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0220A - 纤维机械 - Google Patents
纤维机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10220A CN103510220A CN201310200261.3A CN201310200261A CN103510220A CN 103510220 A CN103510220 A CN 103510220A CN 201310200261 A CN201310200261 A CN 201310200261A CN 103510220 A CN103510220 A CN 10351022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hut
- block
- position correction
- correction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细纱机(纤维机械),具备接头台车、吸引管道、关闭部件(60)、变换部(台车侧变换部(56)和凹陷部(62))及位置修正部(台车侧位置修正部(53)和加强筋(65))。在吸引管道中形成用来给接头台车提供吸引空气流的供给孔。关闭部件(60)通过旋转能够变换堵塞供给孔的状态和开放供给孔的状态。位置修正部修正关闭部件(60)的旋转位置。变换部与位置修正部相独立地另外设置,通过接头台车(3)移动变换由位置修正部修正后的关闭部件(60)的旋转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沿多个卷绕单元的并设方向行走的作业台车的纤维机械。
背景技术
以往,我们知道如日本特开2010-77577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具备多个卷绕单元和在卷绕单元之间行走的接头台车的结构的纤维机械(纺纱机械)。接头台车具备吸嘴和吸管等纱线吸引装置、接头装置和吸引空气流供给管。该纱线吸引装置为了捕捉纱端使用吸引空气流。接头装置也为了进行接头使用吸引空气流。
专利文献1的纤维机械从接头台车的小型化及轻量化等观点出发,没有将成为真空源的鼓风机搭载在接头台车一侧,从设置在纤维机械的机台主体上的吸引管道给接头台车提供吸引空气流。具体为,在上述吸引管道上与各卷绕单元相对应的地方形成供给孔(吸引空气流供给孔)。如果接头台车行走到作业对象的卷绕单元的位置而停止,则从与该卷绕单元相对应的供给孔接受吸引空气流的供给。从吸引管道通过吸引空气流供给管给纱线吸引装置和接头装置等提供吸引空气流。
在上述那样的纤维机械中,如果使上述供给孔总是开放,则大气流入吸引管道内使吸引力下降,因此专利文献1的纤维机械中在各供给孔上配置能够开闭的关闭(shutter)部件。关闭部件能够旋转地构成。通过与接头台车一起移动的吸引空气流供给管挤压该关闭部件能够变换供给孔的开闭。只要使接头台车行走就能够开闭供给孔。
关闭部件当吸引空气流作用于吸引管道时吸附在供给孔上,某种程度上不容易旋转。但如果吸引空气流没有作用在吸引管道上,则关闭部件自由旋转了。因此,根据接头台车的行走速度等不同关闭部件有时旋转规定以上。并且,虽然关闭部件能够旋转地安装,但由于安装方法的不同和/或磨损状况等关闭部件旋转的旋转阻力有时按照每个关闭部件而各不相同。
因此,关闭部件其位置(旋转位置)有时偏离了既定的旋转位置。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在关闭部件的里侧(吸引管道侧)设置隆起部,使该关闭部件的旋转位置稳定的结构。但是,即使使关闭部件的旋转位置稳定,也有旋转位置偏离的可能性,专利文献1中在关闭部件的旋转位置偏离了的情况下不能恰当地应对。
具体为,由于关闭部件的偏离状态,即使吸引空气流供给管挤压关闭部件也不能旋转关闭部件,有时关闭部件破损或者接头台车停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即使在关闭部件偏离了既定的旋转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关闭部件旋转的纤维机械。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纤维机械具备卷绕单元、作业台车、吸引管道、关闭部件、位置修正部和变换部。上述卷绕单元卷绕纱线来形成卷装。上述作业台车能够沿上述卷绕单元排列配置的方向移动。在上述吸引管道中形成用来给上述作业台车提供吸引空气流的供给孔。上述关闭部件通过旋转能够变换堵塞上述供给孔的状态和开放上述供给孔的状态。上述位置修正部修正上述关闭部件的旋转位置。上述变换部与上述位置修正部相独立地另外设置,通过上述作业台车移动来变换被上述位置修正部修正后的上述关闭部件的上述旋转位置。
由此,由于该纤维机械不仅具备变换部而且具备位置修正部,因此即使在关闭部件仅凭变换部不能修正的程度地大大偏离规定的旋转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位置修正部修正该偏离。因此,能够防止关闭部件的旋转失败或者施加不合理的力使关闭部件破损。
在上述纤维机械中,上述变换部具有设置于上述作业台车侧的台车侧变换部和设置于上述关闭部件侧的关闭部件侧变换部。上述位置修正部具有设置于上述作业台车侧的台车侧位置修正部和设置于上述关闭部件侧的关闭部件侧位置修正部。
由此,由于在作业台车侧和关闭部件侧两方设置有变换部,因此两方的变换部能够互相使力等,能够变换关闭部件。并且,由于在作业台车侧和关闭部件侧两方设置位置修正部,因此两方的位置修正部能够相互使力等,能够修正关闭部件的旋转位置。由于没有装备用来挤压关闭部件的专门的部件等的必要,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进行关闭部件的位置修正和变换。
在上述纤维机械中,上述作业台车还具备供来自上述吸引管道的上述吸引空气流通过的供给管道。上述台车侧变换部被设置在上述供给管道。上述关闭部件侧变换部为形成在能够与上述供给管道接触的位置上的凹陷部。
由此,由于供给管道能够兼作台车侧变换部,因此能够削减零部件的数量。并且,由于关闭部件的凹陷部成为关闭部件侧变换部,因此如果供给管道进入该凹陷部,则能够挤压该关闭部件。结果,即使在位置修正部进行的修正的精度不是太高的情况下,也能够用变换部进行关闭部件的变换。
在上述纤维机械中,上述台车侧变换部和上述台车侧位置修正部被形成在离上述关闭部件的安装面的距离不同的位置上。上述关闭部件侧变换部和上述关闭部件侧位置修正部被形成在离上述安装面的距离不同的位置上。
由此,由于变换部和位置修正部不干涉,因此能够只考虑台车侧变换部与上述关闭部件侧变换部的接触以及台车侧位置修正部与关闭部件侧位置修正部的接触来决定各自的形状。因此能够使设计容易。
在上述纤维机械中,上述关闭部件侧位置修正部最好为形成在上述关闭部件上的突出部。
由此,由于只要使关闭部件的旋转位置修正所需要的部分突出就能够设置关闭部件侧位置修正部,因此能够防止关闭部件遍布整体地变厚。
在上述纤维机械中,优选在用上述位置修正部修正了上述关闭部件的上述旋转位置后用上述变换部进行该关闭部件的变换地配置上述位置修正部和上述变换部。
由此,由于在将关闭部件的旋转位置修正到既定的旋转位置后台车侧变换部与关闭部件侧变换部接触,因此台车侧变换部与关闭部件侧变换部在适当的部分彼此接触。因此,能够实现关闭部件的适当的变换,同时能够防止台车侧变换部与关闭部件侧变换部磨损。
在上述纤维机械中,上述台车侧位置修正部具有台车侧第1位置修正部。上述关闭部件侧位置修正部具有关闭部件侧第1位置修正部。上述台车侧第1位置修正部和上述关闭部件侧第1位置修正部使上述关闭部件沿第1方向旋转来修正该关闭部件的上述旋转位置地配置。
由此,使该关闭部件沿例如与关闭部件的变换时相同的方向旋转而能够修正关闭部件的旋转位置。
在上述纤维机械中,上述台车侧位置修正部具有台车侧第2位置修正部。上述关闭部件侧位置修正部具有关闭部件侧第2位置修正部。上述台车侧第2位置修正部和上述关闭部件侧第2位置修正部使上述关闭部件沿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2方向旋转来修正该关闭部件的上述旋转位置地配置。
由此,使该关闭部件沿例如与关闭部件的变换时相反的方向旋转而能够修正关闭部件的旋转位置。
在上述纤维机械中,上述台车侧第1位置修正部和上述台车侧第2位置修正部被连续地形成。上述关闭部件侧第1位置修正部和上述关闭部件侧第2位置修正部被连续地形成。
由此,基本上在关闭部件无论怎样偏离既定的旋转位置的情况下都能够修正该关闭部件的旋转位置。
在上述纤维机械中,上述作业台车优选具有进行接头作业的接头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吸引管道的上述吸引空气流将纱线引导到上述接头装置的纱线引导装置。
由此,能够确实地进行接头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形态涉及的细纱机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3A为表示供给吸引流构造的接头台车的概略主视图;
图3B为表示了关闭部件的配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4A为表示供给管道端部的形状的透视图;
图4B为表示关闭部件的形状的透视图;
图5为表示供给管道与关闭部件的位置关系的概略主视图;
图6A~图6D为表示不需要位置修正的情况下的关闭部件变换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7A~图7D为表示使关闭部件沿一个方向旋转修正位置的样子的说明图;以及
图8A~图8D为表示使关闭部件沿其他的方向旋转修正位置的样子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形态涉及的细纱机(纺纱机,纤维机械)。图1所示的细纱机1具备并设的多个纺纱单元(卷绕单元)2、接头台车(作业台车)3、动力箱5、鼓风箱80、吸引管道85和机台控制装置90。
机台控制装置90为集中地管理细纱机1所具备的各结构的装置,具备监视器91和输入键92。操作者通过使用输入键92进行适当的操作能够在监视器91中显示特定的纺纱单元2或所有的纺纱单元2的设定和/或状态等。
吸引管道85沿纺纱单元2的并设方向地在机台高度方向上设置在该纺纱单元2的下方。吸引管道85与鼓风箱80连接。由此,吸引管道85能够给纺纱单元2及接头台车3提供吸引空气流。
如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2具备从上游向下游依次配置的牵伸装置7、纺纱装置9、纱线存积装置12和卷绕装置13。在本说明书中,“上游”和“下游”表示纺纱时的纤维束及纱线的行走方向的上游及下游。各纺纱单元2用纺纱装置9纺纱从牵伸装置7送来的纤维束8生成纺纱10,用卷绕装置13卷绕该纺纱10而形成卷装45。
牵伸装置7设置在细纱机1的框体6的上端附近。该牵伸装置7从上游侧依次具备后辊16、第三辊17、架设了橡胶制的龙带18的中间辊19和前辊20这4个牵伸辊。各牵伸辊被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驱动。牵伸装置7具有与各牵伸辊相对置配置的相对辊。
牵伸装置7将从图示省略的纱条箱(sliver case)通过导纱器提供的纱条15夹在旋转的牵伸辊和与之相对的相对辊之间搬运,通过这样拉伸(牵伸)到成为规定的宽度变成纤维束8。
在紧挨前辊20的下游侧,配置有纺纱装置9。用牵伸装置7牵伸过的纤维束8被提供给纺纱装置9。纺纱装置9给从牵伸装置7提供的纤维束8加捻,生成纺纱10。本实施形态中采用利用捻回气流给纤维束8付与捻的气流式纺纱装置。
在纺纱装置9的下游设置有纱线品质测定器21。纺纱装置9纺出的纺纱10在经过纱线存积装置12之前经过上述纱线品质测定器21。
纱线品质测定器21用图示省略的电容式传感器监视行走的纺纱10的粗细。纱线品质测定器21在检测到纺纱10的纱线缺陷(纺纱10的粗细等存在异常的地方)的情况下,将纱线缺陷检测信号向图示省略的单元控制器发送。纱线品质测定器21并不局限于电容式传感器,也可以用例如透光式的传感器监视纱线的粗细。
在纱线品质测定器21的下游设置有纱线存积装置12。纱线存积装置12如图2所示具备纱线存积辊14和旋转驱动该纱线存积辊14的电动机25。
纱线存积辊14能够将一定量的纺纱10卷绕到其外周面上而临时存积。通过在将纺纱10卷绕到纱线存积辊14的外周面上的状态下使该纱线存积辊14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能够以规定的速度从纺纱装置9拉出纺纱10搬运到下游侧。并且,通过将纺纱10临时存积在纱线存积辊14的外周面上,能够消除纺纱装置9中的纺纱速度与卷绕装置13中的卷绕速度由于某种原因不一致的不良状况(例如纺纱10的松弛等)。
在纱线存积装置12的下游配置有卷绕装置13。卷绕装置13具备摇架臂71、卷绕鼓72和横动装置75。
摇架臂71能够围绕支轴73摆动地被支承着。摇架臂71能够可以旋转地支承用来缠绕纺纱10的筒管48。卷绕鼓72能够与上述筒管48或卷装45的外周面接触而进行驱动。横动装置75具备能够与纺纱10卡合的横动导纱器76。
通过边用图示省略的驱动机构使横动导纱器76往复运动边用图示省略的电动机驱动卷绕鼓72,由此使与卷绕鼓72接触的卷装45旋转,使纺纱10边横动边卷绕。
接着,说明接头台车3。接头台车3如图1到图3A所示具备接头装置43、吸管(纱线引导装置)44和吸嘴(纱线引导装置)46。
细纱机1具备沿纺纱单元2的并设方向形成的轨道41。接头台车3具备用来沿该轨道41移动的行走轮42、和驱动该行走轮42的图示省略的电动机。接头台车3通过使该电动机驱动能够沿上述并设方向自由地移动。
在接头台车3的下部配置有供给管道50。供给管道50通过接头台车3移动以与吸引管道85的外表面上接触的状态移动(滑动)。在吸引管道85的外表面上按照每个纺纱单元2形成有供给孔85a。该供给孔85a通过能够旋转地安装在吸引管道85上的关闭(shutter)部件60旋转(通过旋转位置变化)来变换开闭状态。
具体为,接头台车3在于某个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之际行走到该纺纱单元2。此时,与接头台车3一起移动的供给管道50通过挤压关闭部件60使关闭部件60旋转。由此,能够使供给孔85a露出,使该供给孔85a与供给管道50一致(参照图3B左侧的关闭部件60)。
并且,如图3A所示,吸管44通过第1管道连接管47与供给管道50连接。因此,吸管44能够从开口部产生用来吸引纺纱10的吸引空气流(图3A的箭头)。吸嘴46也同样通过第2管道连接管49与供给管道50连接。因此,吸嘴46能够从开口部产生用来吸引纺纱10的吸引空气流(图3A的箭头)。
通过该结构,吸管44能够边与轴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转动边用吸引空气流吸入并捕捉从纺纱装置9送出的纺纱10的纱端而向接头装置43引导。吸嘴46能够边以轴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转动边用吸引空气流吸入并捕捉卷装45一侧的纱端而向接头装置43引导。
接头装置43进行被引导的纱端彼此间的接头。虽然有关接头装置43的详细结构没有说明,但通过例如用压缩空气流等流体将纱端彼此捻在一起的方法进行接头。
接头台车3在接头装置43的接头后接受到在其他的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的意旨的指示的情况下,再次向该纺纱单元2行走。此时,通过接头台车3移动,供给管道50再次挤压关闭部件60使之旋转,能够自动地通过关闭部件60堵塞供给孔85a。
但是,由于接头台车3的移动速度和/或关闭部件60的旋转阻力等,关闭部件60没有恰当地旋转,可以认为偏离了既定的旋转位置(图3B中央的关闭部件60的旋转位置)(参照图3B右侧的关闭部件60)。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纤维机械中,有时即使使供给管道移动也不能够使关闭部件旋转,施加了不合理的力使关闭部件破损了。
本实施形态的细纱机1即使在假设关闭部件60的旋转位置偏离了既定的旋转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修正该旋转位置的偏离,使关闭部件60恰当地旋转。以下说明用来实现该功能的本实施形态的结构。
首先,说明供给管道50的端部中与吸引管道85的外表面接触一侧的端部的形状。如图4A所示,在供给管道50的端部配置有管道部51、底座部52、台车侧位置修正部53和台车侧变换部56等。
管道部51为上述吸引空气流流动的管状部分。底座部52连接在管道部51的端部上。用来修正关闭部件60的旋转位置的台车侧位置修正部53连接在底座部52上。
在台车侧位置修正部53上连续地形成有平面部(台车侧第1位置修正部)54和弯曲部(台车侧第2位置修正部)55。将一部分切口的环状台车侧变换部56连接在比台车侧位置修正部53更靠端部一侧。台车侧变换部56的表面(图4A的上面)与吸引管道85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有关台车侧位置修正部53修正关闭部件60的旋转位置的样子后述。
接着说明关闭部件60。关闭部件60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的材料(例如聚酰胺树脂等塑料)构成。如图4B所示,关闭部件60具备平板部61、安装孔63和加强筋(关闭部件侧位置修正部)65。
平板部61为成为关闭部件60的底座部的平板状部件。平板部61中从中央部沿放射状延伸的部分作为用来堵塞供给孔85a的盖部68而构成。在相邻的盖部68之间弯曲地形成有凹陷的凹陷部(关闭部件侧变换部)62。
在平板部61上形成有加强筋65。加强筋65在各盖部68具有围绕各盖部68地形成的平板状(直线状)的2个加强筋即第1位置修正加强筋(关闭部件侧第1位置修正部)66及第2位置修正加强筋(关闭部件侧第2位置修正加强筋)67。第1位置修正加强筋66和第2位置修正加强筋67端部彼此连接(连续地形成)。
在关闭部件60的中央部形成有将该关闭部件60能够旋转地安装在吸引管道85的外表面上用的安装孔63。平板部61及加强筋65形成为以该安装孔63为中心的旋转对称形,由此平板部61和加强筋65呈近似十字形。
如图4A及图5所示,台车侧位置修正部53和台车侧变换部56离吸引管道85的外表面(关闭部件60的安装面)的距离不同地形成。由于加强筋65从平板部61突出地形成,因此加强筋65和平板部61(凹陷部62)也离吸引管道85的外表面的距离不同地形成。由此,在使供给管道50靠近关闭部件60的情况下,台车侧变换部56与平板部61接触,但台车侧位置修正部53与平板部61不接触。台车侧位置修正部53能够与加强筋65接触。本实施形态中用台车侧变换部56和凹陷部62构成变换部,用台车侧位置修正部53和加强筋65构成位置修正部。
接着,说明上述供给管道50从图中的左侧移动到右侧时关闭部件60变换时的流程。
首先参照图6说明关闭部件60的旋转位置不需要修正的情况。供给管道50中的管道部51及底座部52不与关闭部件60接触。因此,以下在图6至图8中除各图的A以外省略了管道部51及底座部52的图示。并且,剩下的台车侧位置修正部53及台车侧变换部56为了使视认性良好不是用虚线而是用细实线表示。
如图6A所示,在关闭部件60位于既定的旋转位置的情况下,考虑供给管道50向关闭部件60移动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像上述那样平面部54和弯曲部55与平板部61不接触,因此台车侧变换部56与凹陷部62接触。在该状态下,通过供给管道50进一步移动,关闭部件60从供给管道50受力,围绕图6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参照图6B)。
通过供给管道50进一步移动,能够使供给管道50和供给孔85a一致(参照图6C)。由此,能够给吸管44等提供吸引空气流。
在接头结束后,通过供给管道50进一步移动,关闭部件60再次围绕图6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能够用关闭部件60再次堵塞供给孔85a(参照图6D)。
接着参照图7说明使关闭部件60沿第1方向(与变换时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围绕图7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来修正位置的样子。如图7A所示,在关闭部件60比既定的旋转位置比较大地围绕逆时针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考虑供给管道50向关闭部件60移动了时。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平面部54与第1位置修正加强筋66接触(参照图7B)。
在该状态下通过供给管道50进一步移动,平面部54与第1位置修正加强筋66边滑动边互相使力,关闭部件60围绕图7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能够使台车侧变换部56位于凹陷部62的内部(参照图7C)。
在该状态下,通过供给管道50进一步移动,与上述同样,能够使供给孔85a与供给管道50一致(参照图7D),或者用关闭部件60堵塞供给孔85a。
图7所示例中,通过平面部54与第1位置修正加强筋66接触,在关闭部件60的旋转位置被修正到既定的旋转位置后,用台车侧变换部56和凹陷部62进行变换。
接着参照图8说明使关闭部件60沿第2方向(与变换时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绕图8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来修正位置的样子。如图8A所示,在关闭部件60比既定的旋转位置稍微围绕逆时针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考虑供给管道50朝关闭部件60移动了时。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弯曲部55与第2位置修正加强筋67接触(参照图8B)。
在该状态下,通过供给管道50进一步移动,弯曲部55与第2位置修正加强筋67边滑动边互相使力,关闭部件60围绕图8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能够使台车侧变换部56位于凹陷部62的内部(参照图8C)。
在该状态下,通过供给管道50进一步移动,与上述同样,能够使供给孔85a与供给管道50一致(参照图8D),或者用关闭部件60堵塞供给孔85a。
图8所示例中,通过弯曲部55与第2位置修正加强筋67接触,在关闭部件60的旋转位置被修正到既定的旋转位置后,用台车侧变换部56和凹陷部62进行变换。
说明了关闭部件60绕逆时针方向旋转修正位置的情况和关闭部件60绕顺时针方向旋转修正位置的情况。在上述两例以外的情况下,基本上通过用平面部54和第1位置修正加强筋66进行的围绕逆时针方向的位置修正、或者用弯曲部55和第2位置修正加强筋67进行的围绕顺时针方向的位置修正,也能调整关闭部件60的旋转位置。
如以上表示过的那样,本实施形态的细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头台车3、吸引管道85、关闭部件60、位置修正部(台车侧位置修正部53和加强筋65)和变换部(台车侧变换部56和凹陷部62)。纺纱单元2卷绕纺纱10而形成卷装45。接头台车3能够沿纺纱单元2排列配置的方向行走。在吸引管道85形成用来给接头台车3提供吸引空气流的供给孔85a。关闭部件60能够变换成堵塞供给孔85a的状态和开放供给孔85a的状态。位置修正部修正关闭部件60的旋转位置。变换部与位置修正部相独立地另外设置,通过接头台车3移动变换被位置修正部修正后的关闭部件60的旋转位置。
由此,由于该细纱机1不仅具备变换部而且具备位置修正部,因此即使在关闭部件60仅通过变换部不能修正的程度地大大偏离规定的旋转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用位置修正部修正该偏离。因此,能够防止关闭部件60的旋转失败、或者施加不合理的力而使关闭部件60破损。
在本实施形态的细纱机1中,台车侧变换部56和台车侧位置修正部53被形成在离关闭部件60的安装面的距离不同的位置上。凹陷部62和加强筋65形成在离该安装面的距离不同的位置上。
由此,由于变换部和位置修正部不干涉,因此能够只考虑台车侧变换部56与底座部52的接触、以及台车侧位置修正部53与加强筋65的接触决定各自的形状。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但上述结构能够例如如下地变更。
变换部、位置修正部、供给管道50及关闭部件60的形状是任意的,能够适当变更。例如,能够使平坦的部分变成弯曲状或者使弯曲状的部分变平坦。由于如果凹陷部62采用平坦状(矩形状的切口)则盖部68变小,因此优选弯曲状。
关闭部件60的盖部68的数量并不局限于4个,既可以是3个,也可以是5个以上。但是,从向左右任何一方都能够旋转的观点出发,优选将关闭部件构成为旋转对称的形状。
上述实施形态中,通过使纱线存积装置12的纱线存积辊14旋转从纺纱装置9抽出纺纱10。也可以取而代之设置通过用送出辊和夹持辊夹着纺纱旋转从纺纱装置抽出纺纱的喂纱装置。
接头台车3也可以取代使供给管道50总是滑动的结构而例如平时使供给管道50离开吸引管道85的表面,在纺纱单元2的位置跟前使供给管道50与吸引管道85的表面接触。
虽然上述实施形态中,在接头作业时通过使纺纱装置9的纺纱停止将纺纱10切断,但也可以另外设置用来切断纺纱10的切断器。
供给吸引空气流的目的地的作业台车也不局限于接头台车。例如给用来将变成满卷的卷装落纱的自动落纱台车提供吸引空气流的结构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并不局限于细纱机,例如自动络纱机等其他的纤维机械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Claims (10)
1.一种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卷绕纱线来形成卷装的多个卷绕单元;
能够沿上述卷绕单元排列配置的方向移动的作业台车;
形成有用来给上述作业台车提供吸引空气流的供给孔的吸引管道;
通过旋转能够变换堵塞上述供给孔的状态和开放上述供给孔的状态的关闭部件;
修正上述关闭部件的旋转位置的位置修正部;以及,
与上述位置修正部相独立地另外设置,通过上述作业台车移动而变换被上述位置修正部修正后的上述关闭部件的上述旋转位置的变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变换部具有设置于上述作业台车侧的台车侧变换部和设置于上述关闭部件侧的关闭部件侧变换部;
上述位置修正部具有设置于上述作业台车侧的台车侧位置修正部和设置于上述关闭部件侧的关闭部件侧位置修正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作业台车还具备供来自上述吸引管道的上述吸引空气流通过的供给管道;
上述台车侧变换部被设置在上述供给管道;
上述关闭部件侧变换部为形成在能够与上述供给管道接触的位置上的凹陷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台车侧变换部和上述台车侧位置修正部被形成在离上述关闭部件的安装面的距离不同的位置上;
上述关闭部件侧变换部和上述关闭部件侧位置修正部被形成在离上述安装面的距离不同的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关闭部件侧位置修正部为形成在上述关闭部件上的突出部。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这样配置上述位置修正部和上述变换部:在利用上述位置修正部修正了上述关闭部件的上述旋转位置后,利用上述变换部进行该关闭部件的变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台车侧位置修正部具有台车侧第1位置修正部;
上述关闭部件侧位置修正部具有关闭部件侧第1位置修正部;
上述台车侧第1位置修正部和上述关闭部件侧第1位置修正部,使上述关闭部件沿第1方向旋转来修正该关闭部件的上述旋转位置地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台车侧位置修正部具有台车侧第2位置修正部;
上述关闭部件侧位置修正部具有关闭部件侧第2位置修正部;
上述台车侧第2位置修正部和上述关闭部件侧第2位置修正部,使上述关闭部件沿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2方向旋转来修正该关闭部件的上述旋转位置地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台车侧第1位置修正部和上述台车侧第2位置修正部被连续地形成;
并且上述关闭部件侧第1位置修正部和上述关闭部件侧第2位置修正部被连续地形成。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作业台车具有进行接头作业的接头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吸引管道的上述吸引空气流将纱线引导到上述接头装置的纱线引导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45566A JP2014009051A (ja) | 2012-06-28 | 2012-06-28 | 繊維機械 |
JP2012-145566 | 2012-06-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10220A true CN103510220A (zh) | 2014-01-15 |
CN103510220B CN103510220B (zh) | 2017-03-01 |
Family
ID=49893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00261.3A Active CN103510220B (zh) | 2012-06-28 | 2013-05-27 | 纤维机械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4009051A (zh) |
CN (1) | CN10351022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47255A (zh) * | 2014-03-26 | 2015-09-30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绕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44133A (ja) * | 1982-02-10 | 1983-08-27 | Toyoda Autom Loom Works Ltd | 繊維機械用巡回式作業機の真空供給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3952023B2 (ja) * | 2004-02-06 | 2007-08-01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繊維機械 |
JP2009242036A (ja) * | 2008-03-31 | 2009-10-22 | Murata Mach Ltd | 自動ワインダ |
-
2012
- 2012-06-28 JP JP2012145566A patent/JP2014009051A/ja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05-27 CN CN201310200261.3A patent/CN103510220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47255A (zh) * | 2014-03-26 | 2015-09-30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绕机 |
CN104947255B (zh) * | 2014-03-26 | 2018-10-02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绕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10220B (zh) | 2017-03-01 |
JP2014009051A (ja) | 2014-0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21594B (zh) | 用于在纺纱机处的压缩装置的驱动装置 | |
CN102530650A (zh) | 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械的工位 | |
CN104590944A (zh) | 纱线卷绕机 | |
CN103014942B (zh) | 纺纱机 | |
CN102995175A (zh) | 纱线卷绕单元及纱线卷绕机 | |
CN103010843A (zh) |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 |
CN103014949B (zh) | 牵伸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械 | |
CN103510203A (zh) | 牵伸辊的清洁装置、牵伸装置及纺纱机 | |
CN101994174A (zh) | 纺纱机械 | |
CN105239224A (zh) | 中空导向轴体单元 | |
CN103010831A (zh) | 纱线卷绕装置 | |
CN103827366A (zh) | 纺纱机、卷绕装置及纤维机械 | |
CN204644540U (zh) | 清洁装置、牵伸装置及纺纱单元 | |
CN104828649B (zh) | 纱线捕捉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 |
CN103014962B (zh) | 纺纱机 | |
CN103898639A (zh) | 纱线存积装置及纺纱单元 | |
CN104671000A (zh) | 筒管保持装置、筒管设置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 |
CN103510220A (zh) | 纤维机械 | |
JP2010236102A (ja) | 繊維機械及び繊維機械用除去物質吸引分離装置 | |
CN103898641A (zh) | 纺纱机 | |
CN103014952A (zh) | 牵伸装置及纺纱机械 | |
CN111465728B (zh) | 用于纺纱机的具有集聚机构的牵伸装置 | |
CN103014963A (zh) | 接头台车及纺纱机 | |
EP3026152B1 (en) | Fiber collecting device, draf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 |
CN105384006B (zh) | 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