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14197B - 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14197B
CN103814197B CN201280045690.1A CN201280045690A CN103814197B CN 103814197 B CN103814197 B CN 103814197B CN 201280045690 A CN201280045690 A CN 201280045690A CN 103814197 B CN103814197 B CN 1038141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fuel tank
cooling air
cylinder body
electro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56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14197A (zh
Inventor
娓¤竟寤跺箍
渡边延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053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931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134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4693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16445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9945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814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41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141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41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0Guiding or ducting cooling-air, to, or from, liquid-to-air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7/00Apparatus or systems for feeding liquid fuel from storage containers to carburettors or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for purifying liquid fuel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7/0076Details of the fuel feeding system related to the fuel tan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70/00Details
    • F01P2070/52Details mounting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燃料箱的振动不易传递到散热器,充分地确保了燃料箱相对于散热器侧的固定强度的发动机。发动机在缸体(2)的上表面具有相邻的散热器(13)和燃料箱(10),该发动机包括:散热器安装衬垫(250),其安装固定于缸体(2),安装固定有散热器(13);燃料箱支承件(460),其安装固定于该散热器安装衬垫(250),将燃料箱(10)安装固定于所述燃料箱支承件(460)。

Description

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中的燃料箱的固定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在缸体上载置有燃料箱的发动机。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发动机中,燃料箱和冷却水箱并列载置在缸体的上方。另外,也有将燃料箱和散热器相邻地配置于缸体的发动机,借助设置于散热器的支承件或设置于缸体的支承件,将燃料箱固定于散热器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37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将燃料箱和散热器相邻地配置于缸体的发动机中,在利用设置于散热器的支承件固定燃料箱的构造的情况下,燃料箱的振动容易传递到散热器。在利用设置于缸体的支承件固定燃料箱的构造的情况下,由于散热器与燃料箱的间隙窄,所以难以确保支承件的强度,而且需要对缸体进行螺栓座等安装部的加工。
那么,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箱的振动不易传递到散热器,充分地确保了燃料箱的相对于散热器侧的固定强度的发动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想要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接下来说明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即,在本发明中,发动机在缸体的上表面具有相邻的散热器和燃料箱,该发动机包括:散热器安装衬垫,其安装固定于上述缸体,安装固定有上述散热器;燃料箱支承件,其安装固定于该散热器安装衬垫,将燃料箱安装固定于上述燃料箱支承件。
在本发明中,发动机在缸体的上表面具有相邻的散热器和燃料箱,该发动机包括:散热器安装衬垫,其安装固定于上述缸体,安装固定有上述散热器;燃料箱支承件,其安装固定于该散热器安装衬垫,在上述散热器安装衬垫形成有向上述燃料箱侧延伸的延长部,将上述燃料箱支承件安装固定于该散热器安装衬垫的该延长部,将上述燃料箱的上述散热器侧的缘部安装固定于该燃料箱支承件。
在本发明中,将散热器罩安装固定于上述燃料箱支承件,借助上述燃料箱支承件和上述散热器安装衬垫将起吊螺栓安装固定于缸体。
在本发明中,上述散热器的冷却风扇的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借助上述散热器安装衬垫安装固定于缸体。
发明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效果,起到下述这样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并非将燃料箱安装于散热器,而是将燃料箱安装于安装固定有散热器的散热器安装衬垫的燃料箱支承件,所以能够构成燃料箱的振动不会直接传递到散热器的发动机。另外,由于形成为将安装有燃料箱的燃料箱支承件安装于散热器安装衬垫的结构,所以能够构成可有效地利用燃料箱与散热器的间隙,而充分地确保了燃料箱支承件的固定强度的发动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发动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发动机的后视图。
图3是图2中的A-A位置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将曲轴的动力传递到风扇轴的风扇动力带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散热器安装衬垫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安装散热器罩和燃料箱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燃料箱安装支承件的图。(a)是立体图。(b)是表示燃料箱安装支承件和插入的各种螺栓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将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安装于散热器安装衬垫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发动机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发动机的正面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将散热器借助散热器安装衬垫安装于缸体的上表面的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图13是图3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将冷却风入口滤网和冷却风入口风道卸下后的状态的发动机的主视图。
图15的(a)是冷却风入口滤网的主视图。(b)是(a)中的B-B剖视图。
图16是使冷却风入口滤网和冷却风入口风道成为一体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的(a)是表示将冷却风入口滤网和冷却风入口风道组装起来的阶段的立体图。(b)是表示使冷却风入口滤网和冷却风入口风道成为一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的(a)是表示冷却风入口风道的主视图。(b)是该冷却风入口风道的右视图。(c)是(a)中的C-C剖视图。
图19的(a)是冷却风入口风道的后视图。(b)是(a)中的D-D剖视图。(c)是(a)中的E-E剖视图。
图20是冷却风出口滤网的周边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21是向散热器壳体安装冷却风入口风道和冷却风入口滤网的阶段的简略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缸体;10、燃料箱;11、散热器罩;13、散热器;100、发动机;101、缘部;250、散热器安装衬垫;253、延长部;400、散热器罩安装板;460、燃料箱支承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利用图1~图3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的整体结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发动机1的曲轴9的轴向视作前后方向,将图1的箭头U所示的方向称为“上方”,将箭头L所示的方向称为“左侧”,将箭头F所示的方向称为“前方”。
如图1~图3所示,发动机1是所谓的卧式水冷发动机。在发动机1中,在缸体2的左侧表面设置有缸盖3。在缸盖3的上方以前后并列的方式设置有空气滤清器4和消声器5。另外,在缸体2的前表面设置有齿轮箱6,在缸体2的后表面设置有飞轮7,在缸体2的下表面设置有油盘8。飞轮7设置于详见后述的曲轴9的后端部。
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在缸体2的上表面以左右并列的方式设置有覆盖散热器13的散热器罩11,和储存有发动机1的燃料的燃料箱10。在散热器罩11内收容有散热器13和冷却风扇14。在散热器罩11的前表面设置有冷却风入口滤网15,在散热器罩11的后表面设置有冷却风出口滤网16。在燃料箱10的右侧表面设置有照明用的灯12。
如图2、图3和图11所示,在缸体2内沿前后方向架设有曲轴9。曲轴9借助未图示的轴承能旋转地轴支承于缸体2。曲轴9的后端部自缸体2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在曲轴9的后端部设置有飞轮7。
另外,在缸体2的左侧部沿左右水平方向设置有衬套17。在缸体2上,在衬套17的四周形成有供冷却水流动的水冷套18。水冷套18形成为在缸体2的上表面开口。另外,水冷套18与形成于缸盖3的未图示的冷却水通路相连通。
另外,活塞20以能沿水平方向往返运动(滑动)的方式内设于衬套17。活塞20借助连杆19与曲轴9相连接。活塞20的往返运动经由连杆19转换为曲轴9的旋转运动。另外,在衬套17与活塞20与缸盖3之间形成有燃烧室(省略图示)。
接下来,利用图3和图4说明散热器13和冷却风扇14。
如图3和图4所示,散热器13由散热器芯26和上水箱27等构成。散热器13借助散热器安装衬垫250安装于缸体2的上表面。
在散热器芯26,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有供冷却水流动的许多个冷却水管28。在许多个冷却水管28间设置有许多个散热用的鳍片29。另外,在散热器芯26的上表面设置有上水箱27。冷却水管28的上端部插入在上水箱27内而与上水箱27相连通。
另外,在上水箱27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补给冷却水的补给口27a。在补给口27a安装有压力调整用的散热器盖27b。另外,在散热器13(散热器芯26)的左侧表面设置有副箱30。利用固定支承件39和散热器13夹持固定副箱30。
副箱30用于将散热器13内的冷却水维持为规定量。也就是说,当散热器13内的冷却水因热膨张而增加时,散热器13内的冷却水流入到副箱30内,而在散热器13内的冷却水减少时,副箱30内的冷却水返回到散热器13内,从而将散热器13内的冷却水维持为规定量。副箱30和补给口27a借助软管37相连通。
冷却风扇14在旋转中心部具有风扇轴14a,冷却风扇14被风扇罩31覆盖而设置在散热器13的后方。风扇轴14a沿前后方向架设在风扇罩31内,并且风扇轴14a借助轴承32能旋转地轴支承于风扇罩31。在风扇轴14a的后端部设置有风扇带轮33。
如图4所示,在曲轴9的后端部的飞轮7设置有曲轴带轮34。在曲轴带轮34和风扇带轮33上卷绕有风扇动力带35。由此,曲轴9的动力经由曲轴带轮34、风扇动力带35和风扇带轮33传递到风扇轴14a,从而使冷却风扇14旋转。另外,利用张紧轮36将张力施加给风扇动力带35。
这样当冷却风扇14旋转时,冷却风自冷却风入口滤网15流入到散热器13内的内部通路,自冷却风出口滤网16流出到发动机1外部。也就是说,利用冷却风扇14的冷却风将散热器13冷却。
接下来,利用图4~图6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器安装衬垫250。
散热器安装衬垫250主要包括衬垫主体251和自衬垫主体251延长的延长部253。
在衬垫主体251形成有散热器安装面251A、缸体安装面251B和冷却水通路251F。
散热器安装面251A形成于衬垫主体251的上表面(散热器13侧的面),散热器13的下表面安装于该散热器安装面251A。散热器13的下部利用螺栓等固定于散热器安装面251A。
缸体安装面251B形成于衬垫主体251的下表面(缸体2侧的面),缸体安装面251B安装于缸体2的上表面。更详细而言,缸体安装面251B安装于形成在供活塞20滑动的衬套17的上方的水冷套18所在的缸体2的上表面衬套。另外,缸体2利用螺栓47固定于缸体安装面251B。另外,在衬垫主体251形成有供螺栓47插入的螺栓孔251D。
冷却水通路251F形成为将散热器安装面251A和缸体安装面251B贯穿。冷却水通路251F与缸体2(水冷套18)能连通地相连接。
延长部253是用于将燃料箱10紧固后固定设置于缸体2的部分。延长部253是自衬垫主体251的右侧向右方即燃料箱10侧延伸设置的部分。延长部253具有形成为与散热器安装面251A处于同一平面的托架安装面。在延长部253以空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安装孔253B、253B,该安装孔253B、253B能供用于固定燃料箱支承件460的固定螺栓49、49插入。在延长部253的下表面形成有能与下方的缸体2相接触的突起部253C。延长部253形成有自突起部253C的底面朝托架安装面253A沿上下方向贯穿,而能供起吊螺栓48插入的插入孔253D。
接下来,利用图4~图7说明散热器罩11、安装有散热器罩11的散热器罩安装板400和支承有燃料箱10的燃料箱支承件460。
如图6所示,散热器罩11包括安装部111、111、散热器盖孔112、第一螺栓孔113、113和第二螺栓孔114。
通过将设置在散热器罩11的右侧的前后两侧的片向下方折弯而形成安装部111、111。安装部111、111彼此大致平行地设置。在安装部111形成有供螺栓44插入的螺栓孔111A。利用螺栓44将安装部111固定于散热器罩安装板400。
散热器盖孔112形成在散热器罩11的大致中央部。被收容在散热器罩11内的散热器13的补给口27a自散热器盖孔112向上方突出(参照图4)。
第一螺栓孔113、113在散热器罩11的上部的左侧以前后空开间隔的方式形成。在第一螺栓孔113中插入有第一螺栓41。利用第一螺栓41将未图示的固定支承件的第一安装部固定于散热器罩11。
在散热器罩11的上部的右侧形成有能供起吊螺栓48插入的第二螺栓孔114。这里,起吊螺栓48能将整个发动机1吊起,起吊螺栓48构成为能够分解成主要为吊环螺母48a、上部螺栓48b、紧固螺母48c和下部螺栓48d的多个零件。
散热器罩安装板400构成为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的长度,为与散热器罩11的长度(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同的程度(严密而言是比该长度稍短的程度)。散热器罩安装板400主要由基板411、侧板412和安装部413、413构成。
在基板411形成有供共同紧固螺栓45、45插入的螺栓孔411A、411A。利用共同紧固螺栓45将基板411经由后述的燃料箱10的缘部101和加强板102固定于燃料箱支承件460。在基板411以空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前后两个的螺栓孔411A。此外,在螺栓孔411A、411A之间形成有通过对基板411的右侧的一部进行切削而形成的缺口部411B。
侧板412设置为下边与基板411的左边相连,侧板412与基板411大致垂直。
安装部413、413设置为左边分别与侧板412的前边及后边相连,安装部413、413与侧板412大致垂直。安装部413、413设置为沿散热器罩11的安装部111、111的内侧表面延伸。在安装部413形成有供螺栓44插入的螺栓孔413A。利用螺栓44等将散热器罩11的安装部111固定于安装部413。
燃料箱10与散热器罩11左右并列而设置于缸体2的曲轴箱侧的上表面(参照图1)。在燃料箱10的四周形成有缘部101。在该缘部101的散热器侧即左侧,以空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能供共同紧固螺栓45插入的螺栓孔101A、101A。此外,在螺栓孔101A、101A之间形成有能供起吊螺栓48插入的插入孔101B。
在燃料箱10的缘部101的左侧的下方设置有加强板102。通过在板状构件的适当位置将该板状构件弯曲而形成该加强板102,该加强板102包括安装部102A和接触部102B(参照图4)。安装部102A是以点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燃料箱10的缘部101的下部的部分。在安装部102A形成有螺栓孔102C、102C,以能供共同紧固螺栓45、45插入。在安装部102A形成有插入孔102D,以能供起吊螺栓48的下部螺栓48d插入。接触部102B设置为上边与安装部102A的右边相连,接触部102B与安装部102A大致垂直。接触部102B设置在与燃料箱10的侧表面相接触的位置。
图6和图7所示的燃料箱支承件460设置在燃料箱10的缘部101与散热器安装衬垫250的延长部253之间,用于牢固地支承燃料箱10。燃料箱支承件460主要包括柱部463、上梁部464A、464B、下梁部465A、465B和壁部466A、466B。
柱部463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的部分,在柱部463的轴心以沿上下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有供起吊螺栓48的下部螺栓48d插入的插入孔463A。
上梁部464A、464B设置为分别自柱部463的上端部向前方及后方延长。在上梁部464A的前端部以沿上下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有供共同紧固螺栓45插入的螺栓孔464C。在上梁部464B的后端部以沿上下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有供共同紧固螺栓45插入的螺栓孔464D。也就是说,螺栓孔464C、464D形成为与形成于燃料箱10的螺栓孔101A、101A相对应的位置。
下梁部465A、465B设置为分别自柱部463的下端部向前方及后方延长。在下梁部465A的前端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而能供固定螺栓49插入的螺栓孔465C。在下梁部465B的后端部以沿上下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有供固定螺栓49插入的螺栓孔465D。也就是说,螺栓孔465C、465D形成在与散热器安装衬垫250的安装孔253B、253B相对应的位置。
为了使燃料箱支承件460牢固而设置壁部466A、466B。壁部466A设置在前侧的上梁部464A与下梁部465A之间。壁部466B设置在后侧的上梁部464B与下梁部465B之间。
接下来,说明向缸体2组装燃料箱10及散热器罩11。
首先,将固定螺栓49、49插入到燃料箱支承件460的螺栓孔465C、465D、和散热器安装衬垫250的形成于向燃料箱10侧延长的延长部253的安装孔253B、253B中,从而将燃料箱支承件460固定于散热器安装衬垫250。然后,将螺栓47、47、47、47插入到散热器安装衬垫250的螺栓孔251D、251D、251D、251D中,从而将散热器安装衬垫250固定于缸体2。也就是说,燃料箱支承件460借助散热器安装衬垫250安装于缸体2。
此外,将起吊螺栓48的下部螺栓48d插入在燃料箱支承件460的插入孔463A和形成于散热器安装衬垫250的延长部的插入孔253D中,并且将下部螺栓48d插入到未图示的缸体2的安装孔中,从而与缸体2紧固在一起。
向加强板102的插入孔102D和位于燃料箱10的散热器13侧的缘部101的插入孔101B插入该下部螺栓48d。也就是说,形成为燃料箱10的散热器13侧的缘部101隔着加强板102与燃料箱支承件460的上表面重叠的状态。此外,从该重叠的状态,进一步使散热器罩安装板400的基板411与燃料箱10的缘部101重叠。此时,由于在散热器罩安装板400形成有缺口部411B,所以下部螺栓48d不会与散热器罩安装板400相接触。
在使加强板102、燃料箱10的缘部101和散热器罩安装板400与该燃料箱支承件460的上表面重叠了的状态下,向散热器罩安装板400的螺栓孔411A、411A、缘部101的螺栓孔101A、101A、加强板102的螺栓孔102C、102C、燃料箱支承件460的螺栓孔464C和螺栓孔464D中插入共同紧固螺栓45、45。因而,散热器罩安装板400和固定有加强板102的燃料箱10由共同紧固螺栓45、45共同紧固而固定于燃料箱支承件460。
下部螺栓48d的上端部自燃料箱10的缘部101的上表面突出。该下部螺栓48d的上端部插入在上部螺栓48b的下端,并且利用紧固螺母48c将上部螺栓48b和下部螺栓48d固定在一起。
向散热器罩11的第二螺栓孔114中插入上部螺栓48b的上部。此外,将螺栓44、44插入到位于散热器罩11的安装部111、111的螺栓孔111A、111A,和位于散热器罩安装板400的安装部413、413的螺栓孔413A中。这样,利用螺栓44、44将散热器罩11固定于散热器罩安装板400。
上部螺栓48b的上端部自第二螺栓孔114从散热器罩11的上表面突出。通过向吊环螺母48a插入该上部螺栓48b,将散热器罩11固定在上部螺栓48b与吊环螺母48a之间。
另外,虽然借助散热器罩安装板400将散热器罩11固定于燃料箱支承件460,但也可以利用共同紧固螺栓45只固定燃料箱10。
发动机1是在缸体2的上表面具有相邻的散热器13和燃料箱10的发动机1,包括安装固定于上述缸体2且安装固定有上述散热器13的散热器安装衬垫250,和安装固定于该散热器安装衬垫250的燃料箱支承件460,在上述散热器安装衬垫250形成有向上述燃料箱10侧延伸的延长部253,在该散热器安装衬垫250的该延长部253安装固定有上述燃料箱支承件460,在该燃料箱支承件460安装固定有上述燃料箱10的上述散热器13侧的缘部101。
在发动机1工作时,缸体2的振动使位于缸体2的上表面的燃料箱10和散热器13振动。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由于未将燃料箱10直接安装于散热器13,所以燃料箱10的振动不易传递到散热器13,能在燃料箱10与散热器13之间确保充分的间隔。因而,能将充分强度的燃料箱支承件460设置在燃料箱10与缸体2之间,充分地确保燃料箱10的散热器13侧的固定强度。
此外,通过在散热器安装衬垫250设置延长部253,不必在缸体2新加工出燃料箱固定用的螺栓座,所以能够形成为简单的构造。
另外,通过将燃料箱支承件460固定于散热器安装衬垫250,能够不影响缸体2的上表面的形状地,将燃料箱支承件460牢固地固定于缸体2。另外,不必在缸体新加工燃料箱10的固定用(燃料箱支承件460的固定用)的螺栓座。
另外,发动机1的散热器罩11安装固定于上述燃料箱支承件460,借助上述燃料箱支承件460和上述散热器安装衬垫250将起吊螺栓48安装固定于缸体2。
也就是说,燃料箱支承件460不仅将燃料箱10固定于缸体2,而且还借助散热器罩安装板400将散热器罩11安装于燃料箱支承件460,从而也能将散热器罩11固定于缸体2。换言之,燃料箱支承件460兼用作用于将散热器罩11固定于缸体2的安装用构件。
此外,起吊螺栓48经由上述燃料箱支承件460和上述散热器安装衬垫250固定于缸体2,所以燃料箱支承件460和散热器安装衬垫250兼用作起吊螺栓48的安装构件。
接下来,利用图4、图8和图9说明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70。
在以往的发动机中也利用在固定于曲轴或飞轮的带轮上绕挂的动力带来驱动冷却风扇。利用安装于缸体的可动式的带轮,调整该带的张力。该可动式的带轮借助支承件安装于缸体的侧表面。
因此,若不在缸体的侧表面设置用于安装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的新型的安装孔等的安装螺栓座,则不能固定可动式的带轮。
可以不将具有可动式的带轮的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70直接固定于缸体2地,将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70组装于发动机1。下面说明详细的结构。
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70用于调整风扇动力带35的张力,该风扇动力带35在分别固定有曲轴带轮34和风扇带轮33的曲轴9与风扇轴14a(参照图4)之间传递旋转。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70主要由上述的张紧轮36、支承构件71和托架72构成。
张紧轮36通过与风扇动力带35相接触而使风扇动力带35张紧,从而对风扇动力带35施加张力。张紧轮36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转动支承轴36a,转动支承轴36a向前方突出。
支承构件71借助转动支承轴36a支承张紧轮36,并且能沿张紧轮36使上述风扇动力带35张紧的方向以及张紧轮36远离风扇动力带35的方向即左右方向,相对于托架72进行移动。支承构件71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在支承构件71的右端部形成有供张紧轮36的转动支承轴36a插入的支承孔71a。在支承构件71的左右中途部,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形成有供固定螺栓73插入的长孔71b。此外,支承构件71的左端部向前方突出,在该左端部以沿左右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有供调整螺栓74插入的调整孔71c。
托架72对支承构件71进行支承,并且借助散热器安装衬垫250固定于缸体2。通过在板材的适当部位将板材弯曲而形成托架72。
托架72包括载置固定于散热器安装衬垫250的上表面的载置部72a,自载置部72a的后端边的左侧向下方弯曲而形成的支承部72b,以及进一步自支承部72b的左边向前方弯曲的调整部72c。在载置部72a以空开适当间隔的方式形成有供螺栓47、47插入的固定孔72d、72d。载置部72a的后部形成有比支承部72b靠后方地延伸设置,用于与支承构件71的上部相接触而使支承构件71易于滑动的支承构件71的上滑动引导件72g。在支承部72b以沿前后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有供固定螺栓73插入的引导支承孔72e。在支承部72b的下部形成有向后方折弯而形成的、用于与支承构件71的下部相接触而使支承构件71易于滑动的下滑动引导件72h。在调整部72c形成有前侧被切削而用于支承调整螺栓74的调整槽72f。由于调整槽72f是前侧形成缺口,所以能够容易地装卸调整螺栓74。
首先,向支承构件71的支承孔71a插入张紧轮36的转动支承轴36a,然后将螺母36b等安装于转动支承轴36a的前端部,从而将张紧轮36固定为能相对于支承构件71转动。
之后,在将支承构件71的调整孔71c与托架72的调整槽72f对齐了的状态下插入调整螺栓74,从而紧固支承构件71和托架72。在调整孔71c与调整槽72f之间的调整螺栓74上旋装锁紧螺母74a。此外,关于支承构件71和托架72,在将支承构件71的长孔71b与引导支承孔72e对齐了的状态下插入固定螺栓73等,从而将支承构件71能相对于托架72左右滑动的方式安装于托架72。
另外,虽然利用螺栓47、47,将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70与具有延长部253的散热器安装衬垫250一起共同紧固于缸体2,但也可以利用螺栓47、47将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70与未形成有延长部253的散热器安装衬垫一起共同紧固固定于缸体2。
组装后的该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70如图9所示,通过将螺栓47、47插入到托架72的固定孔72d、72d、位于散热器安装衬垫250的后侧的螺栓孔251D、251D和未图示的缸体2的安装孔中,能够将该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70与散热器安装衬垫250一起安装(固定)于缸体2。
发动机1是在缸体2的上表面具有相邻的散热器13和燃料箱10的发动机,包括安装固定于上述缸体2而安装固定有上述散热器13的散热器安装衬垫250,和安装固定于该散热器安装衬垫250的燃料箱支承件460,将燃料箱10安装固定于上述燃料箱支承件460。
发动机1的上述散热器13的冷却风扇14的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70借助上述散热器安装衬垫250安装固定于缸体2。
也就是说,在产生用于将上述散热器13冷却的冷却风的冷却风扇14上,卷绕有对用于驱动冷却风扇14的驱动力进行传递的风扇动力带35。调整该风扇动力带35的张力的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70借助散热器安装衬垫250安装固定于缸体2。
通过这样构成,散热器安装衬垫250兼用作冷却风扇14的带调整机构的安装构件。
此外,不在缸体2的侧表面设置螺栓孔等特别的安装螺栓座,就能将张紧轮36固定于发动机1。
接下来,利用图13~图21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的散热器13的冷却装置。
如图13所示,散热器13的冷却装置主要由冷却风入口滤网15、冷却风入口风道50、散热器壳体51、冷却风出口滤网16和被风扇罩31覆盖的冷却风扇14构成。散热器13的冷却装置按照上述的顺序从前方向后方依次设置在缸体2的上方。
如图13和图14所示,散热器壳体51用于覆盖散热器13的散热器芯26,而使冷却风高效地与散热器芯26相接触。散热器壳体51形成为截面矩形的筒状,在前部设置有用于引入冷却风的冷却风入口51a,在后部设置有用于使冷却风流出的冷却风出口51b。在散热器壳体51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口部51c,通过在开口部51c的上方设置上水箱27,能与散热器芯26的冷却水管28相连通,并且利用上水箱27的下部封闭开口部51c。在散热器壳体51的冷却风入口51a的外周设置有向左右及上方这3个方向突出的缘部51d。在左右的各缘部51d形成有用于卡定后述的冷却风入口风道50的卡挂构件506、506的、以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狭缝状的卡定孔51e、51e。在散热器壳体51的冷却风出口51b的外周设置有向左右及上方这3个方向突出的缘部51f。在左右各缘部51f形成有用于安装风扇罩31的卡定孔(省略图示)。
在散热器壳体51下方的散热器安装衬垫25的前侧表面,形成有自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下方突出的卡定部254。卡定部254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卡定孔254a。卡定部254和卡定孔254a构成将散热器壳体51和冷却风入口风道50紧固的紧固部件的一部分。
在散热器壳体51的冷却风入口51a经由冷却风入口风道50安装有冷却风入口滤网15。另外,冷却风入口滤网15与冷却风入口风道50形成为一体。
如图13、图15和图16所示,冷却风入口滤网15由外框151、多个条(竖条152和横条153)和侧表面部154、155构成。
外框151是在中央具有开口的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部分。在该外框151的内部,后视观察为“V”字状地架设有竖条152。在外框151和竖条152以隔开上下规定的间隔而与散热器罩11的上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架设有横条153、153……(参照图10)。因而,通过在外框151的开口部架设多个条而构成为大致格子状。在外框151的冷却风入口风道50侧,用于将冷却风入口风道50一体地安装于冷却风入口滤网15的第一毂部156、156形成在上部,第二毂部157、157形成在下部。
此外,在第一毂部156分别形成有能够旋设螺栓300的毂孔156a。在外框151的左右两侧以与散热器罩11的前侧表面(参照图10)相匹配的方式形成有侧表面部154、155。为了防止沙尘等小异物从由外框151和条(竖条152和横条153)形成的间隙流入到散热器壳体内,在外框151的散热器壳体51侧安装有未图示的网。
如图13、图16~图18所示,冷却风入口风道50设置在冷却风入口滤网15与散热器壳体51之间,用于将自冷却风入口滤网15流入的冷却风高效地引导到散热器壳体51内。冷却风入口风道50将在前后分别设置有开口的风路截面为大致矩形的风道主体部501作为主要构造。在风道主体部501的散热器壳体51侧形成有向上下左右的外侧突出的凸缘部502。在风道主体部501和凸缘部50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安装部503。在安装部503形成有能供后述的螺栓200螺旋插入的孔503a。安装部503和孔503a构成将散热器壳体51和冷却风入口风道50紧固的紧固部件的一部分。
为了在风道主体部501的前部一体地形成冷却风入口滤网15和冷却风入口风道50,在上述冷却风入口滤网15的与第一毂部156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圆柱部504。在第一圆柱部504设置有能供冷却风入口滤网15的第一毂部156插入的内螺纹部504a。在冷却风入口滤网15的与第二毂部157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第二圆柱部505。在第二圆柱部505设置有能供冷却风入口滤网15的第二毂部157插入的插入孔505a。
在冷却风入口风道50的散热器壳体51侧的与散热器壳体51的卡定孔51e、51e相对应的位置且凸缘部502的左右两外侧,形成有卡挂构件506、506。卡挂构件506设置为比凸缘部502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卡挂构件506的前端形成为朝向上方的钩状,并且形成为能插入到散热器壳体51的卡定孔51e内的形状。
密封突起507以在安装于散热器壳体51时与风道主体部501的内侧表面紧密接触的方式,向散热器壳体51侧延伸设置,密封突起507在卡挂构件506、506的下方呈大致“U”字形地形成。
通过如上述那样地构成冷却风入口滤网15和冷却风入口风道50,能够将冷却风入口滤网15和冷却风入口风道50形成为一体。详细而言,将冷却风入口滤网15的第一毂部156、156插入到冷却风入口风道50的内螺纹部504a、504a,并且将冷却风入口滤网15的第二毂部157、157插入到冷却风入口风道50的插入孔505a,成为图17的(a)的状态。此外,从内螺纹部504a、504a插入螺栓300、300而向冷却风入口滤网15的毂孔156a、156a紧固,从而成为图17的(b)所示的状态,将冷却风入口滤网15和冷却风入口风道50形成为一体。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散热器壳体51的冷却风出口51b侧以与缘部51f相邻的方式设置有被风扇罩31覆盖的冷却风扇14。
如图4和图13所示,冷却风扇14在旋转中心部具有风扇轴14a,冷却风扇14被风扇罩31覆盖而设置在散热器13的后方。风扇轴14a沿前后方向架设在风扇罩31内,并且借助轴承32能旋转地轴支承于风扇罩31。在风扇轴14a的后端部设置有风扇带轮33。
在曲轴9的后端部的飞轮7(参照图2)设置有曲轴带轮34。在曲轴带轮34和风扇带轮33上卷绕有风扇动力带35。由此,曲轴9的动力经由曲轴带轮34、风扇动力带35和风扇带轮33传递到风扇轴14a,从而使冷却风扇14旋转。另外,利用张紧轮36将张力施加给风扇动力带35。
风扇罩31配置在散热器壳体51与冷却风出口滤网16之间。利用螺栓等将风扇罩31固定于散热器壳体51的缘部51f,从而将风扇罩31安装于散热器罩11。能将散热器壳体51和冷却风出口滤网16一并紧固的连结部31a,设置在风扇罩31的左侧的上部。此外,在风扇罩31的左下及右侧的上下中央部配置有用于能够安装冷却风出口滤网16的安装孔31b、31c。
如图13、图19和图20所示,冷却风出口滤网16主要由外框(第一外框161和第二外框162)、条(竖条163、163、第一中条164、164……、第二中条166、166……)和侧表面部167构成。由于用于驱动冷却风扇14的风扇带轮33和风扇动力带35配置为比散热器罩11的后侧表面靠后方突出,所以冷却风出口滤网16根据上述这些构件的形状形成为一部分突出。
第一外框161是在右下部具有开口的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部分,第一外框161配置为与散热器罩11的后侧表面为大致同一平面。第二外框162是沿上下方向与第一外框161空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第一外框161的中央的山形的部分。第二外框162的上部形成为比第一外框161的前后宽度长很多。第二外框162的下部165形成为大致倒“V”字形,且形成为比第二外框162的前后宽度短。第二外框162以比第一外框161向外侧突出很多的方式在下部设置有空间,从而不会与风扇带轮33、风扇动力带35等用于驱动冷却风扇14的构件相接触。
在第一外框161与第二外框162之间,以沿左右方向隔开规定间隔且随着向上方去而左右的间隔增大的方式,架设有竖条163、163。
第一中条164以与散热器罩11的上表面(参照图2)的倾斜平行的方式,沿上下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架设在第一外框161与第二外框162之间。通过这样构成,提高外观设计性。并且,第一中条164的左侧大致水平地配置,相对于此,第一中条164的右侧设置为随着向右侧去而降低。也就是说,架设在第一外框161与右侧的竖条163之间的第一中条164配置为随着向右侧去而降低,且第一中条164的截面随着向后方去而增高。也就是说,以空气滤清器4、消声器5所在的一侧高、与空气滤清器4、消声器5所在的位置相反的方向(反方向)低的方式倾斜配设。这样,变成高温的冷却风不易被吸入到空气滤清器4中,也不会搅拌自消声器5排出的排气气体。
第二中条166以隔开规定间隔而大致水平的方式架设于第二外框162。
如图19的(b)、(c)的剖视图所示,第一中条164和第二中条166的各面以从前侧向后侧,即,从散热器壳体51侧向外侧,换言之,随着向流出侧去而增高的方式倾斜,而分别架设于第一外框161、第二外框162、竖条163、163。
在第一外框161的右侧表面以向右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侧表面部167。该侧表面部167形成为:在将冷却风出口滤网16安装于风扇罩31时,与散热器罩11的后侧表面成为同一平面。在侧表面部167形成有用于安装于风扇罩31的安装孔167a。
另外,在冷却风出口滤网16的左下的第一中条164、164形成有安装孔168。在第一外框161的左侧表面向左侧突出设置有安装部169,在安装部169形成有安装孔169a。这些安装孔167a、168、169a分别与图4所示的风扇罩31的安装孔31b、31c、连结部31a相对应,通过将螺栓旋插到各安装孔167a、168、169a中,将冷却风出口滤网16固定于风扇罩31。
下面,说明形成为一体的冷却风入口滤网15和冷却风入口风道50的装卸方法。
首先,说明将冷却风入口滤网15和冷却风入口风道50自未安装于散热器壳体51的状态,安装于散热器壳体51的方法。
如图14所示,正面观察,卡定孔51e、51e为被散热器罩11隐藏的状态,但是通过从散热器罩11的右下方插入冷却风入口滤网15和冷却风入口风道50,使冷却风入口风道50位于散热器罩11与散热器壳体51之间。
然后,为了从图21的(a)的状态成为图21的(b)所示的状态,将卡挂构件506、506插入卡定孔51e、51e,并且使散热器壳体51的缘部51d与冷却风入口风道50的凸缘部502相接触。此外,以卡挂构件506沿着卡定孔51e的方式,使冷却风入口风道50和冷却风入口滤网15向上方移动。于是,如图21的(c)所示,卡定孔51e的上端与卡挂构件506的中间变细部相接触,冷却风入口风道50和冷却风入口滤网15不再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在该状态下,散热器安装衬垫25的卡定孔254a与冷却风入口风道50的孔503a的轴心相同,通过向卡定孔254a和孔503a中旋插螺栓200,能够将散热器壳体51和冷却风入口风道50紧固。也就是说,散热器安装衬垫25的卡定孔254a、冷却风入口风道50的孔503a和螺栓200,成为用于将冷却风入口滤网15经由冷却风入口风道50紧固于散热器壳体51的紧固部件。
此时,冷却风入口风道50的比散热器壳体51的缘部51d向散热器壳体51内突出的密封突起507,沿散热器壳体51的内缘与散热器壳体51相接触,从而提高散热器壳体51与冷却风入口风道50的密封性。
另外,能够按照与上述步骤相反的步骤将冷却风入口滤网15和冷却风入口风道50卸下,使散热器壳体51成为图14所示的状态。
这样,冷却风入口风道50和冷却风入口滤网15由于形成为一体,所以如上述那样容易装卸,因而容易进行维护。
发动机1在上述散热器壳体51的上述冷却风入口51a侧,一体地形成有防止沙尘的进入的冷却风入口滤网15,和向上述散热器壳体51引导冷却风的冷却风入口风道50,装卸自如地构成在上述散热器壳体51的上述冷却风入口51a侧。
通过这样构成,将冷却风入口滤网15和冷却风入口风道50形成为一体,从而提高冷却风入口滤网15与冷却风入口风道50之间的密封性,能够在进行维护等时将冷却风入口滤网15和冷却风入口风道50一并卸下。并且,冷却风入口滤网15和冷却风入口风道50的构造简单,也能降低成本。而且,由于容易维护,所以能够良好地保持沙尘等异物容易附着的冷却风入口51a的开口状态,因此能够顺利地向发动机1内导入冷却风,能够防止发动机1的冷却装置中的冷却效率下降。
发动机1在上述散热器壳体51的上述冷却风入口51a侧形成有卡定孔51e、51e,在与上述卡定孔51e、51e相对应的上述冷却风入口风道50形成卡挂构件506,发动机1具有将散热器壳体51和上述冷却风入口风道50紧固起来的紧固部件。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使位于与冷却风入口滤网15成为一体的冷却风入口风道50的卡挂构件506、506卡定于冷却风入口侧的卡定孔51e、51e,利用紧固部件将卡挂构件506、506和卡定孔51e、51e紧固起来,从而能够容易地相对于冷却风入口51a定位冷却风入口风道50,能够简单地装卸冷却风入口风道50。因而,构造简单,容易进行维护,能够易于良好地保持冷却风入口51a的开口状态,进而能够防止发动机1的冷却装置中的冷却效率下降。
上述冷却风入口风道50设置有向散热器壳体51侧突出,且沿散热器壳体51的内缘延伸的密封突起507。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利用冷却风入口风道50的密封突起507以沿散热器壳体51的内缘延伸的方式设置的简单的构造,防止进行了维护后的设置不良,提高冷却风入口风道50与散热器壳体51之间的密封性,所以能够防止发动机1的冷却装置中的冷却效率的下降。
下面,说明由冷却风扇14的驱动而产生的冷却风的流动。另外,冷却风的朝向用图中的粗箭头来表示。
如图13所示,在散热器13的冷却装置中,当冷却风扇14旋转时,冷却风入口滤网15的外侧的空气成为冷却风,而自冷却风入口滤网15经由冷却风入口风道50向收容有散热器13的散热器芯26的散热器壳体51内流入。此时,该冷却风夺取变成高温的散热器13的热量,从而将散热器13冷却,冷却风成为高温。也就是说,利用该冷却风将散热器13冷却。变成高温的该冷却风在风扇罩31内通过而自冷却风出口滤网16流出。
此时,自冷却风出口滤网16流出的冷却风如图13、图19和图20所示,由于第一中条164和第二中条166以随着向后方去而增高的方式倾斜,所以冷却风与该第一中条164的上表面碰撞,从而朝向被改变为向上方,自冷却风出口滤网16流出。另外,右侧的第一中条164配置为随着向右侧去而降低,且第一中条164的截面随着向后方去而增高,即,沿与空气滤清器4相反的方向倾斜,所以自冷却风出口滤网16的右侧流出的冷却风经过右侧的第一中条164,从而朝向被改变为向右斜上方。也就是说,自右侧的第一中条164流出的冷却风沿远离空气滤清器4的方向流出。
也就是说,即使在被散热器13加热了的冷却风与位于冷却风出口滤网16近旁的障碍物碰撞的情况下,冷却风由于朝上流出,所以也能通过发动机1的上方,不会再次被吸入到空气滤清器4、冷却风入口51a(冷却风入口滤网15)中。因而,能够防止因发动机1成为高温而使发动机的输出下降、发生冷却不良。另外,能够与放置发动机1的周边状况无关地,防止发动机1的冷却装置中的冷却效率下降。
右侧的第一中条164由于沿与附加设置于发动机主体的空气滤清器4相反的方向倾斜,所以虽然是简单的构造,但却不会使被散热器13加热了的冷却风绕到空气滤清器4,能够防止因发动机1成为高温而使发动机的输出下降,能够防止发动机1本身成为高温,所以能够防止发动机1的冷却装置中的冷却效率的下降。
发动机1是在缸体2上配置有散热器13,在该散热器13的一侧配置有冷却风扇14的发动机,上述散热器13被散热器壳体51覆盖,在该散热器壳体51具有引入冷却风的冷却风入口51a和使上述冷却风流出的冷却风出口51b,在上述散热器壳体51的冷却风出口51b侧设置有利用多个条(竖条163、163、第一中条164、164……、第二中条166、166……)形成的冷却风出口滤网16,
上述多个条(竖条163、163、第一中条164、164……、第二中条166、166……)的供冷却风通过的面,以外侧增高的方式倾斜。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虽然是简单的构造,但即使在被散热器13加热了的冷却风与位于冷却风出口滤网16近旁的障碍物碰撞的情况下,冷却风也朝上流出而通过发动机1的上方,不会再被吸入到空气滤清器4、冷却风入口51a中。因而,能够防止因发动机1成为高温而使发动机的输出下降、发生冷却不良。另外,能够与发动机1所处的周边状况无关地,防止发动机1的冷却装置中的冷却效率的下降。
发动机1是在缸体2上配置有散热器13,在该散热器13的一侧配置有冷却风扇14的发动机,上述散热器13被散热器壳体51覆盖,在该散热器壳体51具有引入冷却风的冷却风入口51a和使上述冷却风流出的冷却风出口51b,在上述散热器壳体51的上述冷却风出口51b侧设置有利用多个条(竖条163、163、第一中条164、164……、第二中条166、166……)形成的冷却风出口滤网16,上述多个条(竖条163、163、第一中条164、164……、第二中条166、166……)以与附加设置于发动机主体的空气滤清器4相反的一侧降低的方式倾斜架设。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虽然是简单的构造,但却不会使被散热器13加热了的冷却风绕到空气滤清器4,能够防止因发动机1成为高温而使发动机的输出下降,能够防止发动机1本身成为高温,所以能够防止发动机的冷却装置中的冷却效率的下降。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在卧式水冷发动机中的燃料箱的固定构造中。

Claims (3)

1.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在缸体的上表面具有相邻的散热器和燃料箱,将燃料箱安装固定于所述燃料箱支承件,其特征在于,
该发动机还包括散热器安装衬垫,其安装固定于所述缸体,安装固定有所述散热器,
所述燃料箱支承件安装固定于该散热器安装衬垫,
并且,所述散热器的冷却风扇的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借助所述散热器安装衬垫安装固定于所述缸体。
2.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在缸体的上表面具有相邻的散热器和燃料箱,将燃料箱安装固定于所述燃料箱支承件,其特征在于,
该发动机还包括散热器安装衬垫,其安装固定于所述缸体,安装固定有所述散热器,
所述燃料箱支承件安装固定于该散热器安装衬垫,
在所述散热器安装衬垫形成有向所述燃料箱侧延伸的延长部,
将所述燃料箱支承件安装固定于该散热器安装衬垫的该延长部,
将所述燃料箱的靠所述散热器侧的缘部安装固定于该燃料箱支承件,
并且,所述散热器的冷却风扇的动力带张力调整机构借助所述散热器安装衬垫安装固定于所述缸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将散热器罩安装固定于所述燃料箱支承件,
借助所述燃料箱支承件和所述散热器安装衬垫将起吊螺栓安装固定于缸体。
CN201280045690.1A 2011-09-20 2012-09-07 发动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141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64454.2A CN103899455B (zh) 2011-09-20 2012-09-07 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5363A JP5989314B2 (ja) 2011-09-20 2011-09-20 エンジン
JP2011-205363 2011-09-20
JP2012013484A JP5846933B2 (ja) 2012-01-25 2012-01-25 エンジン
JP2012-013484 2012-01-25
PCT/JP2012/072963 WO2013042558A1 (ja) 2011-09-20 2012-09-07 エンジン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64454.2A Division CN103899455B (zh) 2011-09-20 2012-09-07 发动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14197A CN103814197A (zh) 2014-05-21
CN103814197B true CN103814197B (zh) 2016-07-20

Family

ID=479143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569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14197B (zh) 2011-09-20 2012-09-07 发动机
CN20141016445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99455B (zh) 2011-09-20 2012-09-07 发动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6445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99455B (zh) 2011-09-20 2012-09-07 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03814197B (zh)
WO (1) WO20130425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53274A (zh) * 2015-02-04 2015-05-27 张宏松 一种用于发动机水箱外部的散热板
JP6494547B2 (ja) * 2016-03-11 2019-04-0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
CN110605959B (zh) * 2019-10-22 2020-09-22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集成化一体支承吊装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22456Y (zh) * 2000-06-02 2001-03-07 常柴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冷却水套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CN1573048A (zh) * 2003-05-23 2005-02-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驱动工作机
CN1759235A (zh) * 2003-03-11 2006-04-12 洋马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上部构造
CN1759250A (zh) * 2003-03-13 2006-04-12 洋马株式会社 引擎的外罩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37689Y1 (zh) * 1968-10-07 1974-10-16
JPS5016336U (zh) * 1973-06-07 1975-02-21
JPS572653Y2 (zh) * 1976-12-10 1982-01-18
JPS5718179Y2 (zh) * 1977-03-31 1982-04-16
JPS58193011U (ja) * 1982-06-17 1983-12-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冷横形エンジンの水冷装置
JPS61210219A (ja) * 1985-03-15 1986-09-18 Yanmar Diesel Engine Co Ltd フアンベルトのテンシヨン調整装置
JPH0234314U (zh) * 1988-08-31 1990-03-05
JPH057928U (ja) * 1991-07-12 1993-02-02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ラジエータ・燃料タンク上載式水冷横型エンジンのセミエンクロージヤ
JPH08200065A (ja) * 1995-01-27 1996-08-06 Yutani Heavy Ind Ltd 小型ショベルの冷却装置
JPH09250358A (ja) * 1996-03-13 1997-09-22 Meidensha Corp 発電装置
US7753152B2 (en) * 2005-09-15 2010-07-13 Komatsu Ltd. Cooling device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KR101264957B1 (ko) * 2008-10-22 2013-05-15 현대중공업 주식회사 건설장비의 냉각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22456Y (zh) * 2000-06-02 2001-03-07 常柴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冷却水套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CN1759235A (zh) * 2003-03-11 2006-04-12 洋马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上部构造
CN1759250A (zh) * 2003-03-13 2006-04-12 洋马株式会社 引擎的外罩构造
CN1573048A (zh) * 2003-05-23 2005-02-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驱动工作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后置发动机的机油散热;黄河、刘伟楠;《客车技术与研究》;19961231;第18卷(第4期);215-21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99455B (zh) 2017-04-12
WO2013042558A1 (ja) 2013-03-28
CN103899455A (zh) 2014-07-02
CN103814197A (zh) 2014-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14197B (zh) 发动机
US9388730B2 (en) Ventilation structure for engine compartment
US9394817B2 (en) Cooling structure for urea aqueous solution conduit
KR100841865B1 (ko) 배풍 덕트를 구비한 내연 기관 및 상기 내연 기관이 탑재된차량
US7673589B2 (en) Engine-driven work machine
US20050126868A1 (en) Brake dust cover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7201948A (zh) 发动机驱动作业机
JP2009012599A (ja) ラジエータシール構造
CN103921714B (zh) 前照灯和燃料箱的支撑结构
JP6662730B2 (ja) サブエンジン式輸送用冷凍ユニット
CN104204687B (zh) 空调室内机
WO2017022216A1 (ja) トラクタ
CN109572405B (zh) 车辆用中冷器的装配结构
JP2007085301A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
JP2010065552A (ja) 内燃機関の補機配設構造
JP5989314B2 (ja) エンジン
JP4596157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クーラ取付構造
JP5846933B2 (ja) エンジン
JP2008082207A (ja) エンジン発電装置の排気消音器
JP6494547B2 (ja) エンジン
JP4649372B2 (ja) 空冷傾斜エンジン
EP3832121B1 (en) Engine air intake device
JP5775771B2 (ja) エンジン
FR3063456A1 (fr) Unite de refroidissement pour face av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RU2682048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впуска свежего воздуха для двигателя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авто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NMAR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