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44244B - 排气消音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排气消音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44244B
CN103244244B CN201310042169.9A CN201310042169A CN103244244B CN 103244244 B CN103244244 B CN 103244244B CN 201310042169 A CN201310042169 A CN 201310042169A CN 103244244 B CN103244244 B CN 1032442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pipe
welding
upstream portion
catalysis device
wel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4216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44244A (zh
Inventor
村上敦
间平弘志
大塚保彦
青木基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Yutaka Gik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Yutaka Gik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Yutaka Gik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44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4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44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42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气消音器装置,其具备催化装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焊接产生背面焊道,并且能够确认催化装置的上游侧的排气管的内部的状态。排气消音器装置具备排气管上游部(61A)和催化装置(63),排气管上游部形成为分别焊接排气口连接部、筒状管部及与催化装置连接的下游锥面管部(74)而成为一体的小组装体(90),催化装置具有催化剂体(80)和保持筒(82),下游锥形管部的后侧连接部(74B)与催化装置的保持筒通过焊接而成为一体地组装,下游锥形管部的板厚(T1)形成为比保持筒的板厚(T2)厚,并且焊接下游锥形管部的后侧连接部与催化装置而使保持筒的端部(84)与下游锥形管部的外周重合。

Description

排气消音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催化装置的排气消音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连接前侧排气管与后侧排气管的排气管连接结构中,已知有如下技术:扩大前侧排气管的下游端并将金属管压入该部分,在金属管的外侧位置焊接前侧排气管与后侧排气管,由此防止背面焊道的产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以往,在排气净化装置中,已知有如下技术:在支承催化装置的筒状外壳的焊接部位,形成向径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通过焊接在该鼓出部,防止背面焊道对筒状外壳内带来影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2-1611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50263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向扩大排气管的下游端而形成的部分压入金属管,所以结构变得复杂。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由于形成鼓出部,所以结构变得复杂,并且在鼓出部向筒状外壳的内部露出的情况下,鼓出部可能会对排气的流动带来影响。另外,在向专利文献1那样的排气管追加催化装置,形成具备催化装置的排气消音器的情况下,所希望的是能够确认催化装置的上游侧的排气管的内部状态,尤其是焊接部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研发的,其目的是在具备催化装置的排气消音器装置中,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焊接产生背面焊道,并且,能够确认催化装置的上游侧的排气管的内部的状态。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排气消音器装置具备与发动机13的排气口55A连接的排气管上游部61A和对该排气管上游部61A进行废气净化的催化装置63,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上游部61A形成为分别焊接排气口连接部72、筒状管部73及与所述催化装置63连接的连接管部74而成为一体的小组装体90,所述催化装置63具有内部催化剂体80和保持该内部催化剂体80的筒状外壳82,所述连接管部74的后端74B与所述催化装置63的所述筒状外壳82通过焊接而成为一体地组装,所述连接管部74的板厚T1形成为比所述筒状外壳82的板厚T2厚,并且焊接所述连接管部74的所述后端74B与所述催化装置63而使所述筒状外壳82的端部84与所述连接管部74的外周重合。
根据该结构,排气管上游部形成为分别焊接排气口连接部、筒状管部及与催化装置连接的连接管部而成为一体的小组装体,催化装置具有内部催化剂体和保持该内部催化剂体的筒状外壳,连接管部的后端与催化装置的筒状外壳通过焊接而成为一体地组装,连接管部的板厚形成为比筒状外壳的板厚更厚,并且焊接连接管部的后端与催化装置而使筒状外壳的端部与连接管部的外周重合,因此,在连接管部的后端与催化装置的焊接部,能够通过连接管部的板厚以简单的结构防止产生背面焊道,并且,能够在焊接连接管部的后端与催化装置之前,确认形成为小组装体的排气管上游部的内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还可以构成如下:所述催化装置63是轴向比径向长的陶瓷催化装置,利用将该催化装置63收纳在内部的消音器主体66覆盖该催化装置63的周围。
该情况下,由于利用消音器主体覆盖催化装置的周围,所以即使是轴向比径向长的陶瓷催化装置,也能够利用消音器主体保护催化装置,并且还能够谋求消音器主体的小型化。
另外,还可以构成如下:在焊接所述连接管部74的所述后端74B与所述筒状外壳82之前,在所述排气管上游部61A上还焊接有从外侧覆盖所述排气管上游部61A的外管75,在焊接所述连接管部74的所述后端74B与所述筒状外壳82之后,所述外管75与所述消音器主体66通过焊接而成为一体地组装。
该情况下,由于在焊接连接管部的后端与筒状外壳之前,在排气管上游部还焊接有外管,在焊接连接管部的后端与筒状外壳之后,外管与消音器主体通过焊接而成为一体地组装,因此,能够在焊接连接管部的后端与筒状外壳之前,确认外管与排气管上游部的焊接部的状态,另外,由于消音器主体焊接在外管上,所以能够在焊接连接管部的后端与筒状外壳之后进行焊接,另外,由于消音器主体成为催化装置的下游,所以能够允许消音器主体与外管的焊接部的背面焊道。因此,能够将收纳陶瓷催化装置且从排气管上游部到消音器主体通过焊接构成为一体的排气消音器装置容易地组装在车身上。
而且,还可以构成如下:所述排气管上游部61A具有固定在车身上的安装吊耳部64,将该安装吊耳部64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排气管上游部61A上的固定部124是在将所述排气管上游部61A形成为小组装体90时形成的。
该情况下,排气管上游部具有固定在车身上的安装吊耳部,将安装吊耳部通过焊接固定在排气管上游部上的固定部是在将排气管上游部形成为小组装体时形成的,因此,能够在焊接连接管部的后端与筒状外壳之前,确认安装吊耳部的固定部。
另外,还可以构成如下:所述固定部124以与所述排气管上游部61A之间隔着加强板76的方式被焊接,该加强板76在通过所述固定部124焊接所述安装吊耳部64之前预先被焊接。
该情况下,固定部以与排气管上游部之间隔着加强板的方式被焊接,加强板在通过固定部焊接安装吊耳部之前被预先焊接,因此,能够在焊接连接管部的后端与筒状外壳之前确认加强板的焊接部,并且能够防止将安装吊耳部焊接在加强板上时的排气管上游部内产生背面焊道。因此,焊接的作业性好,能够提高生产性。
在本发明的排气消音器装置中,在排气管上游部的连接管部的后端与催化装置的焊接部,能够通过连接管部的板厚防止产生背面焊道,并且,能够在焊接连接管部的后端与催化装置之前,确认形成为小组装体的排气管上游部的内部。
另外,由于利用消音器主体覆盖催化装置的周围,所以即使是轴向比径向长的陶瓷催化装置,也能够利用消音器主体保护催化装置,并且还能够谋求消音器主体的小型化。
另外,能够在焊接连接管部的后端与筒状外壳之前,确认外管与排气管上游部的焊接部的状态。由于消音器主体焊接在外管上,所以能够在焊接连接管部的后端与筒状外壳之后进行焊接,另外,由于消音器主体成为催化装置的下游,所以能够允许消音器主体与外管的焊接部的背面焊道。因此,能够将收纳陶瓷催化装置且从排气管上游部到消音器主体通过焊接构成为一体的排气消音器装置容易地组装在车身上。
另外,由于在排气管上游部中,将安装吊耳部通过焊接固定在排气管上游部的固定部是在将排气管上游部形成为小组装体时形成的,因此,能够在焊接连接管部的后端与筒状外壳之前,确认安装吊耳部的固定部。
而且,固定部以与排气管上游部之间隔着加强板的方式被焊接,加强板在通过固定部焊接安装吊耳部之前被预先焊接,因此,能够在焊接连接管部的后端与筒状外壳之前确认加强板的焊接部,并且能够防止将安装吊耳部焊接在加强板上时的排气管上游部内产生背面焊道。因此,焊接的作业性好,能够提高生产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两轮机动车的左视图;
图2是排气消音器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排气管的后部的剖视图;
图4是催化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催化装置的制造工序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3发动机
55A排气口
60排气消音器装置
61A排气管上游部
63催化装置
64前部吊耳部(安装吊耳部)
66主体外壳(消音器主体)
72排气口连接部
73管部(筒状管部)
74下游锥形管部(连接管部)
74B后侧连接部(连接管部的后侧)
75外管
76加强板
80催化剂体(内部催化剂体)
82保持筒(筒状外壳)
84端部(筒状外壳的端部)
90小组装体
124焊道(固定部)
T1板厚(连接管部的板厚)
T2板厚(筒状外壳的板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气消音器装置的两轮机动车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两轮机动车的左视图。
如图1所示,两轮机动车10具有以能够利用配置在车辆前部的手把11进行转向的方式设置的前轮12、配置在前轮12后方的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13、配置在发动机13的后方且由发动机13驱动的后轮14和配置在前轮12与后轮14之间的车座15,是乘员跨乘在该车座15上的形态的鞍乘型车辆。
两轮机动车10的车架40具有:头管41,其将支承前轮12的前叉16能够转向地支承;主车架42,其从头管41向车辆后方朝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车座导轨43,其从主车架42的后部朝后上方向车辆后部延伸;左右一对枢轴板44,其从主车架42的后部向下方延伸。
轴支承后轮14的摆臂18摆动自如地轴支承在枢轴板44上。在摆臂18的后部与车座导轨43的后部之间架设有后缓冲器19。
两轮机动车10被树脂制的车身罩20覆盖。车身罩20具有:前罩21,其覆盖车辆的前面;左右一对侧罩22,其从前罩21的后部连续地设置到车辆后部,覆盖车辆的侧面;上罩25,其在发动机13的上方覆盖车辆的上部;枢轴板罩27,其覆盖枢轴板44。
在前轮12的上方配置有前挡泥板28,在手把11的周围配置有手把罩26。在后轮14的上方配置有后挡泥板29。
发动机13被发动机保持件(未图示)以悬挂在主车架42上的方式支承。
发动机13是气缸轴线54沿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单缸平置式发动机,从车辆后侧开始依次具有曲轴箱52、气缸体53及气缸盖55。变速器(未图示)一体地设置在曲轴箱52内。变速踏板56设置在曲轴箱52上。
在曲轴箱52的左侧面上,突出有发动机13的输出轴31。后轮14经由卷绕在输出轴31的驱动链轮32与后轮14的从动链轮33之间的链条34被驱动。
在发动机13的下面,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踏板保持件47,驾驶员用的踏板48设置在踏板保持件47上。
在气缸盖55的上方,设置有与气缸盖55的进气口连接的节气门体17。
在形成于气缸盖55的下面的排气口55A上,连接有在链条34的相反侧即车辆的右侧通过且向车辆后部延伸的排气消音器装置60。
图2是排气消音器装置60的侧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排气消音器装置60具有:排气管61,其与排气口55A连接并向后方延伸;消音器62,其与排气管61连接,对通过排气管61的高温、高压的废气进行减压并向外部排出。排气管61的后部延伸到消音器62内,净化废气的催化装置63设置在排气管61的后部并收纳在消音器62内。
排气消音器装置60经由设置在排气管61上的前部吊耳部64(安装吊耳部)及设置在消音器62上的后部吊耳部65通过螺栓等固定在车身侧。
消音器62是多级膨胀式的,其具有形成为直径比排气管61大的圆筒状的主体外壳66(消音器主体),并利用多个间隔壁67A、67B及后壁68将主体外壳66的内部空间划分成多个膨胀室X、Y、Z。前侧的膨胀室X与后侧的膨胀室Y由通过中央的膨胀室Z并贯穿间隔壁67A、67B的第一连通管69连通,膨胀室Y与膨胀室Z由贯穿间隔壁67B的第二连通管70连通,膨胀室Z利用贯穿间隔壁67B和后壁68的尾管71与消音器62的外侧连通。
在主体外壳66的前部,形成有越靠近连接有排气管61的上游端66A侧直径越变小的锥形部66B。
废气从排气管61流入膨胀室X,通过第一连通管69流入膨胀室Y,反转流动方向并通过第二连通管70流入膨胀室Z,再次反转流动方向并通过尾管71排出到外部。
图3是排气管61的后部的剖视图。
如图2及图3所示,排气管61通过焊接接合多个管而形成为前后延伸的一根管状。
排气管61具备排气管上游部61A和与该排气管上游部61A的下游端连接的排气管下游部61B,排气管上游部61A具有:排气口连接部72,其具备与排气口55A连接的凸缘;管部73(筒状管部),其从排气口连接部72起以大致相同的直径向催化装置63侧延伸;下游锥形管部74(连接管部),其从管部73延伸并与催化装置63连接;外管75,其以与管部73之间隔开间隙的状态从外侧覆盖管部73。排气管下游部61B具有催化装置63和与催化装置63的下游侧连接的锥形管88及管89。
排气管上游部61A的下游锥形管部74具有:前侧连接部74A,其与管部73的后端73A的外周面嵌合;后侧连接部74B(连接管部的后端),其与催化装置63连接;锥形部74C,其在前侧连接部74A与后侧连接部74B之间,越靠近下游侧的后侧连接部74B直径越扩大。前侧连接部74A由焊道121从外侧焊接。
另外,下游锥形管部74通过把对金属板实施冲压成型而形成的一对半剖部件78A、78B在对接面78C处焊接而形成为圆锥状的管。因此,能够提高锥形形状的设计的自由度,并且能够提高生产性。
外管75在上游端具有直径缩小的端部75A,并焊接固定与管部73的外周面嵌合的端部75A。端部75A由焊道122从外侧焊接。外管75的下游端位于管部73的后端73A附近。
消音器62的主体外壳66的上游端66A由焊道123从外侧焊接在外管75的外周面75B上。消音器62的锥形部66B及外管75的内侧的空间是膨胀室X。
在管部73的外周面上,在外管75的上游侧焊接有截面呈半圆形的加强板76。前部吊耳部64由焊道124(固定部)(图2)从外侧焊接固定在加强板76及外管75上。
图4是催化装置63的剖视图。
如图3及图4所示,催化装置63构成为具备:圆筒状的催化剂体80(内部催化剂体)、卷绕在催化剂体80的外周上的保持垫81和经由保持垫81将催化剂体80保持在内部的保持筒82(筒状外壳)。
催化装置63形成为比排气管上游部61A直径大,从排气管上游部61A流入催化装置63的废气由催化剂体80净化,并缓和压力。
催化剂体80是在其圆筒形状的外廓的内部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细孔的蜂窝状的多孔结构体,构成为使内部的表面积大。在上述各细孔的壁上,作为催化剂而承载有分解废气成分的铂、铑及钯。催化剂体80的基体材料使用了多孔质的陶瓷,所以容易承载铂、铑等催化剂。在此,作为陶瓷的材质的优选的一例,可以使用堇青石、莫来石、矾土、碱土类金属铝酸盐、碳化硅、氮化硅等或者包含它们的类似物的各种耐热性陶瓷。
保持垫81通过压缩或者集聚陶瓷制的纤维而形成为长长的垫状,卷绕在催化剂体80的外表面上,并夹持在催化剂体80与保持筒82之间。保持垫81是缠结纤维而成的集合体,所以具有较大的弹性。在此,保持垫81的材料只要具有耐热性及弹性即可,也可以使用集聚纤维状的金属而成的材料或者玻璃棉等。
卷绕在催化剂体80上的状态下的保持垫8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催化剂体80的长度方向(轴向)的长度小。
保持筒82的材料可以使用强度及耐热性高的金属,例如可以使用不锈钢这样的钢材。
保持筒82具有:沿轴向以相同直径延伸的圆筒状的直线部83和形成在排气上游侧的端部84(筒状外壳的端部)上的缩径部84A。缩径部84A是通过拉深加工使沿轴向具有相同厚度的直线部83的端部缩小直径而形成的,外径及内径变小。保持筒82的全长比催化剂体80的全长更长。
如图4所示,排气管上游部61A的下游锥形管部74的后侧连接部74B与缩径部84A的内周部嵌合并由焊道125从外侧焊接。后侧连接部74B的端面85的位置与直线部83的前端的位置大致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连接部74B的板厚T1(连接管部的板厚)设定为比缩径部84A的板厚T2(筒状外壳的板厚)大。如此,通过使缩径部84A的内侧的后侧连接部74B的板厚T1比缩径部84A的板厚T2厚,能够防止产生焊道125的背面焊道。由此,能够防止供废气通过的后侧连接部74B的内周面的背面焊道的产生,能够提高排气效率。在此,作为一例,板厚T1为2mm,板厚T2为1mm,使板厚T1为板厚T2的两倍以上能够防止背面焊道的产生,所以是优选的。另外,下游锥形管部74的板厚是一样的,在整体范围内成为与板厚T1相同的厚度。
催化剂体80通过在保持垫81卷绕在外周的状态下从缩径部84A相反侧的下游端83A被压入,而组装在保持筒82内。
催化剂体80的上游端80A及保持垫81的上游端81A相互接近以在保持筒82的轴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被插入到与后侧连接部74B的端面85之间确保间隙S的位置。该间隙S是考虑到各部件的尺寸公差和热膨胀,为使端面85不与催化剂体80接触而设置的,尽可能小地设定。
另外,后侧连接部74B的内径D1形成为同保持垫81与催化剂体80的径向的边界部86的直径D2大致相同,后侧连接部74B的内周面79与边界部86在径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在此,直径D2与保持垫81的内径及催化剂体80的外径一致。
如此,通过使间隙S尽可能地小,并且使后侧连接部74B的内径D1与边界部86的直径D2大致相同,能够使从后侧连接部74B向催化剂体80流动的废气的流动顺畅。即,沿下游锥形管部74的内周面79流动的废气G沿后侧连接部74B的内周面径直向催化剂体80内流动,能够防止废气G直接接触保持垫81的上游端81A。因此,能够抑制废气G对保持垫81带来的热等的影响,并且能够使废气G的流动顺畅,能够提高排气效率,提高发动机性能。
另外,由于催化剂体80的上游端80A及保持垫81的上游端81A相互接近以在保持筒82的轴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所以能够防止因上游端80A和上游端81A的错位而在间隙S的部分形成不必要的空间。因此,能够防止废气的湍流,提高发动机性能。
而且,由于在保持筒82上设置缩径部84A,使下游锥形管部74的后侧连接部74B与该缩径部84A嵌合,因此,在使内径D1与直径D2大致相同的结构中,即使在保持垫81的厚度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下游锥形管部74的板厚超出所需,能够谋求轻量化。
由于催化剂体80的全长比保持垫81的全长更长,上游端80A及上游端81A沿轴向对齐配置,因此,能够防止保持垫81的下游端81B沿轴向超出催化剂体80的下游端80B。因此,保持垫81不会成为障碍,压入的作业性好。
如图3所示,在保持筒82的下游端83A的内周部,嵌合焊接有越靠近排气的下游侧直径越变小的锥形管88。在锥形管88的下游端连接有后端封闭的管89,废气通过形成在管89的外周面上的多个小孔89A流入膨胀室X。
如图2所示,催化装置63形成为轴向比径向长,而周围被消音器62的主体外壳66覆盖,所以即使是细长的催化装置63,也能够充分地确保强度。另外,由于催化装置63是细长的,所以能够使消音器62沿径向小型化,即使是配置空间不充裕的鞍承型车辆,也易于配置排气消音器装置60。
另外,由于将催化装置63收纳于主体外壳66,所以能够保护配置在消音器62周围的部件不受催化装置63的热辐射的影响。而且,由于将单一的催化剂体80配置在越位于主体外壳66的上游侧直径形成为越小的锥形部66B,所以能够在使消音器62小型化的同时,通过废气的热量迅速地活化催化剂体80。
在此,对排气消音器装置6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
排气消音器装置60是在连接具有催化装置63的排气管下游部61B与排气管上游部61A之后,通过连接主体外壳66而组装成的。
图5是表示催化装置63的制造工序的图。
如图5所示,首先,利用涂布装置100将催化剂组合物的溶液涂布在圆筒状的基体材料上,并利用加热炉101烧固,由此使催化剂组合物固定在基体材料上,形成催化剂体80。实施一次或多次涂布及烧固的工序。
然后,在压入工序中,将保持垫81卷绕在催化剂体80上,将催化剂体80及保持垫81从缩径部84A相反侧的下游端83A压入到保持筒82中,完成催化装置63。之后,向催化装置63的下游端83A的内周部嵌合并焊接与管89(图3)焊接成一体的锥形管88。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明了在压入工序之前进行涂布及烧固的工序的情况,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仅在压入工序之后的工序中、或者在压入工序的前后双方的工序中进行涂布及烧固。
如图3所示,排气管上游部61A是作为将排气口连接部72(图2)、管部73、下游锥形管部74、外管75、加强板76及前部吊耳部64预先焊接成一体而形成的小组装体90而被准备的。在形成了小组装体90的阶段,检查焊道121、122、124及加强板76的焊接部有无背面焊道,如果必要,除去背面焊道。
接着,使小组装体90的下游锥形管部74的后侧连接部74B与保持筒82的缩径部84A嵌合,并通过焊道125进行焊接。在此,由于后侧连接部74B的板厚T1设定为比缩径部84A的板厚T2大,所以能够防止产生焊道125的背面焊道。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排气管上游部61A形成为小组装体90,构成为能够在将后侧连接部74B插入缩径部84A之前确认排气管上游部61A的内部的结构,并且,通过增厚后侧连接部74B的板厚T1,防止产生将缩颈部84A与小组装体90焊接的焊道125的背面焊道,因此能够防止在催化剂体80的上游侧的管内形成背面焊道。因此,能够防止催化剂体80的上游侧的背面焊道脱落而侵入催化剂体80。
另外,由于前部吊耳部64的前部焊接在设置于管部73的表面的加强板76上,所以能够防止焊道124的前部的背面焊道形成在管部73的内部。而且,前部吊耳部64的后部焊接在外管75上,而外管75的内部在排气的流动中位于催化剂体80的上游,因此,能够允许产生焊道124后部的背面焊道。因此,焊接容易。
在利用焊道125焊接小组装体90和催化装置63之后,向消音器62的主体外壳66插入排气管上游部61A的后部及催化装置63,使主体外壳66的上游端66A嵌合于外管75的外周面75B并利用焊道123进行焊接。主体外壳66焊接于在废气的流动中位于催化剂体80上游的外管75,因此,能够允许产生焊道123的背面焊道。因此,焊接容易。
如上所述,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排气管上游部61A形成为分别焊接排气口连接部72、管部73及与催化装置63连接的下游锥形管部74而成为一体的小组装体90,催化装置63具有催化剂体80和保持催化剂体80的保持筒82,下游锥形管部74的后侧连接部74B与催化装置63的保持筒82通过焊接而成为一体地组装,下游锥形管部74的后侧连接部74B的板厚T1形成为比保持筒82的缩径部84A的板厚T2厚,并且焊接下游锥形管部74的后侧连接部74B与催化装置63的保持筒82而使保持筒82的端部84与下游锥形管部74的外周重合,因此,在后侧连接管部74B与保持筒82的焊接部即焊道125上,能够通过后侧连接部74B的板厚T1防止背面焊道的产生,并且,能够在焊接后侧连接部74B与保持筒82之前,确认形成为小组装体90的排气管上游部61A的内部。由此,能够防止催化剂体80上游侧的背面焊道脱落而侵入催化剂体80。
另外,由于利用消音器62的主体外壳66覆盖催化装置63的周围,所以即使是具备轴向比径向长的陶瓷制催化剂体80的催化装置63,也能够利用主体外壳66保护催化装置63,并且还能够谋求消音器62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在焊接下游锥形管部74的后侧连接部74B与保持筒82之前,在排气管上游部61A上还焊接有外管75,在焊接后侧连接部74B与保持筒82之后,外管75与主体外壳66通过焊接而成为一体地组装,因此,能够在焊接后侧连接部74B与保持筒82之前,确认外管75的焊道122的背面焊道的状态,另外,由于主体外壳66焊接在外管75上,所以能够在焊接后侧连接部74B与保持筒82之后焊接主体外壳66,另外,由于主体外壳66成为催化装置63的下游,所以能够允许主体外壳66与外管75的焊接部即焊道123的背面焊道。因此,能够将收纳具备陶瓷制催化剂体80的催化装置63且从排气管上游部61A到主体外壳66通过焊接构成为一体的排气消音器装置60容易地组装到车身上。另外,由于能够将排气消音器装置60从排气管上游部61A到主体外壳66通过焊接构成为一体,所以能够提高美观性。
而且,由于排气管上游部61A具有固定在车身上的前部吊耳部64,将前部吊耳部64通过焊接固定在排气管上游部61A上的焊道124是在将排气管上游部61A形成为小组装体90时形成的,因此,能够在焊接下游锥形管部74的后侧连接部74B与保持筒82之前,确认前部吊耳部64的焊道124的背面焊道。
另外,由于焊道124以与排气管上游部61A的管部73之间隔着加强板76的方式被焊接,加强板76在通过焊道124焊接前部吊耳部64之前预先被焊接在管部73上,因此,能够在焊接后侧连接部74B与保持筒82之前确认加强板76的焊接部的背面焊道,并且能够防止将前部吊耳部64焊接在加强板76上的焊道124产生背面焊道。因此,焊接的作业性好,能够提高生产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拉深加工直线部83的端部而缩径形成缩径部84A,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在直线部83的端部的内周部嵌合管状的衬套,使直线部83的内径缩小而形成缩径部。

Claims (5)

1.一种排气消音器装置,具备与发动机(13)的排气口(55A)连接的排气管上游部(61A)和对该排气管上游部(61A)进行废气净化的催化装置(63),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上游部(61A)形成为分别焊接排气口连接部(72)、筒状管部(73)及与所述催化装置(63)连接的连接管部(74)而成为一体的小组装体(90),
所述催化装置(63)具有内部催化剂体(80)、卷绕在该内部催化剂体(80)的外周上的保持垫(81)、对在外周上卷绕有该保持垫(81)的所述内部催化剂体(80)进行保持的筒状外壳(82),
所述连接管部(74)的后端(74B)与所述催化装置(63)的所述筒状外壳(82)通过焊接而成为一体地组装,
所述连接管部(74)的板厚(T1)形成为比所述筒状外壳(82)的板厚(T2)厚,并且所述后端(74B)的内径(D1)与所述内部催化剂体(80)的外径(D2)形成为相同,在所述筒状外壳(82)的端部(84)设置使该端部(84)缩径而形成的缩径部(84A),使所述连接管部(74)的所述后端(74B)与所述缩径部(84A)嵌合,焊接所述连接管部(74)的所述后端(74B)与所述催化装置(63)而使所述筒状外壳(82)的所述端部(84)与所述连接管部(74)的外周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消音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催化装置(63)是轴向比径向长的陶瓷催化装置,利用将该催化装置(63)收纳在内部的消音器主体(66)覆盖该催化装置(63)的周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消音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焊接所述连接管部(74)的所述后端(74B)与所述筒状外壳(82)之前,在所述排气管上游部(61A)上还焊接有从外侧覆盖所述排气管上游部(61A)的外管(75),在焊接所述连接管部(74)的所述后端(74B)与所述筒状外壳(82)之后,所述外管(75)与所述消音器主体(66)通过焊接而成为一体地组装。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消音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上游部(61A)具有固定在车身上的安装吊耳部(64),将该安装吊耳部(64)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排气管上游部(61A)上的固定部(124)是在将所述排气管上游部(61A)形成为小组装体(90)时形成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气消音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124)以与所述排气管上游部(61A)之间隔着加强板(76)的方式被焊接,该加强板(76)在通过所述固定部(124)焊接所述安装吊耳部(64)之前预先被焊接。
CN201310042169.9A 2012-02-03 2013-02-01 排气消音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442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22011 2012-02-03
JP2012022011A JP6027748B2 (ja) 2012-02-03 2012-02-03 排気マフラー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44244A CN103244244A (zh) 2013-08-14
CN103244244B true CN103244244B (zh) 2015-06-10

Family

ID=48924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4216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44244B (zh) 2012-02-03 2013-02-01 排气消音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27748B2 (zh)
CN (1) CN1032442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4578B2 (ja) * 2015-03-26 2019-0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104858556A (zh) * 2015-04-11 2015-08-26 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减噪排气管的焊接方法
CN108757121B (zh) * 2018-05-28 2020-06-23 佛山市川东磁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尿素液位传感器的滤网结构
JP6730413B2 (ja) * 2018-12-17 2020-07-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7363725B2 (ja) * 2020-09-18 2023-10-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触媒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8821A (en) * 1997-03-21 2000-10-10 Zenuna-Starker Gmbh & Co. Kg Motor-vehicle exhaust-gas clean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DE102004048769A1 (de) * 2004-10-05 2006-04-13 J. Eberspächer GmbH & Co. KG Abgasbehandlungseinheit
CN2830656Y (zh) * 2005-08-18 2006-10-25 上海钊辉科技有限公司 排气管的触媒载体
CN2864111Y (zh) * 2006-02-15 2007-01-31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带触媒排气消声器
CN101010496A (zh) * 2004-08-03 2007-08-01 阿文美驰排放技术有限公司 净化机动车尾气的装置和该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1639006A (zh) * 2008-07-31 2010-02-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CN101907011A (zh) * 2009-03-11 2010-1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催化剂保持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41414A (en) * 1980-08-22 1982-03-08 Honda Motor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atalyst converter equipped with muffler
JPH062876Y2 (ja) * 1987-10-29 1994-01-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エキゾーストマフラの支持構造
JPH01159118U (zh) * 1988-04-19 1989-11-02
JP2793607B2 (ja) * 1988-12-14 1998-09-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管接続構造
JP3400919B2 (ja) * 1995-12-27 2003-04-28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触媒担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排気系部材
JPH10141053A (ja) * 1996-11-15 1998-05-26 Suzuki Motor Corp マニホルドコンバータ
JP2002097942A (ja) * 2000-09-22 2002-04-05 Calsonic Kansei Corp 触媒コンバータ
KR20080028124A (ko) * 2006-09-26 2008-03-31 한국델파이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배기가스 정화장치
JP2009243383A (ja) * 2008-03-31 2009-10-22 Honda Motor Co Ltd 触媒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8821A (en) * 1997-03-21 2000-10-10 Zenuna-Starker Gmbh & Co. Kg Motor-vehicle exhaust-gas clean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CN101010496A (zh) * 2004-08-03 2007-08-01 阿文美驰排放技术有限公司 净化机动车尾气的装置和该装置的制造方法
DE102004048769A1 (de) * 2004-10-05 2006-04-13 J. Eberspächer GmbH & Co. KG Abgasbehandlungseinheit
CN2830656Y (zh) * 2005-08-18 2006-10-25 上海钊辉科技有限公司 排气管的触媒载体
CN2864111Y (zh) * 2006-02-15 2007-01-31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带触媒排气消声器
CN101639006A (zh) * 2008-07-31 2010-02-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CN101907011A (zh) * 2009-03-11 2010-1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催化剂保持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60124A (ja) 2013-08-19
CN103244244A (zh) 2013-08-14
JP6027748B2 (ja) 2016-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44243B (zh) 排气消音装置
CN103244244B (zh) 排气消音器装置
CN103362615B (zh) 废气净化用催化剂转换装置以及跨骑式车辆
TWI309691B (zh)
JP4850119B2 (ja) 車両の排気装置
CN101907011B (zh) 催化剂保持构造
JP4568645B2 (ja) 排気装置とこ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4673789B2 (ja) 排気管
CN1896469B (zh) 消声器结构
KR101221086B1 (ko) 내연 기관의 배기 가스 처리 시스템을 위한 촉매
JP2020133477A (ja) 排気マフラー構造
JP4974548B2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浄化装置
JP3200772B2 (ja) 内燃機関用触媒付きマフラー
JP4568644B2 (ja) 触媒付き排気装置とこ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2006327586A5 (zh)
JP432636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2006348883A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4331816B2 (ja) 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JP4627690B2 (ja) 車両の排気装置とこ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3886194B2 (ja) 触媒付排気装置
JP2008240670A (ja) 車両の排気装置
JP2002235537A (ja) 車両の排気マフラー装置
JP2007002818A (ja) 排気装置とこ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3284909B2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JP2021188606A (ja) 触媒を備えた排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