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37635A -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制造方法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制造方法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37635A
CN103337635A CN2012101836079A CN201210183607A CN103337635A CN 103337635 A CN103337635 A CN 103337635A CN 2012101836079 A CN2012101836079 A CN 2012101836079A CN 201210183607 A CN201210183607 A CN 201210183607A CN 103337635 A CN103337635 A CN 1033376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ion secondary
copper foil
current coll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836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泽井祥束
关聪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 Copper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 Copper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 Copper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 Copper Product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37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376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1Metal or alloys, e.g. alloy coatings
    • H01M4/662Alloy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9/00Alloys based on copp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9/00Alloys based on copper
    • C22C9/02Alloys based on copper with tin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F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ON-FERROUS ALLOYS
    • C22F1/00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 C22F1/08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of copper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7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thermal treatment, e.g. firing, sintering, backing particulate active material, thermal decomposition, pyroly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tallur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ll Electrode Carriers And Collector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及其制造方法、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该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即使在经过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工序中的热处理后也保持充分机械强度。该负极集电铜箔至少含有0.15重量%以上0.40重量%以下的Cr,剩余部分由Cu构成,且下式(1)的Cr固溶指数Z为0.05≤Z≤0.3。Z=(RM-RS)/(RP-RS)…(1),其中,RM是负极集电铜箔的导电率R的实测值(%IACS),RS是Cr全部固溶时负极集电铜箔(10)的导电率R的计算值(%IACS),RP是Cr全部析出时负极集电铜箔(10)的导电率R的计算值(%IACS)。

Description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制造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其制造方法、具有该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负极、其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发展,希望能量密度高的二次电池作为其电源。二次电池是利用通过电解质的化学反应而将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所具有的化学能作为电能引出到外部的电池。在实用化中,可例举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
锂离子二次电池由正极、负极、将正极和负极绝缘的隔膜以及能够使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的电解液构成。通过使锂离子在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之间出入(嵌入、脱嵌)来反复充放电。
作为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使用的负极活性物质,主要使用具有锂离子能够插入到层间和从层间放出的多层结构的碳材料。此外,近年来,对于锂离子二次电池要求更高容量化,正在进行具有大大超过碳材料的理论容量的充放电容量的下一代负极活性物质、即高容量负极活性物质的开发。具体而言,对含有硅(Si)、锡(Sn)等与锂(Li)能够合金化的金属的材料寄予希望。
通常,将这些负极活性物质与粘合剂树脂成分、导电材料一起分散到溶剂中而形成浆料,将该浆料涂布在作为负极集电体的负极集电铜箔的两面上。之后,将溶剂干燥、除去,形成合剂层(负极活性物质)后,用辊压机进行压缩成型而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在负极活性物质中使用Si、Sn等时,这些材料伴随充放电时的锂离子的吸藏和放出的体积变化大,因此,通过利用充放电循环而反复膨胀和收缩,活性物质粒子发生微粉化,或者从负极集电铜箔上剥离或脱落,容易引起循环变差。
因此,提出了使用粘结性高的聚酰亚胺等热塑性粘合剂树脂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即,在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时,通过在粘合剂树脂的热塑性区域的温度以上进行热处理,粘合剂树脂向Si、Sn等活性物质粒子的凹凸内的进入增大,从而可以提高粘结性。粘结性越高,越可抑制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内的集电结构的破坏,充放电循环特性提高。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781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781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07/114168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这里,对于聚酰亚胺等热塑性粘合剂树脂这样的高粘结性的粘合剂树脂而言,为了获得高粘结性,需要在高温进行热处理。在使用聚酰亚胺时,需要在酰亚胺化开始发生的150℃以上的温度、且聚酰亚胺完全不发生分解的500℃以下的温度进行热处理。但是,在150℃左右的低温下,充分的酰亚胺化需要长时间的热处理,有生产率降低的可能。因此,优选在350℃~500℃进行热处理。
但是,在这样的高温下进行热处理时,涂布了浆料的负极集电铜箔会发生软化,从而导致机械强度显著降低。由此,伴随着充放电引起的负极活性物质的体积变化,负极集电铜箔会产生变形,与负极活性物质的密合性下降,充放电循环特性降低。
另一方面,为了在热处理引起的软化后也保持负极集电铜箔的充分的机械强度,为了在热处理前具有非常高的机械强度,必须增加例如合金成分,通过该添加会引起负极集电铜箔的导电性降低。此外,有制造时的轧制工序高成本化、负极集电铜箔的高价格化的可能。负极集电铜箔的导电性降低会成为使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内阻上升、放电速率特性等恶化的重要原因。此外,负极集电铜箔的高价格化直接关系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价格上涨,会妨碍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设备的广泛普及。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即使在经过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工序中的热处理后也能保持充分机械强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其制造方法、具备该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负极、其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其至少含有0.15重量%以上0.40重量%以下的Cr,剩余部分由Cu构成,且下述式(1)的Cr固溶指数Z为0.05≤Z≤0.3,
数1
Z = ( R M - R S ) ( R P - R S ) · · · ( 1 )
其中,式(1)中,
导电率RM是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实测导电率R(%IACS),
导电率RS是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计算导电率R(%IACS),是在所述Cr全部固溶的情况下,利用下述式(3),由通过将处于固溶状态的各合金元素的含有浓度[原子%](at%)代入到下述式(2)中所得的电阻率ρ确定的导电率R(%IACS),
导电率RP是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计算导电率R(%IACS),是在所述Cr全部析出的情况下,利用下述式(3),由通过将处于固溶状态的各合金元素的含有浓度[原子%](at%)代入到下述式(2)中所得的电阻率ρ确定的导电率R(%IACS)。
数2
ρ=17.241
+(40×Cr浓度[at%]+1.2×Ag浓度[at%]+28.8×Sn浓度[at%]
+10.5×ln浓度[at%]+116.1×Ti浓度[at%]+110×Zr浓度[at%])
-(3.2×28.8×Sn浓度[at%]2+2.4×10.5×ln浓度[at%]2+116.1×Ti浓度[at%]2)/100…(2)
数3
R = ( 17.241 ρ ) × 100 · · · ( 3 )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提供第1方式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其含有以总量计为0.01重量%以上0.40重量%以下的Ag、Sn、In、Ti、Zr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提供第1或第2方式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其具有20μm以下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制造方法,具有:对至少含有0.15重量%以上0.40重量%以下的Cr的铜合金原料实施热轧而形成板材的热轧工序;对所述板材实施冷轧而形成坯料的冷轧工序;将所述坯料保持在850℃以上950℃以下,对所述坯料实施固溶化处理的坯料固溶化工序;以及对实施了所述固溶化处理的所述坯料实施冷轧的最终冷轧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提供第4方式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制造方法,所述铜合金原料含有以总量计为0.01重量%以上0.40重量%以下的Ag、Sn、In、Ti、Zr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式,提供第4或第5方式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制造方法,所述最终冷轧工序中,对所述坯料实施加工度为95%以上99%以下的冷轧,使所述坯料的厚度为20μm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式,提供第4~第6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制造方法,在所述坯料固溶化工序完成后,所述最终冷轧工序完成前,将所述坯料维持在不足350℃的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式,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其具有第1~第3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连接的极耳(tablead)。
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式,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其具有:
在通过第4~第7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至少一面上涂布将负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溶液混炼而成的浆料的浆料涂布工序,
对涂布了所述浆料的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实施热处理,使所述浆料中的粘合剂成分固化,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至少所述一面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热处理工序,
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上连接极耳的极耳连接工序;
在所述热处理工序中,在350℃以上500℃以下的温度实施1小时以上15小时以下的热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10方式,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其具有第8方式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和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之间插入的隔膜、容纳中间插入有所述隔膜的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和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且封入有电解液的容器。
根据本发明,提供即使在经过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工序中的热处理后也能保持充分机械强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其制造方法、具备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负极、其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轧制铜箔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平面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立体剖面图。
符号说明
1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
2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
3    隔膜
4    卷绕体
5    电池外装罐(容器)
6    槽
7    垫片
8    帽
8t   端子
10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
11a、11b  负极活性物质层
12、22    极耳
50        锂离子二次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等所得到的见解
上述那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可使用例如铜-铬(Cu-Cr)系合金的轧制铜箔等。Cr在作为母相的Cu中固溶,从而提高该轧制铜箔的耐热性。因此,抑制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时的高温、长时间的热处理而引起的软化。此外,通过该热处理,处于固溶状态的Cr(以下也称为固溶Cr)以单质的方式在Cu母相中析出,成为析出状态的Cr(以下也称为析出Cr)发挥提高轧制铜箔的机械强度和导电性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人等,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工序中,为了这样通过高温下的热处理使Cr析出,发生使轧制铜箔硬化的时效硬化,在热处理前的轧制铜箔的状态下,将母相中的固溶Cr的量保持在较高状态是重要的。即,需要适当控制母相中的固溶Cr的量。
另一方面,为了进行该控制,即使想要正确把握固溶Cr量也伴随着困难。在通过热处理而使Cr析出并微细分散的结晶组织状态下,不容易直接且正确测出母相中的固溶Cr量。此外,即使通过析出Cr量的测定而间接算出固溶Cr量,精度也差。
因此,本发明人等想到了利用轧制铜箔中的固溶Cr量可大大反映在轧制铜箔的导电率上这一点。但是,这种情况下,每当固溶Cr量不同,合金组成也不同,导电率的值自身发生变化,这也是必须加以考虑的。
本发明人等进行了这样的认真研究,结果得到了如下见解:在考虑到伴随合金组成的变化的导电率的变化的基础上,以导电率为指标,可以正确把握且控制固溶Cr量。
本发明为基于发明人等所发现的上述见解的发明。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1)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概略构成
首先,一边参照图2和图3,一边说明有关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概略构成。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1的平面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50的立体剖面图。
如图3所示,锂离子二次电池50具有作为封入有未图示的电解液的容器的电池外装罐5。具备极耳12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1(以下也仅称为“负极1”)与具备极耳22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2(以下也仅称为“正极2”)在之间插入有隔膜3的状态下容纳在电池外装罐5中。
另外,如图2所示,负极1具有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10(以下也仅称为“负极集电铜箔10”)与例如在其两面上形成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1a、11b。上述极耳12与负极集电铜箔10的露出区域10s直接连接。锂离子二次电池50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1的详细构成如后所述。
(2)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构成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10进行说明。
负极集电铜箔的构成
负极集电铜箔10是例如至少含有0.15重量%以上0.40重量%以下、优选0.20重量%以上0.40重量%以下的铬(Cr),剩余部分由铜(Cu)构成的Cu-Cr系合金的轧制铜箔,形成为例如20μm以下的厚度。
此外,负极集电铜箔10中,可以进一步添加提高机械强度、耐热性的合金元素。作为该元素,可例举例如银(Ag)、锡(Sn)、铟(In)、钛(Ti)、锆(Zr)等。负极集电铜箔10可以含有以总量计为0.01重量%以上0.40重量%以下的一种以上的这些元素。
如上所述,Cr在母相中固溶而提高耐热性。此外,固溶Cr通过热处理而在母相中析出,提高机械强度、导电率。如上所述,通过使Cr为0.15重量%以上,可以更加确实地析出固溶Cr。此外,由于使得Cr为0.40重量%以下,因此在后述的固溶化处理时,可抑制未固溶Cr形成粗粒第2相析出物。因此可以减少如下情况的发生:妨碍析出Cr的微细分散等而阻碍伴随固溶Cr的析出的负极集电铜箔10的机械强度的提高、或者加工性降低。另外,关于Cr,通过一并设置后述式(1)~(3)的规定,可更加确实地确保机械强度。
此外,负极集电铜箔10中可进一步添加例如提高机械强度、耐热性的上述各元素,以总量计为0.01重量%以上。由此,可充分发挥提高机械强度、耐热性等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例如上述各元素以总量计超过0.40重量%,则负极集电铜箔10的导电率会恶化。但是,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为了将固溶Cr量保持为规定量以上来确保机械强度、耐热性,而辅助性地使用Ag、Sn、In、Ti、Zr等上述各元素,可以将这些元素的总量设为0.40重量%以下。所以,负极集电铜箔10的导电率并不会降低到需要以上。因此,可以抑制使用负极集电铜箔10制造的锂离子二次电池50的内阻的上升,可以抑制包括放电速率特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50的特性等的变差。
负极集电铜箔的Cr固溶指数
此外,在负极集电铜箔10中,控制各种值以使下式(1)的Cr固溶指数Z为0.05≤Z≤0.3。
数1
Z = ( R M - R S ) ( R P - R S ) · · · ( 1 )
其中,式(1)中,
导电率RM是负极集电铜箔10的实测导电率R(%IACS),
导电率RS是负极集电铜箔10的计算导电率R(%IACS),是在Cr全部固溶的情况下,利用下述式(3),由通过将处于固溶状态的各合金元素的含有浓度[原子%](at%)代入到下述式(2)中所得的电阻率ρ确定的导电率R(%IACS),
导电率RP是负极集电铜箔10的计算导电率R(%IACS),是在Cr全部析出的情况下,利用下述式(3),由通过将处于固溶状态的各合金元素的含有浓度[原子%](at%)代入到下述式(2)中所得的电阻率ρ确定的导电率R(%IACS)。
这里,各导电率R(%IACS)是使电阻率为1.724×10-2μΩ·m的退火标准软铜的导电率R为100%时的规定物质的导电率R。
数2
ρ=17.241
+(40×Cr浓度[at%]+1.2×Ag浓度[at%]+28.8×Sn浓度[at%]
+10.5×ln浓度[at%]+116.1×Ti浓度[at%]+110×Zr浓度[at%])
-(3.2×28.8×Sn浓度[at%]2+2.4×10.5×ln浓度[at%]2+116.1×Ti浓度[at%]2)/100…(2)
数3
R = ( 17.241 ρ ) × 100 · · · ( 3 )
使用上述式(2),例如在算出导电率RS时,应该代入到上述式(2)的Cr浓度[at%]的值是将在Cr全部固溶的状态时处于固溶状态的Cr、即负极集电铜箔10中所含有的Cr的总量换算成浓度(原子%)的值。
此外,例如在算出导电率RP时,应该代入到上述式(2)的Cr浓度[at%]的值是在Cr全部析出的状态时处于固溶状态的Cr、即零。
此外,无论Cr的状态如何,其他上述任意的合金元素E都为基本全部固溶的状态。因此,上述式(2)的导电率RS和导电率RP的任一项中,应该代入到E浓度[at%]的值是将负极集电铜箔10中所含有的E的总量换算成浓度(原子%)的值。此外,在原本负极集电铜箔10中不含Cr以外的合金元素的情况下,可代入零。
如上所述,现实的固溶Cr量的正确把握及其控制伴随各种困难。本发明人等对于至少含有Cr或者含有Ag、Sn、In、Ti、Zr等的压制铜箔,对这些合金元素的含量、制造条件等进行各种改变而取得机械强度、导电性等的测定数据,并进行了解析。
式(2)是基于该测定数据,对Linde-Nordheim法则进行泰勒(Taylor)展开至各合金元素E的二次项而得到的。式中的一次项的括号内的各系数分别是负极集电铜箔10中所含有的各元素E的每单位浓度对电阻ρ的贡献率Δρ。此外,二次项的括号的各系数分别是对各元素E的修正项ν。各系数的值是基于下述技术文献(甲)的值。
(甲)小松伸也,“铜合金的比电阻、其解释及应用”,铜和铜合金第41卷1号(2002),第4页的表2
以上,通过形成上述这样的构成,即使在经过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1的制造工序中的热处理后,也能得到具有充分机械强度的负极集电铜箔10。具体而言,负极集电铜箔10所具有的机械强度如下规定。
即,负极集电铜箔10构成为,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1的制造工序中,实施1小时以上15小时以下的350℃以上500℃以下的热处理后,负极集电铜箔10的轧制方向的拉伸强度的下降量落在例如30N/mm2以下。此外,这时优选构成为能够确保轧制方向的拉伸强度为400N/mm2以上的机械强度。
此外,通过上述构成,成为具有高导电率的负极集电铜箔10。即在与上述同样的热处理后,负极集电铜箔10优选构成为具有70%IACS以上的导电率。
通过Cr固溶指数的评价
以下,对上述式(1)的意义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负极集电铜箔10中,为了将对引起时效硬化有效的固溶Cr量保持为较高,通过使用导电率的Cr固溶指数Z来评价、控制固溶Cr量。需要注意的是,在固溶Cr量的评价时,如果固溶Cr量不同,则轧制铜箔中的合金组成也会变化,导电率的值自身变动。上述式(1)中,也考虑了这样的伴随合金组成的变化的导电率的变动的影响。
具体地,假定负极集电铜箔10中所含的Cr的总量在Cu的母相中固溶,则易于受到Cr的含量影响的导电率R变为最小。处于该最小状态的是导电率RS。此外,假定负极集电铜箔10中所含的Cr的总量在Cu的母相中析出,则导电率R变为最大。处于该最大状态的是导电率RP
即,式(1)的分母相当于导电率R的最大变动幅度,可以掌握固溶Cr量的变动区域。此外,式(1)的分子是反映负极集电铜箔10中的实际的固溶Cr量的多少的值。即,式(1)所表示的Cr固溶指数Z变成了在含有规定含量的Cr的负极集电铜箔10中,显示在表示固溶Cr量的变动区域的标准的基础上,母相中实际的固溶Cr量处于何种程度的指标。
这样,通过Cr固溶指数Z,可以评价母相中固溶Cr量的多少。即,Cr固溶指数Z越小,则固溶Cr量越多,Cr固溶指数Z越大,则固溶Cr量越少。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Cr固溶指数Z为0.3以下,因此成为在负极集电铜箔10中确保了充分分量的固溶Cr的状态。此外,由于使Cr固溶指数Z为0.05以上,因此可以排除例如因原本负极集电铜箔10中的Cr的绝对量(添加量)少等其他因素而导致不含充分分量的固溶Cr的状态。由此,能够控制利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1的制造工序中的热处理的时效硬化。即,可以控制高温、长时间的热处理所引起的软化,确保负极集电铜箔10的充分的机械强度。
此外,通过时效硬化而得到充分的机械强度时,不仅固溶Cr量、析出Cr量等的影响较大,析出物的大小、分散状态也影响较大。对于控制固溶Cr量、析出物的大小、分散状态的方法,如后所述。
(3)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制造方法
然后,一边参照图1,一边说明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10的制造方法。图1是显示本实施方式的负极集电铜箔10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铜合金原料准备工序S10
如图1所示,首先,准备作为成为原材料的铜合金原料的铸锭(铸块)。该铸锭是按照至少含有0.15重量%以上0.40重量以下、优选0.20重量%以上0.40重量%以下Cr的方式将Cr和Cu进行熔解而铸造的。作为母材的Cu例如可以使用无氧铜(OFC:Oxygen-Free Copper)、韧铜等。此外,进一步根据需要,还可以含有以总量计为0.01重量%以上0.40重量%以下的例如Ag、Sn、In、Ti、Zr的一种以上的元素。
热轧工序S20
然后,对该铸锭实施热轧,形成板材。另外,在热轧工序S20之前,最好进行将铸造组织中产生的偏析均质化的加热处理。具体而言,在平衡状态下成为均质的固溶状态的温度以上的温度区域保持30分钟以上。加热温度例如优选为800℃以上950℃以下。
反复工序S30
接着,进行对实施了热轧的板材反复多次冷轧工序S31和坯料固溶化工序S32的反复工序S30。
冷轧工序S31在例如50%以上的加工度下进行。这里,将热轧工序S20前的加工对象物(铜的板材)的厚度设为TB、热轧工序S20后的加工对象物的厚度设为TA时,加工度以加工度(%)=[(TB-TA)/TB]×100表示。
坯料固溶化工序S32中,通过在规定温度下实施固溶化处理,可在坯料中充分确保固溶Cr量。这时的最佳温度根据合金组成而稍有变动,但通过在例如850℃以上950℃以下的温度实施固溶化处理,可得到冷却后Cr固溶指数Z为0.05≤Z≤0.3的坯料。通过使Cr固溶指数Z在规定范围内,可利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1的制造工序中的热处理来充分产生析出Cr,引起析出强化,从而得到具有高耐热性和机械强度的负极集电铜箔10。
此外,在位于反复的最后的坯料固溶化工序S32完成后,后述的最终冷轧工序S40完成前,将上述坯料维持在例如不足350℃的温度,使坯料不暴露在高温下。由此,可在充分保持固溶Cr量的状态下制造负极集电铜箔10。
最终冷轧工序S40
然后,对经过反复工序S30而实施了固溶化处理的坯料实施最终冷轧工序S40,形成规定厚度、例如20μm以下的轧制铜箔。此时,优选使加工度为95%以上99%以下,从而充分导入作为通过上述固溶化处理固溶的Cr的析出起点的应变。这样,通过确保充分的应变,在通过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1的制造工序中的热处理而产生析出Cr时,会引起Cr的析出物的微细分散。通过使Cr的析出物处于微细分散的状态,易于进一步发挥提高机械强度和导电性的效果。
表面处理工序S50
对经过了以上工序的坯料实施例如粗糙化处理和防锈处理等规定的表面处理,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10。
(4)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
以下,对具有图2所示构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浆料涂布工序
首先,对在负极集电铜箔10上涂布浆料并进行压接的方法进行说明。该工序通过例如卷对卷(coil-to-coil)方式的连续生产线,采用在负极集电铜箔10上涂布浆料的涂布器等装置来进行。
具体而言,将混炼例如负极活性物质、粘合剂溶液以及根据需要的导电助剂而成的浆料涂布在负极集电铜箔10的两面上,平均地压接成大体均匀的厚度,并在例如70℃~130℃干燥数分钟~数十分钟。
作为浆料中含有的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例如Sn、Si等的合金或化合物的粉末。每个粉末的直径为例如数μm~数十μm。此外,作为粘合剂溶液,可以使用聚酰亚胺(PI)等酰亚胺系树脂、其他树脂的前体等的溶液。
热处理工序
然后,使用例如红外线加热炉等,对压接了浆料的负极集电铜箔10实施成为粘合剂成分的热塑性区域的温度以上的高温且长时间的热处理。具体而言,在350℃以上500℃以下实施1小时以上15小时以下的热处理。由此,例如由酰亚胺系树脂等的前体构成的粘合剂成分在进入负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凹凸内的同时进行酰亚胺化反应,从而固化。由此,在负极集电铜箔10的两面,含有负极活性物质和经酰亚胺化的粘合剂树脂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1a、11b具有高粘结性地形成。
此外,通过上述热处理,负极集电铜箔10中的固溶Cr以单质在Cu的母相中析出,成为析出Cr。如上所述,通过控制负极集电铜箔10使得Cr固溶指数Z为0.05≤Z≤0.3,并得到充分的析出Cr量,从而引起析出强化。因此,形成抑制高温、长时间的热处理所引起的软化,同时兼有充分的机械强度和导电性的负极集电铜箔10。此外,负极集电铜箔10经过成为95%以上99%以下的加工度的最终冷轧工序S40,析出Cr微细分散,提高机械强度和导电性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这样,通过利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1的制造工序中的热处理的时效硬化,可得到具有充分的机械强度和导电性的负极集电铜箔10。因此,可以抑制伴随充放电的负极集电铜箔10的体积变化,确保与负极活性物质层11a、11b的高粘结性。
极耳连接工序
接着,一边参照图2一边说明在负极集电铜箔10上连接极耳的方法。
如图2所示,在两面上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11a、11b的负极集电铜箔10至少在一面或两面的一端具有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11a、11b的露出区域10s。为了与锂离子二次电池50所具有的电池外装罐5取得电连接,在该负极集电铜箔10的露出区域10s上通过例如焊接而连接极耳12。
即,将负极集电铜箔10的露出区域10s与由例如Ni或镀Ni的铜等构成的极耳12重叠,通过例如超声波焊接机施加规定的加压力、负荷能量,同时以规定的负荷时间进行焊接处理。由此,将负极集电铜箔10与极耳12连接。
由上,可制造具有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10、在负极集电铜箔10的例如两面上形成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1a、11b以及与负极集电铜箔10连接的极耳12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1。
(5)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接着,一边参照图3一边说明锂离子二次电池50的制造方法。这里,作为例子说明图3中所示的圆筒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50,但锂离子二次电池还可以具有方型、层压型等其他形态。
首先,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1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2隔着隔膜3进行重叠,在未图示的卷芯上卷绕而制作卷绕体4。正极2具有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集电金属箔、在正极集电金属箔的例如两面上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均未图示)以及与正极集电金属箔连接的极耳22。构成正极集电金属箔的金属是例如铝(Al)、其他金属等。正极活性物质层由例如含有Li的金属复合氧化物等构成。隔膜3由例如多孔质的树脂等构成。
然后,在作为容器的电池外装罐5内依次容纳未图示的下部绝缘板和卷绕体4。接着,将未图示的芯轴(芯棒)插入到卷绕体4的中心,将上部绝缘板厚容纳在电池外装罐5内后,在电池外装罐5上形成槽6(刻槽)。之后,进行干燥,使电池外装罐5内的水分飞溅。在电池外装罐5内充分干燥之后,注入未图示的电解液。然后,在电池外装罐5的槽6附近安装垫片7,分别将负极1的极耳12与电池外装罐5、正极2的极耳22与帽8所具有的端子8t焊接,将帽8在电池外装罐5上卷曲(压接),封入电解液。
由上,可制造具有电池外装罐5的锂离子二次电池50,该电池外装罐5容纳有在之间插入了隔膜3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1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2、并封入有电解液。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将导电性保持为规定值以上而将Ag、Sn、In、Ti、Zr等合金元素抑制在规定含量以下,但使Cr为规定含量,而且按照式(1)~(3)的规定从而保持热处理后的机械强度的方法可以与其独立地使用。即,上述元素的总量为规定值以上,即使为导电性有一些变差的状态,也能达到本申请的确保机械强度这样的目的。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使最终冷轧工序S40中的加工度为95%以上,可以进一步提高机械强度,但即使加工度不足95%,也能得到本申请的方法中规定的效果。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负极集电铜箔10的两面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11a、11b,但也可以在负极集电铜箔的至少一面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
实施例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机械强度和导电性的评价结果进行以下说明。
(1)负极集电铜箔的制作
首先,按照以下所述步骤,制作实施例1~21和比较例1~5的负极集电铜箔。
作为用于评价的负极集电铜箔,通过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步骤和方法,制造以无氧铜为母材,至少含有规定量的Cr,或者含有规定量的Ag、Sn、In、Ti、Zr中的一种以上合金元素的负极集电铜箔,作为实施例1~21和比较例1~5。但是,比较例1~5中包含一个或数个偏离上述构成的条件。此外,对于比较例4、5,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反复工序后,在最终冷轧工序前,实施相当于时效处理的400℃~500℃的热处理。
由实施例1~21和比较例1~5的负极集电铜箔切出轧制方向宽15mm、长200mm的试验片,模仿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工序中的热处理,实施规定时间的规定温度的热处理。即,对于比较例4、5,在最终冷轧工序前后,实施了2次热处理。
另外,在上述模仿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工序的热处理的前后,通过四端子测定法测定各试验片的电阻。另外,以其为基础,对实施例1~21和比较例1~5求出Cr固溶指数。
另外,在上述模仿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工序的热处理的前后,对各试验片进行拉伸试验,评价(机械)强度。该拉伸试验依据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E-345,与轧制方向平行地测定拉伸强度。
(2)负极集电铜箔的评价结果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以下表1。
表1
Figure BDA00001728570700171
如表1所示,实施例1构成为仅含有Cr的负极集电铜箔。而且,Cr含量、Cr固溶指数Z、最终冷轧工序中的加工度等负极集电铜箔的制造工序中的各种条件为规定值内。因此,在上述模仿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工序的热处理后的拉伸强度的下降量、即强度下降量,与热处理前相比为30N/mm2以下。另外,拉伸强度的数值自身也为400N/mm2以上,得到了极其良好的结果。此外,关于导电率,也得到了70%IACS以上的高值。
此外,实施例2~14中,除了规定含量内的Cr之外,还含有规定含量内的各种合金元素。此外,使负极集电铜箔的制造工序中的各种条件为规定值内。因此,对于实施例2~14,热处理前后的拉伸强度下降量为30N/mm2以下,拉伸强度为400N/mm2以上,导电率为70%IACS以上,也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由此可知,如果是全部满足上述各种条件的负极集电铜箔,则即使在热处理之后,机械强度、导电率也都可得到高值。
此外,实施例15、16中,在最终冷轧工序中加工度都不足95%。这种情况下,拉伸强度自身不足400N/mm2,较低,但热处理前后的拉伸强度下降量为30N/mm2以下,实现了在热处理后也确保机械强度这样的规定目的。
此外,实施例17~20中,Ag、Sn、In、Ti、Zr等元素的总量都超过0.40重量%。因此,导电率不足70%IACS,较低,但热处理前后的拉伸强度下降量为30N/mm2以下,实现了在热处理后也确保机械强度这样的规定目的。
此外,对于Cr的含量为下限值且Cr固溶指数Z接近上限值的实施例21,拉伸强度自身也不足400N/mm2,较低,但热处理前后的拉伸强度下降量为30N/mm2以下,实现了在热处理后也确保机械强度这样的规定目的。
由此可知,即使最终冷轧工序中的加工度、母材中所含的各种元素的含量等若干项目偏离上述条件,只要Cr的含量和Cr固体指数Z为规定值内,就能保持热处理后的机械强度。
另一方面,比较例1中,Cr固溶指数Z不足下限值,拉伸强度不足,且拉伸强度下降量超过30N/mm2
此外,比较例2、3中,Cr的含量过剩,因而妨碍析出物的微细分散,拉伸强度不足,拉伸强度下降量超过30N/mm2
此外,比较例4、5中,由于在最终冷轧工序前进行了时效处理,因此Cr固溶指数Z超过0.3,结果正式热处理时发生软化而导致拉伸强度不足。进而,比较例4、5中,拉伸强度下降量都超过30N/mm2

Claims (10)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其特征在于,
至少含有0.15重量%以上0.40重量%以下的Cr,剩余部分由Cu构成,且下述式(1)的Cr固溶指数Z为0.05≤Z≤0.3,
Z = ( R M - R S ) ( R P - R S ) · · · ( 1 )
其中,式(1)中,
导电率RM是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实测导电率R,
导电率RS是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计算导电率R,是在所述Cr全部固溶的情况下,利用下述式(3),由通过将处于固溶状态的各合金元素的含有浓度代入到下述式(2)中所得的电阻率ρ确定的导电率R,
导电率RP是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计算导电率R,是在所述Cr全部析出的情况下,利用下述式(3),由通过将处于固溶状态的各合金元素的含有浓度代入到下述式(2)中所得的电阻率ρ确定的导电率R,其中,导电率R的单位是%IACS,含有浓度的单位是at%,
ρ=17.241
+(40×Cr浓度[at%]+1.2×Ag浓度[at%]+28.8×Sn浓度[at%]
+10.5×ln浓度[at%]+116.1×Ti浓度[at%]+110×Zr浓度[at%])
-(3.2×28.8×Sn浓度[at%]2+2.4×10.5×In浓度[at%]2+116.1×Ti浓度[at%]2)/100…(2)
R = ( 17.241 p ) × 100 · · · ( 3 )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其特征在于,含有以总量计为0.01重量%以上0.40重量%以下的Ag、Sn、In、Ti、Zr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其特征在于,具有20μm以下的厚度。
4.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对至少含有0.15重量%以上0.40重量%以下的Cr的铜合金原料实施热轧而形成板材的热轧工序;
对所述板材实施冷轧而形成坯料的冷轧工序;
将所述坯料保持在850℃以上950℃以下,对所述坯料实施固溶化处理的坯料固溶化工序;
对实施了所述固溶化处理的所述坯料实施冷轧的最终冷轧工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合金原料含有以总量计为0.01重量%以上0.40重量%以下的Ag、Sn、In、Ti、Zr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终冷轧工序中,对所述坯料实施加工度为95%以上99%以下的冷轧,使所述坯料的厚度为20μ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坯料固溶化工序完成后,所述最终冷轧工序完成前,将所述坯料维持在不足350℃的温度。
8.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
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
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连接的极耳。
9.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通过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至少一面上涂布将负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溶液混炼而成的浆料的浆料涂布工序,
对涂布了所述浆料的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实施热处理,使所述浆料中的粘合剂成分固化,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的至少所述一面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热处理工序,以及
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上连接极耳的极耳连接工序;
在所述热处理工序中,在350℃以上500℃以下的温度实施1小时以上15小时以下的热处理。
10.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8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
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和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之间插入的隔膜、以及
容纳之间插入有所述隔膜的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和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且封入有电解液的容器。
CN2012101836079A 2012-03-01 2012-06-05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制造方法及其应用 Pending CN1033376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45629A JP2013181206A (ja) 2012-03-01 2012-03-01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集電銅箔、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集電銅箔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2-045629 2012-03-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37635A true CN103337635A (zh) 2013-10-02

Family

ID=49043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36079A Pending CN103337635A (zh) 2012-03-01 2012-06-05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制造方法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30765A1 (zh)
JP (1) JP2013181206A (zh)
KR (1) KR20130100654A (zh)
CN (1) CN10333763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19125A (zh) * 2018-06-05 2021-01-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阻推定方法和二次电池充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65933A (ja) * 2012-09-25 2014-04-17 Sh Copper Products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集電体用圧延銅箔
JP2015065001A (ja) * 2013-09-25 2015-04-09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JP2016096297A (ja) * 2014-11-17 2016-05-26 イビデン株式会社 金属塊内蔵配線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81762A (ja) * 2006-09-26 2008-04-10 Nikko Kinzoku Kk 電子材料用Cu−Cr系銅合金
JP2009079282A (ja) * 2007-09-27 2009-04-16 Nikko Kinzoku Kk 析出硬化型銅合金箔
JP2009084593A (ja) * 2007-09-27 2009-04-23 Nikko Kinzoku Kk Cu−Cr−Si系合金箔
JP5490673B2 (ja) * 2010-03-15 2014-05-14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圧延銅箔、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負極集電体、負極板及び二次電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19125A (zh) * 2018-06-05 2021-01-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阻推定方法和二次电池充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100654A (ko) 2013-09-11
US20130230765A1 (en) 2013-09-05
JP2013181206A (ja) 2013-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38847B1 (en) Collector, electrode structure,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electricity storage component
JP5654911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集電体用圧延銅箔
CN107828984A (zh) 铜合金箔
JP6648088B2 (ja) 二次電池負極集電体用圧延銅箔、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負極及び二次電池並びに二次電池負極集電体用圧延銅箔の製造方法
EP2743365B1 (en) Steel foi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EP2843067A1 (en) Aluminum alloy foil for electrode current collector,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JP5345974B2 (ja) 圧延銅合金箔、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負極集電体、負極板及び二次電池
CN103337635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集电铜箔、制造方法及其应用
JP5508358B2 (ja) 圧延銅箔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圧延銅箔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
JP2013001982A (ja) 圧延銅箔
WO2020179515A1 (ja) 二次電池負極集電体用圧延銅箔、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負極集電体及び二次電池並びに二次電池負極集電体用圧延銅箔の製造方法
JP2014065933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集電体用圧延銅箔
JP2000133276A (ja) 二次電池用負極集電体
WO2012117627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電極集電体用アルミニウム合金箔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58915B2 (ja) 二次電池負極集電体用圧延銅箔又は圧延銅合金箔、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6018653A (ja) 負極集電体、非水電解質電池用の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電池
KR102061660B1 (ko) 동합금박, 리튬이온 2차전지용 음극, 리튬이온 2차전지, 동합금박의 제조방법 및 리튬이온 2차전지용 음극의 제조방법
JP2013001983A (ja) 圧延銅箔
KR20140036934A (ko) 동합금박, 리튬이온 2차전지용 음극, 리튬이온 2차전지 및 동합금박의 제조방법
JP2012082497A (ja) 銅合金箔、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並びに銅合金箔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