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9611A -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49611A
TW201349611A TW102103127A TW102103127A TW201349611A TW 201349611 A TW201349611 A TW 201349611A TW 102103127 A TW102103127 A TW 102103127A TW 102103127 A TW102103127 A TW 102103127A TW 201349611 A TW201349611 A TW 20134961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major surface
state
liquid cryst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3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eiji Sugi
Shintaro Enomoto
Tomio Ono
Tomoaki Sawabe
Yasushi Shinjo
Yukitami Mizuno
Akio Amano
Tomoko Sugizaki
Toshiya Yonehara
Daimotsu Kato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Kk filed Critical Toshiba Kk
Publication of TW201349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961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4Arrangements combining different electro-active layers, e.g. electrochromic, liquid crystal or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根據一個實施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包括第一電極、第二電極、有機發光層、和光學層。該第一電極具有第一主表面和與該第一主表面相對之第二主表面並且為透光的。該第二電極面向該第一主表面的一部分。該有機發光層係設置在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該有機發光層和該第一電極係配置在該光學層與該第二電極之間。該光學層能夠過渡於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該第一狀態為從該有機發光層所發射出的光之行進方向被改變,而第二狀態在該光的該行進方向上具有小於該第一狀態之改變程度。

Description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
此處所說明的實施例係有關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
最近,使用作為平面光源,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已引起相當注意。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中,有機薄膜係設置在兩個電極之間。藉由施加電壓在有機薄膜上以注射電子和電洞,使得它們可被再結合,而產生激子。當輻射狀地去活化(deactivate)激子時,光被發射出且被利用。
由於它們諸如薄、重量輕、及表面發射等特徵,所以有機電致發光裝置被期望發現有尚未能夠以習知照明設備及光源來加以實現的應用。
10‧‧‧第一電極
10a‧‧‧第一主表面
10b‧‧‧第二主表面
10p‧‧‧部位
20‧‧‧第二電極
21‧‧‧導電部
22‧‧‧開口
30‧‧‧互連層
31‧‧‧導電互連部
32‧‧‧開口
40‧‧‧有機發光層
41‧‧‧第一層
42‧‧‧第二層
43‧‧‧發光部
44‧‧‧發光區
45‧‧‧發光
46‧‧‧外部光
50‧‧‧光學層
52‧‧‧液晶層
52a‧‧‧樹脂部
52b‧‧‧液晶部
52c‧‧‧導電摻雜劑
53‧‧‧第三電極
53a‧‧‧第三主表面
53p‧‧‧導電部
53q‧‧‧開口
54‧‧‧第四電極
54a‧‧‧第四主表面
55‧‧‧面向部
56‧‧‧非面向部
58‧‧‧電泳層
58a‧‧‧電泳分散液
58b‧‧‧帶電微粒子
81‧‧‧第一基板
82‧‧‧第二基板
82a‧‧‧主表面
84‧‧‧高折射率層
85‧‧‧不規則部
110‧‧‧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110w‧‧‧工作件
111‧‧‧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112‧‧‧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113‧‧‧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114‧‧‧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115‧‧‧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201‧‧‧電力供應單元
202‧‧‧控制單元
圖1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組態之 概要橫剖面圖;圖2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組態之概要平面圖;圖3A至圖3C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一部分之組態的概要圖;圖4A至圖4C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一部分之光學特性的概要橫剖面圖;圖5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一部分之組態的概要橫剖面圖;圖6A至圖6D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一部分之組態的概要圖;圖7A及圖7B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組態之概要平面圖;圖8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組態之概要橫剖面圖;圖9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額外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組態之概要橫剖面圖;圖10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組態之概要橫剖面圖;圖11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組態之概要橫剖面圖;圖12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照明設備的組態之概要圖;圖13A至圖13C為以處理順序的根據第三實施例之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之概要橫剖面圖;以及圖14為根據第三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之流程圖。
根據一個實施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包括第一電極、第二電極、有機發光層、和光學層。第一電極具有第一主表面和與第一主表面相對之第二主表面並且為透光的。第二電極面向第一主表面的一部分。有機發光層係設置在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有機發光層和第一電極係配置在光學層與第二電極之間。光學層能夠過渡於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第一狀態為從有機發光層所發射出的光之行進方向被改變,而第二狀態在光的行進方向上具有小於第一狀態之改變程度。
根據另一實施例,照明設備包括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和電力供應單元。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包括:第一電極,具有第一主表面和與第一主表面相對之第二主表面並且為透光的;第二電極,面向第一主表面的一部分;有機發光層,係設置在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以及光學層,面向第二主表面,及能夠過渡於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第一狀態為從有機發光層所發射出的光之行進方向被改變,而第二狀態在光的行進方向上具有小於第一狀態之改變程度。電力供應單元係電連接到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以透過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供應電流到有機發光層。
根據另一實施例,揭示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方法可包括:製備工作件,該工作件包括第一電極,具有第一主表面和與第一主表面相對之第二主表面並且為透光的;第二電極,面向第一主表面的一部分;及有機發光層,係設置在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該方法可包括:將光學層形成在第二主表面的側面上之工作件的表面上,光學層能夠過渡於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第一狀態為從有機發光層所發射出的光之行進方向被改變,而第二狀態在光的行進方向上具有小於第一狀態之改變程度。
下面將參考附圖來說明各種實施例。
圖示為概要或概念性的,使得組件的每一個之厚度與寬度之間的關係以及組件之間的尺寸比例並非總是實際可行的。甚至相同組件會在不同圖式中以不同尺寸或比例來予以表示。
在說明書及圖式中,在例子中給定相同的參考號碼予相同的組件,且將適當省略相同組件的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圖1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組態之概要橫剖面圖。
圖2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組態之概要平面圖。圖1為沿著圖2的線A1-A2所取出之橫剖面圖。
那些圖式藉由放大根據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 一部分來圖解此裝置。
如圖1及圖2所示,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包括第一電極10、第二電極20、有機發光層40、和光學層50。
第一電極10具有第一主表面10a和第二主表面10b。第二主表面10b與第一主表面10a相面對。第一電極10為透光的。第一電極10可以是例如透明電極。
在此例中,採用垂直於第一主表面10a之第一方向作為Z軸方向。採用平行於第一主表面10a之方向作為X軸方向。採用平行於第一主表面10a且垂直於X軸方向之方向作為Y軸方向。X軸和Y軸方向係垂直於Z軸方向。Z軸方向對應於第一電極10的厚度方向。
第二電極20面向第一電極10之第一主表面10a的一部分。第二電極20為光反射的。第二電極20具有高於第一電極10的光學反射比。第二電極20具有導電部21和開口22。導電部21為光反射的。導電部21係設置在除了開口22以外之處。第二電極20具有例如複數個開口22。在除了開口22以外的區域中設置導電部21。第二電極20在導電部21處面向第一主表面10a。在本案的說明書中,“面向”的狀態不僅包括直接面向的狀態,並且包括透過插入的另一組件而間接面向之狀態。在本案的說明書中,“設置在...上”的狀態不僅包括直接設置在某物上之狀態,並且包括設置在某物上且具有另一組件插入在它們之間的狀態。“堆疊”的狀態不僅包括直接堆疊在某物上之狀態,並且包括堆疊在某物上且具有另一組件插入在它們之 間的狀態。
如圖2所示,導電部21被塑形成像沿著Y軸方向延伸之帶子的形狀。例如,複數個導電部21係沿著例如X軸方向而並排地設置。因此,第二電極20被形成像條狀圖案的形狀。例如,複數個導電部21之間的間隔是固定的。第二電極20的圖案形狀是隨意的。
有機發光層40係設置在第一電極10的第一主表面10a與第二電極20之間。例如,若透過第一電極10和第二電極20而被供應有電壓,則有機發光層40再結合電子和電洞以產生激子。例如,有機發光層40藉由利用當輻射狀去活化激子時所發射出的光來產生發光。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另包括互連層30、第一基板81、第二基板82、和高折射率層84。適當地將互連層30、第一基板81、第二基板82、和高折射率層84各個提供予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且可被省略。
第一基板81和第二基板82為透光的。第一基板81的折射率為例如不小於1.4且不大於1.9,第二基板82的折射率為例如不小於1.4且不大於1.9。
光學層50係設置在第一基板81與第二基板82之間。有機發光層40和第一電極10係配置在光學層50與第二電極20之間。高折射率層84係設置在第一電極10與第二基板82之間。亦即,高折射率層84係設置在第一電極10與光學層50之間。在此例中,光學層50係設置在第一基板81上,第二基板82係設置在光學層50上。 高折射率層84係設置在第二基板82上,第一電極10係設置在高折射率層84上。有機發光層40係設置在第一電極10上。然後,第二電極20係設置在有機發光層40上。
高折射率層84具有與第一電極10之折射率實質上相同的折射率。第一電極10具有與有機發光層40之折射率實質上相同的折射率。亦即,高折射率層84的折射率與有機發光層40的折射率實質上相同。藉由如此使高折射率層84的折射率匹配第一電極10和有機發光層40的折射率,提高從有機發光層40所發射出的光之擷取效率。亦即,提高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的發光效率。有機發光層40的折射率例如不小於1.6且不大於2.0。
不規則部85係設置在第二基板82的主表面82a上,其為第二基板82與高折射率層84之間的接合介面。複數個不規則部85係設置在例如主表面82a上。亦即,不規則部85係設置在光學層50與高折射率層84之間。複數個不規則部85係配置於例如當被投影到平行於第一主表面10a的平面(X-Y平面)時(當在Z軸方向上觀看時)它們與第二電極20重疊之位置。複數個不規則部85可以是例如角錐型。角錐型不規則部85係可藉由例如在主表面82a上執行磨砂處理來形成。複數個不規則部85改變從例如有機發光層40所發射出的光行進之方向。複數個不規則部85例如散射光。以此種方式,複數個不規則部85抑制藉由主表面82a之從有機發光層40所發射出的光 之全反射。
互連層30沿著平行於第一主表面10a的平面而延伸。亦即,互連層30延伸在X-Y平面上。在此例中,互連層30係設置在第一電極10的第一主表面10a上。亦即,互連層30係設置在第一電極10與有機發光層40之間。互連層30係配置於第一主表面10a當其被投影於X-Y平面時未與第二電極20重疊的一部分之部位10p。未與第二電極20重疊之部位為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兩相鄰導電部21之間的部位。亦即,未與第二電極20重疊之部位為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與開口22重疊之第一主表面10a的一部分。互連層30可被設置在第一電極10的第二主表面10b上。在此情況中,互連層30係設置於第二主表面10b當其被投影於X-Y平面時未與第二電極20重疊之一部分的部位。第一電極10具有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未與互連層30重疊之部位。
互連層30具有例如導電互連部31和開口32。互連部31係設置在除了開口32以外之處。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開口32與第一電極10的至少一部分重疊。例如,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互連部31與第一電極10的一部分重疊。互連層30係電連接到第一電極10。互連層30延伸例如在X-Y平面上。互連層30的圖案例如為條狀或格狀。
如圖2所示,在此例中,互連部31被塑形成像沿著Y軸方向延伸之帶子的形狀。例如,複數個互連部31係 沿著X軸方向而並排地設置。因此,互連層30被形成像條狀圖案。例如,複數個互連部31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另外,複數個互連部31之間的距離例如大於複數個導電部21之間的距離。在此例中,例如,為導電部21的每三個設置互連部31的其中之一。互連層30的圖案形狀是隨意的。
互連層30的導電性係高於第一電極10的導電性。互連層30為光反射的。互連層30可以是例如金屬互連。互連層30用做為例如透射流經第一電極10的電流之輔助電極。互連層30使第一電極10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出。
互連層30的光學反射比係高於第一電極10的光學反射比。在本案的說明書中,具有光學反射比係高於第一電極10的光學反射比之狀態被稱為是光反射的。絕緣層(未圖示)可被設置在互連層30的上表面和側表面上。
第一電極10的光學透射比係高於互連層30和第二電極20的光學透射比。在本案的說明書中,具有光學透射比高於互連層30和第二電極20的光學透射比之狀態被稱為是透光的。例如,第一基板81的光學透射比係高於第二電極20和互連層30的光學透射比。第二基板82的光學透射比係高於第二電極20和互連層30的光學透射比。
光學層50包括:第三電極53,具有平行於第一電極10的第二主表面10b之第三主表面53a;第四電極54,具有平行於第三主表面53a之第四主表面54a;以及液晶層52,係設置在第三電極53與第四電極54之間。第三 電極53和第四電極54為透光的。第三電極53和第四電極54各自例如為透明電極。
第三電極53包括:面向部55,係設置於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與第二電極20重疊之部位;以及非面向部56,係與面向部55分開地設置於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未與第二電極20重疊的部位。面向部55的圖案形狀與第二電極20的圖案形狀實質上相同。亦即,面向部55的圖案為條狀。
圖3A至圖3C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一部分之組態的概要圖。
圖3A至圖3C藉由放大其部位來圖示液晶層52。
如圖3A所示,液晶層52包括例如樹脂部52a和液晶部52b。在液晶層52中,例如,利用被稱為聚合物分散式液晶(PDLC)的液晶型。
樹脂部52a為透光的。作為樹脂部52a的材料,例如可使用膜形多孔體等等。樹脂部52a的折射率與第一基板81和第二基板82的折射率實質上相同。樹脂部52a的折射率例如不小於1.4且不大於1.8。樹脂部52a係由例如以熱或紫外光來予以硬化之透明材料所製成。
液晶部52b例如由向列型液晶所製成。在此例中,液晶部52b被塑形成像液體微滴的形狀。
如圖3B所示,液晶部52b可以例如是像網子一般的不規則形狀。液晶層52可以是被稱為聚合物網路液晶的液晶型。
如圖3C所示,在液晶層52中,樹脂部52a被分散在液晶部52b中。
圖4A至圖4C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一部分之光學特性的概要橫剖面圖。
圖4A至圖4C圖解光學層50的光學特性。
如圖4A所示,光學層50具有其改變通過光(從有機發光層30所發射出的光)行進之方向的第一狀態。第一狀態中之光學層50例如分散液晶層52中的入射光。光行進方向的變化係可依據折射效應。此外,其可依據繞射效應。若第三電極53與第四電極54之間的電壓差之絕對值(其可以是有效值)為小的第一電壓值時,則具有如圖3A至圖3C的任一個所示之組態的液晶層52之光學層50進入第一狀態。第一電壓包括0伏特。
如圖4B所示,光學層50具有通過光的行進方向之變化程度低於第一狀態的變化程度之第二狀態。實質上,第二狀態中之光學層50未改變例如通過光的行進方向。第二狀態中之光學層50為例如透明的。換言之,第二狀態中之光學層50分散率係低於第一狀態中之光學層50的分散率。若電壓被施加在第三電極53與第四電極54之間,而使得第三電極53與第四電極54之間的電壓差之絕對值(可以是有效值)可以是大的第二電壓值,則光學層50進入第二狀態。第二電壓的絕對值(有效值)係高於第一電壓的絕對值(有效值)。以此種方式,光學層50可過渡於第一與第二狀態之間。在第一與第二狀態之間,液晶 層52的光學特性改變。
如圖4C所示,藉由僅施加電壓於第三電極53的非面向部56,光學層50可將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未與第二電極20重疊之液晶層52的一部分之光學特性從第一狀態選擇性地改變到第二狀態。相反地,藉由僅施加電壓到第三電極53的面向部55,光學層50可將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與第二電極20重疊之液晶層52的一部分之光學特性從第一狀態選擇性地改變到第二狀態。
自此,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未與第二電極20重疊之液晶層52的一部分之光學特性係在第二狀態而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與第二電極20重疊之液晶層52的一部分之光學特性係在第一狀態的狀態(圖4C所示之狀態)被稱為第三狀態。
其中之第一電極10和第二電極20(導電部21)彼此相向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的一部分中之有機發光層40提供發光區44。從發光區44所發射出的發射出之光45經由第一電極10、高折射率層84、不規則部85、第二基板82、光學層50、和第一基板81而從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出去。發射出之光45的一部分被第二電極20所反射且經由第一電極10、高折射率層84、不規則部85、第二基板82、光學層50、和第一基板81而出去。
例如,當允許有機發光層40能夠發射光時,光學層50係處於第一狀態。以此種方式,當發射出之光45正通過發光層50時,發射出之光45的路徑被液晶層52所改 變。藉此,藉由例如全反射而可返回到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之光被減少以提高光擷取效率。亦即,提高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的發光效率。
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中,從外面進來的外部光46通過第二電極20中之開口22、有機發光層40、互連層30中的開口32、第一電極10、高折射率層84、第二基板82、光學層50、及第一基板81。以此方式,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在使發射出之光45出去的同時使從外面入射於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上之外部光46透射。以此方式,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為透光的。
例如,當未致使有機發光層40能夠發射光時,光學層50係處於第二狀態。若光學層50在第二狀態,則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為例如透明的。因此,通過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之外部光46實質上並未被散射。若光學層50在第二狀態中,則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中,可透過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而從肉眼辨識出背景影像。亦即,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為穿透型(see-through)薄膜或板形(plate-shaped)光源。
若外部影像被導電部21和互連部31所鏡面反射,例如觀看者本身的影像被導電部21和互連部31所反射並且反射影像會被觀看者以肉眼而辨識出。亦即,外部影像的反射影像出現。因此,明顯地使背景影像的能見度劣化。
為了解決此問題,例如若反射影像具有大的影響,則光學層50係處於第三狀態。在光學層50處於第三狀態之 情況中,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中,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光反射導電部21和互連部31重疊之位置中液晶層52在第一狀態。因此,被導電部21和互連部31所鏡面反射的光被液晶層52所散射。因此,抑制外部影像的反射影像被肉眼所辨識出。
在光學層50處於第三狀態之情況中,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中,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光反射導電部21和互連部31未重疊之部位中液晶層52在第二狀態。因此,抑制外部光46被散射,以維持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的透明度。
以此種方式,本實施例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可提供光透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具有高發光效率及高透明度。若應用到照明設備,則由於其照明功能與透射背景影像的功能,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能夠有新的各種應用。
雖然實施例已設定第二電壓的絕對值高於第一電壓的絕對值,但是第二電壓的絕對值可被設定成低於第一電壓的絕對值。
圖5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一部分之組態的概要橫剖面圖。
如圖5所示,有機發光層40包括發光部43。視需要,有機發光層40可另包括第一層41和第二層42的至少其中之一。發光部43發射包括可見光的波長之光。第一層41係設置在發光部43與第一電極10之間。第二層 42係設置在發光部43與第二電極20之間。
作為發光部43的材料,例如可使用Alq3、F8BT、和PPV。發光部43可由包括主材料和可添加到主材料的摻雜劑之混合材料所製成。作為主材料,例如可使用CBP、BCP、TPD、PKV、和PPT。作為摻雜劑材料,例如可使用Flrpic、Ir(ppy)3、和Flr6。
第一層41用做為例如電洞注射層。第一層41用做為例如電洞運送層。第一層41可具有例如堆疊結構,其包括用做為電洞注射層的層和用做為電洞運送層的層。第一層41可包括除了用做為電洞注射層的層和用做為電洞運送層的層以外之其他層。
第二層42可包括用做為例如電子注射層的層。第二層42可包括例如用做為電子運送層的層。第二層42可具有例如堆疊結構,其包括用做為電子注射層的層和用做為電子運送層的層。第二層42可包括除了用做為電子注射層的層和用做為電子運送層的層以外之層。
例如,有機發光層40發射包括可見光波長成分的光。例如,從有機發光層40所發射出的光實質上為白光。亦即,從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所發射出的光為白光。此處所稱的“白光”為顏色實質上為白色,及包括例如紅色基、黃色基、綠色基、藍色基、和紫色基白光。
第一電極10包括包含選自由例如In(銦)、Sn(錫)、Zn(鋅)、和Ti(鈦)所組成的群組之至少一元素的氧化物。第一電極10的膜可由例如氧化銦、氧化 鋅、氧化銦錫(ITO)、氟摻雜氧化錫(FTO)、包含氧化銦錫之導電玻璃(例如NESA)、金、鉑、銀、和銅所製成。第一電極10用做為例如正電極。
第二電極20包括例如鋁和銀的至少其中之一。例如,第二電極20係由鋁膜所形成。另外,第二電極20可由銀和錳的合金所製成。鈣可被添加到此合金。第二電極20用做為例如負電極。
互連層30包括由例如Mo(鉬)、Ta(鉭)、Nb(鈮)、Al(鋁)、Ni(鎳)、及Ti(鈦)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其中之一。互連層30可以是例如包括選自此群組的元素之混合膜。互連層30可以是包括那些元素之堆疊膜。互連層30可包括例如Nb/Mo/Al/Mo/Nb的堆疊膜。互連層30用做為抑制例如第一電極10中的電位下降之輔助電極。互連層30可用做為被組構成供應電流之引線電極(lead electrode)。
第一基板81和第二基板82可由例如玻璃基板或樹脂基板所製成。高折射率層84可由例如混合氧化鈦之聚矽氧烷所製成。高折射率層84的折射率係藉由使用例如氧化鈦的混合比例來予以調整。
圖6A至圖6D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一部分之組態的概要圖。
圖6A至圖6D為藉由放大光學層50的一部分來予以顯示之圖形。
如圖6A所示,作為光學層50,可使用添加導電摻雜 劑52c之液晶層52。亦即,液晶層52可以是利用動態散射效果(下面稱為DS效果)之液晶型。在利用DS效果之液晶層52中,摻雜劑52c(離子等等)被添加以將液晶層52的電阻率設定成不大於例如5 x 1010Ωcm。作為液晶,使用具有例如負介電各向異性之材料。
若第三電極53與第四電極54之間的電壓係在第一電壓處,則包括此液晶層52之光學層50變成透明的。例如,若未供應電壓,則光學層50進入第二狀態。在光學層50中,若第三電極53與第四電極54之間的電壓之絕對值(有效值)係在高於第一電壓的絕對值(有效值)之第二電壓處,則摻雜劑52c移動。若在施加電壓之條件下摻雜劑52c移動,則例如光的散射性能發展。亦即,在高的第二電壓中,光學層50進入第一狀態。
如圖6B所示,光學層50可具有包括具有複數個導電部53p和複數個開口53q之第三電極53的組態。開口53q被形成例如沿著Y軸方向之縫隙的形狀。例如以固定間隔沿著X軸方向排列開口53q。開口53q的X軸方向寬度和相鄰的兩個開口53q之間的間隔被設定對應於例如發光45之波長。在光學層50中,若電壓被施加在第三電極53與第四電極54之間,則主要藉由由於導電部53p和第四電極54相向之部位與開口53q與第四電極54相向之部位的折射率差之繞射效果來使入射光散射。亦即,若所施加的電壓係高的,則光學層50進入第一狀態,及若所施加的電壓係相對低的,則進入第二狀態。
如圖6C所示,光學層50可具有包括具有複數個導電部53p和複數個開口53q之第三電極53以及液晶層52的組態。在光學層50中,相鄰的兩個導電部53p被設定成不同電位。形成從相鄰的兩個導電部53p的其中之一到另一個之側向電場。藉此,例如改變開口53q附近之液晶分子的導向體(director)之方向。以此種方式,由於導電部53p和液晶層52相向之部位與開口53q與液晶層52相向之部位的折射率差來使入射光散射。若所施加之電壓係高的,則光學層50進入第一狀態,及若所施加之電壓係相對低的,則進入第二狀態。
如圖6D所示,光學層50可具有包括第三電極53、第四電極54、和置放在第三電極53與第四電極54之間的電泳層58之組態。電泳層58具有例如電泳分散液58a和添加到電泳分散液58a之帶電微粒子58b。可設置多孔結構,使得多孔結構之間的間隙可被填滿電泳分散液58a。在光學層50中,若電壓被施加在第三電極53與第四電極54之間,則帶電微粒子58b聚集在第三電極53或第四電極54附近,使得電泳分散液58a會變得陰暗,藉此散射入射光。亦即,若所施加之電壓係高的,則光學層50進入第一狀態,及若所施加之電壓係相對低的,則進入第二狀態。因此,光學層50可由除了液晶以外的任何材料所製成。
圖7A及圖7B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組態之概要平面圖。
圖7A顯示根據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1的第二電極20之圖案形狀的例子。圖7B顯示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1的互連層30之圖案形狀的例子。
如圖7A所示,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1中,第二電極20(導電部21)具有格子組態。在此例中,設置在第二電極20上之開口22的形狀為方形(長方形)。開口22的形狀並不侷限於方形而是隨意的。例如,第二電極20的格子圖案可被塑形成像蜂巢的形狀。
另外,如圖7B所示,互連層30(互連部31)具有格子組態。在此例中,設置在互連層30上之開口32的形狀為方形(長方形)。開口32的形狀並不侷限於方形而是隨意的。例如,開口32的形狀可被形成匹配開口22的形狀。
為了使第二電極20的圖案為格子型,亦使光學層50的第三電極53之面向部55的圖案為格子型。使面向部55的圖案形狀實質上同於第二電極20的圖案形狀。使非面向部56的形狀和開口22的圖案形狀實質上相同。藉此,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1亦可設置光透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1亦可獲得高發光效率和高透明度。
採用第二電極20的X軸方向長度作為寬度wx2。採用複數個第二電極20(導電部21)之中的兩個相鄰的第二電極20(導電部21)之X軸方向中心對中心距離作為間距px2。
採用沿著X軸方向延伸之第二電極20的部位之Y軸方向長度作為寬度wy2。採用在Y軸方向上彼此相鄰之複數個第二電極20(導電部21)的其中兩個之Y軸方向中心對中心距離作為間距py2。
例如,寬度wx2和寬度wy2的至少任一個不小於1μm且不大於2000μm。尤其是,寬度wx2和寬度wy2的至少一個不小於10μm。藉由將寬度wx2和wy2設定成不小於10μm,可使用性變得更好。寬度wx2和wy2係不大於500μm。藉由將寬度wx2和wy2設定成不大於500μm,第二電極20變得較不明顯。寬度wx2和寬度wy2的至少任一個為例如不小於30μm且不大於200μm。
間距px2和py2的至少一個不小於50μm且不大於5000μm。例如,間距px2和py2各自被設定成不小於400μm且不大於500μm,而寬度wx2和wy2各自被設定成不小於40μm且不大於60μm。在此情況中,第二電極20可藉由微影術和蝕刻來予以形成。
例如,間距px2和py2被各個設定成不小於800μm且不大於1000μm,而寬度wx2和wy2各自被設定成不小於80μm且不大於120μm。在此情況中,第二電極20可藉由例如藉由使用金屬遮罩之膜形成(例如,蒸鍍)來予以形成。
採用互連層30的X軸方向長度作為寬度wx3。採用複數個互連層30(互連部31)之中的兩相鄰互連層30(互連部31)之X軸方向中心對中心距離作為間距px3。
採用沿著X軸方向延伸之互連層30的部位之Y軸方向長度作為寬度wy3。採用在複數個互連層30(互連部31)的上述部位之中在Y軸方向上相鄰的兩個互連層30(互連部31)之Y軸方向中心對中心距離作為間距py3。
例如,寬度wx3和寬度wy3的至少一個係不小於1μm且不大於2000μm。尤其是,寬度wx3和wy3的至少一個係不小於10μm。藉由將寬度wx3和wy3設定成不小於10μm,可使用性變得更好。電阻降低以增加發射強度的同平面一致性。寬度wx3和wy3各自不大於500μm。藉由將寬度wx3和wy3設定成不大於500μm,互連層30變得較不明顯。寬度wx3和wy3的至少一個為例如不小於10μm且不大於200μm。
間距px3和py3的至少一個例如不小於50μm且不大於5000μm。
例如,間距px3和py3各自被設定成不小於400μm且不大於500μm,而寬度wx3和wy3各自被設定成不小於40μm且不大於60μm。在此情況中,互連層30可藉由微影術和蝕刻來予以形成。
例如,間距px3和py3各自被設定成不小於800μm且不大於1000μm,而寬度wx3和wy3各自被設定成不小於80μm且不大於120μm。在此情況中,互連層30可藉由例如藉由使用金屬遮罩之膜形成(例如,蒸鍍)來予以形成。
在實施例中,若第二電極20和互連層30的圖案線寬 度是大的(導電部21的寬度和互連部31的寬度是大的),則第二電極20和互連層30能夠容易被觀看到且是顯明的。若第二電極20和互連層30是顯明的,則難以辨識背景影像。
本案的發明人已討論使第二電極20和互連層30較不顯明之條件。在討論所使用的樣本中,複數個帶形Ag膜係設置在玻璃基板上。Ag膜對應於第二電極20和互連層30。Ag膜具有設定成固定值200μm之帶形圖案間距(其對應於間距py2和py3)。所使用的樣本具有設定成在20μm與100μm之間的可變值之Ag膜帶形圖案(其對應於寬度wy2和wy3)。若Ag膜具有100μm之帶形圖案寬度,則孔徑比為50%。藉由將白紙配置在樣本下方以及將樣本與觀看者之間的距離D設定成0.3m,則獲得可觀看到Ag膜帶形圖案的最小寬度。觀看者具有1.2的視力及在螢光燈下的室內作為評估環境。
結果,若複數個Ag膜帶形圖案係不小於50μm,則它們可被觀看到彼此分離,反之,若它們不大於40μm,則它們無法被觀看到。亦即,若它們不大於40μm,則樣本的全體被觀看作具有降低的透射比之灰色區域。若帶形圖案為40μm,則孔徑比為例如71%。另外,若寬度為20μm(孔徑比:83%),則設置帶形圖案之區域的亮度與其他區域的亮度之間的差異降低,結果是不舒服感較少。
以此種方式,在實施例中,第二電極20的孔徑比(例如、投影複數個開口22之X-Y平面的總面積與投影 導電部21之X-Y平面的面積之比)例如不小於71%。另外,第二電極20的孔徑比例如不小於83%。藉由增大第二電極20的孔徑比,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透射比提高。然而,若孔徑比增加,則發光區44的面積減少。
同樣地,在實施例中,互連層30的孔徑比例如不小於71%。互連層30的孔徑比例如不小於83%。
在顯示裝置中,據說若從觀看者所看見之一個圖像元素的寬度之視角為約不大於0.028度,則圖像元素變得看不見(難以辨別)。此結果實質上與上述結果一致,亦即,若當樣本與觀看者之間的距離D為30cm時該寬度不大於40μm,則帶形圖案無法被看見。
若假設有機電致發光裝置與觀看者之間的距離為距離D以及圖案無法被觀看到之寬度為圖案寬度wa。圖案寬度wa對應於最大寬度wx2、wy2、wx3、及wy3。
圖案無法被觀看到之圖案寬度wa與距離D成比例。當距離D為0.3m時,圖案寬度wa為40μm。當距離D為6m時,圖案寬度wa為600μm。在照明中使用根據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情況中,可多方面改變相關照明設備與使用者(觀看者)之間的距離D。在實施例中,依據根據使用的距離D,決定寬度wx2、wy2、wx3、及wy3。
圖8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組態之概要橫剖面圖。
圖8為對應於沿著圖2的線A1-A2所取出之橫剖面的橫剖面圖。
如圖8所示,在根據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2中,第三電極53被設置於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未與第二電極20重疊之部位。亦即,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2的第三電極53僅被設置有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的第二電極53之非面向部56。
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2中,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未與第二電極20重疊之液晶層52的部位之光學特性在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改變。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2的光學層50可具有圖3A至圖3C及圖6A至圖6D的任一個之組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2應相當適合使用光學層50,其像使用聚合物分散型液晶之液晶層52一般,當未被供應有電壓時進入第一狀態而當被供應有電壓時進入第二狀態。藉此,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2中,液晶層52的光學特性在第一狀態與第三狀態之間改變。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2亦可設置光透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2亦可獲得高發光效率和高透明度。以此種方式,無須遍及液晶層52設置第三電極53,而僅需要設置在至少需要切換於第一與第二狀態之間的部位。
圖9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組態之概要橫剖面圖。
例如圖9為對應於沿著圖2的線A1-A2所取出之橫剖面的橫剖面圖。
如圖9所示,在根據實施例之額外的有機電致發光裝 置113中,第三電極53係設置於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與第二電極20重疊之部位。亦即,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3的第三電極53僅被設置有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的第二電極53之面向部55。
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3中,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與第二電極20重疊之液晶層52的部位之光學特性係改變於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3的光學層50可具有圖3A至圖3C及圖6A至圖6D的任一個之組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3應相當適合使用光學層50,其像使用DS效果之液晶層52一般,當被供應有電壓時進入第一狀態而當未被供應有電壓時進入第二狀態。因此,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3中,液晶層52的光學特性係改變於第二狀態與第三狀態之間。
以此方式,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3亦可設置光透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3亦可獲得高發光效率和高透明度。
圖10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組態之概要橫剖面圖。
例如圖10為對應於沿著圖2的線A1-A2所取出之橫剖面的橫剖面圖。
如圖10所示,根據實施例之額外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4的光學層50包括:第三電極53,具有平行於第二主表面10b之第三主表面53a;以及液晶層52,係設置在第一電極10與第三電極53之間。亦即,在有機電致發光裝 置114中,第一電極10被使用在來自有機發光層40的光發射以及液晶層52的光學特性之轉換二者中。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4的光學層50可具有圖3A至圖3C及圖6A至圖6D的任一個之組態。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4亦可設置光透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4亦可獲得高發光效能和高透明度。另外,與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相比較,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4可降低組件數目。藉此,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4能夠例如容易被製造。
圖11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組態之概要橫剖面圖。
例如圖11為對應於沿著圖2的線A1-A2所取出之橫剖面的橫剖面圖。
如圖11所示,根據實施例之額外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5的光學層50包括一個第三電極53。第三電極53的第三主表面53a面向第一電極10的第二主表面10b之整個表面。第三電極53被設置於當被投影到X-Y平面時與第二電極20重疊之部位以及未與其重疊之部位的每一個。亦即,第三電極53的第三主表面53a之形狀和第一電極10的第二主表面10b之形狀實質上相同。
在光學層50中,整體的液晶層52係切換於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以此方式,第三電極53可以是面向第二主表面10b之整個表面的一個電極。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5的光學層50可具有圖3A至圖3C及圖6A至圖6D的 任一個之組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5亦可設置光透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5亦可獲得高發光效能和高透明度。
(第二實施例)
圖12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照明設備的組態之概要圖。
如圖12所示,根據實施例之照明設備210包括根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例如、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電力供應單元201、和控制單元202。
電力供應單元201係電連接到第一電極10和第二電極20。電力供應單元201經由第一電極10和第二電極20而供應電流到有機發光層40。
控制單元202係電連接到例如第三電極53和第四電極54。控制單元202係分別電連接到例如第三電極53的面向部55和非面向部56。例如藉由施加電壓在面向部55與第四電極54之間,控制單元202在面向部55與第四電極54之間產生電場。例如藉由施加電壓在非面向部56與第四電極54之間,控制單元202在非面向部56與第四電極54之間產生電場。因此,控制單元202控制光學層50在第一狀態、第二狀態、和第三狀態之間的轉換。
根據實施例之照明設備210可設置具有高發光效能和高透明度之照明設備。可根據第三電極53的組態而適當改變控制單元202的組態。控制單元202僅需要電連接到 至少第三電極53和第四電極54,使得第三電極53和第四電極54相向之部位中的液晶層52可被切換於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
(第三實施例)
實施例係有關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實施例對應於照明設備的製造方法之一部分。
圖13A至圖13C為以處理順序的根據第三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之概要橫剖面圖。
如圖13A所示,例如,不規則部85係形成在第二基板82上。不規則部85係藉由例如應用微透鏡片而在第二基板82的主表面82a上所形成。高折射率層84係形成在第二基板82的主表面82a及不規則部85上。高折射率層84係可藉由例如塗敷或印刷來予以形成。第一電極10係形成在高折射率層84上。互連層30係形成在第一電極10上。互連層30藉由例如微影術和蝕刻來予以形成。可使用利用遮罩之膜形成(蒸鍍等)。
如圖13B所示,有機發光層40係形成在第一電極10和互連層30上。第二電極20係形成在有機發光層40上。第二電極20圖案使用例如微影術和蝕刻來予以形成。可使用利用遮罩之膜形成(蒸鍍等)。藉此,形成工作件110w。
如圖13C所示,包括第三電極53、第四電極54、和液晶層52之光學層50係形成在第一基板81上。工作件 110w係置放在光學層50上以供對準用,而後光學層50和第二基板82係彼此黏附。利用此,完成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
圖14為根據第三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之流程圖。
如圖14所示,根據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的製造方法包括:製備工作件110w之步驟S110和形成光學層50之步驟S120。
在步驟S110中,執行參考例如圖13A及圖13B所說明之處理。在步驟S120中,執行參考例如圖13C所說明之處理。
藉此,製造光透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具有高發光效能和高透明度。
實施例設置光透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
在本案的說明書中,“垂直”和“平行”不僅意指完全垂直和完全平行,並且包括例如由於製造處理等等所造成的波動。實質上垂直和實質上平行是足夠的。
在上文中,已參考特定例子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然而,本發明的實施例並不侷限於那些特定例子。例如,只要精於本技藝之人士可由於藉由從公開已知的範圍中適當選擇它們來完成本發明而獲得相同效果,包括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中之第一電極、第二電極、有機發光層、光學層、第三電極、第四電極、液晶層、面向部、及非面向部 的特定組態,以及包括在照明設備中之諸如電力供應部等組件皆被本發明所涵蓋。
另外,特定例子的任兩個或更多個組件在技術可行性的範圍內可被組合,及包括在本發明之範疇中至包括本發明的要旨之程度。
而且,依據如同本發明的實施例之上文所說明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製造方法,精於本技藝之人士加以適當設計修改而可實行的所有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製造方法亦在本發明的範疇內至包括本發明的精神之程度。
在本發明的精神內精於本技藝之人士可設想各種其他變化和修改,及應明白此種變化和修改亦包含在本發明的範疇內。
儘管已說明某些實施例,但是這些實施例僅以例子呈現,並不用於侷限本發明的範疇。事實上,可以各種其他形式體現此處所說明之新奇的實施例;而且,在不違背本發明的精神之下可進行此處所說明的實施例之形式的各種省略、取代、和變化。附加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同等物欲用於涵蓋落在本發明的範疇和精神內之此種形式或修改。
10‧‧‧第一電極
10a‧‧‧第一主表面
10b‧‧‧第二主表面
10p‧‧‧部位
20‧‧‧第二電極
21‧‧‧導電部
22‧‧‧開口
30‧‧‧互連層
31‧‧‧導電互連部
32‧‧‧開口
40‧‧‧有機發光層
44‧‧‧發光區
45‧‧‧發光
46‧‧‧外部光
50‧‧‧光學層
52‧‧‧液晶層
53‧‧‧第三電極
53a‧‧‧第三主表面
54‧‧‧第四電極
54a‧‧‧第四主表面
55‧‧‧面向部
56‧‧‧非面向部
81‧‧‧第一基板
82‧‧‧第二基板
82a‧‧‧主表面
84‧‧‧高折射率層
85‧‧‧不規則部
110‧‧‧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Claims (20)

  1.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包含:第一電極,具有第一主表面和與該第一主表面相對之第二主表面並且為透光的;第二電極,面向該第一主表面的一部分;有機發光層,係設置在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以及光學層,該有機發光層與該第一電極係配置在該光學層與該第二電極之間,該光學層能夠過渡於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該第一狀態為從該有機發光層所發射出的光之行進方向被改變,而第二狀態在該光的該行進方向上具有小於該第一狀態之改變程度。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該光學層包括第三電極,具有平行於該第二主表面之第三主表面,該第三電極為透光的,第四電極,具有平行於該第三主表面之第四主表面,該第四電極為透光的,以及液晶層,係設置在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四電極之間。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三電極包括面向部,被設置給當被投影到平行於該第一主表面的平面時與該第二電極重疊之部位,以及非面向部,與該面向部分開地設置給當被投影到該平 面時未與該第二電極重疊之部位。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三電極僅設置給當被投影到平行於該第一主表面的平面時未與該第二電極重疊之部位。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裝置,其中,當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四電極之間的電壓為第一電壓時,該液晶層進入該第一狀態,而當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四電極之間的該電壓之絕對值為高於該第一電壓的絕對值之第二電壓時,該液晶層進入該第二狀態。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裝置,其中,該液晶層為聚合物分散型液晶。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三電極僅設置給當被投影到平行於該第一主表面之平面時與該第二電極重疊之部位。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裝置,其中,當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四電極之間的電壓為第一電壓時,該液晶層進入該第二狀態,而當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四電極之間的該電壓之絕對值為高於該第一電壓的絕對值之第二電壓時,該液晶層進入該第一狀態。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裝置,其中,該液晶層包括導電摻雜劑,並且為利用動態散射效果之液晶型。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三電極係設置給當被投影到平行於該第一主表面的平面時與該第二電極重疊之部分及未與該第二電極重疊之部分的每 一個。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該光學層包括第三電極,具有平行於該第二主表面之第三主表面,以及液晶層,係設置在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三電極之間。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另包含:高折射率層,係設置在該第一電極與該光學層之間,該第一電極、該有機發光層、和該高折射率層之折射率的每一個不低於1.6及不高於2.0。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裝置,另包含不規則部,係設置在該光學層與該高折射率層之間,及當被投影到平行於該第一主表面的平面時配置在與該第二電極重疊之位置中。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另包含互連層,係設置在該第一電極與該有機發光層之間,及當被投影到平行於該第一主表面的平面時配置在未與該第二電極重疊之該部位的一部分中。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一電極包括氧化物,該氧化物包括選自In(銦)、Sn(錫)、Zn(鋅)、和Ti(鈦)所組成的群組之至少一元素。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二電極包括鋁和銀的至少其中之一。
  17. 一種照明設備,包含: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包括:第一電極,具有第一主表面和與該第一主表面相對之第二主表面並且為透光的;第二電極,面向該第一主表面的一部分;有機發光層,係設置在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以及光學層,面向該第二主表面,且能夠過渡於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該第一狀態為從該有機發光層所發射出的光之行進方向被改變,而第二狀態在該光的該行進方向上具有小於該第一狀態之改變程度;以及電力供應單元,係電連接到該第一電極和該第二電極,以透過該第一電極和該第二電極供應電流到該有機發光層。
  1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設備,其中該光學層包括第三電極,具有平行於該第二主表面之第三主表面,第四電極,具有平行於該第三主表面之第四主表面,以及液晶層,係設置在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四電極之間,該設備另包括控制單元,係電連接到該第三電極和該第四電極,及被組構成藉由施加電壓在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四電極之間,以控制該光學層在該第一狀態與該第二狀態之間的轉換。
  1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設備,其中該第三電極包括面向部,被設置給當被投影到平行於該第一主表面的平面時與該第二電極重疊之部位,以及非面向部,與該面向部分開地設置給當被投影到該平面時未與該第二電極重疊之部位,該控制單元施加電壓在該面向部與該第四電極之間,及施加電壓在該非面向部與該第四電極之間,以另外將該光學層轉換到第三狀態,該第三狀態為當被投影到該平面時該液晶層的一部分未與該第二電極重疊係在該第二狀態,而當被投影到該平面時該液晶層的一部分與該第二電極重疊係在該第一狀態。
  20.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製造方法,包含:製備工作件,該工作件包括第一電極,具有第一主表面和與該第一主表面相對之第二主表面並且為透光的;第二電極,面向該第一主表面的一部分;及有機發光層,係設置在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以及將光學層形成在該第二主表面的側面上之該工作件的表面上,該光學層能夠過渡於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該第一狀態為從該有機發光層所發射出的光之行進方向被改變,而第二狀態在該光的該行進方向上具有小於該第一狀態之改變程度。
TW102103127A 2012-03-23 2013-01-28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 TW2013496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8310A JP5703251B2 (ja) 2012-03-23 2012-03-23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9611A true TW201349611A (zh) 2013-12-01

Family

ID=47709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3127A TW201349611A (zh) 2012-03-23 2013-01-28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02383B2 (zh)
EP (1) EP2642522A1 (zh)
JP (1) JP5703251B2 (zh)
CN (1) CN103325956A (zh)
TW (1) TW20134961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23344B2 (ja) 2012-09-25 2015-05-27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JP2014102958A (ja) 2012-11-19 2014-06-05 Toshiba Corp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システム
JP2014103008A (ja) 2012-11-20 2014-06-05 Toshiba Corp 液体用容器、容器用照明装置、容器用部材及び容器照明システム
JP2014154566A (ja) 2013-02-04 2014-08-25 Toshiba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JP6157866B2 (ja) 2013-02-04 2017-07-05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JP5584329B1 (ja) 2013-02-04 2014-09-03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JP2014154405A (ja) 2013-02-08 2014-08-25 Toshiba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US9407856B2 (en) * 2013-05-30 2016-08-02 Vizio, Inc. Transparent FIPEL backlight panels which display colored light from a front surface to a light modulator and a white light from a back surface
WO2015072000A1 (ja) * 2013-11-14 2015-05-21 株式会社 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照明システム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US20170138120A1 (en) * 2014-07-11 2017-05-1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ptical switching device and building material
EP3029519B1 (en) 2014-12-02 2018-03-07 LG Display Co., Ltd. Light control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KR20170029037A (ko) * 2015-09-04 2017-03-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표시 장치 및 투명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4417Y2 (ja) * 1988-11-09 1995-08-02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バック照明光源付液晶表示素子
JP3672060B2 (ja) * 1996-10-18 2005-07-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反射型液晶装置
JPH11202799A (ja) * 1998-01-08 1999-07-30 Seiko Instruments Inc フロントライト付き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029240A (ja) * 2001-07-16 2003-0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並びにその選択表示方法
JP4385563B2 (ja) * 2002-02-27 2009-1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JP2003272853A (ja) * 2002-03-14 2003-09-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2004317856A (ja) * 2003-04-17 2004-11-11 Seiko Epson Corp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4114551B2 (ja) 2003-06-06 2008-07-0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補助電極を用いた面状発光装置
EP1548856A3 (en) 2003-12-26 2012-08-08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planar light source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JP2006154402A (ja) * 2004-11-30 2006-06-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156751A (ja) * 2004-11-30 2006-06-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照明装置
JP2006234963A (ja) * 2005-02-22 2006-09-07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323303A (ja) * 2005-05-20 2006-11-30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表示装置
JP4826997B2 (ja) * 2005-05-20 2011-11-30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4432863B2 (ja) * 2005-09-05 2010-03-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0707609B1 (ko) 2005-12-02 2007-04-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2차원 및 3차원 영상 선택 가능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8270540A (ja) * 2007-04-20 2008-11-06 Sony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0869810B1 (ko) 2007-08-02 2008-11-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2010212169A (ja) * 2009-03-12 2010-09-24 Seiko Epson Corp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TW201211622A (en) 2010-08-06 2012-03-16 Wintek Corp Display structure
TWI447486B (zh) * 2011-11-18 2014-08-01 Au Optronics Corp 有機發光器件
JP5551200B2 (ja) * 2012-03-22 2014-07-16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01009A (ja) 2013-10-03
US8902383B2 (en) 2014-12-02
EP2642522A1 (en) 2013-09-25
CN103325956A (zh) 2013-09-25
JP5703251B2 (ja) 2015-04-15
US20130250214A1 (en) 201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349611A (zh)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
TWI509857B (zh)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用於製造此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方法
US8853936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TWI390297B (zh) 照明裝置
JP5551200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US20170138120A1 (en) Optical switching device and building material
JP2013073800A (ja) 表示装置
KR102295656B1 (ko) 광 제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120038847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0094534B2 (en) Surface-emitting unit having dimming regions
US20160312964A1 (en) Surface Emitting Unit
KR101659331B1 (ko) 광추출 효율이 향상된 유기발광소자용 기판,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
WO2015005638A1 (ko) 유기발광장치용 광추출 기판,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장치
JP5700185B1 (ja) 面状発光ユニット
JP5700184B1 (ja) 面状発光ユニット
KR102336434B1 (ko) 플렉서블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7147042A (ja) 発光装置
JP6528513B2 (ja) 面発光モジュール
JP2015176734A (ja) El素子用基板、el素子、照明装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7097169A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