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19828A - 座垫及婴儿车 - Google Patents
座垫及婴儿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19828A CN103419828A CN2013101901829A CN201310190182A CN103419828A CN 103419828 A CN103419828 A CN 103419828A CN 2013101901829 A CN2013101901829 A CN 2013101901829A CN 201310190182 A CN201310190182 A CN 201310190182A CN 103419828 A CN103419828 A CN 1034198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piece
- rest
- main part
- surface section
- seat cush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车用座垫,该座垫(50)包括:座面部(55);靠背部(57),其与座面部连接;左右的第1侧部(60),其由座面部延伸;左右的第2侧部(67),其由靠背部延伸。第1侧部具有:主体部(61),其与所述座面部连接且延伸至面向第2侧部的里面的位置;连接部(63),至少其一部分设置在面向所述第2侧部的所述里面的位置且与所述主体部及所述靠背部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婴儿车用座垫及具有该座垫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被广泛使用的婴儿车具有婴儿车主体和被婴儿车主体支承的座垫。例如,如CN1939787A中所公开的那样,就大多数的婴儿车主体而言,座垫的靠背部相对于其座面部能够自由调节倾斜角度,另外,座垫的座面部和靠背部可以相接近的方式而折叠。另一方面,安装在婴儿车主体上的座垫如CN1519158A所公开的那样,除座面部及靠背部之外,还具有沿着座面部及靠背部的侧方延伸的侧壁部。侧壁部形成为,当靠背部被放倒而使靠背部和座面部之间的角度最大时,该侧壁部不会产生褶皱的尺寸。
然而,当将靠背部竖起而使靠背部和座面部之间的角度变小时,会使侧壁部向宽度方向内侧下垂,从而导致婴儿车主体和座垫之间产生间隙,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所期望的。另外,在将婴儿车主体折叠时,座垫的侧壁部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向外膨出,而妨碍婴儿车主体的折叠动作。
为了消除上述问题,在CN1519158A中公开的发明中,侧壁部形成为其具有上部连接端,该上部连接端被支承在形成座部的部件的上方延长支架部件上。根据CN1519158A,通过侧壁部与座面部的连接部分和上部连接端,能够使侧壁部的状态稳定,而不受靠背部相对于座面部倾斜状况的影响。
然而,在CN1519158A中所述的婴儿车中,侧壁部由与座面部连接的下方侧面部和与靠背部连接的上方侧面部构成,且,下方侧面部和上方侧面部相互连接。因此,在进行婴儿车的折叠动作时,侧壁部在宽度方向上还会向外膨出。而且,在CN1519158A中公开的婴儿车主体中,支承上方侧面部的前方边缘的上方延长支架部件在进行使靠背部相对于座面部倾斜的动作时不会随之移动。在该婴儿车中,虽然侧壁部的下方侧面部不易下垂及不易在宽度方向上向外膨出,但,另一方面,侧壁部的上方侧面部很容易垂下及很容易在宽度方向上向外膨出。另外,像CN1939787A中所公开的婴儿车那样,对于座垫的靠背部相对于座面部进行整体的倾斜放倒动作的婴儿车,原则上不能够使用CN1519158A中所述的座垫。
由上,在现有技术的婴儿车用座垫中,在进行使靠背部相对于座面部倾斜的动作时,不能够充分地抑制该过程中侧壁部的下垂及在宽度方向上的向外膨出。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抑制侧壁部的下垂及在宽度方向上的向外膨出的婴儿车用的座垫及具有该座垫的婴儿车。
在大多数的婴儿车中,座垫可从婴儿车主体上取下。在进行CN1519158A中所公开的座垫的拆装操作时,除了常规的拆装操作外,还需要将由座面部延伸的侧壁部的上部连接端进行位置调节,然后才能使其在上方延长支架部件上拆装,从而使操作变得繁杂。因此,如果本发明的婴儿车用座垫的拆装容易的话,则使用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婴儿车用座垫,包括:座面部;靠背部,其与所述座面部连接;左右的第1侧部,其由所述座面部延伸;左右的第2侧部,其由所述靠背部延伸,左侧的第1侧部具有:主体部,其与所述座面部连接且延伸至面向左侧的第2侧部的里面的位置;连接部,至少其一部分设置在面向所述左侧的第2侧部的所述里面的位置且与所述主体部及所述靠背部连接,
右侧的第1侧部具有:主体部,其与所述座面部连接且延伸至面向右侧的第2侧部的里面的位置;连接部,至少其一部分设置在面向所述右侧的第2侧部的所述里面的位置且与所述主体部及所述靠背部连接。
在本发明的座垫中,优选,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更容易变形。
在本发明的座垫中,优选,所述左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靠背部的侧缘部连接,所述右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靠背部的侧缘部连接。
在本发明的座垫中,优选,所述左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连接部从所述里面侧连接到所述靠背部与所述左侧的第2侧部的连接处,所述右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连接部从所述里面侧连接到所述靠背部与所述右侧的第2侧部的连接处。在本发明的座垫中,优选,所述座面部和所述左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主体部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座面部和所述靠背部的连接处,所述座面部和所述右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主体部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座面部和所述靠背部的连接处。
在本发明的座垫中,优选,所述靠背部和所述左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座面部和所述靠背部的连接处,所述靠背部和所述右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座面部和所述靠背部的连接处。
在本发明的座垫中,优选,所述左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座面部和所述靠背部的连接处,所述右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座面部和所述靠背部的连接处。
在本发明的座垫中,优选,所述左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左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靠背部之间的空间内,并延伸至所述座面部侧的端部,所述右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右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靠背部之间的空间内,并延伸至所述座面部侧的端部。
在本发明的座垫中,优选,沿着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延伸的加强部件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上。
在本发明的座垫中,优选,由靠近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位置沿着所述主体部的边缘部延伸的加强部件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上。
在本发明的座垫中,优选,所述主体部上形成有两个折痕,所述折痕由靠近所述座面部和所述靠背部的连接处的侧端的位置延伸,通过所述两个折痕,所述主体部被划分为:与所述座面部连接的第1部分、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3部分、设置在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3部分之间的第2部分。
在本发明的座垫中,优选,在各第1侧部的所述主体部上分别安装有弹性部件,各弹性部件的一端安装在所述靠背部及所述第2侧部的至少一侧的里面,或者安装在支承所述座垫的婴儿车主体上。在本发明的座垫中,优选,沿着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延伸的加强部件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上,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主体部的安装有所述加强部件的部分及所述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连接。在本发明的座垫中,优选,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缝合在主体部。
根据本发明的座垫还包括连接在所述靠背部的上方部,所述上方部与上述左右的第2侧部连接。
本发明的婴儿车具有上述所记载的座垫之一以及支承所述座垫的婴儿车主体。
根据本发明,能够有效防止座垫的侧壁部向内侧下垂及在宽度方向上向外膨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说明用图,表示座垫的靠背部在放倒状态下的婴儿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与图1相对应,为表示座垫的靠背部在竖起状态下的婴儿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表示座垫在展开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表示安装在图1中所示的婴儿车上时的座垫的侧视图;
图5为表示安装在图2中所示的婴儿车上时的座垫的侧视图;
图6为表示安装在被折叠的婴儿车上时的座垫的侧视图;
图7为表示婴儿车主体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表示婴儿车主体的一个变形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面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7为本发明的婴儿车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说明用图。其中,图1及图2表示婴儿车的整体结构。图示的婴儿车具有可折叠的婴儿车主体11和安装在婴儿车主体11上的座垫50。图3~图6表示座垫50,图7表示将座垫50拆下状态下的婴儿车主体11。图示的婴儿车主体11具有:支架部20,其具有一对的前腿22及一对的后腿24;手推把手36,其与支架部20连接且可摆动。在婴儿车主体11的各前腿22的下端保持有车轮(前轮)16,在婴儿车主体11的各后腿24的下端保持有车轮(后轮)18。
在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主体11中,把手36相对于支架部20可摆动。把手36被固定在图1及图2的实线所示的背面手推位置(后方位置)和未图示的对面手推位置(前方位置)。把手36相对于支架部件20可摆动的结构为现有技术,例如,可采用JP2008-254688A中所公开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婴儿车主体11像被广泛普及的婴儿车那样,构成为座垫50的靠背部57的倾斜角度可变化,即具有可形成为躺椅的结构。座垫50为由柔性的布料构成,并可随着婴儿车主体11的由通常的落座状态向卧位的放倒动作而变形。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主体11可通过使座垫50的座面部和靠背部57相互接近的方式折叠。首先,参照图7对婴儿车主体11的结构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然后对座垫50进行详细说明。
婴儿车主体11(婴儿车10)整体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面为中心呈大致对称的结构。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架部20具有:分别左右设置的一对的前腿22、分别左右设置的一对的后腿24、分别左右设置的一对的扶手28和分别左右设置的一对的第1连接件26。前腿22的上方端部和后腿24的上方端部与相对应侧(左侧或右侧)上设置的扶手28以可转动(可摆动)的方式连接。另外,第1连接件26的上方部分与相对应侧(左侧或右侧)上设置的扶手28以可转动(可摆动)的方式连接。
支架部20还具有与左前腿22和左第1连接件26连接的左第2连接件32以及与右前腿22和右第1连接件26连接的右第2连接件32。各第2连接件32,其前方部分与前腿22的中间部分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其后方部分与第1连接件26的下方部分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各第2连接件32包括:在U字状的座面部支承框41的前腿22及后腿24之间延伸的部分;座面部支承框41的与该延伸的部分连接的且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前腿22上的连接件33;被保持在座面部支承框41的该部分的后方端部上且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第1连接件26上的框连接件43。
另外,支架部20还具有连接左后腿24和左第1连接件26的左第3连接件34以及连接右后腿24和右第1连接件26的右第3连接件34。各第3连接件34,其一部分与后腿24的中间部分以可转动(可摆动)的方式连接,其他部分与第1连接件26的下方部分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
把手36以可摆动的方式连接在上述结构的支架部20上。把手36,其U字形的两端部以可转动(可摆动)的方式连接在相对应侧的第3连接件34上。另外,在一对的前腿22之间连接的腿踏板17及在一对的后腿24之间连接的后方连接件19作为在婴儿车10的横方向(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件使用。因此,把手36的相对于第3连接件34的转动轴线(摆动中心)与第3连接件34和第1连接件26的转动轴线以及第1连接件26和第2连接件32的转动轴线一致。
图示的婴儿车主体11具有用于支承座垫50的座垫支承机构40。座垫支承机构40具有:上述的座面部支承框41;通过框连接件43而可相对于座面部支承框41可摆动的靠背部支承框42;在座面部支承框41及靠背部支承框42上被张紧设置的基片44。与底面部支承框41相同,靠背部支承框42具有两端与框连接件43连接的U字状的形状。
在远离座面部支承框41的框连接件43的上方侧的位置上,以可摆动的方式连接有上部板46。另外,在上部板46和左右的框连接件43之间分别设置有左右的侧部板45。靠背部支承框42在相对于座面部支承框41放倒的情况下,侧部板45作为连接件的功能,使上部板46由靠背部支承框42竖起。另一方面,靠背部支承框42在相对于座面部支承框41竖起的情况下,上部板46倾斜放倒而大致沿靠背部支承框42所区划出的平面延伸。左右的侧部板45及上部板46与座面部支承框41及靠背部支承框42一起构成了座垫支承机构40。
在靠背部支承框42的背面侧设置有固定在左右的第1连接件26上的放倒调节带48。另外,通过调节躺椅调节带48的长度,而能够调节支承座垫50的靠背部57的靠背部支承框42的相对于支承座垫50的座面部55的座面部支承筐41的角度,即放倒倾斜角度。
具有以上整体结构的婴儿车10,通过使各构成部件相互转动而能够折叠。具体为,将在背面手推位置上设置的把手36暂且向后上方提起,然后通过将其向下方按压使第3连接件34相对于后腿24按照图7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在进行该操作的同时,扶手28及第2连接件32相对于第1连接件26在图7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该操作,在侧视状态下,把手36和前腿22呈相接近的大致的平行状态,同时把手36的设置位置下降。进行该折叠动作时,座面部支承框41和靠背部支承框42相互接近,其结果如图6所示,随着对婴儿车主体11所进行的折叠动作,座垫50的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相互接近。因而能够对婴儿车10(婴儿车主体11)进行折叠,能够使婴儿车10的沿着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尺寸小型化。另一方面,在将婴儿车10(婴儿车主体11)由折叠状态展开时,可按照与上述的折叠操作相反的顺序进行。
本发明的说明书中,婴儿车10、婴儿车主体11及座垫50的“前”、“后”、“上”及“下”的用语,在没有特殊指定的情况下,是指以乘坐在呈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上的婴幼儿为基准的“前”、“后”、“上”及“下”。因此,婴儿车10的“前后方向”为图1、图2及图7的图面中的左下和右上的连接方向。另外,在没有特别指示的限制时,“前”为乘坐的婴幼儿的朝向侧,即图1所示图面的左下侧为婴儿车10的前侧。另一方面,婴儿车10的“上下方向”为与前后方向垂直且与婴儿车10的接地面垂直的方向。因此,当婴儿车10的接地面为水平面的情况下,“上下方向”为垂直方向。另外“横向”及“宽度方向”为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中的任意一个垂直的方向。又有,“右”及“左”分别为以乘坐婴儿车10的婴幼儿为基准的横向或者宽度方向的“右”及“左”。
接下来,参照图1~图6主要对被支承在婴儿车主体11上的座垫50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座垫50整体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面为中心呈大致对称的结构。
如图1~图6所示,座垫50具有:座面部55;靠背部57,其与座面部55连接并位于座面部55的后方位置;左右的第1侧部60,其由座面部55在两侧方延伸;左右的第2侧部67,其由靠背部57延伸。座面部55主要用于支承乘坐在婴儿车10上的婴幼儿的臀部。另一方面,靠背部57设置在朝向婴幼儿的后背的位置。第1侧部60及第2侧部67构成了位于婴幼儿侧方向的侧壁部53。另外,座垫50还具有上方部69,该上方部69连接在位于靠背部57上方的远离座面部55的位置。如图4所示,上方部69与左右的第2侧部67连接并作为头枕的功能。
考虑到对座垫的清洗,座垫50以可从婴儿车主体11上拆下的方式固定较好。座垫50在婴儿车主体11上的固定可通过使用安装在座垫50的各位置上的按扣等的公知的固定件实现。
如上所述,座垫50的座面部55主要通过座垫支承机构40的座面部支承框41及被保持在座面部支承框41上的基片44支承。如图3所示,底面部55在俯视时,大致呈梯形形状与半椭圆形状组合而成的平面形状,该半椭圆形状为椭圆沿着长轴方向切断的形状,具体组合方式为,将梯形形状的较宽的下底与半椭圆的长轴连接。如图3所示,座面部55,通过呈梯形形状的较窄宽度的上底而形成的其后边缘部与靠背部57连接,另外,通过呈梯形形状的一对的侧边形成的其一对的侧边缘部与其分别对应侧的第1侧部60连接。
靠背部57主要通过座垫支承机构40的靠背部支承框42及被保持在靠背部支承框42上的基片44支承。如图3所示,靠背部57在俯视时,呈大致将矩形形状的一侧的短边进行倒角而形成曲线所形成的形状。靠背部57配置为,该被调整为曲线状的边缘部设置在远离座面部55的后方或上方。
靠背部57,其由矩形形状的另一侧的短边形成的下边缘部与底面部55的后边缘部连接。靠背部57和座面部55,例如通过缝制相互结合,在这种情况下,靠背部57和座面部55的连接处由通过线状延伸的缝制线形成。随着婴儿车主体11的放倒动作及折叠动作,座垫50的坐面部55及靠背部57相互接近。此时,座面部55及靠背部57以由缝制线形成的线状的连接处作为摆动轴线而作相对摆动。
各第2侧部67与靠背部57的直线状的一对的侧边缘部连接。另外,作为具有头枕功能的上方部69与靠背部57的曲线状的上缘部连接。一对的第2侧部67被支承在座垫支承机构40的侧部板45上,上方部69被支承在座垫支承机构40的上部板46上。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一对的第2侧部67及上方部69由相同的材料一体构成。在该例子中,一对的第2侧部67及上方部69,例如通过缝制连接在靠背部57上。在这种情况下,第2侧部67、上方部69及靠背部57的连接处由呈大致U字状延伸的缝制线形成。
如上所述,上部板46可相对于靠背部支承框42摆动。随着上部板46的相对于靠背部支承框42的摆动,上方部69以由缝制线形成的线状的连接处作为摆动轴线而相对于靠背部57摆动。
另一方面,由图1及图2可知,与放倒动作无关,侧部板45相对于由靠背部支承框42形成的面而被保持在竖起的状态。因此,被支承在侧部板45上的第2侧部67,与放倒动作无关,始终竖起在背靠在靠背部57上的婴幼儿的侧方。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各第2侧部67由靠背部57的对应侧的侧边缘部的整个缘部延伸出来。即,左侧的第2侧部67和靠背部57的连接处延伸至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的线状的连接处的左侧端,右侧的第2侧部67和靠背部57的连接处延伸至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的线状的连接处的右侧端。第2侧部67的位于婴幼儿的头部的侧方的上方的宽度较宽。另一方面,其接近底面部55的下方的宽度较窄,由图4~图6可知,该结构不会妨碍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相互接近。
底面部55、靠背部57、第2侧部67及上方部69与婴儿车10上乘坐的婴幼儿直接接触。因此,底面部55、靠背部57、第2侧部67及上方部69使用具有柔性的布材,例如将具有减震性的海绵等的材料通过两个布片夹持而形成的布材或者由具有柔性布料的其他材料形成的布材。另外,在底面部55、靠背部57、第2侧部67及上方部69上使用的布材可由加强板等的补强。
接下来,对由座垫50延伸的左右的第1侧部60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图6所示,各第1侧部60具有:主体部61,其与底面部55连接且延伸至面向其对应侧的第2侧部67的里面的位置;连接部63,其设置在至少其一部分面向其所对应侧的左侧的第2侧部67的里面且与主体部61及靠背部57连接。在考虑外观时,不论是否为放倒的状态,即,图1及图4所示,即使靠背部57相对于座面部55在最倾倒的状态下,主体部61的后方侧的边缘部延伸至面向第2侧部67的里面的位置,换而言之,连接部63位于第2侧部67及/或靠背部57的里面侧的位置,以不露出到面向婴幼儿的哪一侧的状态为优选。此处,“里面”是指面向乘坐在婴儿车10上的婴幼儿的表面的相反侧的面。
如图所示的例子,左侧的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也可与靠背部57的左侧的侧边缘部连接,右侧的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也可与靠背部57的右侧的侧边缘部连接。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左侧的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与靠背部57和左侧的第2侧部67的连接处由里面侧连接,右侧的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与靠背部57和右侧的第2侧部67的连接处由里面侧连接。各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可与靠背部57的与其对应侧的侧边缘部及与其对应侧的第2侧部67的双方重叠缝合。
在图示的例子中,各第1侧部60,其主体部61及连接部63与座面部55及靠背部57呈连续状连接。例如,各第1侧部60通过与底面部55及靠背部57的连接处相交错的线状的缝制线,与底面部55及靠背部57连接。因此,座面部55和各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的连接处,例如由缝制线形成的呈线状延伸的第1连接线91,延伸至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的连接处的与其对应侧(左侧或右侧)的侧端部。同样,靠背部57和各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的连接处,例如由缝制线形成的呈线状延伸的第2连接线92,延伸至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的连接处的与其对应侧(左侧或右侧)的侧端部。
又有,在图示的例子中,各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和连接部63的连接处,例如由缝制线形成的呈线状延伸的第3连接线93,延伸至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的连接处的与其对应侧(左侧或右侧)的侧端部。即,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与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及靠背部57连接,而不会形成由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所围成的间隙。换而言之,各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在所对应的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和靠背部57之间的空间内延伸至主体部61侧的端部。因此,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和主体部61的连接处所形成的第3连接线93,大致沿着以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之间的摆动轴线为中心的放射线的一轨迹延伸形成。又有,连接部63能够为一个顶点位于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的摆动轴线上的三角形形状,以及中心位于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的摆动轴线上的扇形形状。
以能够有效防止第1侧部60倒向内侧及在宽度方向上变形而导致在宽度方向上向外膨出观点来看,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与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相比较而言更加容易变形。例如,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优选使用相比较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更容易变形的布料形成。具体为,主体部61与底面部55、靠背部57、第2侧部67及上方部69同样由具有减震性的材料构成,连接部63可单独由布料构成。
主体部61保持由座面部55竖起的姿势,并位于面向乘坐在婴儿车10上的婴幼儿的侧方。因此,与婴幼儿接触的主体部61以使用具有减震性的材料较好。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主体部61并不通过座垫支承机构40直接支承,因而需要其保持由座面部55竖起的状态。由该观点来看,主体部61使用例如为将具有减震性的海绵等的材料通过两布片夹持的布材等的具有自立性的布材构成。
另外,如图1~图6所示,在各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上形成有由靠近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的连接处的侧端的位置延伸的两个的第1折痕94及第2折痕95。如图3~图6所示,折痕94、95沿着以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的摆动轴线为中心的放射线的路径延伸。主体部61通过两个的折痕94、95将与座面部55连接的第1部分61a、与连接部63连接的第3部分61c和设置在第1部分61a和第3部分61c之间的第2部分61b划分开。即,第1部分61a位于第1连接线91和第1折痕94之间,第2部分61b位于第1折痕94和第2折痕95之间,第3部分61c位于第2折痕95和第3连接线93之间。
折痕94、95与主体部61的其他处相比较为变形更加容易的呈线状延伸的区域。在图示的例子中,折痕94、95为由具有柔性的布材形成的缝制线。另外,折痕94、95也可以为缝制线以外的状态,例如,呈线状排列的通孔或者压线。如图6所示,例如,在折叠时,在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非常接近的情况下,主体部61在预先设置的第1折痕94和第2折痕95处折曲以将第1部分61a、第2部分61b及第3部分61c重叠,从而使主体部61折叠。
另外,如图3~图6所示,在各第1侧部60的里面分别设置有第1加强部件64及第2加强部件65。第1加强部件64及第2加强部件65为相对于主体部61的难以变形的材料,例如,由聚丙烯之类的树脂形成的板状的部件,在各第1侧部60上,该第1加强部件64及第2加强部件65安装在主体部61的第3部分61c上。如图3~图6所示,第1加强部件64安装在位于靠近主体部61和连接部63的连接处形成的第3连接线93的位置,且沿着第3连接线93延伸。另一方面,第2加强部件65由位于靠近主体部61和连接部63的连接处形成的第3连接线93的位置沿着第3部分61c的外缘部,延伸至靠近用于区分第3部分61c和第2部分61b之间的第2折痕95的位置。
另外,如图4~图6所示,在各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上分别安装有弹性部件73。弹性部件73可使用典型的橡胶件,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使用其他各种的部件。另外,各弹性部件73的一端可安装在靠背部57及第2侧部67的至少一侧的里面,或者安装在支承座垫50的婴儿车主体10的座垫支承机构40(例如,基片44、侧部板45或靠背部支承框42)上。另外,弹性部件73与主体部61中的安装第1加强部件64的部分及第1加强部件64中的至少一方连接。
在图示的例子中,弹性部件73的一端在作为第1连接位置73a的靠背部57和第2侧部67的连接处的位置连接。另外,弹性部件73在第2连接位置73b被缝制安装在第1加强部件64上。又有,弹性部件73的另一端在作为第3连接位置73c的主体部61的第2折痕95的附近的位置缝制安装。尤其是,在图示的例子中,第3连接位置73c缝制安装在靠近主体部61的第2加强部件65的位置。
另外,如图1~图6所示,座垫50还具有由第2侧部67以及上方部69的远离靠背部57的部分的外边缘部延伸的罩部70。如图1及图2所示,罩部70覆盖且隐藏靠背部57、第2侧部67及上方部69的里面的一部分。另外,如图4~图6所示,面向第2侧部67的里面设置的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及连接部63的一部分通过罩部70覆盖。
接下来,对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座垫50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婴儿车主体11上安装的座垫50的侧壁部53被分割为由座面内部55延伸的第1侧部60和由靠背部57延伸的第2侧部67。因此,如图1及图2或者图4~图6所示,随着婴儿车主体11进行倾斜动作等,在靠背部57由倾倒状态竖起时,第1侧部60和第2侧部67能够相对移动。因此,能够有效抑制第1侧部60,例如向内侧下垂,或者在宽度方向进行的任意的变形而在宽度方向上向外膨出。尤其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各第1侧部60包括:主体部61,其与座面部55连接且延伸至面向第2侧部67的里面的位置;连接部63,其至少一部分设置在面向第2侧部67的里面的位置且与主体部61及靠背部57连接。因此,即使主体部61未由婴儿车主体11的座垫支承机构40直接接触支承,通过连接部63使其产生变形,能够有效防止主体部61向内侧下垂以及在宽度方向上向外膨出。
由此,能够有效防止侧壁部53向内侧下垂,侧壁部53与婴儿车主体11分离。因此,能够有效避免衣服等夹入座垫50和婴儿车主体11之间。另外,在使婴幼儿乘坐在婴儿车10上时,向内侧下垂的侧壁部53可阻止婴幼儿坐在座面部55上。因此,通过防止侧壁部53向内侧下垂,能够使婴幼儿安心且容易的乘坐在婴儿车10上。又有,通过防止侧壁部53向内侧下垂,也具有较好的外观效果。另外,由于能够有效防止侧壁部53在宽度方向上向外膨出,在进行婴儿车主体11的折叠动作时及展开动作时,能够有效避免侧壁部53与婴儿车主体11干涉。由此,可安心地进行婴儿车10的折叠操作及展开操作。
另外,第1侧部60,通过设置在面向第2侧部67的里面侧位置的连接部63与靠背部57连接。因此,在将座垫50安装在婴儿车主体11上时,不需要通过手操作第1侧部60而使第1侧部60相对于座垫50的其他的部分设置及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因此,对座垫5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的拆装操作并不复杂,而使座垫5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能够容易的拆装。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部63由相对于主体部61的材料更容易变形的材料构成。根据该座垫50,随着进行婴儿车主体11的放倒动作及折叠动作,在座垫50的靠背部57相对于座面部55的倾斜角度变化时,连接靠背部57及座面部55的第1侧部60在位于第2侧部67的里面侧位置的连接部63容易变形,能够抑制在主体部61上的变形。由此,在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相接近且第2侧部67和第1侧部60相对移动时,能够有效防止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向内侧下垂以及在宽度方向上向外膨出。
又有,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座面部55和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由线状的第1连接线91相互连接,该第1连接线91延伸至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连接处。另外,靠背部57和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由线状的第2连接线92相互连接,该第2连接线92延伸至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连接处。即,第1侧部60通过主体部61的座面部55侧的第1连接线91和连接部63的靠背部57侧的第2连接线92相交的结合连接处,与座面部55及靠背部57连接。由此,能够防止在靠近乘坐婴儿车10的婴幼儿的腰部分的位置形成孔或者间隙,从而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又有,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连接部63和靠背部57的连接处形成的第2连接线92以及由连接部63和主体部61的连接处形成的第3连接线93分别大致沿着以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的摆动轴线为中心的放射线的一轨迹延伸。因此,随着进行婴儿车主体11进行倾斜动作及折叠动作,在座垫50的靠背部57相对于座面部55的倾斜角度变化时,连接靠背部57及座面部55的第1侧部60在位于第2侧部67的里面侧的连接部63处很容易变形。由此,能够有效防止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向内侧下垂以及在宽度方向上向外膨出。
又有,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上形成有第1折痕94及第2折痕95。另外,该折痕94、95沿着以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的摆动轴线为中心的放射线延伸。例如,在进行婴儿车10的折叠时,在靠背部57和座面部55非常接近的情况下,第1侧部60,不仅只在连接部63变形,也在主体部61处变形。此时,通过沿着以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的摆动轴线为中心的放射线延伸的折痕94、95,使主体部61重叠,从而促进折叠。由此,能够有效防止第1侧部60在宽度方向上向外膨出。
又有,根据本实施方式,安装在主体部61上的第1加强部件64设置在第3部分61c上,并沿着由主体部61和连接部63的连接处形成的第3连接线93延伸。第1加强部件64对主体部61中的第2侧部67的侧部位置部分进行加强。因此,随着婴儿车主体11进行倾斜动作及折叠动作,第2侧部67和第1侧部60相对移动时,能够有效防止第1侧部60下垂以及在宽度方向上向外膨出。另外,随着婴儿车主体11进行倾斜动作及折叠动作,能够使第2侧部67和第1侧部60的相对移动圆滑化。
又有,根据本实施方式,安装在主体部61上的第2加强部件65由位于靠近主体部61和连接部63的连接处形成的第3连接线93的位置沿着主体部61的第3部分61c的边缘部延伸。在靠背部57相对于座面部55摆动的情况下,第2加强部件65在主体部61中的位于第2侧部67侧的部分的第3部分61c与第2侧部的相对移动的方向上延伸。因此,随着婴儿车主体11进行倾斜动作及折叠动作,在第2侧部67和第1侧部60相对移动时,通过该第2加强部件65限制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的变形,从而促进连接部63的变形。由此,能够有效防止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向内侧下垂以及在宽度方向上向外膨出。
又有,根据本实施方式,弹性部件73安装在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上。在作为第1连接位置73a的靠背部57及第2侧部67的至少一侧的里面,或者支承座垫50的婴儿车主体11上,安装该弹性部件73,因而,能够将主体部61向位于靠背部57及第2侧部67的至少一侧的里面,或者婴儿车主体11加载。由此,随着婴儿车主体11进行进行倾斜动作及折叠动作,在座垫50的靠背部57相对于座面部55的倾斜角度变化时,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很容易变形。由此,能够有效防止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向内侧下垂以及在宽度方向上向外膨出。
尤其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弹性部件73,与作为第2连接位置73b的、主体部61中的第1加强部件64的被安装的部分和第1加强部件64中的至少一方连接。根据该弹性部件73,由弹性部件施加的加载力能够极有效的对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以横贯其整个宽度的方式加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主体部61的第3部分61c的里面,弹性部件73被固定在靠近作为第2连接位置73b的第3连接线93的位置以及靠近作为第3连接位置73c的第2折痕95的位置。根据位于第2连接位置73b及第3连接位置73c之间的弹性部件73,随着婴儿车主体11进行倾斜动作及折叠动作,在第2侧部67和第1侧部60相对移动时,能够有效防止主体部61的第3部分61c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而进入到第2侧部67的宽度方向内侧。
可针对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做各种的变更。下面对一个变形例进行说明。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由布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连接部63也可由橡胶等的弹性部件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弹性部件的连接部63能够达到与上述连接部63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连接部63和主体部61的连接处形成的第3连接线93延伸至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的连接处,但并不局限于此。同样,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连接部63和靠背部57的连接处形成的第2连接线92延伸至座面部55和靠背部57的连接处,但并不局限于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使用相对于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更容易变形的布料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使主体部61及连接部63由同一布料构成,同时通过加强件等对主体部61进行加强,使第1侧部60的连接部63相对于第1侧部60的主体部61更容易变形。
又有,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弹性部件73的一个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省略弹性部件73中的第2连接位置73b和第3连接位置73c之间的部分。即,弹性部件73的另一端,也可在上述的第2连接位置73b与主体部61连接。
又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婴儿车10的婴儿车主体11的结构,只是单纯的例子。例如,如在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11-148454中所公开的婴儿车那样,在前后方向上折叠以实现小型化之后再在宽度方向折叠以实现更加的小型化,婴儿车10的婴儿车主体11的结构也可以为上述的结构。具体为,婴儿车主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部件,即,把手36的中间部38、脚踏板17及后方连接件19具有铰链(折曲处),在上述的通过前后方向折叠而小型化后,还可再将该部件以铰链为中心折曲。
又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婴儿车10的婴儿车主体11的结构中,表示把手13在背面手推位置(后方位置)和对面手推位置(前方位置)之间摆动的例子。即,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把手36与第1连接件分体设置,表示把手36相对于婴儿车主体11的支架部20可摆动的结构。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将把手3固定在后方位置,而使婴儿车主体11不能由背面手推位置摆动。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通过相当于把手36的主部37的下端部的部分,构成了一对的第1连接件26。换而言之,第1连接件26超出扶手28的连接处进一步延伸,从而构成把手36的一部分。
以上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多个变形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对多个变形例进行适当的组合使用。
Claims (13)
1.一种婴儿车用座垫,其特征在于,包括:座面部;靠背部,其与所述座面部连接;左右的第1侧部,其由所述座面部延伸;左右的第2侧部,其由所述靠背部延伸,
左侧的第1侧部具有:主体部,其与所述座面部连接且延伸至面向左侧的第2侧部的里面的位置;连接部,至少其一部分设置在面向所述左侧的第2侧部的所述里面的位置且与所述主体部及所述靠背部连接,
右侧的第1侧部具有:主体部,其与所述座面部连接且延伸至面向右侧的第2侧部的里面的位置;连接部,至少其一部分设置在面向所述右侧的第2侧部的所述里面的位置且与所述主体部及所述靠背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更容易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靠背部的侧缘部连接,所述右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靠背部的侧缘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座面部和所述左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主体部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座面部和所述靠背部的连接处,所述座面部和所述右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主体部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座面部和所述靠背部的连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部和所述左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座面部和所述靠背部的连接处,所述靠背部和所述右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座面部和所述靠背部的连接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座面部和所述靠背部的连接处,所述右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延伸至所述座面部和所述靠背部的连接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左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靠背部之间的空间内,并延伸至所述座面部侧的端部,所述右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右侧的第1侧部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靠背部之间的空间内,并延伸至所述座面部侧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延伸的加强部件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由靠近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位置沿着所述主体部的边缘部延伸的加强部件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上形成有两个折痕,所述折痕由靠近所述座面部和所述靠背部的连接处的侧端的位置延伸,
通过所述两个折痕,所述主体部被区分为:与所述座面部连接的第1部分、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3部分、设置在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3部分之间的第2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在各第1侧部的所述主体部上分别安装有弹性部件,
各弹性部件的一端安装在所述靠背部及所述第2侧部的至少一侧的里面,或者安装在支承所述座垫的婴儿车主体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垫,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延伸的加强部件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上,
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主体部内的所述加强部件的安装部分及所述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连接。
13.一种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座垫以及支承所述座垫的婴儿车主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16617 | 2012-05-22 | ||
JP2012116617A JP6009221B2 (ja) | 2012-05-22 | 2012-05-22 | シートおよびベビーカー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19828A true CN103419828A (zh) | 2013-12-04 |
CN103419828B CN103419828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49645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9018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19828B (zh) | 2012-05-22 | 2013-05-21 | 座垫及婴儿车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009221B2 (zh) |
CN (1) | CN103419828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04968A (zh) * | 2015-03-31 | 2016-10-12 | 康贝株式会社 | 婴儿车用座椅、婴儿车以及座椅限制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NL2023260B1 (en) * | 2019-06-04 | 2020-12-11 | Milk Holding B V | A backrest structure and a buggy, stroller or pushchair |
WO2024013940A1 (ja) * | 2022-07-14 | 2024-01-18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乳母車用シート及び乳母車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152447A (en) * | 1983-12-14 | 1985-08-07 | Giordani Raffaele | Pushchair with reclinable backrest |
JPS60248476A (ja) * | 1984-05-22 | 1985-12-09 | アップリカ葛西株式会社 | 乳母車用ベツドの枠構造 |
EP1369333A2 (en) * | 2002-06-05 | 2003-12-10 | Aprica Kassai Kabushikikaisha | Child-care instrument |
CN1517256A (zh) * | 2003-01-09 | 2004-08-04 | 康�株式会社 | 童车 |
CN1519158A (zh) * | 2003-01-30 | 2004-08-11 | �������Ѹ�����ʽ���� | 育儿器具的座席用帆布构件 |
CN101376398A (zh) * | 2007-08-27 | 2009-03-04 |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婴儿推车 |
KR20100001994A (ko) * | 2008-06-28 | 2010-01-06 | 김은혜 | 유모차 겸용 유아 카시트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15163U (zh) * | 1978-07-17 | 1980-01-30 | ||
JPH1191587A (ja) * | 1997-09-25 | 1999-04-06 | Combi Corp | 乳幼児用座席のずり落ち防止具 |
JP2002010882A (ja) * | 2000-06-28 | 2002-01-15 | Aprica Kassai Inc | 年少者座席および年少者座席用カバー |
JP2004216998A (ja) * | 2003-01-10 | 2004-08-05 | Combi Corp | ベビーカー |
JP4939789B2 (ja) * | 2005-10-07 | 2012-05-30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幼児用姿勢保持クッション及び該クッションを用いた幼児支持構造 |
-
2012
- 2012-05-22 JP JP2012116617A patent/JP600922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05-21 CN CN201310190182.9A patent/CN10341982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152447A (en) * | 1983-12-14 | 1985-08-07 | Giordani Raffaele | Pushchair with reclinable backrest |
JPS60248476A (ja) * | 1984-05-22 | 1985-12-09 | アップリカ葛西株式会社 | 乳母車用ベツドの枠構造 |
EP1369333A2 (en) * | 2002-06-05 | 2003-12-10 | Aprica Kassai Kabushikikaisha | Child-care instrument |
CN1517256A (zh) * | 2003-01-09 | 2004-08-04 | 康�株式会社 | 童车 |
CN1519158A (zh) * | 2003-01-30 | 2004-08-11 | �������Ѹ�����ʽ���� | 育儿器具的座席用帆布构件 |
CN101376398A (zh) * | 2007-08-27 | 2009-03-04 |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婴儿推车 |
KR20100001994A (ko) * | 2008-06-28 | 2010-01-06 | 김은혜 | 유모차 겸용 유아 카시트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04968A (zh) * | 2015-03-31 | 2016-10-12 | 康贝株式会社 | 婴儿车用座椅、婴儿车以及座椅限制件 |
CN106004968B (zh) * | 2015-03-31 | 2020-02-28 | 康贝株式会社 | 婴儿车用座椅、婴儿车以及座椅限制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241138A (ja) | 2013-12-05 |
JP6009221B2 (ja) | 2016-10-19 |
CN103419828B (zh) | 2017-04-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450171U (zh) | 儿童支承装置 | |
EP2527228B1 (en) | Foldable stroller | |
US10583852B2 (en) | Foldable wagon | |
US9783304B2 (en) | Headrest structure, headrest cushion and passenger seat | |
CN102083675B (zh) | 可折叠的婴儿车 | |
US20180162437A1 (en) | Stroller with convertible child-support system | |
US20110025022A1 (en) | Tandem stroller | |
US8322745B2 (en) | Tandem stroller frame | |
CN104395174B (zh) | 婴儿车及座椅单元 | |
JP3981027B2 (ja) | 育児器具の座席ハンモック | |
CN103419828A (zh) | 座垫及婴儿车 | |
CN104417593A (zh) | 防护部件以及婴儿车 | |
TWI752337B (zh) | 嬰兒車 | |
JP5693916B2 (ja) | ベビーカー | |
KR102331278B1 (ko) | 유모차 | |
WO2012003149A1 (en) | Second row package | |
JP7382688B1 (ja) | 乳母車 | |
JP7094573B2 (ja) | 乳幼児サポート及び育児器具 | |
JP6915935B2 (ja) | 乳母車 | |
WO2023162145A1 (ja) | 乳母車 | |
JP3229881U (ja) | 折り畳み椅子 | |
JP6758905B2 (ja) | 乳母車 | |
JP6255278B2 (ja) | 背対面切替式乳母車 | |
WO2024136653A1 (en) | A seat for a buggy, stroller or pushchair | |
CN103303353A (zh) | 小腿靠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婴儿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