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22232B - 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经纱施力方法及经纱张力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经纱施力方法及经纱张力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22232B
CN103422232B CN201310174234.3A CN201310174234A CN103422232B CN 103422232 B CN103422232 B CN 103422232B CN 201310174234 A CN201310174234 A CN 201310174234A CN 103422232 B CN103422232 B CN 1034222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warp thread
action
warp
l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742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22232A (zh
Inventor
伊藤直幸
角谷和人
安宅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dako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22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2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22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22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5/00Smallware looms, i.e. looms for weaving ribbons or other narrow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9/00Details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oms of a particular type
    • D03D49/04Control of the tension in warp or cloth
    • D03D49/12Controlling warp tension by means other than let-off mechanisms
    • D03D49/16Warp supplied by creel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51/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arrangements; Automatic stop motions
    • D03D51/002Avoiding starting mark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5/00Industrial
    • D10B2505/02Reinforcing materials; Prepregs
    • D10B2505/022Reinforcing materials; Prepregs for ty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经纱施力方法及其装置,能防止由于织机停止时的经纱松弛而引起的停经片销下降,并防止因停经片销的下降导致停经片装置误测出断经。帘子布织造装置(1)包括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和织机(4),所述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包括使从经轴架装置(2)引出的经纱的张力均匀的张力调节辊(10a、10b)和相比张力调节辊(10a、10b)配置在上游侧的停经片装置(8),所述织机(4)通过经由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供给的经纱来织造帘子布织物,其中,由在经纱的上侧与经纱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上下移动的施力辊(10a)和包括对施力辊(10a)作用拉下方向的施加力(F)的流体压力缸(15)的施力装置(11),在从织机(4)停止时刻以后的第1时刻开始到织机(4)再起动为止的整个期间,对施力辊(10a)作用施加力。

Description

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经纱施力方法及经纱张力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造包括帘织部分和平纹部分的帘子布织物的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其中,所述帘子布织造装置包括供给经纱的经轴架装置、包括用于使从所述经轴架装置引出的多根经纱的张力均匀的张力调节辊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以及通过经所述经纱张力调整装置供给的经纱织造帘子布织物的织机。
背景技术
帘子布织物是指用于制造成为橡胶轮胎骨架的轮胎胎体层和带束层的橡胶增强用织布的一种,包括纬纱密度比一般织物稀疏很多的帘织部分和纬纱密度比帘织部分密集的平纹部分。
如图17所示,织造帘子布织物的帘子布织造装置91主要结构包括:供给经纱7的经轴架装置2、调整经纱7的张力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92、进行织造的织机4以及对所织造的帘子布织物进行卷取的按类卷取装置5。经纱7被织机4所具备的送经装置4a所牵引,从经轴架装置2的多个线轴2a同时被引出,但是,由于从多个线轴2a的各个引出的各经纱7的张力互不相同,因此,由设置在经轴架装置2和织机4之间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92使从经轴架装置2引出的经纱7排成一横列,形成片状,且使得各经纱7的张力大致均匀。
经纱张力调整装置92具有张力调节辊93,用于使从经轴架装置2引出的多根经纱7的张力均匀,并将张力保持在一定范围。张力调节辊93以载置在从经轴架装置2引出并排成一横列的片状经纱7上的状态被设置,通过自重使经纱7的张力均匀,且在上下方向取得与各经纱7的张力的合力(以下,简称为“经纱的张力”)平衡的位置。因此,在织机4的织造中经纱7的张力发生变动时,张力调节辊93上下移动以维持其自重和经纱7的张力的平衡。又,经纱张力调整装置92在比所述张力调节辊93更靠经纱7的上游侧(经轴架装置2侧)具备停经片装置94,该停经片装置94通过探测随着经纱7因断经失去张力而导致停经片销掉下来检测断经,经纱张力调整装置92监视从经轴架装置2向经纱张力调整装置92供给的经纱7的断经。
但是,如上所述,帘子布织物的帘织部分的纬纱密度约为2.5英寸/根,比平纹部分或其他普通织物稀疏很多。因此,在帘子布织造装置91中,织造帘织部分时处于如下状态:经纱7的送经速度非常快,经纱7以非常高的速度从经轴架装置2被引出,线轴2a以高速旋转。在这样的状态下,若在帘织部分的织造中发生什么异常情况(例如:引纬错误等织造不良)而从控制装置对构成帘子布织造装置91的各装置输出停止信号,则在织机4中,送经装置4a较快地停止,而在经轴架装置2中,随着经纱7的引出而高速旋转的线轴2a由于自身的惯性不会立即停止旋转,因此,当织机4停止而使送经装置4a对经纱7的牵引停止之后,经纱7仍因惯性从经轴架装置2朝经纱调整装置92侧送出,产生所谓“经纱超位”的状态。
若以这样的“经纱超位”状态从经轴架装置2送出经纱7,则朝经纱张力调整装置92送出的多余的经纱7主要在张力调节辊93的上游侧松弛。其原因是,在织机4停止的状态下,织机4的送经装置4a没有牵引经纱7,吸收经纱7的松弛仅由张力调节辊93承担,但是,由于经纱7卷挂在存在于张力调节辊93上游侧的导辊95上,由导辊95来转换经纱7的路径方向,因此,导辊95和经纱7之间所产生的滑动阻力导致张力调节辊93的自重所产生的牵引力难以影响到导辊95上游侧的经纱7。
若经纱7在张力调节辊93的上游侧松弛,经纱7的张力处于减小状态,则与此同时导致所述停经片装置94的停经片销的位置下沉,处于与发生断经时一样的状态、即停经片销与接触杆(电极)处于接触的状态。其结果,尽管未发生断经,但停经片装置94仍输出断经检测信号,给织机4的再起动带来障碍。
作为应对此类问题的公知技术,有一种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为:当织机停止时,由致动器强制性地将张力调节辊拉下,吸收由于经纱超位引起的经纱松弛。具体地说,将流体压力缸连接在支承张力调节辊的支承部件上,在织机停止时,通过使流体压力缸动作,对张力调节辊作用张力调节辊的自重所产生的力,此外还作用将张力调节辊拉下的力,强制性地将张力调节辊拉下,增加张力调节辊和位于张力调节辊两侧的导辊之间的经纱路径长度,吸收由于经纱超位引起的经纱松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17149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在用流体压力缸将张力调节辊拉下以吸收经纱松弛防止停经片下降的情况下,为了可靠地吸收经纱松弛,随着将张力调节辊拉下还需积极地对经纱进行牵引。因此,在将张力调节辊拉下时,经纱上作用有综合了张力调节辊的自重所产生的力和流体压力缸所产生的力的牵引力。而且,张力调节辊以将所述牵引力作用在经纱上的状态变位停留至最下降位置。
因此,在张力调节辊变位停留至最下降位置的状态下,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内的经纱的张力处于如下状态:与织造中的状态相比,即,与通过张力调节辊的自重来调整张力的情况相比,仅高出以流体压力缸所产生的力积极地牵引张力调节辊的量。又,该状态中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内的经纱路径长度处于如下状态:对应于张力调节辊朝下方的变位仅增加了从经轴架装置引出的经纱量。
可是,如上所述,在将张力调节辊拉下后织机处于停止中时,若使流体压力缸停止动作,解除流体压力缸所产生的力,则作用在经纱上的牵引力仅为张力调节辊的自重所产生的力。其结果,经纱的张力处于比作用在经纱上的牵引力高的状态,张力调节辊被经纱抬起。
而且,若上述张力调节辊被经纱抬起,则对应于该张力调节辊朝上方变位的变位量,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内的经纱路径长度变短。此时,由于积极牵引经纱的织机的送经装置停止,所以在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内经纱没有向着下游侧移动,而是处于停止状态。因此,在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内,所述变短的经纱路径长度被与张力调节辊同样地对经纱作用自重的停经片销的变位吸收。其结果,停经片销与断经时一样向下方变位。而且,停经片销朝下方变位的结果导致停经片销与接触杆接触,处于断经检测信号被输出的状态。
另外,在如上所述停经片销下降而探测到断经检测信号的状态下,当织机再起动时,在织机的控制装置中,从再起动开始的一定期间内,有必要使其处于无视断经检测信号(不检测)的状态。但此时,在最初停止的原因包含了断经等多种原因的情况下,若无视断经,则尽管停经片装置探测到真正的断经而输出断经检测信号,但织机仍被再起动,因此会产生以下问题:织机在再起动之后立即再次停止,并且,还需对其进行修复操作等,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课题是:防止在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织机的停止期间中,经纱松弛导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停经片装置发生误测,并使织机能够稳定地进行再起动。
本发明以帘子布织造装置(1)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为前提,所述帘子布织造装置(1)用于织造包括帘织部分和平纹部分的帘子布织物,其包括经轴架装置(2)、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以及织机(4),所述经轴架装置(2)供给经纱,所述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包括张力调节辊(10a、10b)和停经片装置(8),所述张力调节辊(10a、10b)用于使从所述经轴架装置(2)引出的多根经纱的张力均匀,所述停经片装置(8)相比所述张力调节棍(10a、10b)配置在经纱上游侧,用于检测断经,所述织机(4)通过经所述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供给的经纱来织造帘子布织物。
而且,本发明的经纱施力方法在所述课题下,其特征在于,作为其前提的帘子布织造装置(1)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具备施力辊(10a)和施力装置(11),所述施力辊(10a)设置为在片状经纱上侧的位置的与经纱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且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所述施力装置(11)包括流体压力气缸(15),所述流体压力气缸(15)用于对所述施力辊(10a)作用拉下方向的施加力,在帘织部分的织造中,随着所述织机(4)停止,在从该停止时刻以后的第1时刻开始到所述织机(4)再起动为止的整个期间,通过使所述流体压力气缸(15)进行动作,由流体压力缸(15)对所述施力辊(10a)作用所述施加力。
其中,这里所谓的“使流体压力缸(15)进行动作”是指,对流体压力缸(15)供给压力流体,以在施力辊(10a)上作用有拉下方向的施加力。
又,这里所谓的“第1时刻”是指,在从织机(4)的未图示的主控制装置输出停止信号的时刻开始到停经片装置(8)将随着织机(4)的停止而发生的经纱松弛误测为断经为止的期间内任意设定的时刻。
另外,也可在本发明的经纱施力方法中,从织机(4)停止时刻以后的第1时刻开始到所述织机(4)再起动后的第2时刻为止,使所述流体压力缸(15)持续动作。
进而,在该经纱施加方法中,还可以在所述施力辊(10a)随着从所述第1时刻开始的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动作而朝下方变位的过程中,以使所述施力辊(10a)的变位速度向减慢方向变化的方式调整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动作。
又,本发明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在所述课题下,所述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具备施力辊(10a)、施力装置(11)以及动作传递机构(12),所述施力辊(10a)设置为在片状经纱的上侧位置的与经纱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且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所述施力装置(11)与所述施力辊(10a)连接,包括用于对所述施力辊(10a)作用拉下方向的施加力的流体压力缸(15),所述动作传递机构(12)与所述施力辊(10a)和所述流体压力缸(15)连接,将作用在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流体压力所产生的力作为施加力作用在所述施力辊(10a)上,所述动作传递机构(12)包括一对第1杠杆(16)和一对第2杠杆(18),所述一对第1杠杆(16)的一端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与所述施力辊(10a)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一对第2杠杆(18)的一端经由支承在一对框架(6)上的第2轴(19)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框架(6)上,且另一端经由第1轴(17)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与所述一对第1杠杆(1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1轴(17)的轴心位于除了连接所述第2轴(19)的轴心和所述施力辊(10a)的轴心的直线上以外的位置。
而且,本发明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特征在于,其设置为:所述施力装置(11)的所述流体压力缸(15)通过其动作,对所述第2杠杆(18)作用绕所述第2轴(19)的轴线转动的力,随着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动作,所述第2杠杆(18)绕所述轴线转动,由此经由所述第1杠杆(16)对所述施力辊(10a)作用所述施加力。
另外,在本发明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中,也可以是所述动作传递机构(12)具备第3杠杆(20)和配合部件(21),所述第3杠杆(2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框架(6)上,且与所述第2杠杆(18)连接,所述配合部件(21)安装在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杆(24)上,且通过由所述杆(24)朝向使所述第2杠杆(18)转动以对所述施力辊(10a)作用所述施加力的动作方向变位,来推压所述第3杠杆(20),所述配合部件(21)在所述推压方向上与第3杠杆(20)可分开地连接。
其中,这里所谓的“动作方向”是指,经由动作传递机构(12)对施力辊(10a)作用拉下方向的施加力的杆(24)的变位方向。
又,在本发明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中,也可以是所述施力装置(11)具备将压力流体供给到所述流体压力缸(15)中的流体供给装置(13、67、73),所述流体供给装置(13、67、73)具备压力流体的供给·排出路径(28、70、75)、位置检测器(22)以及控制装置(23、68、74),所述供给·排出路径(28、70、75)与第2压力室(26)连接,所述第2压力室(26)的压力流体随着向第1压力室(25)供给压力流体而排出,所述第1压力室(25)对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活塞作用使所述杆(24)朝所述动作方向变位的流体压力,所述位置检测器(22)检测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杆位置,所述控制装置(23、68、74)对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压力流体的供给·排出进行控制。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流体供给装置(13、67、73)的所述供给·排出路径(28、70、75)具备第1流体流路(28a、70a、75a)、第2流体流路(28b、70b、75b)以及切换装置(29、71),所述第1流体流路(28a、70a、75a)与所述第2压力室(26)连接,所述第2流体流路(28b、70b、75b)与所述第2压力室(26)连接,将压力流体的流量设定为比所述第1流体流路(28a、70a、75a)的少,所述切换装置(29、71)选择性地将从所述第2压力室(26)排出的压力流体的路径切换到所述第1流体流路(28a、70a、75a)和所述第2流体流路(28b、70b、75b)的任意一方,进而,在所述杆(24)随着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动作而朝所述动作方向变位的过程中,所述控制装置(23、68、74)基于来自所述位置检测器(22)的检测信号把握所述杆(24)的移动量已到达规定量,并在该时刻使所述切换装置(29、71)进行动作,以将压力流体的排出路径从所述第1流体流路(28a、70a、75a)切换到所述第2流体流路(28b、70b、75b)。
又,在本发明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中,也可以是所述施力装置(11)具备将压力流体供给到所述流体压力缸(15)中的流体供给装置(14、60、76),所述流体供给装置(14、60、76)具备压力流体的供给·排出路径(32、63、78)、位置检测器(22)以及控制装置(31、66、77),所述供给·排出路径(32、63、78)与压力室(30)连接,所述压力室(30)对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活塞作用使所述杆(24)朝所述动作方向变位的流体压力,所述位置检测器(22)检测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杆位置,所述控制装置(31、66、77)对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压力流体的供给·排出进行控制。
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流体供给装置(14、60、76)的所述供给·排出路径(32、63、78)具备第1流体流路(32a、63a、78a)、第2流体流路(32b、63b、78b)以及切换装置(33、61),所述第1流体流路(32a、63a、78a)与所述压力室(30)连接,所述第2流体流路(32b、63b、78b)与所述压力室连接,将压力流体的流量设定为比所述第1流体流路(32a、63a、78a)的少,所述切换装置(33、61)选择性地将向所述压力室(30)供给压力流体的路径切换到所述第1流体流路(32a、63a、78a)和所述第2流体流路(32b、63b、78b)的任意一方,进而,在所述杆(24)随着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动作而朝所述动作方向变位的过程中,所述控制装置(31、66、77)基于来自所述位置检测器(22)的检测信号把握所述杆(24)的移动量已到达规定量,并在该时刻使所述切换装置(33、61)进行动作,以将压力流体的供给路径从所述第1流体流路(32a、63a、78a)切换到所述第2流体流路(32b、63b、78b)。
本发明在帘子布织物的帘织部分的织造中当织机停止时,从织机停止时刻以后的第1时刻开始,特别是到织机再起动为止的织机停止期间中,由流体压力缸持续对施力辊作用拉下方向的施加力,因此,施力辊不会被经纱抬起。由此,当在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施力辊的上游侧设置有用于检测断经的停经片装置的情况下,不会发生施力辊被经纱抬起而使停经片销下降的情况,能防止因停经片销的下降导致停经片装置误测出断经。因此,在织机再起动时,能维持停经片装置依旧监视断经的状态,不会发生漏掉断经而导致的织机再起动后再次停止的情况,不需要花费人力时间进行与其对应的修复操作等,能使织机稳定地进行再起动。
另外,在织机停止后再起动时,即使织机恢复对经纱的牵引,但由于经轴架装置的线轴的静止惯性、以及与从经轴架装置到施力辊为止的经纱经路中存在的导辊等之间作用在经纱上的静摩擦力,在使织机再起动之后到实际将经纱从经轴架装置引出为止需要一些时间。因此,在织机再起动后立即使经纱的张力瞬间性地提高,对施力辊作用上拉方向的力,有时会导致产生施力辊跳动的现象。而且,若产生这样的施力辊跳动现象,则引起经纱张力振动,从而可能导致在张力松弛时停经片销下降与接触杆接触,其结果可能发生即使没有发生断经但停经片装置仍输出断经检测信号的情况。
于是,在从织机停止时刻以后的第1时刻开始到织机再起动后的第2时刻为止,只要使流体压力缸持续动作,对施力辊作用拉下方向的施加力,就能防止织机再起动后立即发生如上所述那样施力辊朝上方跳动的现象。由此,能防止织机再起动后发生经纱张力振动(经纱松弛),有效地防止停经片装置误测出断经,使织机无障碍地进行再起动。另外,作为该第2时刻,只要将其设定为织机4到达帘织的恒定运转旋转频率的时刻、使织机再起动后立即因经轴架装置的线轴的静止惯性等的作用而被提高的经纱张力下降到帘织的恒定运转的经纱张力为止的时刻、或这些时刻以后的任意的时刻即可。
进而,在如上所述那样将施力辊拉下的情况下,若在拉下结束时流体压力缸紧急停止,则施力辊立即停止。但是,如上所述,在施力辊的拉下过程中,施力辊牵引经纱,在经轴架装置中,随着因该牵引而引出经纱使线轴转动,因此,即使施力辊停止,但线轴没有停止,有时会因惯性而继续转动。而且,在该情况下,结果会出现上述所谓的“经纱超位”的状态,发生经纱在施力辊的上游侧松弛的情况。
于是,在使施力辊朝下方变位的过程中,若以使施力辊的变位速度特别是向减慢方向变化的方式来调整流体压力缸的动作,则能防止施力辊紧急停止,并能防止随着紧急停止导致的经纱超位。由此,能防止施力辊停止时在施力辊的上游侧发生经纱松弛,不会因经纱松弛导致停经片销下降,能防止因停经片销的下降而导致停经片装置误测出断经,能使织机稳定地进行再起动。
另外,在使施力辊朝下方变位时,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那样,若施力辊(张力调节辊)的支承部件摇动而使施力辊描绘圆弧形轨迹地朝下方变位,则会产生以下问题:施力辊对经纱作用的力的方向从铅垂方向变化到水平方向,与此同时,施力辊作用在经纱上的牵引力发生变化,因此,导致被施力辊牵引的经纱的张力也发生变化。
于是,若构成为:随着流体压力缸的动作,第2杠杆绕第2轴的轴线转动,且,特别是第1杠杆经由第1轴相对于第2杠杆自如地转动,则能将流体压力缸的推力变换成将施力辊拉下的方向的施加力,且与专利文献1中的施力辊(张力调节辊)描绘圆弧形轨迹而上下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作用在经纱上的施加力的方向随着施力辊的变位而发生变化,并能抑制施力辊作用在经纱上的牵引力发生变化。
由此,能够抑制经纱张力随着施力辊的变位而发生变化,还能抑制停经片销随着牵引力的变化而朝下方变位,因此,能防止因停经片销的下降而导致停经片装置误测出断经,不需要漏掉断经信号来使织机再起动,所以能使织机稳定地进行再起动。
又,在动作传递机构中,若构成为在所述推压方向上配合部件与第3杠杆可分开,则能使施力装置(流体压力缸)不支承施力辊的自重。由此,在织造中,施力辊能随着经纱张力的变动而自如地上下移动,而且能抑制由施力辊的自重所产生的对经纱的牵引力的变化,所以能将施力辊兼用作张力调节辊。
进而,若控制装置在流体压力缸的杆朝动作方向变位的过程中,以将流体流路切换到压力流体的流量设定为较少的流体流路的方式使切换装置进行动作,则能使动作中的流体压力缸的杆的变位速度减慢,防止施力辊紧急停止。而且,由此能防止如上所述的随着施力辊紧急停止而发生的经纱超位,并能防止在施力辊的上游侧的经纱松弛。
另外,作为如上所述的使动作中的流体压力缸的杆的变位速度发生变化的结构,也可将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流体压力电路设为所谓出口节流式电路,在该电路中,切换装置在从流体压力缸排出的路径中切换压力流体的流量。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则使用压力空气等压缩性压力流体,能在流体压力缸的杆朝动作方向变位的过程中得到稳定的流体压力缸的动作。另一方面,作为上述结构,也可将流体压力电路设为所谓入口节流式电路,在该电路中,切换装置在向流体压力缸供给的路径中切换压力流体的流量。若采用这样的结构,能简单地构成流体压力电路,适合于使用动作油等非压缩性压力流体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帘子布织造装置1的概要的截面侧视图;
图2是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截面侧视图;
图3是沿着连接动作传递机构12的各部件的旋转中心的连接线的截面图;
图4是配合部件21及流体压力缸15的俯视图;
图5是说明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流体供给装置13的流体压力电路;
图6是说明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流体供给装置13的流体压力电路;
图7是表示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8是说明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流体供给装置14的流体压力电路;
图9是说明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流体供给装置14的流体压力电路;
图10是说明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流体供给装置60的流体压力电路;
图11是说明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流体供给装置67的流体压力电路;
图12是说明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流体供给装置73的流体压力电路;
图13是表示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4是表示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5是说明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流体供给装置76的流体压力电路;
图16是表示施力辊10a、动作传递机构12、流体压力缸15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现有帘子布织造装置91的概要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帘子布织造装置,2-经轴架装置,2a-线轴,3-经纱张力调整装置,4-织机,4a-送经装置,4b-夹持式辊,4c-辊式进给装置,5-按类卷取装置,6-框架,6a-第1框架,6b-第2框架,6c-经轴,7-经纱,8-停经片装置,8a-停经片销,8b-接触杆,10a-作为施力辊的第1张力调节辊,10b-第2张力调节辊,11-施力装置,12-动作传递机构,13-流体供给装置,14-流体供给装置,15-流体压力缸,15a-气缸,15b-液压缸,16-第1杠杆,17-第1轴,18-第2杠杆,19-第2轴,20-第3杠杆,20a-配合面,21-配合部件,22-位置检测器,22a-接近传感器,22b-传感器板,23-控制装置,24-杆,25-第1压力室,25a-供排气口,26-第2压力室,26a-供排气口,27-第1供给·排出路径,28-第2供给·排出路径,28a-第1流体流路,28b-第2流体流路,28c-第3流体流路,29-作为切换装置的第2电磁阀,30-压力室,30a-吸排口,30b-弹簧,31-控制装置,32-供给·排出路径,32a-第1流体流路,32b-第2流体流路,32c-第3流体流路,33-作为切换装置的第2电磁阀,34-活塞,35-分经棒,36a-第1导辊,36b-第2导辊,36c-第3导辊,36d-第4导辊,37-轴承,38-连接轴,39-轴承,40-轴承,41-U形夹,41a-开口部,42-配合板,43-支承轴,44-配合用辊,45-转动用辊,46-基座部件,47-载置部,48-摇动托架,49-孔,50-流体供给源,51-第1电磁阀,52-节流阀,52a-止回阀,53-减压阀,54-托架,54a-长孔,55-第1电磁阀,56-节流阀,56a-止回阀,57-杆,58-流体供给源,59-减压阀,60-流体供给装置,61-作为切换装置的电磁阀,62-安全阀,63-供给·排出路径,63a-第1流体流路,63b-第2流体流路,64-节流阀,65-动作油箱,66-控制装置,67-流体供给装置,68-控制装置,70-第2供给·排出路径,70a-第1流体流路,70b-第2流体流路,71-作为切换装置的第2电磁阀,72-单向节流阀,73-流体供给装置,74-控制装置,75-第2供给·排出路径,75a-第1流体流路,75b-第2流体流路,76-流体供给装置,77-控制装置,78-供给·排出路径,78a-第1流体流路,78b-第2流体流路,79-节流阀,91-帘子布织造装置,92-经纱张力调整装置,93-张力调节辊,94-停经片装置,95-导辊,S1-停止信号,S2-检测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7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经纱施力方法及其装置的帘子布织造装置1的一个实施例。图1所示的帘子布织造装置1的主要结构具备:经轴架装置2、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织机4以及按类卷取装置5,所述经轴架装置2供给经纱7,所述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调整经纱7的张力,所述织机4进行织造,所述按类卷取装置5对所织造的帘子布织物进行卷取。
在经轴架装置2上呈多层多列状地设有多个未图示的支柱,相对这些支柱整齐地安装有多个线轴2a。经纱7从该经轴架装置2上的多个线轴2a同时被引出,导向织机4。
经纱7被织机4所具备的送经装置4a的夹持式辊4b和辊式进给装置4c夹持,被转动驱动的辊式进给装置4c牵引,从经轴架装置2的多个线轴2a同时被引出,但是,由于从多个线轴2a各自引出的各经纱7的张力互不相同,因此,由设置在经轴架装置2和织机4之间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将从经轴架装置2引出的经纱7排成一横列,形成片状,且使各经纱7的张力大致均匀。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经纱行进方向的经轴架装置2侧设为上游侧,将按类卷取装置5侧设为下游侧。又,将后述的张力调节辊的轴线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将与张力调节辊的轴线正交的方向设为“正交方向”。
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框架具有以下构造:在关于宽度方向分开的位置平行地竖立排列一对板状框架6,由多个经轴6c将其连接。图2表示将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在所述一对框架6之间以与经纱行进方向平行的垂直截面切断的状态,因此,在图2中,表示从框架6的内侧看一对框架6中一方的状态。各框架6由经轴架装置2侧的第1框架6a和织机4侧的第2框架6b构成。
在一对框架6之间,沿着经纱7的路径,从上游侧依次设有2根分经棒35、停经片装置8、4个导辊36a、36b、36c、36d、以及在4个导辊36a、36b、36c、36d中的上游侧的3个导辊36a、36b、36c之间与它们交替配置的2个张力调节辊。
2根分经棒35是圆棒状部件,其两端不可转动地固定在一对第1框架6a的各个上。设置该2根分经棒35的目的在于进行理线,用来对经纱7进行分经,该2根分经棒35在与经纱路径交叉的位置,使相互的轴线平行地在水平方向延伸。使从经轴架装置2供给的多根经纱7交替地从2根分经棒35的上方和下方通过,使得相邻的经纱7的路径从侧面看交叉,经纱7的排列被整理成不交错。另外,以使经纱7的摩擦阻力变化为目的,分经棒35的根数和间隔根据需要而变更。
4根导辊(从上游侧按顺序称为第1、第2、第3、第4导辊36a、36b、36c、36d)由一对第2框架6b可转动地支承,这些导辊在一对第2框架6b之间,以相互的轴线平行的状态在水平方向延伸。3根第1、第2、第3导辊36a、36b、36c在分经棒35的下游侧配置成位于经纱7的路径上的后述张力调节辊的两侧,其设置的目的在于在张力调节辊的两侧支承受张力调节辊的自重的作用而朝下方被拉下的经纱7。第4导辊36d配置在第3导辊36c的下方,其设置目的在于使卷挂在第3导辊36c上被朝下方引导的经纱7的路径朝织机4侧转变方向。
停经片装置8配置在第2框架6b的分经棒35和第1导辊36a之间,其包括多个停经片销8a和接触杆(电极)8b,所述多个停经片销8a悬挂在各经纱7上,所述接触杆(电极)8b通过与停经片销8a接触来探测断经。设置停经片装置8的目的在于检测断经,若经纱7断裂而使经纱7的张力消失,则停经片销8a掉下,与接触杆8b接触。停经片装置8通过停经片销8a和接触杆8b的接触而被通电,根据该通电而探测到断经,并将断经检测信号输出到织机4的未图示的主控制装置中。
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特征性发明特定事项的施力辊、动作传递机构以及施力装置进行说明。
[施力辊]
2根张力调节辊、即第1张力调节辊10a和第2张力调节辊10b以载置于片状经纱列上的状态设置。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1张力调节辊10a位于第1导辊36a和第2导辊36b之间,第2张力调节辊10b位于第2导辊36b和第3导辊36c之间。这些张力调节辊的设置目的是,通过将其自重作用在经纱7上,使各经纱7的张力均匀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并且,这些张力调节辊随着经纱张力的变动而上下移动,以维持其自重与经纱张力的平衡。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2根张力调节辊中接近经轴架装置2一侧的第1张力调节辊10a兼用作本发明的施力辊。因此,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具备后述的动作传递机构12及施力装置11,这些结构用于对作为施力辊的第1张力调节辊10a作用拉下方向的施加力。
另一方面,设置第2张力调节辊10b的目的主要是:在使织机4反转以进行回疵操作等时,吸收由于经纱7朝着织机4的上游侧返回而产生的经纱7的路径长度。即,在使织机4反转时,若仅为了吸收织造中经纱7的张力变动,则仅设置第1张力调节辊10a即可,但是,在使织机4反转以进行上述回疵操作等时,由于经纱7朝着织机4的上游侧大量返回,所以需吸收由此引起的经纱7的大量松弛,除了第1张力调节辊10a以外还设置第2张力调节辊10b,通过两个张力调节辊10a、10b的共同协作能应对如上所述的经纱7的卷回量。
[动作传递机构]
如图2所示,动作传递机构12的主要结构包括一对第1杠杆16和一对第2杠杆18,所述一对第1杠杆16可相对转动地与作为施力辊的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两端部连接,所述一对第2杠杆18经由第1轴17与各第1杠杆16连接。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动作传递机构12包括第3杠杆20和配合部件21,所述第3杠杆20介于第2杠杆18和后述的施力装置11的气缸15a之间,用于将气缸15a的杆24的推力传递到第2杠杆18上,所述配合部件21安装在气缸15a的杆24上,与第3杠杆20配合。设置动作传递机构12的目的在于:将气缸15a的杆24的推力转换成将第1张力调节辊10a拉下的施加力,并向第1张力调节辊10a传递。
另外,在图2中,示出了与第1张力调节辊10a两端连接的一对第1杠杆16中的一个第1杠杆16、以及与其连接的第2杠杆18。又,在本实施例中,一对框架6各自设置有气缸15a,因此,安装在气缸15a的杆24上的配合部件21和与其配合的第3杠杆20也按各个气缸15a设置,在图2中示出了与一个气缸15a相关的配合部件21和第3杠杆20。而且,本实施例的动作传递机构12是关于织幅方向左右对称的构造,因此,在以下说明中,对与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一个端部连接的第1杠杆16和第2杠杆18以及安装在一个气缸15a上的配合部件21和与其配合的第3杠杆20进行说明,并省略对另一个第1杠杆16等进行说明。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气缸15a的杆24收缩移动时对第1张力调节辊10a作用拉下方向的施加力,因此如图2所示,气缸15a的杆24的收缩移动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动作方向”。又,在本实施例中,仅在气缸15a的杆24收缩移动时使传递机构12的第3杠杆20与配合部件21连接,以对第1张力调节辊10a传递气缸15a的推力。
接着,参照图2-图4,对动作传递机构12的各部分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第1杠杆16的一端与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端部连接,并从所述端部朝着与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第1杠杆16的所述一端经由与设在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端部的轴承37嵌合的连接轴38与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端部连接。因此,第1杠杆16和第1张力调节辊10a可相对转动。
连接轴38贯穿第1张力调节辊10a,其两端由夹紧机构固定在一对第1杠杆16的所述一端。在第1杠杆16的另一端,以与连接轴38平行延伸的状态由夹紧机构固定第1轴17。
第2杠杆18的一端固定有轴承40,轴承40上嵌合有第1轴17。因此,第1杠杆16和第2杠杆18经由第1轴17可转动地连接。另一方面,在第2杠杆18的另一端,由例如夹紧机构固定第2轴19。如图2、3所示,第2轴19以在第1导辊36a下方的位置与第1导辊36a平行的方式经由轴承39将其两端可转动地支承在一对第2框架6b上。因此,第2杠杆18在其一端经由第2轴19可转动地支承在第2框架6b上。而且,第2杠杆18经由该第2轴19支承在第2框架6b上。
如图2所示,第2轴19配置在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上游侧,在第1杠杆16和第2杠杆18经由第1轴17连接的状态下,以使第1轴17的轴心位于连接第2轴19的轴心和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轴心的直线以外的位置(在图示的例中,为该直线的下侧)的方式设定第2杠杆18和第1杠杆16的长度。即,在第2轴19与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轴间距离为最大的状态(载置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经纱的路径在第1导辊36a与第2导辊36b之间被拉伸成直线状的状态)下,以使第2轴19与第1轴17的轴间距离和第1轴17与张力调节辊10a的轴间距离之和比第2轴19与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轴间距离大的方式,设定第1杠杆16和第2杠杆18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的尺寸。由此,第1轴17的轴心必然会存在于连接第2轴19的轴心和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轴心的直线以外的位置、即止点以外的位置,第1杠杆16和第2杠杆18不管张力调节辊10a的上下移动,在第1轴17的位置,始终处于向下突出弯曲的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第2轴19是架设在一对第2框架6b之间的、两端支承在一对第2框架6b上的贯通轴,第2轴19的一端固定有一对第2杠杆18中的一个,另一端固定有未图示的另一个第2杠杆18。因此,一对第1杠杆16和一对第2杠杆18分别由连接轴38和第2轴19连接。由此,使作用于将第1张力调节辊10a拉下的方向的施加力在一对第1杠杆16间平均化,并在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两端均匀地作用力。
第3杠杆20是在与第2轴19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杠杆,其一端固定在第2轴19上,经由第2轴19可转动地支承在第2框架6b上,且经由第2轴19固定在第2杠杆18上。因此,若由后述的气缸15a使第3杠杆20以第2轴19为中心转动,则第2轴19以自身的轴线为中心转动,与此同时第2杠杆18也与第3杠杆20一齐绕第2轴19转动。
如图2所示,第3杠杆20形成以连接固定在第2轴19的一端和另一端的直线为弦的大致弧形的弯曲形状,作为在宽度方向看的其延伸方向的形状,并且第3杠杆20按照使弧的弦朝向下游侧的状态固定在第2轴19上。第3杠杆20的弧的凹侧端面上形成有配合面20a,通过使后述的配合部件21的配合用辊44与配合面20a抵接,使固定有配合部件21的气缸15a的杆24和第3杠杆20可接触分离地连接。
另外,对于第3杠杆20的配合面20a的形状,其圆弧的曲率设定为:随着第3杠杆20的转动,即使第3杠杆20与气缸15a的杆24形成的角度发生变化,也能将相对于杆24的变位量的第3杠杆20的转动量保持在大致一定的转动量。
与第3杠杆20配合的配合部件21如图4所示,具备后述的U形夹41、2片配合板42、配合用辊44以及一对转动用辊45,所述U形夹41安装在气缸15a的杆24的前端,所述2片配合板42安装在U形夹41上,所述配合用辊44经由支承轴43支承在配合板42上。U形夹41具备“コ”形开口部41a,以使开口部41a朝向下游侧(气缸15a的杆24的延伸方向)的状态固定在气缸15a的杆24的前端。
在U形夹41的开口部41a的内侧分别固定有2片配合板42的一端,2片配合板42朝向气缸15a的杆24的延伸方向(与经纱方向平行的方向)关于宽度方向相隔容许第3杠杆20通过的间隔(第3杠杆20厚度以上的间隔)平行地延伸。又,2片配合板42的另一端设置为:使支承轴43贯穿2片配合板42。支承轴43在2片配合板42之间可转动地支承配合用辊44,又,在2片配合板42的外侧可转动地支承一对转动用辊45。转动用辊45在后述的载置有气缸15a的基座部件46的载置部47上随着杆24的伸缩进行转动。而且,在2片配合板42之间,在配合用辊44的上游侧插入有第3杠杆20。
通过如上所述的第3杠杆20和配合部件21连接构造,当气缸15a的杆24收缩移动时,配合部件21与第3杠杆20配合而推压第3杠杆20,第3杠杆在图2中与第2轴19以及第2杠杆18一起绕第2轴19的轴心顺时针转动,气缸15a的推力由动作传递机构12转换为将第1张力调节辊10a拉下的施加力并向第1张力调节辊10a传递。另一方面,当第2轴19和固定在第2轴19上的第3杠杆20通过因第1张力调节辊10a等的自重而产生的转矩在图2中绕第2轴19的轴心顺时针转动时,第3杠杆20和配合部件21(配合用辊44)关于推压方向可分开。通过该构造,由第1张力调节辊10a等的自重引起的第3杠杆20的转动不受配合部件21的限制,因此,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自重不会经由动作传递机构12支承在气缸15a的杆24上。
另外,构成动作传递机构12的各部件的尺寸以及相对于第2轴19的第2杠杆18和第3杠杆20的安装相位设定为满足以下关系:当气缸15a的杆24位于伸展方向(与收缩移动方向正相反的方向)的行程末端,而且第1张力调节辊10a位于上下移动的上限时,即,经纱7在第1导辊36a和第2导辊36b之间被拉伸为直线状的状态时,固定在杆24上的配合部件21的配合用辊44位于第3杠杆20的配合面20a的下游侧。
通过这样设定构成动作传递机构12的各部件的尺寸以及安装相位,在气缸15a的杆24位于伸展方向的行程末端时,即,在气缸不动作的状态下,即使第1张力调节辊10a上下移动,第3杠杆20与配合部件21也不相配合,施力装置11无法阻止随着经纱7的张力变动而引起的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上下移动。因此,此时第1张力调节辊10a与一般的张力调节辊、例如本实施例的第2张力调节辊10b发挥同样的功能。
另外,本实施例的第2张力调节辊10b与第1张力调节辊10a为相同构造,又,第2张力调节辊10b的支承构造与从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动作传递机构12中省略第3杠杆20、配合部件21之后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关于第2张力调节辊10b的说明。
[施力装置]
接着,对具备气缸15a和使气缸15a动作的流体供给装置13的施力装置11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中,施力装置11具有2个气缸15a,所述2个气缸15a作为流体压力缸15设在一对框架6的各个上,各气缸15a与用于供给动作流体的流体供给装置13连接。另外,在以下说明中,着眼于2个气缸15a中的一个来说明施力装置11,除了有无检测气缸15a的杆24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器22以外,另一个气缸15a侧的施力装置11的结构也基本相同。
如图2和图4所示,气缸15a设置为:由设置在被固定于框架6内侧的基座部件46上的摇动托架48可摇动地支承,杆24的轴线处于与经纱方向平行的状态,且杆24朝向下游侧。
基座部件46以在第2轴19的下方位置跨越第1框架6a和第2框架6b的形式固定在框架6上。又,基座部件46具有从框架6朝内侧延伸的载置部47,该载置部47上设有摇动托架48。另外,在该基座部件46的载置部47上形成有孔49,所述孔49在第3杠杆20的摇动范围内容许第3杆20通过,以避免与第3杠杆20发生干涉。
又,摇动托架48使气缸15a相对于基座部件46绕与第1导辊36a的轴线平行的轴线可摇动地支承。如上所述,安装在气缸15a的杆24前端的配合部件21的转动用辊45在载置部47上随着杆24的伸缩进行转动,因此,气缸15a成为如下状态:气缸侧支承在摇动托架48上,杆侧经由配合部件21支承在基座部件46上。
接着,参照图5和图6,对流体供给装置13的气压电路进行说明。图5和图6均表示关于本实施例的流体供给装置13的气压电路。这里,图5表示织造帘织部分时流体供给装置13的气压电路的状态,图6表示织机停止后,气缸15a的杆24的收缩移动中流体供给装置13的气压电路的状态。
气缸15a是双动型气缸,其具备活塞34、与活塞34连接的杆24、对活塞34作用气压的第1压力室25和第2压力室26、与各个压力室相通的供排气口25a和供排气口26a。第1压力室25通过从供排气口25a供给压力空气,对活塞34作用使杆24朝收缩移动方向变位的气压。另一方面,第2压力室26通过从供排气口26a供给压力空气,对活塞34作用使杆24朝伸展方向变位的气压。若向第1压力室25和第2压力室26的一方供给压力空气,则从进排气口向所述另一方压力室排出压力空气。
对气缸15a供给压力流体的流体供给装置13的主要结构具备:位置检测器22、第1供给·排出路径27、第2供给·排出路径28、第1电磁阀51以及控制装置23,所述位置检测器22检测气缸15a的杆24的位置,所述第1供给·排出路径27与气缸15a的第1压力室25连接,所述第2供给·排出路径28与第2压力室26连接,所述第1电磁阀51选择性地将从流体供给源50供给的压力空气的路径切换到第1供给·排出路径27和第2供给·排出路径28的任意一方,所述控制装置23对气缸15a的压力空气的供给·排出进行控制。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在气缸15a的杆24朝收缩移动方向(动作方向)变位的过程中使杆24的变位速度发生变化,在杆24随着气缸15a的动作而朝收缩移动方向变位的过程中,使来自第2压力室26的压力空气的排出量发生变化。而且,作为实现该变化的结构,第2供给·排出路径28具有用于排出来自第2压力室26的压力空气的2个路径、即第1流体流路28a和第2流体流路28b、以及对应于杆24的变位而选择性地将所述2个流体流路28a和28b中的一方切换为另一方的第2电磁阀29。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第2供给·排出路径28相当于本发明的“供给·排出路径”,第2电磁阀29相当于本发明的“切换装置”。
位置检测器22由固定配置在框架6侧的接近传感器22a和固定在气缸15a的杆24侧的传感器板22b构成。如图4所示,传感器板22b是板状部件,按照使其朝着杆24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方式,由螺栓将其固定在配合部件21的U形夹41的第1框架6a侧的侧面。另一方面,接近传感器22a以在能探测到传感器板22b的高度位置(上下方向的传感器板22b的存在范围)位于宽度方向的框架6和传感器板22b之间的方式,经由托架54安装在第1框架6a上。
托架54是在气缸15a的杆24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截面为“L”形的部件,将“L”形的一面固定在第1框架6a的内侧侧面,且“L”形的另一面具有长孔54a。接近传感器22a由插通在托架54的长孔54a中的螺栓来支承。因此,接近传感器22a在托架54的长孔54a的范围内,其安装位置关于气缸15a的杆24的轴线方向可调整。
位置检测器22在传感器板22b随着气缸15a的杆24的变位而与接近传感器22a处于相对的状态时,将检测信号S2输出到控制装置23中。另外,通过调整接近传感器22a的安装位置,可调整相对于杆24的变位的检测信号S2的产生时期。接近传感器22a的调整范围和传感器板22b的延伸长度是考虑到以下关系而设定的。即,在气缸15a的杆24位于伸展方向的行程末端的状态下,接近传感器22a不检测传感器板22b。在杆24朝收缩移动方向(动作方向)变位的过程中,接近传感器22a检测传感器板22b,之后,直到杆24到达收缩移动方向的行程末端为止,接近传感器22a持续检测传感器板22b。又,当杆24到达收缩移动方向的行程末端以后,接近传感器22a仍维持检测到传感器板22b的状态。
通过上述设定,在气缸15a的杆24朝动作方向变位的过程中,接近传感器22a从检测到传感器板22b开始到气缸15a的杆24到达收缩移动方向的行程末端为止,接近传感器22a持续检测传感器板22b,并持续将该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23中。
如图5、图6所示,在供给作为压力流体的压力空气的流体供给源50上,经由将压力空气的压力减到一定压力的减压阀53连接有切换气缸15a的伸缩的第1电磁阀51。在第1电磁阀51上连接有第1供给·排出路径27和第2供给·排出路径28,所述第1供给·排出路径27与气缸15a的第1压力室25连接,所述第2供给·排出路径28与气缸15a的第2压力室26连接。第1电磁阀51通过选择性地将来自流体供给源50的压力空气的路径切换到第1供给·排出路径27和第2供给·排出路径28的任意一方,来切换气缸15a的伸缩。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1电磁阀51在励磁状态(图7的时序图中的“接通(ON)”状态)下使从流体供给源50供给的压力空气的路径朝第1供给·排出路径27连接,在非励磁状态(图7的时序图中的“断开(OFF)”状态)下使从流体供给源50供给的压力空气的路径朝第2供给·排出路径28连接。
第2供给·排出路径28具备:与气缸15a的第2压力室26连接的第1流体流路28a、第2流体流路28b和第3流体流路28c、以及第2电磁阀29,所述第2电磁阀29作为切换装置选择性地将从第2压力室26排出的压力空气的路径从第1流体流路28a和第2流体流路28b的任意一方切换到另一方。
第1流体流路28a既用于将来自第2压力室26的压力空气排出,又用于向第2压力室26供给压力空气。第2流体流路28b用于将来自第2压力室26的压力空气排出,第3流体流路28c用于向第2压力室26供给压力空气。又,这些流体流路的与第1电磁阀51的口连通的部分形成为共用的流路,在比第1电磁阀51更靠第2电磁阀29侧,被分支为第1流体流路28a和第2、第3流体流路28b、28c,分别与第2电磁阀29的不同口连接。进而,第2、第3流体流路28b、28c的与第1、第2电磁阀51、29分别连通的部分形成为共用的流路,在比第1电磁阀51更靠第2电磁阀29侧暂时分支后再次汇合,与第2电磁阀29连接。
第2流体流路28b的流路中具备节流阀52。节流阀52是流量控制阀,通过节流作用来限制所通过的压力空气的流量,对于从第2压力室26排出的方向,通过调节,第2流体流路28b的流量设定为比第1流体流路28a的流量少。
又,第3流体流路28c的流路中具备止回阀52a,止回阀52a设置为:在从第2压力室26排出的方向关闭流路,在向第2压力室26供给的方向开放流路。另外,第3流体流路28c由直径与第1流体流路28a相同的气管构成。因此,通过第3流体流路28c的压力空气的流量与通过第1流体流路28a的压力空气的流量相等。
第2电磁阀29通过选择性地将从第2压力室26排出的压力空气的路径切换到第1流体流路28a和第2流体流路28b的任意一方,在气缸15a的杆24朝收缩移动方向(动作方向)变位的过程中,切换杆24的变位速度。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2电磁阀29在非励磁状态(图7的时序图中的“断开”状态)下,使从第2压力室26排出的压力空气的路径朝第1流体流路28a连接,在励磁状态(图7的时序图中的“接通”状态)下,使从第2压力室26排出的压力空气的路径朝第2流体流路28b连接。
第1电磁阀51和第2电磁阀29与控制装置23连接。控制装置23与织机4的未图示的主控制装置连接,基于来自所述主控制装置的运转信号(起动信号、停止信号S1)以及来自位置检测器22的检测信号S2,如图7的时序图所示,控制第1电磁阀51和第2电磁阀29的动作。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作为使流体压力缸15进行动作的开始时刻的第1时刻设为织机停止时刻、即织机4的主控制装置发生停止信号S1的时刻。
接着,参照图5、6和图7的时序图,对应于织机4的运转状况说明本实施例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动作及其效果。
[织机运转中的动作]
图7的时序图是表示相对于织机4的运转状况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动作的时序图。如时序图的左端所示,在织机4的运转中,特别是在帘织部分的织造中,控制装置23使第1、2电磁阀51、29都处于非励磁状态(图7中的“断开”状态)。当第1、第2电磁阀51、29都处于非励磁状态(断开)时,如图5所示,第2供给·排出路径28与流体供给源50连接,且第1供给·排出路径27与第1电磁阀51的排出口连接。又,通过第2电磁阀29使第1流体流路28a朝第2压力室26连接。因此,在织机运转中,从流体供给源50供给气缸15a的压力空气经第1流体流路28a供给到第2压力室26中。其结果,对于气缸15a的活塞34,向伸展方向(图5的活塞34左侧的面)作用气压,杆24处于位于伸展方向的行程末端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气缸15a的杆24位于伸展方向的行程末端时,第3杠杆20与配合部件21不相配合,因此,施力装置11不对随着经纱7的张力变动而引起的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上下移动进行限制。因此,在织机运转中,第1张力调节辊10a没有被支承在动作传递机构12上,而是处于载置在片状经纱列上的状态,一边对经纱7作用其所有的自重,一边随着经纱7的张力变动而上下移动,以维持其自重与织造中的经纱张力的平衡。另外,此时,动作传递机构12中的第1、第2杠杆16、18等处于悬挂在第1张力调节辊10a上的状态,所以它们的自重也作用在经纱7上。
其结果,在织机4的运转中,当经纱7的张力发生变动时,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第1张力调节辊10a与第2张力调节辊10b一样上下移动,以维持其自重与经纱7的张力的平衡,并通过其自重使经纱7的张力均匀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从织机停止时刻(第1时刻)开始到织机再起动时刻为止的动作]
在织机4的运转中织造帘织部分时,随着发生织造不良、或操作人员对停止按钮等的操作,织机4停止,且织机4的主控制装置对控制装置23输出停止信号S1。如图7所示,接收到停止信号S1的输入的控制装置23使第1电磁阀51处于励磁状态(图7中的“接通”状态)。通过将第1电磁阀51从非励磁状态(断开)切换到励磁状态(接通),从第2供给·排出路径28与流体供给源50连接的状态切换到第1供给·排出路径27与流体供给源50连接的状态。又,第2供给·排出路径28处于与第1电磁阀51的排出口连接的状态。
由此,从作为第1时刻的织机停止时刻开始,经第1供给·排出路径27对气缸15a的第1压力室25供给来自流体供给源50的压力空气。其结果,对于气缸15a的活塞34,向收缩移动方向(图5的活塞34右侧的面)作用气压,气缸15a处于动作状态,杆24朝收缩移动方向变位。又,随着杆24(活塞34)朝收缩移动方向的变位,从第2压力室26向第2供给·排出路径28排出压力空气。但是,在该时刻,由于第2电磁阀29为非励磁状态(断开),因此,从第2压力室26排出的压力空气经第1流体流路28a被排出。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杆24变位至收缩移动方向的行程末端。
随着气缸15a的杆24朝收缩移动方向变位,经由动作传递机构12对因自重而位于与经纱7的张力平衡的位置的第1张力调节辊10a传递气缸15a的推力。更具体地说是处于以下状态:随着气缸15a的杆24朝收缩移动方向变位,配合部件21与第3杠杆20的配合面20a抵接,作用在气缸15a的活塞34上的压力空气的流体压力经由杆24作用在第3杠杆20上。由此,第3杠杆20绕第2轴19朝着将第1张力调节辊10a拉下的方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该转动按照第2轴19、第2杠杆18、第1轴17、第1杠杆16的顺序被传递,对第1张力调节辊10a作用拉下方向的施加力。其结果,第1张力调节辊10a以与气缸15a的杆24的变位速度对应的速度,向着比其自重与经纱7的张力平衡的位置靠下方变位,牵引经纱7且使经纱路径变长。
另外,由于经轴架装置2的线轴2a的惯性转动逐渐结束,因此,在第1张力调节辊10a朝下方变位的过程中,线轴2a的转动从以惯性转动的状态向由第1张力调节辊10a对经纱7的牵引而转动的状态转移。
在气缸15a的杆24朝收缩移动方向变位的过程中,若安装在杆24上的传感器板22b被接近传感器22a检测出,则从位置检测器22向控制装置23输出检测信号S2。控制装置23在接收到该检测信号S2的时刻使第2电磁阀29处于励磁状态(接通)。即,在杆24朝收缩移动方向变位的过程中,随着杆24的变位量达到规定量,第2电磁阀29成为励磁状态(接通)。另外,位置检测器22在接近传感器22a检测传感器板22b的期间内使检测信号S2维持接通的状态。而且,只要该检测信号S2为接通的状态,控制装置23就维持第2电磁阀的励磁状态(接通)。
通过将第2电磁阀29从非励磁状态(断开)切换到励磁状态(接通),如图6所示,第2压力室26从与第1流体流路28a连接的状态切换到与第2、第3流体流路侧28b、28c连接的状态。由于第3流体流路侧28c的止回阀52a在压力空气向从第2压力室26排出的方向流动时关闭,所以从控制装置23被输入检测信号S2的时刻开始,来自气缸15a的第2压力室26的压力空气的排出是经第2流体流路28b来进行的。由此,来自第2压力室26的压力空气的每单位时间的排出量减少,杆24的变位速度朝着减慢的方向变化。
其结果,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下降速度也对应于气缸15a的杆24的变位速度的变化,变更为比以前更慢的速度。与此同时,被第1张力调节辊10a牵引而从经轴架装置2引出的经纱7的引出速度变更为比以前更慢的速度,通过引出经纱7而转动的经轴架装置2的线轴2a的转动速度也变更为慢速。之后,气缸15a的杆24在到达收缩移动方向的行程末端的时刻停止移动,与此同时第1张力调节辊10a也停止朝下方移动。
在气缸15a的杆24到达收缩移动方向的行程末端的时刻之后,控制装置23仍维持流体供给装置13的气压电路的状态,以向气缸15a的第1压力室25供给压力空气。其结果,气缸15a的杆24处于依旧在收缩移动方向的行程末端被朝收缩移动方向施力的状态。因此,第1张力调节辊10a维持在作用有拉下方向的施加力的状态,保持经纱7的拉伸状态。
这样,在从织机停止时刻(第1时刻)开始到织机再起动时刻为止的期间内,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第1张力调节辊10a向下方变位,由第1张力调节辊10a牵引经纱7且使经纱路径变长,因此,吸收在织机4停止时因经轴架装置2的线轴2a的惯性转动而引起的经纱7的松弛。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中,在气缸15a的杆24到达收缩移动方向的行程末端的时刻之后直到织机4再起动为止的织机4的整个停止期间中,流体压力缸15仍将拉下方向的施加力持续作用在第1张力调节辊10a上,因此,能保持经纱7的拉伸状态,防止由于第1张力调节辊10a被经纱从最下降位置抬起而使第1导辊36a的上游侧的停经片装置8因误测而输出断经检测信号。因此,为了使织机4再起动,无需无视断经检测信号,能维持停经片装置8监视断经的状态,所以不会漏掉断经而导致织机4再起动后再停止,能使织机4的再起动稳定地进行。
进而,在本实施例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中,控制装置23在气缸15a的杆24朝收缩移动方向变位的过程中,使杆24的变位速度在杆24到达收缩移动方向的行程末端之前减速,防止牵引经纱7的第1张力调节辊10a紧急停止。由此,能防止随着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紧急停止而引起的经纱7超位,并能防止因该超位而产生的经纱7松弛。
[从织机再起动的时刻开始到帘织的恒定运转旋转频率的时刻(第2时刻)为止的动作]
在帘子布织造装置1中,在使帘织部分织造中停止的织机4再起动时,为了防止随着该再起动而使经纱7从经轴架装置2的线轴2a急剧地被引出而搅乱,有时会进行如下所述的起动运转:使织机4以任意设定的起动主轴旋转频率(例如:300rpm)起动,之后,经过数纬(例如:约30纬,时间为3-5秒内)进行加速,达到帘织的恒定运转旋转频率(例如:900rpm),本实施例中也是进行这样的起动运转。
而且,在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中,随着织机4再起动,从织机4的主控制装置向控制装置23输出表示再起动的起动信号。控制装置23具备接收所述起动信号而进行动作的计时器(未图示),在从所述计时器输出了表示经过了预先设定时间的信号的时刻,控制装置23使第1电磁阀51处于非励磁状态(断开)。另外,在所述计时器中预先设定的时间是指,相当于从织机的再起动时刻开始到再起动后的第2时刻为止的期间的时间,第2时刻是指,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起动运转中织机4的主轴旋转频率在再起动之后达到帘织的恒定运转旋转频率的时刻。具体地说,在所述计时器中预先设定相当于达到帘织的恒定运转旋转频率900rpm的从再起动开始进行约30纬的织造的期间的约3-5秒。
控制装置23维持第1电磁阀51的励磁状态(接通),直到所述计时器动作中的所述第2时刻为止。因此,气缸15a的杆24处于在收缩移动方向的行程末端向收缩移动方向被施力的状态,维持向第1张力调节辊10a作用了拉下方向的施加力的状态。又,来自位置检测器22的检测信号S2也处于保持接通的状态,因此,第2电磁阀29也维持在励磁状态(接通)。
这样,由于向第1张力调节辊10a持续作用拉下方向的施加力,直到织机4的再起动后的第2时刻为止,所以,与在织机再起动的同时解除对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施加力的情况相比,能防止织机4再起动之后立即发生经纱张力上升而引起第1张力调节辊10a跳动。由此,防止织机4再起动之后产生的经纱7振动,并能有效地防止由于该经纱7振动而引起停经片装置8误检测出断经,使织机4的再起动无障碍地进行。
[第2时刻以后的动作]
控制装置23一从所述计时器中接收到表示经过了预先设定时间的信号,就使第1电磁阀51处于非励磁状态(断开)。与此同时,从第1供给·排出路径27与流体供给源50连接的状态切换到第2供给·排出路径28与流体供给源50连接的状态。又,第1供给·排出路径27处于与第1电磁阀51的排出口连接的状态。因此,在第2时刻以后,从流体供给源50供给的压力空气经第2供给·排出路径28供给到气缸15a的第2压力室26中。
其结果,对于气缸15a的活塞34,向伸展方向作用气压,杆24朝伸展方向变位,在行程末端静止。又,随着杆24(活塞34)朝伸展方向变位,从第1压力室25向第1供给·排出路径27排出压力空气。另外,在经第2、第3流体流路28b、28c向第2压力室26供给压力空气时,第2流体流路28b中设有节流阀52,流路阻力增大,另一方面,第3流体流路28c中虽然设有止回阀52a,但该止回阀52a在压力空气朝着向第2压力室26供给的方向流动时被打开,与节流阀52相比,流路阻力小。因此,来自流体供给源50的压力空气主要由第3流体流路28c向第2压力室26供给。
另外,在杆24朝伸展方向变位的过程中,来自位置检测器22的检测信号S2从接通切换到断开,由此第2电磁阀29也从励磁状态(接通)切换到非励磁状态(断开),因此,向第2压力室26供给压力空气的流路也从第2、第3流体流路28b、28c向第1流体流路28a切换。其中,如上所述,通过第3流体流路28c的压力流体的流量和通过第1流体流路28a的压力流体的流量相同,因此,在杆24朝伸张方向变位的过程中,杆24的变位速度恒定。
随着气缸15a的杆24朝伸展方向变位,成为对于第1张力调节辊10a不作用由气缸15a产生的拉下方向的施加力的状态,第1张力调节辊10a向其自重与经纱张力平衡的上方位置变位。
以上,基于图1-图7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一个实施例,也可考虑如下的变形例。
[使用单动式气缸作为流体压力缸的变形例]
在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采用了双动式气缸15a作为流体压力缸15,但也可换成采用单动式气缸作为流体压力缸15。这样,本发明的流体压力气缸15可以是双动式和单动式的任意一种。例如,在图8、图9所示的流体供给装置14中,作为流体压力缸15,采用了单动式流体压力缸15。
又,供给到流体压力缸15中的压力流体可以是压力空气等压缩性压力流体和动作油等非压缩性压力流体的任意一种。在以下所示的图8、图9的例中,作为供给到流体压力缸15中的压力流体,采用的是动作油,作为流体压力缸15,采用的是单动式液压缸15b。另外,在构成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部分中,除了流体供给装置14以外,其他的部分均与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这里,对图8、图9的例中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与本发明的发明特定事项的对应关系简单地进行说明。在图8、图9中,用动作油的油压进行动作的液压缸15b相当于本发明的施力装置11的流体压力缸15。又,在图8、图9所示的例中,与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第1张力调节辊10a下降中的变位速度在变位过程中进行切换。而且,作为用于切换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变位速度的结构,图8、图9所示例的施力装置11具备流体供给装置14。
接着,对于图8、图9所示的实施例的流体供给装置14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和图9均表示了与同一流体供给装置14相关的液压电路。图8是表示帘织部分的织造中的流体供给装置14的液压电路的状态,图9是表示织机停止后,液压缸15b的杆57的收缩移动中的流体供给装置14的液压电路的状态。
液压缸15b是单动式液压缸,其包括:活塞34、与活塞34连接的杆57、对活塞34作用液压的压力室30、通向压力室30的吸排口30a以及对活塞34作用使杆57朝向伸展方向的施加力的弹簧30b。液压缸15b通过从吸排口30a供给动作油,对活塞34作用使杆57收缩移动的液压。另一方面,弹簧30b始终对活塞作用使杆伸展的方向的施加力。而且,若吸排口30a与用于排出动作油的动作油箱65连通,则随着通过弹簧30b的施加力使活塞34移动,从吸排口30a排出动作油。
将动作油供给到液压缸15b中的流体供给装置14的主要结构具备:位置检测器22、供给·排出路径32、第1电磁阀55以及控制装置31,所述位置检测器22检测气缸15b的杆57的位置,所述供给·排出路径32与液压缸15b的压力室30连接,所述第1电磁阀55选择性地将朝供给·排出路径32的路径切换到从流体供给源58供给的动作油的路径和向动作油箱65排出的动作油的路径中的任意一方,所述控制装置31对液压缸15b的动作油的供给·排出进行控制。
进而,在图8、图9的例中,为了在液压缸15b的杆57朝收缩移动方向(动作方向)变位的过程中使杆57的变位速度发生变化,在动作杆57随着液压缸15b的动作而朝收缩移动方向变位的过程中,使向压力室30供给动作油的供给量发生变化。而且,作为实现该变化的结构,供给·排出路径32具有用于向压力室30供给动作油的2个路径、即第1流体流路32a与第2流体流路32b、以及对应于杆57的变位选择性地将所述2个流体流路32a、32b中的一方向另一方切换的第2电磁阀33。
这里,在图8、图9的例中,第2电磁阀33相当于本发明的“切换装置”。另外,位置检测器22由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固定配置在框架6侧的接近传感器22a和固定在气缸15b的杆57侧的传感器板22b构成。随着液压缸15b的杆57的变位,传感器板22b与接近传感器22a处于相对的状态时,位置检测器22将检测信号S2输出到控制装置31中。
在图8、图9的例中,在供给作为压力流体的动作油的流体供给源58上经由减压阀59连接有第1电磁阀55,所述减压阀59将动作油的压力减压到一定的压力,所述第1电磁阀55切换液压缸15b的伸缩。第1电磁阀55上连接有与液压缸15b的压力室30连接的供给·排出路径32、和向动作油箱排出的路径。第1电磁阀55通过选择性地切换到使来自流体供给源58的动作油的路径与供给·排出路径32连接的状态、和切断来自流体供给源58的动作油的路径且使供给·排出路径32与向动作油箱排出的路径连接的状态的任意一方,来切换液压缸15b的伸缩。另外,第1电磁阀55在励磁状态(“接通”的状态)下使从流体供给源58供给的动作油的路径与供给·排出路径32连接,在非励磁状态(“断开”的状态)下切断从流体供给源58供给的动作油的路径,且使供给·排出路径32与向动作油箱排出的路径连接。
供给·排出路径32具备:与液压气缸15b的压力室30连接的第1流体流路32a、第2流体流路32b和第3流体流路32c、以及第2电磁阀33,所述第2电磁阀33作为切换装置选择性地将朝压力室30供给的动作油的路径从第1流体流路32a侧和第2流体流路32b侧的任意一方侧切换到另一方侧。
第1流体流路32a既用于向压力室30供给动作油,又用于将来自压力室30的动作油排出。第2流体流路32b用于向压力室30供给动作油,第3流体流路32c用于将来自压力室30的动作油排出。又,这些流体流路的与压力室30的吸排口30a连通的部分形成为共用的流路,在比吸排口30a更靠第2电磁阀33侧,被分支为第1流体流路32a与第2和第3流体流路32b、32c,分别与第2电磁阀33的不同的口连接。进而,第2、第3流体流路32b、32c的与第2电磁阀33连通的部分形成为共用的流路,在比吸排口30a更靠第2电磁阀33侧暂时分支后再次汇合,与第2电磁阀33连接。
第2流体流路32b的流路中具备节流阀56。节流阀56是流量控制阀,其通过节流作用来限制所通过的动作油的流量,对于向压力室30供给的方向,通过调节,第2流体流路32b的流量设定为比第1流体流路32a的流量少。
又,第3流体流路32c的流路中具备止回阀56a,止回阀56a设置为:在向压力室30供给的方向关闭流路,在从压力室30排出的方向开放流路。另外,第3流体流路32c由直径与第1流体流路32a相同的液压管构成。因此,通过第3流体流路32c的动作油的流量与通过第1流体流路32a的动作油的流量相等。
第2电磁阀33与第1电磁阀的口连接,且通过选择性地将从第1电磁阀供给的动作油的路径切换到第1流体流路32a侧和第2流体流路32b侧的任意一方,在液压缸15b的杆57朝收缩移动方向(动作方向)变位的过程中,切换杆57的变位速度。另外,在图8、图9的例中,第2电磁阀33在非励磁状态(“断开”的状态)下使向压力室30供给的动作油的路径朝第1流体流路32a侧连接,在励磁状态(“接通”的状态)下使向压力室30供给的动作油的路径朝第2流体流路32b侧连接。
第1电磁阀55和第2电磁阀33与控制装置31连接。控制装置31与织机4的未图示的主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31基于来自该主控制装置的运转信号(起动信号、停止信号S1)、以及来自位置检测器22的检测信号S2,控制第1电磁阀55和第2电磁阀33的动作。
在如上所述的流体供给装置14中,考虑到控制装置31与上述实施例一样按照图7所示的时序图控制第1电磁阀55和第2电磁阀33的情况,液压缸15b和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动作如下。另外,在该情况下,位于图7中的第1电磁阀51、第2电磁阀29、气缸15a分别为第1电磁阀55、第2电磁阀33、液压缸15b。
在织机4的运转中,第1电磁阀55和第2电磁阀33处于非励磁状态(断开),液压缸15b的杆57通过弹簧30b的施加力以朝伸展方向被施力的状态在伸展方向行程末端静止。因此,配合部件21与第3杠杆20不相配合,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上下移动不受施力装置11的限制。因此,第1张力调节辊10a上下移动,以维持其自重与经纱7的张力的平衡,并使经纱7的张力均匀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织机4停止时,未图示的织机4的主控制装置对控制装置31输出停止信号S1,接收到停止信号S1的输入的控制装置31将第1电磁阀55向励磁状态(接通)切换。由此,供给·排出路径32将来自流体供给源58的动作流体的路径从被切断的状态切换到被连接的状态。
由此,从作为第1时刻的织机停止时刻开始,经供给·排出路径32对液压缸15b的压力室30供给来自流体供给源58的动作油。其结果,对液压缸15b的活塞34作用液压,液压缸15b处于动作状态,杆57朝收缩移动方向变位。在该时刻,由于第2电磁阀33为非励磁状态(断开),因此,向压力室30供给的动作油是经第1流体流路32a供给的。另外,在图8、图9的例中,杆57也变位至行程末端。
随着杆57朝收缩移动方向的变位,经由动作传递机构12向因自重而位于与经纱7的张力平衡的位置的第1张力调节辊10a传递液压缸15b的推力,对第1张力调节辊10a作用拉下方向的施加力。其结果,第1张力调节辊10a以与液压缸15b的杆57的变位速度对应的速度,向着其自重与经纱7的张力平衡的位置下方变位,牵引经纱7且使经纱路径变长。
在第1张力辊10a朝下方变位的过程中,即,液压缸15b的杆57朝收缩移动方向变位的过程中,若位置检测器22的接近传感器22a检测出传感器板22b,则接收到接近传感器22a的检测信号S2的控制装置31使第2电磁阀33处于励磁状态(接通),将向压力室30供给动作油的路径从第1流体流路32a切换到第2流体流路32b,对向压力室30供给的动作油的供给量进行节流,使杆57的变位速度即第1张力调节辊10a朝下方变位的速度减慢。此时,与流体供给装置14相关的液压电路处于图9的状态。
液压缸15b的杆57变位至收缩移动方向的行程末端后,控制装置31保持图9所示的液压电路的状态直到织机再起动时刻后的第2时刻为止,并使液压持续作用在液压缸15b的压力室30,使液压缸15b持续动作。由此,第1张力调节辊10a上持续作用有拉下方向的施加力,直到第2时刻为止。
在第2时刻,控制装置31使第1电磁阀55处于非励磁状态(断开),切断向液压缸15b供给动作油,液压缸15b的杆57通过弹簧的施加力朝伸展方向变位。在杆57朝伸展方向变位的过程中,若接近传感器22a的检测信号S2为断开,则控制装置31使第2电磁阀33处于非励磁状态(断开),将来自压力室30的动作油的排出路径从第2流体流路32b切换到第1流体流路32a。由此,流体供给装置14返回图8所示的液压电路的状态,配合部件21与第3杠杆20的配合被解除,第1张力调节辊10a上下移动以维持其自重与经纱7的张力的平衡,并通过其自重使经纱7的张力均匀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另外,图8、图9所示的实施例的流体供给装置14的动作所产生的效果与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作为切换装置的电磁阀的变形例]
在以上说明的图5、图6的实施例和图8、图9的变形例中,第1电磁阀和作为切换装置的第2电磁阀被设计为各自独立的电磁阀,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将第1电磁阀和作为切换装置的第2电磁阀设计为一体的电磁阀来作为切换装置。例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的流体供给装置60设有1个作为切换装置的电磁阀61,来取代图8、图9所示的流体供给装置14的2个电磁阀、即第1电磁阀55、第2电磁阀33。液压缸15b经由供给·排出路径63与流体供给源58连接。流体供给装置58的下游连接有调整液压的安全阀62。供给·排出路径63具备第1流体流路63a、安装有节流阀64的第2流体流路63b、以及从第1流体流路63a和第2流体流路63b的一方切换至另一方的作为切换装置的电磁阀61。
电磁阀61是双电磁式3位置电磁阀,其构成为:在第1励磁状态下使流体供给源58与第1流体流路63a连接,在第2励磁状态下使流体供给源58与第2流体流路63b连接,在非励磁状态下使动作油箱65与第1流体流路63a连接且切断流体供给源58与液压缸15b的连接。另外,图10表示帘织部分织造中的流体供给装置60的液压电路的状态,电磁阀61为非励磁状态,液压缸15b的杆57在伸展方向的行程末端静止,第3杠杆20与配合部件21不相配合,第1张力调节辊10a处于对应于经纱7的张力变动而能自由地上下移动的状态。
织机4停止时,织机4的未图示的主控制装置对控制装置66输出停止信号S1,控制装置66使电磁阀61处于第1励磁状态,通过供给·排出路径63的第1流体流路63a向液压缸15b的压力室30供给动作油。由此,液压缸15b的杆57朝收缩移动方向变位,使配合部件21与杠杆20配合,经由第2轴19等动作传递部件12对第1张力调节辊10a作用拉下方向的施加力。第1张力调节辊10a一边牵引经纱7一边朝下方变位。
在第1张力调节辊10a朝下方变位的过程中,即,液压缸15b的杆57的收缩移动中,若位置检测器22的接近传感器22a检测出传感器板22b,则接收到接近传感器22a的检测信号S2的控制装置66通过使电磁阀61处于第2励磁状态,将向压力室30供给动作油的路径从第1流体流路63a切换到第2流体流路63b,对向压力室30供给动作油的供给量进行节流,由此使第1张力调节辊10a朝下方变位的速度减慢。
[关于第1时刻的变形例]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中,将作为使流体压力缸15进行动作的起点的第1时刻设为织机停止时刻,即,设为织机4的主控制装置发生停止信号S1的时刻,但第1时刻并不仅限于织机停止时刻。第1时刻只要是在从发生停止信号S1的时刻开始到停经片装置8将随着织机4的停止而引起的经纱松弛误测为断经之间的期间内即可,可在该期间内任意设定。
另外,在将织机停止时刻后的时刻作为第1时刻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例如:控制装置23、31、66具备接收停止信号S1而进行动作的第1时刻用计时器,计时器中预先设定相当于从织机停止时刻开始到第1时刻为止的期间的时间,接收到来自计时器的表示经过了设定时间的信号的控制装置使气缸处于动作状态(使第1电磁阀51、55、56处于励磁状态)。
[关于第2时刻的变形例]
在上述说明的实施例中,控制流体压力缸15的动作的控制装置23、31、66具备计时器,控制装置本身监视从织机再起动时刻开始到第2时刻为止的期间(从织机再起动时刻开始至达到帘织的恒定运转旋转频率的时刻为止的期间)的经过,但对该期间的经过进行监视的装置并不仅限于控制装置。也可以是,例如:织机4的主控制装置监视直到第2时刻为止的期间的经过,在到达第2时刻的时刻,从织机4的主控制装置向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控制装置23、31、66输出信号,接收到信号的控制装置23、31、66使流体压力缸15朝着与动作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解除对第1张力调节辊10a施加的施加力。另外,在该情况下,省略控制装置23、31、66所具备的计时器。
另外,对于由织机4的主控制装置进行的从织机再起动时刻开始到第2时刻为止的期间的经过的监视,可以考虑例如以下的结构:在织机4的主控制装置所具备的计时器中预先设定相当于从织机再起动时刻开始到第2时刻为止的期间的时间,织机再起动后,在计时器发出表示到达第2时刻的信号的时刻,织机4的主控制装置对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控制装置23、31、66输出用于使流体压力缸15朝着与动作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的信号,接收到信号的控制装置23、31、66使流体压力缸15朝着与动作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解除对第1张力调节辊10a施加的施加力。
或者,织机4的主控制装置也可基于织机4的主轴旋转频率,监视从织机再起动时刻开始到第2时刻为止的期间的经过。例如: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检测主轴旋转频率的编码器的信号,把握织机再起动后在主轴旋转频率到达帘织的恒定运转旋转频率的时刻到达第2时刻,在所把握的时刻,织机4的主控制装置对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控制装置23、31、66输出用于使流体压力缸15朝着与动作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的信号,解除对第1张力调节辊10a施加的施加力。
而且,在上述说明的实施例中,直到织机再起动后的第2时刻为止,使流体压力缸15持续动作,但也可在织机再起动的同时使流体压力缸15朝着与动作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解除对第1张力调节辊10a施加的施加力。该情况下,省略所述计时器。又,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控制装置23、31、66对织机再起动的把握只要设为随着织机再起动的操作,从织机4的主控制装置向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控制装置23、31、66输出表示织机再起动的信号即可。
[关于施力辊朝下方变位的变形例]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中,在从第1时刻开始,作为施力辊的第1张力调节辊10a朝下方变位的过程中,流体压力缸15的杆24、57的变位速度发生变化而使施力辊朝下方变位的速度发生变化,但在本发明中,使施力辊朝下方变位的速度发生变化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使施力辊以恒定的速度朝下方变位。另外,该情况下,例如在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可省略第2供给·排出路径28上的第2电磁阀29及第2、第3流体流路28b、28c。又,在图8、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可省略供给·排出路径32上的第2电磁阀33及第2流体流路32b。
又,也可以取代如上述说明的实施例那样使变位速度按照一个阶段发生变化,而换成经过多个阶段使变位速度阶段性地变化为更慢的速度,还可以换成使变位速度连续地无阶段地向慢速变化。
例如,也可以取代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第2供给·排出路径28的第2流体流路28b的节流阀52,而设置电动式节流阀,控制装置23控制电动式节流阀的节流量使其对应于杆24的变位而增加,使通过第2流体流路28b的压力流体的流量阶段性地变化,还可以使通过第2流体流路28b的压力流体的流量连续地变化。
又,在使施力辊朝下方变位的变位速度经过多个阶段而阶段性地变化为更慢的速度的情况下,例如:可将流体供给装置67如图11所示那样构成。流体供给装置67具备第1供给·排出路径27和第2供给·排出路径70,第2供给·排出路径70具备第1流体流路70a、由单向节流阀72设定成分别不同流量的多个第2流体流路70b、与各流体流路连接的多个第2电磁阀71。在第1张力调节辊10a朝下方变位的过程中,控制装置68对应于杆24的变位,由各电磁阀71依次切换流体流路,使作为施力辊的第1张力调节辊10a朝下方变位的速度阶段性地变化。该情况下,流体供给装置67的位置检测器22在气缸15a的杆24的收缩移动方向具备多个接近传感器22a,基于来自各接近传感器22a的信号,控制装置68依次切换各第2电磁阀71的励磁状态。
另外,这里虽未图示,但流体供给装置67还具有位置检测器22和控制装置68,所述位置检测器22具备1个接近传感器22a,所述控制装置68具备多个根据来自位置检测器22的信号而进行动作的计时器,控制装置68可基于来自设定有多个不同切换时间的计时器的信号,依次地切换各第2电磁阀71的励磁状态。
[关于供给·排出路径的变形例]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例如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第2供给·排出路径28的第2流体流路28b中设置节流阀52,通过节流阀52的调节使第2流体流路28b的流量比第1流体流路28a的流量少,但流量的调整并不仅限于节流阀。例如:也可以不在第2流体流路28b中设置节流阀52,通过由直径比第1流体流路28a小的管(气管)构成第2流体流路28b,可以将第2流体流路28b的流量设定为相对于第1流体流路28a的流量少。
又,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例如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构成为:在第2供给·排出路径28中设置具备止回阀52a的第3流体流路28c,在向压力室26供给压力空气时不对压力空气的流量进行节流,但也可构成为:在向压力室26供给压力空气时对压力空气的流量进行节流。例如:在第2供给·排出路径28中不设置具备止回阀的第3流路28c,在向压力室26供给的方向上,从流量设定为比第1流体流路28a少的第2流体流路28b供给压力空气。
或者,也可以在第2供给·排出路径28中不设置具备止回阀的第3流路28c,而在向压力室26供给的方向上,必须从第1流体流路28a供给压力空气。另外,该情况下,控制装置23在使第1电磁阀51向非励磁状态切换的同时使第2电磁阀29也向非励磁状态切换。
图12所示的流体供给装置73是从图5、图6所示的流体供给装置13中省略了连接有止回阀52a的第3流体流路28c,由第1流体流路75a、第2流体流路75b以及第2电磁阀29构成第2供给·排出路径75。该情况下,控制装置74如图13的时序图所示,也可在将第1电磁阀51向非励磁状态(断开)切换的时刻,使第2电磁阀29保持励磁状态(接通),在来自位置检测器22的信号成为“断开”的时刻,将第2电磁阀29向非励磁状态(断开)切换,将向第2压力室26供给压力空气的流路从第2流体流路75b向第1流体流路75a切换。在图12、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气缸15a的杆24在朝伸展方向变位的过程中,在来自位置检测器22的信号成为“断开”的时刻后,其变位速度从慢速向快速变化。
或者,也可如图14所示的时序图所示,在将第1电磁阀51向非励磁状态(断开)切换的同时将第2电磁阀29暂时向非励磁状态(断开)切换后,进一步基于例如来自位置检测器22的信号,控制装置74将第2电磁阀29再次切换到励磁状态(接通),在杆24朝伸展方向变位的过程中,使变位速度变化为慢速,抑制作为施力辊的第1张力调节辊10a朝上方跳动。而且,控制装置74在杆24朝伸展方向的行程末端变位结束后,基于来自从位置检测器22的信号为断开的时刻开始进行动作的计时器的信号,将第2电磁阀29切换到非励磁状态(断开)。另外,计时器设置在控制装置74或织机4的主控制装置的任意一个上。
图15所示的流体供给装置76是从图8、图9所示的流体供给装置14中省略了连接有止回阀的第3流体流路32c,由第1流体流路78a、第2流体流路78b以及第2电磁阀33构成供给·排出路径78。控制装置77若考虑按照例如图7所示的时序图控制第1电磁阀55和第2电磁阀33的情况,则液压缸15b的杆57在朝收缩移动方向变位的过程中,其变位速度从快速向慢速变化,在朝伸展方向变位的过程中,其变位速度从慢速返回到快速。另外,在该情况下,图7中的第1电磁阀51、第2电磁阀29、气缸15a分别为第1电磁阀55、第2电磁阀33、液压缸15b。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例如图5、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由流量不同的2个流路(第1流体流路28a、第2流体流路28b)构成供给·排出路径28,由第2电磁阀29切换所述2个流路,使针对流体压力缸15的压力流体的供给量或排出量发生变化,从而使流体压力缸15的变位速度即作为施力辊的第1张力调节辊10a朝下方变位的变位速度变化,但也可以是,例如:由1个流体流路构成第2供给·排出路径,并在1个流体流路中设置作为切换装置的电动式节流阀,基于来自位置检测器的信号,控制装置控制电动式节流阀,使针对流体压力缸15的压力流体的供给量或排出量增加或减少。
[关于流体压力缸的配置的变形例]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例如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将作为流体压力缸15的气缸15a设在一对框架6的各个上,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在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仅设置1个流体压力缸15,经由架设在一对框架6之间的贯通的第2轴19对第1张力调节辊10a作用拉下方向的施加力。另外,仅设置1个流体压力缸15的情况下,宽度方向上的流体压力缸15的配置可以是将流体压力缸15配置在一对框架6之间的任意的位置,也可以是将流体压力缸15配置在一对框架6的任意一方侧。
在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正交方向上的流体压力缸15的配置设在第2轴19的上游侧的下方,第3杠杆20构成为:在第2轴19的下方位置面向旋转方向的两个端面中的下游侧的端面由配合部件21推压。但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设为图16(b)-图16(d)所示的配置。另外,图16(a)示意性地示出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流体压力缸15的配置。
图16(b)是表示流体压力缸15配置在第2轴19的上游侧的上方,第3杠杆20的上游侧的端面在第2轴19的上方位置由配合部件21推压的结构。在该结构中,流体压力缸15的动作方向为伸展方向。图16(c)是表示流体压力缸15配置在第2轴19的下游侧的下方,第3杠杆20的下游侧的端面在第2轴19的下方位置由配合部件21推压的结构。在该结构中,流体压力缸15的动作方向为伸展方向。图16(d)是表示流体压力缸15配置在第2轴19的下游侧的上方,第3杠杆20的上游侧的端面在第2轴19的上方位置由配合部件21推压的结构。在该结构中,流体压力缸15的动作方向为收缩移动方向。
[关于动作传递机构的变形例]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中,由于第1张力调节辊10a兼用作施力辊,因此,构成为在动作传递机构12中设置第3杠杆20和配合部件21,施力装置11不支承作为施力辊的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自重,但也可以例如图16(e)所示,不在动作传递机构12中设置配合部件21和第3杠杆20,而是由施力装置11的流体压力缸15直接支承施力辊的自重。该情况下,可以考虑在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中分别设置与施力装置11连接的施力辊和不与施力装置连接的张力调节辊。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中,将第1轴17设置为与第1杠杆16分开的部件,但也可将第1轴17以从第1杠杆16突出的形式设置为一体形成的轴部。又,将第1轴17设置在一对第1杠杆16的各个上,但也可以是,例如:将第1轴17设置为架设在一对第1杠杆16之间的贯通轴,由第1轴17使作用于将第1张力调节辊10a拉下的方向的施加力在一对第1杠杆16之间平均。进而,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中,将第2轴19设为架设在一对框架6之间的贯通轴,但也可以不将第2轴19作为贯通轴,而是设置在一对框架6的各个上。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中,将连接轴38设为贯通轴,其两端固定在一对第1杠杆16上,但也可以是,例如:不将连接轴38设为贯通轴,而是设在一对第1杠杆16的各个上。又,此时,将连接轴38以从第1杠杆16突出的形式设置为一体形成的轴部。或者,将连接轴38以从第1张力调节辊10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突出的形式设置为一体形成的轴部,经由轴承连接第1杠杆16。
[关于张力调节辊的变形例]
在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主要是以吸收由于反疵操作等引起的经纱7的松弛为目的设置有第2张力调节辊10b,但第2张力调节辊10b不是必须的,因此,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也可以不具备第2张力调节辊10b。又,在如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那样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具备第2张力调节辊10b的情况下,也可如图16(f)所示,与第1张力调节辊10a一样,构成为:在第2张力调节辊10b上也连接有施力装置11,当织机4停止时,与第1张力调节辊10a一样,第2张力调节辊10b进行动作。

Claims (7)

1.一种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经纱施力方法,所述帘子布织造装置(1)用于织造包括帘织部分和平纹部分的帘子布织物,其包括:
经轴架装置(2),其供给经纱;
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其包括张力调节辊(10a、10b)和停经片装置(8),所述张力调节辊(10a、10b)用于使从所述经轴架装置(2)引出的多根经纱的张力均匀,所述停经片装置(8)相比所述张力调节辊(10a、10b)配置在经纱的上游侧,用于检测断经;以及
织机(4),其通过经所述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供给的经纱来织造帘子布织物,
所述经纱施力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帘子布织造装置(1)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包括:
施力辊(10a),其设置为在片状经纱的上侧位置的与经纱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且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及
施力装置(11),其包括用于对所述施力辊(10a)作用拉下方向的施加力的流体压力缸(15),
在帘织部分的织造中,随着发生织造不良而从所述织机(4)的主控制装置输出停止信号,在从第1时刻开始到所述织机(4)再起动为止的整个期间,通过使所述流体压力缸(15)进行动作,由流体压力缸(15)对所述施力辊(10a)作用所述施加力,所述第1时刻是指,在从输出该停止信号的时刻开始到所述停经片装置(8)将随着所述织机(4)的停止而发生的经纱松弛误测为断经之前的期间内任意设定的时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经纱施力方法,其特征在于,
直到第2时刻为止,使所述流体压力缸(15)持续动作,所述第2时刻是指,所述再起动后的所述织机(4)达到帘织的恒定运转旋转频率的时刻以后的任意的时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经纱施力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施力辊(10a)随着从所述第1时刻开始的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动作而朝下方变位的过程中,以使所述施力辊(10a)的变位速度向减慢方向变化的方式调整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动作。
4.一种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所述帘子布织造装置(1)用于织造包括帘织部分和平纹部分的帘子布织物,其包括:
经轴架装置(2),其供给经纱;
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其包括张力调节辊(10a、10b)和停经片装置(8),所述张力调节辊(10a、10b)用于使从所述经轴架装置(2)引出的多根经纱的张力均匀,所述停经片装置(8)相比所述张力调节辊(10a、10b)配置在经纱的上游侧,用于检测断经;以及
织机(4),其通过经所述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供给的经纱来织造帘子布织物,
所述帘子布织造装置(1)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的特征在于,包括:
施力辊(10a),其设置为在片状经纱的上侧位置的与经纱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且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施力装置(11),其与所述施力辊(10a)连接,包括用于对所述施力辊(10a)作用拉下方向的施加力的流体压力缸(15);以及
动作传递机构(12),其与所述施力辊(10a)和所述流体压力缸(15)连接,将作用在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流体压力所产生的力作为施加力作用在所述施力辊(10a)上,所述动作传递机构(12)包括一对第1杠杆(16)和一对第2杠杆(18),所述一对第1杠杆(16)的一端以相对转动的方式与所述施力辊(10a)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一对第2杠杆(18)的一端经由支承在一对框架(6)上的第2轴(19)以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框架(6)上,且另一端经由第1轴(17)以相对转动的方式与所述一对第1杠杆(1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其中,所述第1轴(17)的轴心位于除了连接所述第2轴(19)的轴心和所述施力辊(10a)的轴心的直线上以外的位置,
所述施力装置(11)设置为:所述流体压力缸(15)通过其动作,对所述第2杠杆(18)作用绕所述第2轴(19)的轴线转动的力,
随着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动作,所述第2杠杆(18)绕所述轴线转动,由此经由所述第1杠杆(16)对所述施力辊(10a)作用所述施加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作传递机构(12)具备:
第3杠杆(20),其以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框架(6)上,且与所述第2杠杆(18)连接;以及
配合部件(21),其安装在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杆(24)上,且通过所述杆(24)朝向使所述第2杠杆(18)转动以对所述施力辊(10a)作用所述施加力的动作方向变位,来推压所述第3杠杆(20),所述配合部件(21)在所述推压方向上与第3杠杆(20)可分开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装置(11)具备将压力流体供给到所述流体压力缸(15)中的流体供给装置(13、67、73),
所述流体供给装置(13、67、73)具备:
压力流体的供给·排出路径(28、70、75),其与第2压力室(26)连接,所述第2压力室(26)的压力流体随着向第1压力室(25)供给压力流体而排出,所述第1压力室(25)对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活塞作用使所述杆(24)朝所述动作方向变位的流体压力;
位置检测器(22),其检测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杆位置;以及
控制装置(23、68、74),其对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压力流体的供给·排出进行控制,
所述供给·排出路径(28、70、75)具备:
第1流体流路(28a、70a、75a),其与所述第2压力室(26)连接;
第2流体流路(28b、70b、75b),其与所述第2压力室(26)连接,将压力流体的流量设定为比所述第1流体流路(28a、70a、75a)少;以及
切换装置(29、71),其选择性地将从所述第2压力室(26)排出的压力流体的路径切换到所述第1流体流路(28a、70a、75a)和所述第2流体流路(28b、70b、75b)的任意一方,
在所述杆(24)随着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动作而朝所述动作方向变位的过程中,所述控制装置(23、68、74)基于来自所述位置检测器(22)的检测信号把握所述杆(24)的移动量已到达规定量的情况,并在该时刻使所述切换装置(29、71)进行动作,以将压力流体的排出路径从所述第1流体流路(28a、70a、75a)切换到所述第2流体流路(28b、70b、75b)。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3),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装置(11)具备将压力流体供给到所述流体压力缸(15)中的流体供给装置(14、60、76),
所述流体供给装置(14、60、76)具备:
压力流体的供给·排出路径(32、63、78),其与压力室(30)连接,所述压力室(30)对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活塞作用使所述杆(57)朝所述动作方向变位的流体压力;
位置检测器(22),其检测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杆位置;以及
控制装置(31、66、77),其对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压力流体的供给·排出进行控制,
所述供给·排出路径(32、63、78)具备:
第1流体流路(32a、63a、78a),其与所述压力室(30)连接;
第2流体流路(32b、63b、78b),其与所述压力室连接,将压力流体的流量设定为比所述第1流体流路(32a、63a、78a)少;以及
切换装置(33、61),其选择性地将向所述压力室(30)供给的压力流体的路径切换到所述第1流体流路(32a、63a、78a)和所述第2流体流路(32b、63b、78b)的任意一方,
在所述杆(57)随着所述流体压力缸(15)的动作而朝所述动作方向变位的过程中,所述控制装置(31、66、77)基于来自所述位置检测器(22)的检测信号把握所述杆(57)的移动量已到达规定量的情况,并在该时刻使所述切换装置(33、61)进行动作,以将压力流体的供给路径从所述第1流体流路(32a、63a、78a)切换到所述第2流体流路(32b、63b、78b)。
CN201310174234.3A 2012-05-25 2013-05-13 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经纱施力方法及经纱张力调整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222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0041 2012-05-25
JP2012120041A JP6118508B2 (ja) 2012-05-25 2012-05-25 タイヤコード製織装置の経糸張力調整装置における経糸付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22232A CN103422232A (zh) 2013-12-04
CN103422232B true CN103422232B (zh) 2016-03-02

Family

ID=484460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7423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22232B (zh) 2012-05-25 2013-05-13 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经纱施力方法及经纱张力调整装置
CN201320256209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229712U (zh) 2012-05-25 2013-05-13 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256209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229712U (zh) 2012-05-25 2013-05-13 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2) EP3208372A3 (zh)
JP (1) JP6118508B2 (zh)
CN (2) CN1034222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18508B2 (ja) * 2012-05-25 2017-04-19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コード製織装置の経糸張力調整装置における経糸付勢方法
JP6513000B2 (ja) * 2015-09-15 2019-05-15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コード織布製織用織機における製織管理方法及び製織管理装置
CN105256446B (zh) * 2015-10-21 2018-04-24 林舒馨 一种应用于储纬器的纬纱张力装置
US20220176652A1 (en) * 2019-03-29 2022-06-09 Toray Industries, Inc. Fiber placement device
CN111572212B (zh) * 2020-06-09 2023-10-13 深圳市博泰数码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辊机构、数码标签印刷机及安装方法
CN111850767A (zh) * 2020-07-08 2020-10-30 浙江万里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整经机
CN113467245B (zh) * 2021-07-15 2023-06-0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飞行器的分数阶滑模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2315A (zh) * 2003-03-18 2004-09-29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织机的厚薄段防止方法及装置
CN2712957Y (zh) * 2003-10-14 2005-07-27 王志坚 帘子布剑杆织机机外电子送经机构
CN102212930A (zh) * 2011-06-08 2011-10-12 苏州大学 一种用于喷气织机的经纱张力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03229712U (zh) * 2012-05-25 2013-10-09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58901019D1 (de) * 1988-07-08 1992-04-30 Sulzer Ag Verfahren zur kettspannungssteuerung und webmaschine mit kettspannungsorgane.
JP4049840B2 (ja) * 1996-12-05 2008-02-2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織機における経糸経路調整装置
DE19703002C2 (de) * 1997-01-28 2001-04-19 Liba Maschf Vorrichtung zum Schären einer Fadenschar auf einem Kettbaum
EP0897026A3 (de) * 1997-08-14 1999-07-07 Lindauer Dornier Gesellschaft M.B.H Verfahren zum gesteuerten Spannen einer Webkette beim Herstellen von insbesondere Cordgewebe für Fahrzeugluftreifen in einer Webanlage und Webanlage zur Verfahrensdurchführung
JP2008285783A (ja) * 2007-05-18 2008-11-27 Toyota Industries Corp 織機における経糸異常張力検出方法
JP2011122263A (ja) * 2009-12-10 2011-06-23 Tsudakoma Corp ゴム補強用織物製織用織機におけるタックイン耳形成装置
JP5520717B2 (ja) * 2010-07-06 2014-06-11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テンプル位置自動切換機構を有する織機のテンプル装置及びそのテンプルの駆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2315A (zh) * 2003-03-18 2004-09-29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织机的厚薄段防止方法及装置
CN2712957Y (zh) * 2003-10-14 2005-07-27 王志坚 帘子布剑杆织机机外电子送经机构
CN102212930A (zh) * 2011-06-08 2011-10-12 苏州大学 一种用于喷气织机的经纱张力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03229712U (zh) * 2012-05-25 2013-10-09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29712U (zh) 2013-10-09
EP3208372A3 (en) 2017-11-01
EP2666895B1 (en) 2018-02-21
CN103422232A (zh) 2013-12-04
EP3208372A2 (en) 2017-08-23
JP6118508B2 (ja) 2017-04-19
JP2013245418A (ja) 2013-12-09
EP2666895A3 (en) 2016-10-19
EP2666895A2 (en) 2013-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22232B (zh) 帘子布织造装置的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经纱施力方法及经纱张力调整装置
CN204474873U (zh) 多幅织机中的织布卷取装置
JP4896732B2 (ja) 被覆弾性糸の製造及び供給スプールの自動交換に関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02995175B (zh) 纱线卷绕单元、纱线卷绕机及摇架装置
CN102712434A (zh) 弹性纱线供给装置
KR100908489B1 (ko) 편직기용 사도 구동장치
KR101706248B1 (ko) 32사 탄성 스트링 제조용 편조장치
CN105671758A (zh) 一种被动式经纱退绕张力调节装置
CN101796232A (zh) 用于由基本上未加捻的纤维材料制造针织品的方法和针织机
JP2014234308A (ja) 糸継装置、巻取ユニット、繊維機械及び糸継方法
CN105692299A (zh) 一种布料张力控制装置
CN103484987A (zh) 具有多个工位的纺织机
JP6148762B2 (ja) タイヤコード製織装置の経糸張力調整装置
CN103132215B (zh) 一种可补偿主动送经的碳纤维织造用经纱张力装置
CN1856608B (zh) 织带机
CN111850790A (zh) 一种卡线防断线的纱线输送装置
CN110844707A (zh) 适用于纺丝的卷绕速度控制装置
CN102383242A (zh) 可调节纬丝张力圆织机的梭子
CN204690241U (zh) 一种塑料圆织机的送经机构
CN1924135A (zh) 一种牵拉辊式定长积极送经的方法
CN103649394B (zh) 一种具有分配纱线传感器的织机和用于其操作的方法
CN106687628A (zh) 生产包芯纱的设备
CN206438302U (zh) 高效型双进布架
CN201268784Y (zh) 气涨式扩布装置
CN201202004Y (zh) 一种经编机的牵拉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