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74873U - 多幅织机中的织布卷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幅织机中的织布卷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74873U
CN204474873U CN201520108814.7U CN201520108814U CN204474873U CN 204474873 U CN204474873 U CN 204474873U CN 201520108814 U CN201520108814 U CN 201520108814U CN 204474873 U CN204474873 U CN 2044748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 beam
cotton cloth
batching
driving
driv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0881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米田英智
东孙司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dako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748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748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9/00Details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oms of a particular type
    • D03D49/04Control of the tension in warp or cloth
    • D03D49/20Take-up motions; Cloth beam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51/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arrangements; Automatic stop motions
    • D03D51/005Independent drive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多幅织机中的织布卷取装置,该多幅织机为织造2幅以上织布的多幅织机,其包括:多个卷取辊,所述多个卷取辊与2幅以上的所述织布分别对应设置在织机的卷取侧,且与所述织布具有相同数量,并被设置为轴线方向与织机的宽度方向一致;以及多个驱动机构,所述多个驱动机构与各卷取辊对应设置,并包括: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旋转的旋转轴;以及与各卷取辊对应设置并将所述旋转轴的旋转传递到对应的卷取辊的驱动传递部,各个所述驱动机构能够按每个卷取辊单独地对各卷取辊的驱动力矩进行调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幅织机中的织布卷取装置,可防止卷取到卷取辊上的各织布中出现卷皱现象。

Description

多幅织机中的织布卷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织布卷取装置,其用于织造2幅以上织布的多幅织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宽幅织机中,有一种装置,其可同时织造2幅以上织布,以实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织造成本等目的。在织机的技术领域中,通常将进行这类织造的织机称为多幅织机(织造的织布为2幅时称为双幅织机)。
作为如上述的多幅织机,可例举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装置。但专利文献1中具体描述的织机为双幅织机。如果以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双幅织机为例,对多幅织机进行具体的说明,在这种双幅织机上的经纱列的经纱根数为作为产品的织布(以下,亦简称为“产品织布”)所对应的经纱根数的2倍。但该经纱列在织幅方向中央处的经纱间距(相邻2根经纱之间距)要略大于织幅方向其它部分经纱的间距。从而利用这种经纱列,可织造出相当于产品织布的2倍宽幅的织布(以下,以便区分简称为“织造织布”)。之后,在织幅方向中央处将构成织造织布的纬纱进行切割,裁切成2幅产品织布。然后,以上述方式同时织造出的2幅产品织布被送往织布卷取装置,分别由织布卷取装置中的卷取辊进行卷取。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1-32945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虽然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公开,但在现有的普通多幅织机中,如所述方式织造出的多幅产品织布,在卷取时相对于织布卷取装置中的单一卷取辊在织幅方向会出现位置偏移。
因此,在现有的多幅织机中,特别是在引纬方向上的反引纬侧产品织布中,存在卷取该产品织布时发生卷皱的问题。其原因如下:
近年来,普通的织机中,织布卷取装置中的卷取辊在被驱动旋转的同时,根据被卷取的产品织布即卷布的卷径调节驱动力矩。从而在卷取过程中,以各时刻当前的卷布的卷径所对应的驱动力矩驱动卷取辊旋转,于是,与卷布相连的产品织布一边由卷布向其施加与其驱动力矩相对应的张力(拉伸张力),一边被卷取到卷布上。因此,产品织布自身的张力取决于由卷布所施加的拉伸力。其中,该张力(拉伸力)与卷取辊的驱动力矩之间的关系如下:设张力为F、驱动力矩为T、卷径为D,则F=T/D。并且此时,对应于卷取辊的驱动力矩所产生的所述拉伸力在织布的织幅方向上是恒定的,因此也可以认为织布自身的张力在织幅方向上也是恒定的。
但是,多幅织机作为织造相当于产品织布的几倍幅宽的织造织布的宽幅织机,即使其所述拉伸力在织幅方向上是恒定的,但位于引纬方向上的引纬侧的产品织布与反引纬侧的产品织布,织布自身的张力也可能有所不同。
其原因被认为是由于在织造织布中所织入的纬纱的张力,在引纬侧部分与反引纬侧部分相异所致。即,织机为宽幅时,1次引纬的纬纱自然也较长。因此,打纬时纬纱的张力在引纬侧及反引纬侧可能会出现不同(反引纬侧较小)。于是,由于在张力不同的状态下织入纬纱,将造成织造织布的引纬侧部分与反引纬侧部分的张力出现不同,裁切后的引纬侧的产品织布与反引纬侧的产品织布中织布自身的张力也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像以往那样通过单一卷取辊对张力状态不同的产品织布进行卷取时,每个产品织布在各自卷取状态下的卷径及卷绕硬度也会不同,由于此原因,将会在某个产品织布中出现卷皱现象。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鉴于上述现有多幅织机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对作为多个产品织布的织布进行同时织造的多幅织机中,防止在卷取到卷取辊上的各织布中出现卷皱现象。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幅织机中的织布卷取装置,该多幅织机为织造2幅以上织布的多幅织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卷取辊,所述多个卷取辊与2幅以上所述织布分别对应设置在织机的卷取侧,且与所述织布具有相同数量,并被设置为轴线方向与织机的宽度方向一致;以及多个驱动机构,所述多个驱动机构与各卷取辊对应设置,并包括: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旋转的旋转轴;以及与各卷取辊对应设置并将所述旋转轴的旋转传递到对应的卷取辊的驱动传递部,各个所述驱动机构能够按每个卷取辊单独地对各卷取辊的驱动力矩进行调节。
而且,有关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的各卷取辊的配置,所谓“被设置为轴线方向与织机的宽度方向一致”,不限于各卷取辊同轴设置的情况,也包括各卷取辊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在水平方向上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错开设置的情况。换言之,各卷取辊只要被设置成轴线方向与织机的宽度方向一致即可,在织机的卷取侧的配置方式不受限定。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各个所述驱动机构也可包括作为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马达。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织布卷取装置,除了所述多个卷取辊及与各卷取辊对应设置的驱动机构之外,还可包括:至少1个检测所述卷取辊上的卷布的卷径的卷径传感器;以及各驱动机构中所述驱动马达的驱动控制装置,其中,所述驱动控制装置还可包括设定器,所述设定器能够对与卷径对应设定的所述驱动马达的驱动力矩相关的控制参数的设定值按每个所述驱动马达分别进行设定,以对各个所述驱动马达单独进行力矩控制。但是,此处所指的“驱动力矩的相关控制参数”,不仅限于驱动马达的驱动力矩本身,还包括与其相应的参数,例如,通过由驱动马达驱动的卷取辊的旋转施加给织布的张力(拉伸力)等。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多幅织机中所织造的多幅织布分别由独立的卷取辊进行卷取的同时,可考虑织造所引起的织布自身的张力状态对各卷取辊的驱动力矩进行调节,从而可防止卷取时各织布中出现的卷皱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适用本实用新型织布卷取装置的织机的一例的斜视图。
图2中(a)图为对织布卷取装置的一例从织布行进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观察的示意图,(b)图为织布卷取装置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3中(a)图为图2(a)的B-B剖面图,(b)图为图2(a)的C-C剖面图。
图4中(a)图为表示织布卷取装置的一例中所使用的驱动机构的细节的平面图,(b)图为图2(a)的A-A剖面图。
图5为示出织布卷取装置的一例中的控制结构的方框图。
图6为示出织布卷取装置的一例中所使用的各驱动马达相关的设定画面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7为示出织布卷取装置中所使用的驱动机构的其它实例中的部分侧面图。
图8中(a)图为示出图7所示的各驱动机构的其它部分的侧面图,(b)图为包括(a)图的D-D剖面图的平面图。
符号说明
1-织机;2a-经纱列;2-经纱;3-综框;4-纬纱;5-钢筘;6-织口;7a-织造织布;7b-产品织布;8-卷布辊;9-压辊;10a-第1导辊;10b-第2导辊;10c-第3导辊;11-织布卷取装置;12-主体框架;13a-一侧的主侧壁;13b-另一侧的主侧壁;14-横梁构件;15-第1中间壁;15a-贯通口;16-第2中间壁;17-支撑架;17a-基底部;17b-安装部;18a、18b、18c、18d-支撑机构;18h、18i-支架;18m-滚动支撑;18n-收纳部;18r-夹杆;19a-支撑梁;19b-支架;19c、19d-板状部;21-第1卷取辊;21a-轴部;21b-轴承;21L-轴线;21s-卷径传感器;22-第2卷取辊;22a-轴部;22b-轴承;22L-轴线;22s-卷径传感器;22x-支撑条;23-驱动机构;23a-卷布力矩调节装置;24-驱动传动机构;25-马达皮带轮;26-第1从动轴;26a-轴承;26b-轴承部;26L-轴线;27-第2从动轴;27a-轴承;27b-轴承部;27L-轴线;28-轴承部件;28a-轴承;29a、29b-驱动器;30-齿轮组;30a-第1齿轮;30b-第2齿轮;30c-第3齿轮;31-驱动控制装置;32-卷布驱动控制装置;33-存储器;34-主轴;35-织机控制装置;36-输入设定器;36a-设定画面;41-连接轴;41a-外螺纹部;42-链轮;42a-链轮主体部;42b-轴部;42h-通孔;42x-轴承;43-摩擦传动机构;44-圆盘外壳;44a-连接部;44h-通孔;45-摩擦传动部;46-支撑销;47-旋转板;47h-通孔;48-从动板;48a-台阶部;49-摩擦板;49h-通孔;51-推压力产生部;52-推压板;53-推压力调节部;54-加压杆;54a-抵接面;54b-臂部;55-第2支撑轴;56-加压辊;57从动杆;58-支撑杆;58a-轴支架;59-第1支撑轴;61-轴承;62-抵接杆;62c-辊;63-第3支撑轴;64-推压力设定部;65-压簧;66-调节螺帽;67-卷径跟踪杆;67a-辊;71-作用力设定部;72-导向轴;72a-外螺纹部;73-调节螺帽;74-压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适用本实用新型的织布卷取装置11的织机1为双幅织机。因此,自经纱传送装置(图示略)传送的经纱列2a,具有织造产品织布7b所需的经纱根数的2倍根数的经纱2。并且,如前文所述由于经纱根数较多,经纱传送装置中采用了,例如,从多个(例如2个)经轴同时传送经纱的方式,或者从安装有与经纱根数具有相同数目的供纱体的纱架将纱线作为经纱引出并形成片状,排列成片状的纱线通过包括设置在织机主体部分(织造部分)中的送出辊等送出机构进行送出的方式。
另外,织机1上的经纱列2a,在织幅方向上的中央处经纱2、2的间距略大于织幅方向上其他部分的经纱2、2的间距。并且,经纱列2a中的经纱2,通过综框3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形成经纱开口。于是,与所述经纱列2a的宽度相对应的长度的纬纱4,通过引纬装置(图示略)向该经纱开口内进行引纬,被引纬的纬纱4通过钢筘5向织口6进行打纬从而织入经纱列2a内,形成织造织布7a。由此织造出的织造织布7a,在织布的行进方向上相对织口6的下游侧(以下,亦简称为“下游侧”),以由卷布辊8与焊接设置在卷布辊8上的一对压辊9、9相夹持的方式,被卷绕到辊8、9、9上。然后,通过卷取马达(图示略)驱动卷布辊8,织造织布7a被送往织布卷取装置11。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织布卷取装置11相对织机1的主体部分(织造部分)独立存在,属于外设的卷取装置。因此,织机1的主体部分中,在卷布辊8的下方设有第1导辊10a,以使织布的路径朝向织布卷取装置11侧转向。另外,在下游侧(例如,下游侧压辊9及第1导辊10a之间),通过设置于织机1的宽度方向上织造织布7a的中央位置(所述经纱列2a中经纱2的间距较大的位置)的切割装置(图示略),将织造织布7a裁切成2幅产品织布7b、7b。而且,本申请中,所谓“织机的宽度方向”,是指与引纬方向相一致的方向,其与经纱方向互相垂直,以下简称为“宽度方向”。然后,被裁切的各产品织布7b,由第1导辊10a卷绕而转向织布卷取装置11侧,并被送往织布卷取装置11。
如图2至图4所示,织布卷取装置11被设置为,其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与织机1的主体部分相一致,在织布的行进方向上与织机1的主体部分相互分开。织布卷取装置11包括:主体框架12;架设于主体框架12内与所述2幅产品织布7b、7b分别对应的2根卷取辊21、22;对2根卷取辊(第1、第2卷取辊21、22)分别进行独立驱动的2个驱动机构23、23;以及对2根卷取辊21、22所卷取的产品织布(卷布)7b的卷径分别进行检测的2个卷径传感器21s、22s。图2(a)中,展示了2个驱动机构23、23的其中一个。另外,在图3、图4中,图3的(a)为图2(a)的B-B剖面图,(b)为图2(a)的C-C剖面图。图4为驱动机构23的细节示意图,(a)为平面图,(b)为图2(a)的A-A剖面图。
图示的例子中,主体框架12由通过3根横梁构件14、14、14连接的分开设置于宽度方向上的一对主侧壁13a、13b构成。而且,主体框架12还包括,在相比一对主侧壁其中之一的主侧壁13a更靠近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处,用于支撑两卷取辊21、22一端的第1中间壁15,以及如下所述用于支撑2根卷取辊中的第2卷取辊22的另一端,在宽度方向上设置于第1中间壁15与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之间的第2中间壁16。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织布卷取装置11包括第1、第2两根卷取辊21、22,两卷取辊21、22架设于主体框架12的两主侧壁13a、13b之间。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1卷取辊21用于卷取在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侧的产品织布7b,第2卷取辊22用于卷取位于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侧的产品织布7b。
两卷取辊21、22在前后方向上被设置在相同位置上。另外,两卷取辊21、22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两主侧壁13a、13b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而言,第1卷取辊21设置在上方,第2卷取辊22设置在下方。并且,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1、第2卷取辊21、22连接至宽度方向上同一侧(所述一端)所对应的驱动机构23而被驱动旋转。因此,两卷取辊21、22在该所述一端上,共同由第1中间壁15支撑。
另一方面,第1卷取辊21的该另一端,由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所支撑。即,如上所述,第1卷取辊21,用于卷取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侧(图2中的右侧)的产品织布7b。因此,其应当延伸至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侧。于是,第1卷取辊21的所述另一端,由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所支撑。因此,第1卷取辊21具有从第1中间壁15的支撑位置到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的支撑位置的长度尺寸。
相对于此,第2卷取辊22的所述另一端,由第2中间壁16所支撑。即,如上所述,第2卷取辊22,用于卷取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侧(图2中的左侧)的产品织布7b。因此,不必像第1卷取辊21那样一直延伸到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侧。于是,为操作方便起见,第2卷取辊22的长度尺寸设置成比第1卷取辊21要短。由此,第2卷取辊22在所述另一端,由设置于宽度方向上所述位置的第2中间壁16所支撑。而且,关于宽度方向上的存在范围,第2卷取辊22被设置为,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a侧的产品织布7b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第2卷取辊22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对齐。由此确定了第2中间壁16在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而且,第1、第2卷取辊21、22通过形成于其两端部的一对轴部21a、21a、22a、22a,支撑于对应的中间壁15、16或者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上。
在第1中间壁15上,与各卷取辊21、22的位置分别对应固定设置有2个支撑架17、17。该各支撑架17具有板状的基底部17a,以及从基底部17a的下表面突出而形成的板状安装部17b。但是,安装部17b在与基底部17a的下表面垂直的同时,在基底部17a的宽度方向(织机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然后,各支撑架17,以使安装部17b的端面抵接在第1中间壁15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的方式,固定在第1中间壁15上。而且,第1中间壁15上形成有贯通口15a,其与各支撑架17的安装位置相对应,并具有使各支撑架17的基底部17a可通过的宽度。各支撑架17如上所述,在安装到第1中间壁15上的状态下,基底部17a贯穿贯通口15a。即,各支撑架17中的基底部17a被设置为,相对第1中间壁15向宽度方向的两侧突出。
并且,支撑各卷取辊21、22所述一端的轴部21a、22a的支撑机构18a、18b被设置为放置在设于对应位置的支撑架17中的基底部17a的上表面。另外,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上与第1卷取辊21相对应的位置,通过支架18h等固定有支撑机构18c,以支撑第1卷取辊21中所述另一端轴部21a。而且,第2中间壁16中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侧的表面上与第2卷取辊22相对应的位置,通过支架18i等固定有支撑机构18d,以支撑第2卷取辊22中所述另一端轴部22a。图3(b)中,省略了支架18h、18i。
其中,这些支撑机构18a至18d为例如图3所示的装置。图示的例子中,各支撑机构18a至18d包括:滚动支撑18m,其具有円弧状收纳部18n,可收纳对应的卷取辊21、22的轴部21a、22a;夹杆18r,其用于保持收纳在滚动支撑18m的收纳部18n内的卷取辊21、22的轴部21a、22a的位置。并且,各卷取辊21、22两端的轴部21a、22a分别收纳在对应的支撑机构18a至18d中的滚动支撑18m的收纳部18n内,并且其位置通过夹杆18r保持,由此支撑于对应的中间壁15、16或者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上。而且,在各卷取辊21、22两端各轴部21a、22a内,嵌设有轴承21b、22b,各轴部21a、22a通过轴承21b、22b支撑于对应的支撑机构18a至18d上。因此,各卷取辊21、22在所述支撑状态下可进行旋转。
而且,织布卷取装置11中,用于引导产品织布7b的第2及第3导辊10b、10c,架设于第1中间壁15及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之间。该第2及第3导辊10b、10c被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相比第1、第2卷取辊21、22更靠近织机1的主体部分。并且,第2导辊10b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处于第2卷取辊22的下方,与第1导辊10a具有相同的位置高度。另外,第3导辊10c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处于第2导辊10b的上方,位于第1卷取辊21与第2卷取辊22之间。从而,经由织机1的主体部分中的第1导辊10a被送往织布卷取装置11侧的各产品织布7b,被卷绕到第2导辊10b上并转向第3导辊10c侧后,被卷绕到第3导辊10c上,并被导向至分别对应的卷取辊21、22侧。
与各卷取辊21、22对应设置的各驱动机构23,如图4(a)所示,包括作为驱动装置的1个驱动马达M,以及用于将驱动马达M的输出轴Ma的旋转传递到对应的卷取辊21、22的驱动传动机构24。其中,为便于区分,在图4(b)中,将第1卷取辊21所对应的驱动马达记为M1,该驱动马达M1的输出轴记为M1a,将第2卷取辊22所对应的驱动马达记为M2,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除了需要区别的情况之外,如图4(a)所示,驱动马达记为M,驱动马达M的输出轴记为Ma,以此赋以共同的符号进行说明。并且,各驱动机构23中除了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有所区别之外,其结构基本相同,因此下面将选择其中之一(无指定对象)进行说明。
驱动马达M为力矩可控的力矩马达或者伺服马达。驱动马达M被设置为,在宽度方向上处于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及第1中间壁15之间,使其输出轴Ma的方向与宽度方向一致的同时,使输出轴Ma朝向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侧。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马达M如图所示,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为与对应的卷取辊21、22具有大致相同的位置高度。而且,在所述设置中,驱动马达M通过支撑梁19a及支架19b支撑在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及第1中间壁15上。
具体而言,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与第1中间壁15之间,架设有截面为矩形的支撑梁19a,其与所述设置的驱动马达M具有相同的位置高度,在前后方向上相对驱动马达M处于卷取辊的相反一侧的位置。并且,在支撑梁19a上,固定有使2个板状部19c、19d组合成L字型一体形成的支架19b。而且,支架19b使所述2个板状部19c、19d其中之一(19c)的端面抵接于支撑梁19a的卷取辊侧的侧面上,并且使另一侧的板状部19d在前后方向上从支撑梁19a向卷取辊侧延伸,以此相对于支撑梁19a进行固定。然后,将对应的驱动马达M固定到支架19b中所述另一侧的板状部19d上。
驱动传动机构24包括:马达皮带轮25,其被设置为不可相对驱动马达M的输出轴Ma进行旋转;第1、第2从动轴26、27,其延伸于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与第1中间壁15之间,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由多个齿轮组成的齿轮组30,用于将马达皮带轮(驱动马达M的输出轴Ma)25的旋转传递到第2从动轴27。
第1从动轴26,架设于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与第1中间壁15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处于驱动马达M与对应的卷取辊21、22之间大致靠中间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处于相对驱动马达M略微处于下方的位置,并使轴线26L与宽度方向一致。第1从动轴26,在其两端部,在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及第1中间壁15中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侧的表面上,分别设置内置有轴承26a的轴承部26b,从而被可旋转地支撑。
第2从动轴27,从宽度方向上观察设置为使轴线27L与对应的卷取辊21、22的轴线21L、22L相一致,一侧的端部被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所支撑,并且中间位置被支撑架17所支撑,从而被可旋转地支撑。具体而言,第2从动轴27,在其一侧的端部,在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中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上设置内置有轴承27a的轴承部27b,由此被可旋转地支撑。另外,第2从动轴27,在其中间位置,在支撑架17上设置内置有轴承28a的轴承部件28,由此被可旋转地支撑。更详细地,在支撑架17的基底部17a中相比第1中间壁15更向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侧突出的部分,设置在其上表面安装有内置轴承28a的轴承部件28。而且,第2从动轴27在其中间位置通过轴承部件28被可旋转地支撑。
而且,第2从动轴27,相比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与第1中间壁15之间的距离具有更长的长度尺寸。因此,第2从动轴27,如上所述,其一端支撑于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的此状态下,穿过形成于第1中间壁15中的贯通口15a,相比第1中间壁15更向对应的卷取辊侧突出。并且,第2从动轴27,在其相比第1中间壁15更向对应的卷取辊侧突出的部分的端部,通过耦合机构等(图示略),连接于对应的卷取辊21、22的所述一端轴部21a、22a上。但是,该耦合机构等具有可解除第2从动轴27与对应的卷取辊21、22的所述一端轴部21a、22a之间的连接状态的结构。
齿轮组30包括,相对第1从动轴26不可旋转地安装的第1、第2齿轮30a、30b,以及相对第2从动轴27不可旋转地安装的第3齿轮30c。第1齿轮30a,为相比马达皮带轮25具有更大直径的齿轮,其被设置为,在第1从动轴26的轴线方向(宽度方向)上与马达皮带轮25处于相同位置,并固定在第1从动轴26上,且与马达皮带轮25相互啮合。第2齿轮30b,为相比第1齿轮30a具有更小直径且相比马达皮带轮25具有更大直径的齿轮,在第1从动轴26的轴线方向上相比第1齿轮30a更靠近第1中间壁15一侧,固定在第1从动轴26上。第3齿轮30c,为与第1齿轮30a具有相同直径的齿轮,其被设置为,在第2从动轴27的轴线方向(宽度方向)上与第2齿轮30b处于相同位置,并固定在第2从动轴27上,且与第2齿轮30b相互啮合。
根据如上所述驱动传动机构24的结构,驱动马达M输出轴Ma的旋转通过马达皮带轮25及第1齿轮30a被传递至第1从动轴26,通过作为驱动装置的驱动马达M驱动旋转第1从动轴26。因此,该第1从动轴2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驱动机构23中的“旋转轴”。另外,作为该旋转轴的第1从动轴26的旋转,通过第2齿轮30b、第3齿轮30c及第2从动轴27传递至对应的卷取辊21、22。因此,第2齿轮30b、第3齿轮30c及第2从动轴27的组合结构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驱动机构23中的“驱动传动部”。由此,通过这些结构,驱动马达M输出轴Ma的旋转,将通过所述旋转轴及所述驱动传动部传递至对应的卷取辊21、22,以驱动旋转对应的卷取辊21、22。
在本实施例中,卷径传感器与各卷取辊21、22对应设置。换言之,本实施例的织布卷取装置11,如图3所示,包括用于检测2个卷取辊21、22各自卷径的2个卷径传感器21s、22s。各卷径传感器21s、22s设置为,位于所对应的卷取辊21、22的后方(导辊侧)的下方,并通过支撑条22x等使其朝向卷取辊21、22的轴线。更详细地,第1卷取辊21所对应的卷径传感器21s,由安装在第2中间壁16中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侧的表面上的支撑条等(图示略)进行支撑。另外,第2卷取辊22所对应的卷径传感器22s,在宽度方向上处于第2中间壁16与第1中间壁15侧之间靠近第2中间壁16侧的位置上,并通过支撑条22x支撑于横梁构件14上。
如图5、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控制各个所述驱动马达M1、M2的驱动的驱动控制装置31,共用于所有驱动马达M1、M2。换言之,本实施例的织布卷取装置11包括,2个驱动马达M1、M2所共用的单一驱动控制装置31。从而,各驱动马达M1、M2将由共用的驱动控制装置31进行控制。另外驱动控制装置31包括,卷布驱动控制器32,及作为设定器的存储器33。这些卷布驱动控制器32与存储器33之间互连,从而可进行信号交换。
卷布驱动控制器32的输入端连接至作为织机1的主控制装置的织机控制装置35。该织机控制装置35中,连接有用于检测织机1主轴34的旋转的编码器EN,织机控制装置35根据来自编码器EN的信号检测主轴34的转数。然后,织机控制装置35,将显示所检测到的主轴34转数的转数信号r输出至卷布驱动控制器32。另外,卷布驱动控制器32的输入端连接至各个所述卷径传感器21s、22s,并通过各卷径传感器21s、22s输入与各卷取辊所卷取的卷布的卷径相对应的卷径信号d1、d2。
然后,卷布驱动控制器32基于该卷径信号d1、d2,检测各卷取辊21、22所卷取的卷布的卷径。此外,卷布驱动控制器32的输出端在连接至下述输入设定器36的同时,其他输出端连接至用于驱动各驱动马达M1、M2的驱动器29a、29b。但是,该驱动器29a、29b与各驱动马达M1、M2分别对应设置,卷布驱动控制器32对各驱动器29a、29b单独输出用于驱动该驱动器29a、29b所对应的驱动马达M1、M2的驱动指令信号t1、t2。
如上所述,存储器33在连接至卷布驱动控制器32的同时,其输入端连接至输入设定器36。在本实施例中,该输入设定器36包括触控面板式显示屏(设定画面36a),在利用该设定画面36a进行设定值等输入设定的同时,还可将其用作所设定的设定值等的显示器。从而,通过该输入设定器36,可进行控制织机1的各种设定,还可对与织布卷取装置11中各驱动马达M1、M2的驱动力矩相关的控制参数等进行设定。
图6所示的是用于输入设定与各驱动马达M1、M2的驱动力矩相关的控制参数(以下,亦简称为“控制参数”)的输入设定器36中的设定画面36a的一例。图示的例子中,<驱动马达1>对应于用于驱动第1卷取辊21的驱动马达M1,<驱动马达2>对应于用于驱动第2卷取辊22的驱动马达M2。并且在该设定画面36a中,对每个驱动马达M1、M2,以卷取开始时刻的卷径(卷取辊径)85mm为起始点,可按预设的卷径(例如:105mm,125mm,250mm),分别对控制参数进行输入设定。
另外,图示的例子中,所设定的控制参数为向产品织布7b施加的张力(布张力(单位:N))。但是,此处所指的布张力相当于,将产品织布7b卷取至由卷取辊所卷取的布卷上时卷布向产品织布7b施加的拉伸力,其中,该布张力及各驱动马达M1、M2的驱动力矩之间的关系为:设布张力为F、驱动力矩为T、卷径为D,则F=T/D。但是,该输入设定的控制参数并不仅限于如图所示的布张力,也可以是各驱动马达M1、M2的驱动力矩。
在输入设定器36中设定各驱动马达M1、M2的每个所述卷径的控制参数后,该设定值将被输出至存储器33。然后,在存储器33中,以与各驱动马达M1、M2的卷径相关联的方式,对所设定的各驱动马达M1、M2的每个卷径的控制参数的设定值(以下,亦简称为“设定值”(所述设定值))进行存储。
在织机1的运行过程中,驱动控制装置31中的卷布驱动控制器32将基于来自各卷径传感器21s、22s的卷径信号d1、d2及存储器33中所设定的控制参数的设定值,将卷径所对应的驱动指令信号t1、t2输出至各驱动马达M1、M2的驱动器29a、29b。具体而言,在织机1的运行过程中,按照预定的周期,卷布驱动控制器32将基于来自卷径传感器21s、22s的信号分别检测各卷取辊所卷取的卷布的卷径。而且,织机1在运行开始时刻(开始卷取的时刻),卷径为初始值(图示的例子中为85mm)。
然后,卷布驱动控制器32基于检测到的所述卷径、存储器33中所设定的所述设定值、及来自织机控制装置35的转数信号r所代表的主轴34的转数,将用于驱动各驱动马达M1、M2的驱动指令信号t1、t2分别输出至各驱动马达M1、M2的驱动器29a、29b,以使各卷取辊21、22以主轴34的转数所对应的旋转速度,并按照所述设定值所对应的驱动力矩被驱动旋转。但是,输出至第1卷取辊21所对应的驱动马达M1的驱动器29a的驱动指令信号t1,是基于图6的设定画面36a中<驱动马达1>的设定栏内所输入设定的所述设定值的信号,另外,输出至第2卷取辊22所对应的驱动马达M2的驱动器29b的驱动指令信号t2,是基于图6的设定画面36a中<驱动马达2>的设定栏内所输入设定的所述设定值的信号。
另外,图6的例子中,对应每个预设卷径设定有控制参数(布张力),但该设定卷径间(例如,85mm及105mm之间)的控制参数,是由卷布驱动控制器32根据线性插值法等求得,并输出基于所求得的控制参数的驱动指令信号t1、t2。然后,各驱动器29a、29b根据驱动指令信号t1、t2,驱动对应的驱动马达M1、M2。由此,各卷取辊(各驱动马达M1、M2),以主轴34的转数所对应的旋转速度,并按照所述设定值所对应的驱动力矩,被驱动旋转。
根据前文所描述的本实施例中的织布卷取装置11,在织机1的主体部分织造而成的织造织布7a被裁切之后形成的2幅产品织布7b、7b,其分别由对应设置的卷取辊21、22单独卷取。而且,卷取对应的织造织布7a的各卷取辊21、22,通过控制力矩的专用驱动马达M1、M2被相互独立地驱动旋转。而且,控制参数作为各驱动马达M1、M2的驱动指令的基本要素,针对各驱动马达M1、M2单独进行设定。换言之,可对各卷取辊(各驱动马达M1、M2)21、22单独设定(调节)驱动力矩。
因此,即使织造时各产品织布7b的张力状态有所不同,各驱动马达M1、M2作为用于卷取各产品织布7b的各卷取辊21、22的驱动源,可考虑各产品织布7b在织造时产生的张力状态,分别设定用于驱动其驱动力矩相关的控制参数,由此各卷取辊21、22将在考虑了所对应的产品织布7b的张力状态的驱动力矩下被驱动旋转,各产品织布7b将一边被该张力状态所对应的拉伸力所牵引,一边被卷取到卷布上,于是可以防止卷取中卷皱现象的发生。
而且,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此外还可实施如下修改变更的实施方式。
如所述实施例,使用作为驱动卷取辊的驱动装置(驱动源)的专用驱动马达,基于由卷径传感器检测到的卷布的卷径控制驱动马达的驱动时,在所述实施例中,以与各卷取辊21、22对应的方式设有2个卷径传感器21s、22s,用于检测各卷取辊21、22所卷取的各卷布的卷径,但并非必须对每个卷布都进行卷径的检测,可以只设1个卷径传感器,以此只检测其中之一的卷取辊所卷取的卷布的卷径,基于该检测值控制两驱动马达M1、M2的驱动。即,为了防止卷取时發生卷皱现象,通过根据各产品织布7b的张力状态控制各驱动马达M1、M2的驱动力矩,使卷取辊(卷布)以相同的张力卷取各产品织布7b,从而可使各卷取辊21、22所卷取的卷布的卷径大致相同,因此即使基于其中之一的卷布的卷径来控制两驱动马达M1、M2的驱动,也基本不存在问题。
另外,所述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3被设置于相对各卷取辊21、22在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并且使第1卷取辊21与第2卷取辊22的长度尺寸不同,卷取远离驱动机构23一侧(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侧)的产品织布7b的第1卷取辊21被设置为其所述另一端支撑在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上,并在包括第2卷取辊22的存在范围的整个范围内延伸,卷取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侧的产品织布7b的第2卷取辊22被设置为其所述另一端支撑在第2中间壁16上,且其长度方向的中心与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侧的产品织布7b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对齐,但其结构还包括如下(1)、(2)中所描述的变形。
(1)也可以将用于驱动第1卷取辊21的驱动机构23设置于第1卷取辊21的所述另一端,并连接于第1卷取辊21的所述另一端。而且,在该结构中,第1卷取辊21的所述一端不必延伸至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因此,例如,其所述一端也可支撑于第2中间壁16上。即,该结构也可设置为,将第2中间壁16设置在宽度方向上2幅产品织布7b、7b之间,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到第1卷取辊21的上方,第1卷取辊21支撑于第2中间壁16及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上。但是,为了缩小2幅产品织布7b、7b的间距,应优先将该结构设置为,在第2中间壁16中形成有与第1、第2卷取辊21、22的位置相对应的通孔,第1卷取辊21的所述一端贯穿第2中间壁16,并支撑于第2中间壁16中所述一侧的主侧壁13a侧的表面上,第2卷取辊22的所述另一端贯穿第2中间壁16,并支撑于第2中间壁16中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侧的表面上。
(2)第2卷取辊22与所述实施例的第1卷取辊21相同,所述另一端可以具有可支撑于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上的长度尺寸。从而,当第1卷取辊21为所述实施例所描述的结构时,使第2卷取辊22也形成为这样的结构,从而无需设置第2中间壁16。即,两卷取辊21、22的结构均为支撑于第1中间壁15及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上。这样,各卷取辊21、22的结构为支撑于第1中间壁15及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上时,各驱动机构23可以设置为相对卷取辊21、22的所述一端或另一端的任意一端。
另外,所述实施例中,各驱动机构23包括与各卷取辊21、22对应设置的专用驱动马达M1、M2,此结构也可改为通过单独设置独立于各驱动机构23的驱动马达,即所有驱动机构23共用的单一驱动马达驱动各卷取辊21、22旋转。即,本实用新型的织布卷取装置中,不仅限于如所述实施例各驱动机构23中包含驱动装置(驱动马达)的方式,各驱动机构23或织布卷取装置11还可采用另外单独设置的驱动装置为驱动源。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各驱动机构23将驱动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力矩传递到对应的卷取辊上时,需要该结构能独立于另一侧的驱动机构23,对卷取辊的驱动力矩进行调节。作为这样的驱动机构23可例举如图7、图8所示的卷布力矩调节装置23a。但是,图7、8所示的例子,是将所述实施例中的织布卷取装置11的驱动机构23换成卷布力矩调节装置23a的例子。其中,图8(b)不仅包括图8(a)的D-D剖面图,并且也是卷布力矩调节装置23a的整体俯视图。
如图7所示,卷布力矩调节装置23a分别针对第1、第2卷取辊21、22进行设置。各卷布力矩调节装置23a包括:相对主体框架12可旋转支撑的第1支撑轴59;一端固定在第1支撑轴59上而另一端设置在对应的卷取辊的外周侧的卷径跟踪杆67;以及可旋转支撑在卷径跟踪杆67的另一端并抵接于对应的卷取辊所卷取的卷布的滚轮67a。
更详细地,如图7所示,在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上设置有支撑第1卷取辊21所对应的卷径跟踪杆67的第1支撑轴59,其在第1卷取辊21后方(导辊侧)的下方从内侧表面突出,另外,在第2中间壁16上设置有支撑第2卷取辊22所对应的卷径跟踪杆67的第1支撑轴59,其在第2卷取辊22的后方(导辊侧)的下方向第1中间壁15侧突出。而且,各第1支撑轴59,通过轴承可旋转地支撑于所对应的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及第2中间壁16上。
与第1、第2卷取辊21、22分别对应的各卷径跟踪杆67,其一端具有夹紧结构,通过该夹紧结构的夹紧,不可旋转地固定安装在对应的第1支撑轴59上。另外,各卷径跟踪杆67,其另一端上可旋转地支撑有滚轮67a。从而,各卷径跟踪杆67被设置为,从第1支撑轴59向对应的卷取辊侧延伸,其另一端所支撑的滚轮67a的结构为抵接于卷径跟踪杆67所对应的卷取辊所卷取的卷布上。
因此,如果各卷取辊21、22的卷布的卷径发生变化(增加),与卷布接触的滚轮67a的位置也会发生位移,伴随该位移,卷径跟踪杆67将以第1支撑轴59为支点进行转动,伴随该转动第1支撑轴59也会进行转动。如此各卷布力矩调节装置23a具备可跟踪对应的卷取辊21、22的卷径变化量的部分,其由以下部分组成:第1支撑轴59;一端固定于第1支撑轴59的卷径跟踪杆67;以及支撑于卷径跟踪杆67另一端的滚轮67a。而且,各卷布力矩调节装置23a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仅对第1卷取辊21所对应的卷布力矩调节装置23a作进一步说明。
卷布力矩调节装置23a,除了所述第1支撑轴59、卷径跟踪杆67及滚轮67a之外,还包括:与第1卷取辊21的轴部21a连接的连接轴41;可旋转地支撑于支撑第1支撑轴59的主体框架12的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对于第2卷取辊22侧,则为第2中间壁16)上,并且由作为驱动装置的驱动马达(图示略)驱动旋转的链轮42;连接于该链轮42的同时,将链轮42的旋转传递到连接轴41的摩擦传动装置43。
而且,链轮42以使其旋转轴线与卷取辊21的轴线一致的设置方式,通过轴承42x支撑在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上。另外,连接轴41以轴线一致的状态与第1卷取辊21的轴部21a连接固定。因此,链轮42及连接轴41互为同心设置。而且,链轮42的中心处形成有相比连接轴41的轴径具有更大直径的通孔42h,连接轴41贯穿于该通孔42h并延伸至卷取辊的相反一侧。更详细地,链轮42包括:圆盘状链轮主体部42a,其设置于内侧(卷取辊21侧)且与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相对,并且沿着其外边缘形成有许多轮齿;轴部42b,其从链轮主体部42a的中心位置向卷取辊的相反一侧方向突出,并在同心设置的链轮主体部42a及轴部42b的中心处,形成有通孔42h。并且,链轮42在轴部42b通过轴承42x支撑于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上,并且连接轴41贯穿该通孔42h内。
摩擦传动装置43设置在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的外侧表面上,其由以下构成:与链轮42同心配置且不可相对旋转地连接在一起的圆盘外壳44;连接圆盘外壳44及连接轴41的摩擦传动部45;以及将推压力作用于摩擦传动部45上的推压力产生部51。但是,圆盘外壳44为中空圆柱形部件,轴线方向上的两侧边缘中的一方具有,用于连接链轮42的轴部42b并具有与所述链轮42的通孔42h有相同直径的通孔44h的连接部44a。并且,摩擦传动部45内设于圆盘外壳44的中空部。
摩擦传动部45包括:一对支撑销46、46,其从圆盘外壳44的连接部44a的内侧表面延伸并与圆盘外壳44的旋转轴线平行,并且在相对圆盘外壳44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的位置上安装于圆盘外壳44的连接部44a上;多块(图示例子中为2块)圆盘状旋转板47,其通过将一对支撑销46、46贯穿卡合于圆盘外壳44的中空部内,与圆盘外壳44同轴且不可相对旋转地设置。而且,该旋转板47与各支撑销46的相对位置并不固定,其可在圆盘外壳44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移动。另外,旋转板47的中心部相比连接轴41的轴径具有更大直径的通孔47h,连接轴41插穿在该通孔47h内。
另外,摩擦传动部45包括:多块(图示例子中为2块)圆盘状从动板48,其于相邻旋转板47、47之间,以及旋转板47与圆盘外壳44中的连接部44a的内侧表面之间设置;多块圆盘状摩擦板49,其于旋转板47与从动板48之间,以及从动板48与圆盘外壳44的连接部44a的内侧表面之间设置。各从动板48在其中心部嵌插有连接轴41,各从动板48可在其轴线方向上移动但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连接轴41上。但是,各从动板48相比旋转板47具有更小的直径,在相比其外边缘更靠外侧的位置有一对相对间隔设置的支撑销46、46。另外,各摩擦板49为环状部件,其与从动板48具有相同的直径,其内侧具有相比所述旋转板47的通孔47h更大的通孔49h。而且,各从动板48的外周侧上与摩擦板49相对的部分的板体较薄并在其两表面上形成台阶部48a,与从动板48相邻的各摩擦板49与从动板48的台阶部48a相卡合。因此,摩擦板49不能相对连接轴41上安装的从动板48发生径向移动。
并且,摩擦传动部45,通过推压力产生部51在圆盘外壳44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接受推压力,从动板48中间夹着摩擦板49而被支撑于圆盘外壳44的旋转板47及圆盘外壳44所夹持,由于伴随该夹持在旋转板47与摩擦板49之间以及摩擦板49与从动板48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摩擦阻力),圆盘外壳(链轮42)44的旋转通过从动板48被传递至与第1卷取辊21相连的连接轴41上。并可通过调节推压力产生部51的推压力改变所述摩擦力大小,从而调节施加于第1卷取辊21上的旋转力矩(驱动力矩)。
推压力产生部51包括:在宽度方向上相比摩擦传动部45最外侧(卷取辊的相反一侧)的旋转板47更靠外侧处嵌插于连接轴41中的推压板52;与初始状态的所述推压力相关的推压力设定部64;随着织造的进行伴随卷取辊(卷布)21卷径的增大,调节所述推压力的推压力调节部53。
推压板52,为与所述摩擦传动部45中的从动板48等相同的圆盘状部件,其同从动板48一样设置为,可在连接轴41的轴线方向上移动但不能相对旋转。
另外,推压力设定部64包括:在宽度方向上相比推压板52更靠外侧处与连接轴41同心插接的压簧65;与推压板52之间夹装有压簧65,并且与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连接轴41外侧端部的外螺纹部41a相互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母66。于是,推压力设定部64通过推压板52,将压簧65所产生的作用力(推压力)作用于摩擦传动部45上。另外,通过改变连接轴41的外螺纹部41a上调节螺母66的拧入量,可以调节推压板52与调节螺母66之间的距离(压簧65的压缩量),从而可改变压簧65的作用力对摩擦传动部45产生的推压力。
另外,推压力调节部53包括:加压杆54,其一端抵接在推压板52上,并且中间位置相对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可转动地支撑;从动杆57,其一端相对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可转动地支撑,并且另一端抵接在相对加压杆54相比所述转动中心更靠推压板的相反一侧上,对加压杆54向卷取辊的相反一侧施力。
更详细地,加压杆54为这样的一个部件:其一端开叉形成有一对臂部54b、54b,并且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且相比中间位置更靠近另一端侧,并承受从动杆57的作用力的平坦抵接面54a。并且,该加压杆54被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中间位置通过第2支撑轴55可转动地支撑。并且,第2支撑轴55被设置为,轴向支撑于安装在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上的支架(图示略)上,支撑加压杆54的一端(开叉侧)端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推压板52的中心位置附近。
另外,沿宽度方向(第1卷取辊21的轴线方向)上观察,加压杆54的抵接面54a形成为近似圆弧状,以配合下述从动杆57的转动。而且,加压杆54中,开叉侧的一对臂部54b、54b的各端部上可旋转地安装有加压滚轮56。因此,加压杆54的抵接面54a受到由从动杆57施加的朝卷取辊的相反一侧的作用力,从而使加压杆54以第2支撑轴55为中心转动,安装在加压杆54上的加压滚轮56朝卷取辊侧对推压板52施加一个推压力。
从动杆57由以下构成:一端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上的支撑杆58;中间位置支撑于支撑杆58的另一端,并且一端抵接在加压杆54上的抵接杆62;使该抵接杆62的一端朝加压杆54施力的作用力设定部71。
更详细地,支撑杆58的一端通过第1支撑轴59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上。并且,第1支撑轴59设置为,其轴线与第1卷取辊21的轴线平行,通过轴承61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上,并且从设置有卷径跟踪杆67的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的内侧向外侧突出。并且,支撑杆58相对不可旋转地固定于从第1支撑轴59的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向外侧面侧突出的部分上。因此,图示的例子中,支撑杆58与卷径跟踪杆67均由第1支撑轴59共同支撑连接在一起,支撑杆58的转动具有与卷径跟踪杆67相同的转动量。
另外,支撑杆58被设置为,其在第1支撑轴59的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与加压杆54的抵接面54a之间。并且,支撑杆58的另一端支撑第3支撑轴63。具体而言,支撑杆58的所述另一端上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向外侧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分开的一对轴支架58a、58a,第3支撑轴63通过其轴线与支撑杆58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式,轴向支撑于一对轴支架58a、58a上。
抵接杆62设置为,其长度方向与支撑杆58的长度方向一致,在中间位置通过第3支撑轴63可转动地支撑于支撑杆58上,其一端相比支撑杆58的所述另一端更突出。另外,抵接杆62的所述一端上,可旋转地安装有滚轮62c。而且,抵接杆62在第1支撑轴59的轴线方向上的设置中,滚轮62c也位于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与加压杆54的抵接面54a之间。而且,支撑杆58及抵接杆62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设定为,在支撑杆58支撑于第1支撑轴59的状态下,滚轮62c抵接于加压杆54。从而,从动杆57可通过滚轮62c抵接在加压杆54的抵接面54a上,通过向抵接杆62的另一端作用一个由作用力设定部71所产生的朝向所述另一侧的主侧壁13b侧方向的作用力,抵接杆62可以第3支撑轴63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使滚轮62c抵压在加压杆54的抵接面54a上。
作用力设定部71包括:设置为相对支撑杆58朝外侧方向突出并且贯穿于抵接杆62的导向轴72;与形成在导向轴72的外侧端部的外螺纹部72a相互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母73;与导向轴72同心插接并且夹装于抵接杆62与调节螺母73之间的压簧74。而且,导向轴72设置为贯穿于抵接杆62的另一端所形成的通孔(图示略),但该通孔的直径(抵接杆62在长度方向上的直径)相比导向轴72的轴径更大,以抵接杆62的第3支撑轴63为中心的转动不受导向轴72的限制。因此,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作用力设定部71,通过压簧74向抵接杆62的另一端施加一个所述作用力的同时,改变调节螺母73相对导向轴72的外螺纹部72a的拧入量,以调节抵接杆62与调节螺母73之间的距离(压簧74的压缩量),从而改变压簧74向抵接杆62所施加的作用力。
根据如上构成的推压力调节部53,从动杆57将压簧74产生的作用力通过滚轮62c作用于加压杆54的抵接面54a上,加压杆54在相比旋转中心(第2支撑轴55)更靠近摩擦传动部的相反一侧处受到一个朝外侧方向的推压力,其结果,加压杆54通过加压滚轮56将推压力通过推压板52作用在摩擦传动部45上。于是,在摩擦传动装置43中,通过推压力产生部51中所包含的推压板52,摩擦传动部45受到分别由推压力设定部64及推压力调节部53产生的推压力。
另外,推压力调节部53中,伴随第1卷取辊21的卷径的变化,卷径跟踪杆67会转动,第1支撑轴59及从动杆57也会转动相同的转动量,从而导致从动杆57的滚轮62c相对加压杆54的抵接面54a的抵接位置发生变化,换言之,通过在加压杆54的抵接面54a上从动杆57的推压力的作用位置的改变,加压杆54通过加压滚轮56作用在摩擦传动部45上的推压力也发生变化。即,加压杆54的旋转中心(支点)到加压滚轮56的位置(作用点)的距离是一定的,因此如上所述加压杆54的抵接面54a上的推压力的作用位置(作用力点)会发生改变(支点到作用力点的距离发生改变),基于杠杆原理,加压滚轮56作用在摩擦传动部45上的推压力也会变大。例如,在图8(a)所示的位置S及位置E中,相比在位置S滚轮62c抵接于加压杆54的情况,在位置E滚轮62c抵接于加压杆54时加压滚轮56作用于摩擦传动部45上的推压力更大。即,随着从动杆57的滚轮62c相对加压杆54的抵接面54a的抵接位置逐渐远离加压杆54的转动中心,加压滚轮56作用于摩擦传动部45上的推压力与该距离成正比例递增。
于是,如上所述通过推压力产生部(推压力调节部53)51作用于摩擦传动部45上的推压力的变化,施加于第1卷取辊21上的旋转力矩(卷取辊的驱动力矩)也与该推压力的变化成正比例变化。另外,如上所述的从动杆57的滚轮62c相对加压杆54的抵接面54a的抵接位置的变化是通过从动杆57(支撑杆58)以第1支撑轴59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实现的,该从动杆57的转动,则是通过第1支撑轴59的转动实现的。
根据如上描述的驱动机构(卷布力矩调节装置23a)的结构,通过驱动马达的旋转,链轮42的轴部42b被驱动旋转。因此,该链轮42的轴部42b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旋转轴”。另外,作为该旋转轴的链轮42的轴部42b的旋转,通过圆盘外壳44、摩擦传动部45、连接轴41被传递至第1卷取辊21,通过推压板52作用于摩擦传动部45上的推压力,改变第1卷取辊21的旋转力矩(驱动力矩)。因此,圆盘外壳44、摩擦传动部45、推压板52及连接轴41的组合,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驱动传动部”。
并且,如图所示的卷布力矩调节装置23a中,可在开始卷绕时改变从动杆57相对第1支撑轴59的相位(图8(a)上从动杆57的位置S),或者调节从动杆57中作用力设定部71产生的作用力,以改变滚轮62c向加压杆54所施加的推压力,由此调节第1卷取辊21的驱动力矩。
进而,如图7、图8所示的例子中,与各卷取辊21、22分别对应设置有如图所示的驱动机构(卷布力矩调节装置23a)23,因此对于本示例,能够按每个卷取辊21、22单独地对各卷取辊的的驱动力矩进行调节。
另外,所述实施例中,第1、第2卷取辊21、22被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不同位置高度,但是各卷取辊21、22的设置不仅限于此,也可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处于不同的位置。而且,各卷取辊21、22的位置为前后方向上不同位置的情况下,其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可以如所述实施例那样具有不同的高度位置,也可以具有相同的位置高度。另外,如所述变形(1)中所描述的,还可设置为,第1卷取辊21的一端及第2卷取辊22的另一端支撑于宽度方向上2幅产品织布7b、7b之间所设置的第2中间壁16上,该情况下第1、第2卷取辊21、22在宽度方向上轴线位置相互一致。
在所述实施例中,对可同时织造2幅产品织布7b、7b的双幅织机中所适用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适用本实用新型的织机1不仅限于此类双幅织机,也可以是同时织造3幅以上的产品织布7b的多幅织机。另外,所述实施例中,织布卷取装置11是与进行织造的织机1的主体部分相互独立的外设卷取装置,但本实用新型的织布卷取装置不仅限于此类外设卷取装置的形式,也可同多个卷取辊驱动机构23一起共同设置于织机1的主体部分的卷取侧,以使进行织造的织机1的主体部分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的织布卷取装置相当的结构。另外,在织机1的主体部分具有本实用新型的织布卷取装置的情况下,所述图7、8中所示的变形例中,也可将织机1的主轴(驱动马达)34作为驱动源。
而且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适当变更。

Claims (2)

1.一种多幅织机中的织布卷取装置,该多幅织机为织造2幅以上织布的多幅织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卷取辊,所述多个卷取辊与2幅以上的所述织布分别对应设置在织机的卷取侧,且与所述织布具有相同数量,并被设置为轴线方向与织机的宽度方向一致;以及
多个驱动机构,所述多个驱动机构与各卷取辊对应设置,并包括: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旋转的旋转轴;以及与各卷取辊对应设置并将所述旋转轴的旋转传递到对应的卷取辊的驱动传递部,
各个所述各驱动机构能够按每个卷取辊单独地对各卷取辊的驱动力矩进行调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幅织机中的织布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驱动机构具有作为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马达,
所述织布卷取装置包括:至少1个检测所述卷取辊上的卷布的卷径的卷径传感器;以及控制各个所述驱动机构中所述驱动马达的驱动的驱动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驱动控制装置包括设定器,所述设定器能够对与卷径对应设定的所述驱动马达的驱动力矩相关的控制参数的设定值按每个所述驱动马达分别进行设定,以对各个所述驱动马达单独进行力矩控制。
CN201520108814.7U 2014-02-18 2015-02-13 多幅织机中的织布卷取装置 Active CN20447487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28798A JP6285742B2 (ja) 2014-02-18 2014-02-18 複数幅取り織機における織布巻取装置
JP2014-028798 2014-02-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74873U true CN204474873U (zh) 2015-07-15

Family

ID=5246969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0350.8A Pending CN104846519A (zh) 2014-02-18 2015-02-13 多幅织机中的织布卷取装置
CN201520108814.7U Active CN204474873U (zh) 2014-02-18 2015-02-13 多幅织机中的织布卷取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0350.8A Pending CN104846519A (zh) 2014-02-18 2015-02-13 多幅织机中的织布卷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907905B1 (zh)
JP (1) JP6285742B2 (zh)
CN (2) CN104846519A (zh)
TW (1) TWI63520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0774A (zh) * 2018-12-06 2019-04-05 喻春芳 一种用于丝绸面料的切割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56448A (zh) * 2015-11-10 2016-01-20 陈亦栋 织布机无芯成卷机构
CN111492095A (zh) * 2017-12-20 2020-08-04 巴斯夫欧洲公司 包含抑制剂的锡或锡合金电镀组合物
KR102485873B1 (ko) * 2018-12-21 2023-01-0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동박 필름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CN111945283A (zh) * 2020-07-29 2020-11-17 绍兴纺联玛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梭织布编织机及其编织方法
CN113403733B (zh) * 2021-06-22 2023-01-24 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连接组件和织机
CN113638114B (zh) * 2021-08-09 2023-02-24 江苏佩捷纺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宽幅织机的单幅改多幅调节装置
CN114592267B (zh) * 2022-04-21 2023-01-13 青岛铠硕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喷水织布机用刺皮辊轴调节机构
CN114990759A (zh) * 2022-06-17 2022-09-02 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纺玻纤布及其生产方法
TW202419376A (zh) * 2022-08-24 2024-05-16 瑞士商賈科伯穆樂公司 用於紡織機上之紡織產品之受控捲繞的方法及紡織機
CN115595709A (zh) * 2022-10-17 2023-01-13 四川环龙技术织物有限公司(Cn) 一种纬纱密度调节装置及方法
EP4417741A1 (en) * 2023-02-14 2024-08-21 Jacob Müller AG Frick Method for controlled tensioning of warp yarns on a textile machine, and related textile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6407A (en) * 1905-05-31 1908-01-14 Crompton & Knowles Loom Works Individual take-up mechanism for narrow-ware looms.
CH331470A (de) * 1952-12-29 1958-07-31 Sucker Gmbh Geb Bäummaschine für bahnartiges Gut, z. B. Fadenscharen
JP2001329453A (ja) * 2000-05-19 2001-11-27 Tsudakoma Corp タックイン装置の緯糸弛緩装置
DE60127645T2 (de) * 2000-11-07 2008-01-31 Tsudakoma Kogyo K.K., Kanazawa Vorrichtung zum Steuern der Warenaufwicklung bei Webmaschinen
JP2002302848A (ja) * 2001-04-09 2002-10-18 Tsudakoma Corp 織機の布巻制御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0774A (zh) * 2018-12-06 2019-04-05 喻春芳 一种用于丝绸面料的切割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5201B (zh) 2018-09-11
CN104846519A (zh) 2015-08-19
JP6285742B2 (ja) 2018-02-28
JP2015151654A (ja) 2015-08-24
EP2907905B1 (en) 2019-04-03
TW201533287A (zh) 2015-09-01
EP2907905A1 (en) 2015-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74873U (zh) 多幅织机中的织布卷取装置
CN202466083U (zh) 一种碳纤维布织机
CN101448725B (zh) 通过在筒管上卷绕纱线来导纱的方法和设备
KR101706248B1 (ko) 32사 탄성 스트링 제조용 편조장치
CN102587005B (zh) 一种碳纤维布织机
CN213328032U (zh) 碳纤维纱架张力自动调节装置
CN203159829U (zh) 一种可补偿主动送经的碳纤维织造用经纱张力装置
CN102642255B (zh) 锯切装置
CN106006117A (zh) 双浮动辊放卷纸机
US4019700A (en) Beam creel
CN105377735B (zh) 借助多个马达驱动装置生产具有叠置卷绕位置的纱线绕线筒的机器
JP6558601B2 (ja) 開繊装置におけるニップ切替式張力調整機構
CN209508684U (zh) 带进布装置的整纬或整纬整花机
CN101319419B (zh) 纺纱准备机上具有至少两个从动牵伸系统的设备
CN106835400A (zh) 纺织机和假捻装置
CN202415858U (zh) 经向弹性织物卷绕装置
CN110528216A (zh) 一种闪蒸法高密度聚乙烯纸的柔化处理系统及处理工艺
CN205772262U (zh) 一种布料折叠机张力控制系统
CN216427777U (zh) 一种整纬机
TWI570289B (zh) Textile machine with variable draft tension
CN111254577B (zh) 一种渔网机的自动控制结构
CN103132215A (zh) 一种可补偿主动送经的碳纤维织造用经纱张力装置
CN105040244B (zh) 一种提高织布平整度的方法及织布机
CN113981607A (zh) 一种经编机纱线张力调节机构
CN208856670U (zh) 一种纱线合卷装置的导纱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