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1543B - 控制阀 - Google Patents

控制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1543B
CN103711543B CN201310278388.7A CN201310278388A CN103711543B CN 103711543 B CN103711543 B CN 103711543B CN 201310278388 A CN201310278388 A CN 201310278388A CN 103711543 B CN103711543 B CN 1037115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low path
valve rod
sectional area
cross sect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7838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1543A (zh
Inventor
宫岛淳
宫岛淳一
小屋敷秀彦
渡边贵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da KK
Original Assignee
Yamad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da KK filed Critical Yamada KK
Publication of CN103711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1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15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15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NLUBRICATING
    • F16N25/00Distributing equipment with or without proportioning devices
    • F16N25/02Distributing equipment with or without proportioning devices with reciprocating distributing slide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2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16Controlling lubricant pressure or quant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8593Systems
    • Y10T137/86493Multi-way valve unit
    • Y10T137/86574Supply and exhaust
    • Y10T137/8667Reciprocating valve
    • Y10T137/86694Piston valve
    • Y10T137/8671With annular passage [e.g., spool]

Abstract

本发明的控制阀包括主流路,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下游侧分支流路,连通流路,流路开闭阀,流路开闭阀柱,以及上游侧分支流路。在该控制阀中,在发动机的低旋转区域,流路开闭阀阻断下游侧分支流路与连通流路,使主流路的流路截面积为最大,在中旋转区域,流路开闭阀使下游侧分支流路与连通流路连通,并且流路开闭阀柱使连通流路连通,通过油压使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向主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在高旋转区域,流路开闭阀柱阻断连通流路,使主流路的流路截面积为最大。

Description

控制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特别是涉及控制阀,用于在具备将润滑油向缸盖的止推轴颈等输送的气阀系供给流路,以及将润滑油向缸体的曲柄轴、连杆等输送的曲柄轴系供给流路的润滑油供给装置中调整向各流路的供给油压。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一直尝试根据发动机转速的大小使从油泵供给的油的油压变化,在各自的转速区域供给具有最佳的油压的油。而且,欲通过按照每一回路将向气阀系润滑回路、曲柄轴系润滑回路供给的油压调整成其回路所必需的油压,以减轻油泵的负载。
作为实现这种目的的发明,有在日本国特开2009-26424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发明(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的发明”)。以下,对专利文献1的发明进行简要说明。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标记原封不动地使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附图标记。首先,油被油泵12从油盘10中上吸,并向第1供油路径16a和第2供油路径16b输送。
第1供油路径16a是主要向曲柄轴的轴承部18供给油的路径,第2供油路径16b是例如向气阀机构20等供给油的路径。在第1供油路径16a上配置有用于控制向曲柄轴的轴承部18供给的油量的油压控制阀22。油压控制阀22构成为其输出油压被控制单元24控制。
控制单元24被发动机转速传感器26,发动机负载传感器28,油温传感器30,以及油压传感器32控制。设有安全阀34,当油压超过规定值时将过剩的油压从油泵12和过滤器14之间的油路径部分向油盘10中泄放。在以下的结构中,油压控制阀22的控制由控制单元24进行。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9-26424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以及具备同种结构的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使控制手段为电子控制。因此,为了控制油压控制阀22,需要获取发动机转速、油温、发动机负载、油压等众多的信息。而且,还需要MAP控制及油温补正等复杂的控制。因此,预计将增加额外的成本。进而,由于电力因驱动油压控制阀22而消耗,所以存在为了发电装置的驱动而发动机的负载增大的可能性。
进而,在控制所必需的各种传感器、油压控制阀22、控制单元24等电气系统中的某一个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将不再能够进行充分的控制,产生得不到所期待的效果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避开电子控制本来就有的问题,提供一种通过对机构进行油压驱动而廉价且可靠性高的控制阀。
为此,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锐意的研究,其结果,通过如下的控制阀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控制阀包括:主流路;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安装在该主流路的中途,使流路截面积增减;下游侧分支流路,在上述主流路上比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的位置靠下游一侧分支;连通流路,从该下游侧分支流路朝向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输送油;流路开闭阀,安装在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之间,并且连通以及阻断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流路开闭阀柱,安装在上述连通流路的中途;以及上游侧分支流路,在上述主流路上比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的位置靠上游一侧分支,向上述流路开闭阀柱供给油压;在发动机的低旋转区域,上述流路开闭阀阻断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使上述主流路的流路截面积为最大,在发动机的中旋转区域,上述流路开闭阀使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连通,并且上述流路开闭阀柱使上述连通流路连通,通过油压使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向上述主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在发动机的高旋转区域,上述流路开闭阀柱阻断上述连通流路,使上述主流路的流路截面积为最大。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控制阀包括:主流路;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安装在该主流路的中途;下游侧分支流路,在上述主流路上比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的位置靠下游一侧分支;连通流路,从该下游侧分支流路朝向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输送油;流路开闭阀,安装在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之间,并且连通以及阻断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流路开闭阀柱,安装在上述连通流路的中途;以及上游侧分支流路,在上述主流路上比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的位置靠上游一侧分支,向上述流路开闭阀柱供给油压;上述流路开闭阀随着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的油压的增加使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连通,上述流路开闭阀柱随着来自上述上游侧分支流路的油压的增加阻断上述连通流路,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被弹性施力成上述主流路的流路截面积为最大一侧,并且随着来自上述连通流路的油压的增加以上述主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减小的方式移动。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控制阀是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中,上述流路开闭阀使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连通所必需的油压设定成比上述流路开闭阀柱使上述连通流路阻断所必需的油压小。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控制阀是在第1至3任一项所述的技术方案中,在安装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的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与安装上述流路开闭阀柱的流路开闭阀柱室之间设有泄油流路,并且在上述流路开闭阀柱室中形成有排出流路,在上述流路开闭阀柱阻断上述连通流路的情况下使上述泄油流路与上述排出流路连通。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是在第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技术方案中,安装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的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由与上述主流路正交的主室部与副室部构成,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为以横贯上述主流路的方式在上述主室部与上述副室部中往返移动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以及第2技术方案为不必使用需要电气驱动的电磁阀及传感器等,仅通过机械的油压机构,与发动机转速的变化相对应、即与主流路的油压的变化相对应地对控制阀的下游一侧的油压进行控制的结构。
这样一来,能够排出因电气系统的故障而油压控制不能够恰当地进行的可能性,确保超过现有技术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工作可靠性,并且抑制因零部件及控制的追加而导致的成本增加。
而且,从动作的观点考虑,是通过在发动机的中旋转区域在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上施加油压,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沿轴向移动,缩小油回路的流路截面积的结构。通过缩小油通路的截面积,能够使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的下游一侧的油压降低。
而且,在发动机的高旋转区域,由于在连通流路中流动的油被流路开闭阀柱阻断,泄油流路与流路开闭阀柱室的排出流路连通,由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所赋予的油压降低,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在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所具备的弹性施力的作用下向使主流路的流路截面积为最大的方向移动,能够与发动机的转速相对应地使油的流量、压力增加。
这样,在本发明中,下游一侧的油压不会降低,在发动机的低旋转区域,启动后能够使油压逐渐上升。而且,在发动机的中旋转区域,能够抑制油压的上升而防止油的无谓工作。而且,在发动机的高旋转区域,在为了润滑或冷却而需要高的油压的情况下,能够与其相对应地供给高的油压。
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中,由于是上述流路开闭阀使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连通所必需的油压设定成比上述流路开闭阀柱使上述连通流路阻断所必需的油压小,通过在上述主流路中流动的油压的上升,上述流路开闭阀先于上述流路开闭阀柱移动的结构,所以仅通过设定弹性部件的弹性施力而进行与发动机的转速相对应的恰当的动作。
在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中,上述流路开闭阀柱能够阻断上述连通流路,顺畅地进行油压向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的供给停止的情况下的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的动作。在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中,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进行轴向上的往返移动。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控制阀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B)是图1(A)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A)是表示控制阀在发动机的低旋转区域的作用的示意图,图2(B)是表示图2(A)的(α)部从空转区域至低旋转区域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3(A)是表示控制阀刚向发动机的中旋转转移后的作用的示意图,图3(B)是表示图3(A)的(β)部刚从低旋转区域向中旋转转移后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4(A)是表示控制阀在发动机的中旋转区域的作用的示意图,图4(B)是表示图4(A)的(γ)部从刚向中旋转转移后至中旋转区域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5(A)是表示控制阀在发动机的高旋转区域的作用的示意图,图5(B)是表示图5(A)的(ε)部从刚向高旋转转移后至高旋转区域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6是将本发明的控制阀配置在油回路中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主流路,12:下游侧分支流路,13:上游侧分支流路,21: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1:主室部,212:副室部,23:流路开闭阀柱室,3:连通流路,33:泄油流路,34:排出流路,41: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2:流路开闭阀,43:流路开闭阀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控制阀设在向发动机各部供给油的油循环回路内。更具体地说,主要进行向曲柄轴的轴承部等供给的油的控制(参照图6)。
本发明的控制阀配置在发动机的油循环回路中的曲柄轴系润滑回路的中途。而且,该控制阀也适用于控制气阀系润滑回路的情况,但在这种情况下,将本发明的控制阀配置在气阀系润滑回路的中途。
本发明的结构主要由壳体A,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流路开闭阀42,流路开闭阀柱43,以及对这些阀弹性施力的弹性部件45、46、47等构成(参照图1(A))。壳体A中形成有主流路11。该主流路11成为油的循环回路的一部分。
因此,在本发明的控制阀设在曲柄轴系润滑回路中的情况下,主流路11构成曲柄轴系润滑回路的一部分。图1(B)是将图1(A)的壳体A的内部构造简化后的附图。
在主流路11中壳体A与外部的油管连接的位置形成有流入侧连接端部11a和流出侧连接端部11b。油循环回路的油从上述流入侧连接端部11a流入,油从上述流出侧连接端部11b流出。
在壳体A中形成有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流路开闭阀室22,以及流路开闭阀柱室23。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形成为横贯主流路11。若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相对于上述主流路11垂直地交叉,由主流路11分离成两个室。
将其一方称为主室部211,将另一方称为副室部212。在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中安装有后述的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而且,在上述主流路11上,在比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的位置靠下游一侧的位置分支形成有下游侧分支流路12,在比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靠上游一侧的位置分支形成有上游侧分支流路13。在此,上述上游侧以及上述下游侧是从任意的位置观察将流入方向作为上游侧,将流出方向作为下游侧。油从上游一侧朝向下游一侧流动。
上述流路开闭阀室22经由下游侧分支流路12与主流路11的下游一侧连通。而且,流路开闭阀柱室23经由上游侧分支流路13与主流路11的上游一侧连通。具体地说,下游侧分支流路12与形成在流路开闭阀室22的轴向的顶部的顶部开口22a连通,上游侧分支流路13与形成在流路开闭阀柱室23的轴向的顶部的顶部开口23a连通。
在流路开闭阀室22和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之间形成有连通流路3,经由该连通流路3连通。流路开闭阀柱室23配置在上述连通流路3的中途。即,该连通流路3成为被流路开闭阀柱室23分离成两部分的结构。
并且将连通流路3的上述流路开闭阀室22与上述流路开闭阀柱室23之间的部分作为第1连通流路31,将上述流路开闭阀柱室23与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之间的部分称为第2连通流路32。
第1连通流路31的一侧端部与形成在流路开闭阀室22上与轴向正交的侧面部上的侧部流出口22b连通。而且第1连通流路31的另一侧端部与形成在与流路开闭阀柱室23上与轴向正交的侧面部上的侧部流入口23b连通。
然后,第2连通流路32的一侧端部与形成在流路开闭阀柱室23上与轴向正交的侧面部上的侧部流出口23c连通。而且,第2连通流路32的另一侧端部与形成在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的轴向的顶部的顶部流入口21a连通。
进而,在流路开闭阀柱室23与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之间与上述第2连通流路32不同的位置,沿着轴向连通地形成有泄油流路33。具体地说,在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的顶部与上述顶部流入口21a不同的位置形成有顶部流出口21b,在上述流路开闭阀柱室23上与轴向正交的侧面部比上述侧部流出口23c靠近轴向里侧的位置形成有泄油流入口23d,在上述顶部流出口21b与上述泄油流入口23d之间形成上述泄油流路33。
而且,在上述流路开闭阀柱室23中与泄油流入口23d在轴向上相同、且在圆周方向上不同的适当位置形成有泄油排出口23e。从该泄油排出口23e形成有与壳体A的外部连通的排出流路34。
在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中配置有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配置成在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中沿轴向移动自如,并且以大致正交的状态横贯上述主流路11。
具体地说,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是其轴向一侧的部分配置在上述主室部211中,轴向另一侧的部分配置在上述副室部212中。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能够沿轴向移动,通过移动而使上述主流路11的流路截面积变化,这样一来,起到了控制在主流路11中流动的油的流量的作用。
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由插入上述主室部211的第1滑动部411,插入上述副室部212的第2滑动部412,连结上述第1滑动部411和上述第2滑动部412的缩径部41b,以及大直径颚状部41d构成。
上述第1滑动部411和上述第2滑动部412的外径形成为与上述主流路11的内径大致相等或比其稍小。上述缩径部41b形成为比第1滑动部411和第2滑动部412的外径小。而且,大直径颚状部41d形成在第1滑动部411的端部,并且形成为比该第1滑动部411的外径大。上述缩径部41b的周围成为空隙部41c。
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被弹性部件45施加弹性施力而成为缩径部41b横贯主流路41内,主流路11的流路截面积为最大。将这种状态作为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的初期状态。此时,主流路11内的油通过上述缩径部41b与主流路11的内壁之间的空隙部41c流动。作为上述弹性部件45的实施方式,主要使用螺旋弹簧。
并且通过油从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的顶部流入口21a流入,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的大直径颚状部41d承受在上述连通流路3中流动的油的压力而被推压,克服上述弹性部件45的弹性施力,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向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的副室部212的方向移动。
这样一来,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的主室部211内的第1滑动部411向主流路11内突出,主流路11的流路截面积从最大状态减小,油从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向下游一侧的供给量减少。而且,第1滑动部411使主流路11的流路截面积减小,不是完全阻断油的流动,而仅是减少油的流量。
在上述流路开闭阀室22中配置有流路开闭阀42。该流路开闭阀42起到了阻断以及连通下游侧分支流路12和构成连通流路3的第1连通流路31的作用。
流路开闭阀42始终被弹性部件46的弹性施力朝向流路开闭阀室22的轴向的顶部部位推压,位于该流路开闭阀室22的顶部部位。将该状态作为流路开闭阀42的初期状态。当流路开闭阀42处于初期状态时,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12与第1连通流路31被阻断。
在上述流路开闭阀柱室23中配置有流路开闭阀柱43。该流路开闭阀柱43起到了连通以及阻断构成连通流路3的第1连通流路31与第2连通流路32的作用。
流路开闭阀柱43由第1滑动部431,第2滑动部432,以及连结上述第1滑动部431和第2滑动部432且直径比第1滑动部431、第2滑动部432的外径小的缩径部43b构成。由该缩径部43b与流路开闭阀柱室23的内壁形成空隙部43c。
流路开闭阀柱43始终被弹性部件47的弹性施力朝向流路开闭阀柱室23的顶部部位推压,位于该流路开闭阀柱室23的顶部部位。将该状态作为流路开闭阀柱43的初期状态,上述弹性部件46以及弹性部件47主要使用螺旋弹簧。
流路开闭阀柱43为位于流路开闭阀柱室23的顶部部位的状态,即,在处于初期状态时,上述缩径部43b处于侧部流入口23b与侧部流出口23c的位置,侧部流入口23b与侧部流出口23c经由空隙部43c开放,第1连通流路31与第2连通流路32连通。
并且通过油向在流路开闭阀柱室23的顶部连通的上游侧分支流路13流动,油压增加,流路开闭阀柱43克服弹性部件47的弹性施力而移动,第1滑动部431到达侧部流入口23b与侧部流出口23c的位置而封闭,使第1连通流路31与第2连通流路32阻断。并且使油从连通流路3向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的流动停止。
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被弹性部件45施加弹性施力而成为缩径部41b横贯主流路11内的状态。并且通过油从第2连通流路32向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流入,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的大直径颚状部41d被推压,克服上述弹性部件45的弹性施力而移动。
接着,关于本发明的动作,主要针对发动机的低旋转区域,中旋转区域以及高旋转区域中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发动机的低旋转区域也包括空转(也称为怠速旋转)。由于车辆从低旋转区域至高旋转区域行驶,所以在发动机上施加负载,但在空转区域,由于车辆是停止的而在发动机上不施加负载。
在发动机的低旋转区域,如图2(A)所示,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在弹性部件45的作用下处于初期状态。即,处于仅缩径部41b相对于主流路11横贯的状态,流路截面积为最大。油通过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的缩径部41b周围的空隙部41c从上游一侧向下游一侧流动。图2(B)表示从发动机的空转区域至到达低旋转区域的流路开闭阀42的动作。
如图2(B)所示,在主流路11中流动的油流入下游侧分支流路12以及上游侧分支流路13,但由于油压相对于弹性部件46、47的弹性施力非常小,所以流路开闭阀42以及流路开闭阀柱43不会进行开闭动作。因此,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下游一侧的油压、即曲柄轴系供给油压与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上游一侧的油压、即气阀系供给油压大致相等。
而且,在发动机的低旋转区域不进行使油压降低的控制。因此,即使在转速低、泵排放量原来就少的区域,也能够确保充分的油压以及流量。
针对发动机为中旋转区域的状态进行说明。在刚从低旋转区域转移到中旋转区域后,从主流路11向下游侧分支流路12流动的油的压力增加(参照图3(A))。另外,图2(B)的低旋转区域与图3(B)的低旋转区域为同样的状态。
并且随着刚从低旋转区域向中旋转转移后的油的压力增加,流路开闭阀42克服进行弹性施力的弹性部件46的弹性施力被推压,在流路开闭阀室22中向上述弹性部件46的方向移动(参照图3(B))。这样一来,该流路开闭阀室22的顶部开口22a与侧部流出口22b连通,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12与连通流路3的第1连通流路31连通。
而且,虽然在主流路11中流动的油也向上游侧分支流路13流动,但中旋转区域的上游一侧的油压产生的力比对流路开闭阀柱43弹性施力的弹性部件47的弹性施力小,维持在大致不动。
在该状态下,流路开闭阀柱室23大致维持初期状态,流路开闭阀柱43的缩径部43b位于流路开闭阀柱室23的侧部流入口23b与侧部流出口23c的位置,侧部流入口23b和侧部流出口23c成为开放状态。
这样一来,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12,第1连通流路31,第2连通流路32连通,油通过下游侧分支流路12以及连通流路3(第1连通流路31、第2连通流路32)从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的顶部流入口21a流入。而且,此时流路开闭阀柱室23的泄油流入口23d与泄油排出口23e被流路开闭阀柱43的第2滑动部432封闭(参照图4(A))。
因此,油不能够从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的顶部流出口21b流出。这样一来,在发动机从中旋转区域(除了刚从低旋转区域向中旋转区域转移后之外)处于高旋转区域的情况下,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在从顶部流入口21a流入的油压的力的作用下克服弹性部件45的弹性施力而移动(参照图4(B))。并且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相对于主流路11横贯的部分从缩径部41b移动到第1滑动部411,主流路11的流路截面积减小。
即,通过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移动,第1滑动部411使主流路11的流路截面积减小,起到了作为节流孔的作用。因此,在主流路11中从上游一侧向下游一侧流动的油的流量减少。
但在,油的流动并没有完全停止。由于只是减少,所以维持多少有些流动。因此,主流路11的流路截面积减小,与控制阀的上游一侧的油压(与气阀系供给油压相等)相比,控制阀的下游一侧的油压(与曲柄轴系供给油压相等)减小。
接着,在发动机处于高旋转区域的情况下,由于主流路11的上游一侧的油压与中旋转区域相比上升,所以从主流路11经由上游侧分支流路13向流路开闭阀柱室23供给的油压也上升(参照图5(A))。这样一来,流路开闭阀柱43克服弹性部件47的弹性施力而向弹性部件47的方向移动。
并且在刚向发动机的高旋转区域转移至高旋转区域,流路开闭阀柱43的第1滑动部431封闭流路开闭阀柱室23的侧部流入口23b与侧部流出口23c,同时缩径部43b到达泄油流入口23d与泄油排出口23e的位置,开放上述泄油流入口23d与上述泄油排出口23e(参照图5(B))。
这样一来,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被弹性部件45的弹性施力推压,滞留在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21内的油从顶部流出口21b经由泄油流路33向上述流路开闭阀柱室23的泄油流入口23d流入。流入的油接着从泄油排出口23e向排出流路34流出而向壳体A的外部排出。这样一来,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41能够顺畅地恢复到初期位置。

Claims (5)

1.一种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流路;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安装在该主流路的中途,使流路截面积增减;下游侧分支流路,在上述主流路上比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的位置靠下游一侧分支;连通流路,从该下游侧分支流路朝向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输送油;流路开闭阀,安装在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之间,并且连通以及阻断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流路开闭阀柱,安装在上述连通流路的中途;以及上游侧分支流路,在上述主流路上比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的位置靠上游一侧分支,向上述流路开闭阀柱供给油压;
在发动机的低旋转区域,上述流路开闭阀阻断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使上述主流路的流路截面积为最大,
在发动机的中旋转区域,上述流路开闭阀使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连通,并且上述流路开闭阀柱使上述连通流路连通,通过油压使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向上述主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在发动机的高旋转区域,上述流路开闭阀柱阻断上述连通流路,使上述主流路的流路截面积为最大。
2.一种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流路;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安装在该主流路的中途;下游侧分支流路,在上述主流路上比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的位置靠下游一侧分支;连通流路,从该下游侧分支流路朝向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输送油;流路开闭阀,安装在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之间,并且连通以及阻断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流路开闭阀柱,安装在上述连通流路的中途;以及上游侧分支流路,在上述主流路上比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的位置靠上游一侧分支,向上述流路开闭阀柱供给油压;
上述流路开闭阀随着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的油压的增加使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连通,
上述流路开闭阀柱随着来自上述上游侧分支流路的油压的增加阻断上述连通流路,
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被弹性施力成上述主流路的流路截面积为最大一侧,并且随着来自上述连通流路的油压的增加以上述主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减小的方式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流路开闭阀使上述下游侧分支流路与上述连通流路连通所必需的油压设定成比上述流路开闭阀柱使上述连通流路阻断所必需的油压小。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在安装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的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与安装上述流路开闭阀柱的流路开闭阀柱室之间设有泄油流路,
并且在上述流路开闭阀柱室中形成有排出流路,
在上述流路开闭阀柱阻断上述连通流路的情况下使上述泄油流路与上述排出流路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安装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的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室由分别与上述主流路正交的主室部与副室部构成,
上述流路截面积调整阀柱为以横贯上述主流路的方式在上述主室部与上述副室部中往返移动的结构。
CN201310278388.7A 2012-07-06 2013-07-04 控制阀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115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52447 2012-07-06
JP2012152447A JP5922511B2 (ja) 2012-07-06 2012-07-06 制御バルブ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1543A CN103711543A (zh) 2014-04-09
CN103711543B true CN103711543B (zh) 2017-04-26

Family

ID=48703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7838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11543B (zh) 2012-07-06 2013-07-04 控制阀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12780B2 (zh)
EP (1) EP2682573B1 (zh)
JP (1) JP5922511B2 (zh)
CN (1) CN1037115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01941B1 (en) 2014-01-30 2019-10-23 Nec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machine-to-machine (m2m) termina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JP6546211B2 (ja) * 2016-04-01 2019-07-17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油圧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43263B1 (en) * 1999-09-05 2002-09-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Oil tank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53167A (en) * 1980-04-30 1981-11-27 Jidosha Kiki Co Ltd Flow control valve
JPS57173513A (en) * 1981-04-17 1982-10-25 Nippon Soken Inc Variable valve engine
JPS6291098U (zh) * 1985-11-28 1987-06-10
JPS6360004U (zh) * 1986-10-07 1988-04-21
US5087177A (en) * 1989-10-31 1992-02-11 Borg-Warner Automotive, Inc. Dual capacity fluid pump
US5085181A (en) * 1990-06-18 1992-02-04 Feuling Engineering, Inc. Electro/hydraulic variable valve timing system
JP2689751B2 (ja) * 1991-03-15 1997-12-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可変動弁装置
JPH0526024A (ja) * 1991-07-17 1993-02-02 Toyot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H05288025A (ja) * 1992-04-09 1993-11-02 Nissan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用油圧制御弁
JPH06200725A (ja) * 1993-01-08 1994-07-19 Nissan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潤滑油供給装置
JPH0771216A (ja) * 1993-08-30 1995-03-14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2598994Y2 (ja) * 1993-12-28 1999-08-23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可変容量型オイルポンプ
JP3001858B1 (ja) * 1998-08-18 2000-0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潤滑油圧制御装置
DE10141786B4 (de) * 2001-08-25 2008-12-24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Einrichtung zur Regelung des Schmieröldruckes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JP4381816B2 (ja) * 2002-01-12 2009-12-09 フォイクト・ディーター 液圧ポンプの圧力調節のための装置
JP2008025403A (ja) * 2006-07-19 2008-02-07 Toyot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潤滑油供給装置
CN101517236B (zh) * 2006-09-26 2012-07-04 麦格纳动力系有限公司 用于泵输出压力控制的控制系统与方法
JP4796026B2 (ja) * 2007-02-13 2011-10-19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オイルポンプにおける圧力制御装置
JP2009264241A (ja) * 2008-04-25 2009-11-12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給油制御装置
JP2009275583A (ja) * 2008-05-14 2009-11-26 Aisin Seiki Co Ltd 流体制御弁システム
US8186327B2 (en) * 2009-02-02 2012-05-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Oil supply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dual mode pressure limiting valve
MX2012003353A (es) * 2009-09-23 2013-02-15 Eagle Eye Res Inc Sistema concentrador solar con reflectores primarios fijos y espejo secundario de articulacion.
JP5582342B2 (ja) * 2009-09-24 2014-09-0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オイル供給装置
JP5471231B2 (ja) * 2009-09-24 2014-04-1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オイル供給装置
JP5471675B2 (ja) * 2010-03-23 2014-04-1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オイル圧制御装置
JP5516970B2 (ja) * 2010-06-25 2014-06-1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油圧制御装置
JP5232842B2 (ja) * 2010-09-16 2013-07-10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可変流量オイルポンプ
CN103109050B (zh) * 2010-10-04 2015-08-19 博格华纳公司 具有默认模式的可变凸轮轴正时机构
JP5781800B2 (ja) * 2011-03-27 2015-09-24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リリーフ弁装置
JP5923361B2 (ja) * 2012-03-28 2016-05-24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可変流量オイルポンプを備えたエンジン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43263B1 (en) * 1999-09-05 2002-09-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Oil tank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07965A1 (en) 2014-01-09
US9212780B2 (en) 2015-12-15
JP2014015868A (ja) 2014-01-30
EP2682573A1 (en) 2014-01-08
JP5922511B2 (ja) 2016-05-24
EP2682573B1 (en) 2016-03-30
CN103711543A (zh) 201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26900B (zh) 控制阀
CN104420927B (zh) 用于润滑剂喷嘴的控制阀
CN105909333A (zh) 一种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JP2022500589A (ja) ロストモーションバルブトレインの改善された応答時間
CN103477065A (zh) 用于从贮油箱向内燃机供应燃料、优选柴油的泵单元
CN103591283B (zh) 汽车的混合动力系统的变速器的次级循环的供油保证装置
CN103711543B (zh) 控制阀
CN104989690B (zh) 过载卸荷阀
CN104676082A (zh) 压力调节阀
CN103821580B (zh) 一种可变排量机油泵的变量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04344191U (zh) 发动机润滑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BRPI0616229A2 (pt) dispositivos de controle de pressço e de alimentaÇço de combustÍvel
JP5993251B2 (ja) エンジン潤滑制御システム
CN104863696A (zh) 发动机的增压装置
US20040238773A1 (en) Controlled leakage hydraulic damper
CN109139176B (zh) 一种基于定排量机油泵的压力控制系统
CN112771252B (zh) 内燃机的供油装置
CN104265395B (zh) 用于多气缸内燃机的空气激活供油装置
CN102620020B (zh) 组合流量调节阀
KR20090036823A (ko) 차량용 오일 콘트롤 시스템
CN105793552A (zh) 电磁阀
RU2790212C2 (ru) Системный нагнетательный клапан для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ой системы коробки передач безрельсов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с двигателем
CN203362250U (zh) 一种可变气门系统
CN104675467A (zh) 一种发动机气门挺柱、发动机及车辆
CN109989801A (zh) 用于调节曲轴箱压力的压力调节阀、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26

Termination date: 202107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