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0570A - 吸收体及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体及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0570A
CN103260570A CN2011800606919A CN201180060691A CN103260570A CN 103260570 A CN103260570 A CN 103260570A CN 2011800606919 A CN2011800606919 A CN 2011800606919A CN 201180060691 A CN201180060691 A CN 201180060691A CN 103260570 A CN103260570 A CN 1032605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ss
absorber
liquid
absorbent
subj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06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60570B (zh
Inventor
大西玲子
石桥京子
辻诚
长原进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867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14353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867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8957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1/06966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2086265A1/ja
Publication of CN103260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05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605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05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体,具有:将吸收体沿长度方向划分为3个部分而得的中间部的第一吸收部、划分在所述第一吸收部的一方侧的第二吸收部、和划分在所述第一吸收部的另一方侧的第三吸收部,所述各吸收部具有吸收液体而沿平面方向扩散的受液层部、在该受液层部的一面侧与该受液层部连续地分立为多个地配置而吸收贮存液体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并且在一方的面中或者双方的面的相面对的位置具有以槽状凹陷的凹部,在所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间配置所述凹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吸收部上的第一凹部处于比俯视时的所述第一吸收部的外缘更靠内的内侧且沿所述长度方向配置,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二、第三吸收部上的第二、第三凹部分别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沿倾斜方向配置,所述第一、第二凹部之间及所述第一、第三凹部之间被构成为连续的凹部或者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及所述第三凹部分离,所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与所述凹部相比面积率高,所述凹部底部的所述受液层部与所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相比纸张定量及密度低。

Description

吸收体及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体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改良各构件的材料、结构,可以实现其功能、穿着感的提高。对于应用于吸收性物品中的吸收体,为了实现该改良也进行了开发,特别是在最近提出了各种具有与使用状况、物品的种类对应的功能性的方案。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的吸收性物品,即,在表面片材与背面片材之间并且遍及平面方向地配置由各自独立的多个吸收部构成的吸收体,此外还在吸收体与背面片材之间配置有中间片。该中间片具有对排泄到吸收性物品中的液体的引入及液体的扩散功能,借助固定点将吸收部固定。该固定点例如为超声波压花、热熔粘接剂等。所以,吸收体与中间片在其间存在界面,并非一体成形的材料。
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的吸收性护垫,即,包含没有被真正地致密化的作为低密度的区域的毛绒束区域、和将该毛绒束区域相互分离并包围的通道,毛绒束区域与通道是连续的。该通道包括贮藏区域和传输区域,贮藏区域具有比毛绒束区域大的密度,传输区域具有比贮藏区域大的密度。另外,传输区域由贮藏区域相互分离并包围。这样,渗透能力就得到提高,可以赋予柔软性。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吸收性物品中,由于在中间片中借助与吸收部相比面积小的固定部来配置固定吸收部,因此在穿着上吸收性物品后进行步行等动作的情况下,会有在吸收体中产生“走形”的情况,另外还有吸收部浮起的情况,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都会有不适感。另外,由于在中间片与吸收部之间夹设有固定部并且具有界面,因此会有从中间片向吸收体的扩散受固定部、界面阻碍而不够充分的情况,没有充分地发挥吸收体的吸收性能。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吸收性护垫中,虽然渗透能力提高,然而由于毛绒束区域的密度低,通道区域的密度高,因此从通道区域向毛绒束区域的液体的扩散不够充分。另外,就通常的吸水性聚合物而言,在基于反复的排泄的吸收中吸收速度降低,还不足以期待实现高的吸收性能。
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一次性尿布具备透液性表面片材和不透液性背面片材、以及夹设于这两个片材之间的吸液性芯材。此外,还具有前腰围域、后腰围域、以及位于这两个区域间的下裆域,沿着从前腰围域经下裆域向后腰围域延伸的假想线,将吸液性芯材的至少一部分分割。此种一次性尿布中,吸液性芯材是由以粉碎纸浆为主体含有1质量%以上10质量%以下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的第一纤维层及第二纤维层、配置于纤维层间的以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为主体而占吸液性芯材质量的5%以上50%以下的粒子层构成的层叠品。此外,第一纤维层的厚度为第二纤维层的厚度的1.5倍以上。在被分割的部位的吸液性芯材的侧面,可以窥见第一及第二纤维层和粒子层,在被分割而相互面对的吸液性芯材的侧面之间,表面片材沿着侧面垂下而与背面片材抵接,在该抵接的部位中表背面片材相互接合。体液不仅被从吸液性芯材的顶面吸收,而且还从吸液性芯材的侧面由粒子层、或位于该粒子层的下侧的纤维层直接吸收。因此,该尿布中,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粒子层的吸液能力,而且在该粒子层形成凝胶阻塞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利用粒子层下侧的纤维层的吸液能力。但是,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一次性尿布中,由于腹部或背部的槽是以沿着吸收体的长度方向的状态加入,因此在穿着上尿布的情况下,会在腹部与吸收体之间产生间隙,容易引发漏液。
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纸尿布在吸收体中含有对荷重下的人造尿液的吸水性优异的吸水性聚合物。但是,由于在吸收体中没有配置多个槽,因此难以实现快速的吸收速度。
专利文献5中,作为吸收性物品,公开过如下的物品,即,将可以在裁片之间弯曲的腹部裁片、胯部裁片、背部裁片和外缘部裁片拉开间隔地配置,将各裁片作为整体作为1片吸收芯材裁片来保持。各裁片被可以各自独立地在各裁片面内向前后左右弯曲地构成。由此,如图33所示,在穿用时,在各裁片121、122间、122、123间的各个弯曲部B1、B2中会有在与模型120的皮肤面120S之间产生间隙C1、C2的情况。
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吸收性物品中,在穿用时,一旦在各裁片间的弯曲部中在与皮肤面之间产生间隙,就会有穿过该间隙引起漏液的情况。此外,还会有在穿用中产生不适感的情况。另外,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吸收性物品中,由于在中间片与吸收部之间夹设有固定部并且具有界面,因此会有从中间片向吸收体的扩散受固定部、界面阻碍而不够充分的情况,没有充分地发挥吸收体的吸收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738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4-458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21616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6097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495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步行时或坐下时等情况下都维持出色的体型适合性的同时,改善穿着感,并且提高液体扩散性和液体吸收性。另外,其目的还在于,即使在反复的排泄中,也不会明显地降低这些性能。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利用如下的吸收体来解决上述的问题,即,具有将吸收体沿长度方向划分为3个部分而得的中间部的第一吸收部、划分在所述第一吸收部的一方侧的第二吸收部、划分在所述第一吸收部的另一方侧的第三吸收部,所述各吸收部具有吸收液体而沿平面方向扩散的受液层部、在该受液层部的一面侧与该受液层部连续地分立为多个地配置而吸收贮存液体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并且在一方的面中或者双方的面的相面对的位置具有以槽状凹陷的凹部,在所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之间配置所述凹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吸收部上的第一凹部处于比俯视时的所述第一吸收部的外缘更靠内的内侧且沿所述长度方向配置,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二、第三吸收部上的第二、第三凹部分别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沿倾斜方向配置,所述第一、第二凹部之间及所述第一、第三凹部之间被构成为连续的凹部或者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及所述第三凹部分离,所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与所述凹部相比面积率高,所述凹部底部的所述受液层部与所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相比纸张定量及密度低。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吸收体因液体扩散性提高,而可以在宽广的范围中使液体扩散,另外由于将向吸收体供给的液体在密度低的受液层部沿平面方向扩散,可以将该扩散了的液体吸收贮存在与受液层部连续的密度高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中,因此液体的吸收量增多,可以提高吸收性能。另外,在借助第一凹部体现出挠曲性等柔软性的同时,易于利用第二、第三凹部与体型充分贴合地改变各吸收部的形状,必需的部分处的与各吸收部的皮肤面的密合性得到提高,因此在步行时或坐下时等体型适合性都很优异。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由于必需的部分处的与各吸收部的皮肤面的密合性得到提高,因此在步行时或坐下时等体型适合性都很优异。另外,由于容易利用第一凹部使吸收体的侧缘部分与腹股沟部位贴合,因此可以防止向第一吸收部供给的液体的侧漏。此外,在维持可以提高与皮肤的密合性(合身感)的优点的同时,通过将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的上面侧配置于皮肤抵接面侧,将受液层部侧配置于非皮肤抵接面侧,可以降低对皮肤造成的粘糊感。此外,由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与受液层部连续,因此可以减少穿用时的由步行等动作造成的走形,也不会有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浮起的情况,可以消除穿用时的不适感,穿着感更加良好。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的特征及优点可以参照适当地附加的图面,由下述的记载进一步阐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剖面图。
图2是说明吸收体的密度的测定方法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出向吸收体供给的液体的流通、扩散状态的(1)立体图及(2)纵剖面图。
图4是表示出向连续吸收体供给的液体的流通、扩散状态的纵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纵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吸收性本体的一例的概略构成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各凹部的更优选的配设例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凹部的优选的配设例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配置于本发明的吸收体中的凹部近傍的剖面形态的一例的剖面模式图。
图13是表示配置于本发明的吸收体中的俯视时的凹部的形态的第一例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配置于本发明的吸收体中的俯视时的凹部的形态的第二例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配置于本发明的吸收体中的俯视时的凹部的形态的第三例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配置于本发明的吸收体中的俯视时的凹部的形态的第四例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配置于本发明的吸收体中的俯视时的凹部的形态的第五例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配置于本发明的吸收体中的俯视时的凹部的形态的第六例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配置于本发明的吸收体中的俯视时的凹部的形态的第七例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图,(1)图是表示吸收体的概略的立体图,(2)图是表示吸收体的详细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21是说明吸水性聚合物的偏置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向吸收体供给排泄液时的吸收过程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优选用于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制造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24是表示吸收体的优选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制造工序剖面图。
图25是表示改变凹部底部的受液层部的纸张定量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改变凹部底部的受液层部的纸张定量的一例及比较例的俯视图。
图27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的优选的一例的平面展开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另外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剖面图。
图29是表示步行试验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在加压下测定吸收量的测定装置的概略构成剖面图。
图31是表示样品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制造工序图。
图32是表示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的槽的位置的概略构成剖面图。
图33是表示以往技术的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参照图1的同时,对本发明的吸收体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吸收体10(10A)具有暂时接收液体的受液层部31、和在该受液层部31的一面侧与该受液层部31连续并且分立为多个地配置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所以,在各个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与相邻的其他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之间配置有将大量的液体沿平面方向扩散的凹部20。该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和凹部20被以使多个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面积率大于上述凹部20的面积率的方式配置。对于面积率,将在后面详述。上述多个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吸收贮存在受液层部31中扩散来的液体。当然,多个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也从与液体直接接触的部分吸收贮存液体。另外,上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密度高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下部的受液层部31的密度。所以,上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利用毛细管力从受液层部31中吸收液体。
上述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优选为10g/m2以上300g/m2以下,更优选为30g/m2以上200g/m2以下,特别优选为40g/m2以上150g/m2以下。
另外,上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纸张定量作为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接触的受液层部31的合计的纸张定量高于处在凹部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优选为200g/m2以上、800g/m2以下,更优选为300g/m2以上700g/m2以下,特别优选为400g/m2以上600g/m2以下。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纸张定量可以利用凹部中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的差来算出。
上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纸张定量为100g/m2以上、600g/m2以下,优选为200g/m2以上600g/m2以下,更优选为300g/m2以上600g/m2以下。
上述受液层部31的密度优选为0.01g/cm3以上0.09g/cm3以下,更优选为0.02g/cm3以上0.07g/cm3以下。如果该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过低,则受液层部31中的扩散性低,在排尿部近傍积存液体,液体回流量变大、容易漏液,如果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过高,则液体难以向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移动,容易发生液体回流。另外,如果受液层部31的密度过低,则毛细管力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受液层部31中的扩散性降低,在排尿部近傍积存液体,液体回流量变大、容易漏液。另一方面,如果受液层部31的密度过高,则由于受液层部31内的空隙减少,因此所扩散的液体的量减少,液体向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交付量降低,容易漏液。
另外,上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密度高于受液层部31的密度,优选为0.03g/cm3以上0.3g/cm3以下,更优选为0.05g/cm3以上0.2g/cm3以下,特别优选为0.06g/cm3以上0.15g/cm3以下。在该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密度过低的情况下,毛细管力难以发生作用,难以将穿过受液层部31中流来的液体导向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液体的保持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在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密度过高的情况下,超吸收性聚合物(SAP)也容易引起膨胀阻碍,难以保持穿过受液层部31中流来的液体。由此,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密度最好设定为比受液层部31高且为上述范围。而且,对于纸张定量及密度的测定方法将在后面叙述。
上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任意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受液层部31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由纸浆纤维和超吸收性聚合物(SAP)构成,其轮廓也可以不是如图所示那样是定形的,优选作为整体设为立体形状的轮廓。另外,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纵横的排列也没有限定,优选与用途匹配地适当地决定。
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在其纵剖面中具有在宽度方向上长的长方形或梯形,作为其皮肤抵接面侧的表面32S的面积相对于作为非皮肤抵接面侧的背面32B的面积来说相同或者更小。
本实施方式的吸收体10由于由分立的多个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集合构成,因此与皮肤面的起伏贴合的“身体适合性”与通常的一体型的大的吸收体(连续吸收体)相比大幅度提高。另外,对穿用者的动作也会良好地追随,防止相对于皮肤产生局部的间隙的“动作追随性”极为良好。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兼顾此种良好的变形性和不受该变形左右的良好的液体等的吸收保持。
另外,吸收体10因从初次的排泄起至反复进行排泄,而从排泄部利用受液层部31的扩散作用将液体扩散到更宽的范围,例如扩散到受液层部31的全部区域或者接近全部区域的区域。此外,可以利用扩散到的区域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从受液层部31中吸收液体。所以,吸收体10的液体的吸收量大幅度提高。
另一方面,独立地配置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的以往的吸收体(参照所述专利文献1)因从初次的排泄起至反复进行排泄,其吸收量逐渐降低。对此可以认为是因为,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之间是分离的,因而难以进行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间的液体的转移,由此使得液体流通性降低,特别是会有无法充分地进行从排泄部向其他部位的液体的转移的情况。其结果是,利用范围局限于排泄部及其周围的狭小的范围,超出吸收量的液体大量地存在而容易引起液体回流或漏液。
而且,所谓排泄部,在吸收体中是直接接收尿、软便、经血或者白带等的排泄的部分及其近傍。
上述的吸收体10的各部的纸张定量及密度可以如下所示地求出。
如图2所示,如下所示地求出吸收体10的平面方向的纸张定量。首先,俯视吸收体10,将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和其下部的受液层部31一体化地切出,另外还切出凹部20的受液层部31,测定质量和平面的大小(面积)而算出纸张定量。
另外,如下所示地求出吸收体10的厚度方向的纸张定量。首先,切出受液层部31上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而计测质量和平面的大小(面积),算出纸张定量。与先前计测出的凹部20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的差就是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纸张定量。这里,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下部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和与之相邻的凹部20的下部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是同等的。受液层部31及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厚度是借助使用了显微镜[Keyence公司制显微镜(商品名VHX-1000))的剖面观察,分别计测凹部20中的受液层部31和与受液层部31重叠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厚度。
基于上述测定结果,利用密度=纸张定量/厚度的计算来算出密度。
上述的多个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及凹部20的各自的面积率如下所示地求出。使用上述显微镜,将焦点对准凹部20,计测包含1处以上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和凹部20的范围,从图像中将凹部部分二值化而利用图像处理装置导出凹部的面积率,其差就是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面积率。如果需要,则使用图像解析装置的手动修正等。优选将吸收体整体一次性地图像化而利用图像解析装置求出面积率,然而在利用多个图像进行计测的情况下,例如可以求出给定区域中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像素(pixel)Sb的总和∑Sb、凹部20的像素(pixel)St的总和∑St、吸收体的像素(pixel)的总和∑Sb+∑St的任意2个,算出面积率,或根据将不同面积率的部位的代表面积率与各个部分的面积在整体面积中的比例相乘得到的数值的合计来求出。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面积率为∑Sb/(∑Sb+∑St),凹部20的面积率可以用∑St/(∑Sb+∑St)算出。
将上述面积率设定为,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面积率高于凹部20的面积率。凹部20的面积率为100%-[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面积率(%)]。例如,将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面积率设定为60%以上95%以下,优选设定为60%以上90%以下,更优选为设定为65%以上90%以下,进一步优选设定为70%以上85%以下。如果上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面积率过高,则凹部20的面积率过低,从凹部20的底部向受液层部31的液体的吸收量变少,液体向受液层部31全部区域的扩散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如果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面积率过低,则可以贮存在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中的液体的量变少,作为吸收体10来说的液体的吸收量就会降低。所以,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面积率最好设为上述范围。
这里,对于向上述吸收体10供给的液体(例如尿等)的流通、扩散状态,利用图3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1)、(2)所示,当从吸收体10的上方供给液体61时,液体61的大部分就会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表面流入凹部20内部,穿过凹部20向四方流通。此时,向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表面供给的液体61的一部分直接吸收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内。另外穿过凹部20的液体61的大部分从凹部20的底部向受液层部31渗透,在受液层部31内向四方扩散开来。此外,穿过凹部20的液体61的一部分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侧面向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内部扩散而被吸收。在受液层部31内扩散后的液体61因毛细管力而从受液层部31向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内部扩散。像这样就将液体61贮存在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内部。
由于向吸收体10的表面供给的液体61的大部分在上述受液层部31的内部扩散,因此通过将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侧设为皮肤抵接面侧、将受液层部31侧设为非皮肤抵接面侧地使用吸收体10,就可以用远离皮肤侧的受液层部31使液体61扩散。这样,就可以获得减少对皮肤造成的粘糊感的效果。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以往的连续吸收体70中,在向其表面供给液体61的情况下,液体61的一部分流过皮肤抵接面侧的表面70S向四方扩展开来。其他的液体61在连续吸收体70内部受到扩散。由此,连续吸收体70中,在将尿等液体61向皮肤抵接面侧的表面70S供给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对皮肤造成的粘糊感。
上述实施方式的吸收体10中,由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密度高于受液层部31的密度,因此向吸收体10供给的液体的大部分向密度低的受液层部31渗透而在受液层部31内扩散,从该受液层部31利用毛细管力吸收贮存在密度高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中。而且,由于从受液层部31起连续地配置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因此在液体从受液层部31向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扩散时不会有由界面的存在造成的扩散性的降低,被收入受液层部31的液体由毛细管力顺畅地吸收到密度高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中并贮存起来。这样,就可以实现吸收体10的吸收性能(吸收量和吸收速度)的提高。
另外,由于使多个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面积率高于配置在各个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之间的凹部20的面积率,因此可以充分地确保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中的液体的吸收量。
另外,通过配置多个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而将吸收体10的一部分加以区块化,由此可以维持穿着配置有该吸收体10的吸收性物品(未图示)时的与皮肤的密合性(合身感)得到提高的优点。此外,由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与受液层部31形成连续体,因此可以减少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因穿着者的步行等动作而走形的情况,可以防止浮起,消除穿着时的不适感,大幅度提高穿着感。
下面,在参照图5的同时,对本发明的吸收体的第二实施方式说明如下。
如图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收体10(10B)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体10(10A)相同,配置有受液层部31、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及凹部20。另外,以使多个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面积率高于上述凹部20的面积率的方式,配置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及凹部20。此外,上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密度高于其下部的受液层部31的密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受液层部相比更接近凹部20的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密度。所以,上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更容易利用毛细管力从受液层部31接收液体,此外还更容易吸收。另外,凹部20的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密度低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密度。优选将受液层部31及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密度设为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体10相同的值。
这样,从凹部20的底部的受液层部31也容易吸收液体。此外,由于所吸收的液体在受液层部31内扩散,被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下部向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中吸收,因此吸收体10B的液体的吸收性进一步提高。
下面,在参照图6的同时,对本发明的吸收体的第三实施方式说明如下。
如图6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体10(10C)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体10(10A)相同,配置有受液层部31、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及凹部20。另外,以使多个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面积率高于上述凹部20的面积率的方式,配置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及凹部20。此外,上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密度高于其下部的受液层部31的密度。所以,上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容易利用毛细管力从受液层部31吸收液体。此外,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侧面的密度低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中央部的密度。优选将受液层部31及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中央部的密度设为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体10相同的值。另外,优选将上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侧面的密度设为与前述的受液层部31的密度同等的值,或者设为比受液层部31的密度高而比前述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中央部的密度低的值。
这样,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侧面也容易吸收液体。此外,由于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侧面吸收的液体向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中央部扩散而被贮存,因此吸收体10C的贮存液体的速度得到提高。
该吸收体10C的构成中,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纵剖面形状为梯形,然而也可以是长方形。另外,优选将在剖面中看到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侧面的低密度的区域配置为,随着靠近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表面侧厚度逐渐变薄。这样,就可以减少表面侧的液体的扩散。另外,优选将在剖面中看到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侧面的低密度的区域仅配置于受液层部31侧。这样,就可以在接近受液层部31的区域进行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侧面的液体的扩散。
下面,在参照图7的同时,对本发明的吸收体的第四实施方式说明如下。
如图7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吸收体10(10D)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体10(10A)相同,配置有受液层部31、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及凹部20。另外,以使多个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面积率高于上述凹部20的面积率的方式,配置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及凹部20。此外,上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上部侧的密度高于其下部的受液层部31的密度。所以,上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就容易利用毛细管力从受液层部31吸收液体。此外,对于凹部20的底部的受液层部31而言,与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相比,外侧部的纸张定量变大。
具体来说,通过改变凹部20的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厚度,换言之,通过改变凹部20的深度,使得外侧部的纸张定量与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相比变大。例如,为了增大纸张定量只要加大受液层部31的厚度(减小凹部20的深度)即可,为了减小纸张定量只要减小受液层部31的厚度(增大凹部20的深度)即可。
这样,就容易将导入受液层部31的液体向吸收体10D的外侧部引入。由此,在将吸收体10D应用于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尿布中的情况下,由于在受液层部31的中央部收入排泄液体,将其向两个外侧部引入,因此可以增多排泄液体的收入量,可以使该收入的液体吸收到吸收体10D全部区域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中,因此可以提高吸收量。
该吸收体10D的构成中,优选像前述的第二实施方式那样,使凹部20的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密度低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密度。另外,也可以像前述的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使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侧面的密度低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中央部的密度。
在上述吸收体10被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侧供给液体而使用的情况下,在大量地排出液体(特别是尿等5mm·Pa·sec以下的粘性低的液体)时,沿着凹部20将液体在长度方向上导引。这是由从吸收体10的一面凹陷的形状(凹部)造成的效果,是使凹部20体现出作为流入液体的水路的功能的结果(参照图8(1)。)。另一方面,在从受液层部31侧供给液体而使用的情况下,在同样地排出大量的尿等5mm·Pa·sec以下的粘性低的液体的情况下,因液体到达凹陷部分(凹部)而使液体充满由凹部20形成的空间,利用凹部20的壁面,显现出凹部20内的液体移动(参照图8(2)。)。无论在体现出哪种效果的情况下,当具有由相同结构、组成形成的吸收体的凹部20时,就粘性低的液体而言都会起到同等的导液效果。
如图8(1)所示,在使用本发明的吸收体10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侧供给液体地构成吸收性本体15时,只要如下构成即可,即,在吸收体10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侧配置表面片材16,以与该表面片材16的周围接合的方式,并且以将吸收体10的受液层部31侧包入的方式,配置背面片材17。
上述表面片材16优选由亲水性无纺布形成。作为亲水性无纺布,是热风无纺布、点粘合无纺布、纺粘无纺布、水刺无纺布、被称作立体赋形无纺布的无纺布,其纤维可以优选使用以聚丙烯的单纤维、聚丙烯与聚乙烯的复合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聚乙烯的复合纤维等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纤维。
上述背面片材17只要是具有防水性并具有透湿性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如下得到的多孔性薄膜,即,将疏水性的热塑性树脂、包含碳酸钙等的微小的无机填充剂或者没有相溶性的有机高分子等溶融混匀而形成薄膜,将该薄膜单轴或双轴拉伸而得。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以举出聚烯烃。作为该聚烯烃,可以举出高~低密度聚乙烯、线形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等,可以将它们单独地或者混合地使用。
另外,吸收性本体15中,虽然未图示,然而优选将吸收体10的皮肤抵接面侧用覆盖片加以覆盖。此外,不仅是皮肤抵接面侧,非皮肤抵接面侧也可以用覆盖片加以覆盖,也可以是将吸收体10用覆盖片包裹的状态的材料。另外,优选在上述表面片材16的皮肤抵接面侧层叠形成内侧立体褶裥的一对侧片。另外,优选在非皮肤抵接面侧依次设置上述背面片材17和防漏片。
下面,在参照图9的同时,对本发明的吸收体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方式说明如下。
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吸收体10在长度方向L上由3个部分构成吸收体10。具体来说,具有划分在其中间部的第一吸收部11、配置于该第一吸收部11的一方侧的第二吸收部12、以及配置于第一吸收部11的另一方侧的第三吸收部13。所以,第一吸收部11配置于第二吸收部12与第三吸收部13之间。另外,吸收体10的外形也可以是长方形,然而为了与穿用者的大腿部的根部贴合,在宽度方向d(以下,所谓宽度方向d是指与上述长度方向L正交的方向。)上在第一吸收部11中以中间变细的形状构成。而且,第一、第二、第三吸收部11、12、13只是单纯地将吸收体10的区域区分表示,在各个吸收部中不是分离的。另外,在将吸收体10安装在如后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中而穿用时,第一吸收部11配置于胯裆部,例如,第二吸收部12配置于腹侧,第三吸收部13配置于背侧。或者,第二吸收部12配置于背侧,第三吸收部13配置于腹侧。
在第一吸收部11中配置有多条第一凹部21(图中为2条第一凹部21),各第一凹部21处于俯视时的第一吸收部11的侧周的内侧,沿长度方向L配置。这里所谓在第一吸收部11中配置有多条第一凹部21(图中为2条第一凹部21),除了在第一吸收部11中仅配置第一凹部21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局部配置第二凹部22、第三凹部23的情况。另外,所谓沿长度方向L配置,除了仅沿长度方向L配置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局部地沿其他的方向配置的情况。另外,在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中分别配置第二、第三凹部22、23,第二、第三凹部22、23分别相对于长度方向L沿倾斜方向配置。这里,所谓在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中分别配置第二、第三凹部22、23,除了仅配置第二、第三凹部22、23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局部配置第一凹部21的情况。沿倾斜方向配置意味着也可以沿该以外的方向配置一部分,作为倾斜方向的具体例,如图所示以倾斜格子状配置。所以,第一凹部21与第二、第三凹部22、23在凹部的配置形态方面不同。
上述的所谓倾斜方向如下所示地定义。以穿过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长度方向长度的1/2的位置)的平行于宽度方向d的长度方向中心轴CL与第一凹部21相交的部分的中点位置作为计测起点,将穿过第一凹部21内的最长的直线设为第一线。此外,以与吸收体10的缘部最近的计测对象的第二凹部22的端部作为计测起点,将穿过该第二凹部内的最长的直线设为第二线。此外,将第一线与第二线具有交叉角度时的第二线方向规定为“倾斜方向”。交叉角度设为最接近第一吸收部11的缘部的第一凹部21的第一线、与最接近第一吸收部11且在与第二吸收部12的宽度方向缘部最近的位置具有端部的第二凹部22的第二线所交叉的角度。此外,该交叉角度优选为10°以上8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70°以下,最优选为40°以上60°以下。如果交叉角度小于10°,则腹部、背部的凹部就会以相对于吸收体的长度方向接近平行的状态配置。由此,就会在腹部与吸收体之间产生间隙,容易引发漏液,因而不适合。如果该交叉角度超过80°,则相对于第一吸收部的凹部来说交叉角度过大,顺着第一吸收部11的凹部流过的液体向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扩散时,液体必需大幅度地折曲,其结果是,液体扩散性降低。另外,第三凹部23的第二线可以与上述的第二凹部22同样地规定,该情况下的交叉角度采用与上述的范围同等的值。上述交叉角度的对象凹部可以适当地选择。
另外,虽然图9中给出将上述第一凹部21、以及第二、第三凹部22、23以连续的线状配置的例子,然而在以虚线状配设的情况下(也包括断续地以线状配设的情况。),也可以与上述相同地规定第一线、第二线。
下面,对第一凹部21与第二、第三凹部22、23的连接部的位置关系说明如下。虽然是对第二凹部22进行说明,然而第三凹部23也与第二凹部22相同。
(1)在第一凹部21的端部为直线状且与第一凹部21的连接部分的第二凹部22为直线状的情况下,第一凹部21的延长线与第二凹部22的夹角角度θ为0°<θ<90°或者0°>θ>-90°。这里所说的正的角度,是指与第二凹部22的角度存在于第一凹部21的延长线的外侧的情况,所谓负的角度,是指与第二凹部22的角度存在于第一凹部21的延长线的内侧的情况。这里,所谓外侧,是指吸收体10的宽度方向d的端部侧,所谓内侧,是指吸收体10的宽度方向d的中心侧。以下相同。
(2)在第一凹部21的端部为直线状且与第一凹部21的连接部分的第二凹部22为曲线状的情况下,第一凹部21的延长线与同第一凹部21的连接部的第二凹部22的切线的夹角角度θ为0°≤θ≤90°或者0°≥θ≥-90°。这里所说的正的角度,是指与第二凹部22的切线的角度存在于第一凹部21的延长线的外侧的情况,所谓负的角度,是指与第二凹部22的切线的角度存在于第一凹部21的延长线的内侧的情况。
(3)在第一凹部21的端部为曲线状且与第一凹部21的连接部分的第二凹部22为直线状的情况下,与第二凹部22的连接部中的第一凹部21的切线与第二凹部22的夹角角度θ为0°≥θ>-180°或者0°≤θ<180°。这里所说的正的角度,是指与第二凹部22的角度存在于第一凹部21的切线的外侧的情况,所谓负的角度,是指与第二凹部22的角度存在于第一凹部21的延长线的内侧的情况。
(4)在第一凹部21的端部为曲线状且与第一凹部21的连接部分的第二凹部22为曲线状的情况下,与第二凹部22的连接部中的第一凹部21的切线、和与第一凹部21的连接部中的第二凹部22的切线的夹角角度θ为0°≤θ<180°或者0°≥θ>-180°。这里所说的正的角度,是指与第二凹部22的切线的角度存在于第一凹部21的切线的外侧的情况,所谓负的角度,是指与第二凹部22的切线的角度存在于第一凹部21的切线的内侧的情况。
由于在上述任意一种情况下,第一~第三凹部21~23都具有宽度,因此将穿过各自的宽度的中心位置的线设为代表各个凹部的线。例如,在说到第一凹部21的延长线的情况下,是指将穿过第一凹部2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线延长而得的线。在说到第一凹部21的切线的情况下,是指穿过第一凹部2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线的切线。对于第二、第三凹部22、23也相同。另外,例如在说到第一凹部21与第二凹部22的连接部的情况下,是指穿过第一凹部2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线与穿过第二凹部2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线的连接点(例如交点或者切点等)。
而且,上述(1)~(4)中,即使第二凹部22在远离与第一凹部21的连接部的位置处分支,上述角度关系也成立。
另外,上述各关系在第一凹部21、第二凹部22、第三凹部23当中的任意一个以上以虚线状分布时或者断续地分布时,也具有与上述相同的位置关系。该情况下,将规定上述角度的线设为它们的外插线。
上述第一凹部21也可以有将其一部分配置于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的一部分中的情况。例如,当将第一与第二吸收部11、12的交界设为A线时,则第二凹部22的一部分配置于第一吸收部11的一部分中。另外,当将第一与第二吸收部11、12的交界设为B线时,则第一凹部21的一部分配置于第二吸收部12的一部分中。另外,对于第三吸收部13也相同。例如,当将第一与第三吸收部11、13的交界设为C线时,则第三凹部23的一部分配置于第一吸收部11的一部分中。另外,当将第一与第三吸收部13的交界设为D线时,则第一凹部21的一部分配置于第三吸收部13的一部分中。像这样,根据第一吸收部11与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的交界的设定位置,凹部相对于各吸收部的配置关系发生改变。而且,图9中,作为一例,给出了各吸收部的交界为A线和C线的情况。
此外,第一、第二凹部21、22之间及第一、第三凹部21、23之间由连续的凹部构成。
另外,虽然无论第一或第三凹部21或23(以下记作第一~第三凹部21~23。)的剖面形状为任何都可以,优选具有矩形或者倒梯形。而且,由于吸收体10由无纺布之类的纤维等的集合体构成,因此各凹部的剖面形状的轮廓并非确定的形状,而是大致上为该形状。
另外,利用图10对上述各凹部的更优选的配设例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更优选第二、第三凹部22、23被相对于长度方向沿倾斜方向配置,并且第二凹部22处于俯视时第二吸收部12的内侧,第三凹部23处于俯视时的第三吸收部13的内侧。另外,上述第一凹部21被如上所述地配置。所以,吸收体10的外缘部由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包围。其结果是,可以防止从尿布与人体的间隙中的漏液、或猛烈地排泄时的泄漏,另外还可以提高吸收体10的强度,防止使用时的吸收体10的走形或断裂。吸收体10的外缘与第二凹部22、第三凹部23的各自的吸收体10的外缘端边的最小距离dm可以适当地决定,例如为5mm~50mm,优选为5mm~40mm,更优选为5mm~30mm。
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吸收体10通过将第一凹部21沿长度方向L配置,而将排泄出的尿等粘性低的液体(5mPa·sec以下)沿着凹部沿长度方向导引。这是由从吸收体的一面凹陷而成的形状造成的效果,特别是在所排泄的液量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在排泄面侧形成了凹陷的情况下,液体到达凹陷部分而使凹部体现出作为水路的功能,在非排泄面侧形成凹陷的情况下,液体到达凹陷部分而使液体充满由凹部形成的空间,利用凹部的壁面的亲水性材料,显现出凹部内的液体移动。另外,无论在体现出哪种效果的情况下,只要是由相同结构、组成形成的吸收体的第一凹部21,都会起到相同的导液效果。
通过将上述第一凹部21在长度方向L上配置多个,可以更高地体现上述的效果。此外,通过将第一凹部21沿长度方向L配置,在穿用时配置于胯裆部的第一吸收部11就会由大腿部内侧的根部向内侧挤压。这样,以使吸收体10的皮肤面侧沿着穿用者的皮肤面的方式,第一吸收部11在第一凹部21处被弯曲,容易在宽度方向中央形成间隙(穿用者的皮肤与吸收体的空间)。此时,由于配置于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中的第一凹部21的一部分(将第一凹部21的端部延长后的部分或者第一凹部21的端部最近傍的第二凹部22、第三凹部23)被朝向宽度方向d的端面侧配置,因此该部分的吸收体10容易在第一凹部21、以及第二凹部22或者第三凹部23处被弯曲,所以即使在从处于胯裆部的第一吸收部11直到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的交界部分在与身体之间存在大量的尿等排泄液的情况下,也可以完成如下的间隙形成,即,将液体恰当地展开,缩短在表面片材上存在液体的时间,抑制皮肤问题,从而难以引起由吸收体的间隙形成不良造成的对腹股沟部位的压迫或对大腿部的移动的阻碍。
另外,由于配置在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中的第二、第三凹部22、23配置有相对于长度方向L来说是倾斜方向的凹部,因此在穿用时,可以利用前述的效果在吸收体10的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的交界部形成间隙,在其以外的部分被沿着皮肤面地穿用。为了像这样在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中沿着皮肤面,优选如图11所示,不限于格子状,而是至少在两个方向形成从中心轴C向倾斜方向倾斜的角度的凹部,其中的一个方向优选配置为从将第一凹部21沿长度方向延长后的线起、与中心轴C侧相反方向并且是宽度方向d的端面侧方向。该中心轴C是穿过宽度方向(d方向)的1/2的位置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线,所述宽度方向是穿过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的1/2的位置的宽度方向。从防止沿与中心轴C平行的方向各吸收部以条纹状从皮肤中浮起的方面考虑,更优选以前述的至少沿两个方向配置的第三凹部23相交的区域表示的交叉部26(以斜线表示的区域)在各个吸收部中在与中心轴C平行的线PL上仅存在一个。换言之,更优选在与中心轴C平行的线PL上不存在两个以上(2个以上并排)的上述交叉部26。虽然在图11中,表示出了第三吸收部13,然而对于未图示的第二吸收部11的第二凹部22,也与第三吸收部13的第三凹部23相同。但是,第二吸收部12的第二凹部22的交叉部(未图示)与第三吸收部13的第三凹部23的交叉部26也可以存在于与中心轴C平行的同一条线上。而且,上述交叉部26是配设方向不同的凹部之间相交的区域,设为在该区域相交的凹部的公共区域。这样,在与中心轴C平行的线上仅存在一个该公共区域。即,在与中心轴C平行的线上不存在两个以上的公共区域。这样,各吸收部就容易沿着皮肤面在各凹部处弯曲,不会有从皮肤面浮起的情况,形成容易密合的状态。
此外,由于第一凹部21处于俯视时的吸收体10的内侧,沿长度方向L配置,因此在宽度方向中央形成间隙,在宽度方向侧方沿着大腿部内侧的根部与身体贴合,不会有将向第一吸收部11供给的液体沿第一吸收部11的宽度方向d泄漏的情况,可以沿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L穿过第一凹部21向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方向流通液体。所以,第一凹部21在第一吸收部11中还具有防止侧漏的作用。像这样,由于在防止侧漏的同时提高液体的扩散性,向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扩散液体,因此可以将液体向吸收体10的宽广范围扩散。
另外,由于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分别配置有相对于长度方向L来说倾斜方向的凹部,因此例如在使爬行的婴幼儿穿用本发明的吸收体10的情况下,液体容易被扩散至在爬行后成为下侧的腹部向所穿用的第二吸收部12或者第三吸收部13。此时,可以利用第二、第三凹部22、23将液体向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的宽广的范围扩散,由于配置于第二、第三凹部22、23的侧部的吸收体10将扩散的液体吸收,因此可以防止从腹部侧的泄漏。
此外,由于第一、第二凹部21、22之间以及第一、第三凹部21、23之间由连续的凹部构成,因此向第一吸收部11供给的液体容易从第一凹部21向第二、第三凹部22、23流通。从这一点考虑,液体的扩散性也会提高,因此可以向吸收体10的宽广的范围扩散液体。
这样,由于扩散到吸收体10的宽广范围的液体由配置于各凹部的侧部的吸收体10吸收,因此可以起到增多作为吸收体整体的液体的吸收量的效果。
第二及第三凹部也可以如图所示地延设到各吸收部的周缘的端部,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利用所述图10说明所示,通过使第二凹部22处于俯视时的第二吸收部12的内侧,第三凹部23处于俯视时的第三吸收部13的内侧,沿着第二、第三凹部22、23流来的液体由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的缘部拦堵,因此可以防止侧漏。
另外,第一吸收部11与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相比宽度更窄。即,吸收体10在第一吸收部11中相对于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来说以俯视时中间变细的形状构成。此外,优选将第一吸收部11和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的外侧周以连续的形状构成。这样,胯裆部的对大腿部内侧的根部的贴合性和宽度方向中央的间隙形成就变得容易,不适感、吸收体10的走形得到抑制,在由身体的移动(爬行、步行等)造成的向第一吸收部11的左右的移动追随后,因第二、第三吸收体12、13的宽度大而容易恢复原状。
另外,也可以不是如上所述地仅在各吸收部的一方的面配置凹部,而是在各吸收部的双方的面的相面对的位置以凹部状配置凹陷的凹部的构成。此外还可以是将第一凹部21与第二凹部22及第三凹部23分离的构成。也就是说,也可以是将第一凹部21与第二凹部22分离、并且将第一凹部21与第三凹部23分离的构成。即使是这些构成,虽然第一、第二凹部21、22之间及第一、第三凹部21、23之间的液体流通性比上述的构成略差,然而除此以外也可以获得如上所述的作用效果。在将所述第一凹部21与第二凹部22及第三凹部23分离的构成中,即使在保持、固定很多液体的状态下,也易于保持吸收体的形状,从这一点考虑是理想的。
由此,本发明的吸收体10由于在保持柔软性的同时,各吸收部的形状随着体型而变化,因此可以提高相对于各吸收部的皮肤面的胯裆部中央部的间隙形成性、胯裆部侧部的密合性,因而即使在步行时或坐下时等,体型适合性也很优异,可以获得舒适的穿着感。
下面,对配置于上述吸收体10中的各凹部的基本形态进行详述。
首先,利用图12,对凹部近傍的吸收体的剖面形态的一例说明如下。
如图12所示,上述的第一~第三凹部21~23在各自的底部具有吸收体10的一部分。即,吸收体10具有:将液体沿平面方向扩散的凹部;暂时地保持液体并转交的受液层部31;以及在该受液层部31的一面侧与该受液层部31连续地、并且分立为多个地配置的最终保持液体的多个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所以,在各个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与相邻的其他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之间配置第一~第三凹部21~23。图中代表性地给出配置有第一凹部21的一例。而且,对于括号内所示的第二、第三凹部22、23也具有与第一凹部21相同的剖面构成。
此种剖面构成的吸收体10由于未由第一~第三凹部21~23分割,因此向第一~第三凹部21~23内供给的液体向第一~第三凹部21~23底部的受液层部31渗透,由配置于第一~第三凹部21~23侧部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底部的该受液层部31暂时保持。在排泄出无法利用受液层部31完全保持的液体的情况下,利用凹部将其扩散,沿长度方向导引而由配置在那里的受液层部暂时保持。所保持的液体被从受液层部31吸收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中并贮存起来。这样,通过将形成有第一~第三凹部21~23的一侧设为皮肤抵接面侧,就可以在最远离皮肤面的位置将液体的大部分暂时保持,因此可以抑制皮肤抵接面侧的粘糊感,从而可以获得舒适的穿着感。
下面,对俯视时的凹部的配置形态说明如下。
俯视时的凹部的配置形态的第一例是表示第一凹部21的配置形态的一例,如图13所示,在第一吸收部11中沿长度方向L配置多条第一凹部21。该第一凹部21只要是作为第一凹部21整体沿长度方向L配置,至少俯视时配置于吸收体10的内侧,则既可以是以直线状、曲线状或者折线状等构成的,也可以是将它们的若干个组合而成的。该第一例是第一凹部21的配置形态的基本形。
由于像这样将第一凹部21沿长度方向L配置,因此向第一吸收部11供给的液体穿过第一凹部21通向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的导液性得到提高,容易扩散。即,液体的扩散性提高。此外,通过利用第一凹部21将宽度方向端部提起而弯曲,使侧方相对变高而密合,可以防止向第一吸收部11供给的液体的侧漏。
俯视时的凹部的配置形态的第二例如图14所示,第二凹部22中的多条(图示的一例中是2条第二凹部22A、22B)的凹部之间在上述第一凹部21所被配置的区域A1内相连。同样地,上述第三凹部23中的多条凹部(图示的例子中是2条第三凹部23A、23B)之间在上述第一凹部21(21A、21B)所被配置的区域A1内相连。
由于像这样第二凹部22及第三凹部23各自中的多条凹部在第一凹部21所被配置的区域A1内相连,因此向第一吸收部11供给的液体容易从配置有第一凹部21的区域A1穿过第二凹部22扩散到第二吸收部12,另外容易穿过第三凹部23扩散到第三吸收部13。即,液的扩散性提高。另外,处于第一凹部21A、21B间的第二凹部22及第三凹部23使得胯裆部的间隙形成变得容易,相对于第一凹部21处于侧方的第二凹部22及第三凹部23为了不容易引起对前述的腹股沟部位的压迫和对大腿部的移动的阻碍,在将吸收体10的端部与身体密合同时在凹部处弯曲,从而具有对移动的追随性和贴合性(吸收体10端部与第二、第三吸收部)。
俯视时的凹部的配置形态的第三例如图15所示,在配置于第一吸收部11中的第一凹部21的端部被延长到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地配置的情况下,对于与该第一凹部21相连的第二凹部22而言,也可以在第二吸收部12中第二凹部22彼此相连。另外,同样地对于与第一凹部21相连的第三凹部23而言,也可以在第三吸收部13中第三凹部23彼此相连。此外,第二、第三凹部22、23也可以按照在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中从与第一凹部21相连的位置起回到第一吸收部11侧的方式,相对于长度方向L沿倾斜方向配置。
像这样,由于在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内,将分别配置的第二凹部22之间及第三凹部23之间相连,因此向第一吸收部11供给的液体就可以从第一凹部21穿过第二、第三凹部22、23扩散到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的第一吸收部11侧的宽度方向端部。而且,在该凹部构成的情况下,更优选与其他的凹部构成组合使用。
下面,作为俯视时的凹部的配置形态的第四例对第二、第三凹部22、23的配置形态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第二、第三凹部22、23相对于长度方向L沿倾斜方向配置,第二凹部22的一端到达第二吸收部12的周面S2,第三凹部23的一端到达第三吸收部13的周面S3。该第四例是第二、第三凹部22、23的配置形态的基本形。对于第二、第三凹部22、23的相对于长度方向L的倾斜角度,由于第二、第三凹部22、23可以采用直线状、曲线状等各种形态,因此可以根据其形态适当地决定。
利用如此配置的第二、第三凹部22、23,易于将液体向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的全部区域扩散。另外,在穿着上具有此种凹部的配置形态的吸收体10时,第二吸收部12利用第二凹部22,另外第三吸收部13利用第三凹部23,各个吸收部变得容易弯曲,第二吸收部12或者第三吸收部13易于与腹股沟部位贴合。这样,就可以减少吸收体10的穿用者的动作时的不适感。而且,一部分的第二、第三凹部22、23不一定要到达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的周面S2、周面S3,也可以是其一端存在于俯视时的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内。
接下来,俯视时的凹部的配置形态的第五例如图17所示,在第一凹部21的两个端部被形成至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的一部分的情况下,第一凹部21的两个端部在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中与第二、第三凹部22、23相连。另外,第二、第三凹部22、23相对于长度方向L沿倾斜方向配置,在第二吸收部12中第二凹部22(22A、22B)之间交叉,在第三吸收部13内第三凹部23(23A、23B)之间交叉。所以,该构成是将前述的第三例与第四例组合而成的构成。
由于像这样第二凹部22及第三凹部23各自中的多条凹部在第二、第三吸收部12、13内与第一凹部21相连,此外第二凹部22之间、第三凹部23之间相连,因此向第一吸收部11供给的液体容易从第一凹部21穿过第二凹部22扩散到第二吸收部12,另外容易穿过第三凹部23扩散到第三吸收部13。即,液体的扩散性提高。
俯视时的凹部的配置形态的第六例如图18所示,配置有多个(图中是2条一凹部21A、21B)第一凹部21,在与长度方向L交叉的方向配置有将第一凹部21之间相连的联络凹部24。该联络凹部24在图示例子中为2条,然而其条数优选适当地决定。另外,图示例子中,将联络凹部24以沿一个方向以同一角度倾斜的状态配置,然而倾斜方向、倾斜角度优选适当地决定。例如如图所示地将联络凹部24A和联络凹部24B的倾斜方向设为同一方向。当然,也可以将联络凹部24A与联络凹部24B配置为不同的方向、或者不同的角度。另外,联络凹部24相对于长度方法L的倾斜角度例如设为45°。当然,并不限定为45°,也可以是30°,还可以是60°,其角度可以适当地决定。另外,联络凹部24的配置位置例如也可以配置在供给液体的位置的外侧。或者也可以将1条联络凹部24配置在供给液体的位置,将其他的联络凹部24配置在供给液体的位置的外侧。
由于像这样将第一凹部21(21A、21B)之间利用联络凹部24相连,因此第一凹部21间的液体流通性提高,液体容易流入多条第一凹部21。与此同时,由于像利用前述的图12说明的那样,从各第一凹部21的底部向吸收体全部区域的液体的扩散性提高,因此可以实现扩散量的增大、扩散速度的提高。另外,联络凹部24也可以与第一凹部相同地形成,然而从液体的扩散性和形状的自由形成的观点考虑,也可以是将受液层部31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压榨而形成的压榨凹部。就压榨凹部而言,虽然液体的临时保持性降低,然而除了大量排出时的扩散性以外,还具有处于受液层部31中的临时保持状态的液体的扩散性。
俯视时的凹部的配置形态的第七例如图19所示,第二凹部22、第三凹部23的各自的底部的吸收体10(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大于第一凹部21的底部的吸收体10(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具体来说,通过改变凹部的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厚度,换言之,通过改变凹部的深度,使外侧部的纸张定量大于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例如,为了增大纸张定量只要加大受液层部31的厚度(减小凹部的深度)即可,为了减小纸张定量只要减小受液层部31的厚度(增大凹部的深度)即可。例如,将第一凹部21的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设为10g/m2以上300g/m2以下,优选设为30g/m2以上200g/m2以下,更优选设为40g/m2以上150g/m2以下。另外,将第二、第三凹部22、23的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设为10g/m2以上330g/m2以下,优选设为40g/m2以上230g/m2以下,更优选设为50g/m2以上180g/m2以下。另外,第二、第三凹部22、23的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优选比第一凹部21的纸张定量高10g/m2、更优选高20g/m2、进一步优选高30g/m2以上。作为一例,将第一凹部21的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设为50g/m2,将第二、第三凹部22、23的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设为100g/m2
这样,就容易将导入第一吸收部11的受液层部31的液体引入第二吸收部12及第三吸收部13的受液层部31。由此,在将吸收体10应用于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尿布中的情况下,可以用第一吸收部11的受液层部31收入排泄液体,将其引入两侧的第二吸收部12及第三吸收部13的受液层部31。这样,就可以增大排泄液体的收入量,可以使该收入后的液体吸收到吸收体10全部区域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中,从而可以提高吸收量。
本发明的吸收体10是将上述的凹部的形态的若干个组合而构成的。所以,本发明的吸收体10在保持柔软性的同时,即使在步行时、坐下时等体型适合性也很优异,可以提高作为吸收体整体的吸收性能。与此同时,还具有上述的各形态的凹部的作用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吸收体10在剖面构成中,由受液层部31和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形成,利用该构成可以具有上述的作用效果,而为了提高各个功能,受液层部31的最终的保持功能越低越好,优选将高吸收性聚合物以比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低的密度配置或者不配置。由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与受液层部31相比提高保持功能,因此优选配置有高吸收性聚合物,更优选与受液层部31相比密度高。而且,受液层部31不需要在所有的部分中以相同密度形成,在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重叠的位置上,从使液体向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移动的方面考虑,优选地与各凹部相比密度高,在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中,优选随着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周边起靠近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中央部使密度慢慢地变高。
下面,在参照图20的同时,对本发明的吸收体及吸收性物品的优选的第六实施方式说明如下。
如图20所示,本发明的吸收体10具有纸浆41和吸水性聚合物42,以[纸浆的质量]/[吸水性聚合物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为1/3以上1/0.01以下,优选为1/2.5以上1/0.1以下,更优选为1/2以上1/0.5以下。该吸收体10例如是在堆纤而成形的纸浆41间分散了吸水性聚合物42的材料。或者也可以是在堆纤而成形的纸浆41的层间分散了吸水性聚合物42的材料。在上述质量比过低的情况下,纸浆量过少而难以在纸浆41中保持吸水性聚合物42,在上述质量比过高的情况下,吸水性聚合物42的量过少,因此液体的吸收量不够充分。所以,将上述吸收量设为上述范围。
另外,对于吸水性聚合物42的吸水量,考虑到制品的液体的吸收性,换算为生理盐水,为30g/g以上50g/g以下,优选为30g/g以上45g/g以下,更优选为31g/g以上40g/g以下,特别优选为32g/g以上36g/g以下。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42的吸水量过少的情况下,难以充分地吸收液体,吸收体10的吸收容量变少而液体回流量变多。另一方面,在吸水性聚合物42的吸水量过多的情况下(换言之,在吸水性聚合物42的交联弱、凝胶强度低的情况下),如果是普通的吸收体,则吸收性聚合物吸水后凝胶化而引起凝胶阻塞,凝胶间的液体流通性变差,吸收体的吸收性能降低。如图20所示在具有凹部(槽20)的吸收体10中,即使吸水性聚合物42引起一定程度的凝胶阻塞,也可以不堵塞槽20(液体的流路)地确保液体流通性。但是,当超过一定程度地引起凝胶阻塞时,吸收体10的吸收速度变慢,液体回流量增多,吸收容量也变少。所以,将上述吸水性聚合物42的吸水量设为上述范围。
另外,给定的加压下的排泄液(试验作为模拟液采用了人造尿液或者生理盐水)的吸收量在2kPa的加压下为20g/g以上40g/g以下,优选为20g/g以上35g/g以下,更优选为21g/g以上30g/g以下,特别优选为22g/g以上28g/g以下。而且,加压值的2kPa是婴儿穿着吸收体10时对吸收体10进行加压时的平均的压力的一例。
作为上述吸水性聚合物22的在加压下的吸收量变少的情形,一般来说有(1)聚合物的交联非常强而凝胶强度过高的情况、(2)聚合物的交联非常弱而凝胶强度过低的情况。在(1)的情况下,在加压下吸水性聚合物自身难以压碎,然而由于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液体的能力不足,因此加压下的吸收量变少,液体不被吸收到吸收体10中,而是扩展后泄漏。在(2)的情况下,在加压下吸水性聚合物容易压碎,当超过一定程度地引起凝胶阻塞时,吸收体10的吸收速度变慢,液体回流量变多,吸收容量变少。
加压下的吸收量多的吸水性聚合物一般来说有如下的情况,即,(1)聚合物的交联非常强,在加压下吸水性聚合物自身不会压碎,然而吸水量少。或者,(2)聚合物的交联弱,在吸水时不显示出弹性,在加压下吸水性聚合物自身容易压碎。在(1)的情况下,由于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液体的能力不足,因此液体不被吸收到吸收体10中而是泄漏。在(2)的情况下,当在加压下超过一定程度而使吸水性聚合物引起凝胶阻塞时,吸收体10的吸收速度变慢,液体回流量增多,吸收容量变少。
将加压下的排泄液的吸收量设定为上述范围的吸水性聚合物42由于交联适度地强,因此吸水性聚合物42自身难以压碎。所以,在排出液体(例如尿)的状况下,在对吸收体10施加了穿用者的荷重的加压下不会有压碎的情况,因此可以抑制吸水性聚合物42向后述的槽20的内侧露出而由吸水性聚合物42将槽20堵塞的情况,从而可以确保槽20(液体的通道)。由此,由于可以确保并维持槽20的液体流通性,因此槽内的液体流通变快。即,由于可以使液体快速地扩散,因此扩散速度变快,液体的吸收时间变短。而且,难以引起液体回流。
此外,还有因穿用者的行动、流通状况等而使吸水性聚合物42偏置于吸收体10的某处的情况(例如图21中所示的吸收体10的情况,偏置于中央部的吸收体区块44中:相当于穿用者的胯裆部周边。)。一般来说,加压下的吸水量低的吸水性聚合物在一定荷重下,如果堆积密度(相当于偏置状态)高,则也会受到膨胀阻碍,吸水量有降低的趋势。但是,在具有凹部的吸收体10中,可以利用凹部(槽20)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膨胀阻碍。
由此,将吸水性聚合物42的2kPa的加压下的吸收量的下限设为上述范围。另外,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42的加压下的吸收量过多的情况下,吸水性聚合物42超过一定程度地膨胀,将凹部(槽20)埋没或者堵塞,在反复的排泄时有可能无法确保液体的通道,因此将2kPa的加压下的吸收量的上限设为上述范围。
上述吸收体10的厚度为0.5mm以上20mm以下。优选为1mm以上10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上5mm以下。如果吸收体10的厚度过薄,则难以确保足够的吸收量,使得长时间的穿用变得困难,如果过厚,则吸收体对身体的合身感(身体适合性)降低。由此,将吸收体10的厚度设为上述范围。
上述吸收体10在其一面侧具有槽20。槽20例如在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Y方向)具有多条纵槽20A,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X方向)具有多条横槽20B。该横槽20B例如在长度方向的每1列中被错开长度方向的配置位置地配置。这些纵槽20A及横槽20B相连而形成连续的槽。而且,槽20的配置形态可以采用各种形态,例如,也可以将一部分以倾斜格子状配置,还可以是曲线状。
上述槽20的深度D为吸收体10的厚度T的20%以上且小于100%,优选为25%以上95%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9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85%以下。在如图所示深度D小于100%的情况下,多个吸收体区块44被槽20的侧部所分立,在该槽20的底部残留吸收体10的一部分。该情况下,多个吸收体区块44之间利用存在于槽20的底部的吸收体10B相连。在槽20的深度小于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向吸收体10供给的液体的吸收就会不足。由此,将槽20的深度设为上述范围。
另外,相对于俯视时的吸收体10的表面积来说,俯视时的槽20的开口部的总面积为10%以上40%以下,优选为15%以上35%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上30%以下。如果槽20的总面积少于10%,则由于可以在槽20中流通的液体的量变少,因此液体的扩散性降低,难以向吸收体10的宽广的范围展开液体。另一方面,如果槽20的总面积过大,则虽然液体的扩散性提高,然而存留液体的吸收体10的体积过少,难以充分地吸收液体。另外,作为液体的流路的功能也降低。
上述槽20的宽度为1mm以上10mm以下,优选为2mm以上8.5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上7mm以下。如果槽20的宽度过大,则不具有作为槽的功能,如果过小,则液体流通性降低而使穿过槽20将液体扩散的范围变小,另外液体的吸收量变少而回流到吸收体表面。
在槽20的底部有吸收体10的情况下,优选在上述槽20的底部吸收体10的密度低于槽20的底部以外的吸收体10的密度。由于像这样使槽20底部的吸收体10的密度低于其以外的吸收体10的密度,因此向槽20内供给的液体容易在槽20内展开,另外容易由槽20底部的吸收体10吸收。而且,在槽20底部的吸收体10的密度与槽20侧壁部的吸收体10的密度同等的情况下,向槽20内供给的液体从槽20底部及侧壁部吸收到吸收体10内。另一方面,当使槽20底部的吸收体10的密度高于其以外的吸收体10的密度时,则向槽20供给的液体就会从槽20的侧壁部吸收到吸收体10中,难以顺着槽20广泛地扩散。由此,液体的吸收量降低。所以,设为如上所述的密度范围。
本发明的吸收体10通过配置多个槽20,以及使用在荷重下吸收性也很优异的吸水性聚合物42,而兼顾了液体的高吸收量和高吸收速度,即使在反复的排泄的排泄液的吸收中吸收速度也难以降低,起到从使用开始到使用末期都发挥出高吸收性能的优异的作用效果。
利用图22,对例如向上述的吸收体10供给排泄液时的吸收过程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22(1)所示,向吸收体10供给排泄液(例如尿)60。然后,如图22(2)所示,排泄液60快速地流入吸收体10的槽20内,由于槽20的流路得到确保,因此立即顺着槽20向四方展开。此时,还扩散到槽20底部、侧壁部的吸收体10。而且,在吸收体区块44与槽20底部的吸收体10部分相比密度高的情况下,向槽20底部的吸收体10部分扩散。此后,如图22(3)所示,排泄液60以槽20作为流路展开,并且向槽20底部的吸收体10部分扩散,立即因毛细管力而由吸收体区块44吸收,排泄液被存留在吸收体区块44中而固定化。像这样,利用吸收体10,可以实现高吸收性能和高吸收速度。
另外,通过使用上述的吸水性聚合物42,吸收体10的液体吸收量提高,因此在设为与以往品相同吸收量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吸水性聚合物42的使用量,实现吸收体10的薄膜化。由此,还有实现使用了本发明的吸收体10的吸收性物品的薄型化及小型化等优点。
此外,由于在吸收体10的一面侧纵横倾斜地具有槽20,因此吸收体10相对于变形的自由度得到提高。由此,吸收体10的身体适合性提高,另外由于可以流通液体到吸收体10的端部,因此可以提高吸收体10的液体吸收量。
以下,对上述吸水性聚合物42进行详细说明。
吸水性聚合物42是具有吸水性的聚合物粒子,制造方法没有限定。其形状不限,可以是球状、块状、葡萄状、不定形状、多孔状、粉末状或者纤维状。对于该吸水性聚合物42的平均粒径,为了抑制从制品中的脱落、移动和抑制使用感恶化(毛糙感),为100μm以上1000μm以下,优选为150μm以上65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μm以上500μm以下。另外,吸水性聚合物42的吸水量及加压下的吸收量如上所述。
作为一例,上述吸水性聚合物42将选自以下的单体中的1种以上聚合。另外,根据需要进行交联。聚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水溶液聚合法等普遍为人所知的吸水性聚合物各种方法。其后,通过对该聚合物根据需要进行粉碎、分级等操作,调整为所需的平均粒径,根据需要进行无机微粒处理而得到。
制造吸水性聚合物42时所用的单体是水溶性、且具有聚合性的不饱和基的单体。具体来说,可以举出烯烃系不饱和羧酸或者其盐、烯烃系不饱和羧酸酯、烯烃系不饱和磺酸或者其盐、烯烃系不饱和磷酸或者其盐、烯烃系不饱和磷酸酯、烯烃系不饱和胺、烯烃系不饱和铵盐、烯烃系不饱和酰胺等具有聚合性不饱和基的乙烯基单体。
作为烯烃系不饱和羧酸或者其盐,可以举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等不饱和羧酸、它们的碱金属盐、铵盐等。
作为烯烃系不饱和羧酸酯,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苯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等。
作为烯烃系不饱和磺酸或者其盐,可以举出乙烯基磺酸、烯丙基磺酸、苯乙烯磺酸、2-(甲基)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2-(甲基)丙烯酰基乙磺酸、2-(甲基)丙烯酰基丙磺酸或者其盐等。
作为烯烃系不饱和磷酸或者其盐,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酰基(聚)氧乙烯磷酸酯或者其盐等。
作为烯烃系不饱和胺,可以举出N,N-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N,N-二乙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N,N-二甲基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N,N-二甲基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等。
作为烯烃系不饱和铵盐,可以举出上述烯烃系不饱和胺的季铵盐等。
作为烯烃系不饱和酰胺,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酰胺、N-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丙基(甲基)丙烯酰胺、N-异丙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甲基)丙烯酰胺衍生物或乙烯基甲基乙酰胺等。
作为其他的单体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乙烯基吡啶、N-乙烯基吡咯烷酮、N-丙烯酰基哌啶、N-丙烯酰基吡咯烷、N-乙烯基乙酰胺等非离子性的含有亲水基的不饱和单体等。
而且,本说明书中,所谓(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或者甲基丙烯酸酯,所谓(甲基)丙烯酰胺,是指丙烯酰胺或者甲基丙烯酰胺,所谓(甲基)丙烯酰基,是指丙烯酰基或者甲基丙烯酰基。
这些单体当中,优选烯烃系不饱和羧酸或其盐,更优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它们的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或者铵盐,进一步优选丙烯酸、丙烯酸碱金属盐(锂盐、钠盐、钾盐等)、丙烯酸铵盐。
下面,在参照图23的同时,对本发明的吸收体10的制造中优选使用的制造装置的一例说明如下。
如图23所示,吸收体的制造装置100具有可以旋转的堆纤转鼓101。在该堆纤转鼓101内配置有抽吸部102。另外,还具备将成为吸收体10的构成材料的纸浆及高吸水性聚合物(SAP)乘着空气向堆纤转鼓101的外周面供给的供给部103。高吸水性聚合物也可以使用前述的吸水性聚合物42。供给部103具备将纸浆破碎后供给纸浆的供给部104和供给高吸水性聚合物的聚合物供给管105,具有将所供给的纸浆及高吸水性聚合物向堆纤转鼓101的外周面进行空气搬送的导管106。上述堆纤转鼓101在其转鼓面配置有以吸收体的形状区划而堆积吸收体的堆纤空腔107。堆纤空腔107的底面具有多个通气孔(未图示),向堆纤空腔107内供给的空气穿过通气孔由上述抽吸部102抽吸。另外在堆纤空腔107的底面,配置有在吸收体中配置凹部的非抽吸的突起部108。该突起部108制成转印配置于吸收体中的凹部的形状的形状。此外,在堆纤转鼓101的下部,配置有将所堆积的吸收体搬出的搬出机构(未图示)。
上述构成的吸收体的制造装置100中,利用供给部103与搬送气体(例如空气)一起供给的粉碎纸浆及高吸水性聚合物被向堆纤空腔107内供给,通过利用抽吸部102的抽吸力以给定形状堆积而制造吸收体。通过调整粉碎纸浆及高吸水性聚合物的每小时的供给量、供给时的风速(风压)等,可以将吸收体的密度设为所需的密度。
具体来说,如图24(1)所示,在配置于堆纤转鼓101的外周的堆纤空腔107内,堆积例如粉碎纸浆111及高吸水性聚合物112。而且,由于堆纤空腔107配置于堆纤转鼓101的外周,因此也可以形成底面沿着其外周面弯曲的形状。接下来,如图24(2)所示,再在堆纤空腔107内堆积粉碎纸浆111及高吸水性聚合物112,形成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此后,在堆纤空腔107内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达到与突起部108同等的高度的时候,在抑制高吸水性聚合物112的供给的同时,供给粉碎纸浆111而堆积,如图24(3)所示,形成受液层部31。由于像这样连续地堆积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和受液层部31,因此可以在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与受液层部31之间不产生界面地结束堆积而制造吸收体10。其后,从堆纤空腔107内将所堆积的吸收体10剥离,进行以仅使厚度大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受到压力的方式加压而压缩的冲压工序,以使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达到高密度的方式在与凹部20底部的受液层部31之间产生密度差。此外,通过使上下反转,而如图24(4)所示,完成吸收体10。
所以,上述吸收体的制造装置100中,先构成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其后连续地构成受液层部31。
利用堆纤(堆积)制造的吸收体10作为其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制,然而可以使用纤维材料、多孔体、它们的组合等。作为纤维材料例如可以使用木浆、棉花、麻等天然纤维、由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聚乙烯醇树脂等合成树脂构成的单纤维、含有2种以上的这些树脂的复合纤维、乙酸酯或人造丝等半合成纤维。在使用由合成树脂构成的纤维的情况下,该纤维也可以是因热而改变形状的热收缩纤维。例如,可以是因热而使纤度变粗而纤维长度变短的纤维,或者可以是虽然纤度基本上不因热而变化然而因形状变形为线圈状而使表观的纤维所占有的长度变短的纤维。作为多孔体,可以使用海绵、无纺布、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凝聚物等。
作为吸收体10中所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优选可以吸收、保持自重的5倍以上的液体、并且能够凝胶化的聚合物。形状不限,可以是球状、块状、葡萄状、粉末状或者纤维状。优选大小为1μm~1000μm、更优选为10μm~500μm的粒子状的聚合物。作为此种高吸收性聚合物的例子,可以举出淀粉或交联羧甲基化纤维素、丙烯酸或者丙烯酸碱金属盐的聚合物或者共聚物等、聚丙烯酸及其盐以及聚丙烯酸盐接枝聚合物。作为聚丙烯酸盐,可以优选使用钠盐。另外,也可以优选使用在不使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性能降低的范围中在丙烯酸上共聚马来酸、衣康酸、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2-(甲基)丙烯酰基乙磺酸、(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或者苯乙烯磺酸等共聚单体而得的共聚物。
虽然在本发明中并非必须在吸收体10中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然而在吸收体10中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情况下,在吸收体10的质量中所占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比例优选为5质量%~95质量%。特别是,在卫生巾或吸收轻度失禁等低排泄量的液体的物品的情况下优选为10质量%~30质量%,在尿布等吸收高排泄量的液体的物品的情况下,优选为50质量%~80质量%。
无论吸收体10是否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从体现出稳定的吸收性能的方面考虑,吸收体10的对0.9质量%的氯化钠水溶液的保持量优选在每1g吸收体1g中为0.1g以上,特别优选为1g以上。为了实现此种保持量,有利的做法是,作为吸收体10的构成材料,使用亲水性高而毛细管力高的纤维(例如纸浆或人造丝等)、在湿润时也不会瘫软的(不发生塑化或者湿润强度不会降低的)合成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组合。
在制造上述吸收体10(10A、10B)时,首先,以密度变高的状态堆积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作为具体例,例如,以可以获得后述的图26中所示的形状的方式设置与堆纤空腔107的深度相比高度小的突起部108,在堆纤空腔107中堆积绒毛浆及超吸收性聚合物。首先堆积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其后堆积受液层部31。这样,受液层部31的堆积时的抽吸力因堆积在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中的堆积物的影响而使抽吸力降低,因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相比密度降低,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顶部到受液层部31就产生密度差。继而,在堆积好纸浆及超吸收性聚合物后,从堆纤空腔107内将所堆积的吸收体10剥离,进行冲压加工。此时,通过对纸张定量及厚度大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积极地施加压力,而在该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与凹部20底部的受液层部31中产生密度差,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与凹部20底部的受液层部31相比密度升高。最后,反转吸收体10,就可以制作出在非皮肤抵接面侧具有受液层部31的吸收体10。
另外,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体10(10C)将突起部108的剖面形状设为堆纤转鼓101侧为长边的梯形形状,利用与上述吸收体10A及10B相同的方法进行堆纤。因突起部108的剖面形状为梯形形状,所堆积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剖面就成为以受液层部31侧为长边的梯形形状。这样,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顶部成为梯形形状的上面,从顶部到底部产生纸张定量及厚度的差。继而,通过将吸收体10从堆纤空腔107中剥离后进行冲压加工,作为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顶部的梯形上表面就会积极地受到压力,在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中央部与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侧部中产生密度差。最后,通过反转吸收体10,就可以制作出在非皮肤抵接面侧具有受液层部31的吸收体10。
下面,利用图25,对改变凹部20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而堆积粉碎纸浆111及高吸水性聚合物112的方法进行说明。
对图25(1)中所示的配置于堆纤空腔107内的突起部108的高度说明如下。而且,以下说明的吸收体10的中央部及外侧部为利用上述图7说明的那样。
如图25(2)所示,为了减小吸收体10的中央部中的凹部20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使与配置有该凹部20的部分对应的堆纤空腔107内的突起部108的高度高于外侧部,比外侧部薄地堆积受液层部31。
另一方面,如图25(3)所示,为了增大吸收体10的外侧部中的凹部20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使与配置有该凹部20的部分对应的堆纤空腔107内的突起部108的高度低于外侧部,较厚地堆积受液层部31。
另外,如图25(4)所示,吸收体10的从中央部变为外侧部的交界附近也可以随着从中央部靠近外侧部而慢慢地降低突起部108的高度。通过如此设置,就不会在中央部与外侧部的交界的突起部108中产生高低差,因此可以配置没有高低差的凹部20。这样,向吸收体10供给的液体就会穿过凹部20顺畅地向吸收体10的外侧部流通,而且由于随着靠近外侧部,凹部20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厚度变大,因此可以增多扩散量。
例如,对于突起部108,通过如前所述地在将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厚度制成2mm、将外周部的厚度制成1mm的堆纤空腔107内堆积粉碎纸浆111及高吸水性聚合物112,就可以如图26(1)所示,使得吸收体10的中央部中的凹部20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为50g/m2地薄薄地堆积,并可以使吸收体10的外侧部中的凹部20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为100g/m2地厚厚地堆积。
另一方面,在不改变突起部108的高度的情况下,由于如图26(2)所示,凹部20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厚度在吸收体10的全部区域中恒定,因此纸张定量也会恒定。
下面,参照图27,对将上述的吸收体10应用于一次性尿布(以下称作尿布)50中的一例进行说明。而且,在图27中,去掉了尿布50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分的表面片材16。
如图27所示,尿布50是作为整体来说相当于下裆部的长度方向L的中央部变细的形状。表面片材16及背面片材17分别从吸收体10的左右两侧缘及前后两端部向外方延出。表面片材16的宽度方向d的尺寸小于背面片材17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尿布50为展开型的尿布,在长度方向L的一方的端部,在其两侧缘部安装有一对粘扣带FT。另外,在另一方的端部,在背面片材17上安装有毛圈带LT。从吸水性聚合物42容易充分地膨胀的观点考虑,优选不将表面片材16与吸收体10的凹部接合。
尿布50具备可以向吸收体10的宽度方向d侧缘部的上方立起的立体褶裥。即,在尿布50的长度方向L的两侧,分别配置有具有褶裥弹性构件56的立体褶裥用的片材(侧片)18,构成立体褶裥。另外,在尿布50的长度方向L的两侧,配置有腿部褶裥用的左右一对的一条或者多条(本图中是2条)腿部弹性构件58、58,构成腿部褶裥。腿部褶裥用的腿部弹性构件58在向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两侧缘各自的外方延出的腿部翼片中,以伸长状态近似直线状地配置。该情况下,尿布50的长度方向L与吸收体10的长度方向L为同一方向。
立体褶裥用的片材18在其一个侧缘以伸长状态固定有一条或者多条(本图中是3条)褶裥弹性构件56。片材18在比吸收体10的左右两侧缘的宽度方向d的更外方的位置,沿着尿布50的长度方向L与表面片材16接合,该接合部成为立体褶裥的立起基端部。片材18从立起基端部向尿布50的宽度方向d的外方延出,在该延出部中与背面片材17接合。片材18在尿布50的长度方向L的前后端部接合在表面片材16上。
作为立体褶裥用的片材18,优选使用不透液性或者疏水性并且透湿性的材料。作为片材18,例如可以举出不透液性或者疏水性的多孔性树脂薄膜、不透液性或疏水性的无纺布、或者该多孔性树脂薄膜与该无纺布的层叠体等。作为该无纺布,例如可以举出热轧无纺布、纺粘无纺布、SMS无纺布、SMMS无纺布等。片材18的纸张定量优选为5g/m2~30g/m2,更优选为10g/m2~20g/m2
作为表面片材16,可以使用该种尿布中以往所用的各种材料,只要是可以透过尿等液体的材料,就没有限制,优选由透液性且与皮肤的触感柔软的材料制成。例如,可以举出由合成纤维或者天然纤维制成的织布或无纺布、多孔性薄片等。作为其一例,可以使用以棉花等天然纤维作为材料的无纺布、以对各种合成纤维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纤维作为材料的无纺布。例如,作为表面片材16的一例,可以举出如下的材料,即,在将在芯成分中使用了聚丙烯或聚酯、在鞘成分中使用了聚乙烯的芯鞘结构型(包括并列型)复合纤维利用梳理进行成网化后,利用热风法制成无纺布(也可以在之后在给定部位实施开孔处理)。另外,从透液性高的方面(干爽感)考虑,也可以优选使用由低密度聚乙烯等聚烯烃制成的开孔薄片。
作为背面片材17,可以使用在该种尿布中以往所用的各种材料,优选使用不透液性或者疏水性、并且透湿性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能够作为上述的立体褶裥形成用的片材18使用的材料。具体来说,为了获得充分的水蒸气透过性,优选使用将分散有包含碳酸钙等填充剂的微粉的聚乙烯等合成树脂制的薄膜拉伸、并开设了微细的孔的多孔薄膜。另外,也可以将背面片材17的宽度设为与吸收体10的宽度相同程度而配置于该吸收体10的非皮肤抵接面侧,继而,在该背面片材17的非皮肤抵接面侧,作为构成尿布的外形的薄片设置无纺布或无纺布与薄膜的层叠体等。
上述非皮肤抵接面是穿着尿布时面向穿衣侧(与穿着者的皮肤侧相反一侧)的面。另外,以下有时使用皮肤抵接面这样的语句,而皮肤抵接面是穿着尿布时面向穿着者的皮肤侧的面。
作为侧片,可以举出无纺布、薄膜片、纸等。从防漏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利用不透液性或者难透液性的疏水性无纺布、防漏性的薄膜片等来形成侧片。上述薄片既可以是一片,也可以再与功能性的薄片等组合而制成2片以上的材料。
此外,除了表面片材16、吸收体10、背面片材17及侧片之外也可以还根据用途、功能装入适宜的构件。
另外如图28所示,也可以在上述表面片材16与上述吸收体10之间配置中间片19(衬纸)。
作为中间片19,可以使用具有所排泄的液体的引入及扩散功能或保持功能的材料、减轻液体回流量的材料、抑制吸水性聚合物的泄漏的材料、抑制吸收体的破散的材料等。
作为具有此种性能的薄片,例如可以举出含有具有亲水性的纤维、或者含有用亲水性油剂等处理过的纤维的无纺布或薄膜、或者多孔体等。作为中间片用的纤维的例子,可以举出(1)针叶树牛皮纸浆、阔叶树牛皮纸浆等木浆或者木棉浆、草浆等非木浆等的天然纤维素纤维、(2)人造丝、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素纤维、(3)聚乙烯醇纤维、聚丙烯腈纤维等亲水性合成纤维、(4)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聚乙烯(PE)纤维、聚丙烯(PP)纤维、聚酯纤维等合成纤维利用表面活性剂进行了亲水化处理的纤维等,可以单独使用它们的1种或者混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中间片19,例如可以使用纸巾纸等纸、织布、无纺布、编织布、羊皮纸、纸莎草、纸浆堆纤体等。作为无纺布,例如可以举出化学粘合无纺布、热轧无纺布、气流成网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针刺无纺布、缝编无纺布等。
这些薄片既可以是单层的状态,也可以是将多个层层叠而成为1片薄片的多层结构的材料。另外,也可以是具有伸缩性的薄片(例如作为构成纤维含有包含弹性树脂的纤维的无纺布(弹性无纺布)、含有弹性树脂的薄膜(弹性薄膜)、利用发泡等方法在结构中形成三维网络的由弹性树脂构成的弹性多孔体等)。
中间片19的纸张定量优选为5g/m2以上80g/m2以下,特别优选为10g/m2以上30g/m2以下。另外,厚度优选为0.05mm以上5.0mm以下,特别优选为0.1mm以上3.0mm以下。
中间片19既可以仅配置于上述表面片材16与吸收体10之间,也可以配置于吸收体10与背面片材17之间,另外,还可以包裹吸收体10地配置。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的表面片材16、吸收体10及背面片材17的材料、制法中的条件、制品的尺寸规格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通常所用的各种材料。
该尿布50可以与普通的展开型的尿布相同地使用。该尿布50利用吸收体10的作用,兼顾高吸收量和舒适的穿着感,通过在成为吸收体10的基片的受液层部31中使用伸缩性的薄片,而兼具与复杂地起伏的皮肤面对应地变形、没有间隙地以面抵接的人体适合性;和与穿用者的身体的移动对应地变形、维持以面与该皮肤面抵接的状态的动作追随性。
即,在保持柔软性的同时,即使在步行时或坐下时等体型适合性也很优异,可以获得舒适的穿着感。
另外,从扩散性和贴合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形成多个第一凹部,然而通过使凹部的宽度大于2mm至5mm,例如设为15mm到20mm,可以起到与多条第一凹部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将第一凹部的间隔设为45mm到55mm、在其间沿与第一凹部相同的方向形成1条以上的压榨凹部,也可以设成起到与15mm到25mm左右的间隔的第一凹部同等的效果的形态。
上述吸收性物品并不限制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将该种吸收性物品例如应用于一次性尿布、失禁衬垫、失禁内裤衬里等中。另外,上述吸收性物品无论是婴幼儿用的,还是成人用的,都可以适用。此外,并不限于尿,除此以外对于经血、白带、软便等也是有效的。另外,在表面片材16、吸收体10、背面片材17及侧片以外也可以还与用途、功能匹配地适当地装入构件。而且,上述实施方式的表面片材16、吸收体10及背面片材17的材料、制法中的条件、制品的尺寸规格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通常所用的各种材料。
以下,利用实施例及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如下所示地制作实施例1的吸收体10。首先,针对深6mm的堆纤空腔107,以可以得到图26中所示的形状的方式配置高2mm的突起部108。突起部108的剖面形状为矩形。此后,在堆纤空腔107内堆积绒毛浆(Weyerhaeuser公司制、商品名NB416)和超吸收性聚合物(日本催化剂公司制、商品名W101)。此时,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32的纸张定量是,纸浆为200g/m2,超吸收性聚合物为320g/m2,凹部20底部的受液层部31的纸张定量是,纸浆为50g/m2,超吸收性聚合物为50g/m2。堆积后,从堆纤空腔107内将所堆积的吸收体10剥离,以0.025MPa的压力进行冲压加工。将该吸收体10反转,以在非皮肤抵接面侧具有受液层部31的方式进行配置,用纸张定量16g/m2的薄纸将整体覆盖而制作。
[实施例2]
除了将突起部108的高度设为:吸收体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为2mm、外侧部为1m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作出实施例2的吸收体10。
[比较例1]
对于比较例1的吸收体,针对深6mm的堆纤空腔107,除了将突起部108的高度设为6mm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堆纤,得到不具有受液层部、独立形成的区块。将所得的区块以图26中所示的形状配置后,用纸张定量16g/m2的薄纸将整体覆盖而制作。
[比较例2]
比较例2的吸收体与比较例1相同,针对深6mm的堆纤空腔107,除了将突起部108的高度设为6mm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堆纤,得到不具有受液层部、独立形成的区块。将所得的区块以图26中所示的形状配置在利用另外工序制作的纸张定量50g/m2的纸浆片上后,用纸张定量16g/m2的薄纸将整体覆盖而制作。
然后,作为本发明的吸收体10的性能评价,研究了走形率和液体回流量。
吸收体10的走形率如下所示地求出。
如图29所示,将具备以下所述的吸收体的上述的尿布50分别安装于步行试验装置200中,通过反复进行步行和向吸收体中的生理盐水的注入,而进行了求出走形率的试验。步行试验装置200是模仿人的体型而制造的,例如模仿从上腹部到大腿部而制造,大腿部进行与人的步行同等的动作。
步行条件是最先以毎分钟120步的步行速度进行1分钟的步行。紧接着,将生理盐水以毎秒8g的供给速度向吸收体供给,再以毎分钟120步的步行速度进行10分钟的步行。将该生理盐水的供给和10分钟的步行设为1组,连续地反复进行5组。其结果是,向吸收体合计供给40g的生理盐水。
其后,利用以下的式子求出胯裆部的吸收体的走形率(%)。
走形率=[1-(步行后的吸收体宽度)/(步行前的吸收体宽度)]×100(%)
另外,利用目视,特别确认出吸收体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的浮起状态。
对所述图4中所示的连续吸收体、所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将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独立地配置的吸收体、本发明的吸收体10这3种吸收体,利用上述试验方法研究了胯裆部的走形率。
[表1]
Figure BDA00003354623600411
吸收体的液体回流量如下所示地求出。
在吸收体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宽度方向中央部放置内径35mm的圆筒,在以使距离被注入液体的吸收体的位置的高度为10mm的方式维持液体的同时,作为液体注入生理盐水40g。在圆筒最下部以可以将整个制品覆盖的大小配备丙烯酸树脂板(厚5mm、长250mm、宽100mm)。从吸收开始起10分钟后,利用相同的方法再次注入40g。将该操作反复进行4次,使吸收体吸收合计160g的生理盐水。预先将滤纸(ADVANTECNo.5A)裁割为100mm×100mm,准备出重叠20张而成的材料(测定质量W1),从第4次的注入开始起10分钟后,以注入点为中心安放在吸收体上,施加3.5kPa的压力,2分钟后测定滤纸的质量(测定质量W2),如下式所示地算出液体回流量。
液体回流量(g)=加压后的滤纸的质量(W2)-最初的滤纸的质量(W1)
在表1中,给出了走形率、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的浮起状态及测定出的液体回流量。
其结果是,如表1所示,可知本发明的吸收体10与独立地配置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的吸收体相比,走形率得到降低,也没有产生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的浮起,液体回流量减少到33%至77%,即使在吸收液体后,也可以获得持续穿着时的干爽感的效果。另外,实施例2中,通过使长度方向外侧部的纸张定量高于中央部的纸张定量,而进一步减少了液体回流量。
下面,对另外的实施例说明如下。
首先,对吸水性聚合物的平均粒径的算出方法说明如下。
平均粒径的算出方法是将吸水性聚合物100g使用依照JIS Z-8801-1982的筛子分级,根据各粒级的质量百分率求出平均粒径。
下面,对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水量的测定法说明如下。
吸水量的测定是在室温(20±5℃)下,将吸水性聚合物1.00g用室温(20±5℃)的生理盐水(0.9%NaCl水溶液、大塚制药制)150mL膨胀30分钟后,加入250目的无纺布袋中,用离心分离机以143G脱水10分钟,测定脱水后的总质量(整体质量)。此后,依照下述(1),测定离心脱水后的生理盐水的保持量,将该值作为吸水量。
[数1]
Figure BDA00003354623600421
Figure BDA00003354623600422
这里,无纺布袋液体残留量=(离心脱水后的无纺布袋质量)-(无纺布袋质量)。
下面,参照图30对实施加压下吸收量的测定法的测定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30(1)所示,准备在垂直立起的圆筒211(内径30mm)的下端开口部212贴有网状物213(250目)而成的柱子210。向其中以达到均匀的厚度的方式加入吸水性聚合物42(粒子)0.500g。然后,在吸水性聚合物42上安放比外径30mm略小的重物221(可以施加2.0kPa的压力的重物)。
向100mL烧杯230中,注入室温(20±5℃)的生理盐水231(0.9质量%氯化钠水)100mL。此后,以使网状物213不碰到烧杯230的底的方式,将柱子210浸渍在生理盐水231中,在该状态下放置1小时。
其后,从烧杯130中取出柱子210,如图30(2)所示,在吸水性聚合物42上安放有重物221的状态下控水15分钟。该试验气氛的温度为室温(20±5℃)。
此后,依照下式(2),算出加压下吸收量。
[数2]
Figure BDA00003354623600431
Figure BDA00003354623600432
下面,对吸水性聚合物的合成例说明如下。
作为合成例1,如下所示地进行吸水性聚合物I的合成。
合成例1中,首先,向安装有搅拌机、回流冷却管、单体滴加口、氮气导入管、温度计的SUS304制5L容积反应容器(使用锚式搅拌器)中作为分散剂加入花王(株)制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硫酸钠(商品名EMAL20C)0.11%[相对于丙烯酸质量],加入环己烷1600mL。在氮气气氛下搅拌,将内温升温到77℃。
另一方面,向2L容积三口烧瓶中,加入东亚合成(株)制80%丙烯酸、离子交换水,在冰冷的同时滴加旭硝子(株)制48%氢氧化钠水溶液,得到作为单体水溶液的丙烯酸钠水溶液(72%中和品,浓度约48%)1054g。向该单体水溶液中,添加在离子交换水3g中溶解有味之素(株)制N-酰基化谷氨酸钠(商品名AMISOFT GS-11F)0.18g的物质,搅拌一会儿后,分成264g(以下称作单体水溶液A)、264g(以下称作单体水溶液B)、528g(以下称作单体水溶液C)三份。
然后,将和光纯药工业(株)制2,2’-偶氮双(2-脒基丙烷)二盐酸盐(商品名V-50)0.12g、花王(株)制聚乙二醇(PEG6000)0.20g、离子交换水14g混合溶解,制备出引发剂(A)水溶液。另外,将和光纯药工业(株)制过硫酸钠0.49g溶解于离子交换水10g中,制备出引发剂(B)水溶液。继而,制备出柠檬酸钛水溶液(将50%柠檬酸和硫酸氧钛水溶液以20/27的质量比混合)。
向单体水溶液A中加入引发剂(A)水溶液7.2g而制备单体A,向单体水溶液B中加入引发剂(A)水溶液7.2g和柠檬酸钛水溶液1.5g而制备单体B,向单体水溶液C中加入引发剂(B)水溶液10.5g和柠檬酸钛水溶液3g而制备单体C。
从前述的5L容积反应容器的单体滴加口使用微导管泵依次用约60分钟滴加静置了5分钟以上的单体A、单体B、单体C而聚合。单体滴加结束后,使用脱水管进行共沸脱水,将吸水性聚合物(水凝胶)的含水量调整为60%,作为交联剂添加在水10g中溶解Nagase化成工业(株)制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商品名Denacol EX-810)0.33g而得的物质。其后,再进行共沸脱水,冷却后,除去环己烷,通过进行减压干燥而得到吸水性聚合物。用850微米的孔眼大小的筛子除去粗大粒子后,通过相对于该聚合物粒子100份干式混合日本Aerosil(株)制Aerosil200的0.5份而得到吸水性聚合物I。
作为合成例2,如下所示地进行了吸水性聚合物II的合成。
合成例2是在前述的合成例1中,作为交联剂将Nagase化成工业(株)制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商品名Denacol EX-810)0.33g变更为0.18g,得到吸水性聚合物。向该吸水性聚合物中,将花王(株)制季铵盐(商品名Cotamine86W)1%(相对于吸水性聚合物的重质量)用水稀释后添加并干燥。用850微米的孔眼大小的筛子除去粗大粒子后,通过相对于该聚合物粒子100份干式混合日本Aerosil(株)制、商品名Aerosil200的0.5份而得到吸水性聚合物II。
作为合成例3,如下所示地进行了吸水性聚合物III的合成。
合成例3是在前述的合成例2中,作为交联剂将Nagase化成工业(株)制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商品名Denacol EX-810)0.18g变更为0.25g,除此以外进行相同的操作,得到吸水性聚合物III。
作为合成例4,如下所示地进行了吸水性聚合物IV的合成。
向安装有搅拌机、回流冷却管、单体滴加口、氮气导入管、温度计的SUS304制5L容积反应容器(使用锚式搅拌器)中作为分散剂加入日本油脂(株)制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硫酸钠(商品名PERSOFT EL)0.06%[相对于丙烯酸重质量]和日光Chemicals(株)制甲基硬脂酰基牛磺酸钠(商品名NIKKOL SMT)0.04%[相对于丙烯酸质量],加入庚烷1600mL。在氮气气氛下搅拌,将内温升温到88℃。
另一方面,向2L容积三口烧瓶中,加入东亚合成(株)制80%丙烯酸、离子交换水,在冰冷的同时滴加旭硝子(株)制48%氢氧化钠水溶液,得到作为单体水溶液的丙烯酸钠水溶液(72%中和品,浓度约48%)1054g。向该单体水溶液中,添加在离子交换水3g中溶解味之素(株)制N-酰基化谷氨酸钠(商品名AMISOFT GS-11F)0.25g而得的物质,搅拌一会儿后,分成264g(以下称作单体水溶液D)、264g(以下称作单体水溶液E)、528g(以下称作单体水溶液F)三份。
然后,将和光纯药工业(株)制2,2’-偶氮双(2-脒基丙烷)二盐酸盐(商品名V-50)0.041g、花王(株)制聚乙二醇(PEG6000)0.20g、离子交换水9g混合溶解,制备出引发剂(C)水溶液。另外,将和光纯药工业(株)制过硫酸钠0.49g溶解于离子交换水10g中,制备出引发剂(D)水溶液。继而,制备出柠檬酸钛水溶液(将50%柠檬酸和硫酸氧钛水溶液以20/54的质量比混合)。
向单体水溶液D中加入引发剂(C)水溶液2.3g而制备出单体A,向单体水溶液E中加入引发剂(C)水溶液6.9g和柠檬酸钛水溶液1.5g而制备出单体E,向单体水溶液F中加入引发剂(D)水溶液10.5g和柠檬酸钛水溶液3g而制备出单体F。
从前述的5L容积反应容器的单体滴加口使用微导管泵依次用约60分钟滴加静置了5分钟以上的单体D、单体E、单体F而聚合。聚合结束后,使用脱水管进行共沸脱水,将吸水性聚合物(水凝胶)的含水量调整为60%,作为交联剂添加了在水10g中溶解Nagase化成工业(株)制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商品名Denacol EX-810)0.12g而得的物质。其后,再进行共沸脱水,冷却后,除去庚烷,通过减压干燥而得到吸水性聚合物。用850μm的孔眼大小的筛子除去粗大粒子后,通过相对于该聚合物粒子100份干式混合日本Aerosil(株)制、商品名Aerosil200的0.5份而得到吸水性聚合物IV。
上述的合成例1到4中的吸水性聚合物I,II,III及IV的各自的平均粒径、吸水量及2kPa加压下的吸收量如表1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03354623600461
[实施例3]
实施例3除了在实施例2中,作为超吸收性聚合物使用了合成例3的吸水性聚合物III以外,进行了与实施例2相同的操作。以[纸浆的质量]/[吸水性聚合物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为1/1.6。另外,吸收体的厚度为3mm,槽的深度为2mm。区块部的密度为0.2g/cm3,凹部底部的受液层部的密度为0.05g/cm3
将冲压加工而得的吸收体配置于表面片材与背面片材之间,得到吸收性物品。在作为皮肤抵接面的表面片材中,使用了花王(株)制的商品名Merries的表面材料和中间片,在不透液性的背面片材中,使用了花王(株)制的商品名Merries的背板。
[实施例4-1]
实施例4-1除了在实施例3中,作为超吸收性聚合物使用了合成例4的吸水性聚合物IV以外,进行了与实施例3相同的操作。
[实施例4-2]
实施例4-2除了在实施例4-1中,将吸收体反转,以在皮肤抵接面侧具有受液层部的方式配置以外,与实施例4-1相同。
[参考例1]
参考例1除了在实施例3中,作为超吸收性聚合物使用了合成例1的吸水性聚合物I以外,进行了与实施例3相同的操作。
[参考例2]
参考例2除了在实施例3中,作为超吸收性聚合物使用了合成例2的吸水性聚合物II以外,进行了与实施例3相同的操作。
[比较例3]
比较例3除了在实施例4-1中,以图26中所示的轮廓配置不具有突起部108的堆纤空腔107,将吸水性聚合物IV的散布量增加到1.1倍以外,进行了与实施例4-1相同的操作,得到不具有凹部的吸收性物品。另外,吸收体的厚度为3mm。
[实施例5]
作为实施例5,如下所示地制作出具备图31中所示的形状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如图31(1)所示,作为吸水性聚合物42,使用合成例3中得到的吸水性聚合物III,制作出纸浆片41S与吸水性聚合物42的层叠体43(在4层纸张定量50g/m2的纸浆片41S的各层间以各层100g/m2的纸张定量散布3层吸水性聚合物42)。将该层叠体43如图31(2)所示地切割为横宽h2=30mm、纵长h1=50mm而制作出吸收体区块44。将涂布有热熔剂(未图示)的纸张定量16g/m2的纸巾纸作为基片40使用,在该基片40上以横向间隙e=5mm、纵向间隔d=5mm、横3×纵7个地排列固定上述切割出的吸收体区块44。
其后,以使吸收体区块44间的槽(幅5mm)的部分的纸张定量为50g/m2的方式,将该槽内用纸张定量50g/m2的纸浆片(幅5mm)填充。
然后,在各吸收体区块44的上侧(皮肤抵接面侧),安放涂布有热熔剂的纸张定量16g/m2的纸巾纸(未图示),用碾压机进行冲压加工。
以[纸浆的质量]/[吸水性聚合物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为1/1.4。另外,吸收体的厚度为3mm,槽的深度为1.5mm。
虽然未图示,然而将冲压加工而得的吸收体配置于表面片材与背面片材之间,得到吸收性物品。在作为皮肤抵接面的表面片材中,使用了花王(株)制的商品名Merries的表面材料,在不透液性的背面片材中,使用了花王(株)制的商品名Merries的背板。
[实施例6]
作为实施例6,在前述的实施例5中,在将冲压加工后的吸收体配置于表面片材与背面片材之间时,使上下反转,在表面片材侧配置纸浆连续层。
[参考例3]
作为参考例3,除了在实施例5中将吸水性聚合物III变更为合成例1中得到的吸水性聚合物I以外,进行与实施例5相同的操作,得到吸收性物品。
以[纸浆的质量]/[吸水性聚合物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为1/1.4。另外,吸收体的厚度为3mm,槽的深度为1.5mm。
[参考例4]
作为参考例4,除了在实施例5中将吸水性聚合物III变更为合成例2中得到的吸水性聚合物II以外,进行了与实施例5相同的操作,得到吸收性物品。
以[纸浆的质量]/[吸水性聚合物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为1/1.4。另外,吸收体的厚度为3mm,槽的深度为1.5mm。
[比较例4]
作为比较例4,在实施例5中,将所制作的纸浆与吸水性聚合物的层叠体(在4层纸张定量50g/m2的纸浆片之间以各层80g/m2的纸张定量散布3层吸水性聚合物III)切割为横宽100mm、纵长375mm而得到吸收性物品。而且,吸收体的面积虽然比实施例5增大,但相应降低了吸水性聚合物的纸张定量,吸水性聚合物的使用量设为与实施例5相同量。
吸收体中的以[纸浆的质量]/[吸水性聚合物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为1/1.2,吸收体的厚度为3mm。
[比较例5]
作为比较例5,在参考例3中,将所制作的纸浆与吸水性聚合物的层叠体(在4层纸张定量50g/m2的纸浆片之间以各层90g/m2的纸张定量散布3层吸水性聚合物I)切割为横宽100mm、纵长375mm而得到吸收性物品。而且,与比较例4相比吸收体的面积变大,另外降低了吸水性聚合物的纸张定量,吸水性聚合物的使用量设为实施例5的约1.13倍。
吸收体中的以[纸浆的质量]/[吸水性聚合物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为1/1.4,吸收体的厚度为3mm。
下面,对吸收性物品的吸收速度和液体回流量的测定法进行说明。作为一例,对婴幼儿用纸尿布(M尺寸)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中从腹侧端缘部起150mm、在宽度方向上中央部放置内径35mm的丙烯酸制圆筒,一边对整个吸收性物品施加2.0kPa的荷重,一边将着色了的人造尿液40g以达到10mm高度的方式在维持液体的同时注入。而且,在圆筒最下部配备覆盖整个吸收性物品的大小的丙烯酸树脂板。此时,测定出吸收所需的时间(吸收时间1)。吸收时间越短,表明性能越是良好。从吸收开始起10分钟后,再次注入40g,测定出吸收时间(吸收时间2)。将该操作再反复进行2次,注入共计160g的生理盐水,测定出吸收时间(吸收时间3、4)。试验气氛的温度为室温(20±5℃),人造尿液的温度为室温(20±5℃)。
从注入完成起10分钟后,将重叠有10张ADVANTEC公司制的滤纸No.4A(100mm×100mm,质量测定W1)的材料以注入点为中心放置于吸收性物品上。
夹隔着厚5mm、100mm×100mm的丙烯酸系板,施加3.5kPa的压力,在2分钟后测定滤纸的质量(W2),如下式所示地算出液体回流量。
液体回流量(g)=加压后的滤纸的质量(W2)-最初的滤纸的质量(W1)
利用下述评价基准对测定出的吸收速度及液体回流量进行了3个级别的评价。
将吸收时间小于30秒的情况设为○,将30秒以上且小于60秒的情况设为△,将60秒以上的情况设为×。另外,将液体回流量小于1.0g的情况设为○,将1.0g以上且小于1.5g的情况设为△,将1.5g以上的情况设为×。
下面,对关于吸收性物品的吸收量的评价方法说明如下。
在以20度倾斜的丙烯酸系板上安放所制作的吸收性物品(腹侧端缘部为下方侧),在其上载放丙烯酸系板和重物而对整个吸收性物品施加2.0kPa的荷重。在该状态下,在从吸收性物品的上方侧的端部起200mm的位置将着色了的人造尿液以一定量、相隔一定间隔地反复注入,比较从吸收体的下方侧的端部漏出前的注入量。试验气氛的温度为室温(20±5℃),人造尿液的温度为室温(20±5℃)。使用以下的计算式算出将比较例6的吸收容量设为1.0时的相对值。
实施例3、4-1、4-2、参考例1、2中,使用以下的计算式算出将比较例3的吸收容量设为1.0时的相对值。
吸收容量(相对值)=(样品的吸收容量)/(比较例3的吸收容量)
人造尿液使用了日本专利第4601601号记载的人造尿液。
利用上述评价方法,评价了实施例3到6、参考例1、2及比较例3到5。将其结果表示于表3到表4中。而且,对于表3~4中的“槽的位置”,在图32中利用吸收性物品50的概略构成剖面图表示。图中所示的符号与前述的各构成部件的符号相同。
[表3]
Figure BDA00003354623600501
[表4]
Figure BDA00003354623600502
[表5]
Figure BDA00003354623600503
Figure BDA00003354623600511
实施例3、4-1、4-2中,从第1次到第4次的液体的吸收时间都小于30秒。另一方面,参考例1、2中,关于第1次到第3次的吸收时间是与实施例3、4-1、4-2大致同等的评价结果,然而第4次的吸收时间小于60秒。在使用了不具有槽(凹部)的吸收体的比较例C中,在第3次的测定中试验液从尿布的相当于胯裆的部分中漏出,无法继续测定。其结果是,可知实施例的液体的吸收性能从使用开始起到反复吸收末期为止被较高地维持。
像这样,对于本发明的吸收体10中所用的吸水性聚合物42,例如将婴儿的尿设为每1次40cc左右,无论是第1次的排泄(排尿)、第2次、第3次、第4次的排泄,吸水性聚合物42都不容易因吸收排泄液(尿)而膨胀,不容易因荷重而溃散,因此保持着第1次的排泄时的槽20的状态。由此,不会有槽20被吸水性聚合物42堵塞的情况,槽20的液体流通性得到确保。其结果是,排泄液的吸收速度加快。
另外,实施例3、4-1、4-2中液体回流量小于1.0g,使用了吸水量少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参考例1、使用了加压下吸收量低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参考例2中液体回流量为1.0g以上,使用了不具有槽(凹部)的吸收体的比较例3中,无法像前述那样测定。
在像参考例2那样加压下的吸收量低的以往的吸水性聚合物中,第1次~第3次的排尿中可以进行槽20的液体流通。但是,第4次的排尿中,由于穿用者的荷重施加在因直到第3次的排尿而膨胀了的吸水性聚合物上,吸水性聚合物被压碎,向槽20内流出,在最差的情况下,将槽20堵塞,因此使得穿过槽20的液体流通变得困难。由此,在第4次的排泄中,由于排泄液难以在槽20内流过,因此无法充分地进行液体的扩散,液体回流量变多。
另一方面,实施例3、4-1、4-2中所用的吸收体聚合物中,即使吸水性聚合物反复吸收排泄液(尿),也难以膨胀、难以因荷重而溃散,因此也不会有堵塞槽20的情况,可以将排泄液向整个吸收体扩散、吸收,从而可以使液体回流量小于1.0g。
此外,实施例3、4-1、4-2的吸收容量相对于吸水性聚合物的使用量与实施例4-1相比多达1.1倍的比较例3来说都是1.0,可知是与比较例3同等的吸收容量。即,可知实施例3、4-1、4-2具有足够的吸收容量。
如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吸收体10及使用了该吸收体10的吸收性物品50,在因长时间使用而反复进行的排泄液的吸收中,可以兼顾高吸收量和高吸收速度,液体回流量少,可以发挥高的吸收性能。
实施例5到6中,第1次的液体的吸收时间都小于30秒,从第2次到第4次的吸收中吸收时间小于60秒。另一方面,比较例中,比较例3就吸收时间而言可以得到与实施例大致同等的评价结果,然而就加压下吸收量而言,使用了低吸水性聚合物的参考例4、以及使用了不具有槽的吸收体的比较例4、5中第2次以后的吸收时间花费60秒以上,吸收时间变长。其结果是,可知实施例的液体的吸收性能从使用开始起到反复吸收末期为止被较高地维持。
像这样,对于本发明的吸收体10中所用的吸水性聚合物42,例如将婴儿的尿设为每1次40cc左右,无论是第1次的排泄(排尿)、第2次、第3次、第4次的排泄,吸水性聚合物42即使吸收排泄液(尿)也都难以膨胀,因此保持了第1次的排泄时的槽20的状态。由此,不会有槽20由吸水性聚合物42堵塞的情况,槽20的液体流通性得到确保。其结果是,排泄液的吸收速度加快。
另外,实施例3到4中液体回流量小于1.5g,使用了吸水量少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参考例3、使用了加压下吸收量低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参考例4、以及在吸收体中不具有槽的比较例4中液体回流量为1.5g以上。其结果是,可知各实施例的液体回流量少。
像这样,像参考例4那样加压下的吸收量低的以往的吸水性聚合物中,在第1次的排尿中可以进行槽20的液体流通。但是,对于第2次以后的排尿而言,由于穿用者的荷重施加在因第1次的排尿而膨胀了的吸水性聚合物上,吸水性聚合物被压碎,向槽20内流出,在最差的情况下,将槽20堵塞,因此使得穿过槽20的液体流通变得困难。由此,在第2次以后的排泄中,由于排泄液难以在槽20内流过,或者不会流过,因此无法充分地进行液体的扩散,液体回流量变多。
另一方面,就各实施例中所用的吸收体聚合物而言,由于对于第2次以后的排泄也都基本上不会有吸水性聚合物膨胀的情况,因此可以不将槽20堵塞地使排泄液向整个吸收体扩散、吸收,从而可以使液体回流量小于1.5g。
此外,实施例5到6的吸收容量相对于吸水性聚合物的使用量与实施例5相比多1.13倍的比较例5来说,都为1.0,可知是与比较例5同等的吸收容量。即,可知各实施例具有足够的吸收容量。
像这样,由于各实施例具有足够的吸收容量,因此在各实施例中,液体回流量减少到小于1.0g,另一方面,参考例3中,由于吸收容量低到0.8,因此液体回流量增多。另外,比较例4中,虽然使用了相同量的与实施例5相同的吸水性聚合物III,然而由于不具有槽,因此作为吸收体的吸收容量也降低到0.8,液体回流量增多。
如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吸收体10及使用了该吸收体10的吸收性物品50,在因长时间使用而反复的排泄液的吸收中,可以兼顾高吸收量和高吸收速度,液体回流量少,可以发挥出高吸收性能。
本发明的吸收体10不受上述的实施方式限制,除了如上所述的展开型尿布以外,还可以用于纸尿裤型尿布、生理用短裤、短裤型卫生巾、生理用卫生巾、失禁衬垫、失禁内裤衬里等吸收性物品中所含的吸收体中。另外,上述吸收性物品无论是婴幼儿用的,还是成人用的,都可以适用。此外,并不限于尿,除此以外对于经血、白带、软便等也有效果。
虽然与其实施方式一起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然而只要我们没有特别指定,就不是意图在说明的任意的细部中限定我们的发明,可以认为,应当不违反附加的技术方案的范围中所示的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地宽范围地加以解释。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0年12月24日在日本提出专利申请的日本特愿2010-287970、2010年12月24日在日本提出专利申请的日本特愿2010-287971、2010年12月24日在日本提出专利申请的日本特愿2010-287972、2011年8月30日在日本提出专利申请的日本特愿2011-186764、以及2011年8月30日在日本提出专利申请的日本特愿2011-186765的优先权,将它们在这里通过参照而将其内容作为本说明书的记载的一部分纳入。
符号的说明
10  吸收体
11  第一吸收部
12  第二吸收部
13  第三吸收部
20  凹部(槽)
21  第一凹部
22  第二凹部
23  第三凹部
31  受液层部
32  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
16  表面片材
17  背面片材
19  中间片
41  纸浆
42  吸水性聚合物
44  吸收体区块
50  吸收性物品(尿布)
L  长度方向
d  宽度方向
S2、S3  周面

Claims (20)

1.一种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吸收体沿长度方向划分为3个部分而得的中间部的第一吸收部、划分在所述第一吸收部的一方侧的第二吸收部、和划分在所述第一吸收部的另一方侧的第三吸收部,
所述各吸收部具有吸收液体而沿平面方向扩散的受液层部、在该受液层部的一面侧与该受液层部连续地分立为多个地配置而吸收贮存液体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并且在一方的面中或者双方的面的相面对的位置具有以槽状凹陷的凹部,在所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之间配置所述凹部,
配置于所述第一吸收部上的第一凹部处于比俯视时的所述第一吸收部的外缘更靠内的内侧且沿所述长度方向配置,
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二、第三吸收部上的第二、第三凹部分别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沿倾斜方向配置,
所述第一、第二凹部之间及所述第一、第三凹部之间被构成为连续的凹部,或者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及所述第三凹部分离,
所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与所述凹部相比面积率高,
所述凹部的底部的所述受液层部与所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相比纸张定量及密度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体,其中,
所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与其下部的所述受液层部相比密度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体,其中,
所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的侧面与所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的中央部相比密度低。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
在所述凹部的底部具有所述吸收体的一部分,处于所述凹部的底部的所述吸收体的密度比该凹部的底部以外的所述吸收体的密度低。
5.一种吸收体,其具有将吸收体沿长度方向划分为3个部分而得的中间部的第一吸收部、划分在所述第一吸收部的一方侧的第二吸收部、和划分在所述第一吸收部的另一方侧的第三吸收部,
所述各吸收部具有吸收液体而沿平面方向扩散的受液层部、在该受液层部的一面侧与该受液层部连续地分立为多个地配置而吸收贮存液体的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并且在一方的面中或者双方的面的相面对的位置具有以槽状凹陷的凹部,在所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之间配置所述凹部,
所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与所述凹部相比面积率高,
所述凹部底部的所述受液层部与所述突出液体吸收贮藏部相比纸张定量及密度低,
所述吸收体是具有纸浆和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体,所述凹部具有该吸收体的厚度的20%以上且小于100%的深度,
所述吸收体的以[纸浆的质量]/[吸水性聚合物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为1/3以上1/0.01以下,
所述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水量为30g/g以上50g/g以下,在2kPa的加压下的液体的吸收量为20g/g以上40g/g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体,其中,
所述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水量为30g/g以上45g/g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吸收体,其中,
所述吸水性聚合物在2kPa的加压下的液体的吸收量为20g/g以上35g/g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
所述凹部相对于俯视时的所述吸收体的面积来说,俯视时的所述凹部的总面积为10%以上40%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
所述吸收体的厚度为0.5mm以上20m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
所述凹部的宽度为1mm以上10mm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
所述第二凹部处于比俯视时的所述第二吸收部的外缘更靠内的内侧,所述第三凹部处于比俯视时的所述第三吸收部的外缘更靠内的内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
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凹部在各自的底部具有所述吸收体的一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
所述第二凹部中的多条凹部在所述第一凹部所被配置的区域内相连,
所述第三凹部中的多条凹部在所述第一凹部所被配置的区域内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
所述第一凹部配置有多个,在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配置有将所述第一凹部之间相连的联络凹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
所述第二、第三凹部的各自的底部的所述吸收体的纸张定量大于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部的所述吸收体的纸张定量。
16.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体将所述受液层部配置于非皮肤抵接面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具备:
配置于皮肤抵接面侧的透液性的表面片材、
配置于非皮肤抵接面侧的不透液性的背面片材、以及
夹在所述两片材之间配置的吸收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表面片材侧存在凹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背面片材侧存在凹部。
CN201180060691.9A 2010-12-24 2011-08-30 吸收体及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1032605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7972 2010-12-24
JP2010-287970 2010-12-24
JP2010287972 2010-12-24
JP2010-287971 2010-12-24
JP2010287971 2010-12-24
JP2010287970 2010-12-24
JP2011186764A JP2012143534A (ja) 2010-12-24 2011-08-30 吸収体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JP2011186765A JP5889577B2 (ja) 2010-12-24 2011-08-30 吸収体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JP2011-186764 2011-08-30
PCT/JP2011/069663 WO2012086265A1 (ja) 2010-12-24 2011-08-30 吸収体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JP2011-186765 2011-08-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0570A true CN103260570A (zh) 2013-08-21
CN103260570B CN103260570B (zh) 2015-09-30

Family

ID=48963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0691.9A Active CN103260570B (zh) 2010-12-24 2011-08-30 吸收体及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60570B (zh)
MY (1) MY163522A (zh)
RU (1) RU2560916C2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00544A (zh) * 2014-05-21 2014-08-27 临安大拇指清洁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吸尘效果的抹布
CN105455966A (zh) * 2014-09-30 2016-04-06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一次性尿布
CN105517657A (zh) * 2014-12-26 2016-04-20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性尿布
CN107080620A (zh) * 2017-07-03 2017-08-22 爹地宝贝股份有限公司 瞬间吸水性能好的高分子纸尿裤
TWI612949B (zh) * 2016-04-27 2018-02-01 Oji Holdings Corp 吸收性物品
CN107669413A (zh) * 2016-08-02 2018-02-09 刘燕 复合吸收芯体
CN109328051A (zh) * 2016-07-08 2019-02-12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CN110035731A (zh) * 2016-11-30 2019-07-19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CN110448411A (zh) * 2019-09-12 2019-11-15 李恒 吸液面料、纸尿裤及吸液面料制造方法
CN110856679A (zh) * 2018-08-24 2020-03-03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体
CN111343955A (zh) * 2018-01-10 2020-06-26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CN112165925A (zh) * 2018-06-04 2021-01-01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13394908A (zh) * 2021-06-28 2021-09-14 威海西立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及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15867242A (zh) * 2020-06-30 2023-03-28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70977B2 (ja) * 2015-10-07 2017-07-26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BR112018007930B1 (pt) 2015-10-20 2022-05-24 Essity Hygiene And Health Aktiebolag Artigo absorvente, núcleo absorvente e método para fabricar um núcleo absorvente para uso em um artigo absorvente
CN108601693B (zh) 2015-10-20 2022-04-12 易希提卫生与保健公司 吸收性物品、吸收芯和制造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方法
BE1025430B1 (nl) * 2017-05-15 2019-05-24 Drylock Technologies Nv Absorberend voorwerp met verbonden kanalen
RU177960U1 (ru) * 2017-12-22 2018-03-16 Анна Михайловна Сметанина Одноразовое поглощ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41615A (ja) * 2004-11-18 2006-06-08 Uni Charm Corp 吸液性芯材成型ドラム
JP2008125716A (ja) * 2006-11-20 2008-06-05 San-Dia Polymer Ltd 吸収性樹脂粒子、これを用いてなる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JP2010068989A (ja) * 2008-09-18 2010-04-02 Daio Paper Corp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0102805L (sv) * 2001-08-22 2003-02-23 Sca Hygiene Prod Ab Absorberande artikel
JP4922802B2 (ja) * 2007-03-26 2012-04-25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114081B2 (ja) * 2007-03-26 2013-01-0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41615A (ja) * 2004-11-18 2006-06-08 Uni Charm Corp 吸液性芯材成型ドラム
JP2008125716A (ja) * 2006-11-20 2008-06-05 San-Dia Polymer Ltd 吸収性樹脂粒子、これを用いてなる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JP2010068989A (ja) * 2008-09-18 2010-04-02 Daio Paper Corp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Cited B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00544A (zh) * 2014-05-21 2014-08-27 临安大拇指清洁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吸尘效果的抹布
CN105455966A (zh) * 2014-09-30 2016-04-06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一次性尿布
US10918531B2 (en) 2014-09-30 2021-02-16 Daio Paper Corporation Absorbent article
CN105517657A (zh) * 2014-12-26 2016-04-20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性尿布
US10092456B2 (en) 2014-12-26 2018-10-09 Unicharm Corporation Disposable diaper
CN109069326A (zh) * 2016-04-27 2018-12-21 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TWI612949B (zh) * 2016-04-27 2018-02-01 Oji Holdings Corp 吸收性物品
CN109328051A (zh) * 2016-07-08 2019-02-12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CN109328051B (zh) * 2016-07-08 2020-02-28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CN107669413A (zh) * 2016-08-02 2018-02-09 刘燕 复合吸收芯体
CN110035731A (zh) * 2016-11-30 2019-07-19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CN110035731B (zh) * 2016-11-30 2020-10-27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CN107080620A (zh) * 2017-07-03 2017-08-22 爹地宝贝股份有限公司 瞬间吸水性能好的高分子纸尿裤
US11969327B2 (en) 2018-01-10 2024-04-30 Unicharm Corporation Absorbent article
CN111343955B (zh) * 2018-01-10 2023-04-11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CN111343955A (zh) * 2018-01-10 2020-06-26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CN112165925A (zh) * 2018-06-04 2021-01-01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10856679A (zh) * 2018-08-24 2020-03-03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体
CN110448411A (zh) * 2019-09-12 2019-11-15 李恒 吸液面料、纸尿裤及吸液面料制造方法
CN115867242A (zh) * 2020-06-30 2023-03-28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CN115867242B (zh) * 2020-06-30 2024-04-12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CN113394908A (zh) * 2021-06-28 2021-09-14 威海西立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及电机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3134459A (ru) 2015-01-27
RU2560916C2 (ru) 2015-08-20
CN103260570B (zh) 2015-09-30
MY163522A (en) 2017-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0570B (zh) 吸收体及吸收性物品
RU2671283C1 (ru) Одноразовые подгузники
WO2012086265A1 (ja) 吸収体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JP6189143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04244889B (zh) 吸收体及使用其的吸收性物品
RU2657973C1 (ru) Абсорбирующий конструктивный элемент для абсорбирующих изделий
EP3272322B1 (en) Absorbent article
CN108366894B (zh) 吸收性物品
JP6515245B2 (ja) 吸収体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JP5912472B2 (ja) 吸収体
CN101325938A (zh) 吸收性制品
JPH10512167A (ja) 液体管理用吸収性の製品
CN105997356B (zh) 吸收性物品
JP6138872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976659B (zh) 纸尿布
JP6949668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10446479A (zh) 吸收性物品
JP2017029352A5 (zh)
JP6441621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1000231A (ja)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CN114206289B (zh) 吸收性物品
JP660480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878431B2 (ja) 吸収体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CN114206286B (zh) 吸收性物品
US20220280358A1 (en) Absorbent art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