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93479B - 纤维排出装置以及纺织机 - Google Patents

纤维排出装置以及纺织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93479B
CN105793479B CN201480065597.6A CN201480065597A CN105793479B CN 105793479 B CN105793479 B CN 105793479B CN 201480065597 A CN201480065597 A CN 201480065597A CN 105793479 B CN105793479 B CN 1057934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air stream
fiber
standby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55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93479A (zh
Inventor
宫川敬史
中山昇
森秀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93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34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934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347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70Othe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yarn-winding machines
    • B65H54/707Suction generating system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1/00Arrangements for confining or removing dust, fly or the like
    • D01H11/005Arrangements for confining or removing dust, fly or the like with blowing and/or suction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纤维排出装置(70)具备:壳体(71),其具有使吸引空气流通过的空气流通过区域(R1)、配置于区域(R1)的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的旋转方向的第1侧的第1待机区域(R2a)、配置于区域(R1)的该旋转方向的第2侧的第2待机区域(R2b)以及在该旋转方向的区域(R2a)的第1侧且区域(R2b)的第2侧向外部开放的开放区域(R3);过滤器(88),其从吸引空气流将纤维分离;多个分隔部件(87),它们一体地设置有过滤器(88),并且将绕该旋转方向并列设置的至少3个过滤室(89)在壳体(71)内形成;以及支承轴(82),其供多个分隔部件(87)安装,并且能够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旋转。

Description

纤维排出装置以及纺织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纤维排出装置以及纺织机。
背景技术
在纺织机以及自动络纱机等纤维机械中,需要对风棉(包含棉及其他天然纤维或者合成纤维等纤维片。以下相同。)以及/或者纱线屑等纤维与吸引空气流一起进行吸引并且从吸引空气流将该纤维分离排出。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风棉等回收装置,该风棉等回收装置具备:主管道,其设置有过滤器;旁路管道,其与主管道以并联的方式连接;以及切换部件,其在主管道与旁路管道之间切换吸引空气流的通过。在该风棉等回收装置中,在过滤器的清扫时,将吸引空气流的通过从主管道切换为旁路管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6649号公报
在上述风棉等回收装置中,在将吸引空气流的通过在主管道与旁路管道之间切换时,存在在吸引空气流产生压力损失的担忧。为了减少压力损失的产生次数,需要减少切换部件的切换次数,但因此减少过滤器的清扫次数而不得不使过滤器大型化,对设置区域的省空间化造成妨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在吸引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并实现设置区域的省空间化的纤维排出装置以及具备这样的空气纺织装置的纺织机。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具备:壳体,其具有使吸引空气流通过的空气流通过区域、配置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的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线的旋转方向上的第1侧的第1待机区域、配置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的旋转方向上的第2侧的第2待机区域以及在旋转方向的第1待机区域的第1侧且第2待机区域的第2侧向外部开放的开放区域;过滤器,其从吸引空气流将纤维分离;多个分隔部件,它们一体地设置有过滤器,并且在壳体内形成沿着旋转方向并列设置的至少3个过滤室;以及支承轴,多个分隔部件安装于该支承轴,并且该支承轴能够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线旋转。
在该纤维排出装置中,通过使至少3个过滤室彼此依次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第1待机区域、开放区域以及第2待机区域,在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的过滤室中,能够从包含风棉以及/或者纱线屑等纤维的吸引空气流将该纤维分离,在位于开放区域的过滤室中,能够从附着有纤维的过滤器将该纤维除去向外部排出。特别是,由于在多个分隔部件一体地设置有过滤器,所以如纤维那样非常细且容易缠绕的物质也能够从吸引空气流高效地分离。由于在相对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第1待机区域、开放区域以及第2待机区域使至少3个过滤室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线相对旋转时,空气流通过区域与开放区域隔着第1待机区域以及第2待机区域而分离,所以能够抑制在空气流通过区域中产生压力损失。因此,根据该纤维排出装置,能够抑制在吸引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并实现设置区域的省空间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中,吸引空气流也可以将旋转轴线侧作为下游侧而通过空气流通过区域。据此,能够抑制纤维经由部件间的缝隙等从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的过滤室内向该过滤室外流出。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也可以还具备筒体,该筒体被空气流通过区域、第1待机区域、第2待机区域以及开放区域包围并且具有在空气流通过区域开口的空气流通过开口,过滤器具有在空气流通过区域、第1待机区域、第2待机区域以及开放区域的内侧包围筒体的筒状形状。据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将旋转轴线侧作为下游侧而使吸引空气流通过空气流通过区域的结构、即能够抑制纤维从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的过滤室内向该过滤室外流出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中,筒体也可以具有在第1待机区域开口并且比空气流通过开口小的空气流通过孔。据此,由于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的过滤室内与位于第1待机区域的过滤室内的压力差变小,所以能够抑制纤维经由部件间的缝隙等从位于第1待机区域的过滤室内向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的过滤室内流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中,多个分隔部件也可以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线而呈放射状并且在旋转方向以等间隔配置于筒体的外侧。据此,能够将各过滤室设计为等容量。能够实现各过滤室的容量管理的容易化。能够实现用于使各过滤室位于壳体的各区域的控制的容易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中,多个分隔部件的每一个也可以分别沿通过旋转轴线的多个平面配置于筒体的外侧。据此,构造简单,制造容易。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中,过滤器也可以具有多个过滤部件,多个过滤部件分别配置于相邻的分隔部件之间。据此,能够将引起堵塞等的过滤部件部分地更换。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中也可以为,多个分隔部件以及过滤器在壳体的内侧且在筒体的外侧的区域能够一体地旋转,在筒体设置有包围空气流通过开口并且与多个分隔部件以及过滤器接触的第1密封部件。据此,能够抑制空气的漏出并且能够使多个分隔部件以及过滤器一体地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中,过滤器也可以配置于过滤室的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面。据此,能够将从吸引空气流分离的纤维存积于过滤室内,在过滤室位于开放区域时,能够将存积于过滤室内的纤维可靠地向外部排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中,也可以在壳体朝向铅垂方向下方而形成有开口,该开口使位于开放区域的过滤室向壳体的外部开放。据此,在过滤室位于开放区域时,通过使存积于过滤室内的纤维经由开口落下,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向外部排出。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也可以还具备使支承轴旋转的驱动源。据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至少3个过滤室分别依次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第1待机区域、开放区域以及第2待机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中,也可以在多个分隔部件分别设置有与壳体的内表面接触的第2密封部件。据此,能够抑制外部的空气从开放区域经由第1待机区域以及第2待机区域流入空气流通过区域,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在空气流通过区域中产生压力损失。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中,也可以在空气流通过区域的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上的下游侧连接有送风机。据此,能够可靠地产生通过空气流通过区域的吸引空气流,在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的过滤室中从吸引空气流将纤维可靠地分离。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中,壳体也可以具有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线的圆筒状形状。据此,能够实现纤维排出装置的小型化,能够实现设置区域的更省空间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中,相对于使吸引空气流通过的空气流通过区域、配置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的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线的旋转方向上的第1侧的第1待机区域、配置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的旋转方向上的第2侧的第2待机区域以及在旋转方向的第1待机区域的第1侧且第2待机区域的第2侧向外部开放的开放区域,沿着旋转方向并列设置并且设置有过滤器的至少3个过滤室能够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线相对地旋转,至少3个过滤室分别依次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第1待机区域、开放区域以及第2待机区域。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纤维排出装置具备:区域形成部,其具有使吸引空气流通过的空气流通过区域、配置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的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线的旋转方向上的第1侧的第1待机区域、配置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的旋转方向上的第2侧的第2待机区域以及在旋转方向的第1待机区域的第1侧且第2待机区域的第2侧向外部开放的开放区域;以及室形成部,其具有沿着旋转方向并列设置并且设置有过滤器的至少3个过滤室,并且能够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线相对于区域形成部相对地旋转,至少3个过滤室分别依次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第1待机区域、开放区域以及第2待机区域。
根据上述纤维排出装置,基于上述理由,能够抑制在吸引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并实现设置区域的省空间化。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纺织机具备:上述纤维排出装置;多个纺织单元,它们分别具有对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牵伸装置、对由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进行纺织从而形成细纱的纺织装置以及将由纺织装置纺出的细纱卷绕于卷装的卷取装置;以及吸引管道,其使吸引空气流从多个纺织单元在纤维排出装置的空气流通过区域通过。
根据该纺织机,由于设置有上述纤维排出装置,所以能够对在牵伸装置以及纺织装置产生的风棉等纤维与吸引空气流一起进行吸引,从吸引空气流将该纤维可靠地分离。并且,基于上述理由,能够实现设置区域的省空间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纺织机中,纤维排出装置也可以设置为旋转轴线与设置面成为平行。据此,由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第1待机区域、第2待机区域以及开放区域与至少3个过滤室沿与设置面垂直的面配置,所以能够实现设置区域的更省空间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抑制在吸引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并且实现设置区域的省空间化的纤维排出装置、以及具备这样的空气纺织装置的纺织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纺织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纺织机的纺织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鼓风箱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从上游侧观察的图3的纤维排出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从上游侧观察的图3的纤维排出装置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6是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从下游侧观察的图3的纤维排出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的纤维排出装置中的空气流通过区域、第1待机区域、第2待机区域以及开放区域与过滤室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纺织机具备的纤维排出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8的IX-IX线的纤维排出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对于各图中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纺织机1具备多个纺织单元2、接头台车3、鼓风箱4与原动机盒5。多个纺织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织单元2生成纱线Y并将其卷绕于卷装P。接头台车3在纱线Y被切断的纺织单元2进行接头动作。在鼓风箱4收容有用于在纺织单元2的各部分产生吸引空气流、旋转空气流等的送风机等。在原动机盒5收容有用于向纺织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原动机等。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纱条S、纤维束F以及纱线Y的行进方向中的上游侧简单地称为“行进方向中的上游侧”,将该行进方向中的下游侧简单地称为“行进方向中的下游侧”。另外,相对于接头台车3,将纱线Y的位于行进路径的一侧简单地称为“前侧”,将其相反侧简单地称为“后侧”。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各纺织单元2从行进方向中的上游侧按顺序具备牵伸装置6、空气纺织装置(纺织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存积装置50、给蜡装置11与卷取装置12。这些装置以行进方向中的上游侧在机台高度方向成为上侧的方式(即,以行进方向中的下游侧在机台高度方向成为下侧的方式),被机台框架13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承。
牵伸装置6牵伸由棉及其他天然纤维或者合成纤维等构成的纱条S而生成纤维束F。牵伸装置6从行进方向中的上游侧按顺序具有后辊对61、侧辊对62、架设有龙带63的中间辊对64与前辊对65。各辊对61、62、63、64牵伸从罐(省略图示)供给的纱条S并且将其从行进方向中的上游侧输送至下游侧。
空气纺织装置7通过旋转空气流对被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给予加捻而纺出纱线(细纱)Y。更详细而言(但省略图示),空气纺织装置7具有纺织室、纤维引导部、旋转流产生喷嘴与中空引导轴体。纤维引导部将从行进方向中的上游侧的牵伸装置6供给的纤维束F引导至纺织室内。旋转流产生喷嘴配置于纤维束F行进的路径的周围,使纺织室内产生旋转流。通过该旋转流,使被引导至纺织室内的纤维束F的纤维端反转并且旋转。中空引导轴体将被纺织完的纱线Y从纺织室内引导至空气纺织装置7的外部。
纱线监视装置8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50之间监视行进的纱线Y的信息,基于监视的信息检测出有无纱疵。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出纱疵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作为纱疵,纱线监视装置8例如检测纱线Y的粗细异常以及/或者纱线Y所含有的异物。张力传感器9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50之间测定行进的纱线Y的张力,将张力测定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给蜡装置11在纱线存积装置50与卷取装置12之间对行进的纱线Y上蜡。此外,单元控制器10针对每个纺织单元2设置,对纺织单元2的动作进行控制。
纱线存积装置50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卷取装置12之间存积行进的纱线Y。纱线存积装置50具有:从空气纺织装置7将纱线Y稳定地拉出的功能;在利用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动作时等使从空气纺织装置7送出的纱线Y滞留从而防止纱线Y松弛的功能;以及调节卷取装置12侧的纱线Y的张力防止卷取装置12侧的纱线Y的张力的变动传递至空气纺织装置7侧的功能。
卷取装置12将通过空气纺织装置7纺出的纱线Y卷绕于卷装P而形成卷装P。卷取装置12具有摇臂21、卷取滚筒22与横动装置23。摇臂21由支轴24支承为能够摆动,以适当的压力使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筒管B或者卷装P(即,在筒管B卷绕有纱线Y的部件)的表面与卷取滚筒22的表面接触。卷取滚筒22被对每个纺织单元2设置的电动马达(省略图示)驱动,使接触的筒管B或者卷装P旋转。横动装置23被在多个纺织单元2中共用的轴25驱动,相对于旋转的筒管B或者卷装P以规定宽度将纱线Y进行横动。
接头台车3行进至纱线Y被切断的纺织单元2,在该纺织单元2进行接头动作。接头台车3具有捻接器26、吸管27与吸嘴28。吸管27由支轴31支承为能够转动,将来自空气纺织装置7的纱线Y的纱线端吸入捕捉并引导至捻接器26。吸嘴28由支轴32支承为能够转动,将来自卷取装置12的纱线Y的纱线端吸入捕捉并引导至捻接器26。捻接器26进行被引导的纱线端彼此的接头。
对上述鼓风箱4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鼓风箱4具有:纤维排出装置70,其与吸引管道41的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41a连接;送风机42,其产生吸引空气流;排出管道43,其连接纤维排出装置70与送风机42;以及框架44,其支承纤维排出装置70、送风机42以及排出管道43。送风机42具有:叶轮壳体42a,其收容叶轮;以及马达42b,其使该叶轮旋转。
通过送风机42产生的吸引空气流如图3中箭头所示那样依次通过吸引管道41、纤维排出装置70的空气流通过区域R1、排出管道43以及叶轮壳体42a向外部排出。吸引管道41使含有在各纺织单元2的牵伸装置6以及空气纺织装置7产生的风棉等纤维的吸引空气流,从各纺织单元2向纤维排出装置70的空气流通过区域R1通过。此外,在纺织机1另外设置有与接头台车3的吸管27以及吸嘴28等连接的吸引管道(省略图示)。该吸引管道使含有纱线屑等纤维的吸引空气流通过。
如图4、图5以及图6所示,纤维排出装置70具备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的具有圆筒状形状的壳体(区域形成部)71。旋转轴线L沿多个纺织单元2的排列方向延伸,与纤维排出装置70的设置面(即,纺织机1的设置面)平行。壳体71经由一对脚部72安装于框架44(参照图3)。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壳体71内的空间在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的旋转方向(以下,简单地称为“旋转方向”)被划分为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第2待机区域R2b以及开放区域R3。各区域R1、R2a、R2b、R3在从旋转轴线L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具有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的扇形。空气流通过区域R1配置于铅垂方向上侧,使吸引空气流通过。第1待机区域R2a配置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旋转方向的第1侧。第2待机区域R2b配置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旋转方向的第2侧(旋转方向的第1侧的相反侧)。开放区域R3配置于旋转方向的第1待机区域R2a的第1侧且第2待机区域R2b的第2侧(即,铅垂方向下侧),并且向外部开放。
如图4所示,在壳体71的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上游侧的第1主壁71a,在与空气流通过区域R1对应的部分设置有空气流导入口73。如图3所示,空气流导入口73与吸引管道41的端部41a连接。如图6所示,在壳体71的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下游侧的第2主壁71b,在与空气流通过区域R1对应的部分设置有空气流导出口74。在空气流导出口74,以与第2主壁71b成为同一面的方式设置有形成有多个孔75a的保持板75。如图3所示,空气流导出口74与排出管道43的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43a连接。
如图4所示,在壳体71的第1主壁71a的与第1待机区域R2a对应的部分设置有窗部76。在壳体71的第1主壁71a的与第2待机区域R2b对应的部分设置有窗部77。第1待机区域R2a能够经由窗部76从外部目视确认,第2待机区域R2b能够经由窗部77从外部目视确认。
如图4所示,在壳体71的第1主壁71a,在与开放区域R3对应的部分形成有第1切口78。如图6所示,在壳体71的第2主壁71b,在与开放区域R3对应的部分形成有第2切口79。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壳体71的侧壁71c,在与开放区域R3对应的部分朝向铅垂方向下方地形成有开口81。第1切口78、第2切口79以及开口81成为一连串的开口。
如图4、图5以及图6所示,在壳体71安装有能够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旋转的支承轴82。如图3所示,支承轴82通过分别安装于第1主壁71a以及第2主壁71b的一对轴承83支承。在从安装于第1主壁71a的轴承83突出的支承轴82的端部82a,经由一对带轮84以及传动带85连接有马达(驱动源)86。马达86通过框架44支承。
如图5所示,在壳体71内,在支承轴82以90°间隔安装有4个矩形板状的分隔部件(室形成部)87。4个分隔部件87沿旋转方向并列设置,从而在壳体71内形成设置有过滤器88的4个过滤室89。过滤器88配置于过滤室89的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面(即,壳体71的第2主壁71b侧的端面)。
在分隔部件87的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面,安装有与壳体71的第1主壁71a的内表面接触的密封部件(第2密封部件)91。在分隔部件87的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面,安装有与壳体71的第2主壁71b的内表面接触的密封部件(第2密封部件)92。在分隔部件87的外侧(即,支承轴82的相反侧)的端面,安装有与壳体71的侧壁71c的内表面接触的密封部件(第2密封部件)93。各密封部件91、92、93能够与壳体71的内表面之间维持气密,并且由能够降低与壳体71的内表面的摩擦阻力的材料(例如氟树脂等)构成。
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纤维排出装置7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3中箭头所示,由送风机42产生的吸引空气流依次通过吸引管道41、纤维排出装置70的空气流通过区域R1、排出管道43以及叶轮壳体42a向外部排出。此时,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如图5所示,1个过滤室89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因此,通过设置于该过滤室89的过滤器88,从吸引空气流将风棉等纤维分离(除去)。
而且,若从1个过滤室89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则通过马达86使支承轴82旋转90°,4个分隔部件87一体地旋转90°。由此,曾经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过滤室89位于第1待机区域R2a。由于吸引空气流不会作用于位于第1待机区域R2a的过滤室89,所以附着于过滤器88的纤维落下而存积于该过滤室89内。
然后,若从1个过滤室89位于第1待机区域R2a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则通过马达86使支承轴82旋转90°,4个分隔部件87一体地旋转90°。由此,曾经位于第1待机区域R2a的过滤室89位于开放区域R3,向大气压开放。由于在壳体71朝向铅垂方向下方地形成有使位于开放区域R3的过滤室89向壳体71的外部开放的开口81,所以存积于过滤室89内的纤维经由开口81落下,向壳体71的外部排出。此外,向壳体71的外部排出的纤维通过传送带等搬运装置被搬运至纤维回收盒、或者在设置面下设置的管道。或者,向壳体71的外部排出的纤维从位于开放区域R3的过滤室89直接落下于在设置面下设置的管道。
然后,若从1个过滤室89位于开放区域R3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则通过马达86使支承轴82旋转90°,4个分隔部件87一体地旋转90°。由此,曾经位于开放区域R3的过滤室89位于第2待机区域R2b。然后,若从1个过滤室89位于第2待机区域R2b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则通过马达86使支承轴82旋转90°,4个分隔部件87一体地旋转90°。由此,位于第2待机区域R2b的过滤室89再次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通过重复以上动作,继续从吸引空气流分离纤维,并且进行被分离的纤维的排出。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由于在相对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开放区域R3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使4个过滤室89旋转时,无法产生1个过滤室89同时跨越空气流通过区域R1以及开放区域R3那样的状态,所以能够抑制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压力损失的产生。此外,代替每经过规定时间通过马达86使支承轴82旋转,也可以形成为:在由传感器检测到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过滤室89中附着于过滤器88的纤维的量达到规定量的情况时,通过马达86使支承轴82旋转。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通过使4个过滤室89彼此依次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开放区域R3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从而在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过滤室89中,能够从包含风棉等纤维的吸引空气流将该纤维分离,在位于开放区域R3的过滤室89中,能够从附着有纤维的过滤器88将该纤维除去向外部排出。特别是,由于在4个分隔部件87一体地设置有过滤器88,所以如纤维那样非常细容易缠绕的物质也能够从吸引空气流高效地分离。在相对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开放区域R3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使4个过滤室89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相对地旋转时,空气流通过区域R1与开放区域R3隔着第1待机区域R2a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被分离,因此能够抑制在空气流通过区域R1中产生压力损失。因此,根据纤维排出装置70,能够抑制在吸引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实现设置区域的省空间化。另外,由于是简单的结构,所以也能够实现纤维排出装置70的低成本化。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过滤器88配置于过滤室89的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面。由此,能够将从吸引空气流分离的纤维存积于过滤室89内,在过滤室89位于开放区域R3时,能够将存积于过滤室89内的纤维可靠地向外部排出。另外,由于形成有多个孔75a的保持板75以与第2主壁71b成为同一面的方式设置于空气流导出口74,所以在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过滤室89中能够抑制过滤器88挠曲。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在壳体71铅垂方向朝下地形成有使位于开放区域R3的过滤室89向壳体71的外部开放的开口81。由此,在过滤室89位于开放区域R3时,通过使存积于过滤室89内的纤维经由开口81落下,能够将其容易且可靠地向外部排出。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设置有使支承轴82旋转的马达86。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4个过滤室89分别依次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开放区域R3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在分隔部件87设置有与壳体71的内表面接触的密封部件91、92、93。由此,能够抑制外部的空气从开放区域R3经由第1待机区域R2a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流入空气流通过区域R1,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在空气流通过区域R1中产生压力损失。此外,即便在壳体71的第1主壁71a的内表面与密封部件91之间、以及在壳体71的第2主壁71b的内表面与密封部件92之间分别夹持有风棉等纤维,也在密封部件91以及密封部件92分别到达第1切口78以及第2切口79时,消除该纤维的夹持,使纤维落下。相同地,即便在壳体71的侧壁71c的内表面与密封部件93之间夹持有风棉等纤维,也在密封部件93到达开口81时,消除该纤维的夹持,使纤维落下。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在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下游侧连接有送风机42。由此,能够可靠地产生通过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吸引空气流,在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过滤室89中使纤维从吸引空气流可靠地分离。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壳体71具有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的圆筒状形状。由此,能够实现纤维排出装置70的小型化,能够实现设置区域的更省空间化。
根据具备纤维排出装置70的纺织机1,能够将在牵伸装置6以及空气纺织装置7产生的风棉等纤维,与吸引空气流一起进行吸引,从吸引空气流将该纤维可靠地分离。另外,在纺织机1中,纤维排出装置70设置为旋转轴线L与设置面平行。由此,由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开放区域R3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与4个过滤室89沿与设置面垂直的面配置,所以能够实现设置区域的更省空间化。
此外,如图7所示,也可以使相对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第2待机区域R2b以及开放区域R3绕旋转方向并列设置的3个过滤室89能够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旋转。在该情况下,只要各过滤室89具有包含于第1待机区域R2a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彼此那样的大小,由于无法产生1个过滤室89同时跨越空气流通过区域R1以及开放区域R3那样的状态,所以也能够抑制空气流通过区域R1中的压力损失的产生。另外,也可以将过滤室89设置为5个以上。过滤室89的数量能够根据吸引空气流的流量适当地设定。另外,也可以相对于沿旋转方向并列设置的至少3个过滤室89,使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第2待机区域R2b以及开放区域R3能够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旋转。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纺织机1在纤维排出装置70的结构上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纺织机1不同。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的纺织机1具备的纤维排出装置70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8以及图9所示,纤维排出装置70具备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的具有圆筒状形状的壳体(区域形成部)71。旋转轴线L沿前后方向延伸,与纤维排出装置70的设置面(即,纺织机1的设置面)平行。
壳体71内的空间在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的旋转方向(以下,简单地称为“旋转方向”),被划分为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第2待机区域R2b以及开放区域R3。各区域R1、R2a、R2b、R3在从旋转轴线L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具有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的扇形。空气流通过区域R1使吸引空气流通过。第1待机区域R2a配置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旋转方向的第1侧。第2待机区域R2b配置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旋转方向的第2侧(旋转方向中的第1侧的相反侧)。开放区域R3配置于第1待机区域R2a的旋转方向的第1侧且第2待机区域R2b的第2侧,并且向外部开放。空气流通过区域R1在铅垂方向配置于比旋转轴线L靠上侧,开放区域R3在铅垂方向配置于比旋转轴线L靠下侧。
在壳体71的侧壁71c的与空气流通过区域R1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向空气流通过区域R1开口的空气流导入口73。空气流导入口73与吸引管道41的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41a连接。在壳体71的侧壁71c的与开放区域R3对应的部分,朝向铅垂方向下方地形成有开口81。
纤维排出装置70还具备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的具有圆筒状形状的筒体94。筒体94被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第2待机区域R2b以及开放区域R3包围。筒体94的前侧的端部94a被关闭,以与壳体71的第1主壁71a对置的状态位于壳体71的内侧。筒体94的后侧的端部94b被开放,以插通于在壳体71的第2主壁71b形成的开口71d的状态位于壳体71的外侧。开口71d具有圆形形状。筒体94的端部94b与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排出管道43的上游侧的端部43a连接。
在筒体94的侧壁94c的与空气流通过区域R1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向空气流通过区域R1开口的空气流通过开口95。在筒体94的侧壁94c的与第1待机区域R2a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向第1待机区域R2a开口的空气流通过孔96。空气流通过孔96的开口面积比空气流通过开口95的开口面积小。
纤维排出装置70还具备旋转单元100。旋转单元100具有第1主板101、第2主板102、筒部103以及4个分隔部件(室形成部)87。第1主板101具有圆板状形状,配置于壳体71的第1主壁71a与筒体94的端部94a之间。第2主板102具有圆板状形状,配置于壳体71的第2主壁71b的内侧附近。筒部103设置于在第2主板102形成的开口102a。筒部103具有圆筒状形状,开口102a具有圆形形状。筒部103配置于第2主壁71b的开口71d的内侧,筒体94配置于第2主板102的开口102a以及筒部103的内侧。
4个分隔部件87架设于第1主板101与第2主板102之间。4个分隔部件87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而呈放射状且沿旋转方向以等间隔(即,90°间隔)配置于筒体94的外侧。各分隔部件87具有矩形板状形状,沿通过旋转轴线L的4个平面彼此配置于筒体94的外侧。4个分隔部件87使壳体71内形成沿旋转方向并列设置的4个过滤室89。
在第1主板101固定有支承轴82。支承轴82通过安装于第1主壁71a的轴承104支承。筒部103通过安装于第2主壁71b的开口71d的轴承105支承。即,支承轴82在安装有4个分隔部件87的状态下,能够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旋转。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纤维排出装置70相同,在支承轴82连接有马达(驱动源)86(参照图3)。
旋转单元100还具有过滤器88。过滤器88具有从吸引空气流将纤维分离(除去)的4个过滤部件88a。各过滤部件88a具有弯曲的矩形板状的形状,配置于相邻的分隔部件87之间。更具体而言,各过滤部件88a架设于第1主板101与第2主板102之间的相邻的分隔部件87的内侧的端部之间。由此,过滤器88构成为在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第2待机区域R2b以及开放区域R3的内侧包围筒体94的圆筒状形状,配置于过滤室89的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面(即,筒体94侧的端面)。
在旋转单元100中,过滤器88与4个分隔部件87设置为一体,4个分隔部件87以及过滤器88能够在壳体71的内侧且在筒体94的外侧的区域一体地旋转(参照图8的黑色箭头)。在旋转单元100中,吸引空气流依次通过空气流导入口73、空气流通过区域R1以及筒体94的空气流通过开口95(参照图8的空心箭头)。即,吸引空气流将旋转轴线L侧作为下游侧而通过空气流通过区域R1。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纤维排出装置70相同,在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下游侧连接有送风机42(参照图3)。
在筒体94安装有包围空气流通过开口95且与旋转单元100(即,4个分隔部件87以及过滤器88)接触的密封部件(第1密封部件)106。密封部件106由能够在与旋转单元100之间维持气密并且能够降低与旋转单元100的内表面的摩擦阻力的材料(例如氟树脂等)构成。在第1主板101、第2主板102以及4个分隔部件87的外侧(即,支承轴82的相反侧)的端面,安装有与壳体71的侧壁71c的内表面接触的密封部件(第2密封部件)107。密封部件107由能够在与壳体71的内表面之间维持气密并且能够降低与壳体71的内表面的摩擦阻力的材料(例如氟树脂等)构成。
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纤维排出装置70的动作进行说明。通过送风机42产生的吸引空气流依次通过吸引管道41、纤维排出装置70的空气流通过区域R1、纤维排出装置70的筒体94、排出管道43以及叶轮壳体42a向外部排出。此时,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如图8所示,1个过滤室89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因此,通过设置于该过滤室89的过滤器88,从吸引空气流将风棉等纤维A分离(除去)。
然后,若从1个过滤室89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则通过马达86使支承轴82旋转90°,4个分隔部件87一体地旋转90°。由此,曾经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过滤室89位于第1待机区域R2a。在位于第1待机区域R2a的过滤室89内,存积纤维A。
然后,若从1个过滤室89位于第1待机区域R2a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则通过马达86使支承轴82旋转90°,4个分隔部件87一体地旋转90°。由此,曾经位于第1待机区域R2a的过滤室89位于开放区域R3,向大气压开放。由于在壳体71朝向铅垂方向下方地形成有使位于开放区域R3的过滤室89向壳体71的外部开放的开口81,所以存积于过滤室89内的纤维A经由开口81落下,向壳体71的外部排出。此外,向壳体71的外部排出的纤维通过传送带等搬运装置被搬运至纤维回收盒、或者在设置面下设置的管道。或者,向壳体71的外部排出的纤维从位于开放区域R3的过滤室89直接落下于在设置面下设置的管道。
然后,若从1个过滤室89位于开放区域R3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则通过马达86使支承轴82旋转90°,4个分隔部件87一体地旋转90°。由此,曾经位于开放区域R3的过滤室89位于第2待机区域R2b。然后,若从1个过滤室89位于第2待机区域R2b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则通过马达86使支承轴82旋转90°,4个分隔部件87一体地旋转90°。由此,位于第2待机区域R2b的过滤室89再次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通过重复以上动作,继续从吸引空气流分离纤维A,并且进行被分离的纤维A的排出。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在相对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开放区域R3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使4个过滤室89旋转时,由于无法产生1个过滤室89同时跨越空气流通过区域R1以及开放区域R3那样的状态,所以能够抑制空气流通过区域R1中的压力损失的产生。此外,代替每经过规定时间通过马达86使支承轴82旋转,也可以形成为:在传感器检测到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过滤室89中附着于过滤器88的纤维的量达到规定量时,通过马达86使支承轴82旋转。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通过使4个过滤室89彼此依次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开放区域R3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在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过滤室89中,能够从含有风棉等纤维的吸引空气流将该纤维分离,在位于开放区域R3的过滤室89中,能够从附着有纤维的过滤器88将该纤维除去并向外部排出。特别是,由于在4个分隔部件87一体地设置有过滤器88,所以如纤维那样非常细而容易缠绕的物质也能够从吸引空气流高效地分离。在相对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开放区域R3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使4个过滤室89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相对地旋转时,由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与开放区域R3隔着第1待机区域R2a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而分离,所以能够抑制在空气流通过区域R1中产生压力损失。因此,根据纤维排出装置70,能够抑制在吸引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实现设置区域的省空间化。另外,由于是简单结构,也能够实现纤维排出装置70的低成本化。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吸引空气流将旋转轴线L侧作为下游侧,通过空气流通过区域R1。由此,能够抑制纤维经由部件间的缝隙等从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过滤室89内向该过滤室89外流出。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过滤器88具有在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第2待机区域R2b以及开放区域R3的内侧包围筒体94的圆筒状形状。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吸引空气流将旋转轴线L侧作为下游侧而通过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结构、即能够抑制纤维从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过滤室89内向该过滤室89外流出的结构。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筒体94具有在第1待机区域R2a开口且比空气流通过开口95小的空气流通过孔96。由此,由于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过滤室89内与位于第1待机区域R2a的过滤室89内的压力差变小,所以能够抑制纤维经由部件间的缝隙等从位于第1待机区域R2a的过滤室89内向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过滤室89内流出。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在旋转单元100设置有在壳体71的第2主壁71b的开口71d的内侧配置的筒部103。由此,能够抑制纤维经由部件间的缝隙等从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过滤室89内向壳体71外流出。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4个分隔部件87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而呈放射状且沿着旋转方向以等间隔配置于筒体94的外侧。由此,能够等容量地设计各过滤室89。能够实现各过滤室89的容量管理的容易化。能够实现用于使各过滤室89位于壳体71的各区域R1、R2a、R3、R2b的控制的容易化。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各分隔部件87沿通过旋转轴线L的4个平面彼此配置于筒体94的外侧。由此,构造简单,制造容易。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过滤器88具有多个过滤部件88a,各过滤部件88a配置于相邻的分隔部件87之间。由此,能够部分更换引起堵塞等的过滤部件88a。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在筒体94设置有包围空气流通过开口95并且与旋转单元100接触的密封部件106。由此,能够抑制空气的漏出并且使旋转单元100一体地旋转。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过滤器88配置于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过滤室89的下游侧的端面。由此,能够将从吸引空气流分离的纤维存积于过滤室89内,在过滤室89位于开放区域R3时,能够将存积于过滤室89内的纤维可靠地向外部排出。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在壳体71朝向铅垂方向下方地形成有使位于开放区域R3的过滤室89向壳体71的外部开放的开口81。由此,在过滤室89位于开放区域R3时,能够通过使存积于过滤室89内的纤维经由开口81落下,容易且可靠地向外部排出。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设置有使支承轴82旋转的马达86。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4个过滤室89分别依次地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开放区域R3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在分隔部件87设置有与壳体71的内表面接触的密封部件107。由此,能够抑制外部的空气从开放区域R3经由第1待机区域R2a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流入空气流通过区域R1,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在空气流通过区域R1中产生压力损失。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在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的下游侧连接有送风机42。由此,能够可靠地产生通过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吸引空气流,从而在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过滤室89中从吸引空气流将纤维可靠地分离。
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壳体71具有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的圆筒状形状。由此,能够实现纤维排出装置70的小型化,实现设置区域的更省空间化。
根据具备纤维排出装置70的纺织机1,能够将在牵伸装置6以及空气纺织装置7产生的风棉等纤维与吸引空气流一起进行吸引,从吸引空气流将该纤维可靠地分离。另外,在纺织机1中,纤维排出装置70设置为旋转轴线L与设置面平行。由此,由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开放区域R3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与4个过滤室89沿与设置面垂直的面配置,所以能够实现设置区域的更省空间化。
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纤维排出装置70相同,也可以使相对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第2待机区域R2b以及开放区域R3绕旋转方向并列设置的3个过滤室89,能够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旋转。在该情况下,只要各过滤室89具有包含于第1待机区域R2a以及第2待机区域R2b彼此那样的大小,由于无法产生1个过滤室89同时跨越空气流通过区域R1以及开放区域R3那样的状态,所以也能够抑制空气流通过区域R1中的压力损失的产生。另外,也可以将过滤室89设置为5个以上。过滤室89的数量能够根据吸引空气流的流量适当地设定。另外,也可以相对于绕旋转方向并列设置的至少3个过滤室89,使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第2待机区域R2b以及开放区域R3能够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旋转。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例如,只要纤维排出装置70具有以下那样的结构,便认为能够抑制在吸引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并且实现设置区域的省空间化。即,在纤维排出装置70中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使吸引空气流通过的空气流通过区域R1、配置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的旋转方向的第1侧的第1待机区域R2a、配置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旋转方向的第2侧的第2待机区域R2b以及在旋转方向的第1待机区域R2a的第1侧且第2待机区域R2b的第2侧向外部开放的开放区域R3,沿着旋转方向并列设置并且设置有过滤器88的至少3个过滤室89能够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相对地旋转,至少3个过滤室彼此依次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第1待机区域、开放区域以及第2待机区域。另外,纤维排出装置70也可以为,具备:区域形成部,其具有使吸引空气流通过的空气流通过区域R1、配置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的旋转方向的第1侧的第1待机区域R2a、配置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的旋转方向的第2侧的第2待机区域R2b以及在旋转方向的第1待机区域R2a的第1侧且第2待机区域R2b的第2侧向外部开放的开放区域R3;以及室形成部,其具有绕旋转方向并列设置并且设置有过滤器88的至少3个过滤室89,并且能够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线相对于区域形成部相对地旋转,至少3个过滤室分别依次位于空气流通过区域、第1待机区域、开放区域以及第2待机区域。
另外,至少3个过滤室89相对于空气流通过区域R1、第1待机区域R2a、第2待机区域R2b以及开放区域R3的相对旋转并不限定于如上述那样断续进行的情况,也可以连续地(即,以低速持续旋转的方式)进行。另外,该旋转并不限定于单向旋转,也可以使其向一方向与相反方向相互旋转。另外,该旋转并不限定于通过马达86等驱动源进行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手动进行。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纤维从位于开放区域R3的过滤室89经由开口81落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将从送风机42排出的空气流、或者从另外设置的送风机输送的空气流等输送至位于开放区域R3的过滤室89,促进存积于过滤室89内的纤维的排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相对于使含有在各纺织单元2的牵伸装置6以及空气纺织装置7产生的风棉等纤维的吸引空气流从各纺织单元2在纤维排出装置70的空气流通过区域R1通过的吸引管道41,设置有纤维排出装置7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相对于与接头台车3的吸管27以及吸嘴28等连接而使含有纱线屑等纤维的吸引空气流通过的吸引管道,设置本发明的纤维排出装置。另外,在自动络纱机等其他纤维机械中,也可以相对于使含有纤维以及/或者纱线屑等的吸引空气流通过的吸引管道,设置本发明的纤维排出装置。
另外,在纺织机1中,虽然纱线存积装置50具有从空气纺织装置7将纱线Y拉出的功能,但在本发明的纺织机中,也可以通过输送辊与夹持辊将纱线拉出。
另外,在纺织机1中,各装置配置成:在机台高度方向上,在上侧供给的纱线Y在下侧被卷绕,但是,在本发明的纺织机中,各装置配置成在机台高度方向上在下侧供给的纱线在上侧被卷绕。
另外,在纺织机1中,虽然牵伸装置6的底部辊、横动装置23的横动机构通过来自原动机盒5的动力(即,多个纺织单元2共用)被驱动,但在本发明的纺织机中,也可以将纺织单元2的各部分(例如牵伸装置、纺织装置、卷取装置等)针对每个纺织单元2独立地驱动。
另外,为了防止纤维束F的加捻传递至空气纺织装置7的上游侧,空气纺织装置7也可以还具备被纤维引导部保持且向纺织室内突出地配置的针。另外,也可以取代这样的针,空气纺织装置7通过纤维引导部的下游侧端部防止纤维束F的加捻传递至空气纺织装置7的上游侧。并且,空气纺织装置7也可以具备相互向相反方向捻线的一对空气喷嘴。
另外,也可以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将张力传感器9配置于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另外,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不是针对每个纺织单元2设置,而是每多个纺织单元2设置。另外,给蜡装置11、张力传感器9以及纱线监视装置8也可以不设置于纺织单元2。另外,卷取装置12也可以不是通过针对每个纺织单元2设置的驱动马达被驱动,而是通过在多个纺织单元2中共用设置的驱动源被驱动。在这种情况下,在使卷装P反转时,以卷装P从卷取滚筒22分离的方式,通过气缸(省略图示)使摇臂21移动,通过设置于接头台车3的反转用辊(省略图示)使卷装P反转。
另外,纤维排出装置70以及纺织机1的各结构的材料以及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材料以及形状,能够应用各种材料以及形状。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纤维排出装置70中,壳体71并不限定于具有圆筒状形状,也可以具有圆锥台状形状等其他形状。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纤维排出装置70中,筒体94以及过滤器88彼此并不限定于具有圆筒状形状,也可以具有多边形筒状形状等其他形状。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抑制在吸引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并实现设置区域的省空间化的纤维排出装置以及具备这样的空气纺织装置的纺织机。
附图标记说明:
1…纺织机;2…纺织单元;6…牵伸装置;7…空气纺织装置(纺织装置);12…卷取装置;41…吸引管道;42…送风机;70…纤维排出装置;71…壳体(区域形成部);81…开口;82…支承轴;86…马达(驱动源);87…分隔部件(室形成部);88…过滤器;88a…过滤部件;89…过滤室;91、92、93、107…密封部件(第2密封部件);94…筒体;95…空气流通过开口;96…空气流通过孔;106…密封部件(第1密封部件);L…旋转轴线;R1…空气流通过区域;R2a…第1待机区域;R2b…第2待机区域;R3…开放区域。

Claims (22)

1.一种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具有使吸引空气流通过的空气流通过区域、配置于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的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线的旋转方向上的第1侧的第1待机区域、配置于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的所述旋转方向上的第2侧的第2待机区域、以及在所述旋转方向的所述第1待机区域的第1侧且所述第2待机区域的第2侧向外部开放的开放区域;
过滤器,其从所述吸引空气流将纤维分离;
多个分隔部件,所述多个分隔部件一体地设置有所述过滤器,并且在所述壳体内形成沿着所述旋转方向并列设置的至少3个过滤室;以及
支承轴,所述多个分隔部件安装于该支承轴,并且该支承轴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线旋转,
所述纤维排出装置还具备筒体,该筒体被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所述第1待机区域、所述第2待机区域以及所述开放区域包围,并且具有在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开口的空气流通过开口,
所述过滤器具有在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所述第1待机区域、所述第2待机区域以及所述开放区域的内侧包围所述筒体的筒状形状,
所述纤维排出装置还具备筒部,其安装所述多个分隔部件,并且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线而旋转,
在所述筒部的内侧配置有所述筒体,
在所述支承轴与所述壳体之间配置有第1轴承,
在所述筒部与所述壳体之间配置有第2轴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空气流将所述旋转轴线侧作为下游侧而在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通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体具有在所述第1待机区域开口并且比所述空气流通过开口小的空气流通过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分隔部件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线而呈放射状且在所述旋转方向以等间隔配置于所述筒体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分隔部件的每一个分别沿通过所述旋转轴线的多个平面而配置于所述筒体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3~5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具有多个过滤部件,
所述多个过滤部件分别配置于相邻的所述分隔部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分隔部件以及所述过滤器在所述壳体的内侧且在所述筒体的外侧的区域能够一体地旋转,
在所述筒体设置有包围所述空气流通过开口并且与所述多个分隔部件以及所述过滤器接触的第1密封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配置于所述过滤室的所述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朝向铅垂方向下方而形成有开口,该开口使位于所述开放区域的所述过滤室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开放。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使所述支承轴旋转的驱动源。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分隔部件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接触的第2密封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5、7~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的所述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上的下游侧连接有送风机。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的所述吸引空气流的通过方向上的下游侧连接有送风机。
14.根据权利要求1~5、7~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线的圆筒状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线的圆筒状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线的圆筒状形状。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密封部件由氟树脂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密封部件由氟树脂构成。
19.一种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使吸引空气流通过的空气流通过区域、
配置于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的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线的旋转方向上的第1侧的第1待机区域、
配置于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的所述旋转方向上的第2侧的第2待机区域、以及
在所述旋转方向上的所述第1待机区域的第1侧且所述第2待机区域的第2侧向外部开放的开放区域,
沿着所述旋转方向并列设置并且设置有过滤器的至少3个过滤室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线相对地旋转,
所述至少3个过滤室分别依次位于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所述第1待机区域、所述开放区域以及所述第2待机区域,
所述纤维排出装置还具备筒体,该筒体被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所述第1待机区域、所述第2待机区域以及所述开放区域包围,并且具有在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开口的空气流通过开口,
所述过滤器具有在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所述第1待机区域、所述第2待机区域以及所述开放区域的内侧包围所述筒体的筒状形状,
所述纤维排出装置还具备筒部,其安装多个分隔部件,并且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线而旋转,
在所述筒部的内侧配置有所述筒体,
在支承轴与壳体之间配置有第1轴承,
在所述筒部与所述壳体之间配置有第2轴承。
20.一种纤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区域形成部,其具有使吸引空气流通过的空气流通过区域、配置于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的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线的旋转方向上的第1侧的第1待机区域、配置于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的所述旋转方向上的第2侧的第2待机区域、以及在所述旋转方向的所述第1待机区域的第1侧且所述第2待机区域的第2侧向外部开放的开放区域;以及
室形成部,其具有沿着所述旋转方向并列设置并且设置有过滤器的至少3个过滤室,并且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线相对于所述区域形成部相对地旋转,
所述至少3个过滤室分别依次位于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所述第1待机区域、所述开放区域以及所述第2待机区域,
所述纤维排出装置还具备筒体,该筒体被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所述第1待机区域、所述第2待机区域以及所述开放区域包围,并且具有在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开口的空气流通过开口,
所述过滤器具有在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所述第1待机区域、所述第2待机区域以及所述开放区域的内侧包围所述筒体的筒状形状,
所述纤维排出装置还具备筒部,其安装多个分隔部件,并且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线而旋转,
在所述筒部的内侧配置有所述筒体,
在支承轴与壳体之间配置有第1轴承,
在所述筒部与所述壳体之间配置有第2轴承。
21.一种纺织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排出装置;
多个纺织单元,所述多个纺织单元分别具有对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牵伸装置、对由所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所述纤维束进行纺织从而形成细纱的纺织装置以及将由所述纺织装置纺织形成的所述细纱卷绕于卷装的卷取装置;以及
吸引管道,其使所述吸引空气流从所述多个纺织单元向所述纤维排出装置的所述空气流通过区域通过。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纺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排出装置设置为所述旋转轴线与设置面平行。
CN201480065597.6A 2013-12-27 2014-12-08 纤维排出装置以及纺织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934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2277 2013-12-27
JP2013272277A JP2017036513A (ja) 2013-12-27 2013-12-27 繊維排出装置及び紡績機
PCT/JP2014/082433 WO2015098479A1 (ja) 2013-12-27 2014-12-08 繊維排出装置及び紡績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93479A CN105793479A (zh) 2016-07-20
CN105793479B true CN105793479B (zh) 2018-04-03

Family

ID=53478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559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93479B (zh) 2013-12-27 2014-12-08 纤维排出装置以及纺织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036513A (zh)
CN (1) CN105793479B (zh)
WO (1) WO20150984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95569B (zh) * 2018-11-26 2021-09-28 江南大学 具有自清洁功能的负压风箱
CN115418751B (zh) * 2022-08-16 2023-11-03 库车利华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纺织机械单轴流开棉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86309A (en) * 1965-11-17 1969-12-30 Parks Cramer Ltd Fiber waste disposal system for textile machines
US4447249A (en) * 1982-08-16 1984-05-08 Owens-Corning Fiberglas Corporation Blowing wool separator method and apparatus
US4572745A (en) * 1984-09-18 1986-02-25 Parks-Cramer Company Single-air traveling suction blower cleaner with automatic doffing
DE3900543A1 (de) * 1989-01-11 1990-07-12 Schlafhorst & Co W Vorrichtung zum reinigen der an einer textilmaschine entstehenden abluft
CN1830583A (zh) * 2005-02-21 2006-09-1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集尘装置和移动式除尘器
CN102513581A (zh) * 2011-12-06 2012-06-27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板料钻孔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1566U (zh) * 1990-06-11 1992-02-24
JP2005002482A (ja) * 2003-06-10 2005-01-06 Murata Mach Ltd 吸引ダクトを備えた繊維機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86309A (en) * 1965-11-17 1969-12-30 Parks Cramer Ltd Fiber waste disposal system for textile machines
US4447249A (en) * 1982-08-16 1984-05-08 Owens-Corning Fiberglas Corporation Blowing wool separator method and apparatus
US4572745A (en) * 1984-09-18 1986-02-25 Parks-Cramer Company Single-air traveling suction blower cleaner with automatic doffing
DE3900543A1 (de) * 1989-01-11 1990-07-12 Schlafhorst & Co W Vorrichtung zum reinigen der an einer textilmaschine entstehenden abluft
CN1830583A (zh) * 2005-02-21 2006-09-1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集尘装置和移动式除尘器
CN102513581A (zh) * 2011-12-06 2012-06-27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板料钻孔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93479A (zh) 2016-07-20
JP2017036513A (ja) 2017-02-16
WO2015098479A1 (ja) 2015-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10816B (zh) 纱线卷取机
CN101994172A (zh) 气流纺纱装置及具备该气流纺纱装置的纺纱机械
CN103010849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1994174B (zh) 纺纱机械
CN101403150B (zh) 纤维机械中的集棉处理系统
CN105793479B (zh) 纤维排出装置以及纺织机
CN103140614B (zh) 吸引分离装置以及具备该吸引分离装置的纤维机械
JP6025843B2 (ja) 巻取り機の駆動装置
CN103010848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3014949B (zh) 牵伸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械
CN104828648B (zh) 筒管放置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JP2010236102A (ja) 繊維機械及び繊維機械用除去物質吸引分離装置
CN103898639B (zh) 纱线存积装置及纺纱单元
CN110172761A (zh) 用于运行转杯纺纱机的纺纱装置的方法以及转杯纺纱机的纺纱装置
CN205474168U (zh) 清洁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CN106494942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3014962A (zh) 纺纱机
ITMI20110978A1 (it) Dispositivo di aspirazione per carrelli di servizio per filatoi open-end
CN103261497A (zh) 纤维机械
CN103510209A (zh) 纤维机械
CN104555598A (zh) 一种编织网状拉筋的编织机及工作方法
ITMI20110112A1 (it) Sistema di raccolta degli sfridi di roccatura
CN205603752U (zh) 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CN204799616U (zh) 一种纺织机巡回吸风吹风装置
CN109626108A (zh) 纱线卷绕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03

Termination date: 202112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