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39434A - 反射板、反射板的制备方法及背光面板 - Google Patents

反射板、反射板的制备方法及背光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39434A
CN103339434A CN2012800077587A CN201280007758A CN103339434A CN 103339434 A CN103339434 A CN 103339434A CN 2012800077587 A CN2012800077587 A CN 2012800077587A CN 201280007758 A CN201280007758 A CN 201280007758A CN 103339434 A CN103339434 A CN 1033394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ng plate
protuberance
lgp
foaming layer
foa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77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仓幸广
稻森康次郎
森田修幸
野村伸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394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394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反射板5,其是具有微细气泡7的多孔质体,由例如树脂发泡体形成,所述微细气泡7为独立气泡。反射板5的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凸部11。即,导光板3与反射板5表面的凸部11相接触,通过凸部11,在导光板3与反射板5之间形成空隙。以比凸部11的基部更上部作为凸部范围,以比凸部11的基部更下部作为凸部以外的范围。在本发明中,要求凸部范围内的反射板5的硬度为硬度计A硬度95以上。如果硬度计A硬度小于95,极有可能出现白斑。

Description

反射板、反射板的制备方法及背光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液晶面板中的导光板式背光面板。
背景技术
以往,在液晶显示装置等中,使用由液晶层的背面侧照光而发光的背光面板。近年来,采用可减少光源数,且有利于节能的边缘发光方式的背光面板有所增加。在边缘发光式背光面板的导光板上,邻接设置反射板。反射板的功能在于使从光源导入导光板内的光中漏至反射板侧的光回到液晶层侧而提高亮度。在这样的边缘发光式背光面板中,要求光的整个射出面上亮度均一。
在边缘发光式背光面板中,射出到导光板背面侧的光,由反射板反射回到导光板内部,且由导光板的前面侧射出。因此,通过反射板进行光的反射,可得到高亮度。
在反射板与导光板之间,通常形成有空隙。这是因为当反射板与导光板紧密贴附时,可能会产生被称为白斑的局部明亮的部份,产生亮度不均。例如,在导光板等因热局部变形时,如果该部位相对于其它部位强压在反射板上,则该部位等的亮度与其它部位会不同,造成形成白斑等的主要原因。
在导光板与反射板之间设置空隙的方法,包括在反射板表面涂布混合物的方法,所述混合物是将交联丙烯酸微粒等混合在粘结剂中形成的(专利文献1)。
其他还有在反射板的表面附加凹凸的方法(专利文献2~5)。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5-251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12161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3-270415号公报
专利文献4:WO2007/142260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1-2666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通过微粒维持反射板与导光板间的空隙的方法中,需要均匀地分散微粒并涂布。因此,需要使用另一微粒,材料费上升。另外,由于需要涂布微粒的工序,因此需要制备工时。
另外,在如专利文献2~5的在发泡体表面上直接形成凹凸形状的方法,虽然制备性优异,但是只附加任意凹凸,对白斑的抗性不够充分。对此,本发明人等发现满足特定条件的凹凸可抑制白斑。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性优异,且可防止产生白斑等的反射板等。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发明为一种反射板,其是一种由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构成的背光面板用反射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射板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有多个凸部,具有所述凸部的表面的硬度计A硬度为95以上且小于100。
另外,优选具有所述凸部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6以上且小于30。
优选所述反射板至少在所述凸部的形成面的表面上具有第一未发泡层,且所述第一未发泡层的厚度为5~30μm。
优选在所述第一未发泡层的厚度方向的内部侧上具有发泡层,在所述发泡层的内部侧上具有第二未发泡层。
优选所述反射板的总厚度为0.3mm以上。优选所述反射板的比重为0.7以下。所述热塑性树脂最好为热塑性聚酯类树脂,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
根据第一发明,由于在反射板的表面上形成多个凸部,因此在将反射板配置在导光板后面时,能够以该凸部维持与导光板之间的空隙。此时,由于反射板为发泡体,因此可在反射板内部效率良好地将光扩散,且反射至前面。另外,由于凸部的硬度为硬度计A硬度95以上,因此可防止凸部破损,并可防止因凸部破损导致的导光板与反射板间局部贴附。
另外,如果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6以上,则凸部不会过度破损,导光板与反射板之间,可确保一定以上的空隙。
另外,如果反射板至少在形成凸部的面的表面上具有第一未发泡层,则可高效地提高凸部的硬度。此外,如果第一未发泡层的厚度为5~30μm,则可提高增加硬度的效果,且可抑制因未发泡层吸收光而导致的反射率下降。
另外,通过形成第一未发泡层及第二未发泡层,并在其间形成发泡层,容易确保高反射率并同时保持具有凸部的表面的硬度。
另外,如果反射板的总厚度为0.3mm以上,则可抑制反射板产生波纹。另外,如果反射板的比重为0.7以下,则可实现轻量化,且可削减材料费用。另外,通过将作为热塑性聚酯类树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用作热塑性树脂,可得到耐热性及成本等均优异的反射板。
第二发明为一种反射板的制备方法,其是背光面板用反射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工序a,使由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构成的反射板基板含有不活泼气体;工序b,对所述反射板基板实施压凸加工;工序c,加热所述反射板基板且进行发泡处理。
根据第二发明,当形成凸部时,由于反射板基板的表面积增大,因此发泡时凸部内部的气体成分容易泄露。因此,可在凸部形成面上形成未发泡层,提高凸部的硬度。
第三发明为一种背光面板,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发明的反射板、设于所述反射板前面的导光板、及设于所述导光板侧面的光源,且通过所述凸部,在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形成空隙。
根据第三发明,通过反射板表面的凸部,可维持导光板与反射板之间的空隙。另外,由于反射板表面的凸部的硬度高,因此凸部不易破损。因此,可防止因导光板局部变形等导致导光板局部贴附在反射板的表面上。因此,可得到整体上亮度均一的背光面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制备性优异,并可防止产生白斑等的反射板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背光面板1的结构的模式图。
图2是表示导光板3与反射板5的边界部份附近的放大图,其是图1的A部份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导光板3与反射板5的边界部份附近的放大图,其是图2的B部份的放大图。
图4(a)至(c)是表示反射板5的制备工序的图。
图5是表示导光板3与反射板5的边界部份附近的放大图,其是图4(c)的E部份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反射板5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附图标记
1.背光面板;3.导光板;5.反射板;7.微细气泡;9.光源;11.凸部;13.反射板基板;15.皮层;17.熔融部;19.非熔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式,同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等中使用的背光面板1的图,图2是图1的A部份的放大图,图3是图2的B部份的放大图。背光面板1是所谓边缘发光式的背光面板,其主要由导光板3、反射板5、光源9等构成。
光源9配置于导光板3的侧部(边缘),被反射器2等包围。光源9可使用例如LED(发光二极管)、CCFL(冷阴极荧光灯管)、EEFL(外置电极荧光灯)、HCFL(热阴极荧光灯)等,也可使用如将LED等点光源配置成一排的光源等。
导光板3呈平板状,其结构为光的射出面(在图1的上面侧配置省略图标的液晶面板一侧)及背面平滑。在导光板3的背面侧隔着空隙设置反射板5。在导光板3的背面侧也可印刷用于扩散光的点阵图形。另外,导光板3可使用例如丙烯酸树脂。
如图2所示,反射板5为多孔质体,其具有作为独立气泡的微细气泡7,其由例如树脂发泡体形成。更详细地说,适宜使用在内部具有平均气泡直径为50nm以上至50μm以下的微细气泡或气孔的热塑性树脂片材。
在考虑其耐热性时,反射板5优选由热塑性聚酯类树脂构成。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热塑性聚酯树脂无特别限制,但是,例如,可适当选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酯等,可以单独使用其中一种,也可以两种以上混合使用。特别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容易获得,并从经济性、耐热性等方面来看是理想的。
在本发明中,在不影响反射板5的特性的范围内,也可在发泡前的热塑性树脂片材中混合结晶成核剂、结晶促进剂、气泡成核剂、抗氧化剂、抗静电剂、抗紫外线剂、光安定剂、荧光增白剂、颜料、染料、相溶剂、润滑剂、强化剂、阻燃剂、交联剂、交联助剂、塑化剂、增粘剂、减黏剂等各种添加剂。另外,可在所得到的反射板上层积含有上述添加剂的树脂,也可涂布含有上述添加剂的涂料。在聚酯类树脂发泡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添加含有抗紫外线剂的层,则即使使用容易紫外线降解的热塑性聚酯树脂或聚酯类弹性体,也可提供充分的抗紫外线降解能力,故优选。
另外,反射板5的厚度宜为0.1mm以上。反射板5的厚度如果小于0.1mm,则刚性低,容易产生波纹,因此不优选。如果从提高刚性的观点来看,反射板5的厚度优选0.2mm以上,更优选0.3mm以上。
另外,反射板5的比重宜为0.7以下,更宜为比重小于0.6,更优选为比重小于0.5。比重大时,微细气泡7的分布量不足,微细气泡带来的效果变小。另外,对反射板5的反射率无限制,但将其用作液晶面板的反射板时,反射板5的全反射率宜为90%以上。另外,如果从节能的观点来看,反射率优选95%以上,更优选98%以上。
在反射板5的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凸部11。即,导光板3与反射板5表面上的凸部11相接触,且通过凸部11在导光板3与反射板5之间形成空隙。另外,凸部11的形状不限于如图所示的例子,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但是最好前端形状为截面圆弧状,这样凸部11的前端不易破损。另外,为了即使受到压缩其空隙也不会破损,因此凸部11的形状需要具有一定以上的高度。具体而言,优选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5以上。更确实地,为抑制白斑,Ra优选6以上,且如果Ra为7以上更为优选。另外,如果Ra超过30,即使小压力凸部也容易破损,因此并不优选。
另外,凸部11不要整齐排列于反射板5的表面上,最好无规则分散。通过无规则配置凸部11,并将反射板5配置在导光板3的后面,用作背光面板单元时,不会随着光的干涉等而产生条纹等,可得到均一的亮度。另外,关于凸部11的形成方法如后所述。
图3是图2的B部份的放大图。如图所示,凸部11的顶部与导光板3接触。在此,比凸部11的基部(凸部11的最底部)更上部(图中C)为凸部范围,且比凸部11的基部更下方(图中D)为凸部以外的范围。即,在导光板3与反射板5之间形成对应于凸部范围C的空隙。
在本发明中,需要反射板5表面的硬度达到即使因反射板或导光板热变形等而施加面压,空隙也不会被压扁的程度。因此,要求具有凸部11的表面为高硬度。具体地,要求硬度计A硬度为95以上。硬度计A硬度小于95时,出现白斑的可能性非常高。为切实地抑制白斑,硬度计A硬度优选96以上,如果是97以上则更为优选。
为形成这样的结构,最好在反射板5的表面形成表面未发泡层8。表面未发泡层8形成在反射板5的凸部11的形成面侧,其为不存在微细气泡(或与反射板内部相比只存在微小的气泡)的区域。表面未发泡层8的厚度过薄时,提高硬度的效果小。另外,表面未发泡层8的厚度过厚时,可能会增大反射板5整体的比重,并且反射率可能会因在表面未发泡层8上的光吸收而降低。因此,表面未发泡层8的厚度范围优选为3~50μm左右,更优选为5~30μm。
接着,说明背光面板1的功能。从光源9发出的光直接或通过配置于光源后的反射器2等射入至导光板3的内部。因导光板3前面存在空气层,射入导光板3内部的光线在界面发生全反射。另一方面,在导光板3的背面侧,部分光投射,入射至反射板5内。入射至反射板5的光被反射板5反射,返回到导光板3内。部分返回的光在导光板3的前面再次全反射,但是剩余的光在导光板3的前面射出。这样可由背光面板的整个面均一地射出光。
此外,在反射板5内,在与多个微细气泡7(内部例如为空气层,且折射率比构成反射板5的树脂小)的界面被全反射或扩散,在导光板3侧射出。被反射板5扩散的光线返回到导光板3内,部份在导光板3的前面再次全反射,同时剩余的光在导光板3的前面射出。
此时,扩散光的反射板5为多孔质体,且光的吸收比白色涂料等少很多。另外,通过反射板5的平均孔径及密度等,易于控制光的扩散及反射。另外,由于反射板5与导光板3之间维持有一定的空隙,因此不会因导光板3与反射板5之间的面接触等,而产生白斑等。即,在导光板3的前面,可确保持均一的亮度。
接着,说明反射板5的制备方法。图4是表示反射板5的制备工序的概略图。另外,将气泡导入片材内部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例如,包括在压力容器内将气体浸渗于树脂片材后加热使其发泡的批量发泡法、由挤出机的模具挤出热塑性树脂片材同时使其发泡的挤出发泡法、及挤出加入填料的热塑性树脂片材后进行延伸从而使填料与树脂的界面形成空洞的延伸法等。在此以使用批量发泡法的反射板5的制备方法为例进行说明。如果是批量发泡法,具有比挤出发泡法易于使气泡微细化,比延伸法厚,且容易减小比重的优点。
首先,如图4(a)所示制备反射板基板13。另外,在图4(a)中,省略了分隔件的图示。首先,制作热塑性树脂片材,使热塑性树脂片材与分隔件热重叠并通过卷绕形成卷材。在此使用的分隔件具有空隙,不活泼气体或根据需要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可由该空隙自由出入,只要能够忽略不活泼气体对分隔件本身的渗透,则任何分隔件均可。作为分隔件,特别适用树脂制无纺布或金属制网。
另一方面,热塑性树脂片材优选无延伸。这是因为如果热塑性树脂片材处于延伸,则气体不能充分地渗透至片材内,无法得到目标发泡片材。
另外,在上述方法中,也可使由树脂片材及分隔件构成的卷材保持在加压的不活泼气体环境中,使树脂片材含有不活泼气体之前,使树脂片材含有有机溶剂。如果使树脂片材含有有机溶剂,可使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结晶度达到30%以上。结果,片材的刚性增大,片材表面上不易残存分隔件的痕迹,同时可缩短不活泼气体的渗透时间。另外,根据分隔件的种类不同,也有不会在片材表面上残存分隔件痕迹的情况,因此不一定需要处理进而使其含有有机溶剂。但是,从缩短气体渗透时间的观点来看,优选实施使其含有有机溶剂的处理。
作为用于增加树脂片材的结晶度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可举如苯、甲苯、甲乙酮、甲酸乙酯、丙酮、乙酸、二氧六环、间甲酚、苯胺、丙烯腈、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硝基乙烷、硝基甲烷、苯甲醇等。其中,从处理性及经济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丙酮。
接着,如图4(b)所示,在反射板基板13的表面上形成多个凸部11。形成凸部11,例如,可以使树脂片材通过一对具有与凸部11相对应的凹部的压花辊之间,通过该辊在反射板基板13的表面上形成凸部11(例如压花加工)。另外,也可使发泡的片材通过所述压花辊之间赋予其凹凸。从容易形成凹凸的观点来看,气体渗透前的片材具有片材中心层变形小、且容易形成凹凸的优点。
接着,将形成有凸部11的反射板基板13放入高压容器内,保持在不活泼气体加压环境中,使热塑性片材含有作为发泡剂的不活泼气体。不活泼气体可例举如氦、氮、二氧化碳、氩等。其中,以可使热塑性聚酯大量含有的观点来看,优选二氧化碳。不活泼气体的渗透压优选为30~70kg/cm2,优选50kg/cm2以上。不活泼气体的渗透时间为1小时以上,且优选的是使气体渗透至饱和状态。
接着,从高压容器中取出反射板基板13,边移除分隔件,边在常压下将形成有凸部11的反射板基板13加热至树脂片材的软化温度以上。这样,如图4(c)所示,使反射板基板13发泡。此时,从高压容器中取出后,可以通过调整至发泡为止的时间,来调整得到的发泡体的堆积比重。
具体地,该时间越长,越可得到堆积比重大的发泡体。另外,发泡时的加热温度设定为该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且熔点以下。
图5是图4(c)的E部份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通常,在这样的发泡体表层上形成表面未发泡层8。表面未发泡层8,例如,由发泡前的反射板基板13表面,泄露出渗透至内部的气体(图中箭号F的方向)而形成。由于反射板基板13的表面的气体量下降,因此在后续的发泡处理时,在反射板基板13表层附近中不生成微细气泡7,或微细气泡7的生成量减少。因此,在表面未发泡层8几乎观察不到微细气泡7,形成实心的树脂部。
如果在反射板基板13的表面上形成凸部11,表面积因凸部11而增大。因此,该气体的泄露量增多,凸部11内部的微细气泡7的量比其它部位(反射板5的内部)少。即,凸部11中微细气泡7的体积比例相对于其它部位的体积比例降低。因此,可使凸部11的硬度高于凸部11以外的部份的硬度。
另外,通常表面未发泡层8的厚度为5~10μm左右,但可通过适宜设定制备条件,来增加该表面未发泡层8的厚度。在本发明中,例如,表面未发泡层8的厚度可为30μm左右。
接着,说明反射板的其它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可在表面未发泡层8的厚度方向的内部侧形成中间未发泡层10。即,也可在反射板的形成凸部11的面中,从表面开始依次形成表面未发泡层8、发泡层12、中间未发泡层10。中间未发泡层10与表面未发泡层8相同,为不存在微细气泡7(或与反射板内部相比较仅存在微小的气泡)的区域。另外,发泡层12是形成一定量微细气泡7的层。
如上所述,通过表面未发泡层8,可提高反射板表面的硬度。但是,如果仅通过表面未发泡层8使表面达到一定硬度,需要在反射板表面上配置厚的表面未发泡层8,这样反射率会有可能因表面未发泡层8吸收光而降低。因此,通过在如图6所示的表面未发泡层8的内部侧形成发泡层12,并在该发泡层12的内部侧形成中间未发泡层10的结构,可以使高反射率与凸部硬度并存。
另外,表面未发泡层8,可通过在取出含有不活泼气体的树脂片材后加热,促进气体从表面脱离以增加表面未发泡层的厚度,但此时,如果以适当的条件加热,则可因树脂热结晶化的影响,产生中间未发泡层。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反射板5的表面上形成多个凸部11,因此可在不涂布微粒等的情况下,在导光板3与反射板5之间形成空隙。另外,由于凸部11的硬度为硬度计A硬度95以上,因此即使在因导光板3的变形使部分导光板3压在反射板5上的情况下,也可防止凸部11破损。因此,可防止导光板3与反射板5之间的空隙被压坏而导致面之间互相接触。因此,可抑制形成白斑,得到高亮度的背光面板。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详述本发明。另外,通过下述方法进行测定测定、评价。
(1)片材厚度
通过千分尺测定样本的4个角、4个边及片材的中心的厚度,以总计9个点的平均值作为片材厚度。
(2)气泡平均直径
根据ASTMD3576-77而求得。拍摄片材截面的SEM照片,在SEM照片上以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画出直线,对直线横切的气泡的弦长t进行平均。令照片的倍率为M,且代入下述式中求得气泡平均直径d(d=t/(0.616×M))。
(3)发泡倍率
由通过水中取代法测定的发泡体片材的比重(ρf)与发泡前的树脂的比重(ρs)之比ρs/ρf算出。
(4)反射率
反射率的测定是利用分光光度计(Hitachi High-Tech公司制U-4100)在分光光栅为4nm的条件下以550nm光线波长进行分光全反射率的测定。使用氧化铝白色板(210-0740:(股)Hitachi High-TechFielding制)作为参照,测定值为相对于参照的相对值。
(5)硬度计A硬度
在本发明中反射片材的硬度是以JIS K7215(1986)为标注且通过硬度计A硬度进行评价。另外,JIS K7215(1986)是与ISO868相对应的标准。
(6)表面粗糙度
在本发明中反射片材的表面粗糙度是以JIS B0601(2001)为标准且通过算术平均粗糙度Ra进行评价。另外,JIS B0601(2001)是与ISO4287相对应的标准。
(7)抗白斑性
在本发明中,如下所述进行反射片材的抗白斑性的评价。由市售的边缘发光型液晶监视器取下液晶面板并取出背光模块。接着,从所述背光模块取出反射片材,在反射片材下铺设直径25mm、厚度1mm的金属制圆盘,然后按原始状态重组背光模块。在背光模块的表面静置直径50mm的玻璃制板,使所述金属制圆盘置于中心。将φ10mm的压头垂直树立在板中心,边测定荷重边压缩板。继续压缩直到在所述金属制圆盘周围出现白斑,读取开始出现白斑时的荷重(单位N:牛顿)将其作为抗白斑性。如果抗白斑性为40N以上,判断为合格,小于40N时则判断为不合格。
(实施例1)
在100重量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级:SA-1206,Unitika制,ρs=1.34)中,添加2重量份聚酯类弹性体(等级:Hytrel2551,TorayDuPont制)并混合后,成形为0.5mm厚×250mm宽×60m长的片材。使这样得到的片材通过加热至树脂的玻璃化转移温度以上的辊之间,施加一定压力而在片材表面形成凹凸。在该片材上重叠烯烃类无纺布的分隔件并卷绕成卷材状。
然后,将上述卷材放入压力容器中,且以二氧化碳加压至6MPa,使二氧化碳渗透至树脂片材中。渗透时间为72小时。渗透结束后,从压力容器中取出卷材,除去分隔件同时仅将树脂片材供给至设定为树脂熔点以下温度的热风炉中使其发泡。
(实施例2)
仅改变在与实施例1相同组成的片材上形成压花的温度及压力条件,得到发泡片材。
(比较例1)
在100重量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级:SA-1206,Unitika制,ρs=1.34)中,添加2重量份聚酯类弹性体(等级:Hytrel2551,TorayDuPont制)并混合后,成形为0.5mm厚×250mm宽×60m长的片材。在该片材上重叠烯烃类无纺布的分隔件(等级:FT300,Japan Vilene制)并卷绕成卷材状。
然后,将上述卷材放入压力容器中,且以二氧化碳加压至6MPa,使二氧化碳渗透至树脂片材中。渗透时间为72小时。渗透结束后,从压力容器中取出卷材,去除分隔件,同时使树脂片材通过加热至树脂的玻璃化转移温度以上的辊之间,施加一定压力而在片材表面形成凹凸。
(比较例2)
仅改变在与比较例1相同组成的片材上形成压花的条件,得到发泡片材。
结果表示在表1中。
[表1]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中,发泡片材的厚度为0.75mm,比重为0.35。测定该发泡片材的具有凸部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结果Ra为7.9,测定硬度计A硬度,结果为96.8。测定得到的反射片材的抗白斑性,结果为合格等级。
另外,在实施例2中,发泡片材的厚度为0.55mm,比重为0.35。测定该发泡片材的具有凸部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结果为6.4,测定硬度计A硬度,结果为95.8。测定得到的反射片材的抗白斑性,结果为合格等级。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中,发泡片材的厚度为0.73mm,比重为0.36。测定该发泡片材的具有凸部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结果为3.5,测定硬度计A硬度,结果为92.4。由于算术平均粗糙度小,且硬度计A硬度低,因此测定得到的反射片材的抗白斑性的结果为不合格等级。
另外,在比较例2中,发泡片材的厚度为0.60mm,比重为0.35。测定该发泡片材的具有凸部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结果为5.9,测定硬度计A硬度,结果为92。由于算术平均粗糙度小,且硬度计A硬度低,因此测定得到的反射片材的抗白斑性,结果为不合格等级。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反式,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受所述实施方式限制。只要是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便可了解在申请专利范围记载的技术思想范畴内,可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且可了解该等变更例或修正例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反射板,其是由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构成的背光面板用反射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反射板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有多个凸部,
具有所述凸部的表面的硬度计A硬度为95以上且小于1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凸部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6以上且小于3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至少在所述凸部的形成面的表面上具有第一未发泡层,所述第一未发泡层的厚度为5~30μ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未发泡层的厚度方向的内部侧上具有发泡层,且所述发泡层的内部侧上具有第二未发泡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的总厚度为0.3mm以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的比重为0.7以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树脂为热塑性聚酯类树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树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
9.一种反射板的制备方法,其是背光面板用反射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工序a,使由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构成的反射板基板含有不活泼气体;
工序b,对所述反射板基板实施压花加工;及
工序c,加热所述反射板基板并进行发泡处理。
10.一种背光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反射板、
设置于所述反射板前面的导光板、及
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侧面的光源;
通过所述凸部,在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形成空隙。
CN2012800077587A 2011-12-26 2012-12-17 反射板、反射板的制备方法及背光面板 Pending CN1033394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3247 2011-12-26
JP2011283247 2011-12-26
PCT/JP2012/082630 WO2013099671A1 (ja) 2011-12-26 2012-12-17 反射板、反射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パネ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39434A true CN103339434A (zh) 2013-10-02

Family

ID=48697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77587A Pending CN103339434A (zh) 2011-12-26 2012-12-17 反射板、反射板的制备方法及背光面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416317B2 (zh)
KR (1) KR101506832B1 (zh)
CN (1) CN103339434A (zh)
TW (1) TW201333541A (zh)
WO (1) WO201309967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9647A (zh) * 2018-03-03 2018-08-31 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光学效能保护膜的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11045123A (zh) * 2019-12-25 2020-04-21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膜及复合导光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28640B2 (en) 2005-02-07 2012-03-06 Ivy Sports Medicine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l-inside suture fixation for implant attachment and soft tissue repair
EP1855599B1 (en) 2005-02-07 2016-06-08 Ivy Sports Medicine, LLC. System for all-inside suture fixation for implant attachment and soft tissue repair
NL2013949B1 (nl) * 2014-12-10 2016-10-11 Buyink Pleunie Buigzaam materiaal met de eigenschap van een meervoudige lichtweerkaatsing, en een werkwijze voor het volgens een gietproces vervaardigen ervan.
US10932769B2 (en) 2016-05-26 2021-03-02 Ivy Sports Medicine,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l-inside suture fixation for implant attachment and soft tissue repai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33180A (ja) * 2005-01-28 2006-09-07 Tosoh Corp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CN101156090A (zh) * 2005-04-19 2008-04-02 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 反射板用发泡片材、反射板及反射板用发泡片材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66013A (ja) * 1998-08-25 2000-03-0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反射光学シート及び面光源装置
US6906761B2 (en) * 2001-09-19 2005-06-14 Keiwa Inc. Reflection sheet and backlight unit using the same
JP4369884B2 (ja) * 2005-03-09 2009-11-2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発泡体
JP5526477B2 (ja) * 2006-10-27 2014-06-18 東レ株式会社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JP5367290B2 (ja) * 2008-03-28 2013-12-1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発泡体
JP5469364B2 (ja) * 2009-04-21 2014-04-16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エンボス転写用熱可塑性樹脂シート、熱可塑性樹脂製エンボスシート、および、熱可塑性樹脂製エンボス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33180A (ja) * 2005-01-28 2006-09-07 Tosoh Corp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CN101156090A (zh) * 2005-04-19 2008-04-02 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 反射板用发泡片材、反射板及反射板用发泡片材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9647A (zh) * 2018-03-03 2018-08-31 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光学效能保护膜的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11045123A (zh) * 2019-12-25 2020-04-21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膜及复合导光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111628A (ko) 2013-10-10
TW201333541A (zh) 2013-08-16
JPWO2013099671A1 (ja) 2015-05-07
KR101506832B1 (ko) 2015-03-27
JP5416317B2 (ja) 2014-02-12
WO2013099671A1 (ja) 2013-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06020B (zh) 面光源和使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3339434A (zh) 反射板、反射板的制备方法及背光面板
CN102713692A (zh) 侧光型背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和使用该白色反射膜的背光源
CN102033253B (zh) 光学单元及使用该光学单元的背光单元
CN103797386B (zh) 发泡片和使用该发泡片的光反射板及背光面板
KR20070045287A (ko)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장치
KR20080025057A (ko) 발포 수지 시트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2308232A (zh) 光学部件、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TWI684050B (zh) 上方用光擴散片及具備其之背光單元
CN104813097A (zh) 侧光型背光用光反射板、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源以及侧光型背光用光反射板的制造方法
KR100952736B1 (ko) 광확산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액정 표시 장치
JP6975197B2 (ja) 突起部を有する光学板、光学構造、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532799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5359275B2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10209766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용 광학 시트 및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2523193B1 (ko) 섬유상 웹 구조의 확산시트,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12212612A (ja) 導光部材及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5139646B2 (ja) 光拡散板の製造方法
EP3495855A1 (en) Diffusion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1249880B1 (ko) 휘도 및 확산성 향상 광학필름
KR100851333B1 (ko) 광반사판
CN102089572A (zh) 直下型背光源装置
KR101507298B1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용 기능성 반사시트
JP2015031893A (ja) 照明装置用レンズフィルム積層体
TW201518783A (zh) 側光型背光用光反射板、液晶顯示器用背光源、及側光型背光用光反射板之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