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0322A - 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50322A CN107850322A CN201680042116.9A CN201680042116A CN107850322A CN 107850322 A CN107850322 A CN 107850322A CN 201680042116 A CN201680042116 A CN 201680042116A CN 107850322 A CN107850322 A CN 1078503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discharge unit
- discharge
- housing
- heat exch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公开的空调包括:壳体,其设置有形成外观的外面板和形成在外面板中的开口;热交换器,其配置为与引入到壳体的内部的空气交换热量;第一排放部分,其连接到所述开口以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外部;第二排放部分,其设置在外面板中的第一排放部分的下侧以排放热交换后的空气;以及吹风风扇,其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以将由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向第二排放部分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更特别地,涉及一种具有不同排气方法的空调。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空调是一种借助制冷循环来控制温度、湿度、气流和分配以适合人类活动并去除空气中的灰尘的装置。作为制冷循环的主要部件,设置有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吹风风扇。
空调可以分为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分离的分体式空调,以及将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一起安装在单个机壳中的集成式空调。分体式空调的室内部分包括用于与吸入面板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和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面板并将所吸入的空气吹回到室内的吹风风扇。
在传统的方式中,空调的室内部分配置为使热交换器最小化并且增加吹风风扇的每分钟转数(RPM),从而最大化风速和空气流量。结果,排放温度降低,并且所排放的空气形成狭窄且狭长的流动路径、并排放到室内空间。
当使用者直接接触所排放的空气时,使用者会感到冷和不舒服的感觉。另一方面,当使用者不接触所排放的空气时,使用者感觉到热和不舒服的感觉。
另外,当吹风风扇的RPM增加以实现高风速时,噪声可能会增加。在散热器式空调配置为在没有吹风风扇的条件下调节空气的情况中,可能会需要大的面板来实现与设置有吹风风扇的空调相同的性能。另外,散热器式空调的冷却速度也非常慢,且也存在建设(construction)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具有各种排气方法的空调。
此外,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其能够以使用者感觉舒适的最小风速冷却和加热房间。
此外,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其能够通过使用在冷却和附近区域中形成的冷空气区域、通过以最小风速的对流来冷却。
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一种空调包括:壳体,设置有形成外观的外面板和形成在外面板中的开口;热交换器,配置为与引入到所述壳体的内部的空气交换热量;第一排放部分,连接到所述开口以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外部;第二排放部分,设置在外面板中的第一排放部分的下侧以排放热交换后的空气;以及吹风风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将由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向所述第二排放部分的方向移动。
所述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排放部分和第二排放部分中的任何一者选择性地排放。
所述吹风风扇可以设置在第一排放部分和第二排放部分之间。
所述空调还可以包括门部分,其配置为打开或关闭第一排放部分,其中,所述门部分可以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的气流通过打开或关闭第一排放部分而通过第一排放部分和第二排放部分中的至少一者排放。
所述第二排放部分可以包括形成在外面板中且形成为穿透外面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多个排放孔。
所述第二排放部分可以沿着外面板的前表面和至少一个侧表面延伸而形成。
所述壳体可以包括形成在外面板的上部的另一侧表面中的抽吸部分,其中,所述另一侧表面面向外面板的上部的形成有第一排放部分的一个侧表面。
所述空调还可以包括气流控制器,其安装在第二排放部分的内部中,以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均匀地排放到第二排放部分的整个区域。
所述气流控制器可以形成为使得其前表面随着前表面向下部的延伸而逐渐倾斜,以接近第二排放部分。
所述气流控制器可以设置为使得其前表面面向所述吹风风扇。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空调包括:壳体,设置有形成外观的外面板和形成在外面板中的开口;热交换器,配置为与引入到所述壳体的内部的空气交换热量;第一排放部分,连接到所述开口以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外部;第二排放部分,形成在外面板中的第一排放部分的下侧以排放热交换后的空气;第一排放路径,配置为将热交换器连接到第一排放部分;以及第二排放路径,配置为将热交换器连接到第二排放部分。
所述空调还可以包括第一吹风风扇,设置在第一排放路径中,以将由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向所述第一排放部分的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排放部分根据第一吹风风扇是否被驱动而选择性地排放热交换后的空气。
所述空调还可以包括第二吹风风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吸入所述壳体的外部的空气。
所述空调还可以包括门部分,其配置为打开或关闭第一排放部分,其中,所述门部分可以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的气流通过打开或关闭第一排放部分而通过第一排放部分和第二排放部分中的至少一者排放。
所述第一排放部分可以选择性地暴露于壳体的外部,并且因此当第一排放部分被拉出到壳体的外部时,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部分排放,并且当第一排放部分被插入壳体的内部时,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部分排放。
所述第二排放部分可以包括形成在外面板中且形成为穿透外面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多个排放孔。
所述第二排放部分可以沿着外面板的前表面和两个侧表面延伸而形成。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一种空调包括:具有抽吸部分和开口的壳体;第一排放部分,设置在壳体的上部;第二排放部分,设置在第一排放部分下方,并且布置为以不同于从第一排放部分排放的空气的风速来排放空气;热交换器,设置在空气流路上,通过所述空气流路引入到壳体中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部分或第二排放部分排放;以及吹风风扇,将热交换后的空气移动到第一排放部分。
所述抽吸部分可以设置在第二排放部分下方。
有益效果
空调可以以不同风速来排放热交换后的空气。
空调可以根据用户的环境来改变热交换后的空气的吹风方法。
空调能够调节室内空气,以防止热交换后的空气直接吹向使用者,从而改善使用者的满意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调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图1的空调中的第二排放部分的配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示出了图1的空调中的外面板的放大视图,外面板上设置有排放孔。
图4是示出了图1的空调中的气流控制器的放大视图。
图5是示出了当从上方观察时图4的气流控制器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了图1的空调的横截面图。
图7是示出了图6的空调中从第二排放部分排放的气流的视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调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了图8的空调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示出了图8的空调中从第一排放部分排放的气流的视图。
图11是示出了图8的空调中从第二排放部分排放的气流的视图。
图12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调的透视图。
图13是示出了图12的空调的分解透视图。
图14是示出了通过图12的空调的第一排放部分排放的空气的视图。
图15是示出了图12的空调中从第一排放部分排放的气流的视图。
图16是示出了图12的空调中从第二排放部分排放的气流的视图。
图17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调的透视图。
图18是示出了图17的空调的分解透视图。
图19是示出了通过图17的空调的第一排放部分排放的气流的视图。
图20是示出了图17的空调中从第二排放部分排放的气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公开中描述的实施例和在附图中示出的配置仅仅是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且可以在提交本申请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修改以代替本公开的实施例和附图。
此外,本公开附图中示出的相同附图标记或标号表示执行基本相同功能的元件或组件。
此外,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被用于描述实施例,而不会意图限制和/或限定本公开。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在本公开中,术语“包括”,“具有”等用于指定所述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其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其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是元件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术语“和/或”包括多个相关项目的组合或多个相关项目中的任何一个项目。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
空调的制冷循环设置有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制冷循环是一系列压缩—冷凝—膨胀—蒸发过程,高温空气与低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且继而将低温空气供应到室内。
压缩机将制冷剂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并以高温高压排放制冷剂气体,且所排放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通过冷凝过程将热量排放到周围。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态制冷剂膨胀成低压状态的液态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蒸发器借助制冷剂的蒸发潜热来通过与待冷却物体的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并且将处于低温和低压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通过这个循环,可以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
空调的室外部分是指在制冷循环中由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组成的部分。膨胀阀可以位于室内部分中或室外部分中,而室内热交换器则位于空调的室内部分中。
本公开涉及一种配置为冷却室内空间的空调,其中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而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为了便于描述,将包括室内热交换器的室内部分称为空调,将室内热交换器称为热交换器。
空调的室内部分包括:壳体,其具有至少一个开口并形成壳体的外观;热交换器,其与引入到壳体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吹风部分,其将空气循环到壳体的内部或外部;以及排放部分,其将空气排放到壳体的外部。
壳体包括:前面板,在所述前面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后面板,设置在前面板的后侧;侧面板,设置在前面板和后面板之间;以及上面板和下面板,设置在侧面板的上侧和下侧。所述至少一个开口设置成圆形,并且至少两个或更多个开口可以在前面板的竖直方向上彼此分离地设置。抽吸部分可以设置在后面板上,以允许外部空气被吸入壳体的内部。
抽吸部分设置在布置于热交换器的后侧上的后面板上,以将所述壳体的外部的空气引导到壳体中。通过抽吸部分引入壳体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吸收热量或耗散热量。通过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由吹风部分通过排放部分排放到所述壳体的外部。
吹风部分可以包括吹风风扇和吹风架(grill)。
可以在吹风风扇的排放方向上设置吹风架。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斜流(mixedflow)风扇作为吹风风扇,但不限于此。可替代地,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吹风风扇,只要能够使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引入的空气流回以排放到所述壳体的外部。例如,吹风风扇可以是交叉风扇、涡轮风扇或西洛可(sirocco)风扇。吹风风扇的数量不受限制,并且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吹风风扇以对应于根据本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开口。吹风风扇设置在抽吸部分的前方,且热交换器可以设置在吹风风扇与抽吸部分之间。第一排放部分可以设置在吹风风扇的前方。
吹风部分可以设置有风扇驱动器以驱动吹风风扇,风扇驱动器可以设置在吹风风扇的中心处。风扇驱动器可以包括马达。
吹风架可以设置在吹风风扇的前方以引导气流。此外,由于吹风架设置在吹风风扇和排放部分之间,所以可以使从外部施加到吹风风扇的影响最小化。
吹风架可以包括多个叶片。多个叶片的数量、形状和布置角度可以进行调节,以控制从吹风风扇吹送到排放部分的空气的风向或风量。
后文描述的门操作器可以设置在吹风架的中心。门操作器和风扇驱动器可以沿前后方向布置在同一条线上。借助这种配置,吹风架的多个叶片可以设置在吹风风扇叶片的前方。
吹风部分可以包括导管。导管设置成环绕吹风风扇的圆形,以引导流入吹风风扇的气流。也就是说,导管可以引导通过抽吸部分吸入并穿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向吹风风扇。
热交换器设置在吹风风扇和抽吸部分之间,以从通过抽吸部分引入的空气吸收热量或者将热量传递到通过抽吸部分引入的空气。热交换器可以包括管道以及联接到管道的上侧和下侧的集管(header)。但是,热交换器的类型不受限制。
设置在壳体内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可以设置成对应于开口的数量。
排放部分设置在壳体中,其中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排放到壳体的外部。排放部分包括后文将描述的第一排放部分和第二排放部分。
空调可以以多种操作模式运行。多种操作模式可以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所述第一模式配置成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设置于壳体中的开口,所述第二模式配置成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设置于壳体中的排放板。另外,空调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模式,所述第三模式配置为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开口和排放板两者。所述排放板将在后文描述。
所述第一模式、所述第二模式和所述第三模式配置为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下文描述的第一排放部分、第二排放部分、第一和第二排放部分来排放。也就是说,由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由吹风风扇通过第一排放部分和第二排放部分排放到空调的外部。
在第一模式中,热交换后的空气被排放到第一排放部分。然而,热交换后的空气不仅可以排放到第一排放部分,也可以将一部分空气排放到第二排放部分。也就是说,在第一模式中,大部分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被排放到第一排放部分。即使在第二模式中,也可以如第一模式那样将大部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第二排放部分。
通过吹风部分的空气可通过排放部分排放到壳体的外部。
排放部分可以包括第一排放部分和第二排放部分。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排放部分和第二排放部分中的至少一者排放。此外,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排放部分和第二排放部分中的任何一者选择性地排放。
第一排放部分配置为通过设置在壳体中的开口来排放空气。当空调处于第一模式时,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部分排放到壳体的外部。第一排放部分配置为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直接排放到外部。第一排放部分可以暴露于壳体的外部。
第一排放部分设置在吹风风扇的吹送方向上,以使热交换后的空气直接排放到外部。也就是说,第一排放部分设置在吹风部分的吹风风扇的前方,且由此从吹风部分吹送的空气直接排放到第一排放部分。
由吹风风扇吹送的空气可以流过设置于吹风风扇和第一排放部分之间的第一排放流路。第一排放流路可以由排放引导部分形成。
第一排放部分可以由引导开口形成。引导开口可以连接到所述开口,并且可以设置成沿着其内周表面形成第一排放部分。引导开口可以通过壳体的开口暴露于外部,并且后文描述的门部分可以移动并就位于引导开口中。引导开口可以设置在壳体的开口中,并配置为沿着其内周表面而形成第一排放部分。
第一排放部分可以由门部分打开和关闭。
门部分配置为打开和关闭第一排放部分,并配置为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部分选择性地排放到壳体的外部。通过打开和关闭第一排放部分,门部分可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部分和第二排放部分中的至少一者排放到壳体的外部。
门部分可以配置为在第一排放部分打开的门打开位置与第一排放部分关闭的门关闭位置之间切换。门部分可以配置为允许门打开位置和门关闭位置在前后方向上是可切换的。
特别地,门部分可以包括门叶片和配置为操作门叶片的门操作器。
门叶片可以形成为与第一排放部分的形状对应的圆形形状。当门部分处于门打开位置时,门叶片与引导开口分离。当门部分处于门关闭位置时,门叶片邻接(abuts)引导开口以关闭第一排放部分。
门叶片可以包括形成为与第一排放部分对应的圆形形状的叶片本体,以及从叶片本体延伸并联接到门操作器的叶片联接部分。
叶片本体可以设置成大致圆板形状。叶片本体可以设置成使得其一侧面向壳体的外部且其另一侧面向吹风部分。
显示器可以设置在叶片本体的一侧上以显示空调的操作状态或允许用户来操作空调。
门操作器可以配置为允许门叶片是可移动的。门操作器可以包括马达。门操作器可以联接到门叶片的叶片联接部分,使得门叶片可以移动。
上述吹风架可以沿着门操作器的周边设置。从设置在吹风架的背表面的吹风风扇吹送的空气可以通过吹风架向前排放。
第二排放部分配置为通过外面板来排放空气。当空调处于第二模式时,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排放部分排放到壳体的外部。借助这种配置,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在其风速减小的同时排放到外部。第二排放部分可以包括设置在排放板中且形成为穿透排放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多个排放孔(后文描述)。壳体的开口可以设置在排放板上,但是并不限于此。换言之,例如,开口和排放板可以布置在壳体的不同表面上。
当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部分排放到壳体的外部时,由吹风风扇吹送的空气可以流过设置于吹风风扇和第二排放部分之间的第二排放流路。第二排放流路可以由后文描述的排放引导部分和排放面板形成。
外面板可以包括形成其外观的外面板和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的排放面板。排放面板可以是外面板的一部分,或排放部分的一部分。
排放面板配置为形成第二排放流路。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通过后文描述的由排放面板和排放板形成的第二排放流路以低速排放到空调的外部。
在这一实施例中,排放面板设置在空调的前表面上,但不限于此。也就是说,排放面板可以设置在空调的前表面、右表面、左表面、后表面和上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
排放面板可以包括流路形成框架和排放板。
流路形成框架可以配置为分隔壳体的内部和第二排放流路。流路形成框架可以防止热交换后的空气再次被引入到壳体中。在这一实施例中,流路形成框架可以形成为从吹风架延伸,且继而连接到外面板。
第二排放部分可以设置在排放板上。排放板和第二排放部分可以被称为板排放部分。
第二排放部分的形状不受限制,但是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二排放部分具有多个排放孔的形状。第二排放部分可以设置成穿透排放板的前表面和后表面。排放板可以设置为比流路形成框架更靠外侧,从而在流路形成框架和排放板之间形成第二排放路径。
第二排放部分可以包括形成在排放板的至少一部分中的排放区域。在所述排放区域中,多个排放孔可以均匀分布,或者可选地,多个排放孔可以聚焦在至少一部分上。在这一实施例中,多个排放孔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排放区域中。
排放区域可以形成在排放板的至少一部分上,但是不限于此。可替代地,排放区域可以形成在排放板的所有表面上。
第三模式是热交换后的空气分配并排放到第一排放部分和第二排放部分的模式。每个排放部分的分配量可以通过设置来确定和通过控制器来控制。
排放部分可以包括热交换后的空气流到第一排放部分的第一排放流路和热交换后的空气流到第二排放部分的第二排放流路。第一排放流路和第二排放流路可以分别被称为排放流路和辐射排放流路。
由吹风风扇吹送的空气可以流过第一排放流路和第二排放流路中的至少一者。
在第一模式中,由吹风风扇吹送的空气可以流过设置在吹风风扇和第一排放部分之间的第一排放流路。此外,在第二模式中,由吹风风扇吹送的空气可以流过设置在吹风风扇和第二排放部分之间的第二排放流路。
排放部分可以包括排放引导部分。由吹风风扇吹送的空气可以由排放引导部分控制。排放引导部分设置在吹风部分的前方,以允许从吹风部分流动的空气流过第一排放流路和第二排放流路中的至少一者。
排放引导部分可以包括引导本体和引导槽。
引导本体配置为在其内部形成第一排放流路。引导本体可以设置成具有中空部分的圆柱形状。特别地,引导本体可以形成为管状,使得引导本体的一侧面向吹风部分,并且其另一侧面向第一排放部分。
引导槽配置为允许第二排放流路被通过。引导槽可以设置在引导本体上。引导槽的形状不受限制,且因而引导槽可以具有各种形状,只要能够通过设置在引导本体中而使空气从引导本体向外流动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引导槽可以形成在引导本体中,以沿着引导本体的圆周具有多个孔。
在第一模式中,门部分打开第一排放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从吹风部分吹送的空气通过设置在引导本体内部的第一排放流路而被排放到第一排放部分。
在第二模式中,门部分关闭第一排放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引导本体的一侧被门部分阻挡,且因而从吹风部分吹送的空气通过设置在引导本体中的引导槽被排放到第二排放部分。
排放板可以包括板联接部分。板联接部分配置为允许排放板联接到壳体或引导开口。
板联接部分可以沿着排放板的外周边形成,以与壳体联接。此外,板联接部分可以沿着排放板的开口的外周边形成以与引导开口联接。
板联接部分可以从排放板突出。板联接部分可以包括具有孔形状的板锁定槽,并且板锁定槽可以由后文描述的锁定突起锁定。
板联接部分可以包括配置为允许排放板联接到壳体的第一板联接部分,以及配置为允许排放板联接到引导开口的第二板联接部分。
至少一个第一板联接部分可以沿着排放板的外周边设置。第一板联接部分联接到壳体,并允许壳体和排放板彼此联接。
在壳体中,第一锁定突起可以设置在与第一板联接部分对应的位置处。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一锁定突起设置在流路形成框架的外周处与第一板联接部分对应的位置处。然而,第一锁定突起的布置不受限制,并且第一锁定突起可以被布置在各种位置,只要锁定突起被设置为对应于壳体中的第一板联接部分,以允许壳体被联接到排放板。
当排放板与壳体紧密接触时,第一板联接部分的第一板锁定槽形成为被第一锁定突起锁定。因此,排放板可以安装在壳体上。
第一板联接部分和第一锁定突起的数量不受限制。
至少一个第二板联接部分可以沿着开口的外周边设置。第二板联接部分联接到引导开口,并允许引导开口和排放板彼此联接。
引导插入槽可以形成在引导开口中,第二板联接部分插入到所述引导插入槽中。当排放板与引导开口紧密接触时,第二板联接部分可以通过引导插入槽穿过引导开口而插入。引导插入槽可以通过与设置在开口的外周处的第二板联接部分对应地沿着引导开口的周边设置。
因为第二锁定突起被第二板锁定槽锁定,所以第二板联接部分可以插入到引导插入槽中,并且插入的第二板联接部分可以允许排放板联接到引导开口。如上所述,由于排放板联接到引导开口,所以开口可以连接到第一排放部分。
第二板联接部分、第二锁定突起和引导插入槽的数量不受限制,但是根据本实施例,可以以规则间隔设置四个第二板联接部分、四个第二锁定突起和四个引导插入槽。
下文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空调的操作。
从外部引入壳体的空气与热交换器交换热量。通过热交换器调节的空气通过吹风部分排放到壳体的外部。
空调将穿过热交换器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部分和第二排放部分中的至少一者排放到外部。也就是说,如第一模式那样,空调可以通过经由第一排放部分排放空气来执行密集空气调节,或者如第二模式那样,空调可以通过经由第二排放部分排放空气来在整个室内缓慢地执行空气调节。
第一排放部分可以通过操作门部分而打开和关闭。当第一排放部分打开时,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部分排放,当第一排放部分关闭时,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部分排放。
下文将详细描述第一模式。
在第一模式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部分排放。在第一模式中,门部分位于门打开位置,且门叶片与引导开口隔开,使得第一排放部分打开。
在这种情况下,从吹风部分吹送的空气可以通过由引导本体形成的第一排放流路流入第一排放部分。
当空气通过第一排放部分排放到壳体的外部时,空气可以在由吹风部分保持其风速的同时排放到外部。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模式。
在第二模式中,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部分排放。在第二模式中,门部分位于门关闭位置,门叶片与引导开口接触,使得第一排放部分关闭。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排放部分被门叶片关闭,所以从吹风部分吹送的空气流过设置在引导本体内的引导槽。因此,从吹风部分吹送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流路流向第二排放部分。
当空气通过第二排放部分排放到壳体的外部时,空气的风速可以在通过多个排放孔时减小,且继而以低速排放到外部。
借助这种配置,用户可以借助感觉舒适的风速来冷却或加热房间。
在上面的描述中,第一排放部分和第二排放部分可以分别被称为高速排放部分和低速排放部分。
接下来,将描述第三模式。
第三模式是热交换后的空气分配到第一排放部分和第二排放部分、继而排放到所述壳体的外部的模式。到达每个排放部分的空气分配量可以通过设置以及通过控制器来进行调节。另外,通过应用温度传感器,空气分配量可以通过周围环境调节。
以下,将描述根据实施例的空调。
将省略与以上描述中所示相同的配置的描述。
图1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调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示出了图1的空调中的第二排放部分的配置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示出了图1的空调中的外面板的放大视图且外面板上设置有排放孔,图4是示出了图1的空调中的气流控制器的放大视图,图5是示出了当从上方观察时图4的气流控制器的截面图,图6是示出了图1的空调的横截面图,以及图7是示出了图6的空调中从第二排放部分排放的气流的视图。
参考图1至7,空调1300的室内部分包括:壳体1310,其具有至少一个开口并形成其外观;热交换器1320,其与引入到壳体1310内部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吹风部分(未示出),其将空气循环到壳体1310的内部或外部;以及排放部分1340,其将从吹风部分吹送的空气排放到壳体1310的外部。
壳体1310可以包括上面板1311和下面板1312。下面板1312可以包括后面板1312a,和形成有第二排放部分1342的前面板1312b。
排放部分1340可以包括第一排放部分1341和第二排放部分1342。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排放部分1341和第二排放部分1342中的至少一者排放。此外,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排放部分1341和第二排放部分1342中的任何一者选择性地排放。
第一排放部分1341配置为通过设置在壳体1310中的开口来排放空气。第一排放部分1341设置成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直接排放到外部。第一排放部分1341可以暴露于壳体1310的外部。
由第一吹风风扇1389吹送的空气可以流过设置在第一吹风风扇1389和第一排放部分1341之间的第一排放流路1391。
第一排放部分1341可以由门部分1360打开和关闭。
门部分1360配置为打开和关闭第一排放部分1341,并且配置为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部分1341选择性地排放到壳体1310的外部。通过打开和关闭第一排放部分1341,门部分1360可以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流向第一排放部分1341和第二排放部分1342中的至少一者。
第二排放部分1342配置为通过外面板来排放空气。当空调1300处于第二模式时,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排放部分1342排放到壳体1310的外部。借助这种配置,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在其风速减小的同时排放到外部。第二排放部分1342可以包括形成为穿透排放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多个排放孔1342a。根据示例,第二排放部分1342可以设置成沿外面板的前表面和相对侧表面延伸的形状。
当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部分1342排放到壳体1310的外部时,由吹风风扇1380吹送的空气可以流过设置于热交换器1320和第二排放部分1342之间的第二排放流路1392。第二吹风风扇1380可以设置在第一排放部分1341和第二排放部分1342之间。第二吹风风扇1380可以被固定,使得风扇1381由安装在后文描述的气流控制器1370的上端中的支撑件1382支撑。
空调1300还可以包括气流控制器1370,气流控制器1370配置为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均匀地排放到第二排放部分1342的整个区域。
气流控制器1370可以安装在第二排放部分1342中。气流控制器1370可以具有这样的形状,使得前表面1371随着前表面1371向下部的延伸而逐渐倾斜,以接近第二排放部分1342。气流控制器1370的前表面1371可以被放置成面向吹风风扇1380。气流控制器1370的前表面1371可以具有向后侧凹陷的圆形形状。在气流控制器1370中可以形成在前表面1371的相对侧弯曲的两个侧表面1372。因此,气流控制器1370可以配置为引导通过第二排放流路1392移动的热交换后的空气被均匀地排放到第二排放部分1342的整个区域。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调。
将省略与以上描述中所示相同的配置的描述。
图8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调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了图8的空调的分解透视图,图10是示出了图8的空调中从第一排放部分排放的气流的视图,以及图11是示出了图8的空调中从第二排放部分排放的气流的视图。
参考图8至11,空调1400的室内部分包括:壳体1410,其具有至少一个开口并形成其外观;热交换器1420,其与引入到壳体1410内部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吹风部分1480和1489,其将空气循环到壳体1410的内部或外部;以及排放部分1440,其将从吹风部分1480和1489吹送的空气排放到壳体1410的外部。
壳体1410可以包括上面板1411、中面板1412和下面板1413。中面板1412可以包括排放面板1412b,第二排放部分1442设置在排放面板中。
后文描述的第一排放部分1441可以设置在上面板1411上。后文描述的第二排放部分1442可以设置在中面板1412中。抽吸部分1419可以分别设置在中面板1412的后侧和下面板1413的后侧中。然而,上面板1411、中面板1412和下面板1413的位置不限于此。
排放部分1440可以包括第一排放部分1441和第二排放部分1442。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排放部分1441和第二排放部分1442中的至少一者排放。此外,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排放部分1441和第二排放部分1442中的任何一者选择性地排放。
第一排放部分1441配置为通过设置在壳体1410中的开口来排放空气。第一排放部分1441设置成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直接排放到外部。第一排放部分1441可以暴露于壳体1410的外部。
由第一吹风风扇1489吹送的空气可以流过设置在第一吹风风扇1489和第一排放部分1441之间的第一排放流路1491。特别地,第一吹风风扇1489通过第二吹风风扇1480将被引入到壳体1410内部的空气吸入到其中设置有第一排放部分1441的壳体1410的上侧,且继而使空气移动到第一排放部分1441。第一吹风风扇1489可以设置在第一排放部分1441与第二排放部分1442之间。第一吹风风扇1489可以通过由安装在中面板1412的上侧中的支撑件1490支撑而被固定。
第一排放部分1441可以由门部分1460打开和关闭。门部分1460配置为打开和关闭第一排放部分1441,并且配置为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部分1441选择性地排放到壳体1410的外部。通过打开和关闭第一排放部分1441,门部分1460可以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流向第一排放部分1441和第二排放部分1442中的至少一者。
特别地,参考图10,门部分1460被设置成使得门叶片1461围绕门旋转轴线1462旋转以打开第一排放部分1441。此外,第一吹风风扇1489将由第二吹风风扇1480吸入壳体1410的内部并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后的空气移动到第一排放部分1441。由第一吹风风扇1489吸入第一排放部分1441的空气通过开口而排放到壳体1410的外部。
第二排放部分1442配置为通过中面板1412来排放空气。当空调1400处于第二模式时,热交换后的空气可通过第二排放部分1442排放到壳体1410的外部。
特别地,参考图11,关于门部分1460,门叶片1461可以通过围绕门旋转轴线1462旋转来关闭第一排放部分1441,以及第一吹风风扇1489不被驱动。因此,通过第二吹风风扇1480引入到壳体1410内部并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排放部分1442排放。
借助这种配置,空调1400可以在降低空气的风速的同时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外部。第二排放部分1442可以包括形成为穿过排放板1412b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多个排放孔。根据示例,第二排放部分1442可以设置在中面板1412的前表面和相对侧表面的一部分中。
当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部分1442排放到壳体1410的外部时,由吹风风扇1480吹送的空气可以流过设置在热交换器1420和第二排放部分1442之间的第二排放流路1492。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调。
将省略与以上描述中所示相同的配置的描述。
图12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调的透视图,以及图13是示出了图12的空调的分解透视图。图14是示出了通过图12的空调的第一排放部分排放的空气的视图。图15是示出了图12的空调中从第一排放部分排放的气流的视图。图16是示出了图12的空调中从第二排放部分排放的气流的视图。
参考图12至16,空调1500的室内部分包括:壳体1510,其具有至少一个开口1514并形成其外观;热交换器1520,其与引入到壳体1510内部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吹风部分1580和1589,其将空气循环到壳体1510的内部或外部;以及排放部分1540,其将从吹风部分1580和1589吹送的空气排放到壳体1510的外部。
壳体1510可以包括上面板1511、中面板1512和下面板1513。中面板1512可以包括排放面板1512b,第二排放部分1542设置在排放面板中。
后文描述的第一排放部分1541可以设置在上面板1511的内部。也就是说,第一排放部分1541可以被插入到上面板1511的内部,且因而第一排放部分1514可以选择性地不暴露于外部。
后文描述的第二排放部分1542可以设置在中面板1512中。抽吸部分1519可以设置在下面板1513的前侧和至少一个侧表面中。第二排放部分1542和抽吸部分1519的位置不限于此。
排放部分1540可以包括第一排放部分1541和第二排放部分1542。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排放部分1541和第二排放部分1542中的至少一者排放。此外,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排放部分1541和第二排放部分1542中的任何一者选择性地排放。
第一排放部分1541设置成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直接排放到外部。通过设置在壳体1510中的开口1514,第一排放部分1541可以被拉出到壳体1510的外部或插入到壳体1510的内部,并且选择性地暴露至壳体1510的外部。
特别地,第一排放部分1541可以包括其中设置有多个第一排放孔1543的头部1544和其中设置有头部驱动器1545的头部支撑件1546,头部驱动器1545配置为将第一排放部分1541拉出到壳体1510的外部,或者将第一排放部分1541插入壳体1510的内部。
头部1544的形状和尺寸可以被设置为对应于壳体1510的开口1514的形状和尺寸,使得头部1544容易地穿过开口1514。头部1544可以包括设置在其前表面和一部分侧表面上的第一排放孔1543,以排放热交换后的空气。第一排放孔1543可以具有比后文描述的第二排放部风1542的多个排放孔更大的尺寸,使得由第一吹风风扇1589吹送的空气在保持高风速的同时排放。
头部支撑件1546可以包括设置在头部1544的下部中的头部驱动器1545,以在支撑头部1544的同时在竖直方向上驱动头部1544。图13示出了头部驱动器1545包括齿条和与齿条啮合以连接到驱动源的齿轮,其设置在头部支撑件1546的侧表面上,并且头部驱动器1545通过齿条齿轮结构沿竖直方向驱动头部1544。然而,配置为在竖直方向上驱动头部1544的头部驱动器1545不限于此,并且因此可以应用任何配置,只要能够在竖直方向上驱动头部1544即可。
另外,头部支撑件1546可以联接到设置在壳体1510中的头部引导件1515,并且因此可以引导头部支撑件1546在竖直方向上的驱动。头部引导件1515可以在壳体1510中沿壳体1510的竖直方向延伸某一预定的距离。
借助这种配置,如图13至15所示,对于根据这一实施例的空调1500来说,当第一排放部分1541向上移动以暴露至壳体1510的外部并且第一吹风风扇1589被驱动时,空调1500可以通过第一排放部分1541来排放空气,并且当第一排放部分1541向下移动以插入壳体1510的内部并且第一吹风风扇1589不被驱动时,空调1500可以通过第二排放部分1542来排放空气。
由第一吹风风扇1589吹送的空气可以流过设置在第一吹风风扇1589和第一排放部分1541之间的第一排放流路1591。特别地,第一吹风风扇1589通过第二吹风风扇1580将被引入到壳体1510内部的空气吸入到其中设置有第一排放部分1541的壳体1510的上侧,且继而使空气移动到第一排放孔1543。第一吹风风扇1589可以设置在第一排放部分1541的内部。第一吹风风扇1589可以沿旋转轴线方向吸入空气,且继而沿径向方向来排放空气。
第二排放部分1542配置为通过外面板来排放空气。当空调1500处于第二模式时,热交换后的空气可通过第二排放部分1542排放到壳体1510的外部。也就是说,当第一排放部分1541被插入到壳体1510的内部并且第一吹风风扇1589未被驱动时,空气可以被第二吹风风扇1580吸入到壳体1510的内部并且进行热交换,且继而通过第二排放部分1542排放到壳体1510的外部。
借助这种配置,空调1500可以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外部,同时降低其风速。第二排放部分1542可以包括形成为穿过排放板1512b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多个排放孔。根据示例,第二排放部分1542可以设置在中面板1512的前表面和一个侧表面上。
当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部分1542排放到壳体1510的外部时,由吹风风扇1580吹送的空气可以流过设置在热交换器1520和第二排放部分1542之间的第二排放流路1592。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调。
将省略与以上描述中所示相同的配置的描述。
图17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调的透视图,以及图18是示出了图17的空调的分解透视图。图19是示出了通过图17的空调的第一排放部分排放的气流的视图。图20是示出了图17的空调中从第二排放部分排放的气流的视图。
参考图17至20,空调1600的室内部分包括:壳体1610,其具有至少一个开口并形成其外观;热交换器1620,其与引入到壳体1610内部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吹风部分1680和1689,其将空气循环到壳体1610的内部或外部;以及排放部分1640,其将从吹风部分1680和1689吹送的空气排放到壳体1610的外部。
壳体1610可以包括上面板1611、中面板1612和下面板1613。下面板1613可以包括排放面板1613b,第二排放部分1642设置在排放面板1613b中。
后文描述的第一排放部分1641可以设置在上面板1611中。后文描述的第二排放部分1642可以设置在下面板1613中。抽吸部分1619可以设置在上面板1611的至少一个侧表面中。例如,抽吸部分1619可以设置在上面板1611的彼此相邻的两个侧表面上。然而,第一排放部分1641、第二排放部分1642和抽吸部分1619的位置不限于此。
排放部分1640可以包括第一排放部分1641和第二排放部分1642。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排放部分1641和第二排放部分1642中的至少一者排放。此外,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排放部分1641和第二排放部分1642中的任何一者选择性地排放。
第一排放部分1641配置为允许通过形成在壳体1610中的开口来排放空气。第一排放部分1641设置成允许热交换后的空气直接排放到外部。第一排放部分1641可以设置在上面板1611的彼此相邻的两个侧表面上。
由第一吹风风扇1689吹送的空气可以流过设置在第一吹风风扇1689和第一排放部分1641之间的第一排放流路1691。特别地,第一吹风风扇1689将壳体1610的外部的空气吸入到壳体1610的内部,且继而将空气移动到第一排放部分1641。第一吹风风扇1689可以设置在上面板1611的内部。
第一吹风风扇1689的后表面可以面向抽吸部分1619,并且第一吹风风扇1689的前表面可以面向第一排放部分1641,使得第一吹风风扇1689可以将通过其后表面吸入到其前表面的空气进行吹送。也就是说,由于第一吹风风扇1689的前表面设置为面向形成在上面板1611的两个彼此相邻的侧表面上的第一排放部分1641,所以第一吹风风扇1689可以将通过设置在其后表面上的抽吸部分1619抽吸的空气移动到第一排放部分1641。
特别地,参考图19,当第二吹风风扇1680未被驱动时,被第一吹风风扇1689吸入的空气可以通过热交换器1620进行热交换,且继而通过第一排放部分1641排放到壳体1610的外部。
第二排放部分1642配置为通过下面板1613来排放空气。当空调1600处于第二模式时,热交换后的空气可通过第二排放部分1642排放到壳体1610的外部。
特别地,参考图20,当第二吹风风扇1680被驱动时,被第一吹风风扇1689吸入的空气可以通过热交换器1620进行热交换,且继而通过第二吹风风扇1680引导到壳体1610的下侧。被引导到壳体1610的下侧的空气可以在其风速减小的同时,通过第二排放部分1642而排放到壳体1610的外部。
借助这种配置,空调1600可以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外部,同时降低其风速。第二排放部分1642可以包括形成为穿过排放板1613b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多个排放孔。根据示例,第二排放部分1642可以设置在中面板1612的前表面和相对侧表面的一部分上。
当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部分1642排放到壳体1610的外部时,由吹风风扇1680吹送的空气可以流过形成在热交换器1620和第二排放部分1642之间的第二排放流路1692。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具体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形式和细节上进行各种改变。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包括:
壳体,其设置有形成外观的外面板和形成在所述外面板中的开口;
热交换器,其配置为与引入到所述壳体的内部的空气交换热量;
第一排放部分,其连接到所述开口以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外部;
第二排放部分,其设置在所述外面板中的第一排放部分的下侧以排放所述热交换后的空气;以及
吹风风扇,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将由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向所述第二排放部分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排放部分和所述第二排放部分中的任何一者选择性地排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吹风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放部分和所述第二排放部分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还包括:
门部分,其配置为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排放部分,
其中,所述门部分允许所述热交换后的空气的气流通过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排放部分而通过所述第一排放部分和所述第二排放部分中的至少一者排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第二排放部分包括形成在所述外面板中且形成为穿透所述外面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多个排放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第二排放部分沿着所述外面板的前表面和至少一个侧表面延伸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形成在所述外面板的上部的另一侧表面中的抽吸部分,其中,所述另一侧表面面向所述外面板的上部的形成有所述第一排放部分的一个侧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还包括:
气流控制器,其安装在所述第二排放部分的内部中,以允许所述热交换后的空气均匀地排放到所述第二排放部分的整个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气流控制器形成为使得其前表面随着所述前表面向下部的延伸而逐渐倾斜,以接近所述第二排放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气流控制器设置为使得其前表面面向所述吹风风扇。
11.一种空调,包括:
壳体,其设置有形成外观的外面板和形成在所述外面板中的开口;
热交换器,其配置为与引入到所述壳体的内部的空气交换热量;
第一排放部分,其连接到所述开口以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外部;
第二排放部分,其形成在所述外面板中的第一排放部分的下侧以排放所述热交换后的空气;
第一排放路径,其配置为将所述热交换器连接到所述第一排放部分;以及
第二排放路径,其配置为将所述热交换器连接到所述第二排放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还包括:
第一吹风风扇,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放路径中,以将由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向所述第一排放部分的方向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第一排放部分根据所述第一吹风风扇是否被驱动而选择性地排放所述热交换后的空气。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还包括:
第二吹风风扇,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吸入所述壳体的外部的空气。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第一排放部分选择性地暴露于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且因此,当所述第一排放部分被拉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时,所述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排放部分排放,并且当所述第一排放部分被插入所述壳体的内部时,所述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排放部分排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5-0101976 | 2015-07-17 | ||
KR20150101976 | 2015-07-17 | ||
KR1020160016906A KR102541386B1 (ko) | 2015-07-17 | 2016-02-15 | 공기조화기 |
KR10-2016-0016906 | 2016-02-15 | ||
PCT/KR2016/007565 WO2017014477A1 (ko) | 2015-07-17 | 2016-07-12 | 공기조화기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50322A true CN107850322A (zh) | 2018-03-27 |
CN107850322B CN107850322B (zh) | 2020-09-22 |
Family
ID=57991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42116.9A Active CN107850322B (zh) | 2015-07-17 | 2016-07-12 | 空调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43864B2 (zh) |
KR (1) | KR102541386B1 (zh) |
CN (1) | CN107850322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42396A (zh) * | 2019-01-17 | 2020-07-24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
CN111811050A (zh) * | 2019-04-10 | 2020-10-2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 |
EP4394265A1 (en) * | 2022-12-26 | 2024-07-03 | LG Electronics Inc. |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69677B (zh) | 2017-05-18 | 2022-05-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 |
KR102482637B1 (ko) * | 2018-01-03 | 2022-12-29 | 주식회사 위니아 | 에어컨의 측면풍 가이드 구조 |
KR102514679B1 (ko) | 2018-01-09 | 2023-03-2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KR102093412B1 (ko) * | 2018-03-07 | 2020-03-2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CN115200086A (zh) * | 2018-03-07 | 2022-10-1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的室内机 |
KR102661384B1 (ko) | 2018-03-07 | 2024-04-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KR102696447B1 (ko) | 2018-03-07 | 2024-08-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CN111886449B (zh) * | 2018-03-07 | 2022-04-1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的室内机 |
KR102077570B1 (ko) * | 2018-03-16 | 2020-02-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US11512869B2 (en) | 2019-02-25 | 2022-11-29 |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door assembly thereof |
WO2020172938A1 (zh) * | 2019-02-25 | 2020-09-0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US20210172624A1 (en) | 2019-12-10 | 2021-06-10 | Lg Electronics Inc. | Air management apparatus or device |
CN112944471A (zh) * | 2019-12-10 | 2021-06-1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管理装置 |
CN112944467A (zh) * | 2019-12-10 | 2021-06-1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288555A (zh) * | 2020-03-27 | 2020-06-16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柜式空调器 |
KR20220104557A (ko) * | 2021-01-18 | 2022-07-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CN115540306A (zh) * | 2022-09-15 | 2022-12-3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送风结构、室内机和空调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79024A (zh) * | 2005-12-09 | 2007-06-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US20140097730A1 (en) * | 2012-10-10 | 2014-04-10 | HyunJung Kim | Air conditioner |
JP2015055416A (ja) * | 2013-09-12 | 2015-03-23 | オリオン機械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温調装置および温調除湿システム |
CN104697055A (zh) * | 2015-02-13 | 2015-06-1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979024A (en) * | 1932-08-08 | 1934-10-30 | Jones & Lamson Mach Co | Screw threading die |
US4958500A (en) * | 1989-04-20 | 1990-09-25 | Hitachi, Ltd. |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ing method |
JPH08334238A (ja) * | 1995-06-09 | 1996-12-17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KR20060017040A (ko) * | 2004-08-19 | 2006-02-2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스탠드형 에어콘 실내기 |
US7334424B2 (en) * | 2004-10-22 | 2008-02-26 | Winiamando Inc. | Air conditioner having independent cooling and purifying paths |
KR100726946B1 (ko) | 2004-12-24 | 2007-06-14 |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 다중 송풍구조를 갖는 에어컨 실내기 |
JP5733951B2 (ja) | 2010-10-28 | 2015-06-10 | 東京電力株式会社 | 空気式放射パネル装置 |
KR101868371B1 (ko) * | 2011-10-21 | 2018-06-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스텐드형 공기조화기 |
KR102034104B1 (ko) | 2012-06-28 | 2019-10-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
KR20140037985A (ko) | 2012-09-12 | 2014-03-2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KR102122574B1 (ko) * | 2013-02-28 | 2020-06-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어큐뮬레이터 및 이를 사용한 공기조화기 |
-
2016
- 2016-02-15 KR KR1020160016906A patent/KR102541386B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7-12 US US15/745,088 patent/US10443864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7-12 CN CN201680042116.9A patent/CN1078503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79024A (zh) * | 2005-12-09 | 2007-06-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US20140097730A1 (en) * | 2012-10-10 | 2014-04-10 | HyunJung Kim | Air conditioner |
JP2015055416A (ja) * | 2013-09-12 | 2015-03-23 | オリオン機械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温調装置および温調除湿システム |
CN104697055A (zh) * | 2015-02-13 | 2015-06-1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42396A (zh) * | 2019-01-17 | 2020-07-24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
CN111811050A (zh) * | 2019-04-10 | 2020-10-2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 |
US11662102B2 (en) | 2019-04-10 | 2023-05-3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an airflow guide to guide air being discharged |
CN111811050B (zh) * | 2019-04-10 | 2023-12-1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 |
EP4394265A1 (en) * | 2022-12-26 | 2024-07-03 | LG Electronics Inc. |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50322B (zh) | 2020-09-22 |
US20180216835A1 (en) | 2018-08-02 |
US10443864B2 (en) | 2019-10-15 |
KR20170009701A (ko) | 2017-01-25 |
KR102541386B1 (ko) | 2023-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50322A (zh) | 空调 | |
KR101927885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US20210025600A1 (en) | Air conditioner | |
KR102504098B1 (ko) | 공기 조화기 | |
US11067298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KR20180032439A (ko) | 공기조화기 | |
KR102662868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JP2004012060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 |
CN109855179A (zh) | 空调 | |
US20190017711A1 (en) | Air conditioner | |
KR102613461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KR20180044160A (ko) | 공기조화기 | |
KR102519060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KR20170009808A (ko)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US20060010896A1 (en) |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
KR102493913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KR101778544B1 (ko)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KR100613512B1 (ko) |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 |
KR102724048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EP3721143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KR20230069898A (ko) | 공기조화기 | |
KR20050118504A (ko) |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 |
KR20060017011A (ko) |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 |
JP2005003330A (ja) | 冷蔵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