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98416A - 一种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98416A
CN103598416A CN201310611161.XA CN201310611161A CN103598416A CN 103598416 A CN103598416 A CN 103598416A CN 201310611161 A CN201310611161 A CN 201310611161A CN 103598416 A CN103598416 A CN 1035984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egs
fermented bean
chen xiangcha
beans
raw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111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98416B (zh
Inventor
姚勇芳
赵鑫
陈小凤
赵祥杰
廖延智
石琳
朱美娟
邝哲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oguan Yuehuang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
Sericulture and Agri Food Research Institute GAAS
Original Assignee
Shaoguan Yuehuang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
Sericulture and Agri Food Research Institute GA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oguan Yuehuang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 Sericulture and Agri Food Research Institute GAAS filed Critical Shaoguan Yuehuang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61116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984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5984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84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984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841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以陈香茶为原料,通过生料配料、发酵及后熟、干燥、磨粉、包装等步骤,制备得到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本发明的工艺流程操作简便,既适合养殖场直接生产投喂,也适合饲料厂规模化生产,其中陈香茶粉与豆粕直接混匀进行发酵,操作方便,但原料成本较高,适合养殖场小规模生产;陈香茶粉经富集后得到的培养液与豆粕混匀进行发酵,原料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通过陈香茶复合菌自然协调性,无需对豆粕进行灭菌处理,整个过程兼性厌氧和厌氧发酵,能耗小,干物质损失低。本发明的发酵豆粕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醇类、酯类以及有益菌,有较强的酒香味和酸味,适口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发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饲用豆粕一般是高温豆粕,蛋白变性比较严重,溶解性较差,会影响蛋白的消化,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抗营养因子和胀气因子,这些对于畜禽,特别是对幼崽来说,是不利的。但是由于豆粕蛋白来源量大,相对于鱼粉来讲价格较低,是饲料配比中主要的蛋白来源,目前尚无更好的替代品。
优良的发酵豆粕是具有以下优点:提高了豆粕蛋白的溶解度,利于消化;减小了豆粕中蛋白的分子量,其中的一部分已达到小肽水平甚至氨基酸水平,可以直接被动物吸收;发酵豆粕具有一定的芳香气味和鲜味,有一定的诱食作用,适口性较好;豆粕中一些非淀粉性多糖在发酵过程中得到了分解,有利于动物消化。但还有一些技术问题尚需解决:①发酵饲料的菌种开发,将直接影响发酵效果,单一菌种的作用效果不稳定,多菌种的纯培养物之间的兼容性不一定协调;不同发酵菌种和发酵条件下产生的发酵豆粕质量差异很大,因此,优良的发酵菌种和适宜的发酵条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摸索;②好氧发酵能耗高,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热量大,生产过程往往需要翻拌散热,操作麻烦。另外,好氧发酵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有害菌的繁殖过程。③发酵豆粕生产菌种以乳酸菌、芽孢杆菌和酵母菌为主,经过常规干燥后,非耐热性微生物失活率大大提高。
陈香茶是指鲜叶经杀青、揉捻、晒干(烘干)后经长时间自然发酵或毛茶经渥堆而加工成的茶类。细菌是广东陈香茶的主要微生物之一,占微生物总量4.17%~12.04%,主要包括芽胞杆菌、球菌、乳酸菌、放线菌,没有发现致病菌。渥堆过程,乳酸菌的数量不断增加。在高温与偏酸环境下,陈香茶中仍有多种嗜热细菌在起作用。主要有芽孢杆菌属如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嗜热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thermoamylovorans),喜热噬油芽孢杆菌(Geobacillusthermoleovorans),Bacillus shackletonii,另外还有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acidilactici)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通过对陈香茶中酵母菌进行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发现,酵母菌类主要是产生酒精和产酯等生香酵母。如: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鲁氏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球拟酵母(Torulopsis Berlese),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酒香酵母属(Brettanomyces sp),假丝酵母属(Candida rkhout),产膜毕氏酵母(Pichiamembranaefaciens),小椭圆酵母(Saccharomyces microellipsoides)。陈香茶在后期发酵很复杂,由于茶中的蛋白质含量少,使得有害菌很难生存,大多数是有益菌,陈香茶发酵呈弱酸性,因此绝大多数为有益菌。同时,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会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有研究表明,陈香茶类的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突变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葡萄状球菌和杆状菌有潜在的抗菌活性。证明陈香茶的安全性很高。
利用陈香茶复合菌发酵豆粕的工艺,至今尚未有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利用陈香茶中复合菌绝大多数都为有益菌,无致病菌,菌种之间复杂多样性,通过自然发酵形成的菌种之间协调性,互补性很强的特点;利用陈香茶菌含有符合现代生产发酵豆粕选用芽孢杆菌、曲霉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等的特性,提供一种发酵豆粕饲料的加工方法,通过生料配料、发酵及后熟、干燥、磨粉、包装等步骤,形成适合禽畜的饲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由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在饲料上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的制备方法,包含如下步骤: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
(1)将陈香茶磨碎,得到陈香茶粉;
(2)将步骤(1)得到的陈香茶粉0.5~5%、麸皮或糖蜜2~10%、水30~45%均匀混合,再与40~67.5%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或者:
取步骤(1)中得到的陈香茶粉按质量体积比(0.5~1.5)g:100mL接于富集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即得陈香茶粉培养液;将陈香茶粉培养液10~15%、麸皮或糖蜜2~10%、水15%~35%(总含水量控制在30~45%,培养液中的固体物质重量忽略不计)均匀混合,再与45~68%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3)将步骤(2)中得到的豆粕混合物直接装填在发酵罐中发酵,密封防止水分散发;
(4)在25~40℃的条件下发酵不少于4天,发酵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5)得到的发酵好的发酵豆粕,可直接饲喂畜禽。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
将步骤(5)中发酵好的发酵豆粕在45~55℃条件下烘干至水分含量为10~18%,粉碎后,产品颗粒保持在1~1.5mm,包装。
步骤(1)中所述的陈香茶优选为湖南安化黑茶、广西六堡散茶、云南普洱茶或广东大叶青等;更优选为云南普洱茶;
步骤(1)中所述的磨碎的温度优选为10~30℃;
步骤(2)中所述的豆粕混合物优选为通过如下步骤获得:将陈香茶粉0.5~5%、麸皮5~10%、水30~45%均匀混合,再与40~64.5%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其中,豆粕更优选为45~59.5%;
步骤(2)中所述的豆粕混合物优选为通过如下步骤获得:将陈香茶粉0.5~2%、糖蜜2~10%、水30~45%均匀混合,再与43~67.5%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其中,豆粕更优选为43~63.5%;
步骤(2)中所述的豆粕混合物优选为通过如下步骤获得:将陈香茶粉培养液10~15%、麸皮5~10%、水20%~35%(总含水量控制在35~45%)均匀混合,再与45~60%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其中,豆粕更优选为50~59.5%;
步骤(2)中所述的富集培养基优选是通过如下步骤获得:称取200g/L去皮马铃薯切成小块,加水煮烂,过滤,加热搅拌混匀,加入20g/L葡萄糖,搅拌均匀,稍冷却后再补足水分,分装,121℃灭菌20分钟;
步骤(2)中所述的培养的条件优选是在28~37℃下静置培养12~24小时;
所述的陈香茶、麸皮、糖蜜均为市售产品;
一种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是通过上述制备方法得到;所述的发酵豆粕具有较浓郁的酒香味,带酸味;pH在3.5~4.5,有机酸含量2.5%以上,酸溶性蛋白含量较发酵前提高6倍以上;尿素酶活性降低70%以上;烘干前乳酸菌数达2×109cfu/g以上,烘干后乳酸菌数达6×107cfu/g以上;烘干前酵母菌数达1.1×106cfu/g以上。
所述的发酵豆粕具有较浓郁的酒香味,带酸味;pH优选为3.75~4.46,有机酸含量优选为2.52~3.07%,酸溶性蛋白较发酵前提高6倍以上;尿素酶活性优选降低70~90%;烘干前乳酸菌数优选为3.2×109~8.7×1010cfu/g,烘干后乳酸菌数优选为6.7×107~1.4×108cfu/g;烘干前酵母菌数优选为1.1×106~2.7×108cfu/g。
所述的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在饲料上的应用。
本发明的机理是:在密闭环境中,温度及初始培养pH值适宜条件下,需氧菌利用有限氧气生长,细菌较酵母生长速度快,霉菌因生长缓慢,竞争氧气能力较差,呈下降趋势。氧气消耗后,霉菌及耗氧细菌无法生长,而此时酵母菌、兼性厌氧菌以及乳酸菌进行代谢生长。复合菌生长代谢产生营养因子,降低尿素酶活性,形成优质发酵豆粕。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1)发酵豆粕成品为陈香茶自然发酵成熟过程中形成良好补强性的曲种,原生态发酵,菌种培养工艺简单。
(2)本发明的工艺流程操作简便,既适合养殖场直接生产投喂,也适合饲料厂规模化生产,其中陈香茶粉与豆粕直接混匀进行发酵,操作方便,但原料成本较高,适合养殖场小规模生产。陈香茶粉经富集后得到的培养液与豆粕混匀进行发酵,原料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
(3)本发明的发酵豆粕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醇类、酯类以及有益菌,有较强的酒香味和酸味,适口性强。
(4)通过陈香茶复合菌自然协调性,无需对豆粕进行灭菌处理,整个过程兼性厌氧和厌氧发酵,能耗小,干物质损失低。
(5)酸溶性蛋白较发酵前提高6倍以上。尿素酶活性降低7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2中豆粕发酵前后颜色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按如下步骤实施:下述组分均按质量百分比计
(1)市售的不同品种陈香茶(见表1),25℃磨碎,得到陈香茶粉;
(2)分别将不同品种的陈香茶粉1%同麸皮6.5%、水35%均匀混合,再与57.5%豆粕混匀,得到含有不同品种茶粉的豆粕混合物;
(3)将步骤(2)中得到的豆粕混合物分别直接装填在不同的发酵罐中发酵,密封防止水分散发;
(4)在28℃的条件下发酵4天,得到发酵好的发酵豆粕,可以直接作为饲料成品直接使用。
得到的发酵豆粕干燥前作为饲料成品时的测量结果见表1。其中,酵母菌数含量依据GB4789.15-2010方法测得,乳酸菌菌数含量依据GB4789.35-2010方法测得,酸溶性蛋白的含量依据QB/T2653–2004方法测得。
表1干燥前饲料成品的测量结果
Figure BDA0000423086070000051
实施例2
按如下步骤实施:下述组分均按质量百分比计
(1)市售陈香茶(云南普洱茶)30℃磨碎,得到陈香茶粉;
(2)将陈香茶粉0.5%、麸皮10%、水30%均匀混合后,再与59.5%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3)将步骤(2)得到的豆粕混合物直接装填在发酵罐中发酵,密封防止水分散发;
(4)在25℃的条件下发酵6天,得到发酵好的发酵豆粕,可以直接作为饲料成品直接使用。豆粕发酵前后的颜色对比图,如图1所示。
得到的发酵豆粕干燥前作为饲料成品时的测量结果见表2。其中,pH通过pH计测得;有机酸是通过GB/T5009.39-2003方法测得;酸溶性蛋白的测量方法见实施例1,尿素酶活性是通过GB/T8622-2006测得。
表2干燥前饲料成品的测量结果
实施例3
按如下步骤实施:下述组分均按质量百分比计
(1)市售陈香茶(云南普洱茶)10℃磨碎,得到陈香茶粉;
(2)将陈香茶粉5%、麸皮5%、水45%均匀混合后,再与45%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3)将步骤(2)得到的豆粕混合物直接装填在发酵罐中发酵,密封防止水分散发;
(4)在40℃的条件下发酵4天,得到发酵好的发酵豆粕,可以直接作为饲料成品直接使用。
得到的发酵豆粕干燥前作为饲料成品时的测量结果见表3。其中,pH、有机酸、尿素酶活性的测量方法见实例2。乳酸菌数的测量方法见实施例1。芽孢菌数测量方法参考GB4789.2-2010,其中样品处理方法改为取25g样品置于225mL生理盐水煮沸15min。酸溶性蛋白提高倍数=发酵后酸溶性蛋白/发酵前酸溶性蛋白,酸溶性蛋白测量方法见实例1。尿素酶活性降低=发酵前尿素酶活性-发酵后尿素酶活性)/发酵前尿素酶活性×100%,测量方法见实施例2。
表3发酵豆粕干燥前饲料成品检测结果
Figure BDA0000423086070000062
实施例4
按如下步骤实施:下述组分均按质量百分比计
(1)市售陈香茶(云南普洱茶)10℃磨碎,得到陈香茶粉;
(2)将陈香茶粉5%、糖蜜2%、水33%均匀混合后,再与60%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3)将步骤(2)得到的豆粕混合物直接装填在发酵罐中发酵,密封防止水分散发;
(4)在40℃的条件下发酵4天,得到发酵好的发酵豆粕,可以直接作为饲料成品直接使用。
得到的发酵豆粕干燥前作为饲料成品时的测量结果见表4。其中,pH、有机酸测量方法见实例2。酸溶性蛋白提高倍数=发酵后酸溶性蛋白/发酵前酸溶性蛋白,酸溶性蛋白测量方法见实例1。
实施例5
按如下步骤实施:下述组分均按质量百分比计
(1)市售陈香茶(云南普洱茶)30℃磨碎,得到陈香茶粉;
(2)将陈香茶粉0.5%、糖蜜6%、水30%,均匀混合后,再与63.5%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3)将步骤(2)得到的豆粕混合物直接装填在发酵罐中发酵,密封防止水分散发;
(4)在25℃的条件下发酵6天,得到发酵好的发酵豆粕,可以直接作为饲料成品直接使用。
得到的发酵豆粕干燥前作为饲料成品时的测量结果见表4。其中,pH、有机酸测量方法见实例2。酸溶性蛋白提高倍数=发酵后酸溶性蛋白/发酵前酸溶性蛋白,酸溶性蛋白测量方法见实例1。
实施例6
按如下步骤实施:下述组分均按质量百分比计
(1)市售陈香茶(云南普洱茶)25℃磨碎,得到陈香茶粉;
(2)将陈香茶粉2%、糖蜜10%、水45%均匀混合后,再与43%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3)将步骤(2)得到的豆粕混合物直接装填在发酵罐中发酵,密封防止水分散发;
(4)在28℃的条件下发酵5天,得到发酵好的发酵豆粕,可以直接作为饲料成品直接使用。
得到的发酵豆粕干燥前作为饲料成品时的测量结果见表4。其中,pH、有机酸测量方法见实例2。酸溶性蛋白提高倍数=发酵后酸溶性蛋白/发酵前酸溶性蛋白,酸溶性蛋白测量方法见实例1。
表4添加不同糖蜜含量发酵豆粕干燥前饲料成品检测结果
检测项目 pH 有机酸(%) 酸溶性蛋白提高倍数
实施例4 4.15 2.52 6.72
实施例5 3.96 2.60 6.22
实施例6 3.57 2.84 6.20
实施例7
按如下步骤实施:下述组分均按质量百分比计
(1)市售陈香茶(云南普洱茶)25℃磨碎,得到陈香茶粉;
(2)富集培养:移取陈香茶粉按质量体积比0.5g:100mL接于富集培养基中,28℃静置培养24小时,得到陈香茶粉培养液;所述富集培养基制作:称取200g/L去皮马铃薯切成小块,加水煮烂(煮沸20~30分钟,能被玻璃棒戳破即可),用八层纱布过滤,加热搅拌混匀,加入20g/L葡萄糖,搅拌均匀,稍冷却后再补足水分,分装试管或者锥形瓶,加塞、包扎,121℃灭菌20分钟。
(3)将陈香茶粉培养液10%、麸皮5.5%、水25%均匀混合(使总含水量约为35%),再与59.5%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4)将步骤(3)中得到的豆粕混合物直接装填在发酵罐中发酵,密封防止水分散发;
(5)在28℃的条件下发酵4天,得到发酵好的发酵豆粕;
(6)发酵好的发酵豆粕在55℃条件下低温烘干至水分含量为15%,粉碎后,产品颗粒保持在1mm,包装;得到的干燥后的发酵豆粕,也可以作为饲料成品直接使用。
得到的干燥后的发酵豆粕作为饲料成品时的测量结果见表5。其中,氨基酸态氮依据GB/T5009.39-2003测得,乳酸菌数的测量方法同实施例1,其它的测量方法同实施例2。
实施例8
按如下步骤实施:下述组分均按质量百分比计
(1)市售陈香茶(云南普洱茶)30℃磨碎,得到陈香茶粉;
(2)富集培养:移取陈香茶粉按质量体积比1.5g:100mL接于富集培养基中,37℃静置培养12小时,得到陈香茶粉培养液;所述富集培养基制作:称取200g/L去皮马铃薯切成小块,加水煮烂(煮沸20~30分钟,能被玻璃棒戳破即可),用八层纱布过滤,加热搅拌混匀,加入20g/L葡萄糖,搅拌均匀,稍冷却后再补足水分,分装试管或者锥形瓶,加塞、包扎,121℃灭菌20分钟。
(3)将陈香茶粉培养液15%、麸皮5%、水30%均匀混合(使含水量约为45%),再与50%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4)将步骤(3)中得到的豆粕混合物直接装填在发酵罐中发酵,密封防止水分散发;
(5)在25℃的条件下发酵5天,得到发酵好的发酵豆粕;
(6)发酵好的发酵豆粕在45℃条件下低温烘干至水分含量为18%,粉碎后,产品颗粒保持在1.5mm,包装;得到的干燥后的发酵豆粕,也可以作为饲料成品直接使用。
得到的干燥后的发酵豆粕作为饲料成品时的测量结果见表5。其中,氨基酸态氮依据GB/T5009.39-2003测得,乳酸菌数的测量方法同实施例1,其它的测量方法同实施例2。
实施例9
按如下步骤实施:下述组分均按质量百分比计
(1)市售陈香茶(云南普洱茶)10℃磨碎,得到陈香茶粉;
(2)富集培养:移取陈香茶粉按质量体积比1.0g:100mL接于富集培养基中,32℃静置培养18小时,得到陈香茶粉培养液;所述富集培养基制作:称取200g/L去皮马铃薯切成小块,加水煮烂(煮沸20~30分钟,能被玻璃棒戳破即可),用八层纱布过滤,加热搅拌混匀,加入20g/L葡萄糖,搅拌均匀,稍冷却后再补足水分,分装试管或者锥形瓶,加塞、包扎,121℃灭菌20分钟。
(3)将陈香茶粉培养液12%、麸皮10%、水28%均匀混合,(使总含水量约为40%),再与50%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4)将步骤(3)中得到的豆粕混合物直接装填在发酵罐中发酵,密封防止水分散发;
(5)在40℃的条件下发酵4天,得到发酵好的发酵豆粕;
(6)发酵好的发酵豆粕在50℃条件下低温烘干至水分含量为10%,粉碎后,产品颗粒保持在1.2mm,包装;得到的干燥后的发酵豆粕,也可以作为饲料成品直接使用。
得到的干燥后的发酵豆粕作为饲料成品时的测量结果见表5。其中,氨基酸态氮依据GB/T5009.39-2003测得,乳酸菌数的测量方法同实施例1,其它的测量方法同实施例2。
表5干燥后饲料成品的测量结果
Figure BDA0000423086070000101
实施例10
按如下步骤实施:下述组分均按质量百分比计
(1)市售陈香茶(云南普洱茶)25℃磨碎,得到陈香茶粉;
(2)富集培养:移取陈香茶粉按质量体积比0.5g:100mL接于富集培养基中,28℃静置培养24小时,得到陈香茶粉培养液;所述富集培养基制作:称取200g/L去皮马铃薯切成小块,加水煮烂(煮沸20~30分钟,能被玻璃棒戳破即可),用八层纱布过滤,加热搅拌混匀,加入20g/L葡萄糖,搅拌均匀,稍冷却后再补足水分,分装试管或者锥形瓶,加塞、包扎,121℃灭菌20分钟。
(3)将陈香茶粉培养液10%、糖蜜10%、水25%均匀混合,(使总含水量约为35%),再与按比例的55%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4)将步骤(3)中得到的豆粕混合物直接装填在发酵罐中发酵,密封防止水分散发;
(5)在28℃的条件下发酵4天,得到发酵好的发酵豆粕;
(6)发酵好的发酵豆粕在55℃条件下低温烘干至水分含量为15%,粉碎后,产品颗粒保持在1mm,包装;得到的干燥后的发酵豆粕,也可以作为饲料成品直接使用。
得到的干燥后的发酵豆粕作为饲料成品时的测量结果见表6。其中,表6中测量结果的测量方法同实施例7。
实施例11
按如下步骤实施:下述组分均按质量百分比计
(1)市售陈香茶(云南普洱茶)10℃磨碎,得到陈香茶粉;
(2)富集培养:移取陈香茶粉按质量体积比1.5g:100mL接于富集培养基中,37℃静置培养12小时,得到陈香茶粉培养液;所述富集培养基制作:称取200g/L去皮马铃薯切成小块,加水煮烂(煮沸20~30分钟,能被玻璃棒戳破即可),用八层纱布过滤,加热搅拌混匀,加入20g/L葡萄糖,搅拌均匀,稍冷却后再补足水分,分装试管或者锥形瓶,加塞、包扎,121℃灭菌20分钟。
(3)将陈香茶粉培养液15%、糖蜜2%、水30%均匀混合,(使总含水量约为45%),再与按比例的53%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4)将步骤(3)中得到的豆粕混合物直接装填在发酵罐中发酵,密封防止水分散发;
(5)在25℃的条件下发酵5天,得到发酵好的发酵豆粕;
(6)发酵好的发酵豆粕在45℃条件下低温烘干至水分含量为18%,粉碎后,产品颗粒保持在1.5mm,包装;得到的干燥后的发酵豆粕,也可以作为饲料成品直接使用。
得到的干燥后的发酵豆粕作为饲料成品时的测量结果见表6。其中,表6中测量结果的测量方法同实施例7。
实施例12
按如下步骤实施:下述组分均按质量百分比计
(1)市售陈香茶(云南普洱茶)30℃磨碎,得到陈香茶粉;
(2)富集培养:移取陈香茶粉按质量体积比1.0g:100mL接于富集培养基中,32℃静置培养18小时,得到陈香茶粉培养液;所述富集培养基制作:称取200g/L去皮马铃薯切成小块,加水煮烂(煮沸20~30分钟,能被玻璃棒戳破即可),用八层纱布过滤,加热搅拌混匀,加入20g/L葡萄糖,搅拌均匀,稍冷却后再补足水分,分装试管或者锥形瓶,加塞、包扎,121℃灭菌20分钟。
(3)将陈香茶粉培养液12%、蜜糖10%、水18%均匀混合,(使总含水量约为30%),再与60%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4)将步骤(3)中得到的豆粕混合物直接装填在发酵罐中发酵,密封防止水分散发;
(5)在40℃的条件下发酵6天,得到发酵好的发酵豆粕;
(6)发酵好的发酵豆粕在50℃条件下低温烘干至水分含量为10%,粉碎后,产品颗粒保持在1.2mm,包装;得到的干燥后的发酵豆粕,也可以作为饲料成品直接使用。
得到的干燥后的发酵豆粕作为饲料成品时的测量结果见表6。其中,表6中测量结果的测量方法同实施案例7。
表6干燥后饲料成品的测量结果
Figure BDA0000423086070000121
应用实施例1
本发明发酵豆粕的应用:将其添加质量分数4%生长猪复合预混料投喂,进行猪喂养生长性能试验。
猪舍的温度与湿度:试验期间于每天10:00、14:00测定猪舍的温度与湿度,取其平均值作为猪舍当天的温度与湿度;经测定,试验期间猪舍内平均温度为30.52±2.03℃、平均湿度为69.21±2.53%。
实验动物:体重约60kg的杜×长×大杂交阉公猪100头;
实验动物分组:将100头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每个重复为1栏,单栏面积为4.5m×5.0m。
饲料:对照组饲喂常规日粮,添加质量分数4%生长猪复合预混料(购买自北京农大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用日粮采用玉米-豆粕型,参照NRC(1998)猪饲养标准配制;试验组饲喂实施例2制备得到的发酵豆粕,添加质量分数4%生长猪复合预混料。
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直到停止采食;喂养期为30天;试验动物按栏饲养,自由饮水,其他饲养管理按常规进行。
喂养期结束后,测定实验动物的生长性能指标。测定方法如下:
生长性能指标测定: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禁食1夜,对逐头动物称重量,每个重复的饲料采食量单独记录,计算日增重量、日采食量、料重比。
实验结果见表7。
表7发酵豆粕对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P<0.01,表明差异极显著;P<0.05,表明差异显著;P>0.05,表明差异不显著。
应用实施例2
本发明发酵豆粕的应用:将其直接投喂,进行鸡喂养试验。
实验动物:AA商品肉鸡苗,1000只。
实验动物分组:将1000只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鸡,每个重复为1栏。
饲料:试验组饲喂实施例7制备得到的发酵豆粕,对照组和试验组营养成分相同,饲养管理方式相同。
喂养期为50天,喂养期结束后,测定实验动物的生长性能指标。见表8。
表8发酵豆粕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组别 平均每只质量(kg) 料肉比 成活率(%)
对照组 1.95 2.61 93.8
试验组 2.05 2.37 96.1
本发明制备的发酵豆粕直接喂养鸡后,毛色光亮,身体状况较好,而对照组的毛色明显较差。饲养过程中饲料的转化率较高,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具有较高的成活率。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
(1)将陈香茶磨碎,得到陈香茶粉;
(2)将步骤(1)得到的陈香茶粉0.5~5%、麸皮或糖蜜2~10%、水30~45%均匀混合,再与40~67.5%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或者:
取步骤(1)中得到的陈香茶粉按质量体积比(0.5~1.5)g:100mL接于富集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即得陈香茶粉培养液;将陈香茶粉培养液10~15%、麸皮或糖蜜2~10%、水15%~35%均匀混合,再与45~68%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3)将步骤(2)中得到的豆粕混合物直接装填在发酵罐中密封后,发酵;在25~40℃的条件下发酵不少于4天;
(4)得到发酵好的发酵豆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步骤(4)中发酵好的发酵豆粕在45~55℃条件下烘干至水分含量为10~18%,粉碎后,产品颗粒保持在1~1.5mm,包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陈香茶为湖南安化黑茶、广西六堡散茶、云南普洱茶或广东大叶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豆粕混合物为通过如下步骤获得:将陈香茶粉0.5~5%、麸皮5~10%、水30~45%均匀混合,再与40~64.5%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豆粕混合物为通过如下步骤获得:将陈香茶粉0.5~2%、糖蜜2~10%、水30~45%均匀混合,再与43~67.5%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豆粕混合物为通过如下步骤获得:将陈香茶粉培养液10~15%、麸皮5~10%、水20%~35%均匀混合,再与45~60%豆粕混匀,得到豆粕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磨碎的温度为10~30℃;
步骤(2)中所述的富集培养基是通过如下步骤获得:称取200g/L去皮马铃薯切成小块,加水煮烂,过滤,加热搅拌混匀,加入20g/L葡萄糖,搅拌均匀,稍冷却后再补足水分,分装,121℃灭菌20分钟;
步骤(2)中所述的培养的条件是在28~37℃下静置培养12~24小时。
8.一种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通过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得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酵豆粕具有较浓郁的酒香味,带酸味;pH在3.5~4.5,有机酸含量2.5%以上,酸溶性蛋白含量较发酵前提高6倍以上;尿素酶活性降低70%以上;烘干前乳酸菌数达2×109cfu/g以上,烘干前酵母菌数达1.1×106cfu/g以上。
10.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在饲料上的应用。
CN201310611161.XA 2013-11-26 2013-11-26 一种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984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11161.XA CN103598416B (zh) 2013-11-26 2013-11-26 一种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11161.XA CN103598416B (zh) 2013-11-26 2013-11-26 一种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98416A true CN103598416A (zh) 2014-02-26
CN103598416B CN103598416B (zh) 2015-09-02

Family

ID=50116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1116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98416B (zh) 2013-11-26 2013-11-26 一种以陈香茶为原料的发酵豆粕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9841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9040A (zh) * 2014-03-18 2014-06-04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以陈香茶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豆粕的方法与应用
CN111955602A (zh) * 2020-08-27 2020-11-20 乐山恒峰华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含量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豆粕的制备工艺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7083A (zh) * 2006-07-27 2007-02-07 四川大学 用中药渣生产蛋白饲料的方法
KR100913906B1 (ko) * 2008-12-05 2009-08-26 유희민 천연 식물성분과 유용미생물을 이용한 기능성 및 무항생제 축산물 생산을 위한 가금용사료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1531985A (zh) * 2009-04-14 2009-09-16 厦门六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豆粕发酵用的高效发酵剂以及应用该发酵剂进行豆粕发酵的工艺
CN102178044A (zh) * 2011-05-24 2011-09-14 上海创博生态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豆粕发酵饲料的制备方法
CN102972854A (zh) * 2012-12-17 2013-03-20 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厌氧微生物发酵生产饲用豆粕的生产装置及方法
CN103156057A (zh) * 2011-12-16 2013-06-19 邝素明 一种微生物发酵饲料及其生产工艺
CN103211084A (zh) * 2013-04-17 2013-07-24 安徽农业大学 富含生物酶的油茶籽粕发酵饲料的制备方法
CN103315131A (zh) * 2013-06-08 2013-09-25 浙江大学 生物转化西兰花根茎和大豆饼粕制备饲料用复合酶兼益生菌制剂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7083A (zh) * 2006-07-27 2007-02-07 四川大学 用中药渣生产蛋白饲料的方法
KR100913906B1 (ko) * 2008-12-05 2009-08-26 유희민 천연 식물성분과 유용미생물을 이용한 기능성 및 무항생제 축산물 생산을 위한 가금용사료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1531985A (zh) * 2009-04-14 2009-09-16 厦门六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豆粕发酵用的高效发酵剂以及应用该发酵剂进行豆粕发酵的工艺
CN102178044A (zh) * 2011-05-24 2011-09-14 上海创博生态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豆粕发酵饲料的制备方法
CN103156057A (zh) * 2011-12-16 2013-06-19 邝素明 一种微生物发酵饲料及其生产工艺
CN102972854A (zh) * 2012-12-17 2013-03-20 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厌氧微生物发酵生产饲用豆粕的生产装置及方法
CN103211084A (zh) * 2013-04-17 2013-07-24 安徽农业大学 富含生物酶的油茶籽粕发酵饲料的制备方法
CN103315131A (zh) * 2013-06-08 2013-09-25 浙江大学 生物转化西兰花根茎和大豆饼粕制备饲料用复合酶兼益生菌制剂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姝 等: "茶渣经微生物固体发酵成饲料的初步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吴树良: "茶饲料的巧用与效果", 《茶叶机械杂志》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9040A (zh) * 2014-03-18 2014-06-04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以陈香茶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豆粕的方法与应用
CN103829040B (zh) * 2014-03-18 2015-10-07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以陈香茶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豆粕的方法与应用
CN111955602A (zh) * 2020-08-27 2020-11-20 乐山恒峰华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含量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豆粕的制备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98416B (zh) 2015-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96837B1 (ko) 감귤박과 맥주부산물을 이용한 발효사료의 제조방법
CN107897506A (zh) 杏鲍菇菌糠发酵饲料的制作方法与应用
CN105851492A (zh) 一种中药益生菌发酵饲料及制备方法
JP2003289814A (ja) 有効微生物及び漢方薬を用いた養殖海産魚類の生理活性増大・成長発育促進用の飼料添加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106726A (zh) 一种新的益生菌及用其制备的益生菌发酵饲料
CN107535724B (zh) 金针菇菇脚发酵物及其用途
CN105360615B (zh) 一种发酵饲料原料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370047A (zh) 一种利用食用菌菌糠生产发酵饲料的方法
CN106119171A (zh) 一种作物秸秆饲料发酵的微生物配方及其发酵工艺
CN109022333A (zh) 一种复合微生物发酵菌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1897317A (zh) 一种药膳虫草猪的培育方法
CN102787087B (zh) 一株干酪乳杆菌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CN105876082A (zh) 一种肽蛋白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85350A (zh) 一种含有果葡糖浆的软颗粒教槽料及其制备
CN105543131A (zh) 复合菌、棉粕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47541B (zh) 丁酸梭菌活菌制剂及其生产方法、动物饲料添加剂
CN103976147A (zh) 嗜酸乳杆菌果渣发酵饲料及其生产工艺
CN103829040B (zh) 一种以陈香茶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豆粕的方法与应用
CN102960538B (zh) 用火龙果果皮发酵的单细胞蛋白饲料及其生产方法
KR101138934B1 (ko) 폐 버섯배지를 사용하여 돼지사료를 제조하는 방법
CN102224885B (zh) 一种育肥猪用液体诱食剂的生产方法
KR101115306B1 (ko) 대추를 이용한 가축용 고체발효 생균제 조성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1690541B (zh) 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蚕蛹制备饲料蛋白的方法
CN105861615A (zh) 一种水产用氨基酸活性肽的生产方法
CN102396652A (zh) 一种水产动物用复合酶制剂及其制备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ao Yongfang

Inventor after: Situ Manquan

Inventor after: Chen Xiaofeng

Inventor after: Liao Yanzhi

Inventor after: Zhao Xiangjie

Inventor after: Shi Lin

Inventor after: Zhu Meijuan

Inventor after: Kuang Zheshi

Inventor before: Yao Yongfang

Inventor before: Zhao Xin

Inventor before: Chen Xiaofeng

Inventor before: Zhao Xiangjie

Inventor before: Liao Yanzhi

Inventor before: Shi Lin

Inventor before: Zhu Meijuan

Inventor before: Kuang Zheshi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2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