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3208B - 照相机单元 - Google Patents
照相机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03208B CN103303208B CN201310070475.3A CN201310070475A CN103303208B CN 103303208 B CN103303208 B CN 103303208B CN 201310070475 A CN201310070475 A CN 201310070475A CN 103303208 B CN103303208 B CN 10330320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ok
- protrusion
- camera body
- base portion
- camer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更好地对照相机实现固定的照相机单元。在照相机单元(12)上,照相机主体(16)的第1突出部(30)与形成在支架(18)的第1钩状部(50)上的第1楔形槽部(96)卡合。另外,第1钩状部(50)与形成在照相机主体(16)的左侧表面(26)或者右侧表面(24)与第1突出部(30)的第1大径部(110)之间的第2楔形槽部(118)卡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相机单元,该照相机单元具有照相机主体与支架,该支架与照相机主体安装在一起,用于对该照相机主体进行保持以将该照相机主体固定在安装对象物(例如,车辆的前玻璃)上,并且,可以将其与照相机主体拆卸开来。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内容:即,在车辆的前玻璃4的车内侧部上悬吊固定有照相机盒3,该照相机盒3上配置有全景照相机1(0016段、图1)。这里所说的“固定”包括:将照相机盒3直接固定在前玻璃4本身上的方式,以及将照相机盒3嵌合在前玻璃4上固定的挂钩部(按钮)上从而将照相机盒3固定在前玻璃4上的方式(0016段)。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中,可以将照相机盒3直接固定在前玻璃4本身上,或者将照相机盒3嵌合在前玻璃4上固定的挂钩部(按钮)上从而将照相机盒3固定在前玻璃4上,不过这两种照相机的固定方法都存在改进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285687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作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好地对照相机实现固定的照相机单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照相机单元为:包括照相机主体与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照相机主体相安装,对该照相机主体进行保持从而将其固定在安装对象物上,并且所述支架与所述照相机主体能够拆卸开。所述支架具有基部、第1钩状部与第2钩状部,其中,基部具有与所述安装对象物接触的安装面,所述第1钩状部与所述第2钩状部在对应于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侧表面与右侧表面的位置从所述基部立起形成。所述第1钩状部与所述第2钩状部中至少所述第1钩状部具有第1部与第2部,所述第1部向远离所述基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2部从所述第1部的头端向靠近所述基部的方向延伸,由所述第1部与所述第2部形成在平行于所述基部的方向上开口的第1开口部,在所述第1开口部中,由所述第1部形成的内壁以及由所述第2部形成的内壁形成第1楔形槽部。所述照相机主体具有第1突出部与第2突出部,所述第1突出部与所述第2突出部位于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侧表面与右侧表面,分别向左和右方向伸出而形成,用于与所述第1钩状部以及所述第2钩状部卡合。所述第1突出部具有第1大径部、第1小径部以及第1锥台形部与第2锥台形部中的至少一方,其中,所述第1大径部形成于所述第1突出部的头端;所述第1小径部的厚度比所述第1钩状部的厚度小;所述第1锥台形部配置在所述第1大径部与所述第1小径部之间,并且向所述第1大径部一侧其直径逐渐增大;所述第2锥台形部配置在所述第1小径部与所述基部之间,并且向所述第1小径部一侧其直径逐渐减小,从而在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侧表面或右侧表面与所述第1大径部之间形成第2楔形槽部。
采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由于照相机主体安装在支架上并且能够拆卸,因而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实现对照相机主体的安装。
另外,采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不但能够抑制照相机主体的窜动,还可以降低对支架的加工公差的要求,使支架的制作较为容易。即,在支架的第1钩状部上,由第1开口部的由第1部形成的内壁与第2部形成的内壁形成第1楔形槽部。并且,照相机主体的第1突出部进入该第1楔形槽部中。因而,(例如)即使第1突出部的第1小径部、第1锥台形部或者第2锥台形部的尺寸产生一定的偏差,第1突出部也会被第2楔形槽部支承(保持)。另外,在照相机主体的左侧表面或右侧表面与第1大径部之间形成第2楔形槽部。并且,第1钩状部进入该第2楔形槽部中。因而,(例如)即使第1钩状部的厚度尺寸产生偏差,也可以由第2楔形槽部实现支承(保持)。因而,照相机主体不会在第1钩状部与第1突出部卡合的方向(例如,在支架的收装面与照相机主体的上表面接触时的照相机主体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产生窜动(晃动)。
所述第2突出部可以具有与所述第2钩状部卡合且直径与所述第1小径部相等的第2小径部。此时,第2钩状部与照相机主体的第2突出部的小径部卡合,不过,第2突出部不具有第1突出部的第1大径部以及第1锥台形部那样的部位。因而,虽然第1突出部与第1钩状部的卡合对照相机主体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禁止),然而,第2突出部与第2钩状部的卡合不会对照相机主体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因此,能够使第1突出部具有较宽的公差范围,使得支架的制造较为容易。
所述支架可以还具有第3钩状部与第4钩状部,所述第3钩状部与所述第4钩状部在对应于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侧表面与右侧表面的位置从所述基部立起形成。此时,所述第3钩状部与所述第4钩状部具有第3部与第4部,所述第3部向远离所述基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4部从所述第3部的头端沿着所述基部延伸,由所述第3部与所述第4部形成在平行于所述基部的方向上开口的第2开口部。所述照相机主体具有第3突出部与第4突出部,所述第3突出部与所述第4突出部位于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侧表面与右侧表面,分别向左和右方向伸出而形成,用于与所述第3钩状部以及所述第4钩状部卡合。所述第3突出部具有第2大径部、第3小径部以及第3锥台形部与第4锥台形部这二者中的至少一方,其中,所述第2大径部形成于所述第3突出部的头端;所述第3小径部的厚度比所述第3钩状部的厚度小;所述第3锥台形部配置在所述第2大径部与所述第3小径部之间,并且向所述第2大径部一侧其直径逐渐增大;所述第4锥台形部配置在所述第3小径部与所述基部之间,并且向所述第2小径部一侧其直径逐渐减小,从而在所述照相机的左侧表面或者右侧表面与所述第2大径部之间形成第3楔形槽部,所述第4突出部具有与所述第4钩状部卡合且直径与所述第3小径部相等的第4小径部。
如此,不但能够抑制照相机主体的窜动,还可以降低对支架的加工公差的要求,使支架的制作较为容易。即,与第1钩状部的第1开口部不同,在支架的第3钩状部的第2开口部上没有形成第1楔形槽部那样的部位。另外,与第1突出部的第2楔形槽部相同,在照相机主体的第3突出部上形成有第3楔形槽部。因而,虽然第3突出部与第3钩状部卡合从而对照相机主体在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形成限制,然而,照相机主体能够沿着支架的基部进行移动(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因而,不能能够抑制照相机主体的窜动,还能够降低对第1突出部与第3突出部的距离的尺寸公差的要求。
另外,与第2钩状部不同,在支架的第4钩状部的第2开口部上没有形成第1楔形槽部那样的部位。因而,虽然第4突出部与第4钩状部卡合从而能够限制照相机主体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然而照相机主体能够沿着支架的基部(在前后方向上)以及在左右方向上进行移动。因此,不但能够抑制照相机主体的窜动,还可以降低对第2突出部与第4突出部的距离的尺寸公差的要求。
再者,第4钩状部与照相机主体的第4突出部的第4小径部卡合。第4突出部不具有第3突出部的第2大径部与第3锥台形部那样的部位。因而,由第3突出部与第3钩状部的卡合能够限制照相机主体在左右方向上的一点,不过,第4突出部与第4钩状部的卡合不会对照相机主体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形成限制。因而,能够使第3突出部具有较宽的尺寸公差范围,使得支架的制造较为容易。
所述基部可以具有收装面,所述收装面设置在所述安装面的相反侧,与所述照相机主体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接触。在所述收装面上设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对所述照相机主体向远离所述收装面的方向加载(施力)。如此,能够由弹性部件使得照相机主体的第1突出部与第1楔形槽部强力地接触,使第1钩状部与第2楔形槽部强力地接触。因而,能够进一步(更有效地)防止照相机主体的窜动。
作为所述弹性部件,可以采用在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簧,此时,可以使所述板簧的中央部固定在所述支架的所述收装面上,所述板簧的两端部离开所述收装面。如此,板簧的两端部在前后两处对照相机主体向远离所述收装面的方向加载。因而,能够由照相机主体的第1突出部与第1楔形槽部的接触以及第1钩状部与第2楔形槽部的接触使照相机主体被更牢固地保持。因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照相机主体的窜动。
本发明优选,所述基部具有中央部,该中央部在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基部的中央位置,并且该中央部向远离所述照相机主体的方向伸出,由该中央部与所述安装对象物接触,所述基部还具有左侧部与右侧部,该左侧部与右侧部在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右方向上分别位于左侧和右侧,且比所述中央部更靠近所述照相机主体。如此,在照相机主体的镜头对应于基部的中央部设置时,能够容易地保证照相机主体的拍摄视野。另外,在使用铆钉等的固定机构来将所述板簧固定在基部的左右侧部上时,可以避免该固定机构与安装对象物的接触(干涉)。因而,有利于保护对象物。
所述照相机主体可以具有照相机镜头与凹部,所述照相机镜头对应于所述基部的中央部位置,所述凹部用于确保所述照相机主体的拍摄视野范围。如此,不但能够保证照相机主体的拍摄视野,也能够保证照相机主体的强度。
在拍摄方向上,所述基部的中央部可以比所述左侧部与所述右侧部的尺寸短。如此,在照相机镜头配置在照相机主体的后侧位置处时,也能够保证照相机主体的拍摄视野。
本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由于照相机主体安装在支架上并且能够拆卸,因而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实现对照相机主体的安装。另外,不但能够抑制照相机主体的窜动,还可以降低对支架的加工公差的要求,使支架的制作较为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简略地表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单元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2为从背面方向-右侧面方向-上面方向所呈的夹角方向看到的照相机单元的斜视图;
图3为照相机单元的照相机主体与支架(保持架、安装架)的分解结构图;
图4为从背面方向-左侧面方向-底面方向所呈的夹角方向看到的照相机主体的斜视图;
图5为照相机主体的俯视图;
图6为从背面方向-左侧面方向-底面方向所呈的夹角方向看到的支架的斜视图;
图7为支架的仰视图;
图8为照相机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9为图8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照相机单元的主视图;
图11为图10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照相机单元的第3突出部与第3钩状部的卡合部分的主视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12照相机单元;14前玻璃(安装对象物);16照相机主体;18支架;22照相机镜头;23照相机主体的凹部;24照相机主体的右侧表面;26照相机主体的左侧表面;30第1突出部;32第2突出部;34第3突出部;36第4突出部;40支架的中央基部(基部);42支架的右侧表面;44支架的左侧表面;50第1钩状部;52第2钩状部;54第3钩状部;56第4钩状部;60中央基部的中央部;62中央基部的右侧部;64中央基部的左侧部;66中央基部的外表面(安装面);68中央基部的内表面(收装面);70a、70b板簧(弹性部件);72铆钉;74板簧的中央部;76a、76b板簧的端部;90第1部;92第2部;94第1开口部;96第1楔形槽部;100第3部;102第4部;104第2开口部;110第1大径部;112第1小径部;114第1锥台形部;116第2锥台形部;118第2楔形槽部;120第2小径部;130第2大径部;132第3小径部;134第3锥台形部;136第4锥台形部;138第3楔形槽部;140第4小径部。
具体实施方式
A.一个实施方式
1.整体结构的说明
[1-1.使用状态]
图1为简略地表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单元12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照相机单元12安装在车辆10的前玻璃14上。或者,也可以将照相机单元12安装在车顶15上。另外,照相机单元12固定在图中未示出的室内后视镜的附近(旁边)。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单元12可以用于检测出行车线以用于防止车辆10偏离行车线,或者,可以用于测算车辆10与前方行驶车辆之间的距离,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照相机单元12还可以用作其他用途(具体将在后面叙述)。
[1-2.整体结构]
图2为从背面方向-右侧面方向-上面方向所呈的夹角方向(X2-Y2-Z2方向)看到的照相机单元12的斜视图。图3为照相机单元12的照相机主体16与支架(保持架、安装架)18的分解结构图。图4为从背面方向-左侧面方向-底面方向所呈的夹角方向(X2-Y1-Z1方向)看到的照相机主体16的斜视图。图5为照相机主体16的俯视图(沿Z2方向看到的视图)。
图6为从背面方向-左侧面方向-底面方向所呈的夹角方向(X2-Y1-Z1方向)看到的支架18的斜视图。图7为支架18的仰视图(沿Z1方向看到的视图)。图8为照相机单元12的左侧视图(从Y1方向看到的视图),图9为图8的局部放大图(从Y1方向看到的)。图10为照相机单元12的主视图(从X1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1为图10的局部放大图(从X1方向)。图12为照相机单元12的第3突出部34与第3钩状部54的卡合部分的主视局部放大图(从X1方向看到的)。
如图1~图3所示,照相机单元12具有照相机主体16(照相机盒)以及支架18。支架18与照相机主体16相安装以对照相机主体16进行保持从而将其固定在车辆10(前玻璃14)上。
照相机主体16大体上可以看做呈长方体状,不过其形状为向前方(图1、图2等中的X1方向)(连续)逐渐变薄的形状(参照图1)。在该照相机主体16的上表面(上部)20配置有照相机镜头22。在照相机主体16的右侧表面24上形成有第1突出部30与第3突出部34,在照相机主体16的左侧表面26上形成有第2突出部32与第4突出部36。
如图3、图6所示,支架18由位于上侧(Z1方向)的中央基部40、位于右侧(Y1方向)的右侧表面42(右侧面部)、位于左侧(Y2方向)的左侧表面44(左侧面部)构成。在右侧表面42上形成有第1钩状部50与第3钩状部54,在左侧表面44上形成有第2钩状部52与第4钩状部56。
如图2以及图3等所示,照相机主体16插入支架18的内侧,使照相机主体16的第1~第4突出部30、32、34、36卡合在支架18的第1~第4钩状部50、52、54、56中,从而将照相机主体16固定在支架18上。
[1-3.支架18]
如上所述,支架18具有位于上侧的中央基部40、从中央基部40的右端伸出的右侧表面42、从中央基部40的左端伸出的左侧表面44。支架18例如可以对铁等的金属进行压力加工而形成。中央基部40的外表面66用作安装在车辆10(前玻璃14)上的安装面(参照图1)。中央基部40的内表面68作为与照相机主体16的上表面20接触的收装面发挥作用。
(1-3-1.中央基部40)
中央基部40具有位于左右方向(Y1、Y2方向)中央的中央部60、位于中央部60的右侧的右侧部62与位于中央部60的左侧的左侧部64。右侧部62与左侧部64隔着中央部60呈左右对称,并且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相对于中央部60突出(特别是在前方向上)。这是为了保证照相机主体16的拍摄范围,使中央部60的尺寸较短。
如图6等所示,右侧部62与左侧部64上分别通过铆钉72固定着板簧70a、70b。板簧70a、70b如图10中的箭头S所示地对照相机主体16向下方(Z2方向)加载(施力)。
板簧70a、70b在前后方向上(X1、X2方向上)延伸,该板簧70a、70b的中央部74固定在照相机主体16的右侧部62与左侧部64上,板簧70a、70b的两端部76a、76b离开右侧部62与左侧部64。
(1-3-2.右侧表面42与左侧表面44)
(1-3-2-1.右侧表面42与左侧表面44的整体结构)
如图3等所示,支架18的右侧表面42(右侧部)除了具有第1钩状部50与第3钩状部54之外,还具有右侧基部80。右侧基部80配置在中央部40与第1钩状部50、第3钩状部54之间。换言之,即,本实施方式中,第1钩状部50与第3钩状部54直接从右侧基部80伸出。
同样,左侧表面44(右侧部)除了具有第2钩状部52与第4钩状部56之外,还具有左侧基部82。左侧基部82配置在中央基部40与第2钩状部52、第4钩状部56之间。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钩状部52与第4钩状部56直接从左侧基部82伸出。
如图6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表面42的第1钩状部50与左侧表面44的第2钩状部52呈左右对称状,右侧表面42的第3钩状部54与左侧表面44的第4钩状部56呈左右对称状。
如图2等所示的照相机主体16与支架18的组装状态可知,右侧部62的内壁与左侧部64的内壁之间的距离D1(图7)比照相机主体16的右侧表面42与左侧表面44之间的距离D2(图5)大。
(1-3-2-2.第1钩状部50与第2钩状部52)
如图6、8、9等所示,支架18的第1钩状部50与第2钩状部52分别具有第1部90与第2部92,第1部90向远离中央基部40(的表面)的方向延伸(从中央基部40的表面立起),第2部92从第1部90的头端(相对于基端而言)向靠近中央基部40的方向延伸。由第1部90与第2部92形成在平行于中央基部40的方向上开口的第1开口部94。
由第1部90的位于第1开口部94侧的内壁(即由第1部90形成的第1开口部94的内壁)与第2开口部92的位于第1开口部94侧的内壁(即,由第2部92形成的第1开口部94的内壁)形成从侧面看呈楔形的第1楔形槽部96。此处所说的“楔形”是指第2部92越深入内侧越细的形状。如图2、图9等所示,照相机主体16的第1突出部30与第2突出部32分别卡合在第1钩状部50与第2钩状部52的第1楔形槽部96中。
(1-3-2-3.第3钩状部54与第4钩状部56)
如图6、图8等所示,第3钩状部54与第4钩状部56具有第3部100与第4部102,第3部100向远离中央基部40(的表面)的方向延伸,第4部102从第3部100的头端沿着中央基部40(平行于中央基部40的平面方向)延伸。由第3部100与第4部102形成在平行于中央基部40(的平面)的方向上开口的第2开口部104。与第1钩状部50和第2钩状部52不同,第3钩状部54与第4钩状部56上没有形成楔形槽部。如图2以及图8等所示,照相机主体16的第3突出部以及第4突出部36配置在由第3钩状部54与第4钩状部56形成的第2开口部104内。
[1-4.照相机主体16]
(1-4-1.整体结构)
如上所述,照相机主体16大体上可以看做呈长方体状,不过其形状为向前方(X1方向)(连续)逐渐变薄的形状(参照图1等)。在其上表面20上形成有凹部23,在凹部23内配置着照相机镜头22。另外,在照相机主体16的右侧表面24上形成有第1突出部30与第3突出部34,在照相机主体16的左侧表面26上形成有底2突出部32与第4突出部36。
(1-4-2.第1突出部30)
如图11等所示,第1突出部30具有第1大径部110、第1小径部112、第1锥台形部114、第2锥台形部116,其中,第1大径部110形成于第1突出部30的头端(最前端);第1小径部112的厚度比第1钩状部50的厚度小;第1锥台形部114配置在第1大径部110与第1小径部112之间,并且向第1大径部110一侧其直径逐渐增大而呈圆锥台状;第2锥台形部116配置在第1小径部112与右侧表面24(中央基部40)之间,并且向第1小径部112一侧其直径逐渐减小而呈圆锥台状。由第1小径部112、第1锥台形部114与第2锥台形部116形成从正面看时呈楔形的第2楔形槽部118。
(1-4-3.第2突出部32)
如图5等所示,第2突出部32具有与第2钩状部52卡合并且与第1小径部112直径相等的第2小径部120。第2突出部32不具有第1突出部30的第1大径部110、第1锥台形部114与第2锥台形部116那样的部位,而是呈圆柱状。
(1-4-4.第3突出部34)
第3突出部具有与第1突出部30同样的结构。即,如图12等所示,第3突出部34具有第2大径部130、第3小径部132、第3锥台形部13、第4锥台形部136,其中,第2大径部130形成于第3突出部34的头端;第3小径部132的厚度比第3钩状部54的厚度小;第3锥台形部134配置在第2大径部130与第3小径部132之间,并且向第2大径部130一侧其直径逐渐增大而呈圆锥台状;第4锥台形部136配置在第3小径部132与右侧表面24(中央基部40)之间,并且向第3小径部132一侧其直径逐渐减小而呈圆锥台状。由第3小径部132、第3锥台形部134与第4锥台形部136形成从正面看时呈楔形的第3楔形槽部138。
(1-4-5.第4突出部36)
第4突出部36具有与第2突出部32同样的结构。即,如图5所示,第4突出部36具有与第4钩状部56卡合并且直径与第3小径部132相等的第4小径部140。第4突出部36不具有第3突出部34上的第2大径部130、第3锥台形部134与第4锥台形部136那样的部位,而是呈圆柱状。
(1-4-6.照相机镜头22以及凹部23)
凹部23形成在照相机主体16的上表面20上,大致上可以看做呈三棱锥状,在凹部23配置着照相机镜头22。凹部23的设置是为了确保照相机主体16的拍摄范围。即,由于形成有凹部23,因而既能够保证照相机主体16的拍摄视野又能够保证照相机主体16的强度(免受碰撞)。
2.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下面对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2-1.第1突出部30与第1钩状部50]
在支架18的第1钩状部50处,由第1部90的位于第1开口部94侧的内壁(即由第1部90形成的第1开口部94的内壁)与第2开口部92的位于第1开口部94侧的内壁(即,由第2部92形成的第1开口部94的内壁)形成从侧面看呈楔形的第1楔形槽部96。并且,照相机主体16的第1突出部30进入该第1钩状部50中(参照图2、图8、图9等)。因而,(例如)即使第1突出部30的第1小径部112、第1锥台形部114或者第2锥台形部116的尺寸产生些许的偏差,也能够由第1楔形槽部96支承第1突出部30。
另外,如图11等所示,在照相机主体16的右侧表面24与第1大径部110之间形成第2楔形槽部118。并且,第1钩状部50进入(嵌入)该第2楔形槽部118中。因而,(例如)即使第1钩状部50的厚度、第1小径部112的长度等尺寸产生些许的偏差时,也能够由第2楔形槽部118支承第1钩状部50。
因此,照相机主体16不会在第1钩状部50与第1突出部30的卡合方向(X1、X2以及Z2方向)上产生窜动。
[2-2.第2突出部32与第2钩状部52]
第2钩状部52与照相机16的第2突出部32的第2小径部120卡合。第2突出部32不具有第1突出部30那样的第1大径部以及第1锥台形部。因而,第2突出部32与第2钩状部52的卡合不会对左右方向(Y1、Y2方向)的移动形成限制。所以,能够使第1突出部30的公差的范围较宽,使得支架18的制作较容易。
[2-3.第3突出部34与第3钩状部54]
与第1钩状部50的第1开口部94不同,在支架18的第3钩状部54的第2开口部104上没有形成第1楔形槽部96那样的部位。另外,与第1突出部30的第2楔形槽部118相同,在照相机主体16的第3突出部34上形成有第3锥台形部138(图12)。因而,虽然第3突出部34与第3钩状部54相卡合从而能够限制(照相机主体16的)左右方向(Y1、Y2方向)与下方向(Z2方向)的移动,但是不能限制(照相机主体16的)沿支架18的中央基部40的平面方向的移动(X1、X2方向的移动)。因而,不但能够抑制照相机主体16的窜动,还能够降低对第1突出部30与第3突出部34的距离的尺寸公差的要求。
[2-4.第4突出部36与第4钩状部56]
与第2钩状部52的第1开口部94不同,在支架18的第4钩状部56的第2开口部104上没有形成第1楔形槽部96那样的部位。另外,与第3突出部34不同,在照相机主体16的第4突出部36上没有形成第3楔形槽部138那样的部位。因而,虽然第4突出部36与第4钩状部56卡合从而能够限制照相机主体16在上下方向(Z1、Z2方向)上的移动,然而照相机主体16能够沿着支架18的中央基部40的平面方向移动(X1、X2方向的移动)以及在左右方向(Y1、Y2方向)移动。因而,不但能够抑制照相机主体16的窜动,还能够降低对第2突出部32与第4突出部36的距离的尺寸公差的要求。
另外,第4钩状部56与照相机主体16的第4突出部36的第4小径部140卡合。第4卡合部36没有第3突出部34那样的第2大径部130与第3锥台形部134。因而,第4突出部36与第4钩状部56的卡合不会限制照相机主体16在左右方向(Y1、Y2方向)上的移动。所以,能够使第3突出部34的尺寸公差的范围较大,使得支架18的制作较为容易。
[2-5.板簧70a、70b]
板簧70a、70b设置在支架18的右侧部62与左侧部64上,对照相机主体16向远离中央基部40的方向(Z2方向)加载(参照图10)。另外,板簧70a、70b在前后方向上(X1、X2方向上)延伸,该板簧70a、70b的中央部74固定在照相机主体16的右侧部62与左侧部64上,板簧70a、70b的两端部76a、76b离开右侧部62与左侧部64。从而,板簧70a、70b的两端部76a、76b在前后两处对照相机主体16向远离右侧部62与左侧部64的方向(Z2方向)加载。
如此,能够使照相机主体16的第1突出部30与第1楔形槽部96强力地接触,使第1钩状部50与第2楔形槽部118强力地接触。同样,能够使照相机主体16的第2突出部32与第1楔形槽部96强力的接触。另外,能够使第3钩状部54与第3楔形槽部138强力的接触。因而,能够防止照相机主体16的窜动。
[2-6.支架18的中央基部40]
在照相机主体16的左右方向(Y1、Y2方向)上,位于中央基部40中央的中央部60向远离照相机主体16的方向(Z1方向)突出,该中央部60与车辆10(前玻璃14)接触,中央基部40的在左右方向(Y1、Y2方向)上的右侧部62与左侧部64比中央部60更靠近照相机主体16(参照图10)。
在本实施方式中,照相机主体16的照相机镜头22设置在与中央基部40的中央部60对应的位置,因而,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容易地保证照相机主体16的拍摄视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铆钉72来将板簧70a、70b固定在中央基部40的右侧部62与左侧部64上,能够避免铆钉72与车辆10(前玻璃14)接触。从而有利于保护车辆10(前玻璃14)。
B.变形例
不言而喻,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根据说明书记载的内容得到多种变形结构。例如,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
1.适用对象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将照相机单元12安装在车辆10上的结构,然而,对于安装照相机主体16的结构而言,也可以是其他的安装对象。例如,在判断残次品、测量部件尺寸等时,作为图像传感器可以使用照相机,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在使用该照相机的装置上。或者,也可以应用在在监视周围环境、防盗时使用的照相机监视系统中。
或者,本发明并不限于照相机单元12,考虑到能够获得防止安装时部件产生窜动、降低对尺寸公差的要求等效果,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在与支架18相安装的其他设备上。
2.照相机主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照相机主体16大体上可以看做呈长方体状,不过其形状为向前方(X1方向)(连续)逐渐变薄的形状,然而,从第1~第4突出部30、32、34、36与第1~第4钩状部50、52、54、56安装在一起且能够拆卸开的角度来看,照相机主体16不限于本发明的形状,例如可以将照相机主体16形成为圆柱形。
3.支架1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粘接剂将支架18固定在前玻璃14上,然而,作为安装支架18的安装对象物而言,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用螺栓将支架18固定在车辆10的车顶15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架18从照相机主体16的上表面20一侧、右侧表面24一侧以及左侧表面26一侧对照相机主体16进行保持。换言之,即,从照相机主体16的上方对照相机主体16进行保持,然而,支架18对照相机主体16的保持方式可以根据用途作适当的改变。例如,也可以使支架18位于照相机主体16的下方来对照相机主体16进行保持。
4.第1~第4突出部30、32、34、36与第1~第4钩状部50、52、54、56
[4-1.共通事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突出部30、第2突出部32、第1钩状部50以及第2钩状部52配置在后侧(X2方向),将第3突出部34、第4突出部36、第3钩状部54以及第4钩状部56配置在前侧(X1方向),然而,也可以前后反过来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突出部30、第3突出部34、第1钩状部50以及第3钩状部54配置在右侧(Y1方向),第2突出部32、第4突出部36、第2钩状部52以及第4钩状部56配置在左侧(Y2方向),然而也可以左右反过来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突出部30与第2突出部32在左右方向(Y1、Y2方向)对称设置,第1钩状部50与第2钩状部52也与此相对应地配置,然而,也可以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错开配置。关于这一点,第3突出部34、第4突出部36、第3钩状部54以及第4钩状部56也是如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4个突出部(第1~第4突出部30、32、34、36)与4个钩状部(第1~第4钩状部50、52、54、56)的组合,然而,从它们各自的作用与效果来看,不必一定要使用这种组合。例如,可以仅采用第1突出部20、第2突出部32、第1钩状部50与第2钩状部52。此时,可以使第1突出部30与第2突出部32在前后方向(X1、X2方向)上形成得较长,从而能够防止照相机主体16相对于支架18产生转动。或者,也可以在右侧部62与左侧部64两方都设置第1突出部30。
[4-2.第1~第4突出部30、32、34、3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突出部30上设有两个锥台形部(第1锥台形部114与第2锥台形部116),然而也可以仅设有它们中的任一个。例如,在仅设有第1锥台形部114时,可以由第1锥台形部114与右侧表面24形成第2锥台形部118。或者,在仅设有第2锥台形部116时,可以由第2锥台形部116与第1大径部110形成第2锥台形部118。
同样,在第3突出部24上设有两个锥台形部(第3锥台形部134与第4锥台形部136),然而也可以仅设有它们中的任一方。例如,在仅设有第3锥台形部134时,可以由第3锥台形部134与右侧表面24形成第3锥台形部138。或者,在仅设有第4锥台形部136时,可以由第4锥台形部136与第2大径部130形成第3楔形槽部138。或者,若注重于第1突出部130的作用与效果,可以在第3突出部34上不设置第3锥台形部134与第4锥台形部136,而不形成第3楔形槽部13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第4锥台形部114、116、134、136皆为圆锥台状,然而,作为形成楔形槽部位的部位而言,其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形成为棱锥状。
[4-3.第1~第4钩状部50、52、54、5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不但设有第1钩状部50与第3钩状部54,还设有右侧基部80,然而,也可以是使第1钩状部50与第3钩状部54直接从中央基部40伸出的结构。同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不但设有第2钩状部52与第4钩状部56,还设有左侧基部82,然而,可以是使第2钩状部52与第4钩状部56直接从中央基部40伸出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钩状部50与第2钩状部52这二者上形成第1楔形槽部96,然而,也可以仅在其中一方上形成第1楔形槽部96,在另一方上不形成楔形槽部(例如,在该另一方上形成与第3钩状54或第4钩状部56相同的形状)。
5.板簧70a、70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板簧70a、70b对照相机主体16向下方向(Z2方向)加载,然而,从对照相机主体16向下方向(Z2方向)加载的角度来看,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弹性部件(例如,螺旋弹簧)。或者,若注重于板簧70a、70b以外的部位的作用与效果,也可以不设置该板簧70a、70b。
Claims (11)
1.一种照相机单元,包括照相机主体与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照相机主体相安装,对该照相机主体进行保持从而将其固定在安装对象物上,并且所述支架与所述照相机主体能够拆卸开,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具有基部、第1钩状部与第2钩状部,其中,基部具有与所述安装对象物接触的安装面,所述第1钩状部与所述第2钩状部在对应于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侧表面与右侧表面的位置从所述基部立起形成,
所述第1钩状部与所述第2钩状部中至少所述第1钩状部具有第1部与第2部,所述第1部向远离所述基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2部从所述第1部的头端向靠近所述基部的方向延伸,由所述第1部与所述第2部形成在平行于所述基部的方向上开口的第1开口部,在所述第1开口部中,由所述第1部形成的内壁以及由所述第2部形成的内壁形成第1楔形槽部,
所述照相机主体具有第1突出部与第2突出部,所述第1突出部与所述第2突出部位于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侧表面与右侧表面,分别向左和右方向伸出而形成,用于与所述第1钩状部以及所述第2钩状部卡合,
所述第1突出部具有第1大径部、第1小径部以及第1锥台形部与第2锥台形部中的至少一方,其中,所述第1大径部形成于所述第1突出部的头端;所述第1小径部的厚度比所述第1钩状部的厚度小;所述第1锥台形部配置在所述第1大径部与所述第1小径部之间,并且向所述第1大径部一侧其直径逐渐增大;所述第2锥台形部配置在所述第1小径部与所述基部之间,并且向所述第1小径部一侧其直径逐渐减小,从而在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侧表面或右侧表面与所述第1大径部之间形成第2楔形槽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突出部具有与所述第2钩状部卡合且直径与所述第1小径部相等的第2小径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还具有第3钩状部与第4钩状部,所述第3钩状部与所述第4钩状部在对应于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侧表面与右侧表面的位置从所述基部立起形成,
所述第3钩状部与所述第4钩状部具有第3部与第4部,所述第3部向远离所述基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4部从所述第3部的头端沿着所述基部延伸,由所述第3部与所述第4部形成在平行于所述基部的方向上开口的第2开口部,
所述照相机主体具有第3突出部与第4突出部,所述第3突出部与所述第4突出部位于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侧表面与右侧表面,分别向左和右方向伸出而形成,用于与所述第3钩状部以及所述第4钩状部卡合,
所述第3突出部具有第2大径部、第3小径部以及第3锥台形部与第4锥台形部这二者中的至少一方,其中,所述第2大径部形成于所述第3突出部的头端;所述第3小径部的厚度比所述第3钩状部的厚度小;所述第3锥台形部配置在所述第2大径部与所述第3小径部之间,并且向所述第2大径部一侧其直径逐渐增大;所述第4锥台形部配置在所述第3小径部与所述基部之间,并且向所述第3小径部一侧其直径逐渐减小,从而在所述照相机的左侧表面或者右侧表面与所述第2大径部之间形成第3楔形槽部,所述第4突出部具有与所述第4钩状部卡合且直径与所述第3小径部相等的第4小径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还具有第3钩状部与第4钩状部,所述第3钩状部与所述第4钩状部在对应于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侧表面与右侧表面的位置从所述基部立起形成,
所述第3钩状部与所述第4钩状部具有第3部与第4部,所述第3部向远离所述基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4部从所述第3部的头端沿着所述基部延伸,由所述第3部与所述第4部形成在平行于所述基部的方向上开口的第2开口部,
所述照相机主体具有第3突出部与第4突出部,所述第3突出部与所述第4突出部位于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侧表面与右侧表面,分别向左和右方向伸出而形成,用于与所述第3钩状部以及所述第4钩状部卡合,
所述第3突出部具有第2大径部、第3小径部以及第3锥台形部与第4锥台形部这二者中的至少一方,其中,所述第2大径部形成于所述第3突出部的头端;所述第3小径部的厚度比所述第3钩状部的厚度小;所述第3锥台形部配置在所述第2大径部与所述第3小径部之间,并且向所述第2大径部一侧其直径逐渐增大;所述第4锥台形部配置在所述第3小径部与所述基部之间,并且向所述第3小径部一侧其直径逐渐减小,从而在所述照相机的左侧表面或者右侧表面与所述第2大径部之间形成第3楔形槽部,所述第4突出部具有与所述第4钩状部卡合且直径与所述第3小径部相等的第4小径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具有收装面,所述收装面设置在所述安装面的相反侧,与所述照相机主体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接触,
在所述收装面上设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对所述照相机主体向远离所述收装面的方向加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为在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簧,所述板簧的中央部固定在所述支架的所述收装面上,所述板簧的两端部离开所述收装面。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具有中央部,该中央部在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基部的中央位置,并且该中央部向离开所述照相机主体的方向突出,由该中央部与所述安装对象物接触,所述基部还具有左侧部与右侧部,该左侧部与右侧部在所述照相机主体的左右方向上分别位于左侧和右侧,且比所述中央部更靠近所述照相机主体。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相机主体具有照相机镜头与凹部,所述照相机镜头设置在对应于所述基部的中央部位置,所述凹部用于确保所述照相机主体的拍摄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相机主体具有照相机镜头与凹部,所述照相机镜头设置在对应于所述基部的中央部位置,所述凹部用于确保所述照相机主体的拍摄范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拍摄方向上,所述基部的中央部比所述左侧部与所述右侧部的尺寸都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拍摄方向上,所述基部的中央部比所述左侧部与所述右侧部的尺寸都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51075A JP5946295B2 (ja) | 2012-03-08 | 2012-03-08 | カメラユニット |
JP2012-051075 | 2012-03-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03208A CN103303208A (zh) | 2013-09-18 |
CN103303208B true CN103303208B (zh) | 2015-08-26 |
Family
ID=4912906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70475.3A Active CN103303208B (zh) | 2012-03-08 | 2013-03-06 | 照相机单元 |
CN201320100833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331983U (zh) | 2012-03-08 | 2013-03-06 | 照相机单元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100833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331983U (zh) | 2012-03-08 | 2013-03-06 | 照相机单元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946295B2 (zh) |
CN (2) | CN10330320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46295B2 (ja) * | 2012-03-08 | 2016-07-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メラユニット |
JP5853795B2 (ja) | 2012-03-19 | 2016-02-0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載カメラ |
JP5947759B2 (ja) | 2013-07-23 | 2016-07-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メラユニット |
JP6052246B2 (ja) * | 2014-07-10 | 2016-12-2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載カメラの取り付け構造 |
US9296361B1 (en) * | 2015-01-15 | 2016-03-29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Window and device wiping system |
JP6421691B2 (ja) * | 2015-04-28 | 2018-11-1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カメラ装置 |
JP6316329B2 (ja) * | 2016-03-24 | 2018-04-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センサブラケット |
JP6494569B2 (ja) * | 2016-07-20 | 2019-04-03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カメラユニット |
CN106218534A (zh) * | 2016-08-24 | 2016-12-14 |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环视摄像头车载安装支架 |
WO2018055906A1 (ja) * | 2016-09-21 | 2018-03-29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WO2018190116A1 (ja) * | 2017-04-13 | 2018-10-18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EP3396939B1 (en) * | 2017-04-24 | 2019-08-14 | Axis AB | Camera housing and camera mount arrangement |
JP6953839B2 (ja) * | 2017-06-30 | 2021-10-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カメラ装置及びカメラ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6948591B2 (ja) * | 2017-10-23 | 2021-10-13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載部品の取付構造 |
CN108312979A (zh) * | 2018-04-25 | 2018-07-24 | 深圳市商汤科技有限公司 | 摄像头组件及驾驶辅助系统 |
US10863063B2 (en) * | 2018-06-20 | 2020-12-08 | Trw Automotive U.S. Llc | Driver assist system |
ES2960735T3 (es) * | 2018-10-02 | 2024-03-06 | Pilkington Group Ltd | Parabrisas |
JP6828932B1 (ja) * | 2019-04-04 | 2021-02-10 | 株式会社ユピテル | 取付部材、宙吊り取付けステーおよびシステム等 |
JP7118255B2 (ja) * | 2019-05-08 | 2022-08-1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載カメラ |
GB201912157D0 (en) * | 2019-08-23 | 2019-10-09 | Pilkington Group Ltd | Windscreen |
EP4227164A1 (en) * | 2022-02-15 | 2023-08-16 | Veoneer Sweden AB | A vehicle camera arrangement, a vehicle camera module and a vehicle camera mounting bracket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430603Y (zh) * | 2000-06-02 | 2001-05-16 | 刘昊 | 照相机三角架支架锁扣装置 |
CN1369739A (zh) * | 2001-01-30 | 2002-09-18 | 株式会社尼康 | 安装在附件插座内的装置以及照相机附件 |
US6587152B1 (en) * | 1998-10-19 | 2003-07-01 | International Police Technologies, Inc. | Camcorder mounting and control system |
DE10237606A1 (de) * | 2002-08-16 | 2004-03-11 | Hella Kg Hueck & Co. | Kameraanordnung für Kraftfahrzeuge |
CN101454178A (zh) * | 2006-08-02 | 2009-06-10 | A.雷蒙合伙企业 | 用于将照相机保持在支架上的装置 |
JP2011209643A (ja) * | 2010-03-30 | 2011-10-20 | Hoya Corp | 手振れ補正装置のモータ構造 |
CN203331983U (zh) * | 2012-03-08 | 2013-12-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照相机单元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48491A (ja) * | 2001-08-02 | 2003-02-18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搭載カメラの角度調整装置 |
WO2004047421A2 (en) * | 2002-11-14 | 2004-06-03 | Donnelly Corporation | Imaging system for vehicle |
JP4293937B2 (ja) * | 2004-04-21 | 2009-07-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アダプタ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携帯機器 |
JP4497193B2 (ja) * | 2007-11-09 | 2010-07-0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カメラ取り付け構造、カメラ取り付け方法および車両の外装パネル部品 |
JP2009217046A (ja) * | 2008-03-11 | 2009-09-24 | Olympus Imaging Corp | デジタルカメラ |
JP2010098449A (ja) * | 2008-10-15 | 2010-04-30 | Sharp Corp |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カメラモジュール装置用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ソケット |
JP2010286601A (ja) * | 2009-06-10 | 2010-12-24 | Panasonic Corp | カメラ固定装置 |
-
2012
- 2012-03-08 JP JP2012051075A patent/JP5946295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3-06 CN CN201310070475.3A patent/CN103303208B/zh active Active
- 2013-03-06 CN CN2013201008336U patent/CN203331983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87152B1 (en) * | 1998-10-19 | 2003-07-01 | International Police Technologies, Inc. | Camcorder mounting and control system |
CN2430603Y (zh) * | 2000-06-02 | 2001-05-16 | 刘昊 | 照相机三角架支架锁扣装置 |
CN1369739A (zh) * | 2001-01-30 | 2002-09-18 | 株式会社尼康 | 安装在附件插座内的装置以及照相机附件 |
DE10237606A1 (de) * | 2002-08-16 | 2004-03-11 | Hella Kg Hueck & Co. | Kameraanordnung für Kraftfahrzeuge |
CN101454178A (zh) * | 2006-08-02 | 2009-06-10 | A.雷蒙合伙企业 | 用于将照相机保持在支架上的装置 |
JP2011209643A (ja) * | 2010-03-30 | 2011-10-20 | Hoya Corp | 手振れ補正装置のモータ構造 |
CN203331983U (zh) * | 2012-03-08 | 2013-12-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照相机单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186278A (ja) | 2013-09-19 |
JP5946295B2 (ja) | 2016-07-06 |
CN103303208A (zh) | 2013-09-18 |
CN203331983U (zh) | 2013-1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03208B (zh) | 照相机单元 | |
CN105723235A (zh) | 车载用雷达设置结构和面板固定件 | |
US9855907B2 (en) | Sensor retainer assembly for vehicle | |
US7789019B2 (en) | Overhead traveling vehicle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buffer in the system | |
CN103029677B (zh) | 多用途车 | |
US20130186211A1 (en) | Sensor Mounting for a Distance Sensor | |
CN104712619A (zh) | 弹性平衡对准系统及其方法 | |
US8662566B1 (en) | Multi extension front bumper beam | |
CN104015650B (zh) | 一种可调整式汽车固定装置 | |
WO2016008331A1 (zh) | 一种汽车方向盘 | |
FR2960511B1 (fr) | Systeme de reglage de la configuration de position d'un organe de support d'une structure de support d'une caiss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
CN111048706A (zh) | 车载动力电池组件以及新能源车 | |
CN104827926B (zh) | 电动车及用于电动车的电池箱固定组件 | |
CN103378403A (zh) | 轨道车辆天线安装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 |
JP2012035694A (ja) | 車載カメラブラケット | |
CN109895870B (zh) | 车辆地板的横梁、车辆地板、铝合金挤出成型件和车辆 | |
CN203844660U (zh) | 一种可调整式汽车固定装置 | |
US9114742B2 (en) | Vehicle seat | |
JP6737079B2 (ja) | フックの取付構造 | |
CA2621737A1 (en) | Frame for supporting a tank on a vehicle chassis | |
US8454211B2 (en) | Vehicle headlamp | |
CN102400821A (zh) | 一种汽车碳罐支架 | |
CN103770694A (zh) | 端部模块、尤其交通运输工具的前端模块 | |
CN108454715B (zh) | 驾驶室加强构造 | |
CN203581180U (zh) | 一种自行车车锁固定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