JP5260724B2 (ja) 2011-12-28 2013-08-1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ターボ過給機
DE102012211950A1 (de) * 2012-07-09 2014-05-08 Abb Turbo Systems Ag Abgasturbine
JP6090898B2 (ja) * 2012-08-31 2017-03-0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船舶ならびに内燃機関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2014070564A (ja) * 2012-09-28 2014-04-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内燃機関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船舶ならびに内燃機関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5976498B2 (ja) * 2012-10-26 2016-08-2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船舶ならびに内燃機関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JP6165564B2 (ja) * 2013-09-05 2017-07-19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軸流タービン、ターボ過給機、内燃機関、及び船舶
JP5960105B2 (ja) * 2013-09-11 2016-08-0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ターボ過給機、タービンノズル及び船舶
JP5889266B2 (ja) * 2013-11-14 2016-03-2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タービン
JP5922685B2 (ja) * 2014-01-31 2016-05-2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排気タービン装置、過給機および排気エネルギー回収装置
JP6101297B2 (ja) * 2015-02-26 2017-03-2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タービン及びターボ過給機
JP6700860B2 (ja) 2016-02-29 2020-05-2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及び内燃機関
DE102017205434A1 (de) * 2016-04-11 2017-10-2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bgaswärme-Rückgewinnungsvorrichtung
CN109098780B (zh) * 2018-05-24 2024-05-14 中车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涡轮增压器燃气废气进排气壳体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95293C (de) * 1950-11-05 1953-11-02 Licentia Gmbh Regelstufe von Axialturbinen fuer grosse Dampfdurchsatzmengen
US3270495A (en) * 1963-08-14 1966-09-06 Caterpillar Tractor Co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speed and vibration of engine turbochargers
US4141672A (en) * 1975-04-28 1979-02-27 The Garrett Corporation Dual or multistream turbine
GB2031069A (en) * 1978-09-15 1980-04-16 Maschf Augsburg Nuernberg Ag Turbine of exhaust gas turbo- charger
CN86100943A (zh) * 1985-02-20 1986-08-20 布朗-波维里公司 废气涡轮增压器涡轮机
JPH10103071A (ja) * 1996-08-02 1998-04-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排気ガスタービン過給機
US5758500A (en) * 1996-04-18 1998-06-02 Mercedes-Benz Ag Exhaust gas turbochanger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7023894A (ja) * 2005-07-15 2007-02-01 Toyota Motor Corp ターボ過給機
EP1806489A1 (en) * 2004-10-29 2007-07-11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Exhaust gas turbine supercharg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66333A (en) * 1957-06-27 1960-12-27 Fairchild Engine & Airplane Overspeed safety device for turbine wheels
US3778194A (en) * 1972-08-28 1973-12-11 Carrier Corp Turbocharger structure
US4389845A (en) * 1979-11-20 1983-06-28 Ishikawajima-Harima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Turbine casing for turbochargers
JPS6010834U (ja) * 1983-06-30 1985-01-25 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会社 軸流タ−ビン
JP3649300B2 (ja) * 1996-02-14 2005-05-18 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会社 排気タービン過給機
DE19818873C2 (de) * 1998-04-28 2001-07-05 Man B & W Diesel Ag Hubkolbenbrennkraftmaschine
JP2999173B2 (ja) * 1998-05-12 2000-01-1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排気ガスタービン過給機の漏洩ガス排出装置
JP3801367B2 (ja) * 1998-10-08 2006-07-2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排気ガスタービン過給機
DE19905637C1 (de) * 1999-02-11 2000-08-31 Daimler Chrysler Ag Abgasturbolader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JP2001012251A (ja) * 1999-06-24 2001-01-1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排気ガスタービン過給機のスラストフォースバランス機構
US6302647B1 (en) * 2000-05-10 2001-10-16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Turbine inlet scroll
US6287091B1 (en) * 2000-05-10 2001-09-1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Turbocharger with nozzle ring coupling
JP4487409B2 (ja) * 2000-11-06 2010-06-2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タービン
JP4677179B2 (ja) * 2003-08-20 2011-04-27 ゼネラル・エレクトリック・カンパニイ ブラシシール支持体
JP4247217B2 (ja) * 2005-08-25 2009-04-0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排気タービン過給機
JP2007064126A (ja) 2005-08-31 2007-03-15 Komatsu Ltd 可変ターボ過給機
US20100074744A1 (en) * 2008-09-22 2010-03-25 Phillips Jr Robert Arthur Fabricated Turbine Housing
DE102009046940B4 (de) * 2009-11-20 2014-06-18 Mtu Friedrichshafen Gmbh Mehrstufige Aufladegruppe, Aufladesystem und Brennkraftmaschine, jeweils mit der mehrstufigen Aufladegrupp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95293C (de) * 1950-11-05 1953-11-02 Licentia Gmbh Regelstufe von Axialturbinen fuer grosse Dampfdurchsatzmengen
US3270495A (en) * 1963-08-14 1966-09-06 Caterpillar Tractor Co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speed and vibration of engine turbochargers
US4141672A (en) * 1975-04-28 1979-02-27 The Garrett Corporation Dual or multistream turbine
GB2031069A (en) * 1978-09-15 1980-04-16 Maschf Augsburg Nuernberg Ag Turbine of exhaust gas turbo- charger
CN86100943A (zh) * 1985-02-20 1986-08-20 布朗-波维里公司 废气涡轮增压器涡轮机
US5758500A (en) * 1996-04-18 1998-06-02 Mercedes-Benz Ag Exhaust gas turbochanger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H10103071A (ja) * 1996-08-02 1998-04-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排気ガスタービン過給機
EP1806489A1 (en) * 2004-10-29 2007-07-11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Exhaust gas turbine supercharger
JP2007023894A (ja) * 2005-07-15 2007-02-01 Toyota Motor Corp ターボ過給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039497A (ko) 2011-04-18
EP2400127B1 (en) 2015-11-04
EP2400127A1 (en) 2011-12-28
CN102159816A (zh) 2011-08-17
JP2010216468A (ja) 2010-09-30
CN103850732A (zh) 2014-06-11
EP2400127A4 (en) 2013-09-04
KR101370117B1 (ko) 2014-03-04
WO2010095534A1 (ja) 2010-08-26
KR20130057498A (ko) 2013-05-31
JP5222274B2 (ja) 2013-06-26
CN102159816B (zh) 2014-03-19
US20110308502A1 (en) 2011-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0732B (zh) 轴流式涡轮及其运转方法
KR100818839B1 (ko) 배기 터빈 과급기
US7302800B2 (en) Turbocharger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070169479A1 (en) Two-stage turbocharger system with integrated exhaust manifold and bypass assembly
JP5390605B2 (ja) 内燃機関のエグゾーストターボチャージャ用タービンハウジング
JP2012504202A (ja) 内燃機関のための排気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CN104110300A (zh) 涡轮增压器
US20020004007A1 (en) Exhaust turbine for a turbocharger
KR101529411B1 (ko) 터보 과급기
CN211819533U (zh) 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壳体
WO2013089158A1 (ja) ターボ過給機の排気入口ケーシング
US11078830B2 (en) Multi-stage turbocharger
US20080066465A1 (en) Turbocharger header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04113442U (zh) 涡轮增压器
EP2799688A1 (en) Turbocharger
WO2015033844A1 (ja) タービン、ターボ過給機、内燃機関、及び船舶
RU153145U1 (ru)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