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14949B - 牵伸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械 - Google Patents
牵伸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14949B CN103014949B CN201210196177.4A CN201210196177A CN103014949B CN 103014949 B CN103014949 B CN 103014949B CN 201210196177 A CN201210196177 A CN 201210196177A CN 103014949 B CN103014949 B CN 10301494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onveying pipe
- attracts
- attract
- spin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60—Arrangements maintaining drafting elements free of fibre accumulations
- D01H5/66—Suction devices exclusive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牵伸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械。牵伸装置具备辊对(R)、切换部(31)及吸引部(41)。吸引部(41)具备:吸引口(42),在上辊附近吸引废纤维;第一吸引输送管(43),输送由吸引口(42)吸引的废纤维;以及第二吸引输送管(44),与第一吸引输送管(43)相独立地设置,在牵伸位置上与第一吸引输送管(43)抵接而成为连接状态,在非牵伸位置上从第一吸引输送管(43)分离而成为非连接状态。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在纤维束(F)的牵伸方向上、在位于最下游的辊对(R)的下游侧被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牵伸装置、具备牵伸装置的纺纱单元及纺纱机械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如下的纺纱单元、纺纱机械:通过由牵伸装置来牵伸纤维束,并且对所牵伸的纤维束加捻,由此制造细纱。
牵伸装置从纤维束牵伸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具备后辊对、中间辊对、前辊对等多个辊对。各辊对由作为驱动辊的下辊和与下辊接触而从动旋转的上辊构成。各上辊被一体地保持在牵伸摇架(以下简称为摇架)上。摇架以设置在一端的转动轴为中心自由转动。通过摇架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由此各上辊与各下辊接触或分离。将关闭摇架而各上辊与各下辊接触的位置作为牵伸位置。将为了维护等而开放摇架而各上辊与各下辊分离的位置作为非牵伸位置。
在牵伸装置工作中,最下游侧的前辊对以最高速进行旋转。出自纤维束的废纤维被从前上辊卷起。当该废纤维卷缠到前上辊上时,最坏的情况下,会成为不能够继续牵伸的状态。因此,在前上辊附近设置有吸引废纤维的吸引部。
吸引部的吸引口处于前上辊的上部(设置有下辊一侧的相反侧)。吸引输送管被配设为,从吸引口经由摇架的上部(设置有下辊一侧的相反侧)到转动轴后方(牵伸方向上游侧)的连接口为止。吸引源与各纺纱单元共通的吸引输送管即主配管连接。从主配管向摇架后方设置有支配管。该支配管和摇架后部的连接口通过波纹管连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吸引部中,波纹管与摇架的转动轴后方的连接口连接,因此在开放摇架而成为非牵伸位置时,有时波纹管会简单地从连接口脱落。因此,在维护摇架时,有时需要进行波纹管的重新安装,成为操作员的负担。由于波纹管较大地变形,因此有时管还会破损。通过波纹管使吸引空气的配管较大地迂回,因此吸引部大型化。
也有时操作员未注意到波纹管从连接口脱落。当保持该状态使纺纱单元运转时,在该纺纱单元中不进行废纤维的吸引,而纤维束会卷缠到前上辊上。由于吸引空气泄漏,因此纺纱机械会消耗不必要的空气流量,因此在其他正常的纺纱单元中也会引起空气流量的降低。如此,由于波纹管从连接口脱落,不仅是该纺纱单元,有时其他纺纱单元的纱线品质也会降低。
还公知如下的牵伸装置:不使用波纹管,而在摇架的转动轴附近进行吸引输送管的连通和遮断(参照日本特开2004-218104号公报及日本实开昭54-139726号公报)。但是,在日本特开2004-218104号公报所公开的牵伸装置中,在活皮辊部件和相对于活皮辊部件滑动旋转的滑板的内部设置有吸引输送管。因此,吸引输送管自身构成活动部,难以进行可靠的连通和遮断。另外,在日本特开2004-218104号公报及日本实开昭54-139726号公报所公开的牵伸装置中,从吸引口经由摇架的上部到转动轴为止配设有吸引输送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牵伸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械,吸引输送管不会由于摇架的开闭而脱落,能够可靠地进行废纤维的吸引,并且不会由于运转中的吸引空气的泄漏而消耗不必要的空气流量。
第一发明的牵伸装置为,具备多个辊对、切换部和吸引部。各辊对由牵伸纤维束的上辊和下辊构成。切换部将上辊和下辊切换为牵伸位置和非牵伸位置。吸引部吸引上辊所卷起的废纤维。切换部具备摇架和转动轴。摇架能够旋转地支承多个上辊。转动轴配置在纤维束牵伸方向的上游侧,使摇架自由转动为牵伸位置和非牵伸位置。吸引部具备吸引口、第一吸引输送管和第二吸引输送管。吸引口在多个上辊中的至少一个的附近吸引废纤维。第一吸引输送管由摇架支承,并输送由吸引口吸引的废纤维。第二吸引输送管与第一吸引输送管相独立地设置,在牵伸位置上与第一吸引输送管抵接而成为连接状态,在非牵伸位置上从第一吸引输送管分离而成为非连接状态。第一吸引输送管和第二吸引输送管,在纤维束牵伸方向上、在位于最下游的辊对的下游侧连接。
第二发明的牵伸装置为,在第一发明的牵伸装置中,进一步具备防漏部件。防漏部件在第一吸引输送管和第二吸引输送管处于连接状态的情况下,防止吸引空气从第一吸引输送管和第二吸引输送管之间泄漏。
第三发明的牵伸装置为,在第二发明的牵伸装置中,防漏部件由合成橡胶材料形成。
第四发明的牵伸装置为,在第二或第三发明的牵伸装置中,防漏部件设置在第一吸引输送管或第二吸引输送管的任意一方上。在第一吸引输送管或第二吸引输送管的任意另一方上设置有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在第一吸引输送管和第二吸引输送管处于连接状态的情况下与防漏部件接触。防漏部件在第一吸引输送管和第二吸引输送管处于连接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吸引输送管及第二吸引输送管的内部成为负压,而吸附在连接部件上。
第五发明的牵伸装置为,在第四发明的牵伸装置中,防漏部件具备在与连接部件连接的状态下构成空气室的吸附部。空气室与第一吸引输送管及第二吸引输送管连通。由于第一吸引输送管及第二吸引输送管的内部成为负压,而吸附部吸附在连接部件上。
第六发明的牵伸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五任一发明的牵伸装置中,进一步具备装置框架。装置框架支承下辊及转动轴。第二吸引输送管配置在装置框架上。
第七发明的纺纱单元为,具备第一至第六任一发明的牵伸装置、纺纱装置和卷取装置。纺纱装置通过捻回空气流对由牵伸装置牵伸的纤维束进行纺纱。卷取装置将由纺纱装置纺纱的细纱向卷装卷绕。
第八发明的纺纱单元为,在第七发明的纺纱单元中,纺纱单元进一步具备吹出部。吹出部通过压缩空气来去除堆积在纺纱装置中的废纤维。吹出部进一步具备吹出口、第一吹出管和第二吹出管。吹出口对纺纱装置吹出压缩空气。第一吹出管向吹出口输送压缩空气。第二吹出管与第一吹出管相独立地设置,在牵伸位置上与第一吹出管成为连接状态,在非牵伸位置上与第一吹出管分离而成为非连接状态。
第九发明的纺纱机械为,具备多个第七或第八发明的纺纱单元。
根据第一发明的牵伸装置,通过第一吸引输送管和第二吸引输送管之间的抵接和分离来切换连接状态和非连接状态,因此当成为牵伸位置时,第一吸引输送管和第二吸引输送管自动地成为连接状态。因此,不会如使用了波纹管的现有技术那样,吸引输送管由于牵伸位置和非牵伸位置的切换而脱落;通过吸引部能够可靠地进行废纤维的吸引。此外,也不会由于牵伸装置运转中的吸引空气泄漏而消耗不必要的空气流量。并且,能够缩短从第一吸引输送管和第二吸引输送管的连接部到吸引口为止的距离。并且,与以往那样的从吸引口经由摇架到转动轴为止配设配管的构成相比较,不需要使配管迂回摇架,能够使摇架小型化。
根据第二发明的牵伸装置,吸引空气不会泄漏,吸引部能够可靠地吸引从上辊卷起的废纤维。
根据第三发明的牵伸装置,在牵伸位置上,能够可靠地防止吸引空气从第一吸引输送管和第二吸引输送管的连接部泄漏。
根据第四发明的牵伸装置,在牵伸位置上,在吸引部工作的状态下,防漏部件吸附在连接部件上。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吸引空气从第一吸引输送管和第二吸引输送管的连接部泄漏。
根据第五发明的牵伸装置,在牵伸位置上,在吸引部工作的状态下,设置在防漏部件上的吸附部吸附在连接部件上。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吸引空气从第一吸引输送管和第二吸引输送管的连接部泄漏。
根据第六发明的牵伸装置,摇架和装置框架接近地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从第一吸引输送管和第二吸引输送管的连接部到吸引口为止的距离。此外,由于吸引输送管的距离变短,因此能够使摇架小型化。
根据第七发明的纺纱单元,通过吸引部能够可靠地吸引废纤维,废纤维不会混入向纺纱装置引导的纤维束中。因此,卷取装置卷绕的卷装的品质提高。
根据第八发明的纺纱单元,通过第一吹出管和第二吹出管之间的抵接和分离来切换连接状态和非连接状态,因此当成为牵伸位置时,第一吹出管和第二吹出管自动地成为连接状态。因此,在牵伸位置上,能够通过压缩空气可靠地去除堆积在纺纱装置中的废纤维。
根据第九发明的纺纱机械,通过吸引部能够可靠地吸引废纤维,废纤维不会混入向纺纱装置引导的纤维束中。因此,各卷取装置卷绕的卷装的品质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纺纱机械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纺纱单元的简略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牵伸装置、是牵伸装置处于牵伸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牵伸装置、是牵伸装置处于非牵伸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A是表示从图3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吸引部的图。图5B是表示从图4的箭头B方向观察的吸引部的图。
图6A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第一防漏部件的平面图。图6B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第二防漏部件的平面图。
图7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牵伸装置处于牵伸位置的状态的吸引部的图。图7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牵伸装置处于非牵伸位置的状态的吸引部的图。
图8A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防漏部件的平面图。图8B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防漏部件的立体图。
图9A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连接部件的平面图。图9B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连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10A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连接了的状态的防漏部件和连接部件的放大图。图10B是图10A的A-A线的截面图。
图11A是其他例的连接部件的平面图。图11B是其他例的连接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利用图1至图6B对本发明实施例1的牵伸装置D以及具备该牵伸装置D的纺纱单元U、纺纱机械M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纺纱机械M的概要。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游”及“下游”意味着纺纱单元U中的纤维束F及细纱Y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及下游。
如图1及图2所示,纺纱机械M具备并列设置的多个纺纱单元U、接头台车3、鼓风箱4及动力箱5。各纺纱单元U具备牵伸装置D、纺纱装置11、清纱器12、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3及卷取装置21。
如图2所示,牵伸装置D对经由喇叭头T从配置在纺纱单元U后部的箱(未图示)供应的纤维束(纱条)F进行牵伸。本实施方式的牵伸装置D具备从纤维束F的上游朝向下游输送速度逐渐变快的多个辊对R。辊对R分别包括上辊RB1、RT1、RM1及RF1和下辊RB2、RT2、RM2及RF2(参照图3)。对于牵伸装置D将在之后详细说明。
纺纱装置11利用捻回气流对纤维束F加捻,生成细纱Y。虽然省略了详细说明及图示,但纺纱装置11具备纤维引导部、捻回流产生喷嘴以及中空导向轴体。纤维引导部将从牵伸装置D送来的纤维束F引导到纺纱装置11内部所形成的纺纱室中。捻回流产生喷嘴配置在纤维束F的路径周围,使纺纱室内产生捻回流。通过该捻回流,纺纱室内的纤维束F的纤维头被反转并捻回。中空导向轴体将所纺纱的细纱Y从纺纱室向纺纱装置11的外部进行引导。该纺纱装置11的驱动及停止由未图示的单元控制器控制。纺纱装置11也可以是不具备针状部件而通过纤维引导部的下游侧端部来实现针状部件的功能的气流纺纱装置、相互向相反方向加捻的一对气流喷射喷嘴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
清纱器12监视从纺纱装置11送出的细纱Y的粗细。清纱器12在检测出细纱Y的纱疵的情况下,向未图示的单元控制器发送纱疵检测信号。
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3通过对细纱Y赋予规定张力而从纺纱装置11拉出细纱Y。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3调节张力,以便卷取装置21侧的张力变动不会传递到纺纱装置11侧。在接头台车3作业时,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3使从纺纱装置11送出的细纱Y滞留而防止细纱Y的松弛。
卷取装置21卷绕从纺纱装置11送出的细纱Y,并形成卷装P。卷取装置21具备摇架臂22、卷取滚筒23和横动装置24。摇架臂22能够旋转地支承卷装P(筒管)。卷取滚筒23与卷装P(筒管)的外周面接触而使卷装P(筒管)旋转。横动装置24使细纱Y横动。卷取装置21通过在由横动装置24使细纱Y横动的同时使卷取滚筒23旋转,由此使卷装P(筒管)旋转并卷绕细纱Y。
单元控制器为,当从清纱器12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时,立即通过剪切器14切断细纱Y,并且使牵伸装置D、纺纱装置11等停止。单元控制器向接头台车3送出控制信号,使其移动到该纺纱单元U之前。之后,单元控制器再次驱动纺纱装置11等,使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而重新开始卷绕。另外,纺纱单元U也可以不具备剪切器14,而通过停止向纺纱装置11供给空气,来停止细纱Y的生成而切断细纱Y。
如图1及图2所示,接头台车3具备台车部25、装载在台车部25上的捻接器26、吸管27和吸嘴28。当在某个纺纱单元U中产生断纱、纱线切断时,接头台车3移动到该纺纱单元U。吸管27吸入并捕捉从纺纱装置11送出的纱头而向捻接器26引导。吸嘴28从卷装P吸引并捕捉纱头而向捻接器26引导。捻接器26进行所引导的纱头彼此的接头。
在鼓风箱4的内部配置有鼓风机(吸引源)。在鼓风箱4上连接有对各纺纱单元U共通的吸引输送管即主配管71(参照图4)。主配管71配置在各纺纱单元U的后部(牵伸方向上游侧)。鼓风箱4通过主配管71对各纺纱单元U中产生的废纤维等进行吸引、输送而进行回收。
在动力箱5的内部配置有纺纱机械M的原动机即马达、和用于将动力传递到纺纱机械M的各部分的减速机等。
接着,对牵伸装置D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至图6B所示,牵伸装置D具备多个辊对R、作为切换部的摇架31、装置框架32及吸引部41。
如图3所示,作为多个辊对R,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后辊对RB、第三辊对RT、中间辊对RM及前辊对RF。中间辊对RM具备龙带E。这些辊对RB、RT、RM及RF从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的上游朝向下游隔开规定间隔配置。各辊对RB、RT、RM及RF由上侧的上辊RB1、RT1、RM1及RF1和下侧的下辊RB2、RT2、RM2及RF2构成。下辊RB2、RT2、RM2及RF2为驱动辊。上辊RB1、RT1、RM1及RF1是分别与下辊RB2、RT2、RM2及RF2接触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各辊对RB、RT、RM及RF的转速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增加。纺纱装置11配置在前辊对RF的下游侧。
后上辊RB1、第三上辊RT1、中间上辊RM1及前上辊RF1一体地且自由转动地安装在摇架31上。在摇架31上安装有邻接的两个纺纱单元U的各上辊RB1、RT1、RM1及RF1(参照图1)。后下辊RB2、第三下辊RT2、中间下辊RM2及前下辊RF2分别与摇架31的各上辊RB1、RT1、RM1及RF1对应地安装在装置框架32上。
如图3及图4所示,摇架31以设置在上游侧的转动轴33为中心而相对于装置框架32自由转动。因此,通过使摇架31转动,由此各上辊RB1、RT1、RM1及RF1相对于各下辊RB2、RT2、RM2及RF2接触或分离。将关闭摇架31而各上辊RB1、RT1、RM1及RF1与各下辊RB2、RT2、RM2及RF2接触的位置作为牵伸位置。将为了维护等而开放摇架31而各上辊RB1、RT1、RM1及RF1与各下辊RB2、RT2、RM2及RF2分离的位置作为非牵伸位置。因此,摇架31能够将各上辊RB1、RT1、RM1及RF1和各下辊RB2、RT2、RM2及RF2切换为牵伸位置和非牵伸位置。
通过操作员操作手柄34,由此进行摇架31的转动操作。在关闭摇架31而成为牵伸位置的情况下,手柄34的下部前端的钩部35与装置框架32侧的固定辊36卡合,保持各上辊RB1、RT1、RM1及RF1与各下辊RB2、RT2、RM2及RF2之间的压接状态。
各辊对RB、RT、RM及RF之间的距离,由所牵伸的纤维束(纱条)F的纤维长度来决定,因此每当替换作为原料的纤维束(纱条)F的种类时就重新设定。为此,各下辊RB2、RT2、RM2及RF2之中,中间下辊RM2和前下辊RF2固定在装置框架32上,但后下辊RB2和第三下辊RT2能够分别相对于装置框架32向上游侧或下游侧变更位置。
吸引部41对上辊卷起的废纤维进行吸引。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引部41对前上辊RF1卷起的废纤维进行吸引。如图3至图6B所示,吸引部41具备吸引口42、第一吸引输送管43及第二吸引输送管44。
吸引口42在前上辊RF1的下游侧吸引废纤维。吸引口42是吸引嘴部件45的开口部。如上所述,在摇架31上安装有邻接的两个纺纱单元U的各上辊RB1、RT1、RM1及RF1。因此,如图5A及图5B所示,与各前上辊RF1对应地配设有吸引嘴部件45。如图3、图5A和图5B所示,吸引嘴部件45所配设的位置为,比前上辊RF1靠下游侧、且比前上辊RF1和前下辊RF2的接触(夹持)位置稍微靠上方。该位置是通过基于前上辊RF1的旋转的伴随流而废纤维被卷起的位置,能够高效地吸引废纤维。另外,在替换了纤维束(纱条)F的种类的情况下,前上辊RF1的位置也是恒定的,因此配设吸引嘴部件45(吸引口42)的位置也为恒定即可。
第一吸引输送管43与吸引口42连通而对吸引口42产生吸引力,并且输送由吸引口42吸引的废纤维。第一吸引输送管43被支承在摇架31侧。如图5A和图5B所示,第一吸引输送管43在途中分支。分支了的部分向两侧的前上辊RF1侧弯曲。分支了的部分的各端部与吸引嘴部件45连接。在第一吸引输送管43的另一个端部设置有第一连接部51。如图3、图5A和图5B所示,第一连接部51所配置的位置为,在前辊对RF的下游侧附近、且是邻接的纺纱单元U的纺纱装置11的大致中间位置。第一连接部51具备第一防漏部件53。关于第一防漏部件53将后述。
第二吸引输送管44与第一吸引输送管43连通而对第一吸引输送管43及吸引口42产生吸引力,并且输送由吸引口42吸引的废纤维。第二吸引输送管44与第一吸引输送管43相独立地设置。第二吸引输送管44配置在装置框架32侧。
在第二吸引输送管44的一个端部设置有第二连接部52,该第二连接部52用于相对于第一吸引输送管43的第一连接部51成为连接状态或非连接状态。第二连接部52所配置的位置为,在前辊对RF的下游侧附近、且是邻接的纺纱单元U的纺纱装置11的大致中间位置,以便在关闭了摇架31的牵伸位置上与第一连接部51抵接。因此,如图3及图5A所示,在关闭了摇架31的牵伸位置上,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抵接,由此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成为连接状态。如图4及图5B所示,在开放了摇架31的非牵伸位置上,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分离,由此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成为非连接状态。第二连接部52具备第二防漏部件54。关于第二防漏部件54将后述。
如图3所示,第二吸引输送管44的另一个端部与主配管71连接。主配管71被配管在纺纱单元U的后方,是对各纺纱单元U共通的吸引输送管。主配管71与鼓风箱4的鼓风机(吸引源)连接。
上述第一防漏部件53和第二防漏部件54为,在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处于连接状态的情况下,防止吸引空气从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之间泄漏。第一防漏部件53和第二防漏部件54为大致相同形状。如图6A所示,在第一防漏部件53上形成有与第一吸引输送管43连通而使吸引空气和废纤维等通过的开口部55。如图6B所示,在第二防漏部件54上形成有与第二吸引输送管44连通而使吸引空气和废纤维等通过的开口部56。在关闭了摇架31的牵伸位置上,第一连接部51的第一防漏部件53和第二连接部52的第二防漏部件54抵接、开口部55和开口部56连通,由此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被连接为吸引空气不会泄漏的状态。
第一防漏部件53和第二防漏部件54优选具有压缩性,以便在抵接时被压缩若干。通过具有压缩性,能够将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之间的若干尺寸误差吸收而可靠地连接。作为第一防漏部件53和第二防漏部件54,例如能够使用独立气泡性的弹性体。也能够使用独立气泡性的弹性体以外的材料,例如也可以使用合成橡胶材料等。
本实施例的牵伸装置D具备通过压缩空气来去除堆积在纺纱装置11中的废纤维的吹出部61。在纺纱单元U中,在产生了断纱、纱线切断的情况下,纺纱装置11的中空导向轴体向从纤维引导部离开(打开)的方向移动。此时,吹出部61对纺纱装置11(具体为纤维引导部的入口)吹出压缩空气而去除废纤维。如图3至图6B所示,吹出部61具备吹出口62、第一吹出管63及第二吹出管64。
吹出口62对纺纱装置11(具体为纤维引导部的入口)吹出压缩空气。吹出口62是与吸引嘴部件45的吸引口42邻接设置的开口部。吹出口62为,在关闭了摇架31的牵伸位置上,朝向相对于前辊对RF离开了(打开了)的状态的纺纱装置11而形成。吹出口62设置在两侧的吸引嘴部件45上,以与邻接的两个纺纱单元U的纺纱装置11相对应。
第一吹出管63向吹出口62输送压缩空气。第一吹出管63与各吹出口62相对应而个别地设置。各第一吹出管63的一个端部安装在吸引嘴部件45上。第一吹出管63被支承在摇架31侧。第一吹出管63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在与吸引部41共通的第一连接部51上。如图6A所示,在第一防漏部件53上,在开口部55的两侧形成有用于通过压缩空气的开口部57。
第二吹出管64与第一吹出管63连通而向第一吹出管63及吹出口62输送压缩空气。第二吹出管64与第一吹出管63相独立地设置。第二吹出管64配置在装置框架32侧。第二吹出管64的一个端部连接在与吸引部41共通的第二连接部52上。如图6B所示,在第二防漏部件54上,在开口部56的两侧形成有用于通过压缩空气的开口部58。
第二吹出管64的另一个端部经由阀(未图示)与压缩空气的供给源(未图示)连接。
通过以上的构成,如图3及图5A所示,在关闭了摇架31的牵伸位置上,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抵接,由此第一吹出管63和第二吹出管64成为连接状态。通过在该状态下打开阀(未图示),能够从吹出口62对与打开了阀的第二吹出管64对应的纺纱单元U的纺纱装置11吹出压缩空气。如图4及图5B所示,在开放了摇架31的非牵伸位置上,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分离,由此第一吹出管63和第二吹出管64成为非连接状态。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牵伸装置D、以及具备该牵伸装置D的纺纱单元U、纺纱机械M,具有如下的效果。
根据牵伸装置D,吸引部41具备:第一吸引输送管43,输送由吸引口42吸引的废纤维;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与第一吸引输送管43相独立地设置,在牵伸位置上与第一吸引输送管43抵接而成为连接状态,在非牵伸位置上从第一吸引输送管43分离而成为非连接状态。通过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之间的抵接和分离,来切换连接状态和非连接状态。因此,当成为牵伸位置时,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自动地成为连接状态。因此,不会如使用了波纹管的现有技术那样,吸引输送管由于牵伸位置和非牵伸位置的切换而脱落;能够可靠地进行废纤维的吸引。此外,也不会由于牵伸装置D运转中的吸引空气泄漏而消耗不必要的空气流量。
吸引部41的吸引口42在纤维束F的牵伸方向上配置在多个前上辊RF1的下游侧。第一吸引输送管43支承在摇架31上。上述切换部在纤维束F的牵伸方向的下游侧,进行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的基于抵接的连接状态和基于分离的非连接状态的切换。因此,能够缩短从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51及第二连接部52)到吸引口42为止的距离。与以往那样的从吸引口经由摇架到转动轴为止配设配管的构成相比较,不需要使配管(第一吸引输送管43)迂回摇架31,能够使摇架31小型化。
在牵伸装置D中设置有第一防漏部件53及第二防漏部件54,在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处于连接状态的情况下,该第一防漏部件53及第二防漏部件54防止吸引空气从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之间泄漏。因此,吸引空气不会泄漏,吸引部41能够可靠地吸引从前上辊RF1卷起的废纤维。
第一防漏部件53及第二防漏部件54是独立气泡性的弹性体。因此,在牵伸位置上,能够可靠地防止吸引空气从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51及第二连接部52)泄漏。
牵伸装置D具备对下辊RB2、RT2、RM2、RF2及转动轴33进行支承的装置框架32。第二吸引输送管44配置在装置框架32上。摇架31和装置框架32接近地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从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51及第二连接部52)到吸引口42为止的距离。由于第一吸引输送管43的距离变短,因此能够使摇架31小型化。
根据纺纱单元U及纺纱机械M,通过吸引部41能够可靠地吸引废纤维,废纤维不会混入向纺纱装置11引导的纤维束F中。因此,卷取装置21卷绕的卷装P的品质提高。
吹出部61具备:第一吹出管63,向吹出口62输送压缩空气;和第二吹出管64,与第一吹出管63相独立地设置,在牵伸位置上与第一吹出管63抵接而成为连接状态,在非牵伸位置上与第一吹出管63分离而成为非连接状态。通过第一吹出管63和第二吹出管64之间的抵接和分离,来切换连接状态和非连接状态。因此,当成为牵伸位置时,第一吹出管63和第二吹出管64自动地成为连接状态。因此,在牵伸位置上,能够通过吹出部61吹出的压缩空气可靠地去除堆积在纺纱装置11中的废纤维。
接着,利用图7A至图10B,对本发明实施例2的牵伸装置D、及具备该牵伸装置D的纺纱单元U、纺纱机械M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不同的点为,在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的连接部(第十一连接部151及第十二连接部152)设置有第十一防漏部件153和连接部件170。第十一防漏部件153和连接部件170为,通过在吸引部41的工作中成为吸附的状态,由此防止吸引空气泄漏。对于与实施例1共通的构成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7A及图7B所示,在第一吸引输送管43上设置有第十一连接部151。在第十一连接部151上设置有第十一防漏部件153。在第二吸引输送管44上设置有第十二连接部152,该第十二连接部152用于相对于第一吸引输送管43的第十一连接部151成为连接状态或非连接状态。在第十二连接部152上设置有连接部件170。
第十一防漏部件153和连接部件170防止吸引空气从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之间泄漏。具体地,在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处于连接状态的情况下,吸引部41工作、第一吸引输送管43及第二吸引输送管44的内部成为负压,由此第十一防漏部件153吸附在连接部件170上而成为密接状态,防止吸引空气泄漏。第十一防漏部件153和连接部件170还防止压缩空气从第一吹出管63和第二吹出管64之间泄漏。
如图8A及图8B所示,第十一防漏部件153具备基部160、吸附部161、第一支承部162及第二支承部163。第十一防漏部件153由合成橡胶材料形成。基部160与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一吹出管63连接。吸附部161与连接部件170接触并吸附。第一支承部162和第二支承部163对基部160和吸附部161进行连接。
在第十一防漏部件153的中心轴上,形成有贯通基部160、吸附部161及第一支承部162的开口部155。开口部155与第一吸引输送管43连通而使吸引空气和废纤维等通过。在开口部155的两侧形成有贯通基部160、吸附部161及第二支承部163的开口部157。开口部157与第一吹出管63连通而输送压缩空气。关于吸附部161的具体构成将在之后进行说明。
如图9A及图9B所示,连接部件170具备基部171及吸附面172。基部171与第二吸引输送管44和第二吹出管64连接。吸附面172是供第十一防漏部件153的吸附部161吸附的平坦部分。在连接部件170的中心轴上,形成有贯通基部171及吸附面172的开口部156。开口部156与第二吸引输送管44连通而使吸引空气和废纤维等通过。在开口部156的两侧形成有贯通基部171及吸附面172的开口部158。开口部158与第二吹出管64连通而输送压缩空气。连接部件170由合成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形成。
接着,对第十一防漏部件153的吸附部161的具体构成进行说明。如图8A、图8B、图9A和图9B所示,吸附部161的轮廓形状与连接部件170的吸附面172的轮廓形状大致相同。在吸附部161上,沿着外侧周缘形成有第一周壁164。在第十一防漏部件153与连接部件170连接了的状态下,第一周壁164与连接部件170的吸附面172接触,确保气密性。第一周壁164形成为,与连接部件170的吸附面172均匀地接触。在开口部157的周围分别形成有第二周壁165。在第十一防漏部件153与连接部件170连接了的状态下,第二周壁165与连接部件170的吸附面172上所形成的开口部158的周围接触,防止压缩空气泄漏。构成吸附部161的各部分优选形成为具有柔软性,以便能够将其与连接部件170之间的一些尺寸误差吸收而确保气密性。
通过以上的构成,如图7A及图10A所示,在关闭了摇架31的牵伸位置上,第十一连接部151的第十一防漏部件153与第十二连接部152的连接部件170接触,由此如图10B所示,在吸附部161和吸附面172之间形成空气室166。空气室166与第一吸引输送管43及第二吸引输送管44连通。当吸引部41工作、第一吸引输送管43及第二吸引输送管44的内部成为负压时,空气室166也成为负压。由此,第十一防漏部件153吸附在连接部件170上,并成为密接状态地连接。此外,如图7B所示,在开放了摇架31的非牵伸位置上,第十一连接部151的第十一防漏部件153从第十二连接部152的连接部件170分离,由此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成为非连接状态。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牵伸装置D、及具备该牵伸装置D的纺纱单元U、纺纱机械M,具有如下的效果。
第十一防漏部件153具备在与连接部件170连接了的状态下构成空气室166的吸附部161。空气室166与第一吸引输送管43及第二吸引输送管44连通。在牵伸位置上,在吸引部41工作的状态下,第一吸引输送管43及第二吸引输送管44的内部成为负压,空气室166也成为负压,从而吸附部161吸附在连接部件170上。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吸引空气从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的连接部泄漏。
第十一防漏部件153由合成橡胶材料形成。因此,第十一防漏部件153能够长期不变形及变质,能够可靠地防止吸引空气从第一吸引输送管43和第二吸引输送管44的连接部泄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纺纱机械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纺纱机械,只要具备牵伸装置D,则也可以是环锭纺纱机械、粗纱机、并条机等。
在纺纱单元U中,通过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3从纺纱装置11拉出细纱Y。但也可以在纺纱装置11和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3之间设置送出辊和夹持辊,并通过这些辊从纺纱装置11拉出细纱Y。
在实施例2中,在摇架31侧的第十一连接部151上设置第十一防漏部件153,在装置框架32侧的第十二连接部152上设置连接部件170。但是,也可以在摇架31侧的第十一连接部151上设置连接部件170,在装置框架32侧的第十二连接部152上设置第十一防漏部件153。
在实施例2中,连接部件170的吸附面172成为连接部件170的吸附部161吸附的平坦部分,但也可以不是吸附面172的整个面都平坦。例如,如图11A及图11B所示,也可以在吸附部161的第一周壁164及第二周壁165接触的部分上分别形成第三周壁174及第四周壁175,并使其他部分成为凹部。第三周壁174及第四周壁175的宽度优选比第一周壁164及第二周壁165的宽度稍宽。在该情况下,第一周壁164与第三周壁174以及第二周壁165与第四周壁175分别可靠地接触。
Claims (11)
1.一种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多个辊对,由牵伸纤维束的上辊和下辊构成;
切换部,将上述上辊和上述下辊切换为牵伸位置和非牵伸位置;以及
吸引部,吸引废纤维,
上述切换部具备:
摇架,能够旋转地支承多个上述上辊;以及
转动轴,配置在上述纤维束的牵伸方向的上游侧,使上述摇架自由转动为上述牵伸位置和上述非牵伸位置,
上述吸引部具备:
吸引口,在上述多个上辊中的至少一个的附近吸引上述废纤维;
第一吸引输送管,由上述摇架支承,输送由上述吸引口吸引的上述废纤维;以及
第二吸引输送管,与上述第一吸引输送管相独立地设置,在上述牵伸位置上与上述第一吸引输送管抵接而成为连接状态,在上述非牵伸位置上从上述第一吸引输送管分离而成为非连接状态,
上述第一吸引输送管和上述第二吸引输送管,在上述纤维束的牵伸方向上、在位于最下游的辊对的下游侧被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防漏部件,该防漏部件在上述第一吸引输送管和上述第二吸引输送管处于连接状态的情况下,防止吸引空气从上述第一吸引输送管和上述第二吸引输送管之间泄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漏部件由合成橡胶材料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漏部件设置在上述第一吸引输送管或上述第二吸引输送管的任意一方上,
在上述第一吸引输送管或上述第二吸引输送管的任意另一方上设置有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在上述第一吸引输送管和上述第二吸引输送管处于连接状态的情况下,与上述防漏部件接触,
上述防漏部件在上述第一吸引输送管和上述第二吸引输送管处于连接状态的情况下,由于上述第一吸引输送管及上述第二吸引输送管的内部成为负压,而吸附在上述连接部件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漏部件具备在与上述连接部件连接了的状态下构成空气室的吸附部,
上述空气室与上述第一吸引输送管及上述第二吸引输送管连通,由于上述第一吸引输送管及上述第二吸引输送管的内部成为负压,而上述吸附部吸附在上述连接部件上。
6.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对上述下辊及上述转动轴进行支承的装置框架,
上述第二吸引输送管配置在上述装置框架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对上述下辊及上述转动轴进行支承的装置框架,
上述第二吸引输送管配置在上述装置框架上。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对上述下辊及上述转动轴进行支承的装置框架,
上述第二吸引输送管配置在上述装置框架上。
9.一种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上述牵伸装置;
纺纱装置,通过捻回空气流对由上述牵伸装置牵伸的上述纤维束进行纺纱;以及
卷取装置,将由上述纺纱装置纺纱的细纱向卷装卷绕。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吹出部,该吹出部通过压缩空气来去除堆积在上述纺纱装置中的废纤维,
上述吹出部具备:
吹出口,对上述纺纱装置吹出压缩空气;
第一吹出管,向上述吹出口输送压缩空气;以及
第二吹出管,与上述第一吹出管相独立地设置,在上述牵伸位置上与上述第一吹出管成为连接状态,在上述非牵伸位置上与上述第一吹出管分离而成为非连接状态。
11.一种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纺纱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06509 | 2011-09-21 | ||
JP206509/2011 | 2011-09-21 | ||
JP053453/2012 | 2012-03-09 | ||
JP2012053453A JP2013079478A (ja) | 2011-09-21 | 2012-03-09 | ドラフト装置、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紡績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14949A CN103014949A (zh) | 2013-04-03 |
CN103014949B true CN103014949B (zh) | 2016-08-10 |
Family
ID=46466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96177.4A Active CN103014949B (zh) | 2011-09-21 | 2012-06-14 | 牵伸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械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573227B1 (zh) |
JP (1) | JP2013079478A (zh) |
CN (1) | CN10301494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80212B (zh) * | 2014-12-23 | 2019-01-18 | 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棉纺精梳机牵伸防返花装置 |
JP2017089058A (ja) * | 2015-11-11 | 2017-05-25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テンサーバー、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
DE102016214213B3 (de) * | 2016-08-02 | 2017-12-21 | Reinhard König | Spinn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r Spinnmaschine |
CH714068A1 (de) * | 2017-08-17 | 2019-02-28 | Rieter Ag Maschf | Mehrfachdüsenanschluss einer Textilmaschine und Textilmaschine. |
JP2019123975A (ja) * | 2018-01-19 | 2019-07-25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吸引配管の合流構造、これを備えた糸巻取機及び紡績機 |
DE102019110731A1 (de) * | 2019-04-25 | 2020-10-29 | Saur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G | Saugkanalendteil, Herstellverfahren und Streckwerk umfassend ein solches Saugkanalendteil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251100A (en) * | 1963-09-05 | 1966-05-17 | Deering Milliken Res Corp | Drafting system with top and bottom roll cleaning |
US3251101A (en) * | 1964-02-06 | 1966-05-17 | Deering Milliken Res Corp | Suction clearer |
US3523335A (en) * | 1967-09-13 | 1970-08-11 | Deering Milliken Res Corp | Pneumatic clearer |
US4985967A (en) * | 1989-03-10 | 1991-01-22 | Fritz Stahlecker | Drafting unit for a spinning machine with movable cover |
CN1651622A (zh) * | 2004-02-06 | 2005-08-10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纺织机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35579Y2 (zh) | 1978-03-22 | 1982-08-06 | ||
DE3917990A1 (de) * | 1989-06-02 | 1990-12-06 | Fritz Stahlecker | Streckwerk fuer eine spinnmaschine |
JPH07197332A (ja) * | 1993-12-28 | 1995-08-01 | Murata Mach Ltd | ドラフトローラ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JP2004218104A (ja) | 2003-01-10 | 2004-08-05 | Murata Mach Ltd | ドラフト装置 |
JP2007107146A (ja) * | 2005-10-14 | 2007-04-26 | Murata Mach Ltd | 紡績機の作動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
-
2012
- 2012-03-09 JP JP2012053453A patent/JP2013079478A/ja active Pending
- 2012-06-14 CN CN201210196177.4A patent/CN103014949B/zh active Active
- 2012-07-05 EP EP12175082.2A patent/EP2573227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251100A (en) * | 1963-09-05 | 1966-05-17 | Deering Milliken Res Corp | Drafting system with top and bottom roll cleaning |
US3251101A (en) * | 1964-02-06 | 1966-05-17 | Deering Milliken Res Corp | Suction clearer |
US3523335A (en) * | 1967-09-13 | 1970-08-11 | Deering Milliken Res Corp | Pneumatic clearer |
US4985967A (en) * | 1989-03-10 | 1991-01-22 | Fritz Stahlecker | Drafting unit for a spinning machine with movable cover |
CN1651622A (zh) * | 2004-02-06 | 2005-08-10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纺织机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573227A2 (en) | 2013-03-27 |
CN103014949A (zh) | 2013-04-03 |
EP2573227B1 (en) | 2019-06-19 |
JP2013079478A (ja) | 2013-05-02 |
EP2573227A3 (en) | 2016-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14949B (zh) | 牵伸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械 | |
CN101994172B (zh) | 气流纺纱装置及具备该气流纺纱装置的纺纱机械 | |
CN102995175B (zh) | 纱线卷绕单元、纱线卷绕机及摇架装置 | |
CN103014941B (zh) | 气流纺纱机以及细纱的制造方法 | |
CN102534878B (zh) | 芯线供给装置以及具备芯线供给装置的纺纱机械 | |
ITMI20070133A1 (it) | Sistema di aspirazione per roccatrici | |
EP2671982A1 (en) | Spinning machine | |
CN103014962A (zh) | 纺纱机 | |
JP2010236102A (ja) | 繊維機械及び繊維機械用除去物質吸引分離装置 | |
CN105648588B (zh) | 接头装置、纱线卷取机以及接头方法 | |
CN111647980B (zh) | 气流纺纱机 | |
CN106494942B (zh) | 纱线卷绕机 | |
CN205474168U (zh) | 清洁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 |
CN106048789A (zh) | 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 |
CN103014952B (zh) | 牵伸装置及纺纱机械 | |
EP2862826A1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 |
CN103014956A (zh) | 纱线处理装置、纺纱单元以及纺纱机 | |
CN103510209A (zh) | 纤维机械 | |
CN104444576B (zh) | 纱线卷绕机 | |
TWI252878B (en) | Fiber bundle collecting device of a spinning machine | |
CN205603752U (zh) | 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 |
CN105793479B (zh) | 纤维排出装置以及纺织机 | |
EP3026152B1 (en) | Fiber collecting device, draf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 |
CN104514058B (zh) | 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 | |
CN103510220A (zh) | 纤维机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