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3918B -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93918B CN103293918B CN201210449090.3A CN201210449090A CN103293918B CN 103293918 B CN103293918 B CN 103293918B CN 201210449090 A CN201210449090 A CN 201210449090A CN 103293918 B CN103293918 B CN 10329391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fer
- recording medium
- paper media
- hold assembly
- i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转印装置包括:转印体,其外周表面上卷绕有记录介质,转印体将记录介质多次传送至转印位置以便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前端夹持部件,其设置在形成于转印体的外周表面上的凹部处,前端夹持部件在使记录介质卷绕到转印体上的同时夹持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前端夹持部件在使已卷绕到转印体上的记录介质与转印体分离时释放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以及移动部件,在最终色调剂图像开始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之后并在前端夹持部件释放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之前,移动部件在前端夹持部件夹持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的同时使前端夹持部件移动,以便使记录介质的前端侧与转印体的外周表面分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7-225518描述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用作一次转印介质分离装置的夹持器以及用作二次转印介质分离装置的分离爪,以便将转印介质与转印体强制地分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减小记录介质的前端侧的被夹持区域来抑制记录介质与转印体的分离不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其包括:转印体,记录介质卷绕在所述转印体的外周表面上,所述转印体将所述记录介质多次传送至转印位置以便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转印体在所述转印位置面向所述图像承载体,色调剂图像在所述图像承载体旋转的同时顺序地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前端夹持部件,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转印体的外周表面上的凹部处,所述前端夹持部件在使所述记录介质卷绕到所述转印体上的同时夹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所述前端夹持部件在使已卷绕到所述转印体上的记录介质与所述转印体分离时释放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以及移动部件,在最终色调剂图像开始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之后并在所述前端夹持部件释放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之前,所述移动部件在所述前端夹持部件夹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的同时使所述前端夹持部件移动,以便使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侧与所述转印体的外周表面分离。
根据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转印装置中,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前端夹持部件沿所述转印体的旋转方向向下游移动。
根据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转印装置中,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前端夹持部件沿所述转印体的径向向外移动。
根据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承载体,在所述图像承载体旋转的同时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顺序地形成色调剂图像;以及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转印装置,其将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色调剂图像顺序地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根据第五方面,根据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控制器,其控制使所述图像承载体旋转的驱动部件和使所述转印体旋转的驱动部件,使得至少在所述前端夹持部件移动以释放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时所述图像承载体的圆周速度大于所述转印体的圆周速度。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转印装置中,与转印装置不包括在前端夹持部件释放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之前使前端夹持部件移动以将记录介质的前端侧与转印体的外周表面分离的移动部件的情况相比,记录介质在前端侧具有更小的被夹持区域从而能够更好地抑制记录介质与转印体的分离不良。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转印装置中,与移动部件使前端夹持部件沿转印体的旋转轴线方向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有效地使记录介质的前端侧与转印体的外周表面分离。
在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转印装置中,与移动部件使前端夹持部件沿转印体的旋转轴线方向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有效地使记录介质的前端侧与转印体的外周表面分离。
在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与没有设置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转印装置的情况相比,可使记录介质的前端页边空白更小。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与图像承载体以与转印体相同的圆周速度旋转的情况相比,纸张分离对图像转印具有更小的影响,从而更容易获得无画质劣化的图像。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的前端夹持器的放大侧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的前端夹持器的透视图;
图3A、图3B和图3C是顺序地示出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的前端夹持器切换到释放状态的过程;
图3D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的诸如分离部件等部件的透视图;
图4A和图4B是处于释放状态和夹持状态的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前端夹持器的侧视图;
图5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转印鼓、前端夹持器和后端夹持器的展开视图,而图5B是转印鼓、前端夹持器和后端夹持器的侧视图;
图6A和图6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后端夹持器的构造;
图7A和图7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转印鼓和后端夹持器的构造;
图8A至图8D示出了纸张介质卷绕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转印鼓上的一系列状态;
图9A至图9D示出了已卷绕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上的纸张介质P与转印鼓分离的一系列状态;
图10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转印位置的周围;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的前端夹持器的放大侧视图;
图13A和图13B是顺序地示出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的前端夹持器切换到释放状态的过程;
图14A和图14B是顺序地示出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的前端夹持器切换到释放状态的过程;
图15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的前端夹持器的透视图;以及
图16A和图16B是顺序地示出将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的前端夹持器切换到释放状态的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将参考图1至图11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14和图像形成设备10。
<整体构造>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包括图像形成单元12、转印装置14、定影装置16、纸张供给单元18和控制器20。图像形成单元12形成色调剂图像。纸张介质P是记录介质且被供应至转印装置14,并且转印装置14将已由图像形成单元12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卷绕在转印装置14上的纸张介质P上。定影装置16将已形成在从转印装置14上释放的纸张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纸张介质P上。纸张供给单元18将纸张介质P供给至转印装置14。控制器20控制整个图像形成设备10。
<图像形成单元>
首先,将描述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2。
图像形成单元12包括图像承载体22,当图像承载体22旋转时,色调剂图像顺序地形成在图像承载体22的表面上。图像形成单元12还包括充电装置24、曝光装置26、旋转式显影装置28和清洁装置46。充电装置24对图像承载体22的表面进行充电。曝光装置26用光对图像承载体22的充电表面进行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旋转式显影装置28利用显影剂将已形成在图像承载体22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成色调剂图像。清洁装置46清除残留在图像承载体22上的残余物。
<图像承载体>
图像承载体22设置为沿箭头A的方向旋转并且在其表面上包括带负电的感光层22A。充电装置24、曝光装置26、旋转式显影装置28和清洁装置46围绕图像承载体22沿着箭头A的方向以该顺序布置。
图像承载体22还包括作为驱动部件的实例的驱动电动机22B(参见图10),驱动电动机22B驱动图像承载体22以圆周速度V1旋转。
<充电装置>
充电装置24设置为面向图像承载体22。当充电装置24由旋转的图像承载体22驱动旋转时,充电装置24对图像承载体22的表面进行充电。
<曝光装置>
曝光装置26用光照射已由充电装置24充电的图像承载体22的表面以形成静电潜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曝光装置26包括例如多个发光二极管(LED,未示出)。
<旋转式显影装置>
旋转式显影装置28包括旋转轴28A以及围绕旋转轴28A布置的用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的显影部分28Y、28M、28C和28K。旋转式显影装置28围绕旋转轴28A沿箭头C的方向旋转。
在旋转式显影装置28中,每个显影部分28Y、28M、28C和28K位于与图像承载体22相对的位置。然后,旋转式显影装置28将已由曝光装置26形成在图像承载体22上的静电潜像顺序地显影成不同颜色的色调剂图像。
这些显影部分28Y、28M、28C和28K收容相应颜色的显影剂。
<清洁装置>
清洁装置46回收残留在图像承载体22的表面上而没有被将在后文中描述的转印装置14转印到纸张介质P上的色调剂,或者从图像承载体22的表面回收其他异物。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46是刮板型清洁器。
<转印装置>
下面将描述转印装置14,纸张介质P卷绕在转印装置14上并且转印装置14将已由图像形成单元12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卷绕的纸张介质P上。
转印装置14包括转印鼓30、前端夹持器32、后端夹持器34。转印鼓30作为卷绕有纸张介质P的转印体的实例,图像承载体22上的色调剂图像已转印到该纸张介质P上。前端夹持器32作为夹持卷绕在转印鼓30上的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的前端夹持部件的实例。后端夹持器34限制纸张介质P的后端的位置。
转印装置14还包括:纸张传感器36,其检测从纸张传感器36经过的纸张介质P;按压辊38,其将纸张介质P按压在转印鼓30上;驱动电动机M1(参见图7A和图7B),其驱动转印鼓30旋转;以及电源48,其将转印偏压施加到转印鼓30上,转印偏压是极性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电压。
<转印鼓>
设置为面向图像承载体22的转印鼓包括:旋转轴30A;鼓形基体部分30B;以及可弹性变形的弹性层30C,其形成在基体部分30B的外周表面周围。
沿传送纸张介质P的方向从弹性层30C的前端到后端,弹性层30C跟随鼓形基体部分30B的外周面的形状。转印鼓30的即使最大尺寸的纸张介质P也不能卷绕到其上的部分是切口区域30D,切口区域30D是凹部的实例,并且在切口区域30D中不存在弹性层30C,从而弹性层30C的周向上的一部分被切除。
转印鼓30和图像承载体22的尺寸以及转印鼓30与图像承载体22之间的位置关系被确定为:当转印鼓30的切口区域30D面向图像承载体22时,转印鼓30与图像承载体22彼此不会接触。在弹性层30C的外周表面上没有附接诸如介电片等介电物质,因而将纸张介质P卷绕到转印鼓30上不会影响对静电吸引的利用。
在转印位置Tr处,主要利用图像承载体22的静电吸引来执行对由转印鼓30和图像承载体22所夹持的纸张介质P的传送。
如图7A和图7B所示,在转印鼓30的旋转轴30A的端部安装有齿轮30E,并且齿轮30E与安装在驱动电动机M1的输出轴上的齿轮30F啮合,由齿轮30E驱动转印鼓30旋转。
<纸张传感器>
如图11所示,纸张传感器36设置为面向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纸张传感器36用红外光照射在传送的同时卷绕到转印鼓30上的纸张介质P,并且利用反射光检测纸张介质P的经过。
纸张传感器36沿传送纸张介质P的方向设置在后端夹持器34的待机位置(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描述)的上游(图11所示的后端夹持器34的位置)并且位于将纸张介质P供给至转印鼓30的纸张供给位置Pa的下游。
<按压辊>
将纸张介质P按压在转印鼓30上的按压辊38沿传送纸张介质P的方向设置在转印部分Tr的上游并且位于后端夹持器34的待机位置的下游。
按压辊38朝向或远离转印鼓30而移动(参见图10中的箭头D1和D2)。
<前端夹持器>
如图5A和图5B所示,夹持卷绕在转印鼓30上的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的前端夹持器32安装在转印鼓30上,并且设置在切口区域30D中。图5A是将转印鼓30的外周面展开的展开视图。
如图4A和图4B所示,前端夹持器32移动以便在前端夹持器32夹持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的夹持状态(参见图4B)与前端夹持器32释放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的释放状态(参见图4A)之间切换。
后文中将描述前端夹持器32的细节。
<后端夹持器>
如图5A和图5B所示,后端夹持器34沿鼓轴线方向(转印鼓30的轴线方向)延伸跨过转印鼓30,并且后端夹持器34独立于转印鼓30而围绕旋转轴30A旋转。
如图7A和图7B所示,后端夹持器34包括:纸张限制部分34A,其沿鼓轴线方向延伸;以及保持部分34B,其保持纸张限制部分34A的两端部。纸张限制部分34A阻止纸张介质P的后端部分移动。
纸张限制部分34A由膜形成树脂材料制成并且可以弹性变形。树脂材料的实例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和碳氟树脂。
保持部分34B沿着转印鼓30的径向(以下也简称为“鼓径向”)延伸。后端夹持器34还包括楔形移动部件34C,楔形移动部件34C沿鼓轴线方向的移动导致纸张限制部分34A经由保持部分34B沿鼓径向移动。
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旋转轴30A上经由轴承34D安装有齿轮34E,并且在齿轮34E上设置有沿鼓径向延伸的支撑部分34F。每个保持部分34B设置为可以相对于相应的一个支撑部分34F沿鼓径向移动。在每个保持部分34B与相应的支撑部分34F之间夹设有弹簧部件34G,弹簧部件34G沿径向向内的方向推压保持部分34B。后端夹持器34还包括止动部分34J,当已被弹簧部件34G沿径向向内的方向推压的保持部分34B抵靠在止动部分34J上时,止动部分34J限制保持部分34B的位置。
在该构造中,当控制器20控制螺线管(未示出)以使楔形移动部件34C沿鼓轴线方向移动到保持部分34B与止动部分34J之间的空间内时,保持部分34B沿径向向外的方向移动。通过此操作,纸张限制部分34A切换到释放状态,在此状态下,纸张限制部分34A与弹性层30C分离以释放纸张介质P的后端部分(参见图6A和图7A)。
另一方面,当控制器20控制螺线管(未示出)以使楔形移动部件34C沿鼓轴线方向移动并将楔形移动部件34C从保持部分34B与止动部分34J之间的空间抽出时,保持部分34B沿径向向内的方向移动。根据此操作,纸张限制部分34A切换到限制状态,在此状态下,纸张限制部分34A使得纸张介质P的后端部分与弹性层30C接触以使后端部分与弹性层齐平(参见图6B和图7B)。
如图7A和图7B所示,设置有驱动电动机M2,驱动电动机M2驱动后端夹持器34围绕旋转轴30A旋转,并且安装在驱动电动机M2的输出轴上的齿轮34H与齿轮34E之一啮合。
如上文所述,由于后端夹持器34设置为与转印鼓30分离的个体,因此后端夹持器34相对于转印鼓30的位置是可改变的。
当前端夹持器32夹持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时,前端夹持器32不允许纸张介质P沿传送方向移动并阻止纸张介质P远离转印鼓30而移动。另一方面,当后端夹持器34限制纸张介质P的后端部分时,后端夹持器34允许纸张介质P沿传送方向移动但阻止纸张介质P远离转印鼓30而移动。
<定影装置>
下面将描述将形成纸张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介质P上的定影装置16。
如图11所示,定影装置16包括加热辊16A和加压辊16B。加热辊16A包括热源(未示出)并且旋转力被传递至加热辊16A。加压辊16B与加热辊16A压力接触。
当加热辊16A和加压辊16B将保持色调剂图像的纸张介质P咬合在二者之间并传送纸张介质P时,色调剂图像熔化并受压并且由此定影在纸张介质P上。
沿传送纸张介质P的方向在定影装置16的下游设置有排出辊44。排出辊44将其上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介质P排出至形成在装置主体10A的上表面上的排出部分42。
<纸张供给单元>
下面将描述将纸张介质P供给至转印装置14的纸张供给单元18。
纸张供给单元18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0的装置主体10A中的下部并且包括纸张收容部件18A、拾取辊18B、分离辊18C和前端传感器18D。纸张收容部件18A收容纸张介质P。拾取辊18B从纸张收容部件18A拾取纸张介质P。分离辊18C将紧密贴合的纸张介质P彼此分离。前端传感器18D检测经过前端传感器18D的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
纸张供给单元18还包括多个传送辊18E。每页纸张介质P由传送辊18E沿着传送路径40传送。
通过这种方式,每页纸张介质P沿着传送路径40从纸张收容部件18A被传送至纸张供给位置Pa,该纸张供给位置Pa沿转印鼓30的旋转方向位于转印位置Tr的上游。
<整体构造的操作>
下面将描述整体构造的操作。
首先,将已由个人计算机(未示出)等形成的图像数据作为例如红色(R)、绿色(G)和蓝色(B)的数据输入至图像信号处理器(未示出)中,然后对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将已经经过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转换为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的四色灰度数据,并输出至曝光装置26,由此开始图像形成操作。
当前端夹持器32随转印鼓30一起旋转时,后端夹持器34在处于释放状态的同时在待机位置保持静止而并不随转印鼓30一起旋转。
由充电装置24对旋转图像承载体22的感光层22A进行充电。然后,曝光装置26用光照射图像承载体22,从而在图像承载体22上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用于第一色(例如黄色)的静电潜像。
同时,旋转式显影装置28旋转为使下述显影部分位于与图像承载体22相对的位置:该显影部分包含与待形成在图像承载体22上的静电潜像相应的颜色的色调剂(如果相应的颜色是黄色,则该显影部分是黄色显影部分28Y)。
在此之后,显影部分28Y对图像承载体22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便在图像承载体22上形成色调剂图像。随着图像承载体22的旋转,朝向转印位置Tr传送该色调剂图像,色调剂图像在转印位置Tr处面向转印鼓30。
随着图像形成操作的开始,也开始纸张介质P的供给。具体地说,由分离辊18C将由拾取辊18B从纸张收容部件18A拾取的纸张P分离。由传送辊18E将分离的纸张P传送到传送路径40中。然后,前端传感器18D检测经过前端传感器18D的每页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并将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器20。
已接收到检测信号的控制器20基于检测信号控制纸张介质P的传送,使得在前端夹持器32到达纸张供给位置Pa的同时,纸张介质P也到达纸张供给位置Pa(参见图8A)。
这里,在供给纸张介质P时,已由纸张尺寸传感器(未示出)检测到的有关纸张介质P的尺寸的信息被发送至控制器20。
如图8B所示,在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到达纸张供给位置Pa的同时,已处于释放状态的前端夹持器32切换到夹持状态。由此由前端夹持器32夹持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
然后,夹持纸张介质P的前端夹持器32经过与静止的后端夹持器34相对的位置。随后,已经过后端夹持器34的前端夹持器32在夹持纸张介质P的同时朝向转印位置Tr移动。这里,按压辊38定位在接触位置,按压辊38在接触位置与弹性层30C接触并且将纸张介质P按压在弹性层30C上,使得纸张介质P卷绕在转印鼓30上从而与弹性层30C齐平。
如图8C所示,在被前端夹持器32夹持的同时已经过转印位置Tr的纸张介质P因此在被前端夹持器32夹持的同时卷绕在转印鼓30上。
在图像承载体22与转印鼓30彼此面对的转印位置Tr处,形成在图像承载体22上的第一颜色(例如黄色)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转印鼓30上的纸张介质P上。通过清洁装置46从图像承载体22上回收转印后残留在图像承载体22上的一部分色调剂(参见图10)。
其后,纸张传感器36检测经过纸张传感器36的纸张介质P的后端部分。已接收到来自纸张传感器36的信号的控制器20向后端夹持器34和按压辊38发送指令。
已接收到指令的后端夹持器34从释放状态切换到限制状态以限制纸张介质P的后端部分。已接收到指令的按压辊38从接触位置移动到与纸张介质P分离的分离位置。
已切换到限制状态的后端夹持器34开始随转印鼓30一起旋转。换言之,后端夹持器34的纸张限制部分34A以与转印鼓30的圆周速度V2相同的速度移动。
如图8D所示,随转印鼓30一起旋转的后端夹持器34在限制纸张介质P的后端部分的同时经过转印位置Tr。
同样地,依照上述过程,重复地执行与先于最后颜色(例如黑色)的第二颜色和随后颜色(例如品红色和蓝绿色)的潜像的形成和显影以及与潜像对应的色调剂图像的转印。
如图9A、9B和9C所示,在转印最后颜色(例如黑色)的色调剂图像的情况下,不同于转印先于最后颜色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的情况,前端夹持器32在转印位置Tr处从夹持状态切换到释放状态。
如图9C和图9D所示,当前端夹持器32释放形成有多重色调剂图像的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时,纸张介质P的前端侧与转印鼓30分离。
如图11所示,前端侧与转印鼓30分离的纸张介质P被朝向定影装置16传送。
随着纸张介质P被进一步传送,限制纸张介质P的后端部分的后端夹持器34到达待机位置。在待机位置处,后端夹持器34从限制状态切换到释放状态以释放纸张介质P的后端部分。已切换到释放状态的后端夹持器34停止在待机位置处。
定影装置16将已传送至定影装置16的纸张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介质P上。随着纸张介质P被进一步地传送,纸张介质P与转印鼓30分离。纸张介质P最终通过排出辊44被排出到排出部分42上。
<相关部分的构造>
下面描述前端夹持器32和其他部件。
如图1所示,前端夹持器32夹持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贴在面向切口区域30D的弹性层30C的倾斜面50上。
前端夹持器32包括:夹持部件54,其通过旋转来夹持或释放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基体部件56,其支撑夹持部件54并将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夹持在基体部件56自身与夹持部件54之间;以及夹持操作部件60,其使夹持部件54旋转。
转印装置14还包括基体操作部件58,基体操作部件58作为使前端夹持器32的基体部件56沿转印鼓30的旋转方向(以下也简称为“鼓旋转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的实例。
<前端夹持器>
夹持部件
夹持部件54通过弯曲板材而形成,当沿鼓轴线方向观察时,夹持部件54具有曲柄形状,并且夹持部件54沿着鼓轴线方向延伸。
夹持部件54包括顶板54A、径向板54B和底板54C。顶板54A形成为沿着倾斜面50延伸并且夹持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顶板54A的端部与径向板54B的端部连接。径向板54B具有轴孔62,轴孔62内插设有可旋转地支撑夹持部件54的轴部件68。底板54C与径向板54B的另一端连接,并且沿鼓旋转方向延伸。
在顶板54A的与纸张介质P接触的表面上形成有突起64,突起64突出为使得纸张介质P的由夹持部件54夹持的前端部分抵靠突起64。换句话说,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通过抵靠突起64而定位,从而使纸张介质P的由顶板54A夹持的前端侧被夹持面积(或被夹持区域)受到限制。
这里,前端侧被夹持面积是当前端夹持器32夹持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时在纸张介质P的前端侧上被夹持在顶板54A与基体部件56之间的面积。简而言之,前端侧被夹持面积是纸张介质P的前端页边空白的不形成色调剂图像的面积。
基体部件
如图1和图2所示,基体部件56包括插入部分56A,插入部分56A插入形成在夹持部件54的径向板54B中的开口66内并且可旋转地支撑轴部件68。基体部件56具有将纸张介质P夹持在其自身与夹持部件54的顶板54A之间的上表面56B。在上表面56B上形成有凹部72,突起64可以插入该凹部72内。
上表面56B的边缘与接触表面56C邻接,接触表面56C沿鼓径向延伸并且接触表面56C的一部分与弹性层30C的端面74接触。
基体部件56由支撑部件(未示出)支撑,并且可以沿鼓旋转方向移动。
夹持操作部件
夹持操作部件60包括凸轮60A、推压弹簧60B和步进电动机60C(以下简称为“电动机60C”)。凸轮60A的外周表面从底板54C的鼓径向上的外侧与底板54C接触。推压弹簧60B朝向凸轮60A的外周表面推压底板54C,并且电动机60C使凸轮60A旋转。
推压弹簧60B的一个端部固定在顶板54A的侧表面上,推压弹簧60B的另一个端部固定在基体部件56的侧表面上。
在该构造中,夹持部件54定位在夹持状态下(参见图3A),在该夹持状态下,夹持部件54借助推压弹簧60B的推力将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夹持在夹持部件54自身与基体部件56之间。当凸轮60A旋转时,凸轮60A的外周表面按压底板54C。结果,夹持部件54旋转并且从夹持状态切换到夹持部件54释放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的释放状态(参见图3C)。
基体操作部件
基体操作部件58包括凸轮58A、推压弹簧58B和步进电动机58C(以下简称为“电动机58C”)。凸轮58A的外周表面与基体部件56的接触表面56C接触。推压弹簧58B朝向凸轮58A的外周表面推压接触表面56C。电动机58C使凸轮58A旋转。
推压弹簧58B的一个端部固定在凸轮58A的旋转轴上,推压弹簧58B的另一个端部固定在基体部件56的侧表面上。
在该构造中,通过凸轮58A的旋转,基体部件56沿引导部件(未示出)移动以便在正常状态(参见图3A)与分离状态(参见图3B)之间切换。在正常状态下,接触表面56C与端面74接触。在分离状态下,接触表面56C因基体部件56沿鼓旋转方向向下游移动而与端面74分离。
后文中,将连同相关部分的操作一起描述控制器20如何控制电动机58C和电动机60C。
分离部件
将纸张介质P与转印鼓30分离的分离部件69(参见图3C)沿鼓旋转方向设置在位于转印位置(参见图11)的下游且与转印鼓30相对的位置处。
如图3C所示,当沿鼓轴线方向观察时,每个分离部件69呈三角形,并且每个分离部件69在纸张分离侧具有锐角顶端。螺线管(未示出)允许该顶端沿鼓径向移动或旋转(参见图3D)。
在该构造中,纸张介质P与转印鼓30的分离包括以下步骤。在切口区域30D中,分离部件69的顶端旋转以定位在比转印鼓30的外周面更靠内的位置(如实线所示)。一旦顶端从纸张介质P的背面与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接触,分离部件69便将其自身从转印鼓30退避到初始位置(如虚线所示)以便将纸张介质P与转印鼓30分离。
<相关部分的操作>
如图4A所示,用前端夹持器32夹持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控制器20控制电动机58C使凸轮58A旋转,以使基体部件56处于正常状态。然后,控制器20控制电动机60C使凸轮60A旋转,以使夹持部件54处于释放状态。
在该状态下,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在纸张供给位置Pa(参见图11)进入切口区域30D并且抵靠夹持部件54的突起64。
然后,控制器20控制电动机60C使凸轮60A旋转,以便将夹持部件54切换到如图3A所示的夹持状态。结果,由前端夹持器32夹持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
纸张介质P与转印鼓30的分离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控制器20控制电动机58C使凸轮58A旋转,以便将基体部件56切换到如图3B所示的夹持状态。
结果,纸张介质P的前端侧远离弹性层30C的端面74移动。
然后,控制器20控制电动机60C使凸轮60A旋转,以便将夹持部件54切换到如图3C所示的释放状态。结果,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在与弹性层30C的端面74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被释放,由此纸张介质P通过分离部件69与转印鼓30分离。
与将夹持部件54切换到释放状态而不移动基体部件56的情况相比,通过以这种方式释放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增大了位于纸张介质P的前端侧中弹性层30C与分离部件69接触的面积。
当弹性层30C与分离部件69接触的面积增大时,已通过静电吸引而附着在转印鼓30的表面上的纸张介质P不容易因分离部件69被弹性层30C的端面74损坏或因分离部件69钩挂纸张介质P的量不足而滑离分离部件69。换句话说,即使与基体部件56不可移动的情况下相比由前端夹持器32夹持的纸张介质P的前端区域(前端页边空白)较小,也可以抑制纸张介质P与转印鼓30的分离不良。
通过抑制纸张介质P与转印鼓30的分离不良,使得在图像承载体22与转印鼓30之间传送的纸张介质P不容易卡塞。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将参考图12至图15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14和图像形成设备10。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将省略对这些部件的描述。
如图12所示,作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100的前端夹持部件的实例的前端夹持器80包括夹持部件82、基体部件84和夹持操作部件88。夹持部件82通过旋转来夹持或释放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基体部件84支撑夹持部件82并将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夹持在基体部件84自身与夹持部件82之间。夹持操作部件88使夹持部件82旋转。
转印装置100还包括基体操作部件86,基体操作部件86作为使前端夹持器80的基体部件84沿鼓径向移动的移动部件的实例。
转印装置100还具有分离部件102(参见图15),分离部件102插入转印鼓30与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之间以将纸张介质P与转印鼓30分离。
<前端夹持器>
夹持部件
夹持部件82通过弯曲板材而形成,当沿鼓轴线方向观察时,夹持部件82具有单个弯折部分,并且夹持部件82沿着鼓轴线方向延伸。
夹持部件82包括顶板82A和径向板82B。顶板82A形成为与倾斜面50接续并且夹持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顶板82A的端部与径向板82B的端部连接。径向板82B具有轴孔92,轴孔92内插设有可旋转地支撑夹持部件82的轴部件90。
在顶板82A的与纸张介质P接触的表面上形成有突起98,突起98突出为使得纸张介质P的由夹持部件82夹持的前端部分抵靠突起98。
基体部件
基体部件84包括插入部分84A,插入部分84A插入形成在夹持部件82的径向板82B中的开口(未示出)内并且可旋转地支撑轴部件90。基体部件84具有将纸张介质P夹持在其自身与夹持部件82的顶板82A之间的上表面84B。
在上表面84B上形成有凹部94,突起98可以插入该凹部94内。上表面84B的边缘与接触表面84C邻接,接触表面84C沿鼓径向延伸并且接触表面84C的至少一部分与弹性层30C的端面74接触。沿鼓旋转方向延伸的平坦的底表面84D位于与上表面84B相对的一侧。
前端夹持器80包括支撑部件96,支撑部件96支撑基体部件84,以使基体部件84可以沿鼓径向移动。
夹持操作部件
夹持操作部件88包括凸轮88A、推压弹簧88B和步进电动机88C(以下简称为“电动机88C”)。凸轮88A的外周表面在径向板82B的鼓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上与径向板82B接触。推压弹簧88B朝向凸轮88A的外周表面推压径向板82B,并且电动机88C使凸轮88A旋转。
推压弹簧88B的一个端部固定在顶板82A的侧表面上,推压弹簧88B的另一个端部固定在基体部件84的侧表面上。
在该构造中,通过凸轮88A的旋转,夹持部件82在夹持状态(参见图13A)与释放状态(参见图14A)之间切换,在夹持状态下,夹持部件82将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夹持在夹持部件82自身与基体部件84之间,而在释放状态下,夹持部件82释放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
基体操作部件
基体操作部件86包括凸轮86A、推压弹簧86B和步进电动机86C(以下简称为“电动机86C”)。凸轮86A的外周表面与基体部件84的底表面84D接触。推压弹簧86B朝向凸轮86A的外周表面推压底表面84D。电动机86C使凸轮86A旋转。
推压弹簧86B的一个端部固定在凸轮86A的旋转轴上,推压弹簧86B的另一个端部固定在基体部件84的侧表面上。
在该构造中,通过凸轮86A的旋转,基体部件84在正常状态(参见图13A)与突出状态(参见图13B)之间切换。在正常状态下,上表面84B定位为与倾斜面50接续和齐平。在突出状态下,上表面84B因基体部件84沿鼓径向向外移动而突出到倾斜面50的上方。
后文中,将连同相关部分的操作一起描述控制器20如何控制电动机86C和电动机88C。
分离部件
将纸张介质P与转印鼓30分离的分离部件102(参见图15)沿鼓旋转方向设置在转印位置(参见图11)的下游且与转印鼓30相对的位置处。
如图14B和图15所示,每个分离部件102具有当沿鼓轴线方向观察时呈直线状的分离表面102A。分离部件102具有板形形状并且沿鼓轴线方向间隔地布置。当处于释放状态的前端夹持器32经过与分离部件102相对的位置时,使分离部件102穿过形成在夹持部件82的顶板82A中的凹部104。
<相关部分的操作>
对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的夹持包括以下步骤。首先,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在纸张供给位置Pa(参见图11)进入切口区域30D并且抵靠夹持部件82的突起98。
然后,控制器20控制电动机88C使凸轮88A旋转,以便将夹持部件82从释放状态切换到如图13A所示的夹持状态。结果,由前端夹持器80夹持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
纸张介质P与转印鼓30的分离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控制器20控制电动机86C使凸轮86A旋转,以便将基体部件84从正常状态切换到如图13B所示的突出状态。
结果,纸张介质P的前端侧与弹性层30C的倾斜面50分离。
然后,控制器20控制电动机88C使凸轮88A旋转,以便将夹持部件82切换到如图14A所示的释放状态。
如图14B所示,随着转印鼓30继续旋转并且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经过与分离部件102相对的位置,分离部件102的分离表面102A从纸张介质P的前端与纸张介质P接触,由此将纸张介质P与转印鼓30分离。
如上文所述,基体操作部件86使基体部件84沿鼓径向移动。与基体部件不可移动的情况相比,这增大了与弹性层30C分离的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的面积。
另外,由于使用分离部件102将纸张介质P与转印鼓30分离,因此更有效地执行了纸张介质P与转印鼓30的分离。其他操作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将参考图16A至图16B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14和图像形成设备19。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将省略对这些部件的描述。
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20控制使图像承载体22和转印鼓30旋转的驱动部件,使得至少当前端夹持器80释放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P时,图像承载体22以比转印鼓30更快的圆周速度旋转。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承载体22恒定地以比转印鼓更快的圆周速度旋转。
具体地说,控制器20控制驱动电动机22B(参见图10)和驱动电动机M1(参见图7A和图7B),驱动电动机22B使图像承载体22旋转,驱动电动机M1使转印鼓30旋转。
通过该控制,如图16A所示,当前端夹持器80释放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时,纸张介质P在弹性层30C的基面110与倾斜面50之间的边界附近抬起从而与弹性层30C分离并垂下。
另外,控制器20控制电动机86C使凸轮86A旋转,以便将基体部件84从正常状态切换到如图16B所示的突出状态。
通过以这种方式使图像承载体22以比转印鼓30更快的圆周速度旋转,与图像承载体22以与转印鼓30相同的圆周速度旋转的情况不同,纸张分离期间纸张介质P的速度变化不会影响图像转印期间的图像质量。因此,使纸张介质P更有效地与转印鼓30分离。其他操作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相同。
尽管已基于具体示例性实施例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实现各种其他示例性实施例。尽管未在上文中描述,例如,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相同,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前端夹持器释放纸张介质P的前端部分时,图像承载体可以以比转印鼓快的圆周速度旋转。通过这样的速度设定,使纸张介质P有效地与转印鼓分离。
尽管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使基体部件沿着鼓旋转方向或鼓径向移动,但是也可以使基体部件沿着当沿鼓轴线方向观察时朝向鼓径向而倾斜的方向移动。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基体部件56沿鼓旋转方向移动以便将基体部件56设置在鼓旋转方向的下游。换句话说,使基体部件56沿弧线移动。然而,也可以使基体部件56沿直线移动以便将基体部件56设置在鼓旋转方向的下游。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转印装置,包括:
转印体,记录介质卷绕在所述转印体的外周表面上,所述转印体将所述记录介质多次传送至转印位置以便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转印体在所述转印位置面向所述图像承载体,色调剂图像在所述图像承载体旋转的同时顺序地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以及
前端夹持部件,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转印体的外周表面上的凹部处,所述前端夹持部件在使所述记录介质卷绕到所述转印体上的同时夹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所述前端夹持部件在使已卷绕到所述转印体上的记录介质与所述转印体分离时释放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
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装置还包括移动部件,在最终色调剂图像开始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之后并在所述前端夹持部件释放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之前,所述移动部件在所述前端夹持部件夹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的同时使所述前端夹持部件移动,以便使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侧与所述转印体的外周表面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前端夹持部件沿所述转印体的旋转方向向下游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前端夹持部件沿所述转印体的径向向外移动。
4.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承载体,在所述图像承载体旋转的同时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顺序地形成色调剂图像;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其将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色调剂图像顺序地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
控制器,其控制使所述图像承载体旋转的驱动部件和使所述转印体旋转的驱动部件,使得至少在所述前端夹持部件移动以释放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时所述图像承载体的圆周速度大于所述转印体的圆周速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48265 | 2012-03-05 | ||
JP2012048265A JP5880146B2 (ja) | 2012-03-05 | 2012-03-05 |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93918A CN103293918A (zh) | 2013-09-11 |
CN103293918B true CN103293918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49042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44909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93918B (zh) | 2012-03-05 | 2012-11-09 |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25046B2 (zh) |
JP (1) | JP5880146B2 (zh) |
CN (1) | CN10329391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174655A (ja) * | 2012-02-23 | 2013-09-05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11312589B2 (en) * | 2018-11-21 | 2022-04-26 | Ricoh Company, Ltd. |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veying device |
JP7268416B2 (ja) * | 2019-03-14 | 2023-05-08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318369B2 (ja) | 2019-06-28 | 2023-08-01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563095B2 (ja) * | 2020-10-12 | 2024-10-08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3031883A (ja) * | 2021-08-25 | 2023-03-09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25518A (ja) * | 1994-02-14 | 1995-08-22 | Canon Inc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866134A (zh) * | 2009-04-17 | 2010-10-2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872144A (zh) * | 2009-04-27 | 2010-10-2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CN102298293A (zh) * | 2010-06-28 | 2011-12-28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
JP2012022230A (ja) * | 2010-07-16 | 2012-02-02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50810A (en) * | 1979-09-25 | 1981-02-1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Centrifugal clamp on a high speed print drum |
DE3049067C2 (de) * | 1980-12-24 | 1982-12-16 | M.A.N.- Roland Druckmaschinen AG, 6050 Offenbach | Greifeinrichtung am Druckzylinder für Bogenrotations-Tiefdruckmaschinen |
DE3632769A1 (de) * | 1986-09-26 | 1988-04-07 | Roland Man Druckmasch | Klemmgreifer fuer bogenrotationsdruckmaschinen |
JPH03171071A (ja) * | 1989-11-30 | 1991-07-24 | Mita Ind Co Ltd | 転写ドラムを用いた転写装置 |
JPH03220580A (ja) * | 1990-01-25 | 1991-09-27 | Mita Ind Co Ltd | 転写紙剥離装置 |
US5253583A (en) * | 1991-03-04 | 1993-10-19 | Fuji Kika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evice for positioning printing material for use in a printing apparatus |
US5151745A (en) * | 1991-09-05 | 1992-09-29 | Xerox Corporation | Sheet control mechanism for use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ing machine |
JPH05173431A (ja) | 1991-12-25 | 1993-07-13 | Mita Ind Co Ltd | 転写装置のクリップ装置 |
JPH06180517A (ja) * | 1992-12-11 | 1994-06-28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258491A (ja) * | 2001-03-06 | 2002-09-11 |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そのプレート取り付け方法 |
US7628109B2 (en) * | 2005-07-26 | 2009-12-0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Image transfer mechanism |
JP2011145592A (ja) * | 2010-01-18 | 2011-07-28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2012
- 2012-03-05 JP JP2012048265A patent/JP5880146B2/ja active Active
- 2012-10-05 US US13/646,185 patent/US872504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11-09 CN CN201210449090.3A patent/CN10329391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25518A (ja) * | 1994-02-14 | 1995-08-22 | Canon Inc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866134A (zh) * | 2009-04-17 | 2010-10-2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872144A (zh) * | 2009-04-27 | 2010-10-2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CN102298293A (zh) * | 2010-06-28 | 2011-12-28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
JP2012022230A (ja) * | 2010-07-16 | 2012-02-02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182265A (ja) | 2013-09-12 |
JP5880146B2 (ja) | 2016-03-08 |
US20130230343A1 (en) | 2013-09-05 |
CN103293918A (zh) | 2013-09-11 |
US8725046B2 (en) | 2014-05-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93918B (zh) |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
JP2807477B2 (ja) | 転写ドラムを有する静電複写機 | |
JP375492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093623A (ja) | シート材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8495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3293923B (zh) | 记录介质传送体、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
US8315547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103293922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8768236B2 (en) | Duplex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59433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 |
CN103293917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3293919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8855523B2 (en) | Developer-adhesive body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317465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3293920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433107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給紙方法 | |
CN103293893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H0922280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7721859B2 (en) | Rotary force controll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JP201022886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015547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284664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0325564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62282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27603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21110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