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57083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57083B
CN103457083B CN201310187358.5A CN201310187358A CN103457083B CN 103457083 B CN103457083 B CN 103457083B CN 201310187358 A CN201310187358 A CN 201310187358A CN 103457083 B CN103457083 B CN 1034570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member
connector
case
card
ejection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873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57083A (zh
Inventor
久米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570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70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570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70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8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 G06K13/0806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using an arrangement for ejection of an inserted card
    • G06K13/0825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using an arrangement for ejection of an inserted card the ejection arrangement being of the push-push kin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13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galvanic contacts, e.g. card connectors for ISO-7816 compliant smart cards or memory cards, e.g. SD card readers
    • G06K7/005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galvanic contacts, e.g. card connectors for ISO-7816 compliant smart cards or memory cards, e.g. SD card readers housing of the card conne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在基体构件(120)上设有限制部(146)。该限制部(146)在弹出构件(150)处于排出位置时,以使弹出构件(150)在Z方向上不从基体构件(120)离开的方式限制弹出构件(150)。通过该限制部(146)的限制,即使在将罩壳(180)与基体构件(120)组合之前且弹出构件(150)由按压构件(170)向排出位置按压的状态下,也将弹出构件(150)暂时持续地保持于基体构件(120)。因此,作业者能够在不担心弹出构件(150)从基体构件(120)脱落的情况下将罩壳(180)组装于基体构件(120)。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micro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卡那样的卡连接的连接器,尤其涉及具备推-推式的排出机构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具备推-推式的排出机构的连接器,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公开的连接器。如图13及图14分别表示的那样,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及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都具备:基体构件;与该基体构件一起形成收容卡的收容部的罩壳;用于排出卡的弹出构件;对弹出构件朝向排出位置按压的按压构件(弹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83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89699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或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的组装工序中,为了避免被按压构件按压的弹出构件从基体构件脱落,需要在抑制弹出构件的同时将罩壳安装于基体构件,组装难以说容易。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具备上述那样的推-推式的排出机构,且能够实现组装容易性的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具备:
基体构件;
触头,其由所述基体构件保持;
弹出构件,其以沿着第一方向能够在排出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体构件;
按压构件,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将所述弹出构件朝向所述排出位置按压;
罩壳,其与所述基体构件组合,且与所述基体构件一起构成通过开口而收容卡的收容部,所述开口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具有长度,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这双方正交的第三方向上具有宽度,
在所述基体构件上设有位置限定部和限制部,该位置限定部进行所述弹出构件的所述排出位置的定位,该限制部在所述弹出构件处于所述排出位置时,限制所述弹出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从所述基体构件离开,
通过所述限制部的所述限制,在使所述罩壳与所述基体构件组合之前且即使在所述弹出构件由所述按压构件朝向所述排出位置按压的状态下,所述弹出构件也暂时保持于所述基体构件。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基体构件上设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在弹出构件处于排出位置时,以使弹出构件在第三方向(卡的厚度方向:高度方向)上不从基体构件离开的方式限制弹出构件150。通过该限制部的限制,即使在使罩壳与基体构件组合之前且弹出构件由按压构件向排出位置按压的状态下,也将弹出构件暂时持续地保持于基体构件。因此,作业者能够在不担心弹出构件脱落的情况下将罩壳组装于基体构件。即,本发明能够实现连接器的组装容易性的提高。
通过参照附图,对下述最佳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进行研究,从而可正确理解本发明的目的,且对本发明的结构更完全地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卡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俯视图。但是,未安装罩壳。
图4是将图3的连接器的一部分沿着IV--IV线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3的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6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俯视图。图示的连接器收容了卡。
图7是表示图6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透过图6的连接器的罩壳的一部分而表示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图6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连接器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连接器的放大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中使用的弹出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0    连接器
102    收容部
104    开口
106    区域
110、111    触头
112、113    弹簧部
114、115    接点部
120    基体构件
122    后壁
130    壳体
132    主部
134    端部
136    位置限定部
138    轴承部
140    金属框架
142    底部
144    侧部
146    限制部
150    弹出构件
152    滑动部
154    上表面(对置面)
156    推出部
158    推出面
162    凸轮槽
164    凸轮从动件
170    按压构件
180    罩壳
182    主部
184    按压部
186    侧部
190    误插入防止部
192    部位(端面)
194    伸出部
196    下端(端部)
500    卡
510    下表面(第一面)
515    接触部
520    上表面(第二面)
530    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而言,能够通过多种变形或各种方式实现,但作为其一例,以下,对附图所示那样的特定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附图及实施方式没有将本发明限定为在此公开的特定的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明确示出的范围内进行变形的全部的变形例、均等物、代替例都包含在本发明的对象内。
参照图1、图2及图6,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是与卡500连接的连接器,具备:由导电体构成的触头110、111;对触头110、111进行保持的基体构件120;由绝缘体构成的弹出构件150;金属制的凸轮从动件164;收容于基体构件120的按压构件170;从上方安装于基体构件120的金属制的罩壳180。基体构件120和罩壳180构成收容部102。收容部102在X方向(第一方向)的端部具有开口104,且该收容部102是通过该开口104而用于收容卡500的部位。开口104在Y方向(第二方向)上具有长度且在Z方向(第三方向)上具有宽度。本实施方式的卡500为microSIM。如图11中最清楚地示出的那样,卡500具有下表面(第一面)510及上表面(第二面)520和侧面530,在下表面510上形成有与触头110接触的接触部515。另外,如图1及图8所示,卡500具有不对称的形状。
如图3所示,触头110、111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簧部112、113;以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承于弹簧部112、113的接点部114、115。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基体构件120包括由绝缘体构成的壳体130和金属框架140。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框架140在壳体130的成型时通过镶嵌模制法而装入壳体130。上述的触头110、111也同样,在壳体130的成型时以保持于壳体130的方式配置。
如图3所示,壳体130具有大致平板状的主部132、从主部132的Y方向的端部134向外侧突出的位置限定部136。如后所述,该位置限定部136限定弹出构件150的移动界限位置的一方(排出位置)。在位置限定部136形成有向-Z方向凹陷的孔状的轴承部138。
如图3及图4所示,金属框架140具有:从壳体130的主部132朝向Y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底部142;从底部142朝向+Z方向(上方)延伸的侧部144;从侧部144的一部分朝向Y方向的内侧延伸的限制部146。底部142具备在X方向上具有长度且在Y方向上具有宽度的板状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同样的金属框架也设置在壳体130的Y方向的相反侧,但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使发明的理解容易,基本上仅对标注了参照符号的部件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弹出构件150以能够在排出位置(参照图3)与最里侧位置(参照图8)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基体构件120。在卡500收容于收容部102的状态下,该弹出构件150维持在收容位置(参照图6)。收容位置位于排出位置与最里侧位置之间且靠近最里侧位置(接近最里侧位置)。即,在收容了卡500且弹出构件150位于收容位置的状态下,当沿着插入方向(+X方向)进一步按压卡500时,弹出构件150能够移动到最里侧位置。
详细而言,如图3及图12所示,弹出构件150具有:在金属框架140的底部142上滑动的滑动部152;从滑动部152的X方向的一端朝向Y方向的内侧突出的推出部156。
如图4所示,滑动部152由壳体130的主部132的端部134和金属框架140的侧部144限制Y方向上的移动。因此,滑动部152能够沿着X方向移动。如图3所示,在弹出构件150位于排出位置时,滑动部152与位置限定部136接触。因此,弹出构件150不会超过排出位置而向排出方向(-X方向)移动。由图2、图3及图12可知,在弹出构件150的上表面(即,在Z方向上与罩壳180对置的面:对置面)154上形成有用于实现推-推机构的心形凸轮形状的凸轮槽162。如图3及图4所示,金属框架140的限制部146位于处在排出位置的弹出构件150的上表面154上。即,在将罩壳180安装于基体构件120的状态下,限制部146夹在处于排出位置的弹出构件150的上表面154的一部分与罩壳180之间。该限制部146限制处于排出位置的弹出构件150向上方(+Z方向)移动(即,在Z方向上从基体构件120离开那样的移动)。
如图3所示,推出部156向收容部102内伸出。如图3及图12所示,推出部156具有与卡500的插入方向即+X方向正交的推出面158。由图1及图可知,该推出面158朝向收容部102的开口104侧,在收容部102中收容卡500时,受到从卡500的前端朝向插入方向(+X方向)的力。相反,在收容部102收容有卡500的状态下弹出构件150朝向插入方向的反方向即排出方向(-X方向)移动时,推出部156的推出面158将卡500的前端朝向排出方向推出。由此,将卡500从收容部102排出。
如图3中最清楚地示出的那样,以跨在弹出构件150和位置限定部136上的方式设有金属制的凸轮从动件164。凸轮从动件164具有短线从长线的两端平行地延伸那样的コ状。凸轮从动件164的一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位置限定部136的轴承部138,另一端插入弹出构件150的凸轮槽162。即,凸轮从动件164的另一端能够伴随弹出构件150的沿着X方向的移动,而在凸轮槽162内移动。当凸轮从动件164的另一端在凸轮槽162内移动时,凸轮从动件164以一端为中心进行旋转。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146设置成即使凸轮从动件164旋转,也不会与凸轮从动件164干涉。因此,由图4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限制部146和凸轮从动件164在Z方向上配置成同水平,能够实现连接器100的低高度化。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压构件170为螺旋状的弹簧,以施加有负载的状态安装于基体构件120的后壁(插入方向的里侧的壁)122与弹出构件150之间。因此,按压构件170在X方向上将弹出构件150始终朝向排出位置按压。该按压构件170和凸轮槽162及凸轮从动件164构成推-推机构,在将卡500收容于收容部102时起到将弹出构件150维持在收容位置的作用。
处于排出位置的弹出构件150通过按压构件170而压抵于位置限定部136。该点与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同样。在该情况下,弹出构件150的尤其被按压构件170按压的部位受到朝向上侧(+Z方向)的力,即,在受到在Z方向上向从基体构件120离开的方向移动的力。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因这样的力而到安装罩壳之前,弹出构件可能从基体构件脱离,但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的情况下,可解决这样的问题。
具体而言,在连接器100的组装工序中,如图5(a)所示,在基体构件120上搭载弹出构件150,如图5(b)所示,使基体构件120向排出位置移动,进而如图5(c)所示,安装凸轮从动件164,并如图5(d)所示,安装按压构件170,之后相对于基体构件120安装罩壳180。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的情况下,即使在图5(d)及图3所示那样的安装罩壳180之前的状态下,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的基体构件120上设有限制部146,来限制处于排出位置的弹出构件150的向Z方向的移动,因此弹出构件150也不会从基体构件120向+Z侧脱落。即,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限制部146的限制,在将罩壳180向基体构件120组合之前且即使在弹出构件150由按压构件170朝向排出位置按压的状态下,弹出构件150也暂时保持于基体构件120。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能够容易进行罩壳180相对于基体构件120的组装。
如图1、图2及图6所示,罩壳180具有:与壳体130的主部132一起构成收容部102的大致平板状的主部182;从主部182向下侧(-Z方向)延伸的侧部186。在主部182上形成有朝向斜前方下侧(-Z方向与+X方向的合成方向)呈悬臂梁状延伸的按压部184。在将罩壳180组装于基体构件120的状态下,该按压部184从上侧(+Z侧)按压凸轮从动件164,由此,来防止凸轮从动件164从凸轮槽162脱落。
如上所述,卡500具有左右不对称的形状(参照图1及图8)。因该卡500的不对称的形状,在将卡500以正确的朝向收容于收容部102时,在X方向的里侧存在卡500未到达的区域106。
如图6至图8所示,在主部182的与区域106对应的部位,即在Y方向上与设有弹出构件150的一侧相反侧且位于插入方向的里侧(+X侧)的部位上,形成有误插入防止部190。即,罩壳180具有误插入防止部190。这样,通过将误插入防止部190与弹出构件150分开设置,从而能够如上述那样使推出部156的推出面158朝向收容部102的开口104侧。因此,在卡500的排出动作时,能够从弹出构件150对卡500有效地施加力。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罩壳180通过对冲压一张金属板所得到的中间构件进行折弯加工而得到,误插入防止部190以使相当于该中间构件的边缘的部位192(即,冲裁后的端面)朝向收容部102的开口104侧的方式形成。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误插入防止部190在YZ平面(与插入方向(X方向)正交的平面)内具有大致L字状的截面。通过这样,能够提高误插入防止部190的强度,因此在卡500误插入的情况下,卡500与误插入防止部190发生干涉,由此能够防止卡500的误插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连接器100搭载固定于基板(未图示)时,误插入防止部190通过钎焊等固定在基板上。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误插入防止部190具有高的强度,在卡500被误插入的情况下,能够阻止卡500的完全的插入。
如图11中最清楚地示出的那样,卡500的接触部515有时到达侧面530。这种情况下,需要避免接触部515与作为本来的接触对象的触头110、111以外的导体接触的情况。在此,卡500的接触部515与触头110、111的接点部114、115接触,由此,卡500由触头110、111的弹簧部112、113朝向上方(+Z侧)推起。在卡500位于最上方(+Z侧)时,卡500的上表面520压抵于罩壳180。在该状态下,与卡500的接触部515可能接触(短路)的是罩壳180的侧部186或基体构件120的一部分等。
为了防止这样的接触(短路),如图6至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罩壳180上还设有伸出部194。该伸出部194位于设有弹出构件150的一侧的相反侧,在Y方向上从罩壳180的侧部186朝向收容部102内伸出。当卡500收容于收容部102时,伸出部194与卡500的侧面530相抵,由此,能够防止接触部515与罩壳180等接触的情况。为了进行这样的短路防止,如图11所示,在卡500的上表面520压抵于罩壳180的主部182的状态下,伸出部194的下端(端部)196与形成有接触部515的下表面(第一面)510相比,位于靠近罩壳180的主部182的位置(即,上侧(+Z侧))。换言之,伸出部194在Z方向上位于从形成有接触部515的下表面(第一面)510离开的位置。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可靠防止短路,在卡500的上表面520压抵于罩壳180的状态下,伸出部194的下端196从卡500的下表面510在Z方向上离开0.1mm以上。因此,即使接触部515少许卷入到侧面530,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也能够避免非意图的短路的产生。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本发明的连接器,但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限制部146为金属框架140的一部分,但也可以与金属框架140分开而另行设置。另外,限制部146设置在弹出构件150的上表面154上,但例如也可以在弹出构件150的侧面形成沿前后延伸的槽,将限制部146以能够沿着X方向滑动的方式收容在该槽内。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位置限定部136形成为壳体130的一部分,但也可以形成为金属框架140的一部分,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构件来形成。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伸出部194形成为罩壳180的一部分,但也可以由基体构件120的一部分等形成。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除了能够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适用于与microSIM卡那样的卡连接的连接器之外,还能够适用于与SD(Secure Digital memory)卡或microSD卡那样的卡连接的连接器。
本发明基于2012年5月31日向日本国专利厅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125228号,并通过参照将其内容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虽然对本发明的最佳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能够对实施方式进行变形,这样的实施方式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连接器,其具备:
基体构件;
触头,其由所述基体构件保持;
弹出构件,其以沿着第一方向能够在排出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体构件;
按压构件,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将所述弹出构件朝向所述排出位置按压;
罩壳,其与所述基体构件组合,且与所述基体构件一起构成通过开口而收容卡的收容部,所述开口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具有长度,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这双方正交的第三方向上具有宽度,
所述连接器中,
在所述基体构件上设有位置限定部和限制部,该位置限定部进行所述弹出构件的所述排出位置的定位,该限制部在所述弹出构件处于所述排出位置时,限制所述弹出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从所述基体构件离开,
通过所述限制部的所述限制,在使所述罩壳与所述基体构件组合之前且即使在所述弹出构件由所述按压构件朝向所述排出位置按压的状态下,所述弹出构件也暂时保持于所述基体构件,
在所述弹出构件上形成有凸轮槽,
所述连接器还具备凸轮从动件,该凸轮从动件一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基体构件且另一端插入到所述凸轮槽,
在所述罩壳形成有按压部,该按压部按压所述凸轮从动件来防止所述凸轮从动件从所述凸轮槽脱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弹出构件具有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与所述罩壳对置的对置面,
所述限制部夹在处于所述排出位置的所述弹出构件的所述对置面的一部分与所述罩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基体构件具备壳体和金属框架,
所述壳体具有保持所述触头的主部,
所述位置限定部从所述主部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外侧突出,
所述金属框架具有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主部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底部和从所述底部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侧部,
所述弹出构件以在通过所述壳体的所述主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端部和所述金属框架的所述侧部限制了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的状态下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滑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所述底部上,
所述限制部构成为所述金属框架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限制部从所述侧部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内侧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位置限定部形成为所述壳体的一部分,
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所述一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所述位置限定部,
所述限制部设置成与所述凸轮从动件不发生干涉,所述凸轮从动件伴随所述弹出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由于所述另一端追随所述凸轮槽而进行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罩壳上设有误插入防止部,该误插入防止部防止所述卡的表背和前后中任一方或两方的方向错误的状态下的所述卡的插入,
所述误插入防止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与设置所述弹出构件的位置相反侧的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罩壳通过对冲压一张金属板所得到的中间构件进行折弯加工而得到,
所述误插入防止部以使相当于所述中间构件的边缘的部位朝向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开口侧的方式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误插入防止部钎焊于搭载有所述连接器的基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卡具有第一面、第二面及侧面,该第一面形成有与所述触头接触的接触部,该第二面是所述第一面的背面,
所述连接器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向所述收容部内伸出,且通过与所述卡的所述侧面相抵,来防止所述卡的所述接触部在所述连接器内部发生短路,
即使在所述卡的所述第二面压抵于所述罩壳的状态下,所述伸出部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距所述罩壳远的一方的端部也比所述第一面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位于靠近所述罩壳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即使在所述卡的所述第二面压抵于所述罩壳的状态下,所述伸出部的所述端部也从所述卡的所述第一面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离开0.1mm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伸出部形成为所述罩壳的一部分。
CN201310187358.5A 2012-05-31 2013-05-20 连接器 Active CN1034570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5228A JP5320489B1 (ja) 2012-05-31 2012-05-31 コネクタ
JP2012-125228 2012-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7083A CN103457083A (zh) 2013-12-18
CN103457083B true CN103457083B (zh) 2015-09-02

Family

ID=49595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87358.5A Active CN103457083B (zh) 2012-05-31 2013-05-20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320489B1 (zh)
KR (1) KR101470902B1 (zh)
CN (1) CN103457083B (zh)
TW (1) TWI489696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62376Y (zh) * 2005-09-08 2007-01-24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多合一电子卡连接器
CN2874842Y (zh) * 2005-10-31 2007-02-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CN201369422Y (zh) * 2009-03-12 2009-12-23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57936A (ja) * 2000-06-15 2001-12-2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メモリカード用ソケット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06261022A (ja) * 2005-03-18 2006-09-28 Smk Corp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
JP4473226B2 (ja) * 2006-01-30 2010-06-02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2009123394A (ja) * 2007-11-12 2009-06-0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メモリカード用ソケット
JP5027622B2 (ja) * 2007-11-12 2012-09-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メモリカード用ソケット
JP4564551B2 (ja) * 2008-05-30 2010-10-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ドソケット
JP2010123543A (ja) * 2008-11-21 2010-06-03 Jst Mfg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5013278B2 (ja) * 2009-08-04 2012-08-29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Ic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5497717B2 (ja) * 2011-09-21 2014-05-2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62376Y (zh) * 2005-09-08 2007-01-24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多合一电子卡连接器
CN2874842Y (zh) * 2005-10-31 2007-02-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CN201369422Y (zh) * 2009-03-12 2009-12-23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20489B1 (ja) 2013-10-23
KR101470902B1 (ko) 2014-12-09
TWI489696B (zh) 2015-06-21
JP2013251138A (ja) 2013-12-12
KR20130135078A (ko) 2013-12-10
TW201414091A (zh) 2014-04-01
CN103457083A (zh) 2013-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84294B2 (en) Connector for SIM
US9209538B2 (en) Memory card connector
US8398425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having sloped guide surfaces with a common edge
JP4564551B2 (ja) カードソケット
CN203800225U (zh) 卡连接器和接触件
CN100385744C (zh) 柔性板连接器以及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KR101611025B1 (ko) 카드 커넥터 및 콘택트
WO2010045338A1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CN103633498B (zh) 卡片连接器
KR20120066589A (ko) 검출 스위치 구조 및 이를 갖는 커넥터
US9039440B2 (en) Card connector
EP2830163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JP2013222653A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US9431743B2 (en) Connector
CN103872499B (zh) 用于纳米sim卡的插槽
US8500471B1 (en) Card connector
KR20120127167A (ko) 압접형 커넥터
SG168435A1 (en) Card edge connector
CN103457083B (zh) 连接器
CN104009335A (zh) 卡连接器
CN103208690B (zh) 压接型连接器
US8465325B1 (en) Connector
US9318832B2 (en) Connector
CN104953309A (zh) 卡用连接器
JP6061084B2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