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04886A - 透镜单元 - Google Patents

透镜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04886A
CN104204886A CN201380019129.0A CN201380019129A CN104204886A CN 104204886 A CN104204886 A CN 104204886A CN 201380019129 A CN201380019129 A CN 201380019129A CN 104204886 A CN104204886 A CN 1042048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ight
periphery
glass
bonding 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91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水金贵裕
新井启司
早川周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204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48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4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02B13/143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for use with ultraviolet radi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11/00Pressing molten glass or performed glass reheated to equivalent low viscosity without blowing
    • C03B11/06Construction of plunger or mould
    • C03B11/08Construction of plunger or mould for making solid articles, e.g. lenses
    • C03B11/082Construction of plunger or mould for making solid articles, e.g. lenses having profiled, patterned or microstructured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2215/00Press-moulding glass
    • C03B2215/40Product characteristics
    • C03B2215/41Profiled surfaces
    • C03B2215/414Arrays of products, e.g.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8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wafer level optic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虽然经由简单的工序制造而成但能够进行有效的遮光的透镜单元。遍及遮光部件(SH1)的外周与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的外周之间填充不透过光的填充剂(BD),并使其固化。

Description

透镜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摄像镜头等的透镜单元。
背景技术
紧凑且非常薄的摄像装置(以下也称作照相机模块)被用于移动电话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作为紧凑且薄型的电子设备的移动电话、PDA等便携终端。作为用于这些摄像装置的摄像元件,已知有CCD型图像传感器、CMOS型图像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近年来,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不断发展,实现了高析像、高性能化。另外,与摄像元件的小型化对应,要求用于在这些摄像元件上形成被拍摄体像的摄像镜头紧凑化,该要求处于逐年增强的趋势。
作为这样的被内置于便携终端的摄像装置所使用的摄像镜头,已知有由树脂透镜构成的光学系统。然而,在摄像镜头中,有时因镜筒内、透镜端面处的不必要的反射、偏差、漫射等而发生双重图像(ghost)、光斑。为了防止该双重图像、光斑,有一种在透镜间设置具有限制通过光的范围的开口部的遮光部件(光圈)的技术。该遮光部件的定位很重要,若进入有效径内,则遮光部件本身成为双重图像、光斑的原因。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黑色的金属环作为遮光部件利用的技术。该现有技术的优点是容易展现出遮光部件的定位精度、尺寸精度,能够极限遮光至有效径。不过,由于需要锥面(taper)等定位用的引导、因遮光部件不变形而需要避免干涉用的避让部等,所以存在只能够配置在透镜的有限的部分这一缺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790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17279号公报
另一方面,作为其它的遮光部件,也有一种使用黑色的粘合剂那样的固体以外的材料的技术。根据该技术,与上述的技术不同,由于遮光部件变形,所以有配置的限制少这样的优点。不过,由于粘合剂因其流动性而难以操控位置、厚度,所以有侵入有效径内而变得不良,容易使成品率降低这样的缺点。
也存在一种用于避免这样的缺点的技术。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技术:在填充遮光粘合剂的地方形成槽,通过向该槽填充粘合剂,使粘合剂的位置控制变得容易,防止成品率的降低。另外,通过使填充至槽的粘合剂的高度比透镜相抵面低,使得粘合剂的厚度偏差不给透镜相抵位置精度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是鉴于该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虽然经由简单的工序制造而成,但能够进行有效的遮光的透镜单元。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透镜单元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配置在上述第一透镜和上述第二透镜之间的环状的遮光部件,上述遮光部件的外周被配置在比上述第一透镜或者上述第二透镜的外周靠内侧,遍及上述遮光部件的外周与上述第一透镜或者上述第二透镜的外周之间填充不使光透过的填充剂,并使其固化。
图1是比较例所涉及的透镜单元LU′的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LU的剖视图,在被组装至未图示的摄像装置的状态下,物体侧为上方,像侧为下方。图3是以II-II线切断图2的结构并沿箭头方向观察的图。图1所示的比较例的透镜单元LU′具有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以及配置在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环状的遮光部件SH1,不具有填充剂。其中,遮光部件SH1的外周被配置在比第一透镜L1或者第二透镜L2的外周靠内侧,在遮光部件SH1的外周,第一透镜L1的凸缘部FL1和第二透镜L2的凸缘部FL2相互抵接。
这里,当外界光OL从外部向透镜单元LU′侵入时,由于在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发生反射,并在透镜单元LU′的外周发生反射,透过凸缘部FL1、FL2而通过第二透镜L2,穿向像侧,所以存在其成为双重图像而使图像品质降低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情况下,遍及遮光部件SH1的外周与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的外周之间填充不使光透过的填充剂BD,并使其固化。这里重要的是如图3的阴影线所示那样,填充剂BD与遮光部件SH1的外周整周相接,并且与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的外周整周相接。若满足该条件,则填充部件BD也可以从遮光部件SH1的外周向内侧露出。不过,填充部件BD也可以不从遮光部件SH1的内周向内侧露出。这是因为若向内侧露出,则例如在作为开口光圈使用那样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发挥遮光部件SH1的功能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当外界光OL从外部侵入时,如图2所示,由于在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发生反射,并在透镜单元LU的外周发生反射之后,被遍及遮光部件SH1的外周与第一透镜L1以及第二透镜L2的外周之间填充的填充剂BD遮挡,所以不向第二透镜L2侧通过,双重图像的抑制效果高。
图4是将与专利文献2的现有技术相当的透镜单元的周边部放大表示的图。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在透镜的凸缘部FL2的上表面沿整周设置槽GV,在槽GA的内部设置有流动体A,但因这样使流动体A流入槽GV而增加一项工,另外,为了使流动体A不溢出必须控制填充量,存在花费功夫且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与此相对,根据本发明,只要不从遮光部件SH1的内周向内侧露出,则即使较多地涂覆填充剂BD,也不存在成品率上的问题,可实现工时减少。另外,根据情况,即使向透镜的外周露出,在功能上也不存在问题。
另外,在图4的结构中,由于设置了该槽GV的凸缘部FL2与其他的部分相比变薄,所以在极薄的透镜中难以成形。并且,若在透镜变薄的地方进一步形成槽GV,则该部分的强度进一步变弱。另外,由于转印该槽GV的金属模的转印部凸出,所以存在加工花费时间、向成形的金属模的应力集中而金属模的寿命变短的问题。与此相对,根据本发明,具有无需设置对填充剂进行填充的槽,金属模的制造成本降低,金属模寿命变长,透镜强度提高的优点。
除此之外,在图4的结构中,由于在构造上不能使槽GV和遮光部件SH1接触,所以存在外界光OL通过其间的可能性,但在本发明中,由于填充剂BD与遮光部件SH1的外周整周相接,所以不存在外界光OL通过的顾虑。
技术方案2所述的透镜单元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提出,所述填充剂是将上述第一透镜和上述第二透镜粘合的粘合剂。
若能够使粘合剂具有遮光功能,则能够进一步实现工时降低。
技术方案3所述的透镜单元基于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提出,所述粘合剂使用以能量固化性粘合剂为基本成分(base)并混合了炭黑或者金属粉而成的粘合剂。
若使用能量固化性粘合剂,则无需介意固化时间,操作性优良。作为能量固化性粘合剂,有通过照射UV光而固化的UV固化性粘合剂、通过加热而固化的热固化性粘合剂。这里,使UV固化性粘合剂混合碳等而成的粘合剂因其遮光性而难以固化,但在热固化性粘合剂中固化不因遮光性而受到阻碍,所以优选。另外,在接合三个透镜时等,即使遮光的部分重合,也能够通过加热整体而使其固化。
技术方案4所述的透镜单元基于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而提出,所述能量固化性粘合剂是UV固化性粘合剂,在使所述UV固化性粘合剂固化时,从光轴方向两侧对赋予在上述第一透镜与上述第二透镜之间的UV固化性粘合剂照射UV光。
如上所述,使UV固化性粘合剂混合碳等而成的粘合剂因其遮光性而难以固化,但通过从光轴方向两侧照射UV光,能够有效地使其固化。
技术方案5所述的透镜单元基于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提出,所述能量固化性粘合剂是热固化性粘合剂。在UV光难以到达透镜间的情况下等,热固化性粘合剂是有效的。
技术方案5所述的透镜单元基于技术方案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明提出,在将上述第一透镜和上述第二透镜的间隔保持为规定间隔的同时,将上述第一透镜和上述第二透镜粘合。
即使是不使光透过的填充剂,若使其厚度变薄,则光也容易透过。尤其在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彼此相抵的状态下,其间的填充剂的厚度接近零。鉴于此,通过将上述第一透镜和上述第二透镜的间隔保持为规定间隔,能够使填充在其间的填充剂的厚度增厚至光不透过的程度。
技术方案6所述的透镜单元基于技术方案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明提出,在使上述遮光部件和上述填充剂夹在对置的上述第一透镜和上述第二透镜之间的同时,使具有多个上述第一透镜的第一透镜阵列和具有多个上述第二透镜的第二透镜阵列贴合,然后,按每个上述第一透镜和上述第二透镜进行切断。
由此,能够以低成本大量地生产多个透镜单元。
技术方案7所述的透镜单元基于技术方案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明提出,具有第三透镜、和配置在上述第二透镜与上述第三透镜之间的环状的其他遮光部件,上述其他遮光部件的外周被配置在比上述第二透镜或者上述第三透镜的外周靠内侧,遍及上述其他遮光部件的外周和上述第二透镜或者上述第三透镜的外周之间填充所述填充剂,并使其固化。
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在光轴方向重叠了三个以上透镜的透镜单元。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虽然经由简单的工序制造而成但能够进行有效的遮光的透镜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比较例所涉及的透镜单元LU′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单元LU的剖视图。
图3是以II-II线将图2的结构切断并沿箭头方向观察的图。
图4是将与专利文献2的现有技术相当的透镜单元的周边部放大表示的图。
图5是表示使用成形金属模来成形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透镜阵列的工序的图,(a)表示从喷嘴NZ向下金属模20滴落玻璃GL的状态,(b)表示上金属模10。
图6是表示使用成形金属模来成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透镜阵列的工序的图,表示利用金属模进行成形的状态。
图7是表示使用成形金属模来成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透镜阵列的工序的图,表示离模后的状态。
图8是表示透镜阵列离模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的表侧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的背侧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分别保持玻璃透镜阵列LA1、LA1′的背面的保持件(holder)HLD、HLD′的剖视图。
图13是保持件HLD、HLD′的立体图。
图14是将保持了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的保持件HLD和保持了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的保持件HLD′维持为规定间隔的装置的简要图。
图15是简要地表示使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和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贴合来形成透镜单元LU的工序(a)~(e)的图。
图16是以XVI-XVI线切断了图15(d)所示的状态并沿光轴方向观察的图。
图17是透镜单元LU的立体图。
图18是简要地表示使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以及第三玻璃透镜阵列LA1”贴合来形成透镜单元LU的(a)~(i)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图8是表示使用成形金属模来成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透镜阵列的工序的图。在上金属模10的下表面11以2行2列突出形成有四个光学面转印面12。各光学面转印面12的周围成为比下表面11突出一段的圆形阶梯部13。上金属模10能够使用还可耐受玻璃成形的硬脆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超硬合金、碳化硅等材料。另外,以下叙述的下金属模20也相同。
另一方面,在下金属模20的上表面21形成有大致正方形的平刃口凸台(land)部22,在平刃口凸台部22的平坦的上表面23以2行2列凹陷形成有四个光学面转印面24。在平刃口凸台部22的四个侧面分别相对于光学面转印面24的光轴以规定的角度倾斜地形成有平面部25。以轴线正交的方式邻接的平面部25彼此通过拐角(corner)部26(参照图8)连结。能够通过使用了铣刀等的机械加工高精度地形成这样的平面部25。此外,也可以在平刃口凸台部22上设置用于对表示方向的标记进行转印的凹部。另外,也可以将光学转印面24的识别用的编号设置在光学转印面24以外的地方。
其中,在金属模的多面的光学面转印面加工中,可使用超精密加工机,通过使用了砂轮的磨削加工来形成。在磨削加工后,为了去除磨削痕迹,可加入研磨工序,进行镜面加工。对于光学面的位置精度,能够使用三维测定器来测量距平面部25的距离以及各光学面转印面24间的距离,确认其收敛在规定的标准内。
接下来,使用图5~图8对透镜阵列的成形进行说明。在利用金属模间的冲压成形一并成形具有多个光学面的透镜阵列的情况下,也可采取以下任意的一种方法。
(1)将以往的玻璃透镜成形那样的预先形成为透镜部的近似形状的预塑形坯配置到金属模的各成形面内,并对它们进行加热、冷却而成形的方法
(2)将液态的熔融玻璃从上方滴落到成形面上,不对它们进行加热而冷却来成形的方法
这里,在成形玻璃透镜阵列这一构成上,尤其优选能够较大地取得透镜部与非透镜部(多个透镜部间或者形成中间体的端部的部分)的芯厚之差的(2)的方法,更优选不在各成形面上分别独立地滴落玻璃,而一并滴落大的玻璃滴的方法,即一并滴落至少填充至充分两个成形面的体积的熔融玻璃滴。另外,对于滴落位置,更优选在距预定填充的多个成形面为等距离的位置进行滴落的方法。通过采取该结构,填充至各成形面的玻璃滴的时间差变小,成形的透镜形状的形状差、对光学性能的不良影响减轻。当然,即使考虑该时间差而向各成形面分别独立地同时滴落玻璃滴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但由于玻璃的小滴化在结构上导致装置大型、复杂,所以更优选前者的方法。
即,在前者的大液滴的情况下,如图5(a)所示,使下金属模20位于与将玻璃加热熔融的储藏部(未图示)连通的铂喷嘴NZ的下方,将熔融的玻璃GL的液滴从铂喷嘴NZ朝向距多个光学面转印面24为等距离的位置一并滴落到上表面21上。在该状态下,由于玻璃GL的粘度低,所以落下的玻璃GL以包住平刃口凸台部22的方式在上表面21上扩展,转印平刃口凸台部22的形状。另外,在后者的小液滴分别滴落的情况下,调整了使比较大的玻璃GL的液滴通过四个小孔而滴落的量,并且分解为四个小的液滴而大致同时供给到上表面21上。其中,由于在滴落液态的熔融玻璃的情况下,容易与各成形面之间产生气眼,所以需要充分考虑该滴落的体积等滴落条件。
接下来,在玻璃GL冷却之前,使下金属模20靠近至在图5(b)的上金属模10的下方对置的位置,使下金属模20排列于上金属模10。并且,如图6所示那样,使用未图示的引导件让上金属模10和下金属模20靠近来进行成形。由此,在变得扁平的玻璃GL的上表面转印上金属模10的光学面转印面12以及圆形阶梯部13,在变得扁平的玻璃GL的下表面转印下金属模20的平刃口凸台部22的形状。此时,将上金属模10的下表面11和下金属模20的上表面21保持为以规定的距离平行分离,来使玻璃GL冷却。玻璃GL在向周围润展而转印了平面部25的状态下固化。
然后,如图7、图8所示,使上金属模10和下金属模20分离,取出玻璃GL,由此形成玻璃透镜阵列LA1。图9是玻璃透镜阵列LA1的表面侧的立体图,图10是背面侧的立体图。另外,图11是包括玻璃透镜阵列LA1的光轴的剖视图。
如图所示,玻璃透镜阵列LA1整体为薄的正方形板状,并具备:表面LA1a,是被上金属模10的下表面11转印成形的高精度的平面;四个凹状光学面LA1b,被光学面转印面12转印形成到表面LA1a上;和浅的圆形槽LA1c,在凹状光学面LA1b的周围由圆形阶梯部13转印形成。该圆形槽LA1c例如用于收纳遮光部件SH(参照图2)。
另外,玻璃透镜阵列LA1具有:底面LA1d,是被下金属模20的平刃口凸台部22的上表面23转印成形的高精度的平面;四个凸状光学面LA1e,被光学面转印面24转印形成在底面LA1d;和第一平面LA1f以及拐角连结部LA1g,被平刃口凸台部22的平面部25以及拐角部26转印成形。其中,LA1h是被同时转印的表示方向的标记。由第一平面LA1f以及拐角连结部LA1g构成内周面。
在图11中,第一平面LA1f相对于光学面的光轴OA倾斜10゜~60゜(这里为45゜)。
接下来,对将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与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贴合来形成中间生成体IM3的工序进行说明,其中,所述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以与玻璃透镜阵列(称作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相同的方式分别独立地成形。图12是表示分别保持玻璃透镜阵列LA1、LA1′的背面的保持件HLD、HLD′的剖视图,图13是立体图。保持件HLD、HLD′被搭载于能够三维移动的XYZ工作台TBL、TBL′(简要图示)上。这里,将沿光学面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以及Y方向。
各矩形筒状的保持件HLD、HLD′在保持侧的外周具有锥面HLD1,而且具有与锥面HLD1交叉的端面HLD2。作为第二平面的锥面HLD1与玻璃透镜阵列LA1、LA1′的第一平面LA1f对应地设置四个,且相对于保持件HLD、HLD′的中央开口HLD3的轴线以45゜倾斜。中央开口HLD3具有将玻璃透镜阵列LA1、LA1′的光学面LA1e包围的大小,因此端面HLD2能够与玻璃透镜阵列LA1、LA1′的底面LA1d抵接。中央开口HLD3的背面侧与负压源P连接。其中,邻接的锥面HLD1彼此之间通过拐角锥面HLD5连接。由锥面HLD1和拐角锥面HLD5构成外周面。其中,优选在端面HLD2和拐角锥面HLD5形成标记LA1h的避让部E。
保持件HLD、HLD′由不锈钢材制作,为了抑制磨损以及形状变化,优选对保持件HLD、HLD′进行淬火处理,使其硬度为HRC56以上。另外,优选计算出透镜阵列成形时的收缩量,并反馈该收缩量来决定对置的锥面HLD1的间隔。
若使保持件HLD从图12、图13所示的状态向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逐渐靠近,则由于端面HLD2与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的底面LA1d抵接,所以当在该状态下使中央开口HLD3内为负压时,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被保持件HLD吸附保持。在该状态下,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的第一平面LA1f与保持件HLD的锥面HLD1以10μm以下(例如2μm)的间隙Δ(参照图10)对置或抵接。不过,拐角连结部LA1g与拐角锥面HLD5以10μm以上的间隙对置。
若第一平面LA1f与锥面HLD1抵接,则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不会相对于保持件HLD进一步旋转。另一方面,由于锥面HLD1被对置的第一平面LA1f限制,所以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相对于保持件HLD不会进一步相对移动。即,通过利用保持件HLD保持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能够相对于保持件HLD高精度地对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进行定位。其中,通过相同的动作,保持件HLD′能够高精度地保持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因此,通过利用XYZ工作台TBL、TBL′高精度地对两个保持件HLD、HLD′彼此进行定位,能够将由保持件HLD、HLD′保持的玻璃透镜阵列LA1、LA1′高精度地对置来进行定位,由此,四个光学面能够全部高精度地排列。
图14是将保持了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的保持件HLD和保持了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的保持件HLD′维持为规定间隔的装置的简要图。在固定了保持件HLD的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XYZ工作台TBL上拧合有螺栓BT。螺栓BT的下端与固定了保持件HLD′的固定XYZ工作台TBL′的上表面抵接。
若使螺栓BT相对于移动XYZ工作台TBL相对转动,则螺栓BT的下端上下运动,由此,保持件HLD、HLD′的间隔变化。因此,能够将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和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的间隔维持为规定间隔。锁定螺母NT将被设定了突出量的螺栓BT固定到移动XYZ工作台TBL。通过上述动作,能够管理遮光性粘合剂BD(下述)的膜厚。
图15是使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和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贴合来形成透镜单元LU的工序(a)~(e)的简要图。这里,省略表示保持件HLD、HLD′。遮光部件SH1使用以304型不锈钢作为原材料并着色成黑色的部件。
首先,如图15(a)所示,将四个圆环(doughnut)板状的遮光部件SH1与由保持件(未图示)保持的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的透镜部配合地进行配置。这里,由于在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形成有四个内周为锥状的浅的凹部(图11的LA1c),所以能够由此进行遮光部件SH1的定心(centering)。
然后,如图15(b)所示,在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的表面SF2适量涂覆了UV固化性的遮光性粘合剂BD(例如协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产品名“WORLD ROCK”)之后,如图15(c)所示,使被搭载于移动工作台的保持件(未图示)高精度保持的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的表面SF1与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的表面SF2对置,并使用图14所示的装置使它们靠近至规定间隔(透镜间的间隙5μm左右)。此外,作为遮光性粘合剂BD,也可以是热固化性粘合剂。
然后,如图15(d)所示,从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的下表面侧照射UV光。此外,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从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的上表面侧照射UV光。由此,遮光性粘合剂BD固化。
图16是以XVI-XVI将断图15(d)所示的状态线切并沿光轴方向观察的图。如在图16中以阴影线所示那样,遮光性填充剂BD与四个遮光部件SH1的外周整周相接。这里,虽然遮光性填充剂BD未到达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的外周,但由于如后述那样,玻璃透镜阵列LA1、LA1′在虚线(图15(e))的位置同时被切断而成为透镜单元,所以遮光性填充剂BD只要被填充至切断位置即可。即,切断位置成为透镜单元的外周。
在粘合剂固化后,如图15(e)所示,由于通过停止上方的保持件的吸引且使其分离,能够取出被下方的保持件保持的透镜阵列体IM12,所以通过未图示的切割刀在虚线的位置切断透镜阵列体IM12,能够得到图17所示那样的透镜单元LU。透镜单元LU具有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以及配置在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的遮光部件SH1,遮光部件SH1和透镜单元LU的外周被填充了遮光性填充剂BD。这样,在第一透镜L1的凸缘部FL1和第二透镜L2的凸缘部FL2为矩形形状的情况下,由于在四个角形成多余的部分,所以外界光容易侵入,引起能够特别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图18是使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以及第三玻璃透镜阵列LA1”贴合来形成透镜单元LU的工序(a)~(i)的简要图。
由于图18(a)至(d)的工序与图15(a)至(d)的工序相当,所以省略说明。与其不同地制作第三玻璃透镜阵列LA1”,如图18(e)所示,将四个圆环板状的遮光部件SH2与由保持件(未图示)保持的第三玻璃透镜阵列LA1”的透镜部配合地进行配置。这里,由于在第三玻璃透镜阵列LA1”形成有四个内周为锥状的浅的凹部,所以由此能够进行遮光部件SH2的定心。
然后,如图18(f)所示,在第三玻璃透镜阵列LA1”的表面SF3适量地涂覆了UV固化性的遮光性粘合剂BD之后,如图18(g)所示,使透镜阵列体IM12与由保持件(未图示)高精度保持的第三玻璃透镜阵列LA1”的表面SF3对置,并使用图14所示的装置使它们靠近至规定间隔(透镜间的间隙5μm左右)。
然后,如图18(h)所示,若从第三玻璃透镜阵列LA1”的下表面侧照射UV光,则UV光不被遮蔽地到达被填充至第三玻璃透镜阵列LA1”的表面SF3的遮光性粘合剂BD。由此,遮光性粘合剂BD固化。
在粘合剂固化后,如图18(i)所示,由于通过停止上方的保持件的吸引且使其分离,能够取出被下方的保持件保持的第三玻璃透镜阵列LA1”,所以通过利用未图示的切割刀在虚线的位置切断第三玻璃透镜阵列LA1”,能够得到三层结构的透镜单元LU。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方式,根据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实施方式、技术思想,包括其他的变形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符号说明:10…上金属模;11…下表面;12…光学面转印面;13…圆形阶梯部;20…下金属模;21…上表面;22…平刃口凸台部;23…上表面;24…光学面转印面;25…平面部;26…拐角部;40…镜框;40a…凸缘部;40b…开口;40c…内周面;LU…透镜单元;FL1…矩形板状凸缘;FL2…矩形板状凸缘;LA1…第一玻璃透镜阵列;LA1′…第二玻璃透镜阵列;LA1”…第三玻璃透镜阵列;LA1a…表面;LA1b…凹状光学面;LA1c…圆形槽;LA1d…底面;LA1e…光学面;LA1e…凸状光学面;LA1f…平面;LA1g…拐角连结部;IM12…透镜阵列体;HLD、HLD′…保持件;HLD1…锥面;HLD2…端面;HLD3…中央开口;HLD4…避让部;HLD5…拐角锥面;NZ…铂喷嘴;SH1、SH2…遮光部件。

Claims (8)

1.一种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配置在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间的环状的遮光部件,
所述遮光部件的外周被配置在比所述第一透镜或者所述第二透镜的外周靠内侧,遍及所述遮光部件的外周与所述第一透镜或者所述第二透镜的外周之间填充不透过光的填充剂,并使其固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剂是将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粘合的粘合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合剂使用以能量固化性粘合剂为基本成分并混合了炭黑或者金属粉而成的粘合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固化性粘合剂是UV固化性粘合剂,在使所述UV固化性粘合剂固化时,从光轴方向两侧对赋予在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UV固化性粘合剂照射UV光。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固化性粘合剂是热固化性粘合剂。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间隔保持为规定间隔的同时将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粘合。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透镜单元通过使所述遮光部件和所述填充剂夹在对置的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并且使具有多个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透镜阵列和具有多个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二透镜阵列贴合,然后,按每个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进行切断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三透镜、以及配置在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的环状的其他遮光部件,所述其他遮光部件的外周被配置在比所述第二透镜或者所述第三透镜的外周靠内侧,遍及所述其他遮光部件的外周与所述第二透镜或者所述第三透镜的外周之间填充所述填充剂,并使其固化。
CN201380019129.0A 2012-04-13 2013-04-10 透镜单元 Pending CN1042048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1544 2012-04-13
JP2012-091544 2012-04-13
PCT/JP2013/060780 WO2013154121A1 (ja) 2012-04-13 2013-04-10 レンズ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4886A true CN104204886A (zh) 2014-12-10

Family

ID=49327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9129.0A Pending CN104204886A (zh) 2012-04-13 2013-04-10 透镜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77839A1 (zh)
JP (1) JPWO2013154121A1 (zh)
CN (1) CN104204886A (zh)
WO (1) WO201315412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02460A (zh) * 2016-10-25 2017-06-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片、镜片的加工方法及镜头模组
CN111175941A (zh) * 2016-05-09 2020-05-1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13853537A (zh) * 2019-06-18 2021-12-28 脸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内部光圈的透镜
US11850811B1 (en) 2019-06-18 2023-12-26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Monolithic compound len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81844B2 (en) * 2012-03-08 2018-05-29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glass pieces
JP6353341B2 (ja) * 2014-10-16 2018-07-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6638383B2 (ja) * 2015-12-24 2020-01-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虚像表示装置
JP2019090849A (ja) * 2017-11-10 2019-06-13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及び撮像レンズ
JP6964050B2 (ja) * 2018-07-20 2021-11-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CN208636492U (zh) * 2018-08-04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
CN115145091A (zh) * 2021-03-31 2022-10-0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遮光组件及应用该遮光组件之光学成像镜头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84079A (ja) * 1986-02-07 1987-08-1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光学部品の保持装置
JP2003204053A (ja) * 2001-03-05 2003-07-18 Canon Inc 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該撮像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01099096A (zh) * 2005-01-31 2008-01-0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片和使用它的背光源单元以及显示器
CN101494721A (zh) * 2007-11-15 2009-07-29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捕获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信息装置
CN101493563A (zh) * 2008-01-23 2009-07-29 索尼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和摄像单元
JP2010532492A (ja) * 2007-07-03 2010-10-07 オプトメカ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異なる素材からなる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カメラモジュール、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01983348A (zh) * 2008-04-09 2011-03-02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透镜单元、摄像机组件及透镜单元的生产方法
JP2011232614A (ja) * 2010-04-28 2011-11-17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4306A (zh) * 2004-08-09 2006-02-15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遮光片、光学仪器及遮光片的制造方法
US20060139772A1 (en) * 2004-12-27 2006-06-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fixing optical member and optical unit
US7358483B2 (en) * 2005-06-30 2008-04-1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Method of fixing an optical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module including the use of a light transmissive loading jig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84079A (ja) * 1986-02-07 1987-08-1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光学部品の保持装置
JP2003204053A (ja) * 2001-03-05 2003-07-18 Canon Inc 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該撮像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01099096A (zh) * 2005-01-31 2008-01-0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片和使用它的背光源单元以及显示器
JP2010532492A (ja) * 2007-07-03 2010-10-07 オプトメカ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異なる素材からなる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カメラモジュール、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01494721A (zh) * 2007-11-15 2009-07-29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捕获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信息装置
CN101493563A (zh) * 2008-01-23 2009-07-29 索尼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和摄像单元
CN101983348A (zh) * 2008-04-09 2011-03-02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透镜单元、摄像机组件及透镜单元的生产方法
JP2011232614A (ja) * 2010-04-28 2011-11-17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75941A (zh) * 2016-05-09 2020-05-1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11208587A (zh) * 2016-05-09 2020-05-2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06802460A (zh) * 2016-10-25 2017-06-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片、镜片的加工方法及镜头模组
CN106802460B (zh) * 2016-10-25 2019-01-0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片、镜片的加工方法及镜头模组
CN113853537A (zh) * 2019-06-18 2021-12-28 脸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内部光圈的透镜
US11850811B1 (en) 2019-06-18 2023-12-26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Monolithic compound le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54121A1 (ja) 2013-10-17
JPWO2013154121A1 (ja) 2015-12-17
US20150077839A1 (en) 2015-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04886A (zh) 透镜单元
TWI760620B (zh) 造形裝置及造形方法
TWI727479B (zh) 造形裝置及造形方法
EP2342042B1 (e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with a chamber and a removably-mountable optical module ; method of preparing a laser processing apparatus with such removably-mountable optical module
CN101842190B (zh) 一种镜片封阻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03443685B (zh) 摄像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以及摄像镜头单元
KR101267220B1 (ko) 레이저를 이용한 마스크 제조방법
CN101786792B (zh) 氟磷酸玻璃、及其制造方法、和它们的应用
CN1782750A (zh) 光学部件及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03562768A (zh) 复眼单元
JP2014077904A (ja) 光学組立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組立用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CN102825251A (zh) 一种基于ccd视觉定位的复杂零件制造方法及其设备
CN106773025A (zh) 调焦镜头及振镜式激光扫描系统
CN103221865A (zh) 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透镜阵列以及透镜单元
TW201345689A (zh) 模具之製造方法
CN103081060A (zh) 使用了微透镜阵列的曝光装置及光学构件
KR101828636B1 (ko) 렌즈 웨이퍼를 제조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2007246363A (ja) 精密プレス成形用プリフォームの量産方法、プリフォーム成形装置および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5353718A (ja)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の窓用ガラス、半導体パッケージ用ガラス窓および半導体パッケージ
CN108103384A (zh) 一种激光增材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
Taylor et al. Precision engineering within the national ignition campaign
JP4848165B2 (ja) 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ガラスレンズ
KR20140022983A (ko) 레이저 빔 흡수유닛을 이용한 레이저 절단 장치 및 방법
Homburg et al. Manufacturing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Optics: An Enabling Techn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
US20130038952A1 (en) Wafer Lens, Laminated Wafer Lens, Wafer Lens Cutting Method and Laminated Wafer Lens Cutt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