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11908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11908A CN103811908A CN201310532458.7A CN201310532458A CN103811908A CN 103811908 A CN103811908 A CN 103811908A CN 201310532458 A CN201310532458 A CN 201310532458A CN 103811908 A CN103811908 A CN 1038119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portion
- housing
- engaging support
- retainer
- rubber stopp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的成形性良好、且提高了前保持器的保持可靠性。在对壳体中的相邻的腔体间进行划分的隔壁上,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且在贯通孔的后端开口部上形成有临时卡定支撑部。在壳体中的位于宽度方向两端侧的两侧壁上,形成有正式卡定支撑部。在前保持器上,能够进入到贯通孔的突部向后方突出地形成,而且,在突部的后端部,形成有在临时卡定位置处与临时卡定支撑部卡定而限制前保持器向前方脱落的临时卡定部。在前保持器中的隔着突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位置上,形成有在正式卡定位置处与正式卡定支撑部卡定而限制前保持器向前方脱落的一对正式卡定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具有:具有多个腔体的壳体;从前方组装到壳体的前保持器;以及从后方插入到各腔体内的端子配件。在各腔体的内壁形成有能够弯曲的凸部。另外,在前保持器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横壁状的弯曲限制部,在前保持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纵壁状的插入主体。另外,在插入主体的两侧面上形成有一对卡定突起。并且,在对壳体中的相邻腔体间进行划分的隔壁上,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形成有插入槽,在插入槽的内表面前后并排地形成有卡定孔。
前保持器能够在临时卡定位置与其后方的正式卡定位置之间移动。在临时卡定位置中,通过使弯曲限制部从凸部的弯曲空间退避而允许端子配件向腔体内的插入动作,通过凸部第一阶段地防止插入到腔体内的端子配件脱落。并且,在正式卡定位置中,弯曲限制部进入到凸部的弯曲空间而规制凸部的弯曲动作,由此第二阶段地防止端子配件脱落。另外,插入主体随着组装而插入到插入槽,在临时卡定位置中,卡定突起卡合在后侧的卡定孔,从而防止前保持器向前方脱落,在正式卡定位置中,卡定突起卡合在前侧的卡定孔,从而防止前保持器向前方脱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7511号公报
在上述情况下,由于具有卡定突起的插入主体位于前保持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因此当将外力从侧方作用于正式卡定位置中的前保持器时,卡定突起从卡定孔脱出的可能性高,存在前保持器不能保持在壳体上的可能性。
另外,由于卡定孔形成在隔壁插入槽的内表面,在隔壁的周围以覆盖的方式配置有筒状部的外周壁,因此存在实现卡定孔成形的金属模具的结构变得复杂而使成形性恶化的情况。
发明内容
发明是根据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形性良好且提高了前保持器的保持可靠性的连接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具有供端子配件插入的多个腔体,并且具有第一阶段地防止所述端子配件在所述各腔体的内壁脱落的凸部;以及
前保持器,从前方组装于所述壳体,能够在允许所述端子配件插入所述腔体内的临时卡定位置、与比该临时卡定位置更靠近后方的第二阶段地防止所述端子配件脱落的正式卡定位置之间移动,在对所述壳体中的相邻的腔体间进行划分的隔壁的前侧,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且在所述贯通孔的后端开口部形成有临时卡定支撑部,在所述壳体的两侧壁形成有一对正式卡定支撑部,能够进入到所述贯通孔的突部向后方突出地形成在所述前保持器中,而且,在所述突部的后端部形成有通过在所述临时卡定位置上与所述临时卡定支撑部卡定而限制所述前保持器向前方脱落的临时卡定部,而且,在所述前保持器中的隔着所述突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位置上,形成有通过在所述正式卡定位置处与所述正式卡定支撑部卡定而限制所述前保持器向前方脱落的一对正式卡定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临时卡定支撑部形成在隔壁贯通孔的后端开口部,因此用于实现临时卡定支撑部成形的金属模具结构不会变得格外复杂,从而使成形性变得良好。另外,由于正式卡定支撑部成对地形成在与隔壁不同的两侧壁,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对于正式卡定部的卡定范围,能够提高前保持器的保持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连接器中、从俯视方向观察前保持器相对于壳体保持在临时卡定位置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从俯视方向观察前保持器相对于壳体保持在正式卡定位置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从侧视方向观察前保持器相对于壳体保持在临时卡定位置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从侧视方向观察前保持器相对于壳体保持在正式卡定位置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6是从侧视方向观察壳体的剖视图。
图7是壳体的主视图。
图8是壳体的后视图。
图9是放大了壳体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0是从侧视方向观察了前保持器的剖视图。
图11是从俯视方向观察了前保持器的剖视图。
图12是前保持器的主视图。
图13是前保持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
所述临时卡定支撑部在所述壳体的后表面开放。因此,通过向后方拉出金属模具,能够将临时卡定支撑部与各腔体一起容易地进行成形。
所述一对正式卡定支撑部在所述壳体的后表面开放。因此,通过向后方拉出金属模具,能够将一对正式卡定支撑部与各腔体一起容易地进行成形。另外,关于包含上述结构的部分,能够通过一个金属模具一次性地将临时卡定支撑部、一对正式卡定支撑部以及各腔体进行成形。
在所述腔体的后端部,橡胶塞插入部在所述壳体的后表面扩张而形成,与所述端子配件连接的橡胶塞液密地插入所述橡胶塞插入部,将所述一对正式卡定支撑部投影到后方而形成的投影区域的整体位于所述橡胶塞插入部的内侧。因此,橡胶塞插入部也能够通过用于实现一对正式卡定支撑部等成形的金属模具而成形。另外,由于在橡胶塞插入部的内表面没有残留正式卡定支撑部的成形痕迹,因此橡胶塞插入部的内表面能够作为密封面而发挥适当的密封性能。
<实施例1>
通过图1~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连接器具有壳体10、前保持器40以及端子配件90,该连接器能够与未图示的对方连接器嵌合。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与对方连接器相对的嵌合面侧作为前方。
如图4所示,端子配件90是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成形的,具有:筒状的箱部91;以及开口筒状的筒部92,位于箱部91的后方而与在电线80的末端部露出的芯线部分压接连接,并且与嵌入安装到电线80的末端部的橡胶塞70压接连接。在箱部91中,供后述凸部19进入的未图示的凸部孔开口而形成。另外,在箱部91的内部形成有弹性接触片95(参照图5)。当连接器嵌合到对方连接器时,对方端子配件100的突片101从前方插入到端子配件90的箱部91内,突片101与弹性接触片95弹性地接触,从而使两端子配件90、100电连接。
如图6和图7所示,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具有:块状的壳体主体11;包围壳体主体11周围的筒状的嵌合筒部12;以及与壳体主体11和嵌合筒部12的两后端部连接的沿着径向的连接部13。在壳体主体11与嵌合筒部12之间,与对方连接器的未图示的盖部相对的嵌合空间14向前方开放。
如图6所示,在嵌合筒部12的上壁部分开孔而形成有窗部15。在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连接有锁定臂16,能够通过窗部15目视确认锁定臂16。并且,锁定臂16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态,能够将与壳体主体11之间的连接部位作为支点而在上下方向上弯曲变形。在锁定臂16的前端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向后端开口的锁定孔17。在与对方连接器进行嵌合时,在伴随锁定臂16的弯曲动作之后,对方连接器的未图示的锁定突起嵌入锁定孔17中,由此两连接器保持嵌合状态。
如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11的外周面中的连接部13的前方嵌入安装有密封圈60。密封圈60在嵌合时弹性地压缩在对方连接器的盖部与壳体主体11之间,由此起到将两连接器之间液密地进行密封的作用。
在壳体主体11上,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形成有多个腔体18。如图9所示,各腔体18在宽度方向上成对而配置。在两腔体18的内表面上壁,凸部19以悬臂状向前方突出而形成。如图3所示,凸部19具有逐渐前低后高地倾斜的形态。
端子配件90从后方插入到两腔体18内。当端子配件90标准地插入到腔体18内时,凸部19的前端弹性地嵌入到端子配件90的凸部孔,由此第一阶段地防止端子配件90在腔体18内脱落。如图9所示,在凸部19的前端的右侧的端部,开孔而形成有主视大致呈矩形的夹具抵接面21。夹具抵接面21具有随着向后方接近而向下方倾斜的形态,通过使未图示的夹具按压并抵接在夹具抵接面21上,能够解除凸部19的卡定状态。
如图8所示,在壳体主体11的两腔体18的后端部形成有剖面为圆形的橡胶塞插入部22。橡胶塞插入部22具有比两腔体18的前侧更大的开口直径。当端子配件90标准地插入到腔体18内时,橡胶塞70液密地插入橡胶塞插入部22,由此保持壳体主体11内防水密封。
另外,如图1所示,在壳体主体11上,形成有对相邻的腔体18间进行划分的隔壁23。隔壁23由位于前侧的前侧隔壁24、和位于后侧的后侧隔壁25构成。前侧隔壁24具有面对壳体主体11的前端而在前后方向上较短延伸的形态,后侧隔壁25具有面对壳体主体11的后端而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延伸的形态。并且,在前侧隔壁24与后侧隔壁25之间开放有前后方向的间隙,以凸部19的前端从上方与间隙相对的方式配置。
如图9所示,前侧隔壁24的上端配置为在比凸部19的下端稍低的位置露出。并且,在前侧隔壁24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26。贯通孔26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在前侧隔壁24的前后两端开口(参照图1),并且具有在前侧隔壁24的上端开口的剖面角U字形的形态(参照图9)。并且,在前侧隔壁24的夹着贯通孔26的左右两侧,竖立形成有一对内壁27。如图1所示,在构成贯通孔26的后端开口部的、两内壁27的后端,沿着宽度方向形成有通过前保持器40的后述临时卡定部51而卡定的一对临时卡定支撑部28。
如图1所示,贯通孔26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后侧隔壁25同轴的位置,具有与后侧隔壁25的厚度(宽度尺寸)大致相同的开口宽度。并且,两内壁27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不与后侧隔壁25重叠的位置。因此,两内壁27的临时卡定支撑部28在壳体主体11的后端开放,能够通过两腔体18的橡胶塞插入部22而从后方视觉确认。
如图9所示,壳体主体11中的两腔体18的前端由上述内壁27、位于与内壁27的外侧相对的位置的外壁29、以及与内壁27和外壁29的两下端连接的下壁31划分,在其内侧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而在上端开口的突片通孔32。端子配件90的箱部91的前端侧在定位状态下能够与由内壁27、外壁29以及下壁31划分的区域的后部嵌合。
如图2所示,在壳体主体11的前表面的突片通孔32的开口部上,壳体侧引入面33向前方扩张而形成。如图9所示,壳体侧引入面33沿着宽度方向配置在下壁31的前表面,并且沿着高度方向配置在内壁27和外壁29的各前表面。另外,在壳体侧引入面33中的、在下壁31前表面的左右两端中与内壁27和外壁29连接的部位形成有一对边界线部34,该一对边界线部34以从内侧(突片通孔32侧)朝向外侧(下侧)而与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式扩张成锥状。另外,在壳体侧引入面33中的、内壁27和外壁29的两上端上形成有一对壳体侧相对线部35,该一对壳体侧相对线部35以从内侧(突片通孔32侧)朝向外侧(上侧)而与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式扩张成锥状。
如图9所示,通过沿着宽度方向的直线状的直线部36将两壳体侧相对线部35与贯通孔26之间连接。另外,上述的临时卡定支撑部28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与直线部36重叠、且在高度方向上与壳体侧相对线部35重叠的位置。
如图1所示,两外壁29与位于其后方的后方侧壁37一起构成壳体主体11的两侧壁38,该两外壁29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较短延伸的形态。并且,外壁29构成以腔体18的宽度方向中心为边界与内壁27大致对称的形状。如图2所示,在两外壁29的后端沿着宽度方向形成有通过前保持器40的后述正式卡定部55而被卡定的一对正式卡定支撑部39。两正式卡定支撑部39配置于在前后方向和高度方向上与两临时卡定支撑部28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与两临时卡定支撑部28同样地,两正式卡定支撑部39在壳体主体11的后端开放,能够通过两腔体18的橡胶塞插入部22而从后方视觉确认。因此,如图8所示,将正式卡定支撑部39和临时卡定支撑部28向后方投影而形成的投影区域的整体位于橡胶塞插入部22的内侧。因此,橡胶塞插入部22不会受到位于前方的正式卡定支撑部39和临时卡定支撑部28的影响,其内表面形成为剖面圆形,从而能够确保相对于橡胶塞70的预定密封性。
如图1所示,两后方侧壁37在宽度方向上比两外壁29位于外侧。并且,两后方侧壁37在其后端部与连接部13连接,且在其后端侧的外周面上嵌入安装有密封圈60。在两后方侧壁37与两外壁29之间,开放有前后方向的间隙,前保持器40的后述卡定臂54能够进入该间隙(参照图2)。另外,两后方侧壁37的壁厚比两外壁29厚,两后方侧壁37的前端,以朝向外侧扩张成锥状的方式开孔。
接着对前保持器40进行说明。如图10~图13所示,前保持器40为合成树脂制,具有大致沿着高度方向的前壁部41、和从前壁部41的外周缘向后方突出的筒状的周壁部42。在周壁部42的上壁部分,在宽度方向上一对防脱部43向内侧突出而形成。
此处,前保持器40从前方覆盖安装于壳体主体11。并且,前保持器40能够在前壁部41从壳体主体11的前表面分开且防脱部43从凸部19的弯曲空间向前方退避的临时卡定位置(参照图1和图3)、和前壁部41以能够与壳体主体11的前表面抵接的方式配置且防脱部43进入凸部19的弯曲空间内的正式卡定位置(参照图2和图4)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如图12所示,在周壁部42上,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有多个填隙突起44。各填隙突起44构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肋状,分别成对配置在周壁部42的上壁部分、下壁部分以及两侧壁部分。当对方连接器的盖部嵌合到壳体10的嵌合空间14内时,各填隙突起44通过盖部而被压平,由此防止对方连接器相对于壳体10产生间隙。
如图12所示,在前壁部41上贯通形成有一对突片插入孔45。如图4和图5所示,当前保持器40到达正式卡定位置时,以壳体侧引入面33面对两突片插入孔45的内部的方式配置。
并且,如图12所示,在前壁部41的两突片插入孔45的上边部(一边部),向下方突出形成有剖面为梯形、详细地讲剖面为等腰梯形的上壁46。如图4所示,上壁46以在组装时覆盖凸部19的前方的方式配置,在其前表面,形成有保持器侧引入面47。保持器侧引入面47具有向前壁部41的前表面扩张成锥状的形态。另外,如图12所示,在保持器侧引入面47的左右两端上,形成有以从内侧(突片插入孔45侧)朝向外侧(上侧)而与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式扩张成锥状的一对保持器侧相对线部48。
如图5所示,当前保持器40到达正式卡定位置时,上壁46配置为与下壁31之间隔开高度方向的间隔而相对,且两保持器侧相对线部48以能够与两壳体侧相对线部35抵接的方式相对配置。由此,保持器侧引入面47与壳体侧引入面33在圆周方向上连续,突片通孔32的上方通过上壁46而被封闭。并且,在组装前保持器40时,配置为保持器侧引入面47与临时卡定支撑部28具有在高度方向上彼此重叠的部分。
另外,如图11所示,在前保持器40上形成有突部49。突部49具有在两突片插入孔45间沿着划分部分从前壁部41向后方突出、且在周壁部42的上壁部分中的两防脱部43间沿着前后方向一体地连接的形态。在突部49的后端部上,一对临时卡定部51向左右两侧突出地形成。两临时卡定部51中的一个具有比另一个更加突出的形态。
如图1所示,当前保持器40到达临时卡定位置时,突部49在定位状态下插入到贯通孔26的内部,两临时卡定部51以面对两内壁27的后端而能够与两临时卡定支撑部28卡定的方式配置。由此,防止临时卡定位置上的前保持器40从壳体10向前方脱出。
另外,如图12所示,在周壁部42的两侧壁部分的高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构成比高度方向两端部(上下两端部)向内侧凹入的形态的一对凹部52。两凹部52配置于在上下各个填隙部间从周壁部42的前端向后方延伸的预定范围内。
另外,在周壁部42的两凹部52中,存在上下各一对狭缝孔53。如图13所示,各狭缝孔53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态,并且彼此平行地配置。而且,在周壁部42的两凹部52中的上下的狭缝孔53间,形成有一对卡定臂54。如图11所示,两卡定臂54构成将前后两端作为固定端的两头状,具有从其前端向后方笔直延伸之后在其后端部向外侧扩张成锥状的形态。另外,在两卡定臂54的内表面,一对正式卡定部55向内侧突出地形成。两正式卡定部55位于两卡定臂54的前后方向途中且比两临时卡定部51更靠近前方的位置。
如图2所示,当前保持器40到达正式卡定位置时,在伴随两卡定臂54的弯曲动作之后,两正式卡定部55配置为面对两外壁29的后端而能够与两正式卡定支撑部39卡定。由此,防止正式卡定位置上的前保持器40从壳体10脱出。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和嵌合方向进行说明。
首先,在壳体主体11中前保持器40组装到临时卡定位置。如图1所示,在临时卡定位置上,以使突部49贯通前侧隔壁24的贯通孔26、两临时卡定部51能够分别与两临时卡定支撑部28卡定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而限制前保持器40向前方脱落,进而,两正式卡定部55配置为能够与壳体主体11的两外壁29的前端抵接而限制前保持器40向后方(正式卡定位置侧)的移动。另外,前保持器40的突部49在定位状态下嵌合到贯通孔26的内部,临时卡定部51与临时卡定支撑部28的卡定位置靠近其嵌合位置而存在,从而使临时卡定部51与临时卡定支撑部28在预定的卡定范围内切实地卡定。
在如上所述前保持器40保持在临时卡定位置的状态下,将连接器搬运到线束的制造现场。在制造现场中,将端子配件90从后方插入到壳体主体11的两腔体18内。通过凸部19将标准地插入的端子配件90弹性地一次卡定。接着,将前保持器40向正式卡定位置按压。由此,两外壁29的前端与两正式卡定部55之间的卡定状态被解除而允许前保持器40向正式卡定位置移动。在前保持器40朝向正式卡定位置的过程中,两正式卡定部55在两外壁29的外表面滑动而两卡定臂54向外侧弹性地扩张。并且,如图2和图4所示,当到达正式卡定位置时,两卡定臂54弹性地复原,两正式卡定部55配置为能够分别与两正式卡定支撑部39卡定,从而限制前保持器40向前方脱落,进而,前壁部41配置为能够与壳体主体11的前表面抵接而限制前保持器40向后方进一步移动。另外,如图4所示,在正式卡定位置中,防脱部43进入凸部19的弯曲空间而限制凸部19的弯曲动作,从而将端子配件90二次卡定。
进而,如图5所示,当前保持器40到达正式卡定位置时,壳体侧引入面33面对突片插入孔45的内侧,壳体侧引入面33与保持器侧引入面47彼此配合而在整个外周上包围突片通孔32。因此,此后,当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将对方端子配件100的突片101沿着壳体侧引入面33和保持器侧引入面47而顺利地引入到腔体18内,矫正突片101相对于端子配件90的连接姿势。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临时卡定支撑部28形成在前侧隔壁24的贯通孔26的后端开口部,因此用于实现临时卡定支撑部28成形的金属模具结构不会变得特别复杂,从而使成形性变得良好。另外,由于正式卡定支撑部39成对地形成在与前侧隔壁24不同的两侧壁38,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对于正式卡定部55的卡定范围,能够提高前保持器40的保持可靠性。
另外,由于两临时卡定支撑部28在壳体10的后表面开放,因此通过向后方拉出金属模具,能够将两临时卡定支撑部28与各腔体18一起容易地成形。而且,由于正式卡定支撑部39也在壳体10的后表面开放,因此能够通过一个金属模具一次性地将正式卡定支撑部39、临时卡定支撑部28以及各腔体18进行成形。而且,由于将两正式卡定支撑部39向后方投影而形成的投影区域的整体位于橡胶塞插入部22的内侧,因此关于橡胶塞插入部22也能够通过用于实现两正式卡定支撑部39成形的金属模具来进行成形。而且,由于在橡胶塞插入部22的内表面不会残留两正式卡定支撑部39的成形痕迹,因此能够将橡胶塞插入部22的内表面作为密封面而发挥适当的密封性能。
另外,临时卡定支撑部28位于壳体侧引入面33的后方,且具有在高度方向上与保持器侧引入面47重叠的部分,从而确保临时卡定支撑部28的形成区域,防止临时卡定部51与临时卡定支撑部28的卡定范围减少。其结果是,能够维持相对于前保持器40的保持可靠性。另外,由于临时卡定支撑部28具有在高度方向上与保持器侧引入面47重叠的部分,因此能够实现连接器的低高度化。
另外,由于壳体侧相对线部35和保持器侧相对线部48具有在与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从内侧朝向外侧倾斜的形态,因此在组装前保持器40时,壳体侧相对线部35与保持器侧相对线部48彼此配合,从而抑制前保持器40在宽度方向上游动。
而且,在组装前保持器40时,突部49在定位状态下进入前侧隔壁24的贯通孔26的内部,从而在与保持器侧引入面47和壳体侧引入面33分别靠近的位置处实现前支架相对于壳体10的定位,因此在组装前保持器40时切实地防止保持器侧引入面47和壳体侧引入面33彼此的相对位置变化。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通过上述描述和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如下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也可以是,临时卡定部仅从突部的后端部向宽度方向一侧突出地形成,临时卡定支撑部仅形成于隔壁中的两贯通孔的后端开口部之中与临时卡定部对应的宽度方向一侧。
(2)也可以是,在壳体主体中并列形成有三个以上的腔体,在各腔体间形成有多个隔壁,并且在各隔壁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而且在保持器上形成有多个突部。
(3)也可以是如下方式:在突部的后端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切槽,在临时卡定部穿过贯通孔时,突部的后端部的宽度通过切槽而弹性地缩小。由此,减少突部插入到贯通孔时的插入阻力。
(4)也可以是如下方式:突部不与前壁部连接,而与周壁部连接。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具有供端子配件插入的多个腔体,并且具有第一阶段地防止所述端子配件在所述各腔体的内壁脱落的凸部;以及
前保持器,从前方组装于所述壳体,能够在允许所述端子配件插入所述腔体内的临时卡定位置、与比该临时卡定位置更靠近后方的第二阶段地防止所述端子配件脱落的正式卡定位置之间移动,
在对所述壳体中的相邻的腔体间进行划分的隔壁的前侧,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且在所述贯通孔的后端开口部形成有临时卡定支撑部,
在所述壳体的两侧壁形成有一对正式卡定支撑部,
能够进入到所述贯通孔的突部向后方突出地形成在所述前保持器中,而且,在所述突部的后端部形成有通过在所述临时卡定位置上与所述临时卡定支撑部卡定而限制所述前保持器向前方脱落的临时卡定部,而且,
在所述前保持器中的隔着所述突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位置上,形成有通过在所述正式卡定位置处与所述正式卡定支撑部卡定而限制所述前保持器向前方脱落的一对正式卡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临时卡定支撑部在所述壳体的后表面开放。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正式卡定支撑部在所述壳体的后表面开放。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腔体的后端部,橡胶塞插入部在所述壳体的后表面扩张而形成,与所述端子配件连接的橡胶塞液密地插入所述橡胶塞插入部,将所述一对正式卡定支撑部向后方投影而形成的投影区域的整体位于所述橡胶塞插入部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腔体的后端部,橡胶塞插入部在所述壳体的后表面扩张而形成,与所述端子配件连接的橡胶塞液密地插入所述橡胶塞插入部,将所述一对正式卡定支撑部向后方投影而形成的投影区域的整体位于所述橡胶塞插入部的内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43662A JP2014093221A (ja) | 2012-11-05 | 2012-11-05 | コネクタ |
JP2012-243662 | 2012-11-0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11908A true CN103811908A (zh) | 2014-05-21 |
CN103811908B CN103811908B (zh) | 2016-05-11 |
Family
ID=50708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532458.7A Active CN103811908B (zh) | 2012-11-05 | 2013-10-30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4093221A (zh) |
CN (1) | CN103811908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23884A (zh) * | 2016-02-25 | 2017-09-01 | 第精工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11981692A (zh) * | 2019-05-23 | 2020-11-24 | 株式会社能率 | 壁固定配件和热源机单元 |
CN114079180A (zh) * | 2020-08-13 | 2022-02-22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6131089A (ja) * | 2015-01-14 | 2016-07-21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17107788A (ja) * | 2015-12-11 | 2017-06-15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712495B2 (ja) * | 2016-05-16 | 2020-06-24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24050106A (ja) * | 2022-09-29 | 2024-04-10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52700A (en) * | 1991-06-17 | 1992-10-06 | Litton Systems, Inc. | Printed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system |
JP2000223198A (ja) * | 1999-01-28 | 2000-08-11 | Ryosei Electro-Circuit Systems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US20080102299A1 (en) * | 2006-10-31 | 2008-05-01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Connector, a forming mold therefor |
CN101345364A (zh) * | 2007-07-13 | 2009-01-14 | 星电株式会社 | 触头以及使用了该触头的电连接器 |
-
2012
- 2012-11-05 JP JP2012243662A patent/JP2014093221A/ja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10-30 CN CN201310532458.7A patent/CN10381190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52700A (en) * | 1991-06-17 | 1992-10-06 | Litton Systems, Inc. | Printed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system |
JP2000223198A (ja) * | 1999-01-28 | 2000-08-11 | Ryosei Electro-Circuit Systems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US20080102299A1 (en) * | 2006-10-31 | 2008-05-01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Connector, a forming mold therefor |
CN101345364A (zh) * | 2007-07-13 | 2009-01-14 | 星电株式会社 | 触头以及使用了该触头的电连接器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23884A (zh) * | 2016-02-25 | 2017-09-01 | 第精工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11981692A (zh) * | 2019-05-23 | 2020-11-24 | 株式会社能率 | 壁固定配件和热源机单元 |
CN114079180A (zh) * | 2020-08-13 | 2022-02-22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14079180B (zh) * | 2020-08-13 | 2023-06-23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11908B (zh) | 2016-05-11 |
JP2014093221A (ja) | 2014-05-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11909A (zh) | 连接器 | |
CN103811908A (zh) | 连接器 | |
CN102437457B (zh) | 连接器 | |
US9017111B2 (en) | Connector with a locking lance | |
CN103229365B (zh) | 防水连接器 | |
EP1923962B1 (en) | A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preassembling it | |
CN101252232B (zh) | 端子接头、连接器和形成方法 | |
CN104916945B (zh) | 连接器 | |
CN103794931B (zh) | 连接器 | |
CN103368009B (zh) | 连接器 | |
CN102007649B (zh) | 防水构造及防水连接器 | |
CN102683966A (zh) | 空插塞 | |
KR20110128121A (ko) | 커넥터 | |
CN108376870B (zh) | 防水连接器 | |
CN102447185A (zh) | 连接器 | |
JP6393301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4979680A (zh) | 连接器 | |
CN104103942A (zh) | 连接器 | |
CN105390865A (zh) | 连接器 | |
CN110301072A (zh) | 连接器 | |
JP5098875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4241920A (zh) | 连接器 | |
JP5093088B2 (ja) | 防水コネクタ | |
CN104143726A (zh) | 连接器 | |
CN104103941A (zh) | 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