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30236A - 光信息装置以及其间隙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信息装置以及其间隙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30236A
CN103430236A CN2012800140218A CN201280014021A CN103430236A CN 103430236 A CN103430236 A CN 103430236A CN 2012800140218 A CN2012800140218 A CN 2012800140218A CN 201280014021 A CN201280014021 A CN 201280014021A CN 103430236 A CN103430236 A CN 1034302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signal
power
gap
recording carrier
information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402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二口龙太郎
古宫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302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302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6Circuits, 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laser control or stabilisation
    • G11B7/1263Power control during transducing, e.g. by monitor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focusing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87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using the near-field effec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2007/13727Compound lenses, i.e. two or more lenses co-operating to perform a function, e.g. compound objective lens including a solid immersion le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lenses either bonded together or with adjustable spa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Numerical aperture control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光盘装置包括:射出光的激光器(14)、包含利用来自激光器的光在光盘(1)上形成指定大小的光束点的SIL(2)的光学系统、检测激光器的射出功率并生成激光功率检测信号的检测器(26)、利用激光功率检测信号控制激光器的射出功率的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检测光盘和SIL之间的间隙大小并生成间隙检测信号的检测器(10)、利用间隙检测信号控制光盘和SIL之间的间隙大小的间隙控制电路(15),其中,功率控制电路具有比间隙控制电路的增益交点大的增益交点。

Description

光信息装置以及其间隙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信息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信息的光信息装置以及其间隙控制方法,例如,是让光盘的信息层或用于保护信息层的遮盖层与光学系统之间的微小的间隙(以下称为“间隙”或“间隙大小”)保持恒定,使光束通过间隙到达光盘的信息层从而进行信息的记录及/或再生的光盘装置以及其间隙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使光盘达到高密度化的方法,提出一种利用通过物镜和固体浸没透镜(以下称为“SIL”)的组合,构成了获得较高数值孔径的聚光系统的光学头的光盘装置。
在这种方式(以下称为“SIL方式”)中,SIL及光盘的遮盖层采用高折射率(1.8至2.0左右)的材料,进行用于保持上述的间隙大小恒定的间隙控制。其结果,SIL和光盘的保护层之间的间隙大小成为25nm左右微小的值,SIL接近光盘的保护层。通过这样得到的作为来自SIL的射出光的瞬逝光(evanescent light)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有关该技术的很多文献已被公开。
例如,关于上述的间隙控制,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其一例。
根据这种SIL方式,包含SIL的聚光系统的数值孔径为1.70至1.80,可成为蓝光(以下称为“BD”)系统的0.85的约2倍的数值孔径。此时,如果激光的波长相同,则在光盘的信息层的表面所形成的光束的光点尺寸为约1/2,因此,可以使单位面积的记录容量即记录密度提高到4倍。
图8是为了说明上述的间隙控制,表示搭载SIL的以往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9是图8中圆形(虚线)所示的部分P的放大图。
在图8中,101表示光盘,102表示SIL、103表示物镜,SIL102和物镜103通过固定器104被连接为一体。另外,GL表示光盘101和SIL102之间的间隙大小,107表示间隙控制用致动器。
另一方面,作为光源的激光器114的射出光通过准直透镜111被转换为平行光,经由偏振分束器109成为前往光束120。光束120经由λ/4板112、物镜103及SIL102照射到光盘101。此时,由于如上所述包含SIL102的聚光系统的数值孔径为1.70至1.80较大,因此光束120的大部分被SIL102的平坦面115反射而成为返回光束121,如图9所示,剩下的光成为瞬逝光116到达光盘101的记录再生面。
另一方面,被SIL102的平坦面115反射的光束121再次经由λ/4板112射入偏振分束器109,通过偏振分束器109的作用射入作为间隙检测部的检测器110。检测器110输出间隙检测信号GD,间隙控制电路113适当处理间隙检测信号GD以生成间隙控制信号GC,驱动间隙控制用致动器107。如此,间隙控制成立。
另外,设置λ/4板112的目的是通过将偏振分束器109配置在λ/4板112和激光器114之间,可以遮断返回激光器114的返回光121。
其次,对检测器110能成为间隙检测部的理由进行说明。
图10是图8所示的SIL102的实际折射率为2.1、光盘101的反射率为0.1时的间隙大小GL和SIL102的平坦面115的反射光量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纵轴的反射光量是用间隙大小GL无限大时的反射光量标准化后的值,横轴的间隙大小是用激光器114的波长标准化后的值。
例如,若设激光器114的波长为400nm,则图10的横轴所示的间隙大小GL的值0.05表示作为绝对值的20nm的间隙大小。
根据图10,由于随着间隙大小GL大小的变化,SIL102的平坦面115的反射光量变化,因此朝向图8所示的检测器110的入射功率也发生变化,检测器110作为间隙检测部发挥功能。
即,在搭载了聚光系统采用SIL102的光学头的光盘装置的间隙控制中,间隙检测如图10所示,是基于来自SIL102的平坦面115的反射光量随间隙大小GL而变化的特性而进行的。
另外,在图10中,间隙大小GL为0时,即,SIL102的平坦面105完全接触光盘101时的反射光量为0.1,这是因为将光盘101的反射率设为0.1所致。
然而,来自SIL102的平坦面115的反射光量的变动,不仅随间隙大小GL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也随从图8的激光器114射出的光束120所具有的功率变动、即激光功率变动而变化。换言之,光束120所具有的功率的变动,由于上述的间隙检测部的功能,尽管实际上并没有间隙变动,但被视为间隙的变动,而间隙控制是基于该变动而进行的,因此,其结果成为间隙控制的稳定性明显欠缺的因素。
因此,为了抑制从激光器114射出的光束120所具有的功率的变动,对激光器114实施激光功率控制。
图11是表示进行包含激光功率控制的间隙控制的以往的信号记录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1所示的信号记录装置包括:信息源201;记录信号发生器202;音响光学元件(AOM:Acousto Optical Modulator)203;作为射出记录用激光LB1的光源的激光元件204;电光调制元件(EOM:Electro Optical Modulator)205;分析仪206;分束器(BS)207;第1光检测器(PD1)208a;第2光检测器(PD2)208b;自动功率控制器(APC:Auto Power Controller)209;第1反射镜210a;第2反射镜210b;第3反射镜210c;第1聚光透镜211a;第2聚光透镜211b;准直透镜212;偏振分束器(PBS)213;λ/4板214;安装于压电元件215的聚光透镜216a和SIL216b的两群透镜构成的光学头216。
另外,图11所示的信号记录装置还具备:限制来自光学头216的返回光LB2的光量的频率带宽,并输出带宽限制后的返回光量的带宽限制化电路220;根据从带宽限制化电路220输出的带宽限制后的返回光量,输出间隙控制电压以将光学头216和玻璃原盘217之间的距离控制为恒定的间隙控制装置221。
在图11所示的信号记录装置中,射入第1光检测器208a的记录用激光LB1被转换为电信号,其输出电压被输入自动功率控制装置(APC)209。该输出电压和参照电压的差分被反馈到EOM205作为施加电压,从而从激光元件204输出的记录用激光LB1的激光功率被控制为恒定。
另外,对于有关上述已说明的激光功率控制以外的间隙控制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因为基本上与图8所示的以往的光盘装置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通过进行如图11所示的激光功率控制,能够抑制因激光元件204的温度特性而引起的比较低的频率成分的激光功率变动,可以排除这种功率变动、即反射光量变动对间隙控制的稳定性的恶劣影响。
然而,由于无法抑制因激光元件204的温度特性而引起的比较低的频率成分以外的激光功率变动,因此,当产生不是因间隙的变动而引起的全反射光量变动,例如,因激光元件204的温度特性以外的因素而引起的激光功率变动时,会产生不是因间隙的变动而引起的不必要的光量变动,间隙控制变得不稳定。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319160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降低不是因间隙的变动所引起的不必要的变动,稳定地进行间隙控制的光信息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光信息装置是利用信息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信息的光信息装置,包括:射出光的光源;利用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上形成指定大小的光束点的光学系统;检测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并生成功率检测信号的功率检测部;利用所述功率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的功率控制部;检测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生成间隙检测信号的间隙检测部;利用所述间隙检测信号控制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的间隙控制部,其中,所述功率控制部具有比所述间隙控制部的增益交点大的增益交点。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光信息装置是利用信息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信息的光信息装置,包括:射出光的光源;利用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上形成指定大小的光束点的光学系统;检测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并生成功率检测信号的功率检测部;利用所述功率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的功率控制部;检测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生成间隙检测信号的间隙检测部;生成从所述间隙检测信号去除所述功率控制部的增益交点以上的变动成分的修正间隙检测信号的修正部;利用所述修正间隙检测信号控制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的间隙控制部。
根据上述的光信息装置,可以降低不是因间隙的变动所引起的不必要的变动,稳定地进行间隙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将激光功率控制的增益交点设为1kHz,将间隙控制的增益交点设为10kHz时的比较例的控制特性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激光器驱动电路的一个例子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4是表示间隙大小和SIL的平坦面的反射光量的关系中,间隙大小较小区域的间隙大小和反射光量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的激光功率控制和间隙控制的控制特性的示意图。
图6是主要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聚光部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搭载了SIL的以往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部分P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图8所示的SIL的实际折射率为2.1、光盘的反射率为0.1时的间隙大小和SIL的平坦面的反射光量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进行包含激光功率控制的间隙控制的以往的信号记录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以作为光信息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光盘装置为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另外,应用本发明的光信息装置并不特别限定于以下的光盘装置,本发明同样能够应用于利用具有光盘形状以外的形状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各种光信息装置。
(第1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包括:SIL2;物镜3;连接SIL2和物镜3的固定器4;间隙控制用致动器7;偏振分束器9;检测器10;准直透镜11;λ/4板12;激光器14;间隙控制电路15;分束器25;检测器26;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及电源28。另外,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包括驱动激光器14的激光器驱动电路27a。
电源28向激光器14、检测器26及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等装置内部的各电路等提供电力,例如,可以采用开关电源。而且,作为间隙控制用致动器7,可以利用可动线圈方式等各种方式的驱动器。另外,图中的间隙大小GL表示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个例子的光盘1的表面和SIL2的平坦面EL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激光器14相当于光源的一个例子,SIL2及物镜3相当于光学系统的一个例子,检测器26相当于功率检测部的一个例子,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相当于功率控制部的一个例子,检测器10相当于间隙检测部的一个例子,间隙控制电路15相当于间隙控制部的一个例子,电源28相当于电源的一个例子。
激光器14射出激光,激光器14的射出光射入分束器25。分束器25分割激光器14射出的光束,被分割的一部分光束LD射入检测器26,剩下的大部分光束射入准直透镜11。
检测器26作为检测激光器14的射出功率并生成激光功率检测信号PD的功率检测部而发挥作用,将被分割的光束LD进行光电转换,向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输出激光功率检测信号PD。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适当处理激光功率检测信号PD,将激光功率驱动信号(驱动电流)DS输出到激光器14以驱动激光器14。其结果,利用激光功率检测信号PD控制激光器14的射出功率的激光功率控制成立。
另一方面,准直透镜11将从分束器25射入的光束转换为平行光,该平行光通过偏振分束器9及λ/4板12而成为光束(前往)LF,进一步,光束LF通过物镜3及SIL2照射到光盘1。SIL2及物镜3构成使来自激光器14的射出光聚光,在光盘1上形成具有指定大小的光束点的聚光部,该聚光部及准直透镜11等构成利用激光器14的射出光,在光盘1上形成具有指定大小的光束点的光学系统。
在此,本实施例中,由于包含SIL2的聚光部的数值孔径为1.70至1.80较大,因此,光束LF的大部分被SIL2的平坦面FP反射而成为光束(返回)LB,光束LF的剩下的光成为瞬逝光EL到达光盘1的记录再生面(图示省略)。
另一方面,被SIL2的平坦面FP反射的光束LB再次经由λ/4板12射入偏振分束器9,被偏振分束器9反射并射入检测器10。检测器10作为检测光盘1和光学系统(SIL2的平坦面FP)之间的间隙大小并生成间隙检测信号GD的间隙检测部而发挥作用,通过将射入的光束进行光电转换生成间隙检测信号GD并输出到间隙控制电路15。
间隙控制电路15适当处理间隙检测信号GD,生成间隙控制信号GC并输出到间隙控制用致动器7。间隙控制用致动器7根据间隙控制信号GC而被驱动。其结果,利用间隙检测信号GD控制光盘1和光学系统(SIL2的平坦面FP)之间的间隙大小的间隙控制成立。
在此,本专利的发明人对进行激光功率控制时成为问题的激光功率变动进行了深刻探讨,发现作为具有因激光器14的温度特性而引起的比较低的频率成分以外的比较高的频率成分的激光功率变动,电源28的开关杂讯(switching noise)的影响起支配作用。以下,对这一点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本专利的发明人的探讨,如果针对上述的因激光的温度特性等引起的比较低的频率成分的激光功率变动,将激光功率控制的增益交点频率设在1kHz左右,则DC附近的低频区域的激光功率控制的增益在80dB左右,针对该频率附近的激光功率变动可以获得充分的变动抑制效果。由于不是因间隙的变动引起的反射光量的变动也能得到充分的抑制,因此,不会成为间隙控制的不稳定因素。
此外,根据本专利的发明人的探讨,间隙控制的控制带域、即,其增益交点频率,由于对光盘1的表面的微小的凹凸在高速旋转时也需要实现足够的追踪能力,因此,以在10kHz左右为宜。
图2示出作为比较例,本专利的发明人探讨的将激光功率控制的增益交点设为1kHz、间隙控制的增益交点设为10kHz时的控制特性。在图2中,LC表示激光功率控制的控制特性,G1表示其增益交点为1kHz,GC表示间隙控制的控制特性,G2表示其增益交点为10kHz。
另外,对于如图2所示的激光功率控制特性,可以考虑图1所示的检测器26、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及激光器14的各自的特性而适当决定,对于间隙控制特性,可以考虑检测器10、间隙控制电路15、间隙控制致动器7及图7所示的间隙-全反射光量特性的各自的特性而适当决定。
在此,假设存在激光功率变动的产生原因,认为其频率成分比激光功率控制特性的增益交点频率G1(1kHz)高,并且比间隙控制特性的增益交点频率G2(10kHz)低,即处于图2所示的频率区域FA。此时,由于激光功率控制特性的增益交点频率G1为1kHz,因此通过激光功率控制无法获得对具有频率区域FA内的频率成分的激光功率变动的抑制效果。其结果,由于具有频率区域FA内的频率成分的激光功率变动成为间隙控制带域内的激光功率变动,该激光功率变动成为反射光量的变动,因此,如上所述,间隙控制将不是因间隙的变动引起的反射光量的变动视为间隙的变动,从而导致间隙控制不稳定。
其次,对具有上述图2所示的频率区域FA内的频率成分的激光功率变动,连同其主要因素一起在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本专利的发明人对激光功率变动进行深入讨论的结果获得了新的见解,即:导致上述间隙控制不稳定的激光功率变动的一个因素是,用于进行激光功率控制的电源的电压变动作用到激光器驱动电路,并影响到激光器的驱动电流,其结果,产生激光功率变动。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激光器驱动电路27a的一个例子的结构的电路图。图3所示的激光器驱动电路包括具有指定电阻值R的电阻R1及晶体管Q1。电阻R1的一端与具有电源28所提供的电源电压V的电源线PL连接,另一端与晶体管Q1的发射极连接。晶体管Q1的基极接收在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内通过适当处理激光功率检测信号PD而生成的激光器控制信号CS,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激光器14连接,晶体管Q1输出与激光器控制信号CS相应的驱动电流DI作为激光功率驱动信号DS,来驱动激光器14。
在图3所示的激光器驱动电路中,当激光器控制信号CS的电平为v时,流过电阻R1的电流Ir用下述的式(1)表示,该电流Ir等于激光器14的驱动电流DI。在此,Vbe是晶体管Q1的基极/发射极之间的电压。
Ir={V-(v+Vbe)}/R…(1)
因此,从电源线PL提供的电源电压V包含其变动量△V,当成为V+ΔV时,式(1)中的电流Ir,即,激光器14的驱动电流DI会受到电源电压V的变动量△V的影响,其结果,产生激光功率变动。
当作为电源28采用一股的开关电源时,其变动量有因开关杂讯引起的部分,电源电压V及基于开关杂讯的变动量△V的比例△V/V为0.8%左右,开关频率为数kHz。
因此,△V的频率成分会存在于图2的频率区域FA内,如上所述,无法通过激光功率控制获得因△V引起的激光功率变动的抑制效果。其结果,电源电压V的变动量△V成为间隙控制带域内的激光功率变动,由于该功率变动,使射入检测器10的反射光量也变动。
其次,评价基于上述的开关杂讯的变动量△V最终对间隙变动带来的影响。
首先,基于开关杂讯的变动量△V引起的激光器14的驱动电流DI的变动△Ir根据式(1)由下式(2)来表示。
△Ir=(dIr/dV)·△V=(1/R)·△V…(2)
根据本专利的发明人的探讨,当电源电压V为5伏时,如上所述,由于△V/V为0.8%,因此基于开关杂讯的变动量△V的值为0.04伏。因此,在图3所示的电阻R1的电阻值R为1000欧姆时,因△V引起的激光器驱动电流130的变动△Ir根据式(2)得出为4×10-5A。
而且,在激光器14的驱动电流-输出功率灵敏度为1.5W/A、激光器14的阈值电流为0.13A时的激光器14的射出功率Pw可用下式(3)表示。另外,式(3)中的Ir是式(1)所示的激光器14的驱动电流DI。
Pw=1.5Ir-0.195…(3)
因此,根据式(3),因Ir的变动△ir引起的Pw的变动△Pw用下式(4)来表示,如果△Pw为6×10-5W、Pw为0.0035W,则激光器14的射出功率的变动比例△Pw/Pw约为0.017(大约1.7%)。
△Pw=(dPw/dIr)·△Ir=1.5·△Ir…式(4)
另外,上述的Pw为0.0035W的值是本专利的发明人所探讨的值,是在具有图2所示的控制特性的光盘装置中,考虑到激光器14射出的光束LF或SIL2的平坦面FP反射的光束LB所通过的光学要素,例如,偏振分束器9、λ/4板12等的传送效率,能够获得间隙控制的适当的间隙检测信号GD的激光器14的射出功率。
另外,图4所示的关系与图7所示的间隙大小(横轴)和SIL102的平坦面115的反射光量(纵轴)的关系相同,但表示的是在间隙大小(横轴)较小区域的间隙大小和反射光量(纵轴)之间的关系。根据图4可以明显地看出,在间隙大小较小的区域,反射光量相对于间隙大小的变动可以近似成大致直线,两者的关系用下式(5)表示。在此,式(5)中的间隙大小为G,反射光量为P。
P=3.2G+0.1…(5)
根据式(5),反射光量P变动时的变动量△P与产生变动量△P的间隙G的变动量△G之间的关系用下式(6)表示。
△G=(1/3.2)·△P…(6)
而且,在上述的激光器14的射出功率的变动比例△Pw/Pw的值为约0.017(大约1.7%)时,由于ΔPw/Pw的值是式(6)中△P值本身,因此根据式(6)可估计到间隙G的变动量△G为约0.53%。
如上所述,该反射光量的变动量△P(大约1.7%)是因图3所示的电源线PL的电源电压V的变动量△V引起,并不是因实际的间隙变动而引起。而且,如上所述,由于电源电压V的变动量△V的频率成分位于图2所示的频率区域FA内,因此大约1.7%的反射光量的变动的频率成分也位于频率区域FA内。
由于该频率区域FA在间隙控制的控制带域内,因此,在间隙控制中尽管间隙“没有变动”,但却被视为“有变动”,从而会发生向偏离间隙控制的目标值的方向动作的不正常的动作的间隙变动。该变动量等于由上式(6)求得的间隙G的变动量△G的值为大约0.53%。
以上是因上述电源28的开关杂讯引起的变动量△V最终对该间隙变动带来的影响的评价,根据本专利的发明人的探讨,间隙控制所要求的精度如下所述。即,为了让记录时的光束的能量适当地照射到光盘1的信息面,或者为了保持再生时的再生信号质量的恒定性,当将间隙大小设定为25nm时,允许的间隙变动量为0.1nm左右,这相对于25nm的间隙控制的目标值而言为0.4%。
因此,上述的约0.53%的间隙变动,超过了0.4%的允许值,这对SIL方式的光盘的记录再生来说不是希望出现的状态。
而且,虽然以电源电压的变动量为电源28的开关杂讯,对上述间隙控制的不稳定因素进行了说明,但电源28的开关杂讯的去除一股而言非常困难,如果通过设置过滤器等在电路上下工夫进行开关杂讯的去除,则必须预计很大的成本增加。
而且,如果使电源28的开关频率(即,因开关杂讯引起的电源电压的变动的频率)大于图2所示的间隙控制的控制特性GC的增益交点频率G2,则因电源电压的变动引起的反射光量变动的频率成分从间隙控制的控制带域排除。此时,在如上所述的间隙控制中,间隙不会“没有变动”却被视为“有变动”,不会向偏离间隙控制的目标值的方向动作。
然而,一股来说,使电源的开关频率增大也会导致电源本身的成本增加,其结果,显然光盘装置整体的成本也上升。
而且,作为上述的使间隙控制不稳定的因素,以电源电压的变动量为电源28的开关杂讯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可知电源电压的变动量,不仅起因于开关杂讯,也有可能起因于在构成光盘装置的间隙控制电路以外的电路(图示省略)中流动的电流的影响,由电流引起的电源电压的变动的频率成分存在于图2所示的频率区域FA内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对于这样的电源电压的变动量,虽然通过设置过滤器等在电路上下工夫也有可能实现抑制,但是,与上述的电源28的开关杂讯的去除相同,必须预计会有很大的成本增加。
如以上的说明所述,可知,电源28的电源电压的变动会导致不是因间隙的变动而引起的反射光量的变动,当其频率成分在间隙控制的控制带域内时,成为间隙控制的不正常的动作的主要原因,而且,通过对电源本身或在构成光盘装置的电路上下工夫抑制电源电压的变动的实施,会导致很大的成本增加。
根据上述的发现,本实施例改善了基于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的激光功率控制的控制特性,可以抑制具有因激光器14的温度特性引起的比较低的频率成分以外的例如1kHz至10kHz的频率成分的激光功率变动。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的激光功率控制和间隙控制的控制特性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间隙控制的控制特性GC是间隙控制电路15的控制特性,在本实施例中,间隙控制的控制带域、即间隙控制电路15的增益交点频率G2被设定为针对光盘1表面的微小凹凸,即使在高速旋转时也能实现充分的追踪能力的理想的增益交点频率10kHz。
而且,激光功率控制的控制特性LU是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的控制特性,在本实施例中,激光功率控制的控制带域、即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的增益交点频率G3被设定为100kHz。如此,在本实施例中,将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的增益交点频率G3设为100kHz,为间隙控制电路15的增益交点频率G2(10kHz)的10倍。
如上所述,当间隙控制和激光功率控制具备图2所示的特性时,可以抑制成为激光功率的变动因素的电源28的电源电压V的变动。具体而言,当电源28为开关电源时的开关频率为数kHz时,开关杂讯△V的频率成分为数kHz,该频率充分低于本实施例的激光功率控制特性LU的增益交点频率G2(100kHz)。即,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具有比电源28的杂讯的频率高的增益交点。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因开关杂讯△V引起的功率变动,可以获得激光功率控制的变动抑制效果。例如,即使在开关杂讯△V的频率成分(数kHz)存在于频率区域FA内时,由于激光功率控制的增益为20dB至40dB,因此尽管因开关杂讯△V引起的功率变动为大约1.7%,也可以将该功率变动从约0.17%抑制到约0.017%,从而将反射光量的变动从约0.17%降低到约0.017%。
其结果,在本实施例中,因为能够将反射光量的变动△P从约0.17%降低到约0.017%,所以当从上式(6)求出相当于反射光量的变动△P的间隙大小的变动量△G时,间隙大小的变动量△G从约0.05%变成约0.005%,可以将间隙大小变动抑制到1/10。
该反射光量的变动(从约0.05%到约0.005%)是因图3所示的电源线PL的电源电压V的变动量△V引起,并不是因实际的间隙变动所引起,因此,由于电源电压V的变动量△V的频率成分在图5所示的频率区域FA内,从约0.05%到约0.005%的反射光量的变动的频率成分也在频率区域FA内。
因此,如图5所示,由于频率区域FA在间隙控制的控制带域内,尽管间隙“没有变动”,间隙控制电路15也视为“有变动”,从而在间隙控制中出现向偏离目标值的方向动作的不正常的动作。然而,在本实施例中,该不正常的动作产生的间隙变动量相对于目标值为约0.005%以下。
其结果,相对于为了让记录时的光束的能量适当地照射到光盘1的信息面或为了保持再生时的再生信号质量的恒定性所允许的间隙变动为0.4%,上述的约0.005%以下的间隙变动量是一个十分小的值,从而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充分地达到让记录时的光束的能量适当地照射到光盘1的信息面或为了保持再生时的再生信号质量的恒定性的目的。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通过设定作为其构成要素的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的控制带域(增益交点频率)与间隙控制电路15的控制带域(增益交点频率)之间的明确的大小关系,即,使前者为后者的10倍的大小关系,可以将因间隙控制的控制带域内(即增益交点频率以下的频率带域)的功率变动引起的全反射光量变动抑制成非常小的值,其结果,能够保证间隙控制的稳定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作为光盘装置的构成要素的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的控制带域(增益交点频率)设定成为间隙控制电路15的控制带域(增益交点频率)的10倍,但并不仅限于此例,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例如,为了抑制因间隙控制的控制带域内(即增益交点频率以下的频率带域)的功率变动引起的反射光量变动,从而抑制间隙控制的不稳定的动作,只要至少将作为光盘装置的构成要素的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的控制带域(增益交点频率)设定为间隙控制电路15的控制带域(增益交点频率)以上既可。而且,也可以将前者设定成比后者的10倍更大,此时,显然可以进一步增大抑制间隙控制的不稳定的动作的效果。对于这一点,其它的实施例也相同。
如上所述,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的控制带域(增益交点频率)相对于作为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构成要素的间隙控制电路15的控制带域(增益交点频率)的大小的设定,最好是考虑到在该光盘装置中产生的激光功率变动因素所涉及的频率成分及其大小来决定。
(第2实施例)
其次,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是利用通过将光束照射到金属芯片而产生的等离子光对光盘进行记录再生(基于等离子方式的记录再生)的光盘装置。
图6是主要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聚光部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包括:SIL2a、金属芯片2b、物镜3及联结SIL2a和物镜3的固定器4。光盘1a包含多个微粒子1b,与图2所示的光盘1不同,在光盘1a的表面形成有微粒子1b(数nm至数10nm)。
在此,本实施例所采用的等离子方式,是通过将由物镜3及SIL2a聚焦的光束照射到和SIL2a一体构成的金属芯片2b,产生等离子光PB,在光盘1a的表面上的微粒子1b上形成记录标记的方式。在该等离子方式中,金属芯片2b、SIL2a及物镜3构成利用激光器14的射出光在光盘1a上形成具有指定大小的光束点的光学系统。
另外,在图6中,上述构成要素以外的构成要素,因与第1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的图1所示的构成要素、例如,间隙控制电路15和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等相同,在此省略其记载。
而且,间隙大小GL是光盘1a和SIL2a之间的间隙大小,其大小为25nm左右的微小值,在本实施例所采用的等离子方式中,对间隙大小大小的要求,与第1实施例说明的SIL方式相同。
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所采用的等离子方式中,间隙控制也是必须的,本实施例的间隙控制的控制带域和激光功率控制的控制带域之间的关系与第1实施例说明的图5相同。
即,如果用图5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间隙控制的控制特性GC是间隙控制电路15的控制特性,间隙控制的控制带域、即,间隙控制电路15的增益交点频率G2也被设定为针对光盘1a的表面的微小的凹凸,即使在高速旋转时也实现充分的追踪能力的理想的增益交点频率10kHz。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激光功率控制的控制特性LU是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的控制特性,激光功率控制的控制带域、即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的增益交点频率G3也被设定为100kHz。这样,在本实施例中,也将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的增益交点频率G3设定在100kHz,相对于间隙控制电路15的增益交点频率G2(10kHz)为10倍。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当间隙控制和激光功率控制为图2所示的特性时,也可以抑制成为激光功率的变动因素的电源28的电源电压V的变动。具体而言,当电源28为开关电源时的开关频率为数kHz时,开关杂讯△V的频率成分为数kHz,该频率充分低于本实施例的激光功率控制特性LU的增益交点频率G2(100kHz)。即,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具有比电源28的杂讯的频率高的增益交点。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因开关杂讯△V引起的功率变动,也可以获得激光功率控制的变动抑制效果。例如,即使在开关杂讯△V的频率成分(数kHz)存在于频率区域FA内时,由于激光功率控制的增益为20dB至40dB,因此尽管开关杂讯△V引起的功率变动为约1.7%,也可以将该功率变动从约0.17%抑制到约0.017%,从而将反射光量的变动从约0.17%降低到约0.017%。
其结果,在本实施例中,也因为反射光量的变动△P可以从约0.17%降低到约0.017%,因此当从上式(6)求出相当于反射光量的变动△P的间隙大小的变动量△G时,间隙大小的变动量△G从约0.05%变成约0.005%,间隙大小的变动可以被抑制到1/10。
该反射光量的变动(从约0.05%到约0.005%)是因图3所示的电源线PL的电源电压V的变动量△V引起,并不是因实际的间隙变动而引起,因此,由于电源电压V的变动量△V的频率成分在图5所示的频率区域FA内,从约0.05%到约0.005%的反射光量的变动的频率成分也在频率区域FA内。
因此,如图5所示,由于频率区域FA在间隙控制的控制带域内,尽管间隙“没有变动”,间隙控制电路15也视为“有变动”,从而在间隙控制中出现向偏离目标值的方向动作的不正常的动作。然而,在本实施例中,该不正常的动作所产生的间隙变动量相对于目标值也为约0.005%以下。
其结果,相对于为了让记录时的光束的能量适当地照射到光盘1的信息面或为了保持再生时的再生信号质量的恒定性所允许的间隙变动为0.4%,上述的约0.005%以下的间隙变动量是一个十分小的值,从而在本实施例中,也能够充分地达到让记录时的光束的能量适当地照射到光盘1的信息面或为了保持再生时的再生信号质量的恒定性的目的。
如以上的说明所述,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与第1实施例相同,通过设定作为其构成要素的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的控制带域(增益交点频率)与间隙控制电路15的控制带域(增益交点频率)之间的明确的大小关系,即,使前者为后者的10倍的大小关系,可以将因间隙控制的控制带域内(即增益交点频率以下的频率带域)的功率变动引起的全反射光量变动抑制成非常小的值,其结果,能够保证间隙控制的稳定动作。
因此,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的控制带域(增益交点频率)相对于作为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构成要素的间隙控制电路15的控制带域(增益交点频率)的大小的设定,最好是考虑到在该光盘装置中产生的激光功率变动因素所涉及的频率成分及其大小来决定。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利用将光束照射到金属芯片而产生的等离子光对光盘进行记录再生的光学系统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的各例,也可以应用于通过各种的方式利用光将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及/或再生信息的光信息装置。
例如,也可以不采用SIL,而是采用通过将光束照射到形成在指定的基板上的散射体(例如,金属芯片)而产生等离子光的光学系统。而且,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将瞬逝光或等离子光等的近场光用于间隙控制及/或跟踪控制等的光盘装置,或,应用于具备利用近场光加热信息记录介质,通过磁极同时产生的磁场将信息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光辅助磁记录光学头等的光盘装置等,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第3实施例)
其次,对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结构的示意图。图7所示的光盘装置包括:SIL2;物镜3;连接SIL2和物镜3的固定器4;间隙控制用致动器7;偏振分束器9;检测器10;准直透镜11;λ/4板12;作为光源的一个例子的激光器14;间隙控制电路15;分束器25;检测器26;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b;电源28;过滤器35及加法器36。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器26相当于功率检测部的一个例子,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相当于功率控制部的一个例子,检测器10相当于间隙检测部的一个例子,间隙控制电路15相当于间隙控制部的一个例子,过滤器35及加法器36相当于修正部的一个例子,过滤器35相当于过滤部的一个例子,加法器36相当于变动成分去除部的一个例子,其它的点与第1实施例相同。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当产生了激光功率控制系统无法抑制的功率变动时,发生不基于实际的间隙变动的反射光量的变动,引起间隙控制的不稳定动作,作为对该不稳定动作的处理关注了该功率变动和反射光量的变动的相互抵消。
即,图7所示的光盘装置与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检测器26将激光功率检测信号PD输入到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并且也输入到过滤器35。过滤器35从激光功率检测信号PD提取通过激光功率控制系统无法抑制的功率变动成分,例如,图2所示的频率带域FA内的成分,调整该成分的电平和相位。例如,过滤器35将提取的成分的相位调整为逆相位的修正激光功率检测信号CP输入到加法器36,以便在加法器36中可相互抵消。加法器36通过将修正激光功率检测信号CP以指定的比例与间隙检测信号GD相加,将由激光功率控制系统(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b)无法抑制的功率变动成分从间隙检测信号GD去除后的信号作为修正间隙检测信号GA输入到间隙控制电路15,间隙控制电路15利用修正间隙检测信号GA进行间隙控制。
另一方面,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b具有图2所示的激光功率控制的控制特性LC,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b的增益交点频率G3被设定为1kHz。此时,具有100kHz的增益交点频率的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b,虽然无法抑制增益交点频率G3(1kHz)以上的功率变动,但如上所述,由于间隙控制电路15利用从间隙检测信号GD去除了由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b无法抑制的功率变动成分后的修正间隙检测信号GD进行间隙控制,因此不受由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b无法抑制的功率变动的影响,能够进行间隙控制。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图7所示的过滤器35,过滤器35适当调整激光功率检测信号PD中所包含的由激光功率控制系统无法抑制的功率变动成分的电平和相位。然后,加法器36通过将修正激光功率检测信号CP与间隙检测信号GD相加去除由激光功率控制系统无法抑制的功率变动成分,生成修正间隙检测信号GA,由激光功率控制系统无法抑制的功率变动成分被去除的修正间隙检测信号GA从加法器36输入到间隙控制电路15。
其结果,在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由激光功率控制系统无法抑制的功率变动和反射光量变动相互抵消,从间隙检测信号GD去除了功率变动的影响的间隙检测信号作为加法器36的修正间隙检测信号GA被输入到间隙控制电路15,因此可以确保不受由激光功率控制系统无法抑制的功率变动的影响的间隙控制的稳定的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是用过滤器35及加法器36生成从间隙检测信号GD去除了功率变动的影响的修正间隙检测信号GA,但并不仅局限于该例子,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例如,利用带通滤波器(或高通滤波器)及减法器代替过滤器35及加法器36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具体而言,带通滤波器从激光功率检测信号PD提取由激光功率控制系统无法抑制的功率变动成分,例如,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b的增益交点以上的变动成分,将该成分作为修正激光功率检测信号输出到减法器,减法器通过从间隙检测信号GD以指定的比例减去修正激光功率检测信号,生成将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b的增益交点以上的变动成分从间隙检测信号去除后的修正间隙检测信号,间隙电路控制15利用该修正间隙检测信号进行间隙控制。此时,带通滤波器和减法器相当于修正部的一个例子,带通滤波器相当于过滤部的一个例子,减法器相当于变动成分去除部的一个例子。
而且,激光功率控制电路的控制特性也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例如,也可以利用图1所示的具有100kHz的增益交点频率的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代替激光功率控制电路27b。具体而言,过滤器35从激光功率检测信号PD提取激光器14的射出功率的变动成分,加法器36通过从间隙检测信号GD去除由过滤器35提取的变动成分,生成去除了不是因光盘1和SIL2之间的间隙的变动引起的变动成分的修正间隙检测信号GA,间隙控制电路15利用修正间隙检测信号GA控制光盘1和SIL2之间的间隙大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更稳定的间隙控制。
而且,上述的各实施例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不用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而且,当然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各实施例的各构成要素或其变形的构成要素。
从上述的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各种方式进行说明,可概括成如下。即,本发明一种形式的光信息装置,是利用信息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信息的光信息装置,包括:射出光的光源;利用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上形成指定大小的光束点的光学系统;检测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并生成功率检测信号的功率检测部;利用所述功率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的功率控制部;检测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并生成间隙检测信号的间隙检测部;利用所述间隙检测信号控制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的间隙控制部,其中,所述功率控制部具有比所述间隙控制部的增益交点更大的增益交点。
在该光信息装置中,因为功率控制部具有比间隙控制部的增益交点更大的增益交点,所以,可以通过功率控制部抑制间隙控制部的控制带域内的不必要的光量变动。因此,可以通过降低不是因间隙的变动引起的光量变动正确地检测间隙的变动,从而基于该正确间隙的变动能够稳定地进行间隙控制。其结果,即使产生不是因间隙的变动引起的的全反射光量变动,即激光功率变动,也因为可以抑制间隙控制的不稳定动作,所以能够降低不是因间隙的变动引起的的不必要的变动,稳定地进行间隙控制。
所述功率控制部,优选,具有所述间隙控制部的增益交点的10倍以上的增益交点。
此时,由于可以将间隙控制的控制带域内、即,间隙控制部的增益交点频率以下的频率带域的功率变动引起的全反射光量变动抑制为微小的值,所以,能够确保间隙控制的稳定动作。
所述光信息装置,优选,还包括提供用于驱动所述光源的电力的电源;其中,所述功率控制部具有比所述电源的杂讯的频率高的增益交点。
此时,因为可以通过功率控制部抑制电源的杂讯引起的功率变动,所以,能够消除电源的杂讯引起的不必要的功率变动的影响,可以正确地检测间隙的变动,利用该正确的间隙的变动能够稳定地进行间隙控制。
所述的光信息装置,优选,还包括生成从所述间隙检测信号去除不是因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的变动而引起的变动成分的修正间隙检测信号的修正部,其中,所述间隙控制部,利用所述修正间隙检测信号,控制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
此时,因为生成去除了不是因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的变动而引起的变动成分的修正间隙检测信号,利用该修正间隙检测信号控制信息记录介质和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所以,不会受到不是因间隙变动引起的不必要的变动的影响,可以确保间隙控制的稳定动作。
优选,所述修正部包括从所述功率检测信号提取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的变动成分的过滤部,以及通过从所述间隙检测信号去除由所述过滤部提取出的变动成分,生成所述修正间隙检测信号的变动成分去除部。
此时,从功率检测信号提取光源的射出功率的变动成分,因为所提取的变动成分从间隙检测信号被去除,所以,不会受到不是因间隙的变动引起的光量变动的影响,可以正确检测间隙的变动。
本发明的其它形式的光信息装置,是利用信息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信息的光信息装置,包括,射出光的光源;利用所述光源的光,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上形成指定大小的光束点的光学系统;检测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生成功率检测信号的功率检测部;利用所述功率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的功率控制部;检测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生成间隙检测信号的间隙检测部;生成从所述间隙检测信号去除所述功率控制部的增益交点以上的变动成分的修正间隙检测信号的修正部;利用所述修正间隙检测信号,控制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的间隙控制部。
在此光信息装置中,从间隙检测信号消除功率控制部的增益交点以上的变动成分形成修正间隙检测信号,因为利用该修正间隙检测信号控制信息记录介质和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所以,消除了不是因间隙变动引起的光量变动的影响从而可以正确检测间隙的变动,基于该正确的间隙的变动可以稳定地进行间隙控制。其结果,因为不会受到功率控制部无法抑制的功率变动的影响,可以确保间隙控制的稳定动作,所以,降低了不是因间隙的变动引起的变化,可以稳定地进行间隙控制。
优选,所述修正部包括从所述功率检测信号提取所述功率控制部的增益交点以上的变动成分的过滤部;以及通过从所述间隙检测信号去除由所述过滤部提取出的变动成分,生成所述修正间隙检测信号的变动成分去除部。
此时,因为从功率检测信号提取功率控制部的增益交点以上的变动成分,所提取的变动成分从间隙检测信号去除,所以,不受功率控制部无法抑制的增益交点以上的变动成分的影响,可以正确检测间隙的变动。
本发明的其他形式的光信息装置的间隙控制方法,是利用信息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信息的光信息装置的间隙控制方法,包括,检测射出光的光源的射出功率并生成功率检测信号的第一步骤;利用所述功率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的第二步骤;检测利用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上形成指定大小的光束点的光学系统和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之间的间隙大小并生成间隙检测信号的第三步骤;利用所述间隙检测信号,控制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的第四步骤,其中,所述第二步骤的功率控制的增益交点大于所述第四步骤的间隙控制的增益交点。
在该间隙控制方法中,因为功率控制的增益交点大于间隙控制的增益交点,所以,通过功率控制可以抑制间隙控制的控制带域内不必要的光量变动。因此,由于降低了不是因间隙的变动引起的光量变动从而可以正确检测间隙的变动,所以,基于该正确的间隙的变动可以稳定地进行间隙控制。其结果,因为即使产生不是因间隙的变动引起的全反射光量变动,即,激光功率变动,也可以抑制间隙控制的不稳定动作,所以,降低了不是因间隙的变动引起的不必要的变动,可以稳定地进行间隙控制。
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形式的光信息装置的间隙控制方法,是利用信息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信息的光信息装置的间隙控制方法,包括,检测射出光的光源的射出功率并生成功率检测信号的第一步骤;利用所述功率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的第二步骤;检测利用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上形成指定大小的光束点的光学系统和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之间的间隙大小并生成间隙检测信号的第三步骤;生成从所述间隙检测信号去除所述第二步骤中的功率控制的增益交点以上的变动成分的修正间隙检测信号的第四步骤;利用所述修正间隙检测信号,控制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上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的第五步骤。
在此间隙控制方法中,从间隙检测信号消除功率控制的增益交点以上的变动成分形成修正间隙检测信号,因为利用该修正间隙检测信号控制信息记录介质和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所以,消除不是因间隙变动引起的光量变动的影响从而可以正确检测间隙的变动,基于该正确的间隙的变动可以稳定地进行间隙控制。其结果,因为不会受到功率控制无法抑制的功率变动的影响,可以确保间隙控制的稳定动作,所以,降低了不是因间隙的变动引起的变化,可以稳定地进行间隙控制。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信息装置,由于能够实现不受激光功率变动的影响的稳定的间隙控制,因此,作为利用信息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信息的光信息装置,例如,在光盘记录及/或再生信息的光盘装置等极为有用。

Claims (9)

1.一种光信息装置,利用信息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信息,其特征在于包括:
射出光的光源;
利用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上形成指定大小的光束点的光学系统;
检测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生成功率检测信号的功率检测部;
利用所述功率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的功率控制部;
检测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生成间隙检测信号的间隙检测部;
利用所述间隙检测信号,控制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的间隙控制部,其中,
所述功率控制部,具有比所述间隙控制部的增益交点大的增益交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控制部具有所述间隙控制部的增益交点10倍以上的增益交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信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提供用于驱动所述光源的电力的电源;其中,
所述功率控制部具有比所述电源的杂讯的频率高的增益交点。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信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生成从所述间隙检测信号去除不是因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的变动而引起的变动成分的修正间隙检测信号的修正部;其中,
所述间隙控制部,利用所述修正间隙检测信号,控制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信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修正部包含:
从所述功率检测信号提取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的变动成分的过滤部;以及
通过从所述间隙检测信号去除由所述过滤部提取出的变动成分,生成所述修正间隙检测信号的变动成分去除部。
6.一种光信息装置,利用信息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信息,其特征在于包括:
射出光的光源;
利用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上形成指定大小的光束点的光学系统;
检测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生成功率检测信号的功率检测部;
利用所述功率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的功率控制部;
检测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生成间隙检测信号的间隙检测部;
生成从所述间隙检测信号去除所述功率控制部的增益交点以上的变动成分的修正间隙检测信号的修正部;
利用所述修正间隙检测信号,控制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的间隙控制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信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修正部包括:
从所述功率检测信号提取所述功率控制部的增益交点以上的变动成分的过滤部;
通过从所述间隙检测信号去除由所述过滤部提取出的变动成分,生成所述修正间隙检测信号的变动成分去除部。
8.一种光信息装置的间隙控制方法,用于利用信息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信息的光信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射出光的光源的射出功率并生成功率检测信号的第一步骤;
利用所述功率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的第二步骤;
检测利用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上形成指定大小的光束点的光学系统和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之间的间隙大小并生成间隙检测信号的第三步骤;
利用所述间隙检测信号,控制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的第四步骤,其中,
所述第二步骤的功率控制的增益交点大于所述第四步骤的间隙控制的增益交点。
9.一种光信息装置的间隙控制方法,用于利用信息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信息的光信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射出光的光源的射出功率并生成功率检测信号的第一步骤;
利用所述功率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光源的射出功率的第二步骤;
检测利用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上形成指定大小的光束点的光学系统和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之间的间隙大小并生成间隙检测信号的第三步骤;
生成从所述间隙检测信号去除所述第二步骤中的功率控制的增益交点以上的变动成分的修正间隙检测信号的第四步骤;
利用所述修正间隙检测信号,控制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和所述光学系统之间的间隙大小的第五步骤。
CN2012800140218A 2011-03-22 2012-03-16 光信息装置以及其间隙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34302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1956 2011-03-22
JP2011061956 2011-03-22
PCT/JP2012/001844 WO2012127831A1 (ja) 2011-03-22 2012-03-16 光情報装置及びそのギャップ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30236A true CN103430236A (zh) 2013-12-04

Family

ID=46879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40218A Pending CN103430236A (zh) 2011-03-22 2012-03-16 光信息装置以及其间隙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54939B2 (zh)
JP (1) JPWO2012127831A1 (zh)
CN (1) CN103430236A (zh)
WO (1) WO20121278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66962B2 (en) * 2017-09-29 2019-11-05 Sonos, Inc. Media playback system with voice assistance
DE202018103762U1 (de) 2018-07-02 2018-09-07 Tadbik Advanced Technologies Ltd. Ein reißresistentes Identifikationsband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77770B2 (ja) * 1992-12-16 2003-12-1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レーザパワー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2001023190A (ja) * 1999-07-07 2001-01-26 Sony Corp 露光装置、露光方法、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記録及び/又は再生方法
JP2002319156A (ja) 2001-04-19 2002-10-31 Sony Corp 信号記録装置、信号再生装置、及びそれらの方法
JP2002319153A (ja) 2001-04-19 2002-10-31 Sony Corp 信号再生装置及びその信号検出方法
JP2002319160A (ja) * 2001-04-23 2002-10-31 Sony Corp 信号記録装置及び信号記録方法、並びに、信号再生装置及び信号再生方法
JP4305043B2 (ja) 2003-05-12 2009-07-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再生装置
JP2009158007A (ja) * 2007-12-26 2009-07-16 Sony Corp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光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ギャップ制御方法
KR20090077145A (ko) * 2008-01-10 2009-07-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근접장 광기록/재생 장치 및 상기 장치의 갭 에러 신호정규화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27831A1 (ja) 2012-09-27
US20140003222A1 (en) 2014-01-02
JPWO2012127831A1 (ja) 2014-07-24
US8854939B2 (en) 2014-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42708B2 (en) Light oscillation device and recording device
CN103430236A (zh) 光信息装置以及其间隙控制方法
CN1145941C (zh) 光学记录装置、光学记录/再现方法
US8902942B2 (en) Laser apparatus and bio-imaging apparatus
US20150131425A9 (en) Optical oscillation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JP3797151B2 (ja) レーザダイオード、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通信装置
JP2009110565A (ja) レーザー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13025836A (ja) 光発振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US7065012B2 (en) Optical storage device and emission control method
US8472302B2 (en) Recording device and optical oscillator device
JPS60115278A (ja) 半導体レ−ザの駆動方式
WO2003047056A1 (fr) Dispositif laser a semi-conducteur de type nitrure et dispositif optique a semi-conducteur
JPS6231410B2 (zh)
JP3709064B2 (ja) 発光素子制御装置及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JPS61123031A (ja) 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H11354893A (ja) 半導体レ―ザ駆動装置及び駆動方法
US7990815B2 (e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JP2005116547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US20090109808A1 (en) Optical head device and information
JPH01282747A (ja) 光カード記録再生方法
JP2009301653A (ja) 光ヘッド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S63206919A (ja) 光学的記録再生装置における光量制御装置
JPS62242379A (ja) 半導体レ−ザの光出力変調方法
JP2013025837A (ja) 光発振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H03260927A (ja) 光記憶装置のレーザ駆動電流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