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48360B - 插入设备 - Google Patents

插入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48360B
CN103648360B CN201380002211.2A CN201380002211A CN103648360B CN 103648360 B CN103648360 B CN 103648360B CN 201380002211 A CN201380002211 A CN 201380002211A CN 103648360 B CN103648360 B CN 1036483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ertion section
moving
extending part
turned position
backw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22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48360A (zh
Inventor
荒井敬一
冈崎次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48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48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48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483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ontrol elements, e.g. han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force transmission elements, e.g. control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36Handl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47Tip steer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e.g. pull wi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插入设备具有内侧导引鞘(40)、固定用杆(80)、对内侧导引鞘(40)的移动进行固定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具有引导部件(117)、具有伴随着固定用操作杆(80)的操作而自由移动的往复部(110a)的曲柄部件(110)、伴随曲柄部件(110)的移动而以滑块销(130)为中心开闭自如的一对连杆部件(115)、以及凸轮部件(120),该凸轮部件(120)通过各连杆部件(115)的开闭中的任意一方,在第1转动位置和第2转动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在第2转动位置处,在垂直方向(R)上凸轮部件(120)向壁面(117w)同时按压露出部位(40r),在第1转动位置处,凸轮部件(120)与露出部位(40r)分开。

Description

插入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被插入被检体内的细长的插入部和操作部、并且在插入部中设有通过来自操作部的操作输入而进行动作的动作部的插入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医疗领域和工业用领域中广泛利用被插入到被检体内的插入设备、例如内窥镜。
在医疗领域中使用的内窥镜通过将细长的插入部插入到作为被检体的体腔内,能够观察体腔内的脏器。进而,在医疗领域中使用的内窥镜能够根据需要,使用插入到内窥镜所具有的处置器械的贯穿插入通道内的处置器械进行各种处置。
并且,在工业用领域中使用的内窥镜通过将内窥镜的细长的插入部插入喷气式发动机内或工场的配管等被检体内,能够进行被检体内的被检部位的损伤和腐蚀等的观察或各种处置等检查。
这里,公知有如下结构: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中设有动作部、例如向多个方向弯曲自如的弯曲部。
弯曲部除了提高管路内的屈曲部处的插入部的行进性以外,还使观察光学系统的观察方向可变,该观察光学系统在插入部中设置在比弯曲部靠插入方向的前端侧(以下简称为前端侧)的前端部上。
通常,设于内窥镜的插入部中的弯曲部构成为,通过沿着插入部的插入方向连结多个弯曲块,例如向上下左右这4个方向弯曲自如。
具体而言,弯曲部通过从操作部对作为移动部件的4条线中的任意一方进行牵引操作,向上下左右的任意一个方向弯曲自如,该4条线的前端固定在弯曲块内的位于最前端侧的弯曲块上,且贯穿插入到插入部内,向插入方向的前后自由移动。
另外,伴随线的牵引而仅有弯曲部弯曲是因为,在插入部中,在比弯曲部靠插入方向的基端侧(以下简称为基端侧)的柔软的挠性管部内的线的外周,以插入方向的前端和基端固定在挠性管部内的状态包覆有导引鞘等。具体而言,这是因为,即使线被牵引,导引鞘也会克服附加给导引鞘的沿着该导引鞘的延伸方向的压缩力。
但是,弯曲部形成为插入方向的长度较短,即弯曲半径较小,这有利于小幅转动。因此,插入部的前端部相对于管路内的屈曲部的穿过性提高,而且,能够容易地使设于前端部的观察光学系统接近被检部位,所以是有利的。
这是因为,当弯曲部形成为较长时,例如如果是医疗用的内窥镜,则在将内窥镜插入大肠时,在大肠的屈曲部中,前端部与屈曲部相撞,容易丧失视野。即,这是因为,在弯曲部较短时,在屈曲部中,前端部不容易与肠壁相撞。另外,要缩短弯曲部的长度,只要减少弯曲块的连结数即可。
但是,当弯曲部形成为较短时,在使弯曲部弯曲而使前端部穿过屈曲部后,当从基端侧推入插入部而要使前端部向屈曲部的前方行进时,即,当要使弯曲部穿过屈曲部时,弯曲部顶起肠壁,产生所谓的胶着现象。由此,弯曲部不容易穿过屈曲部,其结果,有时会降低插入部的插入性。
进而,如果是医疗用的内窥镜,则一般采用如下手法:在前端部穿过屈曲部后,通过在将前端部和弯曲部勾挂在体腔内组织上的状态下拉入插入部的基端侧而使屈曲部成为直线,然后,从基端侧推入插入部,使弯曲部穿过屈曲部。
但是,此时,当弯曲部形成为较短时,由于弯曲部抵接在体腔内组织上的抵接面积较小,所以,勾挂不牢靠,在向基端侧拉入插入部时,有时前端部的勾挂脱落而无法使屈曲部成为直线,该情况下,也存在插入部的插入性降低的问题。
鉴于这种问题,在日本特开2008-253744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插入部的前端侧设置2个弯曲部作为第1弯曲部、第2弯曲部,通过具有厚度的弹性包覆部件使第2弯曲部在比第1弯曲部靠基端侧比第1弯曲部硬。根据该结构,当以较小的力牵引线时,仅第1弯曲部能够弯曲,当以较大的力牵引线时,能够使第2弯曲部与第1弯曲部一起弯曲,通过具有这种结构,能够根据状况使弯曲部的长度可变。
进而,在日本特开2005-185526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位于插入部的前端侧的弯曲部内,沿着插入方向设置2个刚性伴随电流的供给而增大的形状记忆合金。
在该结构中,一方面,在仅希望使弯曲部的前端侧弯曲的情况下,通过对位于基端侧的形状记忆合金供给电流来提高弯曲部的基端侧的刚性,由此,伴随线的牵引,弯曲部的基端侧不会弯曲,仅前端侧弯曲。另一方面,在希望使弯曲部从基端侧弯曲的情况下,通过对位于前端侧的形状记忆合金供给电流来提高弯曲部的前端侧的刚性,由此,伴随线的牵引,弯曲部的前端侧不会弯曲,仅基端侧弯曲。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使弯曲部的长度可变,能够提高插入部的插入性。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8-253744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中,由于构成为第2弯曲部比第1弯曲部硬,所以,要使第2弯曲部弯曲,需要较大的力,即,存在对线进行牵引的弯曲操作部件的操作力量变大的问题。
并且,在使第1弯曲部弯曲时,严格地讲,由于第2弯曲部也稍微与第1弯曲部联动地弯曲,所以,存在无法仅使第1弯曲部弯曲的问题。
进而,在日本特开2005-185526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中,除了必须在弯曲部内设置多个形状记忆合金以外,还必须在插入部内贯穿插入用于对各形状记忆合金供给电流的电线,存在用于供给电流的构造和弯曲的构造复杂的问题。
因此,在日本特许第4856289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插入部的前端侧设有第1弯曲部和第2弯曲部,在该结构中,在贯穿插入到插入部内的4条线的外周,分别包覆有向插入方向的前后自由移动的作为移动部件的内侧导引鞘,该内侧导引鞘的插入方向的前端(以下简称为前端)固定在第2弯曲部的前端,各内侧导引鞘的插入方向的基端(以下简称为基端)能够通过固定切换部件同时切换固定状态和非固定状态。进而,在日本特许第4856289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各内侧导引鞘的外周分别包覆有外侧导引鞘,该外侧导引鞘的前端固定在挠性管部的前端,外侧导引鞘的基端固定在比挠性管部的基端靠后方。
根据日本特许第4856289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一方面,如果在解除了各内侧导引鞘的基端的固定的状态下进行弯曲操作旋钮的操作来进行线的牵引,则第1弯曲部和第2弯曲部以外侧导引鞘的前端为起点进行弯曲。另一方面,如果对固定切换部件进行操作、在同时固定了各内侧导引鞘的基端的状态下进行弯曲操作旋钮的操作来进行线的牵引,则仅第1弯曲部以内侧导引鞘的前端为起点进行弯曲。因此,根据使用状况,能够容易地使弯曲部的长度可变,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提高插入部的插入性。
但是,日本特许第4856289号公报所记载的固定切换部件由基材和2个夹持部件构成,具有如下结构:使用连杆机构使2个夹持部件分别朝向基材在与插入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移动,通过在2个夹持部件与基材之间夹入各内侧导引鞘的基端,固定各内侧导引鞘的基端。
由此,为了可靠地对各内侧导引鞘的移动进行固定,必须增大基材和2个夹持部件相对于各移动部件的接触面积,即,必须在操作部内设置较大的基材和2个夹持部件,所以,存在操作部大型化的问题。
因此,要想防止操作部的大型化,必须使用较小的基材和2个夹持部件,存在很难可靠地固定内侧导引鞘的基端的问题。
另外,以上的问题不限于内窥镜,只要是在插入部的前端具有动作部的结构,在导管、各种处置器械、机械手等其他插入设备中也同样。并且,动作部也不限于弯曲部,在设于插入部的前端部内的钳子抬起台等其他动作部中也同样。进而,移动部件不限于弯曲用线、内侧导引鞘,如抬起钳子抬起台的线等,只要是由多个构成的则是同样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如下结构的插入设备:即使是简单的结构和较小的操作力量,也能够可靠地使多个移动部件同时固定,而不会使操作部大型化,其中,所述多个移动部件使设于插入部中的动作部的动作状态可变。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插入设备具有被插入被检体内的细长的插入部和与该插入部的插入方向的基端侧连接的操作部,在所述插入部中设有通过来自所述操作部的操作输入而进行动作的动作部,其中,所述插入设备具有:至少2个移动部件,它们贯穿插入到所述插入部和所述操作部内,并且向所述插入方向的前后自由移动,使所述动作部的动作状态可变;操作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中;以及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其设置在所述操作部内,对所述移动部件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移动进行固定,所述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具有:引导部件,所述移动部件沿着所述插入方向贯通该引导部件,并且所贯通的所述移动部件的一部分在该引导部件的内部的空间中露出;曲柄部件,其所述插入方向的基端与所述操作部件连接,并且,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前端侧具有伴随着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而向所述插入方向的前后自由移动的往复部;一对连杆部件,它们伴随着所述曲柄部件的移动而以设于所述曲柄部件的所述往复部上的销为中心开闭自如;以及凸轮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空间中,并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所述各连杆部件的一端连接,通过所述连杆部件的开闭中的任意一方,在第1转动位置与第2转动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其中,在所述第2转动位置,所述凸轮部件在与所述插入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向所述引导部件的壁面同时按压位于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空间中的多个所述移动部件的露出部位,在所述第1转动位置,所述凸轮部件与所述露出部位分开。
并且,另一个方式的插入设备具有被插入被检体内的细长的插入部和与该插入部的插入方向的基端侧连接的操作部,在所述插入部中设有通过来自所述操作部的操作输入而进行动作的动作部,其中,所述插入设备具有:至少2个移动部件,它们贯穿插入到所述插入部和所述操作部内,并且向所述插入方向的前后自由移动,使所述动作部的动作状态可变;操作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中;以及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其设置在所述操作部内,对所述移动部件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移动进行固定,所述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具有:引导部件,所述移动部件沿着所述插入方向贯通该引导部件,并且所贯通的所述移动部件的一部分在该引导部件的内部的空间中露出;曲柄部件,其所述插入方向的基端与所述操作部件连接,并且,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前端侧具有伴随着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而向所述插入方向的前后自由移动的往复部;一对连杆部件,它们伴随着所述曲柄部件的移动而以设于所述曲柄部件的所述往复部上的销为中心开闭自如;插装部件,其在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空间中设置在比位于所述引导部件内的所述空间中的所述移动部件的露出部位靠与所述插入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的内侧,该插装部件的一部分与所述露出部位接触自如;以及凸轮部件,其在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空间中设置在比所述插装部件靠所述垂直方向的内侧,并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所述各连杆部件的一端连接,通过所述连杆部件的开闭中的任意一方,在第1转动位置与第2转动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其中,在所述第2转动位置,所述凸轮部件在所述垂直方向上经由所述插装部件向所述引导部件的壁面同时按压多个所述露出部位,在所述第1转动位置,所述凸轮部件与所述插装部件分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内窥镜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概略地示出图1的插入部的前端侧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示出通过连接接头连接图2的弯曲部的第1部位和第2部位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概略地示出在图2的弯曲部中弯曲部从第2部位的基端侧弯曲的状态的图。
图5是概略地示出在图2的弯曲部中弯曲部从第1部位的基端侧弯曲的状态的图。
图6是概略地示出图4的内侧导引鞘的基端被固定、图4的弯曲部的第1部位向第2部位的弯曲方向的相反侧弯曲的状态的图。
图7是在不通过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内侧导引鞘的状态下与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操作部一起概略地示出在图1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设有移动部件固定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8是与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操作部一起概略地示出通过图7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了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
图9是放大并分解示出图7、图8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中的引导部件、连杆部件、罩板、凸轮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与内侧导引鞘、外侧导引鞘、线一起示出设于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11是概略地示出不通过图10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
图12是概略地示出通过图10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了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
图13是概略地示出不通过设于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
图14是概略地示出通过图13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了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
图15是概略地示出在图13、图14的一对连杆部件中第1连杆和第2连杆形成为相同长度的状态的图。
图16是概略地示出在图13、图14的一对连杆部件中形成为第2连杆比第1连杆长的状态的图。
图17是示出与图13、图14相比增大了制动部件的凸部和壁面的凹部的曲率的变形例的图。
图18是示出与图17相比增大了制动部件的凸部和壁面的凹部的曲率的变形例的图。
图19是示出在设于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中在制动部件的与露出部位对置的表面上沿着插入方向形成有多个凹凸部的结构的图。
图20是放大示出图19的制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21是放大示出图19的内侧导引鞘的图。
图22是示出在图19的引导部件的壁面设有较大曲率的凹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23是示出在图19的引导部件的壁面上也沿着插入方向形成有多个凹凸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24是从图23中的IIXIV方向观察图23的引导部件的图。
图25是示出在图11的制动部件相对于内侧导引鞘的露出部位的对置面和引导部件的壁面的双方形成有凹凸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26是放大示出由图25中的IIXVI包围的部位的图。
图27是示出在形成于图11的引导部件的壁面上的各内侧导引鞘的引导槽中形成凹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28是概略地示出不通过设于第5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
图29是概略地示出不通过设于第6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
图30是概略地示出不通过设于第7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
图31是概略地示出通过图30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了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
图32是在不通过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内侧导引鞘的状态下与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操作部一起概略地示出在第8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设有移动部件固定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33是在不通过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导引鞘的状态下与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操作部一起概略地示出在第9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设有移动部件固定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34是与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操作部一起概略地示出通过图33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了导引鞘的状态的图。
图35是与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操作部一起示出在移动部件固定机构中设置棘爪板簧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附图是示意性的,应该留意到各部件的厚度与宽度的关系、各个部件的厚度的比率等与现实不同,在附图相互之间,当然也包含彼此的尺寸关系和比率不同的部分。另外,下面,以内窥镜为例对插入设备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内窥镜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内窥镜装置1由内窥镜2和周边装置10构成主要部分。内窥镜2由被插入到被检体内的插入部4、与该插入部4的基端侧连接的操作部3、通用缆线5、连接器19构成主要部分。
周边装置10由配置在架台26上的光源装置21、视频处理器22、连接缆线23、键盘24、监视器25构成主要部分。并且,具有这种结构的内窥镜2和周边装置10通过连接器19而相互连接。
在内窥镜2的操作部3中设有作为其他操作部件的弯曲操作旋钮9、送气送水操作按钮16、抽吸操作按钮17、处置器械插入口18、作为操作部件的转动自如的固定用杆80。另外,弯曲操作旋钮9由上下弯曲操作用旋钮9a和左右弯曲操作用旋钮9b构成。
内窥镜2的插入部4从前端侧起依次由前端部6、与该前端部6的基端侧连续设置的作为动作部的向多个方向弯曲自如的弯曲部7、与该弯曲部7的基端侧连续设置的挠性管部8构成。插入部4沿着插入方向S形成为细长。
弯曲部7通过针对设于操作部3上的弯曲操作旋钮9的操作输入而进行动作即弯曲。弯曲部7根据弯曲操作旋钮9的弯曲操作,伴随着贯穿插入到插入部4内的后述线30(参照图2)的牵引/松弛,例如向上下左右这4个方向弯曲自如。
在前端部6的前端侧的前端面设有被设置于前端部6内的未图示的摄像单元中的物镜11a,并且,设有向被检体内的被检部位供给流体的未图示的通道的前端开口12、用于对被检体内进行照明的照明窗13、未图示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通道的前端开口14。
通过操作部3的送气送水操作按钮16的按钮操作,选择性地从前端开口12喷出气体和液体。通过操作部3的抽吸操作按钮17的按钮操作,选择性地从前端开口14经由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通道回收体腔内的粘液等,而且,从处置器械插入口18插入的各种处置器械也从前端开口14朝向被检部位突出。
在内窥镜2的通用缆线5的前端设有连接器19,该连接器19与周边装置10的光源装置21连接。在连接器19上设有未图示的各种接头、各种电触点,并且,经由连接缆线23与视频处理器22电连接。另外,上述内窥镜装置1的结构只不过是一例,不限于上述结构。
接着,使用图2、图3对插入部4的前端侧内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概略地示出图1的插入部的前端侧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示出通过连接接头连接图2的弯曲部的第1部位和第2部位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2所示,在弯曲部7的内部,沿着插入方向S连结设置有多个弯曲块7k。并且,在多个弯曲块7k的外周包覆有编织层7h,在该编织层7h的外周包覆有弯曲橡胶7g。
另外,以下将弯曲部7内的位于插入方向S的前半部的部位称为第1部位7a,将位于插入方向S的后半部的部位称为第2部位7b。
在操作部3和插入部4内,以在插入部4的圆周方向上相互错开大致90°的方式贯穿插入例如4条线30,这4条线30使弯曲部7的动作状态可变,即,使弯曲部7弯曲,并且向插入方向S的前后(以下简称为前后)自由移动。在位于第1部位7a的多个弯曲块7k中分别设有用于保持4条线30的线导向件7u。
并且,各线30的前端固定在多个弯曲块7k内的位于插入方向S的最前端侧的弯曲块7k上。
进而,如后述图4所示,上下弯曲用的2条线30的各基端卷绕在与弯曲操作旋钮9的上下弯曲操作用旋钮9a连结的未图示的链轮。并且,左右弯曲用的2条线30的各基端卷绕在与弯曲操作旋钮9的左右弯曲操作用旋钮9b连结的未图示的链轮上,该与左右弯曲操作用旋钮9b连结的链轮不同于与上下弯曲操作用旋钮9a连结的链轮。
即,当对上下弯曲操作用旋钮9a进行操作时,2条上下用的线30中的一方向插入方向S的后方(以下简称为后方)移动,另一方向插入方向S的前方(以下简称为前方)移动,即,一方被牵引而另一方被松弛,由此,弯曲部7向上下方向中的任意一方弯曲。
并且,当对左右弯曲操作用旋钮9b进行操作时,2条左右用的线30中的一方向后方移动,另一方向前方移动,即,一方被牵引而另一方被松弛,由此,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中的任意一方弯曲。
并且,在第2部位7b中,在多个弯曲块7k内的位于最基端侧的弯曲块7k上固定有连结部件33的前端侧,在连结部件33的基端侧的外周固定有构成挠性管部8的编织层8h的前端侧。另外,在编织层8h的外周包覆有外皮管8g。
并且,在贯穿插入到操作部3、插入部4内的4条线30各自的外周分别包覆有作为移动部件的内侧导引鞘40,该内侧导引鞘40例如由柔软且沿着插入方向S细长的螺旋管构成,使弯曲部的弯曲状态可变。
即,在操作部3、插入部4内,4条内侧导引鞘40分别贯穿插入到在插入部4的圆周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另外,各内侧导引鞘40例如由不锈钢的螺旋管形成。
并且,在各内侧导引鞘40内,各线30向前后自由移动。
进而,各内侧导引鞘40由柔软的螺旋管构成是因为,例如当在各线30的外周包覆通常的金属制的硬质管时,不仅弯曲部7不会弯曲,还会降低挠性管部8的挠性。
由此,各内侧导引鞘40只要是不会降低弯曲部7的弯曲性和挠性管部8的挠性、能够在弯曲部7弯曲时克服沿着各内侧导引鞘40的延伸方向作用的压缩力的材料即可,构成各内侧导引鞘40的部件不限于螺旋管。
并且,如图2所示,在弯曲部7的插入方向S的中途位置、例如第2部位7b的前端位置,各内侧导引鞘40的前端40s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在编织层7h上。
另外,各内侧导引鞘40的基端40k构成为,能够通过设于操作部3内的后述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参照图4)切换固定状态和非固定状态。即,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对各内侧导引鞘40在插入方向S上的移动进行固定。另外,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的说明在后面叙述。
进而,如图2所示,在位于挠性管部8内的4条内侧导引鞘40的外周,分别包覆有例如由柔软的螺旋管构成的外侧导引鞘50。另外,贯穿插入到各外侧导引鞘50内的各内侧导引鞘40相对于插入方向S进退自如。并且,各外侧导引鞘50例如也由不锈钢的螺旋管形成。
并且,也可以不在全部4条内侧导引鞘40的外周包覆各外侧导引鞘50,还可以仅在包覆在例如使弯曲部7向UP方向弯曲的线30的外周的内侧导引鞘40的外周包覆外侧导引鞘50。该情况下,未包覆外侧导引鞘50的3条内侧导引鞘40分别固定前端40s和基端40k即可。
另外,当针对线30包覆双重的现有产品中使用的螺旋鞘(coilsheath)时,挠性管部8的挠性降低。因此,对螺旋鞘的壁厚和材质、单线的截面形状下工夫,使得挠性管部8与内外的螺旋鞘一起承受线30的牵引力,针对使弯曲部7弯曲的压缩力也不会屈曲,并且,即使成为双重,也不会大幅降低挠性管部8的挠性,另外,内外的螺旋鞘由柔软的材料形成。
由此,各外侧导引鞘50只要是不会降低挠性管部8的挠性、能够在弯曲部7弯曲时克服沿着各外侧导引鞘50的延伸方向作用的压缩力的材料即可,构成各外侧导引鞘50的部件不限于螺旋管。
并且,如图2所示,各外侧导引鞘50的前端50s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在挠性管部8的前端、具体而言为连结部件33的基端侧。各外侧导引鞘50的基端50k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在比挠性管部8靠后方的后述固定部件105(参照图7)上。
这样,在挠性管部8内,通过在固定了前端50s和基端50k(参照图7)的状态下贯穿插入各外侧导引鞘50,在牵引4条线30中的任意一方而使弯曲部7弯曲时,各外侧导引鞘50克服沿着该外侧导引鞘50的延伸方向作用于挠性管部8的压缩力。因此,能够防止具有挠性的挠性管部8与弯曲部7一起弯曲。
另外,在固定了各外侧导引鞘的前端50s和基端50k的状态下,各内侧导引鞘40沿着插入方向S形成为前端40s固定在第2部位7b的前端、基端40k不会被拉入各外侧导引鞘50的基端50k的前端侧的长度。
并且,如图3所示,弯曲部7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通过连接接头7m,沿着插入方向S连结第1部位7a和第2部位7b。
具体而言,弯曲部7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第1部位7a中位于最基端侧的弯曲块7k和第2部位7b中位于最前端侧的弯曲块7k嵌合在外径比各弯曲块7k的内径小的连接接头7m中,由此,经由连接接头7m连接第1部位7a和第2部位7b。
另外,在位于第1部位7a的最基端侧的弯曲块7k和位于第2部位7b的最前端侧的弯曲块7k中分别形成有未图示的孔,各块7k通过未图示的螺钉等经由该孔而紧固在设于连接接头7m的未图示的螺纹孔中。
并且,在该图3所示的结构中,4条内侧导引鞘40的前端40s例如通过焊接等而固定在连接接头7m上。
根据这种图3所示的结构,与图2的结构相比,在弯曲部7的中途位置接合各内侧导引鞘40的前端40s时,只要与连接接头7m接合即可,所以,组装性提高。
接着,使用图4~图6对图2的弯曲部的弯曲动作进行说明。图4是概略地示出在图2的弯曲部中弯曲部从第2部位的基端侧弯曲的状态的图,图5是概略地示出在图2的弯曲部中弯曲部从第1部位的基端侧弯曲的状态的图。并且,图6是概略地示出图4的内侧导引鞘的基端被固定、图4的弯曲部的第1部位向第2部位的弯曲方向的相反侧弯曲的状态的图。
首先,在希望使弯曲部7从第2部位7b的基端侧弯曲的情况下,即,希望使弯曲部7整体弯曲的情况下,操作者不进行固定用杆80的旋转操作,对使用了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的各内侧导引鞘40的基端40k的固定进行解除。
在该状态下,操作者对弯曲操作旋钮9内的上下弯曲操作用旋钮9a、左右弯曲操作用旋钮9b中的任意一方进行操作,牵引4条线30内的任意一条线30。其结果,关于各内侧导引鞘40,由于基端40k未固定,所以,无法克服在弯曲部7的第2部位7b沿着各内侧导引鞘40的延伸方向作用的压缩力,基端40k向后方移动。
并且,在挠性管部8内,关于各外侧导引鞘50,由于前端50s和基端50k被固定,所以,各外侧导引鞘50克服沿着各外侧导引鞘50的延伸方向作用的压缩力。
其结果,如图4所示,弯曲部7以各外侧导引鞘50的前端为起点,从第2部位7b的基端侧起,第1部位7a和第2部位7b弯曲。即,弯曲部7整体弯曲。
接着,在弯曲部7中,在仅希望使第1部位7a弯曲的情况下,操作者进行固定用杆80的旋转操作,使用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固定各内侧导引鞘40的基端40k。
在该状态下,当操作者对弯曲操作旋钮9内的上下弯曲操作用旋钮9a、左右弯曲操作用旋钮9b中的任意一方进行操作来牵引4条线30内的任意一条线30时,关于各内侧导引鞘40,由于基端40k被固定,所以,克服在弯曲部7的第2部位7b沿着各内侧导引鞘40的延伸方向作用的压缩力。
其结果,如图5所示,弯曲部7以各内侧导引鞘40的前端为起点,从第1部位7a的基端侧起,仅第1部位7a弯曲。
并且,如图4所示,在各内侧导引鞘40的基端40k非固定状态下,当对上下弯曲操作用旋钮9a进行操作而牵引4条线30内的任意1条、例如上侧的线30时,如上所述,第1部位7a、第2部位7b向上侧弯曲。然后,在希望使第1部位7a向与第2部位7b不同的方向弯曲的情况下,操作者对固定用杆80进行旋转操作,通过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固定各内侧导引鞘40的基端40k。
然后,当操作者对上下弯曲操作用旋钮9a进行操作而牵引下侧的线30时,如图6所示,由于基端40k被固定,所以,在第2部位7b朝向上侧的弯曲形状被固定的状态下,仅第1部位7a从基端侧起向与上侧相反的下侧弯曲。
另外,弯曲方向不限于上侧和下侧。即,在第2部位7b向上侧弯曲的状态下,通过牵引分别对应的线30,也可以使第1部位7a向左侧或右侧弯曲。并且,在第2部位7b向上、下、左、右中的任意一侧弯曲的状态下,也可以使第1部位7a向与第2部位7b的弯曲方向不同的上、下、左、右中的任意一侧弯曲。
即,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具有能够使第1部位7a和第2部位7b向不同方向弯曲的结构。另外,由于能够使第1部位7a和第2部位7b向不同方向弯曲,所以,在胃的喷门、直肠的肛门里侧附近、大肠的褶皱等不容易正面观察病变的场所,能够期待容易进行观察/处置的效果,而且,手术医生能够利用一只手简单地进行弯曲操作。
如上所述,通过切换各内侧导引鞘40的基端40k的固定、非固定,能够切换弯曲部7的弯曲状态。
接着,使用图7~图9对固定内侧导引鞘40的基端40k的移动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进行说明。图7是在不通过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内侧导引鞘的状态下与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操作部一起概略地示出在图1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设有移动部件固定机构的结构的图,图8是与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操作部一起概略地示出通过图7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了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图9是放大并分解示出图7、图8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中的引导部件、连杆部件、罩板、凸轮部件的立体图。
如图7、图8所示,在操作部3内设有同时对各内侧导引鞘40的基端40k侧的插入方向S的移动进行固定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另外,以下举例示出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同时固定全部4条内侧导引鞘40的基端40k侧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同时固定的内侧导引鞘40的条数只要是2条以上即可,可以是任意条。
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具有曲柄部件110、一对连杆部件115、引导部件117、凸轮部件120构成主要部分。
曲柄部件110的基端与固定用杆80的操作部3内的端部连接,并且,在前端侧具有沿着插入方向S细长的往复部110a,该往复部110a伴随固定用杆80的转动操作而向前后自由移动。即,曲柄部件110具有将固定用杆80的转动转换为插入方向S上的往复部110a的往复运动的功能。
在曲柄部件110的往复部110a的前端形成有未图示的螺纹孔,在该螺纹孔中固定有与往复部110a一起向前后自由移动的滑块销130。
一对连杆部件115分别形成为相同形状,以X状交叉而开闭自如。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一对连杆部件115在各连杆部件115的一个表面,沿着轴向J从作为一端的前端115s附近到作为另一端的基端115t形成有切口115d。一对连杆部件115以X状交叉,使得各连杆部件115的切口115d在方向Q上对置并重叠。
由此,由于切口115d彼此在方向Q上对置并重叠,所以,以X状交叉的各连杆部件115在方向Q上的图9中的上表面和底面分别位于相同高度。
并且,在各连杆部件115上,沿着该连杆部件115的轴向J形成细长的具有相同形状的长孔115h。在各长孔115h的交叉部位嵌入有滑块销130,使得在方向Q上贯通两个长孔115h。
由此,根据固定用杆80的转动操作,通过长孔115h内的滑块销130伴随着曲柄部件110的往复部110a的前后移动而进行的前后移动,一对连杆部件115的交叉部位也如图7、图8所示前后移动。
由此,如图7、图8所示,一对连杆部件115以滑块销130为中心开闭自如。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在各长孔115h的交叉部位,在滑块销130位于前方、即前端115s侧时,各长孔115h的交叉角度变大,一对连杆部件115打开。并且,如图8所示,在各长孔115h的交叉部位,在滑块销130位于后方、即基端115t侧时,各长孔115h的交叉角度比图7小,一对连杆部件115闭合。另外,交叉角度是指连接滑块销130与各凸轮部件120的后述凸轮轴120j的转动中心的角度。
并且,一对连杆部件115的前端115s侧位于平面形状为C字状的引导部件117内的空间117v中。另外,引导部件117固定在操作部3内的未图示的构造体上。
具体而言,通过在引导部件117的基端侧部位117t的与插入方向S和方向Q垂直的垂直方向R的大致中央形成切口117k(参照图9),引导部件117的平面形状为C字状。并且,一对连杆部件115的前端115s侧经由切口117k而位于空间117v中。
如图9所示,引导部件117在前端侧部位117s和基端侧部位117t中的垂直方向R的靠一端和靠另一端,沿着插入方向S各形成2个贯通空间117v的贯通孔117x。即,在前端侧部位117s和基端侧部位117k各形成4个贯通孔117x。
另外,如图7、图8所示,内侧导引鞘40的基端40k侧沿着插入方向S贯通各贯通孔117x。具体而言,在内部贯穿插入有例如使弯曲部7上下弯曲用的线30的内侧导引鞘40分别贯通在垂直方向R的一端侧沿着方向Q形成的2个贯通孔117x。并且,在内部贯穿插入有例如使弯曲部7左右弯曲用的线30的内侧导引鞘40分别贯通在垂直方向R的另一端侧沿着方向Q形成的2个贯通孔117x。
由此,在贯通后,各内侧导引鞘40的位于空间117v内的部位露出到空间117v。
在空间117v内,各凸轮部件120的凸轮轴120j的方向Q的上端经由形成在堵住引导部件117的上面的罩119上的各贯通孔119p,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分别与形成为在方向Q上贯通各连杆部件115的前端115s的各贯通孔115p连接。另外,各凸轮轴120j的方向Q的下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分别与引导部件117的底面或操作部3内的未图示的构造体连接。
在空间117v中的各凸轮轴120j的外周面,在垂直方向R上与贯穿插入到贯通孔117x中的4条内侧导引鞘40的基端40k侧的露出到空间117v内的各露出部位40r对置的部位分别设有偏芯凸轮120i,该偏芯凸轮120i分别具有相同形状。
另外,由于上述罩119在方向Q上位于各偏芯凸轮120i与一对连杆部件115之间,所以,由于罩119,从方向Q的上方不会看到空间117v内的各偏芯凸轮120i。
如图7、图8所示,各偏芯凸轮120i通过一对连杆部件115的开闭而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转动。例如,在图7所示的一对连杆部件115的打开状态、即通过滑块销130向前方移动而使各长孔115h的交叉角度增大时,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顺时针旋转而位于与各露出部位40r分开不会妨碍内侧导引鞘40在插入方向S上的运动的程度的规定距离的第1转动位置。即,在各偏芯凸轮120i位于第1转动位置时,各内侧导引鞘40的基端40k侧向前后自由移动。
并且,在图8所示的一对连杆部件115的闭合状态、即通过滑块销130向后方移动而使各长孔115h的交叉角度比图7小时,各偏芯凸轮120i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逆时针旋转而与各露出部位40r接触。由此,各偏芯凸轮120i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逆时针旋转而位于第2转动位置,该第2转动位置是在垂直方向R上向构成各露出部位40r接触自如的引导部件117的内周面的壁面117w同时按压该各露出部位40r的位置。
另外,在该第2转动位置,各偏芯凸轮120i与各露出部位40r的抵接点成为作用点,各凸轮轴120j的转动中心成为支点,滑块销130所处的一对连杆部件115的交叉位置成为力点,通过杠杆的力,各凸轮部件120在垂直方向R上对各露出部位40r赋予按压力(制动力)。由此,各露出部位40r的前后移动被同时固定。
另外,在第2转动位置,各偏芯凸轮120i向壁面117w分别按压2个露出部位40r。即,一个偏芯凸轮120i向壁面117w同时按压在内部分别贯穿插入有上下弯曲用的线30的2条内侧导引鞘40的露出部位40r。另一个偏芯凸轮120i向壁面117w同时按压在内部分别贯穿插入有左右弯曲用的线30的2条内侧导引鞘40的露出部位40r。
并且,伴随着具有相同形状的一对连杆部件115的开闭,各偏芯凸轮120i在相同时机在第2转动位置和第1转动位置间转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当操作者对固定用杆80进行顺时针旋转操作时,曲柄部件110的往复部110a在操作部3内向前方移动。其结果,在各长孔115h中,滑块销130向前方、即一对连杆部件115的前端115s侧移动,由此,各长孔115h的交叉角度增大,一对连杆部件115的交叉位置向前端115s侧移动。因此,如图7所示,各偏芯凸轮120i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顺时针旋转而位于第1转动位置,不对内侧导引鞘40的露出部位40r赋予制动力。
由此,如上所述,然后,当进行弯曲操作旋钮9的转动操作时,如图7所示,弯曲部7从第2部位7b的基端起弯曲。
接着,当操作者对固定用杆80进行逆时针旋转操作时,曲柄部件110的往复部110a在操作部3内向后方移动。其结果,在各长孔115h中,滑块销130向后方、即一对连杆部件115的基端115t侧移动,由此,各长孔115h的交叉角度比图7小,一对连杆部件115的交叉位置向基端115t侧移动。因此,如图8所示,各偏芯凸轮120i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逆时针旋转而位于第2转动位置,由于在垂直方向R上向壁面117w按压各露出部位40r,所以,各露出部位40r被夹持在各偏芯凸轮120i与壁面117w之间而同时被固定。另外,在该第2转动位置,各偏芯凸轮120i在垂直方向R上压扁该各偏芯凸轮120i接触露出部位40r的接触部位。
由此,如上所述,然后,当进行弯曲操作旋钮9的转动操作时,如图8所示,弯曲部7从第1部位7a的基端起弯曲。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设于操作部3内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由以下部件构成:曲柄部件110,其在前端侧具有伴随着固定用杆80的转动而向前后自由移动的往复部110a;开闭自如的一对连杆部件115,它们以X状交叉,并且,分别沿着轴向J具有长孔115h,该长孔115h在交叉位置嵌入有往复部110a的滑块销130;以及凸轮部件120,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一对连杆部件115的各前端115s连接。
并且示出,在一对连杆部件115的打开位置的第1转动位置,各凸轮部件120的偏芯凸轮120i离开各内侧导引鞘40的露出部位40r,在一对连杆部件115的闭合位置的第2转动位置,各凸轮部件120的偏芯凸轮120i在垂直方向R上向壁面117w按压各内侧导引鞘40的露出部位40r,同时固定各露出部位40r的前后移动。
并且示出,在第2转动位置,各偏芯凸轮120i与各露出部位40r的抵接点成为作用点,各凸轮轴120j的转动中心成为支点,滑块销130所处的一对连杆部件115的交叉位置成为力点,通过杠杆的力,各凸轮轴120j在垂直方向R上对各露出部位40r赋予按压力。
由此,在第2转动位置,通过使交叉的一对连杆部件115的交叉位置向后方移动,支点与力点的距离变长。因此,由于从作用点对各露出部位40r赋予较大的力作为制动力,所以,能够通过固定用杆80的较小的操作力量,对各内侧导引鞘40的露出部位40r赋予较大的制动力。其结果,能够使用各偏芯凸轮120i同时可靠地固定各露出部位40r。
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缩短凸轮部件120的凸轮轴120j的中心与各露出部位40r之间的垂直方向R上的距离。其结果,能够通过小型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的结构,进一步增强上述制动力。
进而,通过使一对连杆部件115交叉,在操作部3内的较小的空间、具体而言为引导部件117的较小的空间117v中,能够以较大的开闭角度对一对连杆部件115的前端侧进行开闭。其结果,在较小的空间117v中,也能够充分地使各偏芯凸轮120i从第1转动位置旋转到第2转动位置。
如上所述,能够提供具有如下结构的内窥镜2:即使是仅曲柄部件110、一对连杆部件115、引导部件117、凸轮部件120的简单结构和固定用杆80的较小的操作力量,也能够可靠地使多个内侧导引鞘40同时固定,而不会使操作部3大型化。
(第2实施方式)
图10是与内侧导引鞘、外侧导引鞘、线一起示出设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的局部立体图。图11是概略地示出不通过图10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图12是概略地示出通过图10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了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
与上述图1~图9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相比,该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移动部件固定机构中还设有插装部件,并且,一对连杆部件的形状和形成在该连杆部件上的长孔的形状不同。由此,仅对该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0~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具有曲柄部件110、一对连杆部件215、引导部件117、作为插装部件的制动部件111、凸轮部件120构成主要部分。另外,在图10~图12中,曲柄部件110省略示出往复部110a以外的部分。
如图11、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制动部件111在引导部件117内的空间117v中比位于空间117v中的各内侧导引鞘40的露出部位40r靠垂直方向R的内侧,具体而言,以与各露出部位40r接触自如的方式分别位于垂直方向R上的一对凸轮部件120与各露出部位40r之间,例如截面形成为L字状。
并且,在各制动部件111中,在上述第1转动位置,各凸轮部件120在垂直方向R上与各露出部位40r分开不会妨碍各内侧导引鞘40在插入方向S上的运动的程度的规定距离。并且,在上述第2转动位置,各制动部件111由于被各凸轮部件120的偏芯凸轮120i按压而与各露出部位40r接触。
一对连杆部件315分别形成为相同形状,在垂直方向R上以X状交叉,使得在后述第2转动位置与第1转动位置之间开闭自如。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一对连杆部件215被折曲成具有如下部位的曲柄状:第1平行部位215a,其位于作为一端的前端215s侧,并且,在图11所示的第1转动位置处与插入方向S平行;第2平行部位215c,其位于作为另一端的基端215t侧,并且,在图10所示的第2转动位置处与插入方向S平行;以及直线状的连结部位215b,其连结第1平行部位215a和第2平行部位215c。即,本实施方式的一对连杆部件215与第1实施方式的连杆部件115相比,由于具有2个折曲部,所以相应地形成为在插入方向S上较短、在轴向J上较长。
并且,在各连杆部件215的一个表面,沿着轴向J从前端215s附近到基端215t形成有切口215d(参照图10),一对连杆部件215以X状交叉,使得各连杆部件215的切口215d在方向Q上对置并重叠。
由此,由于切口215d彼此在方向Q上对置并重叠,所以,以X状交叉的各连杆部件215在方向Q上的图10中的上表面和底面分别位于相同高度。
并且,在各连杆部件215中,在连结部位215b和第2平行部位215c上,沿着连结部位215b和第2平行部位215c分别形成有相同形状的长孔215h,该长孔215h在连结部位215b与第2平行部位215c的边界折曲。并且,在各长孔215h的交叉部位,以在方向Q上贯通两个长孔215h的方式嵌入有滑块销130。
由此,根据固定用杆80的转动操作,通过长孔215h内的滑块销130伴随着曲柄部件110的往复部110a的前后移动而进行的前后移动,一对连杆部件215的交叉部位也如图11、图12所示那样前后移动。
由此,如图11、图12所示,一对连杆部件215以滑块销130为中心而开闭自如。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在各长孔215h的交叉部位,在图11所示的第1转动位置,当滑块销130位于前方即靠前端215s时,各长孔215h的交叉角度变大,一对连杆部件215打开。
并且,如图12所示,在各长孔215h的交叉部位,在图12所示的第2转动位置,当滑块销130位于后方即靠基端215t时,各长孔215h的交叉角度比图11小,并且,各第2平行部位215c在方向Q上重叠,一对连杆部件215闭合。
进而,在图12所示的第2转动位置,当滑块销130嵌入各第2平行部位215c的长孔215h中时,如上所述,由于各第2平行部位215c在方向Q上重叠,所以,作用于各第2平行部位215c的分别要打开的力抵消,因此,各长孔215h内的滑块销130的朝向前端215s侧的移动被固定。即,由于一对连杆部件215的闭合状态被固定,所以,固定用杆80的转动位置被固定。
并且,一对连杆部件215的前端215s侧位于引导部件117内的空间117v中。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凸轮部件120在空间117v内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分别与各连杆部件215的前端215s连接。
并且,在空间117v中的各凸轮轴120j的外周面,各凸轮部件120的偏芯凸轮120i分别设置于在垂直方向R上与各制动部件111对置的部位。
如图11、图12所示,各偏芯凸轮120i通过一对连杆部件215的开闭而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转动,例如,在图11所示的一对连杆部件215的打开状态下,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顺时针旋转而位于离开各制动部件111的第1转动位置。即,在各偏芯凸轮120i位于第1转动位置时,各制动部件111也成为离开各露出部位40r的状态,所以,内侧导引鞘40的基端40k侧向前后自由移动。
并且,在图12所示的一对连杆部件215的闭合状态下,各偏芯凸轮120i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逆时针旋转而与各制动部件111接触。由此,各偏芯凸轮120i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逆时针旋转而位于第2转动位置,该第2转动位置是经由各制动部件111在垂直方向R上向该各露出部位40r所接触的引导部件117的壁面117w同时按压各露出部位40r的位置。
另外,在该第2转动位置,各制动部件111与各露出部位40r的抵接点成为作用点,各凸轮轴120j的转动中心成为支点,滑块销130所处的一对连杆部件215的交叉位置成为力点,通过杠杆的力,各凸轮部件120经由各制动部件111在垂直方向R上对各露出部位40r赋予按压力(制动力)。由此,各露出部位40r的前后移动被同时固定。
并且,在该第2转动位置,各制动部件111在垂直方向R上压扁该各制动部件111接触露出部位40r的接触部位。
另外,伴随具有相同形状的一对连杆部件215的开闭,各偏芯凸轮120i在相同时机在第2转动位置和第1转动位置间转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当操作者对固定用杆80进行顺时针旋转操作时,曲柄部件110的往复部110a在操作部3内向前方移动。其结果,在各长孔215h中,滑块销130向前方、即一对连杆部件215的前端215s侧移动,由此,各长孔215h的交叉角度增大,一对连杆部件215的交叉位置向前端215s侧移动。因此,如图11所示,各偏芯凸轮120i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顺时针旋转而位于第1转动位置,不与制动部件111接触,所以,不对内侧导引鞘40的露出部位40r赋予制动力。
由此,如上所述,然后,当进行弯曲操作旋钮9的转动操作时,弯曲部7从第2部位7b的基端起弯曲。
接着,当操作者对固定用杆80进行逆时针旋转操作时,曲柄部件110的往复部110a在操作部3内向后方移动。其结果,在各长孔215h中,滑块销130向后方、即一对连杆部件215的基端215t侧移动,由此,各长孔215h的交叉角度比图11小,一对连杆部件215的交叉位置向基端215t侧移动。因此,如图12所示,各偏芯凸轮120i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逆时针旋转而位于第2转动位置,与各制动部件111接触。
然后,由于各偏芯凸轮120i经由各制动部件111在垂直方向R上向壁面117w按压各露出部位40r,所以,各露出部位40r被夹持在各制动部件111与壁面117w之间而同时被固定。另外,在该第2转动位置,各制动部件111在垂直方向R上压扁该各制动部件111接触露出部位40r的接触部位。
由此,如上所述,然后,当进行弯曲操作旋钮9的转动操作时,弯曲部7从第1部位7a的基端起弯曲。
另外,在图12所示的第2转动位置,滑块销130嵌入各第2平行部位215c的各长孔215h中,各第2平行部位215c在方向Q上重叠。因此,在各第2平行部位215c中分别要打开的力抵消,所以,各长孔215h内的滑块销130的朝向各前端215s侧的移动被固定。
其结果,由于一对连杆部件215的闭合状态被固定,所以,固定用杆80的转动位置被固定。由此,在第2转动位置,即使手术医生将手指从固定用杆80离开,也不会解除各露出部位40r的固定。
并且,各长孔2415h也在各连结部位215b与各第2平行部位215c的边界折曲。因此,由于当滑块销130从各连结部位215b的长孔215h嵌入各第2平行部位215c的长孔215h中时产生咔嚓感,所以,手术医生能够容易地识别各露出部位40r的固定。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各凸轮部件120的偏芯凸轮120i经由各制动部件111在垂直方向R上对各露出部位40r赋予按压力,同时固定各露出部位40r。
由此,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那样,在直接对各露出部位40r按压偏芯凸轮120i而进行固定时,由于偏芯凸轮120i相对于各露出部位40r的接触面积较小,所以应力集中,因此能够得到较强的制动力,另一方面,在减小各内侧导引鞘40的外径的情况下、或使构成该各内侧导引鞘40的螺旋管的单线的材质柔软的情况下,较强地压扁各露出部位40r,存在妨碍贯穿插入到各露出部位40r内的各线30的移动的问题。并且,当反复进行各露出部位40r的固定时,各露出部位40r不会复原,成为因塑性变形而被压扁的状态,还是存在妨碍贯穿插入到各露出部位40r内的各线30的移动并且妨碍各外侧导引鞘50内的各内侧导引鞘40的移动的问题。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各制动部件111与各露出部位40r接触的结构中,由于对各露出部位40r赋予按压力的各制动部件111的接触面积比各偏芯凸轮120i大,所以,按压力被分散,因此,能够防止过度地压扁各露出部位40r。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一对连杆部件215通过折曲成曲柄状而形成。
由此,为了增大制动力,当以使杠杆的力点远离支点为目的而单纯地延长交叉的各连杆部件215的轴向的长度时,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增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连杆部件215通过折曲成曲柄状而使力点远离支点,所以,不会在插入方向S和垂直方向R上增大。由此,由于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不会增大,所以,能够将制动力较大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收纳在操作部内。
进而,一对连杆部件215与第1实施方式的一对连杆部件115相比,长孔215h的长度变短,而且,在第1转动位置,能够使滑块销130接近凸轮部件120的凸轮轴120j。因此,即使是长孔215h内的较小的滑块销130的移动量,也能够使凸轮部件120大幅旋转,所以,还能够减小往复部110a在插入方向S上的移动量,能够实现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的小型化。进而,由于固定用杆80的旋转量也减少,所以,不会由于固定用杆80的旋转量增多而妨碍弯曲操作旋钮9的转动操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在一对连杆部件215中,在各第2平行部位215c中也沿着该各第2平行部位215c形成有长孔215h。
由此,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当手术医生使手指从固定用杆80离开时,被压扁的各露出部位40r受到要还原的弹性恢复力,各偏芯凸轮120i从图12所示的第2转动位置起顺时针旋转,一对连杆部件115稍微打开,并且,往复部110a稍微向前方移动,由此,固定用杆80旋转,存在对各露出部位40r进行固定的制动力减小的问题,因此,手术医生不能使手指从固定用杆80离开。
因此,需要在未图示的其他场所设置用于维持固定状态的锁定机构,而且,还需要额外设置用于识别已固定的棘爪机构等。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利用在各第2平行部位215c上形成的长孔215h来固定滑块销130的移动,所以,即使手术医生使手指从固定用杆80离开,也能够维持各露出部位40r的固定状态。
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不需要在其他部位设置锁定机构,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而且,在手术医生进行固定用杆80的转动操作时,由于手指感觉到咔嚓感,所以,能够容易地识别到固定,不会使固定用杆80在中途停止,所以,具有能够进行可靠的切换操作的效果。
另外,其他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3实施方式)
图13是概略地示出不通过设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图14是概略地示出通过图13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了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图15是概略地示出在图13、图14的一对连杆部件中第1连杆和第2连杆形成为相同长度的状态的图,图16是概略地示出在图13、图14的一对连杆部件中形成为第2连杆比第1连杆长的状态的图。
与上述图10~图12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相比,该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制动部件的与内侧导引鞘的露出部位对置的表面设有凸部,在引导部件的壁面中与凸部对置的位置设有凹部,一对连杆部件由4节连杆构成。
由此,仅对该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对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13、图14中,曲柄部件110也省略示出往复部110a以外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图14所示,在各制动部件111的与各露出部位40r对置的表面、即与各露出部位40r接触的表面111m的插入方向S上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接触面具有部分圆弧状的凸部111c。
并且,在引导部件117的壁面117w中,在与各凸部111c对置的部位,也分别形成有具有与各凸部111c相同的曲率半径的部分圆弧状的凹部117d。
另外,与图13、图14相反,也可以构成为在壁面117w形成有凸部、在表面111m形成有凹部,凸部111c和凹部117d的曲率也可以不同。
并且,使各凸轮部件120转动的一对连杆部件315由具有折曲形状的第1连杆315a和具有直线状的第2连杆315b构成,该第1连杆315a位于前半部分,并且折曲成前端侧在第1转动位置处与插入方向S平行,该第2连杆315b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该第1连杆315a的基端连接。并且,一对连杆部件315在作为一端的第1连杆315a的前端315s侧和作为另一端的第2连杆315b的基端315t交叉,并且,在基端315t的交叉位置嵌入有销33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往复部110a的前端连接。即,一对连杆部件315由已知的4节连杆构成。
另外,各凸轮部件12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一对连杆部件315的前端315s连接。
一对连杆部件315构成为,通过由于销330伴随着往复部110a的前后移动而进行的前后移动所导致的交叉部位的前后移动,在图13所示的打开状态和图14所示的闭合状态开闭自如。
如图13、图14所示,通过一对连杆部件315的开闭,各偏芯凸轮120i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转动,例如,在图13所示的一对连杆部件215的打开状态下,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顺时针旋转而位于与各制动部件111分开的第1转动位置。
即,在各偏芯凸轮120i位于第1转动位置时,由于各制动部件111也成为与各露出部位40r分开的状态,所以,各内侧导引鞘40的基端40k侧向前后自由移动。
并且,在图14所示的一对连杆部件315的闭合状态下,各偏芯凸轮120i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逆时针旋转而与各制动部件111接触。由此,各偏芯凸轮120i与各凸轮轴120j一起逆时针旋转而位于第2转动位置,该第2转动位置是经由各制动部件111在垂直方向R上向该各露出部位40r所接触的引导部件117的壁面117w同时按压各露出部位40r的位置。
另外,在该第2转动位置,如图14所示,各露出部位40r成为被夹持在各制动部件111的凸部111c与引导部件117的凹部117d之间而被压变形、即折曲的状态。由此,各露出部位40r的移动被固定。
并且,规定了凸部111c和凹部117d的曲率以及各制动部件111在垂直方向R上的移动量,使得在第2转动位置,各露出部位40r以贯穿插入到各露出部位40r内的各线30的贯穿插入阻力不会增加的程度变形。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在各制动部件111的与各露出部位40r对置的对置面111m形成有凸部111c,在引导部件117的壁面117w的与凸部111c对置的对置部位形成有凹部117d。
由此,如上述第1和第2实施方式那样,使用对置面111m由平坦面构成的制动部件111在垂直方向R上夹持各露出部位40r、维持各露出部位40r的直线形状并进行固定,与此相比,由于具有使用凸部111c和凹部117d使各露出部位40r局部变形并进行固定的结构,所以,在通过各线30对各内侧导引鞘40施加弯曲力时,各内侧导引鞘40很难前后滑动,所以,能够提高固定力。
因此,与第1、第2实施方式相比,即使减小压扁各露出部位40r的量,也能够提高固定力,所以,能够减轻在固定时使固定用杆80旋转的动作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一对连杆部件315由4节连杆构成。
由此,与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不同,由于能够从往复部110a的运动初始起对第1连杆315a的前端315s施加力,所以,能够减轻固定用杆80的操作力量。
并且,如图15所示,第1连杆315a和第2连杆315b不是相同长度(315a=315b),通过使第2连杆315b的长度比第1连杆315a长(315a<315b),能够减小使偏芯凸轮120i旋转相同旋转角度所需要的往复部110a在插入方向S上的移动量(L1>L2)。因此,由于能够减小固定用杆80的旋转量,所以,不会由于固定用杆80的旋转量较大而妨碍弯曲操作旋钮9的转动操作。
另外,其他效果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
并且,下面使用图17、图18示出变形例。图17是示出与图13、图14相比增大了制动部件的凸部和壁面的凹部的曲率的变形例的图,图18是示出与图17相比增大了制动部件的凸部和壁面的凹部的曲率的变形例的图。
如图17所示,各制动部件111的与各露出部位40r对置的对置面111m上形成的凸部111c和引导部件117的壁面117w上形成的凹部117d也可以形成为比图13、图14所示的凸部111c、凹部117d大的曲率、例如R=40~60。
由此,在图13、图14所示的结构中,由于凸部111c、凹部117d的曲率较小,所以,从各制动部件111对各露出部位40r赋予的制动力集中于凸部111c,因此,各露出部位40r的变形量变大,存在妨碍贯穿插入到各露出部位40r内的线30的移动的问题。但是,如图17所示,如果增大凸部111c、凹部117d的曲率,则能够使各露出部位40r以较大的接触面积变形,所以,能够消除上述问题。另外,其他效果与本实施方式相同。
进而,如图18所示,即使使凸部111c、凹部117d的曲率比图17所示的曲率更大,也能够得到与图17相同的效果。
(第4实施方式)
图19是示出在设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中在制动部件的与露出部位对置的表面上沿着插入方向形成有多个凹凸部的结构的图,图20是放大示出图19的制动部件的立体图,图21是放大示出图19的内侧导引鞘的图。
与上述图10~图12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相比,该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各制动部件的与各内侧导引鞘的露出部位接触的表面上设有凹凸部。
由此,仅对该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对与第1~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19中还省略示出曲柄部件。
如图19、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制动部件111的与露出部位40r对置的表面111m上,沿着插入方向S交替形成有凸部111c和凹部111d,由此,在表面111m上沿着插入方向S形成有多个凹凸部111e。
另外,如图20所示,插入方向S上的凹部111d的宽度a形成为比构成各露出部位40r的螺旋管的单线宽度b大(a>b)。这是因为,在对各露出部位40r的移动进行固定的第2转动位置,在凹凸部111e与各露出部位40r接触时,螺旋管的单线的一部分嵌入凹部111d中。即,凹部111d具有必定在插入方向S上嵌入有单线的一部分的宽度。
根据这种结构,在第2转动位置,当凹凸部111e与各露出部位40r接触时,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各制动部件111的接触面积减小。但是,由于在多个凹部111d中嵌入有螺旋管的单线,所以,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增大相对于各露出部位40r的摩擦阻力,所以,能够增大对各露出部位40r赋予的制动力。
另外,其他效果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如图23所示,插入方向S上的凹部117d的宽度c也可以形成为比构成各露出部位40r的螺旋管的单线宽度b大(c>b)。
并且,下面使用图22示出变形例。图22是示出在图19的引导部件的壁面设有较大曲率的凹部的变形例的图。
如图22所示,在制动部件111的对置面111m上形成有上述凹凸部111e的状态下,也可以在引导部件117的壁面117w上形成有上述图17所示的较大曲率的凹部117d。另外,也可以进一步在凹部117d中形成多个凹凸部。
进而,下面使用图23、图24示出变形例。图23是示出在图19的引导部件的壁面也沿着插入方向形成有多个凹凸部的变形例的图,图24是从图23中的IIXIV方向观察图23的引导部件的图。
如图23、图24所示,也可以通过在引导部件117的壁面117w上沿着插入方向S交替形成凸部117c和凹部117d而在壁面117w上沿着插入方向S形成多个凹凸部117e。
并且,下面使用图25、图26示出变形例。图25是示出在图11的制动部件相对于内侧导引鞘的露出部位的对置面和引导部件的壁面的双方形成有凹凸部的变形例的图,图26是放大示出由图25中的IIXVI包围的部位的图。
如图25、图26所示,在各制动部件111的与各露出部位40r对置的表面111m上,沿着插入方向S交替形成有凸部111c和凹部111d。其结果,在表面111m上沿着插入方向S形成有多个凹凸部111e,并且,在引导部件117的壁面117w上也沿着插入方向S交替形成有凸部117c和凹部117d。由此,也可以在壁面117w上沿着插入方向S形成多个凹凸部117e。
另外,如图26所示,制动部件111的凸部111c位于与引导部件117的凸部117c对置的位置,并且,凹部111d位于与凹部117d对置的位置。
并且,在对各露出部位40r的移动进行固定的第2转动位置,通过凸部111c和凸部117c在垂直方向R上夹持各露出部位40r,各露出部位40r在垂直方向R上变形,由此其移动被固定。
另外,在该固定状态下,位于凹部111d与凸部117c之间的各露出部位40r为非变形状态。
这是因为,在固定状态下,在各露出部位40r前后偏移的情况下,由于各露出部位40r的非变形部位与凸部111c或凸部117c抵接,所以,限制了各露出部位的位置,使得各露出部位40r不会进一步前后偏移。
进而,下面使用图27示出变形例。图27是示出在形成于图11的引导部件的壁面上的各内侧导引鞘的引导槽中形成凹部的变形例的图。
如图27所示,也可以在形成于各引导部件117的壁面117w上的各内侧导引鞘40的部分圆弧状的引导槽117y中的与各内侧导引鞘40对置的表面,形成至少一个具有直径c的圆状的凹部117d。
另外,直径c形成为比构成各露出部位40r的螺旋管的单线宽度b大(c>b)。
(第5实施方式)
图28是概略地示出不通过设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
与上述图10~图12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13~图16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19~图21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相比,该第5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引导部件内的空间中,插装于凸轮部件与各露出部位之间的插装部件构成为具有制动部件、变形部件、接触部件。
由此,仅对该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对与第2~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28中省略示出曲柄部件110。
如图2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部件117内的空间117v中,在垂直方向R上被凸轮部件120的偏芯凸轮120i和各露出部位40r夹持的位置处设置有一对插装部件150,该一对插装部件150由作为按压部件的一对制动部件111、一对变形部件151、一对接触部件152构成。
如上所述,各制动部件111是如下部件:在对各露出部位40r的移动进行固定的第2转动位置处与各偏芯凸轮120i接触,被各偏芯凸轮120i向垂直方向R的外侧按压。
各变形部件151是如下部件:在垂直方向R上位于各制动部件111与各露出部位40r之间,并且,在第2转动位置,在各接触部件152与各露出部位40r接触的状态下,伴随从各偏芯凸轮120i朝向各制动部件111的按压而在垂直方向R上变形。
另外,各变形部件151由比构成各内侧导引鞘40的螺旋鞘的不锈钢更容易变形的材料即形状记忆合金(Ni-Ti合金)等构成。
各接触部件152是如下的板状的部件:在垂直方向R上位于各变形部件151与各露出部位40r之间,并且,在第2转动位置按压各露出部位40r,通过摩擦力使各露出部位40r朝向插入方向S的移动停止。
另外,各接触部件152由与各内侧导引鞘40相同的材料构成。即,由不锈钢的板状部件构成。
并且,在垂直方向R上在各变形部件151与各露出部位40r之间夹持各接触部件152、即不使各变形部件151直接与各露出部位40r接触是因为,当使各变形部件151直接与由不锈钢构成的各露出部位40r接触时,构成材料不同的各变形部件151会磨损。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各偏芯凸轮120i旋转,在第2转动位置,当在垂直方向R上朝向各露出部位40r侧按压各制动部件111时,各接触部件152按压各露出部位40r。
由此,各露出部位40r在插入方向S上的移动被固定,但是,此时,被夹持在各接触部件152与各制动部件111之间的各变形部件151在垂直方向R上稍微被压扁而变形。另外,当解除各露出部位40r的固定时,各变形部件151返回形状被压扁之前的形状。
根据这种结构,在第2转动位置,各变形部件151能够吸收对各露出部位40r的移动进行固定所使用的各偏芯凸轮120i、各制动部件111、引导部件117、各内侧导引鞘40、一对连杆部件115、215、315等的尺寸容许差内的偏差。因此,由于容易进行4个露出部位40r的同时固定,所以,能够减轻固定用杆80的旋转力量。
即,如果不存在变形部件151,则通过4个露出部位40r中的关联部件的尺寸的组合,从最初固定一个露出部位40r到固定最后一个露出部位40r为止,虽然从最初固定的露出部位40r到第3个固定的露出部位40r已经充分被固定,但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固定力,需要必要程度以上的力。
但是,变形部件151根据其厚度和材质,以稍微超过固定所需要的力的力就能够开始变形,所以,不用固定4个露出部位40r所需要的必要程度以上的力即可,能够减轻固定用杆80的旋转力量。
另外,其他效果与上述第2~第4实施方式相同。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各变形部件151由形状记忆合金(Ni-Ti合金)构成。不限于此,只要是以稍微超过必要固定力的力就能够开始变形、如果解除力则恢复变形的材料即可,也可以由硬质的高分子材料、弹簧材料等各种材料构成。
(第6实施方式)
图29是概略地示出不通过设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
与上述图10~图12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13~图16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19~图21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相比,该第6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引导部件内的空间中,插装于各凸轮部件与各露出部位之间的插装部件由制动部件和摩擦卡合部件构成。
由此,仅对该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对与第2~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29中省略示出曲柄部件110。
如图2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部件117内的空间117v中,在垂直方向R上被各凸轮部件120的偏芯凸轮120i和各露出部位40r夹持的位置处设置有插装部件160,该插装部件160由作为按压部件的一对制动部件111和一对摩擦卡合部件161构成。
如上所述,各制动部件111是如下部件:在对各露出部位40r的移动进行固定的第2转动位置处与各偏芯凸轮120i接触,被各偏芯凸轮120i向垂直方向R的外侧按压。
各摩擦卡合部件161在垂直方向R上位于各制动部件111与各露出部位40r之间,并且,在第2转动位置朝向垂直方向R按压各露出部位40r,通过摩擦力使各露出部位40r在插入方向S上的移动停止。
另外,各摩擦卡合部件161由在酚醛树脂中混入钛酸钾晶须而凝固的摩托车或汽车用的所谓的制动盘构成。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在第2转动位置对各露出部位40r赋予固定力的各摩擦卡合部件161由制动力优良的材料构成,所以,不容易磨损,即使稍微磨损,也能够维持充分的制动力。
另外,其他效果与上述第2~第4实施方式相同。
(第7实施方式)
图30是概略地示出不通过设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图31是概略地示出通过图30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了内侧导引鞘的状态的图。
与上述图10~图12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13~图16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19~图21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28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29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相比,该第7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1转动位置,在制动部件的与偏芯凸轮接触的表面形成有倾斜面。
由此,仅对该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对与第2~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30、图31中也省略示出曲柄部件110。
如图30、图31所示,在各制动部件111的与各偏芯凸轮120i接触的表面111w的至少一部分,具体而言,在各偏芯凸轮在第1转动位置接触的表面111w上形成有直线状的倾斜面111u,随着朝向前端侧,该倾斜面111u朝向垂直方向R的内侧倾斜。即,表面111w由前端侧的平坦面111f和倾斜面111u构成。另外,倾斜面111u不限于直线状的表面,也可以由曲率面构成。
另外,对倾斜面111u的角度、位置进行调整,使得如图30所示,在各露出部位40r不固定的第1转动位置,偏芯凸轮120i与倾斜面111u接触,如图31所示,在对各露出部位40r的移动进行固定的第2转动位置,偏芯凸轮120i与平坦面111f接触。
根据这种结构,在偏芯凸轮120i从图30所示的第1转动位置向图31所示的第2转动位置旋转时,偏芯凸轮120i沿着倾斜面111u旋转。因此,与表面111w仅由平坦面构成的情况相比,即使固定用杆80的旋转量相同,制动部件111在垂直方向R上的移动量也增大,即,在垂直方向R上从制动部件111对各露出部位40r赋予的制动力增大。
由此,能够使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小型化,而且,能够通过较小的偏芯凸轮120i的旋转力对各露出部位40r赋予充分的固定力。因此,由于能够减小固定用杆80的旋转量,所以,不会由于固定用杆80的旋转量增多而妨碍弯曲操作旋钮9的转动操作。另外,其他效果与上述第2~第6实施方式相同。
(第8实施方式)
图32是在不通过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内侧导引鞘的状态下与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操作部一起概略地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设有移动部件固定机构的结构的图。
与上述图1~图9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10~图12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13~图16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19~图21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28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29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30、图31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相比,该第8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对线的插入方向的移动进行固定。
由此,仅对该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对与第1~第7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32中,以一对连杆部件115为例对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的一对连杆部件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2所示,与上述第1~第7实施方式不同,弯曲部7由1个构成,包覆作为移动部件的线230的外周的导引鞘也由1个螺旋鞘240构成。
并且,在一对连杆部件115的长孔115h的基端设有如下部分:在第2转动位置,当制动力最大时,该部分与往复部110a平行。
另外,在内部贯穿插入有线230的螺旋鞘240的基端240k固定在固定部件105上。
并且,各制动部件111的截面形成为“コ”字状。各制动部件111同时对各线230中的引导部件117内的空间117v的露出部位的移动进行固定。
根据这种结构,在现有的仅设置1个弯曲部7的内窥镜中,在使操作部3的弯曲操作旋钮9的旋转成为半固定状态(能够弯曲,但是,由于弯曲操作旋钮9的旋转需要力,所以能够使弯曲部7慢慢弯曲的状态)的接合机构中,使用一点点增大使上下弯曲操作用旋钮9a和左右弯曲操作用旋钮9b的旋转停止的力的结构,并按照各旋钮9a、9b单独进行设置。因此,当要在上下左右的4个方向上全部使弯曲部7的弯曲形状保持半固定状态时,需要对各个接合机构中的半固定用的旋钮或杆进行转动操作,操作烦杂。
并且,当碰到体腔内的壁、或贯穿插入处置器械170等而对弯曲部7赋予力时,由于链条位于对弯曲操作旋钮9的链轮和各线230进行连接的部分之间,所以,弯曲部7有时会进行动作。
因此,在处置等时希望牢固地固定弯曲部7的弯曲状态的情况下,手术医生需要用手指持续按压弯曲操作旋钮9。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由于能够使用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而可靠地固定各线230在插入方向S上的移动,所以,能够使用固定用杆80牢固地固定弯曲部7的期望的弯曲形状,而不是半固定。
因此,在通过推拉处置器械170来切开体腔内的处置等时,能够防止处置器械170的前端受到来自体壁的力而使弯曲部7的弯曲角度变化而难以进行处置。
进而,由于不需要对各旋钮9a、9b的转动进行半固定的机构,所以,能够降低弯曲操作旋钮9的抬起高度,因此,特别是手较小的手术医生的弯曲操作性提高。
并且,即使是平均大小的手的手术医生,利用保持操作部的左手的手指同时操作2个重合的弯曲旋钮(通常上侧为使弯曲部左右弯曲的旋钮、下侧为使弯曲部上下弯曲的旋钮)也是复杂的操作,但是,由于能够降低旋钮的高度,所以,弯曲操作性提高。
另外,其他效果与上述第1~第7实施方式相同。
并且,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通过减弱从各制动部件111对各线230赋予的制动力而不是完全固定各线230的移动,与以往同样,也可以实现弯曲部7的半固定状态。
(第9实施方式)
图33是在不通过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导引鞘的状态下与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操作部一起概略地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内设有移动部件固定机构的结构的图。图34是与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操作部一起概略地示出通过图33的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固定了导引鞘的状态的图。
与上述图1~图9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10~图12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13~图16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19~图21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28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29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30、图31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图32所示的第8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相比,该第9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对抬起钳子抬起台的线的移动进行固定。
由此,仅对该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对与第1~第8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33、图34中,以一对连杆部件115为例对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的一对连杆部件进行说明。
在内窥镜2的前端部6内,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有作为动作部的钳子抬起台300。另外,除了通道出口以外,利用橡胶罩水密地覆盖钳子抬起台300的前端周围。
作为移动部件的2条抬起操作线(以下简称为线)330的前端与钳子抬起台300连接,各线330的基端卷绕在卷筒110r上。
另外,卷筒110r构成为,连接有与固定用杆80连接的曲柄部件110,伴随着固定用杆80的旋转,卷筒110r经由曲柄部件110而旋转,对各线330进行牵引/松弛,由此,钳子抬起台300旋转。
并且,连结部件110g的基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曲柄部件110的前端连接,连结部件110g的前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往复部110a的基端连接。
在各线330的外周包覆有各抬起线用导引鞘340,各线330的基端侧沿着插入方向S贯通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的引导部件117,一部分露出到空间117v中。
另外,各抬起线用导引鞘340在操作部3内交叉,各基端固定在引导部件117上。
另外,关于各线330的空间117v的露出部位,如图34所示,通过各制动部件111伴随着固定用杆80的旋转而朝向垂直方向R的移动,同时自如地对插入方向S上的移动进行固定。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33所示,在各制动部件111与各线330的露出部位分开的第1转动位置,使固定用杆80逆时针旋转,经由曲柄部件110使卷筒110r顺时针旋转,在抬起钳子抬起台300后,进一步使固定用杆80逆时针旋转时,经由曲柄部件110进一步使卷筒110r顺时针旋转,经由与卷筒110r连接的连结部件110g使往复部110a向后方移动,由此,通过滑块销130,如图34所示,一对连杆部件115成为打开状态。
因此,通过各偏芯凸轮120i的旋转,各制动部件111向引导部件117的壁面117w按压各线330的空间117v中的露出部位,由此,各线330的插入方向S上的移动被固定。即,钳子抬起台300的抬起角度被固定。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能够利用1个固定用杆80进行钳子抬起台300的抬起操作和钳子抬起台300的抬起角度的固定操作,所以,能够削减部件数量,能够实现操作部3的小型化。另外,其他效果与上述第1~第8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下面示出变形例。在上述第1~第9实施方式中,示出弯曲部7设置在插入部4的前端侧,但是不限于此,设置在插入部4的哪个位置都可以。
并且,在上述第1~第9实施方式中,以内窥镜2为例示出插入设备,但是,不限于内窥镜2,只要是在插入部4的前端具有通过来自操作部3的操作输入而进行动作的动作部的设备即可,还能够应用于导管、各种处置器械、机械手等其他插入设备。
图35是与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操作部一起示出在移动部件固定机构中设置棘爪板簧的结构的图。
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在操作部3的构造体上固定有固定部件105的构造,但是,在图35所示的结构中,在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的引导部件117上固定有对各外侧导引鞘50的基端50k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105。
并且,根据内窥镜的种类,为了提高操作性和插入部的插入性,如图35所示,在插入部4的长度方向的轴L1相对于操作部3的长度方向的轴L2稍微倾斜例如3°的状态下,插入部4的基端与操作部3连接。因此,在这种结构中,固定部件105为了避免与构成操作部3的把持部的外装部件的内壁发生干涉,以相对于轴L1成大致直角的方式固定在引导部件117上。
并且,在曲柄部件110的往复部110a的沿着插入方向S的侧面,在前端侧和基端侧分别形成有V槽110a1、110a2。即,在侧面形成有4个V槽。另外,在两个侧面中,插入方向S上的V槽110a1与V槽110a2之间的距离与往复部110a在插入方向S上的移动量相同。
并且,在移动部件固定机构100内,以夹持往复部110a的两个侧面的方式设有一对棘爪板簧500,该一对棘爪板簧500在基端具有折曲成半圆状的嵌入部500i。
另外,其他结构与上述第1~第9实施方式相同。
在这种结构中,各外侧导引鞘50相对于轴L2倾斜。因此,相对于引导部件117上形成的上述贯通孔117x沿着轴L1倾斜引导贯穿插入到各外侧导引鞘50内的各内侧导引鞘40。
另外,由于各内侧导引鞘40的倾斜角度微小,所以,各内侧导引鞘40在引导部件117内顺畅地移动。
如图35所示,当对固定用杆80进行逆时针旋转操作、使各偏芯凸轮120i从第1转动位置向第2转动位置移动、对各内侧导引鞘40的移动进行固定时,往复部110a向后方移动。由此,一对棘爪板簧500的嵌入部500i分别嵌入往复部110a的一对V槽110a1中。伴随该嵌入,咔嚓感经由固定用杆80传递到手术医生的操作固定用杆80的手指。
接着,当对固定用杆80进行顺时针旋转操作、使各偏芯凸轮120i从第2转动位置向第1转动位置移动、解除内侧导引鞘40的移动的固定时,往复部110a向前方移动。由此,一对棘爪板簧500的嵌入部500i分别嵌入往复部110a的一对V槽110a2中。伴随该嵌入,咔嚓感经由固定用杆80传递到手术医生的操作固定用杆80的手指。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固定部件105在操作部3内倾斜,具体而言,以与轴L1大致正交的方式被固定,所以,能够避免与构成操作部的把持部的外装部件的内壁发生干涉。
并且,与将固定部件105固定在操作部3的构造体上的情况相比,将固定部件105固定在引导部件117上时,能够减少设置在引导部件117上的贯通孔117x与各外侧导引鞘50的中心(各内侧导引鞘40的中心)的轴偏移,所以,能够减轻贯通孔117x中的各内侧导引鞘40的滑动阻力。
进而,由于手术医生能够通过咔嚓感得知各内侧导引鞘40的固定、非固定的切换位置,所以,不会在中途停止固定用杆80的旋转操作,因此,能够进行可靠的切换操作。
另外,在本结构中,为了将咔嚓感传递到手术医生而使用了棘爪板簧50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代替板簧而设置球塞。
进而,V槽不限于设置在往复部110a中,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固定用杆80的旋转板上。
本申请以2012年4月6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087742号为优先权主张的基础进行申请,上述内容被引用到本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

Claims (17)

1.一种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设备具有:
插入部,其被插入被检体内;
动作部,其设置在所述插入部中;
移动部件,其被设置成在所述插入部的内部沿着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作部进行动作;
操作部,其连接在所述插入部的基端侧;
操作部件,其进一步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中,供操作者操作所述动作部;
引导部件,其由壁面构成内周面,并且所述移动部件在该移动部件移动的方向上沿着所述壁面通过该引导部件;
曲柄部件,其基端侧与所述操作部件连接,并且,在前端侧具有伴随着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而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自由移动的往复部;
一对连杆部件,它们伴随着所述曲柄部件的移动而以设于所述曲柄部件的所述往复部上的销为中心开闭自如;以及
凸轮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引导部件的内部,并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各所述连杆部件的一端连接,通过所述连杆部件的开闭中的任意一方,在第1转动位置与第2转动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其中,在所述第2转动位置,所述凸轮部件在与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向所述引导部件的壁面同时按压贯穿所述引导部件的内部的多个所述移动部件的露出部位,在所述第1转动位置,所述凸轮部件与所述露出部位分开,并且,所述凸轮部件设置在比所述露出部位靠所述垂直方向的内侧,
所述一对连杆部件交叉,并且,在沿着所述连杆部件的轴向分别形成的长孔的交叉部位,以贯通各所述长孔的方式嵌入有所述销,
所述长孔内的所述销伴随着所述曲柄部件的所述往复部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而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所述交叉部位因所述销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而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所述连杆部件由于所述交叉部位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而进行开闭。
2.一种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设备具有:
插入部,其被插入被检体内;
动作部,其设置在所述插入部中;
移动部件,其被设置成在所述插入部的内部沿着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作部进行动作;
操作部,其连接在所述插入部的基端侧;
操作部件,其进一步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中,供操作者操作所述动作部;
引导部件,其由壁面构成内周面,并且所述移动部件在该移动部件移动的方向上沿着所述壁面通过该引导部件;
曲柄部件,其基端侧与所述操作部件连接,并且,在前端侧具有伴随着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而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自由移动的往复部;
一对连杆部件,它们伴随着所述曲柄部件的移动而以设于所述曲柄部件的所述往复部上的销为中心开闭自如;以及
凸轮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引导部件的内部,并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各所述连杆部件的一端连接,通过所述连杆部件的开闭中的任意一方,在第1转动位置与第2转动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其中,在所述第2转动位置,所述凸轮部件在与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向所述引导部件的壁面同时按压贯穿所述引导部件的内部的多个所述移动部件的露出部位,在所述第1转动位置,所述凸轮部件与所述露出部位分开,并且,所述凸轮部件设置在比所述露出部位靠所述垂直方向的内侧,
所述一对连杆部件由4节连杆构成,该4节连杆在沿着所述连杆部件的轴向上与该连杆部件的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交叉,并且在交叉部位嵌入有所述销,
所述销伴随着所述曲柄部件的所述往复部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而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所述交叉部位因所述销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而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所述连杆部件由于所述交叉部位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而进行开闭。
3.一种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设备具有:
插入部,其被插入被检体内;
动作部,其设置在所述插入部中;
移动部件,其被设置成在所述插入部的内部沿着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作部进行动作;
操作部,其连接在所述插入部的基端侧;
操作部件,其进一步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中,供操作者操作所述动作部;
引导部件,其由壁面构成内周面,并且所述移动部件在该移动部件移动的方向上沿着所述壁面通过该引导部件;
曲柄部件,其基端侧与所述操作部件连接,并且,在前端侧具有伴随着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而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自由移动的往复部;
一对连杆部件,它们伴随着所述曲柄部件的移动而以设于所述曲柄部件的所述往复部上的销为中心开闭自如;
插装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引导部件的内部,并且设置在比贯穿所述引导部件的内部的多个所述移动部件的露出部位靠与所述移动部件移动的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的内侧,该插装部件的一部分与所述露出部位接触自如;以及
凸轮部件,其在所述引导部件的内部设置在比所述插装部件靠所述垂直方向的内侧,并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各所述连杆部件的一端连接,通过所述连杆部件的开闭中的任意一方,在第1转动位置与第2转动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其中,在所述第2转动位置,所述凸轮部件在所述垂直方向上经由所述插装部件向所述引导部件的壁面同时按压贯穿所述引导部件的内部的多个所述移动部件的露出部位,在所述第1转动位置,所述凸轮部件与所述插装部件分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装部件的与所述移动部件的所述露出部位对置的面上形成有至少1个凸部,
在所述第2转动位置,所述凸部与所述移动部件的所述露出部位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壁面上,在与所述凸部对置的部位形成有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所述插装部件的与所述移动部件的所述露出部位对置的面上沿着所述移动部件移动的方向形成多个凸部,与所述露出部位对置的所述面沿着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形成有多个凹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装部件具有:
按压部件,其在所述第2转动位置接触所述凸轮部件;以及
变形部件,其在所述垂直方向上位于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移动部件的所述露出部位之间,并且,伴随着在所述第2转动位置对所述露出部位的按压而在所述垂直方向上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装部件还具有接触部件,该接触部件在所述垂直方向上位于所述变形部件与所述移动部件的所述露出部位之间,并且,在所述第2转动位置按压所述露出部位,该接触部件由与所述移动部件相同的材料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装部件具有:
按压部件,其在所述第2转动位置接触所述凸轮部件;以及
摩擦卡合部件,其在所述垂直方向上位于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移动部件的所述露出部位之间,并且,在所述第2转动位置按压所述露出部位,通过摩擦力使该露出部位的移动停止。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装部件的与所述凸轮部件接触的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倾斜面,随着朝向所述移动部件移动的方向的前端侧,该倾斜面朝向所述垂直方向的内侧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作部是构成所述插入部的一部分并且向多个方向弯曲自如的弯曲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件是如下的线:所述移动部件移动的方向的前端与所述动作部连接,并且,通过与设于所述操作部中的所述操作部件不同的其他操作部件而向所述移动部件移动的方向的前后移动,由此使所述动作部进行动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设备具有:
挠性管部,其在所述插入部中在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基端侧与所述弯曲部连续设置;
线,其在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端与所述弯曲部连接,并且,通过与设于所述操作部中的所述操作部件不同的其他操作部件而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由此使所述弯曲部弯曲;
内侧导引鞘,其设置在所述插入部内,所述线以相对于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进退自如的方式贯穿插入该内侧导引鞘的内部,并且,该内侧导引鞘的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端固定在所述弯曲部的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中途位置;以及
外侧导引鞘,其设置在所述插入部内,并且,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端固定在所述挠性管部的前端,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基端固定在比所述挠性管部靠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后方,所述内侧导引鞘以相对于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进退自如的方式贯穿插入该外侧导引鞘的内部,
所述移动部件是所述内侧导引鞘。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连杆部件交叉,并且,在沿着所述连杆部件的轴向分别形成的长孔的交叉部位,以贯通各所述长孔的方式嵌入有所述销,
所述长孔内的所述销伴随着所述曲柄部件的所述往复部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而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所述交叉部位因所述销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而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所述连杆部件由于所述交叉部位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而进行开闭。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所述的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连杆部件被折曲成具有如下部位的曲柄状:
第1平行部位,其在所述第1转动位置,具有所述一端的一侧与所述往复部的移动方向平行;
第2平行部位,其在所述第2转动位置,具有所述轴向上与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的一侧与所述往复部的移动方向平行;以及
直线状的连结部位,其连结所述第1平行部位和所述第2平行部位,
并且,在所述连结部位和所述第2平行部位,所述长孔形成为在所述连结部位与所述第2平行部位的边界折曲,
在所述第1转动位置,所述销位于所述长孔中的靠所述连结部位的所述一端的所述交叉部位,
在所述第2转动位置,所述销位于所述长孔中的靠所述第2平行部位的所述另一端的所述交叉部位,通过所述第2平行部位的所述长孔来固定所述销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连杆部件由4节连杆构成,该4节连杆在沿着所述连杆部件的轴向上与该连杆部件的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交叉,并且在交叉部位嵌入有所述销,
所述销伴随着所述曲柄部件的所述往复部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而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所述交叉部位因所述销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而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所述连杆部件由于所述交叉部位向所述插入部插入的方向的前后移动而进行开闭。
1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部内设置有移动部件固定机构,该移动部件固定机构包括所述曲柄部件、所述连杆部件、所述凸轮部件,对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进行固定。
CN201380002211.2A 2012-04-06 2013-03-13 插入设备 Active CN1036483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7742 2012-04-06
JP2012-087742 2012-04-06
PCT/JP2013/057019 WO2013150871A1 (ja) 2012-04-06 2013-03-13 挿入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48360A CN103648360A (zh) 2014-03-19
CN103648360B true CN103648360B (zh) 2016-05-11

Family

ID=49300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2211.2A Active CN103648360B (zh) 2012-04-06 2013-03-13 插入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15727B2 (zh)
EP (1) EP2712538B1 (zh)
JP (1) JP5416324B1 (zh)
CN (1) CN103648360B (zh)
WO (1) WO20131508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8320B2 (ja) * 2012-07-02 2014-07-16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挿入機器
CN105764403B (zh) * 2013-11-27 2018-04-0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设备的操作机构、插入设备
JP6157334B2 (ja) * 2013-11-28 2017-07-0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機器
JP6177112B2 (ja) * 2013-12-02 2017-08-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機器,内視鏡
WO2015105950A2 (en) * 2014-01-13 2015-07-16 St. Jude Medical, Cardiology Division, Inc. Catheter deflection actuator providing mechanical advantage
WO2015163019A1 (ja) * 2014-04-21 2015-10-2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機器
JP6280848B2 (ja) * 2014-09-10 2018-02-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医療器具
CN107072481B (zh) * 2015-03-18 2018-12-1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弯曲操作装置和内窥镜
USD841159S1 (en) * 2015-06-12 2019-02-19 Fujifilm Corporation Operating grip for endoscope
JP6301014B2 (ja) * 2016-03-24 2018-03-2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湾曲操作装置および内視鏡
JP7019712B2 (ja) * 2017-10-18 2022-02-1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補助システム
US10704624B2 (en) 2017-10-26 2020-07-07 Ethicon Llc Drive cable brake assembly for robotic surgical tool
JP7114635B2 (ja) * 2018-01-31 2022-08-08 株式会社カネカ カテーテル用ハンド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カテーテル
US20210162179A1 (en) * 2018-04-12 2021-06-03 Basecamp Vascular Elongated functional system configured to be advanced in the lumen of a pipe, a duct or a tube
WO2020008571A1 (ja) 2018-07-04 2020-01-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7134050B2 (ja) * 2018-09-28 2022-09-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US20220015609A1 (en) * 2018-11-22 2022-01-20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Bending mechanism and medical equipment
CN111301254B (zh) * 2020-02-29 2022-04-01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煤矿井下用无轨运输车辆货厢卸载高度调节装置
WO2022074473A1 (en) * 2020-10-06 2022-04-14 Baylis Medical Company Inc. Steerable medical device, handle for a med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medical device
DE102021109025A1 (de) * 2021-04-12 2022-10-13 Karl Storz Se & Co. Kg Handstück für ein flexibles Endoskop oder für ein flexibles endoskopisches Instrument
CN113491816B (zh) * 2021-07-06 2023-06-27 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定位可控弯导丝
EP4137032A1 (en) 2021-08-20 2023-02-22 Tjle Spolka z Ograniczona Odpowiedzialnoscia Inser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cessing of insertion device for reuse
DE102022107123B4 (de) 2022-03-25 2023-12-21 Karl Storz Se & Co. Kg Handstück für ein flexibles Endoskop oder ein flexibles endoskopisches Instrument und flexibles Endoskop oder flexibles endoskopisches Instrum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5522A (en) * 1987-06-29 1989-01-10 Asahi Optical Co Ltd Curving operating apparatus of endoscope
US6730058B2 (en) * 2001-09-13 2004-05-04 Cardiac Pacemakers, Inc. Adjustable profile steerable catheter
CN101657141A (zh) * 2007-02-26 2010-02-24 株式会社町田制作所 适用于磁共振成像的柔性内窥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02433A (ja) * 1990-08-23 1992-04-03 Toshiba Corp 内視鏡
US5810715A (en) * 1995-09-29 1998-09-2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Endoscope provided with function of being locked to flexibility of insertion part which is set by flexibility modifying operation member
JPH10151107A (ja) * 1996-09-30 1998-06-0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装置
JP3431580B2 (ja) 1996-09-30 2003-07-28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装置
JP2005185526A (ja) 2003-12-25 2005-07-14 Fujinon Corp 内視鏡
JP2006068393A (ja) * 2004-09-03 2006-03-16 Olympus Corp 内視鏡
US7562999B2 (en) 2007-04-04 2009-07-21 Mediland Enterprise Corporation Operating lamp with adjustable light sources capable of generating a light field of a Gaussian distribution
CN102469911B (zh) * 2010-01-29 2014-09-10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插入设备、内窥镜
WO2011114570A1 (ja) * 2010-03-15 2011-09-22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2012087742A (ja) 2010-10-21 2012-05-10 Mitsubishi Fuso Truck & Bus Corp エアドライヤ保護装置
EP2578139B1 (en) 2011-03-08 2014-08-27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Insertion device
EP2628435B1 (en) * 2011-07-15 2014-11-26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Insertion apparatus
JP5548320B2 (ja) * 2012-07-02 2014-07-16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挿入機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5522A (en) * 1987-06-29 1989-01-10 Asahi Optical Co Ltd Curving operating apparatus of endoscope
US6730058B2 (en) * 2001-09-13 2004-05-04 Cardiac Pacemakers, Inc. Adjustable profile steerable catheter
CN101657141A (zh) * 2007-02-26 2010-02-24 株式会社町田制作所 适用于磁共振成像的柔性内窥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12538B1 (en) 2017-10-25
US9615727B2 (en) 2017-04-11
WO2013150871A1 (ja) 2013-10-10
JP5416324B1 (ja) 2014-02-12
EP2712538A1 (en) 2014-04-02
CN103648360A (zh) 2014-03-19
US20140066716A1 (en) 2014-03-06
JPWO2013150871A1 (ja) 2015-12-17
EP2712538A4 (en) 2015-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48360B (zh) 插入设备
CN102469911B (zh) 插入设备、内窥镜
CN102292016B (zh) 内窥镜
CN103052349B (zh) 插入设备
CN201015585Y (zh) 内窥镜
CN105455765B (zh) 内窥镜装置
CN104039212B (zh) 插入设备
WO2021227412A1 (en) Mitral valve repair device and control handle thereof
JP5207119B2 (ja) 制御可能な器機用のコネクタ装置
CN103167823B (zh) 内窥镜
CN102597594B (zh) 连接器
US20110271507A1 (en) Connector
US20170048996A1 (en) Bendable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851933B (zh) 带电线盖的连接器
DE102013113179B4 (de) Kabelschutz- und -führungsvorrichtung
DE112015006070T5 (de) Flexible-röhre-einfügungsapparat
CN105764403B (zh) 插入设备的操作机构、插入设备
CN103648357B (zh) 医疗器具
CN209992754U (zh) 抱紧装置和内窥镜电动助力系统
CN106585226A (zh) 一种推咀后能自锁的修正带
CN201046109Y (zh) 内窥镜的多弯曲部及控制装置
JP6268620B1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S63249539A (ja) 内視鏡
CN214712800U (zh) 一种消化科内镜中心用转移箱
CN114556714B (zh) 杆式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