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1713B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61713B
CN103661713B CN201210402384.0A CN201210402384A CN103661713B CN 103661713 B CN103661713 B CN 103661713B CN 201210402384 A CN201210402384 A CN 201210402384A CN 103661713 B CN103661713 B CN 1036617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haft
caster
coupling
carg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023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61713A (zh
Inventor
松本智仁
石野胜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40238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617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617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17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617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17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包含货物搬运用台车在内的全长变长且操纵性优良的车辆。三轮自行车(10)包括自行车本体(12)和货物搬运用台车(14)(简称台车)。自行车本体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16)。台车(14)具有脚轮(128)。连结单元(52、54)设在车架的后部。连结单元(130、132)设在台车的前端部。台车和车架经连结单元(52、54)与连结单元(130、132)连结。台车(14)以相对于车架(16)能在上下方向摇动而不能在左右方向摇动的方式连结到该车架(16)。台车(14)的前端部位于左后轮(108)和右后轮(114)的后端部的前方且左后轮(108)和右后轮(114)的上端的下方。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更特别地涉及具有货物搬运用台车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三轮自行车用作家庭用或业务用(投递等)的自行车。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三轮电动自行车包括车体、前轮、一对后轮、以及使一对后轮转动的踏板。另外,在一对后轮之间设有载货台面。此三轮自行车中,主要利用两个后轮来支承被装载于载货台面上的货物,所以能够抑制大负载作用于车体的前部。由此,即使在载货台面上装载有货物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把手操作变得沉重,可平稳地驾驶。
为了在上述三轮自行车上装载更多的货物,某些情况下,采用货物搬运用台车。作为安装在三轮自行车上的货物搬运用台车,例如,可采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附随车(附加车)。专利文献2的附随车包括用于装载货物的本体部件、设在该本体部件的后部的车轮、以及从该本体部件的前部起向斜前上方延伸的连结部件。连结部件的前端部经由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销与自行车连接。具体地,连结部件被设置成能够以上述销为中心转动。由此,附随车被设置成能够在自行车的宽度方向上摇动。
然而,在三轮自行车上以可沿该三轮自行车的宽度方向摇动的方式设置货物搬运用台车的情况下,即使三轮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改变行进方向,货物搬运用台车也会暂时直行前进。此情况下,三轮自行车和货物搬运用台车以它们的连接部为中心折曲成大致ㄑ(日文假名)字状(俯视)。因此,三轮自行车的后部被货物搬运用台车相对于该三轮自行车的行进方向斜向推压,该三轮自行车的操纵性下降。另外,当在三轮自行车和货物搬运用台车折曲成大致ㄑ字状的状态下对该三轮自行车执行制动的情况下,由于三轮自行车的后部被斜向推压,该三轮自行车可能会以前轮为中心回转。此情况下,不能使三轮自行车平稳地停止。
因此,本发明人们研究了用于使三轮自行车的方向与货物搬运用台车的方向一致的构造。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经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连结臂与轻货物汽车连结的拖车部(拖车)。连结臂以能够以连结销为摇动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而在轻货物汽车的宽度方向上不摇动的方式与该轻货物汽车连结。因此,拖车部相对于轻货物汽车在上下方向上摇动,但在轻货物汽车的宽度方向上不摇动。由此,能够使轻货物汽车的方向与拖车部的方向一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登第3042915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1-24677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175445号
然而,专利文献3的拖车部以增大轻货物汽车的货物装载量为目的设置,且配置在轻货物汽车的装货台面的后方。因此,例如,当在专利文献1的三轮电动自行车上设置货物搬运用台车时采用专利文献3的拖车部的构造的情况下,该货物搬运用台车设在装货台面的后方。此情况下,从三轮电动自行车的前端至货物搬运用台车的后端的全长变长,难以使三轮电动自行车的操纵性提高。另外,由于全长变长,所以难以使三轮电动自行车在小巷等狭窄的场所行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包含货物搬运用台车在内的全长变长且操纵性优良的车辆。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中记载的车辆的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沿前后方向延伸;前轮,配置于车架的前部;一对后轮,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地配置于车架的后部;货物搬运用台车,向后轮的后方延伸;和连结部,以使货物搬运用台车可相对于车架在上下方向上摇动而不能相对于车架在左右方向上摇动的方式连结车架和货物搬运用台车,货物搬运用台车具有用于装载货物的装载部,以及支承装载部且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的脚轮,装载部的前端位于较一对后轮的后端更靠前方且较一对后轮的上端更靠下方。
此外,“车架的前部”不仅包括车架的前端,而且包括相对于车架的前端略微靠后的位置。另外,“车架的后部”不仅包括车架的后端,而且包括相对于车架的后端略微靠前的位置。
对于本发明第二方面中记载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中,连结部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轴部、设在车架上且连接第一轴部与车架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设在货物搬运用台车上且连接第一轴部与货物搬运用台车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被设置成能够以第一轴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
对于本发明第三方面中记载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中,连结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分别包括第一轴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对于本发明第四方面中记载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中,脚轮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脚轮和第二脚轮,连结部以使货物搬运用台车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摇动轴摇动的方式连结车架和货物搬运用台车。
对于本发明第五方面中记载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所述的车辆中,连结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三连结部和第四连结部,第三连结部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轴部、设在车架上且连接第二轴部与车架的第三连接部、设在第二轴部的后方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三轴部、设在货物搬运用台车上且连接第三轴部与货物搬运用台车的第四连接部、以及连接第二轴部和第三轴部的第五连接部,第四连结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二轴部排列配置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四轴部、支承第四轴部的轴承部、设在车架上的第六连接部、以及设在货物搬运用台车上的第七连接部,第六连接部和第七连接部经由第四轴部和轴承部连接,第四连接部被设置成可以第三轴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第五连接部被设置成可以第二轴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且可以第三轴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轴承部以使第四轴部可绕摇动轴摇动的方式支承第四轴部。
对于本发明第六方面中记载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所述的车辆中,第六连接部连接轴承部和车架,第七连接部连接第四轴部和货物搬运用台车。
对于本发明第七方面中记载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中,连结部在较一对后轮的上端更靠下方,位于较一对后轮的后端更靠前方且较一对后轮的前端更靠后方之处。
对于本发明第八方面中记载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中,连结部位于一对后轮之间。
对于本发明第九方面中记载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中,脚轮具有车轮和可转动地支承车轮的车轴,装载部包括位于较在脚轮位于最后方的情况下的脚轮的车轴更靠前方的第一装载部和位于较脚轮的车轴更靠后方的第二装载部,第一装载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第二装载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
对于本发明第十方面中记载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第九方面所述的车辆中,第一装载部的俯视面积大于第二装载部的俯视面积。
对于本发明第十一方面中记载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中,脚轮的车轮的直径小于后轮的直径。
对于本发明第十二方面中记载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中,还包括:曲柄,设在较一对后轮的车轴更靠前方;一对踏板,设在曲柄的两端部;以及传动装置,把曲柄的转矩传递给一对后轮中的至少一方,装载部的前端位于较一对后轮的车轴更靠前方且较一对踏板的转动轨道更靠后方。
对于本发明第十三方面中记载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第十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中,当脚轮绕转动轴转动时,脚轮不突出到较装载部更靠左侧或右侧之处。
对于本发明第十四方面中记载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第十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中,当脚轮绕转动轴转动时,脚轮不突出到较装载部更靠后方之处。
对于本发明第十五方面中记载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第十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中,货物搬运用台车包括可限制脚轮向左右方向摇动的第一限制机构。
对于本发明第十六方面中记载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第十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中,货物搬运用台车包括在较脚轮更靠前方能够摇动地设在装载部上且能够支承装载部的支柱部件,以及能够限制支柱部件的摇动动作的第二限制机构,支柱部件具有左右排列配置的一对辅助脚轮。
本发明第一方面记载的车辆中,货物搬运用台车利用连结部以能够相对于车架在上下方向上摇动而不能相对于车架在左右方向上摇动的方式连结到车架上。此情况下,由于货物搬运用台车能够相对于车架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即使货物搬运用台车由于地面的凹凸等上下移动,也能够防止车架与货物搬运用台车连动而上下移动。由此,车辆能够舒适地行驶。另外,由于防止货物搬运用台车相对于车架在左右方向上摇动,所以例如即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改变行进方向,也能够防止车架与货物搬运用台车以连结部为中心弯曲成近似ㄑ字状。此情况下,由于能够在改变车辆的行进方向时防止车架的后部被货物搬运用台车斜向推压,所以能够使车辆的操纵性提高。另外,由于防止车架与货物搬运用台车以连结部为中心弯曲成大致ㄑ字状,所以能够在对车辆进行制动时防止车架的后部被货物搬运用台车斜向推压。由此,能够防止在进行制动时车辆以前轮为中心回转。结果,能够使车辆平稳地停止。由于货物搬运用台车的脚轮被设置成可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所以能够依据车辆的行进方向平稳地改变货物搬运用台车的行进方向。另外,此车辆中,货物搬运用台车的装载部的前端设在较一对后轮的后端更靠前方之处。此情况下,能够充分确保装载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并防止包含货物搬运用台车在内的车辆的全长变长。由此,即使在小巷等狭窄的场所,也能够使车辆操纵性良好地行驶。进一步地,此车辆中,货物搬运用台车的装载部的前端设在较一对后轮的上端更靠下方之处。此情况下,能够防止装载部的位置变高,从而能够利用车架稳定地支承装载部。由此,能够平稳地搬运货物。
本发明第二方面记载的车辆中,由于采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轴部、连接第一轴部与车架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第一轴部与货物搬运用台车的第二连接部构成连结部,所以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实现连结部。
本发明第三方面记载的车辆中,由于车架和货物搬运用台车利用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连结,所以能够更稳定地连续车架和货物搬运用台车。
本发明第四方面记载的车辆中,即使在装载部内装载有许多货物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一脚轮和第二脚轮稳定地支承装载部。另外,此车辆中,货物搬运用台车以可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摇动轴摇动的方式连结到车架上。即,此车辆中,货物搬运用台车能够以摇动轴为中心相对于车架滚动。由此,即使在第一脚轮和第二脚轮中的任一方撞上地面的凸部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车架与货物搬运用台车之间产生大的扭曲应力。结果,车架的强度设计变得容易。
本发明第五方面记载的车辆中,由于车架和货物搬运用台车利用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三连结部和第四连结部连结,所以能够更稳定地连结车架和货物搬运用台车。
进一步地,此车辆中,第四连结部包括在第四轴部、支承第四轴部的轴承部、设在车架上的第六连接部、以及设在货物搬运用台车上的第七连接部,轴承部以使第四轴部可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摇动轴摇动的方式支承第四轴部。依据此构造,货物搬运用台车能够以摇动轴为中心滚动。另外,第三连结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第四轴部排列的第二轴部、连接第二轴部与车架的第三连接部、在第二轴部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三轴部、连接第三轴部与货物搬运用台车的第四连接部、以及连接第二轴部和第三轴部的第五连接部,第五连接部被设置成可以第二轴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且可以第三轴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依据此构造,设在货物搬运用台车上的第四连接部能够在与第二轴部后方相间隔的位置以该第二轴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因此,在货物搬运用台车以摇动轴为中心滚动的情况下,设于该货物搬运用台车上的第四连接部能够以第二轴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由此,能够防止货物搬运用台车滚动时第二轴部在上下方向上摇动。结果,由于能够防止货物搬运用台车的滚动动作传递给车架,所以车辆可更舒适地行驶。
本发明第六方面记载的车辆中,第六连接部连接轴承部和车架,而第七连接部连接第四轴部和货物搬运用台车。此情况下,由于能够利用第六连接部、轴承部、第四连接部和第七连接部连结车架和货物搬运用台车,所以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实现第四连结部。
本发明第七方面记载的车辆中,连结部在较一对后轮的上端更靠下方,位于较一对后轮的后端更靠前方且较一对后轮的前端更靠后方之处。这里,在具有一对后轮的车辆中,一般设有用于把一对后轮的车轴由车架的后部上的车轴支承部支承。另外,一般来说,在具有一对后轮的车辆中,货物多装载在车辆的后部,所以车轴支承部高强度地构造成能够承受大负荷。此车辆中,如上所述,连结部在较一对后轮的上端更靠下方,位于较一对后轮的后端更靠前方且较一对后轮的前端更靠后方,所以能够把连结部配置在车轴支承部的附近。此情况下,能够利用高强度的车轴支承部来支承货物搬运用台车,所以可以不在车架上设置用于支承货物搬运用台车的另外部件。由此,能够使车架的构造简单化。结果,能够重量较轻地构成车架,且能够使车辆的操纵性提高。
本发明第八方面记载的车辆中,连结部位于一对后轮之间,所以能够防止车辆的宽度由于设置连结部而变大。由此,即使在狭窄的场所等,也能够获得车辆的优良操纵性。
本发明第九方面记载的车辆中,装载部包括位于较在脚轮位于最后方的情况下的脚轮的车轴更靠前方的第一装载部和位于较脚轮的车轴更靠后方的第二装载部,第一装载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第二装载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此情况下,能够防止第二装载部内装载的货物的重量比第一装载部中装载的货物的重量重。由此,能够防止在车辆行驶时,由于第二装载部内装载的货物的重量,使货物搬运用台车的前部以脚轮的接地点为中心向上方提升的力作用于该货物搬运用台车。由此,车辆能够更平稳地行驶。
本发明第十方面记载的车辆中,由于第一装载部的俯视面积大于第二装载部的俯视面积,从而能够充分地防止第二装载部内装载的货物的重量比第一装载部中装载的货物的重量重。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记载的车辆中,由于脚轮的车轮的直径小于后轮的直径,从而能够把装载部配置在更下方。由此,能够利用车架和脚轮更稳定地支承该装载部,因此车辆能够平稳地行驶。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记载的车辆中,由于装载部的前端位于较一对后轮的车轴更靠前方且较一对踏板的转动轨道更靠后方,从而能够防止驾驶员的脚与装载部接触,且把装载部的前端尽可能地配置在前方。由此,能够维持车辆的舒适操纵性,且充分地增大装载部。
本发明第十三方面记载的车辆中,由于当脚轮绕转动轴转动时,脚轮不突出到较装载部更靠左侧或右侧之处,所以即使在通过小巷等道路宽度狭窄的场所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脚轮与墙壁等接触。由此,能够使车辆平稳地行驶。
本发明第十四方面记载的车辆中,由于当脚轮绕转动轴转动时,脚轮不突出到较装载部更靠后方之处,所以在装卸货物时,该脚轮不会成为障碍。由此,能够使作业性提高。另外,即使在装载部的后端部设置以其下端为中心向后方打开的门或栅等以防止货物落下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此门等与脚轮接触。此情况下,门等能够完全打开,从而货物的装卸变得容易。
本发明第十五方面记载的车辆中,例如,在货物搬运用台车从车架上断开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限制机构限制脚轮向左右方向摇动。由此,例如,即使在配送员推动货物搬运用台车以使脚轮侧变成行进方向前方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货物搬运用台车的脚轮侧左右摇摆。结果,货物搬运用台车的行进方向变得稳定,且货物的搬运变得容易。
本发明第十六方面记载的车辆中,例如,在货物搬运用台车从车架上断开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二限制机构限制支柱部件的摇动,以维持一对辅助轮与地面接触的状态。此情况下,由于货物搬运用台车的装载部由支柱部件(一对辅助脚轮)和脚轮支承,所以配送员在搬运货物时能够容易地使装载部稳定。由此,能够减轻配送员的负担。
此外,“一对后轮的上端”在一方的后轮的上端位于较另一方的后轮的上端更靠上方的情况下指一方的后轮的上端。“一对后轮的后端”在一方的后轮的后端位于较另一方的后轮的后端更靠后方的情况下指一方的后轮的后端。“一对后轮的前端”在一方的后轮的前端位于较另一方的后轮更靠前端的前方的情况下指一方的后轮的前端。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能够获得一种防止包含货物搬运用台车在内的全长变长且操纵性优良的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三轮自行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车架的后端部和后轮支承单元的俯视图解图。
图3是表示后轮支承单元的透视图。
图4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连结单元的放大图。(a)是表示连结单元的正视图解图,(b)是(a)的B-B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台车的放大图。(a)是表示台车的俯视图,(b)是表示台车的左侧视图。
图7是表示连结单元的放大图。(a)是表示连结单元的俯视图,(b)是表示连结单元的正视图,(c)是表示连结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连结单元的使用方法的图。(a)是表示连结单元的正视图,(b)是表示连结单元的左侧视图,(c)是表示连结单元的正视图。
图9是表示自行车本体的后端部和台车的俯视图解图。
图10是表示后轮支承单元与台车的关系的正视图解图。
图11是表示设在后轮支承单元上的连结单元与设在台车上的连结单元的关系的图。(a)是表示两个连结单元的关系的俯视图解图,(b)是表示两个连结单元的关系的正视图解图,(c)是表示两个连结单元的关系的左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三轮自行车的后部的俯视图解图。
图13是表示台车的放大图。(a)是表示台车的俯视图,(b)是表示台车的左侧视图。
图14是表示三个连结单元的关系的图。(a)是表示三个连结单元的关系的俯视图解图,(b)是表示三个连结单元的关系的左侧视图。
图15是表示两个连结单元的关系的图。(a)是表示两个连结单元的关系的俯视图解图,(b)是(a)的H-H线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台车的另一例的图。(a)是表示台车的正视图,(b)是表示台车的左侧视图。
图17是表示在与自行车本体连结使用的情况下台车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18是表示装载部的后部的左侧视图。(a)是表示脚轮向左右方向的摇动受限制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脚轮向左右方向的摇动不受限制的状态的图。
图19是表示后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背面图。
图20是表示台车的又另一例的左侧视图。
图21(a)是表示图20的台车的正视图,(b)是省略(a)的正视图中的一部分构造(转动部件的一部分、轴部件、安装部件和限制部件)的图。
图22是表示锁定机构和支柱部件的左端部的放大图。(a)是表示锁定机构和支柱部件的正视图,(b)是表示锁定机构和支柱部件的左侧视图。
图23是表示锁定机构的构成元件的图。(a)是表示托架的图,(b)是表示锁定部件的图,(c)是表示操作部件的图。
图24是表示在把台车连结到自行车本体上时锁定机构和支柱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a)是表示解除锁定机构对支柱部件的锁定时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支柱部件的锁定被解除的状态的图。
图25是表示台车被连结到自行车本体上时锁定机构和支柱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6是图24(a)的K-K线剖视图。(a)是表示变形部件不变形时锁定机构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变形部件变形时锁定机构的状态的图。
图27是表示处于被连结到自行车本体上的状态的台车的侧视图。
图28是表示具有可相对于后下叉滚动的后轮支承单元且台车的装载部的前端位于左后轮和右后轮的前端前方的三轮自行车的侧视图。
图29是表示自行车本体的后部的俯视图。
图30是表示支柱部件被设定为接地状态的台车的侧视图。
图31是表示支柱部件被设定为非接地状态的台车的侧视图。
图32是表示台车的正视图。
图33是表示台车的俯视图。
图34是表示支柱部件的透视图。
图35是表示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36是表示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右侧剖视图。
图37是表示第二单元的正视图。
图38是表示第二单元的底面图。
图39是表示当自行车本体的套管嵌入第二单元的托架部的凹部内时锁定机构和支柱部件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40是表示当自行车本体的套管嵌入第二单元的托架部的凹部内时锁定机构和支柱部件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41是表示当支柱部件的锁定状态被解除时锁定机构和支柱部件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42是表示当支柱部件成为非接地状态时锁定机构和支柱部件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43是表示当支柱部件在非接地状态下被锁定时锁定机构和支柱部件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符号标记说明
10、10a、10b三轮自行车
12、12a自行车本体
14、14a、14b、14c、14d台车
16车架
30、30a后轮支承单元
34a、34b支承管
52、54、54a、130、132、220、222连结单元
86前轮
96曲柄
98a、98b踏板
104链条
108右后轮
110,116车轴
114左后轮
120、224、374装载部
126、282、322、382支柱(stand)部件(支架部件、支持部件、支座部件)
128、378脚轮(caster)
128a第一脚轮
128b第二脚轮
202a、216a、244a、270a轴部
262球面轴承
282d、282e、330a、330b辅助脚轮
304锁定部件
326、327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以三轮自行车作为本发明车辆的一例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左右、前后和上下是指以驾驶员面向三轮自行车10的把手82坐在该三轮自行车10的车座92上的状态为基准的左右、前后和上下。
参照图1,三轮自行车10包括自行车本体12和货物搬运用台车14(以下简称为台车14)。自行车本体12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16。车架16包括头管18、下管20、车座管22、托架部24、一对后下叉26(图1中仅表示了一根)、一对后上叉28(图1中仅表示了一根)以及后轮支承单元30(参照后述的图3)。
头管18设在车架16的前端部处。下管20被设置成从头管18起朝向斜后下方延伸。车座管22被设置成从下管20的后端部起朝向斜上后方延伸。托架部24被设置成从下管20的后端部和车座管22的下端部起朝向后方延伸。
参照图2,一对后下叉26被设置成从托架部24(参照图1)的后端部起朝向后方延伸且相互的间隔在后侧变大(左右方向上扩宽)。增强管32被设置成与一对后下叉26连接。此外,在图2中,为了避免图面变繁杂,未图示台车14。
参照图1,一对后上叉28被设置成从车座管22的上端部起朝向斜后下方延伸。一对后上叉28的下端部分别与一对后下叉26连接。此外,在图2中,为了避免图面变繁杂,未图示后上叉28。
参照图2和图3,后轮支承单元30具有被设置成在后下叉26(参照图2)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管34a、34b。支承管34a、34b被设置成相互平行且前后排列。此外,支承管34a、34b作为支承后述的左后轮108的车轴110和右后轮114的车轴116的车轴支承部起作用,因而高强度地构造成能够承受大负荷。
图4是图2的A-A线剖视图。也参照图4,托架36设在支承管34a、34b(参照图2和图3)的左端部上。支承管34a、34b和托架36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托架38被设置成在托架36的左侧与该托架36对向(相对)。参照图3,托架36和托架38利用翼子板支架40a、40b连接。翼子板支架40a、40b利用例如焊接与托架36、38接合。参照图2和图3,翼子板支架40a从托架36、38起朝向斜前上方延伸以俯视呈半椭圆形状。翼子板支架40b从托架36、38起朝向斜后上方延伸以俯视呈半椭圆形状。参照图1和图4,翼子板42安装在翼子板支架40a、40b(参照图1)上。
参照图2至图4,托架44设在支承管34a、34b(参照图2和图3)的右端部上。支承管34a、34b和托架44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托架46被设置成在托架44的右侧与该托架44对向。参照图3,托架44和托架46利用翼子板支架48a、48b连接。翼子板支架48a、48b具有分别与翼子板支架40a、40b相同的构造,且利用例如焊接与托架44、46接合。参照图4,翼子板50安装在翼子板支架48a、48b(图4中仅图示出翼子板支架48a)上。
参照图2和图4,连结单元52、54设在支承管34a、34b上。连结单元52、54被配置成分别对应于一对后下叉26而在左右方向上分离排列。
图5是表示连结单元52的放大图,图5(a)是表示连结单元52的正视图解图,图5(b)是图5(a)的B-B线剖视图。参照图5,连结单元52具有被设置成上下夹住支承管34a、34b的板状把持部件56、58。
参照图5(b),把持部件56包括以向后方倾斜的方式自下而上延伸的倾斜部56a、以沿着支承管34a的外周面弯曲的方式从该倾斜部56a的上端起向后方延伸的弯曲部56b、从该弯曲部56b的后端起朝向后方呈直线状延伸的平坦部56c、和以沿着支承管34b的外周面弯曲的方式从该平坦部56c的后端起向后方延伸的钩状部56d。把持部件58包括以向后方倾斜的方式自下而上延伸的倾斜部58a、以与支承管34a的下端接触的方式从该倾斜部58a的上端起弯曲且向后方延伸的弯曲部58b、和以与支承管34b的下端接触的方式从该弯曲部58b的后端起朝向后方呈直线状延伸的平坦部58c。倾斜部56a和倾斜部58a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使把持部件56、58与支承管34a、34b压接。由此,把持部件56、58被固定在支承管34a、34b上。
参照图5(a),板状的支承部件60、62被设置成从把持部件56起朝向上方延伸且留有间隔地左右排列。支承部件60的上端部弯曲以朝向左方向扩张。参照图5(a)和(b),一对后下叉26中的一方的后端部与把持部件56的倾斜部56a连接。一方的后下叉26的后端部的一部分被支承部件60、62夹住。一方的后下叉26利用例如焊接与把持部件56和支承部件60、62接合。由此,一方的后下叉26和支承管34a、34b经由连结单元52(把持部件56、58)相互连结。
圆筒状套管64被设置成由支承部件60、62的上端部支承。支承部件60、62和套管64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圆筒状的有眼衬套(孔衬套、eyebush)66嵌入套管64内。有眼衬套66包括同轴设置的圆筒状外筒66a、圆筒状弹性部件66b和圆筒状内筒66c。弹性部件66b由例如橡胶制成。弹性部件66b例如相对于外筒66a和内筒66c的每个被烧接(硫化粘接)。套管64和有眼衬套66用于连结自行车本体12(图1)与台车14(图1)。细节在后面说明。
参照图4,连结单元54具有与连结单元52同样的构造,且包括把持部件68、70、支承部件72、74、套管76和有眼衬套78。有眼衬套78与有眼衬套66一样包括外筒、弹性部件和内筒。一对后下叉26中的另一方利用例如焊接与把持部件68和支承部件72、74接合。由此,另一方的后下叉26和支承管34a、34b经由连结单元54(把持部件68、70)相互连结。
参照图1,把手杆80可自由转动地插入穿过头管18。把手82固定在把手杆80的上端部。未图示的制动杆设在把手82上,驾驶员能够通过操作该制动杆来对三轮自行车10进行制动。前叉84固定在把手杆80的下端部。前轮86通过车轴由前叉84的下端部可转动地支承。前轮86包括由车轴可转动支承的轮子87和安装在该轮子87上的轮胎88。在三轮自行车10中,通过左右转把手82,前轮86向左右改变方向。由此,能够改变三轮自行车10的方向。
车座立管90插入车座管22中。车座92设在车座立管90的上端部。驱动单元94设在托架部24上。驱动单元94包括曲柄96、一对踏板98a、98b、驱动链轮100和电动机102。曲柄96包括被设置成在托架部24的下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可转动的曲柄轴颈96a、设在该曲柄轴颈96a的左端部处的曲柄臂96b、以及设在该曲柄轴颈96a的右端部处的曲柄臂96c。踏板98a经由支轴可转动地设在曲柄臂96b的前端部处,踏板98b经由支轴可转动地设在曲柄臂96c的前端部处。通过驾驶员蹬踩踏板98a、98b,曲柄96转动。此外,图1中用单点划线表示了当曲柄96转动时踏板98a、98b的转动轨道X1。
驱动链轮100经由单向离合器(未图示)安装在曲柄轴颈96a上,以伴随该曲柄轴颈96a的单向转动而转动。驱动链轮100经由环状链条104与设在后轮支承单元30的下部处的从动链轮(未图示)连结。电动机102设在曲柄轴颈96a的斜后下方,且产生用于辅助曲柄96转动的转矩。用于蓄积供驱动电动机102等使用的电力的蓄电池106在车座管22的后方设于驱动单元94上。
参照图1和图2,左后轮108经由车轴110由后轮支承单元30的托架36(参照图2)和托架38可转动地支承。左后轮108包括由车轴110可转动支承的轮子111和安装在该轮子111上的轮胎112。此外,在图1中,为了避免图面变繁杂,省略了轮子111的一部分构造(多根辐条中的一部分)的图示。
参照图2,右后轮114经由车轴116由托架44和托架46可转动地支承。右后轮114包括由车轴116可转动支承的轮子117和安装在该轮子117上的轮胎118。此外,尽管为了避免图面变繁杂,所以未图示,但上述从动链轮(未图示)和左后轮108经由未图示的传动机构连结。参照图1,自行车本体12中,通过驾驶员蹬踩踏板98a、98b以使曲柄96单向转动,该曲柄96的转动力经由驱动链轮100、链条104、上述从动链轮(未图示)和上述传动机构(未图示)传递给左后轮108。由此,左后轮108转动,自行车本体12前进。
图6表示台车14的放大图,图6(a)是表示台车14的俯视图,图6(b)是表示台车14的左侧视图。
参照图6,台车14包括装载部120、用于防止该装载部120中装载的货物落下且被设置成从该装载部120起向上方延伸的栅部(栅栏部、围栏部)122、被设置成从该栅部122的上部起向前方延伸的把手部124、设在装载部120前部的支柱部件126、以及设在装载部120后部的脚轮128。连结单元130、132(参照图6(a))设在装载部120的前端部。
装载部120具有左右排列配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架134、136(参照图6(a))、沿左右方向延伸以连接侧架134的前端部与侧架136(参照图6(a))的前端部的前架138、沿左右方向延伸以连接侧架134的后端部与侧架136的后端部的后架140、以及沿左右方向延伸以在前架138与后架140之间连接侧架134与侧架136的中间架142、144。
参照图6(a),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增强架146被设置成连接前架138的中央部与中间架142的中央部。在增强架146的左侧,从前架138起朝向斜左后方延伸的增强架148被设置成连接前架138与侧架134。在增强架146的右侧,从前架138起朝向斜右后方延伸的增强架150被设置成连接前架138与侧架136。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增强架152被设置成连接中间架142的中央部与中间架144的中央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增强架154被设置成在增强架152的左侧连接中间架144与后架140。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增强架156被设置成在增强架154的右侧连接中间架144与后架140。增强架158被设置成在中间架144与后架140之间连接增强架154与增强架156。板状部件160固定在中间架144、增强架154、增强架156和增强架158的底面部处,以阻塞由该中间架144、增强架154、增强架156和增强架158形成的矩形区域。板状部件160利用例如焊接与中间架144、增强架154、增强架156和增强架158接合。此外,板状部件160的中央部具有圆形贯通孔,后述的轴承单元176的上端部插入穿过此贯通孔。
参照图6(a)和(b),脚轮128具有车轮162、车轴164以及经由该车轴164可转动地支承车轮162的支架166。参照图6(b),车轮162包括由车轴164可转动支承的轮子167和安装在该轮子167上的轮胎168。参照图1,车轮162的直径小于左后轮108的直径和右后轮114(参照图2)的直径。
参照图6,支架166具有从车轴164起朝向斜前上方延伸以俯视呈半椭圆形状的车轮支承部170,以及从该车轮支承部170起向上方延伸的连接部17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部174a的连接部件174(参照图6(b))固定在连接部172的上端。连接部件174的轴部174a由轴承单元176可转动地支承。轴承单元176由固定在板状部件160下面的圆形安装板178保持。由此,装载部120与脚轮128连接,且该装载部120的后部由该脚轮128支承。
在台车14中,因为连接部件174的轴部174a由轴承单元176可转动地支承,所以支架166能够以该轴部174a为中心转动。由此,脚轮128能够以轴部174a为中心相对于装载部120转动。具体地,如图6(a)所示,脚轮128以轴部174a为中心转动,从而描绘出轨道X2。此时,脚轮128在俯视时不突出到较装载部120更靠后方以及较该装载部120更靠左右方向之处。此外,轴部174a位于侧架134和侧架136的中间点。即,轴部174a位于装载部12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
参照图6,装载部120中,在脚轮128位于最后方的情况下,车轴164的轴心前方的第一区域120a的俯视面积大于车轴164的轴心后方的第二区域120b的俯视面积。另外,第一区域120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第二区域120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
参照图6和后述的图10,栅部122具有被设置成从侧架134、136的前端部起向上方延伸且正面看呈反U字形状的U字架180、在侧架134的上方连接U字架180与侧架134的后端部且侧面看呈L字形状的L字架182(参照图6)、以及在侧架136的上方连接U字架180与侧架136(参照图6(a))的后端部且侧面看呈L字形状的L字架184(参照图6(a))。另外,栅部122还具有被设置成在U字架180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增强架186、在U字架180的后方沿上下方向延伸以连接侧架134与L字架182(参照图6)的支架188、190(参照图6)、以及在U字架180的后方沿上下方向延伸以连接侧架136与L字架184(参照图6(a))的支架192、194(参照图6(a))。
参照图6和图10,把手部124具有从U字架180起向前方延伸且俯视呈大致U字形状的把手架196,以及连接把手架196与U字架180以支承该把手架196的一对支架198a、198b(参照图10)。
参照图6(b),支柱部件(支架部件、支座部件)126具有与侧架134、136(参照图6(a))连接的一对脚部126a(图6(b)中,仅图示了与侧架134连接的脚部126a)。此外,图6(a)中,为避免图面变繁杂,未图示一对脚部126a。参照图6(b),一对脚部126a中的一方经由支承轴126b由设在侧架134上的托架134a可转动地支承,一对脚部126a中的另一方(未图示)通过支承轴(未图示)由设在侧架136(参照图6(a))上的托架(未图示)可转动支承。参照图6(a)和(b),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部件126c被设置成连接一对脚部126a(参照图6(b))。如图6(b)所示,在台车14不与自行车本体12连结的情况下,该台车14由支柱部件126和脚轮128支承。参照图1,在台车14与自行车本体12连结的情况下,支柱部件126保持大致平行于装载部120的侧架134。
参照图6(a),连结单元130、132左右排列(并列)地安装在前架138上。图7是表示连结单元130的放大图,图7(a)是表示连结单元130的俯视图,图7(b)是表示连结单元130的正视图,图7(c)是表示连结单元130的左侧视图。
参照图7,连结单元130包括托架200、连结部件202和固定板204。托架20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部200a,以及从该平板部200a的两端部起向前方延伸的臂部200b、200c(参照图7(a)和(b))。托架200的平板部200a利用例如焊接与前架138的前端部138a接合。参照图7(a)和(b),臂部200b、200c分别具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00d、200e。圆板状增强部件206固定在臂部200b的左侧面上。增强部件206具有与臂部200b的贯通孔200d连通的贯通孔206a。圆板状增强部件208固定在臂部200c的右侧面上。增强部件208具有与臂部200c的贯通孔200e连通的贯通孔208a。
连结部件202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部202a以及从该轴部202a的右端部起弯曲且向下方延伸的操作部202b。轴部202a插入穿过贯通孔208a、贯通孔200e、贯通孔200d和贯通孔206a。环状的卡止部件210固定在轴部202a的右端部。螺旋弹簧212与轴部202a同轴地设在卡止部件210与增强部件208之间。螺旋弹簧212向右方偏压连结部件202。
固定板204包括与臂部200c的下端部接合且从该臂部200c起向下方延伸的接合部204a(参照图7(b)和(c))、从该接合部204a的下端起弯曲且向右方延伸的弯曲部204b、以及从该弯曲部204b的后端部起向右方延伸的钩状部204c。接合部204a利用例如焊接与臂部200c的下端部接合。钩状部204c被形成为从弯曲部204b的后端部起经过操作部202b的后方和右方延伸至该操作部202b的前方。如上所述,由于连结部件202被螺旋弹簧212偏压向右方,所以该连结部件202的操作部202b被推压向钩状部204c。此时,操作部202b以轴部202a为中心的摇动动作受钩状部204c限制。由此,能够防止连结部件202从托架200中脱落。此外,参照图7(a),钩状部204c的前端204d与弯曲部204b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D1被设定为大于操作部202b的直径。
参照图8(a),当从托架200上取下连结部件202时,朝向左方(箭头C1方向)推进操作部202b,从而使该操作部202b移动至钩状部204c的前端204d的左侧。接着,参照图8(b),使操作部202b以轴部202a为中心绕箭头C2方向转动。最后,参照图8(c),把操作部202b拉向右方(箭头C3方向),从而自托架200中抽出轴部202a。由此,能够从托架200上取下连结部件202。此外,当把连结部件202安装到托架200上时,可以进行与上述图8(a)至(c)中说明的动作相反的动作。
参照图6(a),连结单元132具有与连结单元130相同的构造,且包括构造与托架200、连结部件202和固定板204相同的托架214、连结部件216和固定板218。另外,连结部件216具有与轴部202a同样的轴部216a。
接着,说明自行车本体12与台车14的连结方法。图9是表示自行车本体12的后端部和台车14的俯视图解图,图10是表示后轮支承单元30与台车14的关系的正视图解图。此外,图10中,为避免图面变繁杂,省略了台车14的各构成元件中除装载部120、栅部122和把手部124以外的构成元件的图示。
参照图9和图10,在自行车本体12(参照图1)的车架16与台车14相连结的情况下,连结单元52与连结单元130连接且连结单元54与连结单元132连接。如上所述,连结单元52、54连结一对后下叉26与后轮支承单元30的支承管34a、34b。另外,连结单元130、132固定在台车14的前架138上。因此,通过使连结单元52、54与连结单元130、132连接,能够连结后下叉26和后轮支承单元30与台车14。即,自行车本体12的车架16与台车14相互连结。以下,详细说明连结单元52、54与连结单元130、132的连结方法。
图11是表示连结单元52与连结单元130的关系的图,图11(a)是表示连结单元52与连结单元130的关系的俯视图解图,图11(b)是表示连结单元52与连结单元130的关系的正视图解图,图11(c)是表示连结单元52与连结单元130的关系的左侧视图。此外,图11(a)和(b)中,为了易于理解连结单元52与连结单元130的连结构造,支承部件60、62(图11(b))、套管64、有眼衬套66、托架200、增强部件206和增强部件208用剖面表示。
在使连结单元52与连结单元130相连接时,首先,利用已在图8中说明的方法从连结单元130的托架200上取下连结部件202。接着,参照图11(a)和(b),使台车14移动以把连结单元52的套管64和有眼衬套66配置在托架200的臂部200b与臂部200c之间。接着,把连结部件202的轴部202a插入穿过增强部件208的贯通孔208a、托架200的贯通孔200e、有眼衬套66的内筒66c、托架200的贯通孔200d以及增强部件206的贯通孔206a。最后,参照图11(b),把连结部件202的操作部202b钩在固定204的钩状部204c上以固定该连结部件202。由此,使连结单元52与连结单元130相连接。利用同样的方法,使连结单元54(参照图10)与连结单元132(参照图10)相连接。
在三轮自行车10中,连结单元52、54和连结单元130、132作为连结部起作用,轴部174a作为转动轴起作用,前架138的前端面138a相当于装载部的前端,轴部202a和轴部216a作为第一轴部起作用,连结单元52和连结单元54作为第一连接部起作用,托架200和托架214作为第二连接部起作用,连结单元52和连结单元130作为第一连结部起作用,连结单元54和连结单元132作为第二连结部起作用,装载部120的第一区域120a相当于第一装载部,装载部120的第二区域120b相当于第二装载部,驱动链轮100和链条104被包括在传动装置中。
接着,说明三轮自行车10的作用效果。
在三轮自行车10中,自行车本体12的车架16和台车14经由连结单元52、54和连结单元130、132相连结。参照图11,通过把连结部件202的轴部202a插入穿过增强部件208的贯通孔208a、托架200的贯通孔200e、有眼衬套66的内筒66c、托架200的贯通孔200d以及增强部件206的贯通孔206a,使连结单元52与连结单元130相连接。这里,由于有眼衬套66的内筒66c、托架200以及增强部件206、208不固定在轴部202a上,所以如图11(c)中利用箭头D所示的,托架200能够以轴部202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参照图9,由于连结单元54和连结单元132也利用同样的构造相连接,所以连结单元132的托架214也能够以轴部216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由于托架200和托架214固定在台车14的前架138上,所以通过托架200、214以轴部202a、216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台车14以该轴部202a、216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由此,台车14可相对于自行车本体12的车架16在上下方向上摇动。此情况下,即使台车14由于地面的凹凸等上下移动,也能够防止车架16与台车14连动地上下移动。由此,三轮自行车10能够舒适地行驶。
连结单元130、132的连结部件202、216能够以轴部202a、216a为中心转动,但连结部件202、216朝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被托架200、214阻止。另外,用于连接轴部202a、216a与车架16的连结单元52、54固定在该车架16(后轮支承单元30)上。因此,防止轴部202a、216a相对于车架16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此情况下,可防止连结单元130和连结单元132中的任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前后移动,从而可防止台车14相对于车架16在左右方向上摇动。由此,例如,即使三轮自行车10在行驶过程中改变行进方向,也能够防止自行车本体12的车架16与台车14弯曲成大致ㄑ字状。此情况下,在改变三轮自行车10的行进方向时,能够防止自行车本体12的车架16的后部被台车14斜向推压,从而能够使三轮自行车10的操纵性提高。另外,由于能够防止车架16与台车14弯曲成大致ㄑ字状,所以在对三轮自行车10进行制动时,能够防止车架16的后部被台车14斜向推压。由此,能够防止在进行制动时三轮自行车10以前轮86为中心旋转。结果,能够使三轮自行车10平稳地停止。
另外,参照图6,由于台车14的脚轮128被设置成可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部174a转动,所以能够根据三轮自行车10的行进方向平稳地改变台车14的行进方向。另外,参照图1,台车14的装载部120的前端(前架138的前端面138a(参照图7))设在左后轮108和右后轮114(参照图2)的后端的前方。此情况下,能够充分确保装载部12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并防止包含台车14在内的三轮自行车10的全长变长。由此,即使在小巷等狭窄的场所,也能够使三轮自行车10操纵性良好地行驶。进一步地,台车14的装载部120的前端设在左后轮108和右后轮114(参照图2)的上端的下方。此情况下,可防止装载部120的位置变高,从而能够利用车架16稳定地支承装载部120。由此,能够平稳地搬运货物。
另外,参照图10,连结单元52、54固定在支承管34a、34b上。如上所述,支承管34a、34b作为支承车轴110、116的车轴支承部起作用,且被高强度地构造成能够承受大负荷。因此,通过把连结单元52、54固定在支承管34a、34b上,高强度的支承管34a、34b能够用作支承台车14的支承部。此情况下,可以不在车架16上设置用于支承台车14的另外部件,从而能够使该车架16的构造简单化。由此,能够轻量地构造车架16,且能够使三轮自行车10的操纵性提高。
另外,参照图2,连结单元52、54和连结单元130、132配置在左后轮108与右后轮114之间。此情况下,通过这样设置连结单元52、54和连结单元130、132,能够防止三轮自行车10的宽度变大。由此,即使在狭窄的场所等,也能够获得三轮自行车10的优良操纵性。
另外,参照图6,在装载部120中,第一区域120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第二区域120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此情况下,能够防止第二区域120b内装载的货物的重量比第一区域120a中装载的货物的重量重。由此,能够防止在三轮自行车10行驶时,由于第二区域120b内装载的货物的重量,使台车14的前部以脚轮128的接地点P(参照图6(b))为中心向上方提升的力作用于该台车14。由此,三轮自行车10能够更平稳地行驶。
另外,第一区域120a的俯视面积大于第二区域120b的俯视面积。此情况下,能够充分地防止第二区域120b内装载的货物的重量比第一区域120a中装载的货物的重量重。
另外,脚轮128的车轮162的直径小于左后轮108和右后轮114的直径。此情况下,能够把装载部120配置在更下方,从而能够利用车架16和脚轮128更稳定地支承该装载部120。结果,三轮自行车10能够平稳地行驶。
参照图9,装载部120的前端(前架138的前端面138a(参照图7))配置在左后轮108的车轴110和右后轮114的车轴116的前方。进一步地,参照图1,装载部120的前端位于一对踏板98a、98b的转动轨道X1的后方。这样,在三轮自行车10中,可防止驾驶员的脚与装载部120接触,且把装载部120的前端配置在足够前方。由此,能够维持三轮自行车10的舒适操纵性,且充分地增大装载部120。
另外,参照图6,在脚轮128绕轴部174a转动时,该脚轮128不突出到较装载部120更靠左侧和右侧之处。由此,即使在通过小巷等道路宽度狭窄的场所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脚轮128与墙壁等接触。结果,能够使三轮自行车10平稳地行驶。
另外,在脚轮128绕轴部174a转动时,该脚轮128不突出到较装载部120更靠后方之处,从而在卸载货物时,该脚轮128不会成为障碍。由此,能够使作业性提高。另外,即使在装载部120的后端部设置以其下端为中心向后方打开的门或栅等以防止货物落下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此门等与脚轮128接触。此情况下,门等能够完全打开,从而货物的卸载变得容易。
另外,三轮自行车10中,连结部件202的轴部202a插入具有弹性部件66b的有眼衬套66内。同样地,连结部件216的轴部216a插入具有弹性部件的有眼衬套78内。此情况下,即使台车14中发生振动,也能够在有眼衬套66,78处使此振动衰减。由此,能够防止大振动从台车14传递给自行车本体12的车架16,从而三轮自行车10可更舒适地行驶。
另外,三轮自行车10中,在车架16的后部连结有台车14而不设置装货台面。此情况下,与把台车进一步设在装货台面的后方的情况相比,能够确实地缩短三轮自行车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另外,由于不需要用于设置装货台面的构造,所以自行车本体12的车架16的构造能够简单化。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单元52、54固定在支承管34a、34b上,但连结单元52、54也可固定在车架16的其它位置。此情况下,通过在左后轮108和右后轮114的上端的下方把连结单元52、54和连结单元130、132配置在左后轮108和右后轮114的后端的前方且左后轮108和右后轮114的前端的后方,高强度的支承管34a、34b能够用作支承台车14的支承部。此情况下,可以不设置用于支承台车14的另外部件,从而能够使车架16的构造简单化。由此,能够轻量地构造车架16,且能够使三轮自行车10的操纵性提高。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左右配置的连结单元52、54和左右配置的连结单元130、132连结车架16和台车14,但例如也可以仅利用连结单元52和连结单元130连结车架16和台车14。此情况下,连结单元52和连结单元130例如被配置在三轮自行车1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具有一个脚轮128的台车14与自行车本体12相连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具有两个脚轮128的台车14与自行车本体12相连结。图12是表示包括台车14a在内的三轮自行车10a的后部的俯视图解图,该台车14a具有第一脚轮128a和第二脚轮128b。
参照图12,三轮自行车10a与上述三轮自行车10的不同点在于设有代替台车14的台车14a、连结单元52与连结单元130经由连结单元220相连结、设有代替连结单元54的连结单元54a、以及设有代替连结单元132的连结单元222。因此,省略除台车14a、连结单元52与连结单元130的连结构造(连结单元220的构造)、连结单元54a、以及连结单元222以外的构造的说明。
图13是表示台车14a的放大图,图13(a)是表示台车14a的俯视图,图13(b)是表示台车14a的左侧视图。参照图13,台车14a与图6的台车14的不同点在于装载部224的构造、以及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第一脚轮128a和第二脚轮128b被设在该装载部224上。因此,省略除装载部224、第一脚轮128a和第二脚轮128b以外的台车14a的构造的说明。
参照图13(a),装载部224与图6的装载部120的不同点在于设有代替增强架158的增强架226和增强架228、以及设有代替增强架160的增强架230和增强架232。增强架226被设置成在中间架144与后架140之间连接侧架134与增强架154。增强架228被设置成在中间架144与后架140之间连接侧架136与增强架156。板状部件230利用例如焊接与侧架134、中间架144、增强架154和增强架226接合。板状部件232利用例如焊接与侧架136、中间架144、增强架156和增强架228接合。
参照图13(a)和(b),第一脚轮128a与脚轮128同样地具有车轮162a、车轴164a和支架166a。同样地,参照图13(a),第二脚轮128b具有车轮162b、车轴164b和支架166b。此外,车轮162a,162b的直径小于车轮162(参照图1)的直径。
参照图13(b),支架166a与支架166(参照图6)同样地经由具有轴部234a的连接部件234和轴承单元236安装在板状部件230上。连接部件234的轴部234a可转动地由轴承单元236支承。由此,支架166a可以轴部234a为中心相对于装载部224转动。具体地,如图13(a)所示,第一脚轮128a以轴部234a为中心转动,从而描绘出轨道X3。此时,第一脚轮128a在俯视时不突出到较装载部224更靠后方以及较该装载部224更靠左方之处。
参照图13(a),支架166b与支架166a同样地经由具有轴部238a的连接部件238和轴承单元240安装在板状部件232上。连接部件238的轴部238a可转动地由轴承单元240支承。由此,支架166b可以轴部238a为中心相对于装载部224转动。具体地,第二脚轮128b以轴部238a为中心转动,从而描绘出轨道X4。此时,第二脚轮128b在俯视时不突出到较装载部224更靠后方以及较该装载部224更靠右方之处。
此外,与图6所示的装载部120的第一区域120a和第二区域120b一样,装载部224的第一区域(在第一脚轮128a和第二脚轮128b位于最后方的情况下车轴164a、164b的轴心前方的区域)的俯视面积大于装载部224的第二区域(在第一脚轮128a和第二脚轮128b位于最后方的情况下车轴164a、164b的轴心后方的区域)的俯视面积。另外,装载部224的第一区域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第二区域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
图14是表示连结单元52、连结单元220和连结单元130的关系的图,图14(a)是表示连结单元52、连结单元220和连结单元130的关系的俯视图解图,图14(b)是表示连结单元52、连结单元220和连结单元130的关系的左侧视图。
参照图14,连结单元220包括托架242、螺栓244、螺母246(参照图14(a))、摇动部件248、套管250和有眼衬套252(参照图14(a))。参照图14(a),托架242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部242a,以及从该平板部242a的两端部起向前方延伸的臂部242b、242c。臂部242b、242c分别具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42d,242e。中空圆板状增强部件254固定在臂部242b的左侧面上,中空圆板状增强部件256固定在臂部242c的右侧面上。
螺栓244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部244a和设在该端部244a左端的头部244b。轴部244a插入穿过增强部件254、臂部242b(贯通孔242d)、内筒66c、臂部242c(贯通孔242e)和增强部件256。螺母246经由垫圈258安装在轴部244a的右端部上。由此,螺栓244安装在托架242上。此外,轴部244a被设置成可相对于内筒66c转动。由此,如图14(b)中的箭头E所示,托架242被设置成可以轴部244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
摇动部件248被设置成连接托架242的平板部242a与套管250。平板部242a与摇动部件248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由此,摇动部件248能够以轴部244a为中心与托架242一体地在上下方向上摇动。
参照图14(a),套管250与摇动部件248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套管250呈圆筒形状,且有眼衬套252嵌入该套管250内。有眼衬套252具有与有眼衬套66的外筒66a、弹性部件66b和内筒66c同样的外筒252a、弹性部件252b和内筒252c。
连结单元130的轴部202a插入有眼衬套252的内筒252c中。由此,如图14(b)中的箭头F所示,摇动部件248可以轴部202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另外,如图14(b)中的箭头G所示,托架200和台车14a可以轴部202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
图15是表示连结单元54a和连结单元222的关系的图,图15(a)是表示连结单元54a和连结单元222的关系的俯视图解图,图15(b)是(a)的H-H线剖视图。
连结单元54a与图4的连结单元54的不同点在于设有代替套管76的套管260以及设有代替有眼衬套78的球面轴承262。因此,省略除套管260和球面轴承262以外的连结单元54a的构造的说明。
参照图15,连结单元54a中,圆筒状套管260被设置成由支承部件72、74(参照图4)的上端部支承。套管260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例如被设定为比套管76(参照图4)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短。支承部件72、74(参照图4)与套管260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
球面轴承262设在套管260内。球面轴承262包括大致圆筒形的外轮264和中空大致球体状的内轮266。外轮264固定在套管260上。外轮264的内周面具有径向凹进的弯曲面264a。内轮266的外周面可在弯曲面264a上滑动地由外轮264支承。由此,内轮266可以经过其中心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摇动轴I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
连结单元222包括托架268、连结部件270、固定板272和支承部件274。参照图15(a),托架268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部268a,以及从该平板部268a的两端部起向前方延伸的臂部268b、268c。臂部268b、268c分别具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68d,268e。中空圆板状增强部件276固定在臂部268b的左侧面上,中空圆板状隔离件278设在臂部268b的右侧面上。中空圆板状增强部件280固定在臂部268c的右侧面上,中空圆板状隔离件281设在臂部268c的左侧面上。
连结部件270具有与连结部件216(参照图6(a))同样的构造,且具有轴部270a。轴部270a插入穿过增强部件276、臂部268b(贯通孔268d)、隔离件278、内轮266、隔离件281、臂部268c(贯通孔268e)和增强部件280。由此,连结单元54a的内轮266与连结单元222的托架268相连结。由此,托架268可以摇动轴I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另外,如图15(b)中的箭头J所示的,托架268可以轴部270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此外,轴部270a和轴部244a(参照图12)配置在同一轴线上以左右排列。对于固定板272,由于具有与固定板218(参照图6(a))大致相同的形状,所以省略说明。
支承部件274被设置成连接托架268的平板部268a与前架138的前端面138a。平板部268a与支承部件274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另外,前架138的前端面138a与支承部件274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由此,台车14a可以摇动轴I(参照图15(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同时可如箭头J(参照图15(b))所示以轴部270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
在三轮自行车10a中,连结单元52、连结单元54a、连结单元130、连结单元220和连结单元222作为连结部起作用,轴部234a和轴部238a作为转动轴起作用,连结单元52、连结单元130和连结单元220作为第三连结部起作用,轴部244a作为第二轴部起作用,连结单元52作为第三连接部起作用,轴部202a作为第三轴部起作用,托架200作为第四连接部起作用,托架242、摇动部件248、套管250和有眼衬套252作为第五连接部起作用,连结单元54a和连结单元222作为第四连结部起作用,轴部270a作为第四轴部起作用,球面轴承262作为轴承部起作用,连结单元54a中除球面轴承262以外的构成元件作为第六连接部起作用,托架268和支承部件274作为第七连接部起作用。
以下,说明三轮自行车10a的作用效果。
在三轮自行车10a中,由于台车14a具有第一脚轮128a和第二脚轮128b,所以即使在装载部224内装载有许多货物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支承该装载部224。
另外,在第一脚轮128a绕轴部234a转动时,该第一脚轮128a不突出到较装载部224更靠左侧之处,且在第二脚轮128b绕轴部238a转动时,该第二脚轮128b不突出到较装载部224更靠右侧之处。由此,即使在通过小巷等道路宽度狭窄的场所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一脚轮128a和第二脚轮128b与墙壁等接触。结果,能够使三轮自行车10a平稳地行驶。
另外,在第一脚轮128a绕轴部234a转动时,该第一脚轮128a不突出到较装载部224更靠后方,且在第二脚轮128b绕轴部238a转动时,该第二脚轮128b不突出到较装载部224更靠后方。由此,在装卸货物时,第一脚轮128a和第二脚轮128b不会成为障碍。由此,能够使作业性提高。另外,即使在装载部224的后端部设置以其下端为中心向后方打开的门或栅等以防止货物落下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此门等与第一脚轮128a和第二脚轮128b接触。此情况下,门等能够完全打开,从而货物的装卸变得容易。
另外,三轮自行车10a中,台车14a以可绕摇动轴I摇动的方式利用连结单元52、连结单元54a、连结单元130、连结单元220和连结单元222与自行车本体12的车架16连结。更具体地,台车14a经由连结单元222由球面轴承262支承,从而可以摇动轴I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由此,台车14a能够以摇动轴I为中心相对于车架16滚动。因此,即使在第一脚轮128a和第二脚轮128b中的任一方撞上地面的凸部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车架16与台车14a之间产生大的扭曲应力。由此,车架16的强度设计变得容易。
另外,摇动部件248被设置成可以轴部244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且可以轴部202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由此,设在台车14a上的托架200能够在与轴部244a后方相间隔的位置以该轴部244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依据此构造,在台车14a以摇动轴I为中心滚动的情况下,设于该台车14a上的托架200能够以轴部244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由此,能够防止台车14a滚动时轴部244a在上下方向上摇动。结果,能够防止台车14a的滚动动作传递给自行车本体12的车架16,从而三轮自行车10a可更舒适地行驶。
此外,台车的构造不限于上述台车14、14a的构造。图16是表示台车的另一例的图。图16(a)是表示台车14b的正视图,图16(b)是表示台车14b的左侧视图。以下,仅针对台车14b中与台车14不同的构造部分进行说明。台车14b中以下未说明部分的构造与台车14的构造相同。此外,图16(a)中,为避免图面变繁杂,未图示脚轮128。
参照图16,台车14b包括支柱部件282。支柱部件282具有左右并排配置的一对脚部282a、282b、沿左右方向延伸以连接该脚部282a、282b的横向部件282c、以及左右并排配置且支承该脚部282a、282b的一对辅助脚轮282d、282e。
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脚轮282d、282e与地面G接触的状态称为支柱部件282的接地状态,且辅助脚轮282d、282e不与地面G接触的状态称为支柱部件282的非接地状态。
辅助脚轮282d可沿水平方向转动地设在脚部282a的下端部处,辅助脚轮282e可沿水平方向转动地设在脚部282b的下端部处。
脚部282a的上端部经由支承轴284a可摇动地由托架286a支承,脚部282b的上端部经由支承轴284b可摇动地由托架286b支承。托架286a固定在增强架148(参照图16(b))上,托架286b固定在增强架150(参照图6(a))上。由此,支柱部件282可以支承轴284a、284b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地支承于装载部120上。
锁定机构288被设置成连结脚部282a与托架286a。锁定机构288具有与自行车支架(kick stand)中使用的锁定机构相同的构造,且能够限制支柱部件282的摇动动作。此外,图16中示出了支柱部件282的摇动动作受限制的状态,即,支柱部件282被锁定机构288锁定的状态。
当台车14b与自行车本体12(参照图1)断开使用的情况下,在辅助脚轮282d、282e与地面G接触的状态(即,将支柱部件282设定为接地状态的状态)下,利用锁定机构288锁定支柱部件282。此情况下,由于台车14b的装载部120由支柱部件282和脚轮128支承,所以配送员在搬运货物时能够容易地使装载部120稳定。由此,能够减轻配送员的负担。
另一方面,参照图17,在台车14b与自行车本体12(参照图1)连结使用的情况下,解除锁定机构288对支柱部件282的锁定,使该支柱部件282向上方转动以便辅助脚轮282d和辅助脚轮282e(参照图16(a))离开地面G。即,将支柱部件282设定为非接地状态的状态。此外,由于支柱部件282被锁定机构288的螺旋弹簧288a拉向斜前上方,所以支柱部件282维持在被提升向上方的状态(图17所示的非接地状态)。由此,能够防止辅助脚轮282d、282e在三轮自行车行驶过程中与地面G接触。
参照图16(b),连接部件290固定在脚轮128的支架166(连接部172)的上端。连接部件290包括固定于连接部172上的圆柱状法兰部292以及从该法兰部292的上面的中心部起向上方延伸的轴部294。轴部294可转动地由轴承单元176支承。由此,支架166可以轴部294为中心沿水平方向转动,且脚轮128可以轴部294为中心沿水平方向转动。
图18是表示台车14b的装载部120的后部的左侧视图。图19是表示台车14b的后架14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背面图。此外,图18和图19中,为了避免图面变繁杂,未图示栅部122(参照图16)。
参照图18,法兰部292具有在其外周面上开口的大致圆柱状空洞部292a。空洞部292a被形成为在脚轮128位于最后方的情况(图16至图18所示状态的情况)下朝向后方开口且平行于前后方向。此外,18(b)中,用剖面表示法兰部292中的空洞部292a。
参照图16至图19,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增强架296被设置成连接增强架158(参照图16至图18)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与后架14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参照图19,一对板状部件298a、298b被设置成从增强架296起向下方延伸。板状部件298a固定在增强架296的左侧面上,板状部件298b固定在增强架296的右侧面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状保持部件300固定在一对板状部件298a、298b的下端部。
参照图18,圆环状的弹簧接收部件302设在保持部件300的后端部处。此外,图19中,为了避免图面变繁杂,未图示弹簧接收部件302、后述的弹簧接收部件308(参照图18)和后述的螺旋弹簧310(参照图18)。
参照图18和图19,大致圆柱形状的限制部件304插入穿过保持部件300和弹簧接收部件302。参照图18,限制部件304的前端部的直径小于空洞部292a的直径。限制部件304设在与空洞部292a相等的高度。参照图18和图19,向斜右下方延伸的棒状操作部件306固定在限制部件304的后端部处。
参照图18,圆环状的弹簧接收部件308设在限制部件304的操作部件306前方。螺旋弹簧310套在限制部件304上,以利用弹簧接收部件302和弹簧接收部件308支承。螺旋弹簧310经由弹簧接收部件308向后方偏压限制部件304。
参照图18和图19,板状的引导部件312设在装载部120后端部的限制部件304右侧。引导部件312包括大致平行于后架140延伸的平行部312a(参照图19)、从该平行部312a的右端部起向上方弯曲的钩状部312b、以及从该平行部312a的左端部起向斜左下方延伸的倾斜部312c。平行部312a例如焊接在后架140上,钩状部312b例如焊接在增强架156上。由此,引导部件312固定在装载部120上。
参照图18,倾斜部312c具有贯通孔314。贯通孔314从其一端部314a起向斜右前方延伸,然后朝向另一端部314b左向延伸。贯通孔314的另一端部314b位于一端部314a的前方且向后方弯曲。
操作部件306插入穿过引导部件312的贯通孔314。由于操作部件306固定在限制部件304上,所以通过使该操作部件306沿着贯通孔314移动,能够使该限制部件304沿前后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操作部件306被螺旋弹簧310偏压向后方,由此,操作部件306在贯通孔314的一端部314a或另一端部314b处被卡止于引导部件312内。即,能够利用螺旋弹簧310把操作部件306固定在贯通孔314的一端部314a或另一端部314b处。结果,限制部件304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能够受至限制。
参照图18(a),例如,在台车14b与自行车本体12(参照图1)断开使用的情况下,限制部件304的前端部插入连接部件290的空洞部292a中,同时操作部件306固定在贯通孔314的另一端部314b处。由此,操作部件306向后方的移动受限,能够防止限制部件304的前端部从空洞部292a中抽出。限制部件304朝左右方向的摇动受保持部件300限制。由此,连接部件290朝左右方向的摇动受限制部件304限制,从而脚轮128朝左右方向的摇动受限。因此,例如,即使在配送员推动台车14b以使脚轮128侧(后架140侧)变成行进方向前方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台车14b的脚轮128侧(后架140侧)左右摇摆。结果,台车14b的行进方向变得稳定,且货物的搬运变得容易。
另一方面,参照图18(b),在台车14b与自行车本体12(参照图1)连结使用的情况下,限制部件304的前端部从空洞部292a中抽出,同时操作部件306固定在贯通孔314的一端部314a处。由此,连接部件290可朝左右方向摇动,从而脚轮128可朝左右方向摇动。由此,台车14b能够起到与上述台车14同样的作用效果。
在台车14b中,法兰部(凸缘部)292、保持部件300、限制部件304、操作部件306和引导部件312作为第一限制机构起作用,锁定机构288作为第二限制机构起作用。
如上,在台车14b中,由于不仅利用脚轮128而且利用一对辅助脚轮282d、282e来支承装载部120,所以配送员在搬运货物时能够容易地使该装载部120稳定。另外,由于能够利用限制部件304限制脚轮128朝左右方向的摇动,所以配送员能够容易地使台车14b的行进方向稳定。结果,充分减轻配送员的负担。
此外,台车14a(参照图13)中也可设置支柱部件282以代替支柱部件126。另外,台车14a中也可进一步设置与上述限制部件304(参照图18)等同样的构成元件,以限制第一脚轮128a和第二脚轮128b朝左右方向的摇动。
另外,台车14(参照图6)和台车14a(参照图13)中也可在支柱部件126上设置锁定机构288(参照图16)。
图20是表示台车的又另一例的左侧视图。图21是表示图20的台车14c的正视图。图20和图21中,示出了在装载部120的前端部利用后述的支柱部件322支承的状态下的台车14c。此外,为了明确自行车本体12(参照图1)与台车14c的位置关系,图20中用双点划线表示自行车本体12(参照图1)的后轮支承单元30、左后轮108和右后轮114,图21(b)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后轮支承单元30。另外,为了易于理解台车14c的构造,图21(b)中省略了台车14c的一部分构造(后述的转动部件的322一部分、轴部件320、安装部件334和限制部件346)。
参照图20和图21,台车14c与图6的台车14的不同点在于具有设在侧架134的前端部处的锁定机构316、具有设在侧架136(参照图21)的前端部处的托架318(参照图21)、具有连结锁定机构316与托架318的轴部件320(参照图20和图21(a))、具有代替支柱部件126的支柱部件322、具有设在支柱部件322与脚轮128之间的锁定机构324(参照图20和图21(a))、以及设有代替连结单元130、132(参照图6(a))的连结部326、327(参照图21)。因此,省略对除这些构造以外的台车14c构造的说明。
此实施方式中,支柱部件322的后述辅助脚轮330a、330b与地面接触的状态称为支柱部件322的接地状态,且辅助脚轮330a、330b不与地面接触的状态称为支柱部件322的非接地状态。
参照图20和图21,锁定机构316被设置成从侧架134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托架318(参照图21)被设置成从侧架136(参照图21)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柱状轴部件320设在装载部120的下方,以连结锁定机构316与托架318。轴部件320的一端部(此实施方式中为左端部)由锁定机构316的后述托架336支承,轴部件320的另一端部(此实施方式中为右端部)由托架318支承。参照图20,轴部件32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等于后轮支承单元30的支承管34b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支柱部件322设在装载部120的下方,以支承该装载部120的前端部。
图22是表示锁定机构316和支柱部件322的左端部的放大图,(a)是正视图,(b)是左侧视图。参照图21和图22,支柱部件322包括左右排列配置的大致方筒状的一对脚部328a、328b、左右排列配置且支承脚部328a、328b的下端部的一对辅助脚轮330a、330b、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与脚部328a、328b的上端部连接的圆筒状转动部件332、以及从转动部件33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起向后方(俯视为大致垂直于脚部328a、328b的方向)突出且侧面看呈大致三角形状的安装部件334(参照图21(a)和图22(b))。
辅助脚轮330a可沿水平方向转动地安装在脚部328a的下端部,辅助脚轮330b可沿水平方向转动地安装在脚部328b的下端部。轴部件320插入穿过转动部件332,使该转动部件332能够相对于轴部件320转动。脚部328a、328b和安装部件334利用例如焊接安装在转动部件332上。由此,脚部328a、328b、辅助脚轮330a、330b和安装部件334能够以轴部件320为中心与转动部件332一体地转动。换句话说,支柱部件322经由轴部件320和托架318、336可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地支承于装载部120上。
参照图21,连结部326被设置成从转动部件332的一端部(此实施方式中为左端部)起向上方(在转动部件332的径向上与脚部328a相反的方向)延伸,连结部327被设置成从转动部件332的另一端部(此实施方式中为右端部)起向上方(在转动部件332的径向上与脚部328b相反的方向)延伸。参照图22,连结部326的上端部具有钩状部326a。如后述的图25中所示,钩状部326a具有可卡止于后轮支承单元30的支承管34b上的形状。同样地,参照图21,连结部327的上端部具有钩状部327a。钩状部327a具有与钩状部326a同样的形状。连结部326、327利用例如焊接固定在转动部件332上。因此,连结部326、327能够以轴部件320为中心与转动部件332(支柱部件322)一体地转动。
图23是表示锁定机构316的构成元件的图。参照图22和图23,锁定机构316包括托架336、锁定部件338和操作部件340。
参照图22和图23(a),托架336包括板状部336a、设在板状部336a的左侧面上的大致L字状的卡止部336b、以及设在板状部336a的右侧面上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卡止部336c。
参照图23(a),沿左右方向贯通的孔336d形成在板状部336a的大致中央部处。轴部件320(参照图22)的一端部(此实施方式中为左端部)在孔336d处由板状部336a支承。此外,托架318(参照图21)内也形成有与孔336d同样的孔,轴部件320的另一端部(此实施方式中为右端部)在此孔处由托架318支承。轴部件320(参照图22)例如可以利用未图示的紧固器具(螺栓等)固定在托架318和托架336(板状部336a)上,也可焊接在托架318、336上。
参照图22和图23(a),向后方凹进的凹部336e形成在板状部336a的前缘处。凹部336e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等于贯通孔336d(参照图23(a))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此外,参照图21(a),托架318中也形成有与凹部336e同样的凹部318a。参照图23,呈圆弧状弯曲且沿左右方向贯通的孔336f形成在板状部336a的孔336d的斜后下方。
参照图22,大致L字状的卡止部336b从板状部336a的后端部起延伸至操作部件340的左侧,然后向上方弯曲。卡止部336b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等于孔336d(参照图23(a))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卡止部336c被设置成在孔336d(参照图23(a))的斜前下方从板状部336a向右方突出。参照图22(a),卡止部336c位于以轴部件320为中心的脚部328a的转动轨道(未图示)上。因此,脚部328a朝前方的摇动受卡止部336c限制。
参照图21,托架318具有与卡止部336c同样的卡止部318b。卡止部318b位于以轴部件320为中心的脚部328b的转动轨道(未图示)上。因此,脚部328b朝前方的摇动受卡止部318b限制。如此,在台车14c中,通过利用托架336的卡止部336c和托架318的卡止部318b卡止脚部328a、328b,限制部件322朝前方的摇动能够受到限制。此外,除了未设置与卡止部336b(参照图23(a))和孔336f(参照图23(a))对应的卡止部和孔以外,托架318具有与托架336(参照图23(a))左右对称的构造。
参照图22和图23(b),锁定部件338包括长尺状的变形部件338a和侧面看呈圆弧状的卡止部件338b。变形部件338a由例如可弹性变形的材料构成。作为变形部件338a,可采用例如板簧。变形部件338a的上端部通过例如销、螺钉等紧固器具342(参照图22(b))固定在板状部336a上。由此,变形部件338a安装在板状部336a的左侧面上。此外,为了避免图面变繁杂,图22(a)中未图示紧固器具342、后述的紧固器具338c和支承部件344。
参照图22(b)和图23(b),卡止部件338b通过例如销、螺钉等紧固器具338c固定在变形部件338a的右侧面上。参照图22(b)和图23(a),(b),从侧面看,卡止部件338b的外形大致与孔336f的外形相同且略小。参照图22(b),卡止部件338b嵌入孔336f中。
参照图22(a),卡止部件338b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板状部336a的厚度。由此,卡止部件338b的右端部向板状部336a的右侧面的右侧突出,且位于以轴部件320为中心的脚部328a的转动轨道(未图示)上。参照图22(b),在脚部328a平行于上下方向的情况下,卡止部件338b位于脚部328a的后方。因此,脚部328a朝后方的摇动受卡止部件338b限制。由此,支柱部件322朝后方的摇动受限制。此外,如上所述,支柱部件322朝前方的摇动受卡止部336c和卡止部318b(参照图21)限制。因此,在台车14c中,通过利用卡止部336c、338b卡止脚部328a且同时利用卡止部318b(参照图21)卡止脚部328b(参照图21),能够限制支柱部件322的摇动。即,能够利用锁定机构316锁定支柱部件322。
参照图22和图23(c),操作部件340包括长尺状的本体部340a和从该本体部340a起沿该本体部340a的宽度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40b。凹部340c形成在本体部340a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处的右侧面上。参照图22,操作部件340设在托架336的左侧面上,使锁定部件338的变形部件338a通过凹部340c。参照图22(b),操作部件340的本体部340a的下端部经由销等支承部件344可转动地由托架336支承。在本体部340a的上端部被卡止部336b卡止的情况下,操作部件340的突出部340b从侧面看与卡止部件338b重叠。此情况下,由于卡止部338b朝左方向的移动受突出部340b限制,所以卡止部件338b的右端部维持从板状部336a向右侧突出的状态。由此,维持脚部328a的摇动受卡止部件338b限制的状态。即,维持支柱部件322被锁定机构316锁定的状态。后面描述锁定机构316的详细功能。
参照图20,锁定机构324包括棒状的限制部件346、板状的保持部件348和板状的卡止部件350。参照图21(a)和图22(b),限制部件346的一端部(此实施方式中为前端部)可转动地由支柱部件322的支承部件344支承。参照图20和图21(a),保持部件348被设置成从装载部120起向下方延伸。更具体地,保持部件348的上端部利用例如焊接固定在增强架152(参照图6(a))上。保持部件348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圆形孔348a。限制部件346的另一端部(此实施方式中为后端部)插入穿过孔348a。由此,限制部件346的后端部可滑动地由保持部件348支承。
参照图20和图21(b),卡止部件350被设置成从脚轮128的车轮支承部170的前端部起向上方延伸。卡止部件350利用例如焊接固定在车轮支承部170上。参照图21(b),卡止部件350的上端部具有向下方凹进且可供限制部件346(参照图20)的另一端部(此实施方式中为后端部)插入穿过的凹部350a。
在台车14c中,锁定机构324作为第一限制机构起作用,锁定机构316作为第二限制机构起作用。
在具有如上构造的台车14c中,通过把连结部326、327的钩状部326a,327b钩在后轮支承单元30的支承管34b上,能够连结台车14c与自行车本体12(参照图1)。因此,在具有台车14c的三轮自行车中,不需要设置连结单元52、54(参照图2)。由此,例如,一对后下叉26(参照图2)可以利用焊接直接连接到后轮支承单元30上,也可以经由与把持部件56、58(参照图5)同样的部件把一对后下叉26连接到后轮支承单元30上。以下,使用附图详细说明台车14c与自行车本体12(参照图1)的连结方法和断开方法。
图24和图25是表示在把台车14c连结到自行车本体12(图1)上时锁定机构316和支柱部件322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4中,(a)是表示解除锁定机构316对支柱部件322的锁定时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支柱部件322的锁定被解除的状态的图。图25是表示台车14c被连结到自行车本体12上时锁定机构316和支柱部件322的状态的图。图26是图24(a)的K-K线剖视图,(a)是表示变形部件338a不变形时锁定机构316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变形部件338a变形时锁定机构316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20,当把台车14c连结到自行车本体12(图1)上时,首先,在支柱部件322被设定为接地状态的状态下,把台车14c配置在自行车本体12的后方,以使后轮支承单元30的支承管34b嵌入托架336的凹部336e和托架318(参照图21)的凹部318a(参照图21(a))中。
接着,参照图22(b)和图24(a),使操作部件340如箭头L(参照图22(b))所示向前方转动。具体地,如图24(a)所示,使操作部件340转动,直至突出部340b移动至从侧面看不与卡止部件338b重叠的位置。此时,如图26(a)所示,由于锁定部件338的卡止部件338b位于脚部328a的转动轨道上,所以该脚部328a朝向后方的转动受卡止部件338b限制。即,维持支柱部件322(参照图24)被锁定机构316锁定的状态。
接着,参照图26(b),通过把锁定部件338的变形部件338a的下端部拉向左方,使卡止部件338b向左方移动。具体地,把变形部件338a拉向左方,以使卡止部件338b移动至脚部328a的转动轨道之外的位置。由此,脚部328a可向后方转动。即,锁定机构316对支柱部件322的锁定被解除。
接着,参照图24(b)和图25,使支柱部件322如箭头M(参照图24(b))所示向后方转动。具体地,参照图25,使支柱部件322转动直至连结部326的钩状部326a和连结部327(参照图21)的钩状部327a(参照图21)钩在支承管34b上的位置。由此,后轮支承单元30(参照图20)和台车14c经由连结部326、327连结。即,自行车本体12(参照图1)和台车14c相连结。另外,支柱部件322被设定为非接地状态。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326、327的钩状部326a、327a具有可相对于支承管34b的外周面沿其周向滑动的形状。因此,与上述台车14(参照图1)同样地,台车14c可相对于后轮支承单元30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地连结到该后轮支承单元30上。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钩状部326a、327a以分别从前方和后方夹住支承管34b的方式连接到该支承管34b上。由此,防止连结部326、327以支承管34b的连接部(钩状部326a、327a)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摇动。因此,与上述台车14(参照图1)同样地,台车14c以可相对于后轮支承单元30在左右方向上摇动的方式连结到该后轮支承单元30上。
参照图25,在后轮支承单元30与台车14c相连结的状态(连结部326、327钩在支承管34b上的状态)下,脚部328a位于卡止部件338b的上方。此状态下,如图26(a)所示,锁定部件338的变形部件338a恢复原始状态。由此,卡止部件338b再次位于脚部328a的转动轨道上,从而脚部328a朝向下方的转动受卡止部件338b限制。即,支柱部件322被锁定机构316锁定。由此,能够保持支柱部件322处于辅助脚轮330a、330b离开地面的状态(即,非接地状态)。
最后,参照图25和图27,使操作部件340如箭头N(参照图25)所示向后方转动,操作部件340的上端部被卡止部336b卡止。由此,如图27所示,突出部340b移动至卡止部件338b的左侧,从而该卡止部件338b朝向左方的移动受限制。即,防止锁定机构316解除锁定。此外,在从自行车本体12(参照图1)上断开台车14c时,通过执行与上述相反的动作,支柱部件322可从图27所示的状态转移至图20所示的状态。
这里,如上所述,台车14c中,限制部件346的前端部可摇动地由安装部件334支承。为此,如图24和图25所示,当支柱部件322转动时,限制部件346的前端部与安装部件334一起移动,从而描绘出以轴部件320为中心的圆形轨道。由此,限制部件346沿前后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和图27所示,锁定机构324被构造成在脚部328a、328b平行于上下方向的情况下(参照图20),限制部件346的后端部能够插入穿过卡止部件350的凹部350a(参照图21(b)),且在脚部328a、328b平行于前后方向的情况下(参照图27),限制部件346的后端位于保持部件348与卡止部件350之间。
因此,例如,在台车14c与自行车本体12(参照图1)断开使用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限制部件346的后端部插入穿过卡止部件350的凹部350a(参照图21(b))且利用支柱部件322支承装载部120的前端部。此情况下,由于卡止部件350朝左右方向的摇动受限制部件346限制,所以脚轮128朝左右方向的摇动受限制。由此,例如,即使在配送员推动台车14c以使脚轮128侧变成行进方向前方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台车14c的脚轮128侧左右摇摆。结果,台车14c的行进方向变得稳定,且货物的搬运变得容易。
另一方面,在台车14c与自行车本体12(参照图1)连结使用的情况下,如图27所示,限制部件346的后端部从卡止部件350的凹部350a(参照图21(b))中抽出。由此,卡止部件350可朝左右方向摇动,从而脚轮128可朝左右方向摇动。由此,台车14c能够起到与上述台车14同样的作用效果。
如上,台车14c中,通过使支柱部件322转动,能够同时进行自行车本体12(参照图1)与台车14c的断开和脚轮128的固定。另外,通过使支柱部件322转动,能够同时进行自行车本体12与台车14c的连结和脚轮128的固定解除。结果,能够充分提高配送员的作业效率。
此外,上述台车14a中也可设置与支柱部件322同样的支柱部件以代替支柱部件126。此情况下,支柱部件与第一脚轮128a之间以及支柱部件与第二脚轮128b之间分别设置与上述锁定机构324同样的锁定机构。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台车14、14a、14b、14c连结到具有前轮86、左后轮108和右后轮114的自行车本体12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台车14、14a、14b、14c也可连结到具有四轮以上车轮的自行车本体上。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利用驱动单元94辅助曲柄96转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不具备驱动单元94而仅利用向曲柄96输入的人力来行驶的车辆。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后轮支承单元30相对于后下叉26固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后轮支承单元也可构造成相对于后下叉滚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装载部120的前端位于左后轮108和右后轮114的后端前方且前端后方,但装载部的前端也可位于左后轮108和右后轮114的前方。
图28是表示具有可相对于后下叉352滚动的后轮支承单元30a且台车14d的装载部374的前端374a位于左后轮108和右后轮114的前端前方的三轮自行车10b的侧视图。
参照图28,三轮自行车10b包括自行车本体12a和货物搬运用台车14d(以下,简称为台车14d)。
图29是表示自行车本体12a的后部的俯视图。参照图28和图29,自行车本体12a与上述自行车本体12的不同点在于设有一个后下叉352来代替一对后下叉26(参照图1和图2)、设有一个后上叉354来代替一对后上叉28(参照图1)、设有后轮支承单元30a来代替后轮支承单元30(参照图1)、以及链条104和左后轮108经由传动机构T(参照图29)连结。除这些点以外的自行车本体12a的构造与上述自行车本体12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此外,作为后下叉352和后上叉354,可利用公知的各种三轮自行车中使用的后下叉和后上叉,因此省略对后下叉352和后上叉354的详细说明。
参照图29,传动机构T包括转动轴356和链条358。链条104连结到转动轴356的右端部上。链条358连结转动轴356的左端部与左后轮108。通过这样构造,转动从链条104经由传动机构T传递给左后轮108。此外,作为传动机构T,可利用公知的各种三轮自行车中使用的传动机构,因此省略对传动机构T的详细说明。
后轮支承单元30a包括用于经由车轴110可转动地支承左后轮108的托架360,362、用于经由车轴116可转动地支承右后轮114的托架364、366、连结托架360与托架364的支承管368、以及安装在支承管368上的一对连结单元370、372。后轮支承单元30a连接到后下叉352上,以能够以该后下叉352为中心滚动。此外,作为除托架360、362、364、366、支承管368和连结单元370、372以外的后轮支承单元30a的构造,可利用公知的滚动式后轮支承单元的构造,因此省略对后轮支承单元30a的详细说明。
连结单元370具有俯视呈大致U字形状的托架370a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套管370b。托架370a的两端部向斜后方延伸以在左右方向上扩宽。套管370b经由螺栓370c和螺母370d由托架370a支承。
连结单元372具有与连结单元370左右对称的构造,且具有与托架370a和套管370b同样的托架372a和套管372b。套管372b经由螺栓372c和螺母372d由托架372a支承。
图30和图31是表示台车14d的侧视图,图32是表示台车14d的正视图,图33是表示台车14d的俯视图。此外,图30是表示在后述支柱部件382被设定为接地状态的情况下台车14d的图,图31和图32是表示在支柱部件382被设定为非接地状态的情况下台车14d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部件382的后述辅助轮428、430与地面接触的状态称为支柱部件382的接地状态,且辅助轮428、430不与地面接触的状态称为支柱部件382的非接地状态。此外,图32和图33中,为避免图面变繁杂,省略后述操纵杆420的图示。另外,图33中,为避免图面变繁杂,省略后述锁定机构380和支柱部件382的图示。
参照图30至图32,台车14d包括装载部374、被设置成从该装载部374起向上方延伸的栅部376、设在装载部374的后部的一对脚轮378、设在装载部374的大致中央部处的锁定机构380、以及经由锁定机构380连结到装载部374上的支柱部件382。
参照图30和图32,装载部374具有左右排列配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架384,以及沿左右方向延伸以连结一对侧架384的横向部件386、388、390、392。
参照图30、图32和图33,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向装载部374的下方突出的托架394在横向部件386与横向部件388(参照图30和图33)之间设于各侧架384上。各托架394例如焊接到侧架384的内侧的侧面上。
参照图30和图33,托架395被设置成从横向部件388的中央部起向斜后下方延伸。托架395例如焊接到横向部件388上。托架395支承后述的缆索470。
参照图33,一对板状部件396被设置成连结横向部件390的两端部与横向部件392(参照图30)的两端部。各板状部件396例如焊接在侧架384和横向部件390、392上。轴承单元398安装在各板状部件396上。作为轴承单元398,可采用公知的各种轴承单元,因此省略对该轴承单元398的详细说明。轴承单元398例如被构造成与上述轴承单元176(参照图6)一样。
参照图30,各脚轮378包括车轮400和可转动地支承车轮400的支架402。支架402的上端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部402a。轴部402a可转动地由轴承单元398(参照图33)支承。由此,脚轮378可以轴部402a为中心相对于装载部374转动。
参照图30、图32和图33,栅部376包括与一对侧架384(参照图30和图32)的前端部连接且向上方延伸的一对第一把手架404、连结一对第一把手架404的横向部件406,408(参照图30和图32)、与一对侧架384(参照图30和图32)的后端部连接且向上方延伸的正面看呈反U字状的第二把手架410、被设置成在第二把手架410的上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部件412、以及连结横向部件412和横向部件392(参照图30)的一对纵架414(参照图32)。参照图30和图33,栅部376还具有连结一对第一把手架404与第二把手架410的一对侧架416、以及连结一对侧架416与一对侧架384(参照图30)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图30中仅图示了两个)纵架418(参照图30)。参照图30,操纵杆420设在第二把手架410的上端部处。
图34是表示支柱部件382的透视图。
参照图34,支柱部件382包括左右排列配置的一对脚部422,424、沿左右方向延伸以连结脚部422、424的横向部件426、左右排列配置且可转动地由脚部422、424支承的一对辅助轮428、430、以及与脚部422连接且朝向大致平行于脚部422、424的方向呈手臂状延伸的把手部432。此外,辅助轮428、430的直径小于脚轮378的车轮400的直径。
脚部422包括方管状的本体部422a、与本体部422a的上端部连接的大致U字状托架部422b、从本体部422a起向前方突出的钩状部422c、以及与本体部422a的下端部连接的大致反U字状的车轮支承部422d。钩状部422c包括大致L字状的板状部434和沿左右方向贯通该板状部434的中空圆筒状的支承部436。成形为凹口状的卡止部434a设在板状部434的上端部处,向前方延伸的卡止部434b设在钩状部422c的下端部处。脚部424具有与脚部422同样的构造,且包括本体部424a、托架部424b、钩状部424c和车轮支承部424d。
用于制动辅助轮428的制动单元438设在车轮支承部422d上,用于制动辅助轮430的制动单元440设在车轮支承部424d上。制动单元438、440经由缆索442、444与操纵杆420连结(参照图30)。通过操作此操纵杆420,制动单元438、440动作,从而制动辅助轮428、430。
操纵杆446设在把手部432的上端部处。后面对操纵杆446进行说明。
参照图30和图32,锁定机构380包括第一单元448、一对第二单元450,452(参照图32)、以及一对偏压部件454、456(参照图32)。第一单元448被设置成连结一对托架394。参照图30,第二单元450通过未图示的紧固部件(例如,螺栓和螺母等)固定在一方(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的托架394上,第二单元452通过未图示的紧固部件(例如,螺栓和螺母等)固定在另一方(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的托架394上。第二单元450和第二单元452具有左右对称的构造。偏压部件454被设置成连结第一单元448与第二单元450,偏压部件456被设置成连结第一单元448与第二单元452。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用作偏压部件454、456。以下,详细说明第一单元448和第二单元450。此外,如上所述,第二单元452具有与第二单元450左右对称的构造,所以省略对该第二单元452的详细说明。
图35是表示第一单元448和第二单元450的左侧视图,图36是表示第一单元448和第二单元450的右侧剖视图。此外,图36是图32的Y-Y线剖视图。
参照图32、图35和图36,第一单元448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筒状轴部件458、固定在轴部件458的中央部处的卡止部件460、固定在轴部件458的两端部处的一对板状锁定部件462,464(参照图32)、以及在一对锁定部件462,464的些微内侧(卡止部件460侧)固定于轴部件458上的一对卡止部件466、468(参照图32)。
偏压部件454的一端部卡止在卡止部件466上,偏压部件456的一端部卡止在卡止部件468上。偏压部件454的另一端部卡止在后述的卡止部484上,偏压部件456的另一端部卡止在后述的卡止部486(参照图32)上。由此,卡止部件466、468被偏压部件454、456向斜前上方偏压。
参照图35和图36,缆索(线材、绳线)470的一端部卡止在卡止部件460上。缆索470的另一端部与操纵杆446(参照图34)连接。由此,锁定机构380的第一单元448和操纵杆446经由缆索470连结。
参照图32、图35和图36,锁定部件462的上端部经由支承部件472可转动由一方(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的托架394的后端部支承。参照图32,同样地,锁定部件464的上端部经由支承部件474可转动地由另一方(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的托架394的后端部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472、474包括圆筒状的套管、插入穿过该套管的螺栓以及用于固定该螺栓的螺母。
参照图35和图36,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操作操纵杆446(参照图34),卡止部件460被拉向后方。由此,第一单元448以支承部件472、474为中心向后方转动。如上所述,第一单元448的卡止部件466、468被偏压部件454、456向斜前上方偏压。因此,当操纵杆446的操作被解除时,第一单元448以支承部件472、474为中心向前方转动。即,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单元448根据操纵杆446的操作以支承部件472、474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摇动。
参照图35和图36,锁定部件462具有从该锁定部件462的大致中央部起朝向下方(朝向与支承部件472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孔部476。孔部476的一端部476a(支承部件472侧的端部)和另一端部476b向后方弯曲。圆筒状的滑动部件478可滑动地插入穿过孔部476内。滑动部件478经由支承部件480由支柱部件382的托架部422b(参照图34)支承。由此,支承部件382和锁定部件462相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480包括插入穿过滑动部件478的螺栓和把该螺栓固定在托架部422b上的螺母。此外,为避免图面变繁杂,图32中,省略了滑动部件478和支承部件480的图示。
尽管省略了对锁定部件464的详细说明,但锁定部件464(参照图32)具有与锁定部件462左右对称的构造,且具有与孔部476(参照图35)同样的孔部(未图示)。参照图34,支柱部件382的托架部424b经由与上述滑动部件478和支承部件480同样的滑动部件(未图示)和支承部件(未图示)与锁定部件464(参照图32)连结。由此,支柱部件382和锁定部件464相连结。
图37是表示第二单元450的正视图,图38是表示第二单元450的底面图。
参照图35至图38,第二单元450包括正面看呈反U字形状的托架部482。参照图37,托架部48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壁部482a、482b和连结该侧壁部482a与侧壁部482b的顶板部482c。在本实施方式中,顶板部482c固定在托架394(参照图35)上。
参照图35,侧壁部482a的前缘具有向后方凹进的凹部482d。凹部482d的前端部(后端部)弯曲成侧面看大致圆形。参照图36,侧壁部482b的前缘具有向后方凹进的凹部482e。凹部482e的前端部(后端部)弯曲成侧面看大致圆形。凹部482d和凹部482e设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对应的位置。
参照图35,侧壁部482a的后部具有孔部482f。孔部482f在左右方向上贯通且向斜上方自下而上延伸。板状部483被设置成从侧壁部482a起向侧方(本实施方式中为左方)突出并沿着孔部482f的后缘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板状部483在上下方向上的上端的位置大致等于孔部482f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位置。
参照图36和图37,大致圆柱状的卡止部484被设置成从侧壁部482b的上部起向侧方(本实施方式中为右方)延伸。如上所述,偏压部件454的另一端部卡止在卡止部484上。尽管省略了对第二单元452的详细说明,但参照图32,第二单元452也具有与托架部482同样的托架部485和与卡止部484同样的卡止部486,偏压部件456的另一端部卡止在卡止部486上。
参照图35至图38,大致圆柱状的轴部件488被设置成在托架部482的大致中央部连结侧壁部482a与侧壁部482b。一对板状的摇动部件490在托架部482的内侧可摇动地安装于轴部件488的两端部上。参照图35和图36,各摇动部件490的后端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孔部490a。后面对孔部490a进行说明。
一对偏压部件492在轴部件488的上方安装到托架部482上。具体地,偏压部件492的一端部在轴部件488的上方分别卡止于侧壁部482a、482b上。各偏压部件492的另一端部卡止在摇动部件490的后端部上。由此,一对摇动部件490的后端部被一对偏压部件492向斜前上方偏压。即,参照图35,一对偏压部件492偏压一对摇动部件490,从而在从左侧看的情况下,一对摇动部件490以轴部件488为中心绕逆时针转动。
参照图35至图38,摇动部件494在一对摇动部件490之间可摇动地安装于轴部件488上。摇动部件494包括可转动地由轴部件488支承的一对板状臂部496、沿左右方向延伸以连结一对臂部496的后端部的板状卡止部498、从卡止部498起向后方突出的长方体状突出部500(参照图35、图36和图38)、以及设在突出部500的后端面的上端部处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柱状报知部502。参照图35和图38,报知部502的一端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端部)通过孔部482f向侧壁部482a的侧方(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突出。
参照图35和图36,各臂部496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孔部496a。限制部件504被设置成插入穿过一对摇动部件490的孔部490a和一对臂部496的孔部496a且连结侧壁部482a与侧壁部482b。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504由销构成。此外,在图35和图36所示的状态下,限制部件504卡止于孔部490a的下端部上且卡止于孔部496a的上端部上。因此,在图35所示的状态下,从左侧看的情况下,摇动部件490绕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受限制部件504限制,摇动部件494绕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受限制部件504限制。
参照图35和图36,支柱部件382的钩状部422c配置在侧壁部482a与侧壁部482b之间。圆筒状的支承部件506可转动地插入钩状部422c的支承部436(参照图34)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506由套管构成。参照图37和图38,支承部件506通过紧固部件508由侧壁部482a、482b支承。由此,钩状部422c经由支承部件506可摇动地由托架部482(第二单元450)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紧固部件508包括螺栓、螺母和缆索。尽管省略了对钩状部424c的详细说明,但钩状部424c与钩状部422c一样可摇动地由第二单元452支承。结果,参照图35,支柱部件382可以经过支承部件506的中心沿左右方向(台车14d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假想摇动轴510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
此外,在图32中,为了避免图面变繁杂,仅附上托架部485和卡止部486的符号,但第二单元452具有构成同第二单元450的板状部483、轴部件488、一对摇动部件490、一对偏压部件492、摇动部件494、支承部件506和紧固部件508一样的板状部、轴部件、一对摇动部件、一对偏压部件、摇动部件、支承部件和紧固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部482,485和钩状部422c、424c作为连结部起作用,轴部402a作为转动轴起作用。
接着,利用附图详细说明台车14d(参照图28)与自行车本体12a(参照图28)的连结方法。
图39至图43是表示把接地状态(图30所示的状态)的台车14d连结到自行车本体12a上时锁定机构380和支柱部件382的状态的左侧视图。此外,以下说明中,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指从左侧看情况下的方向。
首先,参照图35,在接地状态下,摇动部件494的卡止部498的下端位于钩状部422c的卡止部434a的上端的下方。由此,钩状部422c绕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受限制,且支柱部件382绕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受限制。因此,支柱部件382不能变成非接地状态。
参照图39,在把台车14d连结到自行车本体12a上时,首先,使台车14d向自行车本体12a侧移动,以便后轮支承单元30a(参照图29)的套管370b嵌入凹部482d和凹部482e(参照图36)内。此时,参照图39,摇动部件490的前端部被套管370b推向上方。
接着,参照图40,通过使台车14d进一步向自行车本体12a侧移动,摇动部件490的前端部越过套管370b。如上所述,由于摇动部件490受偏压部件492偏压以绕逆时针方向转动,所以套管370b被摇动部件490推向下方。由此,能够防止套管370b从凹部482d和凹部482e(参照图36)中抽出。另外,摇动部件494的臂部496的前端部被推向后方,从而该摇动部件494以轴部件488为中心绕逆时针转动。由此,摇动部件494的卡止部498移动至钩状部422c的卡止部434a的上方。此外,此时,由于滑动部件478在孔部476的一端部476a处卡止于锁定部件462上,所以不能在该孔部476内移动。因此,支柱部件382不能以摇动轴510为中心摇动。即,维持支柱部件382的摇动受限制的状态(锁定状态),从而维持支柱部件382的接地状态(图30所示的状态)。
接着,参照图41,通过操作操纵杆446(参照图34),第一单元448(锁定部件462)以支承部件472和支承部件474(参照图32)为中心绕逆时针(朝后方)转动。由此,滑动部件478向前方从孔部476的一端部476a中抽出。结果,滑动部件478可在孔部476内向下方移动,从而支柱部件382可摇动。即,支柱部件382的锁定状态被解除。此外,如上所述,由于摇动部件494的卡止部498位于钩状部422c的卡止部434a的上方,所以钩状部422c的转动不受该摇动部件494限制。
接着,参照图42,使支柱部件382以摇动轴510为中心绕顺时针转动。由此,支柱部件382的辅助轮428、430(参照图34)离开地面,从而支柱部件382变成非接地状态。此时,滑动部件478在孔部476内向下方(向另一端部476b侧)移动。
如上所述,第一单元448受偏压部件454和偏压部件456(图32)偏压以绕顺时针方向(朝前方)转动。因此,参照图43,通过在滑动部件478移动至孔部476内的下端部时解除操纵杆446(参照图34)的操作,第一单元448(锁定部件462)绕顺时针(朝前方)转动。由此,滑动部件478嵌入孔部476的另一端部476b内,并卡止于锁定部件462上。结果,滑动部件478变得不能在孔部476内移动,从而支柱部件382变得不能以摇动轴510为中心摇动。即,成为支柱部件382的摇动受限制的状态(锁定状态),从而维持支柱部件382的非接地状态(图28和图31所示的状态)。此时,由于钩状部422c的卡止部434b位于套管370b的前方,所以防止该套管370b从凹部482d和凹部482e(参照图36)中抽出。即,防止自行车本体12a与台车14d断开。
此外,尽管省略了对第二单元452的说明,但如上所述,第二单元452具有与第二单元450同样的构造,所以第二单元452也与第二单元450同样地动作。另外,第二单元452和套管372b之间的关系与第二单元450和套管370b之间的上述关系一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43所示的状态下,托架部482和钩状部422c以从前方和后方夹住套管370b的方式与该套管370b连接。由此,防止托架部482和钩状部422c以与套管370b的连接部(凹部482d和卡止部434b)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摇动。同样地,托架部485和钩状部424c以从前方和后方夹住套管372b的方式与该套管372b连接。由此,防止托架部485和钩状部424c以与套管372b的连接部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摇动。因此,与上述台车14(参照图1)同样地,台车14d以不能相对于后轮支承单元30a在左右方向上摇动的方式连结到该后轮支承单元30a上。另外,托架部482和钩状部422c可相对于套管370b的外周面沿其周向滑动地连接到套管370b上。同样地,托架部485和钩状部424c可相对于套管372b的外周面沿其周向滑动地连接到套管372b上。因此,与上述台车14同样地,台车14d以可相对于后轮支承单元30a在上下方向上摇动的方式连结到该后轮支承单元30a上。
如图28所示,这样连结到自行车本体12a上的台车14d的装载部374的前端部374a位于左后轮108和右后轮114(参照图29)的前方。此情况下,能够更平稳地保持台车14d上装载的货物。
此外,在断开自行车本体12a与台车14d时,通过执行与上述相反的动作,使支柱部件382从图43所示的非接地状态变为图35所示的接地状态。
在三轮自行车10b中,在台车14d不连结到自行车本体12a上的情况下,如图35所示,报知部502位于板状部483的上端的下方。另一方面,在台车14d连结到自行车本体12a上的情况下,如图43所示,报知部502位于板状部483的上方。因此,例如,配送员在把台车14d连结到自行车本体12a上时,通过确认报知部502相对于台车14d后方的位置,可判断台车14d向自行车本体12a上的连结是否完成。
此外,台车14d中,支柱部件382的制动单元438,440利用一个操纵杆420来操作,但也可设置分别对应于制动单元438和制动单元440的操纵杆。另外,用于操作制动单元438,440的操纵杆的安装位置不限于第二把手架410上。例如,也可把用于操作制动单元438,440的操纵杆安装在第一把手架404上。
另外,在台车14d中,支柱部件382的辅助轮428、430不能在左右方向上摇动,但支柱部件的辅助轮也可被构造成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摇动。例如,也可以把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摇动的脚轮安装在本体部422a的下端部上以代替车轮支承部422d和辅助轮428,以及把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摇动的脚轮安装在本体部424a的下端部上以代替车轮支承部424d和辅助轮430。
另外,在台车14d中,一对脚轮378设在装载部374的后部,但脚轮378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例如,也可以一个脚轮378设在装载部374的后部,也可以三个以上的脚轮378设在装载部374的后部。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沿前后方向延伸;
前轮,配置于所述车架的前部;
一对后轮,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地配置于所述车架的后部;
货物搬运用台车,向所述后轮的后方延伸;和
连结部,以使所述货物搬运用台车能够相对于所述车架在上下方向上摇动且不能相对于所述车架在左右方向上摇动、而且使所述货物搬运用台车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摇动轴摇动的方式连结所述车架和所述货物搬运用台车,
所述货物搬运用台车具有用于装载货物的装载部,以及支承所述装载部且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的脚轮,
所述脚轮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脚轮和第二脚轮,
所述装载部的前端位于较所述一对后轮的后端更靠前方且较所述一对后轮的上端更靠下方之处,
在所述车架与所述货物搬运用台车通过所述连结部连接起来的状态下,所述脚轮与地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轴部、设在所述车架上且连接所述第一轴部与所述车架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设在所述货物搬运用台车上且连接所述第一轴部与所述货物搬运用台车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二连接部被设置成能够以所述第一轴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
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分别包括所述第一轴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三连结部和第四连结部,
所述第三连结部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轴部、设在所述车架上且连接所述第二轴部与所述车架的第三连接部、设在所述第二轴部的后方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三轴部、设在所述货物搬运用台车上且连接所述第三轴部与所述货物搬运用台车的第四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轴部和所述第三轴部的第五连接部,
所述第四连结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轴部排列配置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四轴部、支承所述第四轴部的轴承部、设在所述车架上的第六连接部、以及设在所述货物搬运用台车上的第七连接部,所述第六连接部和所述第七连接部经由所述第四轴部和所述轴承部连接,
所述第四连接部被设置成能够以所述第三轴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
所述第五连接部被设置成能够以所述第二轴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且能够以所述第三轴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摇动,
所述轴承部以使所述第四轴部能够绕所述摇动轴摇动的方式支承所述第四轴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六连接部连接所述轴承部和所述车架,
所述第七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四轴部和所述货物搬运用台车。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轮具有车轮和能够转动地支承所述车轮的车轴,
所述装载部包括位于较在所述脚轮位于最后方的情况下的所述脚轮的车轴更靠前方的第一装载部和位于较所述脚轮的车轴更靠后方的第二装载部,所述第一装载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二装载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装载部的俯视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装载部的俯视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轮的车轮的直径小于所述后轮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脚轮绕所述转动轴转动时,所述脚轮不突出到较所述装载部更靠左侧或右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脚轮绕所述转动轴转动时,所述脚轮不突出到较所述装载部更靠后方。
CN201210402384.0A 2012-08-29 2012-08-29 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617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02384.0A CN103661713B (zh) 2012-08-29 2012-08-29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02384.0A CN103661713B (zh) 2012-08-29 2012-08-29 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1713A CN103661713A (zh) 2014-03-26
CN103661713B true CN103661713B (zh) 2020-01-31

Family

ID=50300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0238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61713B (zh) 2012-08-29 2012-08-29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617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08607B4 (de) * 2018-04-11 2020-06-04 Herbert Weber Wechselcontainer mit Stützbeinen oder Trailer mit Stützbeinen oder Lastenfahrrad mit Stützbeinen
EP3934969A4 (en) * 2019-03-02 2022-12-07 Praveen, Vijay WHEELED VEHICLE CARRYING A LOAD
CN110077504A (zh) * 2019-05-13 2019-08-02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具有洗衣功能的多轮车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9987A (zh) * 2009-09-09 2011-04-20 朱开一 一种便捷式运输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89776A1 (fr) * 1980-09-09 1982-03-12 Ramond Marcel Vehicule du type tricycle notamment, equipe d'un chariot conteneur amovible
JP2586239Y2 (ja) * 1992-03-04 1998-12-02 株式会社クボタ 小型牽引車の作業用車両連結構造
CN2361527Y (zh) * 1999-02-05 2000-02-02 袁威 一种可与自行车联接的两轮拖车
CN2477515Y (zh) * 2001-06-08 2002-02-20 耿印波 人力三轮车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9987A (zh) * 2009-09-09 2011-04-20 朱开一 一种便捷式运输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1713A (zh)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67824B1 (en) Tricycle
US20060054370A1 (en) Tiltable three-wheeled vehicle
CN1124952C (zh) 可转向的负载承载组件
WO2011043021A1 (ja) 自転車
CN103661713B (zh) 车辆
JP6082442B2 (ja) 荷物運搬用台車
US7048289B2 (en) Human-powered vehicle
TWI534034B (zh) vehicle
JP7413182B2 (ja) 前2輪型車両
TWI498244B (zh) Cargo handling trolley
JPH11180369A (ja) 多機能自転車
JP2008012956A (ja) 自転車による牽引台車
CN103661750B (zh) 货物搬运用台车
JP3818555B2 (ja) 小型車両用トレーラー
JP6097010B2 (ja) 車両
JP7413181B2 (ja) 前2輪型車両
JP2006062526A (ja) リカンベント型自転車
CN207683253U (zh) 一种带有拖拉结构的双人观览车
CA2290715A1 (en) Tricycle
JPH10297558A (ja) 小型車両用トレーラー
WO2023227864A1 (en) Cargo bike
JP2023004488A (ja) 前2輪型車両及び車両
JP2000318670A (ja) 電動自転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KR200384136Y1 (ko) 사륜 자전거
TWI277560B (en) Human-powered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YAMAHA MOTOR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YAMAHA MOTOR ENGINEERING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30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306

Address after: Shizuoka

Applicant after: Yamaha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Shizuoka

Applicant before: Yamaha Motor Engineering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31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