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7512A - 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和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和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87512A
CN102187512A CN2009801385600A CN200980138560A CN102187512A CN 102187512 A CN102187512 A CN 102187512A CN 2009801385600 A CN2009801385600 A CN 2009801385600A CN 200980138560 A CN200980138560 A CN 200980138560A CN 102187512 A CN102187512 A CN 1021875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storage battery
lithium storage
main frame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85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87512B (zh
Inventor
李丞峻
尹鼎植
李孝星
吴全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 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 Ener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87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75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875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75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36Accumula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M10/05-H01M10/34
    • H01M10/3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8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ouch or flexible bag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detecting conditions inside cells or batteries, e.g. details of voltage sensing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个锂蓄电池堆叠的锂蓄电池单元组以及包括多个锂蓄电池单元组的锂蓄电池组。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和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容置并保护包括袋和电极突片的多个锂蓄电池;由于锂蓄电池的变得自由的堆叠结构,能够容易地改变电压和电容;防止在充电和放电期间产生过电流;以及使堆叠电池的温度分布均匀。

Description

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和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堆叠多个锂蓄电池形成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和包括多个锂蓄电池单元组的锂蓄电池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和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组,其能够容置和保护被配置为包括袋(pouch)和电极突片的多个锂蓄电池,能够通过自由地形成锂蓄电池的堆叠结构而容易地改变电压和电容,能够在充电和放电时切断过电流,以及能够使堆叠电池的温度分布均匀。
背景技术
概括地讲,与一次性电池不同,随着高科技领域(例如数码相机、手机、笔记本电脑、混合动力车等等)发展,已经积极地展开了对于可充电蓄电池的研究。蓄电池的例子可包括镍-镉电池、镍-金属混合电池、镍-氢电池和锂蓄电池。其中,通过将几个锂蓄电池串联连接,将在3.6V或更高的电压下工作的锂蓄电池用作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电源或用于高输出混合动力车。锂蓄电池的工作电压是镍-镉电池、镍-金属混合电池的3倍或以上,并且锂蓄电池具有良好的每单位重量电能密度,因此对于锂蓄电池的使用快速增长。
锂蓄电池可以被制造为多种类型。典型类型的实例包括主要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圆柱型和棱柱型。近来令人瞩目的锂聚合物电池被制造为具有灵活性的袋型,使得锂聚合物电池的形状相对自由。此外,锂聚合物电池轻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从而有助于使便携式电子装置细长和轻便。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袋型锂蓄电池的结构。根据现有技术的袋型锂蓄电池50配置为包括电池单元51和用于提供容置电池单元51于其内的空间11的盒10。
电池单元51具有这样的形状:依次放置阳极板、分离器和阴极板以使其在一个方向上被缠绕,或者堆叠多层阳极板、分离器、多层阴极板。电池单元51的每个电极板与阳极突片52a和阴极突片52b电连接。阳极突片和阴极突片52a、52b的端部穿过盒10的密封表面12向外突出。突出的阳极突片和阴极突片52a、52b的端部与保护电路板(未示出)的端子连接。
阳极突片和阴极突片52a、52b的外表面中的每一个缠绕有密封胶带13以防止盒10和电极突片52a、52b之间在电极突片与密封表面12相接触的部分发生电短路。与圆柱型罐或棱柱型罐(将厚膜浇铸到金属材料中的结构)不同,盒10是袋型盒,其具有由金属箔形成的中间层和由附着在金属箔的两个表面的绝缘膜形成的内皮层和外皮层。袋型盒具有卓越的可成型性并且可自由弯曲。如上所述,盒10设置有空间11,电池单元51能够被容置在该空间11内,并且密封表面12设置在沿空间11的边缘被热熔化的表面上。图2是示出沿图1的A-A所取的横截面的示意图。盒10是复合膜,这种复合膜配置为包括由金属箔(例如,铝箔)形成的中间层和附着于中间层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并且由绝缘膜形成的用于保护中间层的内皮层和外皮层。
形成在盒10中的空间11容置电池单元51,电池单元51以阳极板51a、分离器51c和阴极板51b的顺序放置。阳极突片52a和阴极突片52b从阳极板和阴极板51a和51b中拉出。拉出的电极突片52a和52b的端部可以穿过盒10的密封表面12露出在外面,在密封表面12处,密封胶带13缠绕在电极突片52a和52b的外表面上。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袋型锂蓄电池50中,通过将阳极突片52a和阴极突片52b与阳极板51a和阴极板51b电连接,然后在将阳极板51a、分离器51c和阴极板51b依次放置的状态下,沿一个方向缠绕阳极板51a、分离器51c和阴极板51b,来完成电池单元51。通过拉出工艺,将完成的电池单元51安装在形成有空间11的盒10内,并且在安装时,使每个电极突片52a和52b的端部露出在盒10的外部。在此状态下,通过向盒10的密封表面12施加预定热量和压力将密封表面12热熔化,以完成袋型锂蓄电池50。为了稳定电池结构,通过例如充电、陈化、放电等一系列成形工艺,确定已完成的袋型锂蓄电池50是否异常。
与此相关的,公开号为2005-000594的韩国特开专利公开了一种封装袋型锂蓄电池的方法。上述文档中的袋型锂蓄电池具有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检测由于阴极突片与盒的金属层相接触时发生短路而引起的开环电压的变化,这是因为由于向盒的金属层和阳极突片施加了相同的正电势使得盒的内皮层破损。
同时,当需要高输出锂电池(例如混合动力车等)时,将图1和图2中示出的袋状物堆叠几十次至几百次并且串联连接以获得高电压。
由于袋型锂聚合物电池由可以容易地缠绕和弯曲的软铝袋形成,必须以能够长时间使用的坚固盒对其进行保护。但是,现有技术使用这样的方案:通过形成有电路图案的印刷电路板(PCB)连接每个袋的阳极突片和阴极突片以串联连接袋并且将它们容置在盒中。
但是,根据通过按照现有技术堆叠锂聚合物袋来配置高输出锂电池的方法,具有软结构的锂聚合物袋可能不会被完全保护并且将袋堆叠多次且通过PCB将它们连接的方案也不完整,这使得高输出锂电池不够强大到足以改变环境(例如外部影响等)。需要能够更稳固和稳定地堆叠被配置为用作高输出电源的锂电池的袋单元并且将这些袋单元可靠地串联和并联连接的方法。
发明内容
提出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锂蓄电池单元组,以更稳固和稳定地容置多个蓄电池。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输出锂蓄电池单元组,其能够不使用单独的连接装置而直接连接多个锂蓄电池并且能够自由改变互相连接的锂蓄电池的电容和电压。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对多个互相连接的锂蓄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时防止过热的锂蓄电池单元组。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对多个互相连接的锂蓄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时防止过电流流动的锂蓄电池单元组。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蓄电池单元组,其能够通过不将锂蓄电池容置在特定组容置部件中来解决由于堆叠在该特定组容置部件附近的锂蓄电池的温度下降带来的问题。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多个锂蓄电池单元组的锂蓄电池组。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包括:左端框架和右端框架;多个主框架,该主框架具有形成在其顶端且相邻地形成在该左端框架和该右端框架之间的第一露出突片支撑部件,该第一突片支撑部件的左下部形成有向左开口的左容置部件,且该第一突片支撑部件的右下部形成有向右开口的右容置部件;中心框架,具有形成在其顶端的第二露出突片支撑部件,该中心框架的左部紧固有左主框架且该中心框架的右部紧固有右主框架,以将该中心框架安装在所述多个主框架之中两个相邻主框架中的左主框架的右容置部件和右主框架的左容置部件之间;第一类锂蓄电池,具有向袋的圆周表面的左边弯曲的左电极突片和向其右边弯曲的右电极突片,该左电极突片和右电极突片中的每一个形成为突起并且被容置在左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左容置部件中和右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左容置部件中,其中该左边组容置部件被设置为临近于特定组容置部件的左边,该特定组容置部件包括多个左容置部件和多个右容置部件之中相互邻近的两个容置部件,该右边组容置部件被设置为临近于该特定组容置部件的右边;第二类锂蓄电池,其具有左电极突片和右电极突片且被容置在该左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右容置部件和该右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右容置部件中,该左电极突片具有相反的极性并且形成为沿与该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相反的方向突起,该右电极突片具有相反的极性且形成为沿与该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相反的方向突起;第一紧固组件,安置在该第一突片支撑部件上,以将该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和该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固定连接,以便串联导通;第二紧固组件,安置在该第二突片支撑部件上,以将该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和该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固定连接,以便串联导通;左母线,通过安置在位于该左边组容置部件和该特定组容置部件之间的突片支撑部件上的左母线紧固组件,该左母线与容置在该左边组容置部件的右容置部件中的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连接,以相互导通;右母线,通过安置在位于该特定组容置部件和该右边组容置部件之间的突片支撑部件上的右母线紧固组件,该右母线与容置在该右边组容置部件的左容置部件中的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连接,以相互导通;以及过电流断路器,其连接至该左母线和该右母线,以便串联导通。
该第一紧固组件可以包括第一下部固定板、第一上部固定板和第一紧固件,该第一下部固定板的螺栓形成为向上突起,该第一下部固定板的螺栓穿过该第一上部固定板,该第一紧固件紧固至穿透该第一上部固定板的该第一下部固定板的螺栓端部;该第二紧固组件可以包括第二下部固定板、第二上部固定板和第二紧固件,该第二下部固定板的螺栓形成为向上突起,该第二下部固定板的螺栓穿透该第二上部固定板,该第二紧固件紧固至穿透该第二上部固定板的该第二下部固定板的螺栓端部;该左母线紧固组件可以包括左母线固定板和左母线紧固件,该左母线固定板的螺栓形成为向上突起,该左母线紧固件紧固至穿透该左母线固定板的该左母线固定板的螺栓端部;该左母线可以包括安置在该左母线固定板上的左母线紧固板,以使该左母线固定板的螺栓穿透该左母线紧固板;该右母线紧固组件可以包括右母线固定板和右母线紧固件,该右母线固定板的螺栓形成为向上突起,该右母线紧固件紧固至穿透该右母线固定板的该右母线固定板的螺栓端部;以及该右母线可以包括安置在该右母线固定板上的右母线紧固板,以使该右母线固定板的螺栓穿透该右母线紧固板。
在该左母线固定板和该左母线紧固板之间可以固定有与该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相同材料的虚拟电极突片,在该右母线固定板和该右母线紧固板之间可以固定有与该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相同材料的虚拟电极突片。
该左端框架具有形成在其顶端的第三露出突片支撑部件且可以被紧固至所述多个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左边;该右端框架具有形成在其顶端的第四露出突片支撑部件且被紧固至所述多个主框架之中的右主框架的右边;该第三突片支撑部件可以安置有第三紧固组件,该第三紧固组件包括第三下部固定板、第三上部固定板和第三紧固件,该第三下部固定板的螺栓形成为向上突起,该第三下部固定板的螺栓穿透该第三上部固定板,该第三紧固件紧固至穿透该第三上部固定板的该第三下部固定板的螺栓端部;该第四突片支撑部件可以安置有第四紧固组件,该第四紧固组件包括第四下部固定板、第四上部固定板和第四紧固件,该第四下部固定板的螺栓形成为向上突起,该第四下部固定板的螺栓穿透该第四上部固定板,该第四紧固件紧固至穿透该第四上部固定板的该第四下固定板的螺栓端部;该第三紧固组件可以将容置在所述多个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中的该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固定在该第三下部固定板和该第三上部固定板之间;以及该第四紧固组件可以将容置在所述多个主框架之中的右主框架中的该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固定在该第四下部固定板和该第四上部固定板之间。
在该第三下部固定板和第三上部固定板之间可以固定有与该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相同材料的虚拟电极突片,在该第四下部固定板和第四上部固定板之间可以固定有与该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相同材料的虚拟电极突片。
该左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左容置部件和该右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左容置部件分别可以容置左电极突片和右电极突片,以使其垂直堆叠,以便使n个第一类锂蓄电池相互并联导通;以及该左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右容置部件和该右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右容置部件分别可以容置左电极突片和右电极突片,以使其垂直堆叠,以便使n个第二类锂蓄电池相互并联导通。
该第一上部固定板、第二上部固定板、第三上部固定板和第四上部固定板中的每一个可以附着有固定板连接器,并且该左母线紧固板和该右母线紧固板中的每一个可以附着有紧固板连接器,并且该固定板连接器和该紧固板连接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插有电压测线的连接器,其侧连接至电压测量装置,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
该左母线可以包括从该左母线紧固板弯曲并且涂敷有绝缘体的线型左母线延伸件;该右母线可以包括从该右母线紧固板弯曲并且涂敷有绝缘体的线型延伸件;每个主框架的顶端可以设置有“U”字母型第一母线引导管,用于引导该第一突片支撑部件的水平延长线上的左母线延伸件和右母线延伸件;以及每个中心框架的顶端可以设置有“U”字母型第二母线引导管,用于引导该第二突片支撑部件的水平延长线上的左母线延伸件和右母线延伸件。
该左母线延伸件的一端和该右母线延伸件的一端中的任一端可以垂直弯曲,以使该左母线延伸件和该右母线延伸件一个接一个地垂直堆叠。
该左母线延伸件的另一端可以设置有向前和向后弯曲的左母线紧固突片,以固定至该左端框架和该右端框架并连接至过流断路器,该右母线延伸件的另一端可以设置有沿与该左母线紧固突片的弯曲方向相对的方向弯曲的右母线紧固突片,以固定至左端框架和右端框架之中固定有左母线紧固突片的端框架并连接至过电流短路器。
该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还可以包括安装在该第一紧固组件和该第二紧固组件中的每一个的顶部上的保护盖,其中,每个主框架的顶端可以设置有第一保护盖固定组件,该第一保护盖固定组件形成为向上突起并基于该第一母线引导管沿与该第一突片支撑部件相对的方向紧固至保护盖,以及每个中心主框架的顶端可以设置有第二保护盖固定组件,该第二保护盖固定组件形成为向上突起并基于该第二母线引导管沿与该第二突片支撑部件相对的方向紧固至保护盖。
用于形成特定组容置部件的该左容置部件和该右容置部件可以容置导热垫,该导热垫为容置在该左边组容置部件的右容置部件中的锂蓄电池和容置在该右边组容置部件的左容置部件中的锂蓄电池之间的热传递路径。
每个主框架可以包括线型基板、前垂直板、后垂直板、前间隔突起和后间隔突起,该前垂直板从该基板的前侧端向上安装且具有形成在其中心部分的气孔,该后垂直基板从该基板的后侧端向上安装且具有形成在其中心部分的气孔,该前间隔突起设置在该前垂直板的顶部上且向前突起,该后间隔突起设置在该后垂直板的顶部上且向后突起,该前间隔突起和该后间隔突起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具有底座槽,在该底座槽中沿左和右方向安置有线型管,该线型管从上方被拉入该底座槽中。
该特定组容置部件可以为形成在任一特定主框架中的左容置部件和右容置部件,该特定主框架设置于所述多个主框架之中的该左框架和该右主框架之间。
该前垂直板和该后垂直板可以分别设置有从左端和右端拉入的左槽和右槽;该中心框架可以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前插槽和温度传感器后插槽,该温度传感器前插槽在从前外表面拉入内侧时与穿透左表面和右边面的通孔相连通并且可以设置有在相邻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前垂直板的右槽和右主框架的前垂直板的左槽,该温度传感器后插槽在从后外表面拉入内侧时与穿透左表面和右表面的通孔相连通并且可以设置有在相邻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后垂直板的右槽和右主框架的后垂直板的左槽。
该前间隔突起可以包括形成在后端的小宽度部件和形成在前端同时向左、向右突起地与该小宽度部件连接的大宽度部件;该后间隔突起可以包括形成在前端的小宽度部件和形成在后端同时向左、向右突起地与该小宽度部件连接的大宽度部件;该前间隔突起的座槽的一部分可以形成在该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处且其其余部分可以形成在大宽度部件处;该后间隔突起的座槽的一部分可以形成在该后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处且其其余部分可以形成在大宽度部件处;在与温度测量器件连接的温度测量线之中,通过间隙(该间隙由两个邻近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和右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形成)引导的温度测量线可以与插入温度传感器前插槽中的温度传感器连接,;以及在与温度测量器件连接的温度测量线之中,通过间隙(该间隙由两个邻近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后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和右主框架的后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形成)引导的温度测量线可以与插入温度传感器后插槽中的温度传感器连接。
该前间隔突起可以包括形成在后端的小宽度部件和形成在前端同时向左、向右突起地与该小宽度部件连接的大宽度部件;该后间隔突起可以包括形成在前端的小宽度部件和形成在后端同时向左、向右突起地与该小宽度部件连接的大宽度部件;该前间隔突起的座槽的一部分可以形成在该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处且其其余部分可以形成在该大宽度部件处;该后间隔突起的座槽的一部分可以形成在该后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处且其其余部分可以形成在该大宽度部件处;在形成有左边组容置部件的左边组主框架和形成有右边组容置部件的右边组主框架之中,通过由相互邻近安装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和右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形成的间隙所引导的电压测量线可以被连接至安置在设置于该左主框架和该右主框架之间的中心框架中的第二紧固组件,以相互导通;通过由右边组主框架之中的右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和特定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形成的间隙所引导的电压测量线可以被连接至左母线紧固组件,以相互导通;通过由右边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和特定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形成的间隙所引导的电压测量线可以被连接至右母线紧固组件,以相互导通;以及通过由左边组主框架和右边组主框架之中的相互邻近安装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后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和右主框架的后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形成的间隙所引导的电压测量线可以被连接至安置在该左主框架中的第一紧固组件,以相互导通。
该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还可以包括设置有外壳进气口和外壳出气口且包围该锂蓄电池组的锂蓄电池外壳,其中该外壳进气口形成在外壳内表面和该前垂直板之间形成的前空气通道延长线或在外壳内表面和该后垂直板之间形成的后空气通道延长线中的任一延长线上,该外壳出气口形成在外壳内表面和前垂直板之间形成的该前空气通道延长线或外壳内表面和后垂直板之间形成的该后空气通道延长线中其余的延长线上。
该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还可以包括设置有外壳进气口和外壳出气口且包围该锂蓄电池组的锂蓄电池外壳,其中该外壳进气口形成在该外壳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任一表面上,该外壳出气口形成在该外壳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另一表面上。
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包括:多个锂蓄电池单元组,彼此前后相邻地安装;以及锂蓄电池外壳,其设置有外壳进气口和外壳出气口且包围所述多个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在所述多个锂蓄电池单元组之中的相互邻近的两个锂蓄电池单元组被安装为使前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后间隔突起的后端与后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前间隔突起的前端相接触,该外壳进气口和该外壳出气口中的每一个形成在前部空气通道延长线、后部空气通道延长线和中间空气通道延长线之中的至少任一个延长线上,该前部空气通道延长线形成在设置于所述多个锂蓄电池单元组之中最前侧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外壳内表面和前垂直板之间,该后部空气通道延长线形成在设置于所述多个锂蓄电池单元组之中最后侧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外壳内表面和后垂直板之间,该中间空气通道形成在两个相邻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后垂直板和前垂直板之间。
一种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组,包括彼此前后相邻地安装的多个锂蓄电池单元组以及设置有外壳进气口和外壳出气口且包围所述多个锂蓄电池组的锂蓄电池外壳;其中,在所述多个锂蓄电池单元组之中相互邻近的两个锂蓄电池单元组被安装为使前面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后间隔突起的后端与后面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前间隔突起的前端相接触,其中该外壳进气口形成在该外壳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任一表面上,该外壳出气口形成在该外壳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其余的表面上。
该外壳进气口可以多种形式安装,每个外壳进气口都可以形成在空气出口(该空气出口与所述锂蓄电池单元组之中设置于最前侧的锂蓄电池组的每个前垂直板一起形成)的前边,该外壳出气口可以多种形式安装,每个外壳出气口都可以形成在空气出口(该空气出口与所述锂蓄电池单元组之中设置于最后侧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每个后垂直板一起形成)的后边。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明显。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锂蓄电池的正视图;
图2是沿图1的线A-A所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左端框架、主框架、中心框架和右端框架的分解透视图;
图5和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形成在主框架上的左容置部件和右容置部件的图;
图7是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中心框架未示出的状态下,两个相邻的主框架的安装状态图;
图8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相邻的主框架和3周安装的中心框架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主框架和被固定以容置在该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和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中心框架和被固定以容置在该中心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和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图11是用于解释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左母线和右母线的固定状态的分解透视图;
图1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右端框架和被固定在该右端框架上的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图1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左端框架和被固定在该左端框架上的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图14是未安装虚拟电极突片的盒中的电压分布曲线图;
图15是安装有虚拟电极突片的盒中的电压分布曲线图;
图16A是在将左母线和右母线固定在右端框架上之前的状态图;
图16B在将左母线和右母线固定在右端框架上时的状态图;
图17是特定主框架和容置在该特定主框架内的导热垫的分解透视图;
图18A是在不将导热垫容置在特定主框架中的情况下由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曲线图;
图18B是在将导热垫容置在特定主框架中的情况下由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曲线图;
图20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2的主框架和容置在该主框架中的锂蓄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图21是容置在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和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的堆叠状态的正视图;
图22是容置在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和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的堆叠状态的正视图;
图23是移除根据示例性实施例3的上部外壳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4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4的锂蓄电池的上部外壳的透视图;
图25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5的锂蓄电池的上部外壳的透视图;
图26是移除根据示例性实施例6的上部外壳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7是示意性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6的通风路径的图;
图28A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7的上部外壳的透视图;
图28B是示意性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7的通风路径的图;
图29A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8的上部外壳的透视图;
图29B是示意性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8的通风路径的图;
图30A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9的上部外壳的透视图;以及
图30B是示意性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9的通风路径的图。
主要元件的详细说明:
110:左端框架
110-6:前间隔突起
110-7:后间隔突起
110-10:母线引导管
110-12:下部前耦合突起
110-13:下部后耦合突起
120:右端框架
120-2g:温度传感器前插槽
120-3g:温度传感器后插槽
120-12:下部前耦合突起
120-12p:中空紧固突起
120-13 下部后耦合突起
120-13p:中空紧固突起
120-6:前间隔突起
120-6p:中空紧固突起
120-6g:底座槽
120-6s:小宽度部件
120-6l:大宽度部件
120-6sl:左突起
120-7:后间隔突起
120-7p:中空紧固突起
120-7g:底座槽
120-7s:小宽度部件
120-7l:大宽度部件
120-7sl:左突起
120-8;第四突片支撑部件
120-8p:底座突起
120-9:第四虚拟突片支撑部件
120-9p:虚拟底座突起
120-10:母线引导管
130+1、...、130+r、130+(r+1)、...、130+n:主框架
130+r:左主框架
130+(r+1):右主框架
130-1:底板
130-2:前垂直板
130-2h:气孔
130-2lg:左槽
130-2rg:右槽
130-3:后垂直板
130-3h:气孔
130-3rg:左槽
130-3rg:右槽
130-5:后垂直支撑件
130-5h:气孔
130-6:前间隔突起
130-6g:底座槽
130-6s:小宽度部件
130-6l:大宽度部件
130-6h:紧固孔
130-7:后间隔突起
130-7g:底座槽
130-7s:小宽度部件
130-7l:大宽度部件
130-7h:紧固孔
130-8:第一突片支撑部件
130-8p:底座突起
130-9:第一保护盖固定部件
130-9h:紧固孔
130-10:母线引导管
130-12:下部前耦合突起
130-12h:紧固孔
130-13:下部后耦合突起
130-13h:紧固孔
LS:左容置部件
RS:右容置部件
230+r:中心框架
230-2g:温度传感器前插槽
230-3g:温度传感器后插槽
230-6:上部前耦合突起
230-6p:中空紧固突起
230-7:上部后耦合突起
230-7p:中空紧固突起
230-8:第二突片支撑部件
230-8p:底座突起
230-9:第二保护盖固定部件
230-9h:紧固孔
230-10:母线引导管
230-12:下部前耦合突起
230-12p:中空紧固突起
230-13:下部后耦合突起
230-13p:中空紧固突起
fh:前通孔
130-6t1:第一间隙
310+i:第一类锂蓄电池
310+(r+1):第一类锂蓄电池
310-LT:左电极突片
310-lth:紧固槽
310-RT:右电极突片
310-rth:紧固槽
320+i:第二类锂蓄电池
320+r:第二类锂蓄电池
320-LT:左电极突片
320-lth:紧固槽
320-RT:右电极突片
320-rth:紧固槽
410+i:第一紧固组件
410-1:第一下部固定板
410-2:第一上部固定板
410-2c:固定板连接器
410-3:第一紧固件
420+j:第二紧固组件
420-1:第二下部固定板
420-2:第二上部固定板
420-2c:固定板连接器
420-3:第二紧固件
430:第三紧固组件
430-1:第三下部固定板
430-2:第三上部固定板
430-2c:固定板连接器
430-3:第三紧固件
430-dt:虚拟电极突片
440:第四紧固组件
440-1:第四下部紧固板
440-2:第四上部固定板
440-2c:固定板连接器
440-3:第四紧固件
440-dt:虚拟电极突片
500:保护盖
510:第一保护盖部件
512:第一紧固板
512-1:支撑件
512-3:紧固突起
520:第二保护盖部件
522:第二紧固板
522-1:支撑件
522-3:紧固突起
610:下部外壳
620:上部外壳
622:外壳进气口
624:外壳出气口
710:左母线
711:左母线紧固板
711c:紧固板连接器
712:左母线延伸件
713:左母线紧固突片
713h:紧固槽
720:右母线
721:右母线紧固板
721c:紧固板连接器
722:右母线延伸件
723:右母线紧固突片
723h:紧固槽
810:左母线紧固组件
810-dt:虚拟电极突片
811:左母线固定板
813:左母线紧固件
820:右母线紧固组件
820-dt:虚拟电极突片
821:右母线固定板
823:右母线紧固件
910:左导热垫
910lp:左突起
910rp:右突起
920:右导热垫
920lp:左突起
1000+f:前锂蓄电池单元组
1000+r:后锂蓄电池单元组
1002:中心空气通道
1004-f:前部空气通道
1004-r:后部空气通道
1610:下部外壳
1620:上部外壳
1622:外壳进气口
1624:外壳出气口
1624-f,1624-r:外壳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示例性实施例1
示例性实施例1涉及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左端框架、主框架、中心框架和右端框架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3,示例性实施例1包括:左端框架110、右端框架120和多个主框架130+1、...、130+r、130+(r+1)、...、130+n。多个主框架130+1、...、130+r、130+(r+1)、...、130+n彼此相邻地安装在左端框架110和右端框架120之间,中心框架230+r安装在任意两个彼此相邻安装的主框架130+r和130+(r+1)之间。在此情况下,r是从1到(n-1)之间的任意自然数。其余的与上述相同。
图4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主框架的透视图。
参见图4,任意主框架130+i具有直线型底板130-1。在此情况下,i是从1到n之间的任意自然数。其余的与上述相同。
参见图4,底板130-1的前侧端向上安装有前垂直板130-2。前垂直板130-2具有在其中心部分形成的气孔130-2h,并且前垂直板130-2设置有从其中心部分的左端和右端拉出的左槽130-2lg和右槽130-2rg。左槽130-2lg和右槽130-2rg形成在基于中心部分彼此相对的位置。
参见图4,基板130-1的后侧端向上安装有后垂直板130-3。后垂直板130-3具有在其中心部分形成的气孔(未示出),并且后垂直板130-3设置有从其中心部分的左端和右端拉出的左槽130-3lg和右槽(未示出)。后垂直板130-3的内侧表面安装有后垂直支撑件130-5。后垂直支撑件130-5设置有气孔130-5h,该气孔130-5h与具有形成在垂直板130-3的中心部分的气孔(气孔)相连通。虽然图4中未示出,但是与后垂直板130-3相似,前垂直板130-2的内侧表面也安装有前垂直支撑件(未示出)。前垂直支撑件(未示出)设置有与形成在前垂直支撑板130-2的中心部分的气孔130-2h相连通的气孔(未示出)。参见图4,前垂直板130-2的顶部设置有向前突起的前间隔突起130-6。前间隔突起130-6设置有底座槽130-6g,可以沿左方向或右方向将直线型管(未示出)安装在底座槽130-6g中,以便线型管从上方被拉入。前间隔突起130-6配置为包括在后端形成的小宽度部件130-6s和形成为与小宽度部件130-6s连接的大宽度部件130-6l,其中大宽度部件130-6l向小宽度部件130-6s的左边和右边突起以具有比小宽度部件130-6s更大的宽度。前间隔突起130-6的底座槽130-6g的一部分形成在前间隔突起130-6的小宽度部件130-6s处,且其其余部分形成在前间隔突起130-6的大宽度部件130-6l处。前间隔突起130-6的小宽度部件130-6s设置有穿透其左部和右部的紧固孔130-6h。
参见图4,后垂直板130-3的顶部设置有向后突起的后间隔突起130-7。后间隔突起130-7设置有底座槽130-7g,可以沿左方向或右方向将线型管(未示出)安装在底座槽130-7g中,以便线型管从上方被拉入。后间隔突起130-7配置为包括形成在前端的小宽度部件130-7s和形成为与小宽度部件130-7s连接的大宽度部件130-7l,其中大宽度部件130-7l向小宽度部件130-7s的左边和右边突起以具有比小宽度部件130-7s更大的宽度。后间隔突起130-7的底座槽130-7g的一部分形成在后间隔突起130-7的小宽度部件130-7s处,且其其余部分形成在后间隔突起130-7的大宽度部件130-7l处。后间隔突起130-7的小宽度部件130-7s设置有穿透其左部和右部的紧固孔130-7h。
参见图4,主框架130+i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露出突片支撑部件130-8。该第一露出突片支撑部件130-8以线型板形状形成,该第一露出突片支撑部件130-8的前侧端和后侧端中的每一个突起地设置有底座突起130-8p。
参见图4,主框架130+i的顶部设置有第一保护盖固定部件130-9。第一保护盖固定部件130-9形成为向第一露出突片支撑部件130-8的水平延长线的顶部突起。第一保护盖固定部件130-9设置有紧固孔130-9h。同时,可以引导如下所述的右母线延伸件722(参见图11)的字母“U”型的第一母线引导管130-10形成在第一露出突片支撑部件130-8和第一保护盖固定部件130-9之间。基于第一母线引导管130-10,第一露出突片支撑部件130-8形成在后间隔突起130-7处,并且第一保护盖固定部件130-9形成在前间隔突起130-6处。参见图4,前垂直板130-2设置有向前突起的下部前耦合突起130-12。下部前耦合突起130-12设置有穿透其左边和右边的紧固孔130-12h。
参见图4,后垂直板130-3设置有向后突起的下部后耦合突起130-13。下部后耦合突起130-13设置有穿透其左边和右边的紧固孔130-13h。
图5和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形成在主框架上的左容置部件和右容置部件。
参见图5,主框架130+i的第一突片支撑部件130-8和第一保护盖固定部件130-9的左下方设置有向左打开的左容置部件LS。参见图6,主框架130+i的第一突片支撑部件130-8和第一保护盖固定部件130-9的右下方设置有向右打开的右容置部件LS。
图7示出了在未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中心框架230+r(参见图3)的状态下,两个相邻的主框架130+r和130+(r+1)的安装状态图。参见图7,左主框架130+r的大宽度部件130-6l的右表面和右主框架130+(r+1)的大宽度部件130-6l的左表面被安装为相互接触,从而在左主框架130+r的小宽度部件130-6s的右表面和右主框架130+(r+1)的小宽度部件130-6s的左表面之间形成间隙。参见图7,与以上描述相似,左主框架130+r的大宽度部件130-7l的右表面和右主框架130+(r+1)的大宽度部件130-7l的左表面被安装为相互接触,从而在左主框架130+r的小宽度部件130-7s的右表面和右主框架130+(r+1)的小宽度部件130-7s的左表面之间形成间隙。图8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相邻的主框架和安装在相邻主框架之间的中心框架的分解透视图。参见图8,中心框架230+r的顶部边缘突起地设置有上部前耦合突起230-6和上部后耦合突起230-7。上部前耦合突起230-6和上部后耦合突起230-7左右突起地形成有具有穿透其左右表面的中空轴形状的中空紧固突起230-6p和230-7p。中空紧固突起230-6p形成为具有紧固至左主框架130+r的紧固孔130-6h右边的左端部并且具有紧固至右主框架130+(r+1)的紧固孔130-6h左边的右端部。类似地,中空紧固突起230-7p形成为具有紧固至左主框架130+r的紧固孔130-7h右边的左端部并且具有紧固至右主框架130+(r+1)的紧固孔130-7h左边的右端部。参见图8,中心框架230+r的顶端设置有第二露出突片支撑部件230-8。该第二露出突片支撑部件230-8以线型板形状形成,并且该第二突片支撑部件230-8的前侧端和后侧端中的每一个都突起地设置有底座突起230-8p。
参见图8,中心框架230+r的顶端设置有第二保护盖固定部件230-9。
第二保护盖固定部件230-9形成为向该第二突片支撑部件230-8的水平延长线的顶部突起。第二保护盖固定部件230-9设置有紧固孔230-9h。同时,可以引导如下所述的右母线延伸件722(参见图11)的字母“U”型的第二母线引导管230-10形成在第二突片支撑部件230-8和第二保护盖固定部件230-9之间。基于第二母线引导管230-10,第二突片支撑部件230-8形成在上部前耦合突起230-6处,并且第二保护盖固定部件230-9形成在上部后耦合突起230-7处。
参见图8,中心框架230+r的前外表面的底端向前突起地形成有下部前耦合突起230-12,并且中心框架230+r的后外表面的底端向后突起地形成有下部后耦合突起230-13。下部前耦合突起230-12和下部后耦合突起230-13左右突起地形成有具有穿透其左右表面的中空轴形状的中空紧固突起230-12p和230-13p。中空紧固突起230-12p形成为具有紧固至左主框架130+r的紧固孔130-12h右边的左端部并且具有紧固至右主框架130+(r+1)的紧固孔130-12h左边的右端部。类似地,中空紧固突起230-13p形成为具有紧固至左主框架130+r的紧固孔130-13h右边的左端部并且具有紧固至右主框架130+(r+1)的紧固孔130-13h左边的右端部。
参见图8,中心框架230+r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前插槽230-2g和温度传感器后插槽230-3g。温度传感器前插槽230-2g形成为在从中心框架230+r的前外表面被拉入内侧时穿透左表面和右表面,温度传感器后插槽230-3g形成为在从中心框架230+r的后外表面被拉入内侧时穿透左表面和右表面。再次参见图7,温度传感器前插槽230-2g与前通孔fh相连通,该前通孔fh由左主框架130+r的前垂直板的右槽130-2rg和右主框架130+(r+1)的前垂直板的左槽130-2lg形成。前通孔fh插入有前温度传感器(未示出)。类似地,再次参见图7,温度传感器后插槽230-3g与后通孔rh相连通,该后通孔rh由左主框架130+r的后垂直板的右槽130-3rg和右主框架130+(r+1)的后垂直板的左槽130-3lg形成。后通孔rh插入有后部温度传感器(未示出)。
参见图7,与插入前通孔fh中的前温度传感器(未示出)连接的温度测量线(未示出)被引导通过第一间隙130-6t1,以被拉入安置在主框架130+1、...、130+r、130+(r+1)、...、130+n的底座槽130-6g中的直线型引导管(未示出)中。在由左主框架130+r的小宽度部件130-6s和右主框架130+(r+1)的小宽度部件130-6s形成的间隙之中,第一间隙130-6t1是在左主框架130+r的底座槽130-6g和右主框架130+(r+1)的底座槽130-6g之间形成的间隙。类似地,与插入后通孔rh中的后温度传感器(未示出)连接的温度测量线(未示出)被引导通过第一间隙(未示出),以被拉入安置在主框架130+1、...、130+r、130+(r+1)、...、130+n的底座槽130-7g中的线型引导管(未示出)中。在由左主框架130+r的小宽度部件130-7s和右主框架130+(r+1)的小宽度部件130-7s形成的间隙之中,第一间隙(未示出)是在左主框架130+r的底座槽130-7g和右主框架130+(r+1)的底座槽130-7g之间形成的间隙。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主框架和被固定以容置在该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和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9和图3,可以将多个主框架130+1、...、130+r、130+(r+1)、...、130+n分类为特定主框架130+m、左边组主框架(无附图标记)和右边组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特定主框架130+m是选自设置于左主框架130+1和右主框架130+n之间的主框架中的一个特定主框架。左边组主框架(无附图标记)配置为包括邻近于特定主框架130+m的左边安装的多个主框架。
右边组主框架(无附图标记)配置为包括邻近于特定主框架130+m的右边安装的多个主框架。
参见图9,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被容置在包括左边组主框架(无附图标记)和右边组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主框架130+k的左容置部件LS(参见图5)中。这里,k是1到n之间的自然数,不包括m。其余的与上述相同。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具有左电极突片310-lt和右电极突片310-rt,其中左电极突片310-lt形成为向袋(无附图标记)的左边弯曲,从而向袋(无附图标记)的外周表面的左边突起,右电极突片310-rt形成为向袋(无附图标记)的右边弯曲,从而向袋(无附图标记)的外周表面的右边突起。左电极突片310-lt可以是阳极突片或阴极突片,右电极突片310-rt是具有与左电极突片310-lt相反的极性的电极。左电极突片310-lt和右电极突片310-rt中每一个都设置有紧固槽310-lth和310-rth。同时,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左电极突片310-lt和右电极突片310-rt中每一个都可以设置有紧固孔(未示出),以替代紧固槽310-lth和310-rth。
参见图9,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被容置在包括左边组主框架(无附图标记)和右边组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主框架130+k的右容置部件RS(参见图6)中。这里,k是1到n之间的自然数,不包括m。其余的与上述相同。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具有左电极突片320-lt和右电极突片320-rt,其中左电极突片320-lt形成为向袋(无附图标记)的左边弯曲,从而向袋(无附图标记)的外周表面的左边突起,右电极突片320-rt形成为向袋(无附图标记)的右边弯曲,从而向袋(无附图标记)的外周表面的右边突起。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的左电极突片320-lt形成为沿与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的右电极突片310-rt相反的方向突起,且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的左电极突片320-lt是具有与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的右电极突片310-rt相反的极性的电极突片。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的右电极突片320-rt形成为沿与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的左电极突片310-lt相反的方向突起,且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的右电极突片320-rt是具有与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的左电极突片310-lt相反的极性的电极突片。左电极突片320-lt和右电极突片320-rt中每一个都设置有紧固槽320-lth和320-rth。同时,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左电极突片320-lt和右电极突片320-rt中每一个可以设置有紧固孔(未示出),以替代紧固槽320-lth和320-rth。即,除了特定主框架130+m之外的主框架130+k分别容置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和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
参见图9,通过第一紧固组件410+k连接容置在主框架130+k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的右电极片310-rt和容置在主框架130+k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的左电极片310-lt,以串联导通。
参见图9,第一紧固组件410+k具有第一下部固定板410-1、第一上部固定板410-2和第一紧固件410-3。该第一下部固定板410-1、第一上部固定板410-2和第一紧固件410-3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导体。第一下部固定板410-1安置在主框架130+k的第一突片支撑部件130-8中并且设置有插入底座突起130-8p中的底座槽410-1h。第一下部固定板410-1设置有向上突起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第一上部固定板410-2设置有通孔(无附图标记),第一下部固定板410-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穿过该通孔。第一上部固定板410-2附着有固定板连接器410-2c。
参见图9,第一紧固件410-3插入第一下部固定板410-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的端部中。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的右电极突片310-rt和第二类蓄电池320+k的左电极突片320-lt中的每一个都插入第一下部固定板410-1和第一上部固定板410-2之间,从而通过第一紧固件410-3将它们紧固以使其相互导通。在此情况下,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的右电极突片310-rt和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的左电极突片320-lt垂直地堆叠,并且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的紧固槽310-rth和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的紧固槽320-lth中的每一个都包围第一下部固定板410-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因此,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的右电极突片310-rt和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的左电极突片320-lt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使得导通状态良好并且由此增强了紧固力,从而防止分离。
参见图9,将固定板连接器410-2c附着至第一上部固定板410-2,从而使容置在主框架130+k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的右电极突片310-rt和容置在主框架130+k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的左电极突片320-lt连接以彼此电导通。在与电压测量器件(未示出)连接的第k条后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处,固定板连接器410-2c插有连接器(未示出)。在k=r的情况下,再次参见图7,将第r条后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通过第二间隙130-7t2引导至第一紧固组件410+k(参见图9)的固定板连接器410-2c(参见图9),该第二间隙130-7t2通过左主框架130+(r+1)的小宽度部件130-7s和右主框架130+(r+1)的小宽度部件130-7s形成。
图10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中心框架和被固定以容置在该中心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和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10,通过第二紧固组件420+j,将容置在左主框架130+j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j的右电极突片320-rt与容置在右主框架130+(j+1)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j+1)的左电极突片310-lt相连接,以使其串联导通。这里,j是1至n中的自然数,不包括m-1和m。
参见图10,第二紧固组件420+j具有第二下部固定板420-1、第二上部固定板420-2和第二紧固件420-3。该第二下部固定板420-1、第二上部固定板420-2和第二紧固件420-3中的每一个都可以是导体。第二下部固定板420-1安置在中心框架230+j的第二突片支撑部件230-8中,并且设置有插入底座突起230-8p中的底座槽420-1h。第二下部固定板420-1设置有向上突起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第二上部固定板420-2设置有通孔(无附图标记),第二下部固定板420-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穿过该通孔(无附图标记)。第二上部固定板420-2附着有固定板连接器420-2c。
参见图10,将第二紧固件420-3插入第二下部固定板420-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的端部中。第二类锂蓄电池320+j的右电极突片310-rt和第一类锂蓄电池320+(j+1)的左电极突片320-lt中的每一个都插入第二下部固定板420-1和第二上部固定板420-2之间,以将它们通过第二紧固件420-3紧固,以使其相互导通。在此情况下,第二类锂蓄电池310+j的右电极突片310-rt和第一类锂蓄电池310+(j+1)的左电极突片320-lt一个接一个地垂直堆叠,并且第二类锂蓄电池320+j的紧固槽320-rth和第一类锂蓄电池310+(j+1)的紧固槽320-lth中的每一个都包围第二下部固定板420-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因此,第二类锂蓄电池320+j的右电极突片310-rt和第一类锂蓄电池310+(j+1)的左电极突片320-lt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使得导通状态良好并且由此增强了紧固力,从而防止分离。
参见图10,将固定板连接器420-2c附着至第二上部固定板420-2,从而使容置在左主框架130+j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j的右电极突片320-rt与容置在左主框架130+(j+1)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20+(j+1)的左电极突片320-lt相连接,以使其彼此电导通。在与电压测量器件(未示出)连接的第j条后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侧,固定板连接器420-2c插有连接器(未示出)。再次参见图7,将第j条前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通过第二间隙130-6t2引导至第二紧固组件420+j的固定板连接器420-2c,该第二间隙130-6t2通过左主框架130+j的小宽度部件130-6s和右主框架130+(j+1)的小宽度部件130-6s形成。
图11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示例性第一实施例的左母线和右母线的紧固状态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11,通过左母线紧固组件810,将容置在右主框架130+(m-1)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m-1)的右电极突片320-rt和左母线710连接,以使其互相导通,其中该右主框架130+(m-1)安装在左边组主框架(无附图标记)之中的右边。
参见图11,左母线紧固组件810具有左母线固定板811和左母线紧固件813。左母线固定板811和左母线紧固件813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导体。左母线固定板811安置在中心框架230+(m-1)的第二突片支撑部件230-8中,并且设置有插入底座突起230-8p中的底座槽811h。左母线固定板811设置有向上突起的螺栓(无附图标记)。
参见图11,左母线710包括左母线紧固板711和左母线延伸件712。左母线紧固板711设置有通孔(无附图标记),左母线固定板81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穿过该通孔。左母线紧固板711附着有紧固板连接器711c。
参见图11,将左母线紧固件813插入左母线固定板81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的端部中。第二类锂蓄电池320+(m-1)的右电极突片320-rt插入左母线固定板811和左母线紧固板711之间,且通过左母线紧固件813固定。在此情况下,第二类锂蓄电池320+(m-1)的紧固槽320-rth包围左母线固定板81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
同时,参见图11,虚拟电极突片810-dt被拉出并固定在左母线固定板811和左母线紧固板711之间。虚拟电极810-dt是由与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参见图9)的左电极突片310-lt(参见图9)相同的材料制成的电极突片。因此,可以将左母线固定板811和左母线紧固板711之间的电阻控制为与第二紧固组件420+j(参见图10)的第二下部固定板420-1(参见图10)和第二上部固定板420-2(参见图10)之间的电阻相等。
参见图11,将紧固板连接器711c附着在左母线紧固板711上,从而使其与容置在左边组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右主框架130+(m-1)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m-1)的右电极突片320-rt和虚拟电极突片810-dt连接,以相互电导通。紧固板连接器711c插有连接至电压测量器件(未示出)的第m-1条前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侧的连接器(未示出)。将第(m-1)条前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通过间隙引导至左母线紧固板711的紧固板连接器711c,该间隙通过右主框架130+(m-1)的小宽度部件130-6s和特定主框架130+m的小宽度部件130-6s形成。
同时,参见图11,将第(m-1)条后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通过间隙引导至安置在右主框架130+(m-1)中的第一紧固组件(未示出)的固定板连接器(未示出),该间隙通过左边组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右主框架130+(m-1)的小宽度部件130-7s和特定主框架130+m的小宽度部件130-7s形成。参见图11,通过中心主框架230+(m-1)、230+m、...的第二母线引导管230-10和主框架130+m、130+(m+1)、...的第一母线引导管130-10,将左母线延伸件712引导至右边。左母线延伸件712形成为在与左母线紧固板711连接的一端附近向上弯曲。形成在安置有左母线紧固板711的中心框架230+(m-1)上的第二母线引导管120-10的前侧壁被移除,以通过中心主框架230+(m-1)、230+m、...的第二母线引导管230-10和主框架130+m、130+(m+1)、...的第一母线引导管130-10,将左母线延伸件712引导至右边。左母线延伸件712上涂覆有绝缘体。
参见图11,通过右母线紧固组件820,将容置在右主框架130+(m-1)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m+1)的左电极突片310-lt和右母线720连接,以使其互相导通,其中该右主框架130+(m-1)安装在右边组主框架(无附图标记)之中的左边。
参见图11,右母线紧固组件820具有右母线固定板821和右母线紧固件823。右母线固定板821和右母线紧固件823中的每一个都可以是导体。右母线固定板821安置在中心框架230+m的第二突片支撑部件230-8中,并且设置有插入底座突起230-8p中的底座槽821h。右母线固定板821设置有向上突起的螺栓(无附图标记)。
参见图11,右母线720包括右母线紧固板721和右母线延伸件722。右母线紧固板721设置有通孔(无附图标记),右母线固定板82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穿过该通孔。右母线紧固板721附着有紧固板连接器721c。
参见图11,将右母线紧固件823插入右母线固定板82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的端部中。第一类锂蓄电池310+(m-1)的左电极突片310-lt插入右母线固定板821和右母线紧固板721之间,且通过右母线紧固件823固定。在此情况下,第一类锂蓄电池310+(m-1)的紧固槽310-lth包围右母线固定板82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
同时,参见图11,虚拟电极突片821-dt被拉出并固定在右母线固定板821和右母线紧固板721之间。虚拟电极820-dt是由与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参见图9)的右电极突片320-rt(参见图9)相同的材料制成的电极突片。因此,可以将右母线固定板821和右母线紧固板721之间的电阻控制为与第二紧固组件420+j(参见图10)的第二下部固定板420-1(参见图10)和第二上部固定板420-2(参见图10)之间的电阻相等。
参见图11,将紧固板连接器721c附着在右母线紧固板721上,从而使其与容置在右边组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左主框架130+(m+1)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m-1)的左电极突片310-lt和虚拟电极突片820-dt连接,以相互电导通。紧固板连接器721c插有连接至电压测量器件(未示出)的第m-1条前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侧的连接器(未示出)。将第(m-1)条前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通过间隙引导至右母线紧固板721的紧固板连接器721c,该间隙通过右边组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左主框架130+(m+1)的小宽度部件130-6s和特定主框架130+m的小宽度部件130-6s形成。
同时,参见图11,将第(m+1)条后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通过间隙引导至安置在左主框架130+(m+1)中的第一紧固组件(未示出)的固定板连接器(未示出),该间隙通过右边组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左主框架130+(m+1)的小宽度部件130-7s和特定主框架130+m的小宽度部件130-7s形成。
参见图11,通过中心主框架230+m、...的第二母线引导管230-10和主框架130+(m+1)、...的第一母线引导管130-10,将右母线延伸件722引导至右边。该右母线延伸件722设置于左母线延伸件712下方。在此情况下,左母线延伸件712形成为向上弯曲,以使右母线延伸件722堆叠在左母线延伸件712的下方同时与左母线延伸件712相接触。形成在安置有右母线紧固板722的中心框架230+m上的第二母线引导管230-10的前侧壁被移除,以通过中心框架230+m、...的第二母线引导管230-10和主框架130+(m+1)、...的第一母线引导管130-10,将右母线延伸件722引导至右边。右母线延伸件722上涂覆有绝缘体。
图1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右端框架和固定在该右端框架上的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12,右端框架120的顶端设置有第四露出突片支撑部件120-8。第四露出突片支撑部件120-8以线型板形状形成,该第四突片支撑部件120-8的前侧端和后侧端中的每一个都突起地设置有底座突起120-8p。
参见图12,右端框架120的顶端设置有具有与第四突片支撑部件120-8相同的形状的第四虚拟突片支撑部件120-9。因此,该第四虚拟突片支撑部件120-9的前侧端和后侧端中的每一个都突起地形成有底座突起120-9p。第四虚拟突片支撑部件120-9形成在第四露出突片支撑部件120-8的水平延长线上。
参见图12,可以引导母线延伸件712和722的字母“U”型的第四母线引导管120-10形成在第四露出突片支撑部件120-8和第四虚拟突片支撑部件120-9之间。基于第四母线裸露引导管120-10,第四突片支撑部件120-8形成在前边,第四虚突片支撑部件120-9形成在后边。
参见图12,第四突片支撑部件120-8的前侧端设置有前端向前突起的前间隔突起120-6。可以供线型管在其中沿左边方向和右边方向安置的底座槽120-6g从上方被拉入前间隔突起中。前间隔突起120-6配置为包括形成在后端的小宽度部件120-6s、形成为与小宽度部件120-6s和左突起120-6sl连接的大宽度部件120-6l,该左突起120-6sl突起地形成在小宽度部件120-6s左边的左下方,同时与大宽度部件120-6l相间隔。大宽度部件130-6l向小宽度部件130-6s的左边突起以具有大于小宽度部件120-6s的宽度,大宽度部件120-6l的左端和左突起120-6sl的左端设置于同一平面上。前间隔突起120-6的底座槽120-6g的一部分形成在前间隔突起120-6的小宽度部件120-6s处,且其其余部分形成在前间隔突起120-6的大宽度部件120-6l处。前间隔突起120-6设置有中空紧固突起120-6p,该中空紧固突起120-6p具有向左突起120-6sl的左边突起、同时穿透小宽度部件120-6s和左突起120-6sl的左边和右边的中空形状。
参见图12,第四虚拟突片支撑部件120-9的后侧端设置有后端向前突起的后间隔突起120-7。可以供线型管在其中沿左边方向和右边方向安置的底座槽120-7g从上方被拉入后间隔突起120-7中。后间隔突起120-7配置为包括形成在前端的小宽度部件120-7s、形成为与小宽度部件120-7s和左突起120-7sl连接的大宽度部件120-7l,该左突起120-7sl突起地形成在小宽度部件120-7s左边的左下方,同时与大宽度部件120-7l相间隔。大宽度部件120-7l向小宽度部件120-7s的左边突起以具有大于小宽度部件120-7s的宽度,大宽度部件120-7l的左端和左突起120-7sl的左端设置于同一平面上。后间隔突起120-7的底座槽120-7g的一部分形成在后间隔突起120-7的小宽度部件120-7s处,且其其余部分形成在后间隔突起120-7的大宽度部件120-7l处。后间隔突起120-7设置有中空紧固突起120-7p,该中空紧固突起120-7p具有向左突起120-7sl的左边突起、同时穿透小宽度部件120-7s和左突起120-7sl的左边和右边的中空形状。
参见图12,右端框架120的前外表面的底端向前突起地形成有下部前耦合突起120-12,右端框架120的后外表面的底端向后突起地形成有下部后耦合突起120-13。下部前耦合突起120-12和下部后耦合突起120-13分别左右突起地形成有中空紧固突起120-12p和120-13p,该中空紧固突起120-12p和120-13p具有穿透其左边和右边的中空轴形状。中空紧固突起120-12p形成为具有紧固至左主框架130+n的紧固孔130-12h的右边的左端部。类似地,中空紧固突起120-13p形成为具有紧固至左主框架130+n的紧固孔130-13h的右边的左端部。
参见图12,右端框架120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前插槽120-2g和温度传感器后插槽120-3g。温度传感器前插槽120-2g形成为凹入右端框架的左表面中,并且其前端形成为在前边打开。通过允许温度传感器前插槽120-2g的打开的前端与左主框架130+n的前垂直板的右槽130-2rg相邻以便形成通孔,可以将后部温度传感器(未示出)插入温度传感器前插槽120-2g。通过间隙,引导与插入温度传感器前插槽120-2g中的前部温度传感器(未示出)相连接的温度测量线,以将其拉入安置在主框架130+1、...、130+r、130+(r+1)、...、130+n的底座槽130-6g中的直线型引导管(未示出)中,其中该间隙由右主框架130+n的小宽度部件130-6s和右端框架120的小宽度部件120-6s形成。温度传感器后插槽120-3g和与插入温度传感器后插槽120-3g中的后传感器(未示出)连接的温度测量线(未示出)的描述可依照温度传感器前插槽120-2g和与插入温度传感器前插槽120-2g中的前部温度传感器(未示出)连接的温度测量线(未示出)的描述。
参见图12,通过第四紧固组件440,将容置在右主框架130+n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n的右电极突片320-rt安置并固定至第四突片支撑部件120-8。
参见图12,第四紧固组件440具有第四下部固定板440-1、第四上部固定板440-2和第四紧固件440-3。第四下部固定板440-1、第四上部固定板440-2和第四紧固件440-3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导体。第四下部固定板440-1安置在右端框架120的第四突片支撑部件120-8中并且设置有插入底座突起120-8p中的底座槽440-1h。第四下部固定板440-1设置有向上突起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第四上部固定板440-2设置有通孔(无附图标记),第四下部固定板440-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穿过该通孔。第四上部固定板440-2附着有固定板连接器440-2c。
参见图12,第四紧固件440-3插入第四下部固定板440-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的端部中。第二类锂蓄电池320+n的右电极突片320-rt插入第四下部固定板440-1和第四上部固定板440-2中且通过第四紧固件440-3固定。在此情况下,第二类锂蓄电池320+n的紧固槽320-rth包围第四下部固定板440-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
同时,参见图12,拉出虚拟电极突片4-dt并将其固定在第四下部固定板440-1和第四上部固定板440-2之间。虚拟电极突片440-dt是由与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的左电极突片310-lt(参见图9)相同的材料制成的电极突片。因此,可以将第四紧固组件440的第四下部固定板440-1和第四上部固定板440-2之间的电阻控制为与第一紧固组件410+n的第一下部固定板410-1和第一上部固定板410-2之间的电阻相等。
参见图12,将紧固板连接器440-2c附着至第四上部固定板440-2,从而将其连接到容置在右主框架130+n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n的右电极突片320-rt和虚拟电极突片440-dt,以使其相互导通。固定板连接器440-2c在连接至电压测量器件(未示出)的第n条前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侧处插有连接器(未示出)。通过间隙将第n条前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引导至第四紧固组件440的固定板连接器440-2c,该间隙由右主框架130+n的小宽度部件120-6s和右端框架120的小宽度部件130-6s形成。
同时,参见图12,通过间隙将第n条后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引导至第一紧固组件410+n的固定板连接器410-2c,该间隙通过右主框架130+n的小宽度部件130-7s和右端框架120的小宽度部件120-7s形成。
图1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左端框架和固定至该左端框架的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图13中示出的左端框架110是图12中示出的右端框架120的镜像。因此,左端框架110的顶端设置有沿与第四突片支撑部件120-8相对的方向露出的第三突片支撑部件(未示出)。与第四突片支撑部件120-8类似,第三突片支撑部件(未示出)的前侧端和后侧端中的每一个都突起地设置有底座突起(未示出)。此外,左端框架110的顶端沿与第四虚拟突片支撑部件120-9相反的方向设置有第三虚拟突片支撑部件(未示出)。与第四虚拟突片支撑部件120-9类似,第三虚拟突片支撑部件(未示出)的前侧端和后侧端中的每一个都突起地设置有虚拟底座突起(未示出)。此外,左端框架110设置有字母“U”型的第三母线引导管110-10。此外,左端框架110的顶端设置有前间隔突起110-6和后间隔突起110-7。此外,左端框架110的底端设置有下部前耦合突起110-12和下部后耦合突起110-13。类似地,左端框架110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前插槽(未示出)和温度传感器后插槽(未示出)。温度传感器前插槽和温度传感器后插槽及左端框架110的其它组成元件的描述可依照右端框架120的描述。
参见图13,通过第三紧固组件430+0,将容置在左主框架130+1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1的左电极突片310-lt安置并固定至第三突片支撑部件(未示出)。
参见图13,第三紧固组件430+O具有第三下部固定板430-1、第三上部固定板430-2和第三紧固件430-3。该第三下部固定板430-1、第三上部固定板430-2和第三紧固件430-3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导体。第三下部固定板430-1安置在左端框架110的第三突片支撑部件(未示出)中并且设置有插入底座突起(未示出)中的底座槽430-1h。第三下部固定板430-1设置有向上突起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第三上部固定板430-2设置有通孔(无附图标记),第三下部固定板430-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穿过该通孔。第三上部固定板430-2附着有固定板连接器430-2c。
参见图13,第三紧固件430-3插入第三下部固定板430-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的端部中。第一类锂蓄电池310+1的左电极突片310-lt插入第三下部固定板430-1和第三上部固定板430-2中且通过第三紧固件430-3固定。在此情况下,第一类锂蓄电池310+1的紧固槽310-lth包围第三下部固定板430-1的螺栓(无附图标记)。
同时,参见图13,拉出虚拟电极突片3-dt并将其固定在第三下部固定板430-1和第三上部固定板430-2之间。虚拟电极突片430-dt是由与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参见图9)的右电极突片320-rt(参见图9)相同的材料制成的电极突片。因此,可以将第三紧固组件430+0的第三下部固定板430-1和第三上部固定板430-2之间的电阻控制为与第一紧固组件410+1的第一下部固定板410-1和第一上部固定板410-2之间的电阻相等。
参见图13,将固定板连接器430-2c连接至容置在左主框架130+1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1的左电极突片310-lt和虚拟电极突片430-dt,以使其相互导通。固定板连接器430-2c在连接至电压测量器件(未示出)的第0条前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侧处插有连接器(未示出)。通过间隙将第0条前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引导至第三紧固组件430+O的固定板连接器430-2c,该间隙通过左主框架130+1的小宽度部件130-6s和左端框架110的小宽度部件(无附图标记)形成。
在示例性实施例1中,参见图13,可以使用第0条电压测量线(未示出)和第1条后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测量容置在左主框架130+1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1的电压;参见图12,可以使用第n条前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和第n条后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测量容置在右主框架130+n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n的电压;参见图10,可以使用第j条前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和第j条后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测量容置在相互邻近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130+j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j)的电压;并且再参见图10,可以使用第j条前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和第(j+1)条后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测量容置在相互邻近的主框架之中的右主框架130+(j+1)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j+1)的电压。在此情况下,通过虚拟电极突片430-dt和440-dt连接至容置在左主框架130+1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1和容置在右主框架130+n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n的电阻器的值可以与连接至其余锂蓄电池的电阻器的值相同,以使得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测量每个锂蓄电池的电压。类似地,参见图11,可以使用第(m-1)条前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和第(m-1)条后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测量容置在左边组主框架的右主框架130+(m-1)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m-1)的电压;并且使用第m条前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和第(m-1)条后部电压测量线(未示出)测量容置在左主框架130+(m+1)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m+1)的电压。在此情况下,通过虚拟电极突片810-dt和820-dt与容置在左边组主框架的右主框架130+(m+1)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m-1)连接的电阻器的电阻值,与容置在右边组主框架的左主框架130+(m+1)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m+1)连接的电阻器的电阻值,以及与其余的锂蓄电池连接的电阻器的电阻值相同,从而可以在相同条件下测量每个锂蓄电池的电压。
图14是未安装虚拟电极突片时的电压分布曲线图;图15示出了安装虚拟电极突片时的电压分布曲线图。
当左边组主框架是16并且右边组主框架是6时,如果将堆叠的锂蓄电池从左边起称为电池#1、电池#2、...、电池#32、电池#33、...、电池#33...、电池#43、电池#44,则图14示出了在不将虚拟电极突片分别堆叠在电池#1的左电极突片、电池#32的右电极突片、电池#33的左电极突片和电池#44的右电极突片中时的电压分布曲线图;图15示出了在将虚拟电极突片分别堆叠在电池#1的左电极突片、电池#32的右电极突片、电池#33的左电极突片和电池#44的右电极突片中时的电压分布曲线图。
参见图14,在瞬时放电时,电池#1、电池#32、电池#33和电池#44的电压减小宽度比其余电池的电压减小宽度大。在此情况下,应该能理解,电压分布值可以是大约95mV。但是,即使在此情况下,也可以确定除了电池#1、电池#32、电池#33和电池#44之外的其他电池的电压分布值是大约26.8mV。
参见图15,在瞬时放电时,电池#1、电池#32、电池#33和电池#44的电压减小宽度与其余电池的电压减小宽度相似。在此情况下,应该能理解,电压分布值可以是大约26.8mV。
即,参见图14和图15,当安装有虚拟电极突片时,电阻器均匀地连接至每个锂蓄电池,以减小电压分布。
图16A示出了在将左母线710和右母线720紧固到右端框架120之前的状态,图16B示出了在将左母线710和右母线720紧固到右端框架120时的状态。
参见图16A,左母线延伸件712的另一端形成为向下弯曲。左母线延伸件712的另一端设置有向前弯曲的左母线紧固突片713。左母线紧固突片713设置有紧固槽和固定螺纹槽,该紧固槽用于将左母线紧固突片713紧固到与过流断路器(未示出)连接的第一连接突片,该固定螺纹槽用于将左母线紧固突片713固定到右端框架120。
参见图16A,右母线延伸件722(参见图11)的另一端形成为向下弯曲。右母线延伸件722(参见图11)的另一端设置有向后弯曲的右母线紧固突片723。右母线紧固突片723设置有固定紧固槽723h的固定螺纹槽(无附图标记)和用于将右母线紧固突片723固定到右端框架120的固定螺旋槽(未示出),该紧固槽723h用于将右母线紧固突片723紧固到与过流断路器(未示出)连接的第二连接突片(未示出)。左母线紧固突片713和右母线紧固突片723通过过流断路器彼此串联连接。过流断路器(未示出)是一种用于在电流达到预设幅值或大于预设幅值时将电路切断的设备,其通常是保险丝。因此,当过电流在容置于左边组主框架和右边组主框架中的锂蓄电池中流动时,通过过流断路器(未示出)切断电流,从而消除在充电和放电时由于过电流引起的危险。
图17是特定主框架130+m和容置在该特定主框架130+m内的导热垫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17,特定主框架130+m的左容置部件LS(参见图5)容置左导热垫910,右容置部件RS(参见图6)容置右导热垫920。导热垫910和920由可通过外力自由改变形状的材料(例如橡胶黏土)制成。因此,当左导热垫910容置在特定主框架130+m的左容置部件LS(参见图5)中时,左导热垫910的左表面突起地设置有左突起910lp并且其右表面突起地形成有右突起910rp。左突起910lp以多种形式形成。通过形成在中心框架230+(m-1)上的每个格孔(无附图标记),使每个左突起910lp与容置在左边组主框架的右主框架130+(m-1)(参见图11)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m-1)的右表面相接触。右突起910rp形成在特定主框架130+m的中间部分,以被拉入使左容置部件LS(参见图5)与右容置部件RS(参见图6)相连通的左、右连通孔(无附图标记)中。
参见图17,当右导热垫920容置在右容置部件RS(参见图6)中时,右导热垫920的左表面突起地设置有左突起920lp并且其右表面突起地形成有右突起(未示出)。右突起(未示出)以多种形式形成。通过形成在中心框架230+m上的每个格孔(无附图标记),使每个右突起(未示出)与容置在右边组主框架的左主框架130+(m+1)(参见图11)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m+1)的左表面相接触。左突起920lp形成在特定主框架130+m的中间部分,以被拉入使左容置部件LS(参见图5)与右容置部件RS(参见图6)相连通的左、右连通孔(无附图标记)中,从而与左导热垫910的右突起910rp相接触。即,左导热垫910和右导热垫920成为容置在左边组主框架的右主框架130+(m-1)(参见图11)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m-1)和容置在右边组主框架的左主框架130+(m+1)(参见图11)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m+1)(参见图11)之间的热传递路径。因此,减少了容置在左边组主框架的右主框架130+(m-1)(参见图11)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m-1)和容置在右边组主框架的左主框架130+(m+1)(参见图11)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m+1)(参见图11)的温度下降,从而使容置在其余的主框架中的锂蓄电池的温度差减少了。
图18A示出了在不将导热垫容置在特定主框架中时由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曲线图,图18B示出了在将导热垫容置在特定主框架中时由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曲线图。
参见图18A和图18B,横轴的阿拉伯数字1表示安装在左端框架的温度传感器前插槽或温度传感器后插槽中的温度传感器,阿拉伯数字2表示安装在左边的中心框架的温度传感器前插槽或温度传感器后插槽中的温度传感器,...,阿拉伯数字17表示安装在左边第十六个中心框架的温度传感器前插槽或温度传感器后插槽中的温度传感器,阿拉伯数字18表示安装在左边第十七个中心框架的温度传感器前插槽或温度传感器后插槽中的温度传感器...,阿拉伯数字38表示安装在右端框架的温度传感器前插槽或温度传感器后插槽中的温度传感器。图18A示出了当左边的第十七个主框架作为没有容置锂蓄电池的特定主框架时的曲线图。参见图18A,可以确定:由安装在左端框架的温度传感器前插槽或温度传感器后插槽中的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由安装在左边第十六个中心框架的温度传感器前插槽或温度传感器后插槽中的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由安装在左边第十七个中心框架的温度传感器前插槽或温度传感器后插槽中的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以及由安装在右端框架的温度传感器前插槽或温度传感器后插槽中的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都相对较低。图18B示出了在以用于获得图18A的曲线图的堆叠结构将导热垫安装在特定主框架中的状态下所得到的曲线图。参见图18B,可以确定:与图18A相比,由安装在左边第十六个中心框架的温度传感器前插槽或温度传感器后插槽中的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和由安装在左边第十七个中心框架的温度传感器前插槽或温度传感器后插槽的温度相对较高。
考虑到中心框架中的锂蓄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优选使容置在左边组主框架和右边组主框架中的每个锂蓄电池的温度均匀分布。与不将左导热垫910和右导热垫920容置在特定主框架130+m中时相比,在示例性实施例1的情况下的优点在于延长了每个锂蓄电池的寿命并且锂蓄电池的性能优异。
图19示出了保护盖500的背部透视图。保护盖500的背部包括安置并且固定至第一保护盖固定部件130-9的第一保护盖部件510和安置并固定至第二保护盖固定部件230-9的第二保护盖部件520。
参见图19,第一保护盖部件510包括由外插到第一保护盖固定部件130-9中的两个板形成的第一紧固板512。支撑第一保护盖固定部件130-9的顶端的支撑件512-1设置在所述用于配置第一紧固板512的两个板之间。此外,所述用于配置第一紧固板512的两个板中的任一个板都设置有插入到第一保护盖固定部件130-9的紧固孔130-9h中的紧固突起512-3。
类似地,参见图19,第二保护盖部件520包括第二紧固板522,该紧固板522设置有支撑件522-1和紧固突起522-3。
保护盖500安置并固定至第一保护盖固定部件130-9和第二保护盖固定部件230-9,以保护安置在第一突片支撑部件130-8(参见图9)中的第一紧固组件410+k(参见图9)和安置在第二突片支撑部件230-8(参见图10)中的第二紧固组件420+j(参见图10),同时不使它们露出在外面。
同时,在示例性实施例1中,每个主框架的前垂直板和后垂直板中中的每一个都设置有一个气孔,以使空气在容置于除特定主框架之外的每个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和第二类锂蓄电池之间流动,从而防止锂蓄电池由于充电和放电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而损坏。示例性实施例1不限于此。
当将不容置锂蓄电池的容置部件称为特定组容置部件时,特定组容置部件可以是相互邻近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右容置部件和右主框架的左容置部件。即,在示例性实施例1中,特定组容置部件可以是相互邻近的主框架(除特定主框架130+m的左主框架和右主框架之外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右容置部件和右主框架的左容置部件。
在此情况下,第一类锂蓄电池被容置在左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左容置部件和右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左容置部件中,其中该左边组容置部件邻近于特定组容置部件的左边设置,该右边组容置部件邻近于特定组容置部件的右边设置;第二类锂蓄电池被容置在左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左容置部件和右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左容置部件中。左边组容置部件配置为包括多个左容置部件和临近于特定组容置部件的左边设置的多个右容置部件,右边组容置部件配置为包括多个右容置部件和临近于特定组容置部件的右边设置的多个左容置部件。
在此情况下,左母线紧固组件安置在设置于左边组容置部件和特定组容置部件之间的第一突片支撑部件中,并且右母线紧固组件安置在设置于特定组容置部件和右边组容置部件之间的第一突片支撑部件中。
在此情况下,导热垫容置在用于配置特定组容置部件的右容置部件和左容置部件中,其成为容置在左边组容置部件的右容置部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和容置在右边组容置部件的左容置部件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之间的热传递路径。
由于可以从将特定主框架130+m作为特定组容置部件的实例中推导出,因此省略了对特定组容置部件的其他方式的描述。
示例性实施例2
示例性实施例2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在下文中将描述特定主框架130+m作为特定组容置部件的情况。
图20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2的主框架和容置在该主框架中的锂蓄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20,与示例性实施例1不同,在示例性实施例2的情况下,多个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容置在主框架130+k的左容置部件中,多个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容置在主框架130+k的右容置部件中。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和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中的每一个可以以x个数量被容置。与示例性实施例1类似,即使在示例性实施例2的情况下,设置于左边组主框架和右边组主框架之间的特定主框架容置导热垫,而非锂蓄电池。
图21是容置在主框架130+k(图20)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的右电极突片310-rt和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的左电极突片320-lt的堆叠状态的正视图。参见图21和图20,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的每个右电极突片310-rt被垂直堆叠以并联导通,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的每个左电极突片320-lt被垂直堆叠以相互并联导通。
图22是容置在主框架130+k(图20)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的右电极突片310-rt和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的左电极突片320-lt的紧固状态的正视图。
参见图22和20,通过第一紧固组件410+k连接容置在主框架130+k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310+k的右电极突片310-rt和容置在主框架130+k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320+k的左电极突片320-lt,以使其串联导通。与示例性实施例1类似,右电极310-rt和左电极320-lt可以设置有紧固孔(未示出),而非紧固槽(未示出)。
虽然附图中未示出,但是类似地,容置在左边组主框架的彼此相邻设置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被垂直堆叠以相互并联导通,容置在右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被垂直堆叠以相互并联导通。类似地,通过第二紧固组件将它们连接以使其串联导通。
虽然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即使在示例性实施例2的情况下,虚拟电极突片被拉出并固定至第四紧固组件的第四下部固定板和第四上部固定板之间,该第四紧固组件用于固定容置在右边组主框架的右主框架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固定在第四紧固组件的第四下部固定板和第四上部固定板之间的虚拟电极突片的数量与容置在除了示例性实施例1的特定主框架之外的每个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的数量和第二类锂蓄电池的数量相等,并且这些虚拟电极突片中的每一个被固定以垂直堆叠。
类似地,在示例性实施例2的情况下,虚拟电极突片被拉出并固定至第三紧固组件的第三下部固定板和第三上部固定板之间,该第三紧固组件用于固定容置在左边组主框架的左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固定在第三紧固组件的第三下部固定板和第三上部固定板之间的虚拟电极突片的数量与容置在除了示例性实施例1的特定主框架之外的每个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的数量和第二类锂蓄电池的数量相等,并且这些虚拟电极突片中的每一个被固定以垂直堆叠。此外,在示例性实施例2的情况下,虚拟电极突片被拉出并固定在左母线固定板和左母线紧固板之间,该左母线紧固板用于固定容置在左边组主框架的右主框架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固定在左母线固定板和左母线紧固板之间的虚拟电极突片的数量与容置在除了示例性实施例1的特定主框架之外的每个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的数量和第二类锂蓄电池的数量相等,并且这些虚拟电极突片中的每一个被固定以垂直堆叠。类似地,在示例性实施例2的情况下,虚拟电极突片被拉出并固定在右母线固定板和右母线紧固板之间,该右母线紧固板用于固定容置在右边组主框架的左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固定在右母线固定板和右母线紧固板之间的虚拟电极突片的数量与容置在除了示例性实施例1中的特定主框架之外的每个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的数量和第二类锂蓄电池的数量相等,并且这些虚拟电极突片中的每一个被固定以垂直堆叠。
因此,在示例性实施例2的情况下,除了特定主框架之外的每个主框架安装有多个锂蓄电池。根据示例性实施例2的锂蓄电池的安装结构有xP(n-1)s类型。在此情况下,P表示容置在相同主框架的相同容置部件中的一组的锂蓄电池彼此并联连接,x表示容置在相同主框架的相同容置部件中、彼此并联连接的锂蓄电池的数量,S表示容置在不同容置部件中的锂蓄电池彼此串联连接,(n-1)表示彼此串联连接的电池组的数量。2P50S表示50个电池组相互串联连接并且每个电池组具有两个并联连接的锂蓄电池。即,主框架的总数量是26个,容置部件的总数(左容置部件和右容置部件相加的总数)是52。两个并联连接的锂蓄电池被容置在除了用于容置导热垫的特定主框架之外的每个主框架的容置部件中,并且锂蓄电池的总数是100。
因此,示例性实施例2可以通过改变x来改变电容,可以通过改变(n-1)容易地改变电压。
在示例性实施例2的情况下,每个主框架的左端和右端之间的宽度随着容置在每个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的数量和第二类锂蓄电池的数量的增加而变宽。
除了由于容置在除了特定主框架之外的每个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的数量和第二类锂蓄电池的数量(x)而引起的不同之外,示例性实施例2与示例性实施例1都相同,因此,将省略以下描述。
示例性实施例3
示例性实施例3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2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3的上部外壳被移除的状态下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23,示例性实施例3具有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或示例性实施例2的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或示例性实施例2的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安装在里蓄电池外壳(无附图标记)中。
参见图23,锂蓄电池外壳(无附图标记)具有下部外壳610和上部外壳620。上部外壳620设置有外壳进气口622和外壳出气口624。
参见图23,外壳进气口622形成在前部空气通道(未示出)的延长线上,其中该前部空气通道形成在上部外壳620的内表面和每个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前垂直板130-2之间。
参见图23,外壳出气口624形成在后部空气通道(未示出)的延长线上,其中该后部空气通道形成在上部外壳620的内表面与每个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后垂直板(未示出)之间。
参见图23,外壳进气口622的左边安装有用于引入冷却空气的通风扇(未示出)。因此,由通风扇(未示出)引导的冷却空气通过外壳进气口622被引入锂蓄电池(无附图标记)中,然后通过前部空气通道(未示出)和后部空气通道(未示出)经由外壳出气口624排出。在此情况下,流经前部空气通道(未示出)的一部分冷却空气被引入前垂直板130-2的气孔130-2h中,并被排放到后垂直板(未示出)的气孔(未示出),从而防止每个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和第二类锂蓄电池过热。
示例性实施例4
示例性实施例4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24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4的锂蓄电池外壳的上部外壳620的透视图。除了形成在上部外壳620中的外壳进气口622和外壳出气口624的数量之外,示例性实施例4与示例性实施例3是相同的。
参见图24,与示例性实施例3类似,外壳进气口622形成在前部空气通道(未示出)的延长线上,其中该前部空气通道形成在上部外壳620的内表面和每个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前垂直板130-2(参见图23)之间。但是,与示例性实施例3不同的是,在示例性实施例4中,外壳进气口622分别形成在前部空气通道(未示出)的延长线的上部外壳620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上。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外壳进气口622的每个外侧都安装有通风扇(未示出),用于分别引入冷却空气。
参见图24,与示例性实施例3类似,外壳出气口624形成在后部空气通道(未示出)的延长线上,其中该后部空气通道形成在上部外壳620的内表面和每个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后垂直板(未示出)之间。但是,与示例性实施例3不同的是,在示例性实施例4中,外壳出气口624分别形成在后部空气通道(未示出)的延长线的上部外壳620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上。
除了通风通道之外,示例性实施例4与示例性实施例3相同,因此,省略了以下描述。
示例性实施例5
示例性实施例5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25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5的锂蓄电池外壳的上部外壳620的透视图。除了形成在上部外壳620中的外壳进气口622和外壳出气口624的数量之外,示例性实施例5与示例性实施例3是相同的。
参见图25,外壳进气口622形成在上部外壳622的前边。在此情况下,参见图23,外壳进气口622整体形成为一个孔,该孔从形成在主框架(无附图标记)之中的左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前垂直板130-2上的空气孔130-2h的前边直通到形成在右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前垂直板130-2上的气孔130-2h的前边。虽然图25中未示出,但是外壳进气口622的前边安装有用于引入冷却空气的通风扇(未示出)。
参见图25,外壳出气口624形成在上部外壳的后边,其以与外壳进气口622相同的形状形成在与外壳进气口622相对的位置。
除了通风路径之外,示例性实施例5与示例性实施例3相同,因此,将省略以下描述。
示例性实施例6
示例性实施例涉及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
图26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6的上部外壳被移除的状态下的透视图。参见图26,示例性实施例6具有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或示例性实施例2的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或示例性实施例2的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安装在锂蓄电池外壳(无附图标记)中。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或示例性实施例2的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以多种形式前、后邻近地安装。在下文中,将描述两个锂蓄电池单元组前、后邻近地安装的情况。
参见图26,安装两个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以通过使前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f的后间隔突起130-7的后端与后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r的前间隔突起130-6的前端相接触而在前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f的后垂直板(未示出)与后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r的前垂直板(无附图标记)之间形成中心空气通道1002。
参见图26,锂蓄电池外壳(无附图标记)具有下部外壳1610和上部外壳1620。上部外壳1620设置有外壳进气口1622和外壳出气口1624-f和1624-r。
参见图26,外壳进气口1622形成在中心空气通道1002的延长线上,该中心空气通道1002形成在前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f的后垂直板(未示出)与后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r的前垂直板(无附图标记)之间。
参见图26,在前部空气通道1004-f(参见图27)的延长线上形成外壳出气口1624-f,该前部空气通道形成于用于形成上部外壳1620的内表面的每个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前垂直板130-2和前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f之间。在后部空气通道1004-r(参见图27)的延长线上形成外壳出气口1624-r,该后部空气通道形成于上部外壳1620的内表面和用于配置后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r的每个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后垂直板(未示出)之间。参见图26,外壳进气口1622的左边安装有用于引入冷却空气的通风扇(未示出)。因此,由通风扇(未示出)引导的冷却空气经由空气进气口1622被引入锂蓄电池外壳(无附图标记)中,然后通过中心空气通道1002、前部空气通道1004-f(参见图25)、后部空气通道1004-r(参见图25),由外壳出气口1624f和1624r排出。
图2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6的通风路径。参见图27,流经中心空气通道1002的一部分冷却空气被引入前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f的气孔130-3h和后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的气孔130-2h,并且分别排出至前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f的气孔130-2h和后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r的气孔130-3h。
示例性实施例7
示例性实施例7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28A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7的上部外壳的透视图。除了形成在上部外壳1620中的外壳进气口1622和外壳出气口1624-f、1624-r之外,示例性实施例7与示例性实施例6相同。参见图26,与示例性实施例6类似,示例性实施例7具有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或示例性实施例2的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与示例性实施例6类似,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或示例性实施例2的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安装在锂蓄电池外壳(无附图标记)中。与示例性实施例6类似,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或示例性实施例2的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以多种形式前、后邻近地安装。在下文中,将描述两个锂蓄电池单元组前、后邻近地安装的情况。参见图28A,上部外壳1620设置有外壳进气口1622和外壳出气口1624-f、1624-r。
参见图26,与示例性实施例6类似,外壳进气口1622形成在中心空气通道1002的延长线上,该中心空气通道1002形成在前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f的后垂直板(未示出)与后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r的前垂直板(无附图标记)之间。
但是,与示例性实施例6不同的是,在示例性实施例7中,外壳进气口1622分别形成在中心空气通道1002的延长线的上部外壳1620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上。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空气进气口1622的外侧中的每一侧都分别安装有用于引入冷却空气的通风扇(未示出)。
参见图26,与示例性实施例6类似,在前部空气通道1004-f(参见图28B)的延长线上形成外壳出气口1624-f,该前部空气通道形成于上部外壳1620的内表面和用于配置前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f的每个主框架(无附图标记)前垂直板130-2之间的。
但是,与示例性实施例6不同的是,在示例性实施例7中,外壳出气口1624-f分别形成在前部空气通道1004-f(参见图27)的延长线的上部外壳1620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上。
参见图26,与示例性实施例26类似,在后部空气通道1004-r(参见图28B)的延长线上形成外壳出气口1624-r,该后部空气通道形成于上部外壳1620的内表面和用于配置后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r的每个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后垂直板130-2之间。
但是,与示例性实施例6不同的是,在示例性实施例7中,外壳出气口1624-r分别形成在后部空气通道1004-r(参见图28)的延长线的上部外壳1620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上。图28B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7的通风路径。
示例性实施例8
示例性实施例8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29A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8的上部外壳的透视图。除了形成在上部外壳1620中的外壳进气口1622和外壳出气口1624之外,示例性实施例8与示例性实施例6相同。
参见图26,与示例性实施例6类似,示例性实施例8具有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或示例性实施例2的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与示例性实施例6类似,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或示例性实施例2的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安装在锂蓄电池外壳(无附图标记)中。与示例性实施例6类似,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或示例性实施例2的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以多种形式前、后邻近地安装。在下文中,将描述两个锂蓄电池单元组前、后邻近地安装的情况。参见图29A,上部外壳1620设置有外壳进气口1622和外壳出气口1624。
参见图26,在前部空气通道1004-f(参见图29B)的延长线上形成外壳进气口1622,该前部空气通道形成于上部外壳1620的内表面和用于配置前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f的每个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前垂直板130-2之间。该外壳进气口1622分别形成在前部空气通道1004-f(参见图29B)的延长线的上部外壳1620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上。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外壳进气口1622的外侧中的每一侧都分别安装有用于引入冷却空气的通风扇(未示出)。
参见图26,在后部空气通道1004-r(参见图29B)的延长线上形成外壳出气口1624,该后部空气通道形成于上部外壳1620的内表面和用于配置后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r的每个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后垂直板130-2之间。外壳出气口1624分别形成在后部空气通道1004-r(参见图29B)的延长线的上部外壳1620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上。
图29B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8的通风路径。
示例性实施例9
示例性实施例9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30A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9的上部外壳的透视图。除了形成在上部外壳1620中的外壳进气口1622和外壳出气口1624之外,示例性实施例9与示例性实施例6相同。
参见图26,与示例性实施例6类似,示例性实施例9具有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或示例性实施例2的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与示例性实施例6类似,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或示例性实施例2的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安装在锂蓄电池外壳(无附图标记)中。与示例性实施例6类似,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或示例性实施例2的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以多种形式前、后邻近地安装。在下文中,将描述两个锂蓄电池单元组前、后邻近地安装的情况。
参见图30A,上部外壳1620设置有外壳进气口1622和外壳出气口1624。
参见图30A,在上部外壳1620的前部上形成多个外壳进气口1622。每个外壳进气口1622形成在气孔130-2h(参见图30B)的前边,该气孔130-2h形成在锂蓄电池单元组之中设置于最前侧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每个前垂直板上。
虽然未示出,但是外壳进气口1622的前边安装有用于引入冷却空气的通风扇(未示出)。
参见图30A,外壳出气口1624形成在与外壳进气口1622相对的位置,其数量与外壳进气口的数量相对应。
图30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9的通风路径。
同时,与图25中所示的外壳进气口类似,示例性实施例9的外壳进气口1622可以整体形成为一个孔,该孔从形成在前锂蓄电池单元组1000+f之中的左主框架(无附图标记)的前垂直板(无附图标记,参见图26)上的气孔(无附图标记,参见图26)的前边到形成在右主框架(无附图标记,参见图26)的前垂直板(无附图标记,参见图26)上的气孔(无附图标记,参见图26)的前边。在此情况下,以与外壳进气口1622相同的形状在外壳进气口1622的相对位置形成外壳出气口1624。

Claims (22)

1.一种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包括:
左端框架和右端框架;
多个主框架,该主框架具有形成在其顶端的第一露出突片支撑部件,且相邻地形成在所述左端框架和右端框架之间,所述第一突片支撑部件的左下方形成有向左开口的左容置部件,所述第一突片支撑部件的右下方形成有向右开口的右容置部件;
中心框架,具有形成在其顶端的第二露出突片支撑部件,且具有紧固到其左边的左主框架和紧固到其右边的右主框架,以安装到所述多个主框架之中两个相邻主框架中的所述左主框架的右容置部件和所述右主框架的左容置部件之间;
第一类锂蓄电池,具有向袋的外周表面的左边弯曲的左电极突片和向所述袋的外周表面的右边弯曲的右电极突片,所述左电极突片和右电极突片中的每一个形成为突起的并且被容置在左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左容置部件和右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左容置部件中,所述左边组容置部件临近于特定组容置部件的左边设置,所述特定组容置部件包括多个左容置部件和多个右容置部件之中相互邻近的两个容置部件,所述右边组容置部件临近于所述特定组容置部件的右边设置;
第二类锂蓄电池,具有左电极突片和右电极突片,且被容置在所述左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右容置部件和所述右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右容置部件中,所述左电极突片具有相反的极性并且形成为沿与所述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相反的方向突起,所述右电极突片具有相反的极性且形成为沿与所述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相反的方向突起;
第一紧固组件,安置在所述第一突片支撑部件上,以将所述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和所述第二类种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固定连接,以使其串联导通;
第二紧固组件,安置在所述第二突片支撑部件上,以将所述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和所述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固定连接,以使其串联导通;
左母线,通过安置在设置于所述左边组容置部件和所述特定组容置部件之间的突片支撑部件上的左母线紧固组件,与容置在所述左边组容置部件的右容置部件中的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连接,以使其相互导通;
右母线,通过安置在设置于所述特定组容置部件和所述右边组容置部件之间的突片支撑部件上的右母线紧固组件,与容置在所述右边组容置部件的左容置部件中的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连接,以使其相互导通;以及
过流断路器,连接至所述左母线和右母线,以使其串联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所述第一紧固组件包括第一下部固定板、第一上部固定板和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下部固定板的螺栓形成为向上突起,所述第一下部固定板的螺栓穿透所述第一上部固定板,所述第一紧固件紧固至穿透所述第一上部固定板的所述第一下部固定板的螺栓的端部;所述第二紧固组件包括第二下部固定板、第二上部固定板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下部固定板的螺栓形成为向上突起,所述第二下部固定板的螺栓穿透所述第二上部固定板,所述第二紧固件紧固至穿透所述第二上部固定板的所述第二下部固定板的螺栓的端部;所述左母线紧固组件包括左母线固定板和左母线紧固件,所述左母线固定板的螺栓形成为向上突起,所述左母线紧固件紧固至穿透所述左母线固定板的所述左母线固定板的螺栓的端部;所述左母线包括安置在所述左母线固定板上的左母线紧固板,以使所述左母线固定板的螺栓穿透所述左母线紧固板;所述右母线紧固组件包括右母线固定板和右母线紧固件,所述右母线固定板的螺栓形成为向上突起,所述右母线紧固件紧固至穿透所述右母线固定板的所述右母线固定板的螺栓的端部;以及,所述右母线包括安置在所述右母线固定板上的右母线紧固板,以使所述右母线固定板的螺栓穿透所述右母线紧固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在所述左母线固定板和所述左母线紧固板之间固定有具有与所述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相同材料的虚拟电极突片,并且在所述右母线固定板和所述右母线紧固板之间固定有具有与所述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相同材料的虚拟电极突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所述左端框架具有形成在其顶端的第三露出突片支撑部件且紧固至所述多个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左边;所述右端框架具有形成在其顶端的第四露出突片支撑部件且紧固至所述多个主框架之中的右主框架的右边;所述第三突片支撑部件安置有第三紧固组件,所述第三紧固组件包括第三下部固定板、第三上部固定板和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三下部固定板的螺栓形成为向上突起,所述第三下部固定板的螺栓穿透所述第三上部固定板,所述第三紧固件紧固至穿透所述第三上部固定板的所述第三下部固定板的螺栓的端部;所述第四突片支撑部件安置有第四紧固组件,所述第四紧固组件包括第四下部固定板、第四上部固定板和第四紧固件,所述第四下部固定板的螺栓形成为向上突起,所述第四下部固定板的螺栓穿透所述第四上部固定板,所述第四紧固件紧固至穿透所述第四上部固定板的所述第四下部固定板的螺栓的端部;所述第三紧固组件将容置在所述多个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中的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固定在所述第三下部固定板和是第三上部固定板之间;以及,所述第四紧固组件将容置在所述多个主框架之中的右主框架中的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固定在所述第四下部固定板和所述第四上部固定板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在所述第三下部固定板和第三上部固定板之间固定有具有与所述第二类锂蓄电池的右电极突片相同材料的虚拟电极突片,并且在所述第四下部固定板和第四上部固定板之间固定有具有与所述第一类锂蓄电池的左电极突片相同材料的虚拟电极突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所述左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左容置部件和所述右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左容置部件分别容置有左电极突片和右电极突片,以使其垂直堆叠,以便使n个第一类锂蓄电池相互并联导通;以及所述左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右容置部件和所述右边组容置部件的每个右容置部件分别容置有左电极突片和右电极突片,以使其垂直堆叠,以便使n个第二类锂蓄电池相互并联导通,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所述第一上部固定板、第二上部固定板、第三上部固定板和第四上部固定板中的每一个都附接有固定板连接器,所述左母线紧固板和右母线紧固板中的每一个都附接有紧固板连接器,所述固定板连接器和所述紧固板连接器中的每一个都插入有连接至电压测量器件的电压测量线侧的连接器。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所述左母线包括从所述左母线紧固板弯曲并且涂敷有绝缘体的直线型左母线延伸件,所述右母线包括从所述右母线紧固板弯曲并且涂敷有绝缘体的直线型延伸件,每个主框架的顶端设置有字母“U”型的第一母线引导管,用于引导所述第一突片支撑部件的水平延长线上的左母线延伸件和右母线延伸件,以及,每个中心框架的顶端设置有字母“U”型的第二母线引导管,用于引导所述第二突片支撑部件的水平延长线上的左母线延伸件和右母线延伸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所述左母线延伸件的一端和所述右母线延伸件的一端中的任意一个垂直弯曲,以使所述左母线延伸件和所述右母线延伸件一个接一个地垂直堆叠。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所述左母线延伸件的另一端设置有向前和向后弯曲的左母线紧固突片,以固定至所述左端框架或所述右端框架并连接至所述过流断路器,所述右母线延伸件的另一端设置有沿与所述左母线紧固突片的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的右母线紧固突片,以固定至所述左端框架和所述右端框架之中固定有所述左母线紧固突片的端框架并连接至所述过流断路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紧固组件和所述第二紧固组件中的每一个的顶部上的保护盖,其中,每个主框架的顶端设置有第一保护盖固定组件,所述第一保护盖固定组件形成为向上突起并基于所述第一母线引导管沿与所述第一突片支撑部件相对的方向紧固至所述保护盖,以及,每个中心框架的顶端设置有第二保护盖固定组件,所述第二保护盖固定组件形成为向上突起并基于所述第二母线引导管沿与所述第二突片支撑部件相对的方向紧固至所述保护盖。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形成所述特定组容置部件的左容置部件和右容置部件容置有导热垫,所述导热垫作为容置在所述左边组容置部件的右容置部件中的锂蓄电池和容置在所述右边组容置部件的左容置部件中的锂蓄电池之间的热传递路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每个主框架包括直线型基板、前垂直板、后垂直板、前间隔突起和后间隔突起,所述前垂直板从所述基板的前侧端向上安装且具有形成在其中心部分的气孔,所述后垂直基板从所述基板的后侧端向上安装且具有形成在其中心部分的气孔,所述前间隔突起设置于所述前垂直板的顶部上且向前突起,所述后间隔突起设置在所述后垂直板的顶部上且向后突起,所述前间隔突起和所述后间隔突起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具有底座槽,在所述底座槽中沿左和右方向安置有直线型管,所述直线型管从上方被拉入所述底座槽中。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所述特定组容置部件是形成在任一特定主框架中的左容置部件和右容置部件,所述特定主框架设置于所述多个主框架之中的所述左主框架和右主框架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所述前垂直板和所述后垂直板分别设置有从左端和右端拉入的左槽和右槽,所述中心框架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前插槽和温度传感器后插槽,所述温度传感器前插槽在从前外表面被拉入内侧时与通孔相连通,该通孔穿透左表面和右边面并且设置有相邻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前垂直板的右槽和右主框架的前垂直板的左槽,所述温度传感器后插槽在从后外表面被拉入内侧时与通孔相连通,该通孔穿透左表面和右表面并且设置有相邻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后垂直板的右槽和右主框架的后垂直板的左槽。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所述前间隔突起包括形成在后端的小宽度部件和形成在前端同时向左、向右突起地与所述小宽度部件连接的大宽度部件;所述后间隔突起包括形成在前端的小宽度部件和形成在后端同时向左、向右突起地与所述小宽度部件连接的大宽度部件;所述前间隔突起的座槽的一部分形成在所述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处且其其余部分形成在所述大宽度部件处;所述后间隔突起的座槽的一部分形成在所述后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处且其其余部分形成在所述大宽度部件处;在与温度测量器件连接的温度测量线之中,通过间隙引导的温度测量线与插入所述温度传感器前插槽中的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间隙由两个相邻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和右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形成;以及在与温度测量器件连接的温度测量线之中,通过间隙引导的温度测量线与插入所述温度传感器后插槽中的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间隙由两个相邻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后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和右主框架的后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形成。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其中,所述前间隔突起包括形成在后端的小宽度部件和形成在前端同时向左、向右突起地与所述小宽度部件连接的大宽度部件;所述后间隔突起包括形成在前端的小宽度部件和形成在后端同时向左、向右突起地与所述小宽度部件连接的大宽度部件;所述前间隔突起的座槽的一部分形成在所述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处且其其余部分形成在所述大宽度部件处;所述后间隔突起的座槽的一部分形成在所述后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处且其其余部分形成在所述大宽度部件处;在形成有左边组容置部件的左边组主框架和形成有右边组容置部件的右边组主框架之中,通过由相互邻近安装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和右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形成的间隙所引导的电压测量线被连接至安置在设置于所述左主框架和所述右主框架之间的中心框架中的第二紧固组件,以使其相互导通;通过由右边组主框架之中右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和特定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形成的间隙所引导的电压测量线被连接至左母线紧固组件,以使其相互导通;通过由右边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和特定主框架的前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形成的间隙所引导的电压测量线被连接至右母线紧固组件,以使其相互导通;以及通过由左边组主框架和右边组主框架之中相互邻近安装的主框架之中的左主框架的后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和右主框架的后间隔突起的小宽度部件形成的间隙所引导的电压测量线被连接至安置在所述左主框架中的第一紧固组件,以使其相互导通。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还包括设置有外壳进气口和外壳出气口且包围所述锂蓄电池组的锂蓄电池外壳,其中所述外壳进气口形成在形成于外壳内表面和所述前垂直板之间的前部空气通道的延长线或形成于外壳内表面和所述后垂直板之间的后部空气通道的延长线中的任一延长线上,所述外壳出气口形成在所述形成于外壳内表面和前垂直板之间的前部空气通道的延长线或所述形成于外壳内表面和后垂直板之间的后部空气通道的延长线中另一延长线上。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还包括设置有外壳进气口和外壳出气口且包围所述锂蓄电池组的锂蓄电池外壳,其中所述外壳进气口形成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任一表面上,所述外壳出气口形成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另一表面上。
20.一种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包括:
多个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彼此前后相邻地安装;以及
锂蓄电池外壳,设置有外壳进气口和外壳出气口且包围所述多个锂蓄电池单元组,
其中,在所述多个锂蓄电池单元组之中相互邻近的两个锂蓄电池单元组被安装为使得前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后间隔突起的后端与后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前间隔突起的前端相接触,所述外壳进气口和所述外壳出气口中的每一个形成在前部空气通道的延长线、后部空气通道的延长线和中间空气通道的延长线之中的至少任一条延长线上,所述前部空气通道形成在所述多个锂蓄电池单元组之中设置于最前侧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前垂直板和外壳内表面之间,所述后部空气通道形成在所述锂蓄电池单元组之中设置于最后侧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后垂直板和外壳内表面之间,所述中间空气通道形成在两个相邻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后垂直板和前垂直板之间。
21.一种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组,包括:
多个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彼此前后相邻地安装;以及
锂蓄电池外壳,设置有外壳进气口和外壳出气口且包围所述多个锂蓄电池组;
其中,在所述多个锂蓄电池单元组之中相互邻近的两个锂蓄电池单元组被安装为使前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后间隔突起的后端与后锂蓄电池单元组的前间隔突起的前端相接触,其中所述外壳进气口形成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任一表面上,所述外壳出气口形成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另一表面上。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组,其中,安装多个所述外壳进气口,每个所述外壳进气口都形成在与锂蓄电池单元组之中设置于最前侧的锂蓄电池组的每个前垂直板一起形成的空气通道的前边,安装多个所述外壳出气口,每个所述外壳出气口都形成在与锂蓄电池单元组之中设置于最后侧的锂蓄电池单元组的每个后垂直板一起形成的空气通道的后边。
CN2009801385600A 2008-09-03 2009-08-31 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和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组 Active CN1021875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80086759A KR101103755B1 (ko) 2008-09-03 2008-09-03 버스 바 구비 리튬 2차 전지 단위 셋 및 버스 바 구비 리튬2차 전지 셋
KR10-2008-0086759 2008-09-03
PCT/KR2009/004861 WO2010027168A2 (ko) 2008-09-03 2009-08-31 버스 바 구비 리튬 2차 전지 단위 셋 및 버스 바 구비 리튬 2차 전지 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7512A true CN102187512A (zh) 2011-09-14
CN102187512B CN102187512B (zh) 2013-09-18

Family

ID=41797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85600A Active CN102187512B (zh) 2008-09-03 2009-08-31 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和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349486B2 (zh)
EP (1) EP2348568A4 (zh)
JP (1) JP5465726B2 (zh)
KR (1) KR101103755B1 (zh)
CN (1) CN102187512B (zh)
WO (1) WO2010027168A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8089A (zh) * 2011-09-30 2014-05-2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07968236A (zh) * 2017-11-27 2018-04-27 安徽欧鹏巴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电池模组的电芯散热安装固定结构
CN110962561A (zh) * 2018-09-27 2020-04-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固定支架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79674B2 (en) * 2005-03-25 2014-03-25 Front Edge Technology, Inc. Battery with protective packaging
US7846579B2 (en) 2005-03-25 2010-12-07 Victor Krasnov Thin film battery with protective packaging
CN102906900B (zh) * 2010-05-26 2015-09-02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挖土机
JP5786305B2 (ja) * 2010-11-01 2015-09-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連結体、カートリッジホルダ及びプリンター
CN103201879B (zh) * 2010-11-22 2015-06-03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紧凑结构的电池组
KR101816813B1 (ko) * 2010-12-30 2018-01-11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파우치형 셀 케이스
FR2973948B1 (fr) * 2011-04-11 2014-04-11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modulaire de cadre conducteur de puissance pour batteri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procede de montage de ce dispositif et batteri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tel dispositif
TWI418079B (zh) * 2011-07-04 2013-12-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電池模組
JP5738714B2 (ja) * 2011-08-08 2015-06-24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組電池
KR101299393B1 (ko) * 2011-09-19 2013-08-22 세방전지(주) 음각형 케이스로 구성된 단위 전지셀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지모듈
KR101275487B1 (ko) * 2011-09-19 2013-06-17 세방전지(주) 끼움식 케이스로 구성되는 단위 전지셀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지모듈
KR101944826B1 (ko) * 2011-10-18 2019-04-17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중·대형 배터리 모듈
US8865340B2 (en) 2011-10-20 2014-10-21 Front Edge Technology Inc. Thin film battery packaging formed by localized heating
US9887429B2 (en) 2011-12-21 2018-02-06 Front Edge Technology Inc. Laminated lithium battery
US8864954B2 (en) 2011-12-23 2014-10-21 Front Edge Technology Inc. Sputtering lithium-containing material with multiple targets
US9077000B2 (en) 2012-03-29 2015-07-07 Front Edge Technology, Inc. Thin film battery and localized heat treatment
JP6017812B2 (ja) * 2012-03-29 2016-11-0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取り付け装置およびバスバー取り付け方法
US9257695B2 (en) 2012-03-29 2016-02-09 Front Edge Technology, Inc. Localized heat treatment of battery component films
CN102650681A (zh) * 2012-06-05 2012-08-29 柘城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蓄电池测量工具
JP2014063598A (ja) * 2012-09-03 2014-04-10 Nec Energy Devices Ltd 電池パック
US9159964B2 (en) 2012-09-25 2015-10-13 Front Edge Technology, Inc. Solid state battery having mismatched battery cells
US8753724B2 (en) 2012-09-26 2014-06-17 Front Edge Technology Inc. Plasma deposition on a partially formed battery through a mesh screen
US9356320B2 (en) 2012-10-15 2016-05-31 Front Edge Technology Inc. Lithium battery having low leakage anode
US9865849B2 (en) * 2012-11-09 2018-01-09 Nissan Motor Co., Ltd. Assembled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ed battery
JP6212914B2 (ja) * 2013-04-08 2017-10-18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KR101709562B1 (ko) * 2013-07-31 2017-03-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CN104377323B (zh) * 2013-12-31 2016-04-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容纳组件和具有其的动力电池模组
KR102117371B1 (ko) * 2014-03-24 2020-06-01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버스바
US20150325893A1 (en) * 2014-05-06 2015-11-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eat retaining vehicle battery assembly
JP6506307B2 (ja) * 2014-05-12 2019-04-24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スペーサーを含む電池パック
KR101806412B1 (ko) 2014-06-23 2017-12-0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 전지용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US10008739B2 (en) 2015-02-23 2018-06-26 Front Edge Technology, Inc. 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y with electrolyte
KR102395751B1 (ko) 2015-04-29 2022-05-0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KR102317501B1 (ko) 2015-04-29 2021-10-2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JP6667255B2 (ja) * 2015-10-22 2020-03-18 株式会社エンビジョンAescジャパン 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の製造方法
DE102015225188B4 (de) * 2015-12-15 2020-10-0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nergiespeichermodul
JP6752674B2 (ja) * 2016-09-30 2020-09-09 ビークルエナジ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組電池
KR102065103B1 (ko) * 2016-11-04 2020-01-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팩
US11688900B2 (en) * 2017-06-01 2023-06-27 Clarios Advanced Solutions Gmbh Energy storage module cell assembly including pouch cell, compression element, thermal plate, and cell fram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CN107240504A (zh) * 2017-07-21 2017-10-10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硬壳化软包电容模组及系统
TWI643375B (zh) * 2017-10-25 2018-12-01 Chroma Ate Inc. 電池化成系統及其針盤
CN109244280B (zh) * 2018-09-25 2024-04-16 福建易动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圆柱型锂离子电池模组结构
KR102380225B1 (ko) * 2019-03-06 2022-03-28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화염의 외부 노출을 방지할 수 있는 구조를 갖는 ess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7593A (zh) * 1997-06-30 1999-02-1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用于电池和电接线盒的连接结构
CN1435902A (zh) * 2002-01-31 2003-08-1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
US20060214631A1 (en) * 2005-02-07 2006-09-28 Junill Yoon Battery cartridge-connecting system for battery module
WO2007046587A1 (en) * 2005-10-21 2007-04-26 Lg Chem, Ltd. Novel bus bar for electric connection and middle and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99977B2 (ja) * 2002-05-07 2010-07-14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板状電池の電極絶縁構造
JP3594023B2 (ja) * 2002-07-30 2004-11-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3886911B2 (ja) 2003-01-23 2007-02-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密閉型二次電池
KR100544119B1 (ko) 2003-06-24 2006-01-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파우치형 리튬 이차 전지
JP4457812B2 (ja) * 2004-08-30 2010-04-28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組電池及びモジュール電池
KR100876458B1 (ko) * 2004-12-24 2008-12-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신규한 구조의 전지 카트리지와 그것을 포함하고 있는개방형 전지 모듈
KR100904375B1 (ko) * 2005-02-07 2009-06-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퓨즈 장착 전지 카트리지와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JP4457931B2 (ja) * 2005-03-17 2010-04-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0965049B1 (ko) * 2005-03-23 2010-06-21 에스케이에너지 주식회사 고출력 리튬 2차 전지 유닛셀의 적층 구조
KR101042132B1 (ko) * 2005-03-23 2011-06-16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고출력 리튬 2차 전지용 케이스
JP5227494B2 (ja) * 2005-06-02 2013-07-03 株式会社東芝 組電池の電池パック
KR100719723B1 (ko) * 2005-12-29 2007-05-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도전성 플레이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팩 전지
JP5159112B2 (ja) * 2007-01-24 2013-03-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054833B1 (ko) * 2007-10-29 2011-08-05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리튬 2차 전지 단위 셋 및 리튬 2차 전지 셋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7593A (zh) * 1997-06-30 1999-02-1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用于电池和电接线盒的连接结构
CN1435902A (zh) * 2002-01-31 2003-08-1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
US20060214631A1 (en) * 2005-02-07 2006-09-28 Junill Yoon Battery cartridge-connecting system for battery module
WO2007046587A1 (en) * 2005-10-21 2007-04-26 Lg Chem, Ltd. Novel bus bar for electric connection and middle and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the sam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8089A (zh) * 2011-09-30 2014-05-2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07968236A (zh) * 2017-11-27 2018-04-27 安徽欧鹏巴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电池模组的电芯散热安装固定结构
CN110962561A (zh) * 2018-09-27 2020-04-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固定支架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65726B2 (ja) 2014-04-09
WO2010027168A2 (ko) 2010-03-11
KR101103755B1 (ko) 2012-01-06
WO2010027168A3 (ko) 2010-06-17
US8349486B2 (en) 2013-01-08
EP2348568A4 (en) 2014-10-08
KR20100027731A (ko) 2010-03-11
US20120003520A1 (en) 2012-01-05
CN102187512B (zh) 2013-09-18
JP2012502425A (ja) 2012-01-26
EP2348568A2 (en) 2011-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7512B (zh) 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单元组和具有母线的锂蓄电池组
CN101911336B (zh) 具有多个可充电锂电池的单元组和具有多个该单元组的装置
EP3817090A1 (en) Battery module
US11769925B2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initial pressing force reinforcing structure for cell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3907775A1 (en) Power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06489214B (zh) 集成有bms的紧凑的二次电池模块
CN105264687B (zh) 电池模块组件
CN100530810C (zh) 袋-型锂聚合体电池和制造它的方法
CN100508247C (zh) 用于新颖结构的电池匣及含有该电池匣的开放式电池模块
KR101636371B1 (ko) 계단 구조의 전지셀
CN105794015B (zh)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CN105934839A (zh) 电池组
CN109891626A (zh) 电池组
US20230261308A1 (en) Thermally conductive divider configuration for batteries
EP3989337A1 (en)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comprising battery pack
KR101047991B1 (ko) 수용부가 형성된 엔드프레임을 갖는 리튬 2차 전지 케이스 및 수용부가 형성된 엔드프레임을 갖는 리튬 2차 전지 셋
CN210296420U (zh) 一种接线稳定防脱落的小型串并联锂电池
US20080254350A1 (en) Battery pack
EP4027448A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battery module, and vehicle
CN115699427A (zh) 二次电池模块以及包括二次电池模块的二次电池组和车辆
CN102365782A (zh) 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EP4027449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including battery module
CN217589042U (zh) 一种高安全性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5136397A (zh) 电池组和包括该电池组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after: SK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SK INNOVATION CO.,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SK NEW TECHNOLOGY TO: SK NEW TECHNOLOGY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29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after: Sk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before: SK INNOV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