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07922B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立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07922B
CN103807922B CN201310529552.7A CN201310529552A CN103807922B CN 103807922 B CN103807922 B CN 103807922B CN 201310529552 A CN201310529552 A CN 201310529552A CN 103807922 B CN103807922 B CN 1038079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witching mechanism
exhaust outlet
state
stream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295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07922A (zh
Inventor
伊东干夫
仲田贵裕
尾古孝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07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079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079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079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低廉的立式空调机,能够从上方排气口和下方排气口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上通道(R2)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延续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下通道(R3)从室内风扇的下方出口(22b)延续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旁通通道(R1)与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及下部流路切换机构连接。上部流路切换机构能够切换使调和空气通过上通道(R2)朝向上方排气口(58)的状态、和使调和空气从上通道通过旁通通道(R1)朝向下方排气口(59)的状态。下部流路切换机构能够切换使调和空气从下通道(R3)朝向下方排气口(59)的状态、和使调和空气从下通道通过旁通通道(R1)朝向上方排气口(58)的状态。

Description

立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式空调室内机,特别涉及在外壳的上部和下部具有排气口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空调机,其具备上方排气口和下方排气口,从中央吸入空气,通过热交换器对吸入的空气进行调和,从上方排气口和下方排气口将空气吹出。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7709号公报)所示的以往的空调机中,使用一个热交换器只能从上方排气口或者下方排气口中的任意一方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一种空调机,使用两个热交换器从上方排气口和下方排气口双方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7709号公报
但是,若要如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那样构成为能够使用两个热交换器从上方排气口和下方排气口进行吹出,则空调装置成为高价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低廉的立式空调机,其能够从上方排气口和下方排气口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具有:热交换器,其通过热交换对空气进行调和;外壳,其收纳热交换器,并形成有吸入在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吸气口、位于吸气口的上方的上方排气口、位于吸气口的下方的下方排气口、上通道、下通道和旁通通道;离心风扇,其被收纳在外壳中,并配置在吸气口与上通道及下通道之间,能够产生从吸气口朝向上方排气口及下方排气口的空气流;上部流路切换机构;以及下部流路切换机构,上通道从离心风扇延续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下通道从离心风扇延续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旁通通道与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及下部流路切换机构连接。并且,上部流路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切换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上部流路第2状态,在上部流路第1状态,使得调和空气通过上通道朝向上方排气口,在上部流路第2状态,使得调和空气从上通道通过旁通通道朝向下方排气口,下部流路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切换下部流路第1状态和下部流路第2状态,在下部流路第1状态,使得调和空气从下通道朝向下方排气口,在下部流路第2状态,使得调和空气从下通道通过旁通通道朝向上方排气口。
根据第一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通过利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设为使空气从上通道通过旁通通道朝向下方排气口的上部流路第2状态,能够使朝向上通道的空气从下方排气口吹出。并且,通过利用下部流路切换机构设为使空气从下通道通过旁通通道朝向上方排气口的下部流路第2状态,能够将朝向下通道的空气从上方排气口吹出。这样,通过使用在离心风扇的周围配置的旁通通道引导离心风扇的空气,能够使外壳保持紧凑,使空气的引导方式具有变化。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同时设定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下部流路第1状态。
根据第二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将上部流路切换机构设为上部流路第1状态而使从离心风扇向上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上方排气口吹出的同时,能够将下部流路切换机构设为下部流路第1状态而使从离心风扇向下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下方排气口吹出,由此能够进行上下吹风。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二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具有上部风门,下部流路切换机构具有下部风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在被同时设定为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下部流路第1状态时,通过上部风门使上通道和上方排气口之间的流路开通,同时将上方排气口及上通道与旁通通道之间封闭,并通过下部风门使下通道和下方排气口之间开通,同时将下方排气口及下通道与旁通通道之间封闭。
根据第三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通过利用上部风门和下部风门将旁通通道封闭,使空气不流入旁通通道,从而能够使空气从上方排气口和下方排气口高效地吹出。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同时设定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下部流路第2状态。
根据第四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借助被切换为上部流路第1状态的上部流路切换机构通过上通道将空气引导到上方排气口,而且借助被切换为下部流路第2状态的下部流路切换机构从下通道通过旁通通道将空气引导到上方排气口,因而能够将离心风扇向上方吹出的空气和向下方吹出的空气引导到上方排气口。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第四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具有上部风门,下部流路切换机构具有下部风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在被同时设定为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下部流路第2状态时,通过上部风门使上通道和上方排气口之间开通,同时使上方排气口和旁通通道之间开通,并通过下部风门将下方排气口与下通道及旁通通道之间封闭,同时使旁通通道和下通道之间开通。
根据第五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通过上部风门使上通道和上方排气口之间以及旁通通道和上方排气口之间双方开通,通过下部风门将下通道和下方排气口之间封闭,并且使下通道和旁通通道之间开通,由此能够将离心风扇向上方吹出的空气和向下吹出的空气都输送到上方排气口,因而能够加强来自上方排气口的吹风。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同时设定上部流路第2状态和下部流路第1状态。
根据第六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借助被切换为下部流路第1状态的下部流路切换机构通过下通道将空气引导到下方排气口,而且借助被切换为上部流路第2状态的上部流路切换机构从上通道通过旁通通道将空气引导到下方排气口,因而能够将离心风扇向上方吹出的空气和向下方吹出的空气引导到下方排气口。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第六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具有上部风门,下部流路切换机构具有下部风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在被同时设定为上部流路第2状态和下部流路第1状态时,通过上部风门将上方排气口与上通道及旁通通道之间封闭,同时使旁通通道和上通道之间开通,并通过下部风门使下通道和下方排气口之间开通,同时使旁通通道和下方排气口之间开通。
根据第七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通过下部风门使下通道和下方排气口之间以及旁通通道和下方排气口之间双方开通,通过上部风门将上通道和上方排气口之间封闭,并且使上通道和旁通通道之间开通,由此能够将离心风扇向下方吹出的空气和向上方吹出的空气都输送到下方排气口,因而能够加强来自下方排气口的吹风。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热交换器配置在吸气口和离心风扇之间。
根据第八方面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离心风扇配置在热交换器的后面,因而离心风扇向热交换器送风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容易使离心风扇小型化,并且利用一个热交换器即可对从上方排气口吹出的空气和从下方排气口吹出的空气双方进行调和。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能够使用简单且低廉的旁通通道使外壳保持紧凑,并利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使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的引导方式具有变化,能够根据空气的引导方式的变化适当选择从上方排气口和下方排气口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的模式。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能够使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进行上下吹风,能够同时从上方排气口和下方排气口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能够使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的上部风门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的下部风门同时从上方排气口和下方排气口高效地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涉及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能够使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进行上吹风,离心风扇将上下吹出的空气都引导到上方,由此能够从上方排气口吹出被调和的充足的空气。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涉及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能够使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的上部风门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的下部风门使被充分调和的空气从上方排气口高效地吹出。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涉及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能够使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进行下吹风,离心风扇将上下吹出的空气都引导到下方,由此能够从下方排气口吹出被调和的充足的空气。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涉及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能够使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的上部风门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的下部风门使被充分调和的空气从下方排气口高效地吹出。
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涉及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能够容易使离心风扇小型化,不需设置用于向热交换器送风的多余的通道,因而能够使外壳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例的概要的回路图。
图2是表示控制系统的结构例的概要的框图。
图3是表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外观的概要的主视图。
图4是上下吹风模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上吹风模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是下吹风模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上下吹风模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上下吹风模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9是上吹风模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0是上吹风模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1是下吹风模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2是下吹风模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标号说明
20、20A:立式空调室内机;21室内热交换器;22室内风扇;28、28A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上部风门;28a1上部中央风门;28a2上部右风门;28a3上部左风门;29、29A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下部风门;29a1下部中央风门;29a2下部右风门;29a3下部左风门;50、50A外壳;57吸气口;58上方排气口;59下方排气口;R1、R6、R7旁通通道;R2上通道;R3下通道;R4上方排气通道;R5下方排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1)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
图1是表示具有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空调机的结构的概要的回路图。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机10具有放置在室内的地面等上使用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空调机10除立式空调室内机20以外,主要具有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30。在图1中,连接各装置的实线表示制冷剂配管,连接各装置的虚线表示信号传输线路。
室外机30通过制冷剂配管与设置在室内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连接,并与立式空调室内机20一起构成空调机10的制冷剂回路。因此,利用供制冷剂配管和通信线和传输线路等通过的连接配管12将立式空调室内机20和室外机30连接起来。为了构成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在立式空调室内机20设有室内热交换器21等,在室外机30设有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室外热交换器33、电动阀34和贮存器35等。
在此,简单说明供制冷剂进行循环的制冷剂回路的回路结构。压缩机31的喷出侧与四路切换阀32的第1端口连接。四路切换阀32的第2端口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一个出入口连接,第3端口与贮存器35连接,第4端口与制冷剂连接配管12b连接。四路切换阀32在制冷时被切换为用实线表示的路径,使制冷剂在第1端口和第2端口之间流动,并且使制冷剂在第3端口和第4端口之间流动。另一方面,在制热时,四路切换阀32被切换为用虚线表示的路径,使制冷剂在第1端口和第4端口之间流动,并且使制冷剂在第2端口和第3端口之间流动。室外热交换器33的另一个出入口通过电动阀34和制冷剂连接配管12a与室内热交换器21的一个出入口连接。室内热交换器21的另一个出入口通过制冷剂连接配管12b与四路切换阀32的第4端口连接。另外,压缩机31的吸入侧通过贮存器35与四路切换阀32的第3端口连接。
在制冷时,在压缩机31被压缩并喷出的制冷剂经过四路切换阀32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33。在制冷时,室外热交换器33作为冷凝器而工作,通过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被夺去热量并冷凝的制冷剂接着被输送到电动阀34。电动阀34作为膨胀机构而工作,高压液体状的制冷剂变化为低压的潮湿蒸汽的状态。这样经由电动阀34而膨胀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连接配管12a进入室内热交换器21。在制冷时,室内热交换器21作为蒸发器而工作,通过制冷剂的蒸发在室内空气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被夺去热量并且温度上升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连接配管12b和四路切换阀32,被输送到与压缩机31的吸入侧连接的贮存器35。
在制热时,在压缩机31被压缩并喷出的制冷剂从四路切换阀32经由制冷剂连接配管12b被输送到作为冷凝器而工作的室内热交换器21。并且,在作为蒸发器而工作的室外热交换器33流出的制冷剂,沿着与制冷时相反的路径被输送到压缩机31。即,制冷剂在从压缩机31起依次经过四路切换阀32、制冷剂连接配管12b、室内热交换器21、制冷剂连接配管12a、电动阀34、室外热交换器33、四路切换阀32、贮存器35返回到压缩机31中的路径中进行循环。
在立式空调室内机20和室外机30分别设有向室内热交换器21输送室内空气的室内风扇22、和向室外热交换器33输送外部空气的螺旋桨风扇37,以便促进室内热交换器21和室外热交换器33中的热交换。这些室内风扇22和螺旋桨风扇37具有使叶轮和螺旋桨等旋转的风扇马达22m、37m。
(2)控制系统
为了能够正确且高效地进行空调机10的空气调和动作,由图1和图2所示的控制装置49对空调机10进行控制。控制装置49包括室内控制装置49a和室外控制装置49b,室内控制装置49a被装配在立式空调室内机20中,室外控制装置49b被装配在室外机30中。
图2是表示控制系统的结构例的概要的框图。室内控制装置49a和室外控制装置49b通过通信线12c相互连接而相互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室内控制装置49a和室外控制装置49b构成为包括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和外围电路等。
在立式空调室内机20设有用于测定室内热交换器21的出入口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24和气体侧温度传感器25,并设有用于测定室内空气的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26。由这些温度传感器24~26测定出的温度被发送给室内控制装置49a。并且,室内控制装置49a与室内风扇22的风扇马达22m、风向调节机构27、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及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连接。由该室内控制装置49a控制例如风扇马达22m的转速和运转/停止。风向调节机构27设于立式空调室内机20,通过由室内控制装置49a进行控制,风向调节机构27变更风向调节板(未图示)等的角度,由此调节从上部排气口(参照图3和图4)向室内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朝向。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分别设有上部风门28a和下部风门29a,并且还分别设有用于驱动这些上部风门28a和下部风门29a的驱动轴28b、29b。这些驱动轴28b、29b构成为,借助例如马达等致动器(未图示)的动力彼此独立地运动。
在室外机30设有用于测定室外机30的各部分的温度的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41、热交换器出入口温度传感器42、吸入侧温度传感器43、喷出侧温度传感器44和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45等。由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41测定室外热交换器33的内部的制冷剂的温度。由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出入口设置的热交换器出入口温度传感器42测定从室外热交换器33流向立式空调室内机20的制冷剂的温度。由吸入侧温度传感器43测定被吸入到压缩机31中的制冷剂的温度。由喷出侧温度传感器44测定从压缩机31喷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由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45测定室外机30周围的外部空气温度。由这些温度传感器41~45测定出的温度被发送给室外控制装置49b。
另外,在室外机30设有用于测定被吸入到压缩机31中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吸入侧压力传感器46、和用于测定从压缩机31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喷出侧压力传感器47等压力传感器。由吸入侧压力传感器46和喷出侧压力传感器47等测定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值被发送给室外控制装置49b。
另外,室外控制装置49b与压缩机31的压缩机马达部38、四路切换阀32、电动阀34及室外风扇马达37m连接。由该室外控制装置49b控制例如压缩机马达部38和室外风扇马达37m的转速及它们的运转/停止,并控制四路切换阀32的切换,还控制电动阀34的开度。
(3)外壳的外观
立式空调室内机20具有图3所示的外壳50。立式空调室内机20的室内热交换器21和室内风扇22被收纳在外壳50的内部。外壳50具有被前面面板51、右侧面面板52、左侧面面板53、顶面面板54、底面面板55和后面面板56包围而成的长方体形状。在前面面板51,在中央部形成有吸气口57,在上方形成有上方排气口58,在下方形成有下方排气口59。在上方排气口58设置有垂直挡板(未图示),该垂直挡板用于在立式空调室内机20运转时调节从上方排气口58吹出的气流的左右方向的风向。另外,在上方排气口58设置有水平挡板(未图示)。垂直挡板通过变更相对于垂直面(例如前面面板51)的角度,来调节用于引导被吹出的调和空气的角度。水平挡板通过变更相对于水平面(例如顶面面板54)的角度,来调节用于引导被吹出的调和空气的角度。即,利用垂直挡板在左右方向变更风向,利用水平挡板在上下方向变更风向。
(4)外壳内部的结构
图4、图5和图6表示立式空调室内机20的截面构造的概要。在外壳50的前面面板51的吸气口57的后侧形成有用于收纳室内热交换器21的第1内部空间S1。室内热交换器21呈长方体形状,在该第1内部空间S1中与前面面板51平行地配置。室内热交换器21如图3所示,从前面观察占据比吸气口57大的面积,在从前面观察的室内热交换器21的占有区域的中央部配置有吸气口57。室内热交换器21的上下左右及后侧被第1隔离部件61隔开,在室内热交换器21的第1隔离部件61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61a。以使开口部61a的中心配置在旋转轴的延长线上的方式,将室内风扇22安装在支撑板62上。
支撑板62与后面面板56平行地设置,并且也与第1隔离部件61中位于室内热交换器21的后侧的板状部分61b平行。被该支撑板62和后面面板56夹着的第2内部空间S2成为旁通通道R1。该第2内部空间S2的右侧和左侧被右侧面面板52和左侧面面板53覆盖,第2内部空间S2的上方被第2隔离部件63覆盖,第2内部空间S2的下方被第3隔离部件64覆盖。第2隔离部件63和第3隔离部件64都从后面面板56朝向前方与顶面面板54平行地延伸,其右侧和左侧一直延续到右侧面面板52和左侧面面板53。并且,在第2隔离部件63和支撑板62的上端部62a之间形成有上部第1开口部65。在第3隔离部件64和支撑板62的下端部62b之间形成有下部第1开口部66。另外,在右侧面面板52和左侧面面板53形成有隔热用的构造和用于收纳各设备的构造,所谓第2隔离部件63和第3隔离部件64一直延续到右侧面面板52和左侧面面板53,也包括只达到此种构造的情况。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表示出侧面部分被包围的情况,使用一直延续到右侧面面板52和左侧面面板53、或者被右侧面面板52和左侧面面板53包围等的表述方式。
室内风扇22在上方和下方分别具有上方出口22a和下方出口22b。上方出口22a与外壳50的上通道R2连接,下方出口22b与外壳50的下通道R3连接。上通道R2形成于第1隔离部件61的板状部分61b的上部和支撑板62的上部之间,其右侧和左侧被右侧面面板52和左侧面面板53包围。同样地,下通道R3形成于第1隔离部件61的板状部分61b的下部和支撑板62的下部之间,其右侧和左侧被右侧面面板52和左侧面面板53包围。
上方排气口58与在上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1和上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2之间形成的上方排气通道R4连接。上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1的右侧和左侧一直延续到右侧面面板52和左侧面面板53,上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2的右侧和左侧一直延续到右侧面面板52和左侧面面板53。并且,位于上方排气口58的相反侧的上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1和上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2的端部与上部第2开口部67连接。下方排气口59与在下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3和下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4之间形成的下方排气通道R5连接。下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3的右侧和左侧一直延续到右侧面面板52和左侧面面板53,下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4的右侧和左侧一直延续到右侧面面板52和左侧面面板53。并且,位于下方排气口59的相反侧的下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3和下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4的端部与下部第2开口部68连接。
形成上方排气通道R4的上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1与形成上通道R2的第1隔离部件61的板状部分61b的上部连接。并且,形成上方排气通道R4的上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2与形成旁通通道R1的第2隔离部件63连接。即,旁通通道R1、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通道R4连接起来形成Y字路径。在这些旁通通道R1、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通道R4相交的Y字路径形成有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
另外,形成下方排气通道R5的下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3与形成下通道R3的第1隔离部件61的板状部分61b的下部连接。并且,形成下方排气通道R5的下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4与形成旁通通道R1的第3隔离部件64连接。即,旁通通道R1、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通道R5连接起来形成Y字路径。在这些旁通通道R1、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通道R5相交的Y字路径形成有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
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构成为具有上部风门28a和驱动轴28b。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利用上部风门28a切换第1状态、第2状态和第3状态,在第1状态时将上部第1开口部65关闭、将上部第2开口部67敞开(参照图4),在第2状态时将上部第1开口部65敞开、将上部第2开口部67关闭(参照图6),在第3状态时将上部第1开口部65和上部第2开口部67双方敞开(参照图5)。换言之,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在第1状态时使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通道R4之间开通,同时将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通道R4与旁通通道R1之间封闭,在第2状态时使旁通通道R1和上通道R2之间开通,同时将旁通通道R1及上通道R2与上方排气通道R4之间封闭,在第3状态时使旁通通道R1、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通道R4之间开通。
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构成为具有下部风门29a和驱动轴29b。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利用下部风门29a切换第1状态、第2状态和第3状态,在第1状态时将下部第1开口部66关闭、将下部第2开口部68敞开(参照图4),在第2状态时将下部第1开口部66敞开、将下部第2开口部68关闭(参照图5),在第3状态时将下部第1开口部66和下部第2开口部68双方敞开(参照图6)。换言之,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在第1状态时使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通道R5之间开通,同时将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通道R5与旁通通道R1之间封闭,在第2状态时使旁通通道R1和下通道R3之间开通,同时将旁通通道R1及下通道R3与下方排气通道R5之间封闭,在第3状态时使旁通通道R1和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通道R5之间开通。
(5)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的动作
(5-1)上下吹风模式
图4表示以上下吹风模式进行工作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例如在制热运转时选择上下吹风模式。在上下吹风模式时,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双方都处于第1状态。即,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中,利用上部风门28a将上部第1开口部65关闭,在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中,利用下部风门29a将下部第1开口部66关闭。
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从排气口57被吸入到第1内部空间S1中的室内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进行热交换。在制热运转时,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被加热的调和空气通过第1隔离部件61的开口部61a被吸入到室内风扇22。室内风扇22是离心风扇,室内风扇22例如能够使用涡轮风扇或西洛克风扇。被吸入到这种室内风扇22中的调和空气同时沿上下方向被引导,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和下方出口22b被吹出。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上通道R2通过上方排气通道R4从上方排气口58被吹出。此时,上部风门28a将上部第1开口部65关闭,因而不产生从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通道R4朝向旁通通道R1的气流。另外,从室内风扇22的下方出口22b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下通道R3通过下方排气通道R5从下方排气口59被吹出。此时,下部风门29a将下部第1开口部66关闭,因而不产生从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通道R5朝向旁通通道R1的气流。
(5-2)上吹风模式
图5表示以上吹风模式进行工作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例如在制冷运转时选择上吹风模式。在上吹风模式时,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处于第3状态,并且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处于第2状态。即,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中,利用上部风门28a将上部第1开口部65和上部第2开口部67敞开,在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中,利用下部风门29a将下部第2开口部68关闭。
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在制冷运转时,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被冷却的调和空气通过第1隔离部件61的开口部61a被吸入到室内风扇22,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和下方出口22b被吹出。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上通道R2通过上方排气通道R4从上方排气口58被吹出。并且,从室内风扇22的下方出口22b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下通道R3通过旁通通道R1从上部第1开口部65进入到上方排气通道R4中。即,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和下方出口22b吹出的调和空气双方都是从上方排气口58被吹出。
(5-3)下吹风模式
图6表示以下吹风模式进行工作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例如在制热运转时选择下吹风模式。在下吹风模式时,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处于第2状态,并且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处于第3状态。即,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中,利用上部风门28a将上部第2开口部67关闭,在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中,利用下部风门29a将下部第1开口部66和下部第2开口部68敞开。
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在制热运转时,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被加热的调和空气通过第1隔离部件61的开口部61a被吸入到室内风扇22,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和下方出口22b被吹出。从室内风扇22的下方出口22b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下通道R3通过下方排气通道R5从下方排气口59被吹出。并且,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上通道R2通过旁通通道R1从下部第1开口部66进入到下方排气通道R5中。即,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和下方出口22b吹出的调和空气双方都是从下方排气口59被吹出。
(6)特征
(6-1)
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具有室内热交换器21(热交换器的一例)、外壳50、室内风扇22(离心风扇的一例)、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在外壳50中收纳有室内热交换器21和室内风扇22。在该外壳50形成有吸气口57、位于吸气口57的上方的上方排气口58、位于吸气口57的下方的下方排气口59、上通道R2、下通道R3和旁通通道R1。室内风扇22配置在吸气口57与上通道R2及下通道R3之间,能够产生从吸气口57朝向上方排气口58及下方排气口59的空气流。
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进行上方排气口58、上通道R2和旁通通道R1的流路的切换。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进行下方排气口59、下通道R3和旁通通道R1的流路的切换。上通道R2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延续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下通道R3从室内风扇22的下方出口22b延续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旁通通道R1形成于相对于室内风扇22位于与吸气口57侧相反一侧的第2内部空间S2中,并与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及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连接。另外,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构成为能够切换使调和空气通过上通道R2朝向上方排气口58的第1状态和第3状态(上部流路第1状态的一例)、以及使调和空气从上通道R2通过旁通通道R1朝向下方排气口59的第2状态(上部流路第2状态的一例)。并且,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构成为能够切换使调和空气从下通道R3朝向下方排气口59的第1状态和第3状态(下部流路第1状态的一例)、以及使调和空气从下通道R3通过旁通通道R1朝向上方排气口58的第2状态(下部流路第2状态的一例)。
如果通过将使空气从上通道R2通过旁通通道R1朝向下方排气口59的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设为第2状态,使旁通通道R1通往下方排气通道R5(如果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处于第3状态),则能够使朝向上通道R2的空气从下方排气口59吹出。并且,如果通过将使空气从下通道通过旁通通道朝向上方排气口的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设为第2状态,使旁通通道R1通往上方排气通道R4(如果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处于第3状态),则能够使朝向下通道R3的空气从上方排气口58吹出。这样,通过使用在室内风扇22的周围配置的旁通通道R1引导室内风扇22的空气,能够使用简单且低廉的旁通通道R1使外壳50保持紧凑,能够利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使空气的引导方式具有变化,能够根据空气的引导方式的变化适当选择从上方排气口和下方排气口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的模式。
(6-2)
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构成为,在将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设定为第1状态时能够将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设定为第1状态(同时设定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下部流路第1状态的状态的一例)。在这样设定的图4所示的状态下,在将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设为第1状态而使从室内风扇22向上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上方排气口58吹出的同时,能够将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设为第1状态而使从室内风扇22向下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下方排气口59吹出,由此能够进行上下吹风。通过设为上下吹风模式,能够使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进行上下吹风,能够同时从上方排气口58和下方排气口59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
(6-3)
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被设定为第1状态的同时,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被设定为第1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利用上部风门28a将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口58之间开通,将上方排气口58及上通道R2与旁通通道R1之间封闭,并利用下部风门29a将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口59之间开通,同时将下方排气口59及下通道R3与旁通通道R1之间封闭。通过这样利用上部风门28a和下部风门29a将旁通通道R1封闭,使空气不流入旁通通道R1中,从而能够同时从上方排气口58和下方排气口59高效地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
(6-4)
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构成为,在将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设定为第3状态时,能够将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设定为第2状态(同时设定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下部流路第2状态的状态的一例)。在这样设定的图5所示的状态下,将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设为第3状态而通过上通道R2将空气引导到上方排气口58,并将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设为第2状态而从下通道R3通过旁通通道R1将空气引导到上方排气口58。这样能够使室内风扇22向上方吹出的空气和向下方吹出的空气双方都从上方排气口58吹出,通过将室内风扇22向上下吹出的空气都引导到上方,能够从上方排气口58吹出被调和的充足的空气。
(6-5)
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被设定为第3状态的同时,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被设定为第2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利用上部风门28a将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口58之间开通,同时将上方排气口58和旁通通道R1之间开通,并利用下部风门29a将下方排气口59与下通道R3及旁通通道R1之间封闭,同时将旁通通道R1和下通道R3之间开通。这样利用上部风门28a使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口58之间以及旁通通道R1和上方排气口58之间双方开通,并利用下部风门29a将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口59之间封闭,同时使下通道R3和旁通通道R1之间开通,由此能够将室内风扇22向上方吹出的空气和向下方吹出的空气都输送到上方排气口58。因此,能够加强来自上方排气口58的吹风,能够从上方排气口58高效地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
(6-6)
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构成为,在将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设定为第2状态时,能够将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设定为第3状态(同时设定上部流路第2状态和下部流路第1状态的状态的一例)。在这样设定的图6所示的状态下,将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设为第3状态而通过下通道R3将空气引导到下方排气口59,并将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设为第2状态而从上通道R2通过旁通通道R1将空气引导到下方排气口59。这样能够使室内风扇22向上方吹出的空气和向下方吹出的空气双方都从下方排气口59吹出,通过将室内风扇22向上下吹出的空气都引导到下方,能够从下方排气口59吹出被调和的充足的空气。
(6-7)
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被设定为第2状态的同时,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被设定为第3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利用上部风门28a将上方排气口58与上通道R2及旁通通道R1之间封闭,同时将旁通通道R1和上通道R2之间开通,并利用下部风门29a将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口59之间开通,同时将旁通通道R1和下方排气口59之间开通。这样利用下部风门29a使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口59之间以及旁通通道R1和下方排气口59之间双方开通,并利用上部风门28a将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口58之间封闭,同时将上方排气口58和旁通通道R1之间开通,由此能够将室内风扇22向下方吹出的空气和向上方吹出的空气都输送到下方排气口59。因此,能够加强来自下方排气口59的吹风,能够从下方排气口59高效地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
(6-8)
室内热交换器21配置在吸气口57和室内风扇22之间,室内风扇22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21的后面,因而室内风扇22向室内热交换器21送风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根据这种结构,容易使室内风扇22小型化,并且利用一个室内热交换器21即可对从上方排气口58吹出的空气和从下方排气口59吹出的空气双方进行调和。这样,由于容易使室内风扇22小型化,而且不需设置用于向室内热交换器21送风的多余的通道,因而能够使外壳50紧凑。
(7)变形例
(7-1)变形例1A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利用一个离心风扇构成室内风扇22,但也可以使用多个离心风扇构成室内风扇22。
(7-2)变形例1B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上方排气口58是一个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多个上方排气口。同样地,说明了下方排气口59是一个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多个下方排气口。并且,也可以设置多个吸气口57。
(7-3)变形例1C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设置一个上部风门28a、在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设置一个下部风门29a的情况,但是用于进行各流路的开通和封闭的风门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构成为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分别设有多个风门。另外,用于进行流路的开通和封闭的结构不限于风门,也可以是闸门等其它结构。
<第2实施方式>
(8)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概要
下面,使用图7~图12说明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A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同样地具有室内热交换器21和室内风扇22等,例如能够将第2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A取代第1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装配在图1所示的回路中,并适用于空调机10。
另外,立式空调室内机20A也具有室内控制装置49a、液体侧温度传感器24、气体侧温度传感器25和室内温度传感器26,根据这些温度传感器24~26的测定结果,室内控制装置49a(控制装置49)进行立式空调室内机20A的控制。
另外,室内控制装置49a与室内风扇22的风扇马达22m、风向调节机构27、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参照图7~图12)及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参照图7~图12)连接。
第1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与第2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A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的结构和旁通通道R6、R7等及其周围的构造。
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分别设有3个上部风门即上部中央风门28a1、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以及3个下部风门即下部中央风门29a1、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并且,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分别设有用于驱动这些上部中央风门28a1、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以及下部中央风门29a1、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的驱动轴28b1、28b2、28b3、29b1、29b2、29b3。这些驱动轴28b1、28b2、28b3、29b1、29b2、29b3构成为,借助例如马达等致动器(未图示)的动力彼此独立地运动。
(9)外壳的外观
立式空调室内机20A形成为,与具有图3所示的外壳50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相比,左右的宽度变宽,前后的进深变薄,但具有相同的外观。这样,第2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A的外观与第1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仅是纵、横、高(宽度、进深、高度)之比不同,呈现出相似的外观,因而省略第2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A的外观的说明。
(10)外壳内部的结构
图7~图12表示立式空调室内机20A的截面构造的概要。在外壳50A的前面面板51A的吸气口57的后侧形成有用于收纳室内热交换器21的第1内部空间S1。室内热交换器21的形状、第1内部空间S1中的室内热交换器21的配置、以及室内热交换器21和室内风扇22与吸气口57和第1隔离部件61的开口部61a的关系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过了,因而省略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A的旁通通道R6、R7相对于第1内部空间S1沿宽度方向排列设置。换言之,旁通通道R6、R7设于第1内部空间S1与右侧面面板52A之间以及第1内部空间S1与左侧面面板53A之间。因此,室内风扇22被安装于后面面板56A。
利用在室内风扇22与右侧面面板52A之间与右侧面面板52A平行地设置的右隔离部件81形成第3内部空间S3。并且,利用在室内风扇22与左侧面面板53A之间与左侧面面板53A平行地设置的左隔离部件82形成第4内部空间S4。这些第3内部空间S3和第4内部空间S4分别成为旁通通道R6、R7。
该第3内部空间S3的右侧和左侧被右隔离部件81和右侧面面板52A覆盖,第3内部空间S3的前后被前面面板51A和后面面板56A覆盖,第3内部空间S3的上下被顶面面板54A和底面面板55A覆盖。另外,该第4内部空间S4的右侧和左侧被左隔离部件82和左侧面面板53A覆盖,第4内部空间S4的前后被前面面板51A和后面面板56A覆盖,第4内部空间S4的上下被顶面面板54A和底面面板55A覆盖。
室内风扇22在上方和下方分别具有上方出口22a和下方出口22b。上方出口22a与外壳50A的上通道R2连接,下方出口22b与外壳50A的下通道R3连接。
上通道R2形成于第1隔离部件61的板状部分61b的上部与后面面板56A的上部之间,其右侧和左侧被右隔离部件81和左隔离部件82包围。同样地,下通道R3形成于第1隔离部件61的板状部分61b的下部与后面面板56A的下部之间,其右侧和左侧被右隔离部件81和左隔离部件82包围。
上方排气口58与在上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1和上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2之间形成的上方排气通道R4连接。上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2从后面面板56朝向前方延伸。上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1以及上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2的右侧和左侧一直延续到右隔离部件81和左隔离部件82。并且,在上方排气口58的右侧和左侧,在右隔离部件81和左隔离部件82分别设有上部第1右开口部91和上部第1左开口部92。并且,位于上方排气口58的相反侧的上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1和上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2的端部与上部第2开口部67连接。下方排气口59与在下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3和下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4之间形成的下方排气通道R5连接。下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4从后面面板56朝向前方延伸。下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3以及下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4的右侧和左侧一直延续到右隔离部件81和左隔离部件82。并且,在下方排气口59的右侧和左侧,在右隔离部件81和左隔离部件82分别设有下部第1右开口部93和下部第1左开口部94。并且,位于下方排气口59的相反侧的下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3和下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4的端部与下部第2开口部68连接。
形成上方排气通道R4的上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1与形成上通道R2的第1隔离部件61的板状部分61b的上部连接。并且,形成上方排气通道R4的上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2与形成上通道R2的后面面板56A连接。即,旁通通道R6、R7、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通道R4连接起来形成交叉路径。在这些旁通通道R6、R7、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通道R4相交的交叉路径形成有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
另外,形成下方排气通道R5的下方排气通道用第1部件73与形成下通道R3的第1隔离部件61的板状部分61b的下部连接。并且,形成下方排气通道R5的下方排气通道用第2部件74与形成下通道R3的后面面板56A连接。即,旁通通道R6、R7、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通道R5连接起来形成交叉路径。在这些旁通通道R6、R7、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通道R5相交的交叉路径形成有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
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构成为具有上部中央风门28a1、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以及驱动轴28b1、28b2、28b3。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切换第1状态、第2状态和第3状态,在第1状态时利用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将上部第1右开口部91和上部第1左开口部92关闭,利用上部中央风门28a1将上部第2开口部67敞开(参照图7和图8),在第2状态时利用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将上部第1右开口部91和上部第1左开口部92敞开,利用上部中央风门28a1将上部第2开口部67关闭(参照图11和图12),在第3状态时利用上部中央风门28a1、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将上部第1右开口部91和上部第1左开口部92以及上部第2开口部67全部敞开(参照图9和图10)。换言之,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在第1状态时使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通道R4之间开通,同时将上通道R2及上方排气通道R4与旁通通道R6、R7之间封闭,在第2状态时使旁通通道R6、R7和上通道R2之间开通,同时将旁通通道R6、R7及上通道R2与上方排气通道R4之间封闭,在第3状态时使旁通通道R6、R7、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通道R4之间全部开通。
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构成为具有下部中央风门29a1、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以及驱动轴29b1、29b2、29b3。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切换第1状态、第2状态和第3状态,在第1状态时利用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将下部第1右开口部93和下部第1左开口部94关闭,利用下部中央风门29a1将下部第2开口部68敞开(参照图7和图8),在第2状态时利用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将下部第1右开口部93和下部第1左开口部94敞开,利用下部中央风门29a1将下部第2开口部68关闭(参照图9和图10),在第3状态时利用下部中央风门29a1、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将下部第1右开口部93和下部第1左开口部94以及下部第2开口部68全部敞开(参照图11和图12)。换言之,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在第1状态时使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通道R5之间开通,同时将下通道R3及下方排气通道R5与旁通通道R6、R7之间封闭,在第2状态时使旁通通道R6、R7和下通道R3之间开通,同时将旁通通道R6、R7及下通道R3与下方排气通道R5之间封闭,在第3状态时使旁通通道R6、R7和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通道R5之间开通。
(11)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的动作
(11-1)上下吹风模式
图7和图8表示以上下吹风模式进行工作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A。在上下吹风模式时,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双方都处于第1状态。即,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中,利用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将上部第1右开口部91和上部第1左开口部92关闭,在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中,利用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将下部第1右开口部93和下部第1左开口部94关闭。并且,利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的上部中央风门28a1将上部第2开口部67敞开,利用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的下部中央风门29a1将下部第2开口部68敞开。
在图7和图8所示的状态下,从排气口57被吸入到第1内部空间S1中的室内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进行热交换。在制热运转时,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被加热的调和空气通过第1隔离部件61的开口部61a被吸入到室内风扇22。被吸入到室内风扇22的调和空气同时沿上下方向被引导,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和下方出口22b被吹出。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上通道R2通过上方排气通道R4从上方排气口58被吹出。此时,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将上部第1右开口部91和上部第1左开口部92关闭,因而不产生从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通道R4朝向旁通通道R6、R7的气流。另外,从室内风扇22的下方出口22b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下通道R3通过下方排气通道R5从下方排气口59被吹出。此时,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将下部第1右开口部93和下部第1左开口部94关闭,因而不产生从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通道R5朝向旁通通道R6、R7的气流。
(11-2)上吹风模式
图9和图10表示以上吹风模式进行工作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A。在上吹风模式时,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处于第3状态,并且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处于第2状态。即,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中,利用上部中央风门28a1、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将上部第1右开口部91和上部第1左开口部92以及上部第2开口部67敞开,在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中,利用下部中央风门29a1将下部第2开口部68关闭,利用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将下部第1右开口部93和下部第1左开口部94敞开。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状态下,在制冷运转时,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被冷却的调和空气通过第1隔离部件61的开口部61a被吸入到室内风扇22,并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和下方出口22b被吹出。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上通道R2通过上方排气通道R4从上方排气口58被吹出。并且,从室内风扇22的下方出口22b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下通道R3通过旁通通道R6、R7从上部第1右开口部91和上部第1左开口部92进入到上方排气通道R4中。即,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和下方出口22b吹出的调和空气双方都是从上方排气口58被吹出。
(11-3)下吹风模式
图11和图12表示以下吹风模式进行工作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A。在下吹风模式时,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处于第2状态,并且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处于第3状态。即,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中,利用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将上部第1右开口部91和上部第1左开口部92敞开,利用上部中央风门28a1将上部第2开口部67关闭,在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中,利用下部中央风门29a1、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将下部第1右开口部93和下部第1左开口部94以及下部第2开口部68敞开。
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状态下,在制热运转时,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被加热的调和空气通过第1隔离部件61的开口部61a被吸入到室内风扇22,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和下方出口22b被吹出。从室内风扇22的下方出口22b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下通道R3通过下方排气通道R5从下方排气口59被吹出。并且,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上通道R2通过旁通通道R6、R7从下部第1右开口部93和下部第1左开口部94进入到下方排气通道R5中。即,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和下方出口22b吹出的调和空气双方都是从下方排气口59被吹出。
(12)特征
(12-1)
上述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20A具有室内热交换器21(热交换器的一例)、外壳50A、室内风扇22(离心风扇的一例)、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在外壳50A中收纳有室内热交换器21和室内风扇22。在该外壳50A形成有吸气口57、位于吸气口57的上方的上方排气口58、位于吸气口57的下方的下方排气口59、上通道R2、下通道R3和旁通通道R6、R7。室内风扇22配置在吸气口57与上通道R2及下通道R3之间,能够产生从吸气口57朝向上方排气口58及下方排气口59的空气流。
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进行上方排气口58、上通道R2和旁通通道R6、R7的流路的切换。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进行下方排气口59、下通道R3和旁通通道R6、R7的流路的切换。上通道R2从室内风扇22的上方出口22a延续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下通道R3从室内风扇22的下方出口22b延续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旁通通道R6、R7形成于相对于室内风扇22位于与吸气口57侧相反一侧的第2内部空间S2中,并与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及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连接。另外,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构成为,能够切换使调和空气通过上通道R2朝向上方排气口58的第1状态和第3状态(上部流路第1状态的一例)、以及使调和空气从上通道R2通过旁通通道R6、R7朝向下方排气口59的第2状态(上部流路第2状态的一例)。并且,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构成为,能够切换使调和空气从下通道R3朝向下方排气口59的第1状态和第3状态(下部流路第1状态的一例)、以及使调和空气从下通道R3通过旁通通道R6、R7朝向上方排气口58的第2状态(下部流路第2状态的一例)。
如果通过将使空气从上通道R2通过旁通通道R6、R7朝向下方排气口59的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设为第2状态,使旁通通道R6、R7通往下方排气通道R5(如果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处于第3状态),则能够使朝向上通道R2的空气从下方排气口59吹出。并且,如果通过将使空气从下通道通过旁通通道朝向上方排气口的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设为第2状态,使旁通通道R6、R7通往上方排气通道R4(如果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处于第3状态),则能够使朝向下通道R3的空气从上方排气口58吹出。这样,通过使用在室内风扇22的周围配置的旁通通道R6、R7引导室内风扇22的空气,能够使用简单且低廉的旁通通道R6、R7使外壳50A保持紧凑,能够利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使空气的引导方式具有变化,能够根据空气的引导方式的变化适当选择从上方排气口和下方排气口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的模式。
(12-2)
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构成为,在将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设定为第1状态时能够将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设定为第1状态(同时设定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下部流路第1状态的状态的一例)。在这样设定的图7和图8所示的状态下,在将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设为第1状态而使从室内风扇22向上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上方排气口58吹出的同时,能够将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设为第1状态而使从室内风扇22向下吹出的调和空气从下方排气口59吹出,由此能够进行上下吹风。通过设为上下吹风模式,能够使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进行上下吹风,能够同时从上方排气口58和下方排气口59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
(12-3)
在图7和图8所示的状态下,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被设定为第1状态的同时,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被设定为第1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利用上部中央风门28a1将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口58之间开通,利用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将上方排气口58及上通道R2与旁通通道R6、R7之间封闭,并且利用下部中央风门29a1将下通道R3和下方排气口59之间开通,同时利用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将下方排气口59及下通道R3与旁通通道R6、R7之间封闭。通过这样利用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及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将旁通通道R6、R7封闭,使空气不流入旁通通道R6、R7中,从而能够同时从上方排气口58和下方排气口59高效地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
(12-4)
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构成为,在将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设定为第3状态时能够将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设定为第2状态(同时设定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下部流路第2状态的状态的一例)。在这样设定的图9和图10所示的状态下,将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设为第3状态而通过上通道R2将空气引导到上方排气口58,将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设为第2状态而从下通道R3通过旁通通道R6、R7将空气引导到上方排气口58。这样,能够使从室内风扇22向上方吹出的空气和向下方吹出的空气双方都从上方排气口58吹出,通过将室内风扇22向上下吹出的空气都向上方引导,能够从上方排气口58吹出被调和的充足的空气。
(12-5)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状态下,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被设定为第3状态的同时,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被设定为第2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利用上部中央风门28a1将上通道R2和上方排气口58之间开通,同时利用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将上方排气口58与旁通通道R6、R7之间开通,并利用下部中央风门29a1、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将下方排气口59与下通道R3及旁通通道R6、R7之间封闭,同时使旁通通道R6、R7与下通道R3之间开通。通过这样利用上部中央风门28a1、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使上通道R2与上方排气口58之间以及旁通通道R6、R7与上方排气口58之间双方开通,并利用下部中央风门29a1将下通道R3与下方排气口59之间封闭,同时利用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使下通道R3与旁通通道R6、R7之间开通,能够将从室内风扇22向上方吹出的空气和向下方吹出的空气双方都输送到上方排气口58。因此,能够加强来自上方排气口58的吹风,能够从上方排气口58高效地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
(12-6)
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和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构成为,在将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设定为第2状态时能够将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设定为第3状态(同时设定上部流路第2状态和下部流路第1状态的状态的一例)。在这样设定的图11和图12所示的状态下,将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设为第3状态而通过下通道R3将空气引导到下方排气口59,将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设为第2状态而从上通道R2通过旁通通道R6、R7将空气引导到下方排气口59。这样,能够使从室内风扇22向上方吹出的空气和向下方吹出的空气双方都从下方排气口59吹出,通过将室内风扇22向上下吹出的空气都向下方引导,能够从下方排气口59吹出被调和的充足的空气。
(12-7)
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状态下,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被设定为第2状态的同时,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被设定为第3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利用上部中央风门28a1将上方排气口58与上通道R2及旁通通道R6、R7之间封闭,同时利用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将旁通通道R6、R7与上通道R2之间开通,并利用下部中央风门29a1将下通道R3与下方排气口59之间开通,同时利用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将旁通通道R6、R7与下方排气口59之间开通。通过这样利用下部中央风门29a1、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使下通道R3与下方排气口59之间以及旁通通道R6、R7与下方排气口59之间双方开通,并利用上部中央风门28a1将上通道R2与上方排气口58之间封闭,同时利用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使上方排气口58与旁通通道R6、R7之间开通,由此能够将从室内风扇22向下方吹出的空气和向上方吹出的空气都输送到下方排气口59。因此,能够加强来自下方排气口59的吹风,能够从下方排气口59高效地吹出被充分调和的空气。
(13)变形例
(13-1)变形例2A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利用一个离心风扇构成室内风扇22,但也可以使用多个离心风扇构成室内风扇22。
(13-2)变形例2B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上方排气口58是一个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多个上方排气口。同样地,说明了下方排气口59是一个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多个下方排气口。并且,也可以设置多个吸气口57。
(13-3)变形例2C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设置上部中央风门28a1、上部右风门28a2和上部左风门28a3,以及在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设置下部中央风门29a、下部右风门29a2和下部左风门29a3的情况,但是用于进行各流路的开通和封闭的风门的数量不限于该示例的数量。另外,用于进行流路的开通和封闭的结构不限于风门,也可以是闸门等其它结构。
(13-4)变形例2D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外壳50A的两侧设置旁通通道R6、R7的情况,但也可以仅在旁通通道R6或者旁通通道R7中任意一方设置被设于侧面的旁通通道。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组合起来形成在侧面和背面双方都设有旁通通道的结构。

Claims (7)

1.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该立式空调室内机具有:
热交换器(21),其通过热交换对空气进行调和;
外壳(50),其收纳所述热交换器,并形成有吸入在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吸气口(57)、位于所述吸气口的上方的上方排气口(58)、位于所述吸气口的下方的下方排气口(59)、上通道(R2)、下通道(R3)和旁通通道(R1、R6、R7);
离心风扇(22),其被收纳在所述外壳中,并配置在所述吸气口与所述上通道及所述下通道之间,能够产生从所述吸气口朝向所述上方排气口及所述下方排气口的空气流;
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以及
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
所述上通道从所述离心风扇延续到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
所述下通道从所述离心风扇延续到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
所述旁通通道与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及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连接,
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具有1个上部风门(28a),并且构成为能够通过1个所述上部风门切换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上部流路第2状态,在所述上部流路第1状态,使得调和空气通过所述上通道朝向所述上方排气口,在所述上部流路第2状态,使得调和空气从所述上通道通过所述旁通通道朝向所述下方排气口,
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具有1个下部风门(29a),并且构成为能够通过1个所述下部风门切换下部流路第1状态和下部流路第2状态,在所述下部流路第1状态,使得调和空气从所述下通道朝向所述下方排气口,在所述下部流路第2状态,使得调和空气从所述下通道通过所述旁通通道朝向所述上方排气口,
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同时设定所述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所述下部流路第1状态,
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在被同时设定为所述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所述下部流路第1状态时,通过所述上部风门使所述上通道和所述上方排气口之间开通,同时将所述上方排气口及所述上通道与所述旁通通道之间封闭,并通过所述下部风门使所述下通道和所述下方排气口之间开通,同时将所述下方排气口及所述下通道与所述旁通通道之间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同时设定所述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所述下部流路第2状态,
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在被同时设定为所述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所述下部流路第2状态时,通过所述上部风门使所述上通道和所述上方排气口之间开通,同时使所述上方排气口和所述旁通通道之间开通,并通过所述下部风门将所述下方排气口与所述下通道及所述旁通通道之间封闭,同时使所述旁通通道和所述下通道之间开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同时设定所述上部流路第2状态和所述下部流路第1状态,
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在被同时设定为所述上部流路第2状态和所述下部流路第1状态时,通过所述上部风门将所述上方排气口与所述上通道及所述旁通通道之间封闭,同时使所述旁通通道和所述上通道之间开通,并通过所述下部风门使所述下通道和所述下方排气口之间开通,同时使所述旁通通道和所述下方排气口之间开通。
4.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该立式空调室内机具有:
热交换器(21),其通过热交换对空气进行调和;
外壳(50),其收纳所述热交换器,并形成有吸入在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吸气口(57)、位于所述吸气口的上方的上方排气口(58)、位于所述吸气口的下方的下方排气口(59)、上通道(R2)、下通道(R3)和旁通通道(R1、R6、R7);
离心风扇(22),其被收纳在所述外壳中,并配置在所述吸气口与所述上通道及所述下通道之间,能够产生从所述吸气口朝向所述上方排气口及所述下方排气口的空气流;
上部流路切换机构(28A);以及
下部流路切换机构(29A),
所述上通道从所述离心风扇延续到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
所述下通道从所述离心风扇延续到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
所述旁通通道在所述离心风扇与所述外壳的2个侧面面板(52A、53A)之间形成有2个,并且,所述旁通通道与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及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连接,
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具有3个上部风门(28a1、28a2、28a3),并且构成为能够通过3个所述上部风门切换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上部流路第2状态,在所述上部流路第1状态,使得调和空气通过所述上通道朝向所述上方排气口,在所述上部流路第2状态,使得调和空气从所述上通道通过2个所述旁通通道朝向所述下方排气口,
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具有3个下部风门(29a1、29a2、29a3),并且构成为能够通过3个所述下部风门切换下部流路第1状态和下部流路第2状态,在所述下部流路第1状态,使得调和空气从所述下通道朝向所述下方排气口,在所述下部流路第2状态,使得调和空气从所述下通道通过2个所述旁通通道朝向所述上方排气口,
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同时设定所述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所述下部流路第1状态,
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在被同时设定为所述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所述下部流路第1状态时,通过所述上部风门使所述上通道和所述上方排气口之间开通,同时将所述上方排气口及所述上通道与所述旁通通道之间封闭,并通过所述下部风门使所述下通道和所述下方排气口之间开通,同时将所述下方排气口及所述下通道与所述旁通通道之间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同时设定所述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所述下部流路第2状态,
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在被同时设定为所述上部流路第1状态和所述下部流路第2状态时,通过所述上部风门使所述上通道和所述上方排气口之间开通,同时使所述上方排气口和所述旁通通道之间开通,并通过所述下部风门将所述下方排气口与所述下通道及所述旁通通道之间封闭,同时使所述旁通通道和所述下通道之间开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同时设定所述上部流路第2状态和所述下部流路第1状态,
所述上部流路切换机构和所述下部流路切换机构在被同时设定为所述上部流路第2状态和所述下部流路第1状态时,通过所述上部风门将所述上方排气口与所述上通道及所述旁通通道之间封闭,同时使所述旁通通道和所述上通道之间开通,并通过所述下部风门使所述下通道和所述下方排气口之间开通,同时使所述旁通通道和所述下方排气口之间开通。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所述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吸气口和所述离心风扇之间。
CN201310529552.7A 2012-11-02 2013-10-31 立式空调室内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079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2986A JP5720657B2 (ja) 2012-11-02 2012-11-02 床置き型空調室内機
JP2012-242986 2012-11-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07922A CN103807922A (zh) 2014-05-21
CN103807922B true CN103807922B (zh) 2016-09-07

Family

ID=50705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2955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07922B (zh) 2012-11-02 2013-10-31 立式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20657B2 (zh)
CN (1) CN1038079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39292B2 (ja) * 2014-10-31 2016-06-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6109356A (ja) 2014-12-05 2016-06-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5222227B (zh) * 2015-09-11 2018-11-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5091112B (zh) * 2015-09-11 2019-03-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
CN105157110B (zh) * 2015-09-11 2018-06-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
CN106765856A (zh) * 2015-11-23 2017-05-31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多模式空调送风方法和立式空调器
CN107314437A (zh) * 2016-04-26 2017-11-03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
CN107314438A (zh) * 2016-04-26 2017-11-03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
CN106196294A (zh) * 2016-08-24 2016-12-07 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 风道模块及空调器
CN106196292A (zh) * 2016-08-24 2016-12-07 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 改进风道结构的空调器
CN111442393B (zh) * 2019-01-17 2021-10-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2303728A (zh) * 2019-08-02 2021-0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及控制方法
JP7022290B1 (ja) * 2020-09-24 2022-02-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床置き型空気調和機
JP2022053293A (ja) * 2020-09-24 2022-04-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床置き型空気調和機
KR20220086425A (ko) * 2020-12-16 2022-06-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13266939B (zh) * 2021-04-28 2022-03-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CN113237205B (zh) * 2021-06-28 2022-03-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1485A (zh) * 1996-10-30 1998-05-13 东芝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的运转方法及空调装置
US6568468B1 (en) * 1997-04-07 2003-05-27 Denso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KR20070078255A (ko) * 2006-01-26 2007-07-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2008261580A (ja) * 2007-04-13 2008-10-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014U (zh) * 1986-06-23 1988-01-08
JPH0410390A (ja) * 1990-04-26 1992-01-14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ランプおよびその輝度安定化方法
JP2581451Y2 (ja) * 1992-09-30 1998-09-21 ぺんてる株式会社 インサ−ト成形用金型装置
JP3671495B2 (ja) * 1996-02-05 2005-07-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1485A (zh) * 1996-10-30 1998-05-13 东芝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的运转方法及空调装置
US6568468B1 (en) * 1997-04-07 2003-05-27 Denso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KR20070078255A (ko) * 2006-01-26 2007-07-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2008261580A (ja) * 2007-04-13 2008-10-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20657B2 (ja) 2015-05-20
JP2014092317A (ja) 2014-05-19
CN103807922A (zh) 2014-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07922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3629739B (zh) 多出风口空调器室内机
CN101097079B (zh) 空调装置
CN107504560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4374004B (zh) 立式空调器
CN107850322A (zh) 空调
CN107848371A (zh) 车辆用空调系统
CN105650731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气流控制方法
US20170336150A1 (en) Ventilating Device with Alternating Airflows
CN107208924A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N201748598U (zh) 一种双通道送风柜式空调器
WO2020019697A1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9340916A (zh) 空调器
CN107504568A (zh) 厨房空调
CN203757933U (zh) 冷热分区、蒸发冷却与精密空调联动的单元式机房空调
JP2011220537A (ja) 熱交換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CN209181094U (zh) 空调器
CN209246328U (zh)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风幕机
CN207073869U (zh) 厨房空调
CN208349877U (zh) 板换式消雾模块及其冷却塔
JP5386849B2 (ja) 熱交換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CN21723578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KR101862556B1 (ko) 냉각탑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209569857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09484727U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07

Termination date: 201710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