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56910A - 一株炭角菌属真菌及其在制备菌纹木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株炭角菌属真菌及其在制备菌纹木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56910A
CN103756910A CN201310428232.2A CN201310428232A CN103756910A CN 103756910 A CN103756910 A CN 103756910A CN 201310428232 A CN201310428232 A CN 201310428232A CN 103756910 A CN103756910 A CN 1037569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od
bacterium
based materials
substratum
st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282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56910B (zh
Inventor
邱坚
何海珊
伍建榕
罗蓓
伍建玲
甘昌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42823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569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56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569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569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569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炭角菌菌株(Xylaria venosula)J22QIU及其在制备菌纹木中的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所述菌株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编号为CGMCC No:5964。所述菌株对木质基材料具有优良的浸染能力,浸染时间短且深度大,在材料表面能形成美观的色泽及纹理,且对物理力学强度无影响。用所述菌株制备菌纹木的方法包括菌株活化、扩繁与接菌培养步骤,首先将菌株接种到活化与扩繁培养基上,在22~30℃下活化与扩繁10~15天,然后将木质基材料灭菌,与活化及扩繁后的菌株充分接触,在22~30℃下培养4~8周即可。本发明所述方法工艺合理,操作简单,所制得的菌纹木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且对基材的物理力学性质无影响,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和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一株炭角菌属真菌及其在制备菌纹木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侵染时间短且深度大,色泽及纹理美观,对木质基材料物理力学强度无影响的炭角菌菌株及其在制备菌纹木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木材的真菌色变长期以来被视为木材的缺陷,降低了木材的价值,实际上真菌的色变,如线条、染色等,具有自然天成、独一无二的特点,当腐朽不严重时可以作为木材的一种奇妙的修饰。若利用这种带有自然线条或色彩的木材制作工艺品,如花瓶、耳环、钢笔、贴木单板等,可提高木材的附加价值。带有天然花纹和色泽的菌纹木在市场,尤其装饰、装修、工艺品市场将会受到欢迎。
但是天然获得的菌纹木仍存在以下不足:1、原料不易获得,带有很强的偶然性,因为天然菌纹木在自然界中只有在具有可形成菌纹木的菌种存在时才有可能形成,所以只有少部分林中的枯枝倒木中能找到少量菌纹木;2、天然菌纹木形成的时间长,受到很多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干燥、寒冷、缺氧、阳光强烈、其他微生物干扰等;3、天然菌纹木在自然条件下形成,常常存在某些菌种对木质基材料侵染过度的问题,导致材料的强度损失严重,无法进行加工使用,或者渗透性明显增加,在进行防腐、阻燃等后处理时会吸入过多的药剂,导致成本成倍增加;4、天然菌纹木在自然条件下形成,木材大小、形态不可预见,加工时或将损失美观线条的部分;5、天然菌纹木在自然条件下形成,易受到虫害或其他真菌侵染,使木材不完整或形成不美观的腐朽或变色。
因此,有必要分离、改良一种侵染时间短且深度大,色泽及纹理美观,对木质基材料物理力学强度无影响的菌株,用其对木质基材料进行侵染处理制备菌纹木,以满足装饰、装修、工艺品制作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侵染时间短且深度大,色泽及纹理美观,对木质基材料物理力学强度无影响的炭角菌菌株。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二技术问题在于提供所述炭角菌菌株在制备菌纹木中的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除非另有说明外,本发明中所采用的百分数均为体积百分数。
一株炭角菌属真菌菌株(Xylaria venosula),命名为J22QIU,经鉴定为炭角菌(Xylaria venosula)的一个株系,是从腐朽的树桩、倒木或枯枝中分离得到,已于2012年4月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080),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5964。
一种用所述炭角菌菌株(Xylaria venosula)J22QIU制备菌纹木的方法,包括菌株活化与扩繁、接菌培养工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菌株活化与扩繁:将炭角菌菌株(Xylaria venosula)J22QIU接种到活化与扩繁培养基上,在22~30℃下培养10~15天,得活化与扩繁菌株;活化与扩繁培养基为PDA培养基、PDA液态培养基、MA培养基或OA培养基中的任一种;
B、接菌培养:将待接种的木质基材料灭菌后,与活化及扩繁后的菌株充分接触,在22~30℃下培养4~8周,即得菌纹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发明所述菌株对木质基材料的侵染效果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即可在木质基材料表面及内部产生美丽的花纹和颜色。采用固体接菌法,在处理后的第5~6周,基材表面即有纹理和色斑产生,处理后的第6~8周,处理深度在横向及纵向方向上均可达0.2~0.6cm。采用液体接菌法,在处理后的第4~6周,基材表面即有纹理和色斑产生,处理后的第6~8周,处理深度在横向及纵向方向上均可达0.3~0.8cm。
2、本发明所述菌株对木质基材料的侵染方式非常多样,能够形成不同效果的花纹,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处理对象。采用固体接菌法,有利于形成生动多变的具有圈状图案的花纹,更有利于按照装饰设计的需要形成局部纹理。而采用液体接菌法,有利于形成长而弯曲的细线状或带状状线条,更有利于处理形体不规则的样品,消除处理死角,使处理效果事半功倍。
3、本发明所述菌株及菌纹木的制备方法对木质基材料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质,如质量、硬度、顺纹抗压强度等无明显影响。接菌处理后的第8周,电镜扫描结果显示,真菌的菌丝体主要位于木质基材料的细胞腔中,对细胞壁几乎无损伤。由于菌丝没有对木质基材料的细胞壁形成明显的破坏,所制备的菌纹木在质量、硬度、强度等方面的性能与健康材无明显差别。
4、本发明所述菌纹木的制备方法技术路线合理、操作流程简单、原料易得、耗时短、显效快,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和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3中西南桤木处理4周后横切面的表面的花纹。
图2为实施例3中西南桤木处理4周后纵切面的表面的花纹。
图3为实施例3中西南桤木处理6周后横切面的表面的花纹。
图4为实施例3中西南桤木处理6周后纵切面的表面的花纹。
图5为实施例3中西南桤木处理6周后纵剖面上的花纹。
图6为实施例3中西南桤木处理8周后横切面的表面的花纹。
图7为实施例3中西南桤木处理8周后纵切面的表面的花纹。
图8为实施例3中西南桤木处理8周后纵剖面上的花纹。
图9为实施例5中西南桤木处理8周后横切面的表面的花纹。
图10为实施例5中西南桤木处理8周后纵切面的表面的花纹。
图11为实施例5中西南桤木处理8周后纵剖面上的花纹。
图12为实施例10中西南桤木处理后横切面表层花纹处的扫描电镜图。
图13为实施例10中西南桤木处理后弦切面的花纹处扫描电镜图。
图14为实施例10中西南桤木处理后径切面的花纹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株炭角菌菌株(Xylaria venosula)J22QIU,已于2012年4月6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080),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5964。
所述菌株能够在木质基材料表面形成黑色、深灰色的线状、带状、块状、团状、点状花纹中任一种或几种。
所述菌株在接种到木质基材料后的第4~6周即能在木质基材料的表面产生花纹,接种6~8周,木质基材料中的花纹横向及纵向方向的深度可达0.3~0.8cm。
所述菌株是通过下述具体步骤获得的。
A、标本采集:在腐朽树桩、倒木或枯枝中,采集具有黑色、灰色的线状、带状、块状、团状或点状花纹中的任一种或几种的木质基材料组织,连带其上面生长的真菌子实体,保存备用。
B、菌株分离与筛选:将采集的木质基材料组织,连带其上面生长的真菌子实体破碎、消毒后,置于富集培养基中在22~30℃黑暗中,静置培养10~15天至长出菌丝;富集培养基为PDA培养基、MA培养基或OA培养基中的任一种;
将圆周状发散生长、气生菌丝发达、菌丝白色、边缘平整、在与周围菌丝体之间的培养基上形成黑色线条的菌落挑取,接种至增殖培养基中在22~30℃黑暗中静置培养7~12天至菌落长出;增殖培养基为PDA培养基、MA培养基、OA培养基中的任一种。
C、菌种保存:挑取增殖培养基中菌落长势旺盛者接种至保存培养基中,在22~30℃黑暗中静置培养9~12天,再于4℃冰箱中保存;保存培养基为PDA培养基、MA培养基或OA培养基中的任一种;
PDA培养基成分以g/L计为:马铃薯160~240、葡萄糖10~20、琼脂14~20、自然pH;
PDA培养基成分以g/L计优选为:马铃薯200、葡萄糖15、琼脂17、pH 6.5~7.0;
MA培养基成分以g/L计为:麦芽膏21~28、琼脂14~20、PH6.0~7.5;
MA培养基成分以g/L计优选为:麦芽膏25、琼脂17、PH6.5~7.0;
OA培养基成分以g/L计为:燕麦片27~33、琼脂14~20、PH6.0~7.5;
OA培养基成分以g/L优选为:燕麦片30、琼脂17、PH6.5~7.0。
步骤A所述的标本采集是在温暖潮湿的阔叶林、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进行。
步骤A所述的标本采集优选在温暖潮湿的阔叶林中进行。
步骤A所述的木质基材料组织,连带其上面生长的真菌子实体采集后需冷藏保存备用,冷藏温度为4℃。
步骤A所述的标本采集优选在杨柳科杨属、桦木科桤属、桦木属、蔷薇科樱桃属、杉科杉木属、木棉科轻木属或壳斗科栎属树种的腐朽树桩、倒木或枯枝中,采集具有黑色、深灰色的线状、带状、块状、团状或点状花纹中的任一种或几种的木质基材料组织,连带其上面生长的真菌子实体,保存备用。
所述杨属树种优选毛白杨。
所述桦木属树种优选西南桦。
所述桤属树种优选西南桤木。
步骤B所述的破碎,是用解剖刀将木质基材料组织,连带其上面生长的真菌子实体切成0.3~0.7cm×0.3~0.7cm×0.3~0.7cm的小块。
步骤B所述的消毒,是用75%酒精浸泡消毒10~15s,再用0.1%升汞浸泡消毒3~7min,再用灭菌蒸馏水清洗3次。
步骤B所述的富集培养的条件优选:28℃黑暗静置培养12天。
步骤B所述的菌株分离与筛选是从富集培养基中将圆周状发散生长、气生菌丝发达、菌丝白色、边缘平整、在与周围菌丝体之间的培养基上形成黑色线条的菌落挑取,接种至增殖培养基中。
步骤B所述的增殖培养的条件优选:28℃黑暗静置培养10天。
步骤C所述的保存培养的条件优选:28℃黑暗静置培养10天。
一种用所述的炭角菌菌株(Xylaria venosula)J22QIU制备菌纹木的方法,包括菌株活化与扩繁、接菌培养工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菌株活化与扩繁:将炭角菌菌株(Xylaria venosula)J22QIU接种到活化与扩繁培养基上,在22~30℃下培养10~15天,得活化与扩繁菌株;活化与扩繁培养基成分为:为PDA培养基、PDA液态培养基、MA培养基或OA培养基中的任一种;
B、接菌培养:将待接种的木质基材料灭菌后,与活化及扩繁后的菌株充分接触,在22~30℃下培养4~8周,即得菌纹木。
所述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后处理步骤,将接菌培养后得到的菌纹木刮去表面的菌丝,洗净后干燥至含水率8~10%。
PDA液态培养基成分以g/L计为:马铃薯160~240、葡萄糖10~20、自然PH。
PDA液态培养基成分以g/L计优选为:马铃薯200、葡萄糖15、PH 6.5~7.0。
步骤B所述的木质基材料可以为原木、实木块、木板、木皮、木薄片、木棒、异形木制品中的任一种或几种。
步骤B所述的木质基材料的树种可以为任意树种。
步骤B所述的木质基材料的树种优选自杨柳科杨属、桦木科桤属、桦木属、蔷薇科樱桃属、木棉科轻木属或壳斗科栎属树种。
步骤B所述的木质基材料的树种更优选自毛白杨、西南桦、西南桤木、思茅松。
步骤B所述的木质基材料在接种前,可根据需要加工成任意的形状。
步骤B所述的灭菌,是将木质基材料在高压蒸汽式灭菌器中,在121℃下灭菌处理20分钟以上。
步骤B所述的灭菌,是将木质基材料置于培养瓶中,将蛭石倒入培养瓶中至覆盖木质基材料,加少量水使木质基材料及蛭石湿润,盖上瓶盖,置于高压蒸汽式灭菌器中,在121℃灭菌60分钟。
步骤B所述的将待接种的木质基材料与活化及扩繁后的菌株充分接触,在固体接菌时,是将含有菌落的培养基切成与待接种木质基材料大小、形状相近的菌块,将至少一块菌块贴在木质基材料表面。
所述菌块的尺寸和形状优选边长或直径为1~4cm的三角形、方形、多边形或面积相近的圆形。
所述菌块的总面积在2cm2以上。
步骤B所述的将待接种的木质基材料与活化及扩繁后的菌株充分接触,在液体接菌时,是将待接种的木质基材料浸入含有菌落的培养液中,且/或将成团的菌丝体夹取置于木质基材料的表面或附近。
所述菌丝体的夹取量与木质基材料的体积比为0.1~0.5:1。
所述菌丝体的夹取量的总体积在1cm3以上。
实施例1
——炭角菌(Xylaria venosula)J22QIU的获得、鉴定与保藏。
(1)炭角菌(Xylaria venosula)J22QIU的获得与鉴定。
本发明所述的炭角菌,是从西南桤木的腐朽的树桩、倒木或枯枝中分离得到。样品采自云南省昆明市金殿公园,采集西南桤木已腐朽的且在木质部出现黑色线条花纹的树桩、树枝样品100g,连带其上面生长的真菌子实体,在4℃冷藏保存备用。
将采集的已腐朽树桩、树枝样品,连带其上面生长的真菌子实体,用解剖刀切成0.3~0.5cm×0.3~0.5cm×0.3~0.5cm的小块,用75%酒精浸泡消毒10~15s,再用0.1%升汞浸泡消毒5min,再用灭菌蒸馏水清洗3次。然后置于富集培养基中在28℃±2℃黑暗中,静置培养10天至长出菌丝;富集培养基为PDA培养基。
然后将圆周状发散生长、气生菌丝发达、菌丝白色、边缘平整、在与周围菌丝体之间的培养基上形成黑色线条的菌落挑取,接种至增殖培养基中在28℃±2℃黑暗中,静置培养10天至菌落长出;增殖培养基为PDA培养基。
待菌落长出后,挑取长势旺盛者接种至保存培养基中,在28℃±2℃黑暗中静置培养8天,然后于4℃冰箱保存;保存培养基为PDA培养基。
PDA培养基成分以g/L计为:马铃薯200、葡萄糖18、琼脂17、pH6.5~7.0。
对上述分离的菌株J22QIU,通过生物学特性观察,进行进一步的形态鉴定,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A、形态特征:在PDA培养基上培养9天,菌落呈圆形,直径约6.5cm,生长较慢;菌落正面白色,圆周状发散生长,具轮纹,背面形成圈状黑色染色;菌落毛毡状,气生菌丝发达,边缘平整;具蘑菇气味。
B、培养特征:在PDA培养基上培养20天或以上,形成炭质短棒状子实体。以液体马铃薯培养基在摇床上培养的菌丝体呈球形,培养液清澈,初期无可溶性色素。在木块上接种培养期间可形成黑色细棒状子实体,长0-5cm。
C、菌株的稳定性:该菌生长温度范围在3~35℃,适宜生长温度为22~30℃;喜好偏微酸性的环境,生长PH值为4.5~7.2之间,最适宜PH值为6.5~7.0之间。
D、5.8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5.8S rDNA序列测定,以菌株J22QIU的总DNA为模板,在引物ITS1(5’-TCCGTAGGTGAACCTGCGG -3’)和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 -3’)的引导下PCR扩增该菌株的5.8S rDNA序列,PCR反应体系为:2μlDNA模版、1.5μl引物ITS1、1.5μl引物ITS4、Taqmix25μl、去离子水20μl,共50ul。PCR反应程序: a、94℃4min;b、 94℃1min,50℃45s,72℃1min,35个循环;c、 72℃10min。
将PCR反应产物送到生物公司测序得ITS序列,经复检,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比对,比对结果表明,菌株J22QIU与炭角菌属真菌(Xylaria venosula)的5.8S rDNA序列的相似性达到了99%。通过序列比对将菌株J22QIU鉴定为炭角菌属真菌(Xylaria venosula)。
(2)炭角菌(Xylaria venosula)J22QIU的保藏。
通过上述鉴定结果,确认菌株J22QIU为炭角菌(Xylaria venosula)的一个株系,命名为J22QIU,于2013年4月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080),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5964。
实施例2
——由炭角菌(Xylaria venosula)J22QIU制备菌纹木(液体法)。
(1)菌纹木制备。
首先,将炭角菌菌株(Xylaria venosula)J22QIU接种到PDA液态培养基上,在28℃±2℃下黑暗摇床培养10天,形成直径1~3cm的菌丝体及其菌丝体孢子悬浮液。PDA液态培养基成分以g/L计为:马铃薯200、葡萄糖18、pH6.5~7.0。
然后,将待接种的西南桤木原木锯成2cm×2cm×2cm的方形木块(共计18块),装在底面直径6cm高11cm的培养瓶中。接着,将蛭石倒入培养瓶中至覆盖木块,加少量水使木块及蛭石湿润,盖上瓶盖,置于高压蒸汽式灭菌器中,在 121℃灭菌30分钟。
夹取木块放入菌悬液中沾上菌丝或孢子后,放入一并经过消毒的蛭石中,并将成团的菌丝体夹取置于木块表面,所夹菌丝体积与木块体积的比值为0.3:1。在28℃±2℃下黑暗培养,4周后取出其中6块木块,6周后取出其中6块木块,8周后取出剩余6块木块。最后,将木块刮去表面的菌丝,洗净后干燥至含水率10%,得菌纹木。
(2)结果观察。
分别将接种4周、6周、8周的木块用BenQ Scanner 5560扫描仪在2400分辨率下扫描后劈开木块观察。
侵染深度:在接种的第4周内,木块表面即出现花纹,到第4周结束时,深入木块超过0.1cm。在接种到第6周结束时,深入木块超过0.4cm。在接种到第8周结束时,深入木块超过0.8cm,几乎贯穿木块。
花纹的颜色和类型:接种4周后,木块表面形成长而不规则弯曲的细线状的黑色至灰色线条,有少部分闭合成圈,以及少量的块状、团状、点状的染色花纹;接种6周后,木块表面形成颜色较接种4周后的线条颜色更深更清晰的弯曲不规则线条,伴随线条的染色也较明显;接种8周后,木块表面形成较接种6周后线条和染色颜色更深、数量更多,特别是染色数量明显增加,几乎布满木块表面。
实施例3
——由炭角菌(Xylaria venosula)J22QIU制备菌纹木(液体法)。
(1)菌纹木制备。
首先,将炭角菌菌株(Xylaria venosula)J22QIU接种到PDA液态培养基上,在24℃±2℃下黑暗摇床培养15天,形成直径1~3cm的菌丝体及其菌丝体孢子悬浮液。PDA液态培养基成分以g/L计为:马铃薯240、葡萄糖10、pH7.0~7.5。
然后,将待接种的西南桤木原木锯成2cm×2cm×3cm的方形木块(共计60块,按照GB1931-1991《木材含水率测定方法》烘至绝干,用精确到0.001的电子天秤称每一木块的绝干质量),装在底面直径6cm高11cm的培养瓶中。接着,将蛭石倒入培养瓶中至覆盖木块,加少量水使木块及蛭石湿润,盖上瓶盖,置于高压蒸汽式灭菌器中,在 121℃灭菌40分钟。
夹取木块放入菌悬液中沾上菌丝或孢子后,放入一并经过消毒的蛭石中,并将成团的菌丝体夹取置于木块表面,所夹菌丝体积与木块体积的比值为0.5:1。在24℃±2℃下黑暗培养4周、6周、8周后分别取出10块、10块、40块。最后,将木块刮去表面的菌丝,洗净后干燥至含水率9%,得菌纹木。
(2)结果观察。
侵染深度:分别取4周、6周、8周的木块各10块,劈开观察侵染深度。在接种的第4周内,木块表面即出现花纹,到第4周结束时,深入木块超过0.1cm。在接种到第6周结束时,深入木块超过0.4cm。在接种到第8周结束时,深入木块超过0.8cm。
花纹的颜色和类型:木块表面形成黑色的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圈状花纹,包裹着不均匀的似晕染的染色,组合成多种图案,每个木块的花纹图案都独一无二;劈开观察,木块内部也形成了黑色弯曲细线闭合成圈的花纹,仅有线条而没有染色,使线条十分清晰。
实施例4
——由炭角菌(Xylaria venosula)J22QIU制备菌纹木(液体法)。
(1)菌纹木制备。
首先,将炭角菌菌株(Xylaria venosula)J22QIU接种到PDA液态培养基上,在25℃±2℃下黑暗摇床培养10天,形成直径1~3cm的菌丝体及其菌丝体孢子悬浮液。PDA液态培养基成分以g/L计为:马铃薯160、葡萄糖20、pH6.0~6.5。
然后,将待接种的西南桤木原木锯成7cm×5cm×5cm的方形木块(共计40块),装在底面直径10cm高12cm的培养瓶中。接着,将蛭石倒入培养瓶中至覆盖木块,加少量水使木块及蛭石湿润,盖上瓶盖,置于高压蒸汽式灭菌器中,在 121℃灭菌40分钟。
夹取木块放入菌悬液中沾上菌丝或孢子后,放入一并经过消毒的蛭石中,并将成团的菌丝体夹取置于木块表面,所夹菌丝体积与木块体积的比值为0.1:1。在25℃±2℃下黑暗培养8周后取出。最后,将木块刮去表面的菌丝,洗净后干燥至含水率10%,得菌纹木。
(2)结果观察。
侵染深度:取其中10块,劈开观察侵染深度。在接种到第8周结束时,深入木块超过0.8cm。
花纹的颜色和类型:木块表面形成长的不规则的细线状的、弯曲的、黑色、深棕色、蓝黑色线条,大部分闭合成圈,圈或线伴随着块状、团状、点状的染色花纹,圈、线和染色组合成各种图案;劈开观察,木块内部形成形状多样、大小不一的小圈,没有染色而仅有线条,线条细而清晰。
实施例5
——由炭角菌(Xylaria venosula)J22QIU制备菌纹木(固体法)。
(1)菌纹木制备。
首先,将炭角菌菌株(Xylaria venosula)J22QIU接种到PDA平板培养基上,在26℃±2℃下黑暗静置培养14天,菌丝体几乎布满平板,制成平板菌落。PDA平板培养基成分以g/L计为:马铃薯210、葡萄糖20、琼脂17、pH 6.5~7.0。
然后,将待接种的西南桤木原木锯成2cm×2cm×3cm的方形木块(共计10块),装在底面直径6cm高11cm的培养瓶中。接着,将蛭石倒入培养瓶中至覆盖木块,加少量水使木块及蛭石湿润,但无多余水分溢出。盖上瓶盖,置于高压蒸汽式灭菌器中,在 121℃灭菌40分钟。
用解剖刀将菌落及其培养基切成边长约2cm的方形菌块,用镊子将3块菌块夹取,贴在灭菌木块的表面,在26℃±2℃下黑暗培养8周。最后,将木块刮去表面的菌丝,洗净后干燥至含水率8%,得菌纹木。
(2)结果观察。
侵染深度:劈开观察侵染深度。到8周,木块花纹深度在纵向及横向方向上均达0.6cm。
花纹的颜色和类型:木块表面形成不规则的弯曲的细线状的黑色、深褐色、黑褐色线条,或闭合成圈,线条和圈伴有不均匀无规则的带状、块状、团状、点状的黑色、褐色、蓝黑色染色花纹;纵向劈开,剖面形成闭合圈状花纹,线条细而无染色,清晰可见,深度达0.6cm。
实施例6
——菌纹木表面花纹面积百分率。
实验材料:接种后的实施例2中的菌纹木,接种时间分别为4周、6周、8周。
实验方法:分别将接种后的实施例2中的接种时间分别为4周、6周、8周的菌纹木的花纹面,用BenQ Scanner 5560扫描仪在2400分辨率下扫描后,所得图片以Scion Image Software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接种4周、6周、8周后菌纹木表面带线及染色花纹面积百分率分别为6.37%、21.02%、74.11%。
实施例7
——菌纹木的质量损失率。
实验材料:实施例3中的接种8周的菌纹木。
实验方法:按照GB1931-1991《木材含水率测定方法》将实施例3中的接种8周后的菌纹木木块(未劈开的30块)烘至绝干,用精确到0.001的电子天秤称木块质量,得菌纹木木块的绝干质量。按下式计算菌纹木的质量损失率。
质量损失率=(接种前木块绝干质量-菌纹木木块绝干质量)÷接种木块绝干质量×100%。
以30块木块的质量损失率平均值为菌纹木平均质量损失率。
实验结果:接种8周后菌纹木的平均质量损失率为8.16%。
实施例8
——菌纹木的表面硬度损失率。
实验材料:实施例4中的菌纹木与同树种健康材。
实验方法:按照GB/T 1941-2009 《木材硬度试验方法》对未处理的西南桤木健康材及实施例4所得的菌纹木(未劈开的30块)进行表面硬度测试。按下式计算菌纹木的平均表面硬度损失率。
平均表面硬度损失率=(未处理健康材表面硬度平均值-菌纹木表面硬度平均值)÷未处理健康材表面硬度平均值×100%。
实验结果:接种8周后菌纹木的平均表面硬度损失率为9.62%。
实施例9
——菌纹木的顺纹抗压强度损失率。
实验材料:实施例7中的菌纹木和同树种健康材。
实验方法:将实施例7中接种8周的菌纹木和未处理的西南桤木健康材按照GB1931-1991《木材含水率测定方法》将木块烘至绝干,然后参照GB 1935-2009-T《木材顺纹抗压强度试验方法》,测定木块的顺纹抗压强度,按下式计算菌纹木的平均顺纹抗压强度损失率。
平均顺纹抗压强度损失率=(未处理健康材顺纹抗压强度平均值-菌纹木顺纹抗压强度平均值)÷未处理健康材顺纹抗压强度平均值×100%。
实验结果:接种8周后菌纹木的平均顺纹抗压强度损失率为10.05%。
实施例10
——菌纹木微观结构观察。
实验材料:实施例2中接种8周的木块。
实验方法:将菌纹木锯成0.6cm×0.6cm×0.6cm的立方体,立方体至少一个表面含花纹,置于恒温水浴锅中80℃±5℃水煮至木块下沉。以切片机削平含花纹的表面,在真空装置中对含花纹的表面及其垂直面实施喷金,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拍照。
实验结果:菌丝体分布于菌纹木形成花纹的区域,在黑色、深褐色、蓝灰色线条之外无菌丝分布;从菌丝体分布情况来看,菌丝主要位于西南桤木基材的细胞腔中,通过细胞壁上的纹孔出入胞腔,而基材的各类细胞尤其木纤维的细胞壁结构完整,与无菌丝体分布区域未有明显差别。由于基材的细胞壁结构完整无损,基材的物理力学性质受到的影响极其轻微,与健康材几无差别。
ACCCTGTAGGGACCTTACCCGGTAGTTGCCGGCATAACCTGCCGGTGGTCTACTAAACTCTGTTTACTATGTTATTCTGAATAATATAACTAAATAAGTTAAAACTTTCAACAACGGATCTCTTGGTTCTGGCATCGATGAAGAACGCAGCGAAATGCGATAAGTAATGTGAATTGCAGAATTCAGTGAATCATCGAATCTTTGAACGCACATTGCGCCCATTAGTATTCTAGTGGGCATGCCTGTTCGAGCGTCATTTCAACCCTTAAGCCCTGTTGCTTAGCGTTGGGAGCCTACAGATACCCTCTGTAGTTCCTTAAAGTTAGTGGCGGAGTCGGTTTCACACTCTAGACGTAGTAAATTTTATCTCGCCTATAGATGAGCCGGTCCCTTGCCGTAAAAACCCCTAATTTCTAAAGGTTGACCTCGGATCAGGTAGGAATACCCGCTGAACTTAAGCATATCAATAAGCGGAGGAA 

Claims (10)

1.一株炭角菌属真菌株(Xylaria venosula)J22QIU,于2012年4月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080),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596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株,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能够在木质基材料表面及内部形成黑色、灰色的线状、带状、块状、团状、点状花纹中任一种或几种。
3.如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菌株,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在接种到木质基材料后的第4~5周即能在木质基材料的表面产生花纹,接种6~8周,木质基材料中的花纹深度可达0.3~0.8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株,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是通过下述具体步骤获得的:
A、标本采集:在腐朽树桩、倒木或枯枝中,采集具有黑色、灰色的线状、带状、块状、团状或点状花纹中的任一种或几种的木质基材料组织,连带其上面生长的真菌子实体,保存备用;
B、菌株分离与筛选:将采集的木质基材料组织,连带其上面生长的真菌子实体破碎、消毒后,置于富集培养基中在22~30℃黑暗中,静置培养10~15天至长出菌丝;富集培养基为PDA培养基、MA培养基或OA培养基中的任一种;将圆周状发散生长、气生菌丝发达、菌丝白色、边缘平整、在与周围菌丝体之间的培养基上形成黑色线条的菌落挑取,接种至增殖培养基中在22~30℃黑暗中,静置培养7~12天至菌落长出;增殖培养基为PDA培养基、MA培养基或OA培养基中的任一种;
C、菌种保存:挑取增殖培养基中菌落长势旺盛者接种至保存培养基中,于恒温箱中22~30℃,黑暗静置培养9~12天,再于4℃冰箱中保存;纯化培养基为PDA培养基、MA培养基或OA培养基中的任一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菌株,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的标本采集是在温暖潮湿的阔叶林、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进行。
6.如权利要求4或5任一项所述的菌株,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的标本采集优选在杨柳科杨属、桦木科桤属、桦木属、蔷薇科樱桃属、杉科杉木属、木棉科轻木属或壳斗科栎木属树种的腐朽树桩、倒木或枯枝中,采集具有灰色、黑色的线状、带状、块状、团状或点状花纹中的任一种或几种的木质基材料组织,连带其上面生长的真菌子实体,保存备用。
7.一种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角菌菌株(Xylaria venosula)J22QIU制备菌纹木的方法,包括菌株活化与扩繁、接菌培养工序,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A、菌株活化与扩繁:将炭角菌菌株(Xylaria venosula)J22QIU接种到活化及扩繁培养基上,在22~30℃下黑暗培养10~15天,得活化与扩繁菌株;活化及扩繁培养基为PDA培养基、PDA液态培养基、MA培养基或OA培养基中的任一种;
B、接菌培养:将待接种的木质基材料灭菌后,与活化及扩繁后的菌株充分接触,在22~30℃下培养4~8周,即得菌纹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可以包括后处理步骤,将接菌培养后得到的菌纹木刮去表面的菌丝,洗净后干燥至含水率8~10%。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所述的将待接种的木质基材料与活化及扩繁后的菌株充分接触,在固体接菌时,是将含有菌落的培养基切成与待接种木质基材料大小、形状相近的菌块,将至少一块菌块贴在木质基材料表面。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所述的将待接种的木质基材料与活化及扩繁后的菌株充分接触,在液体接菌时,是将待接种的木质基材料浸入含有菌落的培养液中,且/或将成团的菌丝体夹取置于木质基材料的表面或附近。
CN201310428232.2A 2013-04-19 2013-09-20 一株炭角菌属真菌及其在制备菌纹木中的应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569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28232.2A CN103756910B (zh) 2013-04-19 2013-09-20 一株炭角菌属真菌及其在制备菌纹木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37221.9 2013-04-19
CN201310137221 2013-04-19
CN2013101372219 2013-04-19
CN201310428232.2A CN103756910B (zh) 2013-04-19 2013-09-20 一株炭角菌属真菌及其在制备菌纹木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56910A true CN103756910A (zh) 2014-04-30
CN103756910B CN103756910B (zh) 2017-04-12

Family

ID=50524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2823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56910B (zh) 2013-04-19 2013-09-20 一株炭角菌属真菌及其在制备菌纹木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5691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9243A (zh) * 2016-01-07 2016-04-06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带白腐菌斑杉木家具板材的加工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2726A (zh) * 2011-12-28 2013-07-03 西南林业大学 一种新型的装饰性木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2726A (zh) * 2011-12-28 2013-07-03 西南林业大学 一种新型的装饰性木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ARA C. ROBINSON等: "Promoting fungal pigment formation in wood by utilizing a modified decay jar method", 《WOOD SCI TECHNOL》 *
何海珊等: "花斑木菌种筛选", 《林业科学》 *
张禧庆等: "两株石斛内生炭角菌的鉴定及活性成分初步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张禧庆等: "两株石斛内生炭角菌的鉴定及活性成分初步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5 April 2008 (2008-04-15)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9243A (zh) * 2016-01-07 2016-04-06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带白腐菌斑杉木家具板材的加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56910B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 Azeredo et al. Yeast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sugarcane in Campos, Rio de Janeiro, Brazil
CN106497831B (zh) 一种防治烟草疫霉病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151062B (zh) 贝莱斯芽孢杆菌ljbv19及其应用
CN101928673B (zh) 哈茨木霉菌
CN103981101B (zh) 一种dse菌株及其在甘蔗生产上的应用
CN103518627B (zh) 一株轮层炭角菌属真菌及其在制备菌纹木中的应用
CN105925498B (zh) 一株假单胞菌属菌株st4及其在防治甘蔗鞭黑穗病中的应用
CN104928184A (zh) 一种茶源冠突散囊菌菌株及其应用
CN101942403A (zh)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培养方法和用途
CN103451111A (zh) 一株耐盐碱哈茨木霉及其应用
CN103614306A (zh) 一株酵母菌株及其应用
CN110628655B (zh) 一株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酵母菌Lg-3及其使用方法
CN109055245A (zh) 一种海洋源锁掷孢酵母及其防控草莓病害的应用
CN104630072A (zh) 一株深绿木霉ta-9菌株及其在水稻病害防控中的应用
CN103525707B (zh) 一株丛赤壳属真菌及其在制备菌纹木中的应用
CN108893414B (zh) 寒地小麦秸秆腐熟真菌产红青霉菌株及其发酵培养方法和应用
Suwannasai et al. First ectomycorrhizal syntheses between Astraeus sirindhorniae and Dipterocarpus alatus (Dipterocarpaceae), pur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molecular detection
CN103497897B (zh) 一株拟茎点霉属真菌及其在制备菌纹木中的应用
CN103756910B (zh) 一株炭角菌属真菌及其在制备菌纹木中的应用
Yagame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mycobionts in an achlorophyllous orchid, Cremastra aphylla (Orchidaceae), based on molecular analysis and basidioma morphology
CN116410885A (zh) 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jt4及其应用
CN105018369B (zh) 一种高温细菌地衣芽孢杆菌及其防治烟叶霉变应用
CN109628345B (zh) 一种防治多肉植物褐腐病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647812B (zh) 一株裂褶菌菌株及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应用
CN108823103B (zh) 寒地玉米秸秆腐熟真菌雷斯青霉菌株及其发酵培养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1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