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2941A -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62941A
CN103662941A CN201310386285.2A CN201310386285A CN103662941A CN 103662941 A CN103662941 A CN 103662941A CN 201310386285 A CN201310386285 A CN 201310386285A CN 103662941 A CN103662941 A CN 1036629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pallet
mentioned
sheet
ejec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8628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62941B (zh
Inventor
三村英树
出月健太
佐野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Riso Kaga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sca Corp
Riso Kaga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ca Corp, Riso Kagaku Corp filed Critical Nisc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62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2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62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29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9/00Associating, collating, or gathering articles or we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12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 B65H29/14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and introducing into a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2Pile receivers with stationary end support against which pile accumu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4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 B65H31/08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the articles being piled one above another
    • B65H31/10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the articles being piled one above another and applied at the top of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6Auxiliary devices for retaining articles in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0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 B65H31/3027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by the nip between moving belts or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4Apparatus for squaring-up pil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3/00Forming counted batches in delivery pile or stream of articles
    • B65H33/06Forming counted batches in delivery pile or stream of articles by displacing articles to define batches
    • B65H33/08Displacing whole batches, e.g. forming stepped p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9/00Associating, collating, or gathering articles or webs
    • B65H39/10Associating articles from a single source, to form, e.g. a writing-p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8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one or more rollers or balls and stationary pressing, supporting or guid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1Forming a pile
    • B65H2301/4212Forming a pile of articles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1Forming a pile
    • B65H2301/4213Forming a pile of a limited number of articles, e.g. buffering, forming bu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3Details of longitudinal profile
    • B65H2404/132Details of longitudinal profile arrangement of segments along axis
    • B65H2404/1321Segments juxtaposed along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4Roller pairs with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rollers to / from each other
    • B65H2404/1441Roller pairs with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rollers to / from each other involving controlled actu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5Roller assembly, particular roller arrangement
    • B65H2404/152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 B65H2404/1521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rotating, pivoting or oscillating around an axis, e.g. parallel to the roller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6Details of driving
    • B65H2404/166Details of driving reverse roll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9Other means designated for special purpose
    • B65H2404/693Retractable guiding means, i.e. between guiding and non guiding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5Bottom with surface inclined, e.g. in width-wise direction
    • B65H2405/11151Bottom with surface inclined, e.g. in width-wise direction with surface inclined upwardly in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65H2511/15Height, e.g. of sta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40Identification
    • B65H2511/415Identification of jo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50Occurence
    • B65H2511/51Prese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在从排纸口将片材搬出到在处理托盘上装载着的片材之上的情况与向堆积托盘排出片材的情况的任一排纸模式中,皆能够可靠地搬送片材以及不会产生图像片材的墨摩擦、污损等问题。在本发明中,在排纸口配置有与片材上表面接合的上部辊以及与片材下表面接合的下部辊,使得该上部辊与下部辊能够相互压接以及分离。该上部辊由大径的软质辊面与小外径的硬质辊面构成,并且对将上部辊与下部辊压接分离的辊升降部件的加压力进行大小切换。

Description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从图像形成装置等输送的片材实施后处理、或者不实施后处理而将其收纳于下游侧的堆积托盘的片材收纳装置,涉及将从排纸路径输送的片材朝向下游侧的堆积托盘进行移送的排纸机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通常,这种片材收纳装置在排纸口设置一对摩擦旋转体,利用该摩擦旋转体将片材搬送到下游侧。作为该摩擦旋转体,周知有传送带、辊等。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9-03537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将输送到排纸路径的片材在设于该排纸口的一对辊的作用下通过执行选择而供给至下游侧的处理托盘和堆积托盘的装置。在该处理托盘中包括有装订机构等后处理机构,使得在对从排纸路径输送的片材对齐堆叠而进行装订订缀之后,将该订缀片材束向堆积托盘搬出。 
并且,排纸路径布局为能够有选择性地执行向处理托盘的片材搬送以及向堆积托盘的片材搬送。该文献的装置构成为,在使设于排纸口的排纸辊对沿正转方向旋转时将排纸口的片材向堆积托盘输送,当从正转切换至沿反转方向旋转时,向处理托盘输送片材。 
该文献的翻转辊构成为能够正反转地与驱动马达连结,并且能够在辊对彼此压接的工作状态与远离的待命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作为其构造,将与从排纸口输送的片材的上表面接合的辊(上部辊)支承于能够摆动的臂构件,该臂构件与马达、螺线管等促动器连结。并且,根据来自设于排纸口的片材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使上部辊在从远离下部辊的待命位置到压接的工作位置之间进行上下移动。 
此外,在日本专利第4057233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 利用辊对从排纸口搬出片材的排纸机构。在该文献中,公开有彼此压接的辊对以及配置在该辊对的周围的叶片(日文:パドル)构件。在该排纸机构中利用辊对将片材从排纸口进行排纸,为了防止片材后端远离辊之后,卡挂在辊周面上而产生片材堵塞的情况,利用叶片构件对远离辊的片材后端进行踢送。 
如上所述,公知有包括将输送到排纸口的片材朝向堆积托盘进行供给的搬送模式与将片材从排纸口进行转向搬送而供给到处理托盘的搬送模式的后处理装置。在这样的后处理装置中,利用配置于排纸口的搬送旋转体(排纸辊对)来搬送片材的条件根据搬送模式而不同。例如在从排纸口向堆积托盘输送片材的情况下,在一对辊之间夹持片材进行搬送。此外,在从排纸口向处理托盘输送片材的情况下,仅利用上部辊将规定量的片材从排纸口输送到装载的片材之上,之后,使片材逆向搬送。 
这样,在利用配置于排纸口的一对排纸辊对将片材向堆积托盘输送时,进行夹持搬送,在向处理托盘输送时,滑动搬送的搬送机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如下的问题。从图像形成装置等输送的刚刚定影之后的片材彼此摩擦,因此产生图像模糊。该图像模糊大多产生在将片材向处理托盘搬送时。即,在与片材相接的下部辊停止的状态下,在其上装载有多张片材。并且,与驱动马达连结的上部辊与从排纸口进入到最上方片材之上的搬入片材接合而将片材向排纸方向搬送,接着,将片材向排纸相反方向搬送。此时,辊与片材之间的接触压力大,在片材上的图像的定影不完全时,引起图像拖影,并且产生有附着于辊的墨对后续的片材造成污损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从排纸口向堆积托盘直接搬送片材时,在下部辊与上部辊之间夹持片材而通过上部辊的驱动旋转使下部辊进行从动而搬出。在这样搬送时,为了防止图像拖影以及进行可靠的排纸收纳,需要使上部辊与片材上表面以及片材下表面与下部辊之间不会彼此摩擦而与辊的周速度相应地进行搬出。 
这样的至少包括两种搬送模式的排纸辊对可以通过组合以往相同 构造(材质、外径)的辊而成,但也可以采用以其中一方为软质辊且另一方为硬质辊的方式构成的构造。然而,对于包括有从排纸口向堆积托盘进行片材搬出的模式以及为了进行对齐堆叠而向处理托盘进行片材搬送的模式的排纸辊机构,以往在执行任一模式时,其辊机构都由相同构造构成。 
因此,当从图像形成装置输送的片材在彼此摩擦的条件下通过强的辊加压力进行搬送时,存在图像墨的模糊、污损严重的问题,当在上游的图像形成部处高速地进行图像形成时,该墨的模糊、污损成为较大问题。此外,当将向堆积托盘搬送的片材通过弱的辊加压力进行输送时,在托盘上引起不能进行完全搬出的不完全收纳、或者片材堵塞。 
因此,本发明者想到如下对策:在从排纸口将片材搬出到装载片材之上的搬送模式与向下游侧势头良好地搬出片材的搬送模式中,使排纸辊的构造不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片材收纳装置,其在从排纸口将片材搬出到装载在处理托盘上的片材之上的情况与向堆积托盘排出片材的情况中的任一排纸模式下,能够可靠地搬送片材,以及不会产生图像片材的墨摩擦、污损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排纸口配置与片材上表面接合的上部辊以及与片材下表面接合的下部辊,使得该上部辊与下部辊能够相互压接以及分离。该上部辊由大外径的软质辊面与小外径的硬质辊面构成,并且对将上部辊与下部辊压接分离的辊升降部件的加压力进行大小切换。 
由此,在从排纸口将片材通过排纸辊对逐张地排出到堆积托盘时,在小外径的硬质辊面以大加压力进行压接的同时搬送片材,从而能够在片材上不引起图像墨摩擦而可靠地搬出到托盘上。此外,在将片材从排纸口对齐堆叠到处理托盘时,在大外径的软质辊面以小加压力进 行压接的同时搬送片材,从而能在不引起墨摩擦与墨污损的前提下将片材堆叠到处理托盘。 
该片材收纳装置包括:排纸路径(11),从排纸口(13)搬出片材;处理托盘(15),配置于排纸口的下游侧,从排纸口使搬送方向翻转地收纳片材;堆积托盘(40),配置于处理托盘的下游侧;排纸辊对(20),配置于排纸口,将从排纸路径输送的片材有选择性地移送到处理托盘与堆积托盘;辊升降部件(升降杆30以及升降马达SM),使排纸辊对在相互压接的工作状态与分离的待命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辊控制部件(后述的控制部件85),对排纸辊对的驱动旋转以及辊升降部件进行控制。 
排纸辊对由与从排纸路径输送的片材上表面接合的上部辊(21)以及与片材下表面接合的下部辊(22)构成,上部辊由外周径为大径的软质辊面(21a)与外周径为小径的硬质辊面(21b)构成,辊升降部件构成为,能够将加压力调整为仅使软质辊面与下部辊抵接的低加压状态以及软质辊面和硬质辊面这两者与下部辊抵接的高加压状态。辊控制部件能够选择下述情况的任一种,对从排纸口输送的片材在软质辊面与下部辊之间向片材赋予搬送力,或者对从软质辊面和硬质辊面这两者与下部辊之间向片材赋予搬送力。由此,在将片材搬送到处理托盘的情况以及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分开使用软质辊面与硬质辊面,在向处理托盘搬送的情况下,在高加压状态下可靠地搬送,并且通过使用硬质辊,可防止由于加压而使辊面变形并使接触部分扩展所造成的褶皱的产生,在低加压状态下使用软质辊面,从而增加接触面积,能够防止片材间的摩擦并且可靠地进行搬送。 
下部辊被配置于处理托盘的载纸面(16),上部辊被配置在能够摆动地被支承于装置框架的臂构件(后述的辊托架24),在该臂构件上装备有将上部辊在与下部辊接合的工作位置(Ap)与分离的待命位置(Wp)之间进行升降的升降马达(SM)。这样,使上部辊摆动,将下部辊配置在处理托盘载纸面上,从而不使堆叠在处理托盘上的片材进行上下移动,不会扰乱排列性。 
控制部件(85)在从排纸口将片材搬出到堆积托盘时,以使硬质辊面与下部辊表面抵接的方式将加压力设定为高加压状态,在从排纸口将片材搬出到处理托盘时,以仅使软质辊面与下部辊表面抵接的方式将加压力设定为低加压状态。由此,在不具有片材与片材的摩擦的向堆积托盘的搬出中,在高加压状态下可靠地搬出,在片材与片材摩擦的向处理托盘的搬出中,在低加压状态下进行搬出,减少因片材的摩擦造成的污损。 
控制部件在将片材搬出到处理托盘时,在向托盘上搬入最初的片材时设定为硬质辊面(21b)与下部辊表面接合的高加压状态,在搬入第2张以后的片材时,设定为仅软质辊面(21a)与下部辊表面接合的低加压状态。由此,在不具有片材与片材的摩擦的排出动作中,在高加压状态下可靠地搬送,在具有片材与片材的摩擦可能性的搬出动作中,在降低压状态下进行搬送,从而减少因片材间的摩擦造成的污损。 
在处理托盘(15)上配置有对片材前端进行调整的前端限制止挡件(18)以及装订订缀部件(17),控制部件在将装订订缀后的片材束通过排纸辊对(20)从处理托盘搬出到堆积托盘时,设定为高加压状态,以使硬质辊面与下部辊表面接合。由此,在不具有片材与片材的摩擦的装订订缀后的片材束的搬出时,设为高加压状态,能够可靠地进行搬出动作。 
臂构件在将上部辊(21)压接于下部辊(22)时,以使软质辊面与下部辊表面的压接点在低加压状态时与在高加压状态时相比位于靠排纸方向下游侧的方式,能够摆动地支承上部辊。由此,在高加压状态下,向堆积托盘进行搬出时,使片材的搬出方向前端浮起。此外,在低加压状态下向处理托盘进行搬出时,也能够使片材的排出方向前端浮起,能够减少搬送载荷。 
在硬质辊面的树脂辊表面上,实施有聚四氟乙烯涂敷、陶瓷涂敷、氟涂敷等表面处理。由此,即使在高加压状态的搬送下,也减少由片材的印刷面造成的污损的产生。 
本发明的能够压接分离地配置在排纸口的排纸辊对由大外径的软 质辊面与小外径的硬质辊面构成,在从排纸口将片材逐张地夹持进行搬出时,利用大加压力在小外径的硬质辊面搬送片材,在从排纸口将片材搬出到装载着的片材之上时,利用小加压力在大外径的软质辊面处进行片材搬送,因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将从排纸口例如形成了图像的片材从排纸口搬出到装载着的片材之上时,将排纸口的搬送辊在弱加压力的作用下在大外径的软质辊面进行片材搬送,因此搬入片材与装载着的最上方片材之间的接合力小,不会引起墨摩擦。此外,在片材面与辊面之间的弱加压力的作用下进行压接,因此不会使片材的墨附着于辊表面而污损后续的片材。 
或者在从排纸口将片材由上下一对的排纸辊夹持而收纳于下游侧的堆积托盘时,辊在强加压力的作用下在小外径的硬质辊面进行片材搬送,因此能够将片材在托盘上可靠地搬出到准确位置。 
另外,本发明在使一对排纸辊例如与图像形成部的墨的性质相应地进行表面涂敷时,对小外径辊表面进行涂敷。由此,形成为不会造成墨熔接等辊污损且耐久性优良的辊构造,构成为能够以海绵等软质辊更换大外径的辊的维护零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图1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后处理装置的结构说明图。 
图3是图2的后处理装置的排纸部机构的立体结构说明图。 
图4是图2的后处理装置的翻转辊机构的说明图,图4(a)是翻转辊机构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4(b)是表示翻转辊的形状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翻转辊机构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图5(a)表示上部辊从下部辊分离的待命位置,图5(b)表示上部辊与下部辊在低加压力下进行接合的状态,图5(c)表示上部辊与下部辊在高加压力下进行接合的状态。 
图6是表示图5中的上部辊与下部辊的接合状态的说明图,图6 (a)表示上部辊与下部辊在低加压力下进行接合的辊压接面,图6(b)表示在高加压力下进行接合的辊压接面。 
图7是检测图2的后处理装置中的堆积托盘的高度位置的压纸单元的状态说明图。 
图8是堆积托盘的升降机构的说明图。 
图9是堆积托盘的点动变位机构的说明图。 
图10是堆积托盘的压纸单元的立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堆积托盘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表示片材后端支承杆的驱动机构、压纸单元的摩擦旋转体的驱动机构、和使压纸单元的姿态变位的驱动机构。 
图12(a)表示对装载到托盘上的片材的高度水平进行检测的压纸单元的传感器旗标的形状,图12(b)表示传感器与托盘位置的关系。 
图13是表示压纸单元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图13(a)表示压纸单元处于待命位置,图13(b)表示压纸单元对托盘上的片材束后端进行踢送的状态(低加压状态),图13(c)表示压纸单元对托盘上的最上方片材进行按压的状态(高加压状态)。 
图14是堆积托盘的后端支撑构件的立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15是使后端支撑构件相对于托盘进退的机构的说明图。 
图16表示后端支撑构件的动作状态,图16(a)表示支撑构件进入到载纸托盘的状态,图16(b)表示进入到托盘内的支撑构件对片材束进行支承的状态。 
图17是表示对后端支撑构件的角度进行变位的行星齿轮机构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收纳在托盘上的片材束与后端支撑构件的关系的状态说明图,图18(a)是表示支撑构件进入到托盘中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8(b)是表示利用支撑构件对下落的片材束的后端进行支承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8(c)是表示使后端支撑构件的从托盘退避的初始状态的说明图,图18(d)是表示使后端支撑构件从托盘进行退避的 状态的说明图。 
图19是图1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结构的说明图。 
图20是将输送到排纸路径的片材逐张地收纳于堆积托盘的排纸模式的说明图,图20(a)是在堆积托盘上将片材对齐区分的点动排纸的动作流程的说明图,图20(b)是在点动排纸模式的执行中从托盘取下片材束时的动作流程的说明图。 
图21是在将输送到排纸路径的片材逐张地收纳于堆积托盘的排纸模式中,在点动排纸的执行中从托盘取下片材束时的动作流程的说明图。 
图22是在将输送到排纸路径的片材逐张地收纳于堆积托盘的排纸模式中,将输送的片材对齐堆叠地进行装订订缀的装订排纸模式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示的理想实施方式而详述本发明。图1表示图像形成系统,由在片材上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单元)A与将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对齐堆叠而实施订缀处理等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单元)B构成。本发明的片材收纳装置(单元)C内置于后处理装置B。以下,按照图像形成装置、后处理装置的顺序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A与未图示的计算机、网络扫描设备等的图像操作装置连结,基于从这些装置传送的图像数据而在指定的片材上形成图像,将其向规定的搬出口(后述的排纸口)搬出。此外,在这样的网络结构以外,图像形成装置A作为复印机、传真机而构成,基于由原稿扫描单元进行图像读取而得的数据,在片材上复制形成图像。 
因此,图像形成装置A在外壳1中准备多个供纸盒2,将选择的尺寸的片材从盒中向下游侧的供纸路径3进行供给。在该供纸路径3上设有图像形成机构(图像形成部)4。作为图像形成机构4,周知有 各种机构。例如周知有喷墨印刷机构、静电印刷机构、胶版印刷机构、丝网印刷机构、带式转印印刷机构等。本发明能够采用任一种印刷机构。 
在图像形成机构4的下游侧设置排纸路径5,从配置于外壳1的排纸口6(以下称作主体排纸口)搬出片材。另外,通过印刷机构将定影单元(未图示)内置在排纸路径5中。这样,将从供纸盒2选择的尺寸的片材向图像形成部4输送,在形成图像后,从排纸路径5向主体排纸口6搬出。除此之外,在外壳1内配置有双向路径7。该双向路径7是用于在图像形成部4在片材的正面进行图像形成之后,将该片材在装置内进行正反翻转而再次向图像形成部4进行供给的路径,在片材背面形成有图像之后,从主体排纸口6搬出该片材。图示的装置构成为将片材从与主体排纸口6不同的搬出口8(参照图1)暂时向外壳外部放出之后,在装置内进行转向搬送,将其通过U形转弯路径进行正反翻转,再次向图像形成部4输送。 
在上述主体排纸口6上连结有后述的后处理装置B。此外,也公知有在外壳1上一体地组装有扫描单元与向该扫描单元供给原稿片材的原稿供给单元的装置结构。这种情况下的扫描单元对载置于台板上或者从加载机构供给来的原稿片材进行扫描而图像读取,将其读取数据传送到图像形成单元。此外,原稿供给单元包括向扫描单元的台板供给原稿片材的加载机构。本发明也能够采用一体地具备上述单元的装置结构。 
[后处理装置] 
图2所示的后处理装置B由外壳10、内置于该外壳内的片材搬送路径(排纸路径;以下相同)11、处理托盘15以及堆积托盘40构成。以下,说明其结构。 
[片材搬送路径] 
片材搬送路径11包括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A的主体排纸口6相连的搬入口12以及排纸口13。并且,从搬入口12将形成了图像的片材搬入到装置内,向排纸口13搬出。片材搬送路径11构成为将从主 体排纸口6输送的片材朝向后述的堆积托盘40进行移送的排纸路径,在搬入口12处配置对片材前端进行检测的搬入传感器Se1,在排纸口13处配置对片材后端进行检测的排纸传感器Se2,在路径中隔着适当间隔地配置对片材进行搬送的搬送辊14a、14b。未图示的辊驱动马达连结于各搬送辊14a、14b。此外,图示的片材搬送路径11在横截外壳10的大致水平方向上由大致直线的路径构成。在该片材搬送路径11的排纸口13处,在其下游侧将处理托盘15与堆积托盘40通过以下的结构进行配置。 
[处理托盘] 
如图2所示,处理托盘15由与排纸口13形成台阶且在其下游侧装载支承片材的载纸台16、配置在该载纸台的片材的调整部件(未图示)以及后处理部件17构成。图示的载纸台16构成为对从排纸口13反向搬送(排纸相反方向的片材输送)的片材的后端部进行支承的形状。并且,构成为在后述的堆积托盘40上支承片材前端部,将片材后端部支承(桥接支承)在载纸台16上。这样,将堆积托盘40与处理托盘15配置在大致相同平面上,通过将片材的前半部支承在其中一方的托盘上,将后半部支承在另一方的托盘上,与在前后处配置多个对片材整体进行支承的托盘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此外,在载纸台16配置有与片材后端抵接而进行限制的后端限制止挡件18以及对片材的排纸正交方向进行靠边调整的调整机构(未图示)。作为该调整机构,已经公知有各种机构,因此省略其说明,将搬入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定位于预先设定的基准(中央基准、侧部基准)。图示的装置表示中央基准。 
在载纸台16上将对对齐堆叠的片材束进行订缀处理的装订单元作为后处理部件17进行配置。作为装订单元将直线形状的装订针呈コ字状弯折而从片材束的上表面刺入到下表面且使针尖前端弯折的装置,是公知的。这样,作为后处理部件17,与装置规格相应地采用装订单元、穿孔单元、盖印单元、修整单元等。 
在片材搬送路径11的排纸口13处配置有翻转辊机构20。该翻转 辊机构20将输送到排纸口13的片材向排纸方向下游侧搬送,在片材后端通过了排纸口13的阶段使搬送方向翻转。由此,将片材从排纸方向后端侧沿着处理托盘15的载纸台16向后端限制止挡件18引导。 
在处理托盘15配置有与配置于排纸口13的后述翻转辊机构20相配合而将片材向后端限制止挡件18引导的摩擦旋转体19。图示的摩擦旋转体19配置在与载纸台16上的装载片材接合的位置。该摩擦旋转体19由扒送辊(也可以是带)构成,以与排纸辊14c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被驱动带传动。并且,基于自重接合于装载片材之上。通过作为该扒送辊的摩擦旋转体19的旋转将自翻转辊20反向搬送的片材搬送到后端限制止挡件18,抵接停止。 
“翻转辊机构” 
图3是表示后处理装置B的排纸部机构的立体说明图,在从排纸口13搬送来的片材的宽度方向中央配置有一对翻转辊20。该翻转辊20将从排纸口13输送的片材向排纸方向进行移送之后,使搬送方向翻转而将其搬入到处理托盘15。在图4中详细地表示该翻转辊机构20。该图4(a)表示翻转辊20的升降机构,图4(b)表示上部辊21与下部辊22的辊构造。翻转辊机构20由与自排纸口13输送的片材的上表面接合的上部辊21以及与片材下表面接合的下部辊22构成。上部辊21构成为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装置框架F且能够在相对于下部辊22进行压接的工作位置Ap与分离的待命位置Wp之间升降。与此同时,向上部辊21传递辊驱动马达(正反转马达)RM的旋转,使其能够向排纸方向(图示顺时针方向)与排纸相反方向(图示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装置框架F上支承有能够以摆动支点23为中心进行摆动的左右一对的辊托架(摆动臂)24。辊旋转轴2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承支承在该一对辊托架24上,在该旋转轴上嵌合有上部辊21。摆动支点2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或者借助固定部件被支承于装置框架,在该摆动支点23处直接或者经由卡圈构件嵌合有辊托架24。由此,对托架基端部进行支承,使其能够以摆动支点23为中心而向任意的角度方向摆 动。此外,在旋转支轴23上动配合有卡圈构件(旋转卡圈),在该卡圈构件处连结有向上部辊21的旋转轴25传递旋转的驱动滑轮26。并且,在驱动滑轮26上连结有辊驱动马达RM。 
在上述的辊托架24上,设有使上部辊21在从下部辊22分离的待命位置Wp与压接于下部辊22的工作位置Ap之间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将该升降机构在图5中表示。如图5(a)所示,在以摆动支点23为中心进行摆动的辊托架24的运动轨迹内配置有升降杆30。该升降杆30的基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旋转轴30a。在该旋转轴30a上,扇形齿轮31与升降马达SM连结。并且,通过升降马达SM的旋转使升降杆30在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摆动)。 
在升降杆30的前端部,一体地形成工作销30b,在辊托架24上形成有与工作销30b接合的接合承受部(长槽)24x。对于该工作销30b与接合承受部24x,在工作销30b与接合承受部24x进行接合的图5(a)时辊托架24位于待命位置,在工作销30b远离接合承受部24x的状态时,辊托架24由于其自重而位于上部辊21压接于下部辊22的工作位置。 
另外,当工作销30b压下可动棒28时使加压弹簧27紧缩,将该弹簧力作为上部辊21与下部辊22的压接力而附加于辊托架24。这样,通过升降马达SM的角度控制使升降杆30从图5(a)的状态变位成图5(b)、图5(c)的状态时,上部辊21变位成与下部辊22分离的状态、由低加压力进行压接的状态、由高加压力进行压接的状态。附图标记29是设于辊托架24的挡片,对可动棒28的摆动运动进行上限限制。 
通过这样的结构,当升降马达SM向规定方向(图5中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升降杆30使辊托架24进行位移,以使上部辊21向远离下部辊22的方向上升。在该状态下,辊托架24卡定于未图示的止挡件而移动至上升到的待命位置,通过马达、传动机构等的载荷而保持在该位置。此外,当升降马达SM向相反方向进行旋转时,升降杆30向图5中逆时针方向旋转,辊托架24以摆动支点23为中心向由于自 重进行下降(下落)的方向旋转,上部辊21与下部辊22压接。 
与该辊升降同时,辊驱动马达RM向上部辊21传递旋转,该驱动马达由能够正反转的马达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上部辊21的控制采用下述的第1方法与第2方法。 
第1方法是在将上部辊21压接于下部辊22的状态下向排纸方向旋转并且从排纸口13搬送片材。当片材前端进入到辊夹持之间时,该片材从排纸辊14c与翻转辊20这两者承受搬送力而沿排纸方向被送出。 
接着,在片材后端从排纸口13脱离的阶段(排纸传感器Se2刚刚输出检测信号之后),使上部辊21的旋转方向逆转。于是,在片材后端从排纸口13向处理托盘15下落的同时,片材前端被上部辊21反向搬送。另外,该排纸方法作为向处理托盘15搬入最初的片材时(片材彼此不进行摩擦时)的控制而被采用。此时的上部辊21与下部辊22的压接力被设定为高加压力(图5(c)的状态)。 
第2方法是在下部辊22之上已经装载有在先的片材时,使上部辊21在保持于待命位置的状态下等待从排纸口13搬出的片材。在片材后端从排纸口13放出的时刻,使上部辊21从待命位置Wp下降至工作位置Ap。在该辊下降的动作的前后,使辊驱动马达RM向与排纸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于是,从排纸口13输送的片材的后端向处理托盘15下落,该后端侧通过在先头自上部辊21受到的搬送力而被朝向后端限制止挡件18移送。此时,上部辊21的加压力被设定为低加压力。 
此外,在本发明中,说明了上部辊21利用与以摆动支点23为中心的辊托架24不同的升降杆30,在待命位置、低加压压接位置、高加压压接位置之间上下移动的结构。除此之外,使弹簧离合器夹设于辊托架24的摆动支承轴23,借助该弹簧离合器使旋转轴(旋转卡圈等)向正反方向进行驱动旋转。由此,当弹簧离合器向紧缩的方向旋转时,使辊托架24从压接位置向上升位置移动,当弹簧离合器向松弛的方向旋转时,使辊托架24从上升位置下降到压接位置。另外,在这 种情况下,在将压接加压力调整为强弱两阶段的情况下,附加有通过弹簧压力对辊托架24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加压杆等)。 
接着,根据图4(b),对上部辊21与下部辊2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上所述,上部辊21在与下部辊22压接的工作位置Ap以及分离的待命位置Wp之间位移,能够在工作位置将压接力调整为低加压状态与高加压状态。因此,当对上部辊21的构造进行说明时,上部辊21由大径辊体21a与小径辊体21b的组合来构成,大径·小径的辊体通过一对或两对或者更多对的组合沿片材宽度方向排列。对于图示的大径辊体21a与小径辊体21b,以片材中央为中心地等距离间隔配置小径辊体21b,在其外侧配置有大径辊体21a。 
这样,上部辊21由以片材中央为中心而左右对称的大径辊体与小径辊体构成。并且,大径辊体21a的外径比小径辊体21b大Δd,此外由海绵、软质橡胶等软质构件构成。另一方面,小径辊体21b比大径辊体21a小Δd、且由合成树脂等硬质构件构成。这样,相对于由不同外径构成的上部辊21,下部辊22由相同外径的相对硬度优异的材料来构成。 
图6(a)表示上部辊的大径辊体21a与下部辊22压接的状态,该图(b)表示上部辊的小径辊体21b与下部辊22压接的状态。此时,图6(a)设定为低加压状态,图6(b)设定为高加压状态。 
如图6(a)所示,大径辊体21a设定成在设定为未作用由上述升降杆30产生的加压力的低加压力时,不产生弹性变形地使大径辊体21a的周面与下部辊22的周面进行压接的硬度。此外,如图6(b)所示,在升降杆30作用了高加压力时,大径辊体21a进行弹性变形而使小径辊体20b与下部辊22压接。此外,如上所述,下部辊22配置在与上部辊21对置的位置,由合成树脂例如聚甲醛树脂、尼龙等硬质材料构成。并且,其外径形成为相同直径。另外,在此,硬质材料是指即使在从上部辊21作用有高加压力也不会产生较大弹性变形而在大致维持了其外径的状态下搬送片材的程度的硬度。 
这样,对于大径辊体21a与小径辊体21b的外径差(Δd)和硬度 差,设定为在通过低加压力与下部辊22压接时,大径辊体21a没有产生弹性变形而与下部辊22压接,小径辊体21b与下部辊22形成间隔(间隙)而没有压接(图6(a)的状态)。此外,在通过高加压力与下部辊22压接时,大径辊体21a产生弹性变形而与小径辊体21b一并与下部辊22压接(图6(b)的状态)。 
并且,如该图(a)所示,在大径辊体21a不产生弹性变形而与下部辊22压接时,接触面积小且通过辊的旋转来赋予的搬送力变小。其原因在于,在下部辊22之上装载片材,在其之上从排纸口13输送片材,将该片材通过上部辊21向排纸相反方向搬送时,使得装载的片材与搬入的片材相互摩擦。此时,当辊的压接力大时,在片材相互间产生对图像墨进行摩擦的墨摩擦。与此同时,附着于辊表面的墨等污损片材表面。 
另外,图示的装置在大径辊21a不产生变形而与下部辊22接合的状态下,对于片材的搬送方向,如该图箭头所示,以向与载纸台16的载纸面大致相同的方向搬送片材的方式设定辊压接角度。即,将该图所示的角度θa设定为零或者接近零的状态。其原因在于,减轻向处理托盘15搬入的片材与装载的片材之间的摩擦程度。这样的片材相互间的摩擦力的减轻在由上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A高速地形成有图像的情况或者由图像形成墨的特性而容易产生墨摩擦的印刷条件时特别有效。 
图6(b)所示的大径辊体21a进行弹性变形而与下部辊22压接时,接触面积大且通过辊旋转对片材赋予的搬送力也增大。并且,图示的装置沿搬送方向、即从载纸台16a的纸面朝上该图角度θb的方向被搬送。 
这样,上部辊21由大径辊体21a与小径辊体21b构成,通过将赋予各辊的加压力变更为高低两阶段,能够对向排纸口13输送的片材与搬送模式相应地如图6(a)、图6(b)那样变更搬送机构。即,能够在将输送到排纸口13的片材进行转向搬送而引导至处理托盘15时,防止片材相互间的墨摩擦,从排纸口13将片材搬送到堆积托盘时,以 使其排纸方向朝向上方的姿态沿着抛物线方向而朝向托盘进行移送,能够将片材搬出到托盘上的纸面比较远的部位。 
这样,翻转辊20由大径与小径的辊对构成是由于如下理由。翻转辊20在后述的“第1排纸模式”与“第2排纸模式”中将输送到排纸口13的片材有选择性地排送到堆积托盘40与处理托盘15。在第1排纸模式中,输送到排纸口13的片材逐张地被上部辊21与下部辊22夹持而供给到下游侧的堆积托盘40。另外,该第1排纸模式将排纸动作区别为在堆积托盘上将片材全部进行点动分类的点动排出与不进行分类地搬出的连续搬出。 
因而,在第1排纸模式下,将片材在下部辊22与上部辊21之间逐张地夹持,因此不会在辊与片材之间产生滑动地通过辊的旋转可靠地向下游侧搬送片材。在上述第2排纸模式中,从排纸口13输送的片材被搬入到已经装载着的最上方片材之上,一边在最上方片材的纸面上滑动,一边向排纸方向搬送,随后由上部辊21按压着向排纸相反方向搬送。 
这样,在不同搬送模式下,在第1排纸模式的夹持搬送中,能够通过强压接力将片材(在后述的束搬出模式中是片材束)可靠地排纸收纳于下游侧的堆积托盘40。此外,在第2排纸模式中,没有避免片材相互间的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使形成于片材表面的图像产生墨摩擦,因此期望的是,通过弱压接力来搬送片材。 
另外,基于辊表面与例如图像形成墨的相性(融合性),存在表面涂敷的情况。作为图示的辊,在夹持并搬送片材的小径辊21b与下部辊22的各表面,实施陶瓷涂敷、氟涂敷等表面硬化处理。由此,即使片材上的墨不完全定影,也没有熔接在辊表面而产生墨摩擦,污损后续片材的隐患。 
此外,在后述的第2排纸模式中,将从路径排纸口输送的片材层叠地堆叠在载纸台和下部辊之上,并在其最上方片材之上,利用上部辊,将从排纸口输送的片材向排纸方向、接下来向排纸相反方向供给而进行转向搬送。该上部辊21需要将装载在载纸台16上的片材与从 排纸口13搬入的片材以彼此不产生强摩擦的方式进行搬送而搬送到规定的后处理位置。这是因为,在片材相互摩擦时存在产生图像的墨摩擦的隐患以及附着于辊表面的墨层附着于片材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该片材间的图像拖影与污损,上部辊21由大径辊构成且由海绵等软质辊构成。与此同时,以在辊接点处使片材向沿着载纸台表面16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定了辊的压接角度θc(参照图6(a))。 
并且,对于搬入到处理托盘15的片材,仅大径辊21a压接于片材表面,小径辊21b不进行压接而形成有间隙。因此,辊与片材之间的接触面积小,同时由于将其加压力设定为轻加压力,因此产生于片材相互间(装载着的片材与搬入的片材)的静电变得微弱,也不会因静电积蓄而妨害后续的片材的搬送。 
另外,说明了在对堆叠于处理托盘15的片材束进行订缀处理之后,利用翻转辊机构20将片材束向下游侧的堆积托盘40搬送的结构,但除此之外,也能够与翻转辊机构20一起配置从处理托盘15搬出片材束的输送部件。 
如图4所示,后端限制止挡件18由抵接片材后端而进行限制的板状构件构成,沿片材宽度方向配置于一个部位或者隔着距离配置于多个部位。 
该止挡件与装订单元17等后处理部件一并配置于片材后端缘,因此在装订单元构成为能够向片材宽度方向位移的情况下,该后端限制止挡件18也与装订单元17联动而向片材宽度方向位移。此外,在装订单元17不向片材宽度方向位移而固定配置时,也能够在该装订单元上一体形成后端限制止挡件18。 
[堆积托盘] 
接下来说明堆积托盘。如图2以及图8所示,堆积托盘40配置在片材搬送路径11的排纸口13的下游侧。并且,在该排纸口13的下游侧配置上述的处理托盘15,在排纸口13与处理托盘15的搬出口13的下游侧配置有堆积托盘40。另外,在此,从排纸口13送出单片材,从搬出口13送出片材束,皆收纳于堆积托盘40。 
图示的情况是将排纸口13与搬出口13设置在实质相同部位。这是因为,对于从搬纸口13输送的片材,执行直接收纳于堆积托盘40的第1排纸模式以及将输送到排纸口13的片材搬送到处理托盘15而进行后处理之后,从该搬出口收纳于堆积托盘40的第2搬送模式。以下,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排纸口13与搬出口13。 
堆积托盘40由托盘基台41与载纸托盘42构成。托盘基台41以在装置框架F上通过规定的行程进行上下移动的方式被支承。载纸托盘42构成为具有装载收纳片材的托盘面的托盘形状。载纸托盘42被支承于托盘基台41,但此时设有后述的点动变位机构,以使载纸托盘42相对于托盘基台41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点动变位规定量。 
“托盘升降机构” 
在图8中表示堆积托盘40的升降机构。在装置框架F上沿装载方向上下配置导轨43(参照图8),在该导轨43上,嵌合有固定于托盘基台41的连结部(接合板)的滑动滚子44。导轨43由棒状引导件、槽钢、H形钢等构成,在其之上能够滑动地嵌合有托盘基台41。 
托盘基台41构成为对载纸托盘42与装载于该载纸托盘42的片材的负载进行支承的强度的框架构造,悬臂支承于同样地牢固构成的导轨。此外,在装置框架F中,在导轨43的上端部轴固定有悬架滑轮45a,在下端部轴固定有卷扬滑轮45b。并且,在两滑轮之间,例如悬挂有线、带齿的带等牵引构件45c。在卷扬滑轮45b处,经由减速机构而连结有卷扬马达MM。 
与此同时,在托盘基台41,将重量减轻用的螺旋弹簧46架设在该托盘基台41与装置框架F之间。即,弹簧46的一端(图8的下端部)固定于装置框架F,另一端(图8的上端部)经由牵引滑轮47而固定于托盘基台41。在该弹簧46上附加有初张力。因此,载纸托盘42和装载于该载纸托盘42的片材与螺旋弹簧46的弹力相应地减轻其重量且减少卷扬马达的载荷扭矩。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使重锤从悬吊滑轮垂下的重量减轻机构来代替螺旋弹簧。 
“载纸托盘” 
载纸托盘42具备将从上方的排纸口13输送的片材层叠状载置的载纸面42a。该载纸面42a也可以是水平姿态,但此处以规定角度倾斜。这是因为,使装载的片材因自重向后端侧进行姿态修正。该载纸面42a的倾斜角度相对于水平线从30度到45度左右是适当的。在30度以下时,难以修正片材的姿态,在45度以上时,产生弯曲的片材在进入托盘时颠倒的隐患。载纸托盘42被支承于托盘基台41,沿着导轨43进行上下移动。此外,在装置框架F上配置有挡板48,该挡板48具有对片材后端部进行限制的后端限制面48f。该挡板48也可以是固定于装置框架的壁面构造,然而图示的结构是供载纸托盘42沿片材宽度方向点动变位规定量的构造,挡板48也与该载纸托盘同时地进行点动变位。其构造后述。 
[点动变位机构] 
接着,对被支承于图9所示的托盘基台41的载纸托盘42的点动变位机构进行说明。在该图中,载纸托盘42位于附图前侧(前面侧),装置框架F位于后侧(背面侧)。通过这样的布局,载纸托盘42与挡板48进行凹凸嵌合,以能够在该图左右方向(片材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接合。即,在载纸托盘42与挡板48中的一方形成凸部,在另一方形成凹部,将两者嵌合(燕尾榫嵌合等)且实现一体化。并且,在挡板48上设置滑动滚子48a,该滚子嵌合支承于横向导轨49。横向导轨49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固定于装置框架F。 
通过这样的结构,当挡板48或载纸托盘42中的任一个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移动时,两者同时沿相同方向移动相同量。图示的装置在装置框架F上配置有点动变位马达GM以及与该马达连结的凸轮构件50。在形成于该凸轮构件50(图示的结构是偏心凸轮)的凸轮槽51中嵌合有凸轮销52,该凸轮销52被植入地设置于挡板48且实现一体化。另外,在上述中,在点动变位马达GM的旋转轴上配置编码器53,对旋转角度进行控制。此外,在该马达旋转轴上配置有未图示的初始位置传感器。 
因此,当点动变位马达GM进行规定角度旋转时,与其连结的凸 轮构件50进行规定角度旋转(图示的结构是偏心凸轮)。并且,与凸轮槽51嵌合的凸轮销52使与其一体的挡板48向片材宽度方向上移动规定量。与该移动相伴,使载纸托盘42也向相同方向一体移动。 
[纸面水平检测机构] 
在上述的堆积托盘40上配置有对装载纸面的高度位置进行检测的水平检测机构55与片材后端支撑机构65。水平检测机构55对装载在载纸托盘42上的片材的最上方纸面的高度水平进行检测。水平检测机构55如图10中表示其立体结构那样,压纸单元56以从载纸托盘42的托盘上方退避的待命位置(图13(a)的状态)以及与托盘上的最上方片材接合的工作位置(图13(b)以及图13(c)的状态)在托盘内出没。 
即,水平检测机构55在待命位置待命,该待命位置为自片材从上方的托盘排纸口13b下落并被收纳于载纸托盘42的轨迹退避的位置,在片材被收纳在托盘上后,与其最上方纸面接合,而检测高度位置。在该情况下,因为被装载在托盘上的片材有时因弯曲的影响、片材页间的空气层以及后述的装订订缀针的影响,比实质的高度鼓出而成为高的水平,所以水平检测机构具备片材纸面的加压部件。图示的装置将该加压部件作为压纸单元56而具备以下的结构。 
在装置框架F上轴承支承有摆动旋转轴57,摆动臂58的基端部能够摆动地被支承于该旋转轴。并且,在摆动臂58的前端部轴支承有辊旋转轴59,在该旋转轴上固定有摩擦旋转体60(纸压构件60a、60b;以下相同)。 
摆动旋转轴57与摆动臂58设定以挡板48为交界在托盘上方的检测位置与托盘外侧的待命位置之间使摩擦旋转体60摆动的臂长度。图示的摩擦旋转体60由隔着间隔且左右一对的辊体构成。这是因为,使辊对旋转而将收纳于托盘内的片材以其后端与后端限制面48f抵接的方式扒送。因此,在摩擦旋转体60处,在摆动旋转轴57上设置驱动滑轮,在该滑轮上通过传动带60V连结有辊驱动马达RM2(参照图11)。 
如图11所示,在设于搬出口13的翻转辊20(其下部辊22)的下方配置有压纸单元56。该压纸单元56由从搬出口13自与最上方纸面之间的片材收纳轨迹的外侧向纸面之上移动的摆动机构构成。如图10所示,图示的机构由能够以摆动旋转轴57为中心进行摆动的摆动臂构件58(辊托架等)以及能够旋转地被轴承支承于该臂构件的摩擦旋转体60(扒送辊体;以下称为辊体)构成。图示的辊体60由隔着间隔且在片材宽度方向上隔有间隔的一对辊体60a、60b构成。通过摆动臂58的摆动运动,装配于其前端的辊体60在从位于后端限制面(挡板)48f的内侧的待命位置(图13(a))到与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纸面接合的纸面接合位置(检测位置;图13(b)、图13(c))之间进行往返移动。 
并且,在摆动旋转轴57上,经由卡圈构件而动配合有压杆61。此外,在压杆61连结有图11所示的压纸马达KM。并且,在压杆61上固定加压弹簧62,该弹簧的前端配置在与摆动臂构件58接合的位置。因此,当压纸马达KM在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内旋转时,压杆61从图13(a)的状态旋转至图13(b)的状态。此时,被设定为加压弹簧的弹簧压力不产生作用的角度,通过压纸单元56(辊体60与摆动臂构件58)的自重来按压最上方纸面。以下,将该状态称为低加压状态。 
此外,当压纸马达KM进一步向相同方向旋转规定角度时,压杆61从图13(b)的状态旋转至图13(c)的状态,此时,加压弹簧挠曲而将弹簧力作用于摆动臂构件58。于是,辊体60在向其自重附加有弹簧力的状态下按压最上方纸面。此时的弹簧力被设定为对装载于载纸托盘42的片材的鼓出、隆起、起伏等进行抑制的作用力。 
此外,摩擦旋转体60由橡胶辊、树脂辊等构成,在上述的低加压状态下与最上方纸面接合时,为了将该片材以向后端限制面48f侧移动的方式移送,赋予搬送力的辊驱动马达RM2利用传动带60V传递驱动。 
“传感器构造” 
如上述那样,由旋转体构成的压纸单元56在其摆动旋转轴57上设有角度检测用的旗标fr。图示的结构基于将载纸托盘42的高度位置设定为第1收纳高度位置H1和第2收纳高度位置H2的关系,设置第1旗标fr1、第2旗标fr2与第3旗标fr3。利用这些旗标fr1、fr2、fr3,能够检测载纸托盘42的纸面高度是位于预先设定的第1收纳高度位置H1、位于第2收纳高度位置H2或者位于其之上、位于其之下。 
此外,作为压纸单元,表示了由摆动臂58与装配于该摆动臂58的摩擦旋转体60构成的情况,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由压纸盘以及将该盘从待命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的摆动臂构成。 
以下,对将片材收纳于堆积托盘40的排纸模式、各排纸模式中的托盘高度的位置控制以及其高度检测方法进行说明。 
[排纸模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从排纸口13到堆积托盘40的片材的排纸模式进行说明。后述的控制部件85包括第1排纸模式与第2排纸模式。第1排纸模式是将输送到片材搬送路径11的片材从排纸口13收纳于载纸托盘42的排纸动作,有选择性地执行使从排纸口13输送的片材不对齐不偏置地搬出的连续排纸动作以及使来自排纸口13的片材全部偏置地收纳在托盘上的点动排纸动作。 
此外,第2排纸模式从排纸口13b将被输送到片材搬送路径11的片材在处理托盘15上对齐堆叠并进行订缀处理。此时,有选择性地执行对片材角部的一个部位进行装订订缀的角部订缀处理以及对片材中央部的两个部位进行装订订缀的中央订缀处理的各动作。 
因此,后述的控制部件(控制CPU;以下相同)85在第1排纸模式的连续的排纸动作以及点动排纸动作中,将堆积托盘40的最上方片材高度设定为下述的“第1收纳高度位置H1”,在第2排纸模式的角部订缀动作以及中央订缀动作中将堆积托盘40的最上方片材面的高度位置设定为下述的“第2收纳高度位置H2”。 
此外,控制部件85在上述第2排纸模式的执行时将输送到片材搬送路径11的排纸口13的片材向处理托盘15的订缀位置进行搬送。此 时,控制部件85将堆积托盘40的最上方片材面定位于下述的“第1收纳高度位置H1”。 
根据图7来说明上述的第1高度位置、第2高度位置。“第1收纳高度位置H1”被设定在排纸口13与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纸面(最上方片材面;以下相同)之间形成高低差H1的位置。该高低差H1以输送到排纸口13的片材为基准点,设定为装载多张片材的高度水平(高低差)。当将该高低差H1设定得高(大)时,收纳的片材的姿态因落差而变形,相反地当将该高低差设定得低(小)时,不得不频繁地执行托盘的向下运送动作。因此,“第1收纳高度位置H1”的高低差基于托盘的向下运送动作的频率和片材的收纳排列性,通过实验等设定最佳值。 
“第2收纳高度位置H2”是使订缀处理后的片材束从处理托盘15下落到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片材之上而进行收纳。因此,将搬出口13与最上方片材面之间的高低差H2设定得比在处理托盘上订缀处理的片材束的容许最大束厚度Hmax大。该高低差H2例如是以容许最大束厚度Hmax(装置规格)为基准点考虑到装载量的偏差(装载片材间的空气层、波状起伏变形、弯曲等层叠片材的偏差)而设定的。特别是在将装订订缀后的片材束装载到载纸托盘42上时(后述的第2排纸模式执行时),订缀针部在上方层叠而产生呈山头状隆起现象。这样,在装载于载纸托盘42的片材束的纸面成为不对齐的关系下,“第2收纳高度位置H2”设定为比容许最大束厚度Hmax足够大的高低差H2。 
此外,在上述的“第2收纳高度位置H2”与处理托盘15的搬出口13之间,对下落的片材束的后端进行支承的后端支撑机构65由后述的结构配置。因此,根据图7来说明该后端支撑构件66、第1收纳高度位置H1与第2收纳高度位置H2的关系。 
“第2收纳高度位置H2”在与搬出口13之间具有高低差H2。在该高低差H2的中间位置对片材束的后端进行支承的后端支撑构件66在载纸托盘42的上方能够出没地配置。在该后端支撑构件66设有对从 排纸口13下落的片材束进行支承的支撑面66f。并且,将搬出口13与支撑面66f之间的高度差Ha设定得比容许最大片材束Hmax高。并且,图示的装置将支撑面66f与装载最上方片材面之间的高度差Hb设定得比容许最大片材束Hmax低。 
即,在将容许最大片材束厚度设为Hmax时,通过H2=Ha+Hb,Ha>Hmax>Hb,将Ha设定得比容许最大片材束厚度Hmax大(高),使得从搬出口13下落的片材束可靠地载置在支撑构件66之上。此外,从支撑面66f下落到装载最上方片材之上的片材束,其落差尽可能设定得小,减少由下落带来的冲击。 
此外,在本发明中,说明了将堆积托盘40的高度位置向第1收纳高度位置、第2收纳高度位置(H1、H2)两阶段进行位置控制的情况。上述内容并不局限于两阶段,除此之外也可以是多个阶段控制。例如,也可以将从排纸口13向处理托盘15搬入片材时的堆积托盘40的高度位置设定为与处理托盘15的载纸台16成为相同平面的高度位置。同样地,也能够设定第3收纳高度位置,使得在片材束下落于堆积托盘40而进行收纳时,在比第2收纳高度位置H2高的第3收纳高度位置搬出的片材束前端被载纸托盘面接住,与该片材束搬出相适地下降到第2收纳高度位置H2。 
对将载纸托盘42定位于上述的第2收纳高度位置H2的方法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将第2收纳高度位置H2设定为搬出口13与支撑面66f(后端支撑构件)之间的高度差Ha以及支撑面66f与托盘最上方片材面之间的高度差Hb之和。即为(H2=Ha+Hb),“Ha”作为设计值,被设定为比容许最大片材束厚度Hmax大的值。此外“Hb”是比容许最大片材束厚度Hmax小的值且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设定。 
载纸托盘42的高度位置可以采用对待命于上游侧的处理托盘15的片材束的束厚度进行考虑的第1高度位置设定与将该束厚度设定为规定值的第2高度位置设定中的任一个。 
“第1高度位置设定”为,考虑在处理托盘15上要堆叠(或者堆叠着)的片材束的束厚度而设定支撑面66f与载纸托盘42上的最上方纸 面之间的高度差Hb。即,判别收纳于高度差Hb的片材束的束厚度,以该束厚度为基准设定高低差。由此,例如设定为(高度差Hb)=(收纳的预定的片材束厚度)+(空间间隙)。 
此外,对于这种情况下的片材束的束厚度,(1)在处理托盘15上配置束厚度检测传感器。该检测传感器例如通过传感器来检测与堆叠在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束的最上方片材面接合的接合片(未图示)的高度位置。除此之外,(2)片材束的束厚度是通过图像形成装置A或者排纸传感器Se2来对搬出到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的张数进行计数,通过作业结束信号来使平均纸厚度乘以合计张数。这样,通过(1)或者(2)的任一种方法,能够判别片材束的束厚度。 
“第2高度位置设定”是将支撑面66f与载纸托盘42上的最上方纸面之间的高度差Hb设定为预先设定的规定值。例如设定为(高度差Hb)=(容许最大片材束厚度)+(空间间隙)。 
[高度位置检测] 
如上所述,在压纸单元56,在其摆动旋转轴57上设有角度检测用的旗标fr。在第1旗标fr1、第2旗标fr2、第3旗标fr3处,作为检测其位置的传感器,第1传感器LSe1、第2传感器LSe2、第3传感器LSe3被安装于装置框架F。 
图12表示摆动旋转轴57的旋转角度与各旗标之间的关系。作为检测该三个旗标的传感器,将第1传感器LSe1、第2传感器LSe2、第3传感器LSe3安装于装置框架F。在图12所示那样的传感器与旗标的位置关系中,通过第1传感器LSe1的ON/OFF、第2传感器LSe1的ON/OFF、第3传感器LSe3的ON/OFF,对装载在载纸托盘上的片材的高度水平进行检测。 
在第1传感器LSe1=OFF且第2传感器LSe2=OFF且第3传感器LSe3=OFF时,压纸单元56位于待命位置(初始位置;图7实线位置)(在这样的角度位置配置有传感器与旗标)。此外,在第1传感器LSe1=OFF且第2传感器LSe2=ON时,表示位于比第1收纳高度高的位置。在第1传感器LSe1=ON且第2传感器LSe2=OFF 时,表示位于比第1收纳高度低的位置。 
同样地,在第1传感器LSe1=ON且第3传感器LSe3=ON时,表示位于第2收纳高度(第2水平)的适当位置。在第1传感器LSe1=ON且第3传感器LSe3=OFF时,表示位于比第2收纳高度高的位置。在第1传感器LSe1=OFF且第3传感器LSe3=ON时,表示位于比第2收纳高度低的位置。 
此外,在将载纸托盘42设定于第1收纳高度位置H1时,在上述的第1排纸模式中,是将片材逐张地收纳于载纸托盘42的情况,此时的加压部件(压杆61)保持于非工作位置。此外,在将载纸托盘42设定于第2收纳高度位置H2时,在后述的第2搬送模式下是将片材束从处理托盘收纳于载纸托盘42的情况,此时的加压部件(压杆61)保持于加压位置。此外,摩擦旋转体60进行旋转,使得在后述的第1排纸模式时从排纸口13收纳到最上方纸面之上的片材的后端与后端限制面48f抵接。此时旋转体60在低加压力(辊与摆动臂的自重)的作用下对片材纸面进行按压。并且,在从处理托盘15搬出片材束的第2排纸模式时,在不对摩擦旋转体48赋予旋转力的状态下仅(以高加压力)按压纸面。 
[片材后端支撑机构] 
如上所述,图示的后处理装置B包括第1排纸模式与第2排纸模式,在第1排纸模式时,将排纸口13与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纸面之间的高度差设定为第1收纳高度位置。此外在第2排纸模式时,将搬出口13与载纸托盘42的高低差H2设定为第2收纳高度位置(H2;第2水平Hv2)。该第1高低差设定在低的位置,第2高低差设定在高的位置(高度差H1<高低差H2)。 
在这样的排纸条件下,在第2排纸模式时,在使片材束从搬出口13下落到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纸面之上进行收纳时,在其中间位置配置有对下落的片材束的后端部进行支承的后端支撑机构。以下,对该后端支撑机构进行说明。 
图14是后端支撑机构65的立体说明图,图示结构的支撑机构沿 着片材宽度方向隔着间隔地左右一对配置。在图7中图示该左右的支撑构件的位置关系,其配置在上述压纸单元56的两侧部。根据图14对其中一方的支撑机构进行说明(另一方的机构也相同)。 
后端支撑机构65由具有片材支撑面66f的后端支撑构件66、以使该支撑构件能够在从载纸托盘上方退避的待命位置Wp与托盘上方的工作位置Ap之间进行移动的方式支承的滑动引导构件67(保持架构件;以下相同)、以及使支撑构件在待命位置与工作位置之间位移的杆变位部件68构成。 
后端支撑构件66暂时支承从搬出口13下落的片材束的后端部。因此,支撑构件66被配置在搬出口13与最上方片材纸面之间的中间位置,具备对从上方下落的片材束的后端部进行载置支承的支承面66f(称为支撑面)。该支撑构件66配置在设定于搬出口13与最上方片材纸面之间的高度位置(与图7所示的搬出口13的间隔Ha,与最上方片材纸面的间隔Hb)。并且,在载纸托盘42上方的工作位置Ap(图7实线)与退避到托盘外部的退避位置Wp(图7虚线)之间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支承于滑动引导构件67。 
滑动引导构件67固定于装置框架F。并且,在从搬出口13搬出片材束时,与该搬出时刻相应地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工作位置,下落到该载纸面上的片材束的后端部支承在纸面上方,在该支承后从工作位置后退移动到退避位置。于是,支承于支撑面66f之上的片材后端部,通过向退避位置的后退移动而收纳于装载片材之上。 
图示的支撑构件66由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的板状杆构件构成,从装置框架F的挡板48进入到托盘上以及从托盘上后退。该支撑构件66如图7所示,在搬出口13与最上方片材纸面之间的高低差H2的中间位置,图示高度Ha被设定为比容许最大片材束的束厚度maxh大的间隔(Ha>maxh)。并且,支撑面66f与最上方片材纸面之间的间隔Hb被设定为比搬出口13与支撑构件66的间隔Ha小的间隔。同时,当将该支撑面66f与最上方片材纸面之间的间隔Hb设定为比容许最大片材束的束厚度maxh小的间隔时,能够使支承于 支撑面66f的片材后端部软着陆到托盘的最上方片材之上。 
如上所述,设定支撑构件的高度位置是基于如下理由。假设在不存在支撑面时,片材束从搬出口13以高低差(H2=Ha+Hb)下落。通过此时的冲击使下落的片材束自身与在载纸托盘42上装载着的装载片材束产生位置偏移、散开等其姿态杂乱。与此相对,当在高低差H2的中间位置(Ha)存在支撑面66f时,片材束从搬出口13首先下落到高度差Ha的支撑面,接下来下落到高度差Hb的装载片材纸面。由此,缓和下落的冲击并防止下落的片材束与装载着的片材束的散开。 
因此,图示的装置的特征在于,支撑构件66(1)由板状杆构件构成,(2)使支撑构件66进入到托盘的角度与从托盘后退的角度不同。(3)支撑构件66的前端形成为模仿托盘上的片材束的纸面形状的倾斜面。(4)在倾斜面上配置游动滚子。对上述各结构进行说明。 
图14是支撑机构的立体说明图,图15是支撑机构的组装状态的俯视图,图16表示支撑构件的动作状态,图17表示支撑构件进行角度变位的状态。支撑构件66如图14所示由板状杆构件构成,该杆构件被固定于装置框架F的滑动引导件67(保持架构件)支承。如图16所示,杆构件66沿着滑动引导件67从该图的实线的待命位置移动到该图虚线的工作位置。因此,在杆构件上设有后述的齿条69,在与其啮合的小齿轮70上连结有杆动作马达LM。 
在杆构件66上,在板状正面形成支承面66f(支撑面),背面形成为倾斜面66k。并且,杆构件66的基端部66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支承在形成于装置框架F的滑动引导件67,在工作位置Ap与待命位置Wp之间,以规定行程进行往返移动。 
图示的滑动引导件67为了使杆构件以设定了的行程直线运动的同时摆动运动,在滑动引导件上设有容许杆构件的摆动运动的间隙Ga。该间隙Ga是为了使杆构件66从图17实线状态(第1角度姿势;朝上角度姿势)改变角度姿势成为虚线状态(摩擦姿势;向下姿势)。因而,若将滑动引导件67与杆构件66之间的间隙Ga设定得大,则第1角度α与第2角度β的角度差大,若相反地将间隙Ga设定得小, 则角度差小。 
在杆构件66上,在背面侧(与装载纸面相对的下表面侧)形成齿条69,在该齿条69上齿轮连结有与杆动作马达LM连结的驱动小齿轮。杆动作马达LM被装配在装置框架上,经由减速齿轮连结于安装在框架上的驱动小齿轮71。相对于该驱动小齿轮71,传动小齿轮70作为行星齿轮以规定角度范围(λ;参照图17)进行行星运动地连结于齿轮保持架72。即,如图17所示,齿轮保持架72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驱动小齿轮71的旋转支承轴71c,传动小齿轮70能够旋转地被轴固定于该齿轮保持架72。 
因此,传动小齿轮70从驱动小齿轮71被传递旋转,该旋转被传递到杆构件66的齿条69。与此同时,传动小齿轮70作为行星齿轮而在驱动小齿轮71的外周滚动。并且,在齿轮保持架72上设有将杆构件66施力成第1角度姿势(图16(a)状态)的施力弹簧73。该施力弹簧73将一端卡定于齿轮保持架72,将另一端卡定于装置框架F。 
上述施力弹簧73将支撑构件66始终施力为第1角度姿势。该施力弹簧73被设定为,在片材束的重量下,后端支撑构件66从第1角度姿势变位为第2角度姿势的弹簧压力。例如弹簧被设计成,在平均的片材尺寸和每平方米重量下平均的束厚度的片材束后端部作用的片材重量超过施力弹簧73的弹簧压力。 
在杆构件66的前端部,形成为模仿装载于载纸托盘42的片材的纸面形状(在图17中表示放大的状态,最上方片材后端部的纸面角度与杆前端部的倾斜面处于大致平行的角度关系)。即,杆构件66的前端部形成尖锐形状的倾斜面66k,其倾斜角度在杆构件66处于第1角度姿态时被设定为将装载于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片材向上方推起的倾斜角度α(图16(a))。该状态表示在图16(a)中。这是因为,在杆构件66以第1角度姿态进入托盘时,即使最上方片材产生弯曲,该片材也不会沿杆进入方向被推出,而是将其沿着杆的倾斜面向游动滚子66r引导。 
此外,在杆构件66以第2角度姿态从托盘后退时,杆构件66的 倾斜角度β(图16(b))向与装载着的最上方片材的纸面形状大致相同的角度方向进行后退,所以产生将最上方片材向后退方向拉动的作用(利用该倾斜角度β,能够将片材束与最上方片材的高度差设定成最小)。在该杆构件66后退时,若使最上方片材向杆后退方向移动,则片材后端缘与后端限制面48f(挡板)抵接而被限位。 
板状杆构件66也能够在片材束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与片材束相同的宽度,但是若增大与片材束的接触面积,则进入到托盘上的载荷和从托盘退避的载荷增大。相对于此,将片材束后端卡定并保持于最上方片材的纸面上方的功能不怎么受杆构件66的宽度的影响。 
即,根据进入到托盘上以及从托盘后退时的摩擦载荷、支承片材束后端的保持功能和空间效率,决定杆构件66的宽度形状。该板状杆构件66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片材束宽度方向上的装订订缀位置附近的左右2个部位。这样,通过支承装订订缀位置附近,在装订订缀位置有隆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片材束和装订订缀位置的接触,减少损伤的产生,但是也可以支承在用纸宽度方向上的远离装订部的位置。图示的结构是在片材中央配置有上述的压纸单元56(摩擦旋转体60),在其两侧部以相同构造配置有左右一对。该后端支撑构件66不限于板状构件,能够采用支承片材束的后端部的适宜形状的板构件,此外,也能够沿着片材后端缘配置在二个部位以上、多个部位。 
[后端支撑构件的作用] 
根据图18来说明后端支撑构件66的作用。该图(a)表示支撑构件66进入载纸托盘42并从上方的搬出口13使片材束下落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后端支撑构件66通过第1角度α(朝向上方的姿态)进入到托盘42上方。此时,即使载纸托盘上的最上方片材向上方弯曲而折返,倾斜面66k也会将弯曲的片材向游动滚子66r方向引导,不打乱片材的姿势地进入到托盘上。 
该图(b)是片材束下落到后端支撑构件66的支撑面66f的状态,支撑构件66借助片材束的自重来对抗推压弹簧73而以向最上方片材之上倾倒的方式摆动。此时的支撑面以角度β处于第2角度姿态。该 图(c)表示使支撑构件66以第2角度姿态从工作位置后退至待命位置的状态,此时支撑构件66前端的倾斜面66k与游动滚子66r拉动装载在托盘上的最上方片材,以使其与后端限制面48f抵接。 
该图(d)表示支撑构件66从后端限制面48f后退到待命位置的状态,此时后端支撑构件66从第2角度姿态复原到第1角度姿态。此外,上述的支撑构件66的待命位置与工作位置间的往返移动是通过上述杆动作马达LM的正反转来执行的。 
[控制结构] 
根据图19对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结构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单元A中设置控制CPU75,存储有动作程序的ROM76和存储有控制数据的RAM77连接于该控制CPU75。并且,在控制CPU75中设有供纸控制部78、图像形成控制部79以及排纸控制部80。并且,具备模式设定部件81和输入部件82的控制面板83连接于控制CPU75。 
此外,上述控制CPU75被构成为,选定“印刷输出模式”、“点动模式”和“后处理模式”。“印刷输出模式”将形成了图像的片材不进行修饰处理地收纳于堆积托盘40。“点动模式”能够使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对齐区分地偏置收纳于堆积托盘40。此外,“后处理模式”使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对齐堆叠,订缀处理之后收纳于堆积托盘40。 
在后处理装置B中设有后处理控制CPU85,存储控制程序的ROM86和存储控制数据的RAM87连接于该后处理控制CPU85。并且,片材尺寸信息、排纸指示信号、后处理模式和印刷输出模式的模式设定指令从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部被传送到该后处理控制CPU85。 
后处理控制CPU85设有排纸动作控制部88、使片材在处理托盘15对齐堆叠的堆叠动作控制部89、订缀处理控制部90和堆积控制部91。 
[动作说明] 
上述的图像形成单元A的控制CPU75根据存储于ROM76的图 像形成程序来执行以下的图像形成动作。同样地,上述的后处理单元B的控制CPU85根据存储于ROM86的后处理程序来执行以下的后处理动作。 
“图像形成动作” 
控制CPU75在选择“单面印刷模式”时将设定的尺寸的片材从供纸部2放出,沿供纸路径3进行供给。在其前后,控制CPU75在印字部4根据规定的图像数据而形成图像。该图像数据存储于未图示的数据存储部,或者从与图像形成单元A连结的外部装置进行转送。 
此外,控制CPU75在选择“双面印刷模式”时,执行上述的动作而在片材的正面侧形成了图像之后,在连续设置于排纸部5的双向路径7中进行正反翻转,再次向图像形成部4供给,在片材的背面侧形成了图像之后,向排纸路径5输送。 
接着,后处理装置B的控制CPU85将输送到主体排纸口6的片材向片材搬送路径11的搬入口12搬入。此时,控制CPU85接受来自图像形成装置A的排纸指示信号,使搬送路径中的搬送辊14向排纸方向进行旋转。 
上述的控制部件(后处理控制CPU)85根据由图像形成单元A设定的后处理模式、根据内置于ROM86的程序执行以下的片材排出动作。图示的控制部件85具备“第1排纸模式(印刷输出排纸模式)”与“第2排纸模式(后处理排纸模式)”。 
“第1排纸模式”是将输送到搬入口12的片材从搬送路径11向堆积托盘40搬出而进行收纳。即,从片材搬送路径11输送的片材没有从排纸口13借助翻转辊21、22向处理托盘15进行搬送,而是直接下落到堆积托盘40进行收纳。该第1搬送模式有选择性地执行连续排纸动作与点动排纸动作。 
“点动排纸动作”是将输送到搬入口12的片材从搬送路径11划分到堆积托盘40并在对齐的状态下进行收纳。在该模式的执行时,使上述点动变位马达GM动作,使载纸托盘42沿片材宽度方向通过凸轮构件50与挡板48一体地移动规定量。由此,在载纸托盘42上一系列 的片材在宽度方向上对齐堆叠。而且,控制部件85基于来自图像形成装置A的作业结束信号使载纸托盘42回归移动到初始位置。接着,当控制部件85接受后续的片材的图像形成信号与排纸指示信号时,载纸托盘42向与之前相反的方向移动规定量。 
“第2排纸模式”是将输送到搬入口12的片材从片材搬送路径11堆叠到处理托盘15,进行订缀处理而收纳于堆积托盘40。该模式中的排纸动作与之前说明的情况相同。 
“排纸动作” 
图20表示点动排纸动作的流程。另外,选择执行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的任一动作顺序。即,上述的压纸单元56在接合并按压于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片材之上的状态下,利用摩擦旋转体19扒送从上方的排纸口13b下落的片材,以使该片材沿着后端限制面48f(实施方式1)。或者,在使压纸单元56在托盘外部的待命位置待命的状态下,使片材从排纸口13b下落并收纳,在后续片材搬入的间隔间,使压纸单元56接合于最上方片材之上并按压片材的同时检测高度水平(实施方式2)。 
图20表示在使前者的压纸单元56接合于载纸托盘15上的最上方片材之上的状态下,使片材从排纸口13下落到该单元的摩擦旋转体之上进行收纳的压纸控制。 
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被设定为点动排纸动作时,后处理装置B的控制部件85使载纸托盘42偏置移动到预先设定的点动位置。该移动为,使点动变位马达GM旋转规定量,从而通过凸轮构件50使挡板48与载纸托盘42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 
接着,控制部件85使载纸托盘42位移到第1收纳高度位置H1。该托盘高度由第1~第3传感器LSe1~LSe3检测压纸单元56的高度位置,并由卷扬马达MM的旋转量控制。 
控制部件85在设定该托盘高度位置后,使压纸单元56从托盘外部的待命位置位移到托盘内部的工作位置。该动作与上述的压纸马达KM的旋转角度调整,通过对旗标fr1、fr2、fr3进行位置检测的第1~ 第3传感器LSe1~LSe3进行。另外,被设定在第1收纳高度位置H1的压纸单元56如图13(b)所示,摩擦旋转体60按压装载片材面的加压力被设定为,比被设定在第2收纳高度位置H2的图13(c)低的加压力。即,在图示结构中,前者是加压弹簧62不作用的状态,后者是加压弹簧62作用的状态。 
接着,在排纸传感器Se2检测到片材前端时,在规定时间后使翻转辊20从待命位置Wp移动到工作位置Ap。此时通过升降马达SM使升降杆30变位到加压位置。于是,翻转辊20的上部辊21和下部辊22以高加压力压接,大径辊21a和小径辊21b与下部辊22压接。在该状态下,使上部辊21向排纸方向旋转时,片材从排纸口13朝向载纸托盘42被搬出。 
接着,在控制部件85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作业结束信号时,使点动变位马达GM向与之前相反方向旋转。于是,载纸托盘42回归到规定的初始位置。接着,在输送作业的排纸指示信号时,由上述的第1~第3传感器LSe检测压纸单元56的旗标位置,而检测托盘高度。另外,压纸单元56在作业结束信号下从检测位置回归到待命位置。 
后续的片材在沿与之前的片材排纸正交方向偏置了规定量的状态下被收纳,并被全部区分。在这样的排纸动作的过程中,载纸托盘42上的片材有时被操作员不经意地取下。 
图20(b)表示托盘上的片材被不经意地取下时的动作。控制部件85不论是否不经意地取下片材,都继续进行排纸动作。并且,在规定的时刻检测托盘高度。在该检测动作中,在托盘纸面比规定的高度位置低时,控制部件驱动卷扬马达MM,使载纸托盘42移动到规定的高度位置。 
在该托盘上升移动中,在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点动变位指示信号时,控制部件85使托盘的上升动作停止,或使载纸托盘42与托盘上升动作并行地,位移到规定的偏置位置。并且,控制部件85在载纸托盘42移动到规定的偏置位置后,恢复托盘的上升动作。 
接着,按照图21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后处理模式选定步骤 中,在第1排纸模式下连续排纸动作被选定时的动作。“连续排纸动作”被模式选择时,按照图21进行动作。后处理装置B的控制部件85在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受其排纸指示信号时,使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片材面高度移动到第1收纳高度位置H1。在该托盘升降动作后,控制部件85使压纸单元56从待命状态移动到低加压状态。并且,以排纸传感器Se2检测到片材前端的信号为基准,使翻转辊20从分离状态移动到压接状态。该动作在片材前端到达了辊位置的时刻,使上部辊21下降到下部辊22,使两辊压接。此时的辊压接力被设定为高加压力,被输送到排纸口13b的片材在上部辊21与下部辊22间被夹持,朝向下游侧的载纸托盘42被搬出。 
并且,控制部件85使压纸单元56的摩擦旋转体60向规定方向旋转。向(图2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该动作,片材从排纸口13b被搬送到堆积托盘40,片材后端通过了排纸口13b之后下落到载纸托盘42之上。该片材前端被支承于在载纸托盘42上装载着的最上方片材之上,片材后端下落到摩擦旋转体60之上。此时摩擦旋转体60向图2逆时针方向旋转,所以片材后端侧沿着辊周面被扒送到装载着的片材之上,并重叠在其上。并且,该片材后端缘与后端限制面48f抵接而被调整。 
通过这样的动作的连续,在预先设定的排纸次数片材被收纳在载纸托盘上时,控制部件85检测压纸单元56的高度位置。并且,根据检测到的高度位置,使载纸托盘42下降规定量。在这样的动作后,在从图像形成装置A得到作业结束信号时,使压纸单元56后退到待命位置,结束其处理。 
“装订订缀” 
接着,按照图22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后处理模式选定步骤中第2排纸模式被选定时的动作。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装订订缀作为后处理模式而被选择(St01)时,图示的装置选择执行“订缀中央2个部位”和“订缀角部1个部位”中的任一个(St02)。 
“订缀中央2个部位” 
上述的装订单元17(后处理部件;以下相同)以沿片材宽度方向能够移动到处理托盘15(托盘部件;以下相同)的端缘的方式被装配在装置框架上。未图示的装订变位马达连结于该单元,通过移动单一的装订单元,按照第1订缀动作、接着第2订缀动作的顺序以片材中央为基准等间隔地执行。以下将该动作仅称为订缀动作。 
因此,控制部件85在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作业结束信号时,使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靠边调整之后,向装订单元17发送订缀处理指令。接受该信号,装订单元17对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实施订缀处理。 
接着,控制部件85在从装订单元17接收处理结束信号时,将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束朝向下游侧的堆积托盘40搬出。在执行该动作之前,控制部件85比较片材束的排纸方向长度(尺寸)(St03)。这是为了判别是将托盘的高度位置设定为第2收纳高度位置H2,或者还是设定为比第2收纳高度位置H2高的位置(图示的装置是第1收纳高度位置H1)。 
即,图示的装置是以片材束的排纸方向长度为基准,在为规定长度以上的片材束时,将托盘高度设定为第2收纳高度位置H2,执行从排纸开始到结束的排纸动作。此外,在为规定长度以下的片材束时,在排纸初始设定为第1收纳高度位置H1,在排纸结束时设定为第2收纳高度位置H2。这是为了防止在欲使长度短的片材下落并收纳于高低差高的托盘上时片材颠倒地被收纳。 
“规定尺寸以下时” 
在处理托盘15被订缀处理了的片材束的排纸方向长度为规定尺寸以下时,控制部件85将设定为第2收纳高度位置H2的托盘高度,以第1收纳高度位置H1接着是第2收纳高度位置H2的方式,与片材搬出对应地,呈2阶段地进行高度设定。控制部件85接受装订单元17的处理结束信号,将载纸托盘42定位在上述的第1收纳高度位置(St04)。 
接着,控制部件85在使托盘位置刚刚上升到第1收纳高度位置H1之后,使上述压纸单元56从待命位置摆动运动规定角度到托盘上 方的检测位置(St05;踢送动作)。该动作通过从图13(a)的状态到图13(b)的状态从待命位置移动到检测位置,通过压纸单元56(图示的情况下是摩擦旋转体60)对在托盘上装载着的片材的端缘进行踢送,从而将片材后端部从限制面向托盘侧推出,用于防止在使托盘升降的动作中片材端缘钩挂于后端限制面48f的情况。 
另外,对于使载纸托盘42阶段性逐渐下降的全部的片材尺寸,上述的踢送动作是不需要执行的,对于特定的尺寸、例如长方形的片材尺寸等相对极小尺寸的片材,需要该动作。 
这样,控制部件85在将从处理托盘15移动到堆积托盘40的片材束的搬送方向长度设定为规定尺寸以下时,将堆积托盘的高度位置向第1收纳位置H1、接着第2收纳高度位置H2与片材的搬出时刻相适地呈两阶段来降低托盘高度(St06、St07)。 
接着,控制部件85在将载纸托盘42的高度设定为第2收纳高度位置H2之后,使后端支撑构件66从待命位置进入到载纸托盘42的上方(St08)。接着,当片材束下落到后端支撑构件66之上时,后端支撑构件66从第1角度姿态偏转为第2角度姿态(St09)。接着,控制部件85将后端支撑构件66从托盘上的工作位置后退移动到托盘外部的待命位置(St10)。由此,从搬出口13下落的片材束收纳到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片材之上。 
接着,控制部件85将压纸单元56从待命位置移动到载纸托盘42上的最上方片材之上。此时的加压力被设定为高加压力,压纸单元的摩擦旋转体60以高加压力压接片材束(St23)。因此,控制部件85通过第1旗标fr1~第3旗标fr3与第1传感器LSe1~第3传感器LSe3对压纸单元56的高度位置进行检测(St24)。在该高度位置检测后,控制部件85将压纸单元56移动到待命位置(St25),在此前后,使载纸托盘42下降规定量。 
“规定尺寸以上时” 
在处理托盘15上被订缀处理了的片材束的排纸方向长度为规定尺寸以上时,控制部件85将载纸托盘42的高度设定为第2收纳高度 位置H2(St11)。在该托盘高度设定后,控制部件85使后端支撑构件66从待命位置进入到载纸托盘42的上方(St12)。接着,在片材束下落到后端支撑构件66之上时,后端支撑构件66从第1角度姿势偏转为第2角度姿势(St13)。接着,控制部件85使后端支撑构件66从托盘上的工作位置后退移动到托盘外部的待命位置(St14)。由此,从托盘排纸口13b下落了的片材束被收纳在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片材之上。 
接着,控制部件85使压纸单元56从待命位置移动到载纸托盘42上的最上方片材之上。此时的加压力被设定为高加压力,压纸单元的摩擦旋转体60以高加压力压接片材束(St23)。因此,控制部件85利用第1~第3旗标fr1~fr3和第1~第3传感器LSe1~LSe3检测压纸单元56的高度位置(St24)。在该高度位置检测后,控制部件85使压纸单元56移动到待命位置(St25),与此前后,使载纸托盘42下降规定量。 
“订缀角部1个部位” 
控制部件85在来自图像形成装置A的模式设定信号下,在被指定为第2排纸模式和订缀角部1个部位的动作时,执行以下的动作。 
控制部件85在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作业结束信号时,使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束靠边调整之后,使装订单元17移动到订缀位置(片材角部),执行装订动作。从该单元接收处理结束信号时,控制部件85将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束朝向下游侧的堆积托盘40搬出。 
在该片材束的搬出动作之前,控制部件85使载纸托盘42移动到第2收纳高度位置H2(St15)。并且,控制部件85使压纸单元56从待命位置移动到托盘上的最上方片材之上(检测位置)。此时的加压力被设定为高加压力,不对摩擦旋转体60赋予旋转力(St16)。 
接着,控制部件85使翻转辊20向排纸方向旋转,使片材束一边从其前端在托盘上的最上方片材之上滑动一边搬出(St17)。此时在托盘上装载着的片材层(收纳完毕的片材束)由压纸单元56按压着,所以装载着的片材不会因从托盘排纸口13b被搬入的片材的搬送力而 位移。特别是在载纸托盘上存在角部被订缀了的片材束时,在该片材束之上,片材束因强的摩擦接合力从处理托盘15被推出时,有时订缀针端部会被扯断。因为此时该最上方片材束由压纸单元56按压且被支承(St20),所以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接着,控制部件85利用第1~第3旗标fr1~fr3和第1~第3传感器LSe1~LSe3检测压纸单元56的高度位置(St21)。在该高度位置检测后,控制部件85使压纸单元56移动到待命位置(St22),与此前后,使载纸托盘42下降规定量。 

Claims (9)

1.一种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片材收纳装置包括:
排纸路径,从排纸口搬出片材;
处理托盘,配置于上述排纸口的下游侧,从上述排纸口使搬送方向翻转而收纳片材;
堆积托盘,配置于上述处理托盘的下游侧;
排纸辊对,配置于上述排纸口,将从排纸路径输送的片材有选择性地移送到上述处理托盘与上述堆积托盘;
辊升降部件,使上述排纸辊对在相互压接的工作状态与分离的待命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
辊控制部件,对上述排纸辊对的驱动旋转以及上述辊升降部件进行控制,
上述排纸辊对由与从上述排纸路径输送的片材上表面相接合的上部辊以及与片材下表面相接合的下部辊构成,
上述上部辊由外周径为大径的软质辊面与外周径为小径的硬质辊面构成,
上述辊升降部件构成为,能够将加压力调整为仅使上述软质辊面与下部辊抵接的低加压状态、以及上述软质辊面和硬质辊面这两者与下部辊抵接的高加压状态,
上述辊控制部件能够选择下述情况的任一种,
对从上述排纸口输送的片材,在上述软质辊面与上述下部辊之间向该片材赋予搬送力,或者,
对从上述排纸口输送的片材,在上述软质辊面和硬质辊面这两者与上述下部辊之间向该片材赋予搬送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部辊被配置于上述处理托盘的载纸面,
上述上部辊被配置于能够摆动地被支承于装置框架的臂构件,
在该臂构件上,装备有将上部辊在与下部辊接合的工作位置和分离的待命位置之间进行升降的升降马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件在从上述排纸口将片材搬出到堆积托盘时,以使上述硬质辊面与上述下部辊表面抵接的方式将加压力设定为高加压状态,
在从上述排纸口将片材搬出到上述处理托盘时,以仅使上述软质辊面与下部辊表面抵接的方式将加压力设定为低加压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件在将片材搬出到上述处理托盘时,在向托盘上搬入最初的片材时,设定为硬质辊面与上述下部辊表面接合的高加压状态,
在搬入第2张以后的片材时,设定为仅上述软质辊面与上述下部辊表面接合的低加压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处理托盘上,配置有对片材前端进行调整的前端限制止挡件以及装订订缀部件,
上述控制部件在将装订订缀后的片材束通过上述排纸辊对从处理托盘搬出到堆积托盘时,设定为高加压状态,以使上述硬质辊面与下部辊表面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臂构件在将上述上部辊压接于下部辊时,
以使软质辊面与下部辊表面的压接点在低加压状态时与在高加压状态时相比位于靠排纸方向下游侧的方式,能够摆动地支承上部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硬质辊面的树脂辊表面上,实施有聚四氟乙烯涂敷、陶瓷涂敷、氟涂敷等硬度处理。
8.一种后处理装置,将片材呈束状对齐堆叠地进行订缀处理,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处理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
9.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形成系统由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对从该图像形成装置输送的片材进行收纳的片材收纳装置构成,
上述片材收纳装置是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
CN201310386285.2A 2012-08-31 2013-08-30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Active CN1036629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1419A JP6004843B2 (ja) 2012-08-31 2012-08-31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2-191419 2012-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2941A true CN103662941A (zh) 2014-03-26
CN103662941B CN103662941B (zh) 2017-09-05

Family

ID=50186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86285.2A Active CN103662941B (zh) 2012-08-31 2013-08-30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04481B2 (zh)
JP (1) JP6004843B2 (zh)
CN (1) CN10366294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29269A (zh) * 2017-03-02 2018-09-14 佳能精技立志凯株式会社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16477399A (zh) * 2023-06-20 2023-07-25 万桦(常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抛光垫材生产线用基布输送装置及工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58760B2 (ja) * 2014-07-02 2017-07-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1596B2 (ja) * 2015-07-02 2018-07-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8052701A (ja) * 2016-09-29 2018-04-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67477B2 (ja) 2016-10-05 2021-04-28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シート媒体のベイルの制御
JP2018095404A (ja) * 2016-12-13 2018-06-21 グローリー株式会社 紙葉類繰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34976A (en) * 1975-04-07 1977-07-12 Inter Innovation Ab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US6427997B1 (en) * 1999-06-15 2002-08-06 Konica Corporation Sheet stacker with aligning/conveying roller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6726196B2 (en) * 2000-07-04 2004-04-27 Omron Corporation Sheet post-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forming device
CN1289976C (zh) * 2002-09-25 2006-12-13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和定影装置
CN101565135A (zh) * 2008-04-22 2009-10-28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片材后处理装置
JP2010137930A (ja) * 2008-12-09 2010-06-24 Nisca Corp シート集積装置およ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8104759B2 (en) * 2009-02-05 2012-01-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sheet finish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5034A (ja) * 1990-06-11 1992-02-14 Canon Inc 原稿搬送装置
JP3036502B2 (ja) * 1997-12-24 2000-04-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印字出力装置
JPH11310349A (ja) * 1998-04-24 1999-11-09 Seiko Epson Corp 高摩擦ローラ
JP3919451B2 (ja) * 2001-02-23 2007-05-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054647B2 (ja) * 2002-09-25 2008-0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4230936B2 (ja) * 2004-02-25 2009-02-25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熱活性化装置
JP5027586B2 (ja) * 2007-08-01 2012-09-19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41134A (ja) * 2010-08-19 2012-03-0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34976A (en) * 1975-04-07 1977-07-12 Inter Innovation Ab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US6427997B1 (en) * 1999-06-15 2002-08-06 Konica Corporation Sheet stacker with aligning/conveying roller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6726196B2 (en) * 2000-07-04 2004-04-27 Omron Corporation Sheet post-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forming device
CN1289976C (zh) * 2002-09-25 2006-12-13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和定影装置
CN101565135A (zh) * 2008-04-22 2009-10-28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片材后处理装置
JP2010137930A (ja) * 2008-12-09 2010-06-24 Nisca Corp シート集積装置およ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8104759B2 (en) * 2009-02-05 2012-01-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sheet finish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29269A (zh) * 2017-03-02 2018-09-14 佳能精技立志凯株式会社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16477399A (zh) * 2023-06-20 2023-07-25 万桦(常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抛光垫材生产线用基布输送装置及工作方法
CN116477399B (zh) * 2023-06-20 2023-08-29 万桦(常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抛光垫材生产线用基布输送装置及工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04481B2 (en) 2015-04-14
US20140061994A1 (en) 2014-03-06
JP6004843B2 (ja) 2016-10-12
CN103662941B (zh) 2017-09-05
JP2014047029A (ja) 2014-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62941A (zh)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03662940A (zh)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03662942A (zh)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01565134B (zh)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2224093B (zh) 封套输送装置和相关方法
JP4709688B2 (ja) シート集積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製本装置
CN102756943A (zh) 片材折叠装置和具有该片材折叠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2224092B (zh) 信封传输和定位装置及相关方法
JP2015030592A (ja) シート綴じ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3723552A (zh) 片材收纳装置及使用片材收纳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3771176A (zh) 片材收纳装置
US20080211161A1 (en)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US9174816B2 (en) Sheet aligning and shifting device
JP6058967B2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7126288A (ja) シート整合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10661B2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12573274B (zh) 处理装置、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记录系统
JP2012180162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95647B2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236590B2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140951B2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4024132A (zh) 文件处理装置以及文件处理方法
JP6241861B2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4047025A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KR20220128432A (ko) 시트 반송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