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5377B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5377B
CN103715377B CN201310421437.8A CN201310421437A CN103715377B CN 103715377 B CN103715377 B CN 103715377B CN 201310421437 A CN201310421437 A CN 201310421437A CN 103715377 B CN103715377 B CN 1037153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ior body
holding section
framework
storage device
open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214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5377A (zh
Inventor
楠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15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5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5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5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04Hybrid capacitors
    • H01G11/06Hybrid capacitors with one of the electrodes allowing ions to be reversibly doped thereinto, e.g. lithium ion capacitors [L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01G11/12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4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adjusting or protecting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01G11/18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adjusting or protecting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against thermal overloads, e.g.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2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224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7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其不会伴有繁杂的作业,就能组装第一外装体和第二外装体,即便有振动等施加,也可以以一定或大致一定的位置关系维持第一外装体和第二外装体。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收容该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的第一外装体以及收容该第一外装体的第二外装体,所述第一外装体与所述第二外装体具有相互卡合的卡合部。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器的电源所采用的蓄电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具备蓄电元件以及收容该蓄电元件的外装体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 E V)、电动汽车(E V)、电动单车、航空器、船舶等电动机器具备马达、电灯、显示器等各种输出装置。伴随于此,在电动机器上搭载向输出装置供给电力的蓄电装置。
蓄电装置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以及收容该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的外装体。由此,蓄电装置通过外装体确保电绝缘性,同时将与蓄电元件的数量相应的电力供应给输出装置。
这种蓄电装置具备收容蓄电元件的第一外装体以及收容第一外装体的第二外装体。在所述蓄电装置中,为了防止由于搭载在电动机器上时的振动的影响,第一外装体在第二外装体内不慎移动(第一外装体和第二外装体引起碰撞等),通过螺钉等结合部件将第一外装体以及第二外装体的多个部位结合。
由此,第一外装体以及第二外装体维持一定的位置关系,在蓄电元件的周围构成双重的隔壁。因此,这种蓄电装置的耐久性(耐振动性)优越,在振动环境下可以可靠地保护蓄电元件。
但是,这种蓄电装置,如上所述,第一外装体以及第二外装体的多个部位被结合部件结合。伴随于此,在制造时或进行分解的维护保养时,当相对于第二外装体组装第一外装体时(将第一外装体和第二外装体的位置关系维持为一定的状态时),需要对第一外装体和第二外装体的多个部位进行繁杂的结合作业(结合部件的安装作业)。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016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其不会伴有繁杂的作业,就能组装第一外装体和第二外装体,即便有振动等施加,也可以以一定或大致一定的位置关系维持第一外装体和第二外装体。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收容该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的第一外装体;收容该第一外装体的第二外装体,其中所述第一外装体以及所述第二外装体具有相互卡合的卡合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电池模块)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电池模块)的第一外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电池模块)的第二外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该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电池模块)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电池模块)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电池模块)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进而另外的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电池模块)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进而另外的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电池模块)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进而另外的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电池模块)的第二外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收容该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的第一外装体;收容该第一外装体的第二外装体,其中所述第一外装体以及所述第二外装体具有相互卡合的卡合部。
根据上述构成的蓄电装置,当在第二外装体收容第一外装体时,第一外装体的卡合部与第二外装体的卡合部相互卡合。由此,第一外装体以及第二外装体相互定位。因此,上述构成的蓄电装置即便有振动等施加,也能够以一定或大致一定的位置关系维持第一外装体和第二外装体。
如此,上述构成的蓄电装置在伴随于第一外装体相对于第二外装体的组装的制造时或维修保养时,仅通过进行在第二外装体收容第一外装体这样的必要的作业,就处于即便有振动等施加也能够以一定或大致一定的位置关系维持第一外装体以及第二外装体的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式,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外装体的外表面或所述第二外装体的内表面的任一方,形成作为所述卡合部的凸部,在所述第一外装体的外表面或所述第二外装体的内表面的另一方,形成由作为所述卡合部的端缘划分出的开口部,并在该开口部配置所述凸部。
根据所述结构,当作为卡合部的凸部被配置于作为卡合部的由端缘划分出的开口部内时,凸部(卡合部)卡扣于划分出开口部的端缘(卡合部)。由此,凸部(卡合部)卡合于端缘(卡合部)。因此,仅通过按照将凸部配置在开口部内的方式将第一外装体收容于第二外装体内,就可使第一外装体与第二外装体相互定位。
此时,所述开口部的尺寸优选形成得比所述凸部的尺寸大。
如此,若开口部形成为比凸部大的尺寸,则在常态(设置状态)下,凸部的整周在开口部的周缘整周上难以干涉。因此,常态下不会对第一外装体作用有不需要的应力,能够抑制凸部或其附近的损伤等。
另外,所述凸部还可以具有供划分出所述开口部的所述端缘嵌入的槽部。
如此,通过在凸部的槽部中嵌入划分出开口部的端缘,第一外装体和第二外装体相互约束。因此,能够将第一外装体和第二外装体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或大致一定。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式,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外装体是树脂制,所述第二外装体是金属制。
如此,在第一外装体保护蓄电元件的同时,确保与该蓄电元件的电绝缘性。相对于此,第二外装体保护第一外装体和在其内部的蓄电元件的同时,提高整体的强度(刚性)。因此,蓄电装置不仅刚性优越,而且安全性也优越。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式,所述第二外装体还可以具备包围所述第一外装体的周围的框体。
如此,第一外装体与包围其周围的第二外装体的框体构成双重的隔壁。由此,能够可靠地提高第一外装体的周围的刚性。
此时,可以是所述第一外装体具有所述凸部,所述第二外装体的所述框体具有所述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在所述框体的一端形成为开放的缺口状。
如此,配合于将第一外装体收容(插入)到第二外装体的框体,第一外装体的凸部从开口部的开放部分进入该开口部。由此,配合于第一外装体和第二外装体的组装,将凸部配置在开口部内。因此,蓄电装置能够容易将第一外装体组装到第二外装体中。
而且,可以是所述第二外装体还具备封闭所述框体的一端开口的罩,所述罩构成为在封闭所述框体的所述一端开口的状态下,封闭所述开口部的开放部分。
如此,在开口部配置了凸部的状态下,能够用罩封闭框体的开口。伴随于此,配置了凸部的开口部的开放部分被罩封闭。因此,凸部的移动被划分出开口部的端缘与罩限制,能够以一定或大致一定的位置关系可靠地维持第一外装体以及第二外装体。
另外,还可以在与所述第一外装体相对的位置配置散热片。
如此,即便收容于第一外装体的蓄电元件因充放电而发热,利用散热片对该热进行吸收或者散热。因此,即便对蓄电元件反复进行充放电(蓄电元件即便发热),也能够抑制由于该热的影响而使得蓄电元件受损。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起到如下优越的效果:不用进行繁杂的作业,能够组装第一外装体和第二外装体,即便有振动等施加,能够以一定或大致一定的位置关系维持第一外装体和第二外装体。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参照附图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如图1所示,具备第一外装体3以及覆盖第一外装体3的第二外装体4。更具体地说,蓄电装置1如图2所示,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2;收容蓄电元件2的第一外装体3;收容该第一外装体3的第二外装体4。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除了上述构成,还具备:与蓄电元件 2连接的信号线5;在收容于第一外装体3的蓄电元件2上配置的支承部件6;经信号线5而与蓄电元件2电连接的监视装置7,该监视装置7进行蓄电元件2的电气监视;对在监视装置7和蓄电元件2之间配线的信号线5进行保持的框架部件8。进而,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还具备对蓄电元件2进行冷却的散热片9。
蓄电元件2采用可充放电的二次电池(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锂离子二次电池)。需要说明的是,伴随着蓄电元件2采用二次电池,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蓄电装置1称为电池模块,将蓄电元件2称为电池单体。
电池单体2具备:收容含有正极板以及负极板的电极体(未图示)的电槽20;在电槽20的外侧配置的一对外部端子21、21。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槽20形成为六面体状。即,电池单体2采用的是方形电池。电池单体2 作为一对外部端子21、21,具备正极用的外部端子21以及负极用的外部端子21。正极用的外部端子21以及负极用的外部端子21配置在构成电槽20的外表面的六面之中的一面上。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1具备多个电池单体2。多个电池单体2纵横整列配置。即,多个电池单体2配置成多行多列(图示的电池模块1中为二行十列)。伴随于此,电池模块1具备将电池单体2、2彼此电连接的母线22。母线22对相邻的电池单体2的正极用的外部端子21和负极用的外部端子21进行连接。母线22可以采用相对于外部端子21通过螺纹固定而连接的结构,或采用相对于外部端子21通过焊接而连接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焊接于外部端子21的母线22。由此,多个电池单体2 电串联连接,构成大容量的电池。
第一外装体3具有与电池单体2相对的隔壁。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外装体3是收容一个以上的电池单体2的树脂制收容体。即,第一外装体3是树脂成型品,并划分出收容多个电池单体2的空间。
更具体地说明。如图3所示,第一外装体3具备树脂制的主体30和树脂制的盖体31,所述主体30具有周壁部300和底部301,所述周壁部 300在第一方向(图示的Z轴向)上具有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并在第一端开口,且将多个电池单体2一并包围,所述底部301与周壁部30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盖体31具有对周壁部300的开口进行封闭的闭塞部310。
多个电池单体2分别采用方形电池。而且,多个电池单体2分别配置成行列状。伴随于此,主体30的周壁部300形成为框状。即,周壁部300 具备: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图示的X轴向)上隔开间隔而相互相对的一对第一主壁部302、302;在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图示的Y轴向)上隔开间隔而相互相对的一对各第一侧壁部303、303。各第一主壁部302、302以及各第一侧壁部303、303连续。由此,周壁部300形成为四方环状。
各第一主壁部302、302以及各第一侧壁部303、303形成为四方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上的各第一主壁部302、302以及各第一侧壁部303、303的尺寸设定成相同。相对于此,第三方向上的各第一主壁部 302、302的尺寸设定得比第二方向上的各第一侧壁部303、303的尺寸长。由此,周壁部300形成有以各第一主壁部302、302为长边,且以各第一侧壁部303、303为短边的四方形状的开口。
进而,各第一主壁部302、30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以及各第一侧壁部302、30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大于各蓄电元件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即,周壁部30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大于各蓄电元件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外装体3具备与第二外装体4(后述的第二卡合部403)相互卡合的卡合部(以下,称为第一卡合部)304。第一卡合部304 由凸部构成。第一卡合部(凸部)304与周壁部300一体形成。即,第一卡合部304与周壁部300同样是树脂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 304在周壁部300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而设有多个。更具体地说,第一卡合部304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一主壁部302、30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304在一对第一主壁部302、302上分别设有两个以上。即,分别在一对第一主壁部302、302上,在第三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有两个以上的第一卡合部304。这些第一卡合部304形成为沿着第三方向延伸,且在第一方向上配置于同水平。
在底部301的内表面,设有在多个电池单体2配置成行列状的状态下将多个电池单体2定位的定位用肋306。由此,多个电池单体2分别在以一对外部端子21、21分别为盖体31侧的状态下,被配置成俯视行列状。
盖体31如上所述,具有闭塞部310,在封闭了主体30的开口的状态下可连结于该主体30。闭塞部310的平面形状设定成适合于周壁部300 的开口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周壁部300形成为框状(形成四方形状的开口),因此闭塞部310形成为俯视四方形状。
闭塞部310具有贯通孔313。贯通孔313配置于与框架部件8的后述的支柱部81(参照图2)对应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架部件8上设有多个支柱部81。伴随于此,闭塞部310具有多个贯通孔313。多个贯通孔313的直径分别设定成比对应的支柱部81的外径大。即,贯通孔313 形成为可供支柱部81插通(贯通)。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外装体4是收容第一外装体3的金属制收容体。即,第二外装体4划分收容第一外装体3的空间。而且,第二外装体4如图4 所示,具有与第一外装体3的第一卡合部304卡合的卡合部(以下,称为第二卡合部)403。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外装体4具有配置第一卡合部304 的开口部402。伴随于此,第二卡合部403由划分出第二外装体4的开口部402的端缘构成。
更具体地说明。第二外装体4具备金属制的框体40和金属制的罩41,框体40在第一方向(图示的Z轴向)的两端形成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且包围第一外装体3,罩41封闭框体40的第一开口。
框体40在第一方向具有划分出第一开口的第一端(上端)和划分出第二开口的第二端(下端)。框体40是通过加工金属板而成的,且形成为与第一外装体3的周壁部300的外周形状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伴随于周壁部300形成为四方环状,框体40也形成为四方环状。即,框体40具备:在第二方向(图示的X轴向)上隔开间隔相互相对的一对第二主壁部400、400;在第三方向(图示的Y轴向)上隔开间隔相互相对的一对第二侧壁部401、401。
一对第二主壁部400、400以及一对第二侧壁部401、401分别形成为板状。一对第二主壁部400、400的内表面以及一对第二侧壁部401、401 的内表面与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的未图示的中心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平行或大致平行。因此,一方的第二主壁部400的内表面与另一方的第二主壁部400的内表面平行或大致平行,一方的第二侧壁部401 的内表面与另一方的第二侧壁部401的内表面平行或大致平行。
各第二主壁部400、400以及各第二侧壁部401、401形成为四方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上的各第二主壁部400、400以及各第二侧壁部401、401的尺寸(最大尺寸)被设定成相同。相对于此,第三方向上的各第二主壁部400、400的尺寸设定得比第二方向上的各第二侧壁部 401、401的尺寸长。由此,框体40形成以各第二主壁部400、400为长边并以各第二侧壁部401、401为短边的四方形状的开口(第一开口、第二开口)。
进而,各第二主壁部400、40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以及各第二侧壁部401、40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大于各蓄电元件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即,框体4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大于各蓄电元件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体40设定成与第一外装体3的周壁部300的外周接触的尺寸。即,以一对第一主壁部302、302分别与一对第二主壁部 400、400接触,并且一对第一侧壁部303、303分别与一对第二侧壁部401、 401接触的方式,决定框体40的尺寸。
框体40具有配置第一卡合部(凸部)304的开口部402。如上所述,在第一外装体3上,在周壁部300的周向隔开间隔而设有多个第一卡合部 304。伴随于此,在框体40上,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设有多个开口部402。
更具体地说,第一卡合部304分别设于一对第一主壁部302、302上。伴随于此,开口部402分别设于与一对第一主壁部302、302分别相对的一对第二主壁部400、40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卡合部304在一对第一主壁部302、302上分别设有两个以上,因此在各第二主壁部400、 400上,在第三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有两个以上的开口部402。
开口部402设定成比第一卡合部304大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304由于以沿着第三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开口部402形成为在第三方向上比第一卡合部304幅宽的四边形状。划分出开口部402的端缘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端缘402a以及在第三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端缘402b,从而划分出四边形状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402形成为在框体40(各第二主壁部400、 400)的第一端开放的缺口状。伴随于此,划分出开口部402的端缘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一端缘402a、402a,该一对第一端缘402a、 402a在第三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以及在第三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端缘402 b,该第二端缘402b将一对第一端缘402a、402a的一端彼此连接起来。伴随于此,划分出各开口部402的第二端缘(下端缘)402b构成与第一卡合部304卡合的第二卡合部403。即,第二卡合部403形成为在第三方向上笔直延伸。伴随于此,处于多个部位的第二卡合部403(划分出开口部402的第二端缘402b)在第一方向上配置于同一水平或大致同一水平。
罩41是通过冲压成形金属板而形成的,构成为在封闭框体40的第一开口的状态下可连结于框体40。由于在框体40上设有在第一端开放的缺口状的开口部402,因此罩41通过封闭框体40的第一开口,从而还封闭开口部402的开放部分。
回到图2,支承部件6在第一外装体3(周壁部300)内形成为可配置在多个电池单体2上。更具体地说,支承部件6为了配置在周壁部300的开口内,匹配于周壁部300的内周形状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6与第一外装体3接触而配置在周壁部300的开口内。更具体地说明。支承部件6是外周缘部与周壁部300的内周接触而配置在周壁部300的开口内。另外,支承部件6以位于多个电池单体2的上方的方式,被支承(连结)于周壁部300。
在支承部件6上设有使电池单体2的各外部端子21、21以及母线22 露出的第一露出部6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伴随于将母线22配置于多处,在支承部件6上,在与多个母线22分别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一露出部60。更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1将多个电池单体2配置成二行十列,伴随于此,多个母线22在第三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成多行 (三行)。伴随于此,在支承部件6的第三方向的两端部以及中央部,设有在第二方向上整列的多个第一露出部60。
监视装置7具备进行电子控制的控制基板以及覆盖控制基板的基板壳体70。控制基板为了连接C P U或存储器、信号线5(配线)而搭载有连接器71。基板壳体70在使连接器71露出的状态下包围控制基板整体。
框架部件8划分出信号线5的配线路径。更具体地说,框架部件8具备:划分出信号线5的配线路径的基体80;以及相对于基体80在第一方向上交叉而设置的支柱部81。
基体80形成为可配置在支承部件6上,支承部件6配置在第一外装体3内。在基体80上,设有通过支承部件6的第一露出部60而使电池单体2的各外部端子21、21以及母线22露出的第二露出部82。
更具体地说,基体80形成为俯视四方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基体80的第二方向的尺寸与支承部件6的第二方向的尺寸相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部件8与第一外装体3接触而配置在周壁部300的开口内。更具体地说,框架部件是基体80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部与周壁部300的内周接触而配置在周壁部300的开口内。
而且,基体80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比支承部件6的第三方向的尺寸短。即,基体80在避开在支承部件6的第三方向的两端部设置的多个第一露出部60的状态下,可配置在支承部件6上。伴随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基体80在与在支承部件6的第三方向的中央部整列的多个第一露出部60分别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多个第二露出部82。
基体80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面和相反侧的第二面。在基体80设定有对信号线5进行配线的配线路径。而且,在基体80的第二面上设定有配置监视装置7的控制装置配置区域83。配线路径以控制装置配置区域 83(在控制装置配置区域83配置的监视装置7的连接器71)为起点来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线5(配线)是多个引线50的集合体,并具备连接了多个引线50的始端的连接器51,且连接器51与监视装置7的连接器71连接。信号线5(多个引线50)分别与对应的母线22(从第一露出部60露出的母线22、或者通过第一露出部60而从第二露出部82露出的母线22)的配置相应地偏离路径而与该母线2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配置区域83在第三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定在两处。伴随于此,在基体80设定有与两个控制装置配置区域83、83分别对应的配线路径。
支柱部81在与基体80交叉的状态下沿第一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313设于多处。伴随于此,支柱部81以与贯通孔313的配置对应的方式设有多个。支柱部81形成为:在基体80的第一面侧抵接于支承部件6,在基体80的第二面侧插通在盖体31的贯通孔313中并向外突出。由此,在罩41封闭了框体40的第一开口的状态下,支柱部81构成为被罩41和支承部件6夹着的状态。
散热片9以与第一外装体3相对的方式配置。散热片9可采用为了扩展表面积而具备散热翅片的空冷类型的结构,或可采用在内部流通冷却水的水冷类型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水冷类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体40上有第二开口,散热片9被配置成闭塞框体40的第二开口。即,散热片9形成为可闭塞框体40的第二开口的板状。由此,散热片9在闭塞框体40的第二开口的状态下,与第一外装体3(底部301)相对,吸收来自位于第一外装体3内的电池单体2的热量。需要说明的是,散热片9为了提高电池单体2的散热性(冷却性),与第一外装体3(主体30的底部301)接触。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1如上述那样。根据所述电池模块1,如图5 所示,当在第二外装体4收容第一外装体3时,第一外装体3的第一卡合部304与第二外装体4的第二卡合部403相互卡合。由此,第一外装体3 以及第二外装体4相互定位,即便有振动等施加,也维持在一定的位置关系。
如此,上述构成的电池模块1在伴随着第一外装体3相对于第二外装体4的组装的制造时或维修保养时,仅通过进行在第二外装体4收容第一外装体3这样的必要的作业,即便有振动等施加,也处于第一外装体3以及第二外装体4能够以一定或大致一定的位置关系维持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一外装体3的外表面形成作为第一卡合部 304的凸部,在第二外装体4形成作为第二卡合部403的由端缘划分出的开口部402,在开口部402配置第一卡合部(凸部)304,因此,当作为第一卡合部304的凸部被配置在包括第二卡合部403在内的端缘所划分出的开口部402内时,以凸部(第一卡合部304)卡扣于划分出开口部402的端缘(第二卡合部403)的状态进行卡合。因此,仅通过以将凸部304配置在开口部402内的方式将第一外装体3收容在第二外装体4内,就使第一外装体3与第二外装体4处于相互定位的状态。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402形成为大于作为第一卡合部304 的凸部的尺寸,因此,常态下第一卡合部(凸部)304的整周难以在开口部402的周缘整周上产生干涉。因此,常态(设置状态)下不会对第一外装体3作用有不需要的应力,能够抑制第一卡合部(凸部)304或其附近的损伤等。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装体3具有周壁部300和底部301。因此,在将第一外装体3收容于第二外装体4后,能够在该第一外装体3 中顺次收容蓄电元件2、支承部件6、框架部件8。即,通过将第一卡合部 304卡合于第二卡合部403,将第一外装体3与第二外装体4相互定位,在此基础上能够在该第一外装体3中收容蓄电元件2、支承部件6、框架部件8。因此,能够容易组装蓄电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外装体3是树脂制,第二外装体4 是金属制,因此第一外装体3在保护电池单体2的同时还确保该电池单体2的电绝缘性。相对于此,第二外装体4在保护第一外装体3和位于其内部的电池单体2的同时,提高整体的强度(刚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1在安全方面、强度方面优越。
尤其,当将蓄电装置1搭载于电动机器(例如,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 E V)、电动汽车(E V)、电动单车、航空器、船舶等)上时,来自该电动机器的振动传给蓄电元件2。但是,如果像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那样,收容蓄电元件的外装体是由树脂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一外装体3)、金属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二外装体4)构成,则能够确保外装体的强度,能够保护蓄电元件2。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外装体4具备包围第一外装体3的周围的框体40,所以通过第一外装体3、包围其周围的第二外装体4的框体40 来构成双重的隔壁。由此,能够可靠地提高第一外装体3的周围的刚性。
另外,第一外装体3具有作为第一卡合部304的凸部,第二外装体4 的框体40具有包括第二卡合部403在内的端缘所划分出的开口部402,开口部402形成为在框体40的第一端开放的缺口状,因此,配合于将第一外装体3收容(插入)到第二外装体4的框体40,作为第一卡合部304 的凸部从开口部402的开放部分进入该开口部402。由此,配合于第一外装体3与第二外装体4的组装而将第一卡合部(凸部)304配置在开口部 402内。因此,第一外装体3相对于第二外装体4的组装容易
另外,第二外装体4还具备封闭框体40的第一开口的罩41,罩41 构成为在封闭了框体40的第一开口的状态下,封闭开口部402的开放部分,因此,在开口部402配置了凸部304的状态下,当将框体40的第一开口用罩41封闭时,配置了凸部304的开口部402的开放部分可被罩41 封闭。因此,凸部304的移动被划分开口部402的端缘(第一端缘402a、 402a,第二端缘402b(第二卡合部403))与罩41限制,以一定或大致一定的状态可靠地维持第一外装体3与第二外装体4的位置关系。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与第一外装体3相对的位置配置有散热片9,因此,收容于第一外装体3的电池单体2即便伴随于充放电而发热,也通过散热片9将该热量吸收或者散热。因此,即便反骨对电池单体2进行充放电(即便电池单体2发热),也能够抑制其受到热量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不言而喻,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外装体3(主体30以及盖体31)是树脂制,第二外装体4(框体40以及罩41)是金属制,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外装体3(主体30以及盖体31)的全部或一部分可以是金属制。此时,不言而喻,为了确保与内部的电池单体2的电绝缘性,在第一外装体3的内表面粘贴具有电绝缘性的片,或在第一外装体3的内表面设置具有电绝缘性的绝缘层(例如,涂层)。另外,或与之相反,第二外装体4(框体 40以及罩41)可以是树脂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了散热片9,但散热片9根据需要设置即可。另外,在设置散热片9的情况下,散热片9不限于封闭框体40的第二开口。例如,散热片9可以配置于第一外装体3与第二外装体4之间,也可以配置于第二外装体4的外侧。即,散热片9只要配置成相对于收容了电池单体2的第一外装体3直接或间接对置即可。这样,即使电池单体 2伴随于充放电而发热,来自电池单体2的热量也通过第一外装体3、或者第一外装体3以及第二外装体4而被散热片9吸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外装体4的开口部402相对于构成该第二外装体4的框体40形成为缺口状,但不限于此。例如,开口部402如图6 所示,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第二外装体4(框体40)而言周围被封闭的孔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外装体3(主体30的周壁部300)的外表面设置作为第一卡合部304的凸部,在第二外装体4设置配置第一卡合部 (凸部)302的开口部402,但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以第二外装体4 的框体40的上端缘作为第二卡合部403,使该上端缘与第一卡合部304 卡合。另外,还可以在第二外装体的框体40设置作为第二卡合部403的凸部,以第一外装体3的主体30的上端作为第一卡合部304,使它们卡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外装体3(主体30的周壁部300)的外表面设置作为第一卡合部304的凸部,在第二外装体4(框体40)设置开口部402,但不限于此。例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第二外装体4(框体40) 的内表面设置作为第二卡合部403的凸部,在第一外装体3的外表面设置配置第二卡合部(凸部)402的开口部30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在框体40的厚度方向(包括框体40的内表面在内的厚度方向整体)上贯通的开口部402设于第二外装体(框体 40),但不限于此。例如,开口部402也可以是非贯通的方式(例如,向对方侧开放的凹部或槽状)。即,在设置配置凸部的开口部时,与贯通、非贯通无关,开口部305、402只要设置成在与凸部302、403的设置面相对的第一外装体3的外表面、或在第二外装体4的内表面开放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简单的凸部构成第一卡合部304,但不限于此。例如图8所示,作为第一卡合部304的凸部还可以具有槽部307,在该槽部307中嵌入划分开口部402的第二卡合部403即端缘(第二端缘)。如此,成为在槽部307嵌入第二卡合部403的状态,第一外装体3与第二外装体4相互约束。因此,可将第一外装体3与第二外装体4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或大致一定。
而且,如图9所示,这种方式还可适用于如下情况:即在第一外装体 3设有作为第一卡合部304的端缘所划分出的开口部305,并且在第二外装体4设有作为第二卡合部403的凸部的情况。即,还可以设置相对于第二外装体4的第二卡合部403而言划分出设于第一外装体3的开口部305 的端缘(第一卡合部304)的嵌入的槽部404。此时,开口部402形成为孔状,划分出开口部402的端缘之中的上侧的端缘成为第一卡合部304。伴随于此,在作为第二卡合部403的凸部上,设置朝上的开放的槽部40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外装体4具备框体40与罩41,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外装体4还可以仅具备框体40。另外,第二外装体4不限于具备在第一方向的两端具有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的框体40。例如,第二外装体4如图10所示,还可以具备壳体42,壳体42具有框部420和底部 421,框部420在第一方向具有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且在第一端开口,并包围电池单体2,底部421与框部420的第二端连接,并与框部420一体形成。此时,框部420可以由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框体40同样的形态形成,第二外装体4还可以具备封闭壳体42的第一开口的罩41,还可以使壳体 42的第一开口就那么开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多个电池单体2,但不限于此。例如,电池单体2可以是一个。即,电池单体2只要是能够供给与所要求的电力相应的电力的数量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304形成为沿第三方向(周向)延伸,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卡合部304还可以是第三方向(周向)上的长度比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短,或者第三方向(周向)上的长度设定成与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同尺寸。此时,开口部402只要形成为可以配置第一卡合部 304,且划分出开口部402的端缘作为第二卡合部403能够与第一卡合部304卡合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外装体4的开口部402设定成比第一卡合部 304大的尺寸,但不限于此。例如,开口部402只要对应于第一卡合部304 的形态以及尺寸形成即可。即,开口部402只要形成为能够供第一卡合部 304插入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了开于口部402,且以划分出开口部402 的端缘(第二端缘402b)作为卡合部403,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对第一外装体3的外表面、或第二外装体4的内表面设置作为卡合部304、 403的凸部,将第一外装体3(主体30)的上端、或第二外装体4(框体 40)的第一端(上端)作为与凸部304、403卡合的卡合部304、40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设置了两个以上的第一卡合部304以及第二卡合部403,但不限于此。第一卡合部304以及第二卡合部403只要分别设置至少一个即可。但是,不言而喻,设定卡合部304、403的数量或大小、配置,使得在第一外装体3的卡合部(第一卡合部304)与第二外装体4的卡合部(第二卡合部403)相互卡合的状态下,使收容了电池单体 2的第一外装体3的姿势在第二外装体4内适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蓄电元件2采用了可充放电的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但不限于此。例如,蓄电元件2还可以采用一次电池。另外,蓄电元件2不限于电池,也可以是电容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蓄电元件2采用的是具有六面体状(外观长方体状)的电槽20的元件(方形电池),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蓄电元件2,可以采用具有外观圆柱状的电槽20的元件。
符号说明
1…电池模块(蓄电装置),2…电池单体(蓄电元件),3…第一外装体,4…第二外装体,5…信号线,6…支承部件,7…监视装置,8…框架部件,9…散热片,20…电槽,21…外部端子,22…母线,30…主体,31…盖体,40…框体,41…罩,42…壳体,50…引线,51…连接器,60…第一露出部,70…基板壳体,71…连接器,80…基体,81…支柱部,82…第二露出部,83…控制装置配置区域,300…周壁部,301…底部,302…第一主壁部,303…第一侧壁部,304…第一卡合部(卡合部:凸部),305…开口部,306…定位用肋,307…槽部,310…闭塞部,313…贯通孔,400…第二主壁部,401…第二侧壁部,402…开口部,402a…第一端缘,402b…第二端缘,403…第二卡合部(卡合部),404…槽部,420…框部,421…底部。

Claims (7)

1.一种蓄电装置,其具备:
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
收容该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的第一外装体;以及
收容该第一外装体的第二外装体,
所述第一外装体以及所述第二外装体具有相互卡合的卡合部,
所述第一外装体是树脂制,所述第二外装体是金属制,
所述第二外装体具备包围所述第一外装体的周围的框体,
所述第一外装体的所述卡合部具有设置于该第一外装体的外表面的凸部,
所述第二外装体的所述卡合部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在所述框体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在该开口部配置所述凸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开口部由端缘划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开口部的尺寸形成得比所述凸部的尺寸大。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凸部具有供划分出所述开口部的所述端缘嵌入的槽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开口部形成为在所述框体的一端开放的缺口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外装体还具备封闭所述框体的一端开口的罩,
所述罩构成为在封闭所述框体的所述一端开口的状态下,封闭所述开口部的开放部分。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在与所述第一外装体相对的位置配置有散热片。
CN201310421437.8A 2012-09-28 2013-09-16 蓄电装置 Active CN103715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8356A JP5796785B2 (ja) 2012-09-28 2012-09-28 蓄電装置
JP2012-218356 2012-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5377A CN103715377A (zh) 2014-04-09
CN103715377B true CN103715377B (zh) 2018-02-02

Family

ID=50276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21437.8A Active CN103715377B (zh) 2012-09-28 2013-09-16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252406B2 (zh)
JP (1) JP5796785B2 (zh)
KR (1) KR102134737B1 (zh)
CN (1) CN103715377B (zh)
DE (2) DE1020132193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4394B2 (ja) * 2013-09-26 2017-11-0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CN104953056B (zh) * 2014-03-31 2018-03-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模块化电池模组壳体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
US9825343B2 (en) 2014-09-30 2017-11-21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Battery module passive thermal management features and positioning
JP6400838B2 (ja) * 2015-03-31 2018-10-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JP2017010778A (ja) * 2015-06-22 2017-01-12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組電池及び電源装置
DE102015216029A1 (de) * 2015-08-21 2017-02-23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iepack
JP6743359B2 (ja) * 2015-09-29 2020-08-1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CN108370002B (zh) * 2015-12-28 2021-10-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框体的密闭结构及框体的制造方法
KR102223514B1 (ko) * 2015-12-29 2021-03-05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US10516145B2 (en) * 2016-01-26 2019-12-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attery pack array retention
KR101647825B1 (ko) * 2016-04-11 2016-08-11 김정연 전기 자동차용 배터리팩
DE102016110330A1 (de) 2016-06-03 2017-12-07 Thyssenkrupp Ag Gehäuse für eine Fahrzeugbatterie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olchen Gehäuses
KR102051108B1 (ko) * 2016-06-13 2019-12-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자동차
KR102065098B1 (ko) 2016-08-12 2020-01-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프레임의 구조가 개선된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위한 프레임 어셈블리
JP6504143B2 (ja) * 2016-11-15 2019-04-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CN106684286B (zh) * 2017-03-10 2023-05-26 苏州索尔智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横向排布的电池组件
US10389145B2 (en) * 2017-06-16 2019-08-20 Witricity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DE102018100912B4 (de) * 2018-01-17 2020-12-10 Stöcklin Logistik Ag Batteriestromversorgung für ein in einem explosionsgefährdeten Bereich eingesetztes Flurförderfahrzeug und Flurförderfahrzeug
WO2019176560A1 (ja) 2018-03-16 2019-09-1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JP7014655B2 (ja) * 2018-03-22 2022-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及び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8428832B (zh) * 2018-03-23 2021-03-26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箱体及其制作方法
JP7247683B2 (ja) * 2019-03-18 2023-03-2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2139475A (ja) * 2021-03-12 2022-09-26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12437Y (zh) * 2007-09-03 2008-09-10 顺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壳体强化结构
CN101714645A (zh) * 2008-10-08 2010-05-26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电池模块和可再充电电池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98053A (ja) 1996-05-01 1997-11-18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バッテリケース
JPH10162796A (ja) * 1996-11-28 1998-06-19 Saitama Nippon Denki Kk 電池パックの嵌合機構およびその嵌合方法
US7403802B2 (en) * 2002-04-11 2008-07-22 Lg Electronics Inc. Battery and battery locking unit of mobile terminal
JP3099034U (ja) 2003-07-03 2004-03-25 宣得股▲ふん▼有限公司 組立式磁気防止カバー
JP2005100689A (ja) * 2003-09-22 2005-04-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パック
CN101290977B (zh) * 2007-08-24 2012-02-01 北京理工大学 自动快速插接抽屉式电动车电池箱
JP5155772B2 (ja) * 2008-08-19 2013-03-0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構造
JP2010250984A (ja) * 2009-04-10 2010-11-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車両用の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EP2325917B1 (en) * 2009-10-21 2014-03-12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assembly
KR101101022B1 (ko) * 2009-11-30 2011-12-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JP5013140B2 (ja) * 2009-12-10 2012-08-2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ケース
JP5463902B2 (ja) 2009-12-24 2014-04-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電池外装用積層体及び該電池外装用積層体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US8609274B2 (en) * 2010-03-24 2013-12-17 Bren-Tronics Batteries International, L.L.C. Nested heatsink housing for lithium ion cells
JP5541100B2 (ja) 2010-11-10 2014-07-0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トレー
JP5583041B2 (ja) * 2011-02-04 2014-09-0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2174972A (ja) * 2011-02-23 2012-09-10 Jm Energy Corp 蓄電デバイス
JP5677177B2 (ja) 2011-04-20 2015-02-2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集合体
JP5482828B2 (ja) 2012-06-21 2014-05-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2030110B1 (ko) * 2013-08-30 2019-11-0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12437Y (zh) * 2007-09-03 2008-09-10 顺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壳体强化结构
CN101714645A (zh) * 2008-10-08 2010-05-26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电池模块和可再充电电池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42668A (ko) 2014-04-07
US9515306B2 (en) 2016-12-06
DE102013219343A1 (de) 2014-04-03
US9252406B2 (en) 2016-02-02
US20140093765A1 (en) 2014-04-03
JP2014072087A (ja) 2014-04-21
DE202013012270U1 (de) 2015-12-09
KR102134737B1 (ko) 2020-07-16
CN103715377A (zh) 2014-04-09
US20160141570A1 (en) 2016-05-19
JP5796785B2 (ja) 2015-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5377B (zh) 蓄电装置
CN103715375B (zh) 蓄电装置
JP5975296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5155772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構造
JP6075150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US10615394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US20150010808A1 (en) Bus bar module and power unit
CN105322110A (zh) 电源组件
JP2011238469A (ja) 電池接続部材及び電池接続体
JP6720547B2 (ja) 蓄電装置
JP2011165628A (ja) 二次電池装置
JP6134196B2 (ja)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源装置
CN103824982A (zh) 蓄电装置
JP6011950B2 (ja) 蓄電装置
JP6025036B2 (ja) 蓄電装置
JP7044614B2 (ja)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セル接続方法
JP6020974B2 (ja) 蓄電装置
WO2013129574A1 (ja) 電気化学セル・モジュール
JP5672188B2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WO2016147280A1 (ja) 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装置
JP6149809B2 (ja) カバー、配線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WO2018230524A1 (ja) 蓄電装置
JP2018055909A (ja) 蓄電装置
JP2013078232A (ja) 電池パック
JP2019061866A (ja) 接続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LITHIUM ENERGY JAPAN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7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22

Address after: Kyoto Prefecture

Applicant after: GS Yuasa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Kyoto Prefecture

Applicant before: Lithium Energy Japa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