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82301B - 电梯的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82301B
CN103282301B CN201080070849.6A CN201080070849A CN103282301B CN 103282301 B CN103282301 B CN 103282301B CN 201080070849 A CN201080070849 A CN 201080070849A CN 103282301 B CN103282301 B CN 1032823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track
closing
opening
elev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7084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82301A (zh
Inventor
今城健介
山盛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82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2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82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23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 B66B13/303Details of door panel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即使在由于风压等而对门作用有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抑制门的移位的电梯的门装置。该门装置具备:悬吊辊和减振辊,它们旋转自如地设于门悬吊装置;支承体,其支承门轨道;以及移位抑制装置,其设于门悬吊装置。移位抑制装置用于抑制门沿悬吊辊的轴向移位。移位抑制装置具备:第1引导辊,其随着门的开闭而一边与支承体的一部分的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和第2引导辊,其随着门的开闭而一边与支承体的一部分的另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

Description

电梯的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电梯的层站或轿厢的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用于在过大的力作用于电梯的门时防止门脱落的技术。具体来说,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门装置中,在门轨道的侧面以留有微小的间隙G而对置的方式配置板材,从而阻止了悬吊辊从门轨道脱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4-758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设置于超高层建筑的电梯中,存在这样的技术:为了防止因气压的变化导致乘坐感觉变差,对电梯的轿厢内的压力进行控制。另外,在电梯的层站设置于隧道内的情况下,当高速移动的交通工具通过时,电梯的门会承受风压。
如果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门装置应用于这样的电梯,则门被上述压力或风压推压,从而存在上述板材与门轨道接触的担忧。并且,如果板材与门轨道接触,则开闭门时会产生异响。而且,门的行走阻力变大,还存在阻碍开闭这样的担忧。
图10是示出现有的电梯的门装置的侧视图,图11是示出在图10所示的门装置中当压力作用于门时的状态的图。
如图10所示,电梯的门1被悬吊于门悬吊装置2。标号27是悬吊壳体,在该悬吊壳体的一部分形成有门轨道28。悬吊辊6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于门悬吊装置2。悬吊辊6在门轨道28的上表面滚动,由此对门1的上端部的移动进行引导。
另外,标号8是在门1的下端部设置的门靴。通过将门靴8配置在地坎4的槽内,来对门1的下端部的移动进行引导。
在上述结构的门装置中,当压力作用于门1时,如图11所示,门悬吊装置2倾斜,门1发生变形。由此,门1与形成出入口的纵框29之间的间隙扩大,从而存在容易发生异物的进入这样的问题。另外,当力向与图11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作用时,门1与纵框29之间的间隙变窄或者消失。因此,当门1开闭时,可能会对门1的设计面造成损伤,或者对开闭自身造成障碍。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由于风压等而对门作用有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抑制门的移位的电梯的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门装置具备:门轨道,其设在电梯出入口的上方;门,其用于开闭出入口;门悬吊装置,其悬吊门;悬吊辊,其旋转自如地设于门悬吊装置,通过在门轨道的上表面滚动来对门的开闭进行引导;减振辊,其设于门悬吊装置,并随着门的开闭而一边与门轨道的下表面接触一边旋转;支承体,其支承门轨道,且其一部分沿门轨道配置;以及移位抑制装置,其设于门悬吊装置,用于抑制门沿悬吊辊的轴向移位,移位抑制装置具备:第1引导辊,其随着门的开闭而一边与支承体的一部分的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和第2引导辊,其随着门的开闭而一边与支承体的一部分的另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的门装置具备:门轨道,其设在电梯出入口的上方;门,其用于开闭出入口;门悬吊装置,其悬吊门;悬吊辊,其旋转自如地设于门悬吊装置,通过在门轨道的上表面滚动来对门的开闭进行引导;支承体,其支承门轨道,且其一部分沿门轨道配置;以及移位抑制装置,其设于门悬吊装置,用于抑制门沿上下方向和悬吊辊的轴向移位,移位抑制装置具备:减振辊,其随着门的开闭而一边与支承体的一部分的下表面接触一边旋转;第1引导辊,其随着门的开闭而一边与支承体的一部分的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以及第2引导辊,其随着门的开闭而一边与支承体的一部分的另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的门装置具备:门轨道,其设在电梯出入口的上方;门,其用于开闭出入口;门悬吊装置,其悬吊门;悬吊辊,其旋转自如地设于门悬吊装置,通过在门轨道的上表面滚动来对门的开闭进行引导;减振辊,其设于门悬吊装置,并随着门的开闭而一边与门轨道的下表面接触一边旋转;以及移位抑制装置,其设于门悬吊装置,用于抑制门沿悬吊辊的轴向移位,移位抑制装置具备:第1引导辊,其随着门的开闭而一边与门轨道的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和第2引导辊,其随着门的开闭而一边与门轨道的另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的门装置具备:门轨道,其设在电梯出入口的上方;门,其用于开闭出入口;门悬吊装置,其悬吊门;悬吊辊,其旋转自如地设于门悬吊装置,通过在门轨道的上表面滚动来对门的开闭进行引导;以及移位抑制装置,其设于门悬吊装置,用于抑制门沿上下方向和悬吊辊的轴向移位,移位抑制装置具备:减振辊,其随着门的开闭而一边与门轨道的下表面接触一边旋转;第1引导辊,其随着门的开闭而一边与门轨道的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以及第2引导辊,其随着门的开闭而一边与门轨道的另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
发明效果
如果是本发明的电梯的门装置,即使在由于风压等而对门作用有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抑制门的移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现有的电梯的门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压力作用于门时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并且,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适当简化甚至省略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侧视图。
在图1至图3中,标号1是用于开闭电梯的出入口的门,标号2是从门1的上端部向上方设置的门悬吊装置。门1被悬吊于门悬吊装置2。门1沿其宽度方向移动,以开闭出入口。图1示出了门1向两侧移动来开闭出入口的对开方式的门装置的例子。
门1的开闭移动受门轨道3和地坎4引导。
门轨道3被固定于预定的固定体的支承体5支承。支承体5由横梁或悬吊壳体构成,并且,例如固定于井道壁或井道梁。门轨道3在电梯的出入口的上方沿其正面宽度方向水平地配置。
一对悬吊辊6和一对减振辊7以向两个方向旋转自如的方式设于门悬吊装置2。
悬吊辊6在与门1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水平的轴。即,悬吊辊6的轴也与门轨道3的长度方向正交。悬吊辊6装载于门轨道3上,并在门轨道3的上表面滚动,由此对门1的开闭进行引导。
减振辊7是为了抑制门1在上下方向移位而具备的部件。减振辊7具有与悬吊辊6的轴平行的水平轴。减振辊7配置成使其外周面的上端从下方与门轨道3接触。因此,当门1开闭时,减振辊7一边与门轨道3的下表面接触一边旋转。即,减振辊7与悬吊辊6从上下方向将门轨道3夹住,来防止门1发生振动。
地坎4是用于对门1的下端部的移动进行引导的部件。在地坎4沿门1的开闭方向形成有槽。在门1的下端部设有向下方突出的门靴8(在图1至图3中未图示)。该门靴8(的一部分)配置在地坎4的槽的内部,由此对门1的下端部的移动进行引导。门靴8设于门1的两侧部。
标号9是在门悬吊装置2的一侧部和另一侧部设置的移位抑制装置。移位抑制装置9用于抑制门1沿悬吊辊6的轴向移位。移位抑制装置9配置在门悬吊装置2的下部即接近门1的位置。
以下,特别参照图2和图3,分别对移位抑制装置9、和与该移位抑制装置9关联的上述支承体5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支承体5例如在侧视观察时呈L字,在其垂直地配置的一个板状部材5a的一个侧面设有门轨道3。上述板状部材5a相对于门轨道3平行地配置。由此,板状部材5a的下端部也沿门轨道3水平地配置。
移位抑制装置9的重要部位由支承部材10和一对引导辊11及12构成。
支承部材10例如由呈L字状弯折的板材构成。支承部材10的L字的一边侧沿垂直方向配置,且固定于门悬吊装置2的侧端面。支承部材10的L字的另一边侧在板状部材5a的下端部的稍微靠下方的位置水平地配置。
引导辊11及12以向两个方向旋转自如的方式设于支承部材10的上述另一边侧。引导辊11及12分别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轴。一个引导辊11配置成使其外周面与板状部材5a的一个侧面线接触。因此,当门1开闭时,引导辊11一边与板状部材5a的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另一个引导辊12配置成使其外周面与板状部材5a的上述一个侧面的背面线接触。因此,当门1开闭时,引导辊12一边与板状部材5a的另一个侧面(上述背面)接触一边旋转。即,引导辊11及12将板状部材5a的下端部从其表面和背面夹住,来抑制门1沿使用者的出入方向(与悬吊辊6的轴向一致)移位。
如果是具有上述结构的门装置,即使是由于风压等而对门1的侧面作用有水平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也能够适当地抑制门1的移位。
即,在该门装置中,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轴的一对引导辊11及12设置成将板状部材5a的下端部从其表面和背面夹住。因此,即使是对门1的侧面作用有水平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也能够通过板状部材5a来承受该外力,不会使门悬吊装置2发生倾斜。因此,门1也不会发生变形。
并且,引导辊11及12相对于板状部材5a的下端部以线(或者,细小宽度的面)的形式接触。另外,具有引导辊11及12的移位抑制装置9设在门悬吊装置2的两侧且接近门1的位置。因此,即使是对门1作用有过大的外力的情况,门1也不会如图11所示那样发生弯曲。
另外,由于通过引导辊11及12承受作用于门1的水平方向的外力,因此,即使在上述外力作用于门1时,也不会对门1的开闭造成障碍。另外,能够通过引导辊11及12稳定地承受上述外力,不存在门1开闭时产生异响或门1的行走阻力变大这样的担忧。
实施方式2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侧视图。
在图4和图5中,标号13是在门悬吊装置2的一侧部和另一侧部设置的移位抑制装置。移位抑制装置13用于抑制门1沿悬吊辊6的轴向移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移位抑制装置13不是利用支承体5而是利用门轨道3来抑制门1的移位。因此,移位抑制装置13配置在接近门轨道3的位置。
移位抑制装置13的重要部位由支承部材14和一对引导辊15及16构成。
支承部材14例如由呈L字状弯折的板材构成。支承部材14的L字的一边侧沿垂直方向配置,且固定于门悬吊装置2的侧端面。支承部材14的L字的另一边侧在门轨道3的稍微靠下方的位置水平地配置。
引导辊15及16以向两个方向旋转自如的方式设于支承部材14的上述另一边侧。引导辊15及16分别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轴。一个引导辊15配置成使其外周面与门轨道3的一个侧面线接触。因此,当门1开闭时,引导辊15一边与门轨道3的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另一个引导辊16配置成使其外周面与门轨道3的上述一个侧面的背面线接触。因此,当门1开闭时,引导辊16一边与门轨道3的另一个侧面(上述背面)接触一边旋转。即,引导辊15及16将门轨道3的下端部从其表面和背面夹住,来抑制门1沿使用者的出入方向(与悬吊辊6的轴向一致)移位。
其他方面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另外,如果是上述结构,则支承体5的配置或形状不会受到影响,能够通过移位抑制装置13适当地抑制门1的移位。关于门轨道3与支承体5的位置关系,由于制造上和安装上的误差,存在偏离设计值的情况。如果是本结构,则能够可靠地防止因上述尺寸误差导致引导辊15及16空转或引导辊15及16的滚动阻力变大。
实施方式3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侧视图。
如图6和图7所示,在门悬吊装置2设有一对悬吊辊6,但没有设置减振辊7。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移位抑制装置17具备上述减振辊7的功能。
移位抑制装置17设于门悬吊装置2的一侧部和另一侧部。移位抑制装置17除了具备抑制门1沿悬吊辊6的轴向移位的功能外,还具备抑制门1沿上下方向移位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移位抑制装置17利用支承体5来抑制门1的移位。因此,移位抑制装置17配置在接近支承体5的位置。
移位抑制装置17的重要部位由支承部材18、减振辊19以及一对引导辊20及21构成。
支承部材18例如由俯视观察时呈コ字状的块材构成。支承部材18的一个侧面固定于门悬吊装置2的侧端面。另外,支承部材18的重要部位配置在板状部材5a的下方。
减振辊19具有与悬吊辊6的轴平行的水平轴。减振辊19配置成使其外周面的上端从下方与支承体5的板状部材5a接触。因此,当门1开闭时,减振辊19一边与板状部材5a的下端面接触一边旋转。即,减振辊19与悬吊辊6从上下方向将由门轨道3和板状部材5a构成的一体物夹住,来防止门1发生振动。
引导辊20及21以向两个方向旋转自如的方式设于支承部材18的上表面。引导辊20及21分别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轴。一个引导辊20配置成使其外周面与板状部材5a的一个侧面线接触。因此,当门1开闭时,引导辊20一边与板状部材5a的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另一个引导辊21配置成使其外周面与板状部材5a的上述一个侧面的背面线接触。因此,当门1开闭时,引导辊21一边与板状部材5a的另一个侧面(上述背面)接触一边旋转。即,引导辊20及21将板状部材5a的下端部从其表面和背面夹住,来抑制门1沿使用者的出入方向(与悬吊辊6的轴向一致)移位。
其他方面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另外,如果是上述结构,还能够应用于在门悬吊装置2不具备减振辊7的门装置。另外,由于减振辊19一体地构成于移位抑制装置17内,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4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电梯的门装置的重要部位的侧视图。
在图8和图9中,标号22是在门悬吊装置2的一侧部和另一侧部设置的移位抑制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门悬吊装置2也没有设置减振辊7。移位抑制装置22具备减振辊7的功能。移位抑制装置22用于抑制门1沿上下方向和悬吊辊6的轴向移位。移位抑制装置22不是利用支承体5而是利用门轨道3来抑制门1的移位。因此,移位抑制装置22配置在接近门轨道3的位置。
移位抑制装置22的重要部位由支承部材23、减振辊24以及一对引导辊25及26构成。
支承部材23例如由俯视观察时呈コ字状的块材构成。支承部材23的一个侧面固定于门悬吊装置2的侧端面。另外,支承部材23的重要部位配置在门轨道3的下方。
减振辊24具有与悬吊辊6的轴平行的水平轴。减振辊24配置成使其外周面的上端从下方与门轨道3接触。因此,当门1开闭时,减振辊24一边与门轨道3的下表面接触一边旋转。即,减振辊24与悬吊辊6从上下方向将门轨道3夹住,来防止门1发生振动。
引导辊25及26以向两个方向旋转自如的方式设于支承部材23的上表面。引导辊25及26分别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轴。一个引导辊25配置成使其外周面与门轨道3的一个侧面线接触。因此,当门1开闭时,引导辊25一边与门轨道3的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另一个引导辊26配置成使其外周面与门轨道3的上述一个侧面的背面线接触。因此,当门1开闭时,引导辊26一边与门轨道3的另一个侧面(上述背面)接触一边旋转。即,引导辊25及26将门轨道3的下端部从其表面和背面夹住,来抑制门1沿使用者的出入方向(与悬吊辊6的轴向一致)移位。
其他方面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
如果是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则能够实现实施方式1至3所示的各种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电梯的门装置设置于电梯的层站或轿厢。本门装置特别对于进行室内的压力控制的电梯的轿厢或在隧道内设置的电梯层站等是优选的。
标号说明
1:门;
2:门悬吊装置;
3、28:门轨道;
4:地坎;
5:支承体;
5a:板状部材;
6:悬吊辊;
7、19、24:减振辊;
8:门靴;
9、13、17、22:移位抑制装置;
10、14、18、23:支承部材;
11、12、15、16、20、21、25、26:引导辊;
27:悬吊壳体;
29:纵框。

Claims (6)

1.一种电梯的门装置,所述电梯的门装置具备:
门轨道,其设在电梯出入口的上方;
门,其用于开闭所述出入口;
门悬吊装置,其悬吊所述门;
悬吊辊,其旋转自如地设于所述门悬吊装置,通过在所述门轨道的上表面滚动来对所述门的开闭进行引导;
减振辊,其设于所述门悬吊装置,并随着所述门的开闭而一边与所述门轨道的下表面接触一边旋转;
支承体,其支承所述门轨道,且其一部分沿所述门轨道配置;以及
移位抑制装置,其设于所述门悬吊装置,用于抑制所述门沿所述悬吊辊的轴向移位,
所述移位抑制装置具备:
第1引导辊,其随着所述门的开闭而一边与所述支承体的所述一部分的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和
第2引导辊,其随着所述门的开闭而一边与所述支承体的所述一部分的另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体具有板状部材,所述门轨道固定于所述板状部材的侧面,
所述移位抑制装置使各个辊与沿所述门轨道配置的所述板状部材的下端部接触,来抑制所述门的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中,
所述移位抑制装置分别设在所述门悬吊装置的两侧部。
4.一种电梯的门装置,所述电梯的门装置具备:
门轨道,其设在电梯出入口的上方;
门,其用于开闭所述出入口;
门悬吊装置,其悬吊所述门;
悬吊辊,其旋转自如地设于所述门悬吊装置,通过在所述门轨道的上表面滚动来对所述门的开闭进行引导;
支承体,其支承所述门轨道,且其一部分沿所述门轨道配置;以及
移位抑制装置,其设于所述门悬吊装置,用于抑制所述门沿上下方向和所述悬吊辊的轴向移位,
所述移位抑制装置具备:
减振辊,其随着所述门的开闭而一边与所述支承体的所述一部分的下表面接触一边旋转;
第1引导辊,其随着所述门的开闭而一边与所述支承体的所述一部分的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以及
第2引导辊,其随着所述门的开闭而一边与所述支承体的所述一部分的另一个侧面接触一边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体具有板状部材,所述门轨道固定于所述板状部材的侧面,
所述移位抑制装置使各个辊与沿所述门轨道配置的所述板状部材的下端部接触,来抑制所述门的移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中,
所述移位抑制装置分别设在所述门悬吊装置的两侧部。
CN201080070849.6A 2010-12-24 2010-12-24 电梯的门装置 Active CN103282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73397 WO2012086069A1 (ja) 2010-12-24 2010-12-24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2301A CN103282301A (zh) 2013-09-04
CN103282301B true CN103282301B (zh) 2015-04-29

Family

ID=46313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70849.6A Active CN103282301B (zh) 2010-12-24 2010-12-24 电梯的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657174B1 (zh)
JP (1) JP5569595B2 (zh)
KR (1) KR101541628B1 (zh)
CN (1) CN103282301B (zh)
WO (1) WO20120860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9273B (zh) 2013-09-04 2017-03-01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公司 制备有色分散体的方法和由其制得的有色分散体
WO2018025328A1 (ja) 2016-08-02 2018-02-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JP6617996B1 (ja) * 2019-03-25 2019-12-11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の脱落防止装置
CN115465757B (zh) * 2022-09-09 2023-11-21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门挂轮机构及电梯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64486A (ja) * 1990-03-12 1991-11-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装置
CN101850926A (zh) * 2009-04-06 2010-10-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7644U (zh) * 1973-05-17 1975-01-27
JPS5475834A (en) 1977-11-30 1979-06-18 Hitachi Ltd Door
JPH0719559U (ja) * 1993-09-14 1995-04-07 株式会社スエマサ ステージドアにおける振れ止め構造
KR100271017B1 (ko) * 1997-12-17 2000-11-01 장병우 엘리베이터 도어의 개폐장치
KR100257351B1 (ko) * 1997-12-17 2000-05-15 이종수 엘리베이터의 도어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64486A (ja) * 1990-03-12 1991-11-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装置
CN101850926A (zh) * 2009-04-06 2010-10-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2086069A1 (ja) 2014-05-22
EP2657174B1 (en) 2017-03-29
KR101541628B1 (ko) 2015-08-03
EP2657174A4 (en) 2016-06-01
EP2657174A1 (en) 2013-10-30
KR20130125794A (ko) 2013-11-19
WO2012086069A1 (ja) 2012-06-28
JP5569595B2 (ja) 2014-08-13
CN103282301A (zh) 2013-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82301B (zh) 电梯的门装置
KR102441449B1 (ko) 슬라이딩식 방화 도어
CN112173921A (zh) 用于限制电梯行进线缆中的摆动的装置
JP4416435B2 (ja) エレベータドアの密閉装置
CN102730505B (zh) 电梯
JP5159467B2 (ja) シャッター開放時における座板の揺動防止装置
JP6033352B2 (ja) 目地装置
CN103303762A (zh) 具有紧急制动装置的电梯
JP6309075B1 (ja) 床用目地装置
JP5836228B2 (ja) エレベータ用ドア装置
JP4866849B2 (ja)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のかご案内装置
WO2017220578A1 (en) Gangway provided with a movable cable holder
JP2013252932A (ja) エレベータの長尺物引掛り防止装置
JP2007276991A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ケーブルの保持装置
JP5273484B2 (ja) ピットカバー装置
JP6528925B1 (ja) エレベータの戸装置
JP6341454B2 (ja) エレベータの気密部材
CN206014149U (zh) 电梯装置
CN101525103A (zh) 电梯轿厢
CN110273608B (zh) 门窗滑轮、门窗扇体及门窗
JP2013090379A (ja) ハーネスガイド
JP2019123610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13090388A (ja) ハーネスガイド
KR100756912B1 (ko) 미닫이 문용 스토퍼 장치
JP7032089B2 (ja) 戸車装置、およびその戸車装置を備えた引き戸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