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8089A - 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8089A
CN103828089A CN201280047380.3A CN201280047380A CN103828089A CN 103828089 A CN103828089 A CN 103828089A CN 201280047380 A CN201280047380 A CN 201280047380A CN 103828089 A CN103828089 A CN 1038280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onocell
heat conductor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aggreg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73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奥田泰之
加贺义人
松田茂树
近藤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28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80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3Portable devices, e.g. mobile telephones, cameras or pacemak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01M50/26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e.g. straps, tie rods or peripheral fram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即使在使用具有柔软性的材料作为壳体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在电池的中央部顺畅地散热来解决仅中央部的单电池较早劣化之类的问题。在收纳容器(2)与单电池集合体(5)之间、且是单电池(10)的层叠方向上的中央部配置有在由聚碳酸酯构成的袋体(6a)内部填充有硅凝胶的第1热传导体(6),上述单电池集合体(5)由多个单电池(10)层叠而成,该单电池(10)的壳体(18)由铝层压膜构成。

Description

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组。
背景技术
例如,机器人、电动摩托车、小型动力的可移动设备等的电源因收容于有限的空间而要求该电源小型轻型化并且成本低。作为满足这样的要求的电源,近年来关注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为了获得高输出功率而例如将5、6个乃至20个左右的多个单电池排列,以串联或者并列的方式连接,作为电池组使用。
但是,对于使用于上述用途的电池组而言,在高效使用并进行充电时和放电时,各单电池发热,但在电池组如上述那样设置于有限的空间的情况下无法向空气中散热,因此温度容易上升。在该情况下,有时难以设置风扇等强制空冷机构,利用固体的热传导或者辐射向外部散热的必要性较高。
通常,在电池组中,位于多个单电池的排列方向(在层叠单电池的情况下为层叠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单电池存在温度容易上升的倾向。这是由于与位于端部的单电池相比,位于中央部的单电池的散热面积受到限制。其结果,存在仅中央部的单电池因温度上升的影响而较早劣化之类的问题。
因此,公开了一种蓄电池,该蓄电池通过至少3个以上电池单元隔着隔壁分别收纳于配置成一列的电解槽的各电池单元室而得到,并且在上述电解槽的列方向的外表面安装有随着从该列方向的两端朝向中央去而表面积逐渐增大的金属板(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139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在使用不具有柔软性(不因压力等而变形)的材料作为单电池的壳体(专利文献1中的电解槽)的情况下,由于壳体与金属板的接触面积变大(形成在壳体与金属板之间不怎么存在热传导率低的空气的状态),因此蓄电池的中央部的散热以某种程度顺利地进行。但是,在使用具有柔软性的材料作为单电池的壳体的情况下(例如,在使用铝层压膜作为壳体的情况下),容易因压力等而变形。因此,难以变形的金属板与壳体间的接触面积变小,无法顺利地进行电池的中央部的散热。其结果,无法解决位于中央部的单电池比位于端部的单电池更快地劣化之类的课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电池组的特征在于,具有:有底方形筒状的收纳容器;单电池集合体,其采用多个单电池排列的结构并且收纳于上述收纳容器内,该单电池具有俯视观察时呈方形形状并具有柔软性的壳体;以及第1热传导体,其采用在具有柔软性的袋体内部填充有具有流动性的热传导物质的结构,该第1热传导体用于将由上述单电池产生的热量传递至上述收纳容器,在上述单电池集合体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设置将从上述各单电池突出的集电端子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另一方面,在单电池集合体的除了配置有该连接部的侧面以外的侧面中的至少1个侧面和上述收纳容器的与该单电池集合体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之间、且是在上述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中央部配置有上述第1热传导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使用具有柔软性壳体的单电池的电池组中,发挥了能够抑制仅中央部的单电池较早劣化之类的优秀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单电池的立体图。
图4是单电池集合体的立体图。
图5是第1热传导体的立体图。
图6是收纳容器的立体图。
图7是除去外盖和内盖后的电池组的俯视图。
图8是除去外盖和收纳容器的正面侧的侧壁后的电池组的主视图。
图9是除去外盖和收纳容器的侧面侧的侧壁后的电池组的侧视图。
图10是说明单电池的理想热传导方向的立体图。
图11是除去外盖和内盖后的变形例的电池组的俯视图。
图12是除去外盖和收纳容器的正面侧的侧壁后的变形例的电池组的主视图。
图13是除去外盖和收纳容器的正面侧的侧壁后的变形例的电池组的主视图。
图14是除去外盖和收纳容器的侧面侧的侧壁后的变形例的电池组的側视图。
图15是变形例的电池组所使用的收纳容器的立体图。
图16是变形例的电池组所使用的收纳容器的立体图。
图17是变形例的电池组所使用的收纳容器的立体图。
图18是变形例的电池组所使用的收纳容器的立体图。
图19是变形例的电池组所使用的第2支承突起的立体图。
图20是变形例的电池组所使用的加压构件的立体图。
图21是变形例的电池组所使用的加压构件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电池A、Z1、Z2的单电池集合体的各部位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电池组的特征在于,具有:有底方形筒状的收纳容器;单电池集合体,其采用多个单电池排列的结构并且收纳于上述收纳容器内,该单电池具有俯视观察时呈方形形状并具有柔软性的壳体;以及第1热传导体,其采用在具有柔软性的袋体内部填充有具有流动性的热传导物质的结构,该第1热传导体用于将由上述单电池产生的热量传递至上述收纳容器,在上述单电池集合体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设置将从上述各单电池突出的集电端子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另一方面,在单电池集合体的除了配置有该连接部的侧面以外的侧面中的至少1个侧面和上述收纳容器的与该单电池集合体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之间、且是在上述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中央部配置有上述第1热传导体。
这样一来,如果第1热传导体采用在具有柔软性的袋体内部填充有具有流动性的热传导物质的结构,则第1热传导体能够自如地改变其形状。因此,即便使用具有柔软性(容易变形)材质的材料作为单电池的壳体,由于能够充分确保单电池与第1热传导体间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充分地实施与第1热传导体接触的单电池(位于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单电池,以下称为位于中央部的单电池)的散热。因此,能够降低与位于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端部的单电池(位于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中央部以外的单电池,以下称为位于端部的单电池)相比温度容易上升的、位于中央部的单电池的温度。其结果,由于使各单电池的温度均匀化,因此能够抑制仅位于中央部的单电池较早劣化的情况。
此外,如果第1热传导体采用在具有柔软性的袋体内部填充有具有流动性的热传导物质的结构(即,如果不是在单电池集合体的侧面固定有固化后的硅树脂的结构),则在更换单电池集合体时,在从收纳容器取出单电池集合体的情况下,能够避免无法从单电池集合体剥下硅树脂之类的不良情况。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单电池集合体的再利用。
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具有:有底方形筒状的收纳容器;单电池集合体,其采用多个单电池排列的结构并且收纳于上述收纳容器内,该单电池具有俯视观察时呈方形形状并具有柔软性的壳体;以及第1热传导体,其由具有柔软性的片材构成,该第1热传导体用于将由上述单电池产生的热量传递至上述收纳容器,在上述单电池集合体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设置将从上述各单电池突出的集电端子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另一方面,在单电池集合体的除了配置有该连接部的侧面以外的侧面中的至少1个侧面和上述收纳容器的与该单电池集合体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之间、且是在上述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中央部配置有上述第1热传导体。
如果第1热传导体由具有柔软性的片材构成,则即使与上述同样使用具有柔软性(容易变形)材质的材料作为单电池的壳体,也能充分确保单电池与第1热传导体间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使各单电池的温度均匀化,抑制仅位于中央部的单电池较早劣化的情况。此外,由于第1热传导体是片材,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单电池集合体的再利用。
此外,作为具有柔软性的片材,例示出凝胶片材(例如,富士高分子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丙烯凝胶、Sarcon NR-c)。在这里,在使用此类凝胶片材的情况下,该凝胶片材具有粘着力。因此,能够将凝胶片材直接粘贴于电池集合体,能够以该状态将电池集合体收纳于收纳容器内。其结果,在使用凝胶片材的情况下,能够不需要后述的第1支承突起、第2支承突起,因此能够简化电池组的结构。此外,凝胶片材直接粘贴于收纳容器,也能够以该状态将单电池集合体收纳于收纳容器内。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不需要第1支承突起等。此外,由于凝胶片材的粘着力不是很大,因此凝胶片材能够容易地从单电池集合体剥下。因此,不会在单电池集合体的再利用时发生不良情况。此外,凝胶片材并不限于以上列举出的非硅凝胶片材,也可以使用硅凝胶片材。
虽然例示了铝层压膜作为具有上述柔软性的壳体,但并不限于此。
优选的是,在上述收纳容器的侧面、且是与上述第1热传导体在上述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对应的位置固定有用于进行第1热传导体的定位的第1支承突起。
若为这样的结构,只要使第1热传导体与第1支承突起接触,就能够将第1热传导体配置在预定位置。因此,不需要将第1热传导体固定在收纳容器的侧面之类的工序,因此电池组的制造变容易。
优选的是,在上述收纳容器的侧面、且是与上述第1热传导体在上述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另一端对应的位置固定有第2支承突起,利用该第2支承突起与上述第1支承突起夹持上述第1热传导体。
若为利用两个支承突起夹持第1热传导体的结构,能够抑制在将单电池集合体插入收纳容器内时第1热传导体被单电池集合体按压而错位(例如,在单电池集合体被层叠的情况下落下)、或者单电池集合体的插入因第1热传导体的存在而被阻止之类的不良状况的发生。
优选的是,在上述单电池集合体的上述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配置有顶板,另一方面,在另一端配置有底板,并且在上述顶板与上述底板固定有在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对单电池加压的加压构件,而且,在该加压构件形成有用于保持上述第1热传导体的保持部。
若为将用于保持第1热传导体的保持部形成在加压构件的结构,不用形成上述两个支承突起就能将第1热传导体配置于预定位置。
优选的是,上述第1热传导体配置在上述单电池集合体的沿着排列方向的侧面。
若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理想热传导方向有效地得到良好的热传导性。
优选的是,第1热传导体与上述收纳容器的侧面和上述单电池集合体的侧面直接接触。
若为这样的结构,构成电池组的零件个数较少即可,因此能够实现电池组的低成本化。
优选的是,在上述第1热传导体和上述收纳容器的侧面之间,以与第1热传导体接触的方式配置有热传导率比第1热传导体的热传导率高的第2热传导体,并且上述第1热传导体与单电池集合体的侧面接触,另一方面,上述第2热传导体与上述收纳容器的侧面接触。
若为这样的结构,与在电池集合体和收纳容器的侧面之间仅存在第1热传导体的情况相比,电池集合体与收纳容器之间的热传导率提高。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位于单电池集合体的中央部的单电池的温度上升。
优选的是,在比上述第1热传导体的上述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靠外侧的位置和/或在比上述第1热传导体的上述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另一端靠外侧的位置配置有第3热传导体,该第3热传导体采用在具有柔软性的袋体内部填充有流动性的热传导物质的结构或者由具有柔软性的片材构成,且该第3热传导体的热传导率比上述第1热传导体的热传导率低。
认为在第1热传导体的热传导率极高的情况等下,会出现位于中央部的单电池的温度比位于端部的单电池的温度低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在比第1热传导体的一端靠外侧的位置(例如,在层叠单电池集合体的情况下为第1热传导体的上部)、比另一端靠外侧的位置(例如,在层叠单电池集合体的情况下为第1热传导体的下部)配置热传导率比第1热传导体的热传导率低的第3热传导体,则位于端部的单电池也被某种程度地冷却。因此,能够使单电池集合体整体的温度降低并且使各单电池的温度均匀化。
此外,与上述第1热传导体的情况相同,在第3热传导体中也能使用凝胶片材。
(实施例)
以下,根据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完全不受以下实施例限制,能够在不改变其主旨的范围内酌情变更来实施。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电池组1具有形成为有底方形筒状且由树脂构成的收纳容器2和安装于该收纳容器2的开口部的外盖3。如图2所示,在上述收纳容器2内配置有固定于收纳容器的开口的内盖(盖体)4、收纳于上述收纳容器2内的单电池集合体(芯组)5以及将由该单电池集合体5产生的热量传递至上述收纳容器2的第1热传导体6。
在上述内盖4的上表面4a配置有用于控制电池组的电子零件。如图4所示,上述单电池集合体5采用10个单电池10在厚度方向层叠的结构,在上下端分别配置有树脂制的顶板11和树脂制的底板12。板状的加压构件13以跨越所层叠的单电池10的方式固定于上述顶板11和底板12,能够利用该加压构件13对各单电池10施加结构压力。
如图3所示,上述单电池10构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方形形状且由2张铝层压膜构成的壳体18内,与电解液一并收纳由正极、负极以及隔离物构成的电极体(未图示)。
此外,自上述单电池10的一边,以从上述铝层压膜突出的方式设有铝制的正极端子16和铜制的负极端子17。此外,上述壳体18的周缘部具有2张铝层压膜熔接而成的熔接部19a、19b,除了突出有上述正负极端子(集电端子)16、17的熔接部19a以外的其他3边的熔接部19b以与单电池10的上下表面呈大致直角的方式(以与单电池10的侧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弯折。这样一来,能够使单电池10(单电池集合体5)小型化。此外,单电池10的尺寸为:宽度L1=156mm、长度L2=144mm、厚度L3=10mm,各单电池10的容量是40Ah。
对于上述单电池10的正极端子16以及负极端子17而言,相邻的端子彼此(正极端子16和负极端子17)借助连接端子(连接部)20连接,由此,各单电池10串联连接。在导通路两端配置有外部取出端子14。此外,连接端子20并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仅利用熔接使相邻的正极端子16和负极端子17电连接。此外,各单电池10并不限于串联连接的结构,也可以将采用各单电池10并联连接或者串联连接和并联连接组合的结构。
如图5以及图7~图9所示,上述第1热传导体6采用多个具有柔软性的袋体(由聚碳酸酯膜构成)6a连结的结构,该袋体6a的内部填充有具有流动性的热传导物质(由硅凝胶(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散热用加热固化型硅橡胶/凝胶X32-2020)构成)。由于在该连结部中连结为能够充分变形(能够弯折成直角),因此,例如,如各图所示,能够使第1热传导体6容易地变形为大致コ字状。上述第1热传导体的高度L4=40mm,在第1热传导体6配置于上述单电池集合体5和上述收纳容器2之间时,形成与10个单电池10中的、位于层叠方向的中央部的4个单电池10接触的结构。
如图6所示,在上述收纳容器2中,宽度L11=180mm、长度L12=196mm、高度L13=115mm。此外,在上述收纳容器2的4个侧面中的、除了与单电池集合体5的连接端子20所存在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以外的其他3个侧面,形成有第1支承突起22和第2支承突起23。上述第1支承突起22和上述第2支承突起23间的间隔L14构成为与上述第1热传导体6的高度L4大致相等。由此,能够将上述第1热传导体6夹持在上述第1支承突起22和上述第2支承突起23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在制造电池组时(向上述收纳容器2插入单电池集合体5时)第1热传导体6被单电池集合体5按压而落下、或者单电池集合体5的插入因第1热传导体6的存在而被阻止之类的不良情况。
此外,第1支承突起22形成于单电池集合体5的从下数第3个单电池10的上端附近。另一方面,第2支承突起23形成于单电池集合体5的从上数第3个单电池10的下端附近。因此,形成第1热传导体6与10个单电池10中的、存在于中央的4个单电池10接触的结构。因此,主要这4个单电池10的热量借助第1热传导体6传递至收纳容器2。
在这里,如上述那样,由于第1热传导体6采用在具有柔软性的袋体6a填充硅凝胶的结构,因此能够使第1热传导体6的形状某种程度上自如地变形。因此,即便使用具有柔软性(容易变形)的铝层压膜作为单电池10的壳体18,由于能够充分确保单电池10和第1热传导体6间的接触面积,因此也能够抑制与第1热传导体6不接触的单电池(位于单电池集合体5的中央部以外的6个单电池)10相比温度更容易上升的、第1热传导体6所接触的单电池(位于单电池集合体5的中央部的4个单电池)10的温度上升。其结果,由于使各单电池10的温度均匀化,因此能够抑制仅位于中央部的4个单电池10较早劣化的情况。
为了充分发挥上述作用,优选构成为,上述第1支承突起22的厚度L7和上述第2支承突起23的厚度L8形成得较小且形成到能发挥支承功能的程度,能够在第1支承突起22的下方、第2支承突起23的上方形成空间30。其理由如下。如果在第1支承突起22的下方、第2支承突起23的上方形成有空间30,则能够对配置于单电池集合体5的两端部分的6个单电池10(比位于电池集合体5的中央部的4个单电池10容易散热的单电池10)所发出的热量进行适度隔热。因此,如上所述,配置于两端部分的单电池10与配置于中央部分的单电池10之间产生的温度差缩小。
此外,假设将第1支承突起22的厚度L7、第2支承突起23的厚度L8增大至单电池集合体5的两端部分与收纳容器之间不存在空间30的程度,则由于配置于单电池集合体5的两端部分的6个单电池10的散热性提高,因此存在进一步提高配置于单电池集合体5的中央部分的单电池10的散热性的必要。但是,如此构成困难也很多。其中,在第1热传导体6的冷却效果良好的情况下,如后述那样,也可以将第3热传导体25、26配置于空间30。
此外,由于第1热传导体6采用在袋体6a内填充有硅凝胶的结构(即,不是在单电池集合体5的侧面存在固化后的硅树脂的结构),因此在更换单电池集合体时等,在从收纳容器2取出单电池集合体5的情况下,不会产生难以从单电池集合体5剥下硅树脂之类的不良情况。因此,能够容易实施单电池集合体5的再利用等。
而且,若硅凝胶包含从由氧化镁(MgO)、碳酸镁(MgCO3)、氢氧化镁(Mg(OH)2)、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氮化硼(BN)、氮化铝(AlN)以及氮化钛(TiN)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金属填充物,则能够使热传导性提高。
在这里,以下述方式制作上述结构的电池组。
(单电池的制造)
首先,分别使用LiCoO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铝箔作为正极的芯体,使用碳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铜箔作为负极的芯体,制造正极和负极。此时,将正极和负极切断为预定的尺寸,并且为了集电而使芯体的活性物质未涂敷部延伸出来形成正负极片。接着,在所得到的正极和负极之间配置隔离物,以正极、隔离物、负极、隔离物的顺序进行层叠。此时,两端为负极,层叠数为正极30个、负极31个。
接着,利用超声波熔接法将层叠后的正极和负极的正负极片熔接于各正极端子16和负极端子17。之后,将层叠电极体配置于由铝层压体形成的壳体18,对除了突出有正负极端子(连接端子)16、17的熔接部19a以外的3个边进行热熔接。而且,在从壳体18的开口部向壳体18内注入电解液后,热熔接该开口部而使其密封。最后,通过将除了突出有正负极端子(集电端子)16、17的熔接部19a以外的3个边的熔接部19b弯折为与单电池10的上下表面呈大致直角,从而制造出单电池10。
(单电池集合体的制造)
首先,制造10个上述单电池10,并在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上层叠,在位于上下两端的单电池10的外侧分别配置有树脂制的顶板11和树脂制的底板12。接着,将用于向各单电池10施加结构压力的加压构件13固定于该顶板11和该底板12。之后,利用连接端子20串联连接10个单电池1的正极端子16和负极端子17,将外部取出端子14设置于导通路的两端,由此制造出单电池集合体5。
(第1热传导体的制造)
与制造上述单电池集合体5并行地,从由聚碳酸酯膜构成的袋体6a的开口向袋体6a的内部填充硅凝胶,之后关闭并密闭袋体6a的开口,进而通过连结7个该袋体6a而制造第1热传导体6。
(电池组的制造)
首先,一边将第1热传导体6弯折成大致コ字状,一边将第1热传导体6配置于收纳容器2的第1支承突起22和第2支承突起23之间,由此使第1热传导体6夹持在两个支承突起22、23之间。接着,将单电池集合体5插入收纳容器2的空间内,之后将内盖4固定于收纳容器2的开口部内壁。最后,通过以覆盖内盖4的方式将外盖3固定于收纳容器2的开口端面而得到电池组1。
如图7~图9所示,在上述电池组1中,第1热传导体6配置于上述单电池集合体5的沿着排列方向的侧面。
如图10所示,单电池10具有热传导性优秀的方向(理想热传导方向)。如上所述,在厚度L3方向、即图10中的上下方向p1、p2上层叠即排列多个(10个)单电池10而构成单电池集合体5,但此时,比较难以在单电池集合体5的排列方向(图10的上下方向p1、p2)上传递热量。相对于此,在与单电池集合体5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沿着单电池10的上下表面的方向(图10中的横向h1、h2、h3、h4)上,热传导性优异。换言之,与单电池集合体5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为理想热传导方向。此外,在图10中,作为理想热传导方向的代表,虽然图示了沿着单电池10的宽度L1方向和长度L2方向间隔90°的4个方向h1、h2、h3、h4,但实际上理想热传导方向并不限于此,如果是与单电池集合体5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沿着单电池10的上下表面的方向,则包含所有方向(360°的角度范围内的任意方向)。
因此,在单电池集合体5中,在6个面中的与理想热传导方向(横向h1、h2、h3、h4)交叉的4个侧面、即沿着排列方向的4个侧面配置热传导体,由此能够利用理想热传导方向有效地实现良好的热传导性。此时,如上所述,只要是与单电池集合体5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均是理想热传导方向,因此,虽然也可以在沿着排列方向的4个侧面中的任一个侧面配置热传导体,但只要在除了连接端子20所存在的侧面、即位于正极端子16和负极端子17所突出的方向(图10中的左下方向h1)的一侧的侧面以外的3个侧面中的至少1个侧面配置热传导体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单电池集合体5的沿着排列方向延伸的4个侧面中的、除了连接端子20所存在的侧面以外的3个侧面全都配置有第1热传导体6,由此,如图7~图9所示,形成利用与这3个侧面交叉的理想热传导方向h2、h3、h4有效地实现良好的热传导性的结构。
(变形例)
(1)如图11和图12所示,也可以在第1热传导体6和收纳容器2的侧面之间配置热传导率比第1热传导体的热传导率高(例如,由铝、不锈钢等金属、合金构成)的第2热传导体24。若是这样的结构,由于与单电池10接触的是变形自如的第1热传导体6,因此能够充分确保第1热传导体6和单电池10之间的接触面积。在此基础上,在第1热传导体6与收纳容器2的侧面之间存在热传导率比第1热传导体的热传导率高的第2热传导体24的情况下,与在电池集合体5和收纳容器2的侧面之间只存在第1热传导体6的情况相比,电池集合体5和收纳容器2之间的热传导率提高。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位于单电池集合体5的中央部的单电池10的温度上升。此外,如上所述,由于收纳容器2由难以变形的树脂构成,因此即使第2热传导体24由金属等构成,也能充分确保第2热传导体24与收纳容器2间的接触面积。
(2)如图13和图14所示,也可以在第1热传导体6的上部和第1热传导体6的下部设置热传导率比第1热传导体6的热传导率低的第3热传导体25、26。具体而言,第3热传导体25以与位于收纳容器2的侧面和单电池集合体6的上部的3个单电池10接触的方式配置,第3热传导体26以与位于收纳容器2的侧面和单电池集合体6的下部的3个单电池10接触的方式配置。若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抑制位于单电池集合体5的中央部的单电池10的温度上升,并且还能够抑制单电池集合体5整体的温度上升。此外,为了使第3热传导体25、26的热传导率低于第1热传导体6的热传导率,例如,作为向第3热传导体25、26的袋体内填充的热传导物质,只要使用热传导率比填充到第1热传导体6的袋体6a内的热传导物质的热传导率低的硅凝胶(例如、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散热用加热固化型硅橡胶/凝胶X32-2152)即可。
(3)如图15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仅在收纳容器2的与侧面(与单电池集合体5的连接端子20所存在的侧面对应的侧面)2a相对的侧面2b设置第1支承突起22和第2支承突起23,使第1热传导体6仅夹持在这两个支承突起22、23之间。此外,如图16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仅在除了上述侧面2a和上述侧面2b以外的2个侧面2c设置第1支承突起22和第2支承突起23,使第1热传导体6仅夹持在这两个支承突起22、23之间。即,第1热传导体6只要配置于除了收纳容器2的侧面2a以外的3个侧面2b、2c中的至少1个侧面即可。
(4)如图17所示,也可以采用在收纳容器2的侧面仅预先形成第1支承突起22而不形成第2支承突起23的结构。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支承第1热传导体6。但是,在除第1热传导体6以外还配置有第3热传导体25、26的情况下、在想使第1热传导体6的支承更可靠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配置第1热传导体6后,将如图19所示的コ字状的第2支承突起23配置于第1热传导体6上。
此外,如图18所示,也可以采用在收纳容器2的侧面不形成两个支承突起22、23的结构。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利用在收纳容器2的侧面粘贴第1热传导体6等方法将第1热传导体6固定于收纳容器2的侧面。
(5)如图20所示,也可以在上述加压构件13的中央部形成第1热传导体保持部13a。但是,在如图20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存在加压构件13挠曲导致施加于单电池集合体5的加压力不足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如图21所示,设为将保持构件13b固定于加压构件13的结构来形成第1热传导体保持部13a即可。
(6)作为第1热传导体、第3热传导体的袋体的材料,并不限于上述聚碳酸酯膜,也可以是尼龙(聚酰胺)膜、EVA等的层压膜等具有耐寒性和耐热性的膜。此外,在使用具有伸缩性的材料作为两个热传递体的袋体的材料的情况下,即使不存在连结部也能够容易弯折。因此,作为第1热传导体、第3热传导体的结构,也可以不是多个袋体连结而成的结构,而是向1个袋体的内部填充硅凝胶的结构。
另一方面,作为向袋体的内部填充的具有流动性的热传导物质,并不限于上述硅凝胶,既可以是封装材料(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KE1051J(A/B)、KE1052J(A/B)),还可以是硅油等液体状的材料。
(7)在上述实施例中,与第1热传导体接触的单电池相对于全部单电池的比例为4/10,但并不限于该比例。但是,如果该比例过小,则位于单电池集合体的中央部的单电池的冷却无法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如果该比例过大,则对单电池集合体的所有单电池进行冷却,因而不会充分发挥主要对位于单电池集合体的中央部的单电池进行冷却之类的作用效果。考虑到这种情况,优选的是与第1热传导体接触的单电池相对于全部单电池的比例限制在1/3以上1/2以下。此外,在单电池的层叠数量较多时(例如,20个左右的情况),由于位于中央部的单电池的温度尤其容易上升,因此优选的是将与第1热传导体接触的单电池相对于全部单电池的比例限制得较高(例如,1/2左右)。
(8)作为上述单电池集合体的结构,并不限于在上下方向层叠单电池的结构,也可以是在左右方向并排设置单电池的结构。
(9)作为单电池,并不限于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从单电池的同一个边突出的结构,也可以是正极端子从1个边突出,负极端子从与该正极端子突出的边不同的边(例如,与正极端子突出的边相对的边)突出的结构。
(实验)
针对配置有第1热传导体的情况的效果(温度分布)进行研究,其结果如图22所示。
实验中使用以下所示的3个电池组(另外,针对电池A和电池Z1,由于进行简易的实验,因此在单电池集合体和收纳容器之间的热传导直接使用凝胶。即,构成为在单电池集合体和收纳容器之间只存在凝胶(不存在袋体)的结构)。
·在单电池集合体和收纳容器之间(但是,排除连接端子20所存在的单电池集合体与收纳容器之间)、且仅在单电池集合体的与层叠方向上的中央部(10个单电池中位于中央的4个单电池)对应的位置配置有凝胶。以下将如此制造的电池组称为电池A。
·在单电池集合体和收纳容器之间(但是,排除连接端子20所存在的单电池集合体与收纳容器之间)、且在单电池集合体的层叠方向上的整面(全部10个单电池)配置有凝胶。以下将如此制造的电池组称为电池Z1。
·在单电池集合体和收纳容器之间不配置凝胶。以下将如此制造的电池组称为电池Z2。
以下述条件对如此制造的电池A、Z1、Z2进行充放电,测定放电刚完成后的温度。
·充放电条件
该条件如下:以32A(1.0It)的固定电流充电至电池电压达到4.2V,之后以固定电压充电至电流达到1A,再以48A(1.5It)的电流放电至电池电压为3.5V。
从图22明显可知,在单电池集合体和收纳容器之间、且仅在单电池集合体的层叠方向上的中央部配置有凝胶的电池A与没有在单电池集合体和收纳容器之间配置凝胶的电池Z2相比,温度整体降低。另外,还确认到:由于中央部的温度降低尤其大,因此单电池间的温度差极其小。此外,确认到,在单电池集合体和收纳容器之间、且在单电池集合体的层叠方向上的整面配置有凝胶的电池Z1与没有在单电池集合体和收纳容器之间配置凝胶的电池Z2相比,温度整体降低,但单电池间的温度差一直处于较大的状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电池组能够在要求高温下的连续驱动等电池的工作环境严峻的电动摩托车等中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池组;2…收纳容器;4…内盖;5…单电池集合体;6…第1热传导体;6a…袋体;10…单电池;18…壳体;20…连接端子(连接部)

Claims (10)

1.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具有:
有底方形筒状的收纳容器;
单电池集合体,其采用多个单电池排列的结构并且收纳于上述收纳容器内,该单电池具有俯视观察时呈方形形状并具有柔软性的壳体;以及
第1热传导体,其采用在具有柔软性的袋体内部填充有具有流动性的热传导物质的结构,该第1热传导体用于将由上述单电池产生的热量传递至上述收纳容器,
在上述单电池集合体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设置将从上述各单电池突出的集电端子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另一方面,在单电池集合体的除了配置有该连接部的侧面以外的侧面中的至少1个侧面和上述收纳容器的与该单电池集合体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之间、且是在上述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中央部配置有上述第1热传导体。
2.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具有:
有底方形筒状的收纳容器;
单电池集合体,其采用多个单电池排列的结构并且收纳于上述收纳容器内,该单电池具有俯视观察时呈方形形状并具有柔软性的壳体;以及
第1热传导体,其由具有柔软性的片材构成,该第1热传导体用于将由上述单电池产生的热量传递至上述收纳容器,
在上述单电池集合体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设置将从上述各单电池突出的集电端子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另一方面,在单电池集合体的除了配置有该连接部的侧面以外的侧面中的至少1个侧面和上述收纳容器的与该单电池集合体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之间、且是在上述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中央部配置有上述第1热传导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上述具有柔软性的壳体由铝层压膜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在上述收纳容器的侧面、且是与上述第1热传导体在上述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对应的位置固定有用于进行第1热传导体的定位的第1支承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在上述收纳容器的侧面、且是与上述第1热传导体在上述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另一端对应的位置固定有第2支承突起,利用该第2支承突起与上述第1支承突起夹持上述第1热传导体。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在上述单电池集合体的上述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配置有顶板,另一方面,在另一端配置有底板,并且在上述顶板与上述底板固定有在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对单电池加压的加压构件,而且,在该加压构件形成有用于保持上述第1热传导体的保持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上述第1热传导体配置在上述单电池集合体的沿着排列方向的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上述第1热传导体与上述收纳容器的侧面和上述单电池集合体的侧面直接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在上述第1热传导体和上述收纳容器的侧面之间,以与第1热传导体接触的方式配置有热传导率比第1热传导体的热传导率高的第2热传导体,并且上述第1热传导体与单电池集合体的侧面接触,另一方面,上述第2热传导体与上述收纳容器的侧面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在比上述第1热传导体的上述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靠外侧的位置和/或在比上述第1热传导体的上述单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另一端靠外侧的位置配置有第3热传导体,该第3热传导体采用在具有柔软性的袋体内部填充有具有流动性的热传导物质的结构或者由具有柔软性的片材构成,且该第3热传导体的热传导率比上述第1热传导体的热传导率低。
CN201280047380.3A 2011-09-30 2012-09-24 电池组 Pending CN1038280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8294 2011-09-30
JP2011-218294 2011-09-30
PCT/JP2012/074381 WO2013047430A1 (ja) 2011-09-30 2012-09-24 組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8089A true CN103828089A (zh) 2014-05-28

Family

ID=47995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7380.3A Pending CN103828089A (zh) 2011-09-30 2012-09-24 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56685A1 (zh)
JP (1) JPWO2013047430A1 (zh)
CN (1) CN103828089A (zh)
WO (1) WO201304743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3448A (zh) * 2014-07-04 2014-11-12 苏州腾冉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超级电容模组
CN108140792A (zh) * 2015-10-22 2018-06-0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组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CN109565094A (zh) * 2016-08-16 2019-04-0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冷却部件及具备冷却部件的蓄电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4193B2 (ja) * 2012-06-12 2016-05-11 株式会社キーレックス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US10020475B2 (en) * 2014-06-04 2018-07-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attery assembly reinforcement member
TW201743498A (zh) 2016-04-01 2017-12-16 A123系統有限責任公司 具有散熱密封材料之電池模組及其方法
KR102308017B1 (ko) * 2017-12-01 2021-09-30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열전도성 수지로 채워진 중공을 가지는 이차전지
WO2019213717A1 (en) * 2018-05-11 2019-11-14 Cape Bouvard Technologies Pty Ltd A structural battery
JP7190311B2 (ja) * 2018-10-02 2022-12-15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放熱構造体およびバッテリー
JP2021051905A (ja) 2019-09-25 2021-04-01 富士高分子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リング材用熱伝導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組み込んだ発熱性電気・電子部品
US12011606B2 (en) * 2019-12-31 2024-06-18 Medtronic, Inc. Intermediate member with protrusions for medical device battery assemblies
DE102021204435A1 (de) 2021-05-03 2022-11-03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Batteriemodul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96208A (ja) * 1992-12-25 1994-07-15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鉛蓄電池
JP2002291670A (ja) * 2001-03-30 2002-10-08 Toshiba Corp 電池掃除機及び電池パック
US20030114297A1 (en) * 2001-02-24 2003-06-19 Mee-Nam Shinn Method for producing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US20070231702A1 (en) * 2006-03-30 2007-10-04 Yumi Fujit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JP2008235170A (ja) * 2007-03-23 2008-10-02 Nec Tokin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パック
JP2008243735A (ja) * 2007-03-28 2008-10-09 Arisawa Mfg Co Ltd 固体電解質およびその成形方法、並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10070479A1 (en) * 2009-09-24 2011-03-24 Takeshi Matsuda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battery
CN102187493A (zh) * 2009-06-08 2011-09-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件
CN102187512A (zh) * 2008-09-03 2011-09-14 Sk新技术 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和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2564U (zh) * 1986-05-29 1987-12-07
JP3422048B2 (ja) * 1993-09-01 2003-06-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ッテリ用熱交換装置
JP4173674B2 (ja) * 2002-03-28 2008-10-29 Tdk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モジュール
JP2004146161A (ja) * 2002-10-23 2004-05-20 Sony Corp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JP3195255U (ja) * 2011-12-30 2015-01-15 グラフテック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GrafTech International Holdings Inc. 熱交換アセンブリ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96208A (ja) * 1992-12-25 1994-07-15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鉛蓄電池
US20030114297A1 (en) * 2001-02-24 2003-06-19 Mee-Nam Shinn Method for producing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JP2002291670A (ja) * 2001-03-30 2002-10-08 Toshiba Corp 電池掃除機及び電池パック
US20070231702A1 (en) * 2006-03-30 2007-10-04 Yumi Fujit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JP2008235170A (ja) * 2007-03-23 2008-10-02 Nec Tokin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パック
JP2008243735A (ja) * 2007-03-28 2008-10-09 Arisawa Mfg Co Ltd 固体電解質およびその成形方法、並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187512A (zh) * 2008-09-03 2011-09-14 Sk新技术 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和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组
CN102187493A (zh) * 2009-06-08 2011-09-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件
US20110070479A1 (en) * 2009-09-24 2011-03-24 Takeshi Matsuda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battery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3448A (zh) * 2014-07-04 2014-11-12 苏州腾冉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超级电容模组
CN104143448B (zh) * 2014-07-04 2017-03-08 苏州腾冉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超级电容模组
CN108140792A (zh) * 2015-10-22 2018-06-0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组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US10553840B2 (en) 2015-10-22 2020-02-04 Envision Aesc Japan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device for battery pack
CN109565094A (zh) * 2016-08-16 2019-04-0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冷却部件及具备冷却部件的蓄电模块
CN109565094B (zh) * 2016-08-16 2022-07-0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蓄电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3047430A1 (ja) 2015-03-26
US20140356685A1 (en) 2014-12-04
WO2013047430A1 (ja) 2013-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8089A (zh) 电池组
US10497910B2 (en) Battery module
KR101865995B1 (ko) 배터리 모듈
CN113346201A (zh) 圆柱型电池、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US10446812B2 (en) Battery pack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6594435B2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US8828576B2 (en) Prismatic cell with integrated cooling plate
KR102281374B1 (ko) 모듈 하우징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KR102619201B1 (ko)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한 배터리 모듈
EP3285327B1 (en) Battery module
CN209860115U (zh) 电池模块
CN103165838A (zh) 带有预制结构热交换器的推进电池
KR20170034560A (ko) 배터리 모듈
CN108140779A (zh) 电池模组以及包含该电池模组的电池包和车辆
CN104285315A (zh) 具有高效冷却结构的电池模块
EP3933993B1 (en) Battery, electrical apparatus and cell installation method
KR20140024579A (ko)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361272B1 (ko) 냉각 효율이 향상된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US10312488B2 (en) Cartridge for secondary battery
KR20170022741A (ko) 배터리 모듈
KR20140072689A (ko)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KR20190069872A (ko) 냉각 효율이 향상된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EP4027442A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battery module, and vehicle
CN113228389A (zh) 电池包以及电池系统
US20230044305A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the same,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pa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