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20754A - 一种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20754A
CN103720754A CN201310699822.9A CN201310699822A CN103720754A CN 103720754 A CN103720754 A CN 103720754A CN 201310699822 A CN201310699822 A CN 201310699822A CN 103720754 A CN103720754 A CN 1037207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release
radix puerariae
micropill
tanshinon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998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欢
陈斌
谭才宏
王旭波
贾晓斌
顾芹英
沈玉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angs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69982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20754A/zh
Publication of CN103720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207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用于活血通脉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组合物,特别涉及以含有丹参、川芎、葛根等三味中药的活性组分为原料制备而成的一种多元微丸释药系统;其特征在于:(1)该系统按下列生药量质量比的物质组成: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单元﹕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川芎酚酸组分速释单元﹕丹参酮组分缓释单元=25%﹕25%﹕25%﹕25%;(2)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和缓释技术,制备了两个难溶性组分葛根黄酮和丹参酮的微丸,从而改善各个组分的性质,增加其吸收利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并将速效与长效结合,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活血通脉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组合物—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通脉复方由丹参、川芎、葛根三味药组成,具有活血通脉之功效,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的治疗。方中葛根改善心肌供血,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治心肌缺血,配川芎抗血小板凝集和血栓,丹参扩张冠状动脉,其中丹参川芎共为方中之臣药,三药配伍,共奏活血通脉之功效。
通脉复方由传统的通脉复方饮汤剂发展到现代的通脉口服液、通脉注射液、通脉冲剂以及通脉胶囊等不同剂型,其中通脉冲剂、通脉口服液为《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4册、第20册收载品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剂型使用不方便、服用量大、疗效差的问题,但是该方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杂体系,上述制剂没有考虑其物质基础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疗效的发挥。上述制剂中,注射液由于安全性存疑,近年来使用受到限制,而口服制剂由于制备技术等原因,服用后存在着融散时间长、溶出度低、吸收差、生物利用度较低等问题,从而影响药效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
研究中药物质基础,纯化中药活性成分,然后用化药的制剂手段来对其开发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思路。随着对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中药制剂的研究对象从粗提取物发展到了组分层面,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通脉复方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丹参酚酸、丹参酮、川芎酚酸以及葛根黄酮类成分,部颁标准以水提取药材后制成复方能够保持传统汤剂的组分结构,确保了中药复方的疗效,但是依旧存在服用剂量较大的问题,经过提取纯化后富集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制剂,能够有效减少服用量,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节约患者的用药成本,例如中国专利200510066218.8中,将该方3味药材按1:1:1比例混合,用水煎煮后浓缩,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成大规格通脉滴丸,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常规口服制剂的多种缺陷。然而,该制剂技术对所有组分一致对待,并未考虑到多种组分的不同性质,另外,药物比例固定,无法体现中医“方随症变”、“辩证施治”的特点。
对中药制剂的研究必然要考虑到中药多组分的特点和组分的性质。运用制剂技术提高中药组分的吸收利用,优化组分间的协同效应,将是中药制剂面临的新课题,传统的单元型制剂已经无法满足中药制剂发展的需要,适合于中药特点的多元释药系统将是更好的选择。藉此,一种以微丸作为中药载体的多元释药系统应运而生。例如,2010年汤喜兰等(中药药理与临床,第26卷,第5期,P15~17)将复方丹参方中丹参水溶性成分制成胃内速释型微丸,丹参脂溶性成分制成全肠道控释型微丸,三七总皂苷类成分制成十二指肠定位释放型微丸,最后将上述微丸按药典复方丹参片处方中药材折合为有效部位的比例,加入一定的辅料后,进行混合装填于胶囊中,即得多元释药微丸胶囊。分别单次灌胃给予市售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多元释药微丸,取不同时间点的含药血清作用于心肌细胞,检测心肌细胞的活性。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市售复方丹参片4h、8h的含药血清对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有促增殖作用,而复方丹参多元释药微丸0.25h、0.5h、0.75h、1h、4h、8h、12h的含药血清均能够显著促进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的增殖。因此,复方丹参多元释药微丸表现出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相对于复方丹参片,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的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弥补现有技术不能体现中医“辩证施治”特色,不能有效适应通脉方各有效组分理化性质,从而更好提高治疗效果的缺点,提供一种含有丹参、川芎、葛根的通脉复方多元释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有效针对了通脉各组分理化性质、吸收特性及所治疗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
本发明中葛根黄酮组分的特征是葛根药材水提取3次,每次2小时,所得水煎液,浓缩、干燥后得到的干燥物,其中葛根素含量不少于50%;丹参酚酸组分的特征是丹参药材水提取3次,每次2小时,所得水煎液,浓缩、干燥后得到的干燥物,其中丹酚酸B含量不少于5%;川芎酚酸组分的特征是川芎药材水提取3次,每次2小时,所得水煎液,浓缩、干燥后得到的干燥物,其中阿魏酸含量不少于1.5%;丹参酮组分的特征是丹参药材乙醇提取3次,每次2小时,所得醇提液回收乙醇后浓缩、干燥得到的干燥物,其中丹参酮ⅡA含量不少于5%。
本发明通过如下过程实现:
一种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以含有丹参、川芎、葛根等三味中药的活性组分为原料制备而成,其特征在于:
(1)按下列质量比的物质组成: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单元﹕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川芎酚酸组分速释单元﹕丹参酮组分缓释单元=25﹕25﹕25﹕25;
(2)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单元即葛根黄酮组分制成的胃内速释微丸,由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和填充剂制备而成,两者质量比为20﹕30;所述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由葛根黄酮组分和载体组成,其中载体为PEG6000或泊洛沙姆188,葛根黄酮组分和载体的质量比为1﹕4;所述葛根黄酮组分为葛根药材经水提取3次,每次2小时,所得水煎液,浓缩、干燥后得到的干燥物,其中葛根素含量不少于50%;
(3)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即丹参酚酸组分制成的胃内速释微丸,由丹参酚酸组分、填充剂和崩解剂制备而成,三者质量比为22.5﹕25.5﹕2;所述丹参酚酸组分为丹参药材经水提取3次,每次2小时,所得水煎液,浓缩、干燥后得到的干燥物,其中丹酚酸B含量不少于5%;
(4)川芎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即川芎酚酸组分制成的胃内速释微丸,由川芎酚酸组分、填充剂和崩解剂制备而成,三者质量比为20﹕28﹕2;所述川芎酚酸组分为川芎药材经水提取3次,每次2小时,所得水煎液,浓缩、干燥后得到的干燥物,其中阿魏酸含量不少于1.5%;
(5)丹参酮组分缓释单元即丹参酮组分制成的肠内缓释微丸,由丹参酮组分缓释固体分散体和填充剂制备而成,两者质量比为20﹕30;所述丹参酮组分缓释固体分散体由丹参酮组分、乙基纤维素(EC)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组成,三者质量之比为1﹕3﹕0.5;所述丹参酮组分为丹参药材经乙醇提取3次,每次2小时,所得醇提液回收乙醇后浓缩、干燥得到的干燥物,其中丹参酮ⅡA含量不少于5%。
其中步骤(2)(3)(4)(5)中所述的填充剂选自微晶纤维素、α-乳糖、微粉硅胶中的一种或若干种的混合物;步骤(3)(4)中所述崩解剂为羧甲基纤淀粉钠(CMS-Na)、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交联聚维酮(PVPP)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混合物。
其中各释药单元采用挤出滚圆法的微丸制备技术,具体步骤如下:药物和辅料粉末混合;加润湿剂制备软材;挤出,挤出频率20Hz~50Hz;滚圆,滚圆频率30Hz~50Hz、时间4min~6min;干燥成丸;装入胶囊;制备过程中的润湿剂为30%~50%乙醇、1%~2%的CaCl2水溶液或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通脉方提取纯化中药组分,以优化组分形式制剂替代传统的汤剂,解决了中药服用量大、使用不便的问题。实验证明,优化组分比传统通脉复方汤剂能更显著性抑制大鼠心肌缺血手术模型心电图ST段电压抬高幅度,降低血液中AST、CK、LDH 活性,呈现出保护心肌、抗心肌缺血作用(见实验例1);
2、本发明充分考虑各有效组分的理化性质进行制剂方案设计。通过评价各组分药物油水分配系数、溶解度和渗透压,将各组分进行3×3式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分类后可以看出葛根黄酮属于类型4;丹参酮组分属于类型9;丹参酚酸组分和川芎酚酸组分,属于类型1(见图1和实验例2),丹参酚酸组分和川芎酚酸组分溶解性和渗透性都比较好,而葛根黄酮组分和丹参酮组分溶解性较差,容易造成吸收问题。本发明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各组分不同的类型和心血管疾病的要求设计不同的制剂方案(见图2),能达到标本兼治,更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见实验例3);
3、本发明利用难溶性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高度分散而增溶的原理,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难溶性药物微丸,解决葛根黄酮组分单元的药物溶出限速问题;
4、本发明选择合适的载体,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和缓释技术制备丹参酮组分单元缓释微丸;丹参酮LogP较大,在碱性条件下适中,利于吸收,因此制成缓释微丸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5、本发明以微丸技术来作为载体整合成中药多元释药系统,具有如下的优势:(1)剂量可分割,并且适合组合,可符合中药复方多组分的需要和配伍;(2)适合包衣,可制备成具有不同释药特性的微丸,能够符合中医药标本虚实、归经的需要;(3)制备方法的多样性,可以适合中药组分理化性质的复杂性。
 
附图说明
图1:通脉方组分生物药剂学分类
图2:通脉方多元释药系统构建方案
图3: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释药曲线
图4:通脉方不同剂型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与时间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微丸的制备
a. 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制备
取葛根黄酮组分4g,PEG 6000 16g,将PEG 6000在90oC水浴上加热熔融,加入葛根黄酮组分粉末,不断搅拌,使混合均匀,全部熔融后继续加热10min,趁热倾倒入预冷牛津杯中,立即于-20oC冷却4h,取出放置干燥器中平衡24h,将其粉碎过80目筛,即得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于干燥器内备用。
b. 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速释微丸制备
取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20g,微晶纤维素(MCC)25g,乳糖5g混合均匀,加入适量30%乙醇捏合制备成软材,加入球形微丸造粒机,以25Hz经过挤出机筛板挤出后,置于滚圆机内,以30Hz转速滚圆5min,再鼓风滚圆1min,取出微丸,20目筛筛除细分和碎片后置于烘箱中以45℃中干燥4h,筛分得到12~20目的微丸。
(2)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微丸的制备
称取丹参酚酸组分22.5g,乳糖3.5g,MCC 22g,羧甲基纤淀粉钠(CMS-Na)2g混匀,加入30%乙醇27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5Hz,滚圆频率40Hz,滚圆时间6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3)川芎酚酸组分制成的速释微丸的制备
称取川芎酚酸组分20g,微粉硅胶2g,MCC 26g,CMS-Na 2g混匀,加入1%的CaCl2 23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0Hz,滚圆频率30Hz,滚圆时间6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4)丹参酮组分缓释微丸的制备
a. 丹参酮组分固体分散体制备
将丹参酮组分3g和乙基纤维素(EC)9g分别溶于适量的无水乙醇中,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加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1.5g,搅拌至呈黏性胶体溶液,待搅拌均匀后加入13.5g乳糖,搅拌挥发溶媒至成粘稠状,转移至蒸发皿中,真空干燥过夜,研钵研磨过筛,得固体分散体。
b. 丹参酮组分缓释微丸制备
称取丹参酮组分固体分散体20g,MCC 24g,乳糖6g混合均匀,加水33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0Hz,滚圆频率35Hz,滚圆时间6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5)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
将上述制备的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单元、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川芎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和丹参酮组分缓释单元按照25%﹕25%﹕25%﹕25%的比例装入胶囊中,即得。
实施例2
(1)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微丸的制备
a. 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制备
取葛根黄酮组分4g,PEG 6000 16g,将PEG 6000在90oC水浴上加热熔融,加入葛根黄酮组分粉末,不断搅拌,使混合均匀,全部熔融后继续加热10min,趁热倾倒入预冷牛津杯中,立即于-20oC冷却4h,取出放置干燥器中平衡24h,将其粉碎过80目筛,即得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于干燥器内备用。
b. 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速释微丸制备
取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20g,微晶纤维素(MCC)20g,微粉硅胶10g混合均匀,加入适量40%乙醇捏合制备成软材,加入球形微丸造粒机,以35Hz经过挤出机筛板挤出后,置于滚圆机内,以40Hz转速滚圆4min,再鼓风滚圆1min,取出微丸,20目筛筛除细分和碎片后置于烘箱中以45oC中干燥4h,筛分得到12~20目的微丸。
(2)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微丸的制备
称取丹参酚酸组分22.5g,乳糖3.5g,MCC 22g,羧甲基纤淀粉钠(CMS-Na)2g混匀,加入30%乙醇27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30Hz,滚圆频率50Hz,滚圆时间4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3)川芎酚酸组分制成的速释微丸的制备
称取川芎酚酸组分20g,微粉硅胶2g,MCC 26g,CMS-Na 2g混匀,加入1%的CaCl2 23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5Hz,滚圆频率40Hz,滚圆时间5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4)丹参酮组分缓释微丸的制备
a. 丹参酮组分固体分散体制备
将丹参酮组分3g和乙基纤维素(EC)9g分别溶于适量的无水乙醇中,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加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1.5g,搅拌至呈黏性胶体溶液,待搅拌均匀后加入13.5g乳糖,搅拌挥发溶媒至成粘稠状,转移至蒸发皿中,真空干燥过夜,研钵研磨过筛,得固体分散体。
b. 丹参酮组分缓释微丸制备
称取丹参酮组分固体分散体20g,MCC 24g,乳糖6g混合均匀,加1%的CaCl2水溶液33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30Hz,滚圆频率40Hz,滚圆时间6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5)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
将上述制备的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单元、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川芎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和丹参酮组分缓释单元按照25%﹕25%﹕25%﹕25%的比例装入胶囊中,即得。
 
实施例3
(1)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微丸的制备
a. 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制备
取葛根黄酮组分4g,PEG 6000 16g,将PEG 6000在90oC水浴上加热熔融,加入葛根黄酮组分粉末,不断搅拌,使混合均匀,全部熔融后继续加热10 min,趁热倾倒入预冷牛津杯中,立即于-20oC冷却4h,取出放置干燥器中平衡24h,将其粉碎过80目筛,即得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于干燥器内备用。
b. 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速释微丸制备
取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20g,微晶纤维素(MCC)25g,微粉硅胶5g混合均匀,加入适量30%乙醇捏合制备成软材,加入球形微丸造粒机,以30Hz经过挤出机筛板挤出后,置于滚圆机内,以30Hz转速滚圆5min,再鼓风滚圆1min,取出微丸,20目筛筛除细分和碎片后置于烘箱中以45oC中干燥4h,筛分得到12~20目的微丸。
(2)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微丸的制备
称取丹参酚酸组分22.5g,微粉硅胶3.5g,MCC 22g,羧甲基纤淀粉钠(CMS-Na)2g混匀,加入30%乙醇27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30Hz,滚圆频率50Hz,滚圆时间4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3)川芎酚酸组分制成的速释微丸的制备
称取川芎酚酸组分20g,微粉硅胶2g,MCC 26g,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2g混匀,加入2%的CaCl2 23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30Hz,滚圆频率50Hz,滚圆时间4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4)丹参酮组分缓释微丸的制备
a. 丹参酮组分固体分散体制备
将丹参酮组分3g和乙基纤维素(EC)9g分别溶于适量的无水乙醇中,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加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1.5g,搅拌至呈黏性胶体溶液,待搅拌均匀后加入13.5g乳糖,搅拌挥发溶媒至成粘稠状,转移至蒸发皿中,真空干燥过夜,研钵研磨过筛,得固体分散体。
b. 丹参酮组分缓释微丸制备
称取丹参酮组分固体分散体20g,MCC 24g,乳糖6g混合均匀,加水33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50Hz,滚圆频率50Hz,滚圆时间4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5)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
将上述制备的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单元、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川芎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和丹参酮组分缓释单元按照25%﹕25%﹕25%﹕25%的比例装入胶囊中,即得。
 
实施例4
(1)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微丸的制备
a. 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制备
取葛根黄酮组分4g,泊洛沙姆188 16g,将泊洛沙姆188在90oC水浴上加热熔融,加入葛根黄酮组分粉末,不断搅拌,使混合均匀,全部熔融后继续加热10min,趁热倾倒入预冷牛津杯中,立即于-20oC冷却4h,取出放置干燥器中平衡24h,将其粉碎过80目筛,即得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于干燥器内备用。
b. 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速释微丸制备
取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20g,微晶纤维素(MCC)20g,乳糖10g混合均匀,加入适量40%乙醇捏合制备成软材,加入球形微丸造粒机,以35Hz经过挤出机筛板挤出后,置于滚圆机内,以35Hz转速滚圆4min,再鼓风滚圆1min,取出微丸,20目筛筛除细分和碎片后置于烘箱中以45oC中干燥4h,筛分得到12~20目的微丸。
(2)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微丸的制备
称取丹参酚酸组分22.5g,乳糖3.5g,MCC 22g,交联聚维酮(PVPP)2g混匀,加入40%乙醇27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35Hz,滚圆频率40Hz,滚圆时间6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3)川芎酚酸组分制成的速释微丸的制备
称取川芎酚酸组分20g,微粉硅胶2g,MCC 26g,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2g混匀,加入2%的CaCl2 23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0Hz,滚圆频率30Hz,滚圆时间6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4)丹参酮组分缓释微丸的制备
a. 丹参酮组分固体分散体制备
将丹参酮组分3g和乙基纤维素(EC)9g分别溶于适量的无水乙醇中,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加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1.5g,搅拌至呈黏性胶体溶液,待搅拌均匀后加入13.5g乳糖,搅拌挥发溶媒至成粘稠状,转移至蒸发皿中,真空干燥过夜,研钵研磨过筛,得固体分散体。
b. 丹参酮组分缓释微丸制备
称取丹参酮组分固体分散体20g,MCC 24g,微粉硅胶6g混合均匀,加水33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40Hz,滚圆频率35 Hz,滚圆时间6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5)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
将上述制备的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单元、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川芎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和丹参酮组分缓释单元按照25%﹕25%﹕25%﹕25%的比例装入胶囊中,即得。
 
实施例5
(1)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微丸的制备
a. 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制备
取葛根黄酮组分4g,泊洛沙姆188 16g,将泊洛沙姆188在90oC水浴上加热熔融,加入葛根黄酮组分粉末,不断搅拌,使混合均匀,全部熔融后继续加热10min,趁热倾倒入预冷牛津杯中,立即于-20oC冷却4h,取出放置干燥器中平衡24h,将其粉碎过80目筛,即得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于干燥器内备用。
b. 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速释微丸制备
取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20g,微晶纤维素(MCC)25g,微粉硅胶5g混合均匀,加入适量50%乙醇捏合制备成软材,加入球形微丸造粒机,以35Hz经过挤出机筛板挤出后,置于滚圆机内,以40Hz转速滚圆3min,再鼓风滚圆1min,取出微丸,20目筛筛除细分和碎片后置于烘箱中以45oC中干燥4h,筛分得到12~20目的微丸。
(2)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微丸的制备
称取丹参酚酸组分22.5g,微粉硅胶3.5g,MCC 22g,交联聚维酮(PVPP)2g混匀,加入40%乙醇27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35Hz,滚圆频率45Hz,滚圆时间5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3)川芎酚酸组分制成的速释微丸的制备
称取川芎酚酸组分20g,微粉硅胶2g,MCC 26g,羧甲基纤淀粉钠(CMS-Na)2g混匀,加入2%的CaCl2 23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30Hz,滚圆频率50Hz,滚圆时间4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4)丹参酮组分缓释微丸的制备
a. 丹参酮组分固体分散体制备
将丹参酮组分3g和乙基纤维素(EC)9g分别溶于适量的无水乙醇中,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加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1.5g,搅拌至呈黏性胶体溶液,待搅拌均匀后加入13.5g乳糖,搅拌挥发溶媒至成粘稠状,转移至蒸发皿中,真空干燥过夜,研钵研磨过筛,得固体分散体。
b. 丹参酮组分缓释微丸制备
称取丹参酮组分固体分散体20g,MCC 24g,微粉硅胶6g混合均匀,加1%的CaCl2水溶液33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30Hz,滚圆频率50Hz,滚圆时间4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5)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
将上述制备的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单元、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川芎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和丹参酮组分缓释单元按照25%﹕25%﹕25%﹕25%的比例装入胶囊中,即得。
 
实施例6
(1)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微丸的制备
a. 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制备
取葛根黄酮组分4g,PEG 6000 16g,将PEG 6000在90oC水浴上加热熔融,加入葛根黄酮组分粉末,不断搅拌,使混合均匀,全部熔融后继续加热10min,趁热倾倒入预冷牛津杯中,立即于-20oC冷却4h,取出放置干燥器中平衡24h,将其粉碎过80目筛,即得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于干燥器内备用。
b. 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速释微丸制备
取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20g,微晶纤维素(MCC)25g,乳糖5g混合均匀,加入适量30%乙醇捏合制备成软材,加入球形微丸造粒机,以25Hz经过挤出机筛板挤出后,置于滚圆机内,以30Hz转速滚圆5min,再鼓风滚圆1min,取出微丸,20目筛筛除细分和碎片后置于烘箱中以45oC中干燥4h,筛分得到12~20目的微丸。
(2)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微丸的制备
称取丹参酚酸组分22.5g,微粉硅胶3.5g,MCC 22g,交联聚维酮(PVPP)2g混匀,加入40%乙醇27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5Hz,滚圆频率50Hz,滚圆时间4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3)川芎酚酸组分制成的速释微丸的制备
称取川芎酚酸组分20g,微粉硅胶2g,MCC 26g,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2g混匀,加入1%的CaCl2 23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0Hz,滚圆频率30Hz,滚圆时间6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4)丹参酮组分缓释微丸的制备
a. 丹参酮组分固体分散体制备
将丹参酮组分3g和乙基纤维素(EC)9g分别溶于适量的无水乙醇中,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加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1.5g,搅拌至呈黏性胶体溶液,待搅拌均匀后加入13.5g乳糖,搅拌挥发溶媒至成粘稠状,转移至蒸发皿中,真空干燥过夜,研钵研磨过筛,得固体分散体。
b. 丹参酮组分缓释微丸制备
称取丹参酮组分固体分散体20g,MCC 24g,乳糖6g混合均匀,加1%的CaCl2水溶液33mL捏合制备成软材,并经球形微丸造粒机(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0Hz,滚圆频率45Hz,滚圆时间5min)制备微丸,于50oC干燥4h,筛分得到12~18目的微丸。
(5)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
将上述制备的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单元、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川芎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和丹参酮组分缓释单元按照25%﹕25%﹕25%﹕25%的比例装入胶囊中,即得。
按照实施例6所述步骤制备通脉复方多元释药系统,其体外释药特性评价和生物利用度评价的实验结果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实验例1 通脉复方物质基础优化组分与传统汤剂抗心肌缺血功效比较
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按1.5g/kg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通脉复方水提液(水提液组)、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按实施例6制备)组(多元组),连续灌胃给药7d。末次给药后禁食12h,以20%乌拉坦全身麻醉,测定正常II导心电图。进行气管插管,接动物呼吸机正压呼吸(频率70次/min,潮气量5mL/100g,吸呼比2:1)。左胸部去毛,常规碘酒、酒精消毒,以左锁骨正中线与第四肋骨交点为中心,沿锁骨正中线切开皮肤、肌层,环肌层作荷包缝合,串线备扎,切断第四肋骨,以环形勾将心脏拉出胸腔,于左心耳下与肺动脉圆锥之间,距冠脉前降支起始部3mm处以5/0号丝线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将心脏放回胸腔,作肌层的荷包结扎,缝合皮肤,测定正常及冠脉结扎后30、60、120min的II导心电图,记录ST 抬高幅度(mV)(结果见表1)
表1 通脉方优化组分、水提液对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的影响(`x±s,n=8)
组别 缺血前/mV 缺血30min/ mV 缺血60min/ mV 缺血120min/ mV
假手术组 0.207±0.011 0.198±0.009 0.209±0.014 0.206±0.013
模型组 0.199±0.011 0.343±0.020* 0.370±0.017* 0.401±0.015*
水提液组 0.202±0.013 0.328±0.012 0.354±0.006# 0.380±0.018#
多元组 0.203±0.010 0.317±0.012 0.329±0.009#△ 0.352±0.017#△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 P<0.05,与模型组比较# P<0.05,与水提液组比较 P<0.05
同时进行生化指标测定:于冠状动脉结扎120min后股动脉取血5mL,5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按试验盒要求分别测定各组血清LDH、AST、CK等指标(结果见表2)。
表2 通脉方水提液、多元组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LDH、AST、CK的影响(`x±s,n=8)
组别 n 剂量/mg·kg-1 LDH/×10U·L-1 CK/U·L-1 AST/ U·L-1
假手术组 8 1375.5±96.7 1265.7±114.5 75.8±6.4
模型组 8 1687.2±99.2* 1716.7±141.0* 88.5±10.9*
水提液组 8 1.5 1493.2±56.1# 1492.8±80.4# 53.0±8.5#
多元组 8 1.5 1392.8±102.4#△ 1366.6±113.6#△ 55.5±8.8#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 P<0.05,与模型组比较# P<0.05,与水提液组比较 P<0.05
结果表明通脉复方汤剂和多元组可以显著性降低血液中AST、CK、LDH活性,呈现出保护心肌、抗心肌缺血作用,并且优化组分功效更为显著。
 
实验例2 通脉复方多元释药系统释药特性评价
采用浆法测定溶出度:转速100 r/min;温度为(37±0.5)oC;溶出介质为0.5% SDS水溶液900mL。精密称取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按实施例6制备)适量放入溶出杯中进行体外溶出度考察,分别于5、10、15、30、45、60、90、120min取样5mL,同时补充5mL新鲜的溶出介质,样品过0.45μm的膜,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各指标成分葛根素、阿魏酸、丹酚酸B、丹参酮IIA的含量,计算四种指标成分的累积溶出度。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累积溶出度为纵坐标绘制释药曲线(结果见图3)。
比较葛根素、丹酚酸B、阿魏酸三种溶出曲线的相似性,计算两两之间的f2相似因子,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具有相似性,能够达到同步释放。四个单元按照一定比例整合成多元释药系统后,各单元释药特性与整合之间相比,Td和T50无显著性的差异,说明各释药单元之间溶出无相互影响(见表3)。
表3 单个单元和多元释药单元指标成分溶出参数(`x±s,n=3)
指标成分 r m β Td T50
葛根素 0.97±0.01 0.63±0.03 5.36±0.58 14.22±2.56 7.97±1.38
丹酚酸B 0.98±0.01 0.70±0.03 7.40±0.20 17.67±2.70 10.44±1.38
丹参酮ⅡA 0.99±0.01 0.84±0.09 131.2±67.61 298.9±45.50 193.1±37.83
阿魏酸 0.97±0.01 0.64±0.02 5.30±0.18 13.73±1.75 7.72±0.86
实验例3 通脉复方多元释药系统生物利用度评价
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组(按实施例6制备)、通脉组分物理混合物混悬液组、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组分别于灌胃后后不同时间点采取血样,各组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后,腹主动脉穿刺采血加入一次性使用静脉血样采集容器中,测定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绘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与时间曲线图(见图4)。
结果表明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相对于通脉组分混合物时间—效应曲线面积显著增加,初步推测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生物利用度有所提高。

Claims (3)

1.一种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以含有丹参、川芎、葛根等三味中药的活性组分为原料制备而成,其特征在于:
(1)按下列质量比的物质组成: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单元﹕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川芎酚酸组分速释单元﹕丹参酮组分缓释单元=25﹕25﹕25﹕25;
(2)葛根黄酮组分速释单元即葛根黄酮组分制成的胃内速释微丸,由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和填充剂制备而成,两者质量比为20﹕30;所述葛根黄酮组分固体分散体由葛根黄酮组分和载体组成,其中载体为PEG6000或泊洛沙姆188,葛根黄酮组分和载体的质量比为1﹕4;所述葛根黄酮组分为葛根药材经水提取3次,每次2小时,所得水煎液,浓缩、干燥后得到的干燥物,其中葛根素含量不少于50%;
(3)丹参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即丹参酚酸组分制成的胃内速释微丸,由丹参酚酸组分、填充剂和崩解剂制备而成,三者质量比为22.5﹕25.5﹕2;所述丹参酚酸组分为丹参药材经水提取3次,每次2小时,所得水煎液,浓缩、干燥后得到的干燥物,其中丹酚酸B含量不少于5%;
(4)川芎酚酸组分速释单元即川芎酚酸组分制成的胃内速释微丸,由川芎酚酸组分、填充剂和崩解剂制备而成,三者质量比为20﹕28﹕2;所述川芎酚酸组分为川芎药材经水提取3次,每次2小时,所得水煎液,浓缩、干燥后得到的干燥物,其中阿魏酸含量不少于1.5%;
(5)丹参酮组分缓释单元即丹参酮组分制成的肠内缓释微丸,由丹参酮组分缓释固体分散体和填充剂制备而成,两者质量比为20﹕30;所述丹参酮组分缓释固体分散体由丹参酮组分、乙基纤维素和羟丙甲基纤维素组成,三者质量之比为1﹕3﹕0.5;所述丹参酮组分为丹参药材经乙醇提取3次,每次2小时,所得醇提液回收乙醇后浓缩、干燥得到的干燥物,其中丹参酮ⅡA含量不少于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骤(2)(3)(4)(5)中所述的填充剂选自微晶纤维素、α-乳糖、微粉硅胶中的一种或若干种的混合物;步骤(3)(4)中所述崩解剂为羧甲基纤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聚维酮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各释药单元采用挤出滚圆法的微丸制备技术,具体步骤如下:药物和辅料粉末混合;加润湿剂制备软材;挤出,挤出频率20Hz~50Hz;滚圆,滚圆频率30Hz~50Hz、时间4min~6min;干燥成丸;装入胶囊;制备过程中的润湿剂为30%~50%乙醇、1%~2%的CaCl2水溶液或水。
CN201310699822.9A 2013-12-18 2013-12-18 一种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37207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99822.9A CN103720754A (zh) 2013-12-18 2013-12-18 一种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99822.9A CN103720754A (zh) 2013-12-18 2013-12-18 一种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20754A true CN103720754A (zh) 2014-04-16

Family

ID=50445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99822.9A Pending CN103720754A (zh) 2013-12-18 2013-12-18 一种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2075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5856A (zh) * 2015-08-14 2015-11-18 宋秋生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茶色素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2315997A (zh) * 2020-11-30 2021-02-05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一种丹参和葛根提取物的固体分散体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31 December 1998 *
孙娥等。: "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思路与应用", 《中国中药杂志》 *
贾晓斌,等。: "药效学结合正交试验优选通脉颗粒抗心肌缺血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郁丹红等。: "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释药特性评价", 《中国中药杂志》 *
陈斌,等。: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丹参酚酸速释单元的制备工艺研究", 《中药材》 *
陈斌,等。: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丹参酮缓释单元的制备工艺",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陈斌,等。: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川芎酚酸速释单元的制备工艺研究", 《中国药房》 *
陈斌,等。: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葛根黄酮速释单元的制备工艺研究",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陈斌等。: "通脉方物质基础优化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研究",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ENGINEERING(ANRE 2011 ABE V3)》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5856A (zh) * 2015-08-14 2015-11-18 宋秋生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茶色素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5055856B (zh) * 2015-08-14 2018-08-28 宋秋生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茶色素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2315997A (zh) * 2020-11-30 2021-02-05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一种丹参和葛根提取物的固体分散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2315997B (zh) * 2020-11-30 2022-03-25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一种丹参和葛根提取物的固体分散体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1160B (zh) 一种丹参丹酚酸a的制备方法
CN101011499A (zh) 一种沉香叶提取物及其医药和保健用途
CN101085000B (zh) 一种含丹酚酸b的复方丹参冻干粉针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931236B (zh) 一种由丹参和红景天制成的药物组合物
CN101230003B (zh) 一种丹参丹酚酸a的制备方法
CN104225217A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79248A (zh) 一种具有补血作用的药物组合物
CN101099753A (zh) 救必应总皂苷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2579560A (zh) 当归黄芪合剂水提物的制备方法及干预肺纤维化的应用
CN102846793B (zh) 一种用于血瘀体质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1143157A (zh) 酪醇及酪醇副产红景天苷植物提取物及其制剂与用途
CN102755405B (zh) 一种山楂叶水提物,含其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20754A (zh) 一种通脉多元微丸释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81552C (zh) 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复方葛根素
CN104997823A (zh) 一种包含银杏叶红曲三七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1085001B (zh) 一种含丹参素的复方丹参冻干粉针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34813A (zh) 一种四方蒿提取物及其制法和用途
CN101428050A (zh) 一种用于治疗血栓、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活性组合物
CN104083553A (zh) 用于预防或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提取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1342236B (zh) 丹参提取物的制法、丹参提取物和含有其的药物组合物
CN1297288C (zh)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74011A (zh) 核桃壳提取物的制备及其在强心和心脑血管领域药物制剂的应用
CN100486615C (zh)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13197A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在制备预防或治疗高血压药物中的应用
CN102861232A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中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41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