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6527B - 无刷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无刷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6527B
CN103326527B CN201310092474.9A CN201310092474A CN103326527B CN 103326527 B CN103326527 B CN 103326527B CN 201310092474 A CN201310092474 A CN 201310092474A CN 103326527 B CN103326527 B CN 1033265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iron core
magnet
tab
magnetic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9247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6527A (zh
Inventor
山田洋次
横山诚也
竹本佳朗
森田智惠
三上晃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m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721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20785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911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4035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932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22333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097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6517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166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24388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598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69290B2/ja
Priority to CN20161062997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00846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Asmo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m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265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6527A/zh
Publication of CN1033265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652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1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axial, e.g. claw-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46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the same polarity, e.g. consequent 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6/00Machines with more than one rotor or stator
    • H02K16/02Machines with one stator and two or more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刷电机,该无刷电机具备第1转子铁芯、第2转子铁芯以及励磁部件。第1转子铁芯具有沿着周向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突片。第2转子铁芯具有与第1转子铁芯相同的形状,具有沿着周向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突片。第2突片位于在周向上相互相邻的第1突片彼此之间。励磁部件配置于第1转子铁芯与第2转子铁芯之间。励磁部件以使第1突片产生第1磁极并且使第2突片产生第2磁极的方式沿着轴方向被磁化。以包含第1转子铁芯和第2转子铁芯以及励磁部件的方式构成转子。

Description

无刷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无刷电机。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使用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电机,使用所谓SPM(Surface PermanentMagnet:表贴式永磁)型的电机。SPM型的电机具备转子和多个磁铁。该多个磁铁以径向上的磁极方向不同的2种磁铁沿着周向交替排列的方式贴附于转子的外周面。但是,在SPM型的电机中,在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发生什么异常而电机不工作的情况下,电机的协助力不被施加,反之,产生磁铁式电机特有的制动转矩。其结果是,转向变重,转向操作难以进行。
因此,提出如下所谓IPM(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内置式永磁)型的电机:假设由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异常引起SPM型的电机不工作,径向上的磁极方向不同的2种磁铁以沿着周向交替排列的方式埋设到转子的内部(例如,日本特开2000-236652号公报)。即,在IPM型的电机中,在不工作时产生的磁铁式电机特有的制动转矩减小与埋设到转子的内部的量相对应的量。其结果是,转向变轻相应量,转向操作变得容易。
但是,在构成为在电机不工作时能减小制动转矩的IPM型的无刷电机中,磁铁的数量根据磁极的数量被决定。因此,磁铁的数量变多。因此,在使用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无刷电机中,期望替代IPM型电机的电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减少磁铁的数量并且能假设不工作而减小制动转矩的电动动力转向用无刷电机。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无刷电机,其用于对转向盘赋予助力转矩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无刷电机具备第1转子铁芯、第2转子铁芯以及励磁部件。所述第1转子铁芯具有沿着周向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突片。所述第2转子铁芯具有与所述第1转子铁芯相同的形状,具有沿着周向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突片。所述第2转子铁芯以所述第2突片位于在周向上相互相邻的所述第1突片彼此之间的方式与所述第1转子铁芯相对配置。所述励磁部件配置于所述第1转子铁芯与所述第2转子铁芯之间。所述励磁部件以使所述第1突片产生第1磁极并且使所述第2突片产生第2磁极的方式沿着轴方向被磁化。以包含所述第1转子铁芯、所述第2转子铁芯以及所述励磁部件的方式构成转子。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提供一种无刷电机,其用于具有转向轴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所述无刷电机具备与所述转向轴连动的SPM型结构的转子。所述转子具有:外周面,其形成有多个齿槽;多个凸极铁心,其分别位于相互相邻的所述多个齿槽彼此之间;以及多个永久磁铁,其分别配置于所述多个齿槽。所述永久磁铁具有沿着周向延伸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所述凸极铁心具有沿着周向延伸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所述多个永久磁铁以全部所述多个永久磁铁中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成为第1磁极的方式起磁。所述多个凸极铁心以全部所述多个凸极铁心的径向外侧的部位作为与所述第1磁极不同的第2磁极发挥作用的方式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提供一种无刷电机,其具备环状的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包含:转子铁芯,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内侧,并且具有第1铁芯部件和第2铁芯部件;以及励磁磁铁。所述第1铁芯部件具有:大致圆盘状的第1铁芯基体;以及多个第1爪状磁极,其等间隔地设于该第1铁芯基体的外周部。该多个第1爪状磁极各自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在轴方向上延伸。所述第2铁芯部件具有:大致圆盘状的第2铁芯基体;以及多个第2爪状磁极,其等间隔地设于该第2铁芯基体的外周部。该多个第2爪状磁极各自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在轴方向上延伸。所述多个第2爪状磁极分别配置于相互相邻的所述多个第1爪状磁极彼此之间。所述励磁磁铁配置于所述第1铁芯基体与所述第2铁芯基体的轴方向之间。所述励磁磁铁构成为:沿着所述轴方向被磁化,由此以使所述第1爪状磁极作为第1磁极发挥作用,并且使所述第2爪状磁极作为第2磁极发挥作用。所述定子是具有将所述转子的外周包围的筒状的电枢绕组的无齿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提供一种无刷电机,其具备定子、旋转轴、外侧转子以及内侧转子。所述定子包含多个齿部、环部以及多个绕组。所述多个齿部分别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外侧齿和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内侧齿。所述环部具有多个连结部,该多个连结部以所述多个齿部按等间距呈环状排列的方式将所述多个齿部连结,并且分别位于相互相邻的齿部彼此之间。所述多个绕组分别缠绕于多个连结部。所述旋转轴在所述定子的中心沿着轴方向延伸。所述外侧转子紧固于所述旋转轴,并且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所述内侧转子紧固于所述旋转轴,并且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所述外侧转子和所述内侧转子中的至少一方包含第1转子铁芯、第2转子铁芯以及励磁部件。所述第1转子铁芯包含多个第1突片,该多个第1突片等间隔地设于圆板状的第1铁芯基体和该第1铁芯基体。所述多个第1突片各自以从所述第1铁芯基体突出并且各第1突片的前端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方式弯曲。所述第2转子铁芯包含多个第2突片,该多个第2突片等间隔地设于圆板状的第2铁芯基体和该第2铁芯基体。所述多个第2突片各自以从所述第2铁芯基体突出并且各第2突片的前端朝向轴线方向延伸的方式弯曲。所述第2转子铁芯以所述多个第2突片在轴方向上分别位于相互相邻的所述第1突片彼此之间的方式与所述第1转子铁芯相对配置。所述励磁部件配置于所述第1转子铁芯与所述第2转子铁芯之间。所述励磁部件以使所述第1转子铁芯的所述第1突片产生第1磁极并且使所述第2转子铁芯的所述第2突片产生所述第2磁极的方式沿着轴方向被磁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提供一种无刷电机,其具备定子、旋转轴、外侧转子以及内侧转子。所述定子包含多个齿部、环部以及多个绕组。所述多个齿部分别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外侧齿和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内侧齿。所述环部具有多个连结部,该多个连结部以所述多个齿部按等间距呈环状排列的方式将所述多个齿部连结,并且分别位于相互相邻的齿部彼此之间。所述多个绕组分别缠绕于所述多个连结部。所述旋转轴在所述定子的中心沿着轴方向延伸。所述外侧转子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外侧。所述外侧转子包含紧固于所述旋转轴的有盖圆筒状的外侧转子铁芯、多个外侧磁铁磁极部、多个外侧铁心部、以及分别埋设到所述多个外侧磁铁磁极部的多个外侧永久磁铁。所述多个外侧磁铁磁极部和所述多个外侧铁心部通过所述外侧转子铁芯的内周面沿着周向被划分而形成。所述多个外侧磁铁磁极部和所述多个外侧铁心部沿着周向交替地排列,并且分别沿着轴方向延伸。所述内侧转子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内侧。所述内侧转子包含圆柱状的内侧转子铁芯、多个内侧磁铁磁极部、多个内侧铁心部以及多个内侧永久磁铁。所述内侧转子铁芯紧固于所述旋转轴。所述多个内侧永久磁铁分别埋设到所述多个内侧磁铁磁极部。所述多个内侧磁铁磁极部和所述多个内侧铁心部通过所述内侧转子铁芯的外周面沿着周向被划分而形成。所述多个内侧磁铁磁极部和所述多个内侧铁心部沿着周向交替排列,并且分别沿着轴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式,提供一种无刷电机,其具备第1转子铁芯、第2转子铁芯、励磁磁铁以及旋转轴。所述第1转子铁芯具有:大致圆盘状的第1铁芯基体;以及多个第1爪状磁极,其等间隔地设于该第1铁芯基体的外周部。所述多个第1爪状磁极各自以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具有至少一个轴方向端部的方式在轴方向延伸。所述第1铁芯基体具有在轴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内侧端面和轴固定部。所述第2转子铁芯以与所述第1转子铁芯相对的方式配置,并且具有大致圆盘状的第2铁芯基体和等间隔地设于该第2铁芯基体的外周部的多个第2爪状磁极。所述多个第2爪状磁极各自以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具有至少一个轴方向端部的方式在轴方向上延伸。所述多个第2爪状磁极分别配置于相互相邻的所述多个第1爪状磁极彼此之间,所述第2铁芯基体具有在轴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内侧端面和轴固定部。所述励磁磁铁配置于所述第1铁芯基体的所述内侧端面与所述第2铁芯基体的所述内侧端面之间。该励磁磁铁沿着轴方向被磁化,由此使所述第1爪状磁极作为第1磁极发挥作用,并且使所述第2爪状磁极作为第2磁极发挥作用。所述旋转轴由分别配置于所述第1铁芯基体的轴方向外侧和所述第2铁芯基体的轴方向外侧的轴承轴支承。所述旋转轴插通并且固定于所述第1和第2铁芯基体的所述轴固定部。以所述第1和第2爪状磁极配置于所述励磁磁铁的外周的方式,所述第1爪状磁极在轴方向上朝向所述第2铁芯基体延伸,并且所述第2爪状磁极在轴方向上朝向所述第1铁芯基体延伸。所述第1爪状磁极的所述轴方向端部和所述第2爪状磁极的所述轴方向端部中的至少一方位于比所述第1铁芯基体的所述轴固定部和所述第2铁芯基体的所述轴固定部中的至少一方更靠轴方向外侧。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认为新的特征特别是在附上的权利要求中得以明确。伴有目的和利益的本发明通过与附图一起参照以下所示的此时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而能理解。
图1是用于说明设有本发明的无刷电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说明图。
图2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刷电机的轴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2的定子和转子的整体立体图。
图4是图2的定子和转子的径向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2的转子的整体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2的转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刷电机的轴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7的无刷电机的径向的剖视图。
图9是图7的定子和转子的轴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7的转子的整体立体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图7的转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刷电机的转子的整体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转子的轴方向的剖视图。
图14是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的第1转子铁芯观看的整体立体图。
图15是从图14的转子的第2转子铁芯观看的整体立体图。
图16是图14的转子的轴方向的剖视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3相无刷电机的剖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图17的转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9是图17的无刷电机和现有的IPM型无刷电机中的产生转矩的比较图。
图20是图17的无刷电机和现有的IPM型无刷电机中的制动转矩的比较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图17的另一例的无刷电机的剖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图17的另一例的无刷电机的剖视图。
图23是用于说明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3相无刷电机的剖视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图23的转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5是用于说明图23另一例的无刷电机的剖视图。
图26是用于说明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3相无刷电机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27是用于说明图26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28是用于说明图26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29是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刷电机的概略构成图。
图30是图29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31是图29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32是图29转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3A是图29的电枢绕组的立体图。
图33B是图33A的局部放大图。
图34A是图33A的第1和第2导体的立体图。
图34B是沿着图34A的34B-34B线的剖视图。
图35是示出图33A的电枢绕组的示意图。
图36是表示图35的电枢绕组中的第1和第2导体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37是表示图35的电枢绕组中的第1和第2导体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38是图35的电枢绕组的接线图。
图39是用于图35的电枢绕组的控制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40是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刷电机的轴方向剖视图。
图41是图40的定子和转子的径向剖视图。
图42是图40的内侧转子的整体立体图。
图43是图42的内侧转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44是用于说明图41的外侧转子和内侧转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5是用于说明另一例的无刷电机的轴方向剖视图。
图46是图45的定子和转子的径向剖视图。
图47是图46的外侧转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48是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刷电机的轴方向剖视图。
图49是图48的定子和转子的径向剖视图。
图50是用于说明图49的外侧转子和内侧转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1是第1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刷电机的定子和转子的径向剖视图。
图52是用于说明图51的外侧转子和内侧转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3是第1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刷电机的定子和转子的径向剖视图。
图54是用于说明图53的外侧转子和内侧转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5是第1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刷电机的剖视图。
图56是图55的无刷电机的俯视图。
图57是图56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58是图57的转子和轴承部分的剖视图。
图59~图64分别是用于说明另一例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65是第1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66是图65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67~图73分别是用于说明另一例的转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图1~图6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无刷电机M的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是管柱助力型,具有在基端部固定有转向盘2的转向轴3,该转向轴3的前端部通过万向接头4与中间件5连结。转向轴3由输入轴3a和输出轴3b构成,在圆筒状的输入轴3a内贯插有输出轴3b的一部分。在输入轴3a的基端部固定有转向盘2,在输出轴3b的前端部连结着万向接头4。另外,在输入轴3a与输出轴3b之间设有扭杆(未图示),使输出轴3b追随输入轴3a的旋转而旋转。
并且,基于转向操作的旋转和转向转矩被传递到齿条7和小齿轮轴8,通过小齿轮轴8的旋转齿条7在车宽方向作往复运动。据此,通过与齿条7的两端连结的拉杆9,转向轮10的舵角被变更。
在转向轴3的输入轴3a上装备有转向柱11。在转向柱11上设有作为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电机的3相无刷电机(以下称为无刷电机)M。无刷电机M在控制输入轴3a旋转而进行转向操作时,对转向盘2赋予辅助转向力(以下称为助力转矩)。
详细地说,当输入轴3a基于转向盘2的操作而旋转时,与输出轴3b之间产生偏移,该偏移显现为扭杆的扭转。即,输出轴3b由于转向轮10的路面阻力等,相对于输入轴3a的旋转产生延迟,扭杆产生扭转。
并且,该扭杆的扭转角由未图示的转矩传感器检测,施加于输入轴3a(转向盘2)的转向转矩被检测出,基于该检测出的转向转矩,转向操作时的助力转矩被算出,控制无刷电机M驱动。
如图2所示,无刷电机M的电动机壳20具有:形成为有底筒状的外径为10cm的电机外壳20a;以及前盖20b,其将该电机外壳20a的前侧的开口部封闭。
在电机外壳20a的内周面固定有定子21,在该定子21的内侧配置有转子25,该转子25紧固在由非磁性体(例如不锈钢)构成的旋转轴22上,且与该旋转轴22一体旋转。并且,旋转轴22由设于电机外壳20a的底部和前盖20b的轴承23、24能旋转地支撑,从该前盖20b突出的前端部通过由齿轮26、27等构成的减速装置28与转向轴3的输入轴3a连结而被驱动。
如图3所示,定子21具有圆筒状的定子铁芯30,该定子铁芯30的外周面固定于电机外壳20a。在定子铁芯30的内侧,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形成有多个齿31,多个齿31沿着轴线方向形成,且在周向上等间距地配置。齿31是如下T型齿:其前端部的周向两侧面在周向突出,并且径向内侧的前端面形成为以旋转轴22的中心轴线L1(参照图4)为中心的圆弧面。
并且,在齿31与齿31之间形成有齿槽32。在本实施方式中,齿31的数量是12个,齿槽32的数量与齿31的数量相同也是12个。
并且,在各齿31上按顺时钟方向通过集中绕线依次地缠绕有3相绕组、即U相绕组33a、V相绕组33b、W相绕组33c。
如图3所示,在定子21的内侧配设有转子25,转子25紧固于旋转轴22上。如图5和图6所示,转子25具有:第1转子铁芯40;与该第1转子铁芯40相对地配置的第2转子铁芯50;以及配置于第1转子铁芯40与第2转子铁芯50之间的圆板磁铁(励磁部件)55。
第1转子铁芯4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电磁钢板形成,如图5、图6所示,具有第1铁芯基体41。在第1铁芯基体41的中央位置形成有贯通孔42,贯通孔42用于使旋转轴22贯通并紧固。另外,在第1铁芯基体41的外周面上沿径向等间距地延伸形成有7个第1突片43。各第1突片43的外周面形成为以旋转轴22的中心轴线L1为中心的圆弧面。
另外,各第1突片43的周向的宽度形成为小于第1突片43与第1突片43之间的间隔。据此,在第1转子铁芯40上沿周向延伸形成有等间距的第1突片43。
第2转子铁芯5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电磁钢板形成,与第1转子铁芯40形状相同,如图5、图6所示,具有第2铁芯基体51。在第2铁芯基体51的中央位置形成有贯通孔52,贯通孔52用于使旋转轴22贯通并紧固。另外,在第2铁芯基体51的外周面沿径向等间距地延伸形成有7个第2突片53。各第2突片53的外周面形成为以旋转轴22的中心轴线L1为中心的圆弧面。
另外,各第2突片53的周向的宽度形成为小于第2突片53与第2突片53之间的间隔。据此,在第2转子铁芯50上沿周向延伸形成有等间距的第2突片53。
并且,第2转子铁芯50相对于第1转子铁芯40,以第2突片53从轴方向观看位于与第1转子铁芯40的第1突片43不相对的位置、即第1突片43与第1突片43之间的方式配置固定于旋转轴22。当第1转子铁芯40和第2转子铁芯50配置固定于旋转轴22时,如图4、图5所示,在第1转子铁芯40与第2转子铁芯50之间组装有圆板磁铁55。
圆板磁铁55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由钕磁铁构成的圆板状的永久磁铁。如图6所示,圆板磁铁55在其中央位置形成有使旋转轴22贯通的贯通孔56。并且,圆板磁铁55的一方侧面55a与第1铁芯基体41的靠近第2转子铁芯50的面(相对面41a)抵接,圆板磁铁55的另一侧面55b与第2铁芯基体51的靠近第1转子铁芯40的面(相对面51a)抵接,圆板磁铁55被夹持固定于第1转子铁芯40与第2转子铁芯50之间。
圆板磁铁55的外径与第1和第2转子铁芯40、50的第1和第2铁芯基体41、51的外径一致。换言之,圆板磁铁55的外径形成得比第1和第2转子铁芯40、50(第1和第2突片43、53)的外径短。
另外,圆板磁铁55的厚度也设定为比第1铁芯基体41(第2铁芯基体51)的厚度薄的预定的厚度。顺便说一下,在1组第1转子铁芯40与第2转子铁芯50之间组装圆板磁铁55而形成转子25时,转子25的轴方向的长度设定为转子25的外径的1/2以下的长度。
如图4所示,圆板磁铁55在轴方向被磁化,以靠近第1转子铁芯40的部位成为N极、靠近第2转子铁芯50的部位成为S极的方式被磁化。因此,通过该圆板磁铁55,第1转子铁芯40的第1突片43作为N极(第1磁极)发挥作用,第2转子铁芯50的第2突片53作为S极(第2磁极)发挥作用。
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5成为使用圆板磁铁55的磁铁励磁转子。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5成为如下转子:成为N极的第1突片43和成为S极的第2突片53沿周向交替配置,磁极数为14极(磁极对数为7个)。即,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5的磁极对数是3以上的奇数。
接着,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第1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的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的转子25在第1转子铁芯40与第2转子铁芯50之间设有圆板磁铁55。并且,通过圆板磁铁55使第1转子铁芯40的第1突片43产生N极(第1磁极),使第2转子铁芯50的第2突片53产生S极(第2磁极),构成磁铁励磁的转子25。据此,能缩短转子25的轴方向的长度,进而能减小无刷电机M的骨架。而且,转子25的轴方向的长度设定为转子25的外径的1/2以下的长度,因此无刷电机M的轴方向的骨架更小。
并且,通过对缠绕于齿31上的U相绕组33a、V相绕组33b、W相绕组33c通电使定子21产生旋转磁场,由此转子25旋转。该转子25的旋转通过旋转轴22、减速装置28驱动转向轴3的输入轴3a,对转向盘2赋予助力转矩。
另外,在该无刷电机M旋转驱动时,大的负载通过减速装置28驱动,因此无刷电机M(转子25)进行2000rpm以上的高速旋转。此时,圆板磁铁55配置于第1转子铁芯40与第2转子铁芯50之间,由第1和第2转子铁芯40、50(第1和第2铁芯基体41、51)在轴方向夹持,所以不会由于离心力而飞散。
另外,圆板磁铁55的两侧面55a、55b与由电磁钢板构成的第1和第2转子铁芯40、50的第1和第2铁芯基体41、51的相对面41a、51a压接。因此,即使成为外部气体温度为100℃以上高温的高温区域,圆板磁铁55被第1和第2转子铁芯40、50遮断外部温度变化,耐热性提高。特别是,当为在高温区域由具有不可逆减磁的钕磁铁构成的圆板磁铁55时,成为耐热性优良的结构。由此,在宽广的外部温度环境下,利用通过U相绕组33a、V相绕组33b、W相绕组33c通电而产生的旋转磁场,能使圆板磁铁55的磁特性的变化不容易发生。
其结果是,在全部使用温度下维持高输出、低齿槽转矩、低转矩脉动,能得到良好的转向感觉。
另外,转子25的磁极对数是奇数7,因此当以转子铁芯为单位观看时,同极的磁极彼此不处于周向180°相对位置,所以成为相对于磁振动稳定的形状,进一步促进低齿槽转矩、低转矩脉动,能得到良好的转向感觉。
接着,以下记载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优点。
(1)根据此实施方式,外部温度变化被第1和第2转子铁芯40、50遮断,圆板磁铁55的耐热性提高,在宽广的外部温度环境下,能使由于旋转磁场而引起的圆板磁铁55的磁特性的变化(减磁)难以发生。
(2)根据此实施方式,圆板磁铁55配置于第1转子铁芯40与第2转子铁芯50之间,在轴方向被夹持,所以能防止该圆板磁铁55由于离心力而飞散。
(3)根据此实施方式,转子25是由2个转子铁芯40、50夹着圆板磁铁55的磁铁励磁转子,能减小无刷电机M的骨架。而且,转子25的轴方向的长度设定为转子25的外径的1/2以下的长度,因此无刷电机M能更加减小轴方向的骨架。
(4)根据此实施方式,将转子25的磁极对数设为奇数7,因此成为相对于磁振动稳定的形状,进一步促进低齿槽转矩、低转矩脉动,能得到良好的转向感觉。
(5)根据此实施方式,在第1和第2突片43、53中能利用磁阻转矩,能将在故障时产生的制动转矩抑制得低,转向相应变轻,转向操作容易。
(第2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图7~图10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的构成不同。因此,仅对该不同的无刷电机M详细说明,在说明便利的基础上,共同的部分省略。
图7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的剖视图,在电机外壳20a的内侧固定有定子21。
如图8所示,在定子21的定子铁芯30上沿径向内侧延伸形成有60个齿31。因此,在齿31间所形成的齿槽32形成60个,该60个齿槽32从旋转轴22的中心轴线L1观看形成为等角度间隔。
在该60个齿31上缠绕有扇形导体(SC)绕组。详细地说,在60个齿31上按顺时钟方向形成有2个U相、V相、W相的3相绕组、即第1系统3相绕组和第2系统3相绕组。
本实施方式的缠绕于定子铁芯30上的第1系统3相绕组和第2系统3相绕组是分布绕线,按顺时钟方向按第1系统U相绕组U1、第2系统U相绕组U2、第1系统V相绕组V1、第2系统V相绕组V2、第1系统W相绕组W1、第2系统W相绕组W2的顺序缠绕。详细地说,第1系统U相绕组U1、第2系统U相绕组U2、第1系统V相绕组V1、第2系统V相绕组V2、第1系统W相绕组W1、第2系统W相绕组W2分别将6个齿31设为1组,依次地逐一错开齿31而依次地缠绕。
此时,通过分布绕线缠绕的第1系统的各相绕组U1、V1、W1和第2系统的各相绕组U2、V2、W2分别在1个齿槽32中缠绕有相邻的同相的绕组。
第1系统3相绕组和第2系统3相绕组被施加相互具有30°的相位差的3相电源电压。即,对第1系统U相绕组U1和第2系统U相绕组U2施加相互具有30°的相位差的U相电源电压,对第1系统V相绕组V1和第2系统V相绕组V2施加相互具有30°的相位差的V相电源电压,对第1系统W相绕组W1和第2系统W相绕组W2施加相互具有30°的相位差的W相电源电压。
如图8~图11所示,配置于定子21的内侧的转子25具备:第1转子铁芯60;与该第1转子铁芯60相对配置的第2转子铁芯70;以及配置于第1转子铁芯60与第2转子铁芯70之间的圆板磁铁(励磁部件)75。
如图8~图11所示,第1转子铁芯60具有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第1铁芯基体61。在第1铁芯基体61的中央位置形成有贯通孔62,贯通孔62用于将旋转轴22贯通并紧固。另外,在第1铁芯基体61的外周面等间隔地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第1突片63。第1突片63各自向径向外侧突出,而且其前端弯曲,沿着轴方向朝向第2转子铁芯70延伸形成。
第1突片63的周向端面63a、63b是沿径向延伸的(从轴方向观看相对于径向不倾斜)平坦面,第1突片63的与轴正交方向上的截面形成为扇形。
各第1突片63的周向的角度、即周向端面63a、63b间与旋转轴22的中心轴线L1形成的角度设定得比相邻的第1突片63与第1突片63之间的间隙的角度更小。
如图8~图11所示,第2转子铁芯70与第1转子铁芯60形状相同,在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第2铁芯基体71的中央位置形成有贯通孔72,贯通孔72用于使旋转轴22贯通并紧固。另外,在第2铁芯基体71的外周面等间隔地设有5个第2突片73。第2突片73各自向径向外侧突出,而且其前端弯曲,沿着轴方向朝向第1转子铁芯60延伸形成。
第2突片73的周向端面73a、73b是沿径向延伸的平坦面,第2突片73的与轴正交方向的截面形成为扇形。
各第2突片73的周向的角度、即周向端面73a、73b间与旋转轴22的中心轴线L1形成的角度设定得比相邻的第2突片73与第2突片73之间的间隙的角度更小。
并且,第2转子铁芯70相对于第1转子铁芯60以第2转子铁芯70的第2突片73从轴方向观看分别位于第1转子铁芯60的第1突片63间的方式配置并固定。此时,第2转子铁芯70以在第1转子铁芯60与第2转子铁芯70的轴方向的之间配置有圆板磁铁75的方式相对于第1转子铁芯60组装。
详细地说,如图11所示,圆板磁铁75被夹持在第1铁芯基体61的靠近第2铁芯基体71的面(相对面61a)与第2铁芯基体71的靠近第1铁芯基体61的面(相对面71a)之间。
此时,第1突片63的一方的周向的端面63a与第2突片73的另一方的周向的端面73b形成为沿着轴方向呈平行,因此两端面63a、73b间的间隙形成为沿着轴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另外,第1突片63的另一方的周向的端面63b和第2突片73的一方的周向的端面73a形成为沿着轴方向呈平行,因此两端面63b、73a间的间隙形成为沿着轴方向呈大致直线状。
圆板磁铁75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由钕磁铁构成的圆板状的永久磁铁。如图11所示,圆板磁铁75在其中央位置形成有贯通孔76,贯通孔76使旋转轴22贯通。并且,圆板磁铁75的一方侧面75a与第1铁芯基体61的相对面61a抵接,圆板磁铁75的另一侧面75b与第2铁芯基体71的相对面71a抵接,圆板磁铁75被夹持固定于第1转子铁芯60与第2转子铁芯70之间。
圆板磁铁75的外径设定为与第1和第2铁芯基体61、71的外径一致,厚度设定为预定的厚度。
即,使得当在第1转子铁芯60与第2转子铁芯70之间配置圆板磁铁75时,第1突片63的前端面63c和第2铁芯基体71的相反面71b相齐平,并且第2突片73的前端面73c和第1铁芯基体61的相反面61b相齐平。
如图9所示,圆板磁铁75在轴方向被磁化,以靠近第1转子铁芯60的部位成为N极、靠近第2转子铁芯70的部位成为S极的方式被磁化。因此,通过该圆板磁铁75,第1转子铁芯60的第1突片63作为N极(第1磁极)发挥作用,第2转子铁芯70的第2突片73作为S极(第2磁极)发挥作用。
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5成为使用圆板磁铁75的所谓伦德尔(Lundell)型结构的转子。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5成为如下转子:成为N极的第1突片63和成为S极的第2突片73在周向交替地配置,磁极数为10极(磁极对数为5个)。即,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5的磁极对数是3以上的奇数。
接着,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的作用。
第1转子铁芯60的第1突片63通过使第1突片63从第1铁芯基体6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使其前端弯曲以沿着轴方向朝向第2转子铁芯70的方式延伸而形成。据此,沿着轴方向朝向第2转子铁芯70延伸的第1突片63的部位作为N极发挥作用。另外,第2转子铁芯70的第2突片73通过使第2突片73从第2铁芯基体7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使其前端以沿着轴方向朝向第1转子铁芯60的方式延伸而形成。据此,以沿着轴方向朝向第1转子铁芯60的方式延伸的第2突片73的部位作为S极发挥作用。因此,第1转子铁芯60和第2转子铁芯70具有作为所谓的伦德尔型结构的功能。
另外,转子25的磁极对数是奇数5,因此当以转子铁芯为单位观看时,同极的磁极彼此不处于周向180°相对位置,所以成为相对于磁振动稳定的形状,进一步促进低齿槽转矩、低转矩脉动,能得到良好的转向感觉。
而且,圆板磁铁75在转子25的中心部,且处于其轴方向两侧被第1和第2铁芯基体61、71包围、径向外侧面被第1和第2突片63、73包围的状态,因此能抑制故障时的制动转矩,转向相应变轻,转向操作容易。
接着,上述第2实施方式除了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优点之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6)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使沿着轴方向朝向第2转子铁芯70延伸的第1突片63的部位作为N极发挥作用。另外,使沿着轴方向朝向第1转子铁芯60延伸的第2突片73的部位作为S极发挥作用。因此,圆板磁铁75的磁通能更有效地利用于提高无刷电机M的输出。
(7)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转子25的磁极对数设为奇数5,因此成为相对于磁振动稳定的形状,进一步促进低齿槽转矩、低转矩脉动,能得到良好的转向感觉。
(8)在本实施方式中,圆板磁铁73配置在转子25的中心部,且配置成被第1和第2铁芯基体61、71和第1和第2突片63、73包围的状态,因此能抑制故障时的制动转矩。
(第3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图12、图13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本实施方式在如下方面具有特征:是将2个第2实施方式的转子25重叠的所谓的串联型。因此,对特征部分详细说明,对共同部分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2、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的转子80具有前侧转子81和后侧转子82。
前侧转子81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的转子25相同的构成,具有具备第1突片63的第1转子铁芯60、具备第2突片73的第2转子铁芯70、以及圆板磁铁(励磁部件)75。
后侧转子82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的转子25相同的构成,具有具备第1突片63的第1转子铁芯60、具备第2突片73的第2转子铁芯70、和以及圆板磁铁(励磁部件)75。
并且,在使前侧转子81和后侧转子82重合时,以前侧转子81的第2转子铁芯70和后侧转子82的第2转子铁芯70抵接的方式重合,转子80紧固于旋转轴22。
接着,以下记载如上所述构成的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
转子80使相互相同形状的前侧转子81和后侧转子82重合,由串联结构形成,所以能以小型形成高输出的电机。
另外,前侧转子81和后侧转子82由相同形状、相同材料形成,所以组装转子80时的零件管理和组装作业也容易。
根据上述第3实施方式,除了第2实施方式的优点之外,还能以小型实现更高输出的电机。
(第4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图14~图16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本实施方式在第2实施方式的转子25中增加了新的构成。因此,对新增加的构成的部分详细说明,对共同部分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4、图15所示,在第1突片63的周向端面63a与第2突片73的周向端面73b之间分别夹持固定有在轴方向长的四角柱状的第1极间磁铁85。第1极间磁铁85延伸形成至径向内侧面抵接于第1和第2铁芯基体61、71,并且以径向外侧面与第1以及第2突片63、73的外周面相齐平的方式延伸形成。
各第1极间磁铁85是铁素体磁铁,在周向被磁化,以靠近作为N极发挥作用的第1突片63的部位成为同极的N极的方式,另外,以靠近作为S极发挥作用的第2突片73的部位成为同极的S极的方式分别起磁。
另一方面,如图14、图15所示,在第1突片63的周向端面63b与第2突片73的周向端面73a之间分别夹持固定有在轴方向长的四角柱状的第2极间磁铁86。第2极间磁铁86延伸形成至径向内侧面抵接于第1和第2铁芯基体61、71,并且以径向外侧面与第1以及第2突片63、73的外周面相齐平的方式延伸形成。
各第2极间磁铁86是铁素体磁铁,在周向被磁化,以靠近作为N极发挥作用的第1突片63的部位成为同极的N极的方式,另外,以靠近作为S极发挥作用的第2突片73的部位成为同极的S极的方式分别起磁。
即,第1极间磁铁85和第2极间磁铁86的磁化方向在周向上被磁化为反方向。
另外,如图14所示,通过设置第1和第2极间磁铁85、86,由此在位于第1和第2极间磁铁85、86之间并且朝向第1转子铁芯60开口的空间,详细地,在通过第2突片73的内周面与由第1铁芯基体61和圆板磁铁75所形成的外周面所形成的空间,嵌合紧固有第1背面磁铁87。第1背面磁铁87是铁素体磁铁,沿径向被磁化,以与第2突片73抵接的面的附近成为与第2突片73同极的S极的方式,另外,以抵接于第1铁芯基体61的面的附近成为与第1铁芯基体61同极的N极的方式起磁。
同样,如图15所示,在位于第1和第2极间磁铁85、86之间并且朝向第2转子铁芯70开口的空间,详细地,在通过第1突片63的内周面与由第2铁芯基体71和圆板磁铁75所形成的外周面形成的空间,嵌合紧固有第2背面磁铁88。第2背面磁铁88是铁素体磁铁,在径向被磁化,以与第1突片63抵接的面的附近成为与第1突片63同极的N极的方式,另外,以抵接于第2铁芯基体71的面的附近成为与第2铁芯基体71同极的S极的方式起磁。
接着,以下记载如上所述构成的第4实施方式的作用。
形成如下转子:在第1铁芯基体61的部分,第1突片63和第2突片73沿周向交替地形成,第1突片63的靠近定子21的部位通过S极的第1背面磁铁87作为S极的凸极发挥作用,第2突片73的靠近定子21的部位通过第1背面磁铁87作为N极的凸极发挥作用。
另外,形成如下转子:在第2铁芯基体71的部分,第1突片63和第2突片73沿周向交替地形成,第1突片63的靠近定子21的部位通过N极的第2背面磁铁88作为N极的凸极发挥作用,第2突片73的靠近定子21的部位通过第2背面磁铁88作为S极的凸极发挥作用。
而且,形成如下伦德尔型结构的转子:在圆板磁铁75的部分,第1突片63和第2突片73沿周向交替地形成,第1突片63的靠近定子21的部位通过第1背面磁铁87作为N极发挥作用,第2突片73的靠近定子21的部位通过第2背面磁铁88作为S极发挥作用。
上述第4实施方式除了具有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9)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第1突片63与第2突片73之间设有以与第1和第2突片63、73成为同极的方式被磁化的第1和第2极间磁铁85、86。能减少第1转子铁芯的各第1突片63与第2转子铁芯的各第2突片73之间的磁通泄漏,圆板磁铁75的磁通能更有效地利用于提高无刷电机M的输出。
(10)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第1背面磁铁87,第1铁芯基体61的部分的磁通的流动成为期望的流动,因此能抑制圆板磁铁75的短路磁通,能将该第1背面磁铁87的磁通更有效地用作无刷电机M的输出。
(11)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第2背面磁铁88,第2铁芯基体71的部分的磁通的流动成为期望的流动,因此能抑制圆板磁铁75的短路磁通,能将第2背面磁铁88的磁通更有效地用作无刷电机M的输出。
(第5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图17~图20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电机的第5实施方式。
图17示出无刷电机M的剖视图,在电机外壳120的内周面固定有定子121,在该定子121的内侧配置有转子123,该转子123紧固在由非磁性体(例如不锈钢)构成的旋转轴122上,且与该旋转轴122一体旋转。并且,旋转轴122通过未图示的齿轮与转向轴3的输入轴3a连结而被驱动。
定子121具有圆筒状的定子铁芯130,该定子铁芯130的外周面固定于电机外壳120。在定子铁芯130的内侧,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形成有多个齿131,多个齿131沿着轴线方向形成,且在周向上等间距地配置。齿131是如下T型齿:其前端部的周向两侧面在周向突出,并且径向内侧的前端面形成为以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为中心的圆弧面。
并且,在齿131与齿131之间形成有齿槽132。在本实施方式中,齿131的数量是12个,齿槽132的数量与齿131的数量相同也是12个。
并且,在齿131上按顺时钟方向依次地缠绕有3相绕组、即U相绕组133a、V相绕组133b、W相绕组133c。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缠绕于定子铁芯130的各相绕组133a、133b、133c是集中绕线,在周向上逐一错开齿131地依次缠绕有U相绕组133a、V相绕组133b、W相绕组133c。即,按顺时钟方向,按U相绕组133a→V相绕组133b→W相绕组133c→U相绕组133a→V相绕组133b→W相绕组133c→U相绕组133a→V相绕组133b→W相绕组133c→U相绕组133a→V相绕组133b→W相绕组133c的顺序,逐一错开齿131地缠绕。
配置于定子121的内侧的转子123具有圆柱状的转子铁芯140,转子铁芯140使旋转轴122贯插并紧固。在转子铁芯140的外周面沿着轴线方向凹设有多个齿槽142,多个齿槽142在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各转子侧齿槽142的内底面形成为以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为中心的圆弧面。
并且,通过形成多个齿槽142,在齿槽142与齿槽142之间形成有凸极铁心143。在此,各凸极铁心143的周向两侧面143a成为朝向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延伸的平面。并且,齿槽142的周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凸极铁心143的周向的宽度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齿槽142的数量是4个。因此,凸极铁心143的数量与齿槽142相同也为4个。
在各齿槽142中分别嵌入有由钕磁铁构成的磁铁144。各磁铁144的磁铁内周面用粘接剂粘贴于齿槽142的内底面,另外,磁铁外周面144b以与定子121直接相对的方式露出(SPM型结构)。
各磁铁144的磁铁外周面144b形成与凸极铁心143的外周面143b在周向上相齐平的相同曲率半径的圆弧面,凸极铁心143的外周面143b是以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为中心的圆弧面。各磁铁144的起磁方向以径向外侧成为S极、径向内侧成为N极的方式设定。即,仅配置有一方的磁极的磁铁。
据此,配置于磁铁144与磁铁144之间的各凸极铁心143作为与磁铁144的一方磁极不同的另一方磁极的N极发挥作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成为具有8个磁极的所谓交替极布置型的转子123(电机)。因此,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也是如下结构:在齿槽142中使磁铁144以其磁铁外周面144b朝向定子121露出的方式贴附,所以成为SPM型的交替极布置型的电机。
凸极铁心143和磁铁144设定为该磁铁144的开度θ1比凸极铁心143的开度θ2大。在此,如图18所示,磁铁144的开度θ1是该磁铁144的周向的两侧面144c间以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为中心所形成的角度。另外,凸极铁心143的开度θ2是指:如图18所示,该凸极铁心143的周向的两侧面143a间以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为中心所形成的角度。此外,磁铁144的周向两侧面144c以成为朝向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延伸的平面的方式形成。
另外,磁铁144的开度θ1和凸极铁心143的开度θ2设定为在各磁铁144的周向的两侧面144c与各凸极铁心143的周向的两侧面143a之间形成有空隙145的大小。
接着,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第5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的作用。
现在,当操作转向盘2时,输入轴3a旋转,设于输入轴3a与输出轴3b之间的扭杆产生扭转。并且,该扭杆的扭转角由未图示的转矩传感器检测出,施加于输入轴3a的转向转矩被检测出。并且,基于该检测处的转向转矩,转向操作时的助力转矩被算出,控制无刷电机M驱动。
此时,无刷电机M是磁铁144在表面露出的SPM型的电机,所以在起动时,起动时的输出转矩(助力转矩)比IPM型的无刷电机提高。
而且,设定为磁铁144的开度θ1比凸极铁心143的开度θ2大,所以来自磁铁144的磁通量能进一步增加,或者凸极铁心143变小,由此,通过磁通密度增强,能增大起动时的输出转矩。
图19是通过试验得到的点图,示出本实施方式的SPM型的交替极布置型的无刷电机M和由使磁极的方向交替不同的8个磁铁构成的8极12齿槽的IPM型的无刷电机的起动时的转矩(助力转矩)的比较。
此外,在试验中,本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和8极12齿槽的IPM型的无刷电机将其输出设为相同条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8极12齿槽的无刷电机M的4个磁铁144和8极12齿槽的IPM型的无刷电机的8个磁铁设为如下条件:是相同材料(钕磁铁材料),其磁性材料的总量相同。
另外,图19中的”×”记号示出IPM型的无刷电机的起动时的输出转矩。“○”示出本实施方式的SPM型的交替极布置型的无刷电机M的起动时的输出转矩。
从该点图也可明确看出,在本实施方式的SPM型的交替极布置型的无刷电机M中,起动时的助力转矩增大。
而且,还施加磁阻转矩,因此与IPM型的无刷电机相比,可维持运转时的输出转矩。
另外,当无刷电机M不工作时,无刷电机M是交替极布置型的电机,所以在即磁铁144间配置有凸极铁心143,因此磁铁转矩降低,与IPM型的无刷电机相比制动转矩下降。
而且,在各磁铁144的周向的两侧面144c与各凸极铁心143的周向的两侧面143a之间形成空隙145,所以磁铁转矩更加降低,能更加减小制动转矩。
图20是通过试验得到的点图,示出本实施方式的SPM型的交替极布置型的无刷电机M和8极12齿槽的IPM型的无刷电机的制动转矩的比较。此外,试验用与上述图19所示的试验相同的条件进行。
另外,图20中的“×”记号示出IPM型的无刷电机的制动转矩。“○”示出本实施方式的SPM型的交替极布置型的无刷电机M的制动力转矩。
从该点图也可明确看出,本实施方式的SPM型的交替极布置型的无刷电机M的制动转矩比IPM型的无刷电机的制动转矩小。
因此,即使在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发生什么异常而使无刷电机M不工作,制动转矩也变小,转向相应变轻,转向操作容易。
接着,以下记载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优点。
(12)根据实施方式,将无刷电机M设为SPM型的交替极布置型的无刷电机。由此,磁铁144在表面露出,所以有效磁通变大,能增大起动时的协助力。另外,磁铁144的周向的长度相对于圆周为一半,因此在电机不工作时能减小制动转矩。
(13)根据实施方式,通过设定为磁铁144的开度θ1比凸极铁心143的开度θ2大,由此来自磁铁144的磁通量能进一步增加,或者凸极铁心143变小,由此磁通密度增强,由此能增大起动时的输出转矩。
(14)根据实施方式,在各磁铁144的周向的两侧面144c与各凸极铁心143的周向的两侧面143a之间形成空隙145,由此磁铁转矩更加降低,能减小制动转矩。
此外,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是8极12齿槽的无刷电机M,但是可以在图21所示的10极12齿槽的无刷电机M中应用本发明。在该情况下也能得到与上述第5实施方式同样的优点。
顺便说一下,图21所示的10极12齿槽的无刷电机M具有5个齿槽142,齿槽142形成于转子铁芯140。因此,凸极铁心143的数量与齿槽142相同,为5个。并且,在5个齿槽142中配置5个磁铁144,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子是SPM型,成为10磁极的交替极布置型的转子123(电机)。
在该情况下,凸极铁心143和磁铁144也设定为该磁铁144的开度θ1比凸极铁心143的开度θ2大。并且,在各磁铁144的周向的两侧面144c与各凸极铁心143的周向的两侧面143a之间形成有空隙145。
另一方面,在图21所示的齿槽的无刷电机M的定子121上,通过与第5实施方式不同的集中绕线缠绕有绕组。在齿131上,按顺时钟方向,按正绕的U相绕组135a、反绕的U相绕组135b、正绕的V相绕组136a、反绕的V相绕组136b、正绕的W相绕组137a、反绕的W相绕组137b的顺序逐一错开齿131地缠绕有绕组。即,是同相、正绕的绕组135a、136a、137a和反绕的绕组135b、136b、137b在相邻的齿131彼此之间缠绕。
并且,在正绕的U相绕组135a和反绕的U相绕组135b、正绕的V相绕组136a和反绕的V相绕组136b、正绕的W相绕组137a和反绕的W相绕组137b中,分别通过通电而产生方向相反的磁场。
另外,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图22所示的14极12齿槽的无刷电机M。在该情况下也能得到与上述第5实施方式同样的优点。
顺便说一下,图22所示的14极12齿槽的无刷电机M具有7个齿槽142,齿槽142形成于转子铁芯140。因此,凸极铁心143的数量与齿槽142相同也为7个。并且,在7个齿槽142中配置7个磁铁144,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子是SPM型,成为具有14个磁极的交替极布置型的转子123(电机)。
在该情况下,凸极铁心143和磁铁144也设定为该磁铁144的开度θ1比凸极铁心143的开度θ2大。并且,在各磁铁144的周向的两侧面144c与各凸极铁心143的周向的两侧面143a之间形成有空隙145。
另外,在图22所示的齿槽的无刷电机M的定子121上,用与图21同样的缠绕方法,各绕组按正绕的U相绕组135a、反绕的U相绕组135b、正绕的V相绕组136a、反绕的V相绕组136b、正绕的W相绕组137a、反绕的W相绕组137b的顺序缠绕在齿131上。
因此,在U相绕组135a和U相绕组135b、V相绕组136a和V相绕组136b、W相绕组137a和W相绕组137b中,分别通过通电而产生方向相反的磁场。
(第6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图23、图24对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缠绕于定子的绕组的缠绕方法与第5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不同。因此,对其特征部分详细说明,在说明便利的基础上,省略共同的部分。
如图23所示,在固定于电机外壳(省略图示)的内周面的定子121的定子铁芯150上,以朝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有60个齿151。因此,在齿151间所形成的齿槽152形成60个,该60个定子侧齿槽152从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观看形成为等角度间隔。
并且,在该60个齿151上,按顺时钟方向形成有2个U相、V相、W相的3相绕组、即第1系统3相绕组和第2系统3相绕组。
并且,缠绕于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150上的第1系统3相绕组和第2系统3相绕组是分布绕线,按顺时钟方向,按第1系统U相绕组U1、第2系统U相绕组U2、第1系统V相绕组V1、第2系统V相绕组V2、第1系统W相绕组W1、第2系统W相绕组W2的顺序缠绕。详细地说,第1系统U相绕组U1、第2系统U相绕组U2、第1系统V相绕组V1、第2系统V相绕组V2、第1系统W相绕组W1、第2系统W相绕组W2分别将6个齿151设为1组,依次地错开逐一齿151地依次缠绕。
此时,通过分布绕线缠绕的第1系统的各相绕组U1、V1、W1和第2系统的各相绕组U2、V2、W2分别在1个齿槽152中缠绕有相邻的同相的绕组。
第1系统3相绕组和第2系统3相绕组被施加相互具有30°的相位差的3相电源电压。即,对第1系统U相绕组U1和第2系统U相绕组U2施加相互具有30°的相位差的U相电源电压,对第1系统V相绕组V1和第2系统V相绕组V2施加相互具有30°的相位差的V相电源电压,对第1系统W相绕组W1和第2系统W相绕组W2施加相互具有30°的相位差的W相电源电压。
配置于定子121的内侧的转子123具有圆柱状的转子铁芯160,转子铁芯160使旋转轴122贯插并紧固。如图24所示,在转子铁芯160的外周面上沿着轴线方向凹设有多个齿槽161,多个齿槽161沿周向以等间距配置。各齿槽161的内底面成为其周向中心位置相对于从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延伸的放射线正交的平面。
并且,通过形成多个齿槽161,在齿槽161与齿槽161之间形成有凸极铁心162。在此,各凸极铁心162的周向两侧面1162b成为朝向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延伸的平面。另外,齿槽161的周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凸极铁心162的周向的宽度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齿槽161的数量是5个。因此,凸极铁心162的数量与齿槽161相同,为5个。
在各齿槽161中分别嵌入由钕磁铁构成的磁铁163。各磁铁163的磁铁内侧面用粘接剂粘合于齿槽161的内底面,另外,磁铁外周面163a以与定子121直接相对的方式露出(SPM型结构)。
各磁铁163的磁铁外周面163a形成与凸极铁心162的外周面162a在周向上相齐平的相同曲率半径的圆弧面,凸极铁心162的外周面162a是以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为中心的圆弧面。各磁铁163的起磁方向以径向外侧成为S极、径向内侧成为N极的方式设定。即,仅配置有一方的磁极的磁铁。
据此,配置于磁铁163与磁铁163之间的各凸极铁心162作为与磁铁163的一方磁极不同的另一方磁极的N极发挥作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成为具有10个磁极的所谓交替极布置型的转子123(电机)。因此,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也是如下结构:在齿槽161中使磁铁163以其磁铁外周面163a朝向定子121露出的方式贴附,所以成为SPM型的交替极布置型的电机。
凸极铁心162和磁铁163设定为该磁铁163的开度θ3比凸极铁心162的开度θ4大。在此,如图24所示,磁铁163的开度θ3是该磁铁163的磁铁外周面163a的周向两侧端间以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为中心所形成的角度。凸极铁心162的开度θ4是指:如图24所示,该凸极铁心162的外周面162a的周向两侧端间以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为中心所形成的角度。
另外,磁铁163的开度θ3和凸极铁心162的开度θ4设定为在各磁铁163的周向的两侧面163c与各凸极铁心162的周向的两侧面162b之间形成有空隙164的大小。
接着,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第6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的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虽是分布绕线,但也是交替极布置型的电机。因此,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在起动时是SPM型的电机,所以与IPM型的无刷电机相比助力转矩提高,在起动后是交替极布置型的电机,所以也加上磁阻转矩,与IPM型的无刷电机相比助力转矩增大。
而且,设定为磁铁163的开度θ3比凸极铁心162的开度θ4大,所以来自磁铁163的磁通量能进一步增加,或者凸极铁心143变小,由此磁通密度增强,从而能增大起动时的输出转矩。
其结果是,与骨架变大的IPM型的无刷电机相比,能减小骨架,且能得到高响应性。
另外,在无刷电机M不工作时,无刷电机M是交替极布置型的电机,即在磁铁163间配置有凸极铁心162,所以磁铁转矩降低,与IPM型的无刷电机相比制动转矩下降。
而且,在各磁铁163的周向的两侧面163c与各凸极铁心162的周向的两侧面162b之间形成空隙164,所以磁铁转矩更加降低,能更加减小制动转矩。
因此,即使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发生什么异常而使无刷电机M不工作,制动转矩也变小,转向相应变轻,转向操作容易。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即使将绕组方法变更为分布绕线,也能得到与第5实施方式记载的优点同样的优点。
此外,在上述第6实施方式中,在10极60齿槽的无刷电机M中应用本发明,但是可以在图25所示的10极30齿槽的无刷电机M中应用本发明。在该情况下也能得到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同样的优点。
顺便说一下,在图25所示的10极30齿槽的无刷电机M中,转子铁芯160的构成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但是形成于定子铁芯150上的齿槽152的数量不同。另外,缠绕于齿151的绕组方法是分布绕线,但是按顺时钟方向形成有1个U相、V相、W相的3相绕组。
即,按顺时钟方向,U相绕组155a、V相绕组155b、W相绕组155c分别将3个齿151设为1组,依次错开逐一齿151地依次地缠绕。此时,通过分布绕线缠绕的各相绕组155a、155b、155c分别在1个齿槽152中缠绕有相邻的同相的绕组。
(第7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图26~图28对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23的构成与第5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不同。因此,对其特征部分详细说明,在说明便利的基础上,共同的部分省略。
如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的转子123由如下串联结构的转子形成:第1转子铁芯部170和第2转子铁芯部180在轴方向重合地构成。
如图26、图27所示,第1转子铁芯部170形成与图21所示的转子铁芯140相同的构成,在其外周面以等间距凹设有5个第1齿槽171。因此,在第1齿槽171与第1齿槽171之间所形成的第1凸极铁心172的数量与第1齿槽171相同,为5个。
并且,在5个第1齿槽171中配置有5个由钕磁铁构成的第1磁铁173,将第1转子铁芯部170设为SPM结构。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使第1磁铁173的开度和第1凸极铁心172的开度相同。另外,在第1磁铁173的周向的两侧面173c与第1凸极铁心172的周向的两侧面172a之间,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形成有第1空隙174。并且,第1磁铁173的起磁方向以径向外侧成为S极、径向内侧成为N极的方式设定。据此,配置于第1磁铁173与第1磁铁173之间的各第1凸极铁心172作为N极发挥作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芯部成为具有10个磁极的交替极布置型的第1转子铁芯部170。
如图26、图28所示,第2转子铁芯部180形成与第1转子铁芯部170相同的形状,将5个第2齿槽181以等间距凹设。因此,在第2齿槽181与第2齿槽181之间所形成的第2凸极铁心182的数量与第2齿槽181相同,为5个。而且,第2凸极铁心182和第1凸极铁心172为相同形状,并且第2齿槽181和第1齿槽171为相同形状。
并且,在5个第2齿槽181中配置5个由钕磁铁构成的第2磁铁183,构成SPM结构的第2转子铁芯部180。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磁铁173的开度和第1凸极铁心172的开度相同。另外,在第2磁铁183的周向的两侧面183c与第2凸极铁心182的周向的两侧面182a之间,与第1转子铁芯部170同样,形成有第2空隙184。并且,第2磁铁183的起磁方向与第1磁铁173的起磁方向不同,以第2磁铁183的径向外侧成为N极、径向内侧成为S极的方式起磁。据此,配置于第2磁铁183与第2磁铁183之间的各第2凸极铁心182作为S极发挥作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芯部成为具有10个磁极的交替极布置型的第2转子铁芯部180。
并且,将这样形成的使第1转子铁芯部170和第2转子铁芯部180在轴方向重合而形成的1个转子123紧固在旋转轴122上。
此时,第1转子铁芯部170和第2转子铁芯部180的周向的相对位置在周向上仅偏移1间距。详细地说,第1转子铁芯部170的第1凸极铁心172(第1齿槽171)和第2转子铁芯部180的第2齿槽181(第2凸极铁心182)以在轴线方向上并列设置的方式重合。
即,作为N极发挥作用的第1凸极铁心172和径向外侧的部位作为N极发挥作用的第2磁铁183在轴线方向排列,并且径向外侧的部位作为S极发挥作用的第1磁铁173和作为S极发挥作用的第2凸极铁心182在轴线方向排列。
另一方面,固定于电机外壳120的定子121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具有定子铁芯130。因此,形成于定子铁芯130的齿131为12个,在齿131与齿131之间形成的齿槽132的数量是12个。
另一方面,如图27、图28所示,缠绕于12个齿131上的绕组分别由各4个U相绕组Ua~Ud、V相绕组Va~Vd、W相绕组Wa~Wb构成,通过集中绕线缠绕于各齿131。并且,按顺时钟方向,U相绕组Ua、Ub、V相绕组Va、Vb、W相绕组Wa、Wb、U相绕组Uc、Ud、V相绕组Vc、Vd、W相绕组Wc、Wb依次地逐一齿131缠绕于齿131上。
在此,U相绕组Ua、Ud、V相绕组Vb、Vc、W相绕组Wa、Wd是正绕,U相绕组Ub、Uc、V相绕组Va、Vd、W相绕组Wb、Wc是反绕。即,在U相绕组Ua、Ud和U相绕组Ub、Uc、V相绕组Vb、Vc和V相绕组Va、Vd、W相绕组Wa、Wd和W相绕组Wb、Wc中,分别通过通电而产生方向相反的磁场。
如上所述构成的第7实施方式除了具有第5实施方式的优点之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根据实施方式,转子123由第1转子铁芯部170和第2转子铁芯部180构成。并且,以作为N极发挥作用的第1凸极铁心172和将径向外侧设为N极的第2磁铁183在轴线方向排列,并且将径向外侧设为S极的第1磁铁173和作为S极发挥作用的第2凸极铁心182在轴线方向排列的方式,使第1转子铁芯部170和第2转子铁芯部180重合。
因此,在由第1转子铁芯部170和第2转子铁芯部180构成的转子123中,在周向上第1凸极铁心172和第2凸极铁心182交替地360°连续地配置,所以能更加降低制动转矩。
(第8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8实施方式。
如图2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齿槽电机210具备:有底圆筒状的轭部外壳211(以下仅称为轭部211);以及圆盘状的端板212,其将轭部211的开口端部211a封闭。在轭部211的圆筒部211b的内周面固定有呈大致圆筒状的定子213。在定子213的内侧设有转子215,转子215被轴承214能旋转地支撑,轴承214分别固定于轭部211的底部211c的中心部与端板212的中心部。
如图30、图31以及图32所示,转子215具备:轴支承于所述各轴承214的旋转轴216;转子铁芯R,其由第1铁芯部件220和第2铁芯部件230构成;以及作为励磁部件的环状磁铁240。
第1铁芯部件220具有大致圆盘状的第1铁芯基体221。在第1铁芯基体221的中心部沿轴方向贯通形成有插通孔221c,插通孔221c被旋转轴216插通。在插通孔221c中被压入固定旋转轴216。由此,第1铁芯部件220和旋转轴216能一体旋转。
在第1铁芯基体221的外周部等间隔地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第1爪状磁极222。第1爪状磁极各自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轴方向延伸形成。第1爪状磁极222的周向端面222a、222b设为向径向延伸的(从轴方向观看相对于径向不倾斜的)平坦面,第1爪状磁极222的轴正交方向截面设为扇形。各第1爪状磁极222的周向的角度、即所述周向端面222a、222b间的角度设定为比在周向相邻的第1爪状磁极222彼此的间隙的角度小。
如图31和图32所示,第2铁芯部件230是与第1铁芯部件220相同的形状,在大致圆盘状的第2铁芯基体231的中心部形成有插通孔231c,插通孔231c被旋转轴216插通。在插通孔231c中被压入固定旋转轴216。由此,第2铁芯部件230和旋转轴216能一体旋转。
另外,在第2铁芯基体231的外周部等间隔地设有多个第2爪状磁极232。第2爪状磁极232各自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在轴方向延伸形成。第2爪状磁极232的周向端面232a、232b设为在径向上延伸的平坦面,第2爪状磁极232的轴正交方向截面设为扇形。各第2爪状磁极232的周向的角度、即所述周向端面232a、232b间的角度设定为比在周向相邻的第2爪状磁极232彼此的间隙的角度小。
并且,第2铁芯部件230以各第2爪状磁极232分别配置于对应的各第1爪状磁极222间的方式组装到第1铁芯部件220。详细地,第1爪状磁极222的一方周向端面222a和第2爪状磁极232的另一周向端面232b形成为沿着轴方向呈平行,由此,该各端面222a、232b间的间隙形成为沿着轴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另外,同样,第1爪状磁极222的另一周向端面222b和第2爪状磁极232的一方周向端面232a形成为沿着轴方向呈平行,由此,该各端面222b、232a间的间隙形成为沿着轴方向呈大致直线状。
在第1铁芯基体221与第2铁芯基体231的轴方向之间配置(夹持)有环状磁铁240。环状磁铁240呈圆环状,旋转轴216将其中央部贯通。环状磁铁240分别贴紧于第1铁芯基体221的轴方向内侧端面221a和第2铁芯基体231的轴方向内侧端面231a。此外,各铁芯基体221、331的轴方向内侧端面221a、231a和环状磁铁240的轴方向两端面呈相对于旋转轴216的轴线垂直的平面状。
第1爪状磁极222相对于第2铁芯基体231的外周面和环状磁铁240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分开,并且第1爪状磁极222的前端面222c构成为与第2铁芯基体23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231b相齐平。另外,同样,第2爪状磁极232相对于第1铁芯基体221的外周面和环状磁铁240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分开,并且构成为第2爪状磁极232的前端面232c和第1铁芯基体22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221b相齐平。
环状磁铁240以使第1爪状磁极222作为第1磁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N极)发挥作用、使第2爪状磁极232作为第2磁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S极)发挥作用的方式在轴方向上被磁化。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15是使用作为励磁磁铁的环状磁铁240的所谓伦德尔型结构的转子。转子215在周向上交替配置有成为N极的第1爪状磁极222和成为S极的第2爪状磁极232,磁极数为10极(极对数为5个)。在此,极对数是3以上的奇数,因此以铁芯部件220、230单位观看时,同极的爪状磁极彼此不处于周向180°相对位置,因此成为相对于磁振动稳定的形状。这样,在伦德尔型结构的转子215中,形成于各铁芯部件220、230上的第1和第2爪状磁极222、232的个数(合计的个数)成为极数,因此具有仅变更第1和第2爪状磁极222、232的个数就能容易变更极数等优点,特别是在多极化的情况下有利。
如图29所示,定子213由铁芯部和大致圆筒状的电枢绕组252构成,铁芯部由圆筒状的磁性体构成,固定于轭部211的圆筒部211b的内周面,电枢绕组252配置于铁芯部的内侧,定子213设为缠绕有绕组的没有齿槽(齿)的无齿槽结构。电枢绕组252以包围转子215的外周的方式粘接固定于铁芯部的内周面,电枢绕组252的内周面构成为与转子215的外周面(各爪状磁极222、232的外侧面)在径向上相对。
如图33A、33B所示,电枢绕组252具有:均呈圆筒状的第1线圈体253a和第2线圈体253b;以及介于该各线圈体253a、253b的径向间间的圆筒状的绝缘部件254。第2线圈体253b的直径形成为比第1线圈体253a小一些,并且隔着绝缘部件254固定于第1线圈体253a的内周侧。即,第1和第2线圈体253a、253b以在径向上夹着绝缘部件254的状态一体构成,由于该绝缘部件254而相互电绝缘。另外,第2线圈体253b的内周面与转子215的外周面在径向上相对。此外,第1和第2线圈体253a、253b的旋转轴216的轴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相互大致相等。
接着,对第1和第2线圈体253a、253b的构成详细说明。此外,第2线圈体253b除了直径不同以外,成为与第1线圈体253a同样的构成,因此以下对第1线圈体253a详述,对第2线圈体253b标注与第1线圈体253a同样的附图标记,其详细说明省略。
第1线圈体253a具备:呈圆筒状的筒状部件260;固定于筒状部件260的内周面的多个第1导体261;以及固定于筒状部件260的外周面的多个第2导体262。筒状部件260由塑料等树脂材料构成,在径向上形成为薄壁状。第1导体261和第2导体262分别沿着筒状部件260的侧面呈环状并列设置48个。即,第1和第2线圈体253a、253b分别由96个导体261、262构成,电枢绕组252整体由192个导体构成。
第1和第2导体261、262具有相互相同的构成。如图34A、34B所示,各导体261、262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线材构成,除了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之外的部位(长度方向中间部)被绝缘性的皮膜263包覆表面。并且,各导体261、26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成为露出金属的第1接线部264a和第2接线部264b。此外,如图34B所示,各导体261、262形成径向宽度Wr比周向宽度Wp窄的矩形截面。
如图33A、33B所示,第1和第2导体261、262分别设置成在周向上等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5°间隔)。第1和第2导体261、262在其长度方向中央部分别具有与筒状部件260的轴方向呈平行的平行部264c,构成为各第1导体261的平行部264c和各第2导体262的平行部264c的周向位置相互一致。另外,第1线圈体253a的各导体261、262的平行部264c和第2线圈体253b的各导体261、262的平行部264c彼此也构成为周向的位置一致。即,电枢绕组252构成为4根导体261、262(各线圈体253a、253b的导体261、262)的平行部264c在径向上排列。
另外,各导体261、262具有:从平行部264c向筒状部件260的轴方向一侧(在该图中为上侧)延伸的第1倾斜部264d;以及从平行部264c向轴方向另一侧(在该图中为下侧)延伸的第2倾斜部264e。第1导体261的第1倾斜部264d相对于平行部264c向周向一侧(在该图中为绕逆时钟侧)倾斜,第1导体261的第2倾斜部264e相对于平行部264c向周向另一侧倾斜。另一方面,第2导体262的第1倾斜部264d相对于平行部264c向周向另一侧倾斜,第2导体262的第2倾斜部264e相对于平行部264c向周向一侧倾斜。即,第1导体261和第2导体262构成为:第1和第2倾斜部264d、264e相对于平行部264c的倾斜方向分别成为反方向。此外,在各导体261、262中,第1和第2倾斜部264d、264e相互呈平行。另外,各导体261、262利用弯曲部分进行相互邻接的导体261、262彼此的定位,弯曲部分由平行部264c和各倾斜部264d、264e构成。
各导体261、262的第1倾斜部264d延伸至该第1倾斜部264d的前端部从筒状部件260的轴方向一端部(在图33A中为上端部)向轴方向上侧突出的位置,在从该筒状部件260突出的第1倾斜部264d的前端部形成有所述第1接线部264a。另外,各导体261、262的第2倾斜部264e延伸至该第2倾斜部264e的前端部从筒状部件260的轴方向另一端部(在图33A中为下端部)向轴方向下侧突出的位置,在从该筒状部件260突出的第2倾斜部264e的前端部形成有所述第2接线部264b。并且,在第1和第2导体261、262中,第1接线部264a彼此和第2接线部264b彼此以后述的规定的状态连接。
此外,在第1线圈体253a上配设有各6个铜线末端265、266,铜线末端265、266沿着筒状部件260的轴方向延伸。铜线末端265、266与规定的导体261、262的第2接线部264b电连接,从控制装置300(参照图39)供给的电力通过铜线末端265、266对第1线圈体253a供电。
图35~图37示出电枢绕组252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将第1线圈体253a的48个第1导体261绕顺时钟依次设为第1个第1导体X1~第48个第1导体X48。另外,第1线圈体253a的第2导体262中,将平行部264c与第1个第1导体X1的平行部264c在径向并排的设为第1个第2导体Y1,由此处起绕顺时钟依次配置有2番目的第2导体Y2~第48个第2导体Y48。
另外,所述的各导体261、262的第1接线部264a、第2接线部264b、平行部264c、第1倾斜部264d以及第2倾斜部264e例如在第1个第1导体X1中分贝设为第1接线部X1a、第2接线部X1b、平行部X1c、第1倾斜部X1d以及第2倾斜部X1e。另外,例如在第1个第2导体Y1中分别设为第1接线部Y1a、第2接线部Y1b、平行部Y1c、第1倾斜部Y1d以及第2倾斜部Y1e。此外,第1个第1导体X1~第48个第1导体X48的平行部X1c~X48c和第1个第2导体Y1~第48个第2导体Y48的平行部Y1c~Y48c分别在径向上并排。
各第1导体261的第1和第2接线部264a、264b与平行部264c彼此的间隔为45°的第2导体262的第1和第2接线部264a、264b分别在径向上相对,并且相互压接固定。例如,如图36所示,第8个第1导体X8的第1接线部X8a与具有平行部Y2c的第2个第2导体Y2的第1接线部Y2a在径向上压接,平行部Y2c配置于从该第1导体X8的平行部X8c向周向一侧(在该图中为右侧)隔开45°的位置。另一方面,第8个第1导体X8的第2接线部X8b与具有平行部Y14c的第14个第2导体Y14的第2接线部Y14b在径向上压接,平行部Y14c配置于从该第1导体X8的平行部X8c向周向另一侧(在图36中为左侧)隔开45°的位置。
由此,6个绕组401~406(参照图39)沿着筒状部件260的周向每隔7.5°错开地卷装于筒状部件260,6个绕组401~406分别由第1个第1导体X1~第48个第1导体X48中的8个和第1个第2导体Y1~第48个第2导体Y48中的8个共16个导体构成。
如图37所示,第1个绕组401通过8个第1导体X1、X7、X13、X19、X25、X31、X37、X43和8个第2导体Y1、Y7、Y13、Y19、Y25、Y31、Y37、Y43连成1根而构成。此外,在图37中,将右侧设为筒状部件260的周向一侧,将左侧设为周向另一侧。
详细地说,第1个第2导体Y1的第1接线部Y1a(在图37中为轴方向一端侧的接线部)与第7个第1导体X7的第1接线部X7a连接。该第7个第1导体X7的第2接线部X7b(在图37中为轴方向另一端侧的接线部)与第13个第2导体Y13的第2接线部Y13b连接。该第13个第2导体Y13的第1接线部Y13a与第19个第1导体X19的第1接线部X19a连接。该第19个第1导体X19的第2接线部X19b与第25个第2导体Y25的第2接线部Y25b连接。该第25个第2导体Y25的第1接线部Y25a与3第1个第1导体X31的第1接线部X31a连接。该3第1个第1导体X31的第2接线部X31b与第37个第2导体Y37的第2接线部Y37b连接。该第37个第2导体Y37的第1接线部Y37a与第43个第1导体X43的第1接线部X43a连接。
并且,该第43个第1导体X43的第2接线部X43b通过U相接线部UC与第37个第1导体X37的第2接线部X37b连接。即,向筒状部件260的周向另一侧缠绕的导体在U相接线部UC处向周向一侧折回,并且从此处起以与上述同样的状态在周向一侧依次连接。
即,第37个第1导体X37的第1接线部X37a与3第1个第2导体Y31的第1接线部Y31a连接。该3第1个第2导体Y31的第2接线部Y31b与第25个第1导体X25的第2接线部X25b连接。该第25个第1导体X25的第1接线部X25a与第19个第2导体Y19的第1接线部Y19a连接。该第19个第2导体Y19的第2接线部Y19b与第13个第1导体X13的第2接线部X13b连接。该第13个第1导体X13的第1接线部X13a与第7个第2导体Y7的第1接线部Y7a连接。该第7个第2导体Y7的第2接线部Y7b与第1个第1导体X1的第2接线部X1b连接。并且,第1个第1导体X1的第1接线部X1a与第43个第2导体Y43的第1接线部Y43a连接。
如上所述,8个第1导体X1、X7、X13、X19、X25、X31、X37、X43和8个第2导体Y1、Y7、Y13、Y19、Y25、Y31、Y37、Y43共16根导体连接而构成绕组401。另外,通过以上述状态连接,在绕组401上形成多个从径向观看导体实质上呈环状的部分。例如,由3第1个第2导体Y31的第1倾斜部Y31d、其平行部Y31c(以及第31的第1导体X31的平行部X31c)、第31个第1导体X31的第2倾斜部X31e、第37个第2导体Y37的第2倾斜部Y37e、其平行部Y37c(以及第37个第1导体X37的平行部X37c)、以及第37个第1导体X37的第1倾斜部X37d形成大致6角形的环状导体。
这样,由在周向上以45°间隔配置的第1导体261(例如,第1导体X31和第1导体X37)和在周向上以45°间隔配置的第2导体262(例如,第2导体Y31和第2导体Y37)形成环状导体。由此,绕组401具有由第1导体X1、X7、X13、X19、X25、X31、X37、X43和第2导体Y1、Y7、Y13、Y19、Y25、Y31、Y37、Y43形成的在周向上排列的8个环状导体。并且,电流流过各环状导体,由此在周向上相邻的环状导体形成有相互不同的磁极。即,如上所述连接的第1导体X1、X7、X13、X19、X25、X31、X37、X43和第2导体Y1、Y7、Y13、Y19、Y25、Y31、Y37、Y43形成绕组401,绕组401具有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的8个磁极。
第2个绕组402(参照图39)成为相对于上述的第1个绕组401在周向错开7.5°(各导体261、262的1个间隔)的构成。即,第2个绕组402通过8个第1导体X2、X8、X14、X20、X26、X32、X38、X44和8个第2导体Y2、Y8、Y14、Y20、Y26、Y32、Y38、Y44以与第1个绕组401同样的状态连接而构成。
另外,第3个绕组403(参照图39)成为相对于第2个绕组402在周向错开7.5°的构成。即,第3个绕组403通过8个第1导体X3、X9、X15、X21、X27、X33、X39、X45和8个第2导体Y3、Y9、Y15、Y21、Y27、Y33、Y39、Y45以与第1个绕组401同样的状态连接而构成。
另外,第4个绕组404(参照图39)成为相对于第3个绕组403在周向错开7.5°的构成。即,第4个绕组204通过8个第1导体X4、X10、X16、X22、X28、X34、X40、X46和8个第2导体Y4、Y10、Y16、Y22、Y28、Y34、Y40、Y46以与第1个绕组401同样的状态连接而构成。
另外、第5个绕组405(参照图39)成为相对于第4个绕组404在周向错开7.5°的构成。即,第5个绕组405通过8个第1导体X5、X11、X17、X23、X29、X35、X41、X47和8个第2导体Y5、Y11、Y17、Y23、Y29、Y35、Y41、Y47以与第1个绕组401同样的状态连接而构成。
另外、第6个绕组406(参照图39)成为相对于第5个绕组405在周向错开7.5°的构成。即,第6个绕组406通过8个第1导体X6、X12、X18、X24、X30、X36、X42、X48和8个第2导体Y6、Y12、Y18、Y24、Y30、Y36、Y42、Y48以第1个绕组401同样的状态连接而构成。
如上所述,6个绕组401~406沿着该筒状部件260的周向逐个错开7.5°地卷装于筒状部件260,6个绕组401~406分别由16个导体构成。
此外,如图39所示,在周向上相邻的绕组(绕组401和绕组402、绕组403和绕组404、绕组405和绕组406)以分别成为相同相的方式连接。即,U相的绕组由并联连接的2个绕组401、402形成,V相的绕组由并联连接的2个绕组403、404形成,W相的绕组由并联连接的2个绕组405、406形成。
因此,如图38的项目(a)~(c)所示,U、V、W的各相沿着筒状部件260的周向每隔15°错开地配置。另外,U、V、W的各相分别由16个第1导体261(第1个第1导体X1~第48个第1导体X48)和16个第2导体262(第1个第2导体Y1~第48个第2导体Y48)、即共32个导体形成。
上述构成的电枢绕组252的通电状态通过图39所示的控制装置300根据转子215的旋转量而决定。
详细地说,控制装置300具备驱动电路301,驱动电路301与作为未图示的控制电路的脉冲宽度调制电路、即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电路连接。PWM的载波频率设定为约10kHz~40kHz。
驱动电路301具备一侧与电源Vdc连接、并且另一侧接地的3个(3相)并联电路(U相通电电路310、V相通电电路320、W相通电电路330)。各并联电路310、320、330分别具备:第1开关元件311、321、331;以及与该第1开关元件311、321、331串联连接的第2开关元件312、322、332。对各开关元件311、312、321、322、331、332输入从所述PWM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
并且,在各电路310、320、330中,在第1开关元件311、321、331与第2开关元件312、322、332之间连接着无齿槽电机210的电枢绕组252。并且,基于从PWM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开关元件311、312、321、322、331、332被接通/切断,由此对无齿槽电机210供给驱动电流。因此,通过该控制装置300切换电枢绕组252的通电状态,由此产生旋转磁场,转子215旋转。
此外,在驱动电路301与无齿槽电机210的电枢绕组252之间连接着外部电感Lu、Lv、Lw。这些外部电感Lu、Lv、Lw由线圈构成,外部电感Lu、Lv、Lw的值被设定为是数μH(微亨)的电枢绕组252的电感值的约10~100倍的数十~数百μH(微亨)。
如图33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组252中,各线圈体253a、253b的各导体261、262的轴方向上侧端部(即,第1接线部264a)的轴方向位置相互一致。另外,各线圈体253a、253b的各导体261、262的轴方向下侧端部(即,第2接线部264b)的轴方向位置也相互一致。并且,如图31所示,该各第1接线部264a和各第2接线部264b分别配置于比转子铁芯R的第1的轴方向端面Ra(详细地,第1铁芯基体22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221b)和第2的轴方向端面Rb(详细地,第2铁芯基体23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231b)更靠轴方向外侧。换言之,各第1接线部264a向比转子铁芯R的第1的轴方向端面Ra更靠轴方向一侧(上侧)突出,各第2接线部264b向比转子铁芯R的第2的轴方向端面Rb更靠轴方向另一侧(下侧)突出。
接着,对第8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无齿槽电机210具备:伦德尔型结构的转子215;以及无齿槽结构的定子213,其具有形成为将转子215的外周包围的圆筒状的电枢绕组252。伦德尔型结构的转子215形成为其外周面形状在各爪状磁极222、232处凸、在各爪状磁极222、232间凹的凹凸形状。因此,转子215的外周侧的周向的磁通分布稀疏。在此,在将定子如现有构成那样设为具有齿槽的结构(即,在齿上缠绕绕组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基于齿形状的定子内周面侧的凹凸形状,定子内周侧的周向的磁通分布稀疏,随着转子215中的磁通分布,齿槽转矩增加。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213设为不具有齿的无齿槽结构,因此能使定子213的内周侧的周向的磁通分布均匀地近似。因此,即使转子215的外周侧的周向的磁通分布稀疏,也能减少齿槽转矩,其结果是,能抑制电机210的振动的产生。
另外,如图31所示,在伦德尔型结构的转子215中,环状磁铁240的磁通中通过各铁芯基体221、331而流过各爪状磁极222、232的磁通有助于转子215的转矩的产生,但是该磁通容易集中于各爪状磁极222、232中的朝向轴方向的弯曲的部位(弯曲部位F)。即,可以说环状磁铁240的磁通容易集中于转子铁芯R的外周面的轴方向端部。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1接线部264a和各第2接线部264b分别配置于比转子铁芯R的第1轴方向端面Ra和第2轴方向端面Rb更靠轴方向外侧。由此,电枢绕组252的各线圈体253a、253b成为在轴向比转子铁芯R长的构成,成为能更可靠地有效利用在转子215的外周面的轴方向端部(弯曲部位F)集中的磁通的构成。其结果是,无齿槽电机210的输出提高。
接着,记载第8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的优点。
(15)电机210具备环状的定子213和配置于该定子213的内侧的转子215。转子215是伦德尔型结构。定子213是具有将转子215的外周包围的筒状的电枢绕组252的无齿槽结构。由此,定子213设为与转子215在径向上相对并缠绕有绕组的没有齿的构成(无齿槽结构),因此能使定子213的内周侧的周向的磁通分布均匀地近似。由此,能使用伦德尔型结构的转子215,并且能减少齿槽转矩,其结果是,能抑制电机210的振动的产生。
另外,在无齿槽结构的定子213中,因为不具有齿,所以极数的变更容易。因此,转子215和定子213两者的极数的变更容易,电机210的设计容易。另外,这特别是在多极化的情况下有利。
(16)电枢绕组252包含多个导体261、262(X1~X48、Y1~Y48)。多个导体261、262(X1~X48、Y1~Y48)各自呈线状,并且具有轴方向端部,轴方向端部具有第1和第2接线部264a、264b(X1a~X48a、X1b~X48b、Y1a~Y48a、Y1b~Y48b)。电枢绕组252通过多个导体261、262(X1~X48、Y1~Y48的接线部X1a~X48a、X1b~X48b、Y1a~Y48a、Y1b~Y48b)相互连接而形成。第1和第2接线部264a、264b(X1a~X48a、X1b~X48b、Y1a~Y48a、Y1b~Y48b)配置于比转子铁芯R的轴方向端部更靠轴方向外侧。因此,能更可靠地有效利用在转子215的外周面的轴方向端部集中的磁通,其结果是,能使电机210的输出提高。
(第9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图40~图44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9实施方式。
如图40所示,无刷电机(以下仅称为电机)M的电动机壳501具有:有盖圆筒状的电机外壳502;以及将该电机外壳502的开口部封闭的罩503。电动机壳501利用设于电机外壳502的轴承505和设于罩503的轴承506能旋转地支撑旋转轴504,旋转轴504在图40中沿上下方向(电机外壳502的中心轴线方向)贯通由电机外壳502和罩503形成的空间。并且,在电动机壳501内配设有:定子507,其支撑固定于罩503;外侧转子508和内侧转子509,其紧固于旋转轴504上。
如图41所示,定子507具有:多个齿部511;以及环部512,以该多个齿部511以旋转轴504的中心轴线L1为中心沿径向延伸且在周向上等角度的间隔地配置的方式,将各齿部511连结成圆环状。
环部512具有将齿部511与齿部511之间连结的连结部512a。连结部512a各自与齿部511的径向中间部分连结。并且,各齿部511具备:从环部512的连结部512a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外侧齿511a;以及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内侧齿511b。另外,在环部512的各连结部512a上缠绕(环形缠绕)着绕组515,这些绕组515设为3相星形接线或者三角接线。
在第9实施方式中,齿部511(外侧齿部511a、内侧齿部511b)的数量是30个,环部512的连结部512a的数量与齿部511的数量相同,是30个。
另外,利用环部512连结成环状的齿部511分别具有与罩503相对的端部507a。端部507a朝向罩503延伸,并且支撑固定于环状的支撑部503a,支撑部503a形成于该罩503的内侧。因此,定子507固定于罩503。
在旋转轴504上紧固着外侧转子508和内侧转子509。
如图40所示,外侧转子508具有有盖圆筒状的外侧转子铁芯520。旋转轴504在外侧转子铁芯520的盖部520a的中心位置贯通,盖部520a与旋转轴504紧固。外侧转子铁芯520的圆筒壁520b配置于电机外壳502与定子507之间。即,外侧转子铁芯520的圆筒壁520b的内周面与外侧齿511a在径向上相对。
如图41所示,在圆筒壁520b的内周面,在周向上交替地贴附、固定有5个第1永久磁铁521和5个第2永久磁铁522。各个第1永久磁铁521和各个第2永久磁铁522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第1永久磁铁521以径向内侧成为N极、径向外侧成为S极的方式起磁。另一方面第2永久磁铁522与第1永久磁铁521相反,以径向内侧成为S极、径向外侧成为N极的方式起磁。
因此,外侧转子508在圆筒壁520b的内周面上沿着周向交替地贴附有第1永久磁铁521和第2永久磁铁522,由此成为SPM型的转子。而且,第9实施方式的外侧转子508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有成为N极的第1永久磁铁521和成为S极的第2永久磁铁522,所以成为磁极数为10极(极对数为5个)的转子。
如图40所示,内侧转子509以位于定子507的径向内侧的方式与旋转轴504紧固。因此,该内侧转子509的径向外侧的面与内侧齿511b在径向上相对。
内侧转子509具备:第1转子铁芯530;与该第1转子铁芯530相对配置的第2转子铁芯540;以及配置于第1转子铁芯530与第2转子铁芯540之间的圆板磁铁(励磁部件)550。
如图42、图43所示,第1转子铁芯530具有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第1铁芯基体531。在第1铁芯基体531的中央位置形成有贯通孔532,贯通孔532用于使旋转轴504贯通并紧固。另外,在第1铁芯基体531的外周面等间隔地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第1突片533。第1突片533各自从第1铁芯基体531向径向外侧突出,其前端弯曲,朝向轴方向一侧、即第2转子铁芯540延伸。
第1突片533的周向端面533a、533b是沿径向延伸的(从轴方向观看相对于径向不倾斜的)平坦面,第1突片533的轴正交方向截面形成为扇形。
各第1突片533的周向的角度、即周向端面533a、533b间与旋转轴504的中心轴线L1形成的角度设定得比相邻的第1突片533与第1突片533之间的间隙的角度小。
如图42、图43所示,第2转子铁芯540是与第1转子铁芯530相同的形状,具有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第2铁芯基体541。在第2铁芯基体541的中央位置形成有贯通孔542,贯通孔542用于使旋转轴504贯通并紧固。另外,在第2铁芯基体541的外周面等间隔地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第2突片543。第2突片543各自向径向外侧突出,其前端弯曲,朝向轴方向另一侧、即第1转子铁芯530延伸。
第2突片543的周向端面543a、543b是沿径向延伸的平坦面,第2突片543的轴正交方向截面形成为扇形。
各第2突片543的周向的角度、即周向端面543a、543b间与旋转轴504的中心轴线L1形成的角度设定得比相邻的第2突片543与第2突片543之间的间隙的角度小。
并且,第2转子铁芯540相对于第1转子铁芯530以第2转子铁芯540的第2突片543从轴方向观看分别位于第1转子铁芯530的第1突片533彼此之间的方式配置固定。此时,第2转子铁芯540以圆板磁铁550位于第1转子铁芯530与第2转子铁芯540的轴方向之间的方式相对于第1转子铁芯530组装。
详细地说,如图40、图42所示,圆板磁铁550被夹持在和第2铁芯基体541相对的第1铁芯基体531的面(相对面531a)与和第1铁芯基体531相对的第2铁芯基体541的面(相对面541a)之间。
此时,第1突片533的一方的周向的端面533a和第2突片543的另一方的周向的端面543b形成为沿着轴方向呈平行,因此形成为两端面533a、543b间的间隙沿着轴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另外,第1突片533的另一方的周向的端面533b和第2突片543的一方的周向的端面543a形成为沿着轴方向呈平行,因此形成为两端面533b、543a间的间隙沿着轴方向呈大致直线状。
圆板磁铁550是圆板状的永久磁铁,如图43所示,在其中央位置形成有使旋转轴504贯通的贯通孔551。并且,圆板磁铁550的一方侧面550a与第1铁芯基体531的相对面531a抵接,圆板磁铁550的另一侧面550b与第2铁芯基体541的相对面541a抵接,圆板磁铁550被夹持固定在第1转子铁芯530与第2转子铁芯540之间。
圆板磁铁550的外径设定为与第1和第2铁芯基体531、541的外径一致,厚度设定为预定的厚度。
即,当在第1转子铁芯530与第2转子铁芯540之间配置圆板磁铁550时,第1突片533的前端面533c和第2铁芯基体541的反面541b相齐平,并且第2突片543的前端面543c和第1铁芯基体531的反面531b相齐平。
圆板磁铁550以靠近第1转子铁芯530的部位成为N极、靠近第2转子铁芯540的部位成为S极的方式沿着轴方向被磁化。因此,通过该圆板磁铁550,第1转子铁芯530的第1突片533作为N极(第1磁极)发挥作用,第2转子铁芯540的第2突片543作为S极(第2磁极)发挥作用。
其结果是,内侧转子509成为使用圆板磁铁550的所谓伦德尔型结构的转子。而且,第9实施方式的内侧转子509在周向上交替配置有成为N极的第1突片533和成为S极的第2突片543,因此成为磁极数为10极(极对数为5个)的转子。
外侧转子508和内侧转子509以外侧转子508的第1永久磁铁521(N极)和内侧转子509的第1突片533(N极)在径向上相对,并且外侧转子508的第2永久磁铁522(S极)和内侧转子509的第2突片543(S极)在径向上相对的方式在周向上相对配置。
详细地说,如图44所示,以第1永久磁铁521的周向中心位置Pno和第1突片533的周向中心位置Pni位于从旋转轴504的中心轴线L1沿径向延伸的放射线Ln上的方式,外侧转子508和内侧转子509在周向上相对配置。同样,如图44所示,以第2永久磁铁522的周向中心位置Pso和第2突片543的周向中心位置Psi位于从旋转轴504的中心轴线L1沿径向延伸的放射线Ls上的方式,外侧转子508和内侧转子509在周向上相对配置。
接着,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机M的作用进行记载。
现在,当对环形缠绕于定子507上的绕组515通3相交流电流时,在齿部511的外侧齿511a与内侧齿511b上分别产生旋转磁场。
并且,通过基于外侧齿511a的旋转磁场,SPM结构的外侧转子508旋转。另外,通过基于内侧齿511b的旋转磁场,伦德尔型结构的内侧转子509旋转。
另外,伦德尔型结构能容易多极化,所以能将内侧转子509简单地变更为各种磁极数的内侧转子509。
接着,以下记载如上所述构成的第9实施方式的优点。
(17)根据第9实施方式,通过将内侧转子509设为伦德尔型的结构,内侧转子509所需的永久磁铁只要是圆板磁铁550即可,因此能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伦德尔型结构能容易多极化,因此能容易将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转子509应用于各种磁极数的内侧转子。
(18)根据第9实施方式,通过1个圆板磁铁550,第1突片533作为N极发挥作用,第2突片543作为S极发挥作用,由此内侧转子509旋转。因此,能与外侧转子508的旋转一起实现高输出的电机。
(19)根据第9实施方式,圆板磁铁550由第1铁芯基体531和第2铁芯基体541在轴方向上夹持,第1铁芯基体531和第2铁芯基体541分别固定于旋转轴504。即,圆板磁铁550位于靠近旋转中心的位置,因此施加于圆板磁铁550的离心力小,能防止圆板磁铁550由于离心力而飞到外侧。
(第10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图48~图50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10实施方式。
如图48所示,无刷电机(以下仅称为电机)M的电动机壳601具有有盖圆筒状的电机外壳602和将该电机外壳602的开口部封闭的罩603。电动机壳601由设于电机外壳602上的轴承605和设于罩603上的轴承606能旋转地支撑旋转轴604,旋转轴604在图48中沿上下方向(电机外壳602的中心轴线方向)贯通由电机外壳602和罩603形成的空间。并且,在电动机壳601内配设有:定子607,其支撑固定于罩603;以及外侧转子608和内侧转子609,其紧固于旋转轴604。
如图48和图49所示,第10实施方式的定子607具有与图41、图42、图45以及图46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的定子507同样的构成。因此,省略定子607的详细说明。
外侧转子608具有有盖圆筒状的外侧转子铁芯620。旋转轴604在外侧转子铁芯620的盖部620a的中心位置贯通,盖部620a与旋转轴604紧固。外侧转子铁芯620的圆筒壁620b配置于电机外壳602与定子607之间。即,外侧转子铁芯620的圆筒壁620b的内周面与各外侧齿611a在径向上相对。
圆筒壁620b由沿着轴方向延伸的外侧槽623沿着周向划分,由此形成有5个外侧磁铁磁极部621和5个外侧铁心部622。5个外侧磁铁磁极部621和5个外侧铁心部622沿着周向交替地排列,并且沿着轴方向延伸。另外,在外侧铁心部622的沿着周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外侧槽623。由此,外侧铁心部622以外侧铁心部622的两侧面间的间隔(长度)越朝向径向内侧越短的方式形成为锥状。并且,如图50所示,各外侧磁铁磁极部621的周向的间隔(长度)Bo设定为比各外侧铁心部622的周向的间隔(长度)Ao(>Bo)短。
在圆筒壁620b上划分形成的各外侧磁铁磁极部621,形成有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截面为长方形的埋设孔621a,在埋设孔621a中埋设外侧永久磁铁624。
埋设到外侧磁铁磁极部621的各外侧永久磁铁624以在径向上内侧(磁铁磁极)的部位成为N极、外侧的部位成为S极的方式被磁化。因此,在各外侧永久磁铁624间形成的外侧铁心部622作为S极的磁极发挥作用。其结果是,在外侧转子608的圆筒壁620b的内周面上,N极和S极在周向上交替配置,极对数设定为5个。即,外侧转子608成为10磁极的交替极布置型的转子。
另外,通过在各外侧磁铁磁极部621埋设外侧永久磁铁624,外侧转子608成为IPM型的转子。
内侧转子609具有圆柱状的内侧转子铁芯630。旋转轴604在内侧转子铁芯630的中心位置贯通,内侧转子铁芯630紧固于旋转轴604。圆柱状的内侧转子铁芯630位于定子607的径向内侧,该内侧转子铁芯630的外周面与各内侧齿611b在径向上相对。
内侧转子铁芯630的外周面由沿着轴方向延伸的内侧槽633沿着周向划分,由此形成有5个内侧磁铁磁极部631和5个内侧铁心部632。5个内侧磁铁磁极部631和5个内侧铁心部632沿着周向交替地排列,并且分别沿着轴方向延伸。
另外,在内侧铁心部632的沿着周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内侧槽633。由此,内侧铁心部632以内侧铁心部632的两侧面间的间隔(长度)越朝向径向内侧越短的方式形成为锥状。
并且,如图50所示,各内侧磁铁磁极部631的周向的间隔(长度)Bi设定为比各内侧铁心部632的周向的间隔(长度)Ai(<Bi)长。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Ao/Bo>Ai/Bi。
在划分形成的各内侧磁铁磁极部631形成有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截面为长方形的埋设孔631a,在埋设孔631a中埋设内侧永久磁铁634。
埋设到内侧磁铁磁极部631的各内侧永久磁铁634以在径向上外侧(磁铁磁极)的部位成为N极、内侧的部位成为S极的方式被磁化。因此,形成于各内侧永久磁铁634间的内侧铁心部632作为S极发挥作用。其结果是,在内侧转子609的外周面上,N极和S极在周向上交替配置,极对数设定为5个。即,内侧转子609成为10磁极的交替极布置型的转子。
另外,在各内侧磁铁磁极部631内埋设内侧永久磁铁634,由此内侧转子609成为IPM型的转子。
并且,如图50所示,以外侧磁铁磁极部621(外侧永久磁铁624)的周向中心位置Pno和内侧磁铁磁极部631(内侧永久磁铁634)的周向中心位置Pni位于从旋转轴604的中心轴线L1沿径向延伸的放射线Ln上的方式,外侧转子铁芯620和内侧转子铁芯630在周向上相对配置。因此,如图50所示,外侧铁心部622的周向中心位置Pso和内侧铁心部632的周向中心位置Psi也位于从旋转轴604的中心轴线L1沿径向延伸的放射线Ls上。
据此,在径向上对置的外侧磁铁磁极部621(外侧永久磁铁624)的磁极和内侧磁铁磁极部631(内侧永久磁铁634)的磁极成为同极。同样,在径向上对置的外侧铁心部622的磁极和内侧铁心部632的磁极也成为同极。
而且,如图48所示,定子607的齿部611具有比外侧转子608的外侧永久磁铁624、内侧转子609的内侧永久磁铁634以及内侧铁心部632的轴方向的长度更短的轴方向的长度。
接着,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机M的作用进行记载。
现在,当对环形缠绕于定子607上的绕组615通3相交流电流时,在各齿部611的外侧齿611a和内侧齿611b中分别产生旋转磁场。
通过基于各齿部611的外侧齿611a的旋转磁场,外侧转子608旋转。另外,通过基于各齿部611的内侧齿611b的旋转磁场,内侧转子609旋转。因此,电机M驱动外侧转子608和内侧转子609旋转,而且,外侧转子608和内侧转子609是交替极布置型,所以也加上磁阻转矩,以高输出旋转。
接着,以下记载上述第10实施方式的优点。
(20)根据第10实施方式,通过将外侧转子608和内侧转子609设为交替极布置型的结构,能将外侧永久磁铁624和内侧永久磁铁634的个数减半,能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21)根据第10实施方式,将外侧转子608和内侧转子609设为交替极布置型的结构,所以在外侧转子608和内侧转子609中分别也加上磁阻转矩,能实现电机M的高输出化。
(22)根据第10实施方式,将外侧转子608的各外侧永久磁铁624和内侧转子609的各内侧永久磁铁634以分别在径向上相对的方式配置。另外,以外侧永久磁铁624和内侧永久磁铁634的相对面的附近相互成为同极的N极的方式,使外侧永久磁铁624和内侧永久磁铁634磁化。因此,磁通向外侧转子608的各外侧铁心部622的流动和磁通向内侧转子609的各内侧铁心部632的流动也顺利,能使磁铁磁极部和铁心部的磁平衡良好。
(23)根据第10实施方式,以各外侧磁铁磁极部621的周向的间隔Bo比各外侧铁心部622的周向的间隔Ao短的方式形成外侧转子铁芯620。另外,以外侧铁心部622的两侧面间的间隔越朝向径向内侧越短的方式,将外侧铁心部622形成为锥状。
因此,能使外侧磁铁磁极部621和外侧铁心部622的磁平衡更加良好。
(24)根据第10实施方式,以各内侧磁铁磁极部631的周向的间隔Bi比各内侧铁心部632的周向的间隔Ai长的方式形成内侧转子铁芯630。另外,以内侧铁心部632的两侧面间的间隔越朝向径向内侧越短的方式将内侧铁心部632形成为锥状。
因此,能使内侧磁铁磁极部631和内侧铁心部632的磁平衡进一步良好。
(第11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图51和图52对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转子608和内侧转子609的周向的相对位置与内侧永久磁铁634的磁化方向与第10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对与第10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在说明便利的基础上省略详情,对不同的部分详细说明。
如图51所示,埋设到在外侧转子铁芯620上形成的外侧磁铁磁极部621的各外侧永久磁铁624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以在径向上内侧(磁铁磁极)的部位成为N极、外侧的部位成为S极的方式被磁化。与此相对,埋设到在内侧转子铁芯630上形成的内侧磁铁磁极部631的各内侧永久磁铁634以在径向上外侧(磁铁磁极)的部位成为S极、内侧的部位成为N极的方式被磁化。
因此,第11实施方式的在各内侧永久磁铁634彼此之间形成的内侧铁心部632作为N极的磁极发挥作用。
另外,如图52所示,在第11实施方式中,以外侧磁铁磁极部621(外侧永久磁铁624)的周向中心位置Pno和内侧铁心部632的周向中心位置Pni位于从旋转轴604的中心轴线L1沿径向延伸的放射线Ln上的方式,外侧转子铁芯620和内侧转子铁芯630在周向上相对配置。因此,如图52所示,外侧铁心部622的周向中心位置Pso和内侧磁铁磁极部631(内侧永久磁铁634)的周向中心位置Psi也位于从旋转轴604的中心轴线L1沿径向延伸的放射线Ls上。
据此,在径向上对置的外侧磁铁磁极部621(外侧永久磁铁624)的磁极和内侧铁心部632的磁极成为同极。同样,在径向上对置的外侧铁心部622的磁极和内侧磁铁磁极部631(内侧永久磁铁634)的磁极也成为同极。
第11实施方式的作用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当对环形缠绕于定子607上的绕组615通3相交流电流时,在各齿部611的外侧齿611a和内侧齿611b分别产生旋转磁场。并且,通过基于各齿部611的外侧齿611a的旋转磁场,外侧转子608旋转。另外,通过基于各齿部611的内侧齿611b的旋转磁场,内侧转子609旋转。因此,电机M驱动外侧转子608和内侧转子609旋转,而且,外侧转子608和内侧转子609是交替极布置型,所以也加上磁阻转矩,以高输出旋转。
如上详述,上述第11实施方式除了具有第10实施方式的(20)、(21)、(23)、(24)的优点之外还具有以下记载的优点。
(25)根据第11实施方式,将外侧转子608的各外侧磁铁磁极部621和内侧转子609的各内侧铁心部632分别以在径向上相对的方式配置。另外,将外侧转子608的各外侧铁心部622和内侧转子609的各内侧磁铁磁极部631分别以在径向上相对的方式配置。并且,以各外侧磁铁磁极部621和各内侧铁心部632的相对面的附近相互成为同极的N极的方式,外侧永久磁铁624被磁化,并且内侧铁心部632作为磁极发挥作用。另外,以各外侧铁心部622和各内侧磁铁磁极部631的相对面附近相互成为同极的S极的方式,外侧铁心部622作为磁极发挥作用,并且内侧磁铁磁极部631被磁化。
因此,磁通向外侧转子608的各外侧铁心部622的流动和磁通向内侧转子609的各内侧铁心部632的流动也顺利,能使磁铁磁极部和铁心部的磁平衡良好。
另外,根据第11实施方式,外侧转子608的各外侧永久磁铁624和内侧转子609的各内侧永久磁铁634从轴方向观看在周向上交替配置,因此能提供周向的重量平衡好的电机M。
(第12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图53和图54对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12实施方式的外侧转子608和内侧转子609的周向的相对位置和外侧永久磁铁624的磁化方向与第10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对第10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在说明便利的基础上省略详情,对不同的部分详细说明。
如图53所示,埋设到在内侧转子铁芯630上形成的内侧磁铁磁极部631的各内侧永久磁铁634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以在径向上外侧(磁铁磁极)的部位成为N极、内侧的部位成为S极的方式被磁化。与此相对,埋设到在外侧转子铁芯620形成的外侧磁铁磁极部621的各外侧永久磁铁624以在径向上内侧(磁铁磁极)的部位成为S极、外侧的部位成为N极的方式被磁化。
因此,本第12实施方式的形成于各外侧永久磁铁624彼此之间的外侧铁心部622作为N极的磁极发挥作用。
另外,如图54所示,在第12实施方式中,以内侧磁铁磁极部631(内侧永久磁铁634)的周向中心位置Pni在径向上位于外侧磁铁磁极部621(外侧永久磁铁624)的周向中心位置Pno与外侧铁心部622的周向中心位置Pso之间的中间位置Pc的方式,外侧转子铁芯620和内侧转子铁芯630相对配置。即,如图54所示,外侧转子铁芯620和内侧转子铁芯630以内侧磁铁磁极部631(内侧永久磁铁634)的周向中心位置Pni和中间位置Pc位于从旋转轴604的中心轴线L1沿径向延伸的放射线Lc上的方式在周向上相对配置。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当对环形缠绕于定子607上的绕组615通3相交流电流时,在各齿部611的外侧齿611a和内侧齿611b中分别产生旋转磁场。并且,通过基于各齿部611的外侧齿611a的旋转磁场,外侧转子608旋转。另外,通过基于各齿部611的内侧齿611b的旋转磁场,内侧转子609旋转。因此,电机M驱动外侧转子608和内侧转子609旋转,而且,外侧转子608和内侧转子609是交替极布置型,所以也加上磁阻转矩,以高输出旋转。
如上详述,上述第12实施方式除了具有第10实施方式的(20)、(21)、(23)、(24)的优点之外,还具有以下记载的优点。
(26)根据12实施方式,以内侧磁铁磁极部631的周向中心位置Pni在径向上位于外侧磁铁磁极部621的周向中心位置Pno与外侧铁心部622的周向中心位置Pso之间的中间位置Pc的方式,使外侧转子铁芯620和内侧转子铁芯630相对配置。
因此,外侧永久磁铁624的磁极和内侧永久磁铁634的磁极偏移,因此能减小齿槽转矩。
(第13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13实施方式。
如图55和图56所示,无刷电机701的电动机壳702具有: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筒状外壳703;以及将该筒状外壳703的前侧(图55中为左侧)的开口部封闭的前端板704。另外,在筒状外壳703的后侧(图55中为右侧)的端部安装有电路收纳箱705,电路收纳箱705收纳电路基板等的电源电路。在筒状外壳703的内周面固定有定子706。定子706具有:电枢铁芯707,其具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以及扇形导体(SC)绕组708,其卷装于电枢铁芯707的齿上。电机701的转子711具有旋转轴712,配置于定子706的内侧。旋转轴712是非磁性体的金属轴,由轴承713和轴承714能旋转地支撑,轴承713收纳于在筒状外壳703的底部703a形成的轴承收纳部703b,轴承714收纳于在前端板704形成的轴承收纳部704a。此外,各轴承收纳部703b、704a向轴方向内侧突出形成,各轴承收纳部703b,704a的外径设定为相互大致相等。
如图57和图58所示,转子711具备:旋转轴712;第1和第2转子铁芯720、730;作为励磁部件的环状磁铁740(参照图58);第1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1、74;以及第1和第2极间磁铁743、744。此外,图57和图58中的实线所示的箭头示出环状磁铁740、各背面辅助磁铁741、742以及各极间磁铁743、744的磁化方向(从S极到N极方向)。
第1转子铁芯720具有大致圆盘状的第1铁芯基体721。在第1铁芯基体721的中心部沿轴方向贯通形成有插通孔722,在插通孔722中插通旋转轴712。在插通孔722中压入固定有旋转轴712。由此,第1转子铁芯720和旋转轴712能一体旋转。
在第1铁芯基体721的外周部等间隔地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第1爪状磁极723。第1爪状磁极723各自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以具有作为轴方向端部的前端部723e的方式在轴方向延伸。第1爪状磁极723的周向端面723a、723b设为向径向延伸的(从轴方向观看相对于径向不倾斜的)平坦面,第1爪状磁极723的轴正交方向截面设为扇形。各第1爪状磁极723的周向的角度、即所述周向端面723a、723b间的角度设定为比在周向上相邻的第1爪状磁极723彼此的间隙的角度小。
第2转子铁芯730是与第1转子铁芯720相同的形状,在大致圆盘状的第2铁芯基体731的中心部形成有插通孔732,在插通孔732中被插通旋转轴712。在插通孔732中压入固定有旋转轴712。由此,第2转子铁芯730和旋转轴712能一体旋转。
另外,在第2铁芯基体731的外周部等间隔地使用多个第2爪状磁极733。第2爪状磁极733各自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以具有作为轴方向端部的前端部733e的方式在轴方向延伸。第2爪状磁极733的周向端面733a、733b设为在径向上延伸的平坦面,第2爪状磁极733的轴正交方向截面设为扇形。各第2爪状磁极733的周向的角度、即所述周向端面733a、733b间的角度设定为比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爪状磁极733彼此的间隙的角度小。
并且,第2转子铁芯730以各第2爪状磁极733分别配置于对应的第1爪状磁极723彼此之间的方式相对于第1转子铁芯720组装。详细地,第1爪状磁极723的一方周向端面723a和第2爪状磁极733的另一周向端面733b形成为沿着轴方向呈平行,由此,该各端面723a、733b间的间隙形成为沿着轴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另外,同样,第1爪状磁极723的另一周向端面723b和第2爪状磁极733的一方周向端面733a形成为沿着轴方向呈平行,由此,该各端面723b、733a间的间隙形成为沿着轴方向呈大致直线状。
如图58所示,在第1铁芯基体721与第2铁芯基体731的轴方向之间配置(夹持)有环状磁铁740。环状磁铁740呈圆环状,旋转轴712贯通其中央部。环状磁铁740分别贴紧于第1铁芯基体721的轴方向内侧端面721a和第2铁芯基体731的轴方向内侧端面731a。此外,各铁芯基体721、731的轴方向内侧端面721a、731a和环状磁铁740的轴方向两端面呈相对于旋转轴712的轴线垂直的平面状。
环状磁铁740的外径设定为与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的外径相同。环状磁铁740以使第1爪状磁极723作为第1磁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N极)发挥作用、使第2爪状磁极733作为第2磁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S极)发挥作用的方式在轴方向上被磁化。因此,第13实施方式的转子711是使用作为励磁磁铁的环状磁铁740的所谓伦德尔型结构的转子。在转子711中,成为N极的第1爪状磁极723和成为S极的第2爪状磁极733在周向上交替配置,磁极数为10极(极对数为5个)。在此,极对数是3以上的奇数,因此当以转子铁芯单位观看时,同极的爪状磁极彼此不处于周向180°相对位置,因此成为相对于磁振动稳定的形状。
在各第1爪状磁极723的背面723c(径向内侧的面)与第2铁芯基体731的外周面731b之间配置有第1背面辅助磁铁741。第1背面辅助磁铁741的轴正交方向截面设为扇形,以与第1爪状磁极723的背面723c抵接的面的附近成为与第1爪状磁极723同极的N极、与第2铁芯基体731的外周面731b抵接的面的附近成为与该第2铁芯基体731同极的S极的方式被磁化。
另外,与第1爪状磁极723同样,在各第2爪状磁极733的背面733c配置有第2背面辅助磁铁742。作为所述第1背面辅助磁铁741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2能使用例如铁素体磁铁。第2背面辅助磁铁742的轴正交方向截面设为扇形,以与背面733c抵接的面的附近成为S极、与第1铁芯基体721的外周面721b抵接的面的附近成为N极的方式被磁化。
第1背面辅助磁铁741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2各自的轴方向的长度设定为:在配置有环状磁铁740的转子711的轴方向位置,第1背面辅助磁铁741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2相互在轴方向重叠。换言之,第1背面辅助磁铁741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2各自的轴方向的长度设定为:第1背面辅助磁铁741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2在轴方向上从转子711的两端面延伸到配置有环状磁铁740的轴方向位置。另外,第1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1、742的内周面与环状磁铁740的外周面740a在径向上抵接。
如图57所示,在第1爪状磁极723与第2爪状磁极733的周向之间配置有第1和第2极间磁铁743、744。详细地说,第1极间磁铁743被嵌合固定于在由第1爪状磁极723的一方周向端面723a和所述第1背面辅助磁铁741的周向端面所形成的平坦面、与由第2爪状磁极733的另一周向端面733b和所述第2背面辅助磁铁742的周向端面所形成的平坦面之间。
另外,第2极间磁铁744与第1极间磁铁743形状相同,被嵌合固定在由第1爪状磁极723的另一周向端面723b和第1背面辅助磁铁741的周向端面所形成的平坦面、与由第2爪状磁极733的一方周向端面733a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2的周向端面所形成的平坦面之间。第1和第2极间磁铁743、744以具有与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分别相同的极性的部位彼此相对的方式,即以与第1爪状磁极723相对的部位成为N极、与第2爪状磁极733相对的部位成为S极的方式在周向上被磁化。
在上述的转子711中,如图58所示,在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21c、731c分别形成有凹部724、734,凹部724、734朝向轴方向内侧(环状磁铁740)凹陷。各凹部724、734相互呈相同形状,形成为以旋转轴712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形。各凹部724、734具有底部724a、734a,底部724a、734a呈相对于旋转轴712的轴线垂直的平面状。该底部724a、734a呈以旋转轴712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形,在其中央部分别形成有所述插通孔722、732。
另外,凹部724、734在底部724a、734a的外周分别具有圆环状的倾斜部724b、734b。倾斜部724b、734b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从环状磁铁740分开的方式呈锥状倾斜。即,各铁芯基体721、731的轴方向厚度在底部724a、734a最薄,由此处起越朝向径向外侧,越使厚度在倾斜部724b、734b逐渐地增加,在倾斜部724b、734b的外周部的厚壁部721d、731d最厚。即,厚壁部721d、731d的轴方向厚度T1比底部724a、734a的轴方向厚度T2厚。
此外,倾斜部724b、734b的外周端(凹部724、734的外周端)形成为在轴方向观看时位于比环状磁铁740的外周面740a(第1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1、742的内周面)更靠径向内侧。由此,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的厚壁部721d、731d构成为与环状磁铁740在轴方向重叠。另外,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分别从厚壁部721d、731d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且,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的径向延伸部723d、733d(从厚壁部721d、731d沿径向延伸的部位)的轴方向厚度与厚壁部721d、731d的轴方向厚度相等。
上述的第1铁芯基体721的凹部724与轴承714以及轴承收纳部704a在轴方向上相对。另一方面,第2铁芯基体731的凹部34与轴承713以及轴承收纳部703b在轴方向上相对。各凹部724、734的外径(倾斜面724b、734b的外径)设定为比轴承收纳部704a、703b的外径小。即,轴承收纳部704a、703b和轴承714、713构成为在轴方向观看时位于凹部724、734的径向内侧。由此,从各铁芯基体721、731到轴承收纳部704a、703b(或者轴承714、713)的轴方向的间隔在凹部724、734的倾斜部724b、7734b随着朝向内径侧而逐渐变宽,在底部724a、734a最宽。并且,各铁芯基体721、731的厚壁部721d、731d构成为与轴承收纳部704a、703b以及轴承714、713在轴方向上不相对。
接着,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机701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通过电路收纳箱705内的电源电路对扇形导体(SC)绕组708供给3相的驱动电流时,在定子706中产生用于使转子711旋转的磁场,驱动转子711旋转。此时,环状磁铁740的磁通主要通过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作用于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该磁通成为用于产生转子711的旋转力的有效磁通。另外,环状磁铁740的磁通的一部分从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通过空隙向轴承收纳部704a、703b(或者轴承714、713)流动,该磁通成为无助于转子711的转矩产生的漏磁通。
在此,在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中,在与轴承收纳部704a、703b(或者轴承714、713)在轴方向相对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凹部724、734。因此,即使不将轴承收纳部704a、703b和轴承714、713设于远离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的位置,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和轴承收纳部704a、703b以及轴承714、713的轴方向的间隔也由于凹部724、734而变宽。由此,可抑制电机701向轴方向的大型化,并且减少向轴承714、713的漏磁通。其结果是,作用于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的有效磁通增加,电机输出提高。
另外,在伦德尔型结构的转子711中,在各铁芯基体721、731和各爪状磁极723、733的边界部位B(即,厚壁部721d、731d与径向延伸部723d、733d之间的边界部位B)容易产生磁饱和。并且,在产生磁饱和的情况下,相对于流过爪状磁极723、733的有效磁通,向轴承714、713的漏磁通的比例增加。在这方面,在第13实施方式中,可确保厚壁部721d、731d与径向延伸部723d、733d之间的边界部位B的轴方向厚度,因此可抑制在该部位的磁饱和的发生。其结果是,作用于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的有效磁通更进一步增加。
另外,在各铁芯基体721、731内,越靠近径向外侧的端部越容易产生磁饱和,但是在第13实施方式中,以与其对应地随着朝向则轴方向厚度逐渐加厚的方式形成有倾斜部724b、734b。因此,在各铁芯基体721、731内,磁通顺利地流动,可抑制磁饱和的发生。
另外,各铁芯基体721、731的厚壁部721d、731d构成为:在轴方向观看时位于比轴承收纳部704a、703b更靠径向外侧,与轴承收纳部704a、703b以及轴承714、713在轴方向上不相对。由此,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和轴承收纳部704a、703b以及轴承714、713的轴方向的间隔变宽,向轴承714、713的漏磁通更进一步减少。
接着,记载第13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的优点。
(27)在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21c、731c分别形成有凹部724、734,凹部724、734在轴方向上凹陷。由此,即使不将用于轴支承旋转轴712的轴承714、713和轴承收纳部704a、703b设于远离转子铁芯720、730的位置,也能利用凹部724、734使各铁芯基体721、73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21c、731c和轴承714、713以及轴承收纳部704a、703b的轴方向的间隔加宽。因此,可抑制电机701的大型化,并且能减少向轴承714、713的漏磁通。
另外,如果从另一角度出发,在第13实施方式的第1转子铁芯720中构成为:作为第1爪状磁极723的轴方向基端部(弯曲端部)的径向延伸部723d位于比第1铁芯基体721中的与轴承714在轴方向相对的轴固定部(插通孔722)更靠轴方向外侧。同样,在第2转子铁芯730中构成为:作为第2爪状磁极733的轴方向基端部(弯曲端部)的径向延伸部733d位于比第2铁芯基体731中的与轴承713在轴方向相对的轴固定部(插通孔732)更靠轴方向外侧。此外,在第13实施方式中,径向延伸部723d、733d相当于轴方向端部。因此,各轴承713、714的间隔仍然使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的轴方向长度加长,也能增大与定子706的相对面积。因此,能抑制电机701向轴方向的大型化,能实现输出提高。
(28)凹部724、734形成其中心与旋转轴712的轴线一致的形状。并且,各铁芯基体721、731在凹部724、734的外周部具有厚壁部721d、731d,厚壁部721d、731d的轴方向的厚度比凹部724、734厚,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从厚壁部721d、731d延伸。即,在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与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之间的边界部位B形成有厚壁部721d、731d,因此能在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上形成凹部724、734,并且能抑制在该边界部位B的磁饱和的发生。由此,能更加减少向轴承714、713的漏磁通。
(29)在凹部724、734,以各铁芯基体721、731的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加厚的方式形成有倾斜部724b、734b。因此,能将第13实施方式的转子711设为如下优选的构成:抑制在各铁芯基体721、731内的磁饱和的发生,且增加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与轴承714、713的轴方向的间隔。
(30)厚壁部721d、731d在轴方向观看时位于比轴承收纳部704a、703b更靠径向外侧。由此,能以厚壁部721d、731d与轴承收纳部704a、703b以及轴承714、713在轴方向上部相对的方式构成转子711,因此能使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与轴承收纳部704a、703b以及轴承714、713的轴方向的间隔更加加宽。其结果是,能更加减少向轴承714、713的漏磁通。
(第14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14实施方式。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和第2转子铁芯的铁芯基体、爪状磁极的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对与上述第13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65和图66所示,第14实施方式的转子711A具备:由该转子711A的轴方向两侧的一对轴承B1、B2轴支承的旋转轴712;第1和第2转子铁芯760、770;作为励磁部件的环状磁铁740;第1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1、742;以及第1和第2极间磁铁743、744。
第1转子铁芯760具有大致圆盘状的第1铁芯基体761,在该第1铁芯基体761的外周部形成有与上述第13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第1爪状磁极723。在第1铁芯基体761的径向中央的轴固定部762沿轴方向贯通形成有插通孔762a,旋转轴712在该插通孔762a插通。旋转轴712被压入固定于插通孔762a,由此,第1转子铁芯760和旋转轴712能一体旋转。
在第1铁芯基体761中与轴承B1相对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61a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712呈垂直的平坦面。位于轴方向外侧端面761a的相反侧并且与环状磁铁740贴紧的轴方向内侧端面761b也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712呈垂直的平坦面。即,在第1铁芯基体761中,从径向中央的轴固定部762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部位的轴方向厚度均匀。另外,该第1铁芯基体761的轴方向厚度与第1爪状磁极723的径向延伸部723d的轴方向厚度相等,第1铁芯基体76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61a与第1爪状磁极723的轴方向基端面相齐平。
第2转子铁芯770是与第1转子铁芯760相同的形状,具有大致圆盘状的第2铁芯基体771,在该第2铁芯基体771的外周部形成有与上述第13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第2爪状磁极733。在第2铁芯基体771的径向中央的轴固定部772沿轴方向贯通形成有插通孔772a,旋转轴712在插通孔772a中插通。旋转轴712被压入固定于插通孔772a,由此,第2转子铁芯770和旋转轴712能一体旋转。
另外,在第2铁芯基体771中与轴承B2相对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71a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712呈垂直的平坦面。位于轴方向外侧端面771a的相反侧并且与环状磁铁740贴紧的轴方向内侧端面771b也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712呈垂直的平坦面。即,在第2铁芯基体771中,从径向中央的轴固定部772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部位的轴方向厚度均匀。另外,该第2铁芯基体771的轴方向厚度与第2爪状磁极733的径向延伸部733d的轴方向厚度相等,第2铁芯基体77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71a与第2爪状磁极733的轴方向基端面相齐平。
在此,第14实施方式的第1爪状磁极723的轴方向的前端部723e(与弯曲端部相反侧的端部)沿轴方向延伸,从第2铁芯基体77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71a突出。前端部723e进一步从轴承B2的轴方向内侧端越过在轴正交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P2而延伸至与轴承B2在径向上重叠的(在径向观看时重叠的)位置。另外,在第14实施方式中,位于第1爪状磁极723的径向内侧的第1背面辅助磁铁741也同样沿轴方向延伸至与第1爪状磁极723的前端部723e相同的位置,与轴承B2在径向上重叠。此外,各第1爪状磁极723和各第1背面辅助磁铁741的从轴方向外侧端面771a起的突出量设定为相互相等,多个第1爪状磁极723的轴方向长度L1设定为相互相等。
另外,一方的第2爪状磁极733的前端部733e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2也同样从第1铁芯基体76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61a突出。前端部733e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2进一步从轴承B1的轴方向内侧端越过在轴正交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P1而延伸至与轴承B1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另外,各第2爪状磁极733的轴方向长度L2设定为与第1爪状磁极723的轴方向长度L1相等。
此外,在第14实施方式中,如图66所示,极间磁铁743、744的轴方向端面与铁芯基体761、77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61a、771a相齐平,但是不限于此。与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同样,可以使极间磁铁743、744的轴方向端面从轴方向外侧端面761a、771a突出。
与如上述的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在径向上相对的电枢铁芯707的轴方向的尺寸设定为与从转子711A的第1爪状磁极723的前端部723e至第2爪状磁极733的前端部733e的长度相等。
接着,记载第14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的优点。
(31)在第1爪状磁极723中构成为:作为轴方向端部的前端部723e从第2铁芯基体77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71a向轴方向突出,位于比轴固定部772更靠轴方向外侧(靠近轴承B2)。在一方的第2爪状磁极733中也同样构成为:作为轴方向端部的前端部733e从第1铁芯基体76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61a向轴方向突出,位于比轴固定部762更靠轴方向外侧(靠近轴承B1)。因此,各轴承B1、B2的间隔仍然使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的轴方向长度L1、L2加长,能增大与电枢铁芯707的相对面积。因此,能抑制电机701向轴方向的大型化,并且能实现输出提高。
另外,如果从另一角度出发,相对于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的前端部723e、733e,轴固定部762,772位于轴方向内侧。因此,各轴承B1、B2的间隔仍然也能将第1和第2铁芯基体761、771(轴固定部762、772)与轴承B1、B2的轴方向的间隔加宽。因此,能抑制电机701向轴方向的大型化,并且能实现从第1和第2铁芯基体761、771向轴承B1、B2的漏磁通的减少,其结果是,能使作用于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的有效磁通(有助于转矩产生的磁通)增加。
(32)在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中构成为:作为轴方向端部的前端部723e、733e(延长部)与轴承B1、B2在径向上重叠(在径向观看时重叠)。由此,各轴承B1、B2的间隔仍然能更长地构成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因此能抑制电机701向轴方向的大型化,并且能实现更进一步的输出提高。
(33)在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中,作为轴方向端部的前端部723e、733e向比轴方向外侧端面761a、771a更靠外侧延伸形成(一体形成)。即,只要使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在轴方向上形成得长,就能使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的前端部723e、733e位于比轴固定部762、772更靠轴方向外侧。因此,能容易制造转子711A。
(34)第1爪状磁极723的轴方向长度L1和第2爪状磁极733的轴方向长度L2相等,因此由于与电枢铁芯707之间的磁作用,在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中产生的轴方向的力均匀化,其结果是,能有助于转子711A的低振动化。
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按如下变更。
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由钕磁铁实施作为励磁部件的圆板磁铁55、75,但是不限于此,可以由铁素体磁铁、钐铁氮化物磁铁、尺寸钐钴磁铁等、其他永久磁铁实施。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将第2实施方式的转子25设为串联结构,但是可以将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转子25、第4实施方式所示的转子25设为串联结构。
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将电机外壳20a的外径设为10cm,但是可以在10cm以下实施。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是集中绕线、14极12齿槽的无刷电机M中将本发明具体化,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应用于是集中绕线、8极12齿槽、10极12齿槽、16极12齿槽、12极18齿槽、16极18齿槽、20极18齿槽等的无刷电机。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在是分布绕线、10极60齿槽的无刷电机M中将本发明具体化,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应用于是分布绕线、6极18齿槽、6极36齿槽、6极72齿槽、8极24齿槽、8极48齿槽、10极30齿槽、16极48齿槽、20极60齿槽等的无刷电机。就是说,只要是极数的倍数齿槽即可。
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在管柱助力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中具体化,但是可以将其应用于齿条助力型或者小齿轮助力型的电动动力转向助力系统。在该情况下,配置于发动机室内,因此效果特别大。
在上述第5~第7实施方式中,设置空隙145、164、174、184来实施,但是可以不设置这些。
在上述第5和第6实施方式中,将磁铁144、163的开度θ1、θ3设定为比凸极铁心143、162的开度θ2、θ4大,但是可以将磁铁144、163的开度θ1、θ3和凸极铁心143、162的开度θ2、θ4设定为相同。
在上述第5~第7实施方式中,磁铁的材质使用钕磁铁,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永久磁铁即可,SmFeN磁铁(钐铁氮化物磁铁)、SmCo磁铁(尺寸钐钴磁铁)等的使用特别优选。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除了集中绕线的8极12齿槽之外,可以在由10极12齿槽、14极12齿槽构成的SPM型的交替极型的无刷电机M中将本发明具体化,但是可以在例如由集中绕线的12极18齿槽、16极18齿槽构成的SPM型的交替极型的无刷电机M中将本发明具体化。
在上述第6实施方式中,除了分布绕线的10极60齿槽之外,可以在由10极30齿槽构成的SPM型的交替极型的无刷电机M中将本发明具体化,但是可以在例如由分布绕线的8极24齿槽、8极48齿槽、16极96齿槽构成的SPM型的交替极型的无刷电机M中将本发明具体化。
在上述第7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定子铁芯130通过集中绕线将绕组缠绕,但是可以通过分布绕线将绕组缠绕。
上述第5~第7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M在管柱助力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中具体化,但是可以将其应用于齿条助力型或者小齿轮助力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上述第5和第6实施方式的磁铁144、163以径向外侧成为S极、径向内侧成为N极的方式起磁,但是可以使其以径向外侧成为N极、径向内侧成为S极的方式起磁并实施。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磁铁144的磁铁外周面144b与磁铁144的周向两侧面144c直接的角部形成为弧状,并且可以将凸极铁心143的外周面143b与凸极铁心143的两侧面143a之间的角部形成为弧状。
详细地说,将磁铁144的周向两侧面144c从齿槽142的位置起形成为弧状,使磁铁144的周向的两侧的角部圆滑,并且使凸极铁心143的两侧面143a从齿槽142的位置起形成为弧状,使凸极铁心143的周向的两侧的角部圆滑。
在该情况下,可以按如下定义磁铁144的开度θ1和凸极铁心143的开度θ2。
关于磁铁144的开度θ1,分别求出从磁铁外周面144b沿着周向在绕顺时钟和绕逆时钟的两方向延伸的假想圆周线。另外,分别求出从磁铁144的形成为弧状的两侧面144c的齿槽142的位置延伸的假想切线。接着,分别求出这些假想圆周线和假想切线的交点。
并且,将以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为中心的求出的2个交点间的角度设为磁铁144的开度θ1。
关于凸极铁心143的开度θ2,分别求出从外周面143b沿着周向在绕顺时钟和绕逆时钟的两方向延伸的假想圆周线。另外,分别求出从凸极铁心143的形成为弧状的两侧面143a的齿槽142的位置延伸的假想切线。接着,分别求出这些假想圆周线和假想切线的交点。
并且,将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为中心的求出的2个交点间的角度设为凸极铁心143的开度θ2。
当然,第6实施方式的情况也同样,可以将磁铁163的周向的两侧面163c从齿槽161的位置起形成为弧状,使磁铁163的周向的两侧的角部圆滑,并且将凸极铁心162的两侧面162b从齿槽161的位置起形成为弧状,使凸极铁心162的周向的两侧的角部圆滑。
在该情况下,可以与所述同样按如下定义磁铁163的开度θ3和凸极铁心162的开度θ4并实施。
关于磁铁163的开度θ3,分别求出从磁铁外周面163a沿着周向在绕顺时钟和绕逆时钟的两方向上延伸的假想圆周线。另外,分别求出从磁铁163的形成为弧状的两侧面163c的齿槽161的位置延伸的假想切线。接着,分别求出这些假想圆周线和假想切线的交点。
并且,将以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为中心的求出的2个交点间的角度设为磁铁163的开度θ3。
对于凸极铁心162的开度θ4,分别求出从外周面162a沿着周向在绕顺时钟和绕逆时钟的两方向延伸的假想圆周线。另外,分别求出从凸极铁心162的形成为弧状的两侧面162b的齿槽161的位置延伸的假想切线。接着,分别求出这些假想圆周线和假想切线的交点。
并且,将以旋转轴122的中心轴线L1为中心的求出的2个交点间的角度设为凸极铁心162的开度θ4。
电枢绕组252的形状等构成不限于上述第8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枢绕组252由固定于筒状部件260的内外周面的导体261、262构成,但是除此以外,例如可以设为如下构成:针对筒状部件260的周面,利用光蚀刻法等形成多条螺旋状的铜箔图案。另外,例如使绝缘性树脂溶液涂敷或者浸渍于构成为圆筒状的多条导线,由此可以构成电枢绕组。
在上述第8实施方式中,电枢绕组252由第1和第2线圈体253a、253b构成,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设为将第2线圈体253b省略的仅有第1线圈体253a的构成。另外,在上述第8实施方式中,各线圈体253a、253b的第1导体261和第2导体262的个数分别由48个构成,但是该个数可以根据构成适当变更。
上述第8实施方式的定子213和转子215的极数(各爪状磁极222、232的个数)可以根据构成适当变更。
在上述第8实施方式中,第1和第2铁芯部件220、230的形状可以根据构成适当变更。
在上述第8实施方式中,环状磁铁240以使第1爪状磁极222作为N极发挥作用、使第2爪状磁极232作为S极发挥作用的方式被磁化,但是可以使环状磁铁240的磁极相反,使第1爪状磁极222作为S极发挥作用,使第2爪状磁极232作为N极发挥作用。
在上述第8实施方式中,使用1个环状磁铁240作为励磁磁铁,但是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将分割为多个的永久磁铁在旋转轴216的周围配置于第1和第2铁芯基体221、331的轴方向间。
上述第8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特别提及,但是可以通过例如磁性金属板材的层压、磁性粉体的成形来构成第1和第2铁芯部件220、230。
上述第8实施方式的定子213设为在不具有齿槽(齿)的铁芯部的内周侧配置筒状的电枢绕组252的无齿槽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可以设为将铁芯部省略、电枢绕组252例如直接地固定于轭部211的构成(所谓的无芯结构)。此外,无芯结构也为无齿槽结构的一种。
在上述第9实施方式中,由SPM结构的转子实施外侧转子508。可以由例如IPM结构的转子实施外侧转子508,或者由交替极布置型的转子实施外侧转子508。
在上述第9实施方式中,不限定第1永久磁铁521、第2永久磁铁522以及圆板磁铁550的磁性材料,但是至少各磁铁可以由相同的磁性材料形成,或者由与第1和第2永久磁铁521、522不同的磁性材料形成圆板磁铁550。
在上述第9实施方式中,使用伦德尔型结构的转子作为内侧转子509,但是可以与内侧转子509相应地使用伦德尔型结构的转子作为外侧转子508。
例如,如图45、图46所示,可以使用如下外侧转子508,其具备:固定于旋转轴504的有盖圆筒体560;设于该有盖圆筒体560的内周面的外侧第1转子铁芯570、外侧第2转子铁芯580以及环状板磁铁590。详细地说,将以覆盖定子50的方式形成的有盖圆筒体560紧固于旋转轴504。并且,如图46、图47所示,在有盖圆筒体560的圆筒壁561的内周面561a设置:外侧第1转子铁芯570;与该外侧第1转子铁芯570相对配置的外侧第2转子铁芯580;以及配置于外侧第1转子铁芯570与外侧第2转子铁芯580之间的环状板磁铁(励磁部件)590。
即,外侧第1和第2转子铁芯570、580具有圆环、板状的外侧第1和第2铁芯基体571、581。外侧第1和第2铁芯基体571、581的外周面571a、581a固定于有盖圆筒体560的圆筒壁561的内周面561a。此时,外侧第1和第2铁芯基体571、581同样在夹持圆环、板状的环状板磁铁590的状态下相对于圆筒壁561的内周面561a固定。
在外侧第1铁芯基体571的内周面571b等间隔地设有5个(与伦德尔型结构的内侧转子509相应)第1突片573。第1突片573各自向径向内侧突出,其前端弯曲,朝向轴方向外侧、即第2转子铁芯580延伸。同样,在外侧第2铁芯基体581的内周面581b也等间隔地设有5个(与伦德尔型结构的内侧转子509相应)第2突片583。第2突片583各自向径向内侧突出,其前端弯曲,朝向轴方向外侧、即第1转子铁芯570延伸。
并且,使第1突片573和第2突片583在周向上交替配置,并且在夹持环状板磁铁590的状态下在有盖圆筒体560的圆筒壁561的内周面561a固定外侧第1和第2铁芯基体571、581的外周面571a、581a。环状板磁铁590以靠近外侧第1转子铁芯70的部位成为N极、靠近外侧第2转子铁芯80的部位成为S极的方式被磁化。因此,通过该环状板磁铁590,外侧第1转子铁芯570的第1突片573作为N极(第1磁极)发挥作用,外侧第2转子铁芯580的第2突片583作为S极(第2磁极)发挥作用。其结果是,外侧转子508成为使用环状板磁铁590的所谓伦德尔型结构的转子。
并且,如图46所示,以外侧转子508的第1突片573和内侧转子509的第1突片533在径向上相对,并且外侧转子508的第2突片583和内侧转子509的第2突片543在径向上相对的方式,伦德尔型结构的外侧转子508和伦德尔型结构的内侧转子509相对配置。
据此,外侧转子508所需的永久磁铁只要是环状板磁铁590即可,因此能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通过外侧转子508的旋转而施加于环状板磁铁590的离心力由外侧的圆筒壁561支撑,所以环状板磁铁590不会由于离心力而向外侧飞散。
而且,在第9实施方式的外侧转子508中,成为N极的第1突片573和成为S极的第2突片583在周向上交替配置,所以成为磁极数为10极(极对数为5个)的转子。
此外,在使用伦德尔型结构的转子作为外侧转子508的情况下,可以使用SPM结构的转子、IPM结构的转子、交替极布置型的转子作为内侧转子509。
在上述第9实施方式中,外侧转子508和内侧转子509均是磁极数为10极(极对数为5个),齿部511的数量是30个,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磁极数均为8极(极对数为4个)、齿部511的数量是24个的无刷电机等中应用本发明。
在上述第10~第12实施方式中,由外侧槽623划分外侧转子608的外侧磁铁磁极部621和外侧铁心部622,由内侧槽633划分内侧转子609的内侧磁铁磁极部631和内侧铁心部632,但是可以不形成外侧槽623和内侧槽633。
在上述第10~第12实施方式中,如果外侧永久磁铁624和内侧永久磁铁634的关系不改变,则可以分别变更外侧永久磁铁624的磁极和内侧永久磁铁634的磁极。
在上述第10~第12实施方式中,不限定外侧永久磁铁624和内侧永久磁铁634的磁性材料,但是至少外侧永久磁铁624和内侧永久磁铁634可以由相同磁性材料形成,或者外侧永久磁铁624和内侧永久磁铁634由不同的磁性材料形成。
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将埋设到外侧磁铁磁极部621的各外侧永久磁铁624以在径向上内侧(磁铁磁极)的部位成为S极、外侧的部位成为N极的方式起磁。可以使其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以在径向上内侧(磁铁磁极)的部位成为N极、外侧的部位成为S极的方式使各外侧永久磁铁624起磁。
在上述第13实施方式中,利用倾斜部724b、734b以各铁芯基体721,731的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厚的方式形成各铁芯基体721、731,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59所示,可以取代倾斜部724b、734b,利用台阶部751以各铁芯基体721、731的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厚的方式形成各铁芯基体721、731。根据这样的构成,也能得到与上述第13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优点。此外,在图59所示的构成中,将台阶部751设为3级构成,但是不限于此,台阶部751的级数可以根据构成适当变更。
在上述第13实施方式中,凹部724、734由呈平面状的底部724a、734a和倾斜部724b、734b构成,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如图60所示,可以将底部724a、734a省略而遍及凹部724、734的径向整体形成倾斜部724b、734b。根据该构成,能使凹部724、734和轴承714、713的轴方向的间隔更宽。此外,如上述第13实施方式那样,在插通孔722、732形成于呈平面状的底部724a、734a的构成中,能增加插通孔722、732的轴方向长度,因此在使旋转轴712和插通孔722、732的固定强度增加的方面有利。
在上述第13实施方式、图60所示的构成中,倾斜部724b、734b形成为锥状(倾斜角度恒定),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在图61所示的构成中,可以取代图60所示的构成中的倾斜部724b、734b,形成随着朝向径向外侧则倾斜变大的弯曲倾斜部752。另外,可以取代上述第13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部724b、734b而形成弯曲倾斜部752。根据这样的构成,也能得到与上述第13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优点。
在上述第13实施方式中,凹部724、734具有倾斜部724b、734b,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如图62所示,可以设为将倾斜部724b、734b省略而底部724a、734a直接地移到厚壁部721d、731d的形状。根据这样的构成,能使凹部724、734和轴承714、713的轴方向的间隔更宽。
在上述第13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1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1、742的轴方向内侧端部(即,在第1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1、742中,分别是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附近的端部,且是与径向延伸部723d、733d抵接的端部)和环状磁铁740的轴方向端面相齐平,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如图63所示,可以在第1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1、742的轴方向内侧端部分别形成比环状磁铁740的轴方向端面更向轴方向突出的突出部741a、742a。根据该构成,能将第1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1、742在轴方向形成得长,因此能使第1和第2背面辅助磁铁741、742的磁铁容量增加。
另外,如图64所示,可以以各背面辅助磁铁741、742的轴方向长度越靠近径向外侧部越长的方式,利用锥状的倾斜面741b、742b形成突出部741a、742a的轴方向端面。在图63所示的构成中,倾斜面741b、742b的径向端部的轴方向位置分别与环状磁铁740的轴方向一端面以及另一端面的轴方向位置一致。另外,第1和第2各爪状磁极723、733的径向延伸部723d、733d形成与倾斜面741b、742b对应的形状。即,径向延伸部723d、733d形成随着朝向径向外侧则轴方向厚度变薄的形状。在此,径向延伸部723d、733d形成周向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变宽的形状(参照图57)。因此,径向延伸部723d、733d的截面积在径向上大致恒定。因此,能使径向延伸部723d、733d内的磁通密度分布大致均匀,并且利用突出部741a、742a使各背面辅助磁铁741、742的磁铁容量增加。
在上述第13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各背面辅助磁铁741、742和各极间磁铁743、744省略。
在上述第14实施方式中,使背面辅助磁铁741、742从轴方向外侧端面761a、771a突出,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如图67所示,背面辅助磁铁741、742的轴方向端面可以与轴方向外侧端面761a、771a相齐平。
另外,在上述第14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68所示,可以将各背面辅助磁铁741、742和各极间磁铁743、744省略。
在上述第14实施方式中,使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两者的前端部(轴方向端部)723e、733e突出。除此以下,例如可以仅使前端部723e、733e中的一方突出。
在上述第14实施方式中,以使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的前端部723e、733e位于比轴固定部762、772更靠轴方向外侧的方式使前端部(轴方向端部)723e、733e在轴方向延伸,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中的至少一方的基端部(轴方向端部)在轴方向延长。
例如,在图69和图70所示的例子中,第1爪状磁极723的前端部723e不是如上述第14实施方式那样在轴方向上延伸,而以与第2铁芯基体77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71a位于相同平面上的方式形成。一方的第2爪状磁极733的前端部733e与上述第14实施方式同样在轴方向延伸,与轴承B1在径向上重叠。
在此,在第1转子铁芯760的与轴承B1相对的端面紧固有由金属等磁性体构成的环状的铁芯部件781。铁芯部件781具有圆形的环状部782,环状部782紧固于第1铁芯基体76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61a。该环状部782的外径与第1铁芯基体761的外径相同。
另外,铁芯部件781具有延伸部783,延伸部783从环状部782沿径向外侧延伸至与第1爪状磁极723分别对应的位置。各延伸部783形成在轴方向观看时与第1爪状磁极723的径向延伸部723d相同的形状,在该各延伸部783的径向外侧端部形成有基端侧延长部784,基端侧延长部784向与第1爪状磁极723的延伸方向的反方向延伸。
基端侧延长部(轴方向端部)784具有与第1爪状磁极723的周向宽度相等的周向宽度,并且紧固于第1爪状磁极723的轴方向基端面。即,第1爪状磁极723利用基端侧延长部784成为在轴方向基端侧(即与第1爪状磁极723的前端部723e相反的一侧)延长的构成。作为使该第1爪状磁极723的基端部在轴方向延长的部位的基端侧延长部784与第2爪状磁极733的前端部733e同样,与轴承B1在径向上重叠。由此,构成为第1爪状磁极723的基端侧延长部784和第2爪状磁极733的前端部733e将轴承B1的外周包围。此外,基端侧延长部784的径向的厚度与第1爪状磁极723的径向的厚度相等。
另外,多个基端侧延长部784的轴方向长度L3相互相等,其轴方向长度L3比第1爪状磁极723的轴方向长度L1小。并且,包含基端侧延长部784的第1爪状磁极723的轴方向长度L4(L1+L3)与第2爪状磁极733的轴方向长度L2相等。并且,基端侧延长部784的轴方向前端面和第2爪状磁极733的前端部733e位于相同平面上,第1爪状磁极723的前端部723e和第2爪状磁极733的轴方向基端面位于相同平面上。即,第1爪状磁极723(包含基端侧延长部784)和第2爪状磁极733的轴方向的位置一致。由此,由于转子711与电枢铁芯707之间的磁作用而在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中产生的轴方向的力更可靠地均匀化,其结果是,能有助于转子711A的更进一步的低振动化。
根据这样的构成,也能得到与上述第14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作用和优点。即,第1爪状磁极723的轴方向基端部(基端侧延长部784)和第2爪状磁极733的前端部733e以位于比轴固定部762更靠轴方向外侧(靠近轴承B1)的方式从第1铁芯基体76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61a向轴方向突出。因此,各轴承B1、B2的间隔仍然能使第1爪状磁极723(包含基端侧延长部784)的轴方向长度L4和第2爪状磁极733的轴方向长度L2加长,能增大转子711和电枢铁芯707的相对面积。因此,能抑制电机701向轴方向的大型化,并且能实现输出提高。
除此之外,在本构成中,基端侧延长部784的轴方向长度L3比不包含基端侧延长部784的第1爪状磁极723的轴方向长度L1短。由此,能使基端侧延长部784的内周面(是靠近第1铁芯基体761的面,且是延伸部783和基端侧延长部784的边界的面)的面积构成得狭窄,由此,能将从基端侧延长部784的内周面通过延伸部783向第1铁芯基体761流动的短路磁通抑制得少。其结果是,能抑制有助于转子711A的旋转的有效磁通的减少。
此外,在图69和图70所示的例子中,可以将霍尔IC785以与基端侧延长部784在轴方向相对的方式配置,主要利用来自基端侧延长部784的磁气检测伴随转子711A的旋转的磁性变化,霍尔IC785作为用于检测转子711A的旋转的旋转检测元件。根据这样的构成,不必将检测用磁铁另外设于旋转轴712等,因此能抑制零件数的增加和电机701向轴方向的大型化。
另外,在图69和图70所示的例子中,利用基端侧延长部784、延伸部783以及环状部782构成1个铁芯部件781,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将环状部782和延伸部783省略,使多个基端侧延长部784相互独立地形成,使多个基端侧延长部784分别紧固于第1爪状磁极723的基端面。
另外,在图69和图70所示的例子中,基端侧延长部784可以用与第1爪状磁极723不同的部件构成,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如图71和图72所示,可以使基端侧延长部784与第1爪状磁极723一体形成。根据这样的构成,也能得到与图69和图70所示的例子大致同样的作用和优点。
另外,在图69和图71所示的例子中构成为:第1爪状磁极723的前端部723e以及第2爪状磁极733的轴方向基端部与第2铁芯基体771的轴方向外侧端面771a位于相同平面上,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第1爪状磁极723的前端部723e和第2爪状磁极733的轴方向基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在轴方向上向朝向轴承B2的方向延伸(或者利用其他部件使其延长),使前端部723e和第2爪状磁极733的轴方向基端部中的至少一方位于比第2铁芯基体771的轴固定部772更靠轴方向外侧。
此外,图73示出使图71所示的第2爪状磁极733的基端部在轴方向上延伸的基端侧延长部786的一例。基端侧延长部786和第1爪状磁极723的前端部723e以位于比第2铁芯基体771的轴固定部772更靠轴方向外侧的方式在轴方向上朝向轴承B2延伸。根据这样的构成,各轴承B1、B2的间隔仍然能使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的轴方向长度更加长,能抑制电机701向轴方向的大型化,并且能实现更进一步的输出提高。
在上述第14实施方式和图69~图73所示的例子中,使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的前端部723e、733e中的至少一方向比轴固定部762或者轴固定部772更靠轴方向外侧延伸,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的前端部723e、733e两者延伸,在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中的至少一方的基端部一体或者单独设置基端侧延长部784(基端侧延长部786)。
在上述第13和第14实施方式中,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的形状和个数可以根据构成适当变更。
在上述第13和第14实施方式中,使用1个环状磁铁740作为励磁磁铁。取而代之,可以将分割为多个的永久磁铁配置于旋转轴712的周围、且第1铁芯基体721、761和第2铁芯基体731、771的轴方向间的位置。
在上述第13和第14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特别提及,但是第1转子铁芯720、760、第2转子铁芯730、770以及电枢铁芯707可以通过例如磁性金属板材的层压、磁性粉体的成形构成。
在上述第13和第14实施方式中,关于绕组向定子706(电枢铁芯707)的齿上的缠绕方法没有特别提及,但是可以使用集中绕线、分布绕线。

Claims (9)

1.一种无刷电机,用于对转向盘(2)赋予助力转矩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
所述无刷电机具备:
第1转子铁芯(40、60、220、530、570、720、760),其具有沿着周向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突片(43、63、222、533、573、723);
第2转子铁芯(50、70、220、540、580、730、770),其具有与所述第1转子铁芯(40、60、220、530、570、720、760)相同的形状,具有沿着周向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突片(53、73、232、543、583、733),该第2转子铁芯(50、70、220、540、580、730、770)以所述第2突片(53、73、543、583、733)位于在周向上相互相邻的所述第1突片(43、63、533、573、723)彼此之间的方式与所述第1转子铁芯(40、60、220、530、570、720、760)相对配置;
励磁部件(55、75、240、550、590、740),其配置于所述第1转子铁芯(40、60、220、530、570、720、760)与所述第2转子铁芯(50、70、220、540、580、730、770)之间,该励磁部件(55、75、240、550、590、740)以使所述第1突片(43、63、533、573、723)产生第1磁极并且使所述第2突片(53、73、543、583、733)产生第2磁极的方式沿着轴方向被磁化;以及
旋转轴(22),
以包含所述第1转子铁芯(40、60、220、530、570、720、760)、所述第2转子铁芯(50、70、220、540、580、730、770)以及所述励磁部件(55、75、240、550、590、740)的方式构成转子(25、80、81、82、215、508、509),
所述第1转子铁芯(40、60)具有紧固于所述旋转轴(22)的圆板状的第1铁芯基体(41、61),所述第1突片(43、63)从所述第1铁芯基体(41、61)的外周面沿着径向延伸,
所述第2转子铁芯(50、70)具有紧固于所述旋转轴(22)的圆板状的第2铁芯基体(51、71),第2突片(53、73)从所述第2铁芯基体(51、71)的外周面沿着径向延伸,
所述励磁部件(55、75)是具有与所述第1和第2铁芯基体(41、51、61、71)的外径相同的外径的圆板状的永久磁铁,
所述第1突片(43、63)以从第1铁芯基体(41、6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所述第1突片(43、63)的前端沿着轴线方向朝向第2转子铁芯(50、70)延伸的方式弯曲,
所述第2突片(53、73)以从第2铁芯基体(51、7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所述第2突片(53、73)的前端沿着轴线方向朝向第1转子铁芯(40、60)延伸的方式弯曲,
所述转子(25、80、81、82、215、508、509)包括在周向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1突片(43、63)和所述第2突片(53、73)之间的多个极间磁铁(85、86、743、744),
所述极间磁铁(85、86、743、744)分别在周向被磁化,
所述转子(25、80、81、82、215、508、509)包括设置于所述设置于所述第1突片(43、63)的径向内侧和所述第2突片(53、73)的径向内侧的多个背面磁铁(87、88、741、742),
所述背面磁铁(87、88、741、742)分别在径向被磁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电机,
所述转子(25、80、81、82)的轴方向的长度是所述转子(25、80、81、82)的外径的1/2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刷电机,
所述转子(81、82)是相互重合的多个所述转子(81、82)中的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电机,还具备:
环状的定子(213),
所述转子(215)配置于所述定子(213)的内侧,
所述第1转子铁芯(40、60、220、530、570、720、760)作为第1铁芯部件(220)发挥作用,
所述第2转子铁芯(50、70、220、540、580、730、770)作为第2铁芯部件(220)发挥作用,
转子铁芯(R)构成为具有所述第1铁芯部件(220)和所述第2铁芯部件(220),
所述第1铁芯部件(220)具有:大致圆盘状的第1铁芯基体(221);以及多个第1爪状磁极(222),其等间隔地设于该第1铁芯基体(221)的外周部,
所述多个第1突片(43、63、533、573、723)作为所述多个第1爪状磁极(222)发挥作用,
该多个第1爪状磁极(222)各自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在轴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2铁芯部件(230)具有:大致圆盘状的第2铁芯基体(231);以及多个第2爪状磁极(232),其等间隔地设于该第2铁芯基体(231)的外周部,
第2突片(53、73、543、583、733)作为所述多个第2爪状磁极(222)发挥作用,
该多个第2爪状磁极(232)各自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在轴方向上延伸,
所述多个第2爪状磁极(232)分别配置于相互相邻的所述多个第1爪状磁极(222)彼此之间,
所述励磁部件(55、75、240、550、590、740)作为励磁磁铁(240)发挥作用,
所述励磁磁铁(240)配置于所述第1铁芯基体(221)与所述第2铁芯基体(231)的轴方向之间,
所述定子(213)是具有将所述转子(215)的外周包围的筒状的电枢绕组(252)的无齿槽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刷电机,
所述电枢绕组(252)包含多个导体(X1~X48、Y1~Y48),
所述多个导体(X1~X48、Y1~Y48)各自呈线状,并且具有轴方向端部,该轴方向端部具有接线部(X1a~X48a、X1b~X48b、Y1a~Y48a、Y1b~Y48b),
所述电枢绕组(252)通过所述多个导体(X1~X48、Y1~Y48)的接线部(X1a~X48a、X1b~X48b、Y1a~Y48a、Y1b~Y48b)相互连接而形成,
所述接线部(X1a~X48a、X1b~X48b、Y1a~Y48a、Y1b~Y48b)配置于比所述转子铁芯(R)的轴方向端部更靠轴方向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电机该无刷电机还具备:
定子(507),其包含:多个齿部(511),其分别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外侧齿(511a)和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内侧齿(511b);环部(12),其具有多个连结部(12a),该多个连结部(12a)以该多个齿部(511)按等间距呈环状排列的方式将所述多个齿部(511)连结,并且分别位于相互相邻的齿部(511)彼此之间;以及多个绕组(515),其分别缠绕于多个连结部(512a);
旋转轴(504),其在所述定子(507)的中心沿着轴方向延伸;
外侧转子(508),其紧固于该旋转轴(504),并且位于所述定子(507)的径向外侧;以及
内侧转子(509),其紧固于所述旋转轴(504),所述并且位于定子(507)的径向内侧,
所述转子(25、80、81、82、215、508、509)作为所述外侧转子(508)和所述内侧转子(509)中的至少一方起作用,
所述第1转子铁芯(530、570),其包含圆板状的第1铁芯基体(531、571),
所述多个第1突片(533、573)各自以从所述第1铁芯基体(531、571)突出并且第1突片(533、573)的前端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方式弯曲;
所述第2转子铁芯(540、580),其包含圆板状的第2铁芯基体(541、581),
所述多个第2突片(543、583)各自以从所述第2铁芯基体(541、581)突出并且各第2突片(543、583)的前端朝向轴线方向延伸的方式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刷电机,
所述内侧转子(509)包含所述第1转子铁芯(530)、所述第2转子铁芯(540)以及所述励磁部件(550),
所述第1铁芯基体(531)紧固于所述旋转轴(504),所述第1突片(533)以从所述第1铁芯基体(53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着轴线方向朝向第2转子铁芯(540)延伸的方式弯曲,
所述第2铁芯基体(541)紧固于所述旋转轴(504),所述第2突片(543)以从所述第2铁芯基体(54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着轴线方向朝向第1转子铁芯(530)延伸的方式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刷电机,
所述外侧转子(508)包含所述第1转子铁芯(570)、所述第2转子铁芯(580)以及所述励磁部件(590),
所述外侧转子(508)具有紧固于所述旋转轴(504)的圆筒体(560),该圆筒体(560)具有盖和圆筒壁(561),所述第1转子铁芯(570)和所述第2转子铁芯(580)固定于所述圆筒壁(561)的内周面,
所述第1转子铁芯(570)的第1突片(573)以从所述第1铁芯基体(571)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所述第1突片(573)的前端沿着轴线方向朝向第2转子铁芯(580)延伸的方式弯曲,
所述第2转子铁芯(580)的第2突片(583)以从所述第2铁芯基体(581)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所述第2突片(583)的前端沿着轴线方向朝向第1转子铁芯(570)延伸的方式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电机,还具备旋转轴(712),
所述第1转子铁芯(720、760),其具有大致圆盘状的第1铁芯基体(721、761);以及多个第1爪状磁极(723),其等间隔地设于该第1铁芯基体(721、761)的外周部,
所述多个第1突片(43、63、222、533、573、723)作为所述多个第1爪状磁极(222)发挥作用,
所述多个第1爪状磁极(723)各自以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具有至少一个轴方向端部(723d、723e、784)的方式在轴方向延伸,
所述第1铁芯基体(721、761)具有在轴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内侧端面(721a、761b)和轴固定部(722、762);
所述第2转子铁芯(730、770),其以与所述第1转子铁芯(720、760)相对的方式配置,并且具有大致圆盘状的第2铁芯基体(731、771)和等间隔地设于该第2铁芯基体(731、771)的外周部的多个第2爪状磁极(733),
所述多个第2突片(53、73、232、543、583、733)作为所述多个第2爪状磁极(733)发挥作用,
所述多个第2爪状磁极(733)各自以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具有至少一个轴方向端部(733d、733e)的方式在轴方向上延伸,
所述多个第2爪状磁极(733)分别配置于相互相邻的所述多个第1爪状磁极(723)彼此之间,
所述第2铁芯基体(731、771)具有在轴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内侧端面(731a、771b)和轴固定部(732、772);
所述励磁部件(55、75、240、550、590、740)作为励磁磁铁(740)发挥作用,
所述励磁磁铁(740),其配置于所述第1铁芯基体(721、761)的所述内侧端面(721a、761b)与所述第2铁芯基体(731、771)的所述内侧端面(731a、771b)之间,
所述旋转轴(712),其由分别配置于所述第1铁芯基体(721、761)的轴方向外侧和所述第2铁芯基体(731、771)的轴方向外侧的轴承(713、714、B1、B2)轴支承,该旋转轴(712)插通并且固定于所述第1和第2铁芯基体(721、731、761、771)的所述轴固定部(722、732、762、772),
以所述第1和第2爪状磁极(723、733)配置于所述励磁磁铁(740)的外周的方式,所述第1爪状磁极(723)在轴方向上朝向所述第2铁芯基体(731、771)延伸,并且所述第2爪状磁极(733)在轴方向上朝向所述第1铁芯基体(721、761)延伸,
所述第1爪状磁极(723)的所述轴方向端部(723d、723e、784)和所述第2爪状磁极(733)的所述轴方向端部(733d、733e)中的至少一方位于比所述第1铁芯基体(721、761)的所述轴固定部(722、762)和所述第2铁芯基体(731、771)的所述轴固定部(732、772)中的至少一方更靠轴方向外侧。
CN201310092474.9A 2012-03-23 2013-03-21 无刷电机 Active CN1033265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29974.5A CN106300846B (zh) 2012-03-23 2013-03-21 无刷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7983 2012-03-23
JP2012-067983 2012-03-23
JP2012-072116 2012-03-27
JP2012072116A JP2013207858A (ja) 2012-03-27 2012-03-27 モータ
JP2012091165A JP5940354B2 (ja) 2012-04-12 2012-04-12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用モータのロ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用モータ
JP2012-091165 2012-04-12
JP2012-093211 2012-04-16
JP2012093211A JP2013223331A (ja) 2012-04-16 2012-04-16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
JP2012-109734 2012-05-11
JP2012109734A JP5865174B2 (ja) 2012-05-11 2012-05-11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2116605A JP2013243884A (ja) 2012-05-22 2012-05-22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2-116605 2012-05-22
JP2012-159832 2012-07-18
JP2012159832A JP5969290B2 (ja) 2012-03-23 2012-07-18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29974.5A Division CN106300846B (zh) 2012-03-23 2013-03-21 无刷电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6527A CN103326527A (zh) 2013-09-25
CN103326527B true CN103326527B (zh) 2018-03-20

Family

ID=49112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92474.9A Active CN103326527B (zh) 2012-03-23 2013-03-21 无刷电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26527B (zh)
DE (1) DE1020130048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05365B2 (en) * 2014-04-15 2017-07-11 Asmo Co., Ltd. Motor
CN104242590B (zh) * 2014-08-27 2016-08-24 张志球 发电装置
DE102016102573A1 (de) * 2015-02-19 2016-08-25 Asmo Co., Ltd. Motor und Gebläse
CN105634231B (zh) * 2016-03-30 2018-10-09 上海鼎特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永磁型单相开关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30311B (zh) * 2016-06-29 2018-08-03 清华大学 一种具有涡流制动与取能发电双功能的电磁刹车电机
CN110176847B (zh) * 2017-09-07 2021-04-27 刘远芳 无源比例控制装置
CN109560630B (zh) * 2017-09-27 2021-01-1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转子组件以及电机和电动泵
CN107591914B (zh) * 2017-10-09 2024-03-29 浙江三星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子铁芯及电机
CN108233654A (zh) * 2018-01-23 2018-06-29 石镇德 开关磁阻电机
JP7056307B2 (ja) * 2018-03-28 2022-04-1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08462358B (zh) * 2018-05-10 2023-11-10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halbach阵列的圆筒型双定子凸极永磁直线电动机
JP7141249B2 (ja) * 2018-05-31 2022-09-22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回転電機
US11876431B2 (en) * 2019-03-14 2024-01-16 Iwaki Co., Ltd. Magnetic bearing, drive device equipped with the same, and pump
JP7424842B2 (ja) * 2019-05-13 2024-01-30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回転電機
DE102020213180A1 (de) * 2020-10-19 2022-04-21 Rolls-Royce Deutschland Ltd & Co Kg Windungsschlusssichere elektrische maschine
CN114421658A (zh) * 2022-01-29 2022-04-2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轴向交错式永磁电机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8545A (en) * 1981-06-10 1983-06-1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Rotor for a permanent magnet AC motor
JPS61112553A (ja) * 1984-11-05 1986-05-30 Fanuc Ltd 永久磁石式同期モ−タ
JPH06105490A (ja) * 1992-09-17 1994-04-15 Asmo Co Ltd 回転界磁型電動機の回転子
JP2000209825A (ja) * 1999-01-08 2000-07-28 Isuzu Motors Ltd 永久磁石発電機
CN1756051A (zh) * 2004-09-27 2006-04-05 通用电气公司 带有双边叠片组的电机
WO2007043161A1 (ja) * 2005-10-07 2007-04-19 Hitachi, Ltd. 回転電機および車載回転電機システム
JP2007228677A (ja) * 2006-02-22 2007-09-06 Hitachi Ltd 発電装置及び回転電機
CN102386732A (zh) * 2011-12-02 2012-03-21 山东理工大学 一种嵌套式低速外转子永磁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903308D0 (en) 1999-02-13 1999-04-07 Trw Lucas Varity Electric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electrical power assisted steering assemblies
DE102006010168A1 (de) * 2005-03-07 2006-09-28 Asmo Co., Ltd., Kosai Ankerwicklun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Ankerwicklung und schlitzloser Motor
JP5424814B2 (ja) * 2009-05-21 2014-02-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永久磁石型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8545A (en) * 1981-06-10 1983-06-1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Rotor for a permanent magnet AC motor
JPS61112553A (ja) * 1984-11-05 1986-05-30 Fanuc Ltd 永久磁石式同期モ−タ
JPH06105490A (ja) * 1992-09-17 1994-04-15 Asmo Co Ltd 回転界磁型電動機の回転子
JP2000209825A (ja) * 1999-01-08 2000-07-28 Isuzu Motors Ltd 永久磁石発電機
CN1756051A (zh) * 2004-09-27 2006-04-05 通用电气公司 带有双边叠片组的电机
WO2007043161A1 (ja) * 2005-10-07 2007-04-19 Hitachi, Ltd. 回転電機および車載回転電機システム
JP2007228677A (ja) * 2006-02-22 2007-09-06 Hitachi Ltd 発電装置及び回転電機
CN102386732A (zh) * 2011-12-02 2012-03-21 山东理工大学 一种嵌套式低速外转子永磁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6527A (zh) 2013-09-25
DE102013004816A1 (de) 201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6527B (zh) 无刷电机
CN106300846B (zh) 无刷电机
CN103812242B (zh) 无刷电动机以及转子
KR101654392B1 (ko) 전기 기계 - 모듈러
JP3690067B2 (ja) 永久磁石回転電機
CN101809847B (zh) 轴向间隙型无芯旋转机
KR101255951B1 (ko) 횡방향 스위치드 릴럭턴스 모터
CN103036376B (zh) 电动机和电动机的转子
CN102810964A (zh) 开关磁阻电机
JP6409607B2 (ja) 回転電機
CN1393982A (zh) 三相环形线圈式永磁型旋转电动机
CN104659938A (zh) 电机
CN102904400A (zh) 横向开关磁阻电机
JP6191645B2 (ja) 磁石レス回転電機
JP6241444B2 (ja) 磁石レス回転電機
JP2013207858A (ja) モータ
US9577480B2 (en) Ro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7859159B2 (en) Electric motor
CN100416991C (zh) 步进电机及制造步进电机的方法
JP2012244874A (ja) 回転電機
KR100245124B1 (ko) 스타 권선방식 일체형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이용한 비엘디씨 모터
KR20130073466A (ko) 스위치드 릴럭턴스 모터
CN110192330A (zh) 转子和使用该转子的马达
JP2005117731A (ja) 永久磁石式2相回転電機
TWI680638B (zh) 具無線充電模組之單相軸向磁阻馬達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26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Showa Cho 1 chome 1 GA

Patentee after: Denso Co., Ltd.

Address before: Mei Tian Kosai Shizuoka Prefecture in 390 times

Patentee before: ASMO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