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42827B - 检测体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检测体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42827B
CN103842827B CN201280049083.2A CN201280049083A CN103842827B CN 103842827 B CN103842827 B CN 103842827B CN 201280049083 A CN201280049083 A CN 201280049083A CN 103842827 B CN103842827 B CN 1038428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bodies
mentioned
pan straddle
maintaining part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908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42827A (zh
Inventor
平间芳辉
大贺博
福垣达也
酒井洋晃
田村一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42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28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428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28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9/00Supporting devices; Holding devices
    • B01L9/06Test-tube stands; Test-tube h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1/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handling devices, e.g.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duct or load being conveyed or handled
    • B65G2201/02Articles
    • B65G2201/0235Containers
    • B65G2201/0261Puck as article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22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 B65G47/24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 B65G47/244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by turning them about a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conveying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52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between conveyors i.e. discharging or feeding devices
    • B65G47/53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between conveyors i.e. discharging or feeding devices between conveyors which cross one anoth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01Sample carriers, cuvettes or reaction vessels
    • G01N2035/0406Individual bottles or tub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6General conveyor features
    • G01N2035/0467Switching points ("aiguillages")
    • G01N2035/047Switching points ("aiguillages") diverging, e.g. sending carriers to different analys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检测体处理系统具有:检测体容器支架(1),具有配置成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的圆板形状的基部(2)、和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该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以比基部(2)还小的外径在同轴上形成于基部的上方并且以竖立状态保持检测体容器(17);输送机(19),载置检测体容器支架(1)进行搬运;以及保持板(6),设置于比输送机(19)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通过的位置更靠上方且至少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通过的位置,并且以沿着将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的圆柱形区域(C)的外周部的方式设置,通过保持板(6)在周向的移动来控制利用输送机(19)搬运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搬运状态。由此,能够分别对多个检测体容器分别地进行搬运处理。

Description

检测体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血液或尿等的检测体的处理的检测体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进行血液或尿等的生物试样(以下称为检测体)的定性、定量分析的临床检查的现场中,为了检查的省力化和高速化,使用检测体处理系统,该检测体处理系统自动进行投入到自动分析装置中的检测体的前处理和搬运。在这种检测体处理系统中,对容纳于检测体容器等中而投入的检测体进行各种处理,作为涉及这些处理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3395号公报)中公开了涉及如下自动开栓装置的技术:以一列竖立状态地保持在试验管支架上的多根试验管之中,在同时夹持每隔一根的多根试验管的栓体的状态下,向上方移动而开栓之后,在同时夹持剩余的多根试验管的栓体的状态下,向上方移动而开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33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的检测体处理系统中,如上述现有技术那样,搬运保持有多个检测体容器的支架而进行检测体的前处理等。但是,近年来要求通过分别搬运多个检测体容器的各个且并列地进行不同的分析处理,以应对分析技术的变化发展,实现处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其目的是提供检测体处理系统,能够分别对多个检测体容器的各个进行搬运处理。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有:检测体容器支架,具有配置成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的圆板形状的基部、和检测体容器保持部,该检测体容器保持部以比上述基部还小的外径在同轴上形成于所述基部的上方、并且以竖立状态保持检测体容器;搬运路径,载置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进行搬运;以及支架保持机构,具有保持板,并且通过上述保持板在周向的移动来控制利用上述搬运路径搬运的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搬运状态,上述保持板设置于比上述搬运路径上的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的基部通过的位置更靠上方、且至少上述检测体容器保持部通过的位置上,并且以沿着将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的圆柱形区域的外周部的方式设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分别对多个检测体容器的各个进行搬运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的代表性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架保持机构的侧视图。
图3是抽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架保持机构的支架保持部而表示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架保持部与检测体容器支架的位置及大小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架保持部与检测体容器支架的位置及大小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搬运的状态的图,是表示在支架保持部上取入检测体容器的搬入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搬运的状态的图,是表示在支架保持部上取入检测体容器的搬入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搬运的状态的图,是表示在支架保持部上取入检测体容器的状态下旋转支架保持部的中途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搬运的状态的图,是表示在支架保持部上取入检测体容器的状态下旋转支架保持部的中途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搬运的状态的图,是表示从支架保持部搬出检测体容器的搬出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搬运的状态的图,是表示从支架保持部搬出检测体容器的搬出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模式地表示搬运保持了检测体容器的状态的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情况下的搬运装置的代表性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抽出支架保持机构而表示的侧视图。
图14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的只搬运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情况下的代表性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的只搬运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情况下的代表性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的只搬运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情况下的代表性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的只搬运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情况下的代表性结构的俯视图。
图18是概略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检测体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8是概略表示本发明的方式的检测体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图。
在图18中,检测体处理系统具有:针对利用自动分析装置39进行分析处理的血液或尿等生物试样(以下,称为检测体)进行前处理,且作为将容纳有检测体的检测体容器投入检测体处理系统的投入部的投入模块34;对所投入的检测体容器实施离心分离的离心分离模块35;进行实施了离心分离的检测体容器的开栓的开栓模块36;从已开栓的检测体容器向其他检测体容器(例如,子检测体容器)分注检测体的分注模块38;对分注了检测体的其他检测体容器进行标示(例如,表示检测体信息的条形码(标签)的粘贴)的贴标签机37;进行检测体容器的闭栓的闭栓模块31;容纳已闭栓的检测体容器的容纳模块33;基于标签对分注了检测体的其他的检测体容器进行分类的分类模块32;进行检测体处理系统的各结构装置31~38之间的检测体容器(后述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检测体容器17)的搬运、及向自动分析装置的检测体容器的搬运的搬运装置40;以及控制检测体处理系统整体的动作的整体控制装置30。
本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40,在前处理系统上及自动分析装置39中适当搬运后述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以及保持在该检测体容器支架1上的状态的检测体容器7。以下,参照附图对该搬运装置40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在搬运装置40中只搬运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是模式地表示只搬运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情况下的搬运装置40的代表性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抽出图1中的支架保持机构10而表示的侧视图,图3是抽出图2中的支架保持部4而表示的侧视图。另外,图4及图5是表示支架保持机构10中的支架保持部4与输送机19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位置及大小的关系的模式图,图4是侧视图,图5是包含图4中的A-A线剖面的俯视图。
在图1中,搬运装置40大致由如下部分构成:用于保持检测体容器17(参照后面的图12等)的作为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搬运路径的输送机19;以及控制输送机19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流动的支架保持机构10。此外,以下将图1中的上侧及下侧分别记载为搬运装置的下游侧及上游侧。
输送机19具有: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未图示的框架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两端的带轮14(只图示上游侧);绕挂在该两端的带轮14上的带13;与下游侧的带轮连接的驱动马达16;以及配置于带13的两侧并且抑制在带13上搬运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向侧方偏移的支架导向件15。而且,通过用驱动马达16驱动下游侧的带轮,带13在上游侧及下游侧的带轮14之间被循环驱动,载置于带13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沿着支架导向件15搬运到下游侧。此外,将带13的上表面向下游侧移动的情况作为正向驱动,将带13的上表面向上游侧移动的情况作为反向驱动。
如图4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由如下部分构成:朝向上下方向配置中心轴的圆板形状的基部2;以及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该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以比基部2还小的外径在同轴上形成于基部2的上方,且以竖立状态保持检测体容器17。
基部2形成为比从输送机19的搬运面至配置于搬运路径上的支架保持部4(后述)的下端的高度还低。另外,形成为具有如下重量:其重心低至能够确保检测体容器支架1整体在输送机19上的稳定性的程度,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1整体包含保持在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上的检测体容器17。在基部2上设有用于识别检测体容器支架1(即,识别保持在检测体容器载体3上的检测体容器1)的识别标识(例如,RFID),能够利用搬运路径上的检测器(未图示)进行识别。
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在上部具有用于插入检测体容器17的开口部,在内周配置有用于从侧方保持检测体容器17的多个把持突起3a。通过从上方将检测体容器17插入到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从而保持在把持突起3a,在检测体容器支架1上以竖立状态保持检测体容器17。
若这样构成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无间隙地排列配置在搬运路径即输送机19上,则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在侧面接触,在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之间形成间隙B。
在图1~图3中,支架保持机构10具有底座11、配置于搬运路径即输送机19上的支架保持部4、以及在水平方向上对支架保持部4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马达9。
支架保持部4具有将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且旋转自如地设置于底座11上的轴7、设置于轴7的下端的保持板底座5、以及以沿着以轴7的中心轴作为中心的圆柱形区域C的外周部的方式设置于保持板底座5上的保持板6,通过利用驱动马达9使轴7旋转驱动,从而保持板6沿着圆柱形区域C的外周部在周向上移动。驱动马达9是能够基于来自整体控制装置30的控制信号控制旋转角度的例如步进(脉冲)马达。保持板6设置为沿着圆柱形区域C的外周部在周向延伸,并配置为位于圆柱形区域C的外周部的至少相对的位置。以下,将保持板6的周向端部之间称作开放部6a。
在保持板底座5的上方,相对于保持部底座5固定有板8,板8朝向径向外侧具有方向检测用突起8a、8b。另外,在随着支架保持部4沿周向的旋转而方向检测用突起8a、8b所通过的位置上,设置传感器12并固定于底座11上。板8的方向检测用突起8a、8b相对于轴7配置在对称的位置,开放部6a配置为在朝向输送机19的上游侧时方向检测用突起8b通过传感器12而被检测出,在朝向下游侧时方向检测用突起8a通过传感器12而被检测出。基于传感器12的检测信号传送到整体控制装置30。
支架保持部4的保持板底座5配置成比从输送机19的搬运面至载置于搬运路径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上端的高度还高。另外,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形成为比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的直径还宽。
如图4及图5所示,保持板6的内径、换言之通过支架保持部4以轴7进行旋转而保持板6所通过的圆筒区域的内径,比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的外径还大。另外,保持板6的外径、换言之通过支架保持部4以轴7进行旋转而保持板6所通过的圆筒区域的外径形成为如下大小:在内置有邻接配置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一个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的状态(图4、图5等的状态)下,不与相邻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的外周接触。从而,若在该状态(图4、图5等的状态)下使支架保持部4以轴7进行旋转,则保持板6的周向的一端的形状为能够通过形成于邻接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之间的间隙B那样的形状。
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检测体处理系统及搬运装置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图6~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中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搬运的状态的图。图6及图7是表示将检测体容器取入到支架保持部上的搬入状态的图,图6是立体图,图7是俯视图。另外,图8及图9是表示在将检测体容器取入到支架保持部上的状态下旋转支架保持部的中途状态的图,图8是立体图,图9是俯视图。另外,图10及图11是表示从支架保持部搬出检测体容器的搬出状态的图,图10是立体图,图11是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检测体处理系统中,若将针对用自动分析装置39进行分析处理的检测体的前处理的指示输入到整体控制装置30中,则利用搬运装置40对投入到投入模块34中的检测体容器,在离心分离模块35、开栓模块36、分注模块38、贴标签机37、闭栓模块31、容纳模块33、分类模块32、以及自动分析装置之间进行搬运处理。
搬运装置40首先为支架保持机构10中的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的上游侧的状态(即、方向检测用突起8b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若使输送机19的带13向正向旋转驱动,并且将检测体容器支架1载置于支架保持机构10的上游侧,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搬运到下游侧,从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取入到支架保持部4的内部(搬入状态)。而且,通过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的保持板6的内周下游侧接触,从而检测体容器支架1抵抗作用于基部2的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若在支架保持机构10的上游侧再载置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则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分别与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接触,抵抗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参照图6及图7)。
接着,利用驱动马达9使支架保持部4以轴7为中心进行旋转。如上所述,由于保持板6配置成位于圆柱形区域C的外周部的至少相对的位置,因此在维持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的保持板6的内周接触的状态下,同时保持板6的周向的一端通过形成于支架保持部4内部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与和其上游侧邻接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之间的间隙B(参照图8及图9)。
然后,若成为支架保持机构10中的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的下游侧的状态(即,方向检测用突起8a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搬运到下游侧,从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搬出到支架保持部4外(搬出状态)。此时,支架保持部4的上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外周的上游侧接触,从而抵抗作用于基部2的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另外,载置于支架保持机构10的上游侧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分别与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接触,抵抗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参照图10及图11)。
接着,若利用驱动马达9使支架保持部4以轴7为中心进行旋转,成为支架保持机构10中的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的上游侧的状态(即,方向检测用突起8b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搬运到下游侧,从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取入到支架保持部4的内部(搬入状态)。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40,通过将载置于输送机19的带13上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根据需要一个一个搬出到下游侧,来控制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流动。
下面,对在搬运装置40中搬运保持了检测体容器17的状态下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2是模式地表示搬运保持了检测体容器17的状态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情况下的搬运装置40的代表性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抽出图12中的支架保持机构10A而表示的侧视图。
在图12中,搬运装置40大致由如下部分构成:保持检测体容器17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以下,将两方合并后简称为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作为搬运路径的输送机19;以及控制输送机19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流动的支架保持机构10A。
输送机19具有: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未图示的框架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两端的带轮14(只图示上游侧);绕挂在该两端的带轮14上的带13;与下游侧的带轮连接的驱动马达16;以及配置在带13的两侧并抑制在带13上搬运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向侧方偏移的支架导向件15。而且,通过用驱动马达16驱动下游侧的带轮,带13在上游侧及下游侧的带轮14之间被循环驱动,载置于带13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及检测体容器17沿着支架导向件15搬运到下游侧。此外,将带13的上表面向下游侧移动的情况作为正向驱动,将带13的上表面向上游侧移动的情况作为反向驱动。
在图13中,支架保持机构10A具有:底座11A;配置在搬运路径即输送机19上的支架保持部4A;以及在水平方向上对支架保持部4A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马达9。
支架保持部4A具有将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且旋转自如地设置于底座11上的轴7、设置于轴7的下端的保持板底座5、以及以沿着以轴7的中心轴作为中心的圆柱形区域C的外周部的方式设置于保持板底座5上的保持板6A,通过利用驱动马达9使轴7旋转驱动,保持板6A沿着圆柱形区域C的外周部向周向移动。保持板6A设置为沿着圆柱形区域C的外周部在周向延伸,配置为位于圆柱形区域C的外周部的至少相对的位置。
支架保持部4A的保持板底座5配置成,比从输送机19的搬运面至载置于搬运路径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及检测体容器17的上端的高度还高。
其他的结构及基本动作与只搬运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支架保持机构10的情况相同,搬运装置40通过在保持检测体容器17的状态下根据需要将载置于输送机19的带13上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一个一个地搬出到下游侧,来控制检测体容器17及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流动。
对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进行血液或尿等的生物试样的定性、定量分析的临床检查的现场中,为了检查的省力化和高速化,而使用自动进行投入到自动分析装置中的检测体的前处理和搬运的检测体处理系统。在这种检测体处理系统中,对容纳在检测体容器等中而投入的检测体实施各种处理,作为涉及这些处理的现有技术,存在涉及如下自动开栓装置的技术:例如,在以一列竖立状态地保持在试验管支架上的多根试验管之中,在同时夹持每隔一根的多根试验管的栓体的状态下,向上方移动而开栓之后,在同时夹持剩余的多根试验管的栓体的状态下,向上方移动而开栓。在现有的检测体处理系统中,如上述现有技术那样,搬运保持有多个检测体容器的支架而进行检测体的前处理等。但是,近年来要求通过分别搬运多个检测体容器的各个而并列地进行不同的分析处理,以对应分析技术的变化发展,实现处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载置检测体容器支架而搬运的搬运路径上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所通过的位置,具有具备保持板的支架保持机构,该保持板以沿着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的圆柱形区域的外周部的方式设置,通过保持板在周向移动,切换利用搬运路径搬运的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是否向下游侧搬运地构成,因此能够分别对多个检测体容器的各个进行搬运处理,应对分析技术的变化发展而能够实现处理效率的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构成为,通过根据需要将载置于输送机19及子输送机119的带13、113上并从两个方向搬运来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及检测体容器17选择性地一个一个地搬出到下游侧,来控制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流动。
图14是模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的只搬运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情况下的代表性结构的立体图。图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图14中,本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40大致由如下部分构成:作为检测体容器17及用于保持检测体容器17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搬运路径的输送机19;将检测体容器支架1从输送机19的侧方搬运到输送机19上的子输送机119;以及设置于输送机19与子输送机119的汇合部上并且控制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流动的支架保持机构10。
输送机19具有: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未图示的框架的上游侧(图14中下侧)及下游侧(图14中上侧)的两端的带轮14(只图示上游侧);绕挂在该两端的带轮14上的带13;与下游侧的带轮连接的驱动马达16;以及配置于带13的两侧并抑制在带13上搬运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向侧方偏移的支架导向件15。而且,通过用驱动马达16驱动下游侧的带轮,带13在上游侧及下游侧的带轮14之间被循环驱动,载置于带13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沿着支架导向件15向下游侧搬运。此外,将带13的上表面向下游侧移动的情况作为正向驱动,将带13的上表面向上游侧移动的情况作为反向驱动。
子输送机119具有: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未图示的框架的上游侧(图14中右侧)及下游侧(图14中左侧)的两端的带轮114(只图示下游侧);绕挂在该两端的带轮114上的带113;与上游侧的带轮连接的驱动马达(未图示);配置于带113的两侧并抑制在带113上搬运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向侧方偏移的支架导向件115。子输送机119的下游端部配置成与输送机19的侧方(局部去除支架导向件15的部分)相对并接近。而且,通过用驱动马达驱动上游侧的带轮,带113在上游侧及下游侧的带轮114之间被循环驱动,载置于带113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沿着支架导向件15向下游侧、即输送机19侧被搬运。此外,将带113的上表面向下游侧移动的情况作为正向驱动,将带113的上表面向上游侧移动的情况作为反向驱动。
支架保持机构10设置于输送机19与子输送机119的汇合部,并且具有:底座11;配置于搬运路径即输送机19上的与子输送机汇合的汇合部的支架保持部4;以及在水平方向上对支架保持部4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马达9。
其他结构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在搬出载置于输送机19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情况下,搬运装置首先成为支架保持机构10中的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的上游侧的状态(即、方向检测用突起8b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若使输送机19及子输送机119的带13、113向正向循环驱动,并且将检测体容器支架1载置在输送机19及子输送机119中的支架保持机构10的上游侧,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113向下游侧搬运。
此时,载置于输送机19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从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取入到支架保持部4的内部(搬入状态)。而且,通过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的保持板6的内周下游侧接触,从而检测体容器支架1抵抗作用于基部2的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若在支架保持机构10的上游侧再载置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则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分别与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接触,抵抗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另外,载置于子输送机119上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与取入到支架保持部4的内部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接触,抵抗来自带113的摩擦力而停止。
接着,利用驱动马达9使支架保持部4以轴7为中心向从上方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即向开放部6a朝向与子输送机119相反侧的方向旋转。由于保持板6配置成位于圆柱形区域C的外周部的至少相对的位置,因此在维持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的保持板6的内周接触的状态下,保持板6的周向的一端通过形成于支架保持部4内部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与和其上游侧邻接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之间的间隙B。
然后,若成为支架保持机构10中的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的下游侧的状态(即,方向检测用突起8a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搬运到下游侧,从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搬出到支架保持部4外(搬出状态)。此时,支架保持部4的上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外周的上游侧接触,抵抗作用于基部2的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另外,输送机19中的支架保持机构10的上游侧载置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分别与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接触,抵抗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另外,子输送机119中的支架保持机构10的上游侧载置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外周的上游侧接触,抵抗作用于基部2的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
而且,在从该状态(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中的下游侧的状态)搬出载置于输送机19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情况下,利用驱动马达9使支架保持部4以轴7为中心向从上方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即向开放部6a朝向与子输送机119相反侧的方向旋转,若成为支架保持机构10中的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的上游侧的状态(即、方向检测用突起8b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搬运到下游侧,从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取入到支架保持部4的内部(搬入状态)。
另外,在搬出载置于子输送机119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情况下,搬运装置成为在将检测体容器支架1未内置于支架保持部4内部的状态下,支架保持机构10中的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朝向子输送机119侧的状态(即、从方向检测用突起8a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向从上方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若使输送机19及子输送机119的带13、113向正向循环驱动,并在输送机19及子输送机119中的支架保持机构10的上游侧载置检测体容器支架1,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113搬运到下游侧。
此时,载置于子输送机119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从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取入到支架保持部4的内部(搬入状态)。而且,通过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的保持板6内周的输送机19的下游侧接触,从而检测体容器支架1抵抗作用于基部2的来自输送机19的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若在支架保持机构10的子输送机119中的上游侧再载置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则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分别与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接触,抵抗来自带113的摩擦力而停止。另外,载置于输送机19上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与取入到支架保持部4内部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接触,抵抗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
接着,利用驱动马达9使支架保持部4以轴7为中心向从上方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即向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的下游侧的方向旋转。由于保持板6配置成位于圆柱形区域C的外周部的至少相对的位置,因此在维持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的保持板6的内周接触的状态下,保持板6的周向的一端通过形成于支架保持部4内部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与和该子输送机119的上游侧邻接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之间的间隙B。
然后,若成为支架保持机构10中的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的下游侧的状态(即、方向检测用突起8a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搬运到下游侧,从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搬出到支架保持部4外(搬出状态)。此时,支架保持部4的上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外周的上游侧接触,抵抗作用于基部2的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另外,输送机19中的支架保持机构10的上游侧载置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分别与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接触,抵抗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另外,子输送机119中的支架保持机构10的上游侧载置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外周的上游侧接触,抵抗作用于基部2的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
而且,在从该状态(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的下游侧的状态)搬出载置于子输送机119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情况下,利用驱动马达9使支架保持部4以轴7为中心向从上方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即向开放部6a朝向子输送机119侧的方向旋转90°,若成为支架保持机构10中的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朝向子输送机119侧的状态,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子输送机119的带113搬运到下游侧,从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取入到支架保持部4的内部(搬入状态)。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通过根据需要将载置于输送机19及子输送机的带13、113上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选择性地一个一个搬出到下游侧,来控制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流动。
其他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即使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通过根据需要将载置于输送机19的带13上而搬运来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及检测体容器17选择性地一个一个搬出到输送机19或子输送机119的下游侧的任何一方,来控制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流动。
图15是模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的只搬运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情况下的代表性结构的立体图。图中,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图15中,本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大致由如下部分构成:作为检测体容器17及用于保持检测体容器17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搬运路径的输送机19;从输送机19的侧方搬出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子输送机119;以及设置于输送机19与子输送机119的分支部上并控制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流动的支架保持机构21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图15中的左侧及右侧分别作为子输送机119的上游侧及下游侧。
输送机19具有: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未图示的框架的上游侧(图14中下侧)及下游侧(图14中上侧)的两端的带轮14(只图示上游侧);绕挂在该两端的带轮14上的带13;与下游侧的带轮连接的驱动马达16;以及配置于带13的两侧并抑制在带13上搬运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向侧方偏移的支架导向件15。而且,通过用驱动马达16驱动下游侧的带轮,带13在上游侧及下游侧的带轮14之间被循环驱动,载置于带13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沿着支架导向件15搬运到下游侧。此外,将带13的上表面向下游侧移动的情况作为正向驱动,将带13的上表面向上游侧移动的情况作为反向驱动。
子输送机119具有: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未图示的框架的上游侧(图15中左侧)及下游侧(图15中右侧)的两端的带轮114(只图示上游侧);绕挂在该两端的带轮114上的带113;与下游侧的带轮连接的驱动马达(未图示);以及配置于带113的两侧并抑制在带113上搬运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向侧方偏移的支架导向件115。子输送机119的上游端部配置成与输送机19的侧方(局部去除支架导向件15的部分)相对并接近。而且,通过用驱动马达驱动下游侧的带轮114,带113在上游侧及下游侧的带轮114之间被循环驱动,载置于带113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沿着支架导向件15搬运到下游侧、即与输送机19相反侧。此外,将带113的上表面向下游侧移动的情况作为正向驱动,将带113的上表面向上游侧移动的情况作为反向驱动。
支架保持机构210设置于输送机19与子输送机119的分支部上,并且具有:底座211;配合于搬运路径即输送机19上的与子输送机119分支的分支部上的支架保持部4;在水平方向上对支架保持部4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马达9;以及将保持于支架保持部4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向子输送机119侧推出的推出机构18。
推出机构18设置在输送机19的侧方、且隔着支架保持部4与子输送机119相反的一侧,并且具有偏心地设置朝向上下方向的旋转轴的圆板形状。另外,推出机构18其厚度比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薄地形成,通过利用未图示的驱动马达对旋转轴进行旋转驱动,从输送机19的侧方突出到输送机19上方,从支架保持部4与带13之间与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的侧方抵接,将检测体容器支架1向子输送机119推出。
其他结构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在输送机19中,在将载置于支架保持机构210的上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向输送机19的下游侧搬出的情况下,搬运装置首先成为支架保持机构210中的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的上游侧的状态(即,方向检测用突起8b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若使输送机19及子输送机119的带13、113向正向循环驱动,并在输送机19中的支架保持机构210的上游侧载置检测体容器支架1,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向下游侧搬运。
此时,载置于输送机19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从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取入到支架保持部4的内部(搬入状态)。而且,通过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的保持板6的内周下游侧接触,检测体容器支架1抵抗作用于基部2的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若在支架保持机构210的上游侧再载置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则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分别与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接触,抵抗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
接着,利用驱动马达9使支架保持部4以轴7为中心向从上方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即向开放部6a朝向与子输送机119相反侧的方向旋转。由于保持板6配置成位于圆柱形区域C的外周部的至少相对的位置,因此在维持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的保持板6的内周接触的状态下,保持板6的周向的一端通过形成于支架保持部4内部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与和其上游侧邻接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之间的间隙B。
然后,若成为支架保持机构210中的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的下游侧的状态(即、方向检测用突起8a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向下游侧搬运,从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搬出到支架保持部4外(搬出状态)。此时,支架保持部4的上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外周的上游侧接触,抵抗作用于基部2的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另外,输送机19中的支架保持机构210的上游侧载置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分别与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接触,抵抗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
在从该状态(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中的下游侧的状态)进一步向输送机19的下游侧搬出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情况下,利用驱动马达9使支架保持部4以轴7为中心向从上方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即向开放部6a朝向与子输送机119相反侧的方向旋转,若成为支架保持机构210中的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的上游侧的状态(即、方向检测用突起8b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向下游侧搬运,从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取入到支架保持部4的内部(搬入状态)。
另外,在输送机19中,将载置于支架保持机构210的上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向子输送机119的下游侧搬出的情况下,搬运装置首先成为支架保持机构210中的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的上游侧的状态(即、方向检测用突起8a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若使输送机19及子输送机119的带13、113向正向循环驱动,并在输送机19中的支架保持机构210的上游侧载置检测体容器支架1,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向下游侧搬运。
此时,载置于子输送机119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从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取入到支架保持部4的内部(搬入状态)。而且,通过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的保持板6内周的输送机19中的下游侧接触,检测体容器支架1抵抗作用于基部2的来自输送机19的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若在支架保持机构210的子输送机119的上游侧再载置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则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分别与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接触,抵抗来自带113的摩擦力而停止。另外,载置于输送机19上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与取入到支架保持部4内部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接触,抵抗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
接着,利用驱动马达9使支架保持部4以轴7为中心向从上方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即向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的下游侧的方向旋转。由于保持板6配置成位于圆柱形区域C的外周部的至少相对的位置,因此在维持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的保持板6的内周接触的状态下,保持板6的周向的一端通过形成于支架保持部4内部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与和该子输送机119的上游侧邻接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之间的间隙B。
而且,配置成支架保持机构210中的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朝向子输送机119侧的状态(即、从方向检测用突起8b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向从上方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状态),使推出机构18旋转驱动而将检测体容器支架1向子输送机119侧推出。由此,检测体容器支架1被推出到子输送机119上方并利用带113向下游侧搬运(搬出状态)。此时,在支架保持部4的输送机19中的上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4外周的上游侧接触,抵抗作用于基部2的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另外,载置于在输送机19中的支架保持机构210的上游侧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分别与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接触,抵抗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
在从该状态(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中的下游侧的状态)进一步向输送机119的下游侧搬出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情况下,利用驱动马达9使支架保持部4以轴7为中心向从上方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若成为支架保持机构210中的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朝向输送机19的上游侧的状态(即、方向检测用突起8b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向下游侧搬运,从支架保持部4的开放部6a取入到支架保持部4的内部(搬入状态)
其他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即使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构成为,通过根据需要将载置于输送机19的带13上并从上游侧搬运来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及检测体容器17,向下游侧每次搬出多个一定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来控制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流动。
图16是模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的只搬运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情况下的代表性结构的立体图。图17是包含局部剖面的俯视图。图中,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上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图16中,本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大致由如下部分构成:作为用于保持检测体容器17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搬运路径的输送机19;以及控制输送机19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流动的支架保持机构310。此外,以下将图16中的上侧及下侧分别记载为搬运装置的下游侧及上游侧。
支架保持机构310具有:底座11;配置于作为搬运路径的输送机19上的的支架保持部304;以及在水平方向上对支架保持部304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马达9。
支架保持部304具有:使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并旋转自如地设置于底座11上的轴7;设置于轴7的下端的保持板底座305;以及以沿着以轴7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柱形区域D的外周部的方式设置于保持板底座305上的两个保持板306a、306b,通过利用驱动马达9使轴7旋转驱动,保持板306a、306b沿着圆柱形区域D的外周部向周向移动。驱动马达9是能够基于来自整体控制装置30的控制信号控制旋转角度的例如步进(脉冲)马达。
在此,对支架保持部304的两个保持板306a、306b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7所示,保持板306a、306b分别具有沿着圆柱形区域D的外周部而设置的部分圆柱形状,隔着轴7相互配置于相反侧的位置。正确地说,配置成保持板306a、306b的沿周向相对的端部对之中的一方相对于圆柱形区域D的中心轴处于对称的位置。从而,以轴7为中心在周向上旋转驱动支架保持部304的情况(即、在周向上移动保持板306a、306b的情况)下,在保持板306a、306b的一方位于输送机19上的状态下另一方位于输送机19之外,且保持板306a、306b的一方向输送机19上进入(或退避)移动的过程中,另一方正在进行退避(或进入)移动。此外,两个保持板306a、306b之中,将配置于输送机19中的上游侧的保持板作为保持板306a,将配置于下游侧的保持板作为保持板306b。
在保持板底座305的上方,朝向径向外侧具有方向检测用突起(未图示)的板308相对于保持部底座305进行固定。另外,在随着支架保持部304向周向旋转而使得方向检测用突起通过的位置上,设置传感器12并固定于底座11上。板308的方向检测用突起配置成,在保持板306a、306b中的任一个位于输送机19上时,通过传感器12而被检测到。基于传感器12的检测信号发送到整体控制装置30中。
支架保持部304的保持板底座305配置成,比从输送机19的搬运面至载置于搬运路径上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上端的高度还高。
支架保持部304的内径,换言之,通过支架保持部304以轴7进行旋转而保持板306a、306b所通过的圆筒区域(圆柱形区域D的外周)的内径形成为如下大小:能够将邻接配置在输送机19上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一次性内置于其中。另外,保持板306的外径,换言之,通过支架保持部304以轴7进行旋转而保持板306a、306b所通过的圆筒区域的外径形成为如下大小:在邻接配置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之中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与保持板306b内切的状态(图16、图17等的状态)下,不与相邻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的外周接触。从而,若在该状态(图16、图17等的状态)下使支架保持部304以轴7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保持板306a通过形成于邻接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之间的间隙B。
其他结构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在将载置于输送机19上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向下游每次搬出三个的情况下,搬运装置首先成为支架保持机构310中的支架保持部304的下游侧的保持板306b位于输送机19上的状态(即,方向检测用突起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若使输送机19的带13向正向循环驱动,并在输送机19中的支架保持机构310的上游侧载置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向下游侧搬运。
此时,载置于输送机19上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保持板306b的内周侧接触,检测体容器支架1抵抗作用于基部2的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搬入状态)。另外,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分别与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接触,抵抗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
接着,利用驱动马达9使支架保持部304以轴7为中心向从上方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在维持最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304的下游侧的保持板306a的内周接触的状态下,上游侧的保持板306a进入到间隙B中,该间隙B形成于从最下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开始数向上游侧第三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与和其上游侧邻接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之间。
而且,若成为支架保持机构310中的支架保持部304的保持板306a位于输送机19上的状态(即、方向检测用突起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则三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向下游侧搬运(搬出状态)。此时,支架保持部304的上游侧的检测体容器支架1,通过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支架保持部304的上游侧的保持板306a接触,抵抗作用于基部2的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
接着,若成为支架保持机构310中的支架保持部304的下游侧的保持板306b位于输送机19上的状态(即,方向检测用突起被传感器12检测到的状态),则检测体容器支架1利用带13向下游侧搬运,通过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与保持板306b的内周侧接触,检测体容器支架1抵抗作用于基部2的来自带13的摩擦力而停止(搬入状态)。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搬运装置,通过根据需要将载置于输送机19的带13上的多个检测体容器支架1,向下游侧每次搬出多个一定数量,控制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流动。
其他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即使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检测体容器支架,2-基部,3-检测体容器保持部,4、4A、304-支架保持部,5、305-保持板底座,6、306a、306b-保持板,7-轴,8、308-板,9-驱动马达,10、10A、210、310-支架保持机构,11、11A、211-底座,12-传感器,13、113-带,14、114-带轮,15、115-支架导向件,16-驱动马达,17-检测体容器,18-推出机构,19-输送机,30-整体控制装置,31-闭栓模块,32-分类模块,33-容纳模块,34-投入模块,35-离心分离模块,36-开栓模块,37-贴标签机,38-分注模块,39-自动分析装置,40-搬运装置。

Claims (6)

1.一种检测体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检测体容器支架(1),具有配置成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的圆板形状的基部(2)、和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该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以比上述基部还小的外径在同轴上形成于所述基部的上方、并且以竖立状态保持检测体容器;
搬运路径(19;119),载置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进行搬运;
保持板(6;6A;306a、306b),上述保持板设置于比上述搬运路径上的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的基部通过的位置更靠上方、且至少上述检测体容器保持部通过的位置上,上述保持板为沿着将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的圆柱形区域(C;D)的外周部的形状,并且以至少位于上述圆柱形区域(C;D)的外周部的相对的位置的方式设置,以及
支架保持机构(10;10A;210;310),通过上述保持板在周向的移动来控制利用上述搬运路径搬运的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的搬运状态,
以在相邻的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的上述基部彼此接触的状态下,上述保持板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形成于相邻的上述检测体容器保持部之间的间隙的方式,使上述保持板在上述圆柱形区域的周向旋转驱动,从而切换利用上述搬运路径搬运的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是否向下游侧搬运或切换搬运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体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板(6;6A;306a、306b)配置为,在周向上具有能够使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通过的间隙,
通过上述保持板在周向的移动来转换搬入状态和搬出状态,上述搬入状态是将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取入到上述圆柱形区域的内部的状态,上述搬出状态是抑制其他的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向上述圆柱形区域的搬入,并且允许上述圆柱形区域内部的检测体容器支架向下游侧搬出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体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板(6;6A;306a、306b)配置为,沿着上述圆柱形区域(C;D)的外周部延伸,且其周向端部彼此具有能够使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检测体容器保持部(3)通过的间隙,
通过上述保持板在周向的移动来转换搬入状态和搬出状态,上述搬入状态是将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取入到上述圆柱形区域的内部的状态,上述搬出状态是抑制其他的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向上述圆柱形区域的搬入,并且允许上述圆柱形区域内部的检测体容器支架向下游侧的搬出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检测体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利用上述保持板(6;6A;306a、306b)划分的圆柱形区域(C;D)的内径是上述检测体容器支架(1)的基部(2)的外径的大致整数倍。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体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
用于在周向上驱动上述保持板(6;6A;306a、306b)的旋转驱动单元(9);
用于检测上述保持板在周向的存在位置的方向检测单元(12);以及
基于来自上述方向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上述旋转驱动单元的控制单元(3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体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
用于在周向上驱动上述保持板(6;6A;306a、306b)的旋转驱动单元(9);
用于检测上述保持板在周向的存在位置的方向检测单元(12);以及
基于来自上述方向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上述旋转驱动单元的控制单元(30)。
CN201280049083.2A 2011-10-07 2012-10-01 检测体处理系统 Active CN1038428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3422 2011-10-07
JP2011223422A JP5923270B2 (ja) 2011-10-07 2011-10-07 検体処理システム
PCT/JP2012/075342 WO2013051495A1 (ja) 2011-10-07 2012-10-01 検体処理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42827A CN103842827A (zh) 2014-06-04
CN103842827B true CN103842827B (zh) 2016-03-23

Family

ID=48043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9083.2A Active CN103842827B (zh) 2011-10-07 2012-10-01 检测体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76806B2 (zh)
EP (1) EP2765426B1 (zh)
JP (1) JP5923270B2 (zh)
CN (1) CN103842827B (zh)
WO (1) WO20130514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33576B1 (en) 2011-12-28 2021-01-27 Hitachi High-Tech Corporation Test tube holder
CN109477852B (zh) * 2016-07-21 2023-12-22 西门子医疗保健诊断公司 盘顶部的管载体结构
EP3376233B1 (en) * 2017-03-16 2021-04-21 Beckman Coulter Inc. Conveyance system for conveying object carriers
EP3412603B1 (en) 2017-06-08 2021-07-28 Roche Diagnostics GmbH Switch for a conveying line for transporting a laboratory diagnostic vessel carrier
JP6956617B2 (ja) 2017-12-12 2021-11-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ホルダ搬送装置
JP6511200B1 (ja) 2017-12-14 2019-05-15 硬化クローム工業株式会社 冷却ロー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熱可塑性樹脂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10275035A (zh) * 2018-03-16 2019-09-24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样本架传送系统和样本架传送方法
EP3591407B1 (en) * 2018-07-06 2024-01-10 Beckman Coulter, Inc. Sample tube rack and sample tube rack assembly
CN110902302B (zh) * 2019-12-13 2021-03-02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一种用于快速复检标本的传输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7417A (zh) * 2004-02-16 2005-09-14 株式会社Ids 检测血样凝固的装置
CN1930479A (zh) * 2004-03-16 2007-03-14 奥里巴Abx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供应全血分析仪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71164A (ja) * 1987-04-28 1988-11-09 Shimadzu Corp 生化学自動分析システム
US5008082A (en) * 1988-08-25 1991-04-16 Eastman Kodak Company Analyzers using linear sample trays with random access
US5380487A (en) * 1992-05-05 1995-01-10 Pasteur Sanofi Diagnostics Device for automatic chemical analysis
US5350564A (en) * 1993-06-28 1994-09-27 Baxter Diagnostics Inc. Automated chemical analyzer with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veying and temporary storage of sample tubes
JPH07239333A (ja) * 1994-02-28 1995-09-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検体検査システム
JP3229498B2 (ja) * 1994-09-21 2001-11-19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検体の自動分析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031237B2 (ja) * 1996-04-10 2000-04-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検体ラックの搬送方法及び検体ラックを搬送する自動分析装置
ATE369915T1 (de) * 1998-05-01 2007-09-15 Gen Probe Inc Inkubator für automatische analysevorrichtung
US6074617A (en) * 1998-07-10 2000-06-13 Bayer Corporation Stat shuttle adapter and transport device
JP3059194U (ja) * 1998-11-19 1999-07-02 シグマ精器株式会社 採血管搬送システム
US6919044B1 (en) * 1999-06-17 2005-07-19 Beckman Coulter, Inc. Sample loading and handling interface to multiple chemistry analyzers
FI116487B (fi) * 1999-11-15 2005-11-30 Thermo Electron Oy Sovitelma ja menetelmä näyteputkien käsittelemiseksi laboratoriossa
JP3448576B2 (ja) * 2001-09-25 2003-09-22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キュベット搬送装置
JP3848933B2 (ja) * 2003-05-14 2006-11-22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分析装置
US6984527B2 (en) * 2003-08-11 2006-01-10 Dade Behring Inc. Automated quality control protocols in a multi-analyzer system
JP3905094B2 (ja) * 2004-04-07 2007-04-18 株式会社アイディエス 自走式検体ホルダの搬送システム
US8232103B2 (en) * 2006-08-08 2012-07-31 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Inc. Merge stop gate for an automated laboratory sample handling worksystem
US8703492B2 (en) * 2007-04-06 2014-04-22 Qiagen Gaithersburg, Inc. Open platform hybrid manual-automated sample processing system
US7681466B2 (en) * 2007-05-01 2010-03-23 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Inc. Programmable random access sample handler for use within and automated laboratory system
US7678331B2 (en) * 2007-12-20 2010-03-16 Abbott Laboratories Inc. Automatic loading of sample tubes for clinical analyzer
EP3680670B1 (en) * 2009-05-07 2021-12-08 Sysmex Corporation Specimen processing device
JP5249152B2 (ja) 2009-07-30 2013-07-31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検体処理装置
SE534735C2 (sv) * 2009-09-04 2011-12-06 Flexlink Components Ab Bärarpuck
CN102472761B (zh) * 2009-09-30 2015-02-04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样本输送系统
JP5581033B2 (ja) * 2009-09-30 2014-08-27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1本搬送用ホルダの切り離し機構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7417A (zh) * 2004-02-16 2005-09-14 株式会社Ids 检测血样凝固的装置
CN1930479A (zh) * 2004-03-16 2007-03-14 奥里巴Abx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供应全血分析仪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65426A4 (en) 2015-05-20
US20140326082A1 (en) 2014-11-06
EP2765426A1 (en) 2014-08-13
WO2013051495A1 (ja) 2013-04-11
CN103842827A (zh) 2014-06-04
JP5923270B2 (ja) 2016-05-24
US9476806B2 (en) 2016-10-25
EP2765426B1 (en) 2017-07-19
JP2013083538A (ja) 2013-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42827B (zh) 检测体处理系统
US8232103B2 (en) Merge stop gate for an automated laboratory sample handling worksystem
EP3460482B1 (en) Method of handling a laboratory sample container, laboratory apparatus and laboratory automation system
EP3156353B1 (en) Method of rotating a sample container carrier, laboratory sample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laboratory automation system
FI119662B (fi) Automatisoitu laitteisto näytteiden testaamiseksi
US8562909B2 (en) Device for decapping and recapping sample tubes
US20170227562A1 (en) Sample processing system for processing biological samples
US7628954B2 (en) Reagent and sample handling device for automatic testing system
JP5511834B2 (ja) 検体搬送システム
CN102841212B (zh) 用于处理封闭的样品管的系统
JP2011525243A5 (zh)
US20100012460A1 (en) Container carrier turning device for a container carrier conveyor
MXPA97006293A (en) Sampling and automated tests of materials biologi
CN101907559A (zh) 检验体处理装置以及检验体处理方法
KR20180103155A (ko) 생물학적 액체 샘플용 용기의 지지체를 운반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이러한 운반 시스템을 포함하는 자동 분석 시스템
CN105675899A (zh) 检体处理装置和检体处理方法
WO2020148735A1 (ja) 検体キャリア
CN110803471A (zh) 一种全自动样本检验流水线及调度方法
CN105612002A (zh) 用于测定凝集反应结果的方法和用于测定凝集反应产物的微孔板
CN205861709U (zh) 一种血型分析仪的进样装置
JP6247953B2 (ja) 検体処理システム
CN211544939U (zh) 一种全自动样本检验流水线
JP6898239B2 (ja) 分析機器の試薬ロータに試薬容器を装填するための装填デバイス、および、分析機器
KR20110044167A (ko) 캐리어 또는 공압 튜브 스테이션
WO2021085264A1 (ja) 接続装置及び検体検査自動化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