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62768A - 复眼单元 - Google Patents

复眼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62768A
CN103562768A CN201280025761.1A CN201280025761A CN103562768A CN 103562768 A CN103562768 A CN 103562768A CN 201280025761 A CN201280025761 A CN 201280025761A CN 103562768 A CN103562768 A CN 1035627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mentioned
compound eye
face
but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57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上尚之
川崎贵志
山口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5627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27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75Arrays characterized by non-optical structures, e.g. having integrated holding or alignment mea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11/00Pressing molten glass or performed glass reheated to equivalent low viscosity without blowing
    • C03B11/06Construction of plunger or mould
    • C03B11/08Construction of plunger or mould for making solid articles, e.g. lenses
    • C03B11/082Construction of plunger or mould for making solid articles, e.g. lenses having profiled, patterned or microstructured surfa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23/00Re-forming shaped glass
    • C03B23/20Uniting glass pieces by fusing without substantial reshaping
    • C03B23/22Uniting glass lenses, e.g. forming bifocal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12Arr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 G02B3/0031Replication or moulding, e.g. hot embossing, UV-casting, injection mould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2215/00Press-moulding glass
    • C03B2215/40Product characteristics
    • C03B2215/41Profiled surfaces
    • C03B2215/414Arrays of products, e.g. len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2215/00Press-moulding glass
    • C03B2215/76Pressing whereby some glass overflows unrestrained beyond the press mould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press ax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50Glass production, e.g. reusing waste heat during processing or shaping
    • Y02P40/57Improving the yield, e-g- reduction of reject rat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即使使用外形尺寸精度不高的复眼的透镜构件,也能够相对于透镜保持架位置精度高地组装的、精度高的复眼单元。此外提供能够位置精度高地组装具有多个开口的遮光构件的、精度高的复眼单元。因为开口(AP2、AP3)的中心间距离(W2)比凸透镜部(PL2、PL3)的光轴间距离W1小,所以如图13所示,若沿着光轴方向使透镜构件(IM3)接近于透镜保持架(LH),则凸透镜部(PL2、PL3)的光学面或周边面的外侧与开口(AP2、AP3)的缘部在2个点(P、Q)抵接,且平坦面(FP)与抵接部(CT)抵接。此时,透镜构件(IM3)和透镜保持架(LH)的光轴方向的定位由平坦面(FP)和抵接部(CT)的抵接实现。另一方面,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和绕Z轴的定位,通过凸透镜部(PL2、PL3)的光学面或周边面与开口(AP2、AP3)的抵接进行。

Description

复眼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宜用于复眼摄像装置的复眼单元。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装载于手机、个人计算机等的小型-薄型的相机组件,正在开发复眼摄像装置。复眼摄像装置大致由以下部件构成,即,配置有多个透镜部的复眼单元;拍摄由复眼单元的透镜部所形成的多个像的摄像元件;以及通过由摄像元件拍摄到的多个图像再构成1个图像的图像再构成电路。
作为与复眼摄像装置相关联的技术,例如有以下的技术等,即,将广角被摄区域分为几个,具备多个与各自的区域相对应的摄像透镜,通过图像处理使由各透镜所获得的像接合,从而再生广角被摄区域的技术;在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具备多个透射波长带域不同的带通滤波器和多个与各自的过滤器相对应的摄像透镜,对由各透镜所获得的像进行数据通信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复眼摄像装置。在该复眼摄像装置中所用的复眼透镜构件,通过注射成形而被制造。在通过注射成形制造的复眼透镜构件中,因为其外形由模具成形,所以一般具有其尺寸精度高这样的特征。由此,复眼透镜构件所附带的零件的定位部也能够尺寸精度高地形成外形基准,例如能够位置精度高地组装光圈、保持架等。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70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另一方面,在复眼透镜构件的另一制造方法中,有通过用模具按压熔融了的玻璃而成形的玻璃模制(GM)透镜、将多个透镜以晶圆尺寸一并地成形在基板上之后,切割该基板而获得各个透镜的晶圆级光学镜头(WLO)等。根据该制造方法,由于能够一次制造多个透镜,所以具有提高复眼透镜构件的生产率这样的优点。
可是,根据这样的制造方法,在形成具有多个透镜部的透镜构件时,存在如何将各透镜部相对于多个摄像元件高精度地定位这样的问题。对其进行具体地说明。首先,因为能够将透镜保持架相对于摄像元件高精度地定位,所以只要高精度地安装透镜构件和透镜保持架即可。然而,在上述的GM透镜的情况下,因为该GM透镜的外形不由模具形成地作成,所以无法期待其外形尺寸精度,因此在将其组装于透镜保持架时,产生以谁为基准定位好这样的问题。此外,在上述的WLO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切割而获得的各个透镜的外形是矩形,且其外形尺寸精度比较差,所以也同样存在定位的问题。换句话说,在无法根据外形基准安装透镜构件和透镜保持架的情况下会产生问题。特别是对于复眼摄像装置而言,因为与单眼摄像装置不同,需要绕光轴的旋转定位,所以定位的问题是重要的。
另外,根据这样的制造方法,在形成了具有多个透镜部的透镜构件时,存在如何将抑制产生重像的遮光构件相对于各透镜部高精度定位这样的问题。具体而言,在上述的GM透镜的情况下,因为该GM透镜的外形不由模具形成地作成,所以无法期待其外形尺寸精度,因此产生以谁为基准定位遮光构件好这样的问题。此外,在上述的WLO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切割而获得的各个透镜的外形是矩形,且其外形尺寸精度比较差,所以也同样存在定位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复眼摄像装置而言,因为与单眼摄像装置不同,需要绕光轴的旋转定位,所以定位的问题是重要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使用外形尺寸精度不高的复眼的透镜构件,也能够相对于透镜保持架位置精度高地组装的、精度高的复眼单元。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位置精度高地组装具有多个开口的遮光构件的、精度高的复眼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复眼单元具有:
透镜构件,由模具成形,以规定的位置关系形成有多个透镜部;以及
透镜保持架,具备多个与上述透镜部对应的开口,
将由上述模具成形的包含多个透镜部的透镜构件表面,作为规定上述透镜构件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光轴方向相对位置、光轴正交方向相对位置、和旋转方向相对位置中的至少1个相对位置的上述透镜构件的基准面。
根据本发明,因为将由上述模具成形的包含多个透镜部的透镜构件表面,作为规定上述透镜构件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光轴方向相对位置、光轴正交方向相对位置、和旋转方向相对位置中的至少1个相对位置的上述透镜构件的基准面,所以即使在上述透镜构件的外形无法高精度地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定位。另外,所谓包含多个透镜部的透镜构件表面,是指由模具成形的透镜部周围的面,不包含不由模具形成的光轴正交方向的透镜构件的外周面。
技术方案2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多个透镜部中的2个凸透镜部的曲面作为上述基准面。因为透镜部的曲面通过自模具的转印高精度地形成,所以适宜用作基准面。凸透镜部具有向透镜保持架侧突出的光学面。
技术方案3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将上述2个凸透镜部的光学面的互相远离侧或周边面的互相远离侧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开口抵接。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上述透镜构件和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定位。所谓“周边面”,是指光学面的外侧,且与光学面连续的曲面形状的部分。
技术方案4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将上述2个凸透镜部的光学面的互相接近侧或周边面的互相接近侧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开口抵接。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上述透镜构件和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定位。
技术方案5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3或4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使上述2个凸透镜部以外的透镜部的光学面或周边面,不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开口抵接。通过使上述基准面以外不与上述开口抵接,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上述透镜构件和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定位。
技术方案6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2~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2个凸透镜部是上述多个透镜部中的光轴最远离的透镜部。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上述透镜构件和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定位。
技术方案7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构件在由模具成形的上述透镜构件表面具有1个以上的肋,将上述肋的表面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一部分抵接。因为上述肋由模具形成,所以与上述透镜部的相对位置也高精度地形成,通过使其表面作为基准面,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上述透镜构件和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定位。
技术方案8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构件具有由模具成形且围绕上述多个透镜部的周围面,将上述周围面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一部分抵接。因为上述周围面由模具形成,所以与上述透镜部的相对位置也高精度地形成,通过使其表面作为基准面,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上述透镜构件和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定位。在此所谓周围面,是指包含围绕多个透镜部并朝向光轴侧的面的面。
技术方案9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构件具有由模具成形、且作为上述透镜构件表面形成在上述多个透镜部的周围的台阶面,将上述台阶面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一部分抵接。因为上述台阶面由模具形成,所以与上述透镜部的相对位置也高精度地形成,通过将其作为基准面,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上述透镜构件和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定位。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成形上述透镜构件的模具不限制上述透镜构件的周围,上述透镜构件是玻璃的。在用这样的模具进行成形时,特别有效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技术方案11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构件具有基板,至少在基板的一个面上形成有透镜部。本发明对于这样制造的透镜构件也是有效的。
技术方案12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构件是在1张基板上形成有多个透镜部后,以包括规定数量的透镜部的方式切下上述基板而获得的。本发明对于这样制造的透镜构件也是有效的。
技术方案13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将由上述模具成形的面作为进行与上述透镜部相邻配置的遮光构件的定位的基准面。由此,能够相对于上述透镜部,高精度地定位遮光构件。
技术方案14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将由上述模具成形的面作为进行摄像元件的定位的基准面。由此,能够相对于上述透镜部,高精度地定位摄像元件。
技术方案15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复眼单元具有:
透镜构件,由模具成形,以规定的位置关系形成有多个透镜部;以及
遮光构件,具备多个与上述透镜部对应的开口,
将由上述模具成形的包含多个透镜部的透镜构件表面,作为规定上述透镜构件与上述遮光构件的光轴方向相对位置、光轴正交方向相对位置、和旋转方向相对位置中的至少1个相对位置的上述透镜构件的基准面。
根据本发明,因为将由上述模具成形的包含多个透镜部的透镜构件表面,作为规定上述透镜构件与上述遮光构件的光轴正交方向相对位置和旋转方向相对位置中的至少1个相对位置的上述透镜构件的基准面,所以即使例如在上述透镜构件的外形无法高精度地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上述遮光构件的定位。另外,所谓包含多个透镜部的透镜构件表面,是指由模具成形的透镜部周围的面,不包含不由模具形成的光轴正交方向的透镜构件的外周面。
技术方案16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多个透镜部中的2个凸形透镜部的曲面作为上述基准面。因为透镜部的曲面通过自模具的转印高精度地形成,所以适宜用作基准面。所谓“凸形透镜部”,是指光学面向遮光构件侧突出的透镜部。
技术方案17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6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将上述2个凸形透镜部的光学面的互相远离侧或周边面的互相远离侧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遮光构件的开口抵接。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上述遮光构件相对于上述透镜构件的定位。所谓“周边面”,是指光学面的外侧,且与光学面连续的曲面形状的部分。
技术方案18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6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将上述2个凸形透镜部的光学面的互相远离侧或周边面的互相接近侧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遮光构件的开口抵接。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上述遮光构件相对于上述透镜构件的定位。
技术方案19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7或18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使上述2个凸形透镜部以外的透镜部的光学面或周边面,不与上述遮光构件的开口抵接。通过使上述基准面以外不与上述开口抵接,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上述遮光构件相对于上述透镜构件的定位。
技术方案20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6~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2个凸形透镜部是上述多个透镜部中的光轴最远离的透镜部。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上述遮光构件相对于上述透镜构件的定位。
技术方案21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多个透镜部中的2个凹形透镜部的曲面作为上述基准面,在上述遮光构件的开口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突起部,使该突起部与上述基准面抵接。根据该结构,上述透镜部为凹形透镜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上述遮光构件的定位。所谓“凹形透镜部”,是指遮光构件侧的光学面凹陷的透镜部。另外,“突起部”包含用于钩挂于凹形透镜部的全部突起,例如是冲压零件时,像后述的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弯曲加工这样的手段,能够实现该突起部。另一方面,通过树脂成型、车床加工等,也能够形成突起部。
技术方案22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由模具形成在上述透镜部的外侧的上述透镜构件表面设置台阶面,作为上述基准面。根据该结构,上述透镜部为凹形透镜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上述遮光构件的定位。
技术方案23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由模具形成在上述透镜部的外侧的上述透镜构件表面设置突起,将上述突起的侧面作为上述基准面。根据该结构,上述透镜部为凹形透镜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上述遮光构件的定位。
技术方案24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5~2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构件在由模具成形的上述透镜构件表面具有肋,将上述肋的表面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遮光构件的一部分抵接。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上述遮光构件相对于上述透镜构件的定位。
技术方案25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5~2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遮光构件被配置在多个上述透镜构件之间。但是,遮光构件也可以设于单个或多个上述透镜构件的最靠像侧或最靠物体侧。
技术方案26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5~2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成形上述透镜构件的模具不限制上述透镜构件的周围,上述透镜构件是玻璃的。例如在用这样的模具进行成形时,特别有效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技术方案27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5~2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将由上述模具成形的面作为进行摄像元件的定位的基准面。由此,能够相对于上述透镜部,高精度地定位摄像元件。
技术方案28所述的复眼单元是根据技术方案1~2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构件具有基板,至少在基板的一个面上形成有透镜部。本发明即使对于这样制造的透镜构件也是有效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即使使用外形尺寸精度不高的复眼的透镜构件,也能够相对于透镜保持架位置精度高地组装的、精度高的复眼单元。
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位置精度高地组装具有多个开口的遮光构件的、精度高的复眼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模具的摄像透镜的成形工序的图。
图2是表示使用模具的摄像透镜的成形工序的图。
图3是表示使用模具的摄像透镜的成形工序的图。
图4是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的表侧的立体图。
图5是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的背侧的立体图。
图6是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表侧的立体图。
图7是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背侧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保持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或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背面的夹具JZ的一部分的图。
图9是表示形成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的工序的图。
图10是表示形成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的工序的图。
图11是复眼摄像装置的分解图。
图12是表示透镜构件IM3的凸透镜部PL1~PL4(用实线表示)和透镜保持架LH的开口AP1~AP4(用虚线表示)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3是用XIII-XIII线切断图12的结构并沿箭头标记方向观察的图。
图14是表示开口的变形例的图。
图15是表示透镜构件IM3的凸透镜部PL1~PL4(用实线表示)和透镜保持架LH的开口AP1~AP4(用虚线表示)的另一位置关系的图。
图16是表示透镜构件IM3的凸透镜部PL1~PL4(用实线表示)和透镜保持架LH的开口AP1~AP4(用虚线表示)的另一位置关系的图。
图17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3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3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3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3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3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3的立体图。
图23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复眼摄像装置的分解图。
图24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的制造工序的一部分的图。
图25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形成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的工序的图。
图26是表示形成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的工序的图。
图27是复眼摄像装置的分解图。
图28是复眼摄像装置的分解图。
图29是表示透镜构件IM3的透镜部PL1~PL4(用实线表示)和遮光构件SH的开口AP1~AP4(用虚线表示)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30是用XXX-XXX线切断图29的结构并沿箭头标记方向观察的图。
图31是表示开口的变形例的图。
图32是表示透镜构件IM3的透镜部PL1~PL4(用实线表示)和遮光构件SH的开口AP1~AP4(用虚线表示)的另一位置关系的图。
图33是表示透镜构件IM3的透镜部PL1~PL4(用实线表示)和遮光构件SH的开口AP1~AP4(用虚线表示)的另一位置关系的图。
图34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3和遮光构件SH的立体图。
图35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3和遮光构件SH的立体图。
图36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1的剖视图。
图37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3和遮光构件SH的立体图。
图38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1的剖视图。
图39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3的分解剖视图。
图40是遮光构件SH的开口附近的剖视图。
图41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复眼摄像装置的分解图。
图42是另一实施方式的与图30相同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24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首先,关于摄像透镜的制造,用图1~图3进行说明。另外,图中,附图标记4是覆盖模具12、22的端部的底板,附图标记5是为了调整芯13、23的突出量的垫片。在图1中,首先使下模具22位于与使玻璃加热熔融的储藏部(未图示)连通的白金喷嘴NZ的下方,将熔融了的玻璃GL的液滴从白金喷嘴NZ朝向距多个成形面等距离的位置,一并滴下到上表面22b上,该下模具22在4个开口22a内分别组装有在上端安装有芯23的芯支承构件21。在该状态下,因为玻璃GL的粘度低,所以落下的玻璃GL在上表面22b上扩散,容易进入到芯23的转印面23a内而转印其形状,并且槽22e的形状也高精度地转印。
接着,在玻璃GL冷却前,使下模具22接近到上模具12的下方且相向的位置,并使用未图示的定位引导件,使其与上模具12合模,该上模具12在4个开口12a内分别组装有在下端安装有芯13的芯支承构件11。并且,如图2所示,使上模具12和下模具22接近地进行成形。由此,转印芯13的转印面13a(在这里为凸形状)的形状。另外,因为在转印面13a的周围形成有低的圆形台阶部,所以其也同时转印。此时,上模具12的下表面12b和下模具22的上表面22b以规定的距离保持为分开,从而冷却玻璃GL。玻璃GL在周围绕入,并在覆盖锥部22g的状态下固化。换句话说,成形中,模具12、22不与玻璃GL的周围接触,不限制其伸展。
之后,如图3所示,使上模具12和下模具22分开,并取出玻璃GL,由此形成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同样,利用另外的模具,能够形成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图4是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的表侧的立体图,图5是背侧的立体图。另外,在像上述那样形成玻璃阵列的方法以外,还具有一边加热固形玻璃一边用模具按压,转印形成模具的透镜部的方法。
如图4、图5所示,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整体为圆盘形状,具有由上模具12的下表面12b转印成形而成的高精度的平面、即表面IM1a、在表面IM1a由转印面13a转印形成的4个凹状光学面IM1b、和在其周围,由圆形台阶部转印而成的浅的圆形槽IM1c。该圆形槽IM1c能够用于配置遮光构件。
此外,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具有由下模具22的上表面22b转印成形而成的高精度的平面、即背面IM1d、在背面IM1d由转印面23a转印形成的4个凸状光学面IM1e、和由槽22e转印形成的凸部IM1f。另外,也可以同时形成表示方向的凸状标记IM1g。由光学面IM1b和光学面IM1e构成第1透镜部L1。另外,凸部IM1f相对于第1透镜部L1的光轴平行,且由在x方向上相向的第1基准面部IM1x和在y方向上相向的第2基准面部IM1y构成。背面IM1d构成第1倾斜基准面,由第1基准面部IM1x和第2基准面部IM1y构成第1移动基准面。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的光轴垂直方向的面、即侧面部IM1p,不由上下模具12、22形成地作成。
图6是利用另外的模具转印形成的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表侧的立体图,图7是背侧的立体图。与第1玻璃透镜阵列相同成形的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如图6、图7所示,整体为圆盘形状,具有利用未图示的模具转印成形而成的高精度的平面、即表面IM2a、和由表面IM2a转印形成的4个凹状光学面IM2b。另外,在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中,省略了用于收容后述的遮光构件SH而使用的位于光学面IM2b的周围的浅槽,但是也可以设置该浅槽。
此外,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具有利用未图示的模具转印成形而成的高精度的平面、即背面IM2d、在背面IM2d转印形成的4个凸状光学面IM2e、和凸部IM2f。另外,也可以同时形成表示方向的凸状标记IM2g。光学面IM2b和光学面IM2e构成第2透镜部L2。另外,凸部IM2f相对于第2透镜部L2的光轴平行,且具有在x方向上相向的第3基准面部IM2x、和在y方向上相向的第4基准面部IM2y。背面IM2d构成第2倾斜基准面,第3基准面部IM2x和第4基准面部IM2y构成第2移动基准面。另外,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光轴垂直方向的面、即侧面部IM2p,不由上下模具12、22形成地作成。
接下来,说明贴合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和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而形成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的工序。图8是表示保持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或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背面的夹具JZ的一部分的图。在图8中,夹具JZ的圆径的端面被切入成十字型。即,在夹具JZ的端面,形成有相同高度的4个凸台部JZa,其上表面JZb是平面,此外在上表面JZb上形成有与未图示的负压源连通的吸引孔JZc。凸台部JZa在被切入的部位,具有在x方向上相向的基准保持面JZx和在y方向上相向的基准保持面JZy。另外,夹具JZ具有对所保持的玻璃透镜阵列在x方向上施力的弹簧SPx(简略图示)和在y方向上施力的弹簧SPy(简略图示)。
在这里,将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铅垂地顶碰着夹具JZ而进行保持。颠倒夹具JZ的上下,一边从吸引孔JZc吸引空气,一边将凸台部JZa的上表面JZb与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背面IM2d抵接。此时,通过夹具JZ的凸台部JZa的上表面JZb与背面IM2d贴紧,能够高精度地设定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相对于夹具JZ的倾斜。此外,通过由弹簧SPx施力,凸台部JZa的基准保持面JZx与第3基准面部IM2x抵接,且通过由弹簧SPy施力,基准保持面JZy与第4基准面部IM2y抵接。此时标记IM2g是表示第3基准面部IM2x和第4基准面部IM2y的位置的某一个的指标。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相对于夹具JZ的xy方向的定位。因为第3基准面部IM2x和第4基准面部IM2y分别隔着透镜部地被形成在两侧,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长的间距而进行高精度的定位。
同样,能够利用另一夹具JZ将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的背面IM1d,沿倾斜方向和xy方向高精度地保持。即,通过夹具JZ的凸台部JZa的上表面JZb与背面IM1d贴紧,能够高精度地设定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相对于夹具JZ的倾斜。此外,通过由弹簧SPx施力,凸台部JZa的基准保持面JZx与第1基准面部IM1x抵接,且通过由弹簧SPy施力,基准保持面JZy与第2基准面部IM1y抵接。此时标记(第1标记)IM1g是表示第1基准面部IM1x和第2基准面部IM1y的位置的某一个的指标。根据以上所述,通过高精度地决定2个夹具JZ的相对位置,能够高精度地进行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和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定位。
另外,如图9所示,使像上述那样地由夹具JZ高精度地保持的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的表面IM1a和由另一夹具JZ高精度地保持的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表面IM2a相向,并在两者间配置了4个圆环板状的遮光构件SH的基础上,对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和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至少一方的表面IM1a、IM2a涂敷了粘接材后,如图10所示,使夹具JZ相对地接近,并使表面IM1a、IM2a贴紧,等待粘接剂的固化。通过粘接剂固化,使遮光构件SH与圆形的槽IM1c嵌合,形成贴合了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和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
之后,停止上方的夹具JZ的吸引且使其分开,能够取出由下方的夹具JZ保持的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将该第3玻璃透镜阵列称为透镜构件,使形成在透镜构件IM3内的彼此相同形状的4个凸透镜部为PL1~PL4,使设有凸透镜部PL1~PL4的基座为基板BB(参照图11)。此外,使凸透镜部PL1~PL4的周围的光轴正交面为基板BB的平坦面FP。凸透镜部PL1~PL4的光学面或周边面、以及平坦面FP,均由模具高精度地形成,在这里构成基准面。
接下来,对包括本实施方式的复眼单元在内的复眼摄像装置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图11是复眼摄像装置的分解图。透镜保持架LH是中空棱筒状,像侧敞开,而物体侧如图11所示是封闭的壁WL,在该壁WL上具有4个开口AP1~AP4,此外在开口之间具有向像侧突出的抵接部CT(参照图13)。开口AP1~AP4与透镜构件IM3的凸透镜部PL1~PL4相对应地呈2列2行的矩阵状配置。在透镜保持架LH内插入透镜构件IM3,定位并固定之后,在透镜保持架LH的像侧敞开端安装与凸透镜部PL相对应地呈2列2行的矩阵状配置有摄像元件CCD的底板BS,由此形成复眼摄像装置。在这里,将光轴方向作为Z方向,将光轴正交方向作为X方向和Y方向。
接下来,对将透镜构件IM3定位于透镜保持架LH的方法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从Z方向观察到的、透镜构件IM3的凸透镜部PL1~PL4(用实线表示)和透镜保持架LH的开口AP1~AP4(用虚线表示)的位置关系的图。通过图12明确可知,纵横相邻的凸透镜部PL1~PL4的光轴的间隔Δ是恒定的。另一方面,开口AP1~AP4的内径D比凸透镜部PL1~PL4的外径d大,开口AP1、AP4的中心与凸透镜部PL1、PL4的光轴一致,但是开口AP2、AP3的中心相对于凸透镜部PL2、PL3的光轴向内侧移动。
图13是用XIII-XIII线切断图12的结构并沿箭头标记方向观察的图。因为向内侧移动了的开口AP2、AP3的中心间距离W2比凸透镜部PL2、PL3的光轴间距离W1小,所以若沿着光轴方向使透镜构件IM3与透镜保持架LH接近,则如图13所示,凸透镜部PL2、PL3的光学面或周边面的外侧(远离的一侧),在2个点P、Q与开口AP2、AP3的缘部抵接,且平坦面FP与抵接部CT抵接。此时,透镜构件IM3和透镜保持架LH的光轴方向的定位,通过平坦面FP和抵接部CT的抵接而进行。另一方面,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和绕Z轴的定位,通过凸透镜部PL2、PL3的光学面或周边面、和开口AP2、AP3的抵接而进行。因为此时凸透镜部PL1、PL4和开口AP1、AP4分别不抵接,所以不妨碍定位。由此,能够将透镜构件IM3高精度地定位于透镜保持架LH。另外,与光学面相比,周边面与开口抵接是优选。
图14是表示开口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14所示的开口AP2’呈组合了大圆和小圆的不倒翁(ダルマ)形状,开口AP2’的小圆与凸透镜部PL2嵌合,从而实现定位。开口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形成任意的开口的直的2个边与凸透镜部的光学面或周边面抵接。
图15、图16是表示与凸透镜部抵接的开口的位置的变形例的图。在图15的变形例中,凸透镜部PL2、PL3的光学面或周边面的内侧(接近的一侧),在2个点P、Q与开口AP2、AP3的缘部抵接。另一方面,在图16的变形例中,仅凸透镜部PL1、PL2的光学面或周边面的外侧,在2个点P、Q与开口AP1、AP2的缘部抵接。其以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图17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3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构件IM3和透镜保持架LH的光轴方向的定位,如上所述那样通过作为基准面的平坦面FP与抵接部CT的抵接而进行,并且将由模具成形的4个凸部IM1f中的2个肋(将凸部作为肋)的表面作为基准面,用于光轴正交方向和绕Z轴的定位。具体而言,将透镜构件IM3的1个肋IM1f的两侧面SP1、SP2作为基准面,使其与相向形成的透镜保持架LH(参照图11)的面抵接。此外,将与1个肋IM1f相离90度的肋IM1f’的单侧面SP3作为基准面,使其与相向形成的透镜保持架LH的面抵接。由此,能够进行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和绕Z轴的定位。
此外,在图18所示的变形例中,透镜构件IM3和透镜保持架LH的光轴方向的定位,如上所述那样通过作为基准面的平坦面FP与抵接部CT的抵接而进行,并且将由模具成形的4个凸部IM1f中的任一个肋的单侧面和任一个透镜部的表面作为基准面,用于光轴正交方向和绕Z轴的定位。具体而言,使透镜构件IM3的1个肋的单侧面(在这里为SP1~SP3中的任一个)与相向形成的透镜保持架LH(参照图11)的面抵接。此外,使任一个凸透镜部和开口(在这里为凸透镜部PL4和开口AP4)的整周或一部分抵接。由此,能够进行绕Z轴的定位和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
此外,在图19所示的变形例中,透镜构件IM3和透镜保持架LH的光轴方向的定位,如上所述那样通过作为基准面的平坦面FP与抵接部CT的抵接而进行,将由模具成形的4个凸部IM1f中的1个肋的单侧面和围绕由模具成形的凸透镜部的周围面(在这里为内周面)PP作为基准面,用于光轴正交方向和绕Z轴的定位。具体而言,使透镜构件IM3的1个肋的单侧面(在这里为SP1~SP3中的任一个)与相向形成的透镜保持架LH(参照图11)的面抵接。此外,使周围面PP与相向形成的透镜保持架LH(参照图11)的面抵接。由此,能够进行绕Z轴的定位和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
此外,在图20所示的变形例中,透镜构件IM3和透镜保持架LH的光轴方向的定位,如上所述那样通过作为基准面的平坦面FP与抵接部CT的抵接而进行,并且将任一个透镜部的表面和围绕由模具成形的凸透镜部的周围面(在这里为内周面)PP作为基准面,用于光轴正交方向和绕Z轴的定位。具体而言,使任一个凸透镜部和开口(在这里为凸透镜部PL4和开口AP4)的整周或一部分抵接。此外,使周围面PP与相向形成的透镜保持架LH(参照图11)的面抵接。由此,能够进行绕Z轴的定位和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
此外,在图21所示的变形例中,透镜构件IM3和透镜保持架LH的光轴方向的定位如上所述那样通过作为基准面的平坦面FP与抵接部CT的抵接而进行,并且将由模具成形的4个凸部IM1f中的任一个肋的单侧面和在由模具成形的凸部IM1f的内侧围绕凸透镜部的台阶面ST作为基准面,用于光轴正交方向和绕Z轴的定位。台阶面ST比其周围低一阶,能够由模具成形。具体而言,使透镜构件IM3的1个肋的单侧面(在这里为SP1~SP3中的任一个)与相向形成的透镜保持架LH(参照图11)的面抵接。此外,将台阶面ST作为基准面,使其与相向形成的透镜保持架LH(参照图11)的面抵接。由此,能够进行绕Z轴的定位和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
此外,在图22所示的变形例中,透镜构件IM3和透镜保持架LH的光轴方向的定位,如上所述那样通过作为基准面的平坦面FP与抵接部CT的抵接而进行,并且将任一个透镜部的表面和在由模具成形的凸部IM1f的内侧围绕凸透镜部的台阶面ST作为基准面,用于光轴正交方向和绕Z轴的定位。具体而言,使任一个凸透镜部和开口(在这里为凸透镜部PL4和开口AP4)的整周或一部分抵接。此外,将台阶面ST作为基准面,使其与相向形成的透镜保持架LH(参照图11)的面抵接。由此,能够进行绕Z轴的定位和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另外,在将周围面PP、台阶面ST作为基准面而使用的情况下,在该面为45度等的高精度的倾斜面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于光轴方向的定位。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透镜构件具有2片透镜部,但是透镜构件也可以具有1片透镜部。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图8~图10所示的接合工序。通过这样地将透镜部的表面、肋的表面、周围面、台阶面中的任意1个以上的面作为基准面而组合,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定位。
图23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复眼摄像装置的分解图,是从像侧观察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地,对安装于透镜保持架LH的透镜构件IM3进一步安装隔壁构件PT。隔壁构件PT由将板材组合成十字形而成的本体PT1、和接合于本体PT1的物体侧的矩形薄板状的遮光构件SH构成。重像防止用的遮光构件SH与凸透镜部PL1~PL4相对应地具有开口SH1~SH4。本体PT1分别在4个象限,将在物体侧形成有摄像元件的矩形板状的底板BS1~BS4以与光轴正交的方式接合。此外,也可以不将摄像元件单独分开而作为单一的摄像元件,在该情况下,通过对从单一的摄像元件输出的图像信号实施图像处理,能够分为4个图像。与摄像元件的光轴方向的定位,既可以利用透镜保持架LH的底面,也可以利用隔壁构件PT的底面。
本实施方式与图13的方式相同地,将透镜构件IM3的凸透镜部PL1~PL4中的2个光学面或周边面作为基准面,通过使其与开口SH1~SH4中的2个在2个点抵接,进行透镜构件IM3与隔壁构件PT的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以及绕Z轴的定位。由此,凸透镜部PL1~PL4和遮光构件SH的开口SH1~SH4高精度地被定位,此外,隔着隔壁构件PT的本体PT1,凸透镜部PL1~PL4和底板BS1~BS4即摄像元件高精度地被定位。既可以这样,也可以在隔壁构件PT和摄像元件之间设置间隙,由透镜保持架LH的底面(像侧面)和摄像元件定位。另外,不限于凸透镜部PL1~PL4的表面,也可以将肋IM1f的表面、周围面PP、台阶面等作为基准面。
图24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的制造工序的一部分的图。如图24所示,透镜构件IM3使用模具在1张基板PT’上将多个透镜部PL成形为矩阵状后,以包括规定数量(在这里为4个)的透镜部PL1~PL4的方式,切下基板PT’而形成。透镜构件IM3的安装、组装等,与上述的玻璃制品的透镜构件相同。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25~图42,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对摄像透镜的制造进行说明。能够与上述的图1~图7相同地,形成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接下来,与图8相同地,通过高精度地决定2个夹具JZ的相对位置,能够高精度地进行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和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定位。
接下来,如图25所示,像上述那样使由夹具JZ高精度地保持的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的表面IM1a和由另一夹具JZ高精度地保持的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表面IM2a相向,在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和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至少一方的表面IM1a、IM2a涂敷了粘接材后,如图26所示,使夹具JZ相对地接近,使表面IM1a、IM2a贴紧,等待粘接剂的固化。通过粘接剂固化,形成贴合了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和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
之后,停止上方的夹具JZ的吸引且使其分开,能够取出由下方的夹具JZ保持的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将该第3玻璃透镜阵列称为透镜构件,将形成在透镜构件IM3内的彼此相同形状的4个物体侧的透镜部作为PL1’~PL4’(参照图27),将相同形状的4个像侧的凸形透镜部作为PL1~PL4(参照图28)。此外,使凸形透镜部PL1~PL4的周围的光轴正交面为基板BB的平坦面FP。凸形透镜部PL1~PL4的光学面或周边面、以及平坦面FP,均由模具高精度地形成,在这里构成基准面。
接下来,对包括本实施方式的复眼单元在内的复眼摄像装置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图27是从物体侧观察的复眼摄像装置的分解图。透镜保持架LH是中空棱筒状,且像侧敞开,而物体侧如图27所示是封闭的壁WL,且在该壁WL上具有4个开口AP1’~AP4’,此外在开口之间具有向像侧突出的抵接部(未图示)。开口AP1’~AP4’与透镜构件IM3的透镜部PL1’~PL4’相对应地呈2列2行的矩阵状配置。在透镜保持架LH内插入透镜构件IM3,定位并固定之后,在透镜保持架LH的像侧敞开端安装与凸形透镜部PL相对应地呈2列2行的矩阵状配置有摄像元件CCD的底板BS,由此形成复眼摄像装置。在这里,将光轴方向作为Z方向,将光轴正交方向作为X方向和Y方向。
图28是从像侧观察的复眼摄像装置的分解图,底板省略。在图28中,对安装于透镜保持架LH的透镜构件IM3,进一步安装遮光构件SH。重像防止用的遮光构件SH与凸形透镜部PL1~PL4相对应地具有开口AP1~AP4。
接下来,对相对于透镜构件IM3定位遮光构件SH的方法进行说明。图29是表示从Z方向观察的、透镜构件IM3的凸形透镜部PL1~PL4(用实线表示)和遮光构件SH的开口AP1~AP4(用虚线表示)的位置关系的图。如通过图29明确可知那样,纵横相邻的凸形透镜部PL1~PL4的光轴的间隔Δ是恒定的。另一方面,开口AP1~AP4的内径D比凸形透镜部PL1~PL4的外径d大,开口AP1、AP4的中心与凸形透镜部PL1、PL4的光轴一致,但是开口AP2、AP3的中心相对于凸形透镜部PL2、PL3的光轴,向内侧移动。
图30是用XXX-XXX线切断图29的结构并从箭头标记方向观察的图。遮光构件SH的开口AP2、AP3分别在内周形成有随着远离透镜构件IM3而缩径的锥面T2、T3。因为向内侧移动了的开口AP2、AP3的中心间距离W2比凸形透镜部PL2、PL3的光轴间距离W1小,所以若沿着光轴方向使透镜构件IM3与遮光构件SH接近,则如图30所示,遮光构件SH的面与透镜构件IM3的平坦面FP抵接,而此时凸形透镜部PL2、PL3的光学面或周边面的外侧(远离的一侧)与开口AP2、AP3的锥面T2、T3在2个点P、Q抵接,进行透镜构件IM3和遮光构件SH的、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以及绕Z轴的定位。由此,能够使开口AP2、AP3的下缘不与平坦面FP和凸形透镜部PL2、PL3的交界抵接。但是,因为凸形透镜部PL1、PL4和开口AP1、AP4分别不抵接,所以不妨碍定位。根据以上所述,因为能够将遮光构件SH相对于透镜构件IM3高精度地定位,所以在该状态下,用粘接剂等固定。另外,与光学面相比,优选周边面与开口抵接。
图42是另一实施方式的与图30相同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由模具成形,相对于光轴以45度倾斜的周围面PP作为基准面,使其与遮光构件SH的周缘TP(优选相对应地以45度倾斜)抵接,进行光轴方向和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另外,凸形透镜部PL2、PL3的光学面或周边面的外侧(远离的一侧),与开口AP2、AP3(在本实施例中为圆筒内周面)在2个点P、Q抵接,进行透镜构件IM3和遮光构件SH的绕Z轴的定位。另外,也可以在周围面PP和透镜部之间设置同样的台阶面(未图示),使其与遮光构件SH的周缘TP抵接。
图31是表示开口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31所示的开口AP20呈组合了大圆和小圆的不倒翁形状,通过开口AP20的小圆与凸形透镜部PL2嵌合,实现定位。开口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形成任意的开口的直的2个边与凸形透镜部的光学面或周边面抵接。
图32、图33是表示与凸形透镜部抵接的开口的位置的变形例的图。在图32的变形例中,凸形透镜部PL2、PL3的光学面或周边面的内侧(接近的一侧)与开口AP2、AP3的缘部在2个点P、Q抵接。另一方面,在图33的变形例中,仅凸形透镜部PL1、PL2的光学面或周边面的外侧与开口AP1、AP2的缘部在2个点P、Q抵接。其以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图34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3和遮光构件SH的分解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由模具成形的4个凸部IM1f中的2个以上作为肋用于基准面。具体而言,将透镜构件IM3的分离90度的2个肋IM1f的内周面SP1’、SP2’作为基准面,使遮光构件SH的交叉的2个边的缘部ED1、ED2抵接。由此,能够进行透镜构件IM3和遮光构件SH的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以及绕Z轴的定位。此外,透镜构件IM3和遮光构件SH的光轴方向的定位能够通过使遮光构件SH贴紧于透镜构件IM3的平坦面FP而进行。另外,也可以使遮光构件SH的4个边抵接于4个肋IM1f的内周面。
图35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3和遮光构件SH的分解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上述的制造工序所形成的第1透镜构件IM1和第2透镜构件IM2之间,一体地配置遮光构件SH,其能够在图25、10的工序中进行。在本实施方式中,遮光构件SH是圆板状,且在透镜构件IM1的凸形透镜部PL1’~PL4’的周围,形成有由模具形成的台阶面ST(例如相对于光轴倾斜45度的锥面),凸形透镜部PL1’~PL4’的周围变得低一阶,形成平坦面FP。
图36是组装状态下的透镜构件IM1和遮光构件SH的剖视图。如图36所示,在组装状态下,遮光构件SH的2个开口AP2(只图示一个)与相对应的凸形透镜部PL2’(只图示一个)的光学面或周边面在2个点Q(只图示一个)抵接,从而进行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和绕Z轴的定位。另一方面,相对于第1透镜构件IM1,使第2透镜构件IM2接近到虚线的位置并使相向面彼此贴紧,从而遮光构件SH能够在与平坦面FP抵接的状态下从两侧被夹持地在光轴方向定位。另外,透镜构件IM1和遮光构件SH的定位也可以以台阶面ST作为基准面使遮光构件SH的外周抵接而进行。也能够取代第1透镜构件IM1,以同样的方式将遮光构件SH安装在第2透镜构件IM2上。
接下来,对设置遮光构件SH的透镜部是凹形透镜部的情况进行说明。图37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3和遮光构件SH的分解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图35的实施方式,在第1透镜构件IM1上形成有4个凹形透镜部PL1’~PL4’,但是各凹形透镜部PL1’~PL4’的周围隆起,形成作为突起部的环状部CL1~CL4。
图38是组装状态下的透镜构件IM1和遮光构件SH的剖视图。如图38所示,在组装状态下,遮光构件SH的2个开口AP2(只图示一个)和与其相对应地遮光构件侧凹陷成凹状而成的凹形透镜部PL2’(只图示一个)的周边的环状部CL2的周围在2个点Q(只图示一个)抵接,从而进行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和绕Z轴的定位。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地,通过使第1透镜构件IM1和第2透镜构件IM2贴紧,遮光构件SH能够在与平坦面FP抵接的状态下从两侧被夹持地在光轴方向定位。另外,环状部只要仅设于使遮光构件的开口抵接的2个透镜部的周围即可。
图39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分解剖视图,图40是遮光构件的开口附近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适宜于如上述那样地不打算在透镜部的周围设置环状部的情况。由金属板形成遮光构件SH,将2个开口AP3(只图示一个)的周围以向相对应的凹形透镜部PL3’侧倾倒的方式加压折弯,形成作为突起部的锥部BD3。此外,也可以通过成形制作遮光构件SH,此时同时成形突起部。此外,也可以单独制作并粘贴突起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装状态下,遮光构件SH的2个锥部BD3(只图示一个)与相对应的凹形透镜部PL3’的凹陷的光学面或周边面在2个点Q(只图示一个)抵接,从而能够进行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和绕Z轴的定位。其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将透镜构件形成为具有2片透镜部的构件,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具有1片透镜部的构件。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图8、图25、图26所示的接合工序。通过这样地将透镜部的表面、肋的表面、周围面、台阶面中的任1个以上组合为基准面,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定位。
图41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复眼摄像装置的分解图,且是从像侧观察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对安装于透镜保持架LH的透镜构件IM3进一步安装隔壁构件PT。隔壁构件PT由将板材组合成十字形而成的本体PT1、和接合于本体PT1的物体侧的矩形薄板状的遮光构件SH构成。重像防止用的遮光构件SH与凸形透镜部PL1~PL4相对应地具有开口AP1~AP4。本体PT1分别在4个象限,将在物体侧形成有摄像元件的矩形板状的底板BS1~BS4以与光轴正交的方式接合。此外,也可以不将摄像元件单独分开而作为单一的摄像元件,在该情况下,通过对从单一的摄像元件输出的图像信号实施图像处理,能够分为4个图像。与摄像元件的光轴方向的定位,既可以利用透镜保持架LH的底面,也可以利用隔壁构件PT的底面。
本实施方式与图30的方式相同地,将透镜构件IM3的凸透镜部PL1~PL4中的2个光学面或周边面作为基准面,通过使其与开口AP1~AP4中的2个在2个点抵接,进行透镜构件IM3与隔壁构件PT的光轴正交方向的定位、以及绕Z轴的定位。由此,凸形透镜部PL1~PL4和遮光构件SH的开口AP1~AP4高精度地被定位,此外,隔着隔壁构件PT的本体PT1,凸形透镜部PL1~PL4和底板BS1~BS4即摄像元件高精度地被定位。既可以这样,也可以在隔壁构件PT和摄像元件之间设置间隙,由透镜保持架LH的底面(像侧面)和摄像元件定位。另外,不限于凸形透镜部PL1~PL4的表面,也可以将肋IM1f的表面、周围面PP、台阶面等作为基准面。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透镜构件IM3与图24相同地,使用模具在1张基板PT’上将多个透镜部PL成形为矩阵状后,以包括规定数量(在这里4个)的透镜部PL1~PL4的方式,切下基板PT’而形成。透镜构件IM3的安装和组装等与上述的玻璃制的透镜构件相同。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不限定于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根据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和技术思想,显然还包括其他的实施方式、变形例。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   芯支承构件
12   上模具
12a  开口
12b  下表面
13   芯
13a  转印面
21   芯支承构件
22   下模具
22a  开口
22b  上表面
22e  槽
22g  锥部
23   芯
23a  转印面
AP1~AP4  开口
BS   底板
CCD 摄像元件
CT   抵接部
FP   平坦面
IM1  玻璃透镜阵列
IM1f、IM1f’  肋
IM2  玻璃透镜阵列
IM3  玻璃透镜阵列(透镜构件)
JZ   夹具
JZx  基准保持面
JZy  基准保持面
LH   透镜保持架
NZ   白金喷嘴
PL1~PL4  凸透镜部
PP   周围面
SP1、SP2  两侧面
SP3  单侧面
SPx  弹簧
Spy  弹簧
ST   台阶面
CL1~CL4  环状部
ED1、ED2  缘部
PL1’~PL4’  凸形透镜部或凹形透镜部
SP1’、SP2’  内周面

Claims (28)

1.一种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复眼单元具有:
透镜构件,由模具成形,以规定的位置关系形成有多个透镜部;以及
透镜保持架,具备多个与上述透镜部对应的开口,
将由上述模具成形的包含多个透镜部的透镜构件表面,作为规定上述透镜构件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光轴方向相对位置、光轴正交方向相对位置、和旋转方向相对位置中的至少1个相对位置的上述透镜构件的基准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多个透镜部中的2个凸透镜部的曲面作为上述基准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2个凸透镜部的光学面的互相远离侧或周围面的互相远离侧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开口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2个凸透镜部的光学面的互相接近侧或周边面的互相接近侧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开口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2个凸透镜部以外的透镜部的光学面或周边面,不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开口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2个凸透镜部是上述多个透镜部中的光轴最远离的透镜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构件在由模具成形的上述透镜构件表面具有1个以上的肋,
将上述肋的表面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一部分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构件具有由模具成形且围绕上述多个透镜部的周围面,
将上述周围面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一部分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构件具有由模具成形、且作为上述透镜构件表面形成在上述多个透镜部的周围的台阶面,
将上述台阶面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透镜保持架的一部分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成形上述透镜构件的模具在成形时不限制上述透镜构件的外周,上述透镜构件是玻璃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构件具有基板,至少在基板的一个面上形成有透镜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构件是在1张基板上形成有多个透镜部后,以包括规定数量的透镜部的方式切下上述基板而获得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由上述模具成形的面作为进行与上述透镜部相邻配置的遮光构件的定位的基准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由上述模具成形的面作为进行摄像元件的定位的基准面。
15.一种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复眼单元具有:
透镜构件,由模具成形,以规定的位置关系形成有多个透镜部;以及
遮光构件,具备多个与上述透镜部对应的开口,
将由上述模具成形的包含多个透镜部的透镜构件表面,作为规定上述透镜构件与上述遮光构件的光轴方向相对位置、光轴正交方向相对位置、和旋转方向相对位置中的至少1个相对位置的上述透镜构件的基准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多个透镜部中的2个凸形透镜部的曲面作为上述基准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2个凸形透镜部的光学面的互相远离侧或周围面的互相远离侧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遮光构件的开口抵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2个凸形透镜部的光学面的互相远离侧或周边面的互相接近侧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遮光构件的开口抵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2个凸形透镜部以外的透镜部的光学面或周边面,不与上述遮光构件的开口抵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6~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2个凸形透镜部是上述多个透镜部中的光轴最远离的透镜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多个透镜部中的2个凹形透镜部的曲面作为上述基准面,在上述遮光构件的开口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突起部,使该突起部与上述基准面抵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由模具形成在上述透镜部的外侧的上述透镜构件表面设置台阶面,作为上述基准面。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由模具形成在上述透镜部的外侧的上述透镜构件表面设置突起,将上述突起的侧面作为上述基准面。
24.根据权利要求15~2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构件在由模具成形的上述透镜构件表面具有肋,将上述肋的表面作为上述基准面,与上述遮光构件的一部分抵接。
25.根据权利要求15~2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光构件被配置在多个上述透镜构件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15~2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成形上述透镜构件的模具不限制上述透镜构件的周围,上述透镜构件是玻璃的。
27.根据权利要求15~2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由上述模具成形的面作为进行摄像元件的定位的基准面。
28.根据权利要求1~27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眼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构件具有基板,至少在基板的一个面上形成有透镜部。
CN201280025761.1A 2011-06-01 2012-05-24 复眼单元 Pending CN1035627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3601 2011-06-01
JP2011-123601 2011-06-01
JP2011-123600 2011-06-01
JP2011123600 2011-06-01
PCT/JP2012/063289 WO2012165281A1 (ja) 2011-06-01 2012-05-24 複眼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2768A true CN103562768A (zh) 2014-02-05

Family

ID=47259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5761.1A Pending CN103562768A (zh) 2011-06-01 2012-05-24 复眼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18834A1 (zh)
JP (1) JP5812521B2 (zh)
CN (1) CN103562768A (zh)
WO (1) WO201216528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6570A (zh) * 2016-04-15 2018-11-23 索尼公司 复眼相机模块和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92933A1 (ja) * 2013-05-31 2014-12-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積層型レンズアレイ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WO2014203675A1 (ja) * 2013-06-17 2014-12-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複眼撮像光学系及び複眼撮像装置
WO2015093438A1 (ja) * 2013-12-18 2015-06-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複眼撮像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WO2015119006A1 (ja) * 2014-02-06 2015-08-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望遠アレイ光学系
WO2015119007A1 (ja) * 2014-02-06 2015-08-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広角アレイ光学系
WO2015122261A1 (ja) * 2014-02-13 2015-08-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WO2015182488A1 (ja) * 2014-05-26 2015-12-0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複眼撮像光学系及び複眼撮像装置
CN107843966B (zh) * 2016-09-18 2021-05-04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装配微透镜阵列组件的方法和系统
CN209167632U (zh) * 2018-11-27 2019-07-26 瑞声光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
JP7140079B2 (ja) * 2019-07-19 2022-09-2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遮光板、カメラユニット、電子機器、および、遮光板の製造方法
CN114624848A (zh) * 2020-12-11 2022-06-14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8701A (zh) * 2005-09-09 2007-03-1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装置
US20090002505A1 (en) * 2006-03-22 2009-01-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ing Device
US20090011368A1 (en) * 2005-02-25 2009-01-08 Yutaka Ichihara Expos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1371568A (zh) * 2006-01-20 2009-02-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10357A (zh) * 2008-06-18 2009-12-23 株式会社理光 摄像装置及路面状态判别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02448A (ja) * 2000-12-28 2002-07-19 Fuji Electric Co Ltd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レンズの成形方法,成形金型
CN101266394A (zh) * 2007-03-16 2008-09-1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片转盘装置及具有镜片转盘装置的相机
JP4378434B2 (ja) * 2008-01-11 2009-12-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複眼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5466411B2 (ja) * 2008-07-25 2014-04-09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レンズアレイ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2010085716A (ja) * 2008-09-30 2010-04-15 Fujinon Corp レンズ組立体及び撮像装置
JP2010160187A (ja) * 2009-01-06 2010-07-2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11368A1 (en) * 2005-02-25 2009-01-08 Yutaka Ichihara Expos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928701A (zh) * 2005-09-09 2007-03-1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装置
CN101371568A (zh) * 2006-01-20 2009-02-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US20090002505A1 (en) * 2006-03-22 2009-01-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ing Device
CN101610357A (zh) * 2008-06-18 2009-12-23 株式会社理光 摄像装置及路面状态判别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6570A (zh) * 2016-04-15 2018-11-23 索尼公司 复眼相机模块和电子设备
US10915009B2 (en) 2016-04-15 2021-02-09 Sony Corporation Compound-ey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8886570B (zh) * 2016-04-15 2022-04-15 索尼公司 复眼相机模块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18834A1 (en) 2014-05-01
JP5812521B2 (ja) 2015-11-17
WO2012165281A1 (ja) 2012-12-06
JPWO2012165281A1 (ja) 2015-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62768A (zh) 复眼单元
CN108353115B (zh) 具有包括反射小平面的光束偏转设备的多孔径成像设备
CN102687051B (zh) 摄像透镜单元
CN102712515B (zh) 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摄像装置、模具的制造方法、成型模具以及玻璃透镜阵列的成型方法
CN103428413B (zh) 用于制造相机模块的设备和方法
CN104428697B (zh) 微镜阵列、其制法以及用于该微镜阵列的光学元件
CN210954387U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JPWO2011102056A1 (ja)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CN104204886A (zh) 透镜单元
JP2006188388A (ja) ガラスレンズの製造方法及びガラスレンズ
CN102681134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5673820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7076958B (zh) 相机模块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JP2006099089A (ja) 光学部品およびその成形用金型の加工方法
US11485665B2 (en) Mould pair having alignment surfaces
US7499220B2 (en) Optical len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WO2013047653A1 (ja)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S61242921A (ja) ガラスレンズ成形装置
JP2007295141A (ja) 撮像装置
JP5743248B1 (ja) 部分光学素子配列を備えた画像表示体、部分光学素子配列形成方法
JP6357904B2 (ja) 型装置及び光学素子
JP5850552B1 (ja) 部分光学素子配列を備えた表示体、表示体形成方法、部分光学素子配列形成方法、表示体製造システム
CN107056030A (zh) 玻璃元件以及玻璃元件的制造方法
JP2006058850A (ja) 光学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233995A (ja) ファインダ内表示部品とファインダ内表示部品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