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33079A - 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33079A
CN103633079A CN201310368716.2A CN201310368716A CN103633079A CN 103633079 A CN103633079 A CN 103633079A CN 201310368716 A CN201310368716 A CN 201310368716A CN 103633079 A CN103633079 A CN 1036330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uberance
main body
sidewall
lead fram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6871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33079B (zh
Inventor
金甘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ekin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Inno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Inno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Innote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33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30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330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30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H01L33/54Encapsulation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05Shape
    • H01L2224/4809Loop shape
    • H01L2224/48091Arch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1Disposition
    • H01L2224/48151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48221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48245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metallic
    • H01L2224/48247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metallic connecting the wire to a bond pad of the i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1Device type
    • H01L2924/13Discrete devices, e.g. 3 terminal devices
    • H01L2924/1301Thyris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483Containers
    • H01L33/486Containers adapted for surface mounting

Abstract

本文公开了一种发光器件和包括该发光器件的照明系统。该发光器件包括:主体,该主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具有第一长度且彼此对应;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靠近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且具有比第一长度短的第二长度;以及凹部,具有开口的上部;第一引线框,布置在主体的凹部中且包括深度低于凹部的底部的第一空腔;第二引线框,布置在主体的凹部中且包括深度低于凹部的底部的第二空腔;间隙部,位于第一引线框与第二引线框之间;第一发光芯片,位于第一空腔中;以及第二发光芯片,位于第二空腔中。本实施例能够减少施加到发光器件的主体中心部的冲击,从而提高发光器件的出品率。本实施例还能够提高发光器件的耐用性。

Description

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发光器件和具有该发光器件的照明系统。
背景技术
发光器件(例如,发光二极管(LED))是将电能转换成光的半导体器件,并广泛用作下一代光源,作为对现有荧光灯和辉光灯的替代。
与通过加热钨丝产生光的辉光灯或通过促使经由高压放电产生的紫外线与荧光物质撞击而产生光的荧光灯相比,由于LED通过使用半导体器件产生光,因而LED可以表现出低功耗。
另外,LED通过使用半导体器件的电势差(potential gap)产生光,所以与现有光源相比,LED在寿命、响应特性以及环境友好要求方面具有优越性。
基于这一点,已进行了各种研究,以用LED代替现有光源。LED被逐渐用作照明器件的光源,所述照明器件例如为室内和室外使用的各种灯、液晶显示器、电子招牌以及路灯。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由新颖结构构成主体的发光器件。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在主体的凹部中包括具有第一空腔的第一引线框和具有第二空腔的第二引线框的发光器件。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引线框的支撑突出部的发光器件,该支撑突出部被分别布置在主体的侧壁中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高于主体的底部的位置处。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器件,其中第一引线框的第一引线部件被布置在主体的侧壁中的第三侧壁中,以及第二引线框的第二引线部件被布置在主体的侧壁中的第二侧壁中。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器件,其中安装有发光芯片的不同引线框的支撑突出部分别突出到主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器件,其中引线框的至少之一包括突出到主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多个支撑突出部。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器件,其中引线框的支撑突出部被布置得高于引线框的引线部件。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器件,包括由与主体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且分别设置在主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处的肋条(rib)。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器件,包括:主体,该主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具有第一长度且彼此对应;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靠近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且具有比第一长度短的第二长度;以及凹部,具有开口的上部;第一引线框,布置在主体的凹部中且包括深度低于凹部的底部的第一空腔;第二引线框,布置在主体的凹部中且包括深度低于凹部的底部的第二空腔;间隙部(gap part),位于第一引线框与第二引线框之间;第一发光芯片,位于第一空腔中;以及第二发光芯片,位于第二空腔中,其中第一引线框包括:第一引线部件,突出到主体的第三侧壁;以及第一支撑突出部,位于主体的第一侧壁中,以及其中第二引线框包括:第二引线部件,突出到主体的第四侧壁;以及第二支撑突出部,位于主体的第二侧壁中。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器件,包括:主体,该主体包括:凹部,具有开口的上部;第一引线框,布置在主体的凹部中且包括深度低于凹部的底部的第一空腔;第二引线框,布置在主体的凹部中且包括深度低于凹部的底部的第二空腔;间隙部,位于第一引线框与第二引线框之间;第一发光芯片,位于第一空腔中;第二发光芯片,位于第二空腔中;以及模塑元件,位于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中,其中该主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具有第一长度且彼此对应;以及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靠近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且具有比第一长度短的第二长度,其中第一引线框包括:第一支撑部件,布置在主体的凹部的底部;以及第一支撑突出部,从第一支撑部件突出到主体的第一侧壁,其中第二引线框包括:第二支撑部件,布置在主体的凹部的底部;以及第二支撑突出部,从第二支撑部件突出到主体的第二侧壁,以及其中第一支撑突出部和第二支撑突出部被布置在基于主体的底部而高于第一发光芯片和第二发光芯片的底面的位置处。
本实施例能够减少施加到发光器件的主体中心部的冲击,从而提高发光器件的出品率。本实施例能够提高发光器件的耐用性,从而对包括该发光器件的照明系统加以改善。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透视图;
图2为示出图1的发光器件的平面图;
图3为沿着图2的线A-A获取的剖视图;
图4为示出图2所示的发光器件的第一侧壁的视图;
图5为示出图2所示的发光器件的第二侧壁的视图;
图6为沿着图1的线C-C获取的侧剖视图;
图7为沿着图1的线B--B获取的侧剖视图;
图8为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透视图;
图9为示出图8所示的发光器件的第一侧壁的视图;
图10为示出图8所示的发光器件的第二侧壁的视图;
图11为沿着图8的线D-D获取的侧剖视图;
图12为沿着图8的线E-E获取的侧剖视图;
图13和图14为分别示出图12的其它示例的视图;
图15至图17为示出图1的发光器件的制造步骤的视图;
图18至图20为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制造步骤的另一个示例的视图;
图21为示出根据图20制造的发光器件的第一侧壁的视图;
图22为示出图20的发光器件的第二侧壁的视图;
图23为示出关于支撑突出部的第一改型示例的视图;
图24为示出根据图23制造的发光器件的支撑突出部的放大图;
图25和图26为示出基于根据实施例的发光器件制造的支撑突出部的第二改型示例的视图;
图27为示出根据图25和图26的发光器件的支撑突出部的视图;
图28为示出基于根据实施例的发光器件制造的支撑突出部的第三改型示例的视图;
图29为示出根据图28的发光器件的支撑突出部的示例的视图;
图30和图31为分别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支撑突出部的改型示例的视图;
图32为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具有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33为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以及
图34为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具有发光器件的照明器件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施例的说明中,应当理解,当某一衬底、框、板(sheet)、层或图案被称为位于另一个衬底、另一个框、另一个板、另一个层或另一个图案“上方”时,其可“直接”或“间接”地位于另一个衬底、另一个框、另一个板、另一个层或另一个图案上方,或者也可以存在介于中间的层。相反,当某一部件被称为“直接”位于另一个部件“上方”时,则不存在介于中间的层。已参考附图描述了层的这种位置。为了解释的目的,附图中示出的元件的尺寸可以被夸大,并且元件的尺寸并不完全反映实际尺寸。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清楚地理解实施例。为了方便或清晰起见,附图中示出的每一层的厚度和尺寸可以被夸大、省略或示意性绘制。另外,元件的尺寸并不完全反映实际尺寸。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将被指定给相同的元件。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发光器件。
图1为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透视图,图2为示出图1的发光器件的平面图,图3为沿着图2的线A-A获取的剖视图,图4为示出图2所示的发光器件的第一侧壁的视图,图5为示出图2所示的发光器件的第二侧壁的视图,以及图6和图7分别为沿着图1的线B-B和线C-C获取的侧剖视图。
参照图1至图7,发光器件100可以包括具有凹部16的主体10、具有第一引线部件23和支撑突出部27的第一引线框21、具有第二引线部件33和支撑突出部36的第二引线框31、发光芯片71和72、导线73、74、75和76以及模塑元件81。
主体10包括绝缘材料或导电材料。主体10可以包括树脂材料(例如,PPA(聚酞酸酯)、Si)、金属材料、PSG(磷硅玻璃)、Al2O3以及PCB)至少之一。例如,主体10可以由诸如PPA、环氧树脂或Si等树脂材料形成。用作金属氧化物(例如,TiO2或SiO2)的填充剂可以被添加到用于主体10的环氧树脂或硅材料中,以提高反射效率。
当在平面图中看时,主体10可以被形成诸如三角形、矩形、或五角形、圆形或具有弯曲边缘的形状等多角形结构。
主体10包括从上部15凹陷预定深度的凹部16,凹部16包括开口的上部和内侧壁16-1。凹部16可以是出光区域。当从上面看过去时,凹部16可以具有凹杯结构、空腔结构或从主体10的上部15凹陷的凹陷结构,但实施例不限于此。凹部16的内侧壁16-1可以相对于底部倾斜或垂直。台阶状结构16-2形成在凹部16的靠近上部15的内侧壁16-1处,并且可以防止树脂材料溢出。当从上面看过去时,凹部16可以具有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例如,矩形)以及具有内侧壁16-1的弯曲边角的多角形。
用于将多个引线框21和31彼此分隔开的间隙部19形成在凹部16的底部。间隙部19可以具有直线形、弯曲形以及斜线形,但实施例不限于此。间隙部19的顶部区域可以暴露于凹部16的底部,并且间隙部19的底部区域可以暴露于主体10的下表面。间隙部19的顶部区域的宽度可以大于间隙部19的底部区域的宽度。间隙部19可以电性保护引线框21和23,并且防止水分渗入。
主体10可以包括多个外侧壁(例如,至少四个侧壁11、12、13以及14)。侧壁11、12、13以及14至少之一可以是相对于主体10的底部17以及引线框21和31的底部倾斜和/或垂直的表面。例如,如图4所示,主体10的侧壁11至14中的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可以相对于主体10的底部17倾斜预定角度θ1或θ2。角度θ1和θ2可以具有80°至90°的范围。
如图6所示,主体10的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可以具有相对于主体10的底部17的预定角度θ3或θ4(例如,90°至100°的范围)。主体10的侧壁11、12、13以及14可以倾斜或竖直地形成。主体10的侧壁11、12、13、以及14的上部可以是倾斜的,或者主体10的侧壁11、12、13以及14的下部可以竖直地形成。当主体10的侧壁11、12、13以及14具有倾斜结构时,能够容易地释放用于注入的框。
参照图2,将假设主体10包括第一侧壁11至第四侧壁14来作为实施例。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被放置得彼此相对,以及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被放置得彼此相对。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的每一个长度可以与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的每一个长度不同。例如,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的每一个长度X2可以大于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的每一个长度Y1。第一侧壁11或第二侧壁12的长度X2可以是第三侧壁13与第四侧壁14之间的间隔。主体10的纵向是可以穿过第一空腔25和第二空腔35的中心或第一发光芯片71和第二发光芯片72的中心而延伸的第一轴X方向。主体10的宽度方向是可以垂直于第一轴X方向的第二轴Y方向,并且可以是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间隔。
主体10的长度X2比其宽度Y1长至少两倍(例如,三倍)。即,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的长度X2可以比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的长度Y1长至少三倍。由于主体10的长度X2比主体10的宽度Y1长,因而主体10的中间部件在注入模塑期间可能被弯曲或损坏。本实施例旨在防止发光器件的出品率由于主体10的长度X2所引起的主体10的破损而下降。发光器件的长度X1可以比主体10的长度X2长。
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的每一个长度X2(其是主体10的长度)代表最大长度,以及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的每一个长度Y1代表最大长度。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的最小长度Y2可以比最大长度Y1短。长度Y1可以是主体10的上部处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间隔,以及长度Y2可以是主体10的底部17处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间隔。
第一引线框21被设置在凹部16的第一区域中,且第一引线框21部分耦接于凹部16的底部。第一引线框21中设置有深度低于凹部16下方的凹部60的底部的第一空腔25。第一空腔25从凹部16的底部朝向主体10的底面凹入。例如,第一空腔具有凹杯结构或凹陷形状。
第一空腔25的横侧和底部通过弯曲第一引线框21形成。第一空腔25的横侧可以是弯曲的,同时相对于第一空腔25的底部倾斜,或垂直于第一空腔25的底部。第一空腔25的两个相对的横侧可以以相同的角度或不同的角度倾斜。第一空腔25的底部可以具有平面,以及第一空腔25的底面可以暴露于主体10的底部17。第一空腔25的底部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一空腔25的横侧的厚度。
第二引线框31被设置在与凹部16的第一区域间隔开的第二区域中,以及第二引线框31的一部分被布置在凹部16的底部上。第二引线框31在其内部区域设置有第二空腔35,第二空腔35凹入低于凹部16的底部的深度。第二空腔35和第一空腔25被设置在发光器件的中心线C1的两侧。第二空腔35从第二引线框31的顶面朝向主体10的底面凹入。例如,第二空腔35具有凹杯结构或凹陷形状。第二空腔35的横侧和底部通过弯曲第二引线框31形成。第二空腔35的横侧可以是弯曲的,同时相对于第二空腔35的底部倾斜,或垂直于第二空腔35的底部。第二空腔35的两个相对的横侧可以以相同的角度或不同的角度倾斜。第二空腔35的底部可以具有平面,以及第二空腔35的底面可以暴露于主体10的底部17。第二空腔35的底部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二空腔35的横侧的厚度。
第一空腔25可以形成在第一引线框21上,或者可以通过弯曲第一引线框21形成。第二空腔35可以形成在第二引线框31上,或者可以通过弯曲第二引线框31形成。凹部16可以被连接至第一空腔25和第二空腔35的区域。第一空腔25和第二空腔35的底面可以暴露于主体10的底部17的开口区域。
第一空腔25的底部被布置在低于凹部16的底部的位置处,以及第二空腔35的底部被布置在低于凹部16的底部的位置处。
第一引线框21包括第一支撑部件22。第一支撑部件22被设置在凹部16的底部上,并且被布置在高于第一空腔25的底部的位置处。进而,第一空腔25的外缘从第一引线框21的第一支撑部件22弯曲。第二引线框31包括第二支撑部件32。第二支撑部件32被设置在凹部16的底部上,并且被布置在高于第二空腔35的底部的位置处。进而,第二空腔35的外缘从第二引线框31的第二支撑部件32弯曲。
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的第一支撑部件22和第二支撑部件32可以分别占据凹部16的底部的面积的至少80%。因此,第一支撑部件22和第二支撑部件32可以从凹部16的底部有效地反射光。
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可以包括金属材料。例如,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可以包括钛(Ti)、铜(Cu)、镍(Ni)、金(Au)、铬(Cr)、钽(Ta)、铂(Pt)、锡(Sn)、银(Ag)以及磷(P)至少之一。另外,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可以包括单金属层或复合金属层。例如,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可以包括叠置在铜材料上的镀层。该镀层可以形成在至少一层中。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可以以相同的厚度形成,但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可以具有0.15mm或更大的厚度(例如,0.18mm或更大)。
当从上面看过去时,第一空腔25和第二空腔35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或不同的形状,但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一空腔25和第二空腔35的底部可以具有矩形、正方形、具有部分弯曲表面的形状、圆形、椭圆形,但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一空腔25的底面可以与第二空腔35的底面间隔开。
第一发光芯片71被设置在第一引线框21的第一空腔25中。第一发光芯片71通过诸如焊料或粘合剂等粘合元件(未示出)粘合至第一空腔25的底部。第二发光芯片72被设置在第二引线框31的第二空腔35中。第二发光芯片72通过诸如焊料或粘合剂等粘合元件(未示出)粘合至第二空腔35的底部。所述粘合剂可以包括诸如环氧树脂或硅等绝缘材料。所述粘合剂还可以包括用于改善传热性的金属氧化物,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第一发光芯片71和第二发光芯片72可以选择性地发出从可见光频带到UV(紫外线)光频带范围的光。例如,第一发光芯片71和第二发光芯片72可以选择性地包括红色LED芯片、蓝色LED芯片、绿色LED芯片、黄绿色LED芯片以及紫外线(UV)芯片。第一发光芯片71和第二发光芯片72可以包括具有第III-V族元素的化合物半导体和第II-VI族元素的化合物半导体至少之一的LED芯片。
第一发光芯片71和第二发光芯片72的底面可以被分别设置在低于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的第一支撑部件22和第二支撑部件32的位置处。进而,由于第一空腔25的横侧彼此对应,因而第一发光芯片71的外缘可以有效地反射从第一发光芯片71发出的光。由于第二空腔35的横侧彼此对应,因而第二发光芯片72的外缘可以有效地反射从第二发光芯片72发出的光。
第一发光芯片71经由第一导线73连接至第一引线框21的第一支撑部件22,并且经由第二导线74连接至第二引线框31的第二支撑部件32。第二发光芯片72经由第三导线75连接至第一支撑部件22,并且经由第四导线76连接至第二支撑部件32。
保护器件(未示出)可以被设置在第一引线框21或第二引线框31至少之一上。进而,该保护器件可以被布置在凹部16的底部上,但实施例不限于此。该保护器件可以包括晶闸管、齐纳二极管或TVS(瞬态电压抑制件)。该齐纳二极管保护发光芯片免于静电放电(ESD)。该保护器件连接至并联的第一发光芯片71和第二发光芯片72的连接电路,从而保护发光芯片71和72。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引线框21包括第一引线部件23。第一引线部件23可以穿过主体10的内部从第一支撑部件22突出到第三侧壁13。第一引线部件23延伸到主体10的底部,并且可以被设置在低于第一支撑部件22的位置处。
第二引线框31包括第二引线部件33。第二引线部件33可以穿过主体10的内部从第二支撑部件32突出到第四侧壁14。第二引线部件33延伸到主体10的底部,并且可以被设置在低于第二支撑部件32的位置处。
第一引线框21的第一引线部件23和第一空腔25至少之一被安装在板中,使得电力被供应。第二引线部件33和第二引线框31的第二空腔35至少之一被安装在板中使得可供电。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引线框21包括:第一延伸部22-1,从第一支撑部件22延伸到靠近第一侧壁11的区域;第二延伸部22-2,从第一支撑部件22延伸到靠近第二侧壁12的区域;以及支撑突出部27,暴露于主体10的第二侧壁12。第一延伸部22-1和第二延伸部22-2沿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的方向从凹部16的底部延伸到介于主体10的底部与上部之间的区域。沿第一引线框21的Y轴方向的直线长度比沿主体10的Y轴方向的最小长度Y2短。支撑突出部27与第二延伸部22-2水平地突出。
第一引线框21的支撑突出部27从第一延伸部22-1突出并暴露于第二侧壁12。第一侧壁11与第一延伸部22-1之间的间隙G1可以是0.01mm或更大。第一延伸部22-1和第二延伸部22-2可以分别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间隔开与上述间隙G1相同或不同的距离。间隙G1可以是基于主体10的第一侧壁11的边缘部垂直于主体10的底部17的线段(segment)与第一延伸部22-1之间的间隔。
如图5所示,第一引线框21的支撑突出部27沿第三侧壁13的方向与第二侧壁12的中心线C1间隔开距离D4。第一引线框21的支撑突出部27可以与主体10的底部17间隔开预定的距离Z2(例如,0.1mm或更大)。距离Z2可以小于第二侧壁12的厚度Z0,小于厚度Z0的一半。当距离Z2太短时,位于支撑突出部27下方的主体10可能不容易形成。当距离Z2太长时,主体10的厚度变厚。
第一引线框21的支撑突出部27靠近主体10的中心线C1,使得支撑突出部27与第三侧壁13之间的距离D7小于支撑突出部27与第四侧壁14之间的距离D8。
如图4和图7所示,第二引线框31包括:第三延伸部32-1,从第二支撑部件32延伸到靠近第一侧壁11的区域;第四延伸部32-2,从第一支撑部件22延伸到靠近第二侧壁12的区域;以及支撑突出部36,暴露于主体10的第一侧壁11。第三延伸部32-1和第四延伸部32-2沿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的方向从凹部16的底部延伸到介于主体10的底部与上部之间的区域。沿第二引线框31的Y轴方向的直线长度比沿主体10的Y轴方向的最小长度Y2短。支撑突出部36与第三延伸部32-1水平地突出。
第二引线框31的支撑突出部36从第三延伸部32-1突出并被布置在第一侧壁11处。第一侧壁11与第四延伸部32-2之间的间隙G2可以是0.01mm或更大。第三延伸部32-1和第四延伸部32-2可以分别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间隔开与上述间隙G2相同或不同的距离。间隙G2可以是基于主体10的第二侧壁12的边缘部垂直于主体10的底部17的线段与第四延伸部32-2之间的间隔。
第二引线框31的支撑突出部36沿第四侧壁14的方向与第一侧壁11的中心线C1间隔开距离D3,并与主体的底部17间隔开预定距离Z1。例如,预定距离Z1可以是0.1mm或更大。距离Z1可以小于第一侧壁11的厚度Z0(例如,小于厚度Z0的一半)。当距离Z1太短时,位于支撑突出部36下方的主体10可能不容易形成。当距离Z1太长时,主体10的厚度变厚。
第二引线框31的支撑突出部36靠近主体10的中心线C1,使得支撑突出部36与第四侧壁14之间的距离D5小于支撑突出部36与第四侧壁14之间的距离D6。
第一引线框21的支撑突出部27和第二引线框31的支撑突出部36被分别设置在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处,并被放置得基于中心线C1彼此相对。中心线C1可以穿过间隙部19的中心延伸。因此,支撑突出部27和36可以暴露于第一侧壁11或第二侧壁12的与间隙部19和各发光芯片71和72之间的区域对应的一部分。支撑突出部36与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D3和支撑突出部27与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D4相同,或者支撑突出部36和27之一可以被布置得比另一个支撑突出部更靠近中心线C1。与第三侧壁13相比,第一引线框21的支撑突出部27被布置得更靠近间隙部19或中心线C1。第二引线框31的支撑突出部36被布置得比第四侧壁14更靠近间隙部19或中心线C1。
支撑突出部27和36的底面被设置在高于主体10的底部17以及第一发光芯片71和第二发光芯片72的底面的位置处。
如图4和图5所示,基于第二引线框31的支撑突出部36垂直于第一侧壁11的线段与基于第一引线框21的支撑突出部27垂直于第二侧壁12的线段之间的间隔E1可以宽于图3的间隙部19的宽度。间隙部19是介于凹部16的底部与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之间的区域。间隔E1可以是两个线段之间的水平间隔。
第二引线框31的支撑突出部36的宽度B1和第一引线框21的支撑突出部27的宽度B2可以是50μm或更大,例如,具有50μm至500μm的范围。支撑突出部27和支撑突出部36与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可以是相同的厚度,但实施例不限于此。镀层可以从支撑突出部27和36的暴露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的表面去除,以及诸如铜层等层可以从支撑突出部27和36的表面暴露。
支撑突出部27和36的宽度B1和B2可以分别比发光器件21和31的顶面的宽度窄。发光器件21和31的顶面的宽度可以是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的宽度。即,当支撑突出部27和36的宽度B1和B2太宽时,水分可能会渗入支撑突出部27和36,或者支撑突出部27和36会被氧化。当支撑突出部27和36的宽度太窄时,支撑突出部27和36不能基于主体10的制造而得以支撑。支撑突出部27和36的顶面和底面在主体10中耦接,并且端面(即,支撑突出部27和36的切割表面)被设置在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处。因此,可以使支撑突出部27和36的暴露面积最小化。支撑突出部27和36的顶面的边缘部可以取决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的切割角和倾斜角而被暴露,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参照图3至图5,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的支撑突出部27和36被设置得靠近中心线C1,并可以在发光器件的中心区域中确保刚性。间隔E1可以大于距离D2(即,第一发光芯片71的外侧与第二发光芯片72的外侧之间的最大距离)。即,第一引线框21的支撑突出部27可以被设置在发光器件的中心线C1与第一发光芯片71的外侧之间的区域中。第二引线框31的支撑突出部36可以被设置在发光器件100的中心线C1与第二发光芯片72的外侧之间的区域中。作为另一个示例,间隔E1可以小于第一空腔25的横侧与第二空腔35的横侧之间的直线距离D1。直线距离D1可以是将靠近第三侧壁13的第一空腔25的外侧连接至靠近第四侧壁14的第二空腔35的外侧的直边段(straight section)。直线距离D1可以成为将第一空腔25的外侧连接至第二空腔35的外侧的区段中的最大区段。
支撑突出部27和36暴露于主体10的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使得可以防止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的中心区域由于主体10的注入模塑而扭曲。另外,能够在第一引线框21与第二引线框31之间的边界区域处(其是间隙部19的区域)确保刚性。
第一引线框21的第一空腔25的底面和第一引线部件23、以及第二引线框31的第二空腔35的底面和第二引线部件33可以被安装在电路板上。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供电,并执行散热功能。
模塑元件81可以形成在凹部16、第一空腔25以及第二空腔35中。模塑元件81可以包括包含硅或环氧树脂的透光树脂层,并且可以包括单层或复合层。
模塑元件81可以包括用于将从发光芯片71和72向上发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的荧光粉。荧光粉可以被包含在第一空腔25和第二空腔35至少之一中,但实施例不限于此。荧光粉激发从发光芯片71和72发出的光的一部分,使得能够发出不同波长的光。荧光粉可以选择性地包括YAG、TAG、硅酸盐、氮化物以及氮氧化物之一。荧光粉可以包括红色荧光粉、黄色荧光粉以及绿色荧光粉至少之一,但实施例不限于此。模塑元件81可以具有平面、凹面或凸面,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模塑元件81的表面可以是发光面。透镜可以被布置在模塑元件81的上侧。透镜可以包括凸透镜、凹透镜以及具有镜面(specular)反射面的凸透镜,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图8至图12为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视图。在第二实施例的以下说明中,通过参考第一实施例的说明来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并且将省略其细节,以避免冗余。
参照图8至图12,发光器件100可以包括具有凹部16的主体10、具有支撑突出部26和27的第一引线框21、具有支撑突出部36和37的第二引线框31、发光芯片71和72、导线73、74、75和76以及模塑元件81。凹部16包括开口的上部,并且可以连接至第一空腔25和第二空腔35的区域。
第一引线框21包括多个支撑突出部26和27,而支撑突出部26和27可以被分别设置在不同的侧壁处。第二引线框31包括多个支撑突出部36和37,而支撑突出部36和37可以被分别设置在不同的侧壁处。为了便于说明的目的,第一引线框21的支撑突出部26和27指的是第一支撑突出部和第二支撑突出部,以及第二引线框31的支撑突出部36和37分别指的是第三支撑突出部和第四支撑突出部。
第一引线框21包括:第一支撑突出部26,从第一支撑部件22突出以暴露于第一侧壁11;以及第二支撑突出部27,从第一支撑部件22突出且暴露于第二侧壁12。第二引线框31包括:第三支撑突出部36,从第二支撑部件32突出且暴露于第一侧壁11;以及第四支撑突出部37,从第二支撑部件32突出且暴露于第二侧壁12。第一支撑突出部至第四支撑突出部26、27、36以及37被设置在低于主体10的上部15且高于主体10的底部17的位置处。
设置在第一侧壁11的第一支撑突出部26和第三支撑突出部36基于中心线C1彼此对应,且被布置得离中心线C1比离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近。
设置在第二侧壁12的第二支撑突出部27和第三支撑突出部36基于中心线C1彼此对应,且被布置得离中心线C1比离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近。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支撑突出部26与第三支撑突出部36之间的间隔E2可以与第二支撑突出部27和第四支撑突出部37之间的间隔E3相同或不同。第一支撑突出部26与第三侧壁13之间的间隔D9可以与第三支撑突出部36和第四侧壁14之间的间隔D5相同。作为另一个示例,间隔D9和D5可以彼此相同。进而,间隔E2和E3的每一个可以大于间隙部19的顶面的宽度。
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突出部26与第三支撑突出部36之间的间隔E2可以小于第一发光芯片71的外侧与第二发光芯片72的外侧之间的距离D2。间隔E2可以小于将第一空腔25的横侧连接至第二空腔35的横侧的直线D1。
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突出部27与第四支撑突出部37之间的间隔E3可以小于第一发光芯片71的外侧与第二发光芯片72的外侧之间的距离,或者可以小于第一空腔25的横侧与第二空腔35的横侧之间的距离中的直线距离D1。第二支撑突出部27和第三侧壁13之间的间隔D7可以与第四支撑突出部37和第四侧壁14之间的间隔D10相同。间隔D7可以与间隔D10不同。
参照图11和图12,第一引线框21的第一支撑突出部26从第一延伸部22-1的靠近第一侧壁11的部分突出,以及第一引线框21的第二支撑突出部27从第二延伸部22-2的靠近第二侧壁12的部分突出。第二引线框31的第三支撑突出部36从第三延伸部32-1的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部分突出,以及第二引线框31的第四支撑突出部37从第四延伸部32-2的靠近第二侧壁12的部分突出。镀层可以从暴露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的第一支撑突出部至第四支撑突出部26、27、36以及37的表面去除,并且诸如铜层等层可以从第一支撑突出部至第四支撑突出部26、27、36以及37的表面暴露。
第一支撑突出部至第四支撑突出部26、27、36以及37的宽度可以是0.1mm或更大。第一支撑突出部至第四支撑突出部26、27、36以及37的厚度可以相同于、小于或大于第一引线框21或第二引线框31的厚度。
沿第一引线框21的Y轴方向的长度(即,直线长度)大于沿主体10的Y轴方向的最小长度Y2。即,第一支撑突出部26与第二支撑突出部27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主体10的长度Y2。进而,沿第二引线框31的Y轴方向的长度(即,直线长度)大于沿主体10的Y轴方向的最小长度Y2。即,第三支撑突出部36与第四支撑突出部37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主体10的长度Y2。
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多个支撑突出部26、27、36以及37被布置在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的相对的侧壁11和12,当使用主体10进行注入模塑时,可以防止发光器件的中心区域下垂。因此,可以改善发光器件的出品率。
进而,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的突出部26、27、36以及37与各延伸部水平地突出。因此,支撑突出部26、27、36以及37能够针于主体10提高粘合强度。
图13和图14为分别示出图12的其它示例的视图。
参照图13和图14,该发光器件包括:第一外侧部8,形成在主体10的第一侧壁11处;以及第二外侧部9,形成在主体10的第二侧壁12处。第一外侧部8从第一侧壁11沿向外方向呈台阶状,并覆盖第一支撑突出部26和第三支撑突出部36的外缘部分。第一外侧部8可以包括水平表面或与主体10的底部17平行的表面。当第一侧壁11相对于垂直的Z轴方向以预定角度θ5倾斜时,则第一外侧部8的下侧壁12-1可以相对于主体10的底部17以大约89°至大约90°(即,直角)范围的角度θ7形成。角度θ5可以具有1°至5°的范围。第二外侧部9从第二侧壁12向外呈台阶状,并覆盖第二支撑突出部27和第四支撑突出部37的外缘部分。第二外侧部9可以包括水平表面或与主体10的底部17平行的表面。当第二侧壁12相对于垂直的Y轴方向以预定角度θ6倾斜时,第二外侧部9的外侧12-1可以相对于主体10的底部17以大约89°至大约90°(即,直角)范围的角度θ7形成。角度θ6可以处于1°至5°的范围。
第一支撑突出部至第四支撑突出部26、27、36以及37与第一外侧部8和第二外侧部9的顶面间隔开预定间隔T1。第一外侧部8和第二外侧部9的顶面被布置得高于第一支撑突出部至第四支撑突出部26、27、36以及37的顶面。因此,可以防止暴露第一支撑突出部至第四支撑突出部26、27、36以及37的顶面。主体10的第一外侧部8和第二外侧部9覆盖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的第一支撑突出部至第四支撑突出部26、27、36以及37的顶面,使得能够削弱切割期间施加到第一支撑突出部至第四支撑突出部26、27、36以及37的冲击。另外,能够防止在第一支撑突出部至第四支撑突出部26、27、36以及37与主体10之间的界面表面处形成间隙。
第一外侧部8和第二外侧部9在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中充当肋条。例如,第一外侧部8被设置在第一支撑突出部26与第三支撑突出部36之间的区域(图8的区域E2),第一外侧部8可以充当用于加强发光器件的中心区域的刚性的肋条。第二外侧部9被设置在第二支撑突出部27与第四支撑突出部37之间的区域(图8的区域E3),第二外侧部9可以充当用于加强发光器件的中心区域的刚性的肋条。
沿第一引线框21的Y轴方向的最大长度(即,最大直线长度)可以与主体10的长度Y1或主体10的底部17的宽度相同。沿第一引线框21的Y轴方向的直线长度是第一支撑突出部26与第二支撑突出部27之间的间隔。
沿第二引线框31的Y轴方向的最大长度(即,最大直线长度)可以与主体10的长度Y1或主体10的底部17的宽度相同。沿第二引线框31的Y轴方向的直线长度是第三支撑突出部36与第四支撑突出部37之间的间隔。
进而,沿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的Y轴方向的最大直线长度可以大于主体10的上部的宽度Y3。
图15至图17为示出图1的发光器件的制造步骤的视图。该实施例示出单个发光器件的制造步骤的示例。
参照图15和图16,经由压制过程处理金属框20,使得能够形成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多个孔91形成在金属框20中,以及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可以通过孔91彼此区分开。在金属框20中,能够通过一个注入栅极(未示出)来制造两个发光器件区域A1和A2。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过经由一个注入栅极注入液相材料来对两个发光器件区域A1和A2进行注入模塑,因而必须通过悬件51来固定住发光器件区域A1和A2之间的相邻的引线框21和31。
连接至第一发光器件区域A1的第一引线框21的悬件51与第二发光器件区域A2的第二引线框31连接。第一发光器件区域A1的第二引线框31和第二发光器件区域A2的第一引线框21分别通过另一个悬件连接至金属框20。
发光器件区域A1和A2的引线框21和31通过分隔区域19A彼此分隔开,并连接至悬件51和连接框92。注入栅极可以被布置在发光器件A1与A2的区域之间,或布置在靠近悬件51的区域中。
进而,悬件51可以固定住金属框20或彼此不同的引线框。悬件51可以连接至彼此不同的相邻引线框,以支撑这些引线框的中心区域。
参照图17,通过经由注入栅极注入与主体的材料相同的液体形状的材料,对主体进行注入模塑,使得主体形成在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上。这种情况下,根据注入模具的形状,主体被制造成具有如图1所示的形状。接下来,在空腔25和35中安装通过导线彼此连接且通过模塑元件进行注塑的发光芯片71和72。然后,当沿着切割区域L1和L2切割注塑的发光芯片71和72时,可以制造单个的发光器件。
栅极被设置在相邻发光器件区域之间的区域,使得在发光器件区域A1和A2中不形成分隔开的栅极结构。因此,使施加到发光器件区域A1和A2的引线框的外部冲击最小化,使得可以保护发光器件的中心区域,并且可以改善出品率。
图18为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悬件的另一个示例的视图。
参照图18,悬件52包括靠近发光器件区域A1和A2的孔52-1和52-2,并且可以分别连接至发光器件区域A1和A2的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如果沿着切割线L1切割悬件52,则发光器件区域A1和A2可以包括分别形成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处的第一支撑突出部至第四支撑突出部,如第二实施例所示。即,在每一个侧壁处可以形成多个支撑突出部。
参照图19,悬件53可以包括与两个侧壁对应的孔53-1和53-2,并且分别连接至发光器件区域A1和A2的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例如,悬件53具有H形状。因此,多个支撑突出部能够形成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每一个处。
参照图20,悬件54包括靠近发光器件区域A1和A2的多个孔54-1和54-2,并且至少三个支撑突出部沿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的方向形成在每一个引线框21或31中。至少三个支撑突出部暴露于主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暴露于第一侧壁的三个支撑突出部的两个连接至第二引线框,而剩余的一个支撑突出部连接至第一引线框。进而,暴露于第二侧壁的三个支撑突出部中的两个连接至第一引线框,而剩余的一个支撑突出部连接至第二引线框。因此,当沿着切割线L1切割悬件54时,从引线框21和31突出的多个支撑突出部26、27-1、27-2、36-1、36-2以及37可以被布置在发光器件的侧壁11和12中,如图21和图22所示。例如,从第一引线框21突出到第二侧壁12的多个第二支撑突出部27-1和27-2以及第二引线框31的第四支撑突出部37位于距主体10的底部17相同的高度。从第二引线框31突出到第一侧壁11的多个第三支撑突出部36-1和36-2以及第一引线框21的第一支撑突出部26位于据主体10的底部17相同的高度。
进而,第二支撑突出部27-1和27-2之间的间隔可以比第四支撑突出部37与靠近第四支撑突出部37的第二支撑突出部27-1之间的间隔窄。另外,第三支撑突出部36-1和36-2之间的间隔可以比第一支撑突出部26与靠近第一支撑突出部26的第三支撑突出部36-1之间的间隔窄。
参照图21,布置在主体10的第一侧壁11处的第一引线框21的第一支撑突出部26以及第二引线框31的多个第三支撑突出部36-1和36-2彼此间隔开,并且可以被布置在相同的高度。第一支撑突出部26以及第三支撑突出部36-1和36-2可以被布置在第一外缘部分(其是第一侧壁11的台阶状区域)的侧部11-1内。第一支撑突出部26以及第三支撑突出部36-1和36-2可以暴露于第一侧壁11中垂直于主体10的底部17的表面或如第一实施例所示的倾斜表面。
参照图22,布置在主体10的第二侧壁12处的第一引线框21的多个第二支撑突出部27-1和27-2以及第二引线框31的第四支撑突出部37彼此间隔开,并且可以被布置在相同的高度。第二支撑突出部27-1和27-2以及第四支撑突出部37可以被布置在第二外缘部分(其是第二侧壁12的台阶状区域)的侧部12-1。第二支撑突出部27-1和27-2以及第四支撑突出部37可以暴露于第二侧壁12中垂直于主体10的底部17的表面或如第一实施例所示的倾斜表面。
图23至图30为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具有支撑突出部的悬件的另一个示例的视图。
参照图23和图24,悬件55连接至呈十字形的引线框21和31。如果沿着切割线L1切割悬件55,则第一引线框21和第二引线框31包括分别设置在主体10的一个侧壁处的支撑突出部38和39。支撑突出部38和39的横侧可以相对于引线框21和31的外周线L3具有预定曲率R1和R2的弯曲表面。该弯曲表面可以具有凸面或凹面。
悬件55在支撑突出部之间包括具有半球形的孔55-1和55-2,使得切割后的支撑突出部38和39具有弯曲形状。
参照图25,悬件55连接至呈十字形的引线框21和31。与栅极对应的孔55-3可以形成在悬件55的中心部。
参照图26和图27,悬件56连接至呈十字形的引线框21和31,并且包括具有半球形的孔56-1和56-2。沿着切割线L1切割悬件56。支撑突出部41和42的横侧可以相对于外周线L3具有预定曲率R1和R2的弯曲表面。该弯曲表面可以具有凸面或凹面。
参照图28和图29,悬件57连接至呈十字形的引线框21和31,并且包括具有三角形的孔57-1和57-2。由于悬件57连接至发光器件区域A1和A2的引线框21和31,如果沿着切割线L1切割悬件57,则悬件57的支撑突出部43和44包括分别设置在引线框21和31中的倾斜横侧S1和S2。另外,引线框21和31的支撑突出部43和44分别具有倾斜的形状。
图30和图31为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支撑突出部的改型示例的视图。
如图30所示,布置在侧壁11和12的每一个处的引线框的支撑突出部45具有弯曲结构。该弯曲结构可以被弯曲至少一次,因而不是线形,并且可以加强支撑突出部的刚性。
如图31所示,引线框的支撑突出部46具有弯曲形状。该弯曲形状具有凹状或凸状,并且可以加强支撑突出部的刚性。
<照明系统>
根据实施例的发光器件适用于照明系统。照明系统包括其中排列有多个发光器件的结构。照明系统包括图31和图32所示的显示装置、图33所示的照明装置、照明灯、闪光灯、信号灯、用于车辆的头灯以及电子显示器。
图32为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具有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32,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0包括:导光板1041;光源模块1033,用来将光供应到导光板1041;反射元件1022,位于导光板1041下方;光学片1051,位于导光板1041上;显示面板1061,位于光学片1051上;以及底盖1011,用来容纳导光板1041、光源模块1033以及反射元件1022,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底盖1011、反射片1022、导光板1041、光学片1051以及照明单元1050可以被定义为背光单元。
导光板1041将从光源模块1033供应的光扩散以提供表面光。导光板1041可以包括透明材料。例如,导光板1041可以包括丙烯基树脂(例如,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C(聚碳酸酯)、COC(cyclic olefin copolymer,环烯烃共聚物))和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之一。
光源模块1033被布置在导光板1041的至少一侧以将光供应到导光板1041的至少一侧。光源模块1033用作显示器件的光源。
至少一个光源模块1033被布置成直接或间接供应来自导光板1041的一侧的光。光源模块1033可以包括板1031和根据实施例的发光器件或发光器件1035。该发光器件或发光器件1035被设置在板1031上,同时彼此间隔预定间隔。
板1031可以包括包含电路图案(未示出)的印刷电路板(PCB)。另外,板1031还可以包括金属芯PCB(MCPCB)或柔性PCB(FPCB)以及典型性PCB,但实施例不限于此。如果发光器件1035被安装在底盖1011侧部或散热板上,则可以省略板1031。散热板与底盖1011的顶面部分接触。
另外,在板1031上,发光器件1035被设置为使释放发光器件1035的光的出光表面与导光板1041间隔预定距离,但实施例不限于此。发光器件1035可以直接或间接将光供应到入射光表面(其是导光板1041的一侧),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反射元件1022被布置在导光板1041下面。反射元件1022将穿过导光板1041的底面向下行进的光向显示面板1061反射,从而提高照明单元1050的亮度。例如,反射元件1022可以包括PET、PC或PVC树脂,但实施例不限于此。反射元件1022可以用作底盖1011的顶面,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底盖1011可以将导光板1041、光源模块1033以及反射元件1022容纳于其中。为此目的,底盖1011具有容纳区1012,该容纳区具有顶面开口的箱形,但实施例不限于此。底盖1011能够与顶盖(未示出)耦接,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能够通过使用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经由压制处理或挤压处理制造底盖1011。另外,底盖1011可以包括具有优良传热性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显示面板1061例如是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透明衬底和第二透明衬底以及置于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液晶层的LCD面板。偏振板能够附接至显示面板1061的至少一个表面,但实施例不限于此。显示面板1061通过允许光从其穿过而显示信息。显示器件1000能够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终端、笔记本电脑的监控器、手提电脑的监控器以及电视。
光学片1051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61与导光板1041之间,并包括至少一个透光片。例如,光学片1051包括从由扩散片、水平和垂直棱镜片以及增亮片构成的组里选择的至少之一。扩散片扩散入射光,水平和垂直棱镜片将入射光聚集到显示面板1061上,以及增亮片通过再次利用损失的光来提高亮度。另外,保护片能够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61上,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导光板1041和光学片1051能够作为光学元件被布置在光源模块1033的光路径中,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图33为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参照图33,显示器件1100包括底盖1152、其上排列有发光器件1124的板1120、光学元件1154以及显示面板1155。
板1120和发光器件1124可以构成光源模块1160。另外,底盖1152、至少一个光源模块1160以及光学元件1154可以构成照明单元1150。底盖1151能够布置有容纳区1153,但实施例不限于此。光源模块1160包括板1120、以及布置在板1120或发光器件1124上的多个发光器件。
光学元件1154可以包括从由透镜、导光板、扩散片、水平和垂直棱镜片以及增亮片构成的组里选择的至少之一。该导光板可以包括PC或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能够省略该导光板。扩散片扩散入射光,水平和垂直棱镜片将入射光聚集到显示区域上,而增亮片通过再次利用损失的光来提高亮度。
光学元件1154被布置在光源模块1160上方,以便将从光源模块1160发出的光转换成表面光。
图34为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具有发光器件的照明器件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34,根据实施例的照明器件可以包括盖2100、光源模块2200、散热元件2400、电源部件2600、内壳2700以及插座2800。另外,根据实施例的发光器件还可以包括元件2300和基座2500至少之一。光源模块2200可以包括根据实施例的发光器件。
例如,盖2100具有球形或半球形。盖2100可以具有空心结构,并且盖2100的一部分可以开口。盖2100可以光学地连接至光源模块2200,并且可以与散热元件2400耦接。盖2100可以具有与散热元件2400耦接的凹陷部件。
盖2100的内表面可以涂布有用作扩散剂的乳白色颜料。从光源模块2200发出的光可以通过使用乳白色材料散射或扩散,使得光能够被释放到外部。
盖2100可以包括玻璃、塑料、PP、PE或PC。这种情况下,PC表现出优良的耐光性、优良的耐热性以及优良的强度。盖2100可以是透明的,使得可以在外部识别出光源模块2200。另外,盖2100可以是不透明的。盖2100可以通过吹塑方式形成。
光源模块2200可以被布置在散热元件2400的一个表面。因此,从光源模块2200散发的热量被传导到散热元件2400。光源模块2200可以包括发光器件2210、连接板2230以及连接器2250。
元件2300被布置在散热元件2400的顶面上,并具有让多个发光器件2210和连接器2250插入其中的导槽2310。导槽2310与发光器件2210的衬底和连接器2250对应。
白色颜料可以被施加到或涂布在元件2300的表面上。元件2300将被盖2100的内表面反射以返回到光源模块2200的光向盖2100反射。因此,能够提高根据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光效率。
元件2300可以包括绝缘材料。光源模块2200的连接板2230可以包括导电材料。因此,散热元件2400可以被电连接至连接板2230。元件2300包括绝缘材料,以防止连接板2230与散热元件2400之间的电短路。散热元件2400接收来自光源模块2200的热量和来自电源部件2600的热量,并散发热量。
基座2500对布置在内壳2700中的绝缘部件2710的容纳槽2719加以阻挡。因此,容纳在内壳2700的绝缘部件2710中的电源部件2600被密封。基座2500具有引导突出部件2510。引导突出部件2510可以包括允许电源部件2600的突出部件2610穿过的孔。
电源部件2600处理并转变从外部接收的电信号,并将电信号供应到光源模块2200。电源部件2600容纳在内壳2700的容纳槽2719中,并通过座2500被密封在内壳2700中。
电源部件2600可以包括突出部件2610、引导部件2630、基底2650以及延伸部件2670。
引导部件2630从基底2650的一侧向外突出。引导部件2630可以被插入到基座2500中。多个部件可以被布置在基底2650的一个表面上。例如,这些部件包括:直流转换器;驱动芯片,用于驱动光源模块2220;以及ESD(静电放电)保护器件,用于保护光源模块2200,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延伸部件2670从基底2650的另一侧向外突出。延伸部件2670被插入到内壳2700的连接部件2750中,并从外部接收电信号。例如,延伸部件2670可以等于或小于内壳2700的连接部件2750的宽度。延伸部件2670可以经由导线被电连接至插座2800。
内壳2700中可以布置有连同电源部件2600一起的模塑部件。该模塑部件通过硬化模塑液体来形成,使得电源部件2600可以被固定在内壳2700中。
本实施例能够减少施加到发光器件的主体中心部的冲击,从而提高发光器件的出品率。本实施例能够提高发光器件的耐用性,从而对包括该发光器件的照明系统加以改善。
本说明书中任何提及的“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等等是指结合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的特征、结构或特性都包括在本发明至少之一实施例中。本说明书中多处出现的这些语句并不必然全部涉及相同的实施例。此外,当结合任一实施例来描述具体的特征、结构或特性时,应当认为其落入到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施该特征、结构或特性的范围内。
虽然已经参照其中的多个阐释性实施例来对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在本公开文本的原理的精神或范围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多种改进和实施例。更具体而言,在公开内容、附图以及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在组成部件和/或组合排列布局上进行多种改进和变型。除了组成部件和/或布局上的多种改进和变型以外,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选择性的使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8)

1.一种发光器件,包括:
主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具有第一长度且彼此对应;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且具有比所述第一长度短的第二长度;以及凹部,具有开口的上部;
第一引线框,布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凹部中且包括深度低于所述凹部的底部的第一空腔;
第二引线框,布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凹部中且包括深度低于所述凹部的底部的第二空腔;
间隙部,位于所述第一引线框与所述第二引线框之间;
第一发光芯片,位于所述第一空腔中;以及
第二发光芯片,位于所述第二空腔中,
其中所述第一引线框包括:第一引线部件,突出到所述主体的第三侧壁;以及第一支撑突出部,位于所述主体的第一侧壁中,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引线框包括:第二引线部件,突出到所述主体的第四侧壁;以及第二支撑突出部,位于所述主体的第二侧壁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第一引线框包括:第一支撑部件,布置在所述凹部的底部且连接至所述第一空腔的横侧;以及第三支撑突出部,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突出且暴露于所述第二侧壁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第二引线框包括:第二支撑部件,布置在所述凹部的底部上且连接至所述第一空腔的横侧;以及第四支撑突出部,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突出且暴露于所述第一侧壁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第二支撑突出部与所述第三支撑突出部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间隙部的顶面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第二支撑突出部与所述第三支撑突出部之间的间隔等于所述第一支撑突出部与所述第四支撑突出部之间的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第二支撑突出部与所述第三支撑突出部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第一发光芯片与所述第二发光芯片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第二支撑突出部与所述第三支撑突出部之间的间隔小于从靠近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三侧壁的第一空腔的外侧到靠近所述主体的第四侧壁的所述第二空腔的外侧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突出部和所述第二支撑突出部被布置在高于所述主体的底部且低于所述主体的上部的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突出部和所述第二支撑突出部具有比所述第一发光芯片和所述第二发光芯片的顶面的宽度窄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于垂直于所述主体的底部的轴倾斜,以及所述第一支撑突出部和所述第二支撑突出部的顶面和底面在所述主体中耦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突出部被布置得离所述主体的第三侧壁比离所述主体的第四侧壁近,以及所述第二支撑突出部被布置得离所述主体的第四侧壁比离所述主体的第三侧壁近。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第一长度比所述第二长度长至少三倍,以及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的底面被布置在所述主体的底面的开口区域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多个第一支撑突出部是在所述第一侧壁处形成多个,以及所述第一支撑突出部基于所述主体的底部具有相同的高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包括垂直于所述主体的底部的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支撑突出部至少之一被布置在所述垂直表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突出部和所述第二支撑突出部具有处于50μm至500μm范围中的宽度,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引线框和所述第二引线框的厚度相等的厚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发光器件,还包括:
模塑元件,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中,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突出部和所述第二支撑突出部被布置在基于所述主体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一发光芯片和所述第二发光芯片的底面的位置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包括:第一延伸部,沿所述主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方向延伸且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撑突出部,以及
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包括:第二延伸部,沿所述主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方向延伸且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撑突出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突出部和所述第二支撑突出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水平地突出。
CN201310368716.2A 2012-08-23 2013-08-22 发光器件 Active CN1036330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20092594A KR101886157B1 (ko) 2012-08-23 2012-08-23 발광 소자 및 조명시스템
KR10-2012-0092594 2012-08-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33079A true CN103633079A (zh) 2014-03-12
CN103633079B CN103633079B (zh) 2016-10-26

Family

ID=48874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68716.2A Active CN103633079B (zh) 2012-08-23 2013-08-22 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62461B2 (zh)
EP (1) EP2701193B1 (zh)
JP (1) JP5815610B2 (zh)
KR (1) KR101886157B1 (zh)
CN (1) CN10363307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39190A1 (zh) * 2014-03-18 2015-09-24 深圳市瑞丰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支架及led发光件
CN107275466A (zh) * 2016-03-31 2017-10-20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引线架、封装及发光装置、以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2187B2 (ja) * 2012-10-31 2017-03-29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用パッケージ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装置
JP6107136B2 (ja) 2012-12-29 2017-04-0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用パッケージ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発光装置、並びにその発光装置を備える照明装置
JP6241238B2 (ja) * 2013-01-11 2017-12-06 株式会社カネカ 発光素子実装用リードフレーム、樹脂成型体及び表面実装型発光装置
JP6484396B2 (ja) 2013-06-28 2019-03-13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用パッケージ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装置
JP6603982B2 (ja) * 2013-07-31 2019-11-13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ードフレーム、樹脂付きリードフレーム、樹脂パッケージ、発光装置及び樹脂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
JP6477328B2 (ja) * 2014-09-29 2019-03-06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パッケージ及び発光装置
EP3511147B1 (en) 2014-09-29 2020-11-11 Nichi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ackag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6572540B2 (ja) 2014-12-26 2019-09-11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パッケージ、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217904B2 (en) * 2015-02-03 2019-02-26 Epistar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metallized mounting support structure
KR102332218B1 (ko) * 2015-03-18 2021-11-29 쑤저우 레킨 세미컨덕터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카메라 모듈
KR102423236B1 (ko) * 2015-09-03 2022-07-20 쑤저우 레킨 세미컨덕터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발광 소자 패키지
KR102509010B1 (ko) * 2015-11-04 2023-03-10 쑤저우 레킨 세미컨덕터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라이트 유닛
KR102506737B1 (ko) * 2015-11-27 2023-03-13 쑤저우 레킨 세미컨덕터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발광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라이트 유닛
JP6337873B2 (ja) 2015-11-30 2018-06-06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パッケージ、パッケージ中間体、発光装置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6332251B2 (ja) * 2015-12-09 2018-05-30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パッケージ及び発光装置
JP6332253B2 (ja) * 2015-12-09 2018-05-30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パッケージ及び発光装置
JP6729254B2 (ja) * 2016-09-30 2020-07-22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6738020B2 (ja) * 2016-12-09 2020-08-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CN109119509B (zh) 2017-06-23 2023-10-2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光检测元件
DE102017115798A1 (de) * 2017-07-13 2019-01-17 Alanod Gmbh & Co. Kg Reflektierendes Verbundmaterial, insbesondere für oberflächenmontierte Bauelemente (SMD), und licht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mit einem derartigen Verbundmaterial
CN114512590A (zh) * 2021-12-31 2022-05-17 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Led器件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35987B1 (en) * 2000-09-26 2003-10-2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igh power white LED lamp structure using unique phosphor application for LED lighting products
US20090283794A1 (en) * 2008-05-19 2009-11-19 Sony Corporation Curable resin material composition, optical material, light-emitting device, method for produc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2569277A (zh) * 2010-12-28 2012-07-11 株式会社东芝 Led 封装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31698A1 (de) 2001-06-29 2003-01-30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berflächenmontierbares strahlungs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JP4922555B2 (ja) 2004-09-24 2012-04-25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Led装置
JP5032747B2 (ja) * 2005-02-14 2012-09-26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EP1864339A4 (en) * 2005-03-11 2010-12-29 Seoul Semiconductor Co Ltd LIGHT-EMITTING DIODE DIODE WITH PHOTO-EMITTING CELL MATRIX
KR100631992B1 (ko) 2005-07-19 2006-10-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측면 방출형 이중 렌즈 구조 led 패키지
JP5091421B2 (ja) * 2006-04-07 2012-12-05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発光装置
JP2008124195A (ja) 2006-11-10 2008-05-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968900B2 (en) * 2007-01-19 2011-06-28 Cree, Inc. High performance LED package
JP2008192882A (ja) * 2007-02-06 2008-08-21 Toshiba Corp 発光装置
US7514724B2 (en) 2007-03-23 2009-04-07 Avago Technologies Ecbu Ip (Singapore) Pte. Ltd. Solid state light source having a variable number of dies
JP5060172B2 (ja) 2007-05-29 2012-10-31 岩谷産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装置
DE102008021618A1 (de) * 2007-11-28 2009-06-04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Chipanordnung, Anschlussanordnung, LED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Chipanordnung
KR101491485B1 (ko) * 2008-11-18 2015-0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측면 방출형 발광장치 및 선광원형 발광장치
US10431567B2 (en) * 2010-11-03 2019-10-01 Cree, Inc. White ceramic LED package
US8860043B2 (en) * 2009-06-05 2014-10-14 Cree, Inc.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s, systems and methods
JP5446843B2 (ja) * 2009-12-24 2014-03-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Led発光装置
EP2346100B1 (en) 2010-01-15 2019-05-22 LG Innotek Co., Ltd.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and lighting system
KR101103674B1 (ko) 2010-06-01 2012-01-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JP2012028699A (ja) * 2010-07-27 2012-02-09 Panasonic Corp 半導体装置、リードフレーム集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20022410A (ko) 2010-09-02 2012-03-12 삼성엘이디 주식회사 발광소자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812761B1 (ko) * 2011-03-02 2017-12-28 서울반도체 주식회사 발광다이오드 패키지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35987B1 (en) * 2000-09-26 2003-10-2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igh power white LED lamp structure using unique phosphor application for LED lighting products
US20090283794A1 (en) * 2008-05-19 2009-11-19 Sony Corporation Curable resin material composition, optical material, light-emitting device, method for produc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2569277A (zh) * 2010-12-28 2012-07-11 株式会社东芝 Led 封装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39190A1 (zh) * 2014-03-18 2015-09-24 深圳市瑞丰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支架及led发光件
CN107275466A (zh) * 2016-03-31 2017-10-20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引线架、封装及发光装置、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07275466B (zh) * 2016-03-31 2021-06-15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引线架、封装及发光装置、以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33079B (zh) 2016-10-26
EP2701193B1 (en) 2018-06-27
JP2014042011A (ja) 2014-03-06
US9362461B2 (en) 2016-06-07
JP5815610B2 (ja) 2015-11-17
EP2701193A2 (en) 2014-02-26
KR101886157B1 (ko) 2018-08-08
US20140054629A1 (en) 2014-02-27
KR20140026877A (ko) 2014-03-06
EP2701193A3 (en) 2015-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33079A (zh) 发光器件
US8613533B2 (en) Optical sheet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having the same
CN102201525B (zh) 发光器件封装及具有该发光器件封装的照明系统
US9112125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and light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US8476662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backlight unit
US9184349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dhesive having surface roughness, and light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KR20140095913A (ko) 발광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조명 장치
KR101997244B1 (ko) 광원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조명시스템
KR101946922B1 (ko) 발광 소자 및 조명 장치
KR102075080B1 (ko) 발광 소자, 발광 소자 제조방법 및 조명 장치
KR101849126B1 (ko) 발광소자 패키지
KR101824882B1 (ko) 발광소자 패키지
KR102019503B1 (ko)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조명 시스템
KR101936289B1 (ko) 발광 소자
KR20140077683A (ko) 발광 소자, 발광 소자 제조방법 및 조명 장치
KR20120072737A (ko) 발광 소자 패키지
KR101997249B1 (ko) 발광 소자
KR101778151B1 (ko) 발광소자 패키지
KR101735310B1 (ko) 발광소자 패키지
KR101722627B1 (ko) 발광소자 모듈
KR20150054266A (ko) 발광소자 패키지
KR20140073965A (ko)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조명 시스템
KR20150062733A (ko) 발광소자 패키지
KR20150097006A (ko) 발광소자 패키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17

Address after: 168 Changsheng North Road, Taicang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Leyu Semiconduc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before: LG INNOTEK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