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82680A - 控制线缆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控制线缆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82680A
CN103282680A CN2011800626202A CN201180062620A CN103282680A CN 103282680 A CN103282680 A CN 103282680A CN 2011800626202 A CN2011800626202 A CN 2011800626202A CN 201180062620 A CN201180062620 A CN 201180062620A CN 103282680 A CN103282680 A CN 1032826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opposing
control cable
protuberance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262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82680B (zh
Inventor
大庭敏也
渡边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82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2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826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26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00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 F16C1/10Means for transmitting linear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e.g. "Bowden-mechanisms"
    • F16C1/102Arrangements to mount end fittings of the sheathings to support walls or brack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00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 F16C1/10Means for transmitting linear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e.g. "Bowden-mechanisms"
    • F16C1/102Arrangements to mount end fittings of the sheathings to support walls or brackets
    • F16C1/105Arrangements to mount end fittings of the sheathings to support walls or brackets to a slot in the brack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00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 F16C1/26Construction of guiding-sheathings or guiding-tubes
    • F16C1/262End fittings; Attachment thereof to the sheathing or tub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396Hand operated
    • Y10T74/20402Flexible transmitter [e.g., Bowden cable]
    • Y10T74/20462Specific cable connector or gui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exible Shafts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控制线缆(31)安装在固定部件(32)上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在固定部件(32)的固定板部(35)的侧边(38)上开口的板部侧安装槽(39)由使安装部(48)固定定位的固定槽(41)、和与固定槽(41)连接且宽度比固定槽(41)窄的狭窄槽(42)构成。控制线缆(31)的安装部(48)具有:与固定槽(41)卡合且比狭窄槽(42)的宽度大的卡合部(53);分别与固定板部(35)的板面(36)的表背相对的大致平行的一对相对面(54、55);和由一对相对面(54、55)划分形成,并使固定板部(35)的板部侧安装槽(39)的周缘部(56a、56b)卡合的卡合槽(58)。在相对面的一方(54)上,设有向着相对面的另一方(55)突出的突出部(61)。

Description

控制线缆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具有由内部线缆及供内部线缆穿插的外管构成的控制线缆、和将设在外管的前端的安装部固定的固定部件。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地,已知一种在固定部件上安装控制线缆的安装部(导管固定部)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
固定部件具有与控制线缆的轴线方向平行的基片、垂直于该基片的直角片、设置在该直角片上的C字形的切口槽、和以与切口槽连续的方式设在基片上的基片侧开口部。控制线缆的安装部具有与固定部件的切口槽嵌合的嵌合槽、和将固定部件的开口部周缘夹入的伸出片及卡定片。
即,在控制线缆安装结构中,使安装部的嵌合槽嵌合在固定部件的切口槽中,并且由安装部侧的伸出片及卡定片将固定侧部件的开口部周缘夹入固定。
根据上述控制线缆安装结构,能够谋求控制线缆的安装部相对于固定侧部件的安装强度的提高。
这样,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中,在控制线缆的安装部上设置伸出片及卡定片来将基片夹入,由此能够将控制线缆简单地固定在固定部件上。
但是,在固定部件中需要直角片和基片,并且在控制线缆的安装部侧需要伸出片及卡定片,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变得很复杂。
例如,为了谋求作业性的提高和结构的简单化,仅通过使安装部的嵌合槽嵌合在固定部件的切口槽中,而在固定部件上保持控制线缆的安装部。这种情况下,当单纯地向切口槽的开口方向拉拽控制线缆时,基于C字形的切口槽的前端细窄形状,若不施加某种程度的载荷就不会被拽出。
但是,当对从安装部离开的部位施加载荷时,安装部会倾斜。这种情况下,安装部的下部(与卡合在C字形的切口槽中的部位相比更下方的部位)成为支点,担心根据杠杆原理,即使以很小的载荷也会使控制线缆的安装部从固定部件上脱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154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实地防止控制线缆因倾斜而脱落的情况,并且能够谋求结构的简单化的控制线缆安装装置。
根据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由内部线缆及供该内部线缆穿插的外管构成的控制线缆;和将设在所述外管的前端的安装部固定的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固定板部、和沿与所述固定板部的板面正交的方向贯通并在所述固定板部的一个侧边上开口的板部侧安装槽,所述板部侧安装槽由使所述安装部定位固定的固定槽、和设在所述固定槽与所述侧边之间且宽度比所述固定槽窄的狭窄槽构成,所述安装部具有:与所述固定槽卡合且比所述狭窄槽的宽度大的卡合部;从所述卡合部的外面突出,并且分别与所述固定板部的板面的表背相对的大致平行的一对相对面;和由所述一对相对面划分形成,且使所述固定板部的所述板部侧安装槽的周缘部卡合的卡合槽,在所述一对相对面的至少一方上,并在与所述狭窄槽和所述固定槽的边界相比所述侧边一侧,设有向所述相对面的另一方突出的突出部。
在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固定部件具有沿与所述固定板部的板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基本面,所述固定板部在所述侧边的相对侧与所述基本面连结,所述安装部具有在从所述一对相对面的一方或另一方中的任意一方向与所述卡合槽离开的方向,且沿着所述基本面延伸的延设部,所述突出部形成在所述一对相对面的一方上,所述突出部与所述一对相对面的另一方的距离设定为,在所述控制线缆以使所述延设部的前端部向所述基本面接近的方式倾斜时,使所述突出部及所述一对相对面的另一方在所述延设部的前端部与所述基本面抵接之前,先与所述固定板部的板面的表背分别抵接。
在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延设部的所述前端部具有仅在与所述基本面相对的一侧形成的平面状的倒角部。
在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固定板部的所述板面,以随着所述突出部侧的面从所述侧边朝向所述基本面而使所述板面的厚度增加的方式形成为倾斜面。
在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突出部具有沿着所述倾斜面的突出部侧倾斜面。
在方案6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安装部具有与所述侧边相比在外侧将所述一对相对面彼此连结的第一连结部。
在方案7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安装部具有在所述卡合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槽中并穿插在所述狭窄槽中的状态下,将所述一对相对面彼此连结的第二连结部。
发明效果
在方案1的发明中,安装部在相对面的至少一方上,并在与狭窄槽和固定槽的边界相比侧边一侧,具有向相对面的另一方突出的突出部,因此,通过突出部,使卡合槽的宽度与未设置突出部的部位相比变窄,因此,当控制线缆倾斜时,在与狭窄槽和固定槽的边界相比的上方(与使卡合部由固定槽固定的固定部分相比的上方),能够使安装部与固定板部抵接。由此,在使控制线缆倾斜而作用有使卡合部从固定槽拔出的载荷时,根据由相对面的另一方或突出部将固定板部弯曲而产生的摩擦力,会被附加到仅由卡合部产生的纯粹的保持力上。其结果是,能够确实地防止控制线缆因倾斜而脱落的情况。而且,因为仅在相对面的至少一方上,并在与狭窄槽和固定槽的边界相比侧边一侧,设置向相对面的另一方突出的突出部,所以能够使控制线缆安装结构的构成简单化。
在方案2的发明中,突出部形成在相对面的一方上,突出部与相对面的另一方的距离设定为,在控制线缆以使延设部的前端部向基本面接近的方式倾斜时,使突出部及相对面的另一方在延设部的前端部与基本面抵接之前,先与固定板部的板面的表背分别抵接。因此,在根据延设部的前端部以基本面为支点的“杠杆原理”,而作用有将卡合部从固定槽拔出的载荷时,根据由相对面的另一方或突出部将固定板部弯曲而产生的摩擦力,会被附加到仅由卡合部产生的纯粹的保持力上。其结果是,在根据“杠杆原理”而在卡合部上作用有载荷的情况下,也能确实地防止控制线缆因倾斜而脱落的情况。
在方案3的发明中,在延设部的前端部仅在与基本面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平面状的倒角部,因此能够增大延设部的前端部与基本面抵接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延设部的前端部与基本面抵接。假设,即使延设部的前端部与基本面抵接,因为会成为线接触或面接触,所以也能易于使从外管对延设部施加的载荷传递至基本面,能够减少受“杠杆原理”影响的力。而且,因为延设部的前端部仅在与基本面相对的面上设置倒角部,所以能够使延设部的前端部的刚性以最小限度降低。
在方案4的发明中,固定板部的板面的突出部侧的面以随着从侧边朝向基本面而使板面的厚度增加的方式形成为倾斜面。例如,担心因固定板部的前端与突出部钩挂而使控制线缆的插入性降低。通过在与倾斜面相抵抗的相对面上设置突出部,能够抑制控制线缆的插入性降低。
在方案5的发明中,突出部具有沿着倾斜面的突出部侧倾斜面,因此,能够减少固定板部与突出部的间隙。而且,能够使突出部与倾斜面进行面接触。其结果是,能够增大根据由突出部将固定板部弯曲而产生的摩擦力,能进一步增大因控制线缆的倾斜而产生的保持力。
在方案6的发明中,在安装部上形成有与侧边相比在外侧将一对相对面彼此连结的第一连结部,因此,能够抑制一对相对面彼此的扩开。另外,由于决定了将安装部插入至固定槽中的方向,所以能够提高安装控制线缆时的作业性。
在方案7的发明中,在安装部上形成有,在卡合部固定在固定槽中并穿插在狭窄槽中的状态下,将一对相对面彼此连结的第二连结部,因此,能够抑制一对相对面彼此的扩开。而且,也能够相对于控制线缆的止动发挥效力。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安装部(线缆罩)的主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线缆罩的剖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线缆罩的仰视图。
图8是图5所示的线缆罩的侧视图。
图9是沿图5的9-9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5的区域10的放大图。
图11是沿图3的11-11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3的12-12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图3的13-13线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在线缆罩上形成有倒角部的实施例、和未形成倒角部的比较例的图。
图15是表示作用于控制线缆的外力的差异的图。
图16是表示根据作用于控制线缆的外力,基于突起部的有无而产生的作用的差异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10包括设置在车室12内供驾驶员落座的驾驶席14、操纵前轮(未图示)的方向盘16、在驾驶席14的外侧供驾驶员乘降的车门开口部17、开闭自如地覆盖该车门开口部17的车辆用车门18、和设置在车门开口部17上且将车门18卡定的闩眼19。
车门18具有:开闭自如地安装在车体11上的车门主体21、升降自如地安装在该车门主体21上的车门玻璃22、从车室12侧覆盖车门主体21的车门衬里23、以向着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在该车门衬里23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上的扶手24、设在车门主体21上且被闩眼19卡定的闩锁机构25、解除闩锁机构25的卡定状态的内侧车门把手26、和将内侧车门把手26与闩锁机构25连结的控制线缆31。
闩锁机构25具有收纳门闩(未图示)的外壳32。外壳32是固定控制线缆31的固定部件(以下,将“外壳32”记载为“固定部件32”)。控制线缆安装结构30由控制线缆31和固定部件32构成。
固定部件32具有沿着控制线缆31的基本面34、和从该基本面34立起并且形成为大致平板状且使控制线缆31固定的固定板部35。基本面34沿与固定板部35的板面36(参照图4)正交的方向延伸。
如图1~图4所示,板面36的表背中,将内侧车门把手26的连接侧作为板面的表面36a,将闩锁机构25的连接侧作为板面的背面36b。固定板部35的板面的表面36a以随着从固定板部35的侧边38朝向基本面34而使板面36的厚度增加的方式形成为倾斜面。板面的表面36a是面向后述的安装部48的突出部61侧的部分。固定板部35的板面的背面36b形成为垂直于基本面34。
在固定板部35上,形成有在作为固定板部35的一个侧边38的上端开口的板部侧安装槽39。固定板部35在侧边38的相对侧与基本面34连结。而且,固定板部35由支承壁44、45使两侧被支承。板部侧安装槽39由使安装部48定位固定的固定槽41、和形成在固定槽41与侧边38之间且宽度比固定槽41窄的狭窄槽42构成。
狭窄槽42以朝向上端(侧边)38而使宽度变宽的方式形成。固定槽41与狭窄槽42的下方连续地形成,并且成为朝向狭窄槽42开口的圆形。即,狭窄槽42使与固定槽41连续的连续部(边界)43的宽度w1(参照图11)最窄。
如图4所示,控制线缆31通过由自由变形的缆线形成的内部线缆46、供该内部线缆46穿插的外管47、和在该外管47的前端47a且在固定部件32的附近设置、且固定在固定板部35上的安装部(线缆罩)48构成。
如图4~图13所示,安装部(线缆罩)48具有:使内部线缆46穿插的内筒部51;使外管47嵌合的外筒部52;与固定槽41卡合且直径比狭窄槽42的宽度(连续部43的宽度w1)大的、截面为圆形的卡合部53;从卡合部53的外面突出且与固定板部35的板面36的表背分别相对的大致平行的一对相对面54、55;由一对相对面54、55划分形成,且使固定板部35的板部侧安装槽39的周缘部56a、56b卡合的卡合槽58;在相对面的至少一方54上,且在与狭窄槽42和固定槽41的边界(连续部)43相比侧边38一侧,向相对面的另一方55突出的突出部61;以沿从一对相对面的一方54或另一方55中的任意一方与卡合槽58离开的方向且沿着基本面34的方式延伸的延设部62;在侧边38的外侧将一对相对面54、55彼此连结的第一连结部63;和在使卡合部53固定在固定槽41上且并穿插在狭窄槽42中的状态下,将一对相对面54、55彼此连结的第二连结部64。
板部侧安装槽39的周缘部56a、56b分别相当于板面的表面36a及板面的背面36b与卡合槽58的抵接部分。
在实施例中,一对相对面54、55将内侧车门把手26的连接侧作为相对一面(一方)54,并将闩锁机构25(参照图2)的连接侧作为相对另一面(另一方)55。即,在实施例中,在相对一面54上并在与狭窄槽42和固定槽41的边界(连续部)43相比侧边38一侧,设有向相对另一面55突出的突出部61。换言之,突出部61仅设置在相对一面54上。相对另一面55在安装在板面36上的状态下沿着板面36的背面36b形成。
延设部62以沿从相对面的相对一面(一方)54与卡合槽58离开的方向且沿着基本面34的方式延伸。在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上,仅在与基本面34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平面状的倒角部66。在突出部61上,形成有沿着倾斜面(板面的表面)36a的突出部侧倾斜面67。
倒角部66在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以向基本面34接近的方式倾斜时,以与基本面34平行的方式形成。由此,在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以向基本面34接近的方式倾斜时,倒角部66与基本面34抵接。
图14(a)表示控制线缆安装结构30。在控制线缆安装结构30中,突出部61形成在相对面的一方(相对一面)54上。突出部61与相对面的另一方(相对另一面)55的距离设定为,在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以向基本面34接近的方式倾斜时,使突出部61及相对面的另一方55在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与基本面34抵接之前,先与固定板部35的板面36的表背(表面36a及背面36b)分别抵接的距离D1。
因此,在作用有将控制线缆31倾斜而如图4所示的将卡合部53从固定槽41中拔出的载荷时,根据由相对面的另一方55或突出部61将固定板部35弯曲而产生的摩擦力,被附加在仅由卡合部53产生的纯粹的保持力上。其结果是,能够确实地防止控制线缆31因倾斜而脱落。
而且,在控制线缆安装结构30中,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在与基本面34相对的一例具有平面状的倒角部66。在未设有平面状的倒角部66的情况下,在突出部61及相对面的另一方55与固定板部35的板面36的表背(表面36a及背面36b)分别抵接时的从基本面34到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的距离为S1。
在设置有平面状的倒角部66的情况下,在突出部61及相对面的另一方55与固定板部35的板面36的表背(表面36a及背面36b)分别抵接时的从基本面34到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的距离为S2。即,距离S2>距离S1,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通过在与基本面34相对的一侧设置平面状的倒角部66,而能够赢得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与基本面34抵接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与基本面34抵接。
图14(b)表示比较例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130。在控制线缆安装结构130中,突出部131形成在相对面的一方(相对一面)132上。突出部131与相对面的另一方(相对另一面)133的距离设定为,在控制线缆136以使延设部134的前端部134a向基本面135接近的方式倾斜时,即使延设部134的前端部134a与基本面135抵接,也能够在突出部131及相对面的另一方133之间存在间隙B的距离D2。
即,在使控制线缆136倾斜时,不会产生根据由相对面的另一方133或突出部131将固定板部137弯曲而产生的摩擦力。因此,与本实施例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30相比,在比较例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130中,保持力较低。
如图15(a)所示,在控制线缆安装结构30中,若对从突出部61离开距离L的外管47沿向上方向施加载荷A,则会在卡合部53及固定槽41(图4)上作用有相当于LA的弯矩。其作为将图4所示的卡合部53从固定槽41中拔出的纯粹的拔出力而起作用。这时,根据卡合部53与固定板部35相互磨蹭而产生摩擦。在此基础上,根据由相对面的另一方(相对另一面)55或突出部61将固定板部35弯曲而产生的摩擦力会被附加到仅由卡合部53产生的纯粹的保持力上。
如图15(b)所示,在控制线缆安装结构30中,若对从突出部61离开距离L的外管47沿向下方向施加载荷A,则会在卡合部53及固定槽41(图4)上作用有相当于LA的弯矩。其作为将卡合部53从固定槽41拔出的纯粹的拔出力而起作用。这时,由于卡合部53与固定板部35相互磨蹭而产生摩擦。在此基础上,根据由相对面的另一方(相对另一面)55或突出部61将固定板部35弯曲而产生的摩擦力会被附加到仅由卡合部53产生的纯粹的保持力上。
如图15(c)所示,在控制线缆安装结构30中,若对从突出部61(图4)离开距离L的外管47沿向下方向施加载荷A,直到使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与固定侧部件32的基本面34抵接为止。这时,将从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到施加载荷A的点为止的距离作为L1,将从突出部61到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为止的距离作为L2。
当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与固定侧部件32的基本面34抵接时,以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作为支点,根据“杠杆原理”而在卡合部53(图4)及固定槽41上作用有相当于L1/L2·A的载荷,卡合部53成为易于从固定槽41中拔出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控制线缆安装结构30中,突出部61与相对面的另一方(相对另一面)55的距离设定为,在控制线缆31以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向基本面34接近的方式倾斜时,使突出部61及相对面的另一方55在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与基本面34抵接之前,先与固定板部35的板面36的表背分别抵接的距离。
因此,在根据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以基本面34为支点的“杠杆原理”而作用有将卡合部53从固定槽41中拔出的载荷时,根据由相对面的另一方55或突出部61将固定板部35弯曲而产生的摩擦力也会被附加到仅由卡合部53产生的纯粹的保持力上。其结果是,根据“杠杆原理”在卡合部53上作用有载荷的情况下,也能确实地防止控制线缆31因倾斜而脱落。
如图16(a)所示,在对嵌入至没有突起部61(参照图16(c))的安装部48A中的外管47A上作用有向上方向的载荷B时,因为在相对一面54A侧具有间隙,所以一侧相对面55A的下端57A率先与板面的背面36b抵接。安装部48A以一侧相对面55A的下端57A为支点而如箭头e1所示地旋转。
图16(b)表示沿图16(a)的b-b线的剖视图。如图16(a)及图16(b)所示,安装部48A的卡合部53A如箭头e2、e3所示地相对于狭窄槽42而作用有拔出方向的载荷。
在控制线缆安装结构30中,如图16(c)所示,在外管47上作用有向上方向的载荷B时,相对一面54的突起部61率先与板面的表面36a抵接。安装部48以相对一面54的突起部61为支点而如箭头e4所示地旋转。
图16(d)表示沿图16(c)的d-d线的剖视图。如图16(c)及图16(d)所示,安装部48的卡合部53如箭头e5、e6所示地相对于狭窄槽42而作用有压入方向的载荷。
即,如图16(a)~(d)所示,在外管47上作用有向上方向的载荷B时,根据突起部61的有无,而使卡合部53或卡合部53A相对于狭窄槽42作用的载荷的方向不同。在控制线缆安装结构30中,因为相对于狭窄槽42作用有压入方向的载荷,所以与没有突起部61的情况相比,卡合部53相对于狭窄槽42的保持力较高。
如图4所示,控制线缆安装结构30具有:由内部线缆46及供内部线缆46穿插的外管47构成的控制线缆31;和将设在外管47的前端47a上的安装部48固定的固定部件32。
固定部件32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固定板部35、和沿与固定板部35的板面36正交的方向贯通并在固定板部35的一个侧边38上开口的板部侧安装槽39。板部侧安装槽39由使安装部48定位固定的固定槽41、和设在固定槽41与侧边38之间且宽度比固定槽41窄的狭窄槽42构成。
如图4、图11~图13所示,安装部48具有:与固定槽41卡合且比狭窄槽42的宽度(连续部43的宽度w1)大的卡合部53;从卡合部53的外面突出并且与固定板部35的板面36的表背分别相对的大致平行的一对相对面54、55;和由一对相对面54、55划分形成,且使固定板部35的板部侧安装槽39的周缘部56a、56b卡合的卡合槽58。
因为在相对面的至少一方54上,在与狭窄槽42和固定槽41的边界相比侧边38一侧,设有向着相对面的另一方55突出的突出部61,所以,通过突出部61,使卡合槽58的宽度D1与未设有突出部61的部位相比变窄,因此,当控制线缆31倾斜时,在与狭窄槽42和固定槽41的边界相比的上方(与通过固定槽41固定有卡合部53的固定部分相比的上方),能够使安装部48(具体为突出部61及相对面的另一方55)与固定板部35抵接。
由此,在作用有将控制线缆31倾斜而将卡合部53从固定槽41中拔出的载荷时,根据由相对面的另一方55或突出部61将固定板部35弯曲而产生的摩擦力,会被附加到仅由卡合部53产生的纯粹的保持力上。其结果是,能够确实地防止控制线缆31因倾斜而脱落。而且,仅在相对面的至少一方54上,在与狭窄槽42和固定槽41的边界相比侧边38一侧,设置向着相对面的另一方55突出的突出部61,因此,能够使控制线缆安装结构30的构成简单化。
如图4所示,在控制线缆安装结构30中,固定部件32具有沿与固定板部35的板面36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基本面34。固定板部35通过侧边38的相对侧而与基本面34连结。在安装部48上设有延设部62,该延设部62以沿从一对相对面的一方54或另一方55中的任意一方与卡合槽58离开的方向,且沿着基本面34的方式延伸。
如图12、图13及图15(c)所示,突出部61形成在相对面的一方54上。突出部61与相对面的另一方55的距离设定为,在控制线缆31以使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向基本面34接近的方式倾斜时,使突出部61及相对面的另一方55在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与基本面34抵接之前,先与固定板部35的板面36的表背分别抵接的距离。
因此,在根据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以基本面34为支点的“杠杆原理”,而作用有将卡合部53从固定槽41中拔出的载荷时,根据由相对面的另一方55或突出部61将固定板部35弯曲而产生的摩擦力,也会被附加到仅由卡合部53产生的纯粹的保持力上。其结果是,在根据“杠杆原理”而在卡合部53上作用有载荷的情况下,也能确实地防止控制线缆31因倾斜而脱落。
如图12所示,因为在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上,仅在与基本面34相对的一例形成有平面状的倒角部66,所以能够增大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与基本面34抵接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与基本面34抵接。假设,即使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与基本面34抵接,也会形成线接触或面接触,因此能够易于将从外管47向延设部62施加的载荷传递给基本面34,减少受“杠杆原理”影响的力。
而且,因为在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仅在与基本面34相对的面上设置倒角部,所以能够使延设部62的前端部62a的刚性以最小限度降低。
如图12及图13所示,固定板部35的板面36的突出部61侧的面(板面的表面)36a以随着从侧边38朝向基本面34而使板面36的厚度增大的方式形成为倾斜面。例如,担心因固定板部35的前端与突出部61钩挂而导致控制线缆31的插入性降低。通过在与倾斜面(板面的表面)36a相抵抗的相对面54上设置突出部61,能够抑制控制线缆31的插入性降低。
如图10及图12所示,突出部61具有沿着倾斜面(板面的表面)36a的突出部侧倾斜面67,因此,能够减少固定板部35与突出部61的间隙。而且,能够使突出部61与倾斜面36a进行面接触。其结果是,能够增大根据由突出部61将固定板部35弯曲而产生的摩擦力,并能进一步增大因控制线缆31的倾斜而产生的保持力。
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控制线缆安装结构30中,安装部48具有在与侧边38相比的外侧将一对相对面54、55彼此连结的第一连结部63,因此,能够抑制一对相对面54、55彼此之间扩开。而且,由于决定了将安装部48插入至固定槽41中的方向,所以能够提高安装控制线缆31时的作业性。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安装部48上,在卡合部53固定在固定槽41上并穿插在狭窄槽42中的状态下,形成有将一对相对面54、55彼此连结的第二连结部64,因此,能够抑制一对相对面54、55彼此之间扩开。而且,也能相对于控制线缆31的止动而发挥效力。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在相对一面54上,并在与狭窄槽42和固定槽41的边界相比侧边38一侧,设有向相对另一面55突出的突出部61,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相对面的另一方或者相对面的双方上设置突出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板面36的表背中,将内侧车门把手26的连接侧作为板面的表面36a,并将闩锁机构25的连接侧作为板面的背面36b,但并不限定于此,板面36的表背也可以反过来设定。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适合在具有由内部线缆及外管构成的控制线缆、和将设在外管前端的安装部固定的固定部件的汽车中采用。
附图标记说明
30  控制线缆安装装置
31  控制线缆
32  固定部件
34  基本面
35  固定板部
36  板面
36a 倾斜面(板面的表面)
36b 板面的背面
38  侧边
39  板部侧安装槽
41  固定槽
42  狭窄槽
43  边界(连续部)
46  内部线缆
47  外管
47a 前端
48  安装部
53  卡合部
54  相对面(一方)
55  相对面(另一方)
56a、56b 周缘部
58  卡合槽
61  突出部
62  延设部
62a 前端
63  第一连结部
64  第二连结部
66  倒角部
67  突出部侧倾斜面。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由内部线缆及供该内部线缆穿插的外管构成的控制线缆;和
将设在所述外管的前端的安装部固定的固定部件,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固定板部、和沿与所述固定板部的板面正交的方向贯通并在所述固定板部的一个侧边上开口的板部侧安装槽,所述板部侧安装槽由使所述安装部定位固定的固定槽、和设在所述固定槽与所述侧边之间且宽度比所述固定槽窄的狭窄槽构成,
所述安装部具有:与所述固定槽卡合且比所述狭窄槽的宽度大的卡合部;从所述卡合部的外面突出,并且分别与所述固定板部的板面的表背相对的大致平行的一对相对面;和由所述一对相对面划分形成,且使所述固定板部的所述板部侧安装槽的周缘部卡合的卡合槽,
在所述一对相对面的至少一方上,并在与所述狭窄槽和所述固定槽的边界相比所述侧边一侧,设有向所述相对面的另一方突出的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具有沿与所述固定板部的板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基本面,所述固定板部在所述侧边的相对侧与所述基本面连结,
所述安装部具有在从所述一对相对面的一方或另一方中的任意一方向与所述卡合槽离开的方向,且沿着所述基本面延伸的延设部,所述突出部形成在所述一对相对面的一方上,
所述突出部与所述一对相对面的另一方的距离设定为,在所述控制线缆以使所述延设部的前端部向所述基本面接近的方式倾斜时,使所述突出部及所述一对相对面的另一方在所述延设部的前端部与所述基本面抵接之前,先与所述固定板部的板面的表背分别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设部的所述前端部具有仅在与所述基本面相对的一侧形成的平面状的倒角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部的所述板面,以随着所述突出部侧的面从所述侧边朝向所述基本面而使所述板面的厚度增加的方式形成为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具有沿着所述倾斜面的突出部侧倾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具有与所述侧边相比在外侧将所述一对相对面彼此连结的第一连结部。
7.(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具有在所述卡合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槽中并穿插在所述狭窄槽中的状态下,将所述一对相对面彼此连结的第二连结部。

Claims (7)

1.一种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由内部线缆及供该内部线缆穿插的外管构成的控制线缆;和
将设在所述外管的前端的安装部固定的固定部件,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固定板部、和沿与所述固定板部的板面正交的方向贯通并在所述固定板部的一个侧边上开口的板部侧安装槽,所述板部侧安装槽由使所述安装部定位固定的固定槽、和设在所述固定槽与所述侧边之间且宽度比所述固定槽窄的狭窄槽构成,
所述安装部具有:与所述固定槽卡合且比所述狭窄槽的宽度大的卡合部;从所述卡合部的外面突出,并且分别与所述固定板部的板面的表背相对的大致平行的一对相对面;和由所述一对相对面划分形成,且使所述固定板部的所述板部侧安装槽的周缘部卡合的卡合槽,
在所述一对相对面的至少一方上,并在与所述狭窄槽和所述固定槽的边界相比所述侧边一侧,设有向所述相对面的另一方突出的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具有沿与所述固定板部的板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基本面,所述固定板部在所述侧边的相对侧与所述基本面连结,
所述安装部具有在从所述一对相对面的一方或另一方中的任意一方向与所述卡合槽离开的方向,且沿着所述基本面延伸的延设部,所述突出部形成在所述一对相对面的一方上,
所述突出部与所述一对相对面的另一方的距离设定为,在所述控制线缆以使所述延设部的前端部向所述基本面接近的方式倾斜时,使所述突出部及所述一对相对面的另一方在所述延设部的前端部与所述基本面抵接之前,先与所述固定板部的板面的表背分别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设部的所述前端部具有仅在与所述基本面相对的一侧形成的平面状的倒角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部的所述板面,以随着所述突出部侧的面从所述侧边朝向所述基本面而使所述板面的厚度增加的方式形成为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具有沿着所述倾斜面的突出部侧倾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具有与所述侧边相比在外侧将所述一对相对面彼此连结的第一连结部。
7.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线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具有在所述卡合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槽中并穿插在所述狭窄槽中的状态下,将所述一对相对面彼此连结的第二连结部。
CN201180062620.2A 2010-12-27 2011-11-16 控制线缆安装结构 Active CN1032826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90816 2010-12-27
JP2010-290816 2010-12-27
PCT/JP2011/076362 WO2012090610A1 (ja) 2010-12-27 2011-11-16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2680A true CN103282680A (zh) 2013-09-04
CN103282680B CN103282680B (zh) 2015-11-25

Family

ID=46382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2620.2A Active CN103282680B (zh) 2010-12-27 2011-11-16 控制线缆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27435B2 (zh)
JP (1) JP5612708B2 (zh)
CN (1) CN103282680B (zh)
BR (1) BR112013016385A2 (zh)
WO (1) WO20120906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67365B2 (en) 2015-12-11 2019-04-2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ower gearbox pin arrangement
CN107620529B (zh) 2016-07-15 2020-12-15 株式会社安成 车辆用门锁装置
JP6627729B2 (ja) * 2016-11-25 2020-01-08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US10816086B2 (en) 2017-08-14 2020-10-2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ower gearbox gear arrangem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49536U (zh) * 1988-04-07 1989-10-17
US5347882A (en) * 1993-09-07 1994-09-20 Fki Industries Inc. Cable mounting construction
JPH10110718A (ja) * 1996-10-04 1998-04-28 Chuo Spring Co Ltd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端末取付構造
US20030156898A1 (en) * 2002-02-18 2003-08-21 Masazumi Miyagawa Mounting device for control cable
CN1497191A (zh) * 2002-10-02 2004-05-19 日本缆绳系统株式会社 控制电缆固定用的单触引出头
CN1692233A (zh) * 2002-10-15 2005-11-02 海莱斯凯伯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软索护套的锚定装置
CN1756017A (zh) * 2004-09-08 2006-04-05 英国阿文美驰轻型车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线缆的终端部件
CN200940629Y (zh) * 2005-10-29 2007-08-29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可调节式选档拉索总成
EP1845270A1 (fr) * 2006-04-11 2007-10-17 Peugeot Citroë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une pièce, particulièrement d'une gaine d'un câble de commande, sur un bâti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49536A (ja) 1987-12-07 1989-06-12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無線呼出方式
JPH08135645A (ja) * 1994-11-04 1996-05-31 Nippon Cable Syst Inc 端末部材およびその組付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49536U (zh) * 1988-04-07 1989-10-17
US5347882A (en) * 1993-09-07 1994-09-20 Fki Industries Inc. Cable mounting construction
JPH10110718A (ja) * 1996-10-04 1998-04-28 Chuo Spring Co Ltd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端末取付構造
US20030156898A1 (en) * 2002-02-18 2003-08-21 Masazumi Miyagawa Mounting device for control cable
CN1497191A (zh) * 2002-10-02 2004-05-19 日本缆绳系统株式会社 控制电缆固定用的单触引出头
CN1692233A (zh) * 2002-10-15 2005-11-02 海莱斯凯伯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软索护套的锚定装置
CN1756017A (zh) * 2004-09-08 2006-04-05 英国阿文美驰轻型车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线缆的终端部件
CN200940629Y (zh) * 2005-10-29 2007-08-29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可调节式选档拉索总成
EP1845270A1 (fr) * 2006-04-11 2007-10-17 Peugeot Citroë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une pièce, particulièrement d'une gaine d'un câble de commande, sur un bâti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2090610A1 (ja) 2014-06-05
CN103282680B (zh) 2015-11-25
BR112013016385A2 (pt) 2018-09-18
US9027435B2 (en) 2015-05-12
JP5612708B2 (ja) 2014-10-22
US20130269470A1 (en) 2013-10-17
WO2012090610A1 (ja) 2012-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82680A (zh) 控制线缆安装结构
US20070216139A1 (en) Mounting element, mounting tool, and mounting-set
CN104204557B (zh) 用于将板固定在支承件上的固定夹以及获得的装配件
JP5487194B2 (ja) 車両用ドア
JP587089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5681937B (zh) 液晶显示设备的喇叭固定结构及液晶显示设备
JP6858226B2 (ja) 車両用ドア
JP5549215B2 (ja) ドアトリム取付構造及びドアトリム
CN206749676U (zh) 车辆雷达安装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0901352B (zh) 树脂背门内板
CN102213849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734293A (zh) 汽车用底板构造
KR20100004849U (ko) 차량 시트레일용 고정레일의 엔드 캡
CN108502681B (zh) 一种电梯底梁包边机构
JP2003253819A (ja) 屋根構造、屋根板、屋根板取り付け金具
CN202138248U (zh) 汽车儿童座椅固定结构
JP4121314B2 (ja) 車両用ドアのポケット構造
CN217581710U (zh) 后背门限位结构以及车辆
JP2000280860A (ja) プレートの回転防止構造
JP6940550B2 (ja) 自動車のフード支持構造
CN106882271B (zh) 车辆后部的加强结构
JP3676080B2 (ja) ルーフレールのレッグ部取付構造
JP3067665U (ja) スト―ブガ―ドの固定具
JP4729190B2 (ja) 雨樋支持具
KR200170653Y1 (ko) 틸트차량의캐빈마운팅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