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18057B -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18057B
CN103318057B CN201310094813.7A CN201310094813A CN103318057B CN 103318057 B CN103318057 B CN 103318057B CN 201310094813 A CN201310094813 A CN 201310094813A CN 103318057 B CN103318057 B CN 1033180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ing surface
seat
vehicle
regulating mechanism
driv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948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18057A (zh
Inventor
藤井雄辉
木野弘树
前田敏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18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80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180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80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19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60N2/0248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with memory of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60N2/0252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with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adjustments, e.g. height of headrest following longitudinal position of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19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 B60N2/929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lin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包括就座表面调节机构、座椅位置调节机构、座椅位置检测部、离车意图检测部和驱动控制部,其中就座表面调节机构设置有致动器并且就座表面调节机构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车辆座椅的就座表面,座椅位置调节机构用于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车辆座椅,座椅位置检测部用于检测车辆座椅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离车意图检测部用于检测车辆乘客的下车的意图,驱动控制部用于在离车意图检测部检测到乘客下车的意图的情况下执行离车就座表面控制,离车就座表面控制来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使得就座表面定位在设定为与座椅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在JP2009-241774A(以下称为专利参考文献1)中公开。专利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已知的车辆座椅装置包括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安装在车辆的门镜上的摄像装置来确定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客的体形,并且在预测到乘客移动以下车的情况下,基于通过由摄像装置产生的图像数据检测到的乘客的体形,将车辆座椅的就座表面移动到适于乘客下车的位置。当控制部执行座椅的就座表面的驱动控制时,在下车期间乘客可能存在的压迫感减轻了并且乘客从车辆中出去的容易程度增加。
但是根据专利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已知的车辆座椅装置,控制部基于由摄像装置产生的图像数据来确定乘客的体形。因此,控制部需要进行复杂的处理,从而通过图像数据来确定乘客的体形,并且因此需要高性能的控制部。此外,摄像装置需要为了乘客体形的确定而单独地设置在门镜处,这可能增加座椅装置的整体成本。
因此存在对这样一种车辆的座椅装置的需要,该座椅装置以简单的结构来确定乘客的体形并且确保乘客易于从车辆中离开。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包括就座表面调节机构、座椅位置调节机构、座椅位置检测部、离车意图检测部和驱动控制部,其中就座表面调节机构设置有致动器并且通过致动器的致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车辆座椅的就座表面,座椅位置调节机构用于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车辆座椅,座椅位置检测部用于检测车辆座椅的前后方向位置,离车意图检测部用于检测车辆的乘客下车的意图,驱动控制部用于在离车意图检测部检测到乘客下车的意图的情况下执行离车就座表面控制,离车就座表面控制对就座表面调节机构进行控制,使得车辆座椅的就座表面定位在设定为与车辆座椅的由座椅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处。
根据上述结构,在通过离车意图检测部检测到使用者下车的意图的情况下,乘客所坐的车辆座椅的就座表面移动,以定位在与车辆座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的高度。由于车辆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易受乘客的体形影响,因此能够在使用者下车时,通过将就座表面移动到与车辆座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的高度,来将就座表面引至最适于使用者体形的就座表面位置。此外,驱动控制部仅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使得就座表面移动到与座椅位置检测部检测到的车辆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并且因此不需要用于获得乘客的体形的复杂的处理。因此,通过以上说明的简单结构,使得可以确定乘客的体形并且确保了乘客易于从车辆中离开。
因此,以简单的结构确定了乘客的体形并且确保了乘客易于从车辆中离开。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驱动控制部执行离车就座表面控制,其中就座表面调节机构被驱动控制为使得在所述车辆座椅位于车辆座椅的前后可移动范围内预定的第一设定区域的情况下,在车辆座椅定位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处时车辆座椅的就座表面的就座表面位置等于或高于在车辆座椅定位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一位置向前定位的第二位置处时就座表面的就座表面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在车辆座椅位于车辆座椅的在前后可移动范围内预定的第一设定区域中的情况下,当驱动控制部执行离车就座表面控制时,驱动控制部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使得在车辆座椅定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处时车辆座椅的就座表面的就座表面位置等于或高于在车辆座椅定位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一位置定位在前方的第二位置处时就座表面的就座表面位置。具体地,车辆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易受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客的体形的影响,并且假定为如果车辆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越是向前,则乘客具有越小的体形,并且假定为车辆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越是向后,则乘客具有越大的体形。也就是说,通过将车辆座椅的就座表面移动到使较大体形的乘客可以容易地下车的就座表面位置或者移动到使较小体形的乘客容易地下车的就座表面位置,获得了在下车期间最适于乘客的体形的就座表面位置。这使得乘客能够在就座表面移动到适于乘客体形的位置的状态下下车,这增加了乘客从车辆中离开的容易程度。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第一设定区域被细分成前部区域、设定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于前部区域位于后方的前部变化区域以及设定为相对于前部变化区域位于后方的上限区域,并且驱动控制部执行离车就座表面控制,其中就座表面调节机构被控制为使得在车辆座椅定位在前部区域中的情况下,保持设定成与车辆座椅在前部变化区域中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最前方的位置相对应的表面位置,并且就座表面调节机构控制为使得在车辆座椅定位在上限区域中的情况下,保持设定成与车辆座椅在前部变化区域中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最后方的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当车辆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前部区域中时,驱动控制部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使得保持设定为与车辆座椅在前部变化区域中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最前方的位置相对应的表面位置。在车辆座椅的第一设定区域中,前部区域设定为相对于前部变化区域位于前方。因此,在车辆座椅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前部区域中的情况下,车辆座椅移动,使得就座表面位置更低,并且就座表面位置保持在前部区域中。因此,就座表面位置设定在使体形被假定为较小的乘客的脚部和腿部在下车的运动期间免于受车辆干扰并免于在车辆中卡住的位置处,并且因此增加了乘客从车辆中离开的容易程度。此外,当车辆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上限区域中时,驱动控制部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使得保持设定为与车辆座椅在前部变化区域中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最后方的位置相对应的表面位置。在车辆座椅的第一设定区域中,上限区域设定为相对于前部变化区域位于后方。因此,在车辆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上限区域中的情况下,车辆座椅移动,使得就座表面位移变得更高,并且就座表面位置保持在上限区域中。这限制了在下车的运动期间由于就座表面定位得过高使乘客的头部撞在车辆的顶棚上。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驱动控制部执行离车就座表面控制,其中就座表面调节机构被驱动控制为使得在车辆座椅位于设定为相对于第一设定区域位于后方的第二设定区域中的情况下,在车辆座椅定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第三位置处时车辆座椅的就座表面的就座表面位置等于或低于在车辆座椅定位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三位置定位在前方的第四位置处时就座表面的就座表面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在车辆座椅位于设定为相对于第一设定区域位于后方的第二设定区域中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使得在车辆座椅定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第三位置处时车辆座椅的就座表面的就座表面位置等于或低于在车辆座椅定位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三位置定位于后方的第四位置处时就座表面的就座表面位置。也就是说,在前后可移动的范围内,当车辆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第二设定区域中时,假定乘客的体形大于在车辆座椅定位在第一设定区域中时所假定的体形。因此,车辆座椅移动,使得就座表面位置与假定为较大的体形相对应地降低,在后部区域中被就座表面位置保持。因此,乘客可以在车辆座椅的就座表面移动到限制具有较大体形的乘客在下车的运动期间将其头部碰撞到车辆的顶棚上的位置的状态下下车,并且因此甚至更确保了乘客易于从车辆中离开。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座椅位置调节机构包括用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车辆座椅的前后驱动致动器,并且在驱动控制部执行离车就座表面控制时,驱动控制部执行前后移动控制来控制座椅位置调节机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后移动车辆座椅。
根据上述结构,当驱动控制部执行离车就座表面控制时,驱动控制部除了执行离车就座表面控制外,还执行前后移动控制,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后移动车辆座椅。因此,车辆座椅和车辆前部之间的车辆驱动室空间变得更大,并且因此用于乘客下车的运动的空间变得更大,这增加了乘客从车辆中离开的容易程度。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包括用于检测车辆使用者坐到车辆座椅的就座表面上的意图的乘车意图检测部、用于根据使用者识别部和由车辆使用者携带的便携装备之间的通讯来识别车辆使用者并且用于传送车辆使用者专有的识别信号的使用者识别部、以及在车辆的使用者驾驶车辆时储存车辆的前后方向位置的存储部,其中驱动控制部通过使用者识别部识别车辆使用者,并且在乘车意图检测部检测到车辆使用者坐到车辆座椅的就座表面上的意图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执行乘车就座表面控制,乘车就座表面控制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使得车辆座椅的就座表面定位在设定成与车辆座椅的储存在存储部处的前后方向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处。
根据上述结构,在驱动控制部借助于驱动控制部和由车辆使用者携带的便携装备之间的通讯识别了车辆使用者、并且检测到车辆使用者上车的意图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使得在车辆的使用者驾驶车辆时,就座表面移动到设定为与储存在存储部中的车辆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因此,车辆使用者可以在车辆座椅的就座表面移动到与车辆使用者的体形相对应的高度的状态下上车,并且因此增加了使用者进入到车辆中的容易程度。
附图说明
本公开内容的以上的和附加的特性和特征通过参照附图来理解的以下详细描述变得更加明显,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此处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与座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的转换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离车就座表面控制的流程图;以及
图4是示出了根据该实施方式的乘车就座表面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将详细地说明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分别意指车辆的前后方向和车辆的上下方向。在该实施方式中,上车和下车分别具有与相对于车辆的进入和离开相同的意思。
如图1所示,安装在车辆的内部地板上的座椅1(也就是车辆座椅)设置有:形成就座表面的座椅坐垫;以及形成靠背并且在座椅坐垫2的后端部被支撑从而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倾斜的座椅靠背3。
座椅1设置有调节座椅1的状态(位置)的机构。也就是说,座椅1设置有:用于通过自由移动座椅坐垫2来在上下方向上调节座椅1的座椅坐垫2的位置的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以及用于通过自由移动座椅1来在前后方向上调节座椅1的位置的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座椅1可以除了上述上述机构之外还设置有例如用于使座椅靠背3相对于座椅坐垫2倾斜的斜躺机构,和/或用于调节座椅坐垫2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座椅靠背3的位置的坐垫长度机构。
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设置有由电动马达构造的上下驱动致动器6(也就是致动器),并且具有通过致动上下驱动致动器6来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座椅坐垫2的功能。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设置有由电动马达构造的前后驱动致动器7,并且具有通过致动前后驱动致动器7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座椅1的功能。
座椅1设置有用于控制上下驱动致动器6和前后驱动致动器7的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部10根据预先记录在例如ROM中的控制程序来执行计算过程,其中控制程序由设置有CPU、ROM、RAM等等的电子控制单元(ECU)构造。
前后驱动致动器7设置有用于检测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座椅位置检测部9。在该实施方式中,座椅位置检测部9由检测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的前后驱动致动器7的转数的霍尔集成电路(Hall IC)构造,并且座椅位置检测部9将通过座椅位置检测部9检测到的位置检测信号输出到电气地连接到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驱动控制部10。但是,座椅位置检测部9不限于上述的检测致动器转数的结构,并且可以包括Hall IC之外的其它结构,只要座椅位置检测部9检测到座椅的位置即可。
上下驱动致动器6设置有用于检测座椅1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也就是座椅1的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的就座表面位置检测部8。在该实施方式中,就座表面位置检测部8由检测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的上下驱动致动器6的转数的Hall IC构造,并且就座表面位置检测部8将通过就座表面位置检测部8检测到的位置检测信号输出到电气地连接到就座表面位置检测部8的驱动控制部10。但是,就座表面位置检测部8不限于上述的检测致动器转数的结构,并且可以包括除了Hall IC之外的其它结构,只要就座表面位置检测部8检测座椅的位置即可。接下来,将说明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的电气结构。
如图1所示,前后驱动致动器7和前后驱动致动器7的座椅位置检测部9以及上下驱动致动器6和上下驱动致动器6的就座表面位置检测部8电气地连接到驱动控制部10。此外,离车意图检测部13和乘车意图检测部14中的每一者均经由包括例如为CAN(控制器区域网络)和LIN(本地互联网络)的车载区域网络(LAN)连接到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部10包括内置在驱动控制部10中的并且由例如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EPROM)构造的存储部11。
离车意图检测部13由用于检测安全带的带扣的锁定/解锁状态的带扣开关构造,并且构造为在乘客下车时检测到乘客的下车意图。在乘客下车时乘客的下车意图包括发生在乘客下车之前的乘客的下车意图。也就是说,在检测到安全带的带扣的解状态时,离车意图检测部13将在离车意图检测部13处检测到的离车意图检测信号输出到驱动控制部10。离车意图检测部13不限于上述的通过带扣开关来检测乘客下车的意图的结构,并且可以构造为例如发动机的点火开关,并且可以检测点火开关的关闭状态。
乘车意图检测部14由门控开关构造,并且构造为在使用者上车时检测到使用者的上车意图。在使用者上车时使用者的上车意图包括发生在使用者上车之前的上车意图。也就是说,在检测到车门的开启状态时,乘车意图检测部14将乘车意图检测信号从乘车意图检测部14输出到驱动控制部10。乘车意图检测部14不限于上述的通过门控开关来检测使用者的上车意图的结构,并且可以由通过从电子钥匙处接受解锁信号来检测上车意图的接收器来构造。
在该实施方式中,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借助于便携装备15和驱动控制部10的使用者识别部12之间的无线电通讯,来识别即将上车的、也就是即将坐到座椅1的座椅坐垫2上的使用者。可携带装备15由例如电子钥匙构造,并且构造为将指示出使用者的识别信号传送到驱动控制部10的使用者识别部12。由例如用于从便携装备15处接收信号的接收器构造的使用者识别部12与便携装备15进行无线电通讯并且将所接收的信号(识别信号)输出到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部10接收由便携装备15发送的识别信号,并且检查是否满足预定的关系,也就是说,例如,驱动控制部10检查所接受的识别信号是否与储存在存储部11中的记录代码一致或匹配,并且驱动控制部10因此识别使用者。
响应于由例如开关构造的座椅操作部的操作,驱动控制部10将控制信号输出到上下驱动致动器6并且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类似的方式,响应于座椅操作部的操作,驱动控制部10将控制信号输出到前后驱动致动器7并且驱动控制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使得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如图2所示,对于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设定有前后可移动范围Afb(例如0毫米至250毫米,在座椅定位在最前端的情况下为0毫米,在座椅定位在最后端的情况下为250毫米),其中座椅1能够在前后可移动范围Afb中在前后方向上移动。驱动控制部10构造为通过驱动控制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以在前后可移动范围Afb中移动座椅1。对于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设定有上下可移动范围Aud(例如0毫米至60毫米,在座椅定位在最下方的情况下为0毫米,在座椅定位在最上方的情况下为60毫米),其中座椅1能够在上下可移动范围Aud中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驱动控制部10构造为通过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以在上下可移动范围内移动座椅坐垫2。
此外,驱动控制部10基于从离车意图检测部13处输入的离车意图检测信号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更具体地,在离车意图检测信号指的是指示出乘客的下车意图的信号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确定乘客具有下车的意图。当驱动控制部10检测到上述离车意图检测信号时,驱动控制部10基于来自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位置检测信号对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执行离车就座表面控制。也就是说,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在乘客下车时,座椅坐垫2移动到与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此处,与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指的是使坐在定位于前后方向上的预定位置处的座椅1上的乘客易于下车的就座表面位置。具体地,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可能受坐在座椅1上的乘客的体形影响,假定在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车辆的前侧处的情况下乘客的体形较小,并且假定在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车辆的后侧处的情况下乘客的体形较大。也就是说,驱动控制部10导致座椅坐垫2移动到最适于根据座椅1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所假定的体形的就座表面位置(便于乘客下车的就座表面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预先设定了最适于乘客的体形的就座表面位置,其中乘客的体形通过从座椅位置检测部9处获得的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所假定。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坐垫2移动到上述的预先设定的最适合的就座表面位置。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该实施方式的驱动控制部10通过将位置检测区域划分成两个区域—也就是设定在前侧处的、即在前后可移动范围Afb内位于车辆前部的第一设定区域A1(例如为0毫米至150毫米)以及设定在后侧处的、即相对于第一设定区域A1位于车辆后部的第二设定区域A2(例如为150毫米至250毫米)—来识别座椅1的位置检测区域。此外,在驱动控制部10处,第一设定区域A1细分成三个区域,也就是细分成定位在车辆前侧处的前部区域Af(例如为0毫米至20毫米)、设定为相对于前部区域Af位于后方的前部改变区域Afc(例如为20毫米至50毫米)以及设定成相对于前部改变区域Afc位于后方的上限区域Au(例如为50毫米至150毫米)。此外,在驱动控制部10处,第二设定区域A2细分成两个区域,也就是设定在车辆的前侧处的后部改变区域Abc(例如为150毫米至200毫米)以及设定为相对于后部改变区域Abc位于后方的后部区域Ab(例如为200毫米至250毫米)。
座椅坐垫2的与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由驱动控制部10设定,使得就座表面位置Pf(例如为5毫米)保持在前部区域Af中。就座表面位置Pfc设定成在前部变化区域Afc中与座椅1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成比例地提升。就座表面位置Pu(例如为50毫米)设定成在上限区域Au中保持就座表面位置Pu。就座表面位置Pbc设定成在后部改变区域Abc中与座椅1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成反比例地降低。就座表面位置Pb(例如为5毫米)设定成在后部区域Ab中保持就座表面位置Pf。
在驱动控制部10基于来自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输入信号而确定了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前部区域Af内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1的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移动到就座位置Pf。
在驱动控制部10基于来自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输入信号而确定了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前部变化区域Afc中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1的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移动到就座表面位置Pfc。
在驱动控制部10基于来自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输入信号而确定了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上限区域Au中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1的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移动到就座表面位置Pu。
在驱动控制部10基于来自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输入信号而确定了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后部变化区域Abc中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1的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移动到就座表面位置Pbc。
在驱动控制部10基于来自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输入信号而确定了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后部区域Ab中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1的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移动到就座表面位置Pb。
在该实施方式中,就座表面位置Pf设定为与在座椅1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前部区域Af中的情况下所假定的乘客体形相适合的位置。也就是说,就座表面位置Pf设定在这样的位置,即,在该位置处,在乘客下车时假定为具有较小体形的乘客的脚部以坐在座椅1上的姿势接触地面、并且在下车的运动期间乘客的腿部和脚部免于受车体干扰并免于在车体中卡住。就座表面位置Pu设定为与在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上限区域Au中的情况下所假定的乘客体形相适合的位置。也就是说,就座表面位置Pu设定在使假定为具有比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第二设定区域A2中的情况下的乘客更小的体形的乘客的脚部和腿部免于受车辆的干扰并免于在车辆中卡住、并且在下车的运动的过程中乘客的头部不会撞击到车辆的顶棚上的位置处。就座表面位置Pb设定为与在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后部区域Ab中的情况下所假定的的乘客体形相适合的位置。也就是说,就座表面位置Pb设定在使假定为具有比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上限区域Au中的情况下的乘客更大的体形的乘客在下车的运动期间不会将头部撞到车辆的顶棚上的位置处。
此外,在使用者(也就是车辆使用者)上车时,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具体地,驱动控制部10进行便携装备15和使用者识别部12之间的无线电通讯,并且在驱动控制部10确定了从使用者携带的便携装备15处传送的并且使用者专有的识别信号、并且储存在存储部11处的记录代码满足了预定的对应关系的情况下识别出即将上车的使用者。驱动控制部10在来自乘车意图检测部14的乘车意图检测信号是指示出了乘客上车意图的信号的情况下,确定出乘客—也就是使用者—具有上车的意图。当驱动控制部10检测到上述乘车意图检测信号时,驱动控制部10基于预先储存在存储部11中的在使用者驾驶车辆时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对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执行乘车就座表面控制。也就是说,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坐垫2移动到与储存在存储部11中的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座椅坐垫2的与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通过驱动控制部10以与下车的就座表面控制相似的方式如图2所示地控制,并且因此将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将参照图3的流程图全面地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在乘客下车时执行的操作。此处所说明的过程以预定的周期重复。
在基于从离车意图检测部13处输入的离车意图检测信号而在步骤ST1中检测到乘客下车意图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接着如图3所示的步骤ST1而执行步骤ST2至ST11的相应过程。
在步骤ST2中,驱动控制部10基于来自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位置检测信号来确定座椅1的前后方向位置Pw是否在前部区域Af中。在确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3中的过程。在步骤ST3中,驱动控制部10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坐垫2移动到就座表面位置Pf。也就是说,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相对于就座表面位置Pf向上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执行驱动控制,以向下移动座椅坐垫2并且使座椅坐垫2在就座表面位置Pf处停止。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等同于就座表面位置Pf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立即停止,也就是终结此处的过程,而不再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另一方面在步骤ST2中,在确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4中的过程。
在步骤ST4中,驱动控制部10基于来自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位置检测信号来确定座椅1的前后方向位置Pw是否在前部变化区域Afc中。在确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5中的过程。在步骤ST5中,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坐垫2移动到就座表面位置Pfc。也就是说,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就座表面位置Pfc位于下方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执行驱动控制,以向上移动座椅坐垫2并且使座椅坐垫2在就座表面位置Pfc处停止。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相对于就座表面位置Pfc向上时,驱动控制部10执行驱动控制,以向下移动座椅坐垫2,并且使座椅坐垫2在就座表面位置Pfc处停止。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等同于就座表面位置Pfc时,驱动控制部10立即停止此处的过程,而不再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另一方面,在步骤ST4中,在确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6中的过程。
在步骤ST6中,驱动控制部10基于来自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位置检测信号来确定座椅1的前后方向位置Pw是否在上限区域Au中。在确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7中的过程。在步骤ST7中,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坐垫2移动到就座表面位置Pu。也就是说,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就座表面部分Pu位于下方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执行驱动控制,以向上移动座椅坐垫2,并且使座椅坐垫2在就座表面位置Pu处停止。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等同于就座表面位置Pu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立即停止此处的过程,而不再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另一方面,在步骤ST6中,在确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8中的过程。
在步骤ST8中,驱动控制部10基于来自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位置检测信号来确定座椅1的前后方向位置Pw是否在后部变化区域Abc中。在确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9中的过程。在步骤ST9中,驱动控制部10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坐垫2移动到就座表面位置Pbc。也就是说,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就座表面位置Pbc位于下方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执行驱动控制,以向上移动座椅坐垫2,并且使座椅坐垫2在就座表面位置Pbc处停止。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相对于就座表面位置Pbc向上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执行驱动控制以向下移动座椅坐垫2,并且使座椅坐垫2在就座表面位置Pbc处停止。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等同于就座表面位置Pbc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立即停止此处的过程,而不再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另一方面,在步骤ST8中,在确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10中的过程。
在步骤ST10中,驱动控制部10基于来自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位置检测信号来确定座椅1的前后方向位置Pw是否在后部区域Ab中。在确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11中的过程。在步骤ST11中,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坐垫2移动到就座表面位置Pb。也就是说,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相对于就座表面位置Pb向上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执行驱动控制,以向下移动座椅坐垫2并且使座椅坐垫2在就座表面位置Pb处停止。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等同于就座表面位置Pb时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立即停止此处的过程,而不再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另一方面,在步骤ST10中,在确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立即停止此处的步骤。
接下来,将参照图4的流程图来全面地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在使用者上车时执行的操作。此处说明的过程以预定的周期重复。在步骤ST21中,驱动控制部10确认在使用者识别部12处接收了来自便携装备15的识别信号。在步骤ST21中,在驱动控制部10接收了识别信号并且识别了使用者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22。在步骤ST22中,驱动控制部10基于从乘车意图检测部14处输入的乘车意图检测信号来确定是否检测到了使用者上车的意图。在确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23中。在确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立即停止此处的过程。
在步骤ST23中,驱动控制部10基于储存在存储部11中的使用者驾驶时座椅1的前后方向位置Pw来确定座椅1的前后方向位置Pw是否在前部区域Af中。在确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24中的过程。在步骤ST24中,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坐垫2移动到就座表面位置Pf。也就是说,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相对于就座表面位置Pf上方时,驱动控制部10执行驱动控制,以向下移动座椅坐垫2,并且使座椅坐垫2在就座表面位置Pf处停止。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等同于就座表面位置Pf时,驱动控制部10立即停止此处的过程,而不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另一方面,在步骤ST23中,在确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25中的过程。
在步骤ST25中,驱动控制部10基于来自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位置检测信号来确定座椅1的前后方向位置Pw是否在前部变化区域Afc中。在确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26中的过程。在步骤ST26中,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坐垫2移动到就座表面位置Pfc。也就是说,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就座表面位置Pfc位于下方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执行驱动控制,以向上移动座椅坐垫2,并且使座椅坐垫2在就座表面位置Pfc处停止。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相对于就座表面部分Pfc向上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执行驱动控制,以向下移动座椅坐垫2,并且是座椅坐垫2在就座表面位置Pfc处停止。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等同于就座表面位置Pfc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立即停止此处的工程,而不再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另一方面,在步骤ST25中,在确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27中的过程。
在步骤ST27中,驱动控制部10基于来自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位置检测信号来确定座椅1的前后方向位置Pw是否在上限区域Au中。在确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28中的过程。在步骤ST28中,驱动控制部10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坐垫2移动到就座表面位置Pu。也就是说,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就座表面位置Pu位于下方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执行驱动控制,以向上移动座椅坐垫2,并且使座椅坐垫2在就座表面位置Pu处停止。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等同于就座表面位置Pu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立即停止此处的过程,而不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另一方面,在步骤ST27中,在确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29中的过程。
在步骤ST29中,驱动控制部10基于来自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位置检测信号来确定座椅1的前后方向位置Pw是否在后部变化区域Abc中。在确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30中的过程。在步骤ST30中,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坐垫2移动到就座表面位置Pbc。也就是说,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就座表面位置Pbc位于下方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执行驱动控制,以向上移动座椅坐垫2,并且使座椅坐垫2在就座表面位置Pbc处停止。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相对于就座表面位置Pbc向上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执行驱动控制,以向下移动座椅坐垫2并使座椅坐垫2在就座表面位置Pbc处停止。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等同于就座表面位置Pbc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立即停止此处的过程,而不再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另一方面,在步骤ST29中,在确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31中的过程。
在步骤ST31中,驱动控制部10基于来自座椅位置检测部9的位置检测信号来确定座椅1的前后方向位置Pw是否在后部区域Ab中。在确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流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T32中的过程。在步骤ST32中,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坐垫2移动到就座表面位置Pb。也就是说,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相对于就座表面位置Pb向上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执行驱动控制,以向下移动座椅坐垫2,并且使座椅坐垫2在就座表面位置Pb处停止。在座椅坐垫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等同于就座表面位置Pb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立即停止此处的过程,而不再驱动控制表面调节机构4。另一方面,在步骤ST31中,在确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立即停止此处的过程。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得到了以下效果和优点。
(1)在通过离车意图检测部13检测到乘客下车意图的情况下,乘客就座的座椅坐垫2移动,以定位在与座椅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的高度。由于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可能受乘客体形的影响,因此能够在乘客下车时通过将座椅坐垫2移动到与座椅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的高度,将座椅坐垫2带到最适合使用者体形的就座表面位置。此外,驱动控制部10仅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坐垫2移动到与通过座椅位置检测部9检测到的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并且因此不需要用于获得乘客体形的复杂过程。因此,通过以上所述的简单结构,可以确定乘客的体形并且确保了乘客易于从车辆中离开。
(2)在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第一设定区域A1中的情况下,当座椅1定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处时,座椅1的座椅坐垫2移动,以等于或高于在座椅1定位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一位置定位在前方的第二位置处时座椅坐垫2的就座表面位置。具体地,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可能受乘客的体形影响,并且假定为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定位越是向前,则乘客具有越小的体形,并且假定为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定位越是向后,则乘客具有越大的体形。也就是说,通过将座椅1的座椅坐垫2移动到使具有较大体形的乘客易于下车的就座表面位置,或者移动到使具有较小体形的乘客易于下车的位置,使得获得了在下车期间最适合乘客体形的就座表面位置。这使得乘客能够在座椅坐垫2已经移动到适合乘客体形的位置的状态下下车,这增加了乘客从车辆中离开的容易程度。
(3)当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前部区域Af中时,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保了就座表面位置Pf,其中就座表面位置Pf等同于设定为与座椅1的在前部变化区域Afc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最前部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特别地,假定为座椅1在第一设定区域A1中的定位越是向前,则乘客的体形越小,并且座椅1在第一设定区域A1中的定位越是向后,则乘客的体形越大。这是由于能够假定为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定位越是向前,则乘客具有越小的体形,并且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定位越是向后,则乘客具有越大的体形。在座椅1的第一设定区域A1中,前部区域Af设定成相对于前部变化区域Afc位于前方。因此,在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前部区域Af中的情况下,座椅坐垫2移动,使得就座表面位置变得更低,并且就座表面位置Pf在前部区域Af中被保持。因此,就座表面位置Pf设定在使具有假定为较小的身形的乘客的脚部在座椅1上以坐姿接触地面、并且乘客的脚部和腿部在下车的运动期间免于接触车辆并受车辆干扰的位置处,并且因此增加了乘客从车辆中离开的容易程度。此外,当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上限区域Au中时,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保持就座表面位置Pu,其中就座表面位置Pu等同于设定为与座椅1的在前部变化区域Afc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最后部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在座椅1的第一设定区域A1中,上限区域Au设定成相对于前部变化区域Afc位于后方。此,在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上限区域Au的情况下,座椅1移动,使得就座表面位置变得更高,并且就座表面位置在上限区域Au中保持在就座表面位置Pu处。因此,使乘客的脚部和腿部在下车的运动期间免于受车辆影响并被车辆卡住,并且免于使乘客在下车的运动期间将其头部撞击到车辆的顶棚,而乘客头部撞击到车辆的顶棚这可能由于座椅坐垫2定位得过高而发生。
(4)当车辆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设定成相对于第一设定区域A1位于后方的第二设定区域A2中时,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在车辆座椅1定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第三位置处时座椅坐垫的就座表面位置移动成等于或低于在车辆座椅1定位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三位置定位在前方的第四位置处时座椅坐垫2的就座表面位置。在座椅1的前后可移动范围Afb中,座椅1的第二设定区域A2设定成相对于第一设定区域A1位于后方。因此,在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在第二设定区域A2中的情况下,假定为乘客的体形大于在座椅1定位在第一设定区域A1中的情况下所假定的体形。因此,座椅坐垫2移动,从而定位得更低,使得就座表面位置与假定为更大的体形相对应,并且就座表面位置在后部区域Ab中保持在第二表面位置Pb处。因此,乘客可以在座椅1的座椅坐垫2已经移动到使具有较大体型的乘客在下车的运动期间免于将头部撞击到车辆的顶棚上的状态下下车,并且因此确保了乘客易于从车辆中离开。
(5)在驱动控制部10借助于驱动控制部10和由使用者携带的便携装备15之间的通讯识别了使用者、并且检测到使用者上车的意图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座椅坐垫2移动到设定成与储存在存储部11中的、在使用者驾驶车辆时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因此,使用者可以在座椅1的座椅坐垫2已经移动到与使用者的体形相对应的高度的状态下上车,并且因此增加了使用者进入到车辆中的容易程度。
上述实施方式可作如下修改。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驱动控制部10在乘客上车时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但是不限于此,并且驱动控制部10可以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和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例如,在驱动控制部10接收到来自离车意图检测部13的离车意图检测信号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并且对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执行离车就座表面控制。也就是说,驱动控制部10除了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之外,还通过驱动控制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来进行前后移动控制,使得座椅1向后移动(例如移动到与50毫米相对应的位置)。由于这种结构,座椅1和车辆的前部之间的车辆空间变大,并且因此用于乘客下车运动的空间变大,这增加了乘客从车辆中离开的容易程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驱动控制部10在乘客、也就是使用者上车时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但是不限于此,并且驱动控制部10可以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和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例如,在驱动控制部10接收到来自乘车意图检测部14的乘车意图检测信号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10驱动控制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并且对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执行乘车就座表面控制。也就是说,驱动控制部10除了驱动控制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还通过驱动控制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来执行前后移动控制,使得座椅1向后移动(例如移动到与50毫米相对应的位置)。由于这种结构,座椅1和车辆的前部之间的车舱空间变大,并且因此用于乘客上车运动的空间变大,这增加了使用者进入到车辆中的容易程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由前后驱动致动器7基于来自驱动控制部10的控制信号来驱动。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可以是由乘客手动操作而非电气操作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机械类型。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驱动控制部10设置在座椅1处,但是驱动控制部10可以设置在例如车辆的内部地板处而非座椅1处。
上述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数值可以改变成其他数值,只要确保使用者易于从车辆中离开和/或进入到车辆中即可。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定在上限区域Au中的就座表面位置Pu设定为50毫米,但是,就座表面位置Pu可以设定为例如55毫米,只要确保了使用者容易从车辆中离开和/或进入到车辆的程度、而不会例如将其头部撞击到车辆的顶棚即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定在前部区域Af和后部区域Au中的就座表面位置Pf和就座表面位置Pu中的每一者分别设定为5毫米,但是,就座表面位置Pf和就座表面位置Pu中的每一者可以设定为包括例如15毫米的其它数值,只要确保了使用者易于从车辆中离开即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前部区域Af中和后部区域Ab中的就座表面位置Pf和就座表面位置Pb设定为相等的数值,但是,就座表面位置Pf和就座表面位置Pb可以设定为彼此不同的数值。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座表面位置Pfc设定成在前部变化区域Afc中与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成比例地升高,并且就座表面位置Pbc设定成在后部变化区域Abc中与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成反比例地降低,但是,就座表面位置Pfc、Pbc可以设定成在展示成在图2的转换图中的前部变化区域Afc中和后部变化区域Abc中相对于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成阶梯形状或二次曲线的同时升高或降低。

Claims (4)

1.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包括:
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所述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设置有致动器(6)并且所述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通过所述致动器(6)的致动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车辆座椅(1)的就座表面(2);
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所述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用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所述车辆座椅(1);
座椅位置检测部(9),所述座椅位置检测部(9)用于检测所述车辆座椅(1)的前后方向位置(Pw);
离车意图检测部(13),所述离车意图检测部(13)用于检测所述车辆的乘客下车的意图;以及
驱动控制部(10),所述驱动控制部(10)用于在所述离车意图检测部(13)检测到乘客下车的意图的情况下执行离车就座表面控制,所述离车就座表面控制对所述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进行控制,使得所述车辆座椅(1)的所述就座表面(2)定位在设定为与在所述座椅位置检测部(9)处检测出的所述车辆座椅(1)的所述前后方向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Pf,Pfc,Pu,Pbc,Pb)处,其中所述驱动控制部(10)执行所述离车就座表面控制,其中所述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被驱动控制为使得:在所述车辆座椅(1)位于所述车辆座椅(1)的前后可移动范围(Afb)内预定的第一设定区域(A1)中的情况下,在所述车辆座椅(1)定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处时所述车辆座椅(1)的所述就座表面(2)的所述就座表面位置(Pf,Pfc,Pu)等于或高于在所述车辆座椅(1)定位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定位在前方的第二位置处时所述就座表面(2)的所述就座表面位置(Pf,Pfc,Pu),
所述驱动控制部(10)执行所述离车就座表面控制,其中所述就座表面调节机构被驱动控制为使得:在所述车辆座椅(1)处于设定为相对于所述第一设定区域(A1)位于后方的第二设定区域(A2)中的情况下,在所述车辆座椅(1)定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第三位置处时所述车辆座椅(1)的所述就座表面(2)的所述就座表面位置(Pbc、Pb)等于或低于在所述车辆座椅(1)定位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三位置位于前方的第四位置处时所述就座表面(2)的所述就座表面位置(Pbc、P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设定区域(A1)细分成前部区域(Af)、设定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前部区域(Af)位于后方的前部改变区域(Afc)以及设定为相对于所述前部改变区域(Afc)位于后方的上限区域(Au),并且
所述驱动控制部(10)执行所述离车就座表面控制,其中所述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被控制为使得在所述车辆座椅(1)定位在所述前部区域(Af)中的情况下保持设定为与所述车辆座椅(1)的在所述前部改变区域(Afc)中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最前方的位置相对应的表面位置,并且所述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被控制为使得在所述车辆座椅(1)定位在所述上限区域(Au)中的情况下保持设定为与所述车辆座椅(1)的在所述前部改变区域(Afc)中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最后方的位置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
所述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包括用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所述车辆座椅(1)的前-后驱动致动器(7),并且
在所述驱动控制部(10)执行所述离车就座表面控制时,所述驱动控制部(10)执行前后移动控制,以控制所述座椅位置调节机构(5)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后移动所述车辆座椅(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还包括:
乘车意图检测部(14),所述乘车意图检测部(14)用于检测车辆使用者坐到所述车辆座椅(1)的所述就座表面(2)上的意图;
使用者识别部(12),所述使用者识别部(12)用于根据所述使用者识别部(12)和车辆使用者携带的便携装备(15)之间的通讯来识别所述车辆使用者,并且所述使用者识别部(12)用于传送所述车辆使用者专有的识别信号;以及
存储部(11),所述存储部(11)存储在所述车辆使用者驾驶车辆时所述车辆座椅(1)的所述前后方向位置(Pw),其中
所述驱动控制部(10)通过所述使用者识别部(12)识别所述车辆使用者,并且所述驱动控制部(10)在所述乘车意图检测部(14)检测到车辆使用者坐上所述车辆座椅(1)的所述就座表面(2)的情况下执行乘车就座表面控制,所述乘车就座表面控制驱动控制所述就座表面调节机构(4),使得所述车辆座椅(1)的所述就座表面(2)定位在设定为与所述车辆座椅(1)的储存在所述存储部(11)处的所述前后方向位置(Pw)相对应的就座表面位置(Pf,Pfc,Pu,Pbc,Pb)处。
CN201310094813.7A 2012-03-22 2013-03-22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180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5518A JP5906865B2 (ja) 2012-03-22 2012-03-22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12-065518 2012-03-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18057A CN103318057A (zh) 2013-09-25
CN103318057B true CN103318057B (zh) 2015-10-28

Family

ID=47913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9481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18057B (zh) 2012-03-22 2013-03-22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79518B2 (zh)
EP (1) EP2641776B1 (zh)
JP (1) JP5906865B2 (zh)
CN (1) CN1033180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25892B2 (en) * 2015-03-26 2018-03-27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Adjustable vehicle seat
US20160332538A1 (en) * 2015-05-15 2016-11-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ar passenger ingress/egress and methods
CN107709087A (zh) * 2015-06-05 2018-02-16 Iee国际电子工程股份公司 适用于可移除车辆座椅的无线车辆座椅传感器单元
WO2018034121A1 (ja) * 2016-08-15 2018-02-22 アイシン精機 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調整装置、位置調整制御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調整方法
US10377269B2 (en) * 2017-04-13 2019-08-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JP7046734B2 (ja) * 2018-06-27 2022-04-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内照明システム
CN110696719A (zh) * 2019-11-05 2020-01-17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车门控制系统、方法、装置及车身控制器
WO2022055996A1 (en) * 2020-09-09 2022-03-17 Sears Manufacturing Co. Vehicle seat positioning system
CN115195538B (zh) * 2021-04-08 2023-06-09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调整方法及汽车座椅调整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6336A (ja) * 1981-10-29 1983-05-09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上シートの位置制御装置
US4807715A (en) * 1987-03-17 1989-02-28 Nissan Motor Co., Ltd. Control system for vehicle equipment
FR2696384B1 (fr) * 1992-10-02 1994-12-02 Faure Bertrand Automobile Dispositif pour la commande de réglage d'un siège de véhicule.
JPH09202164A (ja) * 1996-01-25 1997-08-05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状態調節装置
CN1856416A (zh) * 2003-10-30 2006-11-01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
CN102328605A (zh) * 2010-07-12 2012-0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76256B2 (ja) * 1990-03-14 1997-01-2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スライド連動式の可変シート装置
JP2932203B2 (ja) * 1990-09-29 1999-08-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ドライビングポジション調整装置
JP2004196154A (ja) * 2002-12-19 2004-07-15 Sony Corp 搭乗環境制御システム、搭乗環境制御装置、搭乗環境制御方法
JP4610922B2 (ja) * 2004-04-26 2011-01-1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07185988A (ja) * 2006-01-11 2007-07-26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JP4737216B2 (ja) * 2008-03-31 2011-07-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10006163A (ja) * 2008-06-25 2010-01-14 Nippon Soken Inc ドライビングポジション推奨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6336A (ja) * 1981-10-29 1983-05-09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上シートの位置制御装置
US4807715A (en) * 1987-03-17 1989-02-28 Nissan Motor Co., Ltd. Control system for vehicle equipment
FR2696384B1 (fr) * 1992-10-02 1994-12-02 Faure Bertrand Automobile Dispositif pour la commande de réglage d'un siège de véhicule.
JPH09202164A (ja) * 1996-01-25 1997-08-05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状態調節装置
CN1856416A (zh) * 2003-10-30 2006-11-01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
CN102328605A (zh) * 2010-07-12 2012-0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18057A (zh) 2013-09-25
US20130253779A1 (en) 2013-09-26
EP2641776B1 (en) 2016-01-20
EP2641776A1 (en) 2013-09-25
JP2013193667A (ja) 2013-09-30
US9079518B2 (en) 2015-07-14
JP5906865B2 (ja) 2016-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18057B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US7073856B2 (en) Head rests
US9815385B2 (en) Vehicle front seat adjustment based on anthrop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a rear passenger
CN102328605B (zh) 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
CN103625328B (zh) 交通工具座椅头枕致动
CN109278694B (zh) 提供操控信号的方法和控制器及安全带传感器和安全系统
US8157045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9533604B2 (en) Seat slide device
CN102205826B (zh) 头枕装置
CN102205824B (zh)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US9919621B2 (en) Vehicle 2nd and 3rd row seat adjustment based on anthrop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2nd and 3rd row rear passenger
EP2287036B1 (en) Seat state changing apparatus
US20170282754A1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storage
CN101909945A (zh) 乘员保护装置
US20070273139A1 (en) Device for Ascertaining an Occupant Position in a Vehicle
US20090062989A1 (en)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US7350860B2 (en) Headrest apparatus
CN115402196A (zh) 车辆的乘员遗留判定装置
US20070018439A1 (en) Vehicle passenger-restraining device and method
US20220009382A1 (en) Pivot fitting for a seat, in particular vehicle seat and a seat
US7445282B2 (en) Vehicle seat slide device
GB2560500A (en) Vehicle 2nd and 3rd row seat adjustment based on anthrop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2nd and 3rd row rear passenger
CN111148651A (zh) 用于机动车的车辆座椅及车辆座椅系统
JP200526169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20210061207A1 (en) Seat arrangement with dynamic seat position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8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