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14462A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14462A
CN103814462A CN201180073548.3A CN201180073548A CN103814462A CN 103814462 A CN103814462 A CN 103814462A CN 201180073548 A CN201180073548 A CN 201180073548A CN 103814462 A CN103814462 A CN 1038144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auxiliary terminal
secondary cell
battery container
key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35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14462B (zh
Inventor
松本瑞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14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44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144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446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7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H01M50/627Filling po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7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Filling, Topping-Up Batterie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当使配置于二次电池内部的电流切断机构工作时,电能会一直储存在二次电池中。其解决手段如下。二次电池具有进行充放电的发电要素、收容发电要素的电池壳体以及在电池壳体的外面露出且与发电要素电连接的电极端子。二次电池具有电流切断机构和辅助端子。电流切断机构在电池壳体的内部中设置在连接发电要素和电极端子的电流路径上,能够切断电流。辅助端子与电流路径中位于发电要素与电流切断机构之间的电流路径电连接,在电池壳体的外面露出。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具备将二次电池的内部的电流路径切断的电流切断机构的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在二次电池的内部设置有电流切断机构。在伴随二次电池的过充电而二次电池的内压上升时,电流切断机构所包含的金属板变形,由此电流被切断。电流切断机构与电极端子连接,因此,若在电流切断机构中切断电流,则经由电极端子的充放电受到禁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74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由电流切断机构切断电流之后,不能从电极端子取出储存于二次电池的电能。由于电流切断机构因二次电池的过充电而工作,所以在二次电池中储存有大量的电能。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作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具有进行充放电的发电要素、收容发电要素的电池壳体、以及在电池壳体的外面露出且与发电要素电连接的电极端子。另外,二次电池具有电流切断机构和辅助端子。电流切断机构在电池壳体的内部中设置于连接发电要素和电极端子的电流路径上,能够切断电流。辅助端子与电流路径中位于发电要素与电流切断机构之间的电流路径电连接,在电池壳体的外面露出。二次电池具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本发明的电极端子是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中至少一方的端子。
根据本发明,在由电流切断机构切断电流之后,能够使用辅助端子来使发电要素放电。具体而言,能够通过将辅助端子与负载连接来对负载通入电流。通过使发电要素放电,能够防止电能一直储存于发电要素。
电流切断机构能够从导通状态不可逆地变化为切断电流的状态。由此,在电流切断机构进行了工作时,能够维持切断了电流的状态。作为电流切断机构,可以使用根据电池壳体的内压上升而变形的阀。若对二次电池进行过充电,则会在电池壳体的内部产生气体,从而电池壳体的内压上升。通过根据电池壳体的内压的上升使阀变形,能够切断电流路径。本发明在必须在电池壳体的内部配置电流切断机构(包括上述阀)的结构中特别有效。
在电池壳体可以形成电解液的注入所使用的贯通孔。作为堵住贯通孔的部件,可以使用辅助端子。由此,辅助端子具有使发电要素放电的功能和堵住贯通孔的功能。通过使辅助端子具有两种功能,能够减少零件件数,能够减少成本。作为辅助端子,例如可以使用空心铆钉。
通过使用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罩,能够将辅助端子中在电池壳体的外面露出的区域覆盖。在使用电极端子进行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时,不使用辅助端子。此时,能够用罩将辅助端子覆盖。
在辅助端子中在电池壳体的外面露出的区域(露出区域)可以形成凹凸部。通过在辅助端子的露出区域形成凹凸部,在经由布线将辅助端子与负载连接时,容易将布线与辅助端子连接。即,通过使用凹凸部,容易将布线安装于辅助端子。凹凸部例如可以用螺纹槽来构成。
电池壳体可以用形成为沿着长方体的形状的壳体主体和与壳体主体一起形成发电要素的收容空间的盖来构成。壳体主体具有用于装入发电要素的开口部,盖堵住壳体主体的开口部。电极端子和辅助端子能够固定于盖。辅助端子能够相对于电极端子配置在盖的外缘侧。由此,在从二次电池的外部接近辅助端子时,难以与电极端子发生干涉,从而容易接近辅助端子。
附图说明
图1是二次电池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二次电池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3是发电要素的展开图。
图4是发电要素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处于使用状态的二次电池的一部分构造的图。
图6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处于电流切断状态的二次电池的一部分构造的图。
图7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变形例中二次电池的一部分构造的图。
图8是在实施例1的变形例中辅助端子的外观图。
图9是表示作为实施例2的二次电池的一部分构造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2的变形例中的辅助端子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2的其他变形例中的辅助端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作为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外观图。图2是表示二次电池的内部构造的概略图。作为二次电池1,例如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电池。二次电池1例如能够作为使车辆行驶的动力源来使用。具体而言,通过将二次电池1的电力供给到电动发电机,电动发电机能够生成用于使车辆行驶的动能。
二次电池1具有电池壳体10和收容于电池壳体10的发电要素30。电池壳体10具有壳体主体11和盖12,可以由铝等金属形成。
壳体主体11具有用于将发电要素30装入壳体主体11的开口部,盖12将壳体主体11的开口部堵住。盖12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壳体主体11,电池壳体10的内部为密闭状态。在电池壳体10的内部除了发电要素30之外还收容有电解液。电池壳体10形成为沿着长方体的形状,二次电池1是所谓的方形的电池。
在盖12设置有阀13。通过对盖12实施雕刻,能够形成阀13。阀13用于将在电池壳体10的内部产生的气体排出到电池壳体10的外部。当在电池壳体10的内部产生气体而电池壳体10的内压上升时,阀13从关闭状态变化为打开状态。使阀13从关闭状态变化为打开状态时的压力(阀13的工作压)可以考虑电池壳体10的耐压性能等而适当地设定。
负极端子(电极端子)21和正极端子(电极端子)22固定于盖12。负极端子21和正极端子22具有位于电池壳体10的外侧的部分和位于电池壳体10的内侧的部分。负极接头片(tab)23收容于电池壳体10,与负极端子21以及发电要素30连接。正极接头片24收容于电池壳体10,与正极端子22以及发电要素30连接。
图3是将发电要素30的一部分展开后的图。发电要素30是进行充放电的要素。发电要素30具有负极板31、正极板32以及隔板33。
负极板31具有集电板31a和负极活性物质层31b。负极活性物质层31b形成于集电板31a的表面,并且形成于集电板31a的两面。负极活性物质层31b形成于集电板31a的一部分区域,在负极板31的一端露出有集电板31a。负极活性物质层31b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粘合剂等。
在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二次电池1时,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使用碳。另外,集电板31a例如可以用铜来形成。
正极板32具有集电板32a和正极活性物质层32b。正极活性物质层32b形成于集电板32a的表面,并且形成于集电板32a的两面。正极活性物质层32b形成于集电板32a的一部分区域,在正极板32的一端露出有集电板32a。正极活性物质层32b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粘合剂等。
在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二次电池1时,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使用LiCoO2、LiMn2O4、LiNiO2、LiFePO4、Li2FePO4F、LiCo1/3Ni1/3Mn1/3O2或Li(LiaNixMnyCoz)O2。另外,集电板32a例如可以用铝来形成。
隔板33配置在负极板31与正极板32之间,与负极活性物质层31b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32b接触。电解液渗入隔板33、负极活性物质层31b、正极活性物质层32b。发电要素30具有两个隔板33,在两个隔板33之间配置有正极板32。
如图3所示,层叠负极板31、正极板32以及隔板33来构成层叠体,并卷绕叠体,由此构成图4所示的发电要素30。图4是从连接有负极接头片23的一侧观察时的发电要素30的侧视图。
在发电要素30的一端只卷绕有负极板31(特别是集电板31a),如图4所示,在卷绕有集电板31a的部分焊接有负极接头片23。负极接头片23可以用与集电板31a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来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对负极接头片23和集电板31a进行焊接。
在发电要素30的另一端仅卷绕有正极板32(特别是集电板32a),在卷绕有集电板32a的部分焊接有正极接头片24。正极接头片24可以用与集电板32a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来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对正极接头片24和集电板32a进行焊接。将负极接头片23、正极接头片24与发电要素30连接的方法也可以是焊接以外的方法。
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负极活性物质层31b和正极活性物质层32b夹着隔板33而相对。在进行二次电池1的充放电时,离子在负极活性物质层31b与正极活性物质层32b之间移动。
例如,在使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二次电池1放电时,在负极活性物质层31b中进行放出锂离子和电子的化学反应。另外,在正极活性物质层32b中进行吸收锂离子和电子的化学反应。在对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二次电池1进行充电时,在负极活性物质层31b中进行吸收锂离子和电子的化学反应。另外,在正极活性物质层32b中进行放出锂离子和电子的化学反应。
由于二次电池1的过充电,在二次电池1(电池壳体10)的内部会产生气体。该气体例如通过电解液的热分解而产生。因为电池壳体10的内部是密闭状态,所以电池壳体10的内压会由于气体的产生而上升。二次电池1具有电流切断阀。电流切断阀在电池壳体10的内压上升了时进行工作,切断二次电池1的充放电所使用的电流路径。由此,能够阻止二次电池1的过充电等。
使用图5,对电流切断阀的构造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二次电池1的一部分构造的剖视图。
负极端子21具有端子主体211、端子底座212、端子引线213以及固定部件214。端子主体211与负载连接,或者与其他二次电池1连接。在使用多个二次电池1来构成电池组时,在端子主体211连接汇流条。汇流条用于将多个二次电池1串联或并联连接。
端子主体211安装于端子底座212,端子底座212固定于盖12。端子底座212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端子引线213的一端连接于端子主体211,端子引线213的另一端连接于固定部件214。
端子引线213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在端子引线213与盖12之间配置有绝缘体,端子引线213与盖12为绝缘状态。作为绝缘体的材料,可以使用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PS(聚苯硫醚)等树脂。
固定部件214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贯通盖12。在固定部件214与盖12之间配置有绝缘体。固定部件214与盖12为绝缘状态。
位于电池壳体10的外侧的固定部件214的一部分与端子引线213连接。作为固定部件214与端子引线213的连接方法,例如可以使用铆接。位于电池壳体10的内侧的固定部件214的一部分与电流切断阀25连接。作为固定部件214与电流切断阀25的连接方法,例如可以使用焊接。
电流切断阀25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具有弯曲部25a。弯曲部25a与负极接头片23连接。作为弯曲部25a与负极接头片23的连接方法,例如可以使用焊接。
盖12具有贯通孔12a,在贯通孔12a插入有辅助端子26。辅助端子26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辅助端子26的一端26a朝向电池壳体10的外侧突出,辅助端子26的另一端26b朝向电池壳体10的内侧突出。
在辅助端子26与贯通孔12a之间设置有绝缘体27。绝缘体27例如可以用树脂、橡胶来形成。通过在辅助端子26与贯通孔12a之间配置绝缘体27,能够使辅助端子26与盖12为绝缘状态。另外,通过使绝缘体27弹性变形,能够将辅助端子26与贯通孔12a之间密封。
辅助端子26的端部26b与负极接头片23连接。作为辅助端子26与负极接头片23的连接方法,例如可以使用铆接、焊接。若使用与负极接头片23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来形成辅助端子26,则例如能够容易地对负极接头片23和辅助端子26进行焊接。辅助端子26配置在与负极端子21相邻的位置,且相对于负极端子21配置在盖12的外缘侧。可以将辅助端子26固定于盖12之后将其与负极接头片23连接。
配置辅助端子26的位置不限于图5所示的位置,可以适当地设定。即,只要在能够与负极接头片23连接的位置配置辅助端子26即可。例如,可以相对于负极端子21在正极端子22侧(图5的左侧)配置辅助端子26。当在一个方向上排列配置多个二次电池1来构成电池组时,优选,将辅助端子26配置于图5所示的位置。
通过将辅助端子26配置于图5所示的位置,容易从组电池的外部接近(access)辅助端子26。例如,如后所述,在将辅助端子26与负载连接时,容易将布线与辅助端子26连接。若相对于负极端子21在正极端子22侧配置辅助端子26,则有时会由于负极端子21的存在而难以从电池组的外部接近辅助端子26。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辅助端子26配置于电池壳体10的角部,所以容易接近辅助端子26。
另外,通过将辅助端子26配置于图5所示的位置,从而容易安装辅助端子26。若相对于负极端子21在正极端子22侧配置辅助端子26时,则在安装辅助端子26时,有时会由于与负极端子21的干涉而难以安装辅助端子26。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相对于负极端子21在盖12的外缘侧配置辅助端子26,所以能够不与负极端子21发生干涉而安装辅助端子26。
通过将辅助端子26与负极接头片23连接,辅助电极26能够支承负极接头片23。若对二次电池1施加来自外部的振动、冲击,则振动、冲击也会传递到负极接头片23。若由于振动等而使负极接头片23运动,则可能会在负极接头片23与电流切断阀25的连接部分施加负荷,或者在负极接头片23与发电要素30的连接部分施加负荷的危险。另外,振动可能会经由负极接头片23传递到电流切断阀25、在电流切断阀25加载负荷。
通过如本实施例那样,辅助电极26支承负极接头片23,能够抑制负极接头片23的振动等。由此,能够抑制负荷加载于电流切断阀25等。
在进行二次电池1的充放电时,电流沿着图5的虚线所示的路径(一个例子)流动。例如,在对二次电池1进行充电时,电流按负极接头片23、电流切断阀25、固定部件214、端子引线213、端子主体211的顺序流动。在使二次电池1放电时,电流向与充电电流流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即,电流按端子主体211、端子引线213、固定部件214、电流切断阀25、负极接头片23的顺序流动。电流切断阀25成为在进行二次电池1的充放电时的电流路径的一部分。
当由于二次电池1的过充电而在电池壳体10的内部产生气体时,电池壳体10的内压上升。由此,如图6所示,压力P会作用于电流切断阀25。若压力P作用于电流切断阀25,则会由于电流切断阀25的变形而使电流切断阀25与负极接头片23的连接部分破断,从而电流切断阀25会离开负极接头片23。
电流切断阀25在变化为图6所示的状态时,会维持为图6所示的状态。即,电流切断阀25从图5所示的状态不可逆地变化为图6所示的状态。由此,能够持续维持切断了电流的状态。使电流切断阀25工作时的压力P可以考虑电池壳体10的耐压性能等而适当地设定。
因为电流切断阀25和负极接头片23成为使用负极端子21进行二次电池1的充放电时的电流路径,所以通过电流切断阀25离开负极接头片23,二次电池1的充放电被禁止。通过禁止二次电池1的充放电,能够阻止二次电池1的过充电的发展,能够抑制电池壳体10的内压进一步上升。
在电流切断阀25工作之后,不能使用负极端子21使二次电池1放电。在电流切断阀25工作时,二次电池1已经成为过充电状态,所以成为大量电能储存于发电要素30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辅助端子26,能够将储存于发电要素30的电能输出到二次电池1的外部。即使在电流切断阀25离开了负极接头片23之后,辅助端子26也经由负极接头片23与发电要素30连接。因此,只要将将辅助端子26以及正极端子22与负载连接就能够使发电要素30放电。
负载只要是消耗发电要素30的电力的元件即可。在使发电要素30放电时,对于作为负载的电阻体,能够仅是通入电流。另外,能够使用电子设备作为负载并使用发电要素30的电力来使电子设备进行动作。
通过使用辅助端子26使发电要素30放电,能够防止二次电池1在电能储存于发电要素30的状态下持续放置。另外,若使用发电要素30的电力使电子设备进行动作,则能够有效利用储存于发电要素30的电能。
因为辅助端子26的端部26a突出到电池壳体10的外侧,所以能够使用辅助端子26来调节发电要素30的温度。因为辅助端子26经由负极接头片23与发电要素30连接,所以只要调节辅助端子26的温度就能够调节发电要素30的温度。
例如,在发电要素30发热时,发电要素30的热不只传递到负极端子21,还传递到辅助端子26,从而能够将热从负极端子21和辅助端子26放出到大气中。如果在辅助端子26的端部26a设置翅片,则能够提高辅助端子26的散热性。
另外,能够使冷却用的热交换介质与辅助端子26接触。作为热交换介质,可以使用气体、液体。若使用热交换介质来冷却辅助端子26,则能够经由负极接头片23冷却发电要素30,能够抑制发电要素30的温度上升。若预先在辅助端子26的端部26a设置翅片,则能够提高辅助端子26的冷却效率。
在发电要素30过冷时,可以使增温用的热交换介质与辅助端子26接触。若对辅助端子26进行增温,则能够经由负极接头片23对发电要素30进行增温,能够抑制发电要素30的温度降低。若在辅助端子26的端部26a设置翅片,则能够提高辅助端子26的受热效率,能够高效率地对发电要素30进行增温。
辅助端子26在电流切断阀25进行了工作之后使用。因此,在使用负极端子21进行二次电池1的充放电时,能够如图7所示那样用罩28覆盖辅助端子26。罩28可以用绝缘材料来形成。
具体而言,能够用罩28将露出到电池壳体10的外部的辅助端子26的一部分覆盖。在使用辅助端子26时,卸下罩28即可。罩28只要是覆盖辅助端子26的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只将作为罩28的绝缘胶带贴附于辅助端子26。
露出到电池壳体10的外部的辅助端子26的形状可以形成为容易安装与负载连接所使用的布线的形状。例如,可以在辅助端子26的外面形成凹凸。通过使用辅助端子26的凹凸面,能够容易地安装布线。凹凸面例如可以用螺纹槽来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使辅助端子26的一部分(端部26a)突出到电池壳体10的外侧,但也可以不使辅助端子26突出到电池壳体10的外侧。例如,可以使用图8所示的辅助端子26。在图8中,辅助端子26的端面沿着盖12的外面配置,辅助端子26不突出到电池壳体10的外侧。辅助端子26用于与负载连接,所以露出到电池壳体10的外侧。
辅助端子26具有槽部26c。通过在辅助端子26设置槽部26c,能够将与负荷连接所使用的布线插入槽部26c来连接布线和辅助端子26。在此,若在槽部26c的内壁面形成螺纹槽,则能够容易地连接布线和辅助端子26。具体而言,可以在布线的端部设置与槽部26c的螺纹槽啮合的螺纹槽。
在图8所示的结构中,也可以在使用负极端子21进行二次电池1的充放电时,用罩28将辅助端子26覆盖。由于辅助端子26不突出到电池壳体10的外侧,所以在使用绝缘胶带作为罩28时容易贴附绝缘胶带。
在本实施例中,将辅助端子26安装于盖12,但也可以将辅助端子26安装于壳体主体11。另外,辅助端子26与负极接头片23的连接位置不限于图5所示的位置。具体而言,辅助端子26与负极接头片23的连接位置只要处于电流切断阀25和负极接头片23的连接位置与负极接头片23和发电要素30的连接位置之间即可。由此,在电流切断阀25离开了负极接头片23之后,也能够使用辅助端子26来使发电要素30放电。
在本实施例中,对负极端子21设置电流切断阀25,但也可以对正极端子22设置电流切断阀25。由于正极端子22具有与负极端子21同样的构造,所以在正极端子22设置电流切断阀25时也能够设为与本实施例同样的构造。电流切断阀25设置在负极端子21和正极端子22的至少一方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切断电流的机构,使用电流切断阀25,但不限于此。电流切断机构只要能够切断负极端子21(或正极端子22)与发电要素30之间的电流路径即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电流切断阀25变形来切断电流,但也可以使用熔断器等来切断电流。例如,可以在检测到二次电池1的过充电时向熔断器通入电流来使熔断器熔断。
在本实施例中,电流切断阀25从导通状态不可逆地变化到电流切断状态,但不限于此。即,电流切断阀25也可以在导通状态与电流切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电流切断阀25维持为电流切断状态,则也能够在二次电池1成为过充电之后禁止使用了负极端子21的二次电池1的充放电。并且,在电流切断阀25处于电流切断状态时,能够使用辅助端子26来使发电要素30放电。
实施例2
使用图9,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二次电池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二次电池的一部分结构的放大图,是与实施例1的图5对应的图。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与实施例1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以下,主要对与实施例1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
盖12具有贯通孔12b。贯通孔12b用于向电池壳体10的内部注入电解液。在将发电要素30收容于壳体主体11且将盖12固定于壳体主体11之后,将电解液注入电池壳体10。通过向电池壳体10注入电解液,能够使电解液渗入隔板33和活性物质层31b、32b。
在向电池壳体10注入了电解液之后,使用辅助端子40来密封贯通孔12b。辅助端子40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如后所述,辅助端子40与负极接头片23连接,所以可以用与负极接头片23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来形成辅助端子40。在辅助端子40与盖12之间配置有绝缘体43,辅助端子40与盖12为绝缘状态。
作为辅助端子40,可以使用空心铆钉。作为空心铆钉的辅助端子40具有铆钉主体41和柱杆(shaft)42。柱杆42配置在铆钉主体41的内部。铆钉主体41的两端41a、41b实施了铆接,在沿着盖12的方向上延伸。
在进行辅助端子40的铆接之前,铆钉主体41的端部41a具有能够通过贯通孔12b的尺寸。在使铆钉主体41的端部41a通过贯通孔12b之后,通过对铆钉主体41的端部41b实施铆接,能够使端部41b形成为图9所示的形状。
另外,在使铆钉主体41的端部41a通过贯通孔12b之后,通过使柱杆42滑动,能够对铆钉主体41的端部41a实施铆接而使端部41a形成为图9所示的形状。在对铆钉主体41的端部41a实施铆接时,柱杆42从铆钉主体41突出,通过牵拉柱杆42的突出部分,能够使柱杆42滑动。
柱杆42具有凸缘部42a,因此,通过伴随柱杆42的滑动的凸缘部42a的移动,铆钉主体41的端部41a发生变形而形成为图9所示的形状。在使柱杆42滑动之后,切断柱杆42。图9所示的柱杆42表示切断后的柱杆。
通过对铆钉主体41的两端41a、41b实施铆接,能够将贯通孔12b密封。如图9所示,铆钉主体41的两端41a、41b夹着盖12和负极接头片23。由此,能够将负极接头片23固定于辅助端子40。在负极接头片23与盖12之间配置有绝缘体43,负极接头片23与盖12为绝缘状态。另外,负极接头片23由绝缘体44保持,沿着盖12配置。
因为在辅助端子40以及盖12之间配置有绝缘体43,所以能够通过使绝缘体43弹性变形来确保辅助端子40与盖12之间的密闭性。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辅助端子40,使用空心铆钉,但不限于此。即,只要能够使用辅助端子40堵住贯通孔12b即可。
在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中,在使用负极端子21进行二次电池1的充放电时,电流在包括电流切断阀25的电流路径上流动。另一方面,当电池壳体10的内压上升时,电流切断阀25离开负极接头片23,包括电流切断阀25的电流路径被切断。
在电流切断阀25进行了工作之后,负极接头片23也与辅助端子40连接。因此,只要将辅助端子40以及正极端子22与负载连接,就能够使发电要素30放电。由此,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
辅助端子40具有将电解液的注入所使用的贯通孔12b堵住的功能和作为发电要素30的放电所使用的端子的功能。通过使辅助端子40具有两种功能,能够抑制零件件数的增加而减少成本。在使用实施例1中说明的辅助端子26时,除了电解液的注入所使用的贯通孔12b之外,还需要在盖12形成用于供辅助端子26贯通的贯通孔12a。在本实施例中,只须在盖12形成一个贯通孔即可,容易确保电池壳体10的密闭性。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图10或图11所示的辅助端子40。图10和图11表示实施了铆接之后的辅助端子40。作为辅助端子40,使用空心铆钉。
在图10所示的辅助端子40中,在铆钉主体41的内壁面形成有螺纹槽41c。在图11所示的辅助端子40中,在铆钉主体41的端部41b形成有螺纹槽41c。通过在铆钉主体41形成螺纹槽41c,在将辅助端子40与负载连接时容易将布线与辅助端子40连接。

Claims (9)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
发电要素,其进行充放电;
电池壳体,其收容所述发电要素;
电极端子,其在所述电池壳体的外面露出,与所述发电要素电连接;
电流切断机构,其在所述电池壳体的内部设置在连接所述发电要素和所述电极端子的电流路径上,能够切断电流;以及
辅助端子,其与所述电流路径中的位于所述发电要素与所述电流切断机构之间的电流路径电连接,在所述电池壳体的外面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流切断机构从导通状态不可逆地变化为切断电流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流切断机构具有阀,所述阀根据所述电池壳体的内压上升而变形,切断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壳体具有用于注入电解液的贯通孔,
所述辅助端子堵住所述贯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端子是空心铆钉。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具有罩,所述罩由绝缘材料形成,将所述辅助端子中的在所述电池壳体的外面露出的区域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端子在所述电池壳体的外面露出的区域中具有凹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壳体具有形成为沿着长方体的形状的壳体主体和与所述壳体主体一起形成所述发电要素的收容空间的盖,
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辅助端子固定于所述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端子相对于所述电极端子配置在所述盖的外缘侧。
CN201180073548.3A 2011-09-21 2011-09-21 二次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144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05316 WO2013042164A1 (ja) 2011-09-21 2011-09-21 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14462A true CN103814462A (zh) 2014-05-21
CN103814462B CN103814462B (zh) 2016-05-04

Family

ID=47913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354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14462B (zh) 2011-09-21 2011-09-21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34674A1 (zh)
JP (1) JP5673838B2 (zh)
CN (1) CN103814462B (zh)
DE (1) DE112011105637T5 (zh)
WO (1) WO20130421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6808B2 (ja) * 2012-06-28 2015-09-3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流遮断装置を備えた蓄電装置、及びこれを複数備えた蓄電装置モジュール
JP5716713B2 (ja) * 2012-08-07 2015-05-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
JP2014235943A (ja) * 2013-06-04 2014-12-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6198129B2 (ja) 2013-09-30 2017-09-2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2016195014A (ja) * 2015-03-31 2016-11-1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DE102017204706A1 (de) * 2017-03-21 2018-09-27 Robert Bosch Gmbh Zelldeckel für eine Batteriezelle mit Schnellentladeeinheit
JP6914217B2 (ja) * 2018-02-23 2021-08-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24698A (ja) * 1992-10-09 1994-05-06 Morimo Denki Kogyo:Yugen R・l用スペア端子付蓄電池
JP2008234903A (ja) * 2007-03-19 2008-10-02 Gs Yuasa Corporation:Kk 電池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JP2008277106A (ja) * 2007-04-27 2008-11-13 Gs Yuasa Corporation:Kk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CN101834303A (zh) * 2008-12-27 2010-09-1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源装置
JP2011076829A (ja) * 2009-09-30 2011-04-14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扁平捲回式二次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71819A (en) * 1950-08-10 1954-03-09 Alkaline Batteries Ltd Lid of electric accumulators
US3704173A (en) * 1970-10-07 1972-11-28 Donald H Mcclelland Terminal seal electrochemical device
DE2542459A1 (de) * 1975-09-24 1977-04-07 Varta Batterie Gas- und fluessigkeitsdichter akkumulator
JPS5895565U (ja) * 1981-12-22 1983-06-29 株式会社ユアサ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蓄電池
JPH04106847U (ja) * 1991-02-27 1992-09-16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鉛蓄電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24698A (ja) * 1992-10-09 1994-05-06 Morimo Denki Kogyo:Yugen R・l用スペア端子付蓄電池
JP2008234903A (ja) * 2007-03-19 2008-10-02 Gs Yuasa Corporation:Kk 電池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JP2008277106A (ja) * 2007-04-27 2008-11-13 Gs Yuasa Corporation:Kk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CN101834303A (zh) * 2008-12-27 2010-09-1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源装置
JP2011076829A (ja) * 2009-09-30 2011-04-14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扁平捲回式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42164A1 (ja) 2013-03-28
JP5673838B2 (ja) 2015-02-18
CN103814462B (zh) 2016-05-04
US20140234674A1 (en) 2014-08-21
JPWO2013042164A1 (ja) 2015-03-26
DE112011105637T5 (de) 2014-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82515B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battery module, and vehicle comprising battery pack
JP4926534B2 (ja) 巻取型電極組立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EP3460871B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battery module, and automobile including the battery pack
US8252455B2 (en) Battery pack,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battery pack, and device equipped with the battery pack
CN103814462A (zh) 二次电池
US9293785B2 (e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vehicle, and battery mounting device
AU2020393448A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KR101898295B1 (ko)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718345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5445872B2 (ja) 二次電池
JP2014501024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冷却方法及び冷却システム
JP2012043564A (ja) 電池
CN107636858A (zh)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JP5614574B2 (ja) 二次電池
KR102117076B1 (ko) 전지모듈의 어셈블리
KR102188446B1 (ko) 이차 전지용 파우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US20140050954A1 (en) Battery module
KR101329830B1 (ko) 이차 전지
EP3916838A1 (en) Bus bar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2022074818A (ja) 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80036737A (ko) 이차전지
KR20140013134A (ko) 이차전지
KR102284605B1 (ko) 이차 전지용 파우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KR20140013132A (ko) 이차전지
KR100686842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04

Termination date: 201609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