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93136A - 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93136A
CN103493136A CN201280020675.1A CN201280020675A CN103493136A CN 103493136 A CN103493136 A CN 103493136A CN 201280020675 A CN201280020675 A CN 201280020675A CN 103493136 A CN103493136 A CN 1034931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t spot
recording layer
actuator
laser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067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93136B (zh
Inventor
田中幸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93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31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931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313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3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servo format, e.g. guide tracks, pilot signa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1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focusing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e.g. for compensation of eccentricity or wobble
    • G11B7/0953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e.g. for compensation of eccentricity or wobble to compensate for eccentricity of the disc or disc track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e.g. for compensation of eccentricity or wobble
    • G11B7/095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e.g. for compensation of eccentricity or wobble to compensate for tilt, skew, warp or inclination of the disc, i.e. maintain the optical axis at right angles to the disc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5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active, e.g. controlled by electrical or mechanical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47Substrates
    • G11B7/2405Substrates being also used as track layers of pre-formatted lay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光盘装置。在激光与光盘的相对角度随温度和光盘的夹持状态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存在将前次记录的数据覆盖写入的问题。通过在无槽光盘中对伺服层和记录层独立地进行聚焦控制、跟踪控制,解决上述问题。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激光从光盘再现信息的光盘装置,或在光盘上记录并再现信息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针对Blu-ray Disc(TM)标准的光盘,为了增大记录容量而开发了具有3层或4层记录层的光盘,并已实现了标准化。为了得到更大容量,今后预计会开发出具有更多记录层的光盘。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的一种光盘(无槽光盘),其设置有具有用于进行跟踪伺服控制的物理槽结构的层(以下,称为伺服层),而在进行记录再现的层(记录层)则不具有岸/槽结构,因此即使在叠层大量记录层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制造。
此外,在专利文献1的摘要中记载有这样的内容,“对具有独立引导层的光记录介质的记录层检测继已记录区域进行记录的追加记录开始位置,通过在追加记录开始时使伺服用的第一激光束的照射光斑移动至与从追加开始位置向未记录区域一侧远离的位置相对的引导轨道上的位置,并使记录或再现用的第二激光束在记录层上的照射光斑追踪第一激光束移动,从该移动后的第二激光束的照射光斑位置起在记录层上开始追加记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40093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M.Ogasawara et.al.,“16Layers Write OnceDisc with a Separated Guide Layer”,ISOM2010,Th-L-07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对上述无槽光盘进行追加记录时的问题之一,在激光与光盘的相对角度随温度或光盘的夹持状态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会出现将前次记录的数据覆盖写入的问题。此外,对于可擦写型无槽光盘,在激光与光盘的相对角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存在误将数据覆盖写入到与所期望的记录位置不同的记录位置的问题。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关于追加记录的技术。在该文献中,从已记录的区域的最终记录位置起空出一定间隔开始追加记录,因此,即使由于光盘的因经时变化而产生的翘曲或记录装置的差异等,导致如图6所示那样光盘相对于各激光束的光轴存在倾斜(tilt),也能够抑制发生在已记录区域反复进行追加记录的情况。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解决方式中,存在在每次进行追加记录时都会形成无效的区域,导致盘容量降低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无槽光盘的恰当的位置进行记录的光盘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上述问题例如通过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解决。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够在无槽光盘的恰当的位置进行记录的光盘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至实施例2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
图2表示光盘的结构。
图3表示记录时聚焦于记录层和伺服层的光斑的关系。
图4是本实施例2的记录控制切换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3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
图6表示记录时聚焦于记录层和伺服层的光斑的关系。
图7是表示实施例4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5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
图9表示记录时聚焦于记录层和伺服层的光斑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此处说明的技术方案仅表示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
(盘结构)
图2表示本实施例中作为对象的光盘的结构(截面)。该图中101所示的光盘,具有一个形成有槽的伺服层和一个或多个没有槽的平坦的记录层。伺服层的槽与DVD或BD等光盘中常见的槽同样地,是以盘旋转轴为中心的螺旋状的槽。
此外,该图的1211是用于将激光光线聚焦到光盘101上的光盘装置(未图示)的物镜。该图所示的状态是,不同的两个光束从物镜1211通过,一个光束聚焦在光盘101的伺服层上,另一个光束聚焦在光盘101所具有的多个记录层中的一个记录层上。本发明作为对象的光盘,像这样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光束进行记录或再现。
(本实施例的特征)
使用图3说明本实施例的特征。图3是将具有图2所示结构的光盘的一部分切取并放大后的图。
图3表示了光斑300被聚焦在记录层上,沿盘的切线方向行进并同时记录标记的情形,同时,光斑301和光斑302与光斑300隔开一定的距离,分别被聚焦在已记录的标记上和之后将要记录标记的预定的区域(未记录区域),并且,光斑311被聚焦在光斑300的大致正下方的伺服层的槽(轨道)上。另外,其中还表示了光斑300、301和302是从本来相同的光束分离、并从相同的物镜(未图示)出射的光斑,光斑311虽然是与光斑300、301和302不同的光束,但也与它们从相同的物镜出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记录时的CLV(线速度恒定)控制和记录的时序(timing,用于表示在何时进行记录)生成等,根据从伺服槽得到的信息进行,当在记录层存在已记录的标记时,控制光斑301以使其追踪已记录的标记,由此,一边确定光斑300的盘半径方向的位置一边将标记记录在记录层上。
在本实施例这样的跟踪控制方法中,已记录的标记串(轨道)在盘半径方向按一定的间隔被记录,与无论记录层的记录状态如何总使用伺服层的槽来进行跟踪控制的现有方法相比,能够抑制已记录标记串的标记被覆盖写入这一问题。
对于伺服层和记录层,通过独立地驱动致动器来进行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其效果在于,即使由于光盘的因经时变化而产生的翘曲或记录装置的差异等,导致光盘相对于两个激光光束的光轴存在倾斜(tilt),也能够抑制发生在已记录区域进行覆盖记录的情况。此外,即使不仅由于经时变化而且由于光盘所具有的盘的翘曲和记录层与伺服层的层内偏差而导致光盘相对于两个激光光束的光轴存在倾斜(tilt),也能够抑制在已记录区域进行覆盖记录的情况。
(实现本实施例的技术手段)
图1表示用于实施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跟踪控制的光盘装置的一个例子。
图1的光盘装置包括光拾取器102、信号处理电路103、主轴电动机104、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再现信号处理电路106、主轴驱动电路107、致动器驱动电路108、中继透镜驱动电路109和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110。
其中,信号处理电路103是进行光盘装置的各种信号处理的电路,以电位Vref为基准进行动作。信号处理电路103包括系统控制电路1301、记录层聚焦控制电路1302、开关1303、加法器1304、记录层聚焦驱动电压生成电路1305、伺服层聚焦控制电路1306、开关1307、加法器1308、伺服层聚焦驱动电压生成电路1309、伺服层跟踪控制电路1310、开关1311、记录层跟踪控制电路1312、开关1314和主轴控制电路1313。
光盘101通过主轴电动机104按规定的转速旋转。主轴电动机104由装载在信号处理电路103上的主轴控制电路1313接收来自系统控制电路1301的指令信号而进行控制。从主轴控制电路1313输出的信号被主轴驱动电路107放大,放大后的信号被供给至主轴电动机104。
这样,本实施例的主轴控制电路1313根据主轴电动机104的输出信号,以不依赖于半径位置按规定转速(即单位时间的转数)旋转的方式进行控制。这样的旋转方式被称为CAV控制。
光拾取器102例如具备405nm和650nm等波长不同的两个光学系统。
首先,对405nm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激光功率控制电路1201由系统控制电路1301控制,输出用于驱动激光二极管1202的电流。为了抑制激光噪声,该驱动电流被施加了数百MHz的高频叠加。激光二极管1202以与驱动电流相应的波形出射波长405nm的激光。所出射的激光通过准直透镜1203成为平行光,一部分被分束器1204反射,通过聚焦透镜1205聚焦在功率监视器1206上。功率监视器1206将与激光的强度相应的电流或电压反馈给系统控制电路1301。由此,聚焦在光盘101的记录层上的激光的强度被保持为例如2mW等所期望的值。另一方面,从分束器1204透射的激光通过3光束规格的光栅111成为多个光束(主光束0级光及次级光束±1级光),在偏振分束器1207上反射,通过由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110驱动的像差修正元件1209控制会聚和发散,从二向色镜1208透射。二向色镜1208是反射特定的波长的光,使其它波长的光透射的光学元件。此处采用使波长405nm的光透射、650nm的光反射的二向色镜。从二向色镜1208透射的激光通过1/4波片1210成为圆偏振光,通过物镜1211聚焦在光盘101的记录层上。物镜1211由致动器1212进行位置控制。在光盘101上反射的激光,其强度根据记录在光盘101上的信息相应地被调制,通过1/4波片1210成为直线偏振光,并经二向色镜1208和像差修正元件1209,从偏振分束器1207透射。所透射的激光通过聚焦透镜1213聚焦在检测器1214上。检测器1214对激光的强度进行检测,将与之相应的信号输出到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和再现信号处理电路106。
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根据从检测器1214和检测器1223输出的信号,生成用于对记录层进行聚焦控制的记录层聚焦误差信号(以下,称为R_FE信号)、用于对伺服层进行聚焦控制的伺服层聚焦误差信号(以下,称为S_FE信号)、用于对记录层进行跟踪控制的跟踪误差信号(以下,称为R_TE信号)和用于对伺服层进行跟踪控制的跟踪误差信号(以下,称为S_TE信号)。各误差信号是以电位Vref为基准输出的信号。
405nm的光学系统的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在记录层(记录层中的任一个层)进行。
记录层聚焦控制电路1302根据来自系统控制电路1301的指令信号,对R_FE信号进行增益和相位的补偿,输出用于进行记录层的聚焦控制的驱动信号。从记录层聚焦控制电路1302输出的驱动信号通过开关1303、加法器1304被输入到致动器驱动电路108。
开关1303基于系统控制电路1301输出的R_FON信号,选择并输出记录层聚焦控制电路1302的输出信号或基准电位Vref。当作为R_FON信号输入了高(High)电平时,开关1303的端子被选择为a,记录层聚焦控制电路1302的输出信号通过加法器1304输出至致动器驱动电路108。另一方面,当作为R_FON信号输入了低(Low)电平时,开关1303选择端子b,输出基准电位Vref。
其结果是,R_FON信号成为指示记录层的聚焦控制的ON/OFF(启用/停用)的信号。此外,开关1303作为切换对记录层进行的聚焦控制的ON、OFF的开关发挥作用。通过使得R_FON信号从低切换至高,记录层的聚焦控制成为ON。该动作被称为聚焦引入(聚焦捕获)动作。
记录层聚焦驱动电压生成电路1305根据来自系统控制电路1301的指令信号输出规定的电压。记录层聚焦驱动电压生成电路1305例如输出聚焦扫描动作的扫描电压、聚焦跳跃时的跳跃电压(跳转电压)。
利用加法器1304对记录层聚焦驱动电压生成电路1305的输出信号和开关1303的输出信号进行加法运算,将结果作为R_FOD输出至致动器驱动电路108。
通过基于R_FOD在与盘面垂直的方向上驱动致动器1212,物镜1211在与盘面垂直的方向上被驱动。
接着,对650nm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与405nm的光学系统同样地,激光功率驱动电路1201驱动激光二极管1215,激光二极管1215出射波长650nm的激光。激光的一部分经过准直透镜1216、分束器1217、聚焦透镜1218,由功率监视器1219监视功率。通过将所监视到的功率反馈给系统控制电路1301,使得聚焦在光盘101的伺服层上的激光的强度被保持在例如3mW等所期望的功率。从分束器1217透射的激光,在经过偏振分束器1220后,由中继透镜1221进行会聚和发散的控制。经过中继透镜1221的激光在二向色镜1208上被反射,经1/4波片1210后,被物镜1211聚焦在光盘101的伺服层上。在光盘101上反射的激光在偏振分束器1220上发生反射,通过聚焦透镜1222聚焦在检测器1223上。
650nm的光学系统的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在伺服层进行。
伺服层聚焦控制电路1306根据来自系统控制电路1301的指令信号,对S_FE信号进行增益和相位的补偿,输出用于进行伺服层的聚焦控制的驱动信号,通过开关1307、加法器1308被输入到中继透镜驱动电路109。由此进行伺服层的聚焦控制。
开关1307基于系统控制电路1301输出的S_FON信号,选择并输出伺服层聚焦控制电路1306的输出信号或基准电位Vref。当作为S_FON信号输入了高电平时,开关1307的端子被选择为c。另一方面,当作为R_FON信号输入了低电平时,开关1307选择端子d,输出基准电位Vref。
其结果是,S_FON信号成为指示伺服层的聚焦控制的ON/OFF(启用/停用)的信号。此外,开关1307作为切换对伺服层进行的聚焦控制的ON/OFF的开关发挥作用。通过使得S_FON信号从低切换至高,伺服层的聚焦控制成为ON,该动作被称为聚焦引入(聚焦捕获)动作。
伺服层聚焦驱动电压生成电路1309根据来自系统控制电路1301的指令信号输出规定的电压。伺服层聚焦驱动电压生成电路1309例如输出聚焦扫描动作的扫描电压。
利用加法器1308对伺服层聚焦驱动电压生成电路1309的输出信号和开关1307的输出信号进行加法运算,并将结果作为S_FOD输出至中继透镜驱动电路109。
对中继透镜1221进行驱动,以根据S_FOD在与光盘101的盘面垂直的方向上控制650nm的光斑的位置。例如,在图1中,为了在与光盘101的盘面垂直的方向上驱动650nm的光斑,对中继透镜1221在与盘面水平的方向进行驱动即可。不过,并不限定于此,光拾取器102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为了在与光盘101的盘面垂直的方向上控制650nm的光斑的位置,需要在与盘面垂直的方向上驱动中继透镜1221。
中继透镜驱动电路109驱动装载在光拾取器102内的中继透镜1221。通过该驱动对伺服层进行聚焦控制、跟踪控制。
通过如上所述使中继透镜驱动电路109和伺服层聚焦控制电路1306动作,进行伺服层的聚焦控制,以使得被照射在光盘101上的波长650nm的激光光斑始终聚焦在光盘101的伺服层的面上。
此处,R_FON信号、S_FOD信号的高电平和低电平也可以不是上述的状态,而是例如以在R_FON信号为低电平时选择端子a的方式来控制开关。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伺服层的跟踪控制进行说明。
伺服层跟踪控制电路1310根据来自系统控制电路1301的指令信号,对伺服层的跟踪误差信号(以下,称为S_TE信号)进行增益和相位的补偿,输出用于进行跟踪控制的驱动信号。从伺服层跟踪控制电路1310输出的驱动信号通过开关1311被输入到中继透镜驱动电路109。
开关1311基于系统控制电路1301输出的S_TON信号,选择伺服层跟踪控制电路1310的输出信号或基准电位Vref,作为跟踪驱动信号S_TRD输出至中继透镜驱动电路109。当作为S_TON信号输入了高电平时,开关1311的端子被选择为e,伺服层跟踪控制电路1310的输出信号被输出至中继透镜驱动电路109。另一方面,当作为S_TON信号输入了低电平时,开关1311选择端子f,输出基准电位Vref。
其结果是,S_TON信号成为指示跟踪控制的ON/OFF(启用/停用)的信号。此外,开关1311作为切换伺服层跟踪控制的ON/OFF的开关发挥作用。通过使得S_TON信号从低切换至高,伺服层跟踪控制成为ON,该动作被称为伺服层轨道引入(轨道捕获)动作。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记录层的跟踪控制进行说明。
记录层跟踪控制电路1312根据来自系统控制电路1301的指令信号,对记录层的跟踪误差信号(以下,称为R_TE信号)进行增益和相位的补偿,输出用于进行跟踪控制的驱动信号。从记录层跟踪控制电路1312输出的驱动信号通过开关1314被输入到致动器驱动电路108。
开关1314基于系统控制电路1301输出的R_TON信号,选择记录层跟踪控制电路1312的输出信号或基准电位Vref,作为跟踪驱动信号(以下,称为R_TRD)输出至致动器驱动电路108。当作为R_TON信号输入了高电平时,开关1314的端子被选择为g,记录层跟踪控制电路1312的输出信号被输出至致动器驱动电路108。另一方面,当作为R_TON信号输入了低电平时,开关1314选择端子h,输出基准电位Vref。
其结果是,R_TON信号成为指示记录层的跟踪控制的ON/OFF(启用/停用)的信号。此外,开关1314作为切换对记录层进行的跟踪控制的ON/OFF的开关发挥作用。通过使得R_TON信号从低切换至高,伺服层跟踪控制成为ON,该动作被称为记录层轨道引入(轨道捕获)动作。此处,R_TON信号、S_TON信号的高电平和低电平也可以不是上述的状态,而是例如以在R_TON信号为低电平时选择端子g的方式来控制开关。
致动器驱动电路108根据跟踪驱动信号(以下,称为R_TRD)在与盘面平行的方向驱动致动器1212,从而在盘半径方向上驱动物镜1211。这样,本实施例的致动器驱动电路108就包括了在聚焦方向进行驱动的电路和在跟踪方向进行驱动的电路。
为了根据伺服层跟踪驱动信号(以下,称为S_TRD)在与盘面平行的方向驱动650nm的光斑的位置,中继透镜驱动电路109在与光盘101的盘面垂直的方向驱动中继透镜1221。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光拾取器102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为了在与光盘101的盘面平行的方向控制650nm的光斑的位置,需要在与盘面平行的方向驱动中继透镜1221。这样,本实施例的中继透镜驱动电路109就包括了在聚焦方向进行驱动的电路和在跟踪方向进行驱动的电路。
通过如上所述使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和伺服层跟踪控制电路1310、中继透镜驱动电路109进行动作,在信息记录时,以使得波长650nm的激光光斑追踪形成在伺服层上的伺服槽的方式进行跟踪控制。此外,通过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和记录层跟踪控制电路1312、致动器驱动电路108进行动作,在信息记录时,由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根据形成在记录层上的记录标记生成R_TE,进行伺服控制以使波长405nm的激光光斑追踪记录标记。
另外,在信息再现时,以追踪由波长405nm的激光光斑形成在记录层上的记录标记的方式进行跟踪控制。
此外,再现信号处理电路106对由检测器1214和检测器1223检测出的电信号进行均衡处理,将结果作为再现信号输出。再现信号被输入系统控制电路1301,在系统控制电路1301内部进行放大、均衡、解码等处理,生成从光盘101读出的信息(记录时序、被记录的数据和当前的地址信息等)。
在信息记录时,再现信号处理电路106从光盘101的伺服层上的伺服槽的摆动(wobble)生成记录的时序。该摆动例如可以是在伺服层上物理地形成的由DVD、CD、BD标准所规定的摆动。但是该摆动的频率并不限定于BD、DVD和CD标准的规定。
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110根据来自系统控制电路1301的指令信号,生成用于驱动像差修正元件1209的驱动电压,驱动像差修正元件1209。
(用于实现本实施例的特征和效果的记录时的跟踪控制)
图3表示本实施例在记录时聚焦于记录层和伺服层的光斑的关系。
在记录动作时,图1的S_TON信号、R_TON信号、S_FON信号、R_FON信号成为高电平,开关1303的端子切换为a,开关1307的端子切换为c,开关1311的端子切换为e,开关1314的端子切换为g,进行记录层和伺服层的聚焦控制、跟踪控制。
从激光二极管1202出射的波长405nm的激光通过图1的光栅111成为3个光束,经物镜1211在光盘101的记录层(记录层中的任一个层)上聚焦成三个光斑。图3中,利用光斑301对记录标记进行跟踪控制,利用光斑300进行记录和聚焦控制,利用光斑302进行未记录(状态)确认。例如,作为利用光斑302对未记录状态进行确认的方法,可考虑求取光斑302与光斑301的总反射光量的差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如果是未形成记录标记的未记录状态下的反射光量高、而形成有记录标记时反射光量低的光盘101,则正在追踪记录标记的光斑301的总反射光量减去位于未记录位置的光斑302的总反射光量的差的运算结果为负。根据求取该差而得的符号,能够确认是否实现了对记录标记的跟踪。此外,相反地如果是形成有记录标记时反射光量高的光盘101,则符号与上述相反。
此外,从图1的激光二极管1215出射的波长650nm的激光通过中继透镜1221和物镜1211聚焦于伺服层上。该光斑311用于从图3的伺服层再现为了进行CLV控制所需的信息,这里的CLV控制不使用记录的时序和主轴电动机104的输出信号而是根据从光盘101读出的信息控制主轴控制电路1313。此外,由于再现信号处理电路106根据从追踪记录标记的光斑301和光斑311获得的再现信号能够读取地址,所以也可以将该地址用于确认记录时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和恰当的记录层进行记录。
通过使得光盘101旋转,光斑300、光斑301、光斑302和光斑311相对于光盘101在图3所示的记录方向上移动,利用光斑301进行跟踪控制并同时利用光斑300形成记录标记。
光斑300、光斑301、光斑302的半径方向的距离即轨距(轨道间距)通过光栅111等光学元件调整,使得该轨距等于0.32μm。不过,周向上的距离为能够利用检测器1214分辨的距离即可(即不会同时探测到3者即可)。此处,因为光斑300、光斑301、光斑302的半径方向的轨距的设计随光栅111和记录的密度等变化,所以0.32μm只是一个例子。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光栅111将激光形成为3个光束,但只要是能够在记录层追踪记录标记的方式,还能够考虑其它多光束的情况,例如光斑300和光斑301这2个光束或(主光束0级光及次级光束±1级光、再次级光束±2级光)这5个光束等。这点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也一样。
记录时的光斑的强度例如为,令光斑301对光斑300对光斑302的光的强度比为1:10:1,以使得利用光斑300形成记录标记且光斑301不会对已经记录的记录标记进行覆盖写入,另外光斑302也不会在未记录部进行记录。光斑的强度比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利用光斑300形成记录标记且光斑301不会将已经记录的记录标记覆盖写入、另外光斑302不会在未记录部记录,就可以为任意的强度比。这点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也一样。
本实施例中,在通过CAV(角速度恒定)控制进行记录的情况下,光盘101的转速不依赖于半径而为恒定值,因此主轴电动机104的控制与CLV控制相比较简单,但是由于线速度随半径而变化,所以会对光盘101的机械结构和/或记录层的记录膜产生制约。另一方面,虽然进行CLV控制时需要进行使线速度不依赖于半径而为恒定的控制,但是能够获得对光盘101的机械结构和/或记录层的记录膜的制约变少的效果。因此,本实施例中采用了通过CAV控制、CLV控制中的任一种均能够进行控制的结构。这点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也一样。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列举了伺服层利用1个光束进行聚焦控制、跟踪控制的例子,但也可以例如在分束器1217与偏振分束器1220之间设置光栅以形成3个光束(主光束0级光及次级光束±1级光)。关于本实施例中利用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生成的信号,跟踪信号可以使用差分推挽(DPP法)或推挽法,聚焦信号可以使用刀口法或差分像散方式等方式。不过,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也可以为不同的方式。这点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也一样。
根据以上的结构,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通过在伺服层和记录层分别进行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能够使已记录的标记串在盘半径方向按一定的间隔记录,抑制对已记录标记串的标记的覆盖写入。并且,记录时的CLV控制和记录的时序生成等能够根据从伺服槽得到的信息进行控制。
另外,光盘装置通过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Attachment:串行高级技术附件)等接口与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等主机(未图示)进行通信。这点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也一样。
实施例2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
(盘结构)
图2表示光盘101的盘结构。图2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的特征)
在实施例2中,当在记录层上不存在用于利用图3的光斑301进行跟踪控制的记录标记或相当于记录标记的槽时,因为利用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生成R_TE信号所需的信息不能从记录层的光斑301获得,所以需要利用光斑311对伺服层的伺服槽进行跟踪控制,在记录层上沿伺服层的伺服槽利用光斑300进行记录标记的形成。通过该记录标记的形成,使得利用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生成R_TE信号所需的信息变得能够从记录层的光斑301获得。当R_TE信号能够得到后,记录动作利用光斑301对记录层的记录标记进行跟踪控制,利用光斑301进行记录。
本实施例的效果在于,无论记录层上是否存在用于进行跟踪控制的记录标记,均能够在图2的光盘101上进行信息的记录。并且还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首先,在光盘装置中接收来自主机的指示而进行用于成为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状态的各种处理,例如盘识别、聚焦引入、跟踪引入、像差调整、管理信息的再现等。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处理称为准备处理。通过该准备处理,读出被记录在图2的光盘101的记录层或伺服层上的管理信息,例如,此处令L0为整个面已被记录的状态,L1为未记录状态,其上不存在用于利用图3的光斑301进行跟踪控制的记录标记或相当于记录标记的槽。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L0完成了准备处理,并且为了在L1上进行记录而进行的从L0至L1的聚焦跳跃也已经结束,在记录层上,仅聚焦的控制为ON而跟踪的控制为OFF,在伺服层上,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的控制均为ON。
(实现本实施例的技术手段)
图1表示用于实施上述本实施例的跟踪控制的光盘装置的一个例子。图1的结构由于已在实施例1中进行了说明因而省略。
(用于实现本实施例的特征和效果的记录时的跟踪控制)
图4表示本实施例在记录前进行的跟踪控制的准备处理的时序图。
例如在图1的系统控制电路1301接收到来自主机对光盘装置指示进行L1的记录时,开始记录前准备处理(步骤S101)。该处理的作用在于,在开始记录动作之前进行切换,以决定是利用记录层上的图3的光斑301进行跟踪控制还是利用光斑311进行跟踪控制从而在记录层进行记录。
首先,对利用伺服层的轨道槽进行控制的处理(步骤S104)的情况加以说明。
当记录前准备处理(步骤S101)开始时,首先根据上述光盘101的管理信息判断要记录的层是否为未记录(步骤S102)。根据管理信息的再现结果,在L1上不存在能够利用图3的光斑301进行跟踪控制的记录标记(步骤S102“是”)的情况下,判断是否能够进行记录标记控制(步骤S103)。这一处理考虑到了例如管理信息在将光盘101从光盘装置中取出时一并记录在光盘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管理信息而言,在光盘101被取出前不会被更新,因此在不取出光盘101继续进行记录动作的情况下,当在步骤S102进行管理信息确认时始终会判定为未记录(步骤S102“是”)。为了不致出现始终无法基于记录标记进行跟踪控制的情况,判断是否能够进行记录标记控制(步骤S103)。此处,如果能够基于来自光斑S302的信息由图1的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生成R_TE信号(步骤S103“否”),则由系统控制电路1301将R_TON控制为高电平来使开关1314的端子从h切换为g,由此开始利用光斑301追踪记录标记的跟踪控制(步骤S105)。例如,关于是否能够生成R_TE信号的确认,即使不能如本实施例那样在记录开始时从光斑301生成R_TE信号,但是当利用光斑300进行了记录后,则光斑301也能够从记录的标记获得信号。由此,可判断为已变得能够进行通过光斑301追踪记录标记的控制。
此外,作为另外的确认方式,能够通过使追踪伺服层的跟踪控制OFF来进行。如上所述,当使跟踪控制OFF时,对于伺服层而言来自伺服槽的轨道横穿信号根据S_TE信号获得,而从记录层的记录标记得到的轨道横穿信号作为R_TE信号获得。此时,如果R_TE信号是基准电压Vref附近则为未记录状态,因此也能够根据轨道横穿信号来判断不能生成R_TE。
在判断为不能进行记录标记控制时(步骤S103“是”),激光二极管1215出射波长650nm的激光,该出射的激光通过中继透镜1221和物镜1211聚焦在光盘101上,基于由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根据该聚焦后的光斑生成的伺服信号,通过中继透镜驱动电路109使得中继透镜1221追踪伺服层的伺服槽,以利用伺服层的轨道槽进行控制(步骤S104)。
此时,由于在盘半径方向驱动物镜1211的信号不被输入致动器驱动电路108,中继透镜自由地动作,因此可能会对记录品质产生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根据S_TE信号从记录层跟踪控制电路1312对致动器驱动电路108施加能够固定中继透镜1221与物镜1211的相对位置的电压。其结果是,中继透镜1221与物镜1211的相对位置在记录中不发生变化。
接着,对利用记录层的记录标记进行控制的处理(步骤S105)的情况加以说明。
通过管理信息确认如果是已记录(步骤S102“否”),则像实施例1那样通过使光斑301追踪记录层的记录标记来实现跟踪控制。在该记录前准备处理结束后开始记录。
此外,如果能够像上述的步骤S103的“否”那样,在记录的过程中由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利用光斑301生成S_TE信号,则对于光盘101的L1层的记录,既可以在记录的同时切换跟踪控制以一面利用光斑301追踪在L1形成的记录标记一面进行记录,也可以将记录暂时停止,将光斑301引入到记录标记轨道后开始再次记录。进而,在光盘101没有被取出的状态下就进行追加记录时,也可以进行如实施例1那样的记录。
在本实施例中,在L0完成了准备处理,并且为了在L1上进行记录而进行的从L0至L1的聚焦跳跃也已经结束,在记录层上,仅聚焦的控制为ON而跟踪的控制为OFF,但由于如果不存在记录标记则从光斑301得到的信号为Vref附近,因此S_TE成为零,轨道误差信号成为零,因此即使记录层的跟踪控制为ON也不会有影响。因此,能够预先使记录层的跟踪控制为ON,在形成记录标记后,追踪该记录标记。
本实施例的对伺服层进行的跟踪控制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记录层采用3光束方式,针对伺服层采用单光束方式,但是也可以对记录层和伺服层均采用3光束方式,还可以采用其它的多光束方式,例如2个光束或(主光束0级光及次级光束±1级光、再次级光束±2级光)这样的5个光束。
根据以上的结构,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并且无论记录层上是否存在用于进行轨道控制的记录标记都能在光盘101进行信息的记录。
实施例3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进行说明。
(盘结构)
图2表示光盘101的盘结构。本实施例的光盘101的结构因为已经说明所以省略。
(本实施例的特征)
在之前的实施例中,光拾取器采用由一个物镜构成的。与该结构相对地,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光拾取器采用了通过在半径方向上配置两个物镜来使两个激光的光路独立的结构。
该特征以外的本实施例的特征使用图6进行说明。图6是将具有图2所示的结构的光盘的一部分切取并放大后的图。
图6表示了光斑300被聚焦在记录层上,沿盘的切线方向行进并同时记录标记的情形,同时,光斑301和光斑302与光斑300隔开一定的距离,分别被聚焦在已记录的标记上和之后将要记录标记的预定的区域(未记录区域)。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半径方向上配置有两个物镜,所以光斑300与聚焦在伺服层的槽(轨道)上的光斑311之间在半径方向上产生了与物镜的配置对应的偏移。即,换算为伺服层上的轨道,两个光斑聚焦在隔开数个轨道的位置(在图中偏移了3个轨道)。另外,其中还表示了光斑300、301和302是从本来相同的光束分离、并从相同的物镜(未图示)出射的光斑,光斑311是与光斑300、301和302不同的光束,从不同的物镜出射。
由于具有两个物镜,在对从记录层和伺服层的光斑得到的信息进行再现时,它们之间会产生与物镜的间隔对应的地址偏移。该偏移的修正例如能够利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即,通过根据记录层和伺服层的地址运算彼此的地址差,从而修正相对地址偏移。因此,对从记录层和伺服层的光斑得到的地址差进行修正后,基于从伺服槽得到的地址信息进行记录时的CLV控制和记录的时序生成等,这一点也是本实施例的特征。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2相同的效果,并且降低对物镜规格的要求,因此能够向用户提供廉价的光盘装置。此外,也容易实现与使用一种激光光源进行记录再现的光盘(例如,DVD、BD)的兼容。
(实现本实施例的技术手段)
图5表示用于实施上述本实施例的记录时的跟踪控制的光盘装置的一个例子。图5的结构与图1相比在光拾取器的部分存在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光拾取器113以外的结构与图1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光盘装置通过物镜1211使入射至记录层(记录层中的任一个层)的光聚焦而产生激光光斑。并且,通过物镜1226使入射至伺服层的光聚焦而产生激光光斑。
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包括光拾取器113、信号处理电路103、主轴电动机104、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再现信号处理电路106、主轴驱动电路107、致动器驱动电路108、致动器驱动电路109和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110。
关于信号处理电路103和主轴电动机104的控制的说明,因为与图1相同故而省略。
光拾取器113例如具备405nm和650nm等波长不同的两个光学系统。
首先,对405nm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激光功率控制电路1201由系统控制电路1301控制,输出用于驱动激光二极管1202的电流。为了抑制激光噪声,该驱动电流被施加了数百MHz的高频叠加。激光二极管1202以与驱动电流相应的波形出射波长405nm的激光。所出射的激光通过准直透镜1203成为平行光,一部分被分束器1204反射,通过聚焦透镜1205聚焦在功率监视器1206上。功率监视器1206将与激光的强度相应的电流或电压反馈给系统控制电路1301。由此,聚焦在光盘101的记录层上的激光的强度被保持为例如2mW等所期望的值。另一方面,从分束器1204透射的激光通过3光束规格的光栅111成为多个光束(主光束0级光及次级光束±1级光),在偏振分束器1207上反射,通过由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110驱动的像差修正元件1209控制会聚和发散。被控制会聚和发散的激光通过1/4波片1210成为圆偏振光,通过物镜1211聚焦在光盘101的记录层上。物镜1211由致动器1212进行位置控制。在光盘101上反射的激光,其强度根据记录在光盘101上的信息相应地被调制,通过1/4波片1210成为直线偏振光,并经像差修正元件1209从偏振分束器1207透射。所透射的激光通过聚焦透镜1213聚焦在检测器1214上。检测器1214对激光的强度进行检测,将与之相应的信号输出到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和再现信号处理电路106。
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根据从检测器1214和检测器1223输出的信号,生成用于对记录层进行聚焦控制的R_FE信号、用于对伺服层进行聚焦控制的S_FE信号、用于对记录层进行跟踪控制的R_TE信号和用于对伺服层进行跟踪控制的S_TE信号。各误差信号是以电位Vref为基准输出的信号。
405nm的光学系统的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在记录层(记录层中的任一个层)进行。
接着,对650nm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与405nm的光学系统同样地,激光功率驱动电路1201驱动激光二极管1215,激光二极管1215出射波长650nm的激光。激光的一部分经过准直透镜1216、分束器1217、聚焦透镜1218,由功率监视器1219监视功率。通过将所监视到的功率反馈给系统控制电路1301,使得聚焦在光盘101的伺服层上的激光的强度被保持在例如3mW等所期望的功率。从分束器1217透射的激光,在偏振分束器1220上反射后,经1/4波片1225,被物镜1226聚焦在光盘101的伺服层上。在光盘101上反射的激光,从偏振分束器1220透射,通过聚焦透镜1222聚焦在检测器1223上。
650nm的光学系统的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在伺服层进行。
伺服层聚焦控制电路1306根据来自系统控制电路1301的指令信号,对S_FE信号进行增益和相位的补偿,输出用于进行伺服层的聚焦控制的驱动信号,通过开关1307、加法器1308被输入到致动器驱动电路109。由此进行伺服层的聚焦控制。
致动器驱动电路109驱动装载在光拾取器113内的致动器1224。通过该驱动对伺服层进行聚焦控制。
通过如上所述使致动器驱动电路109和伺服层聚焦控制电路1306动作,进行伺服层的聚焦控制,以使得被照射在光盘101上的波长650nm的激光光斑始终聚焦在光盘101的伺服层的面上。
此处,R_FON信号、S_FON信号的高电平和低电平也可以不是上述的状态,而是例如以在R_FON信号为低电平时选择端子a的方式来控制开关。
并且,致动器驱动电路109根据S_TRD在与盘面平行的方向驱动致动器1224,从而在盘半径方向上驱动物镜1226。这样,本实施例的致动器驱动电路109就包括了在聚焦方向进行驱动的电路和在跟踪方向进行驱动的电路。
通过如上所述使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和伺服层跟踪控制电路1310、致动器驱动电路109进行动作,在信息记录时,以使得波长650nm的激光光斑追踪形成在伺服层上的伺服槽的方式进行跟踪控制。此外,通过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和记录层跟踪控制电路1312、致动器驱动电路108进行动作,在信息记录时,根据形成在记录层上的记录标记生成R_TE,进行伺服控制以使波长405nm的激光光斑追踪记录标记。
(用于实现本实施例的特征和效果的记录时的跟踪控制)
图6表示本实施例在记录时聚焦于记录层与伺服层的光斑的关系。
在记录动作时,图5的S_TON信号、R_TON信号、S_FON信号、R_FON信号成为高电平,开关1303的端子选择为a,开关1307的端子选择为c,开关1311的端子选择为e,开关1314的端子选择为g,进行记录层和伺服层的聚焦控制、跟踪控制。
从激光二极管1202出射的波长405nm的激光通过图5的光栅111成为3个光束,经物镜1211在光盘101的记录层(记录层中的任一个层)上聚焦成三个光斑。图6中,利用光斑301对记录标记进行跟踪控制,利用光斑300进行记录和聚焦控制,利用光斑302进行未记录(状态)确认。例如,作为利用光斑302对未记录状态进行确认的方法,可考虑求取光斑302与光斑301的总反射光量的差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如果是未形成记录标记的未记录状态下的反射光量高、而形成有记录标记时反射光量低的光盘101,则正在追踪记录标记的光斑301的总反射光量减去位于未记录位置的光斑302的总反射光量的差的运算结果为负。根据求取该差而得的符号,能够确认是否实现了对记录标记的跟踪。此外,相反地如果是形成有记录标记时反射光量高的光盘101,则符号与上述相反。
此外,从图5的激光二极管1215出射的波长650nm的激光通过物镜1226聚焦于伺服层上。该光斑311用于从图6的伺服层再现为了进行CLV控制所需的信息,这里的CLV控制不使用记录的时序和主轴电动机104的输出信号而是根据从光盘101读出的信息控制主轴控制电路1313。此外,由于再现信号处理电路106根据从追踪记录标记的光斑301和光斑311获得的再现信号能够读取地址,所以也可以将该地址用于确认记录时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和恰当的记录层进行记录。
通过使得光盘101旋转,光斑300、光斑301、光斑302和光斑311相对于光盘101在图6所示的记录方向上移动,利用光斑301进行跟踪控制并同时利用光斑300形成记录标记。
光斑300、光斑301、光斑302的半径方向的距离即轨距(轨道间距)通过光栅111等光学元件调整,使得该轨距等于0.32μm。不过,周向上的距离为能够利用检测器1214分辨的距离即可。此处,因为光斑300、光斑301、光斑302的半径方向的轨距的设计随光栅111和记录的密度等变化,所以0.32μm只是一个例子。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将两个物镜配置在半径方向,但是也可以配置在圆周方向(以下,称为切向方向)。
根据以上结构,实施例3中,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不同地,由于光拾取器采用了两个透镜所以聚焦在伺服层和记录层上的光斑的位置存在数个轨道的差异,但通过对从伺服层得到的地址和从记录层得到的地址进行修正,能够与实施例1、2同样地,通过在记录层和伺服层上分别进行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能够使已记录的标记串在盘半径方向按一定的间隔记录,抑制对已记录标记串的标记的覆盖写入。并且,记录时的CLV控制和记录的时序生成等能够根据从伺服槽得到的信息进行控制。在本实施例中,能够降低对物镜规格的要求,因此能够向用户提供廉价的光盘装置。此外,也容易实现与使用一种激光光源进行记录再现的光盘(例如,DVD、BD)的兼容。
实施例4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4进行说明。
(盘结构)
图2表示光盘101的盘结构。本实施例的光盘101的结构因为已经进行说明所以省略。
(本实施例的特征)
图7表示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之前的实施例均只采用了一个光拾取器。而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光盘装置具有两个光拾取器。该特征以外的本实施例的特征利用图6进行说明。图6是将具有图2所示的结构的光盘的一部分切取并放大后的图。
图6表示了光斑300被聚焦在记录层上,沿盘的切线方向行进并同时记录标记的情形,同时,光斑301和光斑302与光斑300隔开一定的距离,分别被聚焦在已记录的标记上和之后将要记录标记的预定的区域(未记录区域),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半径方向上配置有两个物镜,所以光斑300与聚焦在伺服层的槽(轨道)上的光斑311之间在半径方向上产生了与物镜的配置对应的偏移。即,换算为伺服层上的轨道,两个光斑聚焦在隔开数个轨道的位置(在图中偏移了3个轨道)。另外,其中还表示了光斑300、301和302是从本来相同的光束分离、并从相同的物镜(未图示)出射的光斑,光斑311是与光斑300、301和302不同的光束,从不同的物镜出射。
由于具有两个光拾取器,在对从记录层和伺服层的光斑得到的信息进行再现时,它们之间会产生与物镜的间隔对应的地址偏移。该偏移的修正例如能够利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即,通过根据记录层和伺服层的地址运算彼此的地址差,从而修正相对地址偏移。因此,对从记录层和伺服层的光斑得到的地址差进行修正后,基于从伺服槽得到的地址信息进行记录时的CLV控制和记录的时序生成等,这一点也是本实施例的特征。
(实现本实施例的技术手段)
在本实施例中,除光拾取器112、114以外的结构与图1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光盘装置通过物镜1211使入射至记录层(记录层中的任一个层)的光聚焦而产生激光光斑。并且,通过物镜1226使入射至伺服层的光聚焦而产生激光光斑。
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包括光拾取器114、光拾取器112、信号处理电路103、主轴电动机104、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再现信号处理电路106、主轴驱动电路107、致动器驱动电路108、致动器驱动电路109和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110。
关于信号处理电路103和主轴电动机104的控制的说明,因为与图1相同故而省略。
光拾取器112例如具备650nm的光学系统,光拾取器114例如具备405nm的光学系统。
首先,对光拾取器114的405nm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激光功率控制电路1201由系统控制电路1301控制,输出用于驱动激光二极管1202的电流。为了抑制激光噪声,该驱动电流被施加了数百MHz的高频叠加。激光二极管1202以与驱动电流相应的波形出射波长405nm的激光。所出射的激光通过准直透镜1203成为平行光,一部分被分束器1204反射,通过聚焦透镜1205聚焦在功率监视器1206上。功率监视器1206将与激光的强度相应的电流或电压反馈给系统控制电路1301。由此,聚焦在光盘101的记录层上的激光的强度被保持为例如2mW等所期望的值。另一方面,从分束器1204透射的激光通过3光束规格的光栅111成为多个光束(主光束0级光及次级光束±1级光),在偏振分束器1207上反射,通过由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110驱动的像差修正元件1209控制会聚和发散。被控制会聚和发散的激光通过1/4波片1210成为圆偏振光,通过物镜1211聚焦在光盘101的记录层上。物镜1211由致动器1212进行位置控制。在光盘101上反射的激光,其强度根据记录在光盘101上的信息相应地被调制,通过1/4波片1210成为直线偏振光,并经像差修正元件1209从偏振分束器1207透射。所透射的激光通过聚焦透镜1213聚焦在检测器1214上。检测器1214对激光的强度进行检测,将与之相应的信号输出到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和再现信号处理电路106。
接着,对光拾取器112的650nm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与405nm的光学系统同样地,激光功率驱动电路1201驱动激光二极管1215,激光二极管1215出射波长650nm的激光。激光的一部分经过准直透镜1216、分束器1217、聚焦透镜1218,由功率监视器1219监视功率。通过将所监视到的功率反馈给系统控制电路1301,使得聚焦在光盘101的伺服层上的激光的强度被保持在例如3mW等所期望的功率。从分束器1217透射的激光,在偏振分束器1220上反射后,经1/4波片1225,被物镜1226聚焦在光盘101的伺服层上。在光盘101上反射的激光,从偏振分束器1220透射,通过聚焦透镜1222聚焦在检测器1223上。
致动器驱动电路109驱动装载在光拾取器113内的致动器1224。通过该驱动对伺服层进行聚焦控制。
致动器驱动电路109根据S_TRD在与盘面平行的方向上驱动致动器1224,从而在盘半径方向上驱动物镜1226。这样,本实施例的致动器驱动电路109就包括了在聚焦方向进行驱动的电路和在跟踪方向进行驱动的电路。
通过如上所述使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和伺服层跟踪控制电路1310、致动器驱动电路109进行动作,在信息记录时,以使得波长650nm的激光光斑追踪形成在伺服层上的伺服槽的方式进行跟踪控制。此外,通过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105和记录层跟踪控制电路1312、致动器驱动电路108进行动作,在信息记录时,根据形成在记录层上的记录标记生成R_TE,进行伺服控制以使波长405nm的激光光斑追踪记录标记。
(用于实现本实施例的特征和效果的记录时的跟踪控制)
图6表示本实施例在记录时聚焦于记录层与伺服层的光斑的关系。
在记录动作时,图7的S_TON信号、R_TON信号、S_FON信号、R_FON信号成为高电平,开关1303的端子选择为a,开关1307的端子选择为c,开关1311的端子选择为e,开关1314的端子选择为g,进行记录层和伺服层的聚焦控制、跟踪控制。
从激光二极管1202出射的波长405nm的激光通过图7的光栅111成为3个光束,经物镜1211在光盘101的记录层(记录层中的任一个层)上聚焦成三个光斑。图6中,利用光斑301对记录标记进行跟踪控制,利用光斑300进行记录和聚焦控制,利用光斑302进行未记录(状态)确认。例如,作为利用光斑302对未记录状态进行确认的方法,可考虑求取光斑302与光斑301的总反射光量的差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如果是未形成记录标记的未记录状态下的反射光量高、而形成有记录标记时反射光量低的光盘101,则正在追踪记录标记的光斑301的总反射光量减去位于未记录位置的光斑302的总反射光量的差的运算结果为负。根据求取该差而得的符号,能够确认是否实现了对记录标记的跟踪。此外,相反地如果是形成有记录标记时反射光量高的光盘101,则符号与上述相反。
此外,从图7的激光二极管1215出射的波长650nm的激光通过物镜1226聚焦于伺服层上。该光斑311用于从图6的伺服层再现为了进行CLV控制所需的信息,这里的CLV控制不使用记录的时序和主轴电动机104的输出信号而是根据从光盘101读出的信息控制主轴控制电路1313。此外,由于再现信号处理电路106根据从追踪记录标记的光斑301和光斑311获得的再现信号能够读取地址,所以也可以将该地址用于确认记录时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和恰当的记录层进行记录。
通过使得光盘101旋转,光斑300、光斑301、光斑302和光斑311相对于光盘101在图6所示的记录方向上移动,利用光斑301进行跟踪控制并同时利用光斑300形成记录标记。
光斑300、光斑301、光斑302的半径方向的距离即轨距(轨道间距)通过光栅111等光学元件调整,使得该轨距等于0.32μm。不过,周向上的距离为能够利用检测器1214分辨的距离即可。此处,因为光斑300、光斑301、光斑302的半径方向的轨距的设计随光栅111和记录的密度等变化,所以0.32μm只是一个例子。
根据以上结构,实施例4中,通过与实施例3不同地采用2个光拾取器,能够解决聚焦在伺服层和记录层的光斑的位置相差数个轨道的问题。此外,与实施例1、2同样地,通过在记录层和伺服层上分别进行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能够使已记录的标记串在盘半径方向按一定的间隔记录,抑制对已记录标记串的标记的覆盖写入。并且,记录时的CLV控制和记录的时序生成等能够根据从伺服槽得到的信息进行控制。在本实施例中,能够降低对物镜规格的要求,因此能够向用户提供廉价的光盘装置。此外,也容易实现与使用一种激光光源进行记录再现的光盘(例如,DVD、BD)的兼容。
实施例5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5进行说明。
(器件结构)
图2表示光盘101的盘结构。本实施例的光盘101的结构因为已经进行说明所以省略。
(本实施例的特征)
图8表示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具有两个光拾取器,且这两个光拾取器被配置在关于主轴电动机的旋转轴对称的位置。该特征以外的本实施例的特征利用图9进行说明。图9是将具有图2所示的结构的光盘的一部分切取并放大后的图。
图9表示了光斑300被聚焦在记录层上,沿盘的切线方向行进并同时记录标记的情形,同时,光斑301和光斑302与光斑300隔开一定的距离,分别被聚焦在已记录的标记上和之后将要记录标记的预定的区域(未记录区域),并且,在关于主轴电动机104的旋转轴对称的位置配置两个物镜。由此,能够降低像实施例4那样光斑300与聚焦在伺服层的槽(轨道)上的光斑311之间产生的与光拾取器112和光拾取器114的半径位置对应的轨道偏移。即,换算为伺服层上的轨道,两个光斑能够聚焦于同一半径位置。另外,其中还表示了光斑300、301和302是从本来相同的光束分离、并从相同的物镜(未图示)出射的光斑,光斑311是与光斑300、301和302不同的光束,从不同的物镜出射。
(实现本实施例的技术手段)
在本实施例中,除光拾取器112、114的位置以外的结构与图7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接着,对用于使光拾取器112和光拾取器114成为关于主轴电动机104的旋转轴对称的位置的控制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具有两个光拾取器,在对从记录层和伺服层的光斑得到的信息进行再现时能够读取地址。该读取的地址存在偏移。该偏移的修正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即,通过根据记录层和伺服层的地址运算彼此的地址差来求取相对地址偏移量,对两个光拾取进行控制以使得该相对地址偏移成为恒定。因此,对从记录层和伺服层得到的地址差进行修正后,基于从伺服槽得到的地址信息进行记录时的CLV控制和记录的时序生成等,这一点也是本实施例的特征。
在本实施例中,激光功率控制电路1201相对于光拾取器102和光拾取112独立构成,但其也可以作为光拾取器102用的激光功率控制电路和光拾取器112用的激光功率控制电路包括在光拾取内。
在本实施例中,将光拾取器114和光拾取器112这两个光拾取器配置在关于主轴电动机104的旋转轴对称的位置。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5中,能够得到与实施例4相同的效果,并且能够使实施例4那样的记录层和伺服层上因光拾取的位置而导致的地址偏移量成为在同一半径处的圆周方向上的地址偏移,因此能够减少地址偏移量。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以可记录型光盘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应用于可擦写型光盘。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误将数据覆盖写入到与所期望的记录位置不同的记录位置的问题。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的实施例只是为了容易明白地说明本发明而进行的详细说明,并不限定于具备必须所说明的所有特征。此外,能够将某个实施例的特征的一部分换为另一个实施例的特征,此外,还能够在某个实施例的特征中加入另一个实施例的特征。此外,控制线和信息线表示了被认为说明上所需的份,作为产品并不必须表示所有的控制线和信息线。实际上也可以认为几乎所有的结构相互连接。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1    光盘
102    光拾取器
103    信号处理电路
104    主轴电动机
105    伺服误差信号生成电路
106    再现信号处理电路
107    主轴驱动电路
108    致动器驱动电路
109    中继透镜驱动电路
110    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
111    光栅
112    光拾取器
113    光拾取器
114    光拾取器
1201   激光功率控制电路
1202   激光二极管
1203   准直透镜
1204   分束器
1205   聚焦透镜
1206   功率监视器
1207   偏振分束器
1208   二向色镜
1209   像差修正元件
1210   1/4波片
1211   物镜
1212   致动器
1213   聚焦透镜
1214   检测器
1215   激光二极管
1216   准直透镜
1217   分束器
1218   聚焦透镜
1219   功率监视器
1220   偏振分束器
1221   中继透镜
1222   聚焦透镜
1223   检测器
1224   致动器
1225   1/4波片
1226   物镜
1301   系统控制电路
1302   记录层聚焦控制电路
1303   开关
1304   加法器
1305   记录层聚焦驱动电压生成电路
1306   伺服层聚焦控制电路
1307   开关
1308   加法器
1309   伺服层聚焦驱动电压生成电路
1310   跟踪控制电路
1311   开关
1312   记录层跟踪控制电路
1313   主轴控制电路
1314   开关

Claims (11)

1.一种光盘装置,在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轨道的伺服层和一个以上不具有轨道的记录层的光盘上进行记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述光盘的所述伺服层照射激光的第一激光光源;
对所述光盘的所述记录层照射激光的第二激光光源;
使由所述第一激光光源和所述第二激光光源照射的激光聚焦的物镜;
对由所述第一激光光源照射的第一激光的会聚和发散进行控制的中继透镜;
驱动所述中继透镜的第一致动器;
驱动所述物镜的第二致动器;
控制所述第一致动器的第一控制单元;和
控制所述第二致动器的第二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致动器由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驱动,以使聚焦至所述光盘上的光斑位置在与所述光盘面垂直的方向和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上移动,
所述第二致动器由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驱动,以使聚焦至所述光盘上的光斑位置在与所述光盘面垂直的方向和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上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光盘的所述记录层进行信息的记录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一致动器进行控制,使得所述光盘上的光斑位置在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使得所述光盘上的光斑位置在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上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光盘的所述记录层进行信息的记录的情况下,使用由所述第二激光光源照射至所述光盘的所述记录层上的光斑,进行针对所述记录层的、所述第二致动器的跟踪控制,同时形成记录标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光盘的所述记录层进行信息的记录的情况下,使用由所述第一激光光源照射至所述光盘的所述伺服层上的光斑,生成关于对所述光盘的所述记录层进行写入的时刻的信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光盘的所述记录层进行信息的记录的情况下,由所述第二激光光源向所述记录层照射第一光斑和第二光斑,使用所述第一光斑进行所述第二致动器的跟踪控制,同时使用所述第二光斑形成记录标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光盘的所述记录层进行信息的记录的情况下,由所述第二激光光源向所述记录层照射多个光斑,使用照射至记录标记上的光斑进行所述第二致动器的跟踪控制,同时使用其它的光斑形成记录标记。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光盘的记录层进行信息的记录的情况下,由所述第二激光光源向所述记录层照射多个光斑,使用照射至邻接的记录标记上的光斑进行所述第二致动器的跟踪控制,同时使用其它的光斑形成记录标记。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光盘的所述记录层进行信息的记录的情况下,利用由所述第一激光光源照射至所述光盘的所述伺服层的光斑进行所述第一致动器的跟踪控制。
9.一种光盘装置,对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轨道的伺服层和一个以上不具有轨道的记录层的光盘进行记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述光盘的所述伺服层照射激光的第一激光光源;
对所述光盘的所述记录层照射激光的第二激光光源;
使由所述第一激光光源照射的激光聚焦的第一物镜;
使由所述第二激光光源照射的激光聚焦的第二物镜;
驱动所述第一物镜的第一致动器;
驱动所述第二物镜的第二致动器;
控制所述第一致动器的第一控制单元;和
控制所述第二致动器的第二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一致动器进行控制,使得所述光盘的光斑位置在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上移动,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二致动器进行控制,使得所述光盘的光斑位置在所述光盘的半径方向上移动。
10.一种光盘装置,对具有伺服层和记录层的光盘记录信息,其特征在于,包括:
照射用于向所述伺服层照射的第一激光的第一激光光源;
照射用于向所述记录层照射的第二激光的第二激光光源;
对所述第一激光的会聚和发散进行控制的中继透镜;
使所述第一激光聚焦至所述光盘上的所述伺服层,使所述第二激光聚焦至所述光盘上的所述记录层的物镜;
驱动所述中继透镜的第一致动器;
驱动所述物镜的第二致动器;
控制所述第一致动器的第一控制单元;和
控制所述第二致动器的第二控制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致动器的跟踪控制和所述第二致动器的跟踪控制彼此独立。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光盘的所述记录层进行信息的记录的情况下,利用由所述第一激光光源照射至所述光盘的所述伺服层的光斑,进行所述第一致动器的跟踪控制。
CN201280020675.1A 2011-04-28 2012-03-05 光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931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0389A JP5659076B2 (ja) 2011-04-28 2011-04-28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11-100389 2011-04-28
PCT/JP2012/001481 WO2012147260A1 (ja) 2011-04-28 2012-03-05 光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93136A true CN103493136A (zh) 2014-01-01
CN103493136B CN103493136B (zh) 2016-04-27

Family

ID=47071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067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93136B (zh) 2011-04-28 2012-03-05 光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29184B2 (zh)
JP (1) JP5659076B2 (zh)
CN (1) CN103493136B (zh)
WO (1) WO20121472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28866A1 (ja) * 2013-02-20 2014-08-2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記録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記録再生装置及び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97694A (ja) * 2006-10-11 2008-04-24 Hitachi Maxell Ltd 多層光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記録再生方法、並びに多層光記録媒体
WO2009037773A1 (ja) * 2007-09-20 2009-03-26 Pioneer Corporation 記録再生方法、記録再生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CN101681635A (zh) * 2008-04-04 2010-03-24 索尼株式会社 立体式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以及光学拾取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99707A1 (ja) 2007-02-16 2008-08-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記録再生装置
JP4565353B2 (ja) * 2007-12-06 2010-10-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位置制御方法並びに光ピックアップ
JP4573137B2 (ja) * 2007-12-28 2010-11-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位置制御方法並びに光ピックアップ
JP5081092B2 (ja) 2008-08-04 2012-11-2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ドライブ装置及び追加記録方法
JP2012208982A (ja) * 2011-03-30 2012-10-25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97694A (ja) * 2006-10-11 2008-04-24 Hitachi Maxell Ltd 多層光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記録再生方法、並びに多層光記録媒体
WO2009037773A1 (ja) * 2007-09-20 2009-03-26 Pioneer Corporation 記録再生方法、記録再生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CN101681635A (zh) * 2008-04-04 2010-03-24 索尼株式会社 立体式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以及光学拾取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78875A1 (en) 2014-03-20
CN103493136B (zh) 2016-04-27
US8929184B2 (en) 2015-01-06
WO2012147260A1 (ja) 2012-11-01
JP2012234586A (ja) 2012-11-29
JP5659076B2 (ja) 2015-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10177B2 (ja) 情報記録再生方法及び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CN101236758B (zh) 光盘设备
JP6032634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CN100397509C (zh) 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CN101622670B (zh) 兼容的光拾取器以及使用该光拾取器的光信息存储介质系统
US8483022B2 (en) Optical head device and optical disc apparatus
CN103493136B (zh) 光盘装置
EP2058806A1 (e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and spherical aberration correcting method
CN101681642B (zh) 光学头装置以及光盘装置
US8553509B2 (e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JP2014035780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US20130155824A1 (en) Optical disc device and optical disc recording method
CN102655008B (zh) 光学拾取头、信息记录方法及再生方法
JP4902777B2 (ja) ドライブ装置、そのドライブ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3325394A (zh) 光盘、其格式化处理方法和记录方法以及光盘装置
WO2013111382A1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03578498A (zh) 光盘装置
CN103000208A (zh) 具有替换区域的介质及其记录装置与记录方法
CN103226956A (zh) 光拾取器和使用光拾取器的光盘装置
JP2013168200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
JP2007026585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のコマ収差補正方法
JP2013196754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5267834A (ja) 光記録媒体チルト補償装置及びチルト補償方法とこれを用いる光記録装置及び光再生装置
JP2013069385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JP2008217876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7

Termination date: 20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