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5956A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25956A CN103325956A CN2013100528376A CN201310052837A CN103325956A CN 103325956 A CN103325956 A CN 103325956A CN 2013100528376 A CN2013100528376 A CN 2013100528376A CN 201310052837 A CN201310052837 A CN 201310052837A CN 103325956 A CN103325956 A CN 1033259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state
- interarea
- layer
- optical lay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3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019 dop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983 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8 t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25 zin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70 electrodepos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962 electrophore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259 photo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27756 respiratory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 (for example Chemical compound 0.000 description 2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186 active pharmaceut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79 in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tita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Ti]=O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VQGHOUODWALEFC-UHFFFAOYSA-N 2-phenylpyridi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1=CC=CC=N1 VQGHOUODWALEF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CMSGUKVDXXTJDQ-UHFFFAOYSA-N 4-(2-naphthalen-1-ylethylamino)-4-oxobuta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CCNC(=O)CCC(=O)O)=CC=CC2=C1 CMSGUKVDXXTJD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OYPRJOBELJOOCE-UHFFFAOYSA-N Calcium Chemical compound [Ca] OYPRJOBELJOOC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PXGOKWXKJXAPGV-UHFFFAOYSA-N Fluorine Chemical compound FF PXGOKWXKJXAPG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Magnesium Chemical compound [Mg]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61 M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8 Nematic liquid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1 calc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75 calc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37 ind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indium(i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In+3].[In+3]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MRNHPUHPBOKKQT-UHFFFAOYSA-N indium;tin;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In].[Sn] MRNHPUHPBOKKQ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77 magne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8 niob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5 tantal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35 t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ti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n]=O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87 ti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TVIVIEFSHFOWTE-UHFFFAOYSA-K tri(quinolin-8-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Al+3].C1=CN=C2C([O-])=CC=CC2=C1.C1=CN=C2C([O-])=CC=CC2=C1.C1=CN=C2C([O-])=CC=CC2=C1 TVIVIEFSHFOWTE-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01 zin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4—Arrangements combining different electro-active layers, e.g. electrochromic, liquid crystal or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根据一个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有机发光层、以及光学层。第一电极具有第一主面、以及与第一主面相对的第二主面,并且是透光的。第二电极面向第一主面的一部分。有机发光层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有机发光层和第一电极设置在光学层和第二电极之间。光学层能够在从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的行进方向改变的第一状态与光的行进方向的改变程度比第一状态小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12年3月23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12-068310并要求其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文中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一般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用作平面光源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已引起关注。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有机薄膜设置在两个电极之间。通过对有机薄膜施加电压来注入电子和空穴以使其重新组合,产生激子。当激子辐射失活时,发出并利用光。
由于诸如薄、轻量、以及表面发光之类的特征,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期待获得无法通过常规照明装置和光源实现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配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A至图3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4A至图4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光学特性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A至图6D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7A和图7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配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附加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3A至图13C是按工艺次序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截面图;以及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一个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有机发光层、以及光学层。第一电极具有第一主面、以及与第一主面相对的第二主面,并且是透光的。第二电极面向第一主面的一部分。有机发光层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有机发光层和第一电极设置在光学层和第二电极之间。光学层能够在从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的行进方向改变的第一状态与光的行进方向的改变程度比第一状态小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根据另一实施例,照明装置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电源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具有第一主面、以及与第一主面相对的第二主面,并且是透光的第一电极;面向第一主面的一部分的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以及面向第二主面、且能够在从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的行进方向改变的第一状态与光的行进方向的改变程度比第一状态小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的光学层。电源部电连接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经由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将电流供应到有机发光层。
根据另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可包括:制备加工件,该加工件包括具有第一主面、以及与第一主面相对的第二主面、并且是透光的第一电极,面向第一主面的一部分的第二电极,以及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该方法可包括在加工件的第二主面一侧的表面上形成光学层,该光学层能够在从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的行进方向改变的第一状态与光的行进方向的改变程度比第一状态小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描述各个实施例。
附图是示意性或概念性的,从而每一组件的厚度和宽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组件之间的尺寸比并不总是实际的。甚至同一组件可在不同附图中用不同尺寸或比率来表示。
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示例中的相同组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适当地省略关于相同组件的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配置的示意性平面图。图1是沿图2的线A1-A2所取的截面图。
这些附图通过放大该器件的一部分来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如图1和2所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包括第一电极10、第二电极20、有机发光层40、以及光学层50。
第一电极10具有第一主面10a和第二主面10b。第二主面10b与第一主面10a相对。第一电极10是透光的。第一电极10可以是例如透明电极。
在该示例中,垂直于第一主面10a的第一方向被取为Z轴方向。平行于第一主面10a的一个方向被取为X轴方向。平行于第一主面10a且垂直于X轴方向的方向被取为Y轴方向。X轴方向和Y轴方向垂直于Z轴方向。Z轴方向对应于第一电极10的厚度方向。
第二电极20面向第一电极10的第一主面10a的一部分。第二电极20是反光的。第二电极20的反光率高于第一电极10的反光率。第二电极20具有导电部21和开口22。导电部21是反光的。除了在开口22以外,设置导电部21。第二电极20具有例如多个开口22。在除开口22以外的区域中,设置导电部21。第二电极20在导电部21处面向第一主面10a。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面向”的状态不仅包括直接面向的状态,而且包括经由所插入的另一组件间接面向的状态。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设置在其上”的状态不仅包括直接设置在某物上的状态,而且包括隔着所插入的另一组件设置在某物上的状态。“层叠”的状态不仅包括直接层叠在某物上的状态,而且包括隔着所插入的另一直接层叠在某物上的状态。
如图2所示,导电部21为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带状。例如,多个导电部21沿着X轴方向并排设置。因此,第二电极20被形成为带状图案形状。例如,多个导电部21之间的间隔是恒定的。第二电极20的图案形状是任意的。
有机发光层40被设置在第一电极10的第一主面10a与第二电极20之间。例如,如果经由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供应电压,则有机发光层40重新组合电子和空穴以生成激子。有机发光层40通过利用在激子辐射失活时发出的光来产生发光。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还包括互连层30、第一基板81、第二基板82、以及高折射率层84。互连层30、第一基板81、第二基板82、以及高折射率层84分别针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适当地设置,并且可被省略。
第一基板81和第二基板82是透光的。第一基板81的折射率例如大于或等于1.4且小于或等于1.9。第二基板82的折射率例如大于或等于1.4且小于或等于1.9。
光学层50设置在第一基板81和第二基板82之间。有机发光层40和第一电极10设置在光学层50和第二电极20之间。高折射率层84设置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82之间。即,高折射率层84设置在第一电极10和光学层50之间。在该示例中,光学层50设置在第一基板81上。第二基板82设置在光学层50上。高折射率层84设置在第二基板82上。第一电极10设置在高折射率层84上。有机发光层40设置在第一电极10上。然后,第二电极20设置在有机发光层40上。
高折射率层84的折射率与第一电极10的折射率基本相同。第一电极10的折射率与有机发光层40的折射率基本相同。即,高折射率层84的折射率与有机发光层40的折射率基本相同。通过使高折射率层84的折射率与第一电极10和有机发光层40的折射率相匹配,可提高从有机发光层40发出的光的提取效率。即,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发光效率。有机发光层40的折射率例如大于或等于1.6且小于或等于2.0。
凹凸部85设置在作为第二电极82和高折射率层84之间的接合界面的第二基板82的主面82a上。多个凹凸部85设置在例如主面82a上。即,凹凸部85设置在光学层50和高折射率层84之间。多个凹凸部85被设置至例如其在投影到与第一主面10a平行的平面(X-Y平面)时(当在Z轴方向上观察时)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位置。多个凹凸部85可以是例如锥形。锥形凹凸部85可通过例如对主面82a进行结霜处理来形成。多个凹凸部85改变例如从有机发光层40发出的光行进的方向。多个凹凸部85例如散射光。以此方式,多个凹凸部85通过主面82a抑制从有机发光层40发出的光的全反射。
互连层30沿着与第一表面10a平行的平面延伸。即,互连层30在X-Y平面上延伸。在该示例中,互连层30设置在第一电极10的第一主面10a上。例如,互连层30被设置在第一电极10与有机发光层40之间。互连层30被设置至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不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第一主面10a的部分的一部分10p。不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部分是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两个相邻的导电部21之间的部分。即,不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部分是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与开口22重叠的第一主面10a的部分。互连层30可设置在第一电极10的第二主面10b上。在此情况下,互连层30被设置至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不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第二主面10b的部分的一部分。第一电极10具有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不与互连层30重叠的部分。
互连层20具有例如导电互连部31和开口32。除了在开口32以外,设置互连部31。开口32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与第一电极10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例如,互连部31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与第一电极10的一部分重叠。互连层30电连接到第一电极10。互连层30例如在X-Y平面上延伸。互连层30的图案是例如带状或栅格形状。
如图2所示,在该示例中,互连部31为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带状。例如,多个互连部31沿着X轴方向并排设置。由此,互连层30被形成为带状图案。例如,多个互连部31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此外,多个互连部31之间的距离例如大于多个导电部21之间的距离。在该示例中,例如,为每三个导电部21设置一个互连部31。互连层30的图案形状是任意的。
互连层30的电导率高于第一电极10的电导率。互连层30是反光的。互连层30可以是例如金属互连。互连层30用作例如传送流过第一电极10的电流的辅助电极。互连层30露出第一电极10的至少一部分。
互连层30的反光率高于第一电极10的反光率。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反光率高于第一电极10的状态被称为反光的。绝缘层(未示出)可设置在互连层30的上面和侧面。
第一电极10的透光率高于互连层30和第二电极20的透光率。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透光率高于互连层30和第二电极20的状态被称为是透光的。例如,第一基板81的透光率高于第二电极20和互连层30的透光率。第二基板82的透光率高于第二电极20和互连层30的透光率。
光学层50包括具有与第一电极10的第二主面10b平行的第三主面53a的第三电极53、具有与第三主面53a平行的第四主面54a的第四电极54、以及设置在第三电极53和第四电极54之间的液晶层52。第三电极53和第四电极54是透光的。第三电极53和第四电极54分别是例如透明电极。
第三电极53包括设置为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部分的对向部55、以及与对向部55分离地设置为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不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部分的非对向部56。对向部55的图案形状与第二电极20的图案形状基本相同。即,对向部55的图案是带状。
图3A至图3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3A至图3C通过放大其一部分来示出液晶层52。
如图3A所示,液晶层52包括例如树脂部52a和液晶部52b。在液晶层52中,采用例如称为聚合物分散型液晶(PDLC)的液晶类型。
树脂部52a是透光的。例如,可使用膜状多孔体作为树脂部52a的材料。树脂部52a的折射率与第一基板81和第二基板82的折射率基本相同。树脂部81的折射率例如大于或等于1.4且小于或等于1.8。树脂部52a由例如用热或紫外光硬化的透明材料制成。
液晶部52b由例如向列液晶制成。在该示例中,液晶部52b为液滴状。
如图3B所示,液晶部52b可具有例如不规则的网状。液晶层52可具有称为聚合物网状液晶的液晶类型。
如图3C所示,在液晶层52中,树脂部52a分散在液晶部52b中。
图4A至图4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光学特性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A至图4C示出光学层50的光学特性。
如图4A所示,光学层50具有其中其改变穿过的光(从有机发光层30发出的光)行进的方向的第一状态。例如,处于第一状态的光学层50将入射光分散在液晶层52中。光行进方向的改变可基于折射效果。此外,光行进方向的改变可基于衍射效果。如果第三电极53和第四电极54之间的电压差的绝对值(可以是有效值)是第一电压的小值,则具有图3A至图3C中的任一个所示的配置的液晶层52所用的光学层50进入第一状态。第一电压包括0伏特。
如图4B所示,光学层50具有与第一状态相比穿过的光的行进方向的改变程度更低的第二状态。处于第二状态的光学层50基本上不改变例如穿过的光的行进方向。处于第二状态的光学层50是例如透明的。换句话说,处于第二状态的光学层50的扩散率低于处于第一状态的光学层50的扩散率。如果在第三电极53和第四电极54之间施加电压以使第三电极53和第四电极54之间的电压差的绝对值(可以是有效值)可以是第二电压的大值,则光学层50进入第二状态。第二电压的绝对值(有效值)高于第一电压的绝对值。以此方式,光学层50可在第一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在第一和第二状态之间,液晶层52的光学特性改变。
如图4C所示,通过只向第三电极53的非对向部56施加电压,光学层50可选择性地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改变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不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液晶层52的部分的光学特性。相反,通过只向第三电极53的对向部55施加电压,光学层50可选择性地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改变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液晶层52的部分的光学特性。
由此,其中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不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液晶层52的部分的光学特性处于第二状态、而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液晶层52的部分的光学特性处于第一状态的状态(图4C所示的状态)被称为第三状态。
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导电部21)彼此面对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部分处,有机发光层40提供发光区域44。从发光区域44发出的光45经由第一电极10、高折射率层84、凹凸部85、第二基板82、光学层50、以及第一基板81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射出。发出的光45的一部分被第二电极20反射,并且经由第一电极10、高折射率层84、凹凸部85、第二基板82、光学层50、以及第一基板81射出。
例如,当准许有机发光层40发出光时,光学层50置于第一状态。以此方式,当发出的光45穿过光学层50时,发出的光45的路径被液晶层52改变。由此,可通过例如全反射返回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中的光减少,从而提高光提取效率。即,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发光效率。
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中,从外部入射的外部光46穿过第二电极20中的开口22、有机发光层40、互连层30中的开口32、第一电极10、高折射率层84、第二基板82、光学层50、以及第一基板81。以此方式,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传送从外部入射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外部光46,同时使发出的光45射出。以此方式,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是透光的。
例如,当不使有机发光层40发出光时,光学层50置于第二状态。如果光学层50处于第二状态,则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是例如透明的。因此,穿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外部光46基本不散射。如果光学层50处于第二状态,则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中,可经由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可视地识别背景图像。即,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是薄膜状或板状的透视光源。
如果外部图像被导电部21和互连部31镜面反射,则例如观察者本身的图像被导电部21和互连部31反射,并且反射图像可被观察者可视地识别到。即,出现外部图像的反射图像。因此,该反射图像可显著地劣化背景图像的可视性。
为了解决该问题,例如,如果反射图像影响较大,则光学层50置于第三状态。在光学层50处于第三状态的情况下,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中,在投影到X-Y平面时反光导电部21和互连部31重叠的位置处,液晶层52处于第一状态。因此,被导电部21和互连部31镜面反射的光被液晶层52散射。因此,抑制外部图像的反射图像被可视地识别到。
在光学层50置于第三状态的情况下,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中,在投影到X-Y平面时反光导电部21和互连层31不重叠的部分处,液晶层52处于第二状态。因此,抑制外部光46散射以维持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透明度。
以此方式,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可提供透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具有高发光效率和高透明度。如果应用于照明装置,则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通过其照明功能、以及传送背景图像的功能实现各种新应用。
虽然本实施例已将第二电压的绝对值设置成高于第一电压的绝对值,但是第二电压的绝对值可被设为低于第一电压的绝对值。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如图5所示,有机发光层40包括发光部43。根据需要,有机发光层40还可包括第一层41和第二层42中的至少一层。发光部43发出包括可见光波长的光。第一层41设置在发光部43和第一电极10之间。第二层42设置在发光部43和第二电极20之间。
例如,可使用Alq3、F8BT、以及PPV作为发光部43的材料。发光部43可由包括基质材料和添加到该基质材料的掺杂剂的混合材料制成。例如,可使用CBP、BCP、TPD、PKV、以及PPT作为基质材料。例如,可使用Flrpic、Ir(ppy)3、以及Flr6作为掺杂剂材料。
第一层41用作例如空穴注入层。第一层41用作例如空穴传输层。第一层41可具有例如包括用作空穴注入层的层、以及用作空穴传输层的层的层叠结构。第一层41可包括除用作空穴注入层的层、以及用作空穴传输层的层以外的其它层。
第二层42可包括用作例如电子注入层的层。第二层42可包括例如用作电子传输层的层。第二层42可具有例如包括用作电子注入层的层、以及用作电子传输层的层的层叠结构。第二层42可包括除用作电子注入层的层、以及用作电子传输层的层以外的其它层。
例如,有机发光层40发出包括可见光波长成分的光。例如,从有机发光层40发出的光基本上是白光。即,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发出的光是白光。如此处所引用的“白光”基本上是白色的,并且包括例如基于红色的、基于黄色的、基于绿色的、基于蓝色的、以及基于紫色的白光。
第一电极10包括包含从由例如In、Sn、Zn和Ti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的氧化物。第一电极10的膜可由例如氧化铟、氧化锌、氧化铟锡(ITO)、掺杂氟的氧化锡(FTO)、包含氧化铟锌的导电玻璃(例如,NESA)、金、铂、银和铜制成。第一电极10用作例如正电极。
第二电极20包含例如铝和银中的至少一种元素。例如,第二电极20由铝膜构成。此外,第二电极20可由银和镁的合金制成。钙可被添加到该合金。第二电极20用作例如负电极。
互连层30包括由例如Mo、Ta、Nb、Al、Ni和Ti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互连层30可以是例如包含从该组中选择的一种元素的混合膜。互连层30可以是包含这些元素的层叠膜。互连层30可包括例如Nb/Mo/Al/Mo/Nb的层叠膜。互连层30用作抑制例如第一电极10处的电位降的辅助电极。互连层30可用作配置成供应电流的引线电极。
第一基板81和第二基板82可由例如玻璃基板或树脂基板制成。高折射率层84可由例如混合有氧化钛的聚硅氧烷制成。高折射率层84的折射率通过使用例如氧化钛的混合比来调整。
图6A至图6D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6A至图6D通过放大光学层50的一部分来示出该部分。
如图6A所示,可使用添加有导电掺杂剂52c的液晶层52作为光学层50。即,液晶层52可具有利用动态散射效果(在下文中称为DS效果)的液晶类型。在利用SD效果的液晶层52中,添加掺杂剂52c(离子等)以将液晶层52的特定电阻设为小于或等于例如5x1010Ωcm。使用具有例如负介电各向异性的材料作为液晶。
如果第三电极53和第四电极54之间的电压处于第一电压,则包括该液晶层52的光学层50变得透明。例如,如果未供应电压,则光学层50进入第二状态。在光学层50中,如果第三电极53和第四电极54之间的电压的绝对值(有效值)处于比第一电压的绝对值(有效值)高的第二电压,则掺杂剂52c移动。如果在施加该电压时掺杂剂52c移动,则产生例如光的散射性。即,在高的第二电压处,光学层50进入第一状态。
如图6B所示,光学层50可具有包括具有多个导电部53p和多个开口53q的第三电极53的配置。开口53q被形成为例如沿着Y轴方向的槽状。开口53q以例如沿着X轴方向的恒定间隔配置。开口53q的X轴方向的宽度、以及两个相邻的开口53q之间的间隔与例如发出的光45的波长相对应地设置。在光学层50中,如果在第三电极53和第四电极54之间施加电压,则入射光主要通过由导电部53p和第四电极54对向的部分与开口53q和第四电极54对向的部分之间的折射率之差引起的衍射效果来散射。即,如果所施加的电压为高,则光学层50进入第一状态,而如果所施加的电压相对较低,则该光学层第二状态。
如图6C所示,光学层50可具有包括具有多个导电部53p和多个开口53q的第三电极53、以及液晶层52的配置。在光学层50中,两个相邻的导电部53p被设为不同的电位。形成从两个相邻的导电部53p中的一个到另一个的横向电场。由此,例如,改变开口53q附近的液晶分子定向器的方向。以此方式,由于导电部53p和液晶层52对向的部分与开口53q和液晶层52对向的部分之间的折射率差,散射入射光。如果所施加的电压为高,则光学层50进入第一状态,而如果所施加的电压相对较低,则该光学层进入第二状态。
如图6D所示,光学层50可具有包括第三电极53、第四电极54、以及置于第三电极53和第四电极54之间的电泳层58的配置。电泳层58具有例如电泳分散液58a、以及添加到电泳分散液58a的带电微粒58b。多孔结构可被设置成多孔结构之间的间隙可用电泳分散液58a填充。在光学层50中,如果在第三电极53和第四电极54之间施加电压,则带电微粒58b在第三电极53或第四电极54附近聚集,以使电泳分散液58a可变得混浊,由此散射入射光。即,如果所施加的电压为高,则光学层50进入第一状态,而如果所施加的电压相对较低,则该光学层进入第二状态。由此,光学层50可由除液晶以外的任何材料制成。
图7A至图7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配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7A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1的第二电极20的图案形状的示例。图7B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1的互连层30的图案形状的示例。
如图7A所示,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1中,第二电极20(导电部21)具有栅格配置。在该示例中,设置第二电极20上的开口22的形状为方形(长方形)。开口22的形状不限于方形,而是任意的。例如,第二电极20的栅格图案可以是蜂窝形状。
此外,如图7B所示,互连层30(互连部31)具有栅格配置。在该示例中,设置在互连层30上的开口32的形状为方形(长方形)。开口32的形状不限于方形,而是任意的。开口32的形状可形成为与例如开口22的形状相匹配。
为了使第二电极20的图案成为栅格形状,也可使光学层50的第三电极53的对向部55的图案成为栅格形状。对向部55的图案形状与第二电极20的图案形状基本相同。非对向部56的形状与开口22的形状基本相同。由此,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1还可提供透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1也可获得高发光效率和高透明度。
第二电极20的X轴方向长度被取为宽度wx2。多个第二电极20中的两个相邻的第二电极20(导电部21)的X轴方向中心到中心距离被取为间距px2。
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第二电极20的部分的Y轴方向长度被取为宽度wy2。在Y轴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多个第二电极20中的两个的Y轴方向中心到中心的距离被取为间距py2。
例如,宽度wx2和宽度wy2中的至少任一个大于或等于1μm且小于或等于2000μm。具体地,宽度wx2和宽度wy2中的至少一个大于或等于10μm。通过将宽度wx2和wy2设为大于或等于10μm,加工性变得更好。宽度wx2和wy2小于或等于500μm。通过将宽度wx2和wy2设为小于或等于500μm,第二电极20变得不太明显。宽度wx2和wy2中的至少任一个例如大于或等于30μm且小于或等于200μm。
间距px2和py2中的至少一个大于或等于50μm且小于或等于5000μm。例如,间距px2和py2分别被设为大于或等于400μm且小于或等于500μm,而宽度wx2和wy2分别被设为大于或等于40μm且小于或等于60μm。在此情况下,第二电极20可通过光刻和蚀刻来形成。
例如,间距px2和py2分别被设为大于或等于800μm且小于或等于1000μm,而宽度wx2和wy2分别被设为大于或等于80μm且小于或等于120μm。在此情况下,第二电极20可通过例如利用金属掩模的膜形成(例如,蒸镀)来形成。
互连层30的X轴方向长度被取为宽度wx3。多个互连层30(互连部31)中的两个相邻的互连层30(互连部31)的X轴方向中心到中心距离被取为间距px3。
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互连层30的部分的Y轴方向长度被取为宽度wy3。在多个互连层30(互连部31)的以上部分中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互连层30(互连部31)的Y轴方向中心到中心距离被取为间距py3。
例如,宽度wx3和宽度wy3中的至少一个大于或等于1μm且小于或等于2000μm。具体地,宽度wx3和宽度wy3中的至少一个大于或等于10μm。通过将宽度wx3和wy3设为大于或等于10μm,加工性变得更好。电阻减小,从而增强发光强度的平面内均匀性。宽度wx3和wy3分别小于或等于500μm。通过将宽度wx2和wy2设为小于或等于500μm,互连层30变得不太明显。宽度wx3和wy3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大于或等于10μm且小于或等于200μm。
间距px3和py3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大于或等于50μm且小于或等于5000μm。
例如,间距px3和py3分别被设为大于或等于400μm且小于或等于500μm,而宽度wx3和wy3分别被设为大于或等于40μm且小于或等于60μm。在此情况下,互连层30可通过光刻和蚀刻来形成。
例如,间距px3和py3分别被设为大于或等于800μm且小于或等于1000μm,而宽度wx3和wy3分别被设为大于或等于80μm且小于或等于120μm。在此情况下,互连层30可通过例如利用金属掩模的膜形成(例如,蒸镀)来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第二电极20和互连层30的图案线宽较大(导电部21的宽度和互连部31的宽度较大),则第二电极20和互连层30可容易地观察到,并且是明显的。如果第二电极20和互连层30明显,则难以识别背景图像。
本申请的发明人已讨论了使第二电极20和互连层30不太明显的条件。在该讨论中所使用的试样中,多个带状Ag膜设置在玻璃基板上。Ag膜对应于第二电极20和互连层30。Ag膜具有设为200μm的恒定值的带状图案间距(其对应于间距py2和py3)。所使用的试样具有设为20μμm和100μm之间的可变值的Ag膜带状图案(其对应于宽度wy2和wy3)。如果Ag膜具有100μm的带状图案宽度,则开口率为50%。通过在试样后面设置白纸并将试样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D设为0.3m,获得通过其可观察到Ag膜带状图案的最小宽度。观察者具有1.2的视力,并且在作为评估环境的荧光灯下的室内。
由此,如果多个Ag膜带状图案大于或等于50μm,则可观察到它们彼此分离,而如果这些多个Ag膜带状图案小于或等于40μm,则无法观察到它们。即,如果这些多个Ag膜带状图案小于或等于40μm,则观察到整个试样作为具有透射率低的灰色区域。如果带状图案为40μm,则开口率为例如71%。此外,如果宽度为20μm(开口率:83%),则设置有带状图案的区域的亮度和其他区域的亮度差减小,从而导致更小的不适感。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0的开口率(例如,投影有多个开口22的X-Y平面的总面积与投影有导电部21的X-Y平面的面积的比率)例如大于或等于71%。此外,第二电极20的开口率例如大于或等于83%。通过增大第二电极20的开口率,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透射率。然而,如果开口率增大,则发光区域44的面积减小。
类似地,在本实施例中,互连层30的开口率例如大于或等于71%。互连层30的开口率例如大于或等于83%。
在显示设备中,可以说如果观察者观察到的一个图元的宽度的视角小于或等于约0.028度,则该图元变得看不见(无法区别)。这与如果在试样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D为30cm时该宽度大于或等于40μm、则无法看到带状图案的以上结果基本一致。
假设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为距离D,并且无法观察到图案的宽度为图案宽度wa。图案宽度wa对应于最大宽度wx2、wy2、wx3、以及wxy3。
无法观察到这些图案的图案宽度wa与距离D成比例。当距离D为0.3m时,图案宽度wa为40μm。当距离D为6m时,图案宽度wa为600μm。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于照明的情况下,相关照明装置和用户(观察者)之间的距离D可进行各种改变。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根据用途的距离D,确定宽度wx2、wy2、wx3、以及wy3。
图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是对应于沿图2的线A1-A2所取的截面的截面图。
如图8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又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2中,第三电极53被设置为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不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部分。即,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2的第三电极53只设置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第二电极53的非对向部56。
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2中,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不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液晶层52的部分的光学特性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改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2的光学层50可具有图3A至图3C以及图6A至图6D中的任一个的配置。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2应当很适合使用在不供应电压时进入第一状态、而在供应有电压时进入第二状态的光学层50,就像使用聚合物分散型液晶的液晶层52一样。由此,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2中,液晶层52的光学特性在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之间改变。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2还可提供透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2也可获得高发光效率和高透明度。以此方式,第三电极53不需要全部设置在液晶层52上,而是只需要至少设置至需要在第一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部分。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例如,图9是对应于沿图2的线A1-A2所取的截面的截面图。
如图9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附加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3中,第三电极53被设置为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部分。即,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3的第三电极53只设置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第二电极53的对向部55。
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3中,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液晶层52的部分的光学特性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改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3的光学层50可具有图3A至图3C以及图6A至图6D中的任一个的配置。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3应当很适合使用在供应有电压时进入第一状态、而在不供应电压时进入第二状态的光学层50,就像使用DS效果的液晶层52一样。因此,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3中,液晶层52的光学特性在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之间改变。
以此方式,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3还可提供透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3也可获得高发光效率和高透明度。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例如,图10是对应于沿图2的线A1-A2所取的截面的截面图。
如图10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附加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4的光学层50包括具有与第二主面10b平行的第三主面53a的第三电极53、以及设置在第一电极10和第三电极53之间的液晶层52。即,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4中,在从有机发光层40发光、以及液晶层52的光学特性的切换两者中使用第一电极10。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4的光学层50可具有图3A至图3C以及图6A至图6D中的任一个的配置。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4还可提供透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4也可获得高发光效率和高透明度。此外,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相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4可减少组件的数量。由此,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4可例如容易地制造。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配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例如,图11是对应于沿图2的线A1-A2所取的截面的截面图。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附加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5的光学层50包括一个第三电极53。第三电极53的第三主面53a面向第一电极10的第二主面10b的整个表面。第三电极53被设置为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部分、以及不与第二电极20重叠的部分中的每一部分。即,第三电极53的第三主面53a的形状与第一电极10的第二主面10b的形状基本相同。
在光学层50中,液晶层52的整体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以此方式,第三电极53可以是面向第二主面10b的整个表面的一个电极。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5的光学层50可具有图3A至图3C以及图6A至图6D中的任一个的配置。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5还可提供透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5也可获得高发光效率和高透明度。
(第二实施例)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配置的示意图。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210包括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例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电源部201、以及控制部202。
电源部201电连接到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电源部201经由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将电流供应到有机发光层40。
控制部202电连接到例如第三电极53和第四电极54。控制部202单独电连接到例如第三电极53的对向部55和非对向部56。控制部202例如通过在对向部55和第四电极54之间施加电压而在对向部55和第四电极54之间产生电场。控制部202例如通过在非对向部56和第四电极54之间施加电压而在非对向部56和第四电极54之间产生电场。由此,控制部202控制光学层50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态之间的切换。
根据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210可提供具有高发光效率和高透明度的照明装置。控制部202的配置可根据第三电极53的配置适当地改变。控制部202只需要至少电连接到第三电极53和第四电极54,以使在第三电极53和第四电极54对向的部分处的液晶层52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本实施例对应于一种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
图13A至图13C是按工艺次序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截面图。
如图13A所示,例如,在第二基板82上形成凹凸部85。凹凸部85通过例如在第二电极82的主面82a上施加微透镜片来形成。在第二基板82的主面82a和凹凸部85上形成高折射率层84。高折射率层84可通过例如涂敷或印刷来形成。在高折射率层84上形成第一电极10。在第一电极10上形成互连层30。互连层30通过例如光刻和蚀刻来形成。可使用利用掩模的膜形成(蒸镀等)。
如图13B所示,在第一电极10和互连层30上形成有机发光层40。在有机发光层40上形成第二电极20。第二电极20的图案使用例如光刻和蚀刻来形成。可使用利用掩模的膜形成(蒸镀等)。由此,形成加工件110w。
如图13C所示,在第一基板81上形成包括第三电极53、第四电极54、以及液晶层52的光学层50。加工件110w置于光学层50上以供对准,并且随后光学层50和第二基板82彼此粘附。由此,完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加工件110w的步骤S110;以及形成光学层50的步骤S120。
在步骤S110,进行参考例如图13A和图13B所描述的处理。在步骤S120,进行参考例如图13C所描述的处理。
由此,制造透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具有高发光效率和高透明度。
本实施例提供透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垂直”和“平行”不仅指严格垂直和严格平行,而且还包括例如由制造工艺等引起的波动。基本垂直和基本平行是足够的。
在上文中,已参考具体示例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于这些具体示例。例如,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有机发光层、光学层、第三电极、第四电极、液晶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所包括的对向部和非对向部、以及诸如照明装置中所包括的电源部之类的组件的具体配置都被本发明覆盖,只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从公知范围适当地选择这些配置类似地实现本发明来获得相同的效果即可。
此外,具体示例的任何两个或更多个组件都可在技术可行的程度内组合,并且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达包含本发明的主旨的程度。
此外,可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在上文中如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描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用于制造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方法的适当设计修改而实践的所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用于制造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方法也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达包含本发明的精神的程度。
在本发明的精神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构想各种其他变化和修改,并且应当理解,这些变化和修改也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尽管已描述了特定实施例,但这些实施例只作为示例而呈现,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际上,本文中所描述的新颖实施例可以各种其他形式来体现;此外,可作出以本文中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形式的各种省略、替代和改变,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方案旨在覆盖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这些形式或修改。
Claims (20)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
具有第一主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对的第二主面,并且透光的第一电极;
面向所述第一主面的一部分的第二电极;
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以及
光学层,所述有机发光层和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光学层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光学层能够在从所述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的行进方向改变的第一状态与所述光的行进方向的改变程度比所述第一状态小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层包括:
具有与所述第二主面平行的第三主面的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是透光的,
具有与所述第三主面平行的第四主面的第四电极,所述第四电极是透光的,以及
设置在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之间的液晶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极包括:
设置为在投影到与所述第一主面平行的平面时与所述第二电极重叠的部分的对向部,以及
与所述对向部分离地设置为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不与所述第二电极重叠的部分的非对向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只设置为在投影到与所述第一主面平行的平面时不与所述第二电极重叠的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层在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电压为第一电压时进入所述第一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电压为高于所述第一电压的绝对值的第二电压时进入所述第二状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层是聚合物分散型液晶。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只设置为在投影到与所述第一主面平行的平面时与所述第二电极重叠的部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层在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电压为第一电压时进入所述第二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电压为高于所述第一电压的绝对值的第二电压时进入所述第一状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层包括导电掺杂剂,并且是利用动态散射效果的液晶型。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设置为在投影到与所述第一主面平行的平面时与所述第二电极重叠的部分、以及不与所述第二电极重叠的部分中的每一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中
所述光学层包括:
具有与所述第二主面平行的第三主面的第三电极,以及
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液晶层。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光学层之间的高折射率层,
所述第一电极、所述有机发光层、以及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每一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6且小于或等于2.0。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光学层和所述高折射率层之间、且设置在投影到与所述第一主面平行的平面时与所述第二电极重叠的位置处的凹凸部。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且设置在投影到与所述第一主面平行的平面时不与所述第二电极重叠的部分的一部分处的互连层。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包含从由In、Sn、Zn和Ti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的氧化物。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包含铝和银中的至少一种。
17.一种照明装置,包括: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
具有第一主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对的第二主面,并且透光的第一电极;
面向所述第一主面的一部分的第二电极;
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以及
面向所述第二主面、且能够在从所述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的行进方向改变的第一状态与所述光的行进方向的改变程度比所述第一状态小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的光学层;以及
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以经由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将电流供应到所述有机发光层的电源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层包括:
具有与所述第二主面平行的第三主面的第三电极,
具有与所述第三主面平行的第四主面的第四电极,以及
设置在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装置还包括电连接到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且配置成通过在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来控制所述光学层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控制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极包括:
设置为在投影到与所述第一主面平行的平面时与所述第二电极重叠的部分的对向部,以及
与所述对向部分离地设置为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不与所述第二电极重叠的部分的非对向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对向部和所述第四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并且在所述非对向部和所述第四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以进一步使所述光学层转换到第三状态,在所述第三状态中,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不与所述第二电极重叠的所述液晶层的部分处于所述第二状态、而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与所述第二电极重叠的所述液晶层的部分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20.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制备包括具有第一主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对的第二主面、并且透光的第一电极,面向所述第一主面的一部分的第二电极,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的加工件;以及
在所述加工件的第二主面一侧的表面上形成光学层,所述光学层能够在从所述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的行进方向改变的第一状态与所述光的行进方向的改变程度比所述第一状态小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68310 | 2012-03-23 | ||
JP2012068310A JP5703251B2 (ja) | 2012-03-23 | 2012-03-23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25956A true CN103325956A (zh) | 2013-09-25 |
Family
ID=47709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528376A Withdrawn CN103325956A (zh) | 2012-03-23 | 2013-02-18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02383B2 (zh) |
EP (1) | EP2642522A1 (zh) |
JP (1) | JP5703251B2 (zh) |
CN (1) | CN103325956A (zh) |
TW (1) | TW201349611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23344B2 (ja) | 2012-09-25 | 2015-05-27 | 株式会社東芝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
JP2014102958A (ja) | 2012-11-19 | 2014-06-05 | Toshiba Corp |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システム |
JP2014103008A (ja) | 2012-11-20 | 2014-06-05 | Toshiba Corp | 液体用容器、容器用照明装置、容器用部材及び容器照明システム |
JP2014154566A (ja) | 2013-02-04 | 2014-08-25 | Toshiba Corp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JP6157866B2 (ja) | 2013-02-04 | 2017-07-05 | 株式会社東芝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JP5584329B1 (ja) | 2013-02-04 | 2014-09-03 | 株式会社東芝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JP2014154405A (ja) | 2013-02-08 | 2014-08-25 | Toshiba Corp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US9407856B2 (en) * | 2013-05-30 | 2016-08-02 | Vizio, Inc. | Transparent FIPEL backlight panels which display colored light from a front surface to a light modulator and a white light from a back surface |
JP6184514B2 (ja) * | 2013-11-14 | 2017-08-23 | 株式会社東芝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照明システム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
JPWO2016006181A1 (ja) * | 2014-07-11 | 2017-04-2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光スイッチングデバイス及び建材 |
EP3029519B1 (en) * | 2014-12-02 | 2018-03-07 | LG Display Co., Ltd. | Light control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KR20170029037A (ko) * | 2015-09-04 | 2017-03-1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투명 표시 장치 및 투명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34963A (ja) * | 2005-02-22 | 2006-09-07 |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 |
EP2023396A1 (en) * | 2007-08-02 | 2009-02-11 | Samsung SDI Co., Ltd. | Display device |
US20120032175A1 (en) * | 2010-08-06 | 2012-02-09 | Wen-Chun Wang | Display structure |
CN102447076A (zh) * | 2011-11-18 | 2012-05-09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器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34417Y2 (ja) * | 1988-11-09 | 1995-08-02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バック照明光源付液晶表示素子 |
JP3672060B2 (ja) * | 1996-10-18 | 2005-07-1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反射型液晶装置 |
JPH11202799A (ja) * | 1998-01-08 | 1999-07-30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フロントライト付き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3029240A (ja) * | 2001-07-16 | 2003-01-2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並びにその選択表示方法 |
JP4385563B2 (ja) * | 2002-02-27 | 2009-12-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有機el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
JP2003272853A (ja) * | 2002-03-14 | 2003-09-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
JP2004317856A (ja) * | 2003-04-17 | 2004-11-11 | Seiko Epson Corp |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JP4114551B2 (ja) | 2003-06-06 | 2008-07-09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補助電極を用いた面状発光装置 |
CN1638585A (zh) | 2003-12-26 | 2005-07-13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电致发光装置,平面光源和使用该平面光源的显示器 |
JP2006156751A (ja) * | 2004-11-30 | 2006-06-1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照明装置 |
JP2006154402A (ja) * | 2004-11-30 | 2006-06-1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6323303A (ja) * | 2005-05-20 | 2006-11-30 |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 表示装置 |
JP4826997B2 (ja) * | 2005-05-20 | 2011-11-30 |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JP4432863B2 (ja) * | 2005-09-05 | 2010-03-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KR100707609B1 (ko) | 2005-12-02 | 2007-04-13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2차원 및 3차원 영상 선택 가능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JP2008270540A (ja) * | 2007-04-20 | 2008-11-06 | Sony Corp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
JP2010212169A (ja) * | 2009-03-12 | 2010-09-24 | Seiko Epson Corp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JP5551200B2 (ja) * | 2012-03-22 | 2014-07-16 | 株式会社東芝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
-
2012
- 2012-03-23 JP JP2012068310A patent/JP570325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12-20 US US13/721,707 patent/US890238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01-25 EP EP13152671.7A patent/EP2642522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01-28 TW TW102103127A patent/TW201349611A/zh unknown
- 2013-02-18 CN CN2013100528376A patent/CN103325956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34963A (ja) * | 2005-02-22 | 2006-09-07 |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 |
EP2023396A1 (en) * | 2007-08-02 | 2009-02-11 | Samsung SDI Co., Ltd. | Display device |
US20120032175A1 (en) * | 2010-08-06 | 2012-02-09 | Wen-Chun Wang | Display structure |
CN102447076A (zh) * | 2011-11-18 | 2012-05-09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器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250214A1 (en) | 2013-09-26 |
TW201349611A (zh) | 2013-12-01 |
JP2013201009A (ja) | 2013-10-03 |
US8902383B2 (en) | 2014-12-02 |
JP5703251B2 (ja) | 2015-04-15 |
EP2642522A1 (en) | 2013-09-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25956A (zh)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 |
US10903291B2 (en) | Terminals and display screens | |
CN103208590B (zh)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 |
JP5603897B2 (ja)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 |
CN105047687B (zh) |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4798222B (zh) | 有机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8389878A (zh) |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 |
EP3236507B1 (en)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 |
US20170138120A1 (en) | Optical switching device and building material | |
CN106980205A (zh) | 显示装置 | |
CN103325954A (zh)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设备、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 |
CN108365122A (zh) | 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 |
US9680124B2 (e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 |
KR101619139B1 (ko) | 전기발광 기능이 부여된 스마트윈도우 | |
US20120038847A1 (en)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WO2015000815A1 (de) |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es | |
CN102947968B (zh) | 亮度可变的平面发光体 | |
CN106199948A (zh) | 一种电湿润结构、显示组件及显示装置 | |
DE102014110886A1 (de) | Optoelektronische Baugrupp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optoelektronischen Baugruppe, 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es | |
CN204968145U (zh) | 无机透明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器元件 | |
KR102399358B1 (ko) | 발광 소자, 발광 소자의 제작 방법 및 발광 소자의 작동 방법 | |
CN118489292A (zh) | 照明系统的控制装置 | |
CN114355661A (zh) | 发光器件、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118592093A (zh) | 照明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4 |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