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0421B - 粉末红茶 - Google Patents

粉末红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0421B
CN103260421B CN201180061122.6A CN201180061122A CN103260421B CN 103260421 B CN103260421 B CN 103260421B CN 201180061122 A CN201180061122 A CN 201180061122A CN 103260421 B CN103260421 B CN 1032604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ck tea
manufacture method
dry thing
tea
qua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11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60421A (zh
Inventor
铃木阳一
辻敦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60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04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604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04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30Further treatment of dried tea extract;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e.g. instant tea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强化了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并且红茶感丰富且涩味得到抑制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为以产品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成为0.67~0.9的方式配合红茶提取干燥物和绿茶提取干燥物,所述红茶提取干燥物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25~0.9,所述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83~1.3。

Description

粉末红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粉末红茶。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消费者的嗜好的多样化和健康意向的提高,上市有各种饮料。其中,儿茶素类由于已知有胆甾醇上升抑制作用、体脂肪燃烧作用等,因此,提出有许多大量含有儿茶素类的饮料(专利文献1等)。另外,作为饮料的形态,有寻求不使用小茶壶或茶壶等而仅仅放入杯子等容器中注入热水就能够饮用的简便的速溶茶。
作为速溶茶的形态,有袋泡茶和粉末状的茶。例如,已知有以通过在30~95质量%的茶叶中组合5~70质量%的干燥可溶性茶固形物从而即使在低温下也能够急速提取茶成分的方式的冰镇饮料用袋泡茶(专利文献2)、或者将添加有环糊精的茶类提取液干燥粉末化而成的速溶粉末茶(专利文献3)或将绿茶提取干燥物和乌龙茶提取干燥物混合得到的粉末茶(专利文献4)等的粉末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426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2101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25382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3123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为以产品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成为0.67~0.9的方式配合红茶提取干燥物和绿茶提取干燥物,所述红茶提取干燥物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25~0.9,所述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83~1.3。
具体实施方式
红茶虽然以绿茶叶为原料,但在其制造过程中通过发酵处理使儿茶素类聚合,从而失去所述生理效果。因此,本发明者们为了开发能够摄取一定量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速溶红茶,首先进行形态的研究。其结果得到如下的见解。即,袋泡茶型的速溶红茶由于红茶叶填充于茶袋内,因此,注入热水等得到的浸出液富含红茶本来的香味。然而,如果为了以高浓度饮用而花费时间浸出,则有浸出液涩味变强,难以浓度调节至所希望的风味的问题。另外,由于浸出后需要废弃茶袋,因此,简便性减半。另一方面,粉末型的速溶红茶没有由于过度浸出而产生涩味的忧虑。另外,在制造红茶提取干燥物时的干燥工序中,由于香气成分挥发而使呈现红茶感的成分降低,但注入热水等还原成饮料时仅仅通过增减配合量就可以容易地进行浓度调节。因此,本发明者们利用粉末红茶的优点,进行强化了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粉末红茶的研究,产生了来自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涩味生成的新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强化了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并且红茶感丰富且涩味得到抑制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者们为了改善粉末红茶的红茶感进行了各种研究,其结果得到产品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和单宁的质量比与红茶感密切相关的见解。而且,发现通过作为原料并用红茶提取干燥物和绿茶提取干燥物,并且将各个原料和产品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控制在特定范围内,可以得到强化了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并且还原成饮料时红茶感丰富且涩味得到抑制的粉末红茶。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强化了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并且还原成饮料时红茶感丰富且涩味得到抑制的美味的粉末红茶。另外,本发明的粉末红茶不需要使用小茶壶或茶壶等从茶叶中提取的工夫,由于用水或热水等就可以简便地摄取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因此,通过继续摄取可以充分期待由非聚合型儿茶素类产生的生理效果。
本发明中使用的红茶提取干燥物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25~0.9,从增强红茶感的观点出发,上限优选为0.85,更优选为0.8,更优选为0.7,特别更优选为0.6;另一方面,从抑制涩味的观点出发,下限优选为0.28,更优选为0.3,更优选为0.35。作为红茶提取干燥物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的范围,优选为0.28~0.85,更优选为0.3~0.8,更优选为0.35~0.7,特别更优选为0.35~0.6。在此,本说明书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是合并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以及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的非表型儿茶素类;和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以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的表型儿茶素类的总称,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是基于上述8种的合计量定义的。另外,“单宁”是包含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其酯衍生物(例如,没食子酸酯)以及它们的缩合物的概念。另外,“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以及“单宁的含量”的测定方法是根据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的。
另外,本发明中使用的红茶提取干燥物,从增强红茶感以及抑制涩味的观点出发,固体成分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优选为8~40质量%,更优选为10~35质量%,更优选为12~30质量%,特别更优选为12~27质量%。
具有这样的特性的红茶提取干燥物,例如可以从选自努瓦拉艾丽娅(NuwaraEliya)、乌瓦(Uva)、大吉岭、阿萨姆以及斯里兰卡的至少1种的红茶叶中提取,并干燥得到的红茶提取物而得到。其中,作为红茶叶,从进一步增强红茶感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选自努瓦拉艾丽娅以及乌瓦中的至少1种。
作为提取方法,可以采用捏合机提取、搅拌提取(分批提取)、逆流提取(滴落式提取)、柱提取等公知的方法。另外,作为红茶提取物的干燥方法,可以采用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等公知的方法。红茶提取干燥物的形状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为球状、板状、针状、不定形等任意的形状。
另一方面,本发明中使用的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83~1.3,从增强红茶感以及抑制涩味的观点出发,优选为0.85~1.25,更优选为0.9~1.2,更优选为0.95~1.1。
另外,本发明中使用的绿茶提取干燥物,从增强红茶感以及抑制涩味的观点出发,固体成分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优选为40~90质量%,更优选为45~85质量%,更优选为50~80质量%,特别更优选为55~70质量%。在此,茶提取干燥物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可以通过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数学式(I)求得。
此外,本发明中使用的绿茶提取干燥物,从抑制涩味的观点出发,非聚合型儿茶素类中的没食子酸酯体的比率优选为5~55质量%,更优选为10~50质量%,更优选为20~50质量%,更优选为30~50质量%,特别更优选为40~50质量%。在此,本说明书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没食子酸酯体(以下也简称为“没食子酸酯体”)”是合并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的总称,“非聚合型儿茶素类中的没食子酸酯体的比率”是上述4种没食子酸酯体相对于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总量的质量比率。
具有这样的特性的绿茶提取干燥物可以通过将绿茶提取物通过例如下述(i)~(iv)的任意方法、或者2种以上的组合进行处理,接着进行干燥而得到。
(i)将绿茶提取物悬浊于水或者水和水溶性有机溶剂(例如,乙醇)的混合物(以下称为“有机溶剂水溶液”),除去生成的沉淀,然后馏去溶剂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04-147508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149416号公报)。
(ii)使绿茶提取物与选自活性碳、酸性白土以及活性白土中的至少1种的吸附剂接触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07-282568号公报)。
(iii)使绿茶提取物吸附于合成吸附剂之后,使该合成吸附剂与有机溶剂水溶液接触,使非聚合型儿茶素类脱离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06-160656号公报)。
(iv)使绿茶提取物吸附于合成吸附剂,然后使有机溶剂水溶液或者碱性水溶液(例如,氢氧化钠水溶液)与该合成吸附剂接触,使非聚合型儿茶素类脱离,接着使得到的脱离液与活性碳接触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08-079609号公报)。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绿茶提取物,例如可以列举从不发酵茶的绿茶叶中得到的提取物或者其浓缩物,也可以将它们混合使用。作为提取中使用的绿茶叶,例如可以列举由选自山茶(Camellia)属,例如中国变种(C.var.sinensis)(包括薮北种)、阿萨姆变种(C.var.assamica)以及它们的杂种中的茶树制茶得到的绿茶叶。更具体来说,例如可以列举煎茶、番茶、玉露、碾茶、釜炒茶等,也可以使用茎茶、棒茶、芽茶等。另外,作为提取方法,可以采用与红茶提取物同样的公知的方法。在此,本说明书中的“绿茶提取物的浓缩物”是将通过热水或者水溶性有机溶剂从绿茶叶中提取得到的提取物中的一部分溶剂除去以提高非聚合型儿茶素类浓度的浓缩物,例如可以通过日本特开昭59-219384号公报、日本特开平4-2058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5-260907号公报、日本特开平5-306279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方法进行制造。作为其形态,有固体、水溶液、浆状等各种形态。另外,作为绿茶提取液的浓缩物,例如也可以使用三井农林株式会社的“POLYPHENON”、伊藤园株式会社的“TEAFLAN”、太阳化学株式会社的“Sunphenon”等的市售品。
另外,作为绿茶提取物,可以使用单宁酶处理过的提取物。在此,本说明书中的“单宁酶处理”是指使绿茶提取物与具有单宁酶活性的酶接触。另外,单宁酶处理的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列举日本特开2004-321105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
此外,在本发明中,可以根据需要配合1种或者2种以上的甜味料、赋形剂、抗氧化剂、香料、果汁提取物、果片、果实粉末、中药、有机酸类、有机酸盐类、无机酸类、无机酸盐类、无机盐类、pH调节剂、品质稳定剂等的添加剂。另外,这些添加剂的配合量可以在不妨碍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适当选择。
在本发明中,可以将红茶提取干燥物和绿茶提取干燥物分别造粒,另外,也可以将两种提取干燥物混合之后造粒。另外,此时也可以配合赋形剂或甜味料、抗氧化剂等的添加剂造粒。造粒方法可以是干式,也可以是湿式,为了制得适于在水等饮用介质中的溶解性的粒度,优选利用水或赋形剂进行造粒的湿式造粒。
作为赋形剂,例如可以使用环状寡糖等的碳水化合物。作为环状寡糖,可以列举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以及支链α-环糊精、支链β-环糊精、支链γ-环糊精,可以使用1种或者将这些的2种以上并用。环状寡糖相对于粉末红茶中的绿茶提取干燥物的质量优选以1~10质量倍、更优选为1.5~8质量倍、更优选为2~5质量倍的比例配合。
作为优选的造粒方法,可以列举喷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流化床造粒法、旋转造粒法等,这些可以组合进行。作为各造粒方法的干燥温度,例如在冷冻干燥法中为-50~50℃,在喷雾干燥法中为50~120℃,在流化床造粒法中为20~50℃,在旋转造粒法中为20~60℃。
另外,在进行造粒操作时,从防止红茶提取干燥物或者绿茶提取干燥物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聚合、变色等的观点出发,优选进行将气体氛围进行氮置换等的脱氧处理。
造粒物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0~5000μm,更优选为200~3000μm,更优选为500~1000μm。在此,本说明书中的“平均粒径”是指按照JISZ8801的筛分试验方法测定的值。
本发明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为配合所述红茶提取干燥物和所述绿茶提取干燥物。此时,以使产品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成为0.67~0.9的方式进行配合,从进一步增强红茶感的观点出发,上限优选为0.89,更优选为0.87,特别更优选为0.85;另一方面,从抑制涩味的观点出发,下限优选为0.68,更优选为0.7,特别更优选为0.75。作为产品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的范围,以成为优选0.68~0.89,更优选为0.7~0.87,更优选为0.75~0.85的方式进行配合。这些质量比可以通过调节红茶提取干燥物以及绿茶提取干燥物各自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以及调节两种提取物的混合比来进行控制。另外,红茶提取干燥物和绿茶提取干燥物的混合可以使用公知的混合机。另外,红茶提取干燥物和绿茶提取干燥物的混合次序没有特别地限定。
另外,在本发明中,调节红茶提取干燥物和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配合比例,使产品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优选为10~30质量%,更优选为13~25质量%,更优选为15~23质量%。由此,制得的粉末红茶可以进一步增强红茶感以及抑制涩味,并且由于可以容易地摄取大量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因此,可以充分期待由非聚合型儿茶素类产生的生理效果。
作为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制得的粉末红茶的形态,例如可以列举用匙计量调制的形态,透过性浸出包装或者细分为每杯1杯量的条型。另外,从防止由于保存而造成粉末结块,防止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聚合反应、变色等的观点出发,作为包装本发明的粉末红茶的材料,优选选择遮光性高,并且透湿性和氧透过性低的材料。具体来说,可以列举铝复合薄膜或铝蒸镀薄膜的袋或者金属罐等。此外,装入该原材料的包装材料时,更加优选一起装入脱氧剂,或者制成氮或二氧化碳气体置换包装、真空包装等。
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制得的粉末红茶,从防腐·防菌和操作性的观点出发,产品中的固体成分量优选为9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8质量%以上。另外,产品中的固体成分量的上限没有特别地限定。在此,“产品中的固体成分量”是指将产品用105℃的电恒温干燥机干燥3小时除去挥发物质的残留物。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如下所述。
[1-1]一种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制造方法为以产品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成为0.67~0.9的方式配合红茶提取干燥物和绿茶提取干燥物,所述红茶提取干燥物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25~0.9,所述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83~1.3。
[1-2]上述[1-1]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红茶提取干燥物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优选为0.28~0.85,更优选为0.3~0.8,更优选为0.35~0.7,特别更优选为0.35~0.6。
[1-3]上述[1-1]或[1-2]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红茶提取干燥物的固体成分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优选为8~40质量%,更优选为10~35质量%,更优选为12~30质量%,特别更优选为12~27质量%。
[1-4]上述[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优选为0.85~1.25,更优选为0.9~1.2,更优选为0.95~1.1。
[1-5]上述[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绿茶提取干燥物的固体成分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优选为40~90质量%,更优选为45~85质量%,更优选为50~80质量%,特别更优选为55~70质量%。
[1-6]上述[1-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以使产品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优选为0.68~0.89,更优选为0.7~0.87,更优选为0.75~0.85的方式进行配合。
[1-7]上述[1-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配合之后,通过选自喷雾干燥、冷冻干燥、流化床造粒以及旋转造粒中的造粒方法进行造粒。
[1-8]上述[1-7]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冷冻干燥的温度为-50~50℃,所述喷雾干燥的温度为50~120℃,所述流化床造粒的温度为20~50℃,所述旋转造粒的温度为20~60℃。
[1-9]上述[1-7]或[1-8]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造粒时,配合赋形剂(例如,环状寡糖等的碳水化合物)。
[1-10]上述[1-9]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赋形剂为选自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支链α-环糊精、支链β-环糊精、以及支链γ-环糊精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环状寡糖。
[1-11]上述[1-10]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环状寡糖的配合量相对于粉末红茶中的绿茶提取干燥物的质量优选为1~10质量倍,更优选为1.5~8质量倍,更优选为2~5质量倍。
[1-12]上述[1-1]~[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产品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0~5000μm,更优选为200~3000μm,更优选为500~1000μm。
[1-13]上述[1-1]~[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产品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优选为10~30质量%,更优选为13~25质量%,更优选为15~23质量%。
[1-14]上述[1-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作为红茶提取干燥物,使用从选自努瓦拉艾丽娅、乌瓦、大吉岭、阿萨姆以及斯里兰卡的至少1种的红茶叶中得到的红茶提取干燥物。
[1-15]上述[1-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作为红茶提取干燥物,使用从选自努瓦拉艾丽娅以及乌瓦的至少1种的红茶叶中得到的红茶提取干燥物。
[1-16]上述[1-1]~[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作为绿茶提取干燥物,使用非聚合型儿茶素类中的没食子酸酯体的比率优选为5~55质量%,更优选为10~50质量%,更优选为20~50质量%,更优选为30~50质量%,特别更优选为40~50质量%的绿茶提取干燥物。
[1-17]上述[1-1]~[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产品中的固体成分量优选为9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8质量%以上。
[2-1]通过上述[1-1]~[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粉末红茶。
[2-2]上述[2-1]所述的粉末红茶,其中,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67~0.9,优选为0.68~0.89,更优选为0.7~0.87,更优选为0.75~0.85。
[2-3]上述[2-1]或[2-2]所述的粉末红茶,其中,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优选为10~30质量%,更优选为13~25质量%,更优选为15~23质量%。
[2-4]上述[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其中,固体成分量优选为9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8质量%以上。
[2-5]上述[2-1]~[2-4]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其中,平均粒径优选为100~5000μm,更优选为200~3000μm,更优选为500~1000μm。
实施例
1.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分析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型号SCL-10AVP,岛津制作所制造),安装十八烷基导入液相色谱仪用填充柱(L-柱TMODS,4.6mmΦ×250mm:财团法人化学物质评价研究机构制造),在柱温为35℃下通过梯度法测定用过滤器(0.8μm)过滤,接着用蒸馏水稀释后的样品。流动相A液为0.1mol/L乙酸水溶液,B液为0.1mol/L乙酸乙腈溶液,在样品注入量为20μL、UV检测器波长为280nm的条件下进行。
2.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含量的分析
将5g样品用105℃的电恒温干燥机干燥3小时之后,测定固体成分质量,根据该固体成分质量和5g样品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质量通过下式(I)求得。
3.单宁的分析
单宁量的测定通过酒石酸铁法,使用没食子酸乙酯作为标准液,作为没食子酸的换算量求得(参考文献:《绿茶多酚》饮食品用功能性素材有效利用技术系列No.10,社团法人点心·食品新素材技术中心)。
将7g样品溶解于500mL离子交换水,使由此得到的水溶液1mL用5mL酒石酸铁标准溶液发色,用磷酸缓冲液定溶至25mL,在540nm下测定吸光度,根据由没食子酸乙酯得到的标准曲线求得单宁量。另外,将7g样品用105℃的电恒温干燥机干燥3小时之后,测定固体成分质量,根据该固体成分质量和7g样品中的单宁的质量通过将上述式(I)中的分子替代为“样品中的单宁质量(g)”,由此求得固体成分中的单宁的含量。
酒石酸铁标准液的调制:用蒸馏水将100mg硫酸亚铁·7水合物、500mg酒石酸钠·钾(罗谢尔盐(Rochellesalt))制成100mL。
磷酸缓冲液的调制:将1/15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和1/15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混合调节为pH7.5。
4.感官评价
将粉末红茶以使非聚合型儿茶素类浓度成为600mg的方式溶解于200g90℃的离子交换水中,由3名专业评价小组成员进行饮用试验。饮用试验对于涩味和红茶感按照下述标准进行评价,求得各专业评价小组成员的评分的平均值。另外,涩味和红茶感的评价值的差大的样品由于风味平衡被破坏而不美味,因此,该差优选为2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特别更优选为1以下。
涩味的评价标准
评分5:没有涩味
4:稍有涩味
3:有少许涩味
2:有涩味
1:涩味强
红茶感的评价标准
评分5:红茶感强
4:有红茶感
3:有少许红茶感
2:稍有红茶感
1:没有红茶感
制造例1
绿茶提取干燥物A
相对于绿茶叶使用30质量倍的离子交换水,在9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提取,干燥之后,在25℃、250r/min搅拌条件下使200g绿茶提取干燥物分散于800g95质量%乙醇水溶液中,投入100g酸性白土(Mizukaesu#600,水泽化学公司制造)之后,继续搅拌约10分钟。然后,用2号滤纸过滤。接着,添加16g活性碳,再次用2号滤纸过滤。接着,用0.2μm膜过滤器再次过滤,除去浑浊。接着,在40℃、减压下馏去乙醇之后,干燥,得到绿茶提取干燥物A。绿茶提取干燥物A中,固体成分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为61质量%,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96,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没食子酸酯体的比率为47质量%。
制造例2
绿茶提取干燥物B
使用市售的儿茶素制剂(POLYPHENONHG,三井农林公司制造)。绿茶提取干燥物B中,固体成分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为35质量%,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80,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没食子酸酯体的比率为52质量%。
制造例3
红茶提取干燥物X
作为红茶叶使用乌瓦,用目径为3.18mm的筛子进行分级处理,使用KalitaMill细磨No.1(KalitaCo.,Ltd.制造,以下相同)进行2次粉碎处理。然后,用RetschAS-200(RETSCHCo.,Ltd.制造,以下相同)实施分级操作30秒。然后,通过目径为850μm的筛子,使用没有通过目径为250μm的筛子的茶叶。平均粒径为0.4mm。
在红茶叶的选定中,为了测定红茶叶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量和单宁量,使用KalitaMill细磨No.1对10g各红茶叶进行2次粉碎处理。其后,用RetschAS-200实施30秒分级操作,实施各种分析。在分析中,用90℃1500g的热水对15g得到的红茶叶进行提取2分钟,冷冻干燥得到的提取液,得到5g的红茶提取干燥物X。红茶提取干燥物X中,固体成分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为12.1质量%,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36。
制造例4
红茶提取干燥物Y
作为红茶叶使用肯尼亚,用与制造例3中记载的红茶提取干燥物X同样的方法进行提取、分级操作,由此得到红茶叶,另外,同样地进行提取、干燥操作,得到红茶提取干燥物Y。红茶提取干燥物Y中,固体成分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为3.6质量%,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11。
制造例5
红茶提取干燥物Z
作为红茶叶使用努瓦拉艾丽娅,用与制造例3中记载的红茶提取干燥物X同样的方法进行提取、分级操作,由此得到红茶叶,另外,同样地进行提取、干燥操作,得到红茶提取干燥物Z。红茶提取干燥物Z中,固体成分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为25.6质量%,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70。
实施例1~8以及比较例1~4
混合表1所示的比例的各成分,通过冷冻干燥法,在25℃下进行造粒,调制粉末红茶。将得到的各粉末红茶的分析以及感官评价的结果表示于表1中。另外,赋形剂使用β-环糊精(日本食品化工公司制造,CelldexB100),甜味料使用三氯蔗糖(三荣源公司制造)。表1:
确认通过以使产品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成为特定范围内的方式配合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被控制在特定范围内的红茶提取干燥物以及绿茶提取干燥物,可以得到强化了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并且还原成饮料时红茶感丰富且涩味得到降低的美味的粉末红茶。

Claims (16)

1.一种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制造方法为以产品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成为0.67~0.9的方式配合红茶提取干燥物和绿茶提取干燥物,并且产品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为15~23质量%,
所述红茶提取干燥物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3~0.8,所述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83~0.9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红茶提取干燥物的固体成分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为8~40质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绿茶提取干燥物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为0.85~0.96。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绿茶提取干燥物的固体成分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的含量为40~90质量%。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
以产品中的非聚合型儿茶素类/单宁的质量比成为0.68~0.89的方式进行配合。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
作为红茶提取干燥物,使用从选自努瓦拉艾丽娅和乌瓦的至少1种的红茶叶中得到的红茶提取干燥物。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
作为绿茶提取干燥物,使用非聚合型儿茶素类中的没食子酸酯体的比率为5~55质量%的绿茶提取干燥物。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配合后,通过选自喷雾干燥、冷冻干燥、流化床造粒以及旋转造粒中的造粒方法进行造粒。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冷冻干燥的温度为-50~50℃,所述喷雾干燥的温度为50~120℃,所述流化床造粒的温度为20~50℃,所述旋转造粒的温度为20~60℃。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造粒时,配合赋形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赋形剂为选自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支链α-环糊精、支链β-环糊精、以及支链γ-环糊精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环状寡糖。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
环状寡糖的配合量相对于粉末红茶中的绿茶提取干燥物的质量为1~10质量倍。
13.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
产品的平均粒径为100~5000μm。
1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红茶的制造方法,其中,
产品中的固体成分量为90质量%以上。
15.通过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粉末红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粉末红茶,其中,
平均粒径为100~5000μm。
CN201180061122.6A 2010-12-27 2011-12-27 粉末红茶 Active CN1032604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90923 2010-12-27
JP2010290923 2010-12-27
PCT/JP2011/080309 WO2012091058A1 (ja) 2010-12-27 2011-12-27 粉末紅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0421A CN103260421A (zh) 2013-08-21
CN103260421B true CN103260421B (zh) 2016-01-13

Family

ID=46383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1122.6A Active CN103260421B (zh) 2010-12-27 2011-12-27 粉末红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393770B2 (zh)
CN (1) CN103260421B (zh)
WO (1) WO20120910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13368B1 (en) 2019-10-31 2020-10-27 Gregory Glanc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ablets of botanical extracts including tea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9825A (zh) * 2005-12-27 2007-07-04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装乌龙茶饮料
CN101808528A (zh) * 2007-10-05 2010-08-18 花王株式会社 加工茶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78519A (ja) * 2004-03-30 2005-10-13 Japan Tobacco Inc 後発酵茶飲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067895A (ja) * 2004-09-02 2006-03-16 Mitsui Norin Co Ltd 苦渋味抑制剤
JP4699110B2 (ja) * 2005-06-29 2011-06-08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発酵茶飲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88287B2 (ja) * 2005-09-30 2012-08-01 アサヒ飲料株式会社 紅茶飲料
JP4940047B2 (ja) * 2007-08-03 2012-05-30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詰飲料
JP5247085B2 (ja) * 2007-08-07 2013-07-24 三井農林株式会社 3−デオキシアントシアニジンの製造法
WO2009028211A1 (ja) * 2007-08-30 2009-03-05 Kao Corporation インスタント粉末飲料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9825A (zh) * 2005-12-27 2007-07-04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装乌龙茶饮料
CN101808528A (zh) * 2007-10-05 2010-08-18 花王株式会社 加工茶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47776A (ja) 2012-08-09
CN103260421A (zh) 2013-08-21
WO2012091058A1 (ja) 2012-07-05
JP5393770B2 (ja) 2014-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6569B (zh) 呈味改善剂及含有该呈味改善剂的茶饮料
KR102263767B1 (ko) 차 음료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5294758B2 (ja) インスタント粉末飲料
KR100966439B1 (ko) 녹차 폴리페놀의 제조방법
AU2007278221B2 (en) Beverage precursor and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JP5342874B2 (ja) ポリフェノール高含有紅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法
JP5981234B2 (ja) 茶含有飲食品用呈味改善剤
CN104144610A (zh) 含茶叶果胶的饮料
CA2787295A1 (en) Green tea beverage packed in a container
JP5751750B2 (ja) インスタント紅茶
CN102215698A (zh) 精制绿茶提取物
JP5729899B2 (ja) 容器詰飲料
JP2008306980A (ja) インスタント粉末茶
CN103260421B (zh) 粉末红茶
CN102440367B (zh) 苦味抑制方法
JP5491449B2 (ja) カテキンを含む製品
JP5233567B2 (ja) 飲料
JP5102363B2 (ja) 飲料前駆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48900B2 (ja) 粉末飲料
JP2006174755A (ja) 高濃度カテキン含有容器詰烏龍茶飲料
JP2019041738A (ja) 飲料組成物
JP7210230B2 (ja) 茶飲料
JP6185121B1 (ja) 粉末茶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5155093B2 (ja) 容器詰玄米茶飲料
JP2011004606A (ja) 容器詰飲料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