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77503B - 中间转印体、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间转印体、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77503B CN103777503B CN201310502739.8A CN201310502739A CN103777503B CN 103777503 B CN103777503 B CN 103777503B CN 201310502739 A CN201310502739 A CN 201310502739A CN 103777503 B CN103777503 B CN 10377750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fer
- environment
- basic unit
- humidity
- elastic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中间转印体、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中间转印体具有基层和形成于基层上的弹性层。上述弹性层的体积电阻率RA在高温或者高湿的环境下比基层的体积电阻率RB大,在低温或者低湿的环境下比RB小。转印装置具有与上述中间转印体接触并施加转印电压的转印部件。转印部件的体积电阻率RC在任意温度或者湿度的环境下都比RA以及RB小。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上述转印装置。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伴随着温度或者湿度的变化而产生转印不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与感光体的静电潜像对应地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从感光体转印的中间转印体、具有该中间转印体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一般在感光体形成静电潜像,将与静电潜像对应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普通纸张等记录介质,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由此在记录介质形成图像。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公知具有中间转印体的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体转印至中间转印体,接下来从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记录介质。
从感光体向中间转印体、从中间转印体向记录介质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通过形成促使调色剂的移动的适当的电场来进行。从确保最终图像的品质的观点来看,中间转印体的电气特性是重要的,从以往就进行了研究。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作为中间转印体的多层弹性带具有基材层、形成于该基材层上的弹性层、以及形成于该弹性层上的表面层。而且,在23℃、55%RH的条件下,包括弹性层以及表面层的带的体积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比包括基材层的带的体积电阻率大。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2的作为中间转印体的转印带具有基层、形成于该基层上的中间层、以及形成于该中间层上的表面层。而且,基层的表面电阻率比中间层的表面电阻率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653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92887号公报
中间转印体的电气特性随着卷绕中间转印体的环境而变化。例如,在低温低湿环境下,如图1A所示,电荷更加容易在中间转印体10残留。若从转印辊15注入的电荷在中间转印体10、尤其是在弹性层11残留,则在比由中间转印体10和感光体20形成的夹持部(前夹持部)靠下游侧(例如主夹持部)的位置,在中间转印体10与感光体20之间有时产生放电现象,而引起转印不良,产生图像噪声。另外,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如图1B所示,电荷容易在中间转印体10扩散。若促进电荷的扩散,则在前夹持部产生不必要的电场,结果有时产生由电流过多引起的图像粗糙。这样,对环境变动时中间转印体的电气特性所引起的转印不良的抑制还留有研究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伴随温度或者相对湿度的变化而产生转印不良的中间转印体。另外,本发明的其它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该中间转印体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具有基层和形成于基层上的弹性层。而且,将弹性层的体积电阻率设为RA,将基层的体积电阻率设为RB,则在第一温度T1或者第一相对湿度RH1的环境下RA>RB,在比T1高的第二温度T2或者比RH1高的第二相对湿度RH2的环境下RB>RA。
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具有上述的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和用于与基层接触并且施加转印电压的转印部件。而且,将转印部件的与基层接触的部分的体积电阻率设为RC,则在T1或者RH1的环境下RA>RB>RC,在T2或者RH2的环境下RB>RA>RC。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至少具有用于将形成于感光体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上述的本发明的转印装置。
根据本发明,即使温度或者湿度的环境变化,也能抑制中间转印体中的电荷的过度集中以及电荷的过度扩散。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能够抑制转印时温度或者相对湿度的变化所引起的图像不良。因此,能够与温度或者相对湿度的变化无关地稳定地形成具有所期望的画质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性地表示中间转印体的弹性层上的电荷在低温低湿环境下的举动的图。图1B是示意性地表示中间转印体的弹性层上的电荷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举动的图。
图2是表示中间转印体的弹性层、基层、以及转印部件的和基层接触的部分的体积电阻率、与温度/相对湿度环境的关系的对数图。
图3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10...中间转印体;11...弹性层;12...基层;15...转印辊;20...感光体;30...图像处理部;40...图像形成部;41Y、41M、41C、41K...图像形成单元;42...中间转印单元;43...二次转印单元;50...纸张输送部;51...供纸部;51a、51b、51c...供纸托盘单元;52...排纸部;52a...排纸辊;53...输送路径部;53a...阻挡辊对;60...定影装置;62...定影辊;63...加压辊;110...图像读取部;111...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12...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12a...CCD传感器;411Y...曝光装置;412Y...显影装置;413Y...感光鼓;414Y...带电装置;415Y...鼓清洁装置;421...中间转印带;422...一次转印辊;423、431...支承辊;423A...支持辊;426...带清洁装置;431A...二次转印辊;432...二次转印带;D...原稿;S...纸张。
具体实施方式
[中间转印体]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具有基层和形成于该基层上的弹性层。在本发明中,将弹性层的体积电阻率设为RA、将基层的体积电阻率设为RB,则如图2所示,在第一温度T1或者第一相对湿度RH1的环境(以下,也称作“L/L环境”)下RA>RB,在比T1高的第二温度T2或者比RH1高的第二相对湿度RH2的环境(以下,也称作“H/H环境”)下RB>RA。在图2中,实线表示RA,点划线表示RB。此外,在图2中,“N/N环境”是第三温度T3或者第三相对湿度RH3的环境(其中,T1<T3<T2并且RH1<RH3<RH2)。
T1以及T2在满足T1<T2的关系的范围内根据欲使用中间转印体的环境而适当地设定。RH1以及RH2也在满足RH2>RH1的关系的范围内根据欲使用中间转印体的环境而适当地设定。T1、T2、RH1以及RH2例如可以是中间转印体附近空间(例如中间转印体的内侧空间、间转印体所形成的夹持部附近的空间等)的气温或者相对湿度,也可以是供安装了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设置的环境的温度或者相对湿度。
T1能够作为将欲使用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环境的温度分为低温范围、常温范围以及高温范围时的低温范围的代表值。T1例如能够从5~17℃的范围选择。T2能够作为上述高温范围的代表值。T2例如能够从27~40℃的范围选择。作为温度的代表值,例如能够举出其温度范围的中央值、极限值(下限值或者上限值)等。T1与T2的差主要由图像形成装置的设置环境、使用状况决定,例如为20~25℃。
RH1能够作为将欲使用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环境的相对湿度的范围分为低湿范围、常湿范围以及高湿范围时的低湿范围的代表值。RH1例如能够从10~30%的范围选择。RH2能够作为上述高湿范围的代表值。RH2例如能够从60~90%的范围选择。作为湿度的代表值例如能够举出其湿度范围的中央值、极限值(下限值或者上限值)。RH1与RH2的差主要由图像形成装置的设置环境决定,例如为50~70%。
对弹性层的体积电阻率RA以及基层的体积电阻率RB而言,在L/L环境下为RA>RB,在T2或者RH2的环境下为RB>RA,在上述范围内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当地决定。
将RA的常用对数值设为RA'、将RB的常用对数值设为RB’,则在L/L环境下,RA'与RB’的差(RA’-RB’)为0.1~2.0,这是根据抑制由转印所引起的图像不良的产生、并且使各层的过量的电荷扩散的观点来优选的,更优选为0.5~1.5。另外,在H/H环境下,根据在比后述的RC大的数值的范围内容易满足RA>RB的关系的观点,优选RB’与RA'的差(RB’-RA’)为0.1~2.0,更优选为0.2~1.2。
例如,对于弹性层的体积电阻率RA而言,若考虑到满足RA以及RB的上述的关系和实现中间转印体的所期望的功能,则在L/L环境下优选为11.0~12.5LogΩ·cm(1011~1012.5Ω·cm),在H/H环境下优选为9.5~10.5L0gΩ·cm。另外,在N/N环境下优选为9.0~13.0LogΩ·cm,更优选为10.5~11.5L0gΩ·cm。其中,将L/L环境下的RA设为“RA1”、将H/H环境下的RA设为“RA2”、将N/N环境下的RA设为“RA3”,则RA1<RA3<RA2。
另外,例如,对于基层的体积电阻率RB而言,若考虑到满足RA以及RB的上述的关系和实现中间转印体的所期望的功能,则在L/L环境下优选为11.0~12.0LogΩ·cm,在H/H环境下优选为10.0~11.0L0gΩ·cm。另外,在N/N环境下优选为9.0~13.0LogΩ·cm,更优选为10.5~11.5LogΩ·cm。其中,将L/L环境下的RB设为“RB1”、将H/H环境下的RB设为“RB2”、将N/N环境下的RB设为“RB3”时,为RB1<RB3<RB2。
另外,将基层与弹性层的层叠体(例如中间转印体)的体积电阻率设为RT,则对于RT而言,若考虑满足RA以及RB的上述的关系和实现中间转印体的所期望的功能,则在L/L环境下优选为11.2~12.2LogΩ·cm,在H/H环境下优选为9.7~10.7LogΩ·cm。
弹性层的体积电阻率RA以及基层的体积电阻率RB例如通过对从中间转印体除去一个层而准备的测量用样本的体积电阻值进行测量来求出。另外,上述层叠体的体积电阻率RT例如通过将中间转印体操持原样测量来求出。弹性层、基层、层叠体的体积电阻率例如能够使用电阻率计(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高阻抗分析仪(ハイレスタ))来测量。
基层能够由分散有导电剂的树脂层构成。作为成为基层的材料的树脂,例如能够举出聚酰亚胺、以及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聚偏氟乙烯(PVDF)等氟系树脂。
作为导电剂,例如能够举出离子导电剂以及电子导电剂。作为离子导电剂,例如能够举出碘化银、碘化铜、高氯酸锂、高氯酸锂、高氯酸锂、三氟甲烷磺酸锂、有机硼络合物的锂盐、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CF3SO2)2NLi)以及三(三氟甲烷磺酰)碳化锂(リチウムトリスメチド)((CF3SO2)3CLi)。
作为电子导电剂,例如能够举出:银、铜、铝、镁、镍、不锈钢等金属;以及石墨、炭黑、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等碳化合物。
从进一步提高抑制由上述的RA与RB的关系引起的转印时的图像不良的效果的观点来看,优选使L/L环境下的RA与H/H环境下的RA的差更大,使L/L环境下的RB与H/H环境下的RB的差更小。从这样的观点来看,优选弹性层具有离子导电性,基层具有电子导电性。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弹性层通过在弹性层的导电剂使用离子导电剂来得到。具有电子导电性的基层通过在基层的导电剂使用电子导电剂来得到。
弹性层也能够由分散有导电剂的树脂层构成。作为成为弹性层的材料的树脂,例如,能够举出聚氨酯橡胶、氯丁橡胶(CR)以及丁腈橡胶(NBR)。导电剂能够从前面举例表示的导电剂中选择。
基层的厚度在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从强度和导电性的观点来看,基层的厚度优选为50~200μm,更优选为80~120μm。
弹性层的厚度在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也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从与感光体的紧贴性和导电性的观点来看,弹性层的厚度优选为100~500μm,更优选为120~300μm。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还可以具有基层以及弹性层以外的其它构成要素。另外,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形态通常为带、鼓等环形的形态,但也可以为片、平板。作为上述其它构成要素,例如能够举出载持基层的基材、形成于弹性层上的表面层等。对于基材例如能够举出铝制套筒等导电性的支承体。对于表面层例如能够举出由氟树脂、硅酮等脱模性优异的树脂制成的层。上述其它构成要素能够从作为中间转印体的构成要素而通常使用的各种构成要素中选择。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带电特性根据温度或者湿度的变化而向抑制转印时产生图像不良的方向变化。
在L/L环境下,在弹性层以及基层都容易残留电荷,但由于放电进一步引起图像不良的弹性层上的电荷的残留更加成为问题。在L/L环境下,RB比RA小,所以过量残留于弹性层的电荷容易向基层扩散。
在H/H环境下,与L/L环境相比,弹性层以及基层的电荷都容易扩散。因此,由于与L/L环境的RA以及RB相比,H/H环境的RA以及RB充分小到不产生上述的放电的程度,所以在H/H环境下,由电荷的扩散引起弹性层上的电荷的进一步扩散的基层上的电荷的残留更加成为问题。因为在H/H环境下RB比RA大,所以通过抑制基层的电荷的过度扩散,从而抑制弹性层的电荷的扩散。
因此,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在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时,能够抑制在L/L环境下产生放电噪声等图像不良,能够抑制在H/H环境下产生由电流过多引起的图像粗糙等图像不良。这样,根据本发明,即使温度或者湿度的环境变化,也能抑制中间转印体的电荷的过度集中以及电荷的过度扩散。
另外,在L/L环境下,RA比RB大0.5~1.5位(RA的常用对数值RA'减去RB的常用对数值RB’的差为0.5~1.5),从而,这除了有上述的效果之外,从使各层中的过量的电荷扩散的观点来看更加有效果。
并且,离子导电性与电子导电性相比,一般相对于温度或者湿度的环境的变化,带来更大的体积电阻率的变化。因此,从进一步提高抑制上述的图像不良的产生的效果的观点来看,弹性层具有离子导电性、基层具有电子导电性更加有效果。
[转印装置]
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具有:上述的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以及用于与中间转印体的基层接触并且施加转印电压的转印部件。转印部件的形态能够从辊、带、刮板等公知的形态中选择。
在本发明中,转印部件具有特定的体积电阻率。即,将转印部件的与上述基层接触的部分(以下,也称作“接触部件”)的体积电阻率设为RC,则如图2所示,在L/L环境下RA>RB>RC,在H/H环境下RB>RA>RC。图2中,虚线表示RC。
从满足RA、RB以及RC的上述的关系的观点来看优选RC比RA低2.0~5.0位,从兼得转印部件向中间转印体施加电压、和回收中间转印体的过量的残留电荷的观点来看更优选RC比RA低3.5~4.5位,即满足下式:
3.5≤RA’-RC’≤4.5。
从容易满足RA、RB以及RC的上述的关系的观点来看,RC优选具有与RA相同的环境依存性。“RC具有与RA相同的环境依存性”是指如图2所示那样改变温度或者湿度的环境时RA以及RC在对数图的斜率几乎相同。更具体而言,将RC的常用对数值设为RC’时,将从T1增加至T2或者从RH1增加至RH2时的RC’的增量设为rc,将从T1增加至T2或者从RH1增加至RH2时的RA'的增量设为ra。此时,ra与rc的比ra/rc为0.8~1.2。
当上述对数图中的RA的斜率与RC的斜率几乎相同时,若满足L/L环境中的RA>RB>RC的关系,则其它环境中的RA、RB以及RC的所期望的关系自然就实现。因此,ra/rc优选为0.8~1.2,更优选为0.85~1.15。上述的ra/rc的关系例如能够通过使用与中间转印体的弹性层相同的材料、尤其是相同的导电剂制成接触部件来实现。
上述接触部件是在转印部件为辊或者带的情况下形成于表面的层,在转印部件为刮板的情况下至少是该刮板的前端边缘。这样的接触部件通常由分散有导电剂的弹性体构成。作为弹性体的材料,例如能够举出聚氨酯橡胶、丁腈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树脂。作为导电剂,能够举出上述的离子导电剂以及电子导电剂。弹性体能够取这些树脂的固态、发泡体等形态,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形态。包括该接触部件在内,转印部件用公知的方法制成。
本发明的转印装置除了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以及转印部件以外还可以具备另外的构成要素。作为这样的另外的构成要素,例如能够举出用于架设环形带状的中间转印体的包含驱动辊的多个辊、用于除去残留于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调色剂的清洁装置、以及经由记录介质向中间转印体按压并且向记录介质施加二次转印电压的二次转印部件。
本发明的转印装置的体积电阻率RC在L/L环境以及H/H环境下都比RA以及RB低。因此,能够将在中间转印体残留的过量的电荷迅速地回收到转印部件。
另外,RA'减去RC’的差为3.5~4.5,由此,这除了有上述的效果之外,从迅速地将中间转印体的过量的电荷回收到转印部件、并且从转印部件顺利地向中间转印体施加转印电压的观点来看更加有效果。
并且,在L/L环境与H/H环境之间,RC的常用对数值的增量rc(变化率)与RA的常用对数值的增量ra几乎相同(ra/rc为0.8~1.2),由此,这除了有上述的效果之外,从容易并且可靠地实现上述的RA、RB以及RC的关系的观点来看也是优选的。
[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除了具有后述的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以外,还能够构成为与具有中间转印体的公知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具有:感光体;使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向带电的感光体照射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供给调色剂而形成与静电潜像对应的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用于将形成于静电潜像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转印装置;以及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记录介质的定影装置。“调色剂图像”是指调色剂集合为图像状的状态。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图像读取部11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输送部50以及定影装置60。
图像形成部40具有通过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等各色调色剂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因为它们除了收容的调色剂以外都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以下省略表示颜色的符号。图像形成部40还具有中间转印单元42以及二次转印单元43。它们相当于转印装置。
图像形成单元41具有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感光鼓413、带电装置414、以及鼓清洁装置415。感光鼓413例如为带负电型有机感光体。感光鼓413的表面具有光导电性。感光鼓413相当于感光体。带电装置414例如为电晕带电器。带电装置414也可以是使带电辊、带电刷、带电刮板等接触带电部件与感光鼓413接触来使之带电的接触带电装置。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显影装置412例如为二组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
中间转印单元42具有中间转印带421、使中间转印带421与感光鼓413压接的一次转印辊422、包括支持辊423A的多个支承辊423、以及带清洁装置426。中间转印带421为环形的带。中间转印带421呈环形地架设于多个支承辊423。通过使多个支承辊423中的至少一个驱动辊旋转,从而中间转印带421以一定速度沿箭头A方向行进。中间转印带421相当于中间转印体。一次转印辊422相当于转印部件。
此外,一次转印辊422与图1所示的感光体20、中间转印体10以及转印辊15的位置关系相同,在中间转印带421的移动方向上,与感光鼓413相比稍微靠下游侧配置。通过该配置,由中间转印带421和感光鼓413形成的夹持部(也称作“前夹持部”)与由中间转印带421和一次转印辊422形成的夹持部(也称作“后夹持部”)相比稍微靠上游侧形成。也将前夹持部与后夹持部之间称作“主夹持部”。
二次转印单元43具有环形的二次转印带432以及包含二次转印辊431A的多个支承辊431。二次转印带432被二次转印辊431A以及支承辊431架设成环形。
定影装置60具有对构成纸张S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进行加热、熔化的定影辊62、和将纸张S向定影辊62按压的加压辊63。纸张S相当于记录介质。
图像形成装置1还具有图像读取部110、图像处理部30以及纸张输送部50。图像读取部110具有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11以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12(扫描仪)。纸张输送部50具有供纸部51、排纸部52、以及输送路径部53。在构成供纸部51的3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上,按照预先设定的种类收容基于基重、尺寸等来识别的纸张S(标准纸张、特殊纸张)。输送路径部53具有阻挡辊对53a等多个输送辊对。
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的形成进行说明。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12光学扫描并读取接触玻璃上的原稿D。来自原稿D的反射光被CCD传感器112a读取,成为输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被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并被送往曝光装置411。
感光鼓413以一定的圆周速度旋转。带电装置414使感光鼓413的表面均匀地带负极性的电。曝光装置411将与各色成分的输入图像数据对应的激光照射到感光鼓413。这样在感光鼓413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412通过使调色剂附着于感光鼓413的表面而使静电潜像可视化。这样在感光鼓413的表面形成与静电潜像对应的调色剂图像。
感光鼓413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被中间转印单元42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转印后,残存于感光鼓413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被具有与感光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鼓清洁刮板的鼓清洁装置415除去。
中间转印带421通过一次转印辊422而与感光鼓413压接,从而各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被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21。残存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被具有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滑动接触的带清洁刮板的带清洁装置426除去。
二次转印辊431A经由中间转印带421以及二次转印带432而与支持辊423A压接。由此形成转印夹持。纸张S通过该转印夹持部。纸张S被纸张输送部50输送至转印夹持部。纸张S的倾斜的修正以及输送的时刻的调整通过配设有阻挡辊对53a的阻挡辊部来进行。
若纸张S被输送至转印夹持部,则向二次转印辊431A施加转印偏压。通过施加该转印偏压,载持于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纸张S。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被二次转印带432向定影装置60输送。
定影装置60用夹持部对输送来的纸张S进行加热、加压。这样,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纸张S。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被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排出到机器外。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由于具有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从而能够抑制中间转印体中的电荷的残留、扩散所引起的图像不良的产生。因此,能够抑制转印时的温度或者相对湿度的变化所引起的图像不良。从而,能够不与温度或者相对湿度的变化相关而稳定地形成具有所期望的画质的图像。另外,在中间转印体的移动方向的靠近上游侧,中间转印体与感光体接触,在该移动方向的靠近下游侧,中间转印体与转印部件接触,由此,这除了具有上述的效果之外,从迅速并且顺利地将残留于中间转印体的过量的电荷回收到位于靠近下游侧的转印部件的观点来看越发有效果。
实施例
[实施例1]
准备在聚酰亚胺分散有作为电子导电剂的炭黑的环形带状的基层A。在聚酰胺酸的涂料分散有作为电子导电剂的炭黑,将得到的涂料涂覆于圆筒状的金属模的内表面,使得到的涂膜干燥、硬化,从而制成厚度80μm的基层A的环形带。
在基层A的带的外周面上形成弹性层。在基层A的带的外周面,例如使用通常用于向带表面涂覆橡胶材料的涂覆装置来涂覆分散有作为电子导电剂的炭黑的聚氨酯橡胶材料。通过该涂覆形成的上述聚氨酯橡胶材料的涂膜使用加热器等公知的装置来干燥、硬化。这样,在基层A的带的外周面上制成厚度200μm的弹性层A-1,从而得到具有基层A以及弹性层A-1的中间转印带A。
另一方面,测量基层A的带以及弹性层A-1的体积电阻率。弹性层A-1的体积电阻率以弹性层A-1的带作为检测体来测量。弹性层A-1的带例如通过变为基层A的材料使用上述聚氨酯橡胶材料来形成与基层A相同的带而得到。基层A的带以及弹性层A-1的带的体积电阻率通过以下方法求出:在这些带的轴向的3处位置分别沿周向设定4个测量点合计共12个测量点,使用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高阻抗分析仪”分别在各测量点测量体积电阻率,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基层A的带以及弹性层A-1的带的体积电阻率。
基层A的带的体积电阻率在低温低湿环境(10℃、20RH%)下为11.2LogΩ·cm,在高温高湿环境(30℃、80RH%)下为10.4LogΩ·cm。弹性层A-1的带的体积电阻率在低温低湿环境(10℃、20RH%)下为11.8LogΩ·cm,在高温高湿环境(30℃、80RH%)下为10.2LogΩ·cm。
接下来,准备转印辊A。转印辊A在芯棒上形成导电性的弹性层A-2。在芯棒的外周面,例如使用通常用于向芯棒的表面涂覆橡胶材料的涂覆装置来涂覆分散有作为电子导电剂的炭黑的聚氨酯橡胶材料,从而在芯棒上形成弹性层A-2。这样,得到具有弹性层A-2的转印辊A。
得到的转印辊A的弹性层A-2的体积电阻率在低温低湿环境(10℃、20RH%)下为8.2LogΩ·cm,在高温高湿环境(30℃、80RH%)下为6.8LogΩ·cm。弹性层A-2的体积电阻率与基层A的带、弹性层A-1的带的体积电阻率相同,是从12处位置的测量点得到的测量值的平均值。
在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将中间转印带A作为中间转印带421来安装,并将转印辊A作为一次转印辊422来安装。而且,若使用该图像形成装置分别在低温低湿环境(10℃、20RH%)以及高温高湿环境(30℃、80RH%)下形成图像,则能够得到没有放电噪声、图像流动等转印时的图像噪声的良好的图像。认为这是由如下情况引起的:(1)中间转印带A的基层A的体积电阻率(RB)、弹性层A-1的体积电阻率(RA)以及转印辊A的弹性层A-2的体积电阻率(RC)满足图2所示的大小关系;(2)因此,可抑制低温低湿环境下的弹性层A-1上的电荷的过度集中,可抑制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弹性层A-1以及基层A上的电荷的过度扩散;以及(3)中间转印带A上的过度残留的电荷被顺利地回收到弹性层A-2。
[实施例2]
使作为电子导电剂的炭黑分散到聚酰胺酸的涂料,将得到的涂料涂覆于圆筒状的金属模的内表面,使得到的涂膜干燥、硬化,从而制成厚度80μm的基层B的环形带。
而且,在基层B的带的外周面上形成弹性层B-1。在基层B的带的外周面,与实施例1相同,例如使用涂覆装置涂覆分散有离子导电剂的丁腈橡胶(NBR)。这样,在基层B的带的外周面上制成厚度200μm的弹性层B-1,从而得到具有基层B以及弹性层B-1的中间转印带B。
并且,准备转印辊B。在芯棒的外周面,与实施例1相同,例如使用涂覆装置涂覆与弹性层B-1所使用的相同的分散有离子导电剂的丁腈橡胶,来在芯棒上形成弹性层B-2。这样,得到具有有离子导电性的弹性层B-2的转印辊B。
与实施例1相同,测量基层B、弹性层B-1以及弹性层B-2的体积电阻率。基层B的带的体积电阻率在低温低湿环境(10℃、20RH%)下为11.4LogΩ·cm,在高温高湿环境(30℃、80RH%)下为10.5LogΩ·cm。弹性层B-1的带的体积电阻率在低温低湿环境(10℃、20RH%)下为12.5LogΩ·cm,在高温高湿环境(30℃、80RH%)下为10.2LogΩ·cm。弹性层B-2的体积电阻率在低温低湿环境(10℃、20RH%)下为8.4LogΩ·cm,在高温高湿环境(30℃、80RH%)下为6.4LogΩ·cm。
与实施例1相同,将中间转印带B以及转印辊B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若分别在低温低湿环境(10℃、20RH%)以及高温高湿环境(30℃、80RH%)下形成图像,则能够得到没有放电噪声、图像流动等转印时的图像噪声的良好的图像。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层B-1以及弹性层B-2的体积电阻率的变化的比例几乎相同(ra/rc=1.15),与基层B的体积电阻率的变化的比例相比大两倍以上。因此,从进一步提高实施例1所示的效果的观点来看有效。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层B-1以及弹性层B-2的体积电阻率的变化的比例几乎相同(ra/rc=1.15)。因此,若以使低温低湿环境下的基层B(RB)、弹性层B-1(RA)以及弹性层B-2(RC)的体积电阻率的关系满足RA>RB>RC的关系的方式设计中间转印带B以及转印辊B,则自然实现RA、RB以及RC的所期望的关系。这样,若使RA与RC的斜率一致,则除了实施例1所示的效果之外,从容易并且可靠地实现RA、RB以及RC的关系的观点来看是优选的。尤其是,通过使RA与RC的斜率一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一定能够使RB>>RC的关系成立。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因为基层B成为电阻最高的层,所以担心在基层B的前夹持部以及比其靠下游侧的部分(主夹持部或者后夹持部)残留电荷。然而,因为电阻比基层B的电阻低很多的弹性层B-2与基层B接触,所以能够更迅速地将基层B的电荷吸收到转印部件侧。
工业上的利用可行性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与温度或者湿度的环境变化无关,都能够抑制转印所引起的图像不良。因此,能够期待与环境的变化无关地形成高画质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普及以及发展。
Claims (7)
1.一种中间转印体,具有基层和形成于所述基层上的弹性层,
所述中间转印体的特征在于,
将所述弹性层的体积电阻率设为RA,将所述基层的体积电阻率设为RB,
则在温度10℃且湿度20RH%的环境下RA>RB,在温度30℃且湿度80RH%的环境下RB>R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将RA的常用对数值设为RA’,将RB的常用对数值设为RB’,则在温度10℃且湿度20RH%的环境下满足以下的式子:
0.5≤RA’-RB’≤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层具有离子导电性,所述基层具有电子导电性。
4.一种转印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记载的中间转印体、和用于与所述基层接触并且施加转印电压的转印部件,
所述转印装置的特征在于,
将所述转印部件的与所述基层接触的部分的体积电阻率设为RC,
则在温度10℃且湿度20RH%的环境下RA>RB>RC,在温度30℃且湿度80RH%的环境下RB>RA>RC。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RA的常用对数值设为RA’,将RC的常用对数值设为RC’,则满足以下的式子:
3.5≤RA’-RC’≤4.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从温度10℃增加至温度30℃或者从湿度20RH%增加至湿度80RH%时的RC’的增量设为rc,将从温度10℃增加至温度30℃或者从湿度20RH%增加至湿度80RH%时的RA’的增量设为ra,则满足以下的式子:
0.8≤ra/rc≤1.2。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至少具有用于将形成于感光体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转印装置,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装置是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记载的转印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35612 | 2012-10-25 | ||
JP2012235612A JP2014085584A (ja) | 2012-10-25 | 2012-10-25 | 中間転写体、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77503A CN103777503A (zh) | 2014-05-07 |
CN103777503B true CN103777503B (zh) | 2016-05-11 |
Family
ID=50547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502739.8A Active CN103777503B (zh) | 2012-10-25 | 2013-10-23 | 中间转印体、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10409B2 (zh) |
JP (1) | JP2014085584A (zh) |
CN (1) | CN103777503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12072A (zh) * | 2003-10-31 | 2005-05-04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层压无缝带的制造方法和层压无缝带 |
JP2005220269A (ja) * | 2004-02-06 | 2005-08-18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導電性シームレスベルト、導電性シームレスベルトの製造方法、該導電性シームレスベルト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354563A (zh) * | 2007-07-24 | 2009-01-28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JP2009223134A (ja) * | 2008-03-18 | 2009-10-01 |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 無端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75209B2 (ja) * | 1989-07-05 | 1997-01-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用帯電部材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
JPH11305557A (ja) * | 1998-04-17 | 1999-11-05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中間転写体 |
JP4806845B2 (ja) * | 2000-01-07 | 2011-11-0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半導電性ベルト、半導電性ロール、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099392A (ja) * | 2003-09-25 | 2005-04-14 | Fuji Xerox Co Ltd | 搬送ベル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084707A (ja) * | 2004-09-15 | 2006-03-30 | Fuji Xerox Co Ltd | 電子写真装置の転写ベルト、電子写真装置 |
US7590368B2 (en) * | 2005-11-28 | 2009-09-1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lean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JP2007292887A (ja) | 2006-04-21 | 2007-11-08 | 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 Inc | 画像形成装置用転写ベルト |
JP5188681B2 (ja) * | 2006-04-14 | 2013-04-24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半導電性ゴム部材および該ゴム部材からなる現像ローラ |
JP5171374B2 (ja) | 2008-04-24 | 2013-03-27 | グンゼ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多層弾性ベルト |
JP5252995B2 (ja) * | 2008-05-27 | 2013-07-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472992B (zh) * | 2009-08-04 | 2015-02-11 | 郡是株式会社 | 中间转印带 |
JP5675318B2 (ja) * | 2010-12-16 | 2015-02-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737614B2 (ja) * | 2011-03-04 | 2015-06-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20230740A1 (en) * | 2011-03-11 | 2012-09-13 | Ricoh Company, Ltd. |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JP6000967B2 (ja) * | 2011-10-27 | 2016-10-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70850B2 (ja) * | 2012-02-21 | 2016-08-1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転写ロール、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2012
- 2012-10-25 JP JP2012235612A patent/JP2014085584A/ja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10-23 CN CN201310502739.8A patent/CN103777503B/zh active Active
- 2013-10-24 US US14/062,110 patent/US911040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12072A (zh) * | 2003-10-31 | 2005-05-04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层压无缝带的制造方法和层压无缝带 |
JP2005220269A (ja) * | 2004-02-06 | 2005-08-18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導電性シームレスベルト、導電性シームレスベルトの製造方法、該導電性シームレスベルト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354563A (zh) * | 2007-07-24 | 2009-01-28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JP2009223134A (ja) * | 2008-03-18 | 2009-10-01 |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 無端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119783A1 (en) | 2014-05-01 |
US9110409B2 (en) | 2015-08-18 |
CN103777503A (zh) | 2014-05-07 |
JP2014085584A (ja) | 2014-05-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910183B2 (en) | Layered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s | |
US7440711B2 (en) | Image-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leaning roller to remove toner from transfer roller that facilitates transferring toner image from image-bearing member to recording material | |
US8153213B2 (en) | Polyimide polysiloxane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s | |
US20170269513A1 (en) |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
US20070201911A1 (en) |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incorporates the belt unit | |
CN104793474B (zh) | 清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20130189523A1 (en) | Polyimide resin film, tubular or substantially tubular member, tubular member unit,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image-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 |
US979655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 |
JP5796608B2 (ja)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788768B2 (en) | Charging device, image form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electrically charge a surface of a charging target member | |
CN103777503B (zh) | 中间转印体、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462725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186356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268029A (ja) | 無端状ベルト、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678175B2 (en) | Image forming device | |
JP200331622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3624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93288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109238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1312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113910A (ja) | 加熱定着装置 | |
JP200033878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24148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9218588A (ja) | 転写ベル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5446165B2 (ja)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